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2024-07-16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共12篇)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篇1

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

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 钱天白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 并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20年中, 网络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与知识,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挑战。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 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不仅有积极影响,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消极作用。这一切都使人们在尚未仔细品味到网络的“甘甜”之前, 已经开始领略它的“苦涩”。

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 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2007年7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 中国网民的比例已超出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学生占1.62亿用户的36.7%, 18~24岁网络用户占33.5%, 其中学生占50.2%, 大专以上用户占43.9%。可以说, 在高校, 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圈, 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 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道德失范。

中国互联网20周年之际, 我们对红河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 并希冀在此基础上对红河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合理的对策研究。

2.调查地点

云南红河学院。

3.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法, 具体方式有问卷调查、个别采访。

4.调查对象

红河学院部分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2007年9月20日, 我们对红河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7份, 其中男生占51.3%, 女生占48.7%。

通过对问卷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多数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较为清醒的认知态度。82.8%的同学认为如今网络上的道德状况一般或较差;88.3%的同学认为上网时应该遵守道德;提倡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同学占85.8%。但是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 却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行为。其具体的表现为:

1.网络成瘾难以自拔

常见的网络成瘾主要有交际成瘾、游戏成瘾等。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询信息, 而上网交友、玩游戏的也均在半数以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严重的网络成瘾症。有大学生坦言, 自从上大学之后, 几乎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电脑前度过, 或者在寝室、或者在网吧。由于过多的时间在网络中度过, 不仅对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 同时影响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习生活。

2.网络言语缺乏约束

传统的道德以个人的信念、意志为内在机制, 并受外界的舆论监督。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削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机制, 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上交友时发生人身攻击、粗言谩骂的不道德行为。当问及“对现在网络聊天时的骂人现象的看法”时, 10.2%的同学认为“没什么, 很好玩”, 8.1%的同学回答“别人都在骂, 所以我也骂”。虽然有62.9%的同学非常反感在网络聊天时骂人, 但是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承认在网络聊天时骂过别人。

3.浏览色情或暴力网站

大学生的性生理已经成熟, 而性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 他们对性知识和两性关系充满好奇, 加之性教育的滞后, 大学生的性心理、性卫生知识跟不上需要, 于是只能从一些色情网站上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需要。同时许多色情网站往往以病毒的形式侵入搜索引擎使大学生避之不及, 深受干扰。20%左右的被调查同学承认有意或无意浏览过色情信息;23.9%的同学经常见到有人在浏览黄色网站, 54.8%的同学偶尔见到有人在浏览黄色网站。

4.网络随意作假现象严重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 正在日益发挥着它在资料搜寻方面迅速、省时的优势,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同时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养成浮躁的学风。76.1%的同学有过通过网络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历, 其中部分学生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调查还显示, 大部分同学不愿在网上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有73.1%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聊天时说真话”要视情况而定, 8.6%的同学直接说不会;在网上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资料的同学仅占26.9%。由于大部分人随意作假而导致了网络诚信危机, 97.5%的被调查学生不相信或不全信发布在网上的公共信息。

5.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

调查中发现, 不少学生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 存在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有7.6%的大学生承认曾经用非法手段进入或攻击他人网站, 有24.9%的同学表示“有过要入侵他人网站的想法”。甚至16.3%的大学生承认“想过下载非法的黑客软件去盗取别人的账号”。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 开放性与多元性; (2) 自主性与平等性; (3) 隐蔽性和匿名性; (4) 虚拟性和随意性。这些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 没有篱笆的世界。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导致了网络信息的庞杂多样、良莠不齐。网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尤其是色情与暴力的横行, 对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容易在大学生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 从而导致他们的网络行为失范。网络的自主性与平等性使网络空间中人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得到张扬, 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 在这隐蔽的网络空间中, 如果个体未能正确认识自我, 很容易导致人格的扩张或萎缩。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和匿名性虽然张扬了道德主体的个性和自由, 却导致了虚拟性和随意性。网络社会中, 人们随意篡改个人身份, 行为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很难以真实的态度来对待网络世界, 而且在交往中往往不去考虑网络交往活动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弱化对他人的责任感, 无形中导致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2.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之一。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虽然他们在生理方面已完全成熟, 但是心理的发展并不同步, 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成熟还是自我意识, 都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 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因为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 大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等各种能力逐步提高, 并不断走向成熟、深刻、丰富, 但是有时看问题不全面、易偏激, 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缺乏理性思考, 尤其是面对丰富且特殊的网络世界, 容易产生消极因素, 从而出现道德失范。同时, 大学生的品德结构正处于发展之中, 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或瑕疵。在缺乏“他律”的网络环境中, 品德结构中的不完善之处不但没有得到弥补, 反而有所扩大、滋长。网络道德失范实际上是大学生原有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上的映射。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网络文化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载体, 但不是根本原因。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如果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综合素质, 也就不会出现道德失范行为。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靠自律, 二靠教育。

传统的德育注重外塑过程。师生间隐含着森严的等级关系, 教育者居高临下, 强制性的灌输现成的道德规范,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问题, 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 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 即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品德心理的严重背离, 把学生驯化成了绝对服从者。当然, 这种“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好的运用道德的约束功能制约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伴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的突飞猛进, 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日益呈现出其明显滞后的一面。在网络时代, 德育工作对象的人际交往频繁, 在对外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的同时, 他们对单纯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差异感到迷惑, 他们对现实中师生尊卑与网络所赋予的民主、自由感到不解, 从而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 进而会感到现实社会的虚伪, 产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排斥和逆反, 致使学校德育收效甚微甚至难以开展。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庞杂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 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 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必须形成一个整合家庭、高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1.加强网络管理, 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清源”, 即从源头上堵住侵蚀大学生思想的不良网站和糟粕信息,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 人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步伐, 促进信息法规的建设。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够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 却不能惩罚超越道德界限的不法行为, 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面对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 各种网络法规、条例相继出台, 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必须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次, 加强网络的监管和安全防范。公安信息安全检查部门应通过提高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监控,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与规范化的发展, 以尽量减少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负面影响。再次,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在网络立法管理的同时, 还需要建立网络道德思想体系, 加强对全社会的网络道德教育, 培育全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安全意识。面对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高校必须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用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 通过制定与实施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等增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的强制性约束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2.改变传统德育方式, 形成网上网下合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场所, 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 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发挥网络优势, 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教育合力。

首先, 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课堂教学中, 德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并且课堂教学有其局限性, 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生生活中实际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网络的互动性和隐蔽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通过校园网发表一些有指导性的思想道德论述, 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刷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薄弱和不足之处;另一方面,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校园BBS、博客、电子邮件等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其次, 注重网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通过和学生们平时的接触中, 以谈心、讨论、辩论的方式, 想学生之所想, 关注学生之所关注, 真正做到网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网下走进学生的道德生活。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 引导广大学生参与, 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上述这些活动, 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氛围, 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能够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通过网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 将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移植到网络道德建设上来, 传播主流价值文化,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建立起弘扬网络主旋律的阵地, 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向文明的方向和轨道。

3.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 提高免疫能力

人在总体上是有理性的,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缺位并不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并不是技术本身造成的, 因为技术无所谓好坏, 关键在使用它的主体——具有思想的人。正确网络道德的形成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免疫力的提高,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 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因此, 必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 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各级各类学校应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 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 以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为己任, 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 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社会中, 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 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思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篇2

据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在城市,中学生的上网比例可能达到95%以上。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同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隔离。

因为网络在给学生提供巨大的交流方便和自由的同时,却在物理空间上隔绝和孤立了交流主体,缺失了人际直接交往所固有的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人伦关系,以至使中学生可能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真实的他人和社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数字化、非伦理化、非人性化。他们一旦离开网络,臵身真实的社会人群,面对直接的人际交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使他们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导致心理障碍和隔离。

2.网络行为的隐藏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观念的缺失。

网络世界中几乎不存在社会规范,这正好为中学生提供了摆脱社会规范束缚、松弛禁忌的机会。中学生的道德人格尚未成熟,很容易在丧失约束的状况下放纵自己的行为,削弱道德感、责任感,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道德行为是受到生活环境中的人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是一种外在监督式的道德行为,而网络行为具有隐藏性,与生活中的行为相比较,网上行为特别具有独立性。中学生个体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打交道,从而也就没有了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亲友为核心的熟人圈对他们行为的督促,任何人可以以任何身份与他人交流而不会立即被人觉察。这种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藏性,使中学生有机会尽情地驰骋于网络世界,自由地释放自己,而似乎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网络中到处充斥着欺诈、脏话、谩骂、攻击、发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若在网上得到蔓延,无疑将严重扭曲中学生的人格,严重误导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网络信息的不健康性引发了中学生性观念的扭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进而成熟,而性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充满了疑惑,对性知识和两性关系充满了好奇。网络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常常使他们获取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加之教育的滞后,家长的忌讳,中学生的性心理、性知识跟不上需要。这样一来,有些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不仅影响学习,还会损害身心健康。中学生在各种性宣传的诱惑下,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抵制诱惑的坚强毅力,一旦坠入其中,后果可想而知。

4.网络内容的暴力性导致了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网络游戏是形成中学生网瘾的主要因素,其中充满了打斗、厮杀等暴力场面,中学生在玩游戏时尽情打杀,无需法律,更无需同情弱者,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倾向严重,过分地崇尚暴力,认为使用暴力可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同时,由于金钱是他们上网所必需的,为了获取钱财他们可能不择手段,无所顾忌。再加上上面提到的黄色网站的不良诱惑,使个别中学生在这些网毒的危害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会导致如黑客行为、盗用他人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产生原因 1.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不可控制性及无政府性等特征,使得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不易管理,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存在着大量含有淫秽、暴力、恐怖等内容的不良信息,容易误导未成年人的思想及行为。这种特殊环境将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在道德意识上,网络的掩蔽行为和虚拟性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产生那种否认道德存在,随心所欲,把自己当成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的道德误判;在道德规范上,由于网络言论可以不必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传统道德规范的功能发挥受到明显限制,冲击了中学生在真实世界接受到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上,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和交往场所,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区,人们可以轻松地运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行为,而对于缺乏自控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的人而言,出现不道德之举在所 2

难免。

2.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展和发育的高峰期,表现为敏感、脆弱、易幻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十分旺盛,追求虚无缥缈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同时渴望自我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寻求自我认同。但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又尚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自制力也不强,所以导致他们一方面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到网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各种网毒的侵蚀下,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逐渐背离道德和法律。

3.教育内容的缺失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

在家庭中,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够关心,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孩子缺乏心灵沟通,使他们容易产生孤寂感,因而孩子只能通过网络寻找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从而沉迷于网络。而许多家长自身又缺乏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无法正确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子女上网,从而使他们在网络上失去约束。在学校中,传统的德育一般把学生封闭在校内,在教室里开班会、讲道德,这种封闭型的德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广阔的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在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学的也大多是技术理论,很少探讨道德问题,网络德育对学生而言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状态。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对策

1.坚持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原则。

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教育,积极应对,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疏导与规范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生对网络的钟爱和沉迷,对学生网上道德问题不能“堵”,而要“疏”。中学生正处于摆脱依赖、独立性增强的时期,只强调纪律规范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强调约束纪律规范又管不住自己。教师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编一些小型游戏玩,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有利于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再进行正确的引导。二是教育出发点一致性的原则。有的教师说“黑客是搞破坏的,要打击”,有的教师说“黑客是英雄,了不起”,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影响下必然产生困惑,从而丧失自己的网络道德判断。所以,教师需要统一认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的观点必须统一,内容必须连贯。

2.确立恰当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现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传统道德教育,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强调传统的“慎独”和“节制”教育,强调自我约束的锻炼,正确认知自己的各种情欲,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合理情趣,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第二,价值观教育,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与科技相关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技术发展的无限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减少网络上瘾、网络孤独以及其他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第三,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进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网络法律法规,自觉自愿地认同和遵循法律法规。

3.开拓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根据网络道德呈现主体性和参与性增强的特点,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些方法包括:第一,案例教育法。教育者精心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的网络伦理和不道德行为的正反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方法。它具有典型性、现实性等特点,因而更具说服力。第二,互动教育法。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借助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在师生之间形成双向网上互动。第三,说服教育法。教育者利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导网络上瘾的学生,放弃虚拟网络生活,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第四,行为制约法。将道德教育中某些道德规范转化为行政规定和法规,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并借以规范和约束学生言行,这是养成良好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重要保障。

当前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0-10-23

作者简介:田鑫(1974-),男,甘肃平凉人,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工作学;张晓棠(1974-),女,陕西榆林人,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工作学;武燕(1975-),女,陕西西安人,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干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网络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如计算机犯罪、重要信息失密、个人言行失控、个人形象失真、自我人格扭曲、虚拟与现实判若两人等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级对构筑网络道德防范体系的关注,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主动有为,积极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一)道德认知缺失

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趁机对我国青年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对青年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造成冲击和破坏。加之目前我国社会呈现“四个深刻变化”的特点,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

(二)道德取向紊乱

因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使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的支配性作用可能消失,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互联网信息的产出也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层出不穷。若青年学生经常在网络上接触一些混沌不清甚至反动、消极的信息,必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造成很大影响,最终导致青年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行为选择不定

作为青年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被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导致人格嬗变的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包围。青年学生因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取向的紊乱,网络匿名造成的责任感、诚信的缺乏,加之判断的紊乱、标准的多重性、选择的匿名性,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造成在网络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常出现摇摆变化。

(四)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易使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出现思想观念的西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化、语言的异化、社会交往能力退化、法制观念淡化及现实情感冷漠化等倾向,很容易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

二、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研究,构建网络道德观念新体系

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青年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具体要求:一要反映出网络时代特殊的道德要求;二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三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中吸收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要以开放的心态吸引西方可资借鉴的道德观念;五要在网络道德观念体系中重视网络规范的研究、制订与教育。即加强网络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系统规划,引导学生自觉遵从,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通过加强对网络社会条件下的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人格建设,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防止和克服因道德失范而导致网络世界的行为叛逆,使青年学生的行为端正。

(二)针对特点,确定网络道德教育新内容

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一是引导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要引导他们学会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念,创建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使他们认识到在网络社会里也应该遵守法纪,做一名网上道德人。二是积极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启发青年学生爱美心理,培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学会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各类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养成讲究文明的网络礼仪。做为青年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要引导青年学生掌握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的网络礼仪,尤其要学会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等。四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实际,引导青年学生做到: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和“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严守国家的秘密,杜绝与青年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三)主动出击,占领网络道德教育新空间

网络给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一方面要补好教师信息素质这个短板,使其能善于运用网络新平台。广大教师要努力加强信息知识学习,真正把上网用网作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习惯”,使信息网络成为摸清学生思想的好帮手、开展教育的大讲堂、调节身心的娱乐园和交流思想的新平台。另一方面给道德教育镶嵌“信息元素”,不断丰富其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体思想道德信息,建立网站信息引导员制度,奏响网上主旋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青年学生释疑解惑,在网络中对“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平台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同网上错误思想做斗争。开设德育讲座,引导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对大家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帮助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对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掌握青年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从而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与时俱进,丰富网络道德培育新途径

随着网络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渐趋成熟,道德教育要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借助于文化、艺术、体育甚至游戏等多种网络载体,宣传我国社会的主体道德观念。一要注重资源开发。开发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领域的重大成果的信息资源,让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和网络时代生长出来的先进道德观念能够通过网络影响青年人,扩大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二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进校园”等活动,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学会自律,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理性使用网络,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三要搞好结合渗透。联系工作实际,平时要通过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包括报纸、板报、广播、宣传橱窗等),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的宣传教育,开设有关网络安全法制、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把网络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融入大家的言行之中。

(五)加强管理,积极营造网络道德新环境

加强对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大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力度,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丑恶的舆论氛围,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培育道德理性、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使大家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一是健全法律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运用网络的法律法规,迅速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学生网上不良行为问题出现。二是加强技术防范。要积极探索新的网络控制管理方法,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防止“危害数据”、不良信息的进入,以技术手段支持法律威慑和道德培育,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空间。三是培养慎独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必须接受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从网络安全与文明上为社会尽责,接受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且自觉地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培养,强化青年学生的道德责任和“慎独”意识,在点滴行为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对网络行为、网络文化的是非鉴别力。

参考文献

[1]赵群.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8).

[2]宋华淼、张鹏.青年学生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3]卢风.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张学波.网络沉迷及其矫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5]应悦.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J].中国远程教育,2001,(9).

[6]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全书[R].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

[7]李高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学者人文论丛[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审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之现状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俨然已经成为各行业人们不可或缺的交往工具之一,网络道德也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话题,随之而来的道德失范现象也已屡见不鲜,并有着迅速蔓延的趋势,因此作为网络主流群体的大学生,其行为也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

1 网络道德之内涵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有悖于这些规范,触犯了人们原本的伦理道德的底线。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总数已逼近5亿,其中大学生所占密集程度十分集中。(2)网络显然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往沟通不可缺少的媒介之一,然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决定了网络道德主要靠上网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其内心的信念来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浅,是非判断力较弱,网络的这种特性便会助长大学生侥幸和无节制放纵自我的心理。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需要道德准则的约束,因此恣意妄为,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事实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行为,而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和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也从某种角度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这些都给教育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首先,网络用语不规范,有的带有辱骂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90后”这代大学生们接触网络比较早,适应新事物能力强,萌生出许多异样的网络语言,多数表示对网络上的辱骂行为早已见怪不怪,并不介意。

其次,网络价值观模糊,忽视网络诚信。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并不是网上交流时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还有些大学生忽视学术道德,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并非不道德行为;更有部分学生表示十分佩服那些能在网上盗取他人聊天或者邮件账号的“电脑高手”。

再次,容易逃避现实,有双重人格的倾向。多数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能够放松自己,不受他人限制,长此以往极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而不可自拔,从而逃避真实的自我,长期的这种“人机对话”交流方式容易形成大学生的道德冷漠,容易导致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从而给和谐校园建设增添诸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络本身的特殊性是导致大学生网德失范的重要因素。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极易对高校的德育环境产生不良冲击,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网络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缺少辨别标准,网上传播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容易引发青年思想的冲突与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丧失责任感与诚信度,认为在网络中无需对他的思想、观点、争论负任何责任,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困扰。

其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大学生的身心正处在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化的特殊阶段,是一个由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而网络的开放性、非控性、多元性、鲜活性、虚拟性正好适合部分青年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那些自控能力有限而又充满强烈好奇心的部分大学生更容易陷入其中,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

再次,高校德育机构对网络德育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是导致大学生网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无疑是当务之急,现今已有多数高校和教育机构对网络德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并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但仍有部分高校忽视对网络内容的过滤和监控,间接导致黄色(下转第19页)(上接第13页)信息和不正之言论出现在校园网上,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进行,更有碍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4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对策

(1)网络德育应先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通过参与网络实践相关活动来提升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和抵抗网络垃圾信息干扰的能力。做到在接触网络时能够在内心世界展开道德信念的斗争,进而实现自我超越,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自律。

(2)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课堂教育的制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的传播模式。另一方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也是惠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之一。

(3)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规范违背道德的行为。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必要手段。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和监控体制,对网上的不良信息有效地进行监控,有效遏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平台;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运用现代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冲突,提升网络安全功能,进而有效的防止利用病毒进行网络道德破坏行为的发生;再而向社会经验较丰富的家长普及网络知识能有效地协同高校共同实现对大学生网络的管理和监控。

(4)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惩治道德失范行为。任何行为都需要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来共同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网络行为单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是不够的,对于那些自制力差,尤其是利用网络来犯罪的人,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加以约束,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遏制失范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还有部分高校也陆续出台了校园网络监管制度,进而规范大学生网上行为,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

5 总结

人类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科技这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速度也在同样要求人类道德的进步,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接班人,引导其进行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俨然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绿色网络,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强,李珍.大学生网络道德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2]姚信,陆娟君.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 篇5

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想法和做法选择。感谢您对我们调查工作的配合和支持。谢谢!

1.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研究生、博士生

2.目前,如果让您脱离电脑、手机一段时间,您会:

A.很不习惯B.稍有不适C.找其他可转移注意力的事物D.无所谓

3.您是否有因上网而翘课的经历:

A.是B.否

4.您上网主要用于:

A.社交活动B.查找资料,看新闻,学习等C.游戏、看视频等娱乐D.网购

5.您认为很多人玩网络游戏的原因是:

A.放松心情,释放压力B.寻求刺激,打发时间

C.可以获取成就感与满足感D.逃避现实,寻找精神刺激

6.当您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并表示不满时,您会:

A.直接发表个人看法B.客观评论

C.未完全了解情况而不作评论D.无所谓,置之不理

7.您怎么看待人肉搜索:

A.集合大众力量,可以令那些缺失社会道德的人无处可躲

B.侵犯个人隐私,影响其家庭正常生活C.有利有弊,看具体情况D.无所谓

8.您对网络实名制的看法是:

A.有利于保证言论行为的规范B不利于言论自由C.侵犯个人隐私D.有利有弊

9.您对抄袭论文或拼凑论文的态度是:

A.很正常B.剽窃他人成果,属侵权行为

10.当您在网上看到色情图片或宣传色情的网站时,您会:

A.立即关掉窗口B.举报该网站C.浏览该网站D.无视它,继续做自己的事

11.改善如今网络环境,您觉得最重要的是:

A.诚信B.公德心C.理性D.其他

中职生网络道德的不良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中职生;网络道德;对策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随着网络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与互联网结下了解之缘。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影、下载软件、发表议论、完游戏、QQ聊天、交朋友、看新闻等。网络的丰富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培育学生网络道德观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中职生网络道德中的不良现状

1.职校生迷恋网络现象严重

超过半数的中职生由于自制力较弱,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搜索一些有关色情、暴力的内容。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虽然不少学生只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

2.职校生网上不文明行为普遍

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

3.侵犯他人肖像权、公布他人隐私

人的隐私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在给人们的网上隐身提供便利的同时,又为部分人刻意窥探别人的隐私提供了场所。不少网站充斥着大量用相机、手机偷拍到的某某美女 “走光”照片,其中还有一些偷拍的视频短片等。

4.网恋

多数中职学生把网恋当作一种时尚,结果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还有部分中职生在网上谈情说爱,只是为了好玩,寻找刺激、寻找新鲜感。

二、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的必要性

1.中职生网络道德素养问题

由于中职生年龄较低,阅历较浅,思想活跃,认识水平及文化水平皆不高,所以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明辩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往往不能较好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上网后迷失了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中职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到职校生的现实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2.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倒持,授人以柄 。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一个社会平台,是一个思想阵地。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太阿宝剑.它既能促进中职生的成长,也可能使中职生陷入误区。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

三、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1.学校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在开设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及思想政治等课时可加强网络道德训练部分的内容,加大宣扬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用网习惯和用网情趣,形成健康用网的风气与习惯,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让中职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加强中职生实践活动的教育,加强中职生课余活动的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利用重要节庆日或纪念日开展好相应的主题活动,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与课余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迷恋于虚拟的互联网空间。

3.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上网指导工作。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网风、网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可制定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以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4.家长要与子女沟通,引导子女健康上网

现在不少家庭都买了电脑,学生大都在家上网。老师可利用家长会等与家长联系沟通的机会,指导学生家长通过安装“防火墙”“过滤软件”等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纯洁的网上空间。

5.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按照中职生行为准则要求,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自律意识,要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在网络信息活动中,做到诚实守信、自律,树立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自觉抵御网络游戏、网恋的诱惑,在网络行为中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

6.齐抓共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四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教育新模式

网络德育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面广,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大众传媒等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共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形成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共同谴责鞭挞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随时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加强学生网络道德规范,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更是一项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总之,网络的迅速发展给社会造成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网络对中职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科技的发展呼唤着道德的进步,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净化网络环境,重视中职生的网络道德的不良现状,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明骅《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职业.中旬》2012年06期.

[2]张桂荣《中职院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速读.中旬》2014年第03期.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篇7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 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据有关数据显示, 25岁以下的网民占总网民人数的46%。网络形式多样性和现代化使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很快成为网络支持者中的主要群体。正如大家所知, 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有了新平台, 如何正确合理地发挥网络的积极性, 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网络成为现今主流的传媒工具, 其庞大的信息量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网络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况等方面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认识上的缺失。

网络信息具有无国界的特征, 作为新时代的传媒工具, 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在网络世界里, 有着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传播。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时期, 也正是其道德品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缺乏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外来文化通过网络的侵入特别是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化道德不仅会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抨击, 还会对价值观未定型的大学生的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弱化了主流思想的教育效果[1]。

2. 沉溺网络, 人格扭曲。

由于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网络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较强的吸引能力, 于是很多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长时间的网络生活常常造成大学生无精打采、情绪波动、精神倦怠、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的涌现, 失去了大学生原本应该有的朝气蓬勃和活力。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如网络赌博、网络暴力等通过图文声并茂在无形之中逐步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长而久之, 会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扭曲。特别是网络上时常出现一些虚假的电子邮件, 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判别是非的能力而被误导。同时, 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会导致大学生逐步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患上各种网络焦虑综合征。

3.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出现, 使每个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结识同龄人或者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网络自身存在很大的虚拟性, 因此存在很多虚假的现象, 人与人的交往在网络世界里逐步地被数字信息所代替, 大学生在这样虚拟隐蔽的世界里能够得到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感。但是一味沉浸于此, 会造成大学生渐渐地忽略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愈发逃避现实世界, 导致与现实社会逐步脱节, 形成自我封闭的意识。更有甚者, 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 导致学业的荒废[2]。

4. 浏览非法网站。

网络系统由于信息量庞大, 形形色色的网络资源良莠不齐, 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浏览各种信息。有些非法商家抓住大学生的这一心理, 开设了各种非法网站赚取暴利, 如一些色情网站、暴力视频等。同时在网络上也时常出现反动言论, 并煽动学生参与其中, 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对策

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在遵循网络道德标准的前提下, 塑造人的品德。随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日益严重, 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现象的产生。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1.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由于好奇心过强, 自控能力较差, 往往会出现受到网络信息诱惑的现象, 甚至出现网络犯罪的现象。目前, 各高校大学生出现的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归根究底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较差。所以,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面临的问题, 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是首要之选。网络道德意识包括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主、自觉、自律的意识以及对事物的责任感等。学校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网络问题, 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加大宣传的力度, 从潜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意识[3]。

2. 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 网络上的信息形形色色。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庞大, 监管力度不够往往会造成负面非法的信息大量涌进大学生的生活。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要积极采取有关的技术监控措施, 有效控制不良信息, 从源头上解决信息杂乱的问题, 进而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但是在信息的监管问题上, 信息的过于庞大造成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在国家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 学校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让他们养成远离非法网站和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3. 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学校和教师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引导者,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网络道德教学氛围能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网络上的各种问题, 有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首先, 学校应该鼓励开设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 重点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其次, 学校应该适当地举行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宣传活动, 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适当地开展一些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辩论赛、研讨会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寓教育于活动, 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争取在思想上做到意识增强, 在行为上做到坚决抵制和杜绝不合法的行径[4]。

4.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很多学校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 常常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是社会的接班人, 学会自我教育是十分关键的。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加大了学校杜绝学生不文明上网现象的难度, 因此,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克制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四、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网络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 它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 祖国未来的希望, 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 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让人担忧。因此, 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学校和老师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道德问题, 使网络信息完全服务于社会, 以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形势, 创建新的网络时代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忠新.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8) :123-125.

[2]张丽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6 (3) :66-68.

[3]管煜武.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实证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09 (10) :76-78.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篇8

一、网络时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

(1)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内容巨大,为中学生查阅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纷繁的网络内容加上无节制上网会使中学生出现心理、生理疾病,造成道德情感淡漠和人格的缺失。据调查,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偷看他人邮箱和侵入别人电脑获取信息不违法。还有的中学生缺乏网络行为责任感和正义感,认为在网络上说什么、干什么都无所谓。这些都是不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必将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日益突出。

(2)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漠倾向。网络文化为中学生扩大了虚拟社会的交往空间,使有的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这种行为造成中学生现实交往空间缩减,损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中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冷漠倾向。他们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 对社会外界漠不关心,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不识时务”。久而久之,这种狭隘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我角色失调、人格障碍、语言交流能力丧失等,使他们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3)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羞耻感弱化。网络由于具有开放性特点,往往有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羞耻意识,减弱了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使得中学生审美感退化,丧失羞耻感。再加上网络文化的隐蔽性,使得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上所表现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道德羞耻感越来越弱化。网络作为一种先进事物,具有许多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全球化意识。在享受这一现代技术的快捷、高效时,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中学生道德问题的存在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这一群体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就使得学校成为加强中学生德育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主战场。因此,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直接战胜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网络的一系列问题呢?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应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首先,应开设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引导中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多样化并且切实有效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渗透网络文化的科学内容,广泛普及网络道德文化知识, 引导中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网络。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就网络上关注度较高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其次,应着重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德育建设中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德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德育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教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焦点问题都应当有所涉猎。平时多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举止行为,适时地对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家校合作共同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共创家校合作的新局面。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彼此重叠的,随着学生年龄及年级的改变,家庭和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合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校合作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力度。针对学生年龄较小的情况,应主要采取约见家长的方式,教师与家长们共同商讨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的方法。总之,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良好的氛围,才能促进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生的特殊文化形态,使道德教育对象和外部环境复杂化,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对网络时代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好,才能为学生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德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守旗.网络文化对儿童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与思考——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江苏地区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篇9

一、思想道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关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调查方法

为了解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对在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更好的帮助提高我院道德素质教育水平,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该校六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本调查于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1.8%。这220位调查对象包括从大一到大三的在校生,所在专业包括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物联网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与应用化工技术。如表1。

3、调查内容

1)校园公德:这是整个调查的重点部分,通过对学生的扔垃圾情况、对待课桌的情况以及在一些公益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

2)社会公德:通过考察学生在公共场合中表现的举止,以及在公交车上的让座情况来判断学生的社会公德情况。

3)家庭美德:了解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生日、所穿衣服的大小、鞋码,在家庭中是否为父母做饭,对父母的礼貌情况。

4)诚信美德:通过学生对学生作弊情况、骗取学校贫困资助等情况来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诚信美德情况。

5)健康上网:了解学生上网内容以及对待网上不良信息的态度。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社会公德和校园公德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情况统计表明,主动为老人让座的有70%,看自己剩余站数在选择是否让座的占据了22.1%,其余的是选择视而不见。这能够表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需要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在校园公德情况调查中,学生在教室中吃早餐时选择将垃圾随地乱扔的有27%,偶尔乱扔垃圾的占据了55%,只有的18%是从不在教室中选择乱扔垃圾。对于熄灯之后在寝室抽烟喝酒打牌的回答,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有16%,回答不清楚的有31%,只有53%的同学从不出现这种情况。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校园公德情况亟需加强。

2、家庭美德较好、诚信美德不足

通过调查显示,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有82%,18%不知道,经常会在节假日为父母亲人送去祝福的有75%。关于在校期间,多久往家里打一次电话的调查中,有15%的同学在一周内会多次打电话,一个周一打的占大多数(57%),半个月一次的有22%,只有6%的同学会选择一个月以上打一次电话。从数据调查中可以看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还是比较好的。

对于考试作弊的情况,认为可以理解的占据了24%,认为没有什么奇怪的自己在考试中也做过弊的占据了41%,只有35%的同学对此反感,自己从未做过弊。对于大学生贫困作假情况调查显示,有21%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坚决反对的占据了45%,其余34%表示与自己无关,对此不关心。这是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对待问题,调查结果表名了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诚信美德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逐渐培养其诚信品质。

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议

1、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人品和人格的完善,让其了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不能仅仅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来强化其思想道德思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的一些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利用当前网络的优势,通过对网络上一些行为事件的具体分析,来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让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智能手机,通过手机能够随时随地的上网,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对其思想形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其价值取向的转变。因此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建设网站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及时的了解学生的上网倾向,通过网络和校园内海报等宣传内容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逐渐的树立正确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面对当今的网络环境,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引起重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来上网,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学校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网络管理结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做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秀凤,王军,杜娟丽,付丽.网络时代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成功(教育).2011(02)

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现状及建设 篇10

一、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一) 研究方法

行为研究法:在教育情境中, 由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再把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 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 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 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 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 研究结果

近几年, 网络社区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互联网正跨入社区时代。为了了解我县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现状, 我运用调查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进行调查。自1999年以来, 有80% 的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 男生略多 (57.4%) 。年级越高, 用户比例越高。 有关青少年上网场所调查显示:61.2%的青少年在家里上网, 30.5%的青少年在亲戚朋友家上网。由此看, 青少年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 多数父母通过不同方式管理青少年使用网络, 完全不限制的父母只占7.4%。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约为230分钟。上网主要有:玩游戏占50.3%, 聊天占43.6%。关于浏览黄色网站的问题, 有17.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以上调查说明,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上过网, 而且很多是经常上网, 有的甚至天天上网, 通宵上网。

二、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

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认识。网络的发展使他们尽情享受各种便利, 与亲朋好友沟通方便, 能更快了解科技动态、最新新闻, 极大丰富了业余生活。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黄色信息的传播、黑客的攻击、金融诈骗、虚假广告、散布电子谣言等对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 青少年迷恋网络以及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日益严重, 不文明行为便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增多。在这样的现实下, 网络社区很难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我觉得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 通过多种方式展开监督。

三、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青少年身上有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 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他们, 观察青少年问题要选择发展的角度,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青少年教育应在预防、引导、拯救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 要普及法律知识, 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养成自律的习惯。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 强制学生遵守。对于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可规定上网时间和地点, 便于监督。还可利用教室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 大力提倡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供网络化学习, 批评黑客型、玩乐型网络观念和活动方式, 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网页有名设计、制作等比赛和展览活动, 让学生领略创造的乐趣, 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家长除了平时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好奇心、自信心外, 要让青少年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安排足够时间让其参加社交活动, 控制上网时间, 加密锁定不良网站, 防止上网成瘾。

总之,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了, 每个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网络就变得文明、高尚起来, 青少年在网上也能得到健康成长。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然而网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析、研究尝试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提供参照, 一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二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三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7) .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建设

[作者简介]徐砺(1965- ),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心理与教育学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研究。(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99-03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迎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并以其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网络的出现,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机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健康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升其道德自律能力,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一)网络的交互性与快捷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混乱

网络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大平台,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每一位大学生用户可以借助网站提供的服务,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交流,他(她)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内容庞杂,更新速度快,在这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信息自由交换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信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信息的膨胀和泛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导致其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迷惘,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思想道德观念紊乱。

(二)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淡薄

网络双向互动、开放活泼的交流方式,适应了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网络世界中,道德标准不再仅仅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正确与错误、善良与邪恶、高尚与普通的评价关系,而是在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量陌生的人之间间接的交往关系,漫游于互联网之中的人,尤其是对世界充满期望和新奇思想的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被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所吸引。网络世界更适合他们的个性张扬和自我实现,尤其是对现实社会心存叛逆的个别青年大学生,网络更是他们“潇洒人生”的乐园。长期的人机对话,使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逐渐形成网络依赖症。网络使其变得沉默寡言,疏于交际,远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反叛性、求异性和创新性,甚至不再顾忌现实生活的角色规范,导致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淡漠。

(三)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性降低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不仅有语言交流,更有表情、肢体、肌肤和气息的交流与传播,蕴涵着丰富的生理、心理内涵。然而,网上交流,却是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人机交往,处于网上状态的人,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貌,不知道他的信用程度、讲话的可靠性,更不可能知道他的相关档案,这样,人的行为变得“虚拟化”“非实体化”。大学生眼里的网络成了一块陌生的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领地。崭新的、自由的、开放的、虚拟的网络生活,与传统管理、监督下的现实生活形成的强烈反差,很容易使喜欢探索和创新却又缺失传统道德的大学生形成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进而成为习惯和网络规则。他们将自我作为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否认道德的普遍性,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自律性降低。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冲击

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使用网络的人数已达1.23亿人,而青年大学生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社会网络化趋势所引发的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学校德育主导作用被异化,网络道德教育功能被削弱

高校德育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然而,在今天信息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学生上网成瘾,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度降低,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大为削弱。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在许多高校存在“盲点”“空白”,处于缺失状态。绝大多数高校把网络道德教育附属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安排为一章或一节的内容,当做知识传授。依旧沿用传统说教的德育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缺乏针对性、现实性与超前性,教育的力度与功效不尽如人意。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德行发展空间中的主导作用遭受严重冲击,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德行生活中被边缘化,德育功能严重削弱。

(二)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网络道德教育优势丧失

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和体现,其本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有网络环境才存在德性问题。但人是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与信息制作环境的主导者,当社会网络化趋势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挑战的时候,当高校道德从封闭型传统道德走向开放型的网络道德,从一元的传统道德走向多元的网络道德的时候,当青年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难以做出正确选择、甚至其道德自律减弱的时候,学校德育应当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内容,帮助大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良好的德行,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教育者需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挑战,确立“教会选择”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一种权威的角色,学生自然不得不“顺从”来自教师权威的驯化。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对传统德育提出了挑战,教师权威角色受到质疑,教育者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当网络生活失控,导致受教育者道德理念浅薄、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判断扭曲、道德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行为失范的时候,学校德育总是措施滞后,显得力不从心。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网络道德教育实效不高

在现代网络社会文明的建构中,网络文化与网络价值的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普遍现象。人们的生活方式走向多样化,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不同的道德价值、多样化的生活理想在社会中共存,并且存在着冲突,使得个人在面对繁杂的社会领域中多元的价值时,必须进行道德认知、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并且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德育生活目标。因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通过对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内化调节,化解学生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动的转化,促进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动机的实现、道德意志的发挥和道德行为的自律。然而,传统的学校德育依靠千方百计地约束、防范学生,从外部管压、控制学生,强调道德规则的学习和内化,忽视对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培养,由此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造成学生对道德的消极情感体验,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妨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在社会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网络社会的冲击和挑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自然难以取得实效,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学和做合一。

(四)德育模式单向、封闭、程式化,网络道德教育失去活力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促使高校德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开放性、无约束性,导致网络道德环境容易受到浸染。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弱化了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信念,缺乏“他律”的网络道德生活,容易诱发其道德行为的失控。而网络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又进一步恶化了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网络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信息文化的开放性,大大增加了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价值选择、道德行为判断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高校道德教育管理与实施的困难。然而,许多高校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仍然一味沿袭传统道德教育单向、单一和封闭固化的模式,学校德育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不仅单一,德育范式封闭,而且在实践操作上把德育模式的应用程式化,影响了德育的实效,网络道德教育失去了活力和魅力。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确立网络德育新理念,提升网络道德教育主体意识

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引导学生个体意识发展的功能,还有发展学生道德自主性、德性品质、道德情感与意志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功能。道德自主性是学生自觉地选择和决定道德行动、追求德行的内在品质。学生只有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其道德行动才能实现道德价值。面对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网络社会生活,青年大学生必须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并且自主地决定自己的道德生活,养育、深化自己的德性品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目的的德育观念、关怀的德育观念和智慧的德育观念,坚持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尊重青年大学生人格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同时,由于网络多边性、同时性与共享性的特性,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将同时拥有主体性发挥的空间,他们都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平等共享网络资源。因此,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强制施教,要由外部约束、控制,走向从青年大学生多样化的实际出发,激励引导学生的需求,发展其道德主体性。

(二)构建网络德育新体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科学管理

与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比较,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多少已显不足或缺失,而目前网络社会的实然状态也突显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高校亟须积极主动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

1.网络德育目标体系。高校德育的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良好品德操守,培养他们对人生目标的较高层次的追求。面对社会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德育应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主,把提高大学生德行成熟度和道德实践能力作为网络德育最迫切的目标,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道德判断力、道德自制力和道德选择力。

2.网络德育内容体系。网络是德育手段与德育内容的统一,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地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健全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内容。笔者认为,网络德育内容体系应涵括网络精神教育、网络学习教育、网络法纪教育、网络保健教育、网络创业教育、网络休闲教育、网络交往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网络情感教育、网络语言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等。

3.网络德育方法体系。德育方法是达成德育活动目标的中介和桥梁。为此,必须综合运用情感陶冶法、品德实践法、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等方法,根据网络社会的发展特性,切实改进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合理利用网络道德资源,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管理科学化。一是要丰富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开发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力求以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实践,增强大学生德育的生活性与实践性。二是要开设网上德育课程,通过校园网或网上学校,构建多媒体交互性教学平台,把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单向固化德育传授方法,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要拓展网络德育新阵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与网页,奏响网上主旋律。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如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四是积极开展网络道德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价值与行为的理性选择,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与行为自律。五是开展对网络传播及其受众对象——大学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构建一套完整的支持性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人力物力支持服务体系等,突出道德教育的服务功能。

4.网络德育规范体系。良好、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是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规约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一只无形的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德育规范体系,加强外部力量的积极介入。一是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建设和发展,把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牢固占领宣传先进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的主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政策,将国内外有关文件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则,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行为。三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关网络法规。完善的法制及实践,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虚拟的、隐蔽的网络社会,同样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国家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网络伦理缺失和网络犯罪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网络法制建设,适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法》及相关法律条文,从而使网络社会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四是要加强网络行业管理。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进行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一方面,要对网络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使他们严格遵守《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依法行事;另一方面,要对网民进行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5.网络德育队伍体系。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事业,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网络教育新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领导体制,形成校、院、系三级领导,并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划。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使之主动适应网络社会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促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三是要建立科学的网络教育培训机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为了适应网络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及其挑战,必须实施网络德育工作队伍的继续教育,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订培训计划,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四是要积极寻求高校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发挥整体优势,真正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6.网络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是网络德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调整网络德育目标、改进网络德育方法、优化网络德育过程、提升网络德育效率的基本保证。德育评价是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化、规范化的德育评价,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客观依据。网络德育评价应该由学生品德测评与德育工作评定两个方面组成。要想有效开展网络德育评价,一是要确立德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明确德育评价的方向性、教育性、发展性与科学性指导思想,突出教育主体性地位及作用,强化学生品质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引导,实现网络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二是要构建学生网络品德测评与德育工作评定指标体系。要以大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和大学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为依据,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要素来构建大学生网络品德指标体系。三是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情境测验、人物推定等方法,完整、全面地评价大学生网络道德全貌。四是要学校德育工作的评定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管理层来有效组织实施。评定内容包含学校网络德育课程质量、网络德育活动质量、网络德育工作管理、网络德育工作者素质等四个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评定要侧重于对德育过程的评价。五是要加强德育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评价工作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进行,切实做到精心组织,统一部署,有效实施。

(三)创建网络德育新模式,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整体活力

社会网络化发展,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德育的渠道,增强了德育主体力量,但也增加了德育工作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又极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通力合作,形成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教育格局。当前,面对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发展性、主体性德育观,坚持以人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合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资源,综合运用训诫、传授、说服、示范、陶冶、评判等德育工作方法,创建网络德育新模式,推动道德教育的社会力量整合,努力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模式的转变,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促进大学生建构道德精神,养成德行品质,努力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整体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化树.大学德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苏婷.社会网络化趋势挑战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6-09-20.

[6]沈仕海.网络文化:迎纳·引领·涵育[N].中国教育报,2007-04-17.

[7]刘守旗.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篇12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容易造成“信息污染”。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良好道德的形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他们辨认是非能力还很差, 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人的性格扭曲, 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据不完全统计, 60%的青少年学生无意中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 另外, 互联网上还有许多政治上极为反动的信息, 这一切对自制力和分辨力不高的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部分青少年出现情绪低落、有孤独感, 甚至有少部分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有的已经出现了网络病症, 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人脱离现实生活,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有网络原因, 青少年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强, 自我意识重, 对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有强烈的对抗心理。他们渴望交流, 但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 但又怕老师和父母加以干涉。网络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学生很容易找到自我, 实现自己的理想。部分学生沉溺网络, 他们流连于网吧, 迷恋于游戏, 倾情于QQ, 挤占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时间, 长此以往, 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 而且还会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 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 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网络上各种网站良莠不齐, 不良网站充斥其间。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决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 学校要在德育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网络的性质和作用,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1.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教师为人师表, 在教育学生, 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的同时,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只有自身拥有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 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 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义与健康的形象,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 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拥有崇高的网络道德修养, 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了信息技术知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 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 有关教师更应该具备专业的网络及计算机知识, 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适应学生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 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信息技术课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 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 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方法。通过互联网络, 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 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1) 利用论坛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在学校, 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学校的论坛可以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 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并且可以有选择的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 以提高学生在网络行为中的主动性。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受教育者, 他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德育组织者、实施者、支持者的行列中来, 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安装防护软件, 屏蔽不良信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浏览网上信息, 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 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其次, 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 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 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 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飞腾反黄、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 向家长介绍利弊, 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 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 鉴定真伪, 做到不该看的不看, 不该做的不做。

(3) 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 引导学生上“健康网”。为了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我们可以整理一个网站收藏夹, 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 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 让学生慢慢养成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 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

(4) 公开电子邮箱地址, 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学校都会向学生公布心理信箱和电子邮箱, 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电子邮件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 它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减少顾忌, 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这个得力的网络联络工具, 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 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 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 禁止学生接触网络, 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合理使用网络, 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 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道德教育》

[2]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总是的思考与实践》

[3]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现代教育科技, 2006.4

[4]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中国电化教育, 2005, (08) .

上一篇:建筑设备物联网下一篇:工程合同履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