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2024-07-12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共12篇)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1

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体现与标志, 其基本含义是指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的变动。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入了全面而快速的社会转型, 各种思想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着强烈冲击, 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1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问题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核心,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识, 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 多元化的道德观念不断涌现, 使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出现一定的问题。

(1) 国际环境的冲击下,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意识不断涌入我国, 多元文化使得大学在实际中面临多样性的社会元素时呈现出不稳定的心态, 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阻碍着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同时, 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和助长了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如唯利是图、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认识方面比较倾向于自我利益, 追求“实惠”、“功利”、“自由”, 失去理想与信念, 因此, 在价值追求上存在着严重的世俗功利化倾向, 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2)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 从小被父母宠溺,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父母对于子女的智力教育高于道德培养, 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家庭教育中父母“重智力轻道德”, “重分数轻道德”的观念使得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错过了最佳时机, 造成了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 为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设置了障碍。

此外, 当今的教育虽然强调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但是, 在实际的教育中, 仍然强调应试教育。长期以来, 德育教育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做法, 内容比较陈旧, 形式比较呆板, 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实际相脱离, 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造成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效果不佳。因此, 家庭及高校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和缺失客体主体性, 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缺少一定的道德实践, 致使道德社会化出现问题。

2 关于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 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 上述问题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中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并采取相应对策解决。

2.1 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财富观、金钱观, 克服大学生个体的私欲, 促使其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 进而促使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

2.2 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合力机制, 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 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化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家长要以身作则, 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榜样, 平时常与学生接触和沟通, 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同时家长应与学校联系, 关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倾向。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的同时, 须谋求与家庭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合力机制, 在社会转型时期, 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实践, 促进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完成自己的道德社会化。

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中, 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变, 学生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没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时期, 互联网高速发展, 信息交流渠道多种多样, 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围绕大学生关心的一些热点、焦点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并且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争取以道德教化获得学生认知的肯定, 促使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道德领域出现多样性的变化, 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道德社会化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以促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关键词:转型时期,道德社会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金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与践道性[J].教育探索, 2008, (3) .

[2]阙贵频.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隐忧问题透析[J].学术论坛, 2008, (7) .

[3]王为全, 陆翠岩.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2) .

[4]弓丽娜.浅议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社会化[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王健.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10, (18) .

[6]李德才.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2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大学生目前的道德与行为状况,我们在上海电力学

院中开展了这项抽样调查。本调查不记姓名,只用作统计,不会对个

人产生不利影响,请放心作答。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你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括号中填写答案(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每题只选

一个答案)。

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

1.你的性别()

A 男B女

2.你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在图书馆是否把手机调为关机或静音状态()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很少这样D从不这样

4.饭堂打饭自觉排队吗()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很少这样D从不这样

5.公交车上碰见老人或小孩主动让座吗()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很少这样D从不这样

6.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吗()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很少这样D从不这样

7.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吗()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很少这样D从不这样

8.过马路会闯红灯吗()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很少这样D从不这样

9.上网聊天时,是否提供虚假信息()

A会B不会

10.考试是否会作弊()

A一定不会B偶尔会C会

11.您认为决定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A社会环境B家庭陶冶C学校教育D成人表率E舆论导向F影视作品

12.您对宿舍中长流水、长明灯的看法是什么()

A主动去关掉B视而不见,谁爱管谁管C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做过

13.您认为未来社会更会趋于哪一方向()

A法治社会B德治社会C两者互补

14.目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怎样()

A很好B一般C较差

15.您认为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如何()

A作用很大B作用在逐渐弱化C没有任何作用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 大学生 道德信仰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15-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近年来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就拷问着人们的良知。这些问题都关乎道德信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些道德信仰问题也正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进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道德信仰危机。

一、道德信仰问题的体现

道德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对道德个体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价值认识,包括对道德规范或道德理想等行为的崇敬,同时以此作为目标,付诸行动的特殊情感。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生活中不乏享乐主义或个人利己主义等行为的出现,其实,这些行为实际上就是道德信仰问题的部分体现。因此,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所持有的一种怀疑态度。而这种道德信仰危机已逐渐侵入大学生的思想中,使其缺乏高尚的道德信仰。

从社会角度来说,我国的道德信仰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理想的丧失、道德观念功利化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新的道德规范逐渐涌现,但还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不能够代替原有的道德规范,很快新旧道德规范出现了很多矛盾,道德信仰也随着道德系统的模糊而变得混乱。传统的道德理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而使道德观念功利化行为逐渐产生。如“毒大米”、“黑心棉”、“三聚氰胺”等重大事件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也逐年受到关注,其背后的道德信仰正遭受着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大学生在这些事件中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反应。那么,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可以总结为发展型道德信仰问题和倒退型道德信仰问题两种,前者主要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道德规范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大学生逐渐怀疑,甚至直接抛弃。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道德规范逐渐萌芽,但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全面认可,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扭曲现象。因此,大学生倒退型道德信仰问题也涌现出来,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道德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怀疑,而产生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社会角度上的道德规范,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环境。道德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其本质上便是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而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市场还在资源配置方面占有重要作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作为辅助物,二者互相结合,虽然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也给社会发展带来比较严峻的挑战。市场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经济也出现了不正当形式的竞争,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这种情况是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变革条件下,人们习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为追求更多的金钱而不择手段,直接导致如前面所说的“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出现,这些问题将直接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产生影响。

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向开放型社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我国的思想道德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如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甚至有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我国的思想道德文化直接处于对立面。因此,西方的错误观念被引入到我国,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追求物质享受,而我国倡导集体主义,追求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西方腐朽思想的诱惑,出现了道德信仰问题。另外,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大众媒体过分报道和宣传西方个人主义,对大学生道德信仰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任教育方式,而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和家庭教育直接相关。如家庭的氛围、父母的道德素质及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直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认为只需要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而这成为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原因之一。其次,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教育以开发学生智力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大部分父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部分学生会认为,只有考出好成绩就是对父母交上一份答卷,这也是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陷之一。再次,学生在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明显减少。但是,学校教育是从学生上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尤其是道德教育最为明显。然而,学校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教育问题的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学生仅仅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无法学到道德智慧,久而久之,便会出现一定的道德信仰问题。另外,学校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实际效果,很难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大学生思想道观念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来自社会不良道德的影响将直接对大学生道德信仰产生影响,从而出现问题。

(三)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个人自身缺陷。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出现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个人素质的缺陷。正确的道德信仰的形成,是靠个人在长期的正确与错误等斗争中逐渐修炼而成的,和个人素质息息相关。由于一些大学生本身存在自私自利的心态,缺乏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学生的阅历较少,思维较活跃,在道德价值影响的前提下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旦有外在因素影响到道德信仰,这类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道德信仰问题。endprint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体现的是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一旦形成道德信仰,在个人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方面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道德信仰通过调动理性的认知,情感等因素,督促人们追求他们所设定的理想目标,提高自身价值观,为人生指明了方向。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最终只会是一事无成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道德信仰提供一个明确而又崇高的目标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拥有共同道德信仰的人们更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凝聚力,甚至能够驱使一个群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

另外,道德信仰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方向。在社会变革的新时期,中国社会需要将道德信仰渗透到各个层面,包括社会价值理想、人生目标、思想教育等文化的力量,因为共同的道德信仰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的宽容和理解,有效避免出现个人利己主义的情况出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社会转型时期,为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信仰,应客观并全面地分析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从而有效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从而为社会转型时期下的大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行为规范。

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新方向。只有充分了解什么是羞耻,才能有效规范学生本身的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向。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全面贯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积极主动性。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评价标准来判断大学生日常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对与错、赞扬或批评等,这样才能时刻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明确是非,增加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环境和人生课题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出现迷茫的情况。可见,只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知荣辱,明是非,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是校园的主体,而学校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因此,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能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等课外活动,从而将德、智、体、美有效结合在一起,有效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而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最好的方式是育人的教育,通过对育人环境的优化,建立多种渠道的校园文化生活,有效构造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大学生提供道德规范实践的机会,从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丰富多彩的且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喜欢竞争的特点,多举办一些知识竞赛、演讲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一些读书讨论会等形式的活动,指导学生科学读书,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党校的培训课程,加强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总之,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还有很多,学校只有加大德育方面的投入,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理论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课程建设,注重德、智、体、美的综合全面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建设:

1.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及法制教育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教(下转第24页)(上接第16页)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向社会接近,使学生能够抵制社会风气下的不良诱惑。

2.在教学方法方面,一是注重教育的人性化要求,采取主题辩论、情感沟通等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最终促使思想道德的提高。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协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辨是非,进而受到教育。三是针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的层次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效结合。四是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资源,还要合理利用西方德育中的实践性较强等其他方面的优势,进而实现开放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有效结合。

3.在教学手段方面,首先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讲座、报告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还可以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等满足学生思维模式发展需要,使道德教育逐渐增强。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提高。最后,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教学要时刻紧跟教育的前沿,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信仰应被重视起来,同时也为思想道德教育提出新的教学方向。因此,只有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才有利于完善高校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姬翠梅.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及重建[J].中北大学学报,2013(2)

[2]卢书欣.社会转型中的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3]李卫.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化解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吴玉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5]武敬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4

一、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 如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 实行“文化侵略”, 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从而使西方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不断渗透进来, 动摇或削弱着我们的道德理念。当今世界,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的跨国公司的99%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使西方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物质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又反过来强化了西方价值观念包括道德价值观念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出现了各种利益错综多元、就业方式多姿多彩的情况, 从而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全方位、高强度、深层次的冲击, 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人们在道德判断和是非观念上的模糊不清, 而且也在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 威胁着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 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必然受到毒害, 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崇拜, 以至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

二、市场经济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

市场经济给人们道德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给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市场经济概念在社会领域的泛化, 引起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 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表现出价值观取向上的实用性和利己性。 (2) 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导致大学生整体性上的道德失范。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时期,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个我们迫切需要加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于化解各种社会生活矛盾冲突和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生活矛盾和利益冲突, 无疑离不开社会政治制度的公正安排与合法有效的运作这个首要条件。然而, 在化解社会生活矛盾和利益冲突过程中, 社会基本制度的作用也是相对的、有限的。一方面, 社会的基本制度, 特别是政治制度所能够发挥的社会规范和制约功能本质上只能是宏观的、显性的, 难以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的微观层面;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基本制度本身的相对稳定性特征, 其设置、安排和功能发挥通常都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 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中不断产生的关系矛盾和行为冲突。[1]化解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除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公正安排与合法有效的运作这个首要条件以外, 还依赖于社会伦理规范的合理有效的规导与协调以及公民个体美德的修养与自律。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 而总要受到一定的因素的影响。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去分析。

1.外在因素

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外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概括起来主要这么几个方面:[2] (1) 大学生在其中生活和成长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包括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确立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 以及各种思想、文化。 (2) 大学生生活在其中的居住地区, 包括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 总之大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社区环境。 (3) 大学生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家庭。 (4) 非正式的交往环境, 包括邻居、朋友、熟人以及各种原因大学生暂时介入的各种群体。 (5) 大学生经常参与活动的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如校外文艺队、体育运动队等机构、团体所实施的社会教育。 (6) 大学生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学校。这几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是决定性的社会因素, 它制约着其他因素的性质, 并且也通过其他因素影响着大学生。

2.内在因素

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大学生的从众心理、道德认知状况和心理素质等。

(1) 从众心理

大学生学习、生活在这个群体当中, 他们又都是青年人, 有赶时髦、好模仿的特点, 因此, 大学生中的从众现象较为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 充满热情, 勇于创新, 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 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 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 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 思想上迷失自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说, 主要在于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 主要有:①群体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 任何大学生都不可能脱离宿舍、班级、学校等而孤立地生活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要受到其所在群体心理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可说是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②缺乏主见。从众是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一般来说, 一个人独立性越强, 越有主见的, 其从众性越弱, 反之亦然。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缺乏主见, 对事情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认为大家都这么说, 总有一定的道理;大家都这么做, 总不会错;或者即使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但极不稳定, 极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观点。③迫于群体的压力。正如上面所说, 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 其心理总要受到其所在群体心理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必然使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对少数个人产生心理影响, 形成舆论压力, 使少数个人不由自主地遵从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④失个性化。所谓失个性化, 就是指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自我, 以群体心理作为自己的心理, 以群体思维作为自己的思维, 认为言论、行为不管对与错, 责任都由群体承担, 不会落在个人身上。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表现为,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中的合理从众不仅是个体对社会、群体规范的一种积极的内化, 有助于增强个体道德理性, 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不正确的道德观念, 建立健康合理的社会道德环境, 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从众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 增强社会道德在维系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秩序, 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的协调功能。此外, 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 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2) 道德认知状况

道德认知, 又称道德认识, 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知, 即在人的道德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道德现象的过程。道德认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 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前者表现为道德认知的形式, 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的内容。道德认知首先表现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在一定意义上说, 这些乃是道德思维水平的反映, 同时, 个体思维能力的高低, 也往往影响到道德认知的水平。道德认知也表现在各种道德范畴的观念, 尤其是道德是非观念上。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怎么样, 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他们道德的成熟往往要经历两种过程:一种是理性化的过程, 另一种是社会化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即明善的过程。一个大学生只有自觉地意识到了善, 真正懂得了善, 才能按善行事;不明于善, 就会迷失方向, 陷入恶的深渊。社会化的过程即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建立“社会我”的过程, 是从建立“社会我”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道德关系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 就是形成道德认知的过程, 就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 心理素质

所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 包括他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以及能力和性格等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大致概括为觉知力、定力、意志力三个方面。觉知力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对外方面是指大学生在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感觉、知觉和记忆能力;对内方面是指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时刻能够保持一种觉知、觉醒的自主之力。”[3]所谓定力, 是指大学生的心灵坚定地集中在其所应该关注的事项上的能力。对于一个具有较好定力的大学生来说, 无论是外在压力和诱惑, 还是心理上的纷扰, 都难以使其心灵的焦点从其所应该关注的事项上挪移。

[注]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 (08C29) 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市场经济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受到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境,原因

参考文献

[1]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J].道德与文明, 2005, (3) .

[2]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270.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新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我们正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我们需要同学们能够给我们提供此方面的意见。调查资料所涉及你的个人信息,我们将完全保密。希望同学们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对于你们的帮助我们不胜感激!

以下为调查内容

1、过马路时,看见老人,你会上前搀扶吗?

A会B有时会C不会D当没有看到

2、乘坐公交时,你会给老弱病残及有孕乘客让座吗?

A会B有时会C不会D当做没有看到、在公共场合,你会不会随地吐痰?

A会B有时会C不会

4、在公共场所,你会不会大声喧哗?

A会B不会C有时会

5、在校园里,你见到老师会不会主动问好?

A会B有时会C不会

6、上完课离开教室时,你会不会随手关灯、关窗?

A会B不会C有时会

7、在课堂上,你会不会把手机调振动?

A不会B会C有时会

8、在校园里你会不会给他人起外号?

A会B不会C有时会

9、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你会不会自觉排队?

A会B不会C有时会

10、外出旅游时,你会不会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

A不会B有时会C会

11、在公园、广场、校园等公共场所,你会不会乱摘花果与乱踏草坪?

A不会B有时会C会

12、在公共场所里,当你看到有小偷时,你会不会及时提醒他人?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6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道德品质;“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也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作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既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对外开放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及碰撞加之高校管理机制的滞后,均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来完成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就是把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学校中,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服务内容是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有益探索。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王杨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探析》一文中指出学校社会工作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工作体系的系统性。魏爽在《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尝试从时代背景、专业发展、组织架构和服务内涵四个方面初步探索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由此可见,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将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在实践上,我国高等学校中的学校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目前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却是十分紧缺的,从调查结果来看,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具有与社会工作专业近似的学科教师来担任学校社会工作的任务。对于“社会工作怎样提供服务以及社会工作如何介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并没有十分针对性的回答,所以,对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少之又少,更是缺少实证性研究。

在国外,学校社会工作研究十分重视对从业人员构成、专业素养、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监控评估等方面的探讨,特别强调以实践性研究为主,能够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直接可以借鉴和操作的实质性指导;呈现出寻求社会支持力量,强调国际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模式,重视学校社会工作的监控和评估,强调研究的本土化等发展趋势。以大学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学校社会工作研究主要表现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方面,更深一步的研究表现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方面。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研究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知行统一”

众所周知,高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对于道德品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完全不注重道德品质培养课堂的实践教学也是万万不可取的。在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各种思想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纯理论的道德品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这就显得高校的道德品质培养课堂的成效较低,而社区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学校社会工作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组织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2.2有利于尊重大学生在道德品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道德品质培养往往以社会公认的原则作为切入点,而实际上高校大学生本身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现实生活中,高校教育几乎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将严重降低高校道德品质培养的成效,也不利于道德品质培养水平提升,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利用专业工作方法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尊重其内在需要,引导其独立自主地做出取舍和判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3有利于构建渗透式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形式、教育方式上都表现出“单一式”的特征,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社会工作拥有一套完整的实务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利用社会工作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能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通过选修、辅修社会工作课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知。通过小组工作组织团体活动,可以提升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利用社区工作手法建设大学生社区,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本研究旨在构建以社会工作为载体的渗透式德育模式,让大学生群体在愉快的情绪和工作的氛围中,自我感悟“为什么”和“怎么办”,通过量的逐步积累,实现思想上的质变。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研究的路径选择

(1)以学校社会工作为背景开拓高校学生管理的新领域。从现有的资料查证结果来看,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将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研究尚未出现。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和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交叉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课题将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找寻两者在道德认知上的价值认同,总结出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契合的交叉点,开拓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2)以学校社会工作为载体提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平台。在实践上,我国高等学校中的学校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目前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却是十分紧缺的,从调查结果来看,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具有与社会工作专业近似的学科教师来担任学校社会工作的任务。对于“社会工作怎样提供服务以及社会工作如何介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并没有十分针对性的回答,所以,对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少之又少,更是缺少实证性研究。经资料查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证性研究尚属空白。本课题联合专业服务机构,以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为主题,进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证性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必将填补两者交叉融合的实证研究空白,同时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

(3)学校社会工作和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融合研究开创渗透式教育新模式。要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统一,构建互补式、渗透式教育模式。在学校社会工作和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融合研究中,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着力点,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整体性、立体式的道德品质培养体系,即为新型的渗透式教育模式。

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 功利化倾向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对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少数大学生受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道德素质低下, 如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 考试作弊行为猖獗, 资源浪费现象非常地严重。上课时不尊重老师, 盲目攀比, 使父母的血汗钱白白浪费在穿衣吃喝上。因怕惹上麻烦对好人好事不闻不问。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雷锋的出现, 但自己又不想做雷锋。更有大学生心狠手辣, 因嫉妒等原因, 杀害自己的寝室同学, 如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等。

为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增殖,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正确的人生观是和谐社会存在的主观因素。应该坚持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结合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建设。

第一,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 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的时期, 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其意义是深远的。

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三, 做人要诚实守信。诚信, 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 就像一面镜子, 一旦打破, 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化, 但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是不变的。在大学里, 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无论在哪方面。虽然我们接触的人大部分是同学和老师、虽然还是学校这么一个环境, 但都有来自大江南北, 大家的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 这更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接触当中要说到做到、要坦诚相待, 答应给别人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要有包容的心胸。同学之间只有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 才能产生真挚的友情。只要我们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就一定会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 一定会走出一个美好的人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为之奋斗, 为之努力。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没有思想的人生永远都是不精彩的!没有思想的民族永远都不会强盛。培养大学生极积健康的思想道德已势在必行, 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做有文化、有道德、有思想、有素质的人, 是时代的趋势, 更是我们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总之,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需要大学生自己和社会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当然,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做好, 这是关键。大学生应当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紧跟时代, 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 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 务求实效的精神,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严肃认真, 诚心诚意的自我修养, 使自己的品质情操, 道德境界不断地得以升华,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建兵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庞桥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4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8

技校生在学校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顺利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总体的道德发展状况是良好的, 但在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其道德的顺利发展。

1. 缺乏稳定精神支柱

大部分的学生在价值判断上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 但在具体行为时, 很多学生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够关心, 极度缺乏奉献精神。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大部分学生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 有的学生对理想概念很模糊, 有的学生将挣钱当做唯一的理想, 有的学生则干脆没有理想。

2. 扭曲的价值观导致多元的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技校学生受到各种流行思想的冲击, 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受到国外拜金主义的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金钱与学习的关系, 根据调查, 有90%的学生认为“钱多钱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技校学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等, 有的女学生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获得物质利益。

3. 学校德育滞后, 诚信道德缺失

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诚信道德认识模糊、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等。调查显示, 一些学生对诚信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 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性倾向和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侥幸心理等错误心理。

4. 恋爱观极度混乱

当代技校学生在恋爱方面具有普遍性、随意性特点, 恋爱年龄趋向低龄化、学生对恋爱问题的认识趋开放性。调查显示, 技校学生中有90%的同学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 17~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占到了45%。有67%的学生曾经有过网恋。在校生怀孕、人工流产低龄化问题突出。

5. 社会道德失范, 导致学生犯罪率上升

技校学生犯罪主要表现在肆意挑衅、恐吓诈骗、无事生非、争强斗狠、随意殴打他人等。有的甚至到达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的地步, 如2008年京城各大媒体报道的“太子堂”事件, 由七八十个职高技校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随意行抢, 涉嫌寻衅滋事;再如北京某技师学院学生组建“黑衣帮”持刀故意伤人事件。

6. 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冲击, 造成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 成为当代中国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技校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的学生,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 造成学生在网络中表现出欺骗、传递不良信息、放纵, 使用不文明语言, 盗用他人账户、抄袭复制他人文章、双重人格等问题, 另外, 诸如暴力、迷信、色情、污言秽语等俯拾皆是, 技校学生自控力和责任感比较弱, 驰骋于网络世界, 而不受任何的约束, 导致他们经常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误导。

二、技校学生在道德社会化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 学校层面

(1) 道德素质课日益边缘化

技工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就业率是考核技工院校的重要指标, 受就业优先的思想影响, 课程设置以专业课、实习课为主, 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无法做到和谐共存, 很多学校的道德素质课被极度边缘化, 有的学校只象征性的每周开两节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课应付一下, 大多数学校的素质课课时达不到总学时的10%, 有的甚至只有5%左右。学生失去了道德社会化的主阵场。

(2) 缺乏应有校园文化道德氛围

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 很多教师本身就没有传播校园文化的意识, 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创建, 尤其是以实用人才为主的技工学校, 以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为例, 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籍、报刊大部分为学习辅导书;有的教师从未推荐过课外读物。

(3) 忽视学生同辈群体间相互的道德影响

根据资料显示, 在当代社会, 同学已经占据了仅次于亲人的重要地位, 合理利用同辈群体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转变德育观念, 改进德育方法, 增加德育途径, 对提高德育实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这一重要作用却很少为教师所认可, 大部分教师过分夸大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 不希望学生之间有“小团体”的存在, 只看到了同辈团体的消极作用, 没有有效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2. 家庭层面

(1) 家长重技能轻德育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父母对子女了解的深刻全面性等特点决定了家庭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然而, 在我国依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制中, 大多数家长必然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技能学习上, 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事情, 有近七成的孩子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余的都无所谓。

(2) 独生子女导致家长过于溺爱

现在的技校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甚至是“独二代, 在4+2+1家庭结构中, 孩子俨然就成了家中的霸王,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 一群人围着一个人转, 导致孩子唯我独尊, 不知感恩, 自私、冷漠、任性、不考虑他人感受。

(3)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 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2010年为2 396万户, 成因以离异为主, 70%为单亲母亲家庭。到2014年, 单亲家庭已超2 000万户, 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单亲家庭比例较高, 由此而产生的教育问题也较为明显, 这一类家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双方都想争夺孩子, 对孩子极度溺爱;另一方面则刚好相反, 父母双方都各自组成了新的家庭, 都没有时间来管孩子, 这类学生一般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 常年见不到父母, 从而出现父母能管却不愿管、爷爷奶奶们想管又管不住的问题。

3. 社会层面

(1) 社区道德教育欠缺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学校教育多元化、社会教育提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 社区教育通过其功能的发挥, 使各类教育有了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实体, 起到了统筹青少年社会化诸因素的作用, 是对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社区德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经费不足、人手不够、技术支持相对较弱, 对一些问题还不能有效解决, 如市场本身的竞争性、功利性及等价交换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的社区社会文化较差, 不但不能推进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 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甚至可能诱发和强化他们的某些弱点, 形成“反社会化”。

(2) 社会实践严重不足

社会实践是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目前, 社会实践的主要类型有三大类:一是知识服务社会;二是技能服务社会;三是公益服务社会。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每年向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非常有限, 内容也仅仅涉及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军政训练、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 远远难以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要求, 难以达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促进其社会道德化的目的。

(3)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互联网早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的同时, 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技校学生对网络的关注与依赖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同龄学生, 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和西方文化的渗透, 一系列新鲜的技术对技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网络道德问题随之凸显。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缺乏严格的新闻审核与把关机制, 一些自诩为“贴近市场”的媒体,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漠视社会责任, 宣传上的不良导向和不实信息时有出现, 如涉暴猎奇, 骇人听闻, 用过度真实感展示暴力犯罪全过程吸引受众的眼球, 媒体在报道抢劫、绑架等犯罪案件时, 也常常会全过程地再现给公众, 实际上起了教唆犯罪的作用。

摘要:当代技校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其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而道德社会化又是技校学生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对新时代的技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强化技校学生适应社会建设, 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技校,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原因

参考文献

[1]申培轩.浅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J].教育与职业, 2011 (9) .

[2]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4) .

[3]白志贤, 等.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环境影响因素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 2009 (33) .

[4]石儒标.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信念教育[J].长江论坛, 2011 (5) .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9

一、我国社会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的密切频繁起来,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就更加的突显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减少,致使情感变得冷漠。遇到摔倒的老人、大声呼喊救命的女人、正在偷窃的小偷、乱扔垃圾的行人等现象,大家都害怕管了之后会受伤,会为自己惹到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大部分人选择逃避,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把希望寄托于他人,产生“有人会去帮助他们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

(二)教育的缺失

1. 学校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社会大众往往以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校教育的好坏。而且学校在教育形式上比较呆板,即使学校进行了社会公德美德的教育,也只是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不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重要性,不能感同身受。没有现实案例和实践的基础,以至于学生学习以后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相应的事件还是会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2. 家庭教育

目前我们国家年轻的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都十分的疼爱。由于我国传统重视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到家长们也只重视孩子们的课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成长和道德教育,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见义勇为,遇到事情能躲就躲。这种行为致使我们年轻一代从小就缺失社会公德教育,责任感不强,遇事以躲避为主。

3. 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但有许多关于社会公德的事情法律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像社会热议的几起“扶老人”事件,欺骗的老人都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反倒是热心的帮助者变成了受害者。设想一下,如果法律规定犯敲诈罪、偷盗罪、破坏环境破坏公物罪都有明确的相应的处罚,对于帮助、揭发、制止犯罪行为的群众都给予奖励,对于社会公德的建设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另外,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也是社会公德缺失的一大因素。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才会出现老人去敲诈他人等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特殊的社会化阶段。和谐的校园公德环境是培养大学生的成长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的最佳场所。校园里的社会公德包括规章制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班级社团或者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各类人员的人际交往、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以及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操场等环境。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完善各类的规章制度,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懂得自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强化他们的自律精神,提高遵循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学校也要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用学校的大环境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规范。

(二)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

首先高校应该增加社会公德教育的课程,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也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等。同时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且,道德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要带领学生们去社会中进行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在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和价值观。主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体验才能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三)大学生自觉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学校、家庭的社会公德教育再好,受教育主体自身的重视才是关键,只有大学生认真的分析自己,教育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不断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增强社会公德的主体意识,遵照社会公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努力学习社会道德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参加社会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社会公德水平。社会公德建设又是我国整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性基础工程。本文以当今社会热点的“扶老人”等社会公德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当今社会公德现状,并以此为背景对大学生进行关于社会公德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对大学生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遵守的社会公德规范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公德,社会道德,大学生,帮助

参考文献

[1]林琼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江西教育科研,2007.03.

[2]姚路明.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06.

[3]王庐云.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广西大学学报,2008.02.

[4]王岩.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讨.长春大学学报,2007.01.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10

一、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四个维度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晚期,当时战争频繁、思想混乱、道德失衡,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整个社会处于奴隶制度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转型时期。面对国家的争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兴亡,孔子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他广收弟子,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通过言传身教,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其中蕴含了社会道德责任思想,这些社会道德责任思想是在各类社会关系中逐层展开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1.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教导弟子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要承担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他告诫弟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是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成全别人的好事,善于帮助别人,不能鼓动别人做坏事,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做事情要善于换角度思考,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孔子深知诚信的重要性,强调人活在世上就要讲信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拥护,才能立足于社会,既“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由此可见,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孔子还要求弟子们把诚信的意识落实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要求弟子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修正言行举止上的错误,做到诚实守信,从而提升自身修养。同时,孔子还向弟子们阐述判断一个人是否诚信的途径,“听其言而观其行”,并要求弟子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要庄重威严、明礼诚信、慎交朋友。

2.对家庭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认为只有具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才能担负起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孝敬父母、礼敬兄长,那么成人后就会成热爱国家、奉献社会,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的家庭道德责任思想主要集中于孝悌方面,“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强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准责。大量的孔子与弟子谈论“孝”的内容,被记载于《论语》中,孔子强调子女在物质层面要尽孝,要悉心照料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然而,物质层面的“孝”是最低层次的孝,孔子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认为子女对父母尽孝更要注重“敬”,要尊重父母的想法,顺从他们的建议,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既要让父母生活富足,也要让父母精神愉悦。孔子对于孝道的论述,并不仅仅局限于慈孝友悌的小孝,而在于通过这小孝能扩而充之为大孝于天下,成为爱天下人的大孝。

3.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与弟子们进行了诸多问答,在这些论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从君子和士两个层面论述个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士的社会道德责任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责任及其具备的品质,以君子的社会道德责任为例,孔子从明道、卫道,依仁、树仁,扶正、扬善,托孤、寄命四个方面阐述了君子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以明道、卫道为例,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道”,他把整个生命的价值与“道”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表述,可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首要的社会道德责任就应该是明道、卫道,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4.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个人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思想,首先,孔子认为,任何人都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孔子所说的“忠”并不是被一些人曲解的对社会统治阶级的“忠”,而是个人对国家的“忠”。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臣忠于君的前提是君必须对臣以礼。后来,孔子的弟子孟子将孔子“忠”的思想进一步论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更体现了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由此推测,孔子、孟子所谓的“忠”应该为谁能富国强民,就对谁忠,即对国家的忠。其次,孔子还积极倡导出仕,他认为君子如果心怀治国忧民之志,就应该积极步入仕途,从而能够更好的尽社会责任,从而在政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提出“学而优则仕”还提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的论述,希望君子能够通过仕途这条出路,济世泽民,传递出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启示

1.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标的启示。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清晰,学生被动接受等情况,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使转变学生观念,从被动变主动,学会负责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标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个体,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人、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成为诚实守信、孝老敬亲、与人为善的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视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做坚定的爱国者。

2.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内容的启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责任感,主要内容是什么,只有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容,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在对弟子们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从品行、忠诚、信实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容提供借鉴。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把孔子的“孝道”引申为感恩:“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而“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则是社会责任感的特征之一,因此,感恩意识是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然而,当前感恩教育弱化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重要影响因素。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道德原则的最高体现。孔子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人的志向,认为“信”是为人之道,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他的诚信观念,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不诚信的例子随处可见,小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大到学历造假、诈骗他人,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爱国教育:爱国就是指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和责任,孔子孔子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把忠于祖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事业中,在为国家做贡献中才能得到永生。因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位置。

摘要:孔子的社会道德责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对他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对家庭的社会道德责任、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对国家的道德责任。这四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标,养成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刘文瑞.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4]简占东.试论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5]冯浩菲.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5(06).

[6]秦维红.试论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7]张黎霞.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11

摘要: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高等学校要通过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人格。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关键词:荣辱观;道德认知;知行统一;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07—02

理想人格是指人的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是精神人格和道德人格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人格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1]。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讲公德、守纪律的公民,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全体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呈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传统道德规范和标准正在受到强烈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位,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校园滋长,对欺诈作弊、背信弃义、玩弄感情、亵渎美好等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在高校也有所存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中央近年来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是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和社会风尚的“八荣八耻”,切中时弊,极具有时代针对性地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八荣八耻”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也反映了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整体、严格自率的优秀道德特征,也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遵纪守法等人类普适的基本价值[2]。因而,在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大学生生长环境,塑造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过程,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既有的道德认识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目标指向有两个:一是个体能够形成关于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等知识的内化;二是个体能够形成行为善恶、正邪的道德判断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1.在理论灌输中确定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在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灌输是必须的。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和要求的。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是建立在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基础上,也是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的理性化诉求。因而,灌输的过程就应该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本质、价值和尊严的过程。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写有说服力的教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开展八荣八耻的教学活动,使八荣八耻的内容和精神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逐步确立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观念。

2.在促成认知调适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引起主体认知调适的过程。针对当前价值取向扭曲现象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矫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扭曲问题需要科学的教育策略,仅仅靠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必须善于运用态度改变的理论。因此,教育者对错误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必须建立在充足的多角度事实论证、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比较论证之上,用持续的、反复的、多重的与错误道德价值观相对立的道德认知引起学生道德认知的调适,促成其对错误道德价值观的矫正[3]。

3.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一是在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上,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道德需要出发,来组织开展道德理论教育。校园内的道德关系是多重的,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努力实现这些关系的和谐,成为大学生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这就产生了道德需要。教育者的责任正是把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的道德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促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安排应当体现学生的道德需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基础上,适时促进大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高。道德判断可分为行为之前的道德选择和行为之后的道德评价,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就是要提高大学生依据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这需要教育者对一定时期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道德性问题、大学生中普遍性的德性问题,有科学的、明确的、独立的道德立场和道德思考,以解答学生的提问,澄清学生的道德困惑。

三、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人格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外化的结果,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特定环境的道德选择的结果。对于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优秀群体,如果仅仅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止于道德认知的范畴,作为一种道德判断来理解,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人生实践中做到“扬荣弃耻”。

现在许多大学生配备了电脑,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并不少见;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从不心疼父母的艰辛和养育之恩;有的学生不刻苦学习,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类似现象新闻媒体多有报道。高校要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八荣八耻”牢记在心,化为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习惯,应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设定一定的载体,使大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利用这些载体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4]。一是就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种种道德行为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道德性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成熟的道德判断。二是进行角色承担,通过加强党团组织和班级的自身建设,通过营造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学生社团,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各种学生组织中从事工作,拓展大学生的人际空间和互动范围,促进其在变化发展了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条件下,作出新的正确的道德选择。三是开展校内外文明创建活动,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通过广泛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诚实做人,诚实做事。

四、积极营造促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1.学校的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应把真爱的原则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目标贯彻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老师、管理者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使他们逐步产生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义务感和正义感[5]。在学生管理上要依靠物质奖励、赏识、重视、信任、关怀、表彰、舆论支持等心理激励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已形成的良好道德意识,促进良好的道德行为;而采取法律、公约、规章、纪律的约束以及舆论批评监督等方法,逐步规范大学生中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

2.提高师德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因此,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精神。要特别强调学术道德建设,倡导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坚决克服和摈弃学术浮躁。以教师的良好形象为学生作出示范和表率。

3.探索网络教育规律,发挥网络教育功能。面对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挑战,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规律。一是要增强网络的吸引力。在大量网络信息淹没德育信息的情况下,单纯枯燥的网络政治教育吸引不了大学生。因而,网络德育内容要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要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从择友就业到交际技巧,从技能培养到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学生指导和帮助。二是依托网络平台,构建高校、学生、家长、社会互动的网络体系,以便于相互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形成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4.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优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突出高品位,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和文明风尚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哗.论当今我国社会的理念人格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2]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06,(8).

[3]杨雪梅.论大学生创新道德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

[4]杨学义.知行并举 以荣辱观教育深化大学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5]李社云.论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工作[J].邵阳学院学报,2005,(6).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12

关键词: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现状,社会控制

一、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现状

1. 高职学生道德理想庸俗

“道德理想是一种道德追求、道德向往, 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是在道德观念体系的重要构成层面”。[1]它一方面体现人类社会对道德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 这种理想的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当前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限制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高职学生愈加觉得道德理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 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 于是, 他们可能退回到现实要求之下而根本不去关心国家如何发展, 集体利益如何实现, 只关心个人的现实利益得到与否, 自身生活需求满足与否。道德理想认知缺失,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集体意识缺乏, 价值取向自私化;二是注重物质享受, 人生目标功利化;三是人生意义的思考片面化, 奋斗目标缺失。

2. 高职学生情爱观扭曲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 全球化、信息化、公开化下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以及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然而,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拓展学生的兴趣和视野的同时, 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情感交流的锐减。许多高职学生整日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不与实际中的同学交往, 情感体验“失真”等问题接踵而至。道德情感的茫然, 使得再高能力也无所依托。重利轻情, 见利忘情, 缺乏情感交流, 将严重损害高职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中“基本不和老师打招呼”的高达39.5%。除此之外, 部分高职学生恋爱观畸形, 性道德意识淡薄, 婚前性行为随意, 而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对家庭、社会的负责问题。从而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表现出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3. 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 在历史长河中,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也是学生在公共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善恶, 增强道德意志的准绳。调查发现, 某些公众场合, 部分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差, 缺乏社会责任感, 诚实信用意识缺失, 文明礼貌等公德意识淡薄。调查发现, 认为社会不需要雷锋精神的有14.2%。而平时经常在公共场所说脏话、粗话的居然高达18.3%, 有时说脏话、粗话的高达64.7%。

4. 高职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约束力缺乏

高职学生生源复杂, 既有高中毕业未考上一般本科的学生, 又有中专、职校毕业生、成人自考生, 其个体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在各种不同教育阶段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道德习惯。比如, 学生经常打架斗殴、酗酒、抽烟、说脏话, 追求稀奇古怪的所谓流行元素似乎成了他们的专利;通宵不归, 上网成瘾, 学习时间睡懒觉, 考试作弊习以为常, 等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比本科大学生低人一等, 对前途发展缺乏信心, 故意放纵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道德行为缺乏约束。

二、对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 以一定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响, 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的手段和过程。应该关注高职教育, 关注高职学生的成长, 正视高职教育问题的存在,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以构建校本德育为根本, 辅之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作, 形成社会合力, 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进行社会控制, 促进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得以矫正。

1. 立足校园文化建设, 探索校本德育

校本德育是立足于本校, 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 它是对校本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挖掘。[2]对德育工作本身的关注和了解是德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开发校本德育,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校本德育, 突出“以生为本”;其次要加大德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和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再次是德育工作的落实, 同时加大对校本德育内容的研究, 第四要以校园文化为主要阵地, 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辅助环境;最后, 对课堂内外的德行是否知行统一, 有赖于道德评价机制的完善。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生为本也是新时期实现教育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 提高道德责任感和培养道德情感, 是增强道德教育实践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式也应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 是平面式的封闭性教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 而应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去磨炼。因此, 现代德育力求开放性, 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在实践中, 就是要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结合。虽然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施教者也很习惯将许多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升到价值观, 世界观的理论高度, 但只有使这门课真正联系到实际后, 才能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让课堂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相互关联, 相互推动, 才能让课堂真正永葆生机活力。

2. 加强社会整合, 形成关心高职学生的社会合力

首先, 全社会应给高职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提供空间和服务平台,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地方, 借此让学生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如去敬老院照顾老人, 组织打扫公共卫生, 组织宣传文明礼仪活动等等, 切实让社会改变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体会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其次, 要组织校际文化交流, 倡导价值多元。校际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让学生在交往中把握原则, 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 体会人际交往的快乐。高职学生趋利思想相当严重, 社会机构充分把握校际文化交流, 让好的思想互相作用, 避免和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三, 发挥大众传媒优势。全国许多高职院校不乏道德高尚之人, 运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 让社会尊重高职学生。这样, 发挥社会各个层面的合成力量, 可以有效控制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

3. 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教育体系, 在家庭中加强对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校外控制

要想让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处于真空状态, 家庭教育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教育阵地。而要让家庭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在于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为此, 政府应以家庭为核心, 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召集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制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并开发出家庭的教材和课程, 这些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必要条件, 也是使家庭教育走上正规发展的保证。同时, 利用社区, 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区优势, 利用研究机构, 咨询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功能, 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网络, 采取多样化形式, 如组成家庭咨询志愿服务队, 建立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等, 为家长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家长的言行和处世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的, 家长在子女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加强自我道德提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要注重良好价值观的灌输, 加强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熏陶。在中专和大学阶段, 可以开设家庭教育必修课, 让这些未来的父母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具备必要的家教知识, 从而为提高未来的家庭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维.论道德理想与道德典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僭述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