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2024-10-07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精选12篇)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1

网络是现代科技与文明的标志,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平台与场所,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等特点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深受影响,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并以善恶为评价标准,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出现,基于此,网络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网络道德的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空间的延伸。

(二)网络道德的特征

1、自主性特征。

网络道德是一种更多自主性的道德。相比于传统社会的道德,网络道德更少依赖性,强调个人的自觉、自主、自律。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作为主体,必须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做网络的主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理性的、自主的、自律的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能够推动网络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健康发展。

2、开放性特征。

网络道德是一种更具开放性的道德。它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消除了各种阻碍人们交往的界限。网络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时区的人们可以自由交往,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相互交流、碰撞,相互影响。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人们的思维空间的开放上。各行各业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们可以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各种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极大地拓展人们的思维边界。

3、多元性特征。

网络道德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道德。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网络社会,既有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也存在特有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各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逐渐达到融合。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1、对网络道德认识不足。

网络道德认识,即是一种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也可称之为网络道德认知。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大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获取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开阔眼界,但网络中充斥着色情、暴力、甚至网络犯罪等不良信息也会对道德观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当代大学生由于网络道德认识的不足,对各种信息内容不能明确辨别、消化,久而久之,这些信息会干扰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和行为模式。

2、网络道德情感困惑。

网络道德情感即人们的网络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伴随网络道德认识产生的。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用于交流和表达感情的主要工具。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尽情宣泄释放自己的情感,精神压抑得到缓解,精神空虚得到填补。但是网络交流与现实交流相对比,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常常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迷茫。另外,部分大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心理沟通较少,他们容易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支持。如果长期沉迷于虚拟网络,而忽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势必导致情感冷漠和疏离。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展现自我进行情感交流,但是也使大学生越来越缺乏自我认知,从而陷入困惑和孤独中。

3、网络道德意志薄弱。

网络道德意志是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在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坚持精神。网络道德意志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们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自觉抗拒网络中的各种诱惑,健康上网。[3]网络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是网络道德认识转化为网络道德行为的中介。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点容易使人们的网络道德意志弱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大学生往往有一定的网络道德认识,但由于意志薄弱,却不能做出相应的道德行动。也有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中能付诸实施,却由于意志薄弱不能抵制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道德意志的磨练,使其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道德行为即一个人遵照网络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由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思想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导致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从总体上来看,比较突出的大致分为三类,即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色情与网络犯罪。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主要是传播谣言,或用粗俗、有暴力倾向的语言在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长期沉迷色情网站,严重危害身心健康。青年大学生道德认识存在偏差,自控力差,极易掉入网络陷阱,诱发犯罪。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主要有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网络诈骗、盗窃,由网络色情、暴力信息诱惑而实施的强奸、故意伤害等。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

学校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普遍滞后甚至缺失,网络道德这个新内容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认识,进而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

2、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为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和“关键期”,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心理冲突和矛盾较多且不平衡。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同时在心理上闭锁倾向加强,但是又需要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而网络由于自身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追求自由、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的场所。

3、家庭教育层面的原因。

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家庭影响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家庭的长期影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的生活中,家庭的多方面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行。一些家长的不良网络道德行为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另外,家长如果对大学生已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放任不管,势必会导致问题加重。因此正确认识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4、社会教育层面的原因。

相关部门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不够,舆论监管不到位,监管技术存在漏洞,是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一大社会原因。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网络立法滞后使得网络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另外,诚信缺失、社会心态趋于暴力化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造成消极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层面

1、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应开设广泛丰富的网络道德课程,并逐渐形成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接受德育熏陶,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分析能力和道德识别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自律精神。”[4]以此防范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

2、学校加强教育管理。

学校要把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要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把网络道德教育落实到该体系中,同时要建立一套网络管理制度,规范校园网络的使用,逐步实现校园网络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

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好学修德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改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丰富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

(二)大学生自身层面

1、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能力。

网络道德建设的主体是人,大学生必须提高网络自律能力。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要意识到自己真实的道德需要,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从而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强化道德意志,通过自省,发现并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改造自己,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要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慎独”和“内省”是重要的方法。“慎独”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内省”就是反省自己的言行,去恶存善。在网络社会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需要“慎独”和“内省”,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

2、增强大学生三观培养。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道德品质,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多元价值观、各种价值观得以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放大,这无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因此,为了培养正确的三观,大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知识外,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善于辨别各种思想观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做到知行统一。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大盘的认识,那么就要把这些原则、规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品质。

(三)家庭教育层面

1、家庭全面关注大学生的成长。

一般来讲,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家庭影响的主体。家庭应注重关怀教育并结合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家长应主动了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并积极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回归现实,健康成长。

2、发挥优良家风家教的作用。

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言教与身教融合的家风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家风,对家人尤其是孩子的三观、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产生好的影响。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更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以身示范,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家庭教育,就是一个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四)社会层面

1、优化网络道德社会环境。

政府倡导在全社会建设健康网站,优化网络道德环境。网络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强化社会公德意识,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方便、安全的上网空间和网络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行业规范,采取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引导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同时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网吧管理,对公共网吧进行严格的检查,使网络环境得到净化,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2、完善立法及健全网络道德体系。

“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的立法与执法,建立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对网络不法行为予以制裁,以规范人们的网络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网络道德体系,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道德评价体系,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锻炼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

3、创新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在“以网管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思路,创新应用各种网络监管新技术,提高网络信息监管的效率,激发网络监管的活力,有效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徐宝库.《网络道德重在自律》[N].光明日报,2008-5-18.

[3]周兴生.《青年网络伦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9.

[4]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78.

[5]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2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距甚远。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第一,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并希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尽管如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仍存在道德缺失成分。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

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第二,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缺乏社会公德。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第三,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而精神消费场所,大学生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洗浴中心、酒吧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分析

第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让孩子利用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子女参加适度劳动、加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样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有所蔓延,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文

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培养其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公德意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产生了道德和观念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最基础的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德教育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日本人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成效。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该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也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校方要重视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巩固好的文明行为,在文明行为基础上加强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形成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教育应该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而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造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注意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现金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外,渗透教育也能为塑造新一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切实调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探析

进入新世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和世界碰撞、融合,一方面凸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随着本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西方多元、异质文化思潮的涌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功利性、个人本位性等新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体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毋庸讳言,也有些大学生一边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与富足,一边难以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出现道德滑坡甚至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造成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诱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但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成熟。在物质化的今天,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精神层面极度空虚。

当代大学生耳濡目染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不时地侵害着他们脆弱、善良的心灵,导致部分大学生有目标没信仰、有手段没道德。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多数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培养和教育孩子时,生活上纵容,学习上加压。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不管孩子的愿望是否合理,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导致很多孩子为了一点私利无理取闹,以自我为中心,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懂得孝敬父母,缺少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习上,父母为了孩子大包大揽,到处拜名师、挑名校,评价只看学习成绩,缺少思想的交流。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还可以生活,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照看,便手足无措,经常迷失自我。所以,很多孩子在上大学后感到不适应,他们不会团结别人,不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进城打工之后,农村孩子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城市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聊天,了解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畸形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中国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和合作,心胸狭隘;不会进行自我判断和思考,处处依赖别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更多的大学追求的是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目前,我国高校“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导致当今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匮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其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轻视甚至抵触情绪。由于功利主义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德育工作,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拿个文凭,然后找个工作,而什么信仰、理想、道德都是空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理念上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轻视受教者的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重政治灌输,轻人文关怀;在教育手段上单一、古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进课堂,但很难进入大学生的心灵,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但目前由于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和对精神文明的忽视,一部分教师陷入急功近利的短视状态,不安心做学问,把上课当做负担。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很可能不但学不到多少知识,还会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4.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但它也充满了危险的陷阱。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任何一种思想观点都可以得到传播。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的不成熟,在接受这些思想观点时往往偏听、偏信,缺乏正确的判断分析。而且,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多元性的特点,它使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由于道德的缺失和监管的匮乏,大学生可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一些欲望,如随意攻击别人、散布谣言、窥探隐私等,加剧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扭曲、价值取向的混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从社会层面上,加快社会公德体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环境;从家庭层面上,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勤奋好学的习惯等。当然,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学校。下面,笔者就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1.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以学习为本,而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快乐主动地学习、被迫学习、心不在焉地学习等。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兴趣成为他们的老师。

首先,利用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在尊重、理解、爱护、关心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并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例如:利用大学生求知欲强烈的特点,建立科学实验小组,引导他们做实验,探索科学的奥妙;利用大学生的热情,建立志愿者组织、社会实践小组,让他们真实融入社会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探寻社会的伦理道德、义务责任等。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尽量减少行政化色彩,给予学生团体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在习惯养成方面,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会竞争合作、团结友爱、相互关心、诚实守信。

其次,根据大学生的需要进行教育。真正尊重大学生就应该理解大学生的需要,能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应回避问题。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适当地引导,消除他们对爱情的迷茫,让他们体会到爱情的美好与责任,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道德观。

当然,“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决不妥协,如政治立场问题。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2.思想道德教育要贯通“中外古今”,探索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值得提倡。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看,笔者认为要贯通“中外古今”。

首先,古老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在《大学》中,教书育人以及成才、成功的步骤被明确化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将个人内心的良知扩充到万事万物。这里的教育和“致知”主要侧重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还有,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可以以“爱人”为核心,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孝悌”为根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忠恕”为方法,健全完善自身的人格。

其次,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我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日本的“生存能力”培养,美国的“心智教育”理念,都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认为,实施心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及高水平的才智,而并不限制未来学生把才智运用到哪些方面。只有那些拥有多种技能并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做好最佳准备的学生。

再次,用科学的辅助手段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我们可以用视频辅助、研讨辩论、交流答疑等多种方式宣扬主旋律。在课下,我们应该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利用校信通、手机报、校园网、心理健康咨询网、就业指导网等多种途径打造立体教育平台,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互动之中。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重要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而“师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建设一支作风硬、业务精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势在必行。教师又分为三种,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教师。就专业课教师来说,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并且能把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渗透到课堂上,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形成轮班进修机制,不断为自己充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思想政治辅导员教师应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大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交心、交朋友,这样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热爱大学、热爱生活的豪情。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要特别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建设环境优美,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允正,郝春新,何新生.裂变与整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田建国.大学应该深入研究并践行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盛楠,王建刚.“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路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2).

[4]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

[5]高阳,黄迪民.儒家“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宋晓,平梅红.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4

一、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素质的内涵

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 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 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网络道德素质则是人们在整个网络社会活动中 (包括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等) 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它包括网络道德行为主体 (网民) 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 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 过度迷恋网络而使许多大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 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 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精力和体力透支, 造成即使下网后, 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 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 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 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普遍, 而网络的虚拟性, 往往导致情感的不真实、不可靠, 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二) 网络行为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 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 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 责任感淡化。由此, 网络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86.3%的大学生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 93.2%的大学生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 比如谩骂、恐吓、散布虚假消息, 30%以上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布虚假消息, 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 也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 87.3%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此外, 网络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扩展, 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 网络剽窃现象严重, 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分享使得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浩如烟海, 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互联网信息产生、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 “自由、免费”的思想在大学生网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大学校园中, 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 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曾经有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的行为。有更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也直接从网上下载, 有的文章中甚至还留有下载的地址, 这种不惜违背学术道德, 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 加剧了学术腐败, 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一) 加强“两课”教育, 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形式。

“两课”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两课”教育, 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 使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 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我们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 也可将“两课”将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道德观时可专门开设“网络道德素质与修养”专题, 在探讨人际交往时, 可加进“网络交往应讲究的礼节”等内容;在讲法律基础基础部分时, 可增设“网络人的生存法则”专题, 介绍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犯罪等知识, 引导大学生依法行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可增加有关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内容, 引导大学生透过网络现象认识网络本质。

(二)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网络活动, 形成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电脑和网络的日渐普及, 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的学生配置了电脑, 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 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 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 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 成立各种“工作室”,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各种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 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络文学作品大赛、软件编程大赛、校园DV视频展播、网页制作和电脑绘画大赛等, 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 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三) 规范网络道德, 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 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 清除网上垃圾, 规范网上行为, 为大学生提供—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 规范网上秩序, 严肃网络法纪, 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达到在思想道德领域中进行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 规范他们的网上言行, 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使之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 规范网络行为。

(四)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网络时代, 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 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 耽误学习, 损害身体,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 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 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我们应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同时,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普查、在线咨询, 通过QQ、MSN、BBS、E-mail等对大学生进行实时或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从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人格。

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掌握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已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其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络社会化建设的道德基础。要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的需要, 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其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白雪峰.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1) .

[2]詹秀菊, 刘秀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2) .

[3]杨万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理论探讨, 2002, (6) .

[4]宋富华.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 .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 篇5

宋宇航 201208132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艺三班

调查时间:2014/6/9至2014/6/12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当代大学生 调查方式:观察法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是一个既关乎理论探讨又涉及实证分析的时代课题,有意识地将研究内容放在要素、结构、内外关系的诸系统中,把思维对象作为系统去分析、论证和推理,把思维过程作为系统去规范和运思,才能从方法论意义上突出教育对象的分众化、教育内容的当代化、教育目标的层次化和教育形式的隐性化。

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它既是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精神基础,又是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道德信仰,是在解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范畴,它可以帮助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动机与效果统一的问题。高校作为一种学缘性的生活共同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信仰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应该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应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塑造,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和生命。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应当关注的主要趋势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道德信仰作为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以“应当的应当”引领和把握“是的应当”,它使道德的自律本性得以彰显和成为可能。当前,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功利主义浸染、虚无主义盛行、主知主义滥觞,更让大学生道德教育呈现“去信仰化”倾向。如何有针对性地去提高大学生道德信仰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制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既涉及道德信仰的分众化研究,又关系到道德信仰的当代性研究,是一个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如何厘清道德信仰的真实内涵和生成路径,使当代大学生从道德信仰危机中摆脱出来,从而赋予当代大学生以真切的人生意义和终极的价值关怀,就成为当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内近些年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弘扬,注意厘清道德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关注“教之以知,晓之以理”的灌输式道德知性教育和“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熏染式道德信仰教育,注重从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研究道德信仰的基本内涵、认同原则、生成规律,使大学生从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上潜移默化地积淀道德信仰。目前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由于各学科的立足点不同,研究过程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这在客观上开拓了该问题研究的新视野,拓展了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罗国杰强调:“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道德教育、道德责任、道德养成、道德自律、道德引导和道德保证的重要性。”[3]唐凯麟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逻辑起点,要真正能够根据人类道德生活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道德在人的发展和精神完善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人的发展和精神完善的道德机制,指出人的发展和精神完善化的道德目标。”[4]唐代兴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新存在论思想,认为“人类的全部生存行为都是伦理行为,人类的全部伦理行为都是目的性行为。人总是有目的地追求利益并有目的地限制自我利益追求,无论是从个体人的角度看,还是从群体、社会的角度讲,目的地选择构成其伦理行为的动力。”[5]檀传宝认为:“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6]任建东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必须以信仰为基础。道德信仰的生成有着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逻辑根据。从人生角度而言,人生具有有限性、未完成性和创造性,这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逻辑前提与基础,从而使道德信仰成为一种必然性的产物。”[7]魏长领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认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整合在整体和社会中突出地表现在,有了共同道德信仰,就具有了共同的道德理想,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善恶评价标准。”[8]黄明理认为:“随着社会群体共有的道德价值观的增多,道德信仰的确立也将进入更加自觉、自主和更加巩固的新阶段。未来社会值得人们向往与追求,在伦理上的主要魅力就在于,过去和当下那种太多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追求和道德共鸣(当然不是简单的道德一元化,而是多元自由与理性秩序的辩证统一)。”[9]总之,道德信仰的实现应建立在主体对道德规范及基础的深刻认识和信仰上,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应突出教育对象分众化、教育目标层次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和教育形式隐性化。

当代国外道德信仰理论流派众多,诸如价值澄清理论流派、逻辑推理价值教育流派、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流派、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流派等,其基本发展趋势是各流派道德信仰理论日趋融合,在价值取向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方法上注重隐性德育和道德价值体验。国外相关研究涉及德性论的“实质主义”和规范论的“形式主义”:德性论者认为,道德之为道德,主要在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只有具有了某种内在的品质,才是一个道德的人,只有道德的人才能有道德的行为。规范论者认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属于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或者不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和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权利干涉个人的这一权利,只要行为方式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就是正当的、道德的。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可以也应当基于自己的内在禀赋去全面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遵循外在行为的普遍规范;作为普遍性的社会规范,道德固然无权为所有的人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整齐划一的模子,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的社会行为的层次上。对于当代伦理学来说,道德的“外化”与“内化”运作过程是两个相互对应交会而又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完整的道德类型学概念必须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合题选择。所以,我们应把德性论与规范论统一起来,实现从德性到德行转变。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建立具有终极价值道德信仰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理念的认同,促使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意志的养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途径之一。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学术界对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非常关注并取得一些成果,忧的是相关研究则大多是从表象问题到具体对策或从工作实践到规范要求,或是研究成果深度不够,缺乏理论支撑,流于“工作总结”“经验体会”,或是研究内容以偏概全、缺乏逻辑,在理论建构、规律把握、学科渗透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刻、系统研究,这些势必会导致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应放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思考,以“和谐”为基点和主线去深入阐释“道德信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多学科视角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生成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必然性和一体同构性,以“和合”观念理性看待个人与社会、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的互动交流、利益博弈和心灵碰撞,从应然性、实然性的高度来审视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规律性与独特性,从方向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来思考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体系性和实效性。道德信仰的哲学反思是研究难点,道德信仰的主体特点与时代特征是研究重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涉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概念界定、理性认同、基本指向和实践生成四个方面。

第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概念界定主要解决“道德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从善良意志的主观需要、认以为真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客观法则三个维度阐释道德信仰的基本涵义;从道德信仰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三个方面分析道德信仰的结构模式;从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剖析道德信仰的本质外显;从审美定向功能(道德人格塑造之坯)、精神激励功能(道德行为动力之源)、社会整合功能(道德秩序调控之手)、价值判定功能(道德标准衡量之尺)四个方面说明道德信仰的主要功能。

第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性认同主要解决“为什么信仰道德”的问题:从本体论视角考量道德信仰的共生性发展需要,从人的本性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两个维度论证道德信仰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关系和谐需要,以避免人类陷入焦虑的极限、施恶的极限、对抗的极限、增长的极限;从认识论视角考量道德信仰的历时性生成机理,分析道德信仰由感性的自发(初级阶段的“被动式效仿”)到知性的自觉(中级阶段的“责任感驱动”)再到理性的自由(高级阶段的“习惯成自然”)的纵向生成路径;从动力论视角考量道德信仰的共时性张力结构,阐释从道德认知的自选择能力、道德情感的自组织能力、道德意志的自控制能力、道德行为的自超越能力促成道德信仰生成。

第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基本指向主要解决“信仰什么样道德”的问题:从道德信仰的自控性、整体性、实践性、层次性四个方面对应分析道德规范的自洽性、完备性、能动性、动态性;运用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回溯推理,反思人类生存利益法则的进化完善——从血缘化到地缘化再到生态化,完成后现代社会的生命主义对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和前现代社会的权利主义的扬弃,明确道德信仰的共生性指向(爱人之心)、互利性指向(奉献之心)、至善性指向(善良之心)、反思性指向(敬畏之心);从约束性、责任性、亲缘性、境界性分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应然规范。

第四,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实践生成主要解决“怎么样信仰道德”的问题:反思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的多元参照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剖析道德信仰危机(心灵危急和行为危机)的主要表征;分析“应然”与“实然”互动关系,从道德信仰客体的可信之信、道德信仰主体的确信之信、道德信仰主客体之间的信信与共三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条件创设;从道德信仰生成的文化之维、教育之维、制度之维给出道德信仰生成的基本路径——自然式的默化路径、应然式的教化路径、使然式的强化路径。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亟待创新的重要走向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基于规律性、可操作性和系统化的研究构想,研究课题应采用系统科学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方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意识地将研究内容放在要素、结构、内外关系的诸系统中,把思维对象作为系统去分析、论证和推理,把思维过程作为系统去规范和运思,尽量进入问题、分析问题、综观问题,力争在各个范畴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发展中把握理论的真实内涵和完整体系。“信仰的教育和接受的本质特点是要求教育方式的‘体验性’和‘情感性’”[10]。在研究过程中,应以大学生道德信仰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为切入点,认真分析其结构模式、社会功能和运行机制,梳理归纳出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原则、规范,提出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和实践的基本方略,给出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的理论支撑和可行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在实质上,是现代社会“人本主义”之“危”和后现代社会“生命主义”之“机”。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生态化的和谐社会,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信仰应指向“共生”“互利”“至善”。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熏染、教育督导、制度规约等多重路向综合给力来实现完成。社会繁荣期适宜采用文化熏染路径,社会爬坡期适宜采用教育督导路径,社会转型期适宜采用制度规约路径。道德信仰生成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理论难题,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转型和处理道德观之基本问题(“道与德”“义与利”“群与己”)的价值优先性选择,形成正确的“人我观”“群己观”“义利观”“得失观”“道德观”,实现价值层面的和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应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和种族地缘主义(前者使人类与自然为敌,后者使人类与自己为敌),敬畏所有的人和生命并努力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和生命。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119-024

一、道德情感的理解

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持久稳定的行为规范。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

从当前的社会关系来看,我们当代的学生都看到过同样的现象:世俗与恭维。即使是小学生都学会了恭维与奉承,会说无尽的“好话”,结果呢?这逐步导致“好话”变成空话!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对道德情感在认识层面上是积极的,但在道德行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嘴上说说,但要真正去践行,却又犹豫起来了。从曾经做的一些调查中得出,很多大学生口中的“正义感”、“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话。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是积极的,但要践行“社会正义”、“高尚道德”似乎就不那么积极了,尤其是当要维护“社会正义”、“高尚道德”需要我们付出行动,有时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时,要知道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量,为道德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源,同时又作为品德的有机构成,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这种高尚道德情感逐渐走下坡路的趋势,我们不得不反思啊!

三、道德情感在当代的作用

(一)道德情感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起诱发和定向作用

就道德主体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而言,道德素质的养成总是先有道德认识,在一定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道德情感并确立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最后外在表现为道德行为。一位伟人曾说过: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以身作则”需要的就是高尚道德情感,这样才会促使我们积极向善,去吸收并实践那些有利于自身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才会有高尚的行为表现。

(二)道德情感对思想观念的转化起催化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

(三)道德情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起促进作用

道德情感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更有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具体表现为亲情、友情、爱情、师生之情以及个人的心情。而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等不同层次的压力时,内心世界很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些,需要有来自道德情感观念的调节。高尚道德情感将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从社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选择,同学心灵的成长,实践的意义等。学校应该经常性组织“学英模、赶先进”的社会活动,让同学们随时感受学习雷锋,学习孔繁森的思潮,从而用心去感受社会环境,人间真情,用爱心逐渐溶解世态炎凉,麻木不仁的丑恶心态,减少丑恶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各界还可以通过报纸、新闻等媒介向大家传播高尚的道德观,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二)从学校角度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就是大学校园,因此,学校必须造就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学校在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可以多多通过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来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方法。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法也必不可少。大学生培养道德情感,要做到“日三省吾身”。一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三是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进行自我总结和鉴定,通过分析解剖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立座右铭,针对自己的弱点或根据自己的愿望把名人名言置于床边、案头,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励、督促、潜移默化的作用;记日记、写读后感等也不失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7

生活于和平发展时代背景之下的当代大学生,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 在家长的悉心教导和老师们多年的精心培育下, 加上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 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总体来说呈现出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道德素质有所提高, 政治倾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一致性。虽然大学生中的主流思想道德素质是积极向上的,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受到国际思潮的影响, 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错位和倾斜, 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 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他们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理论学习, 因此他们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 像“买官卖官”、“行业潜规则”等很多学生不能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 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2. 自我意识膨胀, 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 渴望独立自主, 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 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其辨析能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 不能正确辨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 导致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 考试作弊、知恩不报、网络道德失范、婚前性行为等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

3. 文化素质薄弱, 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大学生思想源泉之一, 但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优秀文化学习不够, 知之甚少, 造成他们文化素质的重大缺陷, 制约了其思想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部分学生呈现出功利主义的特点, 导致部分大学生公德践行能力较弱、自理自立能力差、劳动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严重、乱扔垃圾、考试作弊等, 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

4. 注重物质享受, 忽视精神追求。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物质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 高消费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他们不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 忘却了先辈们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和优良传统, 拜金主义盛行, 不愿甚至害怕过艰苦而节俭的生活, 爱慕虚荣、盲目时尚、追求安逸而忽视精神追求。

5. 心理疾病明显, 心理承受能力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身体素质日趋下降, 心理疾病日渐增多, 身体素质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疾病多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压抑、酗酒、吸毒等行为, 其原因是受到的爱情、金钱、学业、就业、事业等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自身的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不强。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内容及方式的变化, 他们会面临许多问题, 甚至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苦闷、仿徨、孤独、消沉、颓废等消极的心理特征, 甚至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 走上了绝路或犯罪的道路。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问题的原因

1.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

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 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 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 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外大量的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入而持久,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社会变革和社会多样化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 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物质关系, 使人们的经济地位、职能分工、社会角色和利益分配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也强烈地改变了人们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道德之外的各种思想和道德泥沙俱下、美丑共存, 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多样化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同时, 也给他们带来困惑、疑虑和恐慌。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和务实化, 其行为选择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社会责任心, 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得失的权衡, 导致道德严重滑坡。 (3) 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只要世界上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和较量, ‘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就是不可能的。”[2]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 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 使中国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选择、价值取向上发生变化, 呈现多元化特点;同时, 西方敌对势力借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宣扬政治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等“分化”、“西化”阴谋, 这种有目的的渗透让身心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惘。对此, 引导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 树立坚定的信念, 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4) 西方思潮的影响。文化层面上西方多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与冲击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人文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和尼采热四种文化思潮主张自我中心论的价值观和非理性主义, 动摇了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信念, 使其失去坚定的理想, 刺激和滋长了部分大学生的情绪主义冲动。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消极影响, 使他们“政治观念淡漠”、“责任感弱化、理想迷失”, 产生“非理性的标新立异意识”[3]。因此, 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主义那里成为处于危机状态和过时的理论[4], 马克思主义被后现代主义肢解成破碎的观点、方法、细节、视角等, 对大学生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5]。 (5) 网络盛行带来的挑战。网络这一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封锁与时空边界, 具有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独特特点。它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 却加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被网络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所吞噬, 其主导地位和防御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和严峻考验, 导致主流价值缺失。

2. 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文明开化的起点, 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 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而现实表明, 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不容乐观, 一方面很多家长文化程度偏低, 导致学生家庭基础文明教育的低层次、不全面;另外, 当今大学生兄弟姊妹普遍较少, 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很多家长有求必应, 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 这无疑变相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 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3.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缺陷:

(1) 形式主义严重。中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和“分数”挂钩, 流于形式则是一种必然。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是一张试卷可以说明的。挂钩于分数, 则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向应试思维模式, 背离了教育部门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初衷, 自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2) 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 中国的“两课”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社会的基本特点而脱离社会实际。诚然, 教学内容强调思想道德的主流无可厚非, 重视理论性和系统性也十分必要。但忽视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 轻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现状, 则无法使学生以正确观点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 也无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问题。因此, 中国高校“两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 (3) 师德现状堪忧。在学校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及专职教师[6]。但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出现了种种丧失师德尊严甚至丧失人格的不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深远。

4.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年龄均在18~22岁左右, 正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 加上自身心理不够成熟, 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意志脆弱、思想认识模糊、理想追求淡化等思想道德失范现象, 对此,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 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等因素均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重要影响, 但要分析某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事求是地找出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从而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 着重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地得出其产生的原因,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滨.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培养[J].中国知网优秀硕博论文, 2004, (5) .

[2]徐文良.难忘的历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270.

[3]于林平.论西方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

[4]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J].学术界, 2000, (2) .

[5]王仰飞.后现代主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8

一、当代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 网络带来的挑战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对人们的思想日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弊端。就思想道德方面而言, 网络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 加之全球化的深入, “西方渗透”随处可见, 还有其自由与开放的言论, 若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很容易使其误入歧途。

(二) 社会和家庭不重视

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渐占据了内心的主导, 越来越多的人忽视精神带给人们的影响, 从整个国家而言, 即我们经常提到的“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等现象。当家长无形中将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 极容易造成孩子们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因此, 家庭和社会为学生构建的思想道德环境极其重要。

(三) 教学方式及内容固化

在班主任的眼中, 思想品德课是可以替换为语数英等所谓“有价值”的课堂的;在学生的眼中, 思想品德课是缺乏趣味的。当然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学校的不重视, 还在于老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固化, 传统的教育灌输往往导致学生强迫被动的听讲, 效果必然不理想。

二、解决当代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 学校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创新授课方式

要想确保学生思想政治的有效培养, 首先应注重施教者的自身素质, 教师不仅应深入学习课本知识, 还应该凝练出精华走出教材, 因此创新授课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西方教学中, 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做presentation, 即上台发言陈述, 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学中, 课前学生的五分钟小演讲可能只是一个故事或是学生个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态度, 但在讲述的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与表达, 更促进学生对科学思想的追求与选择。

2. 促进少先队建设, 强化信仰教育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预备队, 少先队承担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优秀共产主义者的重任。因此, 少先队工作应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注重学生正确道德思想的引领和信仰的传播。少先队应多举办与思想政治有关的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 如“歌唱祖国”朗诵比赛, “最美中国人”征文比赛等, 为当代学生做好思想与信仰的引领。

3. 创新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活动的开展往往以志愿服务为主, 活动形式缺乏创新, 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因此, 学校可以集中学生之意, 开展学生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活动。

4. 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与多媒体的高效连接

网络对当代学生的影响日渐深入, 只有“进网络”才能真正地“进儿童”“进学生”。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QQ讨论群、微信平台和校园官方微博等社交手段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培养;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多媒体与其他学校更为成熟的教学资源建立连接, 这些授课外的其他方式学习, 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家庭

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 也是联系最多的人, 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往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孩子心灵的港湾, 家长尤其应充当好启蒙老师的角色, 尤其应多与孩子沟通,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其次, 应多与学校老师联系, 适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第三, 要注重自身的言行, 尤其试在孩子面前, 孩子与家长思想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三) 社会

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政府。首先,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其次, 政府可以沟通当地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 促进学校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最后, 政府可以加大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拨款扶持, 使学校有资金建设思想道德实训室, 有能力请名师座谈。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与传播, 越来越多的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因此,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协力配合, 积极促进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以及以此为背景的“00后”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的变化, 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深入剖析造成当代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途径。

当代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 篇9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 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优劣。但是, 当前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教师道德理想的失落、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迷惘和教师职业道德权威的危机。从教师用熨斗烫伤幼儿、到校园性侵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教师辱骂、虐待学生的事件, 再到 “范跑跑”事件、组织替考事件、老师结婚给全班发请帖事件、以及学术造假事件, 师德“缺失”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

1、教师职业道德趋向功利化

在极力宣扬、推崇教师职业道德的大背景下, 师德往往会矫枉过正, 从无私奉献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师仅仅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种付出劳动交换薪酬养家糊口的职业, 一种谋取自己利益的工具。既然是谋生之所, 便少不了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 为社会尽职尽责。[1]当劳动过程被功利的色彩渲染, 道德的纯洁性又如何能被保证呢?如今在 “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主导下, 近十年来教育被拱手交给了市场。产业化让教育行业更趋近于服务业, 学生好比消费者, 老师好比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商, 学生为教育服务支付费用, 从而接受教育服务, 学生们支付学费, 来购买教育服务, 但是学生和学生不同, 消费了同样的钱, 获得的回报却不一样。而老师提供教育服务, 就是每次的课程, 唯一的任务就是把课程上好, 他就可以结束的他的劳务, 获得他所得的报酬。这种用金钱关系换来的师生情谊能有多深, 又能有多牢固? 在现在的学校中, 某些教师的道德降到了底线, 甚至成为了法律问题, 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师生之间的深层次人情关怀更是非常少见了。

2、教师职业道德显露片面化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显而易见,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起到了动力、调节、评价作用。但教师已不再被规定为“道德完人”, 教师的个人利益逐渐被正当化、普遍化, 教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有人提出教师道德要区分为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 认为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首先应考虑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道德。[2]因此某些教师乃至某些学者便将教师职业道德被片面化成为只是与教师职业相关的道德, 而不是一般性的个人道德, 二者本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关系, 却被分裂开。这是否就意味着教师仅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尽职守, 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低层次的道德来要求自己, 甚至可以做出不道德事。试想, 一个个人道德如此低下的教师真的能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吗? 笔者认为不能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一种片面的道德, 不应只提倡教师职业层面上的道德, 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 不可能将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割裂开来。

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1、培养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责任和爱来自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提高的起点。教师的职业认同, 是指教师对自己 “教师特征”的认同状态, 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 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 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 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对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 并从中体验到乐趣和幸福的一种过程和一种状态。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越高, 便越容易排出外部纷繁世俗的干扰。目前, 部分教师面临着价值认同、专业认同、以及角色认同这三大危机,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完善、建立内在的职业认同, 才能克服职业倦怠, 抛除功利化、片面化的不良影响, 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层次。另外, 在功利的师德观下, 教师需要矫正的思想是, 教师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 还有彰显人生价值的精神利益。当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献身教育事业, 为培养合格的人才作贡献时, 才会提高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 人生价才能得以彰显, 高层次的精神利益得以实现。

2、提升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蔡元培在 《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谈到: “苟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 己且为人轻侮, 更和足以感人。”[3]当前, 一些教师主要精力开始发生变化, 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外出社会兼职的比率较高。正如蔡元培所说, 如果不修习德行, 对世俗的不合理现象只会附和, 更何况能够教化学生呢? 师德不仅包括教师在职业岗位上的道德, 而且还应涵盖教师个人生活中的道德及在公共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职业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 对教师有一种外在的约束力, 这种仅仅是他律的层次, 而个人道德是个人主动接受的被内化了的社会规范, 对教师具有内在的约束力, 达到自律的层次。若是不顾个人道德而一味强调职业道德的话, 只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的片面化, 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 每个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自身 “言传”外的 “身教”, 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 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 什么不可为。作为教师, 要强化社会公德意识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不断完善自身修养, 以德育人。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于珍.建国以来教师道德标准的发展与反思——以“人类工程师”喻义在中国的变化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6 (6) .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 篇10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 有爱国热情, 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关心改革,支持改革,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可以说,学生的政治方向主流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一些矛盾、困惑和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模糊的层面,缺乏理性的、深刻的理解,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如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社会腐败现象,社会治安问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对上述矛盾的现象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2.在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上存在着淡化倾向 , 他们主要以自我发展为视点看待政治问题,不少学生把入党、评先进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一定程度上是想通过参与政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利益和要求。

3.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上还有幼稚不成熟的一面 , 有爱国热情但易冲动,有正义感但缺乏政治觉悟,因此,思想易波动,把握不好,极有可能产生过激行为。

二、价值观方面

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积极向上,但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是不成熟的,绝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用理想的价值目标指导实践, 当他们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1.从价值主体来看 ,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对自我崇尚、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

2.从价值取向来看 , 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是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合理的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3.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 ,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理论上认知的标准与实践中践行的标准不一致。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认同,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这种矛盾的双重标准,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

4.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学生影响较大, 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道德观念方面

当代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1.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大学生认为应该讲道德 ,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一些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意遵循,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需要重新补课。

2.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3.在知行关系上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大学生道德上知行脱节的突出表现。

四、自我认识方面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下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不断增加。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趋于客观。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学生没有学得一技之长,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这一系列变化使大学生逐渐有了生存危机和生存竞争意识,迫使大学生冷静地思索自我,重新评价自己,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重新进行定位。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自立意识、成才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日益增强, 但学习上的功利化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 , 收费上学”和“ 双向选择 , 自由择业”等制度的改革,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日益突出,并成为学生选择专业、选课、选择职业的主要参考因素,热门专业、实用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热点, 经济待遇优厚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职业目标。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道德

消费是指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从现象上看,消费的主体用消费资料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本质上看,消费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动,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完全的价值体系。”[1]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消费道德即消费伦理,是指在整个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在消费方式和消费中各种关系具有评价调节作用的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2]而目前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特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社会群体,在同龄人中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然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1.当前大学生消费道德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经历和所处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可否认,当今时代是个消费时代,名目繁多的消费令无比激情的大学生兴奋。现阶段消费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消费行为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适度、健康文明。以此为标准,大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上存在的种种误区和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倾向。

1.1 追求享受盲目消费

在大学生中,享受生活已成为指导消费的全新观念。绝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进入大学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同时也就首次自己拥有了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理财能力差,开支没有计划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过去象牙塔里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而又纯的学生了,他们和社会广泛接触,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取向,使他们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诱惑时往往会失去理智。[3]他们吃——讲究营养,穿——讲究式样,住——讲究宽敞,用——追求品牌等。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甚至用国家发给他们的助学贷款来买享受。而不能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给其他学生带来了消费的负面影响。

1.2 相互攀比从众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但存在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盲目攀比的现象。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身边的同学比较以寻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正值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竞争意识强,不论做什么都不想落后于他人,基于竞争意识所形成的攀比心理在某些方面会起到好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上进行攀比会激励他们不断地追求上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然而他们之间的攀比远不止是学习,还表现在生活(吃穿住用)、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在人情消费方面,生日消费、老乡消费、节日消费……真可谓五花八门。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这使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随大流”。这种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在虚荣心驱使下的“攀比”消费不仅容易造成大学生经济上的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不利于自身成长,而且个别学生为满足自己迅速膨胀又难以自制的消费欲望而滋生偷窃、抢劫的想法或反社会行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1.3 彰显个性时尚消费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乐于表现自我,而且崇尚自由。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超越了生存型消费,他们的消费已不止是为了温饱,他们日益关注的是如何展现自我价值,展示青春的活力,因此他们盲目追求新颖,赶时髦,他们的口号是“引领时尚,超越时尚”。今天的大学生对时尚十分敏锐,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名牌是信心、高贵、身份的象征,追求名牌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因而很多人认为“要买就买最好的,要买就买名牌”,他们对新事物的喜好,是以是否体现个性作为区分新与旧的标志,讲究求异和时尚之新。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蛊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大型商场陈列的美轮美奂的商品的诱惑,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建立起普遍的、以不落俗套的形式来展示自我的消费观念。许多商家就趁机抓住大学生接受新东西快的心理,开始做起大学生的文章。很多消费往往在大学生中一旦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各式各样的品牌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大学生卷入了梦幻消费。

2.大学生消费道德误区形成的成因

消费道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的盲目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消费等问题,从道德角度来讲,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有学校、家庭的因素,同时,与大学生自身心理等方面也有直接关系。

2.1 客观因素

2.1.1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社会导向更直接、更多地关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以极端享乐、摆阔、炫耀等为特征的不科学消费观。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这种导向上的错误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所以不良的消费行为容易在学生中传播,也会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1.2 家庭因素

当今,在父母的心目中把孩子的知识文化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的重点,而理财观、消费观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甚至被看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并未看成是价值观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在走进大学生活后成为不成熟的独立消费个体,面对各种消费诱惑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费取向,甚至走进不同的消费误区。另外,家庭自身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会在消费行为中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

2.1.3 学校因素

信息知识的飞速增加,通讯方式的便捷化,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同时,在“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与人生观、金钱观、国情观等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指导目的,致使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淡薄化。

2.2 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消费道德中存在的误区,更多地是自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末真正成熟的阶段,各方面都处于完善的时候,主要表现在: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等。与此同时,他们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还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就产生了高级需要。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其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这种需要会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的出现。很多大学生试图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3.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道德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地向消费者传授和灌输合乎现代伦理规范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全面的消费道德教育,详细而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合理消费,保证他们的消费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让他们树立一个高雅的理想,把追求消费与兼顾他人、社会和自身真正幸福结合起来。使消费成为美德诞生的摇篮,而非培育贪婪的土壤。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自觉抗拒物欲的侵袭,修炼自己的完美品质。

3.2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

当代大学生有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比如高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以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拓宽健康消费的教育内容,适当增加消费心理教育,对于他们打破群体和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自觉调整好消费心态,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消除不良的消费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3.3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业与成才、消费与个人的关系,把消费用于发展个人智力和知识才能上面,坚持学习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为以后进入社会就业、创业做好准备,有利于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4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端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地顾及他人的感受;使贫困者懂得物质上的富裕并非最重要的,接受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不同,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不一样的道理。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并将促进相互之间的有利影响。

3.5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消费道德教育能更好地使此理念深植于大学生心中,让他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物质欲望得到了满足,环境却被污染,占有手段的方便、快捷,却使人类的欲望在无穷地膨胀,这一切都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火药桶上。而引发危险的根源之一便是:消费过度、奢侈消费或豪华消费。因此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须树立可持续意识,至少不要危害生态的平衡,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休养生息,以便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他们都认识到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

4.关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建议性对策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仅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校园人际关系,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而应该采用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生活中就要注重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社会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其中包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内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据调查,一位同学说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要积极面对自身的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2 丰富教育内容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应当包括: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强调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等等。因此,学校要经常利用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名师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的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学会自我选择,克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学校还可在相关课程中加入一些消费、理财的内容,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4.3 拓宽教育途径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辨析能力

4.3.1 加强实践教育,强化消费道德体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名言。道德教育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而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消费道德教育也是如此。[4]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消费道德的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观察消费行为,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消费道德问题,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从中使他们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体谅,学会感恩,切身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促使他们对自己不正确的消费心理进行反省,从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由此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消费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使他们的消费道德认识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渐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消费道德行为。人们只有通过各种践行活动,才能对各种道德观念去伪存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检验和评价自身的道德状况,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

4.3.2 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示范机制

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调动主要通过身边典型的激励作用(这里所指的典型包括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通过身边典型的事例,使大学生强化内在激励,自觉调整自我需要。首先,对于先进典型,也即积极践行消费道德者,要进行表扬并在评先、评优、入党、就业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通过对体现社会主义和谐消费观的榜样的感知、崇敬和理解,进而模仿榜样人物的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形成符合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应广泛开展向这些典型学习的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大力宣传这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其次,对于在消费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加强管理,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并兼用纪律约束来抑制其消费道德中的不良行为,最终形成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氛围。总之,建立健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示范机制,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鼓励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2]蔡春.消费教育观[J].教育评论,1999,(2):19-21.

[3]蔡红英.大学生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12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性

目前, 高等教育让人感到悲哀之处, 在于还要教大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文明礼仪。高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却没有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人。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 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其中社会道德修养是核心内容。学会“做人”,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 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1. 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才能适应社会。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 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 必须勇敢面对和善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些大学生听到谈道德就避而远之, 觉得大而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判断、评价其道德品质高低, 是因为人们心内心都有一个道德准则, 即“人人心中都有道德”。有些大学生认为, 现代社会谈利益的多, 谈道德的少, 其实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所调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没有规距不成方园, 社会和谐需要人们遵守一定的规则, 而道德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应遵守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准则。道德实实在在地与人们如影随形, 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上, 也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 只有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道德要求, 自觉加强个人的社会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时代的要求。

2. 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道德素质, 是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大学生群体知识层次高, 文化素养好, 其道德修养也应与其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相对应。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中, 良好的道德素质帮助和强化大学生个体的成才动机,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胸怀;激励大学生认真学好技能,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成才立业的决心。著名香港实业家、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常青树”。他的成功法则就是“勤俭诚信+智慧=成功”, 其中:勤, 就是勤奋、勤劳;俭, 就是节俭、节约;诚, 就是以诚待人, 这是广交朋友的秘诀;信, 就是言出必行。中国有句谚语:“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也有人说, “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素质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主流较好, 但不足之处也很多, 主要表现在:

1. 自我意识强, 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欠缺。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是家里的中心, 将自我看得非常重要, 但由于兄弟姐妹少, 邻里现在来往也不多, 在家时玩伴少, 课余时间多与电脑电视为伍, 特殊的家庭氛围使得部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重, 自尊心强, 但缺少与人合作的意识, 喜欢独来独往, 在与同学出现小的矛盾时不愿意忍让, 集体意识也有些淡薄。在到用人单位进行专业顶岗实习中, 稍受主管批评就觉得不尊重自己, 而忽略了对同学同事、上级、长者的尊重。

2. 自信心强, 但抗挫折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多在家长呵护下长大, 现代家长为鼓励孩子的积极性, 对孩子多以表扬、赞美为主, 批评少, 使得部分当代大学生非常有自信, 自视过高,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但由于很少受批评, 慢慢变得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 心里承受力差, 一旦遇到一点点挫折, 就由自信到灰心失望, 甚至出现大学生因为受了老师批评或生活、恋爱不顺而寻短见的现象。

3. 自我奋斗意识强, 但较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激烈, 优胜劣汰, 创业成功人士年龄趋年轻化。就业的压力使大学生感到拼搏奋斗的紧迫性, 而创业者尤其是年轻创业者的成功事迹激励了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认为, 当代社会必然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但也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4. 讲究生活品质, 但文明礼仪有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对生活要求高, 消费观念有很大改变, “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有所淡化, 喜欢“小资”生活, 讲究生活品味。但待人接物基本礼仪和社会公德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当代大学生加强社会道德素质修养的途径

道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例如“感动中国”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 背着父亲上大学的黄来女, 从映秀镇徒步回家、路途救人的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范玉文等。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奉献精神和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高度责任感, 培养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公正无私的思想作风, 敢于同周围的一些不良风气作斗争;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模范遵守道德规范, 成为受人尊敬、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有:

1.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社会道德规范养成性训练。

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明确道德规范上的不足,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和教师的就业指导, 熟悉学校和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校期间, 制订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道德规范养成性训练, 如礼仪和社会公德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等, 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2. 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中提高社会道德素质。

学校师生与同学关系较单纯, 大学生有时没意识到道德素质对人的重要性。走入社会后, 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更复杂。在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和调研中, 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道德素质远胜于专业技能, 普遍认为技能可以在实践中再学习和提高, 但道德品质不好、缺少诚信的学生所有单位都不愿意接受, 怕苦不虚心学习的学生很难有所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 服从学校顶岗实习安排, 克服困难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实习实践, 提高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

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更易取得事业的成功。大学生要关心社会、关心时政, 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坚定爱国爱企的信念, 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提高到对教育、文化、道德、理想等精神利益的追求。兼顾物质与精神, 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参考文献

[1]潘春丽.论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6, (21) .

[2]杨爱华, 王晖.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2) .

[3]常春元.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教育, 1980, (9) .

[4]陈志波.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十个结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2) .

上一篇:职工培训的必要性下一篇:总体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