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

2024-07-22

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精选8篇)

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 篇1

论21世纪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老人悄悄地把我们带到了21世纪头十年的尽头,满脸的豆豆和老去的容颜,让我这个曾经对未来憧憬的无数次的青年人不知所措又无所适从,是痛惜,是后悔,是无奈,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感觉,只是感觉时间过的好快好快,我也不止一次的考虑过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不能成为未来共和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可是突出的问题往往让我忧心忡忡,民族的未来该走向何方?我惆怅,我迷茫;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书写,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历史使命就是一定社会给社会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都是由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来决定。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或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毋庸置疑,我们代表着最有年轻活力的一族。

当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的矛盾突出的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当代大学生应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尤其是我们西北的学生们,我们应该弘扬老西北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要对国家无限的忠诚,要对人民无限的热爱,要成为建设新西藏和守土安邦的“中流砥柱”,政治思想上要和党保持高度一致,要成为党和人民的可靠的接班人。

可是,现实却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也着实令人担忧:沉迷网络不思进取、集体观念薄弱、奢侈浪费虚荣攀比之风盛行、目标模糊得过且过、犯罪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现象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伴随着我国入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经济的日新月异,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心志尚

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无法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害,加之刚离开中学教育阶段,他们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在大学里自由奔跑。殊不知,在那片自由的草原地外面竟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草原尽头的时候,他们往往已经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工作真的很难找,人们都在设法减少开支,抱住饭碗,艰难度日,现实的残酷让我们这些学生的价值观接受着从来没有的冲击,我们看到的是,沿海企业纷纷宣告破产,许多人都在生命线上痛苦挣扎。这些现实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的考虑我们的将来了,就业压力如此巨大,我们还在观望什么,我喜欢《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老鼠的一句话:我们应该迅速的行动起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然而,我们其中大多数人“眼高手低”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和现阶段国情,以至于求职过程处处碰壁,受挫后丧失信心,我个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我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之无愧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国际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事务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

整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我们能够心存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到相当关注。我们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我们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合理的利用在校的时间,充分汲取知识的养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应该广泛的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用知识的营养充实自己干瘪的身躯。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及时的获取对自己将来

发展有用的信息。我们应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让自己早日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我们信心十足,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我们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我们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我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首先做到了解自己,然后再去发展自己,这才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与21世纪的中国国情完美对接,更要与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局势对接,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崇高的社会理想;积极提高自我素养,了解国情,增加自我价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推进祖国和西藏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共和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西藏自治区的和谐社会为神圣使命,努力拼搏。

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 篇2

第一,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 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新的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正在来临。所谓知识经济, 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4)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进步特征, 就是知识不断创新, 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面对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 面对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的现实, 当代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华民族科技创新, 步人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历史重任, 自觉加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举创新的旗帜, 不断开拓进取, 为尽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青春和力量。

第二, 迎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大学生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这一历史重任。自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一直在交替使用武装颠覆和“西化”、“分化”两种战略, 力图铲除社会主义制度。

当其用军事干涉等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行为都以失败告终之后, 便改变策略, 着眼于政治攻势、思想文化渗透和经济手段, 妄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进行分化、瓦解, 使之“演变”为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生活方式西方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而达到其“不战而胜”的目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两个挑战, 既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 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挑战。迎接两个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既需要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 更需要青年一代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 以此振兴我国科技事业, 使我国的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运用科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学生是我国人口中有机会享受现代科技教育的很少的一部分人, 是未来我国迎接科技挑战的中坚力量, 理应肩负起振兴我国科学技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历史使命。迎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就是要使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让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身上复辟资本主义的梦想彻底毁灭。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走下去的这一历史使命, 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一代只有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培养大无谓的革命胆略和气概,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飘扬下去。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再经过50年的奋斗, 也必将胜利完成。”

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100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揭开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 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伟大构想,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进一步描绘了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蓝图, 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既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 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无疑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 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在党的领导下, 这个历史伟业一定能胜利完成。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全党同志都决不能固步自封, 决不能畏惧艰险, 必须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和民族复兴历史征程并进的一代。他们将是这个过程的亲自参加者, 这段历史的直接创造者。这既是难得的机遇, 更是崇高的责任。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的肩上。当代青年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 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时代赋予的重任,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 总是从永葆我们党的事业生机与活力, 从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来认识和看待青年。面对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掌握什么样的知识,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关注未来, 就要关注青年;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

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 篇3

【摘要】 历史法学派在19世纪德国产生重要影响,以萨维尼为代表,提出法源于民族共同意识,主张立法应谨慎制定,对当今立法仍有借鉴意义。然而社会发展呈现出广度和深度,要求应合理的加快立法速度,以解决缤纷错杂的社会矛盾,实现立法维护秩序和保障权利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民族精神”;立法先行;《反垄断法》;《劳动合同法》

翻开书的第一页时,目瞪口呆,半文言文让人头脑发胀。但在耐下性子看完后,对这位法学大家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仰慕他的睿智,同情晚年被排挤。在萨维尼(以下简称萨氏)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其观点无疑产生巨大价值。然而,时代车轮飞快前进,改写着历史的画卷,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借鉴萨氏的部分观点基础上,笔者提出应合理的立法先行。

一、萨氏的立法观念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一书,起因于萨氏与帝博论战。论争的主旨是与蒂博商榷“我们心中所竭诚向往地,乃为同一目标,而朝思夕虑者,实现此目标之手段也。”他们在目的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拥有一个坚实的法律制度,以抵御专擅与伪善对于我们的伤害;再者,我们都寻求国族的统一与团结,专心致志于秉持同一目标的科学研究”。只是萨氏鲜明地反对法典的仓促制定,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条件尚不具备,则不可能以这种方式,经由立法来确定其诸种法律概念,如若径行其事,则其效果对于后续时代不无伤害”。可见,萨氏并非一味地否定当时德意志制订法典的能力问题,而是冷静地意识到立法的时机远未成熟。

萨氏指出,法典并不是绝然不能制定,只是一旦成就为法典后则必然带来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需要长久积累之成熟来克服。另外,当法学理论研究还不精深完备就盲目立法必然会损伤到法学研究本身。

其实,萨氏反对法典的制定主要基于其法的渊源理论,即法起源于民族的习惯和诞生于民族的共同意识之中。他认为“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长和几乎盲目地发展,不能通过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来创建,在任何时候法律都是由内部的力量推动的”。“在所有每个人中同样地、生气勃勃地活动着的民族精神,是产生实在法的土壤”,只有民族共同意识即“民族精神”才是实在法的真正创造者。

萨氏作为历史法学派的代表,提出“法源自民族精神”的观点,拓宽了人们去寻找法的起源的途径,对当今处理国家法与乡规民约的关系仍有指导意义。在萨氏的努力下,德国民法典推迟近一个世纪才得以颁布,通过对罗马私法和日耳曼私法的长期研究,创立了一个庞大的民法体系,避免了当时法国学术界对法典的过分崇拜而造成对民法科学发展的阻碍。顾名思义,这些也正是历时法学派重要作用的体现,笔者不作赘述,论文仅选取立法速度这一角度,试图作进一步探讨。

二、历史法学派的产生背景与当代中国的立法环境

(一)历史法学派的产生背景

19世纪初期,德国处于拿破仑统治之下。拿破仑在占领区施行思想专制,推行法语,引起法德文化问题并伴随着民族矛盾遽然爆发。人们要求摆脱法国人救世主式的民族主义,而代之以对于自身民族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自主安排。

拿破仑以《法国民法典》为利索而束缚各国,德意志各邦也无例外。随后拿破仑被推翻,该法典作为一种政治落魄的标志,几乎很快遭到抛弃。但以何种形式取而代之的问题,随即浮现。

以蒂博为代表的德国法哲学派,倡议对德国进行法典化改造,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足以摹写人类的心思,并转而据此设计出人类行为的完美规则,为人世生活编制恰切法网。

此观点遭到了历史法学派的激烈抨击,他们提出立法的意义在于“与习俗携手协力,将凡此种种疑虑和不确定性一扫而光,而揭示和保有纯粹的、真正的法律,民族的固有的意志。”

(二)当代中国的立法环境

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立法取得众多成就。各种法律法规多如牛毛,并且一些立法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如《合同法》、《破产法》及《物权法》等。

但大量的立法背后,也存在许多问题:(1)法律法规不健全,如社会保障法的缺失,一些重要领域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立法尚未指定;(2)法律可操作性较差,比如最近的地震发生后,1999年颁布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就显得很苍白,对强迫捐赠、多头捐赠、捐赠权益的保护、“捐赠秀”、捐赠的监督等问题无法提供救济和制裁;(3)法律体系协调性不强,“立法撞车”现象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当立法出现空白时,我们对制定相关法律填补漏洞之必要性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倘若新制定的法律同样出现类似《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缺陷时,我们是否应学习萨氏放慢立法进程?答曰:时代在进步,法学的研究在深入,立法人员的素质在提高,并且法律是人类理性之产物,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臻于郅治的法律。我们需要改变立法观念,摒弃“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经验性立法思路。

三、立法价值之一:维护秩序——以《反垄断法》为视角

法律秩序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维护统治阶级和权力运行秩序,维护经济秩序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其中法律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具体表现为:它可以使作为整个社会生活根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使产品的分配、商品的交换或流通,使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使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使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一种确定的、强有力的规制和保障;使所有危及正常经济生活的异端行为得以抑制,受到有效的制裁和打击。

市场需要法律,市场竞争秩序对《反垄断法》的渴求,是理解加快制定《反垄断法》的关键,主要基于两大原因:

第一,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行政手段所形成的自然垄断行业大量存在,极大阻碍了效率的提高;此外,市场也会失灵,为追求更多利润,经营者通过达成垄断协议或兼并方式,来降低成本或取得规模效应。所以,为打破行业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迫切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

第二,入世后,更多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外国企业涌入,它们拥有雄厚的财力、技术实力和世界驰名的品牌,有着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广告宣传,加之取消了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伞”,为了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防止外国企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制定《反垄断法》呼声更高。

首先,《反垄断法》有打击垄断及相关反竞争行为的功能,抑制我国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进一步增长之趋势。其次,《反垄断法》有预防垄断的功能,这主要通过对经营者集中的事前审核制度来完成。最后,反垄断法有规范限制竞争行为的功能。中国目前存在的限制竞争行为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逊色于发达国家,主要有价格卡特尔,划分市场卡特尔、限制产量、联合抵制等,因而反限制竞争行为是反垄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反垄断法》可谓“十三年磨一剑”,颁布后批判声音不断。在笔者看来,上述两大原因是该法的催生剂,市场需要建立新的秩序,保证公平有序的竞争,立法势在必行,我们还应在排除立法技术困难的条件下,加快立法的出台(主要指利益集团的干涉和立法机构的人治操作)。也许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双层次多机构”模式会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后果;也许行政垄断在中国根本无法根除;也许法律责任的追究过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等,但不能因此抹杀法律的指引和威慑功能,立法加速度是必要的。

四、立法价值之二:保障权利——以《劳动合同法》为视角

对《劳动合同法》简要分析下,可看出该法主要解决劳动关系事实化、劳动合同短期化、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常态化和用工关系派遣化四大目前严重问题:

其一,劳动关系事实化问题。新法实施前,中小型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合同签订率非常低。许多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在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劳动争议,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劳动者就难以伸张自己的权利,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和第十条对此作了规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建立,以劳动关系事实为基准,保护弱者的利益。

其二,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以往大部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劳动者,增加竞争性和流动性,并减少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应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补偿。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到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感。

《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规定了三种类型的劳动合同,尤为注意的是,对连续两次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若无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续订时应为无固定期限合同,这种合同给予劳动者最为有利的保护。

其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常态化问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屡见不鲜,如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有些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拖延、克扣工人工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有些用人单位不执行劳动时间标准,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支付加班费;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对劳动者实行强迫劳动,致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工资发放和加班费都作了详细规定,进行量化,统一操作,向劳资关系天平中的劳动者一方增加了砝码。

其四,用工关系派遣化问题。以前因缺乏法律规定,劳务派遣中存在许多瑕疵,比如,劳务派遣工大多没有劳动合同,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成为劳动力市场上最脆弱的群体;有的用人单位大批解雇原有职工,待空出岗位后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规避对原有职工的法定义务。《劳动合同法》在第五十八条和第五十九条对劳务派遣进行规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的告知义务以及劳动报酬支付情况,使得劳动者权利救济有法可依。

无一例外,《劳动合同法》也存在漏洞。一些企业规避法律解雇劳动者;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有人认为该法不利于当前发展经济;企业的声音被放大,希冀《实施条例》能减轻负担,诸如此类。在完全不公平的天平两边,保护好弱者的权利是立法的题中之义。虽然《劳动合同法》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阻碍,但这不影响其以“硬法”的姿态保证社会的长久和谐,王安石曰:“立法善于天下则天下治”,我们应相信其承载着促进企业经济利益与法律责任双赢的有意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兴良.立法理念论[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1):6

[2][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0.38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承担起历史使命 篇4

摘要: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历史使命 中华复兴

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人的使命。抗战的年代,人们有救亡图存的使命,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的时候,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变了。不再是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当然更不是没有使命。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大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认清形势,理性爱国,合理表达,永远跟党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追求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让青春因融入民族的伟大事业而闪闪发光。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天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特长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继承和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自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站在自主创新的前列,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发奋成才,为成为一名共和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蓄能量。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和影响。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国成功地引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了对外贸易,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生必须敏于关注世界新科技发展动态,结合专业特长,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力争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的先进文化和知识,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果的主力军,通过对外的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将人类发展中的先进成果引入中国,也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篇5

摘要: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的挑战。今天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同时我们又面对着各种敌对势力的挑衅,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来维护祖国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思想;和平与发展;现代化建设;祖国的统一。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是承上启下的时代,继承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一切优良传统,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自觉担负起挑战,敢于迎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迎接这些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即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项历史重任。

一、社会基本状况。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世纪,社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将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自己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骨干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人是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国际竞争在很程度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但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能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加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先进文化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还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科学文化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修养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有人说,一个只有道德而没知识的人是次品,而一个有文化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品。思想道德的修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保证我们能够正确运用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保证我们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使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而不为邪恶势力所用,现代社会各种欲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何在这些欲望中正确地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当成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是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使命同时还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对祖国建设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并且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的特点:①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加大,高学历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客观上就成为了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②关注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③大学生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在不断增加,党校培训也有些“应接不暇”了,这都反映出大学生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了。④大学生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且更加注重社会实践,自觉的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全方位的锻炼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⑤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比较开阔,束缚他们的“传统观念”在这一代学生身上很难看到,他们求新、求变、追求最好,且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以上这些反映出这一代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流,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2、教育的有效性

1、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2、确立个性教育思想。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重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4、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5、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6、重视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特别重视做好有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和学业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

三、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历史使命感

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了解大学教育、环境的特点,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环境。同时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认识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坚持和自觉实践“四个统一”,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6

商学院管信系信管1002班陈春晖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成长。此次党在十八大报告的倒数第三段专门用一段谈论青年工作。这在自十一大以来的报告中属于首次,为什么党如此关心青年工作,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德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

大学生属于当代青年的主体之一。作为高校的学生青年,更应该积极的去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下面就高校青年学生如何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光荣历史使命。

十八大报告通过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和平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党的十八报告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和行动纲领,报告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论,特别是对青年工作,更是用了整整一段来阐述,足见党对我们青年的关心。所以作为当代青年主体之一的高校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一种有担当的表现。有了信仰,在挫折面前我们才能内心无惧,有了信仰,风雨兼程的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愈加果敢。这种信仰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永不消减的热爱与忠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青年责任和光荣使命,向我们的老前辈学习,认清形势,立足现实,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担当,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1、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三、认清当前我们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四、转变就业观念,敢于深入艰苦地方。

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峰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加大。然而与就业压力相对的却是西部偏远的基层却缺乏人才、呼唤人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一定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视野、放远眼光,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自己,去面对现实,客观认识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锻造不畏艰难困苦的毅力,在艰苦的磨练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越是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和作风。

五、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十八大的灵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行为的标准,通过学习准备、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为此,我要做到:

一、刻苦学习,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努力完成学生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

三、将十八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化为自身努力的前进动力,不懈努力;

四、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政治素养。立足现实,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篇7

一、武术是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

首先, 武术是一种文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 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 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他动物[1]。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化就是人化, 是人类超越自然本能的创造物。换言之,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 不难理解, 以攻防技击为本质的武术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它来源于历代先贤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武术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武器、武技、武功、武术训练方法、武德、武道等一系列的器物层、制度习俗层、精神思想层的文化成果。

其次, 武术又是一个系统。系统哲学指出系统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思维领域, 都以系统形式存在[2]。因此,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 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早期武术是由拳打、脚踢、摔拿、击刺、劈砍等攻防格斗技法所构成的一个实战武技系统。显然它已经具有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性, 但尚不具有完备武术形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进化原则, 武术会不断与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 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医家等, 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流, 促进其涨落、平衡、有序的发展进化, 最终形成内蕴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 武术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能和技艺, 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反映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体现武术人稳定生存方式的文化体系。

再次, 武术还是一种人体技艺。就武术表现形式而言, 不管是进行实战格斗, 还是进行功力、套路的表演和竞技, 所有的武术招法都必须通过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 充分调动自身体能, 来实现武术的各种价值。而武术的学习和训练, 本质上也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套路、功法、实战等训练, 来开发习武者的身心潜能, 提高其攻防实战能力和表演竞技能力。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讲, 武术又是一种以攻防技击性的人体动作为素材, 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 发展而来的人体技艺。

综上所述, 武术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 以武技为中心, 经过长期积累、创新而形成的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它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能力、习惯等, 是历史凝结成的为武术人群所共享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二、中小学武术教育要培养武术文化人

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 其本质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其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都已熔铸于武术的各个层面, 虽然它们在各个现象层面表现形式不同, 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 则是相通、互补、互约的, 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武术是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武力, 追求的是野蛮体魄和高超武技的完美结合, 而这些看似与文化所追求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和精神修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 长期以来武术的人文价值并未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小学武术教育普遍选用套路类的拳术作为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体操式的教学和训练, 使武术逐渐转化为一项体操化、竞技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只重视套路竞技表演技术, 忽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行为、价值、责任、武德等人文内涵。这样的武术教育,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 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熏陶, 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单向度的, 即只有知识技能而没有文化修养的武术套路表演竞赛人才。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讲, 这是一种异化的不完整的武术教育, 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弱化攻防技击性、缺乏人文价值的套路技术训练。

中小学时期是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 该阶段的武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育应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为其终极目标, 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武术教育, 完善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结构, 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培养其高超的武技、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这种在身、心、技、艺等诸方面都具有良好修养的武术人才才能被称为武术文化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内有仁义礼智信勇、外有强健体魄和高超武技的武术文化人数不胜数。例如, 三国时期忠义勇武的武圣关公, 宋代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 明代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 明末清初内家拳名家黄宗羲、王征南、黄百家, 清代文武双全的苌乃周、武禹襄、陈鑫, 近代津门英雄霍元甲, 现代德艺双馨的陈盛甫、张文广, 以及至今仍活跃在武术界的神拳大龙蔡龙云、武术教育家邱丕相等[3]。这些武术大家之所以能够通过武术来实现自我价值, 很重要的缘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他们也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树立了楷模。

三、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武术教育是培养武术文化人的系统工程, 而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整个武术教育的基础阶段, 不仅对学生的武功、武技、武德、武道等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而且会对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曾讲过:“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 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4]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肩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使命, 武术必须以完整的文化形态进入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陶冶与感染, 产生文化共鸣, 体会武术的文化价值。具体来讲,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应体现在武术课程目标、武术教材和武术教学三个方面。

1. 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应体现武术的文化价值

课程是学校传承和传播文化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在整个中小学武术教育体系中, 武术课程处于中心地位。而武术课程目标是对中小学生在武术知识、技能、体质、品德等方面的期望程度, 它指导并决定着武术课程的其他一切因素, 如教材内容、活动进程、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因此, 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武术方面的培养规格。只有既体现武术知识、技能、体质方面的价值, 又体现武术的技击价值、人文价值的课程目标, 才是完整的、符合中小学武术人才培养要求的。

目前, 武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设置的, 其课程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 导致武术教育实践只注重学生健康体质和武术套路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武术实战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 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缺乏技击本质和人文内涵的异化的武术训练, 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武术文化教育, 更遑论培养出真正的武艺绝伦、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也正因为武术教育中文化价值的缺失, 当前社会出现了中小学生广泛学习重礼仪、重攻防技击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域外武技文化, 而漠视甚至放弃学习体操化、艺术化、竞技化的中华武术的可悲现象。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育必须在武术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武术的技击价值和人文价值, 以传承和传播武术文化和培养文武双全的武术文化人为目标。

2. 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应反映武术的人文内涵

中小学武术教材是依据武术课程目的和培养目标所编制的、系统反映武术文化的教学用书, 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对中小学生武术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首先应该体现武术的实战技击性, 培养学生防身自卫的素质;其次, 教材内容应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人文素质;最后, 教材内容才应该体现竞技表演性, 培养学生表演和比赛的素质。然而事实上, 在对现存的散见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的武术内容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 却发现博大精深的武术仅仅以体育内容的形式而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 内容以拳术套路为主。这样的武术教材内容既不能真正体现武术攻防技击本质, 又缺乏武德、武礼、武略、武道、武美等人文知识, 从而也不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武术精神。鉴于此, 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以人为本, 既要注重武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 又要加强武术思想与方法、道德与审美、价值与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内容, 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 树立民族自豪感, 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人。

(1) 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介绍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

中华武术绵延发展几千年, 受到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由于个人、社会的生存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生产活动、军事战争等因素对武术的发生发展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内铸于武术中的中国文化思想是其区别于其他域外武技, 真正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完备武术文化形态的根源所在。因此, 从武术的外部环境看, 由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兵家等文化思想形成的人文背景对武术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鉴于此, 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有必要介绍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人文背景, 这样既有助于中小学生对武术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又有助于中小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例如, 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 可以介绍一些太极拳创编与发展的人文知识, 既能使学生了解到太极拳与《易经》、中医学、道家的文化渊源, 又能使学生从太极哲学、人体经络学说、导引吐纳等角度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 介绍抗金英雄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勤修苦练武艺并通过武艺保家卫国的人文故事, 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武术文化人的社会价值,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体现武术应用的人文关怀

从本质上讲, 武术是一种武力。它如同一把宝剑具有双刃性, 对个人和社会既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 也可能导致消极负面的后果。究其根源, 武术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性是其决定因素。因此, 为了使习武者能够正确合理地应用武技, 防止并消除武术行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中小学教材中应该增加武德武礼、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等武术相关人文知识, 促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懂得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始终把国家民族尊严和尊重人的生命作为运用武技的前提条件。例如, 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 通过介绍霍元甲为雪“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而慑服俄国大力士、吓走英国大力士、大败日本武士以及兴办旨在强国强种的中国精武体操学校等爱国事迹, 来告诫学生习武不应以争强斗狠“敌一人”的匹夫之勇为追求目的, 而应以“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为宗旨。显然, 这样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武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3. 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应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培养

武术教学, 作为武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是指在武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将武术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武术文化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武术技能、培养学生武术人文精神, 使学生身、心、武技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化过程。而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武术文化, 在其结构体系中, 武术理论和技法只是其躯体, 而武术人文精神才是其真正的灵魂。就其根源而言, 武术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在武术文化中的集中体现, 主要表现为尚武崇德、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等。而就其本质而言, 武术人文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勇的武术文化价值意识, 集中体现着武术人的文化本质, 并以价值规范和内在机理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武术人的个人和社会行为。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学应当高度关注武术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其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之中, 渗透到学习武术、训练武术和运用武术之中, 从而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艺双馨、人格完善的武术文化人。

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术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中小学武术教育处于武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基础阶段, 应对学生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武术教育, 并通过体现武术文化价值的课程目标、反映武术人文内涵的教材内容、注重武术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活动, 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 从而完成其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乌杰.系统辩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当代美术馆的教育使命 篇8

近年来,我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美术创作活跃,优秀美术作品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各种机构及个人对美术作品的收藏数量迅速增加,而伴随其后的则是对美术作品储存与展示空间的需求增大。因此,除官方公益性美术馆新建及扩建之外,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民营美术馆也蓬勃兴起。如此发展态势,客观地促进了我国的美术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总体形势是喜人的。虽然从硬件上看,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所属美术馆的建设投入,美术馆的展陈条件也的确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但是,若从美术馆履行自身专业职能及公共文化服务教育职能等方面看.目前我国美术馆业社会化服务相对单一的问题明显存在。那么,如何将作为文化载体的美术馆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如何使其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更大程度地体现与释放,的确是当下国内各类美术馆所面对的一个新命题……

2015年末,由英国泰特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举办的“2015中英美术馆对话”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集合了来自中国和英国诸多重要美术馆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当代美术馆的社会角色和美术馆实践在中国和英国的进化生态。主题为“当代美术馆在社会中的角色”,主要讨论了艺术机构应该如何服务、为谁服务以及权利与义务的结构的分配问题。

几位演讲者分享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对当今美术馆发展的若干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哪些重要观点?当代美术馆在社会中究竟有哪些角色?

本期《中国美术》杂志特邀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勤砚为读者撰文导读,并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研究生茅天宸共同整理出各位馆长演讲中的主要内容,以期通过我们的传播引起专家学者对我国美术馆业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教育职能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当代美术馆应该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问题。恰逢中英美术馆对话研讨会,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者”

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美术馆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者”。“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建构与解构中形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研究怎样在美术馆中形成一种知识体系,是央美美术馆学术工作的核心。在早期研究中,馆藏是诠释本馆知识体系的基础。例如在策划北平艺专相关展览时,央美美术馆基于馆藏梳理了一段面貌模糊的美术史,由此带来了学术观念的更新。美术馆的发展问题恰恰在学术观念更新中被提出,并作为一种怀疑、挑战与再思考。而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美术馆又希望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协商形成一个“知识”的阶段性的新结构。

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以自身为出发点,进而展开各种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等工作。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以为美术馆创造意义和价值。馆方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和最佳的状态接近艺术品和精神产品,在进入美术馆时能有更主动的选择与参与。毫无疑问,美术馆能够使复杂的知识解剖可见。复杂的知识包括多种不同的关于一件艺术品或者人工制品的理解,它通过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过程和镜头来产生。完善关于艺术品复杂的知识并与公众分享这些知识是美术馆工作的重要部分。往往这种工作的结果是一个精美凝聚力的公共展览或艺术陈列展。美术馆的责任,不只是提供事实或展示某个文化的进程,某件艺术品来移转信息而已,为的是帮助人们成长,并且从获得的知识中,体会生命的奥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一所大学美术馆,一直在思考它的社会角色,或者说这种社会角色如何成为未来美术馆应该努力的方向。在美术馆中,我们既能得到一种有知识深度的文化内容,又能用更为开放、更为轻松、更为多元的方式使公众参与。开放并不意味着要采取一种知识的平面化,“文化民主化”更多地还要包含着对一个文化机构的职责与职能的认识,包括要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与利益等,以及如何在这样一个社会进程中来共同推进体制进步。

二、美术馆作为推动合作、学习和改变的综合体

透纳当代美术馆馆长维多利亚-伯瑞(victoria Pomery)认为,透纳当代美术馆希望能够推动合作、学习以及改变,并且在所有工作中都展现出这些原则。人们到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他们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真正学到了什么,实际上又获得了何种知识,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当然,参观者获得的有关特定对象的特定知识有些与艺术有关,但很多也与艺术无关。人们谈论有关特定艺术材料和方法的学习,有关艺术和艺术的创作过程;讨论学习特殊作品的意义和对不同原则镜头下意义的追求;谈论学习自我批判的过程,并且获得不能言传的视觉领悟。面对艺术原作,或是触摸真实的艺术作品,一种审美体验在亲密接触的氛围中变得神奇和具有穿越性,似乎激发了多重学习的“维度”。

花大量的时间来观看和鉴赏,对作品的材料现实感发生兴趣并注意到独特的细节,这些都为复杂的学习打好了基础。独特的精细严密和跨学科的探索思考的学习模式被建立起来,在比较中发生交点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对事物复杂性的反应,参观者产生不同的观察意见,多样学科和跨学科的方法并置,可用来理解交点。比较的过程,是参观者找到对象本身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这些比较,反过来支持进一步的细节及观点的观察、分化和整合。

学习并不一定要有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决定学习某一特定内容,然后成功地学会那些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与此不同的是,一些人以问题开头,结果却学习了非常不同的东西,或者超出了他们最初的学习目标,这种情况经常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发生。观众带着观察一种对象,学习某些内容的计划来到这里,但却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要看,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结,启发出新的问题和观点。除了抛开预期目标之外,学习也在外围发生,而没有特定的焦点。参观者不能完全意识到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从美术馆的实体环境和语境中获得了暗示。比如说,美术馆的建筑和家具以及展厅里的氛围暗示了学术活动的本质,手边的参考文献、资源与陈列品的分类结构暗示了所要达到的恰当学习效果。即使参观者没有意识到这些暗示,这些暗示可以在她的学习预期与态度方面产生相当可观的影响。

探索式学习的成效,需视个人的能力、兴趣与推理的认知程度而定。观众走进一座美术馆,为自己安排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机会。探索式学习会发生在多层次的认知、情意与技能学习上,虽然它主要是由学习者来引导,但它仍是一种交互式的指导。

公众的参与对美术馆非常重要,美术馆可以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实验室让大家进行学习。不管他的年龄和社会背景是什么,不管他是一个婴儿还是一个学者,当他走进美术馆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人员”。“我们邀请不同类型的观众参与,让透纳变成非常活跃的一个场所”。透纳当代美术馆馆长维多利亚·伯瑞如是说。与拥有不同收藏背景的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策划不同类型的艺术展览。在美术馆的空间中,与年轻的孩子们一起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思考;也与老年人一起做项目,排解他们的孤独感与隔离感。作为一所大学美术馆,创造性地学习在美术馆馆内外都可以得到呈现。在研究思考中,新的创造力进发而出。

三、教育是美术馆最重要的使命

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美术馆馆长阿利斯泰尔-哈德孙谈到,在英国,策展部门通常是美术馆的核心部门,而教育部门更像幕后工作者。当他刚刚成为馆长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突出教育部门的地位,扭转教育对于艺术的附庸关系,通过艺术形式来实现教育的使命。还有一些公共社区项目过去都处于从属地位,而现在他们由策展部门提供支持,以实现本馆的公共教育目标。美术馆不仅是展示空间,还是教学空间。公众可以参与工作坊的创作活动,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艺术潜质,同时让公众借助自己的力量,让生活、让世界变得美好。

美术馆教育将学习观念由积累信息转向强调主动参与,意味着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将这种视角带入美术馆学习中,我们发现学习在观众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产生。学习者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特定目标要求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其他的内容。比如,关于批判性地观看,对艺术家工作步骤的理解,有关专门化学科与跨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的外延,有关于学习本身的学习,关于自我的学习,以及关于一个领域和专业的学习。

美术馆教育是一个相当新的研究领域,一座美术馆抱持什么样的经营哲学、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政策,以及推出哪些活动,大部分还是要视该馆的行政阶层与董事会的优先顺序而定。虽然人们从未认定美术馆应提供终生教育,但美术馆所拥有的资源,已经借由观众与艺术真品的亲身接触,丰富并扩展了观众的知识和成长。美术馆导览员若能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并运用这些策略来导览艺术收藏品,便能够将讯息传递出去。唯有当美术馆的导览员能够将艺术收藏品脉络的故事借由导览过程凸显出意义时,参观行程才能发挥成效。有组织的美术馆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导览员必须知道如何践行这些目标,了解观众可能对问题与信息有何反应,并且强化适当的答案。导览员必须确保观众的学习,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皆获得相当程度的理解。当展示信息鼓励观众参与、互动与推理时,观众便可得到最高度的认知学习,参观行程也因而获致最大的成效。为了得到真正持久的学习,导览员必须设法搭起一座桥梁,将艺术收藏品有关的概念和关系,与观众个人的经验和学习能力之间的鸿沟连结起来。

21世纪的美术馆发生了显著变化,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早已从静态的艺术作品仓库变成鼓励普罗大众主动学习的中心。美术馆除注重自身的收藏外,也朝向外在的观众展望。过去,美术馆的研究重点是收藏品;现在,观众也成为研究对象。事实上,美术馆专注学问研究和收藏品的价值太久了,一直忽略观众的真正需要。今天美术馆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在如何保存这些传统观念的同时,也能把它们与美术馆的教育价值结合起来。

四、美术馆作为城市复兴的推动者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玛利亚-巴尔肖认为,是美术馆实施的两个原则造就了它今天与公众亲密的关系。首先是以大学美术馆的身份,为全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创造性的学习平台,不限定观众的年龄与社会背景,而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每一位走进美术馆的“艺术研究员”。其次是为公众营造一个舒适的教育环境。在美术馆内的画廊,或是在美术馆外的公园中,观众都能感悟到自然美与艺术美交融的状态。为了减少观众与专业艺术之间的隔阂,美术馆同时创建了很多对话空间。玛利亚认为,如果艺术需要社会补助,美术馆就应该有社会的参与,并成为所在社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通过公共项目、通过美术馆的展览,把一个与社区联系并不紧密的美术馆和社区重新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与观众进行交流,当代美术馆应该成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年轻人能够学习,老年人能够进行社交活动,家庭能够参与教育活动。我们也在美术馆中向公众展示大学研究者的发现以及它的应用。一位非常年轻的游客曾反馈道:“惠特沃斯美术馆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棒的人”,这是对惠特沃斯美术馆十年工作的一个最好的评价。

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执行馆长安德烈亚·尼克松(Andrea Nixon)说,对于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来说,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学习场地,并提供多元的教育活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城市复兴的推动者。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曾与本地幼儿园合作,建立起与儿童相关的项目,为年轻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学习资源。也与社区合作开发教育项目,邀请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教育活动,而馆方通过教育活动也了解到人们心中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未来的轮廓。也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一起把艺术纳入本地学校的课程中。

美术馆与学校的功能是互补的,美术馆能提供真实的物件,如想法、程序、自然环境与历史的实体范例。教室里的经验仅限于课本、授课内容、媒材与一些简单的动手做实验,当美术馆与学校这两个机构一起合作,便能为青年提供绝佳的教育机会。在一座美术馆里直接用真品教学,可以丰富学校的学习,因为这样的导览可以将新的经验纳入对艺术作品的看法之中。美术馆与学校的伙伴关系已确立,美术馆与学校里的教育者正努力想出更多办法,来推动双方建立稳固而有意义的关系。

“作为一个当代美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有很多社会角色”。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执行馆长安德烈娅·尼克松(Andrea Nixon)说。美术馆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策划大量教育项目,帮助城市年轻人提升个人素养:通过合作支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同时加强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的品牌影响力。利物浦是一个非常棒的城市,它因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而更加精彩。

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美术馆可以成为城市复兴的推动者。

作为一家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直在思考它的社会角色,或者说这种社会角色如何成为未来美术馆应该努力方向的问题。从央美美术馆过去的实践看,它趋向成为一个“文化民主化”的推动者。“这个定义源于法国作家马尔罗“让更多的人接近艺术品和精神产品”的理念,而央美美术馆更进一步,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和最佳的状态接近艺术品和精神产品”——一方面观众在进入美术馆时能有更主动的选择与参与,另一方面美术馆为公众提供一个从观看角度、环境角度等来说都是最佳的平台。例如2013年在举办博伊斯展览时,央美美术馆采用了博伊斯著名的“社会雕塑”作为展览名,同时在整个布展与策展过程中都注重呈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力求使每位观众都可能成为艺术家,或成为能与艺术家平等交流的角色。

美术馆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者”。“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建构与解构中形成。研究怎样在美术馆中形成一种知识体系,是央美美术馆早期学术工作的核心。在早期研究中,馆藏是诠释本馆知识体系的基础。例如在策划了北平艺专相关展览时,央美美术馆基于馆藏梳理了一段面貌模糊的美术史,由此带来了学术观念的更新。美术馆的发展问题恰恰在学术观念更新中被提出,并作为一种怀疑、挑战与再思考。而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美术馆又希望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协商形成一个“知识”的阶段性的新结构。例如广东美术馆在举办“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时曾策划了一个“三角洲实验室”,将一个展厅开放11个月。在这11个月内,公众、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在这个开放的空间讨论“珠三角”相关的文化问题。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开展了许多场公众与艺术家的对话活动。

但开放并不意味着要采取一种知识的平面化,而是用一种更易于公众接受的方式

在美术馆中,我们既能得到有深度的艺术内容,又能以更轻松、更多元的方式参与。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举办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时,既邀请中国、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艺术学院的专业策展人共同讨论策展相关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等问题,又举办了多次公共教育活动,让公众直接参与。“文化民主化”更多地还要包含着对一个文化机构的职责与职能的认识,包括要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与利益等,以及如何在这样一个社会进程中来共同推进民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教育推广方面做了各种努力。馆方在城市地铁、公交、航空站等公共场所推广美术馆的理念——最基本地在美术馆本馆服务台有一个“知识卡”的概念,每位观众都可以免费拿到展览的相关介绍。而在地铁有“四号美术馆”的概念,航空站有“天空美术馆”的概念,公共汽车上有“流动美术馆”的概念。特别要提一下“地铁美术馆/四号美术馆”概念,馆方会用文字结合图像宣传,让地铁上的观众有获得艺术熏陶的可能性,内容包括国际当代艺术、设计、摄影等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非常强调知识的传播,他们希望通过精心的推广引发北京市民更多的参与,其努力也是卓有成效的

美术馆最近的摄影双年展从开馆至今每天已有超过1200人参观。

透纳当代美术馆位于英格兰肯特郡人口只有5万人的马盖特小镇,小镇毗邻大海,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透纳经常拜访的地方。马盖特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海滨度假小镇,但到了90年代由于本地居民缺乏教育,失业率居高不下,整个小镇随之衰落。为了重振马盖特地区,政府筹建了透纳当代美术馆,并邀请英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崔西·艾敏为美术馆剪彩。美术馆开馆后一周都可以看到排队的长龙,参观人群来自英国各个地区,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其中甚至还有英国女王。从开馆至今,透纳当代美术馆已经接待了180万游客,也为当地带来了4100万英镑体量的经济发展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透纳当代美术馆希望推动艺术合作、学习以及地区改变。今天的艺术家做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可能来自英国街头或者中国某个地区,而美术馆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公众对当代艺术品的兴趣。这给我们带来了激励与挑战,并让我们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在美术馆的空间中,我们与年轻的孩子们一起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思考;我们也与老年人一起做项目,排解他们的孤独与隔离感。通过吸引不同类型观众的参与,透纳变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美术馆。我们还与拥有不同馆藏的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策划展览

在达利米(音译)项目中,我们与当地人一起唱歌,在墙上画画,从而创造了庆典般的艺术氛围。其他项目,如建筑、行为艺术与波普,都获得了极高的观众参与度。

通过精彩不断的展览,透纳当代美术馆真正地让国内外的观众一起交流思考艺术家过去有哪些成就,他最近的作品怎样,他有什么身份背景等。在研究思考中,新的创造力进发而出。

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美术馆馆长阿利斯泰尔·哈德孙谈到,他所管理的美术馆是古根汉姆美术馆的成员机构,位于英国北部一个相对贫穷的地区。这里曾经是英国最大钢铁基地,为世界各地的桥梁提供钢材。但后来米德尔斯堡引以为豪的产业都转移到了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在地区萧条的情况下,米德尔斯堡现代美术馆应运而生。美术馆诞生时面临非常不好的舆论环境,当地居民认为他们看不懂当代艺术,因而也不想要美术馆。阿利斯泰尔特别希望能让艺术真正地走入老百姓的生活,而且是用平实的语言实现这一点。

上一篇: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下一篇:驭风男孩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