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通用8篇)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篇1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的面对并且合理的调节自己的心里状态,以面对即将到来并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探讨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状态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以下一些词汇的含义,何谓“心理状态”以及我们对所谓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定义的。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才能把我们探讨的题目据续下去。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的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度阶段。
如此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后那么把我们探讨的题目继续下去。
在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个人和集体的竞争越演越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不停积累与爆发性的突破,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压力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之一,还处于校园年代的大学生们正介于纯洁的校园和复杂的社会之间,一方面自身的意识还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踏入社会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这就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即庆幸与自己处于校园而不必面对社会的复杂从而继续挥洒自由美丽的青春,又憧憬于在面对社会的大潮时对自身的冲刷和洗练。因此由于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语言。我们来分析几种常见面对就业时的心理状态状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
在各种各样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心理学状态调查中发现应届毕业生心理状况堪忧,焦虑、抑郁的情绪发生大都高于常规,其中女生心理状态波动高于男生,群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
这说明应届毕业生抑郁、焦虑水平较高,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并适当地对其进行调适。抑郁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时间较长。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这两种情绪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负面情绪。
除了以上我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节选出使用问卷法对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抑郁和焦虑水平的调查以外,另外结合我所在的江苏省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的班级对外出打工的同学对毕业后的就业以及打工钱的心理状态的调查以及我个人面对“打工”、“就业”问题上的看法,我认为大学生在开始面对就业这个未知而陌生的领域时存在一定的恐惧情绪,这算是一种比较正常而轻微的情绪,当进入工作以后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减弱直至消失。另外我的同学们对打工和就业工作在心理上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闲暇时的的打工与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会导致在就业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误差并且有可能因此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由以上两则例子的调查情况并结合查阅书籍、资料等大量资料我总结出以上几种心理
状态的成因及其对策。
(二)成因
大学生就业形势供大于求是引发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固有培养模式,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大学生要融入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吃“公家饭”的就业整理提供观念,使人才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择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更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容易引发学生抑郁、焦虑情绪。
心理误差成因大学生闲暇时的打工与未来的就业毕竟是有区别的,打工充其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且往往与就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是服务员或者货柜人员等等,因此在面对就业时虽然相对的有优势,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不适应等心理状态。
(三)对策
就业抑郁、焦虑以及就业的心理误差,轻者可以使人产生压力,警觉后自己积极行动,主动面对现实。但是严重的会使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各种神经症,因此要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具体要做到: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要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顺利工作,堵上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的源头。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决策。在就业决策过程中,大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对不同选择方案的评估。我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选定最优就业方案。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此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在求职过程中因患得患失而产生的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
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消除就业焦虑。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来减缓和消除就业焦虑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原因。(2)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之间的关系。(3)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与不合理信念进行思想上的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
抛却心理学这个沉重的题目,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每个人在面对即将毕业的就业压力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以上所说的不良反应包括焦虑等等,关键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及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喝了我调制的心灵鸡汤,做好自己心理上的准备,那么下一步信心百倍的面对阳光灿烂的未来吧!
(四)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目,我在本篇文章中的探讨仅仅是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是当我在撰写文章时发现仅仅只是者极少的一部分也反映出了现实中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问题的沉重与复杂,但限于我的学识的有限不能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也只能止步于此,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心理状态的定义。
2、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抑郁和焦虑指数的调查。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国家为了应对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近几年来持续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与之相伴的确是中国大地上的大学生数量高速上涨。同时每年六七月份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寻找合适的工作。在这种大前提下就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此时的就业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比拼,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进行比拼。据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准大学生和大学生因专业选择、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已跃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疏通和处理,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
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对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汇总,同时结合我们在高校进行学生工作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大学生因为其年龄和心理结构原因,在大学期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是转折期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是为大学生未来个性和人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大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就业择业的前提。但是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者为80后和90后的青年,童年生活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人处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社会经验和成长背景比较单一的现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就使现在的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缺乏客观、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容易出现错误的自我认识,而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则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和理解。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负面表现就是自卑和自负。
1.2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情绪呈现出不稳定现象
从大学校园步入工作岗位,这是我们大学生在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现在的就业形势早已注定了在大学生身上将背负着比他们的前辈们重得多的就业压力,这就容易使得刚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处于紧张和焦躁的状态下,极易出现焦虑、愤怒、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反应,而这些消极的情绪不仅仅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而且还会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们在面对各种事件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更有甚者可能引发心理疾病乃至轻生等重大危机事件。
1.3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表现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回避行为:回避行为是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起的最常见的行为,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意识到未来的某种情况会出现,因而人为的在该事件发生前就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达到避免与该事件遭遇的一种行为模式。回避行为在某种情况下确实能缓解心理应激现象,但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反应模式,我们通常只是在应急的时候才会采取这种心理措施,它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度频繁的使用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后续问题。
2)从众行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的环境和成长历程往往比较单一,所以就导致他们的独立性不够强,在对一些人生大事的决择问题上会出现犹豫的行为,进而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从众。比如前几年出现的出国热、考研热等等皆是此行为的体现。盲目从众的直接后果就是做出错误的不适合自己的决策,随着以后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客观上还会导致毕业生“扎堆”求职,从而加剧了竞争。
3)严重的依赖行为:现在很多80后90后的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和压力的时候,自己感到盲目和无所适从时他们往往喜欢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对自己的亲友、师长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这种被动的择业行为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学生自己的内部原因和其所处的环境的外部原因进行分析。
2.1 内部原因
现代的大学生在就业前夕大多还处于青年期,不仅在生理上还是处于从儿童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度阶段,而且在心理上也处于由原来的在父母羽翼庇护下的性格向成熟独立的性格转变的过渡阶段。综合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大学生不管在其生理、心理还是其他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过渡期的特点,这些特点常常会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一直处于心理的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情绪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这个阶段,直接面临着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重要转变,而随之一起转变的不仅仅是角色,还有这个角色所适应的环境、生活等等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时候如果大学生们原有的心理、行为不能随着角色的转变和外界生活环境的而改变而相应的做出改变,那么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大学生个体本身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对付各种事件、环境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自我调节。第二,寻求别人的帮助。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受成长环境所限,许多人在就业前并没有接受过各种挫折的洗礼,再加上现在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对大学生挫折教育还不够;这就使的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办法自己解决,而过度自尊自负的性格也是很多学生对于向外人寻求帮助这种事情感到羞耻,这种人他们遇到事情时往往不愿意向父母、老师以及学校的心理、职业咨询机构求助。这种大学生的应对方法、策略与能力的欠缺,使得学生不能有效的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较快恢复心身平衡。
2.2 外部原囚
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导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二,大学生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比如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层次和专业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和层次经验等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地区性差异也存在。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往往喜欢留在发达的城市工作,而发达城市人才供给大需求小或已经饱和导致结构性矛盾的产生。而更多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却因为人才迟迟不肯过来而严重影响其发展。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上我们所谈到的种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是受多方面原因所驱动的,是一个系统问题,它的解决不仅仅靠学生自己,它的解决也是需要使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它需要我国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系统的应对措施来共同解决。大学是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集散地,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战场,鉴于此本文就学校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大学生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能进行良好的择业定位
在这方面我们的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现在我国高校举行的各种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其内容都集中在对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等的解读。这些内容固然可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大部分由于只讲到了面上而没有深入介绍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所以在对于各种深度影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则无能为力,而这些问题正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种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总根源。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而且更要加强我们关于“生涯辅导”的内容,帮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能够正确的对自己进行 “自我定位或自我评价”。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教会我们的大学生要从整个人生的战略角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我们的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发展他们的职业素质,这些做法对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
3.2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在我们所经历过的许多案例中,各种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往往是彼此交织、互为因果的,那么这种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积极关注在生涯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心理辅导时要关注到就业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更是要把心理辅导和发展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模块和内容加以关注和指导,这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素质。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可以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以此来帮助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保障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辅导员要同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职业辅导以及对职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背景。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所带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动向。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队伍更加专业化也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毕廷延.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N].中国教育报,2007-05-10(008).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自我调整
收稿日期:2010-10-29
作者简介:王波(1982-),男,辽宁昌图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570万,2009年突破了610万,2010年6月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供求关系的偏离值却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大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这对于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应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才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观念
(一)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标准中,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这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去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开眼界,改变观念,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实惠所迷惑。
(二)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很多同学认为择业时,一定要选择规模最大的一些公司与企业,认为它们经营失利或倒闭的可能性小。其实,在选择时应当着重去看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与综合实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客观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三)认为没有“后门”,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一些大学生受到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好的职业与部门只是吸收一些关系户,如果家里、亲戚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很难攀其高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各地均引进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与敬业精神的竞争,而不是“关系”的竞争。只要自己有才华,爱岗又敬业,理想的职业一定能很快找到。相反,那些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个好职业的人,是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四)一定要去大都市工作
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首选应该是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美如花园、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在那里才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试想,大家全选择在上海工作,而我国拥有那么多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他地方谁去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处处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每个地方均衡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择业时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涌,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考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由于自赏,过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特殊就业群体,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一些认为自己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有最理想的职业或单位找上门来,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这一中间环节,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坐以等待良好时机,这样往往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客观评价自我,顺应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积极参与选择与被选择,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障碍及其调整
(一)大学生面对就业常常会出现以下心理障碍
就业忧患和恐惧心理。就业忧患是由于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应付社会,面临选择职业,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选择过程中患得患失,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溜儿的盲从心理。有些学生择业时表现出极端化,心理受多重择业因素困扰,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冷静、自控能力、表现出心情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
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学习成绩好的对自己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所以对择业有自负、挑剔的心理;而成绩平平或差点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则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对自身条件缺乏信心,内心十分焦虑,不敢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采取被动的态度。
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存在思维定式,他们用过去职业门类的老观念,凭借已有定势思考问题,找工作也一定要专业对口,结果失去很多机会,也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求稳求全也会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果断性。
(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态调整
正视现实。就业难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敢于承认和面对现实,这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面对招聘单位,大学生既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为被一两个招聘单位拒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职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业不一定会一步到位,从小事做起也有成大事的可能,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培养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对于即将毕业或已经开始择职谋业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
培养坚强的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顽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也应该面对挫折不气馁。
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的心理调适,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弱化、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问题、从容择业、顺利就业。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
(一)升学与就业,如何选择
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继续升学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后直接选择升学相对于就业后在去升学,会容易许多。而选择就业,可以立即获得收入和工作经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在做出选择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动机问题,学习目标问题,学习兴趣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了解自身性格、兴趣、专业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优势之后,再去选择,就会比较清楚了。
(二)自主创业,是否适合
对于毕业后想要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问题、场地问题、管理能力问题、经营能力问题和社会经验等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一定要理性认识自主创业。创业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是鼓动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更不是放弃专业所学去创业,而是通过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目的。走出校门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拓宽就业途径。所以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还要看时机和自身的内外部条件是否适合,再去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张振笋.职业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篇4
通过本学期的就业实践课指导学习了解了职业素质的构成,职业者的通用能力,职业者的核心能力和企业重视的五种意识。通过课上的测试发现在职业者的通用能力中我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职业者核心能力中我的交流表达能力比较好,五种意识中我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强。因此我对我日后的就业还是很有信心的。
我对就业观的理解
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要认死理。要认清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在工作中放下架子和所谓的面子,虚心求教。在选择工作中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要了解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清楚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怎要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要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结合起来。
对未来的就业计划
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气质寻找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对自身也要有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位子,把自己定位在实习生上,不要过于追求不现实的目标。要抱着学习累计工作经验的态度认真对待手中的每一项任务。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活,只有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首先要准确评估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不至于荒废学校里的知识。
其次要善于剖析自己性特征,给自己正确定位。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制定制定短期的就业目标和长期的就业目标,分阶段实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累积工作经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篇5
李丹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趋复杂,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各种心理困惑。本文从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求职择业 调适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以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排除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盲目求高心理
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求高,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表现为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一味地求高、求大。在一项通过网络进行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中显示,47.8%的大学生选择在珠三角城市就业;36.6%的大学生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工作;仅仅只有11.9%的大学生选择回家乡就业;而45.8%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在两千以上,34.2%的在一千五以上。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往往把“工作条件好、经济收入高”作为择业目标,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收入、条件好的用人单位。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求职中宁可待业,也不肯屈就,结果错过机会,难以择业。
2、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和自大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两者之间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当看到其他应聘者侃侃而谈,自己什么也说不出而妄自菲薄;其次,一些在校表现一般的或者来自非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面对比自己有优势的竞争对手时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容易自我贬低;再次一些所学专业较冷门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单位少,待遇低,自我感觉前途渺茫,容易悲观失望。总之,自卑的大学生总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怀疑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
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这类毕业生多数是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或家庭条件优越者。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清高的浮躁心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过高,总
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种自负心理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
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有时会相互转化,如一些大学生自命不凡,在求职中一旦出现挫折就陷入自卑;一些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专业紧俏者,就业期望值过高,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而陷入自卑[2]。
3、就业受挫后的逃避抑郁心理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择业竞争激烈,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一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参加多次面试。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次拒绝,他们心理上受到严重打击而情绪低落、愁眉不展,这在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最易出现。一旦就业受挫,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失落抑郁、意志消沉、一味逃避、不思进取。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更是陷入失败的阴影不能自拔,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导致神经衰弱,甚至患上抑郁症。
4、急躁盲动与焦虑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整个就业期心境被择业所左右,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就业问题,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表现得心急如焚,烦躁不安。性格内向的学生,忧心忡忡,满腹心事;外向的学生满腹牢骚,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在对就业市场不了解的情况下,东奔西跑,四面出击,结果处处碰壁,得不偿失;有的学生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有更好的职位,又后悔莫及。还有些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意志消沉。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5、缺乏主见与消极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主见,在择业过程中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犹豫不觉,前怕狼、后怕虎,该选择的不敢选择,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即使做出一些决定也心有余悸,心绪不定。人家说好,就沾沾自喜,别人一说不好,就后悔不已。因此而丧失了很多难得的机会。
还有的学生在求职中十分依赖于自己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父母亲。这些人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父母或亲戚、朋友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给自
己找路子,或者等待学校帮忙落实单位,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3]。
6、择业偏执与从众心理
偏执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在择业问题上固执刻板、敏感多疑和自我评价过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固执己见,歪曲体验,常把别人本来衷心,友好的建议看作是敌意的行为,认为自己能力非凡,应该获得巨大成就,一旦遭到挫折就会责备他人或者推诿、心胸狭窄。如果在求职就业方面不顺利,往往将所有的失败都怪罪于社会或他人,对学校、老师、同学都产生偏见。这种偏执心理往往表现为高择业标准的偏执、专业对口等方面的偏执。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他们缺少自我探索,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特别是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者多的企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还有的学生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不管所谋职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随大流找一个单位,仓促签约,最终不能做到“人职匹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1)由于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受社会的影响,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功利倾向日益严重。例如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注重现实利益、社会地位,盲目追求经济收入、就业环境等。(2)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大学生调整不好心态,容易出现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3)就业的市场结构不平衡影响大学生择业。主要体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发展差异明显。由此带来大学生攀比、从众等心理问题的出现。(4)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国企改革和市场化,特别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这一切都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重大冲击。
2、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停留在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方面,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业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导致很多毕业生不会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能把握就业机会,不敢积极参与竞争,产生消极等待等心理问题。
3、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各种矛盾心理的产生。其次,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使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心理素质较差,当遇到挫折时,不能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面临就业时表现出心理压力过大,不知如何选择的原因。
(2)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因为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面对初次就业,对环境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在压力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4]。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客观认识自我,完善个性,适应职业需要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有关,因此客观地认识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首先大学生要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自己目前能干什么,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其次,现阶段的大学生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必须自觉调适自己的个性以及职业兴趣。而不应以原有的个性去选择职业,应朝着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方向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与人交往,改善自己的性格。所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也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从而正确定位,完善个性,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各种准备。
2、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等就业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他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毕业生不但要接受客观现实,还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正视社会现实,主动适应社会。
3、审时度势,调整择业目标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择业意愿同现实情况常常会出现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大学生过分的追求原有的择业目标,不肯在无法实现原有目标的情况下改变初衷,要么毫无希望的等待,要么怨天尤人,不愿谋求他职。其实对个人来说,职业的选择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在遇到择业目标难以实现时,应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争取及时就业。然后,在新的职业领域积极创造条件,积累工作经验,增长阅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充分的准备。
4、提高耐挫能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产生紧张状态、焦虑情绪等行为反应都属于正常现象,应该理智对待,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1)树立自信心,正确面对挫折。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经之路,是一种鞭策,是锻炼意志的好机会。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培养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接着放下心理包袱后,认真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充满自信地去争取新的机会。
(2)调整就业期望值。目前就业市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量毕业生无处去的两难境地,与大学生期望值较高有关。求职期望值过高,其结果不是因超越现实而败北,就是侥幸就业后因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需要而处于被动。所以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就业起点,只要持之以恒,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3)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适时进行心理调节。良好的就业心态可以使大学生理智看待就业问题、冷静分析就业形势、坦然面对就业竞争。平时要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消除可能引起不良心态的消极因素。当遇到挫折后要运用控制、激励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适时的进行心理调节,尽快摆脱不良情绪,重新树立起信心。建议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放松一下自己;向亲人和朋友倾诉苦衷,合理宣泄,听取他们的劝告,这样可以得到较快的恢复。
(二)、发挥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的辅助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事,更迫切地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发挥作用,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就业指导的内容。从一进大学开始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苦乐观,更新择业观念。告诉学生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2、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良好的择业心态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校应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自信心、竞争心和平常心三种心态,增强其抵御挫折的心理能力,注重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择业主动性。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途径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开展有专人负责的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与治疗,以调适其心理状态,增强器自信心,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3、社会各方面要给予积极关注和引导
大学生要走出择业心理误区,克服就业心理问题,社会各方面应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积极的引导。国家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用人单位要建立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杜绝不正之风的干扰,为每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毕业生能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择业中的具体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5]。
[参考文献]:
[1] 宋专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63-272
[2] 刘中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15-118
[3] 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59
[4] 王宗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OL]光明日报,2007(11)
[5] 邹庆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篇6
摘要: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本文利用参考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做简要的梳理,旨在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清楚的认识未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特点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特殊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本文综合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进行综合梳理:
一、随着就业观的转变,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逐渐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在自然与人为作用中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宣传与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能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自主创业会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素质,热爱自由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受别人的管制和其他的人身拘束。
二、学历的层次性和专业不对口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当前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剧增,使得大学毕业
生年年剧增。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将近六七百万。在近七百万的大学生中,大家的学历一样,加上专业不对口或偏冷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竞争优势。
三、就业选择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就业制度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风险性单位,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如今的大学生遍地开花,每个行业都有大学生的足迹可循。
2.从就业的地理位置上看,以往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大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更有甚者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等。
3.在就业途径上,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四、就业时更加注重和追求物质福利程度。在当今社会,受不正之风—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都会更加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势非常突出。
大学生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而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迎合自我优势与兴趣爱好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专业是否对口也没有考虑。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是偏爱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的体制内单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也说明这种趋势走向。
五、很多大学生期望从事低风险的工作。面对当前的就业高压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力不足,又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等自身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走向。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因为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恐慌症,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高风险职业的过分排斥。
六、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要好,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高,而且身心要健康。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证书等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当然了,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为了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必然成为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据统计,在山西省招聘会上,有近90%的单位有“需要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难度。
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就业心理越来越成熟,就业的期望把握的适中;就业的意识明确,选择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的地域跨度大;选择自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等等。
八、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学生普遍枪手,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相对激烈。与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相对严峻,在将近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本领是很难找工作的,因为文科生大都一样,社会实践经验少,没有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和综合知识不牢固等,这些劣势将会成为我们找工作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工
作,有的大学生挖空心思去包装或伪装自己。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就业而造假”时,78.6%的大学生选择“会”。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注水”这一现象,少数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内容失真,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如涂改学习成绩,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利用复印机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此外,近几年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违约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违约都是毕业生自己提出的。在问及“求职过程中,您会签约后跳槽吗?”有63.8%的大学生选择“会”。毕业生求职心切。常常因担心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缺乏慎重考虑,遇到愿意接收的单位就马上签订雇佣合约,草率签约后,却又不安于现状,随时做好违约的准备。
十、就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随着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新增的工作岗位及其有限,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岗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篇7
一、心理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障碍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自卑怯弱的退缩心理。有的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 过分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产生自卑心理, 尤其是学历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竞争勇气, 缺乏自信心, 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丧失勇气, 悲观失望,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 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2) 盲自信的自傲心理。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 专业需求旺, 求职门路广, 造成有的大学生好高鹜远、眼高手低, 到头来往往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3) 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信心和勇气足, 但只静候学校的推荐, 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 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等、要、靠的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缺乏积极进取精神。4) 求职失败的挫折心理。此类现象比较普遍, 大学生由于一直在校园, 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未曾经历过波折也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 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力较差, 情绪波动性大, 情感较为脆弱, 缺乏对待挫折准备。在就业工作中, 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 顺利就业, 在新工作岗位上一帆风顺, 害怕失败, 一旦到挫折, 往往产生挫折心理, 感到失落、悲观失望, 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 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这些就业障碍心理严重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解决对策探讨
(一) 大学生个人因素层面
毕业生要善于自我调解, 正确对待就业心理压力。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 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1) 正确认识估计自己, 调整就业期望值。高校扩招之后,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人才精英”, 而仅仅是一个社会求职者。大学生只有对现实和自己有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给自己准确定位, 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根据社会用人需求状况, 积极拓宽自己的就业之路, 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等因素, 更应多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应看重职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2) 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 遇到挫折时, 才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舒缓不良情绪, 发挥个人潜能, 维护心理平衡。在进行心理调试时, 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如自我转化法, 即产生不易控制的不良情绪时, 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 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郊游等方式排解心中的烦闷, 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或自我宣泄法, 即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发泄出来, 可以向家人、老师、朋友倾诉, 或是痛哭一场, 但情绪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 注意适度。
(二) 高校层面
除了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之外, 还要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要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要加强就业服务, 主动关心毕业生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不断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 完善信息网络和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周到、便利的各项服务。要扩大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技能,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了解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缩短书本到现实生活的距离。
此外, 高校还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 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他们摆脱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调节个人情绪,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三) 政府层面
近年来, 我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已初步建成, 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部门必须继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完善就业法规建设, 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 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整顿就业秩序, 规范就业行为, 纠正就业过程中的无序状态。
(四) 社会层面
社会各界要给大学毕业生营造一种宽松、宽容的成长环境, 尤其是招聘单位要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 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社会舆论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社会各相关机构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期的特殊心理现象及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提供良好的就业 (择业) 环境和就业机会, 规范就业市场, 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家长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求职择业, 不要将个人或社会过多的负面影响灌输给毕业生, 并在毕业生求职择业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以便毕业生能顺利求职择业。
总之,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 并非短期内能实现, 毕业生就业障碍的出现, 也并非能近期消除,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也不能单靠高校的力量。因此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需要毕业生个人、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日加剧,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影响他们就业的心理障碍, 如自卑、盲目等等。解决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 应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层面、政府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等几个方面入手。
论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8
关键字:心理素质 大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前言: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普遍,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等问题一直都处在专家研究和讨论的风口浪尖。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许多高等学府和教育人员都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劣事件层出不穷。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素质作为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大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和日常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不仅在学习、工作上充满斗志,在生活上亦是一个有着良好气质修养和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教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的人。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傷害,这些伤害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伤害逐渐被淡忘。但是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或者特定的环境里,这些伤害留下的阴影会逐渐浮出浮现出来,从而使个体做出了异常的行为举动,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控制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心理疾病隐患。所以,高等教育中心理素质的教育尤为重要,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未来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更加重要。作为人类教育中的基础、动力、方向标,素质教育无疑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据北京16所高等学府联合调查,因为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人数的37.9%和64.4%,神经症患者占到71.6%。权威人士研究认为,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和障碍大约占30%到40%,较为严重的为10%。以上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主流人群,心理素质普遍偏差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孤独感、失眠、精神衰弱、烦躁不安最终萌发出退学的想法。心理障碍给大学生的生活上学习上带来了严重的困扰,最终造成了我国人才的流失和浪费。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这一普遍现象,笔者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培养良好的求知欲
大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与中学学习的不同,给很多初入高等学府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惑。在中学期间,学生们的任务就是被动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大学学习却不同,大学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旦脱离了中学老师的束缚和教导,很难在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而大学生又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性的重要阶段,学习目标和动力的缺失会在无形中给大学生形成消极、怠倦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确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求知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会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
2、注重自我心理教育
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往往都倾向于大声的宣泄出来,给生活周围的人造成了伤害,从而产生隔阂,师生关系、舍友关系一再出现红灯。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控制一些不良情绪,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给身边的人造成的伤害,当情绪不好的时候要积极努力的去转换不良情绪,如化自卑为学习的动力、化落后为进步空间等等,通过自身的例子告诫学生,情绪失控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没有任何坏的情绪是无法控制的,例如,面对一些让你感到感到愤怒或者生气的事情,先自己在心里默数10秒,思考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会带来哪些影响和伤害、自己有没有错在先等等,正所谓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通过自我的不断教育不断认知,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情绪,建立和谐的生活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
3、注重挫折教育活动
契诃夫曾说过:“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充满了荆棘,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从荆棘上跨过去,即使会受到创伤,但是仍挡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挫折时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面对的,有的人把挫折当成垫脚石,踩上他则爬的更高,看到一番新天地;而有的人面对着困难挫折则畏畏缩缩、停止不前,最终被困难压在身下难以翻身。在苦难已经逐渐被淡忘的今天,高等教育更应该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们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坚信只要有勇气正视它、并不畏艰难,就会战胜它。没有任何困难时征服不了的,挫折只是短暂的黑暗,只要有战胜它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结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交关系的处理,增强心理素质建设,为我国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武昊宇.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 吉林工商学院学2009(11)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推荐阅读: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05-31
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07-22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07-16
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09-22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10-04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0-25
当代大学生就业05-26
当代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形势的总体分析09-02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06-21
从当代大学教育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