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

2024-05-26

当代大学生就业(共12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 篇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提升, 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近些年的高校扩招, 在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人才结构配置的原因, 又有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就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解决途径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则

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116万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660万, 短短10年内上升了6倍。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模式也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从整体的就业岗位分布来看, 工科类的专业将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文科类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类、企业管理类等岗位需求就相对较少。大学生一开始选择专业的时候大都会选择一些较为热门的专业, 对就业岗位需求量较大的理工科类关注较少。但从就业的角度来说热门专业提供就业岗位不多, 而一些基础的理工科专业稳定提供就业岗位, 这就造成了热门专业就业不热, 基础的理工科专业稳定提供就业岗位的现象。这就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

2. 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中国的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专业设置问题上往往会关注专业的热门性, 尤其是新专业的设置往往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定, 但高校并不能对未来几年专业的变化作出评估。当年热门的专业, 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未必会热, 如红极一时的物流管理专业。同时高校的专业存在调整周期慢, 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少专业讲授的知识并不一定合适大学生对应单位的工作实际。

3. 高校就业指导体制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展, 在校大学生急剧增加, 不少高校甚至出现了硬件设备配备不足的现象, 同时储备的师资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资源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使得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被一再忽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 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应聘岗位不匹配, 学校缺乏围绕学生个体差异的系统化、全面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疲于应付提升就业率, 缺乏就业指导老师的培养。

4. 毕业生对自身与社会了解不足。

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他们在高校通过三到四年的理论学习, 没有接受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践操作锻炼。很多即将进入职场的毕业生, 往往想法过于理想化, 自信满满, 给自己定了很高的就业目标, 如非国有企业不去, 非公务员不干, 月薪低于三千不做。另外,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这使得他们不断压缩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 在招聘用工的时候, 希望能找到马上胜任工作的求职者, 而不是那些还需要通过花费更多成本才能上岗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 没有分清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就业大众化乃大势所趋, 片面地追求高薪、高职, 忽视基层岗位是不可取的。还有就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竞争激烈, 岗位相对较少, 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5. 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上存在误区。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从小备受关爱。由于家长的过分关注, 不少毕业生认为找工作与自己无关。不少家长认为, 如果找不到好工作, 还不如在家等待更好的机会。这些情况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积极寻找工作缺乏兴趣, 对支援欠发达地区, 到二、三线城市工作不感兴趣。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落实就业指导, 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是自入校开始, 贯穿整个学生时期。但现状是, 大多数高校从大四 (大学生即将离校时) 才开始落实, 希望通过简单的就业指导辅导来完成就业指导任务。这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围绕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开展工作, 树立全程化指导理念。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将工作重点落地, 淡化行政色彩, 发挥职能, 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支师资指导团队, 开设就业辅导课程, 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培训他们掌握必要的择业技巧, 从而在市场就业过程中能够合理确立自身的定位, 制定合理的就业计划, 选择适合的岗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就要将就业指导的理念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齐抓共管, 协同配合, 增强实际效果。同时,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指导层面, 而要结合社会实际, 整合高校的资源, 联络当地的用人单位, 进行交流互动, 做到让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什么素质、能力, 让毕业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要的人才。

2. 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和用人单位多多联动, 收集完整详尽的用人单位需求, 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确保就业渠道的双向畅通。高等学府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不能止步于理论授课。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过硬、适应多样性竞争的大学生。由于不同单位的需求, 高校本身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要与社会联系, 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 更新教学形式, 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以便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高校忽视社会、用人的单位的需求闭门造车或者用过往的经验来简单判断, 就会导致毕业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符。为此, 高校应围绕科学发展观,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实操能力为基础, 培养符合实际环境的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 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合理的预测, 按照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创建社会实践基地, 拓展大学生视野,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3.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 提升综合实力。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多方面的影响, 不正确的就业观导致了很多问题, 如“啃老族”、“考公务员族”、“频繁跳槽族”。转变不正确的就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如今的高校已经同以往人们心目中的大相径庭。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了普及教育时代, 精英教育时期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保持一颗平常心,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才是明智之举。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 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选择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岗位, 避免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 将就业与择业的概念相混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自身的实力会起重要作用。只有出众的实力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因此大学期间的努力必不可少。在学校学习期间, 广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认真学习增加知识, 多参加社会实践, 提升实操能力, 力争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以致用。

4. 培养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需要培养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老师。他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除了传授传统的知识外, 还要兼顾大学

WENJIAOZILIAO

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关注也必不可少。另外还要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其中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关键所在。各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将就业指导做到职业化水平。为此, 作为一名职业的就业指导老师, 需要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生活阅历, 能够为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或者提供比较贴合实际的建议。

5. 为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老师要配各学院系部为学生量身制定职业规划。该规划应在学生入校之时便开始进行, 在校期间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为他们确立阶段性的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规划中应明确学生的优势特征, 详细描述未来希望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为系统性提升相关能力做出计划。建立专业测评模型, 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 适合做什么。结合心理学, 在测评的结果上, 引入职业定位,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点确立奋斗目标, 探索职业发展之路。

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高校本身就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与企业单位双向联动, 围绕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切实落地的工作。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 必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益处。

6. 校企联动, 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学毕业生找到好的工作, 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的员工。为此, 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需要多做交流, 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变为纽带, 为上述目的实现发挥作用。另外, 校企的联动不仅仅是提供几个工作岗位的信息, 而是全方位、双向的沟通, 让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 让毕业生了解我们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尚玉峰, 刘超, 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8.

[3]张永生, 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

[4]李瑞学, 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4) .

[5]马万明.大学生就业指南[M].国防工业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就业 篇2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们读高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上大学!对,我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上大 学。那么,我们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找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立足 于社会。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我们提出了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也 是让我们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小的规划。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一个新话题。昔日的天之骄子,今天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 力。对缺乏工作经验、没有操作技能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变得异常的艰难。大学生宋国旗可 算是个例子。2005 年,宋国旗从某大学财经学院毕业,虽然之前学的是经济学专业,但找 到的工作却与大学时的想象相去甚远。作为一名销售,宋国旗需要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忙 着拉客户、拿订单。原本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能换来职场的晋升,但是三年中一次次的尝试只 换来一次次沉重的教训,四处打拼到处碰壁。回想起刚刚离开校园时的豪言壮语,宋国旗开 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这时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找到的工作与专业不符,无法 适应与想像中的工作的落差。问题之二:就业处境遭遇尴尬,如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 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 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研究生白送没人要; 与农民工同酬……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 大大缩水。最夸张的是招聘洗碗工,也要求本科学历。那么,面对这种种的尴尬遭遇,种种的困难,要好好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 就业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 心态不好,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逐 步解决这些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 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 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 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 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 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

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 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 “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 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 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 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你 在 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 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 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 27.6%的人有 3~5 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 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 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 2000 万(2010 年大学生 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 1000 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 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 1%带来 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 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

生就业难才可能解决好。既然分析了原因,俗话说“适者生存”,应该即时纠正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适应 生活,适应社会。当然国家会帮助大学生们,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法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 些年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法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鼓励大 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下基层去当村官,从大 学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生等。但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更有待加强,如促进公平就业、就业保 障、就业待遇等方面。企业也要出一份力。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最具有发 言权,也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作为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参与学校 人才建设的企业不多。学校在用人上面是弱势群体,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也就只 能单打独干、闭门造车。企业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管理与学校有机融合,学 校才能真正培养产销适路的学生,大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原因探析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然而,大学生就业,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焦点。因为,就业不仅是大学生学有所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程度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有必要在这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之际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对这些问题解决办法的说明,还是从微观层面上针对某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总结,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应该阐释的对象。但是,为了使下边的论述更有利于指导,下边仅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个核心原因进行客观地说明,当然了,论述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这一术语内涵的正确理解。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简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是本次研究与阐释的对象。因此,理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就成了后续说明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研究者可以把其理解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因此,本次说明的内容就应该以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对象进行说明,所以,这样的研究应该侧重于“指导”,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的总结;在第二个层面上,“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還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因此,这样的研究应该以关注“大学生”对后边“就业指导”的限制作用。突出大学生自身因素给予就业指导的影响。本文采取后一种释义,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即,以“大学生”为主体,分析其所面临主、客观因素对其就业指导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必须思考的重点。有且只有了解影响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就业指导才能“对症下药”从拯救目前处于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

1.就业观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第一个主观因素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众所周知,所谓的就业观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根本态度与看法。从其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效果层面上进行区别,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可以简单地分为积极就业观和消极就业观。对于前者而言,它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在这种就业观的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正确的思考就业途径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对于后者而言,所谓的消极就业观就是指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就业,不能客观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使自己的就业受到错误意识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正如上边论述的那样,就业就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无论他持有什么样的就业观都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这一点不再赘言。其次,家庭的就业观。虽然在此论及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其家庭成员的就业观。因为,没有特殊原因,每一个大学生都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特别是他们父母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更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再次,社会的就业观。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可谓是社会的就业观。正如大学生不能脱离家庭影响一样,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大学生的就业观不能不受到社会就业观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没有一个大学生不思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问题。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另一个因素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中首先就应该思考专业是否对口。因为,只有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他们的所学才能得到淋漓尽致般的发挥。然而,这里却存在着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误解。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指大学生的在校所学;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后的所学。如果这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衔接,那么就是最理想的就业;如果这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达到理想化的衔接,那么这也并不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为,只要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上精心求学,他们同样可以获得第二个层面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就业的指导中,指导者一定要使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一个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否则,大学生的就业就会因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固守”而受到延误。

3.就业环境的影响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还有就业环境。所谓的就业环境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称。在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家的调控政策。下边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经济结构。所谓的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和构造。就目前而言,它主要包括民营经济、国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中,大学生比较青睐国营企业,其次是外企,最后才是民营企业。因此,就业难就难在到国营企业去就业,并非到所有制的企业去就业都具有如此困难的特点。其次,经济发展程度。每一个从事经济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这样经济事实,即在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此姑且抛开对其不平衡原因的探讨。仅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言,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学生的就业难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经济发展越缓慢,就业就越困难。反之,也是如此,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越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指导者都不可能改变这种客观现实。最后,国空调控政策。正如国家对招生政策的调控一样,大学生就业也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就业调控。例如,在目前的就业调控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调控理念,更新自己的就业观,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助力经济发展的理念,进行创业途径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互联网+”的理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对于前者而言,通过经济发展途径的拓展,既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又可以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对于后者而言,“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主观层面的影响就是所谓的直接影响。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的工作岗位,又可以结合互联网拓展自己的就业机遇。

总之,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焦点可以关注。但是,关注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内涵的理解。因为,对其内涵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关注焦点。因此,本文首先对其内涵进行了简析,然后才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影响其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2]杜瑞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4).

[3]郑擎,张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解决途径[J].大众科技,2012,(02).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篇4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特点分析,对策及建议

价值观一词如果放在职业生涯的选择方向问题上就应该称其为职业价值观,这是我们人对待我们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态度与信念,是我们人对于职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呈现,或者也是我们在职场中所体现的一种价值的取向。从第一层到最高一层的顺序依次为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拥有现实的职业理想是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必然条件,我们首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浩瀚的职业类型里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职业理想。然后在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进行职业选择,通过一步一步认真的抉择,最终确立正确的职业在某某公司的工作机会,找门路走后门的现象是对学生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和不负责的表现!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当的现象?这需要政府部门的深思。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除了洁身自好之外,更需要政府的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处在社会或职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造成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进而影响到未来就业:

(1)盲目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在意社会价值的存在。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对我们周边的人或我们所处地方创造的价值和影响。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我们作为个体对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价值,自我价值的表现主要使体现在对于自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意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密切联系,又相互之间有区别,两者一起构成了人生价值。(1)当代大学生很多只是追求自我价值,忘记了社会价值,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的观念,做事情都是我行我素,没有为集体着想的观念,所以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金钱、物质利益,功利主义严重。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利益和物质的追求严重,在就业的问题上也深受影响,不衡量自身条件、不以学习或贡献的姿态,而盲目追求金钱或功利。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想选择发达的地区,他们要选择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工作带来的物质生活方面,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2)

(3)找私人关系,走后门。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家里或亲友的一些关系而很快找到相对较好的工作,相关机构应该抑制这种不正之风。

当代应届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几乎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一旦毕业即将工作却面临失业的问题,心里难免出现落差。而他们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家里的父母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省吃俭用,等他们应该回报父母的时候竟然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凄凉场面。这种种的现象让他们情何以堪?金钱上已经不是什么智力投资,而是沉重的债务包袱。(3)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现在社会中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能拥有国家公务员这个“铁饭碗”的机会,难道这样就是职业生涯中的不幸吗?能够由这样的良机当然是幸运,如果没有得到这个“铁饭碗”我们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寻求新的职业。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积极摆脱狭隘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能眼高手低、只想着赚了多少钱或做了什么样体面的工作,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只有我们经历这些过程,才能逐步的走向成熟。在就业的道路上,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当代的大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姿态,了解自己,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相信他们眼前一定有不一样的景象!

第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60°全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里就把实事求是列为重要的一条,伟大的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都把实事求是视为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走进市场经济社会后,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自己进行360°的全面分析,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各是什么,而不应好高骛远,浮想联翩。不应该走各种的极端,把“大跃进”的精神拿到职场中来。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身份的转变,要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是一个职场中的新人,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只有这样不断地暗示自己,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进步。(4)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后,很多学生都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利用好,是性格上魄力和勇敢的体现,可利用不好,难免心浮气躁,经不住考验。这就是所谓的一瓶不满半瓶摇的状态。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以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并熟练运用一两门技能,这样才有利于自己长期、全面的发展。

以目前形势来讲,要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只是单单靠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个毋庸置疑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家庭,还有大学生自己一起努力,我们才能走出一个属于中国人才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肖红.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5(23).

[2]赵纯碧,李浦豪.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5(5).

[3]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变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篇5

学年论文

题目: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学生:吴由松

指导老师:刘 丽副教授年级:2008级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系别:政治系学院:政法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4月25日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编制创业卡夫丁峡谷毕业经济引擎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从以前的国家定向安排分配逐渐到现在的国家调控,多向选择的方式。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把就业双刃剑。当今大学生在毕业既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有困难重重,每年都有毕业生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仰望天空却又不知道何去何从。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外,还与社会环境和大学教育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如今的大学学历有着通货膨胀的嫌疑,还是我们自身的就业观念出了问题?

一、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一)考研,这是目前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词汇,也是众多大学生的首选。也给那些徘徊在就业与考研边沿的学生更多了几分犹豫。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对未知就业压力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对学术的热爱。而前者选择继续深造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尽量规避就业压力,继续深造以获得一块更好的就业敲门金砖。而后者是出于自身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追求,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展拳脚,作为一番。对于前者,我本人是持百分之二百的反对观点,因为现在的考研就像赶集,像“痛苦的安乐死”【1】。

正是因为有这些考研“赶集”这的存在,是现在的考研变成了一种时尚,谁不考谁就是落伍了。因此现在我们身边到处是一片考研的繁忙景象,要么是在备战中,要么是刚做出考研的壮志雄心,还有就是受到这考研大潮的影响,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场景就像观看街头卖艺,前面围了一大堆人,后面的不知道咋会是就削尖了脑袋往使劲前挤,变成了盲目的冲动。对于这类学生恐怕与八股取试时的酸秀才儒生们有过之而无过及!如果拿着二者的社会背景相比,恐怕还不如那些秀才!

对于考研,我本人的观点是结合自身状况,坚持慎重再慎重的态度。因为对于高考,我们把至少三年的时光交给了它,对于考研,我们是否还要把至少四年的光阴托付给研究生考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深思考虑的问题。2006,教育部官员曾公开表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十,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的贬值速度是百分之三十,等到我们这些考上研究生的人毕业之后会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防反思一下:考研真的能规避就业压力吗?

(二)不考研,我们将走向何处?

对于决心不再继续深造的的人来说,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这样几条路:

1.考公务员,对于不想考研的人来说,能够考进国家机关,吃皇粮,有国家编制,这无疑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像公务员这样旱涝保收的职业,把他当做毕生的职业,那肯定是上对得起“苍天父老,下对得起自己了”。但这社会往往就是这样子:好的东西往往大家都想去分一杯羹,曾多粥就少,那肯定就不够分了。这就使得考公务员考试之难就仅次于蜀道之险,登天之难了!这恐怕也是把众多学子被逼上考研梁山的原因之一吧。很多考公务员没考上,顿感“报国无门”的“好汉们”在经历了一番苦苦挣扎之后都幡然悔悟:祖国是我们唯一的母

亲,但是我们不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只有感慨地对那些有幸考上,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的兄弟们说道:大哥下半辈子就指望你提拔了!

2.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教育改革以前,大学毕业生能进国有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在如今每年失业大军有增无减的的形势下,能进国有企业,有国家编制,那肯定是“祖上显灵了”,前途肯定一片大好,着实让那些在求职路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学子们嫉妒羡慕恨了一回。

3.民营企业,与国营不断受“热捧”的场面相比,数量庞大的民营私企却门可罗雀(除了那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提并论的超大型民营企业)。这一大批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一方面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另一方面面临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尴尬局面。这造成在中小企业和和大学毕业生之间面临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小企业使出十八般武艺想吸纳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而自以为“修成正果”的大学毕业生们却渴望能以自己的独门武功降龙十八掌在有编制的国家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打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里有一个关于大学生择业的调查:

在经济学家周立群的指导下,吴炅坤、张兴龙、王丽媛、杨明亮、李璇等五名南开大学生本科生三年级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14所院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做了调查问卷,调查组发现,“进编制”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首选职业规划,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显著下降。在一道多选题中,国有企业得到了50.86%的受访者的支持,“支持率”摇摇领先,32.84%的人考虑进事业单位,而与之对照,只有20.49%的毕业生将求职意向锁定为超大型民营企业,8.4%选择中小企业,在所有选项中排在最后,而令人向往的外资企业也只有33.83%的支持率【2】。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的就业之路一旦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时,将何去何从?

3.自主创业,再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自主创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和伴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国家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可谓是下了大血本,在国家政策、银行信贷、环境创造方面也是绿灯频开,可谓是具备了创业的天时和地力,差的就是大学生自己有没有破釜沉舟的英雄气魄了!

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各类大学毕业生中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据新浪网新闻中心,天津日报报道:2009年南开大学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调查中,“三本院校”毕业生中比例高达18%,“二本院校”为13%,而“一本院校”仅为8%【3】。由这样一种现象中可以看出,当找工作相对容易时,风险较大的创业就成为次要的选择。在与创业的风险同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创业缺乏和资金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瓶颈,这是许多想创业但最终又放弃的原因之

一。但是关于创业,很多时候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非凡远光和气魄的“穷光蛋”们报的“金龟”还,因为在这个社会上你会发现,不管你做什么事,条件都不可能达到你所谓的“成熟”。所以在创业这块肥肉上往往是那些胆大的创业英雄们“撑死了”。你只能眼巴巴的舔着干裂的嘴唇“望尘兴叹”了!在这里告诫一下那些有心自主就业的人:行动起来吧,不愿做就业奴隶的人们!

二、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

1.“进编制”,求稳定,这是莘莘学子在毕业时刻首要考虑的就业条件,也是每年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削尖脑袋往国家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里钻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的路,对广大受几千年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华儿女来说,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衣食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2.追求高薪,到发达地方去,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普遍心理,据2001年4月1日至2001年7月15日,《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重点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当问到“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时,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最想去上海发展的大学生获选率为32.3%,北京为27.7%,另外,深圳为12.1%【4】,而这个数据拿到10后的今天恐怕也是有增无减。广大的内陆边远地区城市获选率小之又小。在一般普通高校来说,也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倾向大中城市,据胡解旺教授主持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实践》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广东嘉应学院、湖南工学院和山东潍坊学院等几所普通院校学生发放的3000份问卷,回收的2786份中,在地区选择上,有22.3%首选大城市,63.2%的学生首选中小城市。可见,在名牌重点高校最求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下,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对这些地区寄予厚望【5】。

3.男女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上倾向于用男性,这对广大女性求职者来说显失公平。斯坦福大学理栕薇教授“在其互动”中指出:人们以不同性别具有不同的期望,从而造成制度的不平等,形成了两性间的显著差异,造成男女两性的不同地位。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能胜任工作。这使得不少女大学生再就业中屡屡碰壁,让不少女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压力下,产生了一批希望“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思想,“嫁个有钱人”便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6】。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国家应在注意优化就业环境之外,女大学生还应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女性当自强,认清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7】。

4.贫困大学生,困难多,就业难。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了相当大比例,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比一般大学生重,一方面造成了他们在社交方面的狭窄,而且在毕业时面对影响就业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往往束手无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升高也成为贫困毕业生就业的障碍,近年来,应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均超过1万元,用于“灰色投入”方面的更是无法衡量。教育家戏称之为“毕业消费”,商家则称之为“毕业经济”【8】。这使广大贫困大学生就业处境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当前社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当前的社会背景,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和工作岗位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失业风险。就中国目前而言,就业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指标,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针对这一问题,2009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给正在求职路上的毕业生带来了一丝春意。

虽然国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出台了许多缓和政策,但是随着每年大学扩招势头的不断增高,这些政策措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业问题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2.与当前就业环境相对应的是当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机制问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真的能做到教学相长,也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一项关于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所读大学满意度的调查显示:“211”院校的总体满意度为86%,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校风、图书馆与教学设施,最不满意的是师生互动,只有62%;非“211”本科院校对所读大学的总体满意度为79%,满意程度最高的仍是图书馆、教学设施和校风,最低的仍为师生互动,为55%;高职高专院校依次为70%、64%、53%【9】。由以上数据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很大部分原因不光是学校的“硬件”问题,而内部教学机制也“难逃其咎”。如果这一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这无疑给当前笨重的就业“机器”换上了一个大马力的“引擎”,“拖拉机”装上了“火车头”,快飞起来了!

3.在众多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素质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个人品质、基础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更是至关重要。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于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10】中,广大毕业生们具备了几项,恐怕连自己都不好回答。然而根据“能量守衡定律”,广大学生增强的是“打游戏的能力、花钱的能力、逃课的能力、作弊的能力、投机取巧的能力”。紧接着凭当大代大学生“非凡”的智力水平,又培养了如“如何向家里要求提高薪资的能力”和支持“经济全球化”争“穿国际品牌”的“世界胸怀”。这些具备如此之多的“超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很多用人单位都感到汗颜,只能敬而远之了!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虽然目前就业面不断得到深入和拓展,但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在朝夕之间。与之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要依据社会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能力。相信在依赖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这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广大毕业生定能安然度过就业的“寒冬”,奔向未来!

主要参考资料:

【1】《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谭彪喜 著,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2】【3】天津日报2011年1月11日电(记者张国)

【4】【5】《大学生就业报告》 胡解旺著,中共编译出版社出版

【6】《高校“急嫁族”瞄准大阔佬》载于《信息时报》,2003年3月6日

【7】“卡夫丁峡谷”: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8】《工人日报》,2003年1月29日

【9】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http:///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28-01

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约为70﹪左右,而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而自我定位过高、认为高学历就代表着高薪水、大量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的就业现状。

二、当代大学生错误的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许多变化。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错误就业价值观有以下几点:

(一)期望值过高,不肯降低标准。虽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不少大学生仍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应有好工作。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稀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普遍人群。所以很多大学生在错误的就业观念指导下在工作地域的选择方面仍然是偏向大中城市。预期的收入也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社会的残酷现实。当残酷的就业考验摆在面前时又不肯降低标准,仍一味地固执己见,不肯将就工作,以致现在出现大量的“啃老族”的年轻人,宁可啃老也不出来自己就业或者创业。

(二)盲目追捧所谓的“铁饭碗”。众所周知,公务员、律师、医生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职业。这些“铁饭碗”无疑是当下广大毕业大学生毕业后的最优选择。他们都满怀希望期盼能使尽浑身解数挤进这些最稳定的职业队伍,以求捧上这个“铁饭碗”。近几年来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尽管成功的机会渺茫,但这仍不能打消广大大学生追求这个“铁饭碗”的高涨的热情。有的考生一年没考上,可能会两年、三年甚至是牺牲更多的时间开考公务员。

(三)一定要专业对口。找工作找对口的仿佛是大学生就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大学四年寒窗苦读自己的专业,如果毕业没有对口的工作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离开大学四年苦修的专业而去做一个根本不熟或者没有多少接触的专业的工作就力不从心而且还会没有自信。

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措施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和科学的发展意识,在找工作时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到国家需要的西部,到基层去实现自身价值。即使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有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支持引导着大学生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照亮大学生就业的道路。当然,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仿佛给广大的大学生很大的就业压力。当今的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很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认清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式。因此,学校应当多加强大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交流,帮助大学生认清现在的情况,以便他们更好地投身基层工作和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第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硬性要求。现在的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招聘会上的招聘条件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士优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身的就业机会。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经历更是少之又少。当然面对有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时会望而却步,这时就需要各个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

第四,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抗挫折的能力。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当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校期间多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学要的全方面的人才。努力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和坚定地信心,打消各种就业中的消极观念,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知识,加强自身诚信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人才。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文化知识,用党的各项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坚持诚信就业,一旦和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后就努力在自己的公司实现自身的价值,不应频繁更换公司。要做到从一而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氛围下,在各种各样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要始终跟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先进文化知识,并用他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学文明的就业价值观,并在学校积极接受诚信教育,加强自身素养,用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指导自己未来就业之路。

结束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应当根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改正大学生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努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简介:杜肖静(1986—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篇7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

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将对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评估,将各个高校的就业率纳入对各高校主管领导的绩效考核,甚至关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的分配[1]。因此导致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就业层次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促进学生就业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市场、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就业教育功利色彩浓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大高校虽然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 但高校对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仅停留在表面。第一,部分高校就业部门仍属临时机构,没有纳入学校内设机构序列,明显是不重视的表现;第二,就业工作部门专职化程度不高,指导老师多数为“兼职”就业指导,并且只在毕业阶段才工作;第三,少数高校就业部门仍然停留在国家统包统分就业政策时期, 只负责办理简单的就业手续,并无就业教育的研究指导;第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严重缺失,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第五,经费投入过低,没有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第六,就业信息网信息量少、信息更新慢、时效性差。

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整体研究相对薄 弱

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度不够高,没有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培养“专家型”就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意识,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面窄,缺乏系统研究,仅停留在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政策上,并且实际调研少,拿来主义严重,没有密切联系我国具体国情和学校本身实际,致使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整体把握、分析不足,因此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针对性不足。

4.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多以指导性为主,涉及面过窄。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内容上看,只注重提供就业信息,而忽视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方向。缺少专业授课、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内容,脱离学科,与专业建设泛泛而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教育形式化、肤浅化;第二,从形式上看,大多数高校主要以就业指导课形式为主, 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技能培养,缺少多元化大学生就业教育形式。受限于中国大学普遍“上大课”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教育多采取群体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咨询模式, 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一对一指导,对就业心理调节、就业技巧培训更是凤毛麟角。

5.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缺 乏连贯性

就业教育工作只围绕毕业班学生展开, 服务对象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开展力度不够,要将大学生就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化就业教育体系,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没有良好的职业定位, 无法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及知识、技能储备。高校如果仅将就业教育安排在大四学年,使就业教育变成一种应急的形式化教育,会对大学生就业层次产生影响,就业根基不稳,对大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造成严重影响,最后导致学校毕业生就业层次提升难度加大, 同时限制当前就业教育工作持续、快速、有效地开展。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就业教育过程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就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观念,增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视力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高校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更新现有学生的培养观念,营造就业教育氛围,树立正确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时,高校要在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将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承担起来。

(1)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就业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应将就业工作明确到具体领导,权责明确、统筹协调,加强人员配置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水平。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教育理念 。一切为大学生良好就业服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出发,对他们进行全面心理咨询和职业辅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3)科学保障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经费投入 ,改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工作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是高校重视程度的体现。只有保障经费科学有效到位,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无后顾之忧。

(4)打造专业化、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增加对就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高质量就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

2.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与形 式

在就业教育内容上, 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观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健康与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整合起来,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

(1)择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就业 ,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 、所学专业和认清社会需求,做好自我定位,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选择正确的道路。

(3)政策法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宣传 ,向大学生普及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4)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及时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与指导。

(5)就业技巧指导。包括自荐技巧 、面试技巧、礼仪、注意事项等。

(6)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依托高校进行技术和资金支持。

在教育形式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持续改进, 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才能收到好的就业效果。目前高校就业教育方式大多以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进行,其中开展校园招聘会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经常会出现用人单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还需要就业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的准入制度。新形式的就业教育可以各高校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采用模拟面试、简历大赛、现场教学实践形式的就业教育,同时增进不同高校间的交流。

3.从始至终,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

学生就业观培养、职业目标确立和职业素质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贯穿高校教学的每一步[2]。所谓“全程化就业教育”,是从新生入学教育伊始,将就业意识培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步都应有相应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让大学生保持对就业前景的关注,了解不同变化,按照入学规划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让大学生在高校的每个阶段,反复对自己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思考、完善。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如形式主义、师资不齐、课程不科学等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就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求大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的就业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分析 篇8

现在,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增至756万,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 大学毕业生接受全职工作的比例, 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势头。一方面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放弃直接工作, 选择提高学历, 如考研、出国的人数增多, 以及入伍参军的比例提高。另一方面则是, 通过政府当下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启发, 所以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了创业的道路。

普遍意义上来说, 我国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还是很少, 选择了创业, 坚持了创业, 最后创业成功的人还不到其中的百分之一。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如今按照高校教育一成不变的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并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看作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 创业教育的内容因学校不同而导致差异波动很大。学校的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指导。一些学校中, 创业创新作为选修课开展, 一些学校又专门设置成专业必修课按照MBA难度设定, 更有一些学校没有开展这门课程。

(三)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而乏味。创业需要打破常规, 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 采用了课堂讲授加案例分析, 根据已经有的现成案例, 当成一种教育方法, 缺乏了学习的动力与研究的兴趣。

(四) 当下创业创新的教育资源匮乏。各个学校开展就业创业课程的老师, 缺乏了专业性人才, 导致学生的教育资源贫乏, 在教学深度上有所欠缺。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缺点的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创业优势

应届毕业生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合能力相对较高, 在就业当中能满足企业对求职者学历和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各项要求, 他们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 具备较强的感悟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能力。

同时少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着很高的实用性与服务性, 它们的专业设置更加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再者, 在专业方面的技能上, 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因为这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方面上有一定的劣势, 导致了就业心理期望值不是很高, 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从自己出发, 不盲目的追求高薪高职好单位等心理, 这相比热门专业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好, 与实际相贴切。

(二) 大学生就业、创业劣势及问题

从普遍角度来看, 普遍的高校毕业生基本为90后, 单调而安逸的校园环境, 以及家庭对其宽松的教育, 导致心态并不是很稳定, 并且让其对当下残酷的就业竞争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经验较少, 没有直接和社会相接轨, 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比差一些, 在校期间学习的压力不是很大, 自我控制能力很难形成, 这必然影响学生知识量和专业技能;在这之外, 这类学生的基础课水平要求普遍不高, 让理论知识的不足成为了一块短板, 代表性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 成为了他们在就业当中的一头拦路虎。并且, 用人单位盲目过分追求学历, 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 再加上他们往往自信度较基础较好的毕业生较低, 在就业过程中, 缺乏自信和主动, 与企业在接触当中, 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这在就业里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

(三)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遇与挑战

目前, 以大学生为教育导向, 开展的一系列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讲座, 课程以及相关创新大赛, 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协作以及独立工作能力, 还有人际交往和管理等多项技能, 再加上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 比如对大学生创业的免费风险评估, 免费就业培训, 无偿创业贷款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 多项政策,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很多有利的机会与条件。

面对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缺口, 这为部分基础相对较低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让他们也有了相对基础好的毕业生的一个明显优势。

其次, 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地方经济, 特别是中小企业, 民营、私企及第三产业, 广泛的带动了就业,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解决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两者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

最后,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以及各项措施, 还有学校的就业创业部门, 开展的大量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 对多个企业用工用人的需求进行统计, 建立相关企业档案,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 邀请知名企业走进校园开展毕业生供需招聘会,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心态以及条件, 都大幅度的提高、改善,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虽然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以及条件, 但在国家创业扶持的优渥条件, 以及毕业就业的压力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 这让很多创业者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这极大的造成他们应对残酷的压力和坚持的决心不足, 一旦遇到失败, 受到的打击会很大。同时, 中国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延迟退休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抢占岗位, 越来越多的岗位饱和。

四、大学生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及培养建议

结合上文分析,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要加强, 部分高校毕业生底子相对较薄, 院校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 不仅要促进他们专业技能方面强大, 还要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 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 具有团队意识, 具有环境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强, 心理素质硬, 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优质毕业生, 同时, 建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 培育良好价值观的全方面人才, 这需要作以下几点努力:

(一) 学生在校期间, 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能力的同时, 注重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开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就业的课程, 以就业市场为风向标, 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用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建立自身的优势, 在这个基础上再好好发展理论知识, 让自身的就业能力全面化。

(四) 加强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发掘能力, 让毕业生不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 能够有着向外突破, 向外发展, 向外创业的能力与意识。

(五)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间的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共同提升, 不要出现短板, 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9

(一)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的一些热门专业, 如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至今仍然是社会的焦点专业, 由此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而这些热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尽管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扎堆现象,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 使这些专业的对口人才已经严重饱和。

(三)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考证存在盲目性

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企业面对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比证书, 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却在大学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 对真正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其后。由此造成了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失。

(二) 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 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 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毕业就业时, 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明晰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 各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迅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另外, 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 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 (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97页) 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四、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提高,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 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中, 人们在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 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原因及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林.浅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探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原因探析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然而,大学生就业,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焦点。因为,就业不仅是大学生学有所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程度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有必要在这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之际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对这些问题解决办法的说明,还是从微观层面上针对某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总结,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应该阐释的对象。但是,为了使下边的论述更有利于指导,下边仅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个核心原因进行客观地说明,当然了,论述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这一术语内涵的正确理解。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简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是本次研究与阐释的对象。因此,理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就成了后续说明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研究者可以把其理解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因此,本次说明的内容就应该以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对象进行说明,所以,这样的研究应该侧重于“指导”,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的总结;在第二个层面上,“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还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因此,这样的研究应该以关注“大学生”对后边“就业指导”的限制作用。突出大学生自身因素给予就业指导的影响。本文采取后一种释义,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即,以“大学生”为主体,分析其所面临主、客观因素对其就业指导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必须思考的重点。有且只有了解影响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就业指导才能“对症下药”从拯救目前处于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

1.就业观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第一个主观因素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众所周知,所谓的就业观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根本态度与看法。从其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效果层面上进行区别,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可以简单地分为积极就业观和消极就业观。对于前者而言,它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在这种就业观的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正确的思考就业途径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对于后者而言,所谓的消极就业观就是指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就业,不能客观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使自己的就业受到错误意识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正如上边论述的那样,就业就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无论他持有什么样的就业观都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这一点不再赘言。其次,家庭的就业观。虽然在此论及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其家庭成员的就业观。因为,没有特殊原因,每一个大学生都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特别是他们父母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更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再次,社会的就业观。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可谓是社会的就业观。正如大学生不能脱离家庭影响一样,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大学生的就业观不能不受到社会就业观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没有一个大学生不思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问题。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另一个因素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中首先就应该思考专业是否对口。因为,只有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他们的所学才能得到淋漓尽致般的发挥。然而,这里却存在着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误解。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指大学生的在校所学;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后的所学。如果这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衔接,那么就是最理想的就业;如果这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达到理想化的衔接,那么这也并不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为,只要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上精心求学,他们同样可以获得第二个层面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就业的指导中,指导者一定要使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一个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否则,大学生的就业就会因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固守”而受到延误。

3.就业环境的影响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还有就业环境。所谓的就业环境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称。在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家的调控政策。下边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经济结构。所谓的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和构造。就目前而言,它主要包括民营经济、国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中,大学生比较青睐国营企业,其次是外企,最后才是民营企业。因此,就业难就难在到国营企业去就业,并非到所有制的企业去就业都具有如此困难的特点。其次,经济发展程度。每一个从事经济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这样经济事实,即在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此姑且抛开对其不平衡原因的探讨。仅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言,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学生的就业难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经济发展越缓慢,就业就越困难。反之,也是如此,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越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指导者都不可能改变这种客观现实。最后,国空调控政策。正如国家对招生政策的调控一样,大学生就业也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就业调控。例如,在目前的就业调控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调控理念,更新自己的就业观,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助力经济发展的理念,进行创业途径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互联网+”的理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对于前者而言,通过经济发展途径的拓展,既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又可以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对于后者而言,“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主观层面的影响就是所谓的直接影响。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的工作岗位,又可以结合互联网拓展自己的就业机遇。

总之,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焦点可以关注。但是,关注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内涵的理解。因为,对其内涵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关注焦点。因此,本文首先对其内涵进行了简析,然后才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影响其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2]杜瑞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4).

当代大学生就业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

我国比较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道路,也为高校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那么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一、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获得人生第一份职业

创业意识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727万人,到明年就业大军还会增加。毕业难就业已经是一个不变的事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信念就为大学生就业打好了基础。创业意识的激发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起点。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在就业的大军中寻求更好的就业途径

创业品质即创业的情感、意志和精神的调节系统,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品质:一是敏于把握创业机会;二是善于驾驭创业风险;三是勇于承担创业责任;四是乐于保持创业激情;五是恒于坚守创业理性。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好的创业教育能够教会好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也是公司招聘人才看好的内在东西。对于有这些优点的大学生也会受到各家公司的关注。从而从就业大军中寻得一份自己满意的职业。

(三)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为就业打好基础

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发挥的工具,在创业活动中起着经常性、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职业知识,这是从事某一项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二是经营管理知识,如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等。三是综合性知识,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丰富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先决条件。创业培训不仅仅为大学生本人创业做准备,同时也为就业提供很好的先决机遇。

(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就业增添能量

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即在应对市场和社会需求推陈出新、“无中生有”方面的本领。创业能力不仅是创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砝码。在一个企业里拥有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能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往往这样的员工都具有创造性,他们会用这些能力为企业和公司获取更大的利润。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一)教育理念功利性较强,长此以往对于就业指导不利

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发展不同,我国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动力是解决就业问题,这不可避免地体现在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之中。当然,创业在教学过程也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样的潛意识影响着上课的思想导向,以及课程的理念。学校、教师、学生对于创业教育都存在思想上偏差,功利性大于课程本身属性,而一门课程一旦功利性太强就会导致课程本身失去原有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对就业指导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和毕业生的就业准备产生冲突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院系行政人员承担,讲述创业的基本概念、理论等,但大多内容陈旧,缺乏结合实践的案例分析,实际指导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就业课程时间安排和毕业生找工作很多都有冲突,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课学习中;大多数创业课程都安排到大四上学期,一般这个时间段学生都准备实习和就业准备阶段;除此之外,很多大四学生实习和实训都很累,很难把精力放到这个时间段来学习。种种课程设置原因导致的与毕业生就业准备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三)学生本身不重视创业教育,很难让创业教育变成就业助推器

创业教育应包括学业、就业、职业、创业、事业“五业”。其中,学业是基础,就业是保障,职业是铺垫,创业是核心,事业是目标。基于“五业”的创业教育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共同塑造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本身重视性就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只是小部分学生能够做的事情,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创业理念,也对我们就业理念有着决定性影响这一点。创业从本质上就是就业,就业过程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很多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创业课对他们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相当普遍,在美国已高达20%至23%,很多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创业之路。而我国高校由于教学体制、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问题的制约,仅有5%的大学生接受过体系不完整的创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者萌芽阶段。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其微博中说,“创业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去搞一个什么企业或者公司。创业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精神。只要你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在任何环境条件状况下,通过众多可能的形式或方式,你总能在这个世界上闯出一片展现你独特个性、人格、能力和魅力的新事物新空间新天地。” 而我国的创业教育被很多看做是就业的载体。笔者以为,创业更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创业精神”也正是学校就业教育所要达成的效果。一方面,创业教育在国内的完善和发展还需加以时日,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任何急功近利的思路,只追求眼前利益,最终就会走上歧路。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分析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策略

1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与倾向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倾向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1)就业求职信息化成主流。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招聘信息、投求职简历、获取就业指导,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最便利的途径。1999年以来,全国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就业服务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手段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大大降低了就业成本,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求职,甚至通过网络进行面试、职业测评。

(2)就业地区偏好差异性大。不同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差异较大,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首选就业目标。近年相关数据显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指数高于中西部,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七成,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孔雀依旧东南飞”,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偏好仍然是经济发达地区。

(3)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不论政府、高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大学生本身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在最近几年不断出台,很多高等院校都在建设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通过吸引大学生参与科研、校企合作、创业论坛等形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创业也是就业”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4)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职业生涯发展”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入校不久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目标地开展学习活动,培养个人职业素养和技能,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在大学毕业时,多数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人才需求市场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慎重而客观地选择就业行业,针对性地捕捉就业机会。

(5)就业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大。大学生就业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地区等,相关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更有可能不就业或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而家庭条件差的毕业生更希望立即就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2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脆弱和适应能力不足。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较强优越感和较高的心理势位,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有较高的期望值。然而,“天之娇子”心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显得非常的脆弱,一旦受挫或未找到理想工作,很多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就业“恐惧”感。再者,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甚至还赶不上未上过大学的同龄人的工资,一些毕业生会从“投入与产出效应”角度进行短视理解,质疑大学生涯的价值,很容易对未来充满迷茫,对就业变得消极,失去就业的信心和动力。

(2)对社会现实关注不足,缺乏就业主动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依然是很多大学生的习惯学习模式,整天在书本里“埋头苦干”,缺少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市场的了解。这种模式必然导致大学生缺少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使他们接受就业教育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关注、接受就业教育,以致于缺乏对就业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求职时机。

(3)就业诚信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被普遍接受,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毕业生违约率的攀升。用人单位对这种“骑驴找马”的态度极其反感,这些违约行为不仅反映出学生本人的诚信缺失,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签约率。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也是就业过程中暴露出主要问题,部分大学生不能理解时代赋予的使命,缺乏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思考,在就业过程中目光短浅,缺少奉献精神,只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体发展的短期需要,不能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时代发展同步。

(4)网络环境下就业信息真伪识别困难。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了很大便利,降低了大学生求职成本。然而,网络人才市场是以虚拟形式存在的,网上信息是由招聘者或求职者自己填写,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核实信息真伪,各类虚假就业信息鱼目混珠,使得“网络人才市场”难有诚信。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随意更改电子简历,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履历;有的招聘单位为提高吸引力,过分夸大单位实力和待遇情况;甚至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引诱和欺骗刚毕业的大学生。种种不良行径直接造成人才供需双方难以形成网络互信,用人单位对网上求职信息不屑一顾,毕业生也不敢相信网络招聘信息。

(5)自主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对创业信心不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全国平均水平在2%左右,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地区也只有4%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成功率水平20%。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企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中小型企业出现倒闭潮,大学生所创企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大学生的“雄心壮志”受到严重打击,对创业丧失了信心。在校大学生在看到多数师兄师姐创业失败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前途,对创业丧失信心,甚至对未来变得茫然。

3 应对的建议与策略

3.1 政府层面建议与措施

(1)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应从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平的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引导就业方向的政策,改善大学就业的宏观环境。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只有当产业结构转型为技术密集型时,人才结构才会合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2)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控,营造良好就业气氛。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干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招聘单位进行真实性审核,严惩各类违法行为,规范就业市场。并且,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的效用,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对平凡岗位、平凡群体的报道,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就业,引导它们关注国家发展的需求、关注社会需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就业氛围。

(3)发挥政府行为主导作用,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就业诚信问题是由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共同造成的,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也是构建良好就业环境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行为主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和法律的建设,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在此基础上,构建诚信评估机制,使行为主体的“诚信价值”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知和认可,加大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的“不诚信”成本,使诚信行为在“现实利益”上具备一定的首选性。

(4)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打击网络欺诈行为。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全国性就业信息的公开机制,构建一套全面权威的用人单位或企业档案查询系统,同时高等院校也要将大学毕业生信息上传至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供需双方“虚拟主体”认证机制,对网络不实信息行为进行公示和“诚信降级”。并且,通过立法加大对虚假和欺骗性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及时发布警示信息以防其他大学生步入类似陷阱。

(5)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提供创业贷款和免征税收等优惠条件,制订和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就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3.2 高校层面建议与措施

(1)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教育。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经验很欠缺,就业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比较迷茫,因此,在刚步入社会这段过渡期,给予适当的从业教育和心理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强化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理性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时代使命感和理性就业观念。其次,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选择可行的就业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方案。此外,还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诚信意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违约行为对学校声誉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自觉建立个人的社会诚信,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2)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缺乏社会实践和从业经验是大学生的就业弱项,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此,高等院校要广泛建立各种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到企业参观、参加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技能和了解市场经济现状。

(3)不断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挖掘就业信息。继续完善就业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和使用新的信息手段,拓展网络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对杂乱无章的网络招聘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类、筛选和甄别,避免毕业生受到不良招聘信息的影响和伤害,并建立有效的网络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有效节制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不实行为。

(4)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基本技能。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完善其创业课程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创业模拟平台,通过虚拟环境模拟实际的创业经营过程,让学生通过网络模拟逐步掌握创业知识。其次,要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提升创业基本技能。

(5)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快就业工作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型方向迈进的步伐。加强就业工作研讨,积极开展有前瞻性的就业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进一步强化就业状况对教学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并且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用人单位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3.3 对毕业生的建议和策略

(1)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择业观念。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必须顺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打破把“高等教育”与“高尚职业”必然联系的思维习惯,树立“人才市场化”观念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就业后再择业”模式对多数毕业生而言是理性的选择。并且,大学毕业生在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理念的同时,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的敬业精神,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品德口碑,进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建立坚固“诚信基石”。

(2)把握就业机会,重视择业时间规律。从历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提前在每学年的上半学年就到学校招贤纳才,争取招聘一些优质的毕业生。然而,毕业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过早走向社会,等到正式毕业时才开始找工作,导致部分企业单位招不到理想的人和优秀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矛盾现象。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建立就业的时间观念,不能“刻舟求剑”地等待就业机会,必须主动出击,及早就业和抢先就业。

(3)注重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综合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产生就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大学生除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十分注重各项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并且,大学生应该特别注重提高自己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各类社会交流活动,锻炼心态调节和情绪调控技能,培养自己积极自信的心理素质,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4 结束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政府和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多层面采取措施,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综合技能以及转变其落后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破解必将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麦可思团队.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百度文库.

[2]曹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引导.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覃宪儒,罗诚.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学术论坛,2005(11).

上一篇:槲寄生后处理下一篇:iPad智能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