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论文

2024-08-19

当代大学生论文(共11篇)

当代大学生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主体价值目标需求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目标需求的主要内容

爱党爱国,立身做人。这是大学生立身成人的前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没有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念。爱国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价值选择,爱党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基本政治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要把爱党爱国作为最高的信仰和行动,把爱党爱国与立身做人统一起来,自觉接受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把爱党爱国作为立身做人的根本,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在社会深刻变迁,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多元冲突交汇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更要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这是大学生的职责与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勤学善思是立志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勤学善思的目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大学生应当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才,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党的执政使命之中。大学生必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了解和掌握世情、国情、党情,而且要在学习中加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立志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知识转化成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代大学生既要刻苦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要善于向实践学习,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特别是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去历练,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求取真知、增长才能、锻造本领、提高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培育适应创新要求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努力培养求是创新的品质和才干。一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承担责任、作出贡献,他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国家、人民的承认。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倾听群众呼声,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发展群众利益,在立业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论文 篇2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学派林立, 学说纷呈, 内容庞杂, 变迁迅速。在众多领域, 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第三条道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思潮和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其中, 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 其主要的理论为“现代性的终结”、“人的终结”、“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宣扬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价值多元化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强化。由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但由于经验的不足, 在接受过程中, 照单全收, 致使他们理想信念的淡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放松自己, 逐渐丧失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而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没有责任感,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消费主义兴起于19世纪, 倡导超前消费、高消费、“面子”消费, 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突显自身的社会地位。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偏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尊崇享乐主义、追求物质至上、爱慕虚荣和沉浸在物欲世界不能自拔, 失去自我, 丧失自制力, 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应对西方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方式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 西方社会思潮所包含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物质至上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完善。

(一) 从理论层面上正确解读西方社会思潮,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或者座谈的形式, 正确解读当代西方思潮, 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理论根源、理论体系以及精神实质, 针对大学生常有的误区、歪曲, 用科学、生动的方式帮助其重塑其价值观、人生观, 重拾其道德信仰,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并且将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用学生们熟知的语言, 将其变成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让大学生全方位的学习、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以及核心价值, 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深入其脑其心。

(二) 理论结合实践, 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寓于实践活动中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组织实践课程以及拓展训练, 例如开展“我的中国梦”班团活动, 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等, 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价值寓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 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正确分析我国在当今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克服对物欲世界的过分追求以及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盲目尊崇, 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

同时,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建设体育场馆以及教育基地, 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精神本质,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在这其中健全人格, 实现自身价值。并且, 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等进行管理, 坚决取缔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学生正常生活的经营性场所, 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处理危害学生身心、人格的事件。

(三) 充分利用舆论手段,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今社会是信息科技的社会, 网络、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渠道,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 宣传以及弘扬我国主流意识、核心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潜移默化的深入青年大学生的心脑,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自觉的坚决抵制危害其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

同时, 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将其引入课堂, 利用其丰富生动的教育素材以及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 引导、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吸收西方社会思潮好的一面, 同时理性的应对其消极的一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 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栗燕、张雷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J].学术探索, 2012, (2)

[2]肖松涛.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2)

[3]张引.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4]陈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走近当代大学生 篇3

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状况

当80末、90后开始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高校和社会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存在着种种质疑,各种评价不一。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思想状况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们普遍关心党的建设、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也存在受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对一些问题认识模糊的现象,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学生比较缺乏的。就业问题依然是让学生感到压力的首要方面。

一、基本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坚信党的领导,关心党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和民计民生,体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政治头脑。

调查表明,学生均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开放性问题中,有学生谈到最高兴的事是加入党组织或接受党组织的培养,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对党的追求和热爱。“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自由”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

从对国计民生的关心程度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以及拉萨“3.14” 、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等。调查表明大学生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主要表现在对十七大以来党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关注。

2、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把握基本的道德标准。

从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支出看,约1/2的学生处于300—500元之间,约1/4的学生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约1/4的学生月消费在500元以上,少数学生月消费超过1000元。而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依次是餐饮、生活用品、网络通讯、学习、娱乐、交通、其它。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水平是正常的,消费观念是健康的,奢侈浪费、攀比是极少数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诚信受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贫困的经历也是人生财富”。

90%以上的学生反对擅自动用他人物品、发布不良信息、对浪费现象视而不见、考试作弊等现象。80%以上的学生反对抄袭、上课迟到、上课时做与课程无关的事、长时间上网聊天游戏等,大部分学生反对不按时交纳学费。

3、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自我发展的要求强烈,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在被调查学生中,专业同兴趣相统一的约占到85%,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觉一般、较满意、满意的占70%,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较好。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希望通过课堂学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学生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的能力依次为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学生们希望专业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更多地指导社会实践,同时学生认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社会实践。

4、对校园软环境比较满意,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比较理性。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的评优、评奖、经济资助工作的透明度、民主性、公正性基本给予肯定,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评选出的优秀学生能发挥榜样作用。

学生对本校教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的满意程度均在80%以上;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基本满意度也在80%以上。

8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会通过正常渠道向有关领导、老师或部门反映问题,说明学生遇到问题懂得首先做理性的思考,然后采取理智的做法。

二、学生思想上反映出的一些突出问题

1、就业压力仍然是困扰学生的首要问题

调查显示,在“您在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的问题选项中,“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占61.33%,比排在第二位的“学习和科研问题”高出40个百分点,而被调查的学生中毕业班的比例仅占25%,说明就业压力对低年级学生也产生着较大影响。

在“您对自己毕业以后的前途”问题,选择“说不清”、 “信心不足”、“没有信心”的占到63.33%,近一半的学生希望政府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国家号召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态度“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占72%,在“您是否愿意毕业后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问题中,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占42%,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在转变。

另外,51.33%的被调查学生希望专业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提供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也表明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

2、学生对艰苦奋斗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在认识和行动上存在较大偏差

调查结果显示,约3/4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在“不愿意去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原因”调查中,不到一半是因为“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好,待遇低,环境差”。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的收获中,更多的是“增长才干”、“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同时“接受教育”、“砥砺品格”、“奉献社会”相对来说所占比例低了很多。

对毕业后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态度,支持国家号召的占72%,愿意响应号召的占42%,两者相差30的百分点也说明学生在思想认识和付诸行动上存在的差距。

3、忧患意识淡薄

在“您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最主要的因素”问题上,学生对“腐败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等关注度较高,而对“民族分裂活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突发性事件”、“邪教组织活动”关注度不高。

三、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争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针对学生就业压力大,对就业指导的需要日益提高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就业进行服务和指导的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更多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力争全员参与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

十七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理所应当的要承担起这项任务。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来,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还需继续深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主阵地,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砥砺精神和品质。

3、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局势,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命运相结合。

调查显示,学生对国内外安全局势特别是国家安全关心程度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国防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明确自身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

浅析当代大学生 篇4

读大学,究竟应该学什么?掌握哪些能力才能成为时代的精英,走在时代的前沿?我想这是每一个刚步入高校大学生都会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关乎每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生活中,也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解答好,是关乎自己的命运,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后拥有什么质量的生活,这当然非常重要。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精力和体力最旺盛的阶段,是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最优时期,大学生不应该虚度光阴,应该在大学美好的时光中掌握自己以后工作、生活中所需的技能。为今后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而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太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现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下: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自身综合素质是做好其它方面最基本的要素。它在确定

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指导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为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我校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四有新人开设了诸多的通识课,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通过对学校开设的通识课学习让学生首先

在思想层面上得到提升,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懂得寻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才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学会“知识”和“学习”

“大学”指得是什么?有大的学问,有广泛的知识。学会“知识”指得是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基础的、专业的,总之是宽广而扎实的知识,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全方位的课程,有专业课和选修课,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考虑开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做到随时自我调整,适应形势,处变不惊;只有打牢基础,才具有较宽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大学生光学会了“知识”还不行,应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在中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强制下进行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你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步地学习。学生根本不存在自主学习,自主合理安排时间,使得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大多被动,接受性的学习,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成为固定化,只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但遇到同类的知识没有老师的讲解下却不懂得如何去学习、掌握。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40%左右,而其余60%的知识都要在今后工作中获取。大学生如果在大学生涯中没有学会“自主学习”,那么当他从学校毕业后就会难以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知识。因

此,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停地更新知识,不断的积累知识才能适应新工作、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而学校在教学改革上这点做得非常好。注意到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德育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来进行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统一安排课程,丰富了学生选课课程的多样性,是一种旨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另一方面,老师在授课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满堂灌”到教师授课采用案例启发和预留作业。两者相结合,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会善于规划未来

由于现今社会,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都宠爱有佳,孩子每一步该怎

么走,家长都事先替其规划好。从进哪所高中,要考什么样的大学,甚至为考入大学应该上什么样的辅导班,请什么样的家教都一一安排,学生完全没有想过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而学生在刚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学,但懂得规划的人却十分的少,大多随波逐流,没有一定的目标,处于迷茫阶段。有的甚至都没有规划自己未来的意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却带来不利的后果。大学生在步入校园后应该规划好你的学业,规划好你的人生。在你进入学校之前,你就应该仔细琢磨一下你打算在这大学几年当中如何度过?自己的目标在哪?自己毕业之后能为社会做什么?

自己设定好的目标怎样有阶段、有步骤的去实现?想想,如果你一个学期只定一个目标,并且提出实现目标的可执行性计划,待你毕业的时候,比如是四年,共八个学期,你就能完成8个计划,这对你踏出校门无论是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还是生活当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推而广之,把它运用到你度过的每一天,每天临晚时躺床上,想想第二天应该完成的事情或任务,对其做个优先度排序,罗列出完成事情的思路和方式,事情完成得必定是快捷而省时,并且还事半功倍。

四、学生不善于思考和总结

在远离父母的庇护下,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

难,当学生碰到问题时,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围着问题团团转,抓头挠耳不知道怎么办?不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善于对类似问题进行总结经验,不能做到触类旁通。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并且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学会理性的思考,不断的琢磨,事后对事态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总结经验,对大学生的能力是受益非浅的。学会“思考和总结”也应该是大学生具备的能力,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可寻,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对事物特点的把握,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思考,再进行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养成爱思考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事物提出生疑的态度,再寻求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必定对你成长大有益处。而正确的思维模式也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牛顿为什么会发现万有引力?他的成功就

在于他勤于思考。经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后,你还应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总结经验贵在能深刻反思,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这样就可为今后的实践提供“教材书”。此外,我们不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还要善于总结他人的经验,做到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以经验为镜,以教训为镜,不断提升自己。

五、学会与人沟通

大学生活是个群体性质的生活,在生活中你需要和同室友处理好同学关系,在学习上你需要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沟通是他们经常碰到、感到棘手并为之烦恼的问题。进入青春期后,交往面扩大,乐于交朋友,他们相应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又很有限,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不足,经常出现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疏通解决,便可能积郁形成一些心理困扰或障碍。在你大学毕业后你更要面临这个问题,比如步入社会岗位,你如何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这是人在社会生存必须面临的问题。它与你的生存息息相关。而如何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呢?这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同学、与老师、与同事、与上司沟通往往是处理矛盾的最佳办法。给大学几个建议有助于你成为沟通的佼佼者:(1)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主动关心他人,让别人感觉你的善意和温暖。以诚换诚的心态和行为才能达到心灵相通和情感上的共鸣。(2)通过观察和模仿沟通能力强的同学,吸取他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比如多参加一些学生会,看看别人是如何与人沟通处理人际关系的。(3)掌握沟通技巧,比如:学会有效的倾听,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来增强沟

通的生动和形象性,使与你沟通的人更容易接受你。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应当做一个沟通的佼佼者,课堂与任课老师沟通,课后与同学相互之间沟通,会让你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优秀者,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社团,不但培养了自己诸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而且让你懂得一个社团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如何重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你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篇5

身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要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并且客观认识自己,以尽快适应并融入社会。

就我国而言,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摆脱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形势依旧面临诸多问题,这是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上述事实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单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据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农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开发等方面;第三产业作为具有较大扩大就业岗位能力的产业,对高端涉外人才的需求很大,预计人才缺口可达到325万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使然,金融危机对我共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未完全解除,这对就业增长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其次,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他们往往不乐于聘请应届毕业生,同时,大学也没有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接受的大部分是知识教育,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自身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另外,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客观认知不够,心态不正确,好高骛远,认为自身条件优越,而企业所能提供的报酬和待遇与大学生个人预期收入相去甚远,使其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 篇6

1.恋爱动机的多样化。

据调查统计,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大学生只占30%,更多的是以“丰富生活”、“摆脱孤独寂寞”为目的,也有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他们只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走出了“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补空白,甚至在校外租房同居,但毕业时互相说声“拜拜”。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2.恋爱随意性大。

主要表现为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一些学生恋爱凭的是一时的冲动,对未来考虑得不是很清楚,通常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于是马上和“现任”分手,去追“更适合自己”的“下一任”,“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出现了“恋爱专业户”。

3.恋爱成功率低。

由于恋爱随意性大,因此,在校期间成功率就低,另外,大学毕业后不能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恋人分手的主要原因。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毕业的季节,也是分手的季节。

4.网恋日益盛行。

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探究 篇7

一、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1. 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虽然近几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权力腐化、“官德”堕落;吸毒贩毒猖獗;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等方面,这都会间接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如2010年发生在河北保定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此案曾一度红遍各大媒体。大学生李启铭醉酒驾车,撞倒两位女大学生后逃逸,造成两受害人一死一伤的惨剧,给受害人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事后李启铭却以我爸是李刚(河北保定市公安分局副局长)为缘由欲开脱罪名,并显示其“显赫”身份,此举遭到社会强烈的批评和指责,在舆论压力下李启铭公开在媒体上致歉。究其言辞,我们不难发现,他正是因为自信心的变相增加而产生了对他人漠视的心理。在现代社会类似这样利用亲属的社会地位或权势逃避罪责、增加自我价值筹码的行为随处可见,这种官二代、富二代不良习性的滋生势必会扰乱社会和谐,不利于公平公正社会制度的建立,并且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平衡,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失去了是非观念,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这部分大学生藐视国法,大胆作案,甚至结成犯罪团伙来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2. 社会思想观念变迁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体制无疑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平等竞争性,强烈的冲击着封闭保守、等级特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形成追求实效、平等竞争、追求人生价值等新的观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差别为前提的,竞争性和功利性是其重要特征,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趋利性,一旦渗透到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中,就难免诱发出人们的贪欲,使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侵蚀人们的心灵。

3. 不良媒介的影响

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淫秽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和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元,同时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石。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好坏。

1. 家庭成员关系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有些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而形成的单身家庭,父母有分居、婚外情或重新组合的,这样的残缺家庭,对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得到的关爱和家庭教育也较少。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生活在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比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人格畸形。一些未成年人还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经常有悲观厌世、消极处世、情绪波动大、自卑、自负等心理特征,久而久之易形成反社会的倾向,一旦心理失衡就会引发犯罪。

2. 家庭成员的不良品性及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有的父母自身素质比较低,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没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只知道打骂,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不打不成器”的信条,甚至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子女,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对子女的自尊心造成很大伤害。而且,有的父母或近亲属有赌博、酗酒、盗窃、嫖娼等不良恶习,都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

3. 家庭贫困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当前不少家庭父母工作压力较大,家庭责任重,或因下岗造成家庭生活贫困入不敷出,而大学生的心理又极为敏感一旦受到外界攀比之风的影响,很容易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或心理失衡,更有极端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跨越道德底线去偷父母的钱,甚至到社会上进行诈骗、偷盗、抢劫、谋杀等违法行为。这些父母的不当做法都会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给他们的童年造成无法磨灭的阴影,尤其是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无疑会对其人生道路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在幼儿成长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表现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子女是当代社会的必修课,更是一门学问。要想从根本处降低大学生犯罪率,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父母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离开家庭后的第一个舞台,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桥梁。学校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大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过,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和失误容易使大学生养成不健全的人格,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初探 篇8

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膨胀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但可以拓展就业渠道,而且可以提高就业效率。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推出各种政策,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尽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政策等支持和扶持,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2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能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为创业创造现实基础,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大学生创业之路仍是异常艰难。除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外,更多的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遭到严重打击。

2.2 缺少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

资金是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资金缺乏,而使得企业尚未“开张”就自动“关门”。而创业者的资金来源一般是自筹、借贷或风险投资。自筹数量有限,借贷则因有期限要求而不利于长期投资,风险投资是最好形式,较适合创业者。但大学生创业风险较大,银行对贷款的发放仍持谨慎态度。

2.3 传统家庭观念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束缚

调研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创业并不支持,多数不希望孩子去冒创业的风险。受“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首先拦住大学生创业的就是家人,他们担心失败,承担风险,担心面子问题等。

2.4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不完善

目前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他们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

3 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难的对策

3.1 转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传统观念

开拓大学生创业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家庭应首先破除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多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创业。作为高校,更应该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及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3.2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机制创新,强化政府支持力度,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各级地方政府可结合国家对社会发展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出台有利于地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3.3 摆正心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任何创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在创业的道路上要勇于面对困难。对行业要深度审视,对市场要深刻了解。其次,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大学生除了要有好的技术,更要有好的心态,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敢于直面挫折失败。

3.4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大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导致大学生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采取“双向学习”的方法,一方面,积极鼓励老师融入到企业,从实质上去体会创业的历程,积累自身的创业经验;一方面,定期组织举办“成功人士创业系列讲座”指导大学生如何创业,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现身说法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创业观。

4 结语

当代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9

大学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和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毕业生需根据学校和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

(2)从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和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如果六个月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和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学习报告 篇10

现在为科技社会,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动向,是我们面对社会各项挑战的能力。学好计算机课程,势在必行。我谈一下学习感受。

1、基础很重要。实践证明,对文字、表哥等的处理都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操作桌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工具操作能力,学好这些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所以尤为重要。整个学习过程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计算的基本知识。使自己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他们的使用技术。在学习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各个命令孤立地学习上,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让自己对命令能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

2、常见问题要弄懂,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推脱,那么问题就越堆越多,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容易混淆的命令,要注意使用自己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养成良好习惯,规范操作,我的体会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学无止境,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归纳,定能找到最佳学习方法,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通过这次短暂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探析 篇11

关键词:信仰;人生价值;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39-02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仰都是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信仰这种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涌动而炽烈的状态和感情,这种不倦的追求都在人们心中闪耀着神圣的光环。正是在对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完成了人生的价值选择与道路选择。大学生是社会高认知群体,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认得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具体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而言,出现危机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然而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仍有大学生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对此问题,笔者特进行如下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变化,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信仰发生不同程度的量变和质变,一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所致,我们与其说是信仰危机,还不如说是大学生信仰轴心产生的摇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总是被感性主导,历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困惑、迷惘和彷徨到选择的复杂过程。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信仰的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产生动摇,一方面,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必要;有的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心存疑虑,有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正确认识,也有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够。另一方面则对西方思潮乃至有神论等各种非科学信仰的接受和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思潮席卷而来,在大学校园中,多种思潮泛滥,使大学生们不可能对西方学者的学说进行系统的跟踪研究,更谈不上理解和批判地吸收,那就必然导致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

第二,信仰缺失与多元化。通过对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甚至有信仰真空现象存在。在信仰的选择方向上,当代大学生有很多表现出信仰的复杂与缺失现象。大学生这个特有群体“自我选择”欲望特别强烈,他们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方面出发来决定是否信仰、该如何去信仰、信仰什么。有很多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不清,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等迷茫和困惑现象。另外还有部分同学称自己没有信仰,这部分学生躲避崇高,以远离政治为清白,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事物值得自己倾注更多的情感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出现了很多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信仰宗教,另外一些同学信仰神秘的命运。极其多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不清,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等迷茫和困惑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什么。这都表明,我们的信仰教育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信仰世俗化趋势严重。所谓信仰的世俗化是指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谈理想、不谈信仰,不愿为伟大理想献身。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崇拜和向往的往往是权力、金钱、名誉极其人格化的载体。他们从自身实际的需要出发,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信封为自己的信仰,注重的是追求物质利益注重金钱的实惠。很明显,信仰已经步入了泥潭与歧途。这部分大学生把信仰已经完全等同于谋取现实利益的手段,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色彩,例如我们眼前就有很多大学生“信仰”着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的这种“信仰”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实主导的意识形态,如果不信仰很可能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好的生活。换言之,对他们而言,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入党,就不能有更好的前途。这部分大学生对于信仰的理解上,站在的是更多的满足自我利益角度考虑,从世俗生活与世俗利益来理解信仰,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信仰对于世俗利益和个人私欲的超越和批判。世俗化的信仰是一种层次极低的信仰,是对金钱、权力等人世间的东西的一种无限向往。具有这种信仰的人自私、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淡化政治信仰。

第四,信仰的个人主义凸显。很多学生认为信仰基点属于个体本位的表现,是信仰个人化倾向,他们奉行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扩充为特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社会和他人当作手段,强调追求个人快乐的目标唯一性,满足于直觉主义、感觉主义,缺乏社会责任、回避理性思考。甚至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经成为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旦遇到现实的利益问题,他们什么都可以出卖,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是自己的灵魂。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与引导路径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时也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的问题。如何使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识层敏感人群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自觉的持有合理的正确的信仰,依旧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所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和文化选择,都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信仰确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为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认知角度。可以说对于人的信仰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环境。当代的大学生处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同时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这种复杂而又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另外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不当都会造成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例如只是重视学习成绩对于思想品质要求降低,另外泛政治化也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一大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一,加强社会主流信仰的导化作用。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多元的社会文化信仰。信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信仰教育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信仰多元化,是社会民主自由的结果。在社会转型时,多元的价值追求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正如一个人应该有明确的理想追求一样,一个社会也应该有健康的主流信仰,使人们有一个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它必须代表公正、公平、合理,体现真、善、美。我们反对以强制性手段改变人们的信仰,但赞同有效地发挥社会主流信仰的导化作用,因为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人生理想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学的信仰符合客观规律,产生于实践,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它对个体崇高的人生理想的确立具有积极的作用。非科学信仰,依靠人的主观臆造或所谓神的启示,充满了虚伪和欺骗,是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它往往阻碍着人们生活理想的实现。而社会主流信仰的确立能有效地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信仰选择。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信仰危机的困惑。目前,我国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和社会理想信仰危机”。因此,树立并加强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流信仰,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化作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第二,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注重课堂理论灌输,而缺乏实践环节的教育是造成信仰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 接触更多的是书本知识,普遍缺乏的是社会阅历和实践的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两课”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向社会实践学习,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崇高性。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课堂教学、各种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有关部门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 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同时要积极组织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一项灵魂塑造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更需要持之以恒。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整个民族的前途,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信仰危机与信仰的升华[J].河北学刊,2002,(9).

[2]刘建军.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J].伦理学,2000,(3).

上一篇:考试反思作文650字下一篇:电力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