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2024-08-22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精选12篇)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篇1

一、人文教育的起源发展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的简称, 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角度, 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而总结出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人文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 随社会和科技进步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就是人文, 这是《辞海》的表述。人类或民族或种群所具有的共同符号、规范和价值取向就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主要内容包习惯、道德、法律规范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 人文可谓源远流长。作为社会潮流, 普遍文化, 成为更多人、更大人群共同具有且发展为稳定之价值观及其规范, 出现在我国春秋时代。傅斯年先生曾经指出:春秋时, 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 ( 六十四卦之一) 卦, “文明以止, 人文也。”指修饰, 修饰出美, 故曰“美在其中”。

人文12 世纪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朝代, 15、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得以昌明,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时期得以形成,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尼采、罗素时期得以反思, 在开始于20 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得以发展飞跃。联合国在人文发展期发表的两个人权宣言是人文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论点, 成为现代人文思想杰出的代表, 推动其达到巅峰之境。

伴随着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 科技革命- 近代科学相继诞生, 并由此出现两大观念: 一是人文观念: 尊重人; 二是科学观念: 尊重规律。随后而来的是始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直至电子时代共三个阶段的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更是因此而巨变。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中华民族在这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始终沉睡而不醒。更可怕的是, 当一觉醒来时, 又将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以及由此出现的许多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特别是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杰出成果, 僵化教条地定性为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全面否定、极力拒绝和彻底抵制, 不仅人为地增加了实现社会转变的阻力, 同时又在民族历史进程中留下诸多空白和断层。更悲惨之处在于: 误解空白和断层又得以长时间充斥于各层次教育中, 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处于尴尬万分之地步, 进而严重堵塞了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之途径。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虽然开始醒来但却还没有完全彻底清醒。

人类社会在20 世纪又发生了以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为标志的一场新革命。社会本身和人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过去人被视为“工具人和经济人”, 而发展到当今社会的“社会人和文化人”。个人价值不仅得到充分承认, 而且人和人相互沟通与相互认同能够顺利实现。

人文是一种思想和观念, 但同时人文也是一种制度和法律。人文思想是建立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 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之保证。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权观念的诞生、人权法制化、人权法律化、人权国际化。对人权观念的认识和人权的发展是实现人文思想的根本保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强调: “《易经》讲, 物杂成‘文’, 乾道变‘化’。阴阳矛盾相博弈的表现无非就是‘文’与‘化’, 世界各国的最终较量也在于文化。我们要重新赢得世界尊重, 还须依靠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

人文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 进行一种“目的在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确定且公认的含义, 而通常认为表达着以下几种含义: 一是人文主义教育, 二是人文学科教育, 三是关于“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被多数研究者定位于关于“成人”的教育, 即第三种。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具有统一性。树立和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并应在价值观念方面确立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观, 注重基础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融合一体性, 而非排斥分离性, 在此基础上如果吸收前两种人文教育所表达的基本精神, 那么人文教育被界定为成人教育之观点就彰显其高度了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人文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文化知识滋养, 文化氛围陶冶, 文化传统熏陶和人生实践体悟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 不但需要重视由外至内的文化养成, 而且需要心灵觉醒和强调自我体悟, 要求理解和重视人生意义, 并以“老吾老幼吾幼”的精神关爱社会关爱他人。

二、人文教育在大学开展的现状和不足

我国建国之初曾经采取一边倒的社会发展策略, 教育理论和体系几乎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从学科到专业、课程设置无不打上了深深苏联老大哥的印记。因而造成忽视人文教育, 重视自然科学和传统社会科学的教育, 束缚了自我认知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有比较大的理念认识和实际工作的改观,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在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中, 科学 ( 自然和社会科学) 与人文学科严重割裂, 主要表现为: 一是自然学科与技术学科蓬勃发展, 不断扩张。人文学科领域日渐相对缩减。人文学科沦为广义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 处于可有可无十分尴尬的境地。二是知识和学问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呈现普遍化趋势。新兴社会学科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人文学科的地位, 更多社会科学问题采取自然科学方法加以解决, 导致人文学科被迫依附于社会学科才能得以生存, 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三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隔绝人文与科学的通道。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始于高考的文理分科考试。而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明显具有文理分割倾向。理工科、经济学科、农医类学科多以短期市场新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成为“机器人”、“经济人”, 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独立精神的培养。

三、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 一) 确立合理课程比例, 适当加大人文学科学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 采取强制性和自我激励的双重措施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选好选准突破口, 确定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应当涵盖社会科学的大部分, 文学、艺术、历史、政治、法律、音乐、美术等, 具体教学内容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也应该具有永恒的不变的经典部分。

( 二) 建设靓丽校园文化, 塑造良好人文环境。强制性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奠定和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氛和环境氛围。校园的文化建设, 人文文化沃土的培养, 人文精神的内化、人文素质的提升, 需要高校开展系列的持续的活动来保证其实现。

( 三) 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达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共识。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与发展, 而且也事关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 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 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极大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人文精神的培育, 这些工作只有引起社会全方位的重视, 并积极行动起来, 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这一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摘要:人文教育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正确自我认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人文和人文教育出发, 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在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思想,人文素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人文素质[EB/OL].

[2]向梁菲.高校人文教育的不足及未来走[J].改革与战略, 2004, 12

[3]谭慧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8, 6

[4]江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现状和对策[J].江苏教育学学院学报, 2008, 6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篇2



我说的这个phnomenon,其实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蔡先生就给学生这样的警告,他说:“大学学生应该以研究学术为天职,而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接着他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我们如今的大学和蔡先生当时所处的北大情况是多么的类似!确实,我们的ZF也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他们把人文搁置在一旁,视而不见。接着校园暴力、逃课、作弊。以至踏上社会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拜金、功利主义了。大家可以在我演讲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



下面我将带着大家回顾中国2000多年的教育史,从中我们将发现很多重要的东西。

我们看看古代的中国,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之后的,当然就是近代中国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把古代中国叫做文明古国,还有礼仪之邦,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然,国外的学者也是这样评价古代的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中国一切都是由封建伦理思想控制的。既然就讲伦理关系,当然就得有规矩了。规矩多了,礼节就很多了,特别是儒家的繁冗的礼节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罢了。再加上中国的特色:以农业为主,思想的单一化,这里指的思想是先秦以后的思想。还有官办教育与私学教育的人文化加强,这一切都组成了中国古代是以人文主义文明为特点,而科技文明根本就没有发展过什么。他们创造的是一种单一的封建精神文明.统治者根本就不在乎科技的进步。因为他们不尝到科技进步后给他们的好处,只是要人民纳税。好的专制者遇到坏的年成就要农民交少的税,这就是所谓的仁政了。



所以,大部分农民为了交上税之后有自己的余粮便开始越来越改进生产工具。当然,这个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古籍上也没有什么多的记载。因为中国的人民种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的“天”,即所谓的年成。而我们的统治者不管这些,私办教育也不交农民怎么样去种地,而是教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知识,这正与统治者的心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种私学,学术流派林立,但是基本上都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利益,没有考虑到广大的劳动人民。儒、法、道等学术流派都是如此。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墨家。

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出身是士,是个木匠,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人阶级。因此,他在传道的时候除了注重伦理道德上的传道外,还教自己的弟子们从事劳动的技能。我自己看了一本叫做《墨子与中国文化》的书,据上面所说,墨者基本上都是苦行者,因为墨家中的有一条就是节用。顾名思意,即节约。这个也正是现在中国所正在提倡的。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家。他是战国时期的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创始人的姓命名的学术流派。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非乐、非命、明鬼、天治是他的十大主张。其中兼爱是他的思想的灵魂。学者对他的思想有着很多不同的评价,多数是赞扬他的优良品格。墨者来自社会的不同阶级,而且有着严密的组织和最严格的纪律,是一个半军事化的政治团体。因为墨家主张的非攻体现了这样一种对国家防御的思想,这也再次体现了他兼爱的思想,可以说他是古代最早的和平主义者。他和他的弟子们曾经制止过几个君主攻打别国的政策,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同时,我们要说的是他的教育同样是以科技为主。我们可以看到在墨子的著作中有关于中国最早的逻辑学知识。因为当时为了有强有力的和对手,特别是和儒家辩论,墨家们开始寻找一种辩学的理论知识。后来这个就是中国最早的逻辑学。直到近代学者开始意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才开始发展墨家的这个思想。另外还有几何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践知识和中国最早的科学实验。其中的一个就是针空成象,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个实验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可以想一下,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E年前就已经开始做这项工作了。只可惜,墨家到了秦之后,便中绝了。这个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历史上的悲剧。具体的原因,学者们也有很多种的猜想,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

我们在是讲的古代中国,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到了秦后,基本上就是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这就已经决定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只是到了宋朝时期,科技才开始有较好的发展,因为当时社会很太平,人们便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着新的事物。这里我要说的是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都是在宋朝发明的,可以说宋朝就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了。而人文教育依然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指导。但是,统治者只顾着更好的在思想上统治着人民,却不管社会的进步不进步,当然这个也是与社会的专制性质离不开的。结果了呢?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被洋人的火炮打开了大门,侵略着我们的一切。



所以,到了近代中国的时候,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中国人林则徐看到了国家的缺点。他上书朝廷说科技给中华大地能带来的一线生机。可惜由于奸臣的迫害,直到洋务派的兴起才使得这个科技兴国得以产生,并随之建了许多科技兵工厂,造船厂。另外近代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在1862年首次将西方近代的科技课程纳入了课堂,培养了许多后来在军事工业上杰出的人才。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都很杰出的,如果不是朝廷的错误,在甲午战争中失利的不会是中国。冶金局在几位洋务派重要人物的引导下蓬勃发展,打开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页。由此,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 主义教育相融合,确实使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专制国家,人文主义教育趋于腐化,各种思想泛滥,中国混成一团,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

 新中国成为以后,为改变人们封建的思想和落后的科技,党和国家兴办教育。第三代领导集体以科教兴国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在这二十多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他们又用知识谱写着中国辉煌的明天。但是,这种重智轻德,重科学轻文化的科学主义教育,使当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在面队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抉择中失去了方向,因而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占据了中国。“文化侵略”绝不是危言耸听。当代中国教育几乎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盘否定了传统人文精神,造成了传统人文精神中精华与糟粕一起失落的后果。其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不能用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来思考社会。道德的力量、理性的力量小于金钱物欲的力量,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感、义务失落感,仁义礼智信,被人们抛之脑后。现在的中国已经不能再叫做“礼仪之邦”了,那种国度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



 这种现象固然与当代中国由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价值观失控有关,固然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有关,方法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缺乏一种根之于民族生存土壤中的深厚人文背景,学生普遍缺乏道德理性能力和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排斥,是根本的原因。

 因此,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旨在改革受教育者素质,思想观念。教育必须在各阶段中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这就需要社会本身培养出一批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各科教师以及创造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教育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深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受之熏陶,使之具有一定的“外来文化”的抗体,并理性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论当代审美教育与人文资源的开发 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文资源;中华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70—02

人文资源有着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说,就是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称之为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而这必须以审美教育为牵引,以审美教育促进人文资源的开发。

一、审美教育促进人文资源的和谐发展

如果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存在两个方面,那么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解决的是在高度发达社会中,人类物质的需要;而高感情的文化产业主要解决的是在高度发达社会中,人类精神的需要。前者是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的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后者则是满足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看,农耕社会主要凭借生产对象,依靠的是资源开发和利用,靠天吃饭;工业社会主要凭借的是生产工具,依靠的是硬技术;而知识经济社会,主要凭借生产者,依靠的是新科技(知识),人的素质在生产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业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主要靠软件的设计,软件的设计又主要凭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内涵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依靠美育加以开发、培养,美育恰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因而,美育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来看,高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无可替代的推动力。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世界上约90%的财富是在近三十年内积累起来的,而其中一半以上归功于高新技术。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知识经济正在取代资本经济。与此同时,除高科技之外,还有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领域,那就是能表达人类“高感情”的文化产业。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一种高感情,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就越强烈。”高感情的文化产业,是与高科技产业对应起来,一并视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是未来社会平衡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在新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如果说前几个世纪人类所进行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革命,那么在这新的世纪里人们将面临的就是人的自身的革命。這包括对人的自身潜能的发掘、提高自我能力的实现等方面,最明显的就是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进入一个从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质量”,从追求单一到追求多元化的新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业余生活,在业余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情感和各种能力的释放、自我个性的发挥以及对各种不同生活、不同事物的感悟和体验;同时,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更多使用的是脑力而不是体力,所以人们在业余时间还需要更多的利用手和身体的活动,以求得一种体力与脑力的平衡。由此,体现人们“高感情”的文化产业,已视为一个朝阳产业。同时,这种“高感情”的文化产业不仅要求具有高知识,高信息含量,还要求具有审美价值。新时代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商品的审美内涵即是价值内涵,审美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审美教育加强人文资源的开发保护

现代文明的价值导向给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乃至危及到生态的平衡。基于对人文资源开发保护的重新认识和理解,近年来,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被引起关注,而这些学科所涉及的和强调的正是美育所担负的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的培养。

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相对的满足,人们对服务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却不断增强时期,正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世界出现了一种怀旧、寻根、回归自然的心绪,人们热衷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热衷于收藏各种文物、艺术品;热衷于用民间的手工艺品和自然材料来装饰和布置自己的家庭;热衷于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游泳、滑雪、吸收新鲜空气等;热衷于到与自己本民族不一样的各地区和国家去旅游、去体验不同文化的差异。

前几年我国西部开发项目中,由于对蕴藏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够注意,有些传统的人文景观就受到人为的毁坏。陕西的黄帝陵,被开辟成一个旅游区,为了修一条公路就把黄帝陵周围的一个山坡给铲平了。实际上,黄帝陵周围的景观尽管是汉代建造的,但有许多研究发现,它的周围的山分别被称为龙山、凤山、虎山、龟山,是很有讲究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包含了许多现代科学难以解开的谜,不仅能吸引众多游客,也吸引许多科学家去探究奥秘。试想,像这样花大钱去投资,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还毁坏了它的历史真实性和原创性,怎么能吸引真正想了解历史人文景观的游客呢?同时,也使想以此了解历史知识的游客感到索然无味。许多有见识的学者呼吁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的保护,如果只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几千年文化遗存下来的宝贵财富,那就得不偿失了。审美教育极其重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协调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经济的观点、社会的观点,而且包含审美的观点。因此,将审美文化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历史人文景观,对待自然,是当代有识之士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些人文资源,让它变成丰富的生活资源,满足我们的感情需要。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器官来欣赏和接受各种不同的微妙的心理感受,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感受大自然中的或人类情感的许多美好的东西。而这种感受的辩别,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很多是从传统文化中和按受美育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取得的。

三、审美教育弘扬中华美学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遗产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的宝藏。开发这一人文资源,为人类的美学宝库增添异彩,对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增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我们应该珍惜民族美的遗产。万里长城,蜿蜒在北国辽阔的大地之上,气势磅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涛涛黄河,日夜奔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始皇陵的兵马俑,威武庄严,气魄雄伟,栩栩如生,是炎黄子孙的杰作;巍峨壮丽的天安门,屹立在祖国的心脏,是祖国的象征。纵观历史,不仅如此,中华民族还为人类留下了许许多多光彩照人的艺术明珠,美化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例如,英国有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汉姆雷特》等悲剧作品,而我国和他同时的则有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英国有大小说家菲尔丁(1707—1754)写出了《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这样的讽刺小说,我国和他同时的吴敬梓(1701—1754)则有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而当西方中世纪处于教会严酷统治,进步艺术被扼杀的黑暗时代,中国却出现了文学上的黄金时代——以唐朝诗歌为标志的艺术,发展成文学史上的高峰。我们还有石破天惊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华民族是拥有美的珍奇的民族,不仅在实践中创造了美,而且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美,既有美 的作品,又有美的理论。

中國美学传统,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表述方式和范畴,是从中国特有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情趣、爱好以及惯用的思想、观念、词汇、语气。它往往侧重于美的直观性的分析和美的具体性的玩味,提倡含蓄内秀、气韵生动、情景交融、意境深遂。我国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美学家对于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种类等美学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述方式。如果说,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一篇系统的美学论文的话,那么,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公元前221)的《乐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相当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王维的《山水诀》与《山水论》、司空图的《诗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熙的画论《林泉高致》、严羽的《沧浪诗话》、明代胡应麟的《诗薮》、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刘熙载的《艺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中国美学史上著名的美学论著,对于美的认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体系。此外,中国美学传统特别强调一个“情”字,它在剖析美的事物和美感体验时,往往从情出发,抒之以情,以情作结。

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也不应妄自尊大,而应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继承中西美学传统的同时,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对我们民族的美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与西方美学理论加以对照、比较,找出中国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说明它们在中国和西方美学史上各自的作用及其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西的美学交流,以丰富世界美学宝库,同时进一步促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扩展当代审美的视野,充实美的生活,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

当代学者季羡林曾在“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大声疾呼:要想拯救人类,就不要忘记东方的伦理道德思想和东方文化。中国传统美育强调的“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观念,越来越引起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75位诺贝尔获奖者于1988年1月在巴黎会晤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吸收孔子的智慧。古往今来,沧桑变异,产生过多少美的事物,写下了人类的历史上多少美的篇章。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当代亟需我们去扶植开发、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傅振中,谢灵.军人审美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当代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4

以前中国教育一直都重视知识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忽视很多,虽然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含有人文素质教育的方面,但学校不重视,老师不重视,所以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使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不管是大学、中学、小学,都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能够塑造和健全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符合逻辑、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使女大学生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枕,关心关爱他人,向新时代的女性标准靠近。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含义

“人文素质:可以拆分开理解,“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质”则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结合起来看,人文素质就是由人在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的美好的内在精神品质。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是否坚持和追求真理,是否能够勇敢的追求理想,是否遇事遇人不冷漠,是否能够实现自我约束。

二、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现象时有发生

1.“公主病”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以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如果是女孩的话,本着“娇养”的原则,可能会宠爱更甚。很多女生十分以自我为中心,要求身边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在家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什么家务都不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然而上大学后,有着“公主病”的女生没有办法适应宿舍生活,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生活状态的改变影响了该女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状态,甚至可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2. 利益至上,拜金主义。

当代社会,很对人对金钱看的很重要,在大学生中,这样的现象也常有发生。一些女大学生的虚荣心很强,爱与周围的人进行攀比,在家庭方面不能给于她足够的金钱支持时,它可能会走一些歪路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需求,为很多人所不齿;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很功利,所有的一切都靠利益来进行衡量,帮助他人代写论文,替人代考等来收取利益。

3. 错误价值观的体现。

现在很多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好逸恶劳,总是期待不劳而获,遇事得过且过,没有信仰和理想,事不关己时,对人对事都十分冷漠;容易收到外来利益的诱惑,思想受到侵袭,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尤其是受到身边追求物质金钱类女生的影响,对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怀疑,看着身边的女生各个一身名牌,到处吃饭游玩,甚至自己一月的生活费还不够对方一顿饭的花销,对比差距,心中不平衡感、焦虑感、不安全感油然而生,导致自身价值观的扭曲。

三、加强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举措

1. 加强校园内人文景观的建设。

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在酒吧,音乐和灯光造就的外部环境会调动身体的兴奋感,不由自主的蹦跳或大声讲话;但如果是在图书馆内,所有人都会保持安静,交谈时也非常轻声;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意成为“异类”,被投以异样的目光会让人们觉的很尴尬,所以在对校园进行人文景观建设时,最好以简洁、现代的手法突出校园环境的朴素、典雅的魅力和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将功能性空间精神化、艺术化,女生通常是感性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内人文景观的建设有利于女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 加强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要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群体,让教师们改变以往的背题、划书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科的欣赏性功能,使学生们在欣赏中学习和感悟知识,领悟人文精神、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样可以培养女学生们形成思辨的、理性的、全面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关键,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更深远。

3. 针对女大学生开设相应的女性素质课程。

大学的专业课程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女大学生,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女性素质课程,比如,女性心理学、女性维权法、女性性别审美学、女性礼仪、女性沟通艺术、女性健康、女性婚恋观、书法、茶艺、形象与化妆、护理与保健、烹饪、插花、形体与舞蹈等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一是为提升女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打下基础,二是可以使女大学生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传承中国女性温柔、善良和谦让的传统魅力。

结语

对于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完成的,加强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知识的积淀,为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女大学生美好的精神品质,使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得已继承和发展,使女大学生们可以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女性特有的美丽。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但其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性一样进行所有的社会活动,包括教育、创业等。本文鉴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对女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文素质低下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对加强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建议举措。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宪玲,张洁清.女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之思考 篇5

学院:会计学院班级:会计A0911姓名:卜琰婷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一群在中国发展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但是社会现状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修养不容乐观。在文中,我从现状,原因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其次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使大学生们正确塑造自我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从内到外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科学发展政府公众高校教育

在当今社会上,随着媒体的传播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有关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和社会案例被公众所了解,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同时他们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即:如今的高校教育只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实际上这种意识是有点以偏概全的,但是正是公众的这种质疑值得让我们需要深思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缺失的本源。

首先,我们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案例

一、2002年2月23日是一个风和日丽、春意浓浓的星期六。北京动物园内热闹异常。下午1时10分左右,动物园熊山内突然传来狗熊“嗷、嗷”的嚎叫声。只见随着水泥地上冒起的一股股白烟,两只大黑熊躺在地上打起了滚。就在围观人群一阵骚动后,一名手拎食品袋,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挤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抓住他,就是他给大黑熊投的毒。”喊声未落,这名男青年撒腿就向动物园内狮虎山方向跑去。正在附近巡逻的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动物园保卫处的工作人员和熊山管理人员以及在场的群众围追堵截,齐心协力将这名男青年抓住,带回了动物园派出所。经警方审查,这名男青年叫刘海洋,北京人。据刘海洋交待,因父母离异自己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1998年,自己幸运地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电机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

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这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好奇心”,1月29日,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北京动物园副园长王保强十分气愤地说,从1月29日开始,北京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

1只棕熊受到了刘海洋所泼的火碱或硫酸的残害。这5只熊有的嘴被烧坏,进食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这个案例突出反映了某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到了一种道德甚至人性泯灭的程度,这是让人十分后怕的,根据许多教育心理家们的研究,我认为现阶段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根据许多报刊媒体的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

在阐述出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现状后,我觉得对于这些现状有必要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解析:

(一)从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

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层次、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茫然失措,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从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

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很少汲取人文教育的滋润,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

(三)从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因此,部分父母过于强调学生的在校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塑造。对这一类父母而言,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

(四)从个人层面:沉醉于物质生活,忽略了个人精神文明的提升

由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高科技产品越来越耀人眼球,服装,饰品等方面都带给人极大的物质享受,而大学生对此更是热衷,这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私,拜金,寻求刺激,排斥书本中的人文教育,同时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暴力,同居,怀孕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既然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问题所在,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时关系到中国将来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解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认为可以从内外因来讨论: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1)从书本中汲取人文精华,拓展知识面,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应该基本了解中国近代简史,从中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通过热血奋斗换来的,要怀着一颗感恩,热忱的心去面对生活,从而使自己端正自我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同时,作为大学生还应该经常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动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或者享乐中。只有认清本国国情,了解世情党情,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远观未来的同时牢记历史,牢记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多实践,让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操渗透到我们骨子里。此外,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个人的素质。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主动远离错误的观念。比如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整个世界都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发展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体现了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层级性。大学生在学校里面,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专

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发展的办法去解决。

其次,从政府和公众的角度来看:(1)不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应该加强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社会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法制教育全过程,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深层次的影响广大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使广大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仰,明确责任。(2)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重视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历史,政治的教学地位,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深刻认识和感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特别是在高校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的教育地位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高举旗帜,就是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更加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遵循规律,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爱国,科学发展等话题的活动更进一步地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与修养。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篇6

摘 要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当今的大学教育,人文缺失颇为严重,确立现代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字 人文精神;大学理念;管理机制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指人性中的美好成分,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理想体系,是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而“人文精神”就是对“人文”的向往与追求,从本质上说,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自觉、怀疑、批判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确立现代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

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大学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当今的大学教育,人文缺失颇为严重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缺乏精神与道德“底线”而屡屡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乃至匪夷所思之事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伤熊事件”、“虐猫事件”“火烧自家房屋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大学生的精神现状,迫切需要教育界人士的深切关注与积极行动。

(二)当今是一个技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固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问题,“克隆”技术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人类基因研究带来的基因歧视、人种改良问题等。这些问题,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能解决的,只能依靠人文科学来处理,需要人文科学的智慧与情怀来观照。科学知识乃至技术无是非,但对其应用是有着是非善恶之分的。没有人文关怀,谁也无法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三、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近代以前我国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伴随“科学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它的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反思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危害。而此时,我国正在学习苏联模式,结果是大多数高校变成了单科性理工院校,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剥离。

(二)近年来,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

如果说强调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还有积极意义,那么大学产业化论调一经提出,其诸多弊端已是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四、 大学人文精神建构的机制

对于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来说,理念是前提和基础,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大学的管理机制、教育机制、文化机制应该为人文精神创新提供保障。

(一)管理机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恢复大学的自由与活力上

在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上应该逐步扩大自治权限,自己从学术角度决定谁教书,教什么,如何教,以及谁来学等问题。在大学自我管理上应创造性地解决新形势下学校党委和行政、行政决策体系和专家决策体系、教师和干部等实质性关系,走精简、高效之路,弱化行政,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教学和科研组织,成功地实现由行政治校到“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转型,对学校各类群体予以科学、合理定位,优化和平衡各种资源配置,释放全体员工所有的激情和智慧。

(二)教育机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

学校既要发展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伦理、音乐、美术、绘画等在内的新专业,在数量、质量、类型上向世界一流名校看齐,更要更新教育模式,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精心组织一套跨文、理、工、医、艺、体的通艺、通识课程,实行通识教育,并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课程教育。具体教育环节上要宽容学生的不同观念和独特个性,尊重其主动探索、批判、怀疑的能力以及多元智能和性向,激发其自我反思与创造、沟通、合作的热情,并真正建立起根据学生的满意度随机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机制。在加大学科调整力度的时候,应该切实贯彻“科技体现文化,文化体现科技”的原则。学校应该尽快分别建立起研究人才、应用人才、大师级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防止与社会亦步亦趋、仅仅培养技术蓝领的短视行为,而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为天才、大师的产生创造最好的人文环境。

(三)文化机制的人文精神体现为建设人文色彩浓厚的大学文化,营造人文性的校园氛围

大学在学校建设新“硬件”时候应切实讲究创意,对于现有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生活娱乐场以及自然景观应该逐步将其人文化或加强其人文内涵,并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一批新的人文景观。大学应以开放的眼光吸引海内外大师级的人文学者以及高雅艺术知名人士来学校做报告,并将包含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发展在内的人文讲座制度化。大学应积极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将艺术协会、音乐节、文化周、影视节、辩论、表演、沙龙、社团、书会等高质量的人文活动定期化、规范化。这样利于学生在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里熏陶“人文心”,人文精神也会非常自然地被启迪、提升。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和终极关怀的地方。“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伦事功,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人文精神的本真命题。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高等教育学07级硕士。

参考文献

[1]张颐武.《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8日第7版

[3]王玉升.《中国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荣光宗.《大学自我维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篇7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更具有重要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在思想上正是需要正确引导人生道路和缓解压力的时期。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分忧解难。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首先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适应国家的需求充实、完善自我, 使自己立足于社会, 实现自身价值, 为建设富强、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但是在这个新的时期, 机遇和诱惑都会出现在大学生的选择题中, 选不选, 怎么选将会成为大学生的困扰。如果意志不坚定就很有可能偏离主流, 成为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不利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是对青年人的摧残, 所以在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不断磨练意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达到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的高贵人生境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热爱祖国, 吃苦耐劳的高尚品格, 踏踏实实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 不能心高气傲, 拈轻怕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依然要提倡老一辈劳动者的优良传统, 学习他们为国家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在学生中依然要树立楷模, 宣传中华传统美德, 促进大学生建立起艰苦朴素, 勤俭务实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谈, 而是成为能够指导学生人生的一门有价值, 有意义的富于人文关怀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 历史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停留在政治方面。大学生的未来选择首先要立足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把国家命运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合起来。这是任何一国都会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将青年人紧密地团结起来, 为国家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从百家争鸣, 思想发散的时代到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程朱理学到自由民主, 中国经历了许多思想变革期, 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延续自己的统治而选择一种最适宜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思想进行统治。例如:汉代采取“废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因为当时刚刚结束战争, 民众期待休养生息, 儒家学说正是提倡“仁政”, 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潮流, 统治者便采取这种儒家思想, 并且借此机会将思想界进行统一, 使儒家思想为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为了维护现有统治而进行宣传和教育下一代, 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为人服务的,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常常成为政治家统治百姓的手段,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中国的传统思想中都有其精华, 同时也参杂着糟粕, 但是经过时代的筛选, 我们留下了有利于国家建设, 人民发展的精华部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但是政治依然是强硬的, 它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关怀依然是欠缺的。

(二) 社会原因

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可谓是漫长而复杂的。在封建社会, 王朝统治之下的民众没有对国家政治的发言权。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下, 政治成为利益集团勾心斗角的工具, 成为压迫、剥削百姓的工具。程朱理学便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 政治权利只把握在少说统治阶级的手里, 人的需求和欲望被压制、扼制。政治还不仅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领域, 文学领域在清朝也成为政治的摧残对象, 在“文字狱”中, 诸多文学作品被曲解, 许多文学家因此身陷囹圄。所以, 由于中国沿袭已久的政治理念所导致, 中国的思想政治一直是比较严肃、严苛, 缺乏人文关怀的。在近代, 中国经历了社会的重要变革,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民主共和的时代, 又由民主共和发展到社会主义。这些变革都离不开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 每个利益集团都会做出牺牲, 最终达成共识, 成为统治工具。政治本身便被视作是不流血的战争, 在政治战斗中, 也几乎没有同情, 没有人性可言。政治从开始就是脱离群众的, 置于普通民众之上的, 所以其必然是缺乏人文色彩的,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缺乏人文主义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缺乏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 改革教学模式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改革时期。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更是处于高歌猛进的状态。教学形式单一是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到了大学, 教师的言传还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一般都是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 真正的课堂参与、互动实际上是十分匮乏的。因为从小到大, 学生一直在安静的课堂上听老师讲, 这样的模式使学生陷入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 学校和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这使学生被夹在知识和教师之间, 学习成了一个苦差事。学生在单一教学模式下, 学习兴趣很难提高。特别是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 学生经常陷入机械记忆状态, 常常形成一种不理解理论的意义, 但是理论被牢记下来, 可以应对考试就万事大吉了, 最终这些理论知识被学生定义为无用, 在今后的生活中几乎用不上, 曾经牢牢背下来的理论经过一段真空期, 几乎全部被遗忘了。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更注重理论学习, 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道理学生都知道, 学生知道热爱祖国, 尊老爱幼, 但是学生几乎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实际的行动很少, 甚至是没有。其实努力学习就是作为一个学生的基础的爱国表现。只有用知识将自己武装起来, 才能为国家建设贡献知识、力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讲大思想、大道理, 还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开始, 让学生去实践, 实干才能兴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符合时代要求, 契合实际需要的。

(二) 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摆正思想, 站稳立场才能成为一个可以信任、能够依靠的人。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位日渐上升, 中国的思想正在影响着世界的大脑。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忠君爱国”就会与时代脱轨。当今的中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中国。言论自由是民众的权力, 对于不合理的制度规章, 每个公民都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意见、建议。大学生如果还是不敢说、不敢做、缩手缩脚的, 这不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目标,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加强政治教育的同时, 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使学生不再只面对冷冰冰的政治, 而是看到社会的人情。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 理想, 和谐的思考和行动的空间, 思想政治不要成为学生创新的无形枷锁, 更不要成为扼制学生理想的屏障。富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

结语

新时代, 新挑战下的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亟需新元素的注入的, 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困顿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高高在上, 孤立存在的, 而是应该深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承担起为大学生排解人生苦恼, 解答人生困惑的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添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于人性, 更有温度。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在诸多的诱惑下, 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考验。在物质需求几近膨胀的形势下, 大学生如何能做出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违背主流思想制约的抉择, 这正是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传教给大学生的重要一课。但是现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依然是重视政治, 轻视思想性和人文性。政治高压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轨了, 更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更贴近大学生生活, 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对大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当代的大学思想教育课应该更具创新性, 从思想上解放学生;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进行改革, 改进, 使学生不再是枯燥地学习理论, 而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排解思想困惑的工具, 成为具有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的风向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汝坤.基于教学内容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 2011 (1) .

[2]黄元全.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强化大学生接班人培养意识——兼谈"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篇8

“精神”一词是指事物的内容实质,奥林匹克精神是指奥林匹克运动本质的、内在的、核心的实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是人类世界观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反映,代表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它既贯穿了奥林匹克的宗旨,又融汇了奥林匹克的理想,还兼蓄了奥林匹克的原则。奥林匹克精神的要点是:以公平竞赛为前提,在激烈的竞争中,竭尽全力拼搏奋斗,极大地发挥人的体能、技术、知识、智慧以推动人类的和平、友好、进步事业,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同时,也是现代人生活的准则。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 orld One D ream)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充分地反映并完善了奥林匹克崇尚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理念。随着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它已成为青少年体育人文教育的宝贵的精神源泉。

2 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理念

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体系,源于西方,而属于世界,它不讲门第、不排世系、不论尊卑、不分国界,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教育并影响着年轻一代。奥林匹克主义强调运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出,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奥运会这一神圣的国际盛会之所以历经磨难,经久不衰,不断传承,首先在于奥林匹克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圣洁的教育理念,它集中地反映了奥林匹克理想,充分地表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文化特征,但是,宪章也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绝不仅仅是举办一个奥林匹克运动会,有许多文化艺术都可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体育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结为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去展现奥林匹克文化、实现奥林匹克的教育思想.奥林匹克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摆脱各自的文化带来的种种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现中看到的不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文化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壮丽图景。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人们才能跳出各自狭小的民族局限,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相容与渗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互补性。

3 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教育价值

历时一千多年的古代奥运史和历时一面多年的现代奥运史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对大学生进行身心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内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强调教育和文化的价值。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作为当代世界主体性体育文化,因为它对大学生的教育性,它的可参与性和可观赏性以及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性,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目的之一在于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塑造大学生的身体和完美人格,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强调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体育运动应该在道德的规范内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有损于体育目的的过度商业化和舞弊过程中竞技运动的异化。这对于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且直接关系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存亡因此,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重新受到了国际范围的普遍关注。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引起了各国奥委会和教育机构的普遍重视,目前德国、瑞典、希腊、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奥运教育计划。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性与多文化发展特性,成为各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动力并且使奥林匹克文化成为学校体育中传承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关系,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间题。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也是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它必将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的重任。因此,学校体育在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推动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奥林匹克教育有它自身的内涵、方法和手段,以及以它的理论即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因此,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将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4 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强调其教育功能,突出对大学生教育的目的。奥林匹克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奥林匹克主义的和平、团结友爱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参与、创新,勇敢挑战困难,展示个性;同时奥林匹克运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蕴藏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些奥林匹克运动内涵的文化因素,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契合。从奥林匹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出发,揭示了奥林匹克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时代内涵,从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魅力和风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多个方面全面阐释奥林匹克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明确奥林匹克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对大学生进行身心教育的生动素材,但是我们要有鉴别地吸收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仍然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体育文化,中国学校体育在吸收、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显露出来,市场法则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冲突,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要求我们要创新完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载体,奥林匹克主义特有的教育价值,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境界,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都是我们吸收其精华的精神源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从认知的角度、审美的角度、礼仪的角度,特别是从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则具有更为显著的成效。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文化元素滋养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具有对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崭新的活力。

5 结语

教育是奥林匹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始终驱动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本质上讲,奥林匹克运动独特的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奥林匹克是教育我国大学生完善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追求快乐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和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湘浓, 付凯.试论人文体育与2008年“人文奥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8) .

[2]陈平艳, 侯德红, 刘建平.北京申奥成功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 2004 (2) .

[3]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D].北京:体育大学, 2005.

[4]赵洁.论奥林匹克知识产权[D].北京:体育大学, 2004.

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 篇9

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淡化的倾向, 具体表现在一些学校缺乏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 某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责任的培养, 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使命感, 这直接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境界。那么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引领社会, 这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 即教育的意识。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 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 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由意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素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专授, 环境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的目的, 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当代人文素质教育观, 同历史上、同国外各种人文教育不同, 其根本区别是:中国当代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把坚定不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切腐朽没落的低级情趣作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其根本任务说到底还是为了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 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中国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从学科角度看,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教育两大类, 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以文、史、哲为主。我们不能要求人文课程与活动直接解决政治方面和思想上的具体问题, 而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可以帮助学生打好文化和审美的根基, 再经过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及德育实践活动, 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这种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 可收到潜移默化之意义。所以比较易于被学生接受, 而且一旦形成比较稳定, 它可以成为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 从而能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一, 目前我国面临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两大战略性转变, 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 以实现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无论以前提或是目的来看, 都要求教育致力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人文素质。从世界各国激烈竞争, 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 而且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文明水准的较量上。无论从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来看, 还是从全球经济一体化来看, 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 并了解与吸纳世界一切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只有这样, 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和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较量中, 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正当权益,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 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 反应一所大学水平的根本是人才的质量, 即它所培养出来的人在解决本国重大社会、科技、经济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有利于我国交流文化中“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观念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深深扎根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的发展融于国家和事业发展之中。为此学校必须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包括作为其基础的人文素质。

第三, 我国的高等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前, 突出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在改革开放以后, 又突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这些都是着眼于教育的社会功能, 而素质教育的提出, 则突出了教育的本体功能, 即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决定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20世纪科学的发展, 一方面是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 各种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 学科的交叉渗透, 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拓宽我们的视角, 进一步在教育上实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自觉而有效的帮助理工学生开拓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文科学生开拓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领域, 并提高相应的素质。所以大学的综合性, 不仅体现在设置的学科, 更应体现学科及人文素质的综合。实践告诉我们:人文课程的开放, 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 这实际上是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也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第四, 与国际一流学校相比, 我们一些学生创造性不足。究其原因, 恐怕与我们过去以基础教育开始的、过重的作业负担、划一的要求、注入式的被动教学方法有关, 同时对成长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不够,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关注不够有关。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的哲学思维, 则是创造力腾飞的翅膀和创造实践的航标。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哲学思维、形象思维, 从而提高创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把“学会关心”作为议题, 要求培养青年一代面对挑战而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反映出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 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特变。在这里, 人文精神建设、人文教育提升到重要的地位, 代表着国际教育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走向融合的趋势。因此大学教育应尽快改变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局面, 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 立足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四、人文素质教育之构建

以履行大学使命的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转变观念、点面结合, 加强研究。

第一, 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有新的突破。一是在教育功能上, 以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到同时注重教育的本体功能。二是在教育的目的上, 以重知识传授到同时关注能力、全面素质的提高, 树立起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例如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拥有的教学资源,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 而不必固守统一的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具有明显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 应当尽量避免单一学科设置, 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 通过特定主题进行多学科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 正视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 努力加强文科建设。包括学科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可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 以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做到为人师表。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 要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传道”。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传道”, 通过言教和身教两种手段,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循循善诱, 启迪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喜欢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 要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上下功夫, 努力探索与确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大学生充分地以自己的思想风格、思维方式去自由地思索人生、思考社会, 同时见之于行动。例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 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 由于他们亲身投入和参与, 学习自觉性会更高, 印象会更深。人文素质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世界和思想, 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素质水平为目标, 力求对学生的社会、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通过自身的学习和践行, 将人文知识升华为人文精神, 从而为构建正确的人生观提供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王三可.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 2007, 10

[2].虞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 5

[3].任海燕.浅谈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7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篇10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当代的大学教育现处在一个急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3 0年以来,高校自身的建设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如下:

1、教育理念的变化。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模式,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2、教育资源的建设。

众多院校合并,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发展模式受市场经济影响较严重。

3、偏向学科的硬件建设,忽视人文教育建设。

上述三点反映了当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总结了由此现象带来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一是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势必会造成高校对人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其质量的提高,这就必然会造成对人才培养的粗放型发展以及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缺乏;二是众多院校的整合,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得学校教育资源有机会进行优化配置,但是这种用商业经济模式套改大学教育的方法,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追求。这无形中偏离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原则;三是学科硬件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受教育的外部环境,但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建设的忽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共同匮乏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实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使得大学教育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气息,以至于学科专业的发展没有民族的鲜明个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

音乐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些现象的逐步影响中失去了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艺术内涵。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音乐教育应该彰显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但是,我们现在却看到音乐教育中“人“的责任在淡化,人的教育被忽略,而强化了纯粹的专业化知识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表现的更加突出。

1、音乐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载着陶冶情操、抒发性情的审美功能和构建学生心中人文世界的历史使命,如何使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审美导向问题。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兼顾学生的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在音乐内容的取舍上,必须立足民族音乐,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民族音乐本身具有一种血缘文化的亲切感,更加贴近人的生活,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其次,审美所需要的文化修养,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开阔学生认识美的视野,增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音乐教育是中国文化延续的特殊载体。

纵观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一部反映文明进步和民族兴衰的社会发展史。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音乐教育侧重于音乐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音乐与各种古典哲学,文学和科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对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西方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音乐与宗教活动密不可分,也具有陶冶品性的教化作用,对开启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音乐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他们一定要认识和遵循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我们民族的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精髓,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结合现实,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朝着一个良好的态势发展下去。

三、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

在全社会大力呼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更应该发挥出它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人文教育将人文关怀视为对人的终极关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应该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本。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改变音乐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上的人文知识传授,还包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提炼和培植学校的特色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让学生感悟大学教育的文化熏陶,从而逐渐感悟和理解人文教育。

音乐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人文教育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不同方面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内涵,体现人的精神价值,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音乐教育应注重更广泛学科的相互借鉴学习,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

其次,调整音乐教育中学科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学科的拓展,在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上重视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的渗透。在音乐教育理论上扩展知识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比如,有的大学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学生到了大三、大四才开设音乐欣赏和艺术概论课程,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领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些基础性的专业理论学生必须在大一和大二就要学习和掌握。这样学生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才会从理论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有助于指导学生在音乐作品表达处理上更加具有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另外,增加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学方面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得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发展趋于平衡。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智商的开发,也必须重视学生情商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要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固然重要,但学生还必须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音乐教育必须从人文关怀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育学生体味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文化素养,开启学生的人性自觉,启发他们从心灵深处去感悟音乐之美。

最后,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与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紧密相联。我们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加强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同时,将音乐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学校人文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把统筹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提高教师素养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之中,让教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受到启发。总之,上述因素的综合协调发展,将会使人文教育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人们偏重视于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的完善,偏注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堆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完善的人格培养。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艺术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本文旨在从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以人文教育为突破口,结合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谈一谈人文教育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高校音乐教育,人文教育,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项贤明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6月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校园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方便,大学校园既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又是高科技的实验室。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的大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现象所隐含的矛盾不断涌现,对这些矛盾需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以求得促进大学校园和谐发展。

一、当代大学校园出现的现象

(一)经济上由教育主体向市场主体转变。近年来,大学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令很多想上大学的学生兴奋的事,也是好事。但是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校园的规模和现代化,造成教育投资成本过大,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盲目而忽视了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由老校区搬迁到新校区后,新校区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积淀固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老校区所形成的浓厚的文化积淀日趋荒芜着实令人心痛,对硬件的过度重视和对软件的漠视是科技在高等教育中价值理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所大学占地动则百亩甚至千亩,盲目追求占地面积扩张,甚至加入到房地产开发的行列,这与我们大学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二)政治上由“学术圣殿”向行政机关靠拢。大学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我们的大学应具有一定政治属性,但是不能政治化。近年来,在大学中出现了“副部级”大学,产生了“副部级”大学领导,学术依赖于政治,科学附属于权力,我们如何才能守住这片文化的净土?“如果说,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农民守望的黄土被城市化、工业化残食乃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国知识分子守望的学术净土被权力和金钱腐蚀乃是历史的悲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的知识分子较之中国的农民更为可怜可悲。” [1]我们要遵循自身的规律,以追求科学真理,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决不能为了政治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独立性和学术性。

(三)文化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弱化。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凸显了对科学的无知。由于功利性的心理作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考试,来源于奖学金,一切以考试为导向,“考什么,学什么”。在教育主体(教师)与教育客体(学生)的这对矛盾中,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大学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人生态度,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的深入分析和科学引导。对科学的功利主义比对科学的无知更可怕。鲁迅先生曾不无悲哀地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国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器而已。” [2]

二、对当下大学教育的思考

大学应该是科学知识的海洋,高尚文化的殿堂。“人类具有文化意义的创造与积累,从一开始就与他们具有科学意义的发现、总结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3]科技成果在校园随处可见,从计算机到MP3,从多媒体到智能手机都见证了科学技术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轨迹。当他们拿着MP3欣赏流行音乐时,他们不会再去追问其工作原理;当手机铃声在大学的课堂此起彼伏时,又有谁再思考芯片技术的发展?除了惊讶于铃声的美妙,更没有人从道德的层面去理解礼貌的含义。他们把科技产品充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却对科学本身不感兴趣;他们喜欢感性的东西,却没有兴趣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和内心欲望的膨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脆弱的条件。他们矛盾,他们痛苦,他们后悔对科学的无知,对文化的狂妄。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说:“对于科学的无知需要科普,对于人文的傲慢需要抗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大学生“回炉”念技校,“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等现象,虽然个别,但是很典型。他不仅给我们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办学规模在扩大,招生人数在增加,高等教育在发展,怎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怎样达到科学发展?

三、当代大学校园呼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技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丰富的物质财富。我们在关注物质财富时,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4]科学精神放在文化的大视野中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属性和本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不迷失方向的航标。

科学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积累,而且高科技产品是科学的直接表现形式,容易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为教学而教学,学生为学习而学习,都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知识相对于科学精神更容易获得,但是从长远来看,没有科学精神的科学研究是肤浅的,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大学作为育人的摇篮,对科学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理解。我们需要的人是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崇高科学精神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而且当一个人的科学水平越高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会显得愈加重要。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精神,才能为整个人类文明造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是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因此,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之所在,灵魂之所在。必须改变“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在科学发展的大时代,让科学彰显人文魅力,使人文具有科学色彩。现代化的大学应具有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大学精神,提倡和鼓励老师埋头治学、学生一心求学,让课堂内外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让科学与人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功能和作用上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人文对科学的价值导向作用,使科学更加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和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 刘开云:《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觉醒》,《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

[2] 鲁迅:《电的利弊》,《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3] 冯之浚等编著:《科学与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人文素质缺失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 篇12

一、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 社会上充斥着对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追求, 在原本以求学为目的的高校学生中变得十分明显。很多大学生在渴求物质上的满足, 追求感官上的满足。然而, 他们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不断满足的同时, 却越来越感觉到精神上的空虚,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迷失了方向, 也丧失了追求崇高精神的理想。一些被视为优秀人才的大学生触犯法律最终走上不归路的例子屡见不鲜。由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引起重视, 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进行关注。

针对当前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该理清“行为失范”的含义, 便于我们对具体行为进行界定。范先佐先生在《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缺失与教育行为失范》一文中指出:“行为失范可以分为被动失范和主动失范, 被动失范是指人们的具体行为无法在两种或多重制度间协调, 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 从而最终选择对于自我利益最大的路径;主动失范是指在制度的交替过程中试图利用‘制度真空’来对既定的利益结构进行破坏, 以一种非生产性的损耗公共教育资源为表征, 亦即教育寻租。在制度缺失的语境中很多行为可能开始是被动失范, 由于个体的趋利性, 最终都会演变为主动失范, 而教育行为失范的背后潜藏的必定是以牺牲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为代价, 大量教育资源的无效利用。”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也经历了由被动失范演变为主动失范的过程。以法制教育为例, 许多高校都不缺乏法制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 但这些课程往往流于形式, 学生也确实通过这些课程和其他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 可是学校如果不积极引导, 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的散播, 部分学生就会以钻法律空子为荣, 甚至出现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掌握法律知识, 但却没有法律信仰的现象。

二、大学生陷入人生价值取向的困惑状态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有思想、有知识的特殊群体, 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耳濡目染着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化的变迁, 深切感受着时代脉搏的跳动, 他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 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功利和自我倾向。许多大学生学习目的非常明确, 但是人生目的却十分模糊。他们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 即使是自费也会想方设法地奉献时间和精力, 但对一些马列主义知识理论的德育学习却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在选择工作的时候, 大学生尽可能地选择经济收入高、吃苦少的实惠岗位, 而服从国家需要, 去偏远地区支援的岗位仍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愿意接受。在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也开始讲究实用, 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主动接近, 频繁往来, 无用的则不理不睬, 甚至用势利眼看待同学。随着价值观的功利化, 大学生所具有的理想主义色彩日益淡化。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是获取财富的工具, 他们忙于自我规划, 对自身的人文素质漠不关心。有些沉溺于垃圾文化之中, 对国家大事闻所未闻。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强烈, 人文主义思想淡薄, 他们将福利高低、社会地位、权力等非常现实的条件作为评价职业的主要参考标准, 可见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 被注重个人的、现实存在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自我倾向。在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 他们的集体观念也在减退, 甚至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他们过分夸大个人作用, 片面理解个性发展、自我奋斗, 将个人和社会割裂开来, 强调自己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谈到关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动力来源, 大部分学生认为谋求将来的美好生活是关键, 而为国家这个大集体服务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很难被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对自身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呈不断增强趋势, 但组织纪律和奉献精神却呈减弱趋势。这表明, 当代大学生在自我与社会、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上, 明显地向自我和以个人为本位的方向上偏移, 他们更为关注自身状态和现实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117。

[2]陈小影:《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湖南社会科学, 2004 (4) :129。

[3]舒扬:《关于大学人文精神构建的论析》, 中国高教研究, 2002 (7) :26。

[4]武国栋:《人文科学·人文素质·人文精神》, 辽宁教育研究, 2000 (1) :46。

上一篇:科学技术奖励下一篇:VIK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