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医学

2024-10-07

当代大学生医学(共8篇)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1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质,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1]。它们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 (如身体状况等) 。一般而言, 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质的高低, 职业素质越高的人, 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所以, 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社会成员, 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90后”医学生, 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 身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使命, 大学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90后”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人才, 使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 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奠基石, 是到达理想之岸的顺风船。因此, 加强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并非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能一蹴而就, 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 医学生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自我修炼的能力。

所谓“人文素养”, 即“人文研究的科学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2]。它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本是大学生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 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渗透力和影响力”[3]。

医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人文素质修炼能力, 除要学好专业课程外, 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外, 平时应多看经典作品, 多听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讲座, 多参加文化艺术类活动和人文类竞赛活动, 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里的丰富资源, 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做好人生职业规划, 有意识地提高职业素质。

(二) 高校要强化医德教育, 适时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倾向于专业课, 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对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应该做到:

首先, 强化医德教育, 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常言道:医者仁心。仁心从更高层次上体现出的便是道德。医务工作者除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有的一般人文素养之外, 其首要必备的品质是医德。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 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4]。大学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医德教育就是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教育, 目的在于通过教育, 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5]。要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德教育, 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灌输传统的医德教育观念, 更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为“医德教育不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 社会实践也是医德教育的途径[6]”。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还必须从医疗行业和医学生的特点出发, 采用情感化管理, 坚持以学生为本[7]。针对“90后”医学生思想活跃, 好奇心较重, 接受社会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等诸多特点, 结合社会上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各类新闻报道, 还可以通过校园BBS QQ群、微信群、博客等网络工具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沟通, 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总之, 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又包含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最终目的是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其次, 要依据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 适时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一, 从大学生入校之初开始, 高校就应将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中, 使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 应明确告知其专业与职业、人生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 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 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二,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加大《大学职业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力度, 安排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第三, 在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 积极探索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通过设置选修课、专题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使人文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培养。

最后,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应多引进一些具有高素质水平且专业对口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其平时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学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水平, 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以身作则, 知行合一, 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和影响学生, 使医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自我修炼和提高, 积极培养职业素质。

(三) 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和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孩子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 在心理、情感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应, 但某些家庭只重视物质的满足, 而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求, 孩子在大学里的事情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某些学生因长期受家庭教育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消极, 乃至有失偏颇, 这导致他们在校园里放任自流、得过且过, 对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 在整个大学时代, 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 也需要家庭教育的跟进和进一步完善。家庭与学校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经常的沟通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使他们有抒发心理情感的正常通道,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自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素质,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四)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利益化、淡漠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 这对当代医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若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歪风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长此以往就难保医学生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因此, 进一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由于医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特点和今后所要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 培养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外在推动力, 但更要依靠内在的动力,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更需要发挥其内在因素。因此, 每一个医学生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 实现医学生内化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真正做到“精”与“诚”的统一。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 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霞玲.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6) :29.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1) :96-97.

[3]范思敏.浅谈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增刊) , 2014 (17) :49.

[4]游元军, 胡铭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4) :54-55.

[5]王卫平, 温锦旺, 王国祥, 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院报, 2008, , 6 (2) :20-25.

[6]李明珠.“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 2015, 3 (3) :100.

[7]袁良军, 张敬军.柔性管理在“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6) :223-233.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2

[关键词]当代医学生 价值观 规律特点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如何加強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汇、相互冲撞和相互激荡,新生的、进步的思想会催生,而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思想也会沉渣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当代医学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医学生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医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

由于时代大背景的不同,每个时期的医学生的价值观都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五六十年代的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事业之中。改革开放后,医学生的自立代替了过去的被动接受,个性张扬代替了过去的完全依附,同时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想特点。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我国医学生的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离不开其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教育的本身。

二、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特点

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从总体上是来说是良好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国内改革的深入,各种医患关系交错呈现,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使医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虽然理想信念明确,但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从整体上看,我国当代医学生是具有明确的理想信念的,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在国内外显著的阶段性大气候的影响下,当代医学生正接受着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渗透和渲染,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的价值选择趋于务实和多元化,功利色彩较浓。面对现代的各种医患之间的矛盾,医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化更趋明显,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价值受到部分医学生的质疑;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越来越被更多医学生接受,一些医学生甚至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面。

三、当代医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规律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一些现实问题,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问题主要有对“安乐死”的态度“红包现象”和“专家门诊”等等。大多数学生认同安乐死这种做法,他们从“人的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符合安乐死条件的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是无益的。他们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人的本质及人的社会价值理论。而少数学生则反对安乐死,他们认为那样是不人道的,违背了医学目的的初衷。在对“红包现象”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坚决反对医生收受患者在任何情况下给予的红包,认为说到底红包是不道德的,是违背医生的天职的。另有10%的同学认为如果患者主动给,医生可以收下,没有必要拒绝,对公费医疗或是家境富裕的患者可予以暗示或索要,以补偿医生工资待遇低的缺陷。在“专家门诊”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此种措施是可取的,是新时期医院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标示着人的价值,是消除平均分配弊端的有利措施,并认为如果在医院中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那么自己完全可以出去行医,只要有能力。另有部分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专家门诊”又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对它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专家的水平也是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在的专家吸引了大部分患者,这就剥夺了青年医生正常成长以至成熟的实践机会,也造成了收入上的明显差距,使一些年轻医生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再者,有些专家名不符实,有欺骗行为。

从学生们的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的价值观更趋向于实际,正在摆脱以往那种似乎是处于理想状态的态势;他们的价值观有走极端的趋势;他们的价值观念更多地受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加注重自身地位的取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讨论

从大学生们这些观念的变化中我们就可以探究到他们价值观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些启示。中国传统人生论中“以义为重”的价值观,突出强调“重义”、“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大学生以往接受的都是这种道德思想教育。但是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固有的、稳定的思维模式被打破,被传统道德标准压抑的个体的生命、人格、利益、渴求此时渲泄出来,致使道德评价中出现错乱和失当,价值目标呈现多元化,价值观的混乱、偏离与失范,使大学生感到原有的价值观念已经过,不切实际,已无法解释一些现象。

社会发展在客观上应该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过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社会人群的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向。他们片面的理解主体价值,把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私利、经济收入、个人高消费看成是主体的最大价值所在,进而出现各种医学腐败现象,完全抛弃原有的道德标准、义务和责任,而这恰恰是导致医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学生们开始否定传统的道德价值理论,从“以义为重”转向“以利为重”,并认为收取“红包”是可行之事,获取额外收入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不管采用何种手段。面对这样不正常的现实,我们必须通过具体有效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医学校园文化建设,强调职业医生必须掌握一系列与传统的只注重诊断和医治本身截然不同的技能和技巧。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反对以问题为中心,重视病人的参与价值。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让病人感到充分的尊重和得到及时的帮助,能有效的减少伤害发生后可能引发的愤怒、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了解现代医患关系特点,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并结合临床实习,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再次发生新的、质的变化。

我们应使学生明确正确价值观念的丰富内涵,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社会中出现各种不良现象,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社会的进步一定会消除它们。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中,应当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和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新型的医患关系特点,充分调动医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情操,促使他们建构符合现今社会需求,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付勇.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6):57-58.

[2]文阳初.医学模式的转变[M].北京:人民出卫生版社,2004:8.

[3]阳天明.医学生价值取向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60-62.

[4]郑雪倩.确立正确医疗价值观重构和谐医患关系[J].当代医学,2006,6:70-73.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3

1 乐观的一面

1.1 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较为健康

调查显示,在“你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上,分别有60 %、72 %和40 %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和“是否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只有20 %和10 %的学生选择了“金钱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这是一个非常有个人实际意义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反映其自身的人生理想,上大学不单单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以后实现自我、服务社会;并没有受当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正是按学生们的心理需求而设立的,是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在下一步的学生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端正学习动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1.2 学生的思想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调查显示,在“你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绪中”这个问题中有44 %和62 %的学生选择了“快乐”和“平静”。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随着社会日益向着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想也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刚刚成熟即将踏入社会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他们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不分是非,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作为学校特别是辅导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平时要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追求、愿望和需求,乐于和善于为学生真心诚意地解决具体困难,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上的沟通、理解,从而达到灌输“道理”、增进感情、提高认识的目的。

1.3 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

调查显示,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就业”、“专升本”、“考研”,分别占59 %、37 %、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然而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专升本”和“考研”,这两个选项占40 %,有四成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 不容忽视的一面

2.1 学生受父母期望过高和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影响感到苦恼

调查显示有64 %和54 %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压力”,有50 %的学生受“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的影响而感到苦闷。由于我系的学生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的经济情况大多比较困难,所以大多学生感到上学的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作为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同时多为困难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也要积极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指导,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其日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与老师沟通

调查显示,在“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上有66 %和24 %的学生选择了“找好朋友倾诉”和“找亲人倾诉”,而只有6 %的学生选择“找辅导员谈心”。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活中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老师,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却不愿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这说明我们辅导员的有些工作还做的不够好。作为辅导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其次要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1]。另外辅导员还应勤与学生交流,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

2.3 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愿望较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统分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但是,据调查显示,在“你认为那类卫生机构比较适合你”这个问题上有50 %、28 %、46 %和42 %的学生选择了“省内地市级卫生机构”、“省级卫生机构”、“省外卫生机构”和“涉外卫生机构”,而只有23 %的学生选择“省内县、乡镇、社区卫生机构”。又如在“你想在那一个地区工作”这个问题上有30 %、28 %、36 %和40 %的学生选择了“大城市”、“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和“一般城镇”工作,只有10 %和6 %的学生选择去“西部地区”和“家乡工作”。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边远山区、基层去[2]。大多数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认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且各项工作不能只浮在表面,每项工作只要抓了,就要落在实处。总之,作为学生的老师,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在内容和方式上有所改进,有所创新。要传播正确的进步思想和观念,要引导大学生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创新求实上下功夫,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真正培养“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黄杏娣.对实习护士因人施教的探讨[J].护理学报,2006,13(1):72-74.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网络安全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对象是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的2013、2014两个年级不同系别的学生,分别在每个年级随机选择的210名学生,共4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以自行设计的《网购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调查问卷表为调查工具。问卷共设计26个封闭式问题,包括18个单项选择题、7个多项选择题以及1道开放性问答。420名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有效回收393份,回收率达93.57%。

1.3 统计分析

统计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进行描述性统计。

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我校大学生对网购的了解程度

对有效回收的393份问卷统计分析得出:25.95%的大学生非常了解网购,69.47%的大学生只了解部分,4.58%的大学生不了解网购。

大学生作为网购网民中的重要群体,其消费行为有:攀比炫耀,追逐时尚,对网购的了解高达95.42%。

2.2 我校大学生网购的现状

网购日渐成为新兴的商业模式。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2015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由此可见,网购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支持。

由图1可知,96.95%的大学生有网购经历,仅有3.05%的大学生没有。

由图2可知,平均每次网购一件物品花费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不超过7.38%,用时在10~30分钟内和在31~60分钟内的分别为34.86%和27.48%,用时极长超过1小时的达30.28%,接近1/3的比例;由此可知,网购更能耗费时间成本。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18~24点网购,绝大多数人根据买家评价(73.28%)和网店信誉度(70.48%),多数人根据商品描述及价格(62.60%)、货比三家(60.31%)和品牌知名度(55.98%)选择,还有极少数人(4.83%)因其他原因购买。

在网上购买商品的类别上(多选),服饰鞋帽类、家居日用品类和食品类的占据前三甲,分别有81.93%,42.49%,39.19%,其次是学习用品类、化妆品类和数码产品类,依次为27.74%,25.45%,23.66%。

2.3 我校大学生对网购的态度

“双十一”是大学生满怀期待和最受欢迎的狂欢购物节之一。大多数人理性选择,合理网购,在自己有需求时购买(55.47%),30.03%的人选择商家大促销,如“双十一”,但也有部分大学生(13.99%)会因一时的心血来潮而网购,因其他原因购买的仅占0.51%。

393名大学生中81.42%的人认为网购将会成为主流消费方式,8.65%的人认为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会选择,9.92%的人不知道网购何去何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是否会因为网购而迷恋网络时,大部分(76.08%)大学生认为肯定不会,但经常网购对网络产生依赖的也有少数(5.85%),而认为自己自制力不强,可能会迷恋网络的占18.07%。

2.4 网购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分析

网购是把双刃剑,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不可避免。调查中,96.94%的人认为网购利弊共存,其中认为网购利大于弊(76.84%)的多于弊大于利(20.10%)的,而有2.54%的人认为只有利,0.51%的人认为只有弊端。

由图4可知,网购给大学生带来的弊端中,最多的是图物不符,产生负面情绪(73.54%);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经济负担(52.93%);其次依次为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生活(31.81%)、网络支付不安全,钱财被骗(37.40%)。

由于网络支付环境的不安全、卖家售后服务的不完善商家不诚信,不按约定规则交易(43.51%)和个人信息泄露(36.39%),其次是物流不妥善保管货物(33.08%)和钱财被骗(19.08%),网银密码被盗的也见少数(10.94%),从没有遭遇过上述侵犯自身利益的占28.24%。

3 建议

商家不诚信或遭遇诈骗时,大部分学生选择找客服投诉(74.05%)或是报警(37.15%),少部分人选择维权,极少部分人选择其他方式维护自身利益。收到网购商品不满意时,绝大多数人会与卖家协商,要求补偿,大部分人会给商家差评,部分人投诉(24.43%)和拒绝签收(21.37%),少数人(15.01%)会自认倒霉。

3.1 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保证支付安全可靠

(1)谨防“钓鱼”网站,谨慎网购不轻易点击与卖家聊天记录中的图片和任何一条链接进行付款,理性消费。

(2)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支付宝信使,增加消费保障。

(3)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制制度建立合理的法制制度,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2 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购观

学校层面加强辅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不盲目网购。

家长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理财计划,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个体层面大学生常自我反思,理性网购。

3.3 诚信交易,合理维权

(1)诚信交易。通过商家与买家的诚信合作形成一个让购物者放心满意的购物平台。

(2)合理维权。建立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如果发生纠纷,先通过客服平台发起维权投诉,向工商部门申诉举报、向相关部门检举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结论

随着网店的不断兴起,网购成为主流消费方式。会不断发展壮大,造福广大网购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当代医学大师人文精神解读 篇5

当代医学大师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 他们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学界所推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

什么是医者的仁爱精神?前不久, 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指出:坚守医乃仁术的宗旨和济世救人的使命。关爱病人, 无论病人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 都要一视同仁。这就是医者的仁爱精神。当代医学大师中有很多这样“成大业者必有大爱”的医学家。如我国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 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我的病人”。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呼吸科教授罗慰慈说:“每天出门诊时, 我都会扪心自问:我能不能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就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 视病人若己。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先生常常教诲弟子:“要待病人如亲人, 想其所想, 急其所急。”[1]他自己躬行如此, 真正做到了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倡导的“皆如至亲之想”。已故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院士行医几十年对自己约法三章:“对熟人对生人一样热情, 对领导对群众一样精心, 对大人对小孩一样周全。”令弟子感动的是姜老冬天给病人看病, 总是把听诊器用手捂热, 才放在病人胸口上。苍生大医于维汉院士用50年降服了疑难杂病“克山病”, 被后人称为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他有28个春节是在农村和农民一起过的, 老乡说于教授下乡看病人从没有嫌过脏嫌过味, 不管多脏的屋子, 上炕就坐, 不管孩子有没有鼻涕过去就抱[2]……这就是医学大师的仁心医术。他们的医术我们无法企及, 但他们对病人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学来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可以示范和传承的。

2 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敬业精神

当代医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敬业精神, 努力担当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如林巧稚大夫终身未婚, 在半个多世纪里, 她亲手接生了几万个孩子, 被大家尊称为“万婴之母”。汶川大地震后, 著名外科学泰斗裘法祖教授, 以94岁高龄出现在伤病员床边, 亲自指导救治工作, 始终把救死扶伤、守护生命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李孔定先生有句名言“不求名医, 但为民医”, 在他七八十岁的时候, 病人络绎不绝, 为了李老的身体, 医院实行限号, 但李老在病人面前成了“没有原则的人”, 总是经不起病人的恳求, 不断加号, 其往往午后两三点才吃午餐。据调查显示: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每天门诊时从早晨走进诊室, 一口气要坚持到下午两三点, 中间连喝水、上厕所都顾不上, 午餐也常常被耽误。其实这种敬业精神也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身上, 需要我们挖掘和弘扬他们的敬业精神。

3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有“精进审慎, 积极创新, 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宽厚包容, 博采众长, 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 审慎行医, 避免疏忽和草率”的宣言。其实这种精神在医学大师身上有着更加直观的体现。作为“打开内耳禁区的人”, 姜泗长院士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内耳开窗术, “让聋哑人听到了伟大时代的声音”。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念念不忘自己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失败的手术, 后来姜老把这一事例写进了他晚年应解放军总医院的要求而写的《名医手记》中:“在年轻时代我因手术快捷、准确而受同行的称赞, 无形中产生了自满情绪。1949年我收治了一位16岁的男孩, 患有较大的左上颌窦纤维瘤。过去我多次做过这种手术, 未曾出过血, 所以我对这一手术方案没有认真地推敲, 忽略了手术过程中可能大出血这一情况, 术中病人突然大出血, 由于术前没有输血准备, 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 致使病人死亡。我深知病人的意外死亡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疚和自责使我长时间不能自拔。骄者必败, 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人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切不可掉以轻心, 忘乎所以。特别是做医生的, 时刻都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几十年我一直以这一意外为鉴。”[3]这一事例姜老一直讲到老, 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和医务工作者在医学领域要严谨, 精益求精。

4 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怕手术失败, ‘晚节’不保,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动别人不敢动的刀子, 这对于吴孟超先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医学大师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和颅面外科专家张涤生院士向记者谈他的行医心得时说:“行医的道路不可能是条坦途, 病人病情可以千变万化, 疑难杂症更是千奇百怪, 一个值得病人信赖的医生不但要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 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计个人得失, 知难而上, 具备勇于探索、敢担风险、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 这才是考验医生技术和医德水平的试金石。”[4]张院士不仅这样说, 而且这样做。他每次参加学术会议, 都能带来新的研究成果, 为国内外同行所敬佩。学术界曾流传着他的一句话———“没有新东西, 我怎么敢来开会?”有“胆道之父”之称的黄志强院士有一句大家熟知的格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开别人不敢开的刀”。可见勇于探索, 敢于承担风险, 不断创新是医生成长为名医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国之大医吴阶平院士所说“医学未知领域多, 疑难问题多, 探索性强, 风险大, 要不断创新”。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创新, 推动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也正是这种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大师。

5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献身精神

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及利益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每一位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如此。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院士就是因我国肝胆外科落后受到外国学者轻视而立志挑战的。据吴老回忆:1956年, 一位外国肝外科专家访问中国时断言, 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达到世界水平, 至少要用二三十年时间。当时正按照老师裘法祖教授指点, 开始涉足肝外科领域的吴孟超闻听此事心中愤然, 从此坚定了献身祖国肝脏外科事业的志向[5]。经过几年的努力, 吴孟超不断地刷新医学纪录, 使肝胆外科手术死亡率降至0.3%, 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至56.1%, 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79.8%, 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吴老以祖国的医学发展为己任, 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鼓舞着他勇攀医学高峰。国之大医吴阶平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师从著名泌尿外科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金斯教授, 吴阶平的努力与勤奋赢得了哈金斯教授的赞赏, 并许诺以优厚的待遇把他留在美国。但吴阶平坚持报效祖国, 认定自己的事业就是发展中国的泌尿外科,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 回到祖国, 献身于祖国的医学事业, 终成一代国之大医。其实在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 挖掘医学大师的精神财富, 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中, 突显榜样的力量, 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彭建中.跟师记[N].光明日报, 2009-10-29 (10) .

[2]雷宇.苍生大医于维汉: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N].中国青年报, 2011-06-19 (2) .

[3]朱士俊, 黄志强.名医手记: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谈诊治疑难病[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4]李阳和, 张涤生.“果子”摘不到, 就要跳一跳[N].健康报, 2010-12-31.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6

1. 医学生的职业思想困惑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阶段及实习、毕业之后的规划。目前, 社会职业类型、职业前景、收入等因素使得医学生出现职业思想困惑。医务工作者的收入、职业前景、职业稳定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 对于医务工作的现状, 多数医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表现出观望状态。

2.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信任危机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其工作和生活场景因为媒体而被大家关注;也出现一些医患关系的负面新闻, 如个别病患袭医、伤医等新闻, 让在校的医学生对医务工作产生了不安定感, 对病患的恐慌感, 容易影响其在医务服务工作中的信任感以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3. 教育偏重不同导致责任感淡薄

某些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逐渐淡薄, 与其在成长学习过程中家庭、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当有关系。当代医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 家庭、学校的教育倾向偏重于成绩和荣誉等因素, 导致在培养过程中, 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关注度高于对自身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当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这部分人并未充分体现出社会责任感。但社会责任感对于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非常重要, 这关系到医疗体系中每一个病患的利益和就医感受。

4. 重眼前利益, 忽略长期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 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生活与经济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部分医学生看来, 选择学医之路是改变经济现状的一个选择。某些医学生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如对职位的晋升提出过高要求, 缺少了关注病患健康状态的服务意识, 忽略了与病患的长期合作关系, 同时忽略了自身对医务工作科学的研究探索之路。

5. 缺乏责任感传承氛围

当下医患关系紧张, 由此导致某些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表现出对医务工作的不满或者对患者的不满, 社会责任感逐渐缺失, 不再重视传承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容易对卫生事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

1. 加强医学生职业规划引导教育

为了巩固医学生的职业思想, 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引导, 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过程和未来所从事职业做好明确的规划和实践准备;在校期间, 就业指导部门和医学带教教师应共同制订职业教育规划, 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

2. 多方共同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制订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案, 家长、校方应增加沟通和合作, 共同关注学生并达成共识, 重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视感恩及道德教育。制定一系列的在校时期、实习阶段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 增加在校及实习、假期等时间的志愿活动、义务医疗活动、西部下乡支援等活动, 提高学生对社会群体的认识。

3. 完善医学生课程质量管理

医务工作者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因此应注意加强医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的培养, 具有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和信任。医学生在校的理论和技能操作应严格要求, 安排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经验丰富、品行良好的教师进行带教。制定严格且多阶段的考核标准, 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 保持教学阶段循环反馈, 提高医学课程教育质量。

4. 培养医学生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医务工作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工作时代, 媒体和患者也通过信息平台建立互信, 良好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因此需培养医学生学会与病患有效沟通的能力, 因为良好的语言沟通利于医务关系的和谐。

5. 共建良好氛围, 维护医疗秩序

医疗行业应加强医疗秩序和道德的建设,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入门槛, 共同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建设。良好的职业氛围能够为医学生提供示范, 并使其在学习及实习阶段以此为目标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未来赴工作岗位时能更好地传承优良的医疗传统, 更好地在医疗行业开展“传帮带”工作。

总而言之, 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为祖国的医疗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超, 龙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现状及局限性[J].医学争鸣, 2013, (2) :39-41.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7

1“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

1.1 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不同态度

中、西医学的交流由来已久, 有学者认为追根溯源应从唐朝孙思邈肇始, 他吸纳古印度吠陀医学精华融入中医之中, 将其“地、水、风、火”四气并入五行, 并用中医理论解释之, 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2]。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盛行, 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的中医有无存在之必要、能否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等有关中医兴废的问题引起了医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3]。一直以来, 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态度分歧不断,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派别: (1) 以余云蚰为代表的“废中崇西派”, 主张废止中医, 独尊西医。 (2) 以汪昂、王清任为代表的“接受西说派”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 主张中西医并存[2]。 (3) 以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派”认为:中西医两者各有优劣, 主张两者应找到“交融点”, 衷中参西、取长补短、融合汇通[3]。 (4) 丁福保、恽铁樵、陆渊雷等人则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4]。

1.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和发展

近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中西医团结合作, 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经验[5]。而“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 则始于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

1.2.1 1956年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时期

期间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纲领, 涌现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 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学术共同体, 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杂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则于1982年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

1.2.2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建设发展阶段

1992年,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门新学科, 以“病证结合”为重要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也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家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在中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交叉学科, 通过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科学思维、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应用, 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实现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标[6]。

2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2.1 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医哲交融”, 以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主线, 以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推演络绎等为具体研究方法, 以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个体体质、疾病的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为研究内容, 形成了“哲学思想-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为一体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理念上讲求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心身合一、形神相合等宏观医学观念, 强调功能联系, 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和辨证施治。诊治上重定性和人体变化的相对值如阴阳、五行、气血、脉象、经络等抽象和无形指标, 偏主观感性认识, 属经验医学范畴。

2.2 中医面临的困境和优势

中医以动态平衡观为理论主线, 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重宏观、思辨, 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微观认识不足, 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7]。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医学在我国的主流医学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啃老守旧、创新不足”、“经验医学主观性强, 缺乏标准规范”等实际问题的存在, 也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顺应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势, 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潮流。中医学摄生保健、防病养生的独特理论和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求, 适应当今世界人口谱变化的需求。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 中医对机体整体性调节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情志病等诸多病证上也不断展现。

2.3 西医的特点

西方医学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微生物、药理等为基础理论, 以还原论为核心, 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 方法学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测定、技术使用和定量分析, 属实验医学范畴。

2.4西医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

西医注重理化指标的检测, 客观具体, 因量化而直观。西医诊断对病名的定义和专指性较为严格, 有利于临床医疗、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开展[8]。西医研究考虑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统计学意义等诸多因素, 具有客观、标准、规范、严谨等特点, 其诊治方法具有操作性强、可比性明确、标准化程度高, 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优点, 特别是在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癌症、某些急危重症等的诊治上优势明显。此外,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组DNA、细胞克隆、干细胞移植等生物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现代西医学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 西医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 重驱邪, 而轻扶正, 虽也有提高免疫力、补液支持营养等治疗手段, 但在诊治疾病时长于对抗疗法 (抗菌、抗病毒等) 、替代疗法 (激素替代等) , 而短于对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患者往往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机体本身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诊治上重程序性、规范化, 对人性的关注度不够, 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与个体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较为忽视, 重治病而轻调养摄生防病延年。吸收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 无疑将对西医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

3 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 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 (自然与社会) 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9]。作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医学, 半个世纪来的实践证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3.1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两种医学并存下的必然产物

中西医结合的形成和发展, 是从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实际出发, 从我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利益出发, 是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需求。中西医学根植于中西方文化, 有着各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尽管思维方式不同、理论体系不同, 但各有其优势, 且都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医是民族的根, 而西医则是不可或缺的养料。在当今中国, 虽然不乏“废止中医”的言论, 但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医学有识之士, 还是广大老百姓, 总的来说是欢迎西医, 也珍视中医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调研中也显示:中医仍然被民众需要,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从来都占有一席之地[10]。

3.2 中西医结合医学成就显著, 具有强大生命力

经过半个世纪来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医师队伍不断壮大、临床优势不断显现、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年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治疾病、保障公众健康方面,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诸多学者撰文, 回顾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光辉成就[11,12]。如:新概念与新理论的提出 (如“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 、证候研究 (如症候的实质、分类、规范等) 、四诊方法研究 (如舌诊、脉诊研究等) 、阴阳学说研究 (如c AMP和c GMP相关与阴阳对立消长的研究、、体重的阴阳调控、补体与阿兹海默症的阴阳关系等) 、针灸机制研究 (如针麻原理、针刺镇痛脊髓机制、针刺治疗休克机制、电针足三里抑制胃气上逆机制等针刺机制研究、经络与肌电、声波、内脏相关性研究等) 、中西医结合药学研究 (如中药制剂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刘耕陶院士从中药五味子中开发出联苯双酯和双环醇抗肝炎创新药研究、陈竺院士课题组和美国耶鲁大学郑永齐课题组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复方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证对应等) 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研究则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打下了实践基础, 在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均开展了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其中, 陈可冀院士主持的“血瘀症与活血化瘀研究”、张亭栋等“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及实验研究”、陈竺院士课题组的“复方黄黛片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Ⅱ期临床试验”;吴咸中院士首创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腹症”、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制剂抗疟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应对SARS、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研究等颇具代表性, 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众多临床工作者的肯定和关注[13,14,15]。而循证医学研究 (临床研究质量评价、证据整理、临床路径的制定) 等则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方法学拓展了思路。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化研究及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创建、学术团体的成立、学术著作的涌现等等无不展示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提高了临床疗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患者费用, 为维护人民健康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3 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多样, 前景广阔

如前所述, 中、西医各有优势, 又各有不足, 而相互间的长短之处又互具弥补性, 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强强结合, 继而创造出共同的语言, 是重要的课题。多年来,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者们尝试和探讨了诸多将两种医学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制定证的客观化标准时将现代医学生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 中药分析化学成分提纯西用、西药药性分析赋予中药特性, 中西医诊疗方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阶段、主次、先后等单独或联合使用等。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 也必将创立更为丰富多彩的结合途径与方法[16]。

4 结语

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在中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身为华夏子孙有幸拥有中西医两套较为完整的医疗体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将促使研究者对两者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西医可以从我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 而中医也将借鉴西医的科学成就, 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如普利高津所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 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同样, 笔者有理由相信, 中、西医学携手共进、优势结合, 也必将为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新局面, 为全人类造福。

摘要:作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 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 旨在将中、西医学两者的理论、方法、药物、诊断手段、治疗技术等中的精华, 提炼整合、融汇贯通、相互补充, 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本文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当代大学生医学 篇8

1 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基于目前教学对象均为实习阶段的医学生, 其课业及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都较大, 时间较为紧张, 若上课时间太为冗长,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科将其教学时间尽量缩短, 基本上每次教学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力争将本专业的重点等讲解得比较透彻, 同时每周安排两次实习课, 安排高年资的住院医师, 手把手的教授清创, 换药以及简单的美容整形手术。并定期地发放学生反馈表, 就学生最关心, 最感兴趣的问题集中讨论。

2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很讲究实践性的科学, 对于烧伤整形学科来说有其如此, 在理论课讲授完以后, 我们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给医学生回去思考, 在下次实习课的时候, 我们会针对性地给他们以机会运用, 如烧伤面积的计算, 烧伤程度, 重睑术的定位等等。在换药的同时也让医学生能适当地参与, 对一些常见的整形美容手术, 可让医学生分批地观摩。同时我们与动物实验中心积极地联系, 争取让医学生能进行动物实验。

3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医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较多, 传统的纸质媒介已不能完全地集中注意力, 为此我们借助多媒体, 录像, 幻灯等多种方式, 能让医学生更加直观, 全面地认识疾病。同时提供一些疑难病例, 在课堂上给医学生思考, 讨论, 进一步地增强认识, 使其能更有兴趣地进行探索。

4 培养医学生学风端正, 良好的医德

作为一名教师, 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和规范的行为, 同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更需要有全心全意的良好医德。在烧伤整形病区工作, 特别是在烧伤病区工作时, 换药, 清创等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 因此具有良好的责任心, 是完成医疗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 我们在日常的医学带教工作时, 应言传身教, 作事应严谨, 注意"无菌观念", 培养救死扶伤的观念。很多的医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 家里包办了很多, 自己独力动手的能力不强, 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就需要我们带教老师的引导了。

上一篇:白色的天使下一篇:巧克力囊肿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