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

2024-10-02

当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精选4篇)

当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 篇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16~45周岁的人为青年, 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15~34周岁的人为青年, 而且较之于城市青年, 农村青年在较高的体力劳动强度下更容易衰老, 我们在这里将青年农民定义为:指户籍在农村、生产或生活未能脱离农村的、年龄在15~40周岁的居民群体。

国家法定结婚年龄为男方不得早于22周岁, 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 而公认的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4~29周岁, 根据农村存在个别早婚早育、“光棍”晚婚晚育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取的考察对象为18~40周岁的已婚青年农民。

1 个案地区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1 沾尚镇概况

沾尚镇位于太行山脉中的昔阳县西部, 地理位置东经173°40′, 北纬37°40′, 东临乐平镇, 南靠西寨乡, 西与寿阳县为邻, 北与平定县接壤, 317省道穿境而过, 西接榆次, 东连县城, 交通比较便利。其辖区面积259.3 km2, 海拔高度1190~1666.5m, 山多而坡缓, 地势东高西低, 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9℃, 无霜期约110~120d, 年平均降雨量470mm。全镇耕地面积1 600hm2, 主要以玉米、土豆、茴子白、谷子为主, 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林业、养殖为主的村镇。其他主要乡镇企业有2个, 4个养殖小区, 引进生态农业公司、农牧专业合作社、饮品公司各一个, 正在积极筹备大型养殖、生态旅游、规模化蔬菜种植等项目。

该镇总人口为9 200人 (2013年统计为9184人) , 家庭户数为2 794, 独生子女户404户, 男女比例为114.4, 政府公布的全年劳务输出2 000余人, 而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 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已达到3 000以上, 而在18~40周岁之间的人数达到外出务工人数的80%以上。该镇2013年的人均纯收入为4 270元, 劳务输出收入比重占农民收入的52%, 人均增收2 231元, 劳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为乡镇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和城市的文化。

本调查以沾尚镇18~40岁的青年农民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研究法等方式, 利用2015年春节假期, 笔者通过上门入户进行调查。因过节外出务工人员大多回乡过年, 且这是笔者熟悉的家乡, 因而抽样调查的覆盖面能得到保证, 真实性强, 针对性强。共收集调查问卷150份, 有效问卷148份。本问卷发放问卷的村子为:前小寒村30份, 胡丰村30份, 土坌村30份, 前大寒村30份, 沾尚村30份。同时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青年农民进行了深度访谈。

2 沾尚镇青年农民生育观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本文将从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生育偏好、生育期望等五个方面来对被调查地区青年农民生育观进行阐述。

2.1 生育目的

生育目的, 是研究“为什么而生”的问题。虽然在众多学者研究生育观中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 但严格意义上讲, 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笔者继续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该地区青年农民的生育观, 而这个问题并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来问村民。

在面对国家和社会能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情况下, 被调查者一致认为还是要生育孩子。尽管该地区青年农民对于生育理由的选择达到我们调查的目的, 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对生育目的, 即“为什么要生孩子”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问题。尽管这样, 我们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还是设计了这些选项。下面是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 在生育主要目的中, 传宗接代为78人, 占被调查者的52.7%;养儿防老为85人, 占被调查者的57.4%;增加人口为36人, 占被调查者的24.3%;增加快乐为114人, 占被调查者的77.0%;1人直接表示“不知道”。可见传统观念中的目的选择“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所选比例远低于现代观念中的“增加快乐”所选比例。

在对“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态度的考察, 结果显示17人表示非常同意, 占考察对象的11.5%;45人表示同意, 占考察对象的30.4%;表示一般的为59人, 占考察对象的39.9%;明确表示不同意的为27人, 占考察对象的18.2%。可见, 除去表示一般考察对象, 即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的, 表示同意的占到总考察对象的41.9%。而在第三个问题考察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条件, 被调查者是否还会选择生育的问题上, 所有调查者都一致表示要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考察, 虽不能直接回答生育的目的, 但能从侧面看出传统的生育观对该地区青年农民的影响程度。与传统的生育观相比, 该地区青年农民生育观在生育目的的选择上已深度淡化了传统的以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为主导的生育观念, 虽然没有形成现代的生育观念, 以增加快乐为表现形式的新的生育观已初露锋芒, 大大弱化了生育功利性的存在。

2.2 生育数量

关于生育数量的考察, 我们在前文的阐述中已经有所体现, 尤其是在访谈中, 赵某希望多生一个孩子和大女儿作伴, 冀某希望生育一两个孩子来获得贴心的生活。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4个问题, 分别考察被调查对象现在生育子女的数量、理想的子女数量、在生育数量决定上起主导作用的是谁、家庭孩子数量的多寡那个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4个问题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 还未生育的人数为16, 占别调查对象的10.8%;生育一个男孩的人数为57, 占被调查对象的38.5%;生育一个女孩的人数为52, 占被调查对象的35.1%;生育两个女孩的为10, 占被调查对象的6.8%;生育一男一女的人数为12, 占被调查对象的8.1%;生育两个男孩的只有1例, 占被调查对象的0.7%。

在理想的生育调查中, 被调查者中有120个人选择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有20个选择了两个女孩, 7个选择了生育一个女孩, 而仅有1个选择了生育1个男孩。可见“一男一女”还是该地区青年农民最热衷的生育理想状态, 而且数量也都在2个以下, 也没有追求生男孩的意向。因而, 该地区青年农民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生育意愿。

在生育主导权的调查显示除了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被考察对象之外, 仅有2个人选择了双方父母, 其余人员都表示主导权在自己和爱人手中。不过在家庭孩子数量多寡那个好的问题上, 54.1%的人选择了“多好”这一答案, 可见“人口红利”还在影响着该地区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

2.3 生育偏好

在传统生育观念的研究当中, 人们对生育的性别偏好往往和生育目的中的“传宗接代”紧密相连, 而且也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莫大的关联。在传统生育观中, 只有男孩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女孩是要嫁出去留不住的, 将来的养老也主要靠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男孩。“重男轻女”的生育观不仅淡化了女性的权益, 而且造成了当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局面。

在研究生育偏好这个问题时, 设置了和生育性别相关的4个问题。在考察一个孩子的生育偏好———“如果只生一个孩子, 希望孩子性别”这一问题中, 选择生育男孩的有24个, 占16.2%;选择生育女孩的为13个, 占8.8%;而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为111个, 占被调查对象的75%。可以看出, 对男孩的生育偏好已经逐步被“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所取代, 虽然不能完全肯定选择“无所谓”的人不关心生育的孩子是男是女, 但至少他们已没有了必须要生男孩的功利心。

在考察生育两个孩子的性别偏好的调查结果中, 14个人选择了生两个女孩子, 占13.5%;119人选择了传统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占80.4%;表示无所谓的有9人, 占6.1%;而“生两个男孩”的却没有人选择。虽然“儿女双全”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的重要的位置, 但毕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而并非生育行为的事实。很多符合农村“二孩”政策的年轻人都选择了放弃, 也不愿意在以后生育第二胎。另外这个结果不仅体现出该地区青年农民对生育男孩的“压力”和“畏惧”, 同时也能看出他们对生育女孩的倾向。

第三个问题“如果没有男孩, 您是否会有压力”的结果为:表示没有压力的人占到75%, 没有压力的占到25%。而在深度访谈中, 这25%的感到有压力者, 也只是在孩子出生时的一小段时间里会有来自父母的和村里邻居的压力, 大部分人则在这一小段时间之后能自行脱离这种压力。在被调查者看来, 他们自己才是生育选择的掌权者, 他们也在事实上掌握着自己的生育“命运”。生育偏好已经被弱化了。

2.4 生育质量

在以往的研究中, 有学者将生育质量分成生育质量和生育期望两个方面, 生育质量主要指优生, 生育期望主要是对子女教育及其人生道路的期望。毋庸置疑, 优生是每位家长的期望, 而且现代生育理念和生育技术也使人们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除了家庭条件较差的孕妇之外, 大部分的孕妇都要按时到医院接受检查, 有些青年农民还通过上网、书籍等手段了解孕育子女的相关的知识, 甚至有的还采取远离电脑、更换手机、进行胎教等手段来促成优生。同时每一对青年夫妇都想尽办法, 为子女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 可见优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对生育的期望是笔者考察的重点, 而对子女未来人生道路的期望更多的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 对教育的考察就成了生育期望考察的中心。对生育期望的考察, 主要从被调查者对子女长大后出路的意愿、受教育程度和对不同性别的教育态度来探讨。

在对子女未来出路的选择中, 82人选择了读书进城, 占调查者的55.4%;13人选择了学手艺, 占调查者的8.8%;41人表示没有想过子女的未来, 而12人选择了其他, 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子女的意愿来选择。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选择让孩子读书进城是受重视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和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生活质量低的反思, 并且希望能靠着“知识的力量”改变子女的命运, 而读书多, 受教育程度高, 更容易进入城市生活。选择学手艺的被调查者认为, 现在有很多高学历的人都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而且上学花销也大, 还不能保证毕业后的工作问题, 而学手艺更具实效性, 也能通过手艺来致富。表示没想过的和选择其他的调查者, 大部分表示, 子女的未来应该根据子女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以后社会的发展状况由子女自己来决定, 这也体现了该地区青年农民生育观念的多样化。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 所有的调查者都不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 这与传统的“归根”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更愿意让孩子摆脱农民的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选择上, 13个人选择了高中, 这和期望子女将来学手艺的数量是吻合的, 受访者表示, 即使不再进行深造, 也要让孩子接受最起码的教育, 这是学手艺和生存的“必需品”。107个人选择了大学, 比例占到72.3%, 这个比例是最大的, 被调查者一方面认为不上大学就跟不上将来的形势, 另一方面认为, 大学学历就能满足学历上的要求了, 也不影响将来的就业、结婚生育。而剩余的28人选择了让子女深造到研究生及以上, 他们表示“现在满街都是大学生了, 将来肯定得上研究生”才能有竞争优势。

再对生育质量性别态度的考察上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儿女未来出路的重视程度”, 结果显示, 选择“一样重视”的为138人, 占93.2%;选择“重视男孩”和“重视女孩”的分别占4.1%、2.7%。在访谈中了解到, 该地区的青年农民对子女的重视没有明显的性别趋向, 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第二个问题是“在出现影响孩子读书的困难时, 选择让谁读”, 结果为, 选择“都让读”的人数为61, 占41.2%;选择“让成绩好的读书”的人数为82, 占55.4%;选择“两个孩子都不让读”的人数为5, 占3.4%;让男孩或者女孩读的, 选择为0。调查结果说明调查地区青年农民在教育的选择上更加理性, 更加科学。

结束语

在以往的研究中, 通常将生育观分为传统生育观和现代生育观, 而且力求获得由传统生育观到现代生育观的转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以传统的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为生育目的的生育功利性正在弱化, 代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满足的追求;存在“人口红利”的影响和“丁克家庭”、养老等问题, 但没有了“多子多福”的强烈追求;总体上由明显的男性偏好转向性别偏好的弱化, 也存在潜意识的对生育男性的愿望, 但能坦然接受生育的结果;生育时间上存在早婚早育的现象, 但整体已处于晚婚晚育的行列, 且选择上更具理性;从对子女生育质量的忽视到对子女生育质量的重视, 并成为普遍现象。总的来说在被调查地区的青年农民的生育观相对于传统生育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更加趋向于现代生育观, 虽然没有发生“质”的飞越, 但在“量”上的积累是积极的、明显的。同时, 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种由外发和内生交织而成的生育观是不稳定的, 变向也是不稳定的。任何有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观念都是此消彼长、相互交融、抑恶扬善的过程, 真正彻底的转变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要:生育观包括男女双方在决定生育前的准备和子女出生这个过程中对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生育偏好以及生育质量期望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镇为例, 进行调查问卷。总的来说, 当代青年农民生育观发生了明显变化。

关键词:生育观,个案调查,青年农民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04年9月1日:1-2.

[2]沾尚镇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中国昔阳县政府门户网站, 2013年12月20日, http://www.xiyang.gov.cn/zhansz/guihjh/20131220/9910.html.

[3]何绍辉.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一项经验探讨——以成都平原马村调查为例[J].人口与发展, 2011 (4) :52-54.

[4]马培津等.皖北农村青年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学分析——以马村的个案研究为例[J].青年研究, 2005 (7) .

[5]陈俊杰.农民生育观念研究—社会人口学的透视与展望[J].人口研究, 1995 (6) :53-58.

当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 篇2

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无疑,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方式逐渐多样化,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不了解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更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学习,把无聊、郁闷、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常挂嘴边,整天无所事事,盲目跟风,临近毕业却又后悔荒废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员,我在此浅谈一下我的学习观。

1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就要求大学永远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或者大学阶段的课程突击一下就可以过了这些鬼话。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习,更需要夜以继日的积淀。你可以拒绝听某些扯淡老师的课,但你不能放弃他的课程。再差的大学,开设的课程都一定有他的用处。而大学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并且你要学会真正的自习,大学阶段的自习不同于高中。你要自己主动去自习室,去图书馆,学习时,你要远离你的手机,电脑,平板。他们永远只是你的工具,千万不要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

请记住,机会永远属于踏实勤奋的人,做好本职工作不会限制你的发展,只会使你的路越走越宽。学霸不是贬义词,会学习的人永远不会差。但要记得,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使你养成会思考的习惯,形成你的独立思维,使你成为会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所以,思考的能力比知识重要,前者是对后者的升华。

2养成良好习惯

大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习惯会使我们一生受益。要学会警惕,不要感染上拖延症。做好计划,把每天的学习和娱乐安排的井然有条。要警惕把娱乐带入学习,也要警惕过多的娱乐忘记学习。千万不要依赖社交网络。他是很好的工具,也是很无聊的玩具不要在学习上课时刷人人,不要吃到什么玩了什

么就拍照发状态,你不要无聊到做点什么就要“么么哒”地分享到你的社交网络,生怕全世界人不知道你活着。这些可以是我们富足后的安逸生活,但现在,我们没有资格享受;学会阅读,趁还在学校,享受这些资源,但不要读一些励志类鸡血类心灵鸡汤,应该去读经典,去读传记,要学会每天总结自己的阅读心得,学习心得,读书能使我们愉快自信;要按时完成作业,你应该很坦然的请教你的同学,很坦然的帮助你的同学。你要懂得分享你的知识。

3要多做实践锻炼

大学不光是学习的,这个道理似乎每个人都在讲。我们可能会在大学,听闻各种强人学长学姐。他们大都组织过大型活动,领导过庞大的组织。也可能会被铺天盖地的招新传单海报吸引。我想说是,不必崇拜强人学姐学长,不要觉得进入学生会团委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学生的活动做来做去,锻炼的价值也仅仅在于开始的那几次。最多能在半个学期内得到锻炼,其他都是浪费你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参加学生组织或社团。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需要锻炼,仅仅在班级或者宿舍是不够的。不要做那种木讷羞涩个体。可以有选择性的加入感兴趣的组织。去交很多朋友,同性或者异性。从周围每个人的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要学会聆听,适当时候,学会表达,但永远记住先听后表达。

最后,大学四年时光匆匆,我们从大一就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多体验多经历多学习多思考。早作打算就会先人一步。不要和周围堕落的同学比堕落,不要和周围的书呆子比死读书,也不要羡慕社团达人校园明星。用心经营我们的大学,要认清形势,积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走好大学学习的道路。

大学四年时光匆匆,你从大一就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多体验多经历多学习多思考。早作打算就会先人一步。不要和你周围堕落的同学比堕落,不要和你周围的书呆子比死读书,也不要羡慕社团达人校园明星。

用心经营你的大学,我现在至少知道你一定要考取研究生。不管是保送还是保研,从大一开

生要认清形势,积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走好大学学习的道路。大学的时间花在哪儿,明眼人是不难看出来的。记得为一所高校做“职业规划”讲座之后,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私聊时直言不讳地评价,刚才互动过程中,哪几个学生是非常有心且头脑清醒,很可能毕业一两年后便会回来为所在机构甄选这些学弟学妹的,哪些是懵懵懂懂,看来只会被挑选的……

目标、规划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心态够好心胸开阔生性豁达,可以把整个人生看成一场旅行或探险,内心不受境遇的高低起伏所扰,不管走到哪里遇见什么人,都能激情四射尽享生命,那么,有无规划根本无所谓。不过,若你还没到这般境界,还关心安身立命讨生活,那么目标、规划这类俗事儿,有助于管理好你的精力和时间。

寻找长远目标、做好规划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开始逐渐拿回生活的主动权,从大学开始,学习管理好自己,成为你生活的主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习惯了被管理被安排,进了大学有了相对的自由之后,反而茫然不知所措。曾听从名校毕业即将赴美留学的学生感叹:在国内都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要出去读研了,还真发怵!

当代大学生社会观调查研究 篇3

社会观是指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观点和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 政治、经济、道德关系是最基本的内容。因此, 人们的社会观也集中体现在对其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 是社会观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观形成发展如何, 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生活和事业的成败, 更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的发展变化无疑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观正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深入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观发展状况, 进而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社会观养成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个案, 分层随机抽取了该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600份。通过对这些资料作单变量描述统计, 对我校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观作如下简要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 当前我校大学生的社会观主要表现出如下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2.1 对当前中国社会总体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整个社会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生活在今天的青年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繁荣发展的现实, 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发展前景充满乐观的看法。例如, 对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 你对中国社会未来美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吗?”调查结果显示, 有94.3%的学生回答是“充满信心”, 仅有5.7%的学生回答“没信心”, 见图1。这表明, 当前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总体发展前景是充满信心的。

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 对我国社会制度的认识和态度还是比较正常和稳定的。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我们的社会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但大多数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充满信心, 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 只有极少数人持否定态度。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开放后, 学生亲身感受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体验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 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持怀疑态度, 还有部分学生对此持较为模糊的态度。例如, 在问及“作为一名大学生, 您支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吗?”结果有71.67%的学生选择了“支持”, 14.83%的学生选择“不支持”, 有13.50% 的学生选择“既不支持, 也不反对”见下图2。

2.3 对社会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有较高的认同, 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较为反感

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普遍追求, 是各国人民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 青年大学生追求社会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凸显。例如, 在问及“您最理想的社会是?”, 我们给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的民主自由、社会中国家利益至上和社会中个人主义优先”等若干选项, 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民主自由”和“公平正义”两项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8.2%, 只有9.2%的调查学生选择“社会中国家利益至上”, 仅有2.7%的学生选择“社会中个人主义优先”。这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民主自由、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的高度认同, 见下表1。

由于对社会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有较高的认同, 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上有损公平正义的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较为反感。比如, 在问及“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有损公平正义的现象, 你对此的态度是?”结果选择“非常反感”的学生占73.3%, 选择“反感”的占25.4%, 仅有1.3%的学生选择“不反感”。而当问及“你对下列哪一种社会不良现象最反感?”时, 结果选择“1=拉关系走后门”占38.3%;其次是“4=弄虚作假”占28.3%;“2=公款吃喝玩乐”占25.0%;“3=任人唯亲”占7.4%。

2.4 自我利益观念增强, 社会奉献与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关系调整的影响, 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相比, 人们的自我利益观念在增强, 而这种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青年大学生, 使其自我利益观念在增强, 社会奉献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例如, 在回答公私利益矛盾时, 所调查的600名同学中, 选择“大公无私”的仅占28.8%;选择“先公后私”的占17.5%;选择“先私后公”的占0.3%;选择“有私无公”占0.7%。而相当多的同学选择了“公私并重”, 所占比例为52.7%, 见下表2。这反映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青年大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越来越多地偏向先考虑个人利益。

在青年大学生自我利益观念增强的同时, 他们的社会奉献与社会责任意识却有所淡化。如, 在回答“社会中的人活着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时, 所调查学生除了0.2%的未作出选择外, 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获得成功”的居第一位, 占74.0%;只有15.0%的学生选择“为亲人朋友而奋斗”;仅有10.8%的学生选择“为国家和社会尽责任”。这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利益实现的同时, 社会奉献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

2.5 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现象的误导对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消极认识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转变、机制转轨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整和变动状态之中, 这其中社会所出现的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误导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象牙塔”的纯净, 使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存在着比较消极的认识。比如, 对问题“你认为当前我们社会上有人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什么?”的回答, 调查结果是, 虽然有33.5%的学生选择了“3=个人的天资与努力”的因素, 但较多的学生还是选择了“1=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网络”因素, 占48.2%的比例, 居首位。而相当多的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教育和培养”在个体成功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再比如, 对问题“你认为当下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最受青睐?”的回答, 虽然有36.7% 的学生选择了“诚实守信”的人, 但有超过一半 (比例为52.3%) 的学生却选择了“能说会道”的人, 而为国家社会所一贯颂扬的“助人为乐”和“做事勤肯”却为多数学生所忽视。这些情况表明:当前, 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对一些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比较大的误导,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现象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青年学生的社会观, 见下图3。

3 结 语

当代大学生入党观之拙见 篇4

当代大学生入党观之拙见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领军式人物,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主力军。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生长在改革开放最卓有成效的年代,也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和压力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并且深深体会到,一名当代大学生所持有的应该是客观的、先进的,并且富有活力的思想观念。在这个群体中,入党,或者说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们一入学就树立的政治奋斗目标。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按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动态报告。但是,在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们,是否曾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入党动机到底是什么?数据显示,在我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的大学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还没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大约2..8%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约34.91%的学生选择“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这说明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持有积极、健康、正确的入党态度;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应在于剩余的三分之二。入党动机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理想型动机;进取型动机;从众型动机;虚荣型动机;功利型动机。在此,我将具体阐述我对上述五种入党动机的一点看法。

根据党史和我党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来看,理想型动机类型的学生入党动机纯正,他们的政治觉悟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感情。在我看来,所谓理想动机,是以原始的党情为根本出发点,以最高的党员境界来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一名在思想上、政治上、精神上、甚至灵魂上都强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标杆式人物。然而这类的大学生,我只能感叹,少之又少,甚至是微乎其微!社会的大发展,经济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我们有种错觉,也许这种错觉正在形成,也许已经深入到一些人的脑髓中,那就是人们精神支柱的粗糙化,已经被打磨光滑的精神,还能够剩下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所属群体很失望。从小接受教育,至今步入高等学府,我们的思想觉悟有多大的提高?是不是像我们升学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呢?我想答案并不是那么肯定。如今功利化的教学模式着实应该改改了,如能把精神境的界提高到第一位的话,我想情况可能会有大大的改观吧。

我自己的入党动机严格的说是属于第二种:进取型动机。对于此种动机的评价,我归纳以下要点:此类学生虽有较为纯朴的上进心,但他们将入党作为自己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与完美的重要附加因素。这部分学生要求入党,主要是大众传媒的刺激,受社会舆论(尤其是学校入党机制)的激励,受家长或亲友的鼓励。严格地说,他们的入党动机不纯正。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作为一名社会人,绝对不够成熟。事实上,就算是三十而立,也难不被自己生活的圈子左右。学校往往在发展党员的时候,着重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吸收进去的入党积极份子在普通学生中,是较为优秀的,是有进取心的。所以,以进取心为入党动机,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深入了讲,根本不够格。这种进取心必需有个前提才行,我是为何而不断进取?为自己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处于微小的物质层面;那在精神层面上呢,必需把

外国语 英语师范082 杨潇 共产主义的信仰拿出来,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的条件。不要说它空,不要说他假,只是你做得的不够好,只是你的思想境界不够高。通过端正思想和态度,培养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理想,实现做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目标是指日可待的。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大学生是党组织争取的主要对象,价值取向基本正确,主要通过从政治角度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党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不断反思,定有大成。

针对剩下的三种入党动机,我给的定位是:这三种动机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腐蚀的不仅是他们的心灵,更腐蚀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要坚决“打击”。从众型动机,虚荣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在利我还是利他上,他们选择了前者。当一个人有从众行为的时候,这就证明了他是没有思想的,希望在“随大流”中做到“我也不能吃亏”,“有好处我也得分一杯羹”。而虚荣动机的大学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虚荣的背后是无止境的攀比,这种虚荣心是万万要不得!倘若有一天他站在制高点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就站在生命的尽头了呢?最后是功利性的入党动机,这让我想到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三句话,而持有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大学生,或许就能把这三句话改头换面一下吧。持有这三种入党动机的大学生,我觉得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翻开你们的成长史,翻开你们的教育史,有多少次已经背离了正确的方向?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一一对照,认真考虑自己想入党的“一厢情愿”到底是怎么了,自己的觉悟和能力究竟能不能达到党的要求吗?答案是一目了然的。有的大学生说,现在的大学早就把发展党员作为一项类似于指标性的任务,每年各年级各班能够发展几个党员,几个入党积极份子算的清清楚楚,审核也是马马虎虎,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们?这话说的不是不无道理。可是呢,人生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桥,只有自己知道,也许路上有荆棘,也许路上不平坦,但是我们的精神指引不能歪斜,更不能“倒打一耙”。

简略分析了上述五种入党动机,说实话,自己有诸多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竞争机制起到很大的影响。在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层面上,我觉得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与之挂钩的社会实践是很必要的;其次是,要改变传统的“入党光荣”观念,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党员是光荣的吗?只有当你真正为大家、为人民做出点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光荣的。在社会竞争机制上,我认为要大力改变“入党”为前程添砖加瓦的不利形象,要让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党员比常人苦,比常人累,想入党的人需要好好掂量。

上一篇:DTS功能下一篇:朝鲜族和汉族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