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2024-06-02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精选10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1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现在,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增至756万,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 大学毕业生接受全职工作的比例, 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势头。一方面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放弃直接工作, 选择提高学历, 如考研、出国的人数增多, 以及入伍参军的比例提高。另一方面则是, 通过政府当下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启发, 所以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了创业的道路。

普遍意义上来说, 我国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还是很少, 选择了创业, 坚持了创业, 最后创业成功的人还不到其中的百分之一。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如今按照高校教育一成不变的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并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看作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 创业教育的内容因学校不同而导致差异波动很大。学校的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指导。一些学校中, 创业创新作为选修课开展, 一些学校又专门设置成专业必修课按照MBA难度设定, 更有一些学校没有开展这门课程。

(三)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而乏味。创业需要打破常规, 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 采用了课堂讲授加案例分析, 根据已经有的现成案例, 当成一种教育方法, 缺乏了学习的动力与研究的兴趣。

(四) 当下创业创新的教育资源匮乏。各个学校开展就业创业课程的老师, 缺乏了专业性人才, 导致学生的教育资源贫乏, 在教学深度上有所欠缺。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缺点的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创业优势

应届毕业生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合能力相对较高, 在就业当中能满足企业对求职者学历和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各项要求, 他们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 具备较强的感悟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能力。

同时少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着很高的实用性与服务性, 它们的专业设置更加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再者, 在专业方面的技能上, 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因为这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方面上有一定的劣势, 导致了就业心理期望值不是很高, 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从自己出发, 不盲目的追求高薪高职好单位等心理, 这相比热门专业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好, 与实际相贴切。

(二) 大学生就业、创业劣势及问题

从普遍角度来看, 普遍的高校毕业生基本为90后, 单调而安逸的校园环境, 以及家庭对其宽松的教育, 导致心态并不是很稳定, 并且让其对当下残酷的就业竞争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经验较少, 没有直接和社会相接轨, 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比差一些, 在校期间学习的压力不是很大, 自我控制能力很难形成, 这必然影响学生知识量和专业技能;在这之外, 这类学生的基础课水平要求普遍不高, 让理论知识的不足成为了一块短板, 代表性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 成为了他们在就业当中的一头拦路虎。并且, 用人单位盲目过分追求学历, 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 再加上他们往往自信度较基础较好的毕业生较低, 在就业过程中, 缺乏自信和主动, 与企业在接触当中, 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这在就业里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

(三)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遇与挑战

目前, 以大学生为教育导向, 开展的一系列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讲座, 课程以及相关创新大赛, 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协作以及独立工作能力, 还有人际交往和管理等多项技能, 再加上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 比如对大学生创业的免费风险评估, 免费就业培训, 无偿创业贷款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 多项政策,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很多有利的机会与条件。

面对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缺口, 这为部分基础相对较低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让他们也有了相对基础好的毕业生的一个明显优势。

其次, 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地方经济, 特别是中小企业, 民营、私企及第三产业, 广泛的带动了就业,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解决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两者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

最后,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以及各项措施, 还有学校的就业创业部门, 开展的大量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 对多个企业用工用人的需求进行统计, 建立相关企业档案,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 邀请知名企业走进校园开展毕业生供需招聘会,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心态以及条件, 都大幅度的提高、改善,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虽然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以及条件, 但在国家创业扶持的优渥条件, 以及毕业就业的压力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 这让很多创业者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这极大的造成他们应对残酷的压力和坚持的决心不足, 一旦遇到失败, 受到的打击会很大。同时, 中国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延迟退休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抢占岗位, 越来越多的岗位饱和。

四、大学生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及培养建议

结合上文分析,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要加强, 部分高校毕业生底子相对较薄, 院校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 不仅要促进他们专业技能方面强大, 还要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 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 具有团队意识, 具有环境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强, 心理素质硬, 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优质毕业生, 同时, 建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 培育良好价值观的全方面人才, 这需要作以下几点努力:

(一) 学生在校期间, 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能力的同时, 注重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开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就业的课程, 以就业市场为风向标, 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用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建立自身的优势, 在这个基础上再好好发展理论知识, 让自身的就业能力全面化。

(四) 加强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发掘能力, 让毕业生不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 能够有着向外突破, 向外发展, 向外创业的能力与意识。

(五)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间的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共同提升, 不要出现短板, 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六) 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计划, 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正确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给予自身准确的定位。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2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学习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明确做人的更本,这对于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时时面对的人身课题,树立雷锋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有利于发扬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践行从点滴小事做起和爱国、爱民、爱集体的道德原则,为社会奉献爱心,为人民办好事。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2.雷锋精神与建设和谐社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以及社会观念领域,存在这大量失衡现象,其发生及存在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从未经历过的,对于我国社会体制转型的消极作用也是空前严峻的。同时由于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更加剧了一些社会成员的消极心理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38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就业心态不端正、专业技能不扎实、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综合素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政府要增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用人单位客观对待广泛的求职群体,着力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开发,避免就业歧视外,高等院校也应着力于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作用。

1 核心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力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经济学专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场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赢在职业的起跑点,如何打造适应当代职场特点的就业能力;身处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场人士如何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令企业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些都让就业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学者郑晓明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主要是指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2 核心就业能力的结构及现状

目前针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权威的理论研究。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笔者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具有综合性,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和诚信等。

2.1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专业技能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据资料统计分析,当前只有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2.2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书写简历、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降低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一对矛盾,并且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否进入用人单位直接和关键性的因素。

2.3 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和平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热情,开放,崇尚个性,自由,又由于社会、传媒、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责任心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弱化甚至缺失的趋势,呈现出复杂性、多重性的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感觉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以至于出现“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2.4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简单地说是指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完整的解释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系,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现代企业招聘关心的不是你目前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学会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它是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提升

(1)夯实专业知识理论根基。①厚基础。首先要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根基夯实,为后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②宽口径。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已不再满足就业者只具有一技之长,大学生必须在将专业知识打牢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强化专业技能训练。①发挥学校主导功能。一是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二是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和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共享。三是加大专业技能考核的导向作用,要对学生广泛宣传职业资格证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身专业技能训练。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各种措施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去实现。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③教学应尽量突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时常更新知识结构体系,防止教学与实际相分离,防止教材、教师思想落后于现实需要。

3.2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完善培养体系。一是大力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贯的纯讲授模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小辩论、演讲等团队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开发相关课程,完善培养体系。阎立钦在《语言教育引论》中就高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提出了三大教学课程体系:基础语言类、语言艺术类、实用口语类。通过语言表达基础训练、语言表达技巧训练和职场语言应对训练,由外在到内在、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学习和实践。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加强自我培养和训练。当代大学生自身要做到:一要多听,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多听别人的说话方式,从中学习其好的说话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多说做准备。二要多读,是多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而多读也是为多写做准备。三要多说,并不是逮什么说什么,乱说一气,而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条理地去说,或者是介绍,或者是演讲,要说得好、说得精彩,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准备过程和实际说的过程,也就是在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四要多写,平日养成多动笔的习惯,把日常的观察、心得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思维加工和整理,日积月累提高写作技巧,在平时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养成整洁的好习惯,在写求职简历中不会因格式、错字、标点等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3.3 责任心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高知人群,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因此,其责任心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责任心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心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心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面对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缺失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教育者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模仿的平台,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3)注重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其社会责任心的加强。对于大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有关的行为加以引导教育,使之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良好的行为给以鼓励、表扬。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等传媒以及一些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意识。

3.4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旨在教和学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1)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和问题解决者,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主动独立思考,或以团队为组织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相互探讨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一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经验解决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在学习中学生最后没有成功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的独立思考训练,对大学生来说其意义就更有价值。

(2)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基础,要做好基础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做好知识储备。

(3)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在日常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要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积累学习经验。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 篇4

1、有人认为是高校扩招导致的后果,社会提供不了如此巨大的就业空间,所以必然会有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当然这只是目前存在的一种观点,以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并非来源于此。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在增长,另一方面,人民素质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普及是必然。

2、那么这里就提到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近几年高校教育也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率低等现象。

3、大学生就业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有的专业毕业市场上没有需求,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又比较多,造成了严重的需求脱节;而有的专业入学时还是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为了滞销专业;也有市场急需却没有培养出来的专业,造成人才短缺的现象,以上原因不但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4、产业结构不合理。即就业平台承载不足制约就业。现阶段社会可提供的大量的就业职位多少低层次的劳动岗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岗位相对不足。目前中国正处于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大园区科研机构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需求巨大,却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

5、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只认学历,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符合,造成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仅就让其做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就连初中毕业生都能胜任的工作居然用到了研究生。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很多岗位不招用男生,比如会计、秘书,这些职务难道男生不能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很多用人单位这种用人误区对我们大学生相当不利,用人单位的用人误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6、此外,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不少大学生平时在家是娇生惯养的,追逐物质享受,怕吃苦,不肯吃苦。找工作时对各方面都很挑剔,底薪过低觉得丢脸,专业不对口的不想去,职位低的不愿意去。这样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大城市找工作而忽视了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现如今工作单位一般只招收有经验的,这就使不少大学生失去了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本身的专业问题,现在不少行业已出现员工饱和,所以现在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缺少机会了,所以很多只能找与专业不符的工作,这就增加了难度。专业的不协调或是断层。社会上排名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人才已经饱和。四年大学生涯毕业后,许多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对于一些人才紧缺的职业,出现就读人数少,甚至是冷门现象。

7、就业政策的问题。任何一个政策在它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国就业政策步伐的力度较快,政策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的力度,主要流向是县、乡(镇)机关,这是改善基层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重大举措,但是基层机关的工资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方面使社会各层面吸纳了毕业生,另一方面也使得离岗的多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长时间后,这无疑使国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更加艰巨。(2)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加和就业难度的增加,考研深造也热了起来。由于考研人数的持续上升,个别地方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高消费,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与高校招生计划进行适度的硬性挂钩,表明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主管部门不得不下决心来使用行政手段命令学校。

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这里就仅从大学生的角度谈谈面对就业我们应该做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其次,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提高各方面的认识能力,我们不必怀疑知识,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学历有可能会贬值,但知识、能力永远也不会贬值。当然我们也不是默默的等待,因为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的。机会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手中,生活中到处都是机遇。最后,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2、应树立自主创业观

目前大学生创业证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也较大,正式自主创业的大好时机,我们应时刻关注创业机遇,在学校时刻准备,才能在未来的出路方面走在他人前列。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会给自己的未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无论是负面的还是积极地,常常见诸于报纸网络等媒体而引起热议。而探讨此话题的对象众多,角度也多有不同,因此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5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千千万万人民的梦汇集而成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无数人民的梦。国家梦联着个人梦,个人梦联着国家梦。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与中国梦相生相伴、唇齿相依。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就是构成“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与中国梦共同成长,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成长进步的机会。也唯有如此,中国梦才能照进每个人的心里,照耀着我们的梦想生根发芽。

十八大报告告诉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国梦。老百姓希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朝气的民族新时期的中国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时代所以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把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作为青年更应如此。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鼓足中国信心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领学好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其次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陈旧的思想已经适应不了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明确个人目标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就自身价值。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最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我们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同时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但是要用这种热情和潜力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未来的支柱,中国大学生是与此密不可分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我们的梦就是中国梦,我们的梦和中国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又该建立怎样的梦想,又该为了我们的梦想做些什们呢?

1、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黄金阶段,作为大学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长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拥有成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成长与发展规划可以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提升成功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制定一个既符合自己特点,又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实现的目标并非一件易事。制定出恰当的目标需要对自己全面的了解,对外面世界趋势的把握,和掌握制定目标的技巧。成长与发展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从而避免在个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随波逐流的现象。成长与发展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定位,成长与发展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发现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定位。成长与发展规划能够激励大学生自我成就,成长与发展规划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向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前进,去努力改变和成就自己的一生。成长与发展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升竞争力。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成长与发展规划,了解和认识自己之后,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地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所以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制定恰当的大学生活规划。

2、大学是你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时期。

大学是奠定学科基础的关键时期。科学调查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是25岁到45岁,这正和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龄相衔接。所以,大学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打好学科基础。未来学家曾预测,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本世纪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三次更换自己的职业。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虽然大部分同学初步选定了专业方向,但这并不是我们终身专业的框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今后走向社会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复合班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文科类的学生多选修一些自然科学的选修课,文理渗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3、作为当代大学生,又怎么可以浪费图书馆这一现代化设施呢?

图书馆是每一所高校重点建设的公共服务场所。许多大学图书馆不仅藏有各类丰富的古书典籍,供我们与前人进行思想对话,而且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现代各类科技期刊,供我们汲取现代最前沿科学知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拥有各类先进的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系统,非常方便查询各类信息。总之,懂得利用图书馆,是我们在大学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大学,除了读大师,最重要的便是读图书馆。这里说的图书馆并不是说它的建筑和其他硬件设施,而是说图书馆的藏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

4、人脉是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的又一门必修课。

在大学期间所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也会成为我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除了亲情关系外,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关系最为纯洁:战友关系和同学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掺杂的世俗利益的东西最少。大学聚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正常的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健康、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而这种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或“社会资本”。

总而言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1)时刻注意品德第一是人类任何组织成员必须遵循认得信条和戒律,保持一颗感激的心,严持操守,不谋私利,诚实是最好的参谋。(2)放底架子,虚心学习,使自己具有学习并能及时、高质量吸取掌握别人研究成果的能力。(3)提高敬业精神,让别人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忠诚老实、有进取心的人。(4)努力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5)加强专业知识和外语的学习,同时努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6)多参加就业指导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和文体活动,以摆正心态,扩展知识面,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年富力强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刻苦学习、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打牢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战,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青年学生要牢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谨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伟大历史使命的实现中去,在筑起“中国梦”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国家为了应对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近几年来持续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与之相伴的确是中国大地上的大学生数量高速上涨。同时每年六七月份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寻找合适的工作。在这种大前提下就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此时的就业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比拼,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进行比拼。据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准大学生和大学生因专业选择、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已跃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疏通和处理,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

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对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汇总,同时结合我们在高校进行学生工作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大学生因为其年龄和心理结构原因,在大学期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是转折期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是为大学生未来个性和人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大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就业择业的前提。但是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者为80后和90后的青年,童年生活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人处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社会经验和成长背景比较单一的现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就使现在的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缺乏客观、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容易出现错误的自我认识,而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则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和理解。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负面表现就是自卑和自负。

1.2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情绪呈现出不稳定现象

从大学校园步入工作岗位,这是我们大学生在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现在的就业形势早已注定了在大学生身上将背负着比他们的前辈们重得多的就业压力,这就容易使得刚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处于紧张和焦躁的状态下,极易出现焦虑、愤怒、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反应,而这些消极的情绪不仅仅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而且还会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们在面对各种事件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更有甚者可能引发心理疾病乃至轻生等重大危机事件。

1.3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表现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回避行为:回避行为是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起的最常见的行为,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意识到未来的某种情况会出现,因而人为的在该事件发生前就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达到避免与该事件遭遇的一种行为模式。回避行为在某种情况下确实能缓解心理应激现象,但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反应模式,我们通常只是在应急的时候才会采取这种心理措施,它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度频繁的使用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后续问题。

2)从众行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的环境和成长历程往往比较单一,所以就导致他们的独立性不够强,在对一些人生大事的决择问题上会出现犹豫的行为,进而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从众。比如前几年出现的出国热、考研热等等皆是此行为的体现。盲目从众的直接后果就是做出错误的不适合自己的决策,随着以后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客观上还会导致毕业生“扎堆”求职,从而加剧了竞争。

3)严重的依赖行为:现在很多80后90后的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和压力的时候,自己感到盲目和无所适从时他们往往喜欢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对自己的亲友、师长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这种被动的择业行为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学生自己的内部原因和其所处的环境的外部原因进行分析。

2.1 内部原因

现代的大学生在就业前夕大多还处于青年期,不仅在生理上还是处于从儿童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度阶段,而且在心理上也处于由原来的在父母羽翼庇护下的性格向成熟独立的性格转变的过渡阶段。综合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大学生不管在其生理、心理还是其他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过渡期的特点,这些特点常常会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一直处于心理的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情绪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这个阶段,直接面临着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重要转变,而随之一起转变的不仅仅是角色,还有这个角色所适应的环境、生活等等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时候如果大学生们原有的心理、行为不能随着角色的转变和外界生活环境的而改变而相应的做出改变,那么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大学生个体本身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对付各种事件、环境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自我调节。第二,寻求别人的帮助。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受成长环境所限,许多人在就业前并没有接受过各种挫折的洗礼,再加上现在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对大学生挫折教育还不够;这就使的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办法自己解决,而过度自尊自负的性格也是很多学生对于向外人寻求帮助这种事情感到羞耻,这种人他们遇到事情时往往不愿意向父母、老师以及学校的心理、职业咨询机构求助。这种大学生的应对方法、策略与能力的欠缺,使得学生不能有效的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较快恢复心身平衡。

2.2 外部原囚

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导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二,大学生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比如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层次和专业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和层次经验等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地区性差异也存在。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往往喜欢留在发达的城市工作,而发达城市人才供给大需求小或已经饱和导致结构性矛盾的产生。而更多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却因为人才迟迟不肯过来而严重影响其发展。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上我们所谈到的种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是受多方面原因所驱动的,是一个系统问题,它的解决不仅仅靠学生自己,它的解决也是需要使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它需要我国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系统的应对措施来共同解决。大学是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集散地,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战场,鉴于此本文就学校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大学生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能进行良好的择业定位

在这方面我们的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现在我国高校举行的各种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其内容都集中在对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等的解读。这些内容固然可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大部分由于只讲到了面上而没有深入介绍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所以在对于各种深度影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则无能为力,而这些问题正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种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总根源。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而且更要加强我们关于“生涯辅导”的内容,帮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能够正确的对自己进行 “自我定位或自我评价”。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教会我们的大学生要从整个人生的战略角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我们的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发展他们的职业素质,这些做法对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

3.2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在我们所经历过的许多案例中,各种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往往是彼此交织、互为因果的,那么这种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积极关注在生涯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心理辅导时要关注到就业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更是要把心理辅导和发展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模块和内容加以关注和指导,这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素质。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可以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以此来帮助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保障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辅导员要同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职业辅导以及对职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背景。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所带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动向。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队伍更加专业化也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毕廷延.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N].中国教育报,2007-05-10(008).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7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切中要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拟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政府推动就业的力度、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一) 从社会就业环境角度分析

1、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 国家对落后产能的淘汰, 企业改革步伐的深入推进, 各行各业会产生很多富余人员与失业人员, 特别是农民工大量涌向城市, 就业需求总量大, 就业竞争激烈。

2、中国经济发展已卷入全球经济环境中来,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低迷, 中国的经济环境开始呈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减少, 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 使得很多传统专业人才需求不足, 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3、国外经济危机重重, 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 实施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国内通胀压力大, 一些行业发展极其不利, 对大学生就业冲击很大。

(二) 政府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主要体现在:

1、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事业投入的经费依然不够, 有限的就业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职业成长的需求, 就业能力培训、职业素养的培养、实习见习工作的开展、以及对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扶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 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政府出台许多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毕业生职场发展需求的实际, 很多基层就业政策在落实中也存在走样、出现偏差、保障落实不力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担心下得去, 上不来, 不敢轻易选择基层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制约因素太多, 毕业生很难在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实际受益。

3、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缺乏监管, 以致存在不少招聘陷阱, 学生滋生求职中犹豫徘徊, 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三) 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的误区

1、高等教育随着规模的扩张, 大学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目前大学生仍然自视太高, 未能适时调整择业观, 理性就业。

2、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习惯于优越安逸生活, 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 就业思想不稳定, 抗挫折能力不强, 以致不少毕业生处于观望等待状态。

3、大学生就业选择盲目, 喜欢到热门地区、热门职业、单位扎堆求职就业, 无视人才需求旺盛的落后地区、具有长远发展后劲的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导致不少人有业无人就, 有人无业就这样十分荒诞的就业结构矛盾。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各级政府要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担负更多的责任。

1、政府要切实承担政府责任, 努力发展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激发经济活力,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通过经济的发展不断催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努力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就业总量大, 高校作为公益单位缺乏创收渠道, 很难独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政府应设立大学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加大支持力度, 扶持大学生就业项目、补贴大学生求职择业成本、扶助就业困难学生。

3、政府应加大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力度, 努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 保障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合法权益。

4、政府应大力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 扫清影响大学生自由择业的各种就业制度障碍, 政府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多出台能切实体现大学生职场长远可持续无障碍发展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努力为毕业生创造宽松、有利的就业创业政策环境与氛围。

5、政府应整合各种就业资源, 主动和企业联系, 为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 举办各种形式、面向各层次大学生的招聘会、人才供需洽谈会。切实帮助大学生落实就业。

6、目前我国的二元经济制度及户口、档案管理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西部、小城市就业生活。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 特别是到西部或落后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对户口、档案问题进行一定得改革, 使其达到人才流动的合理优化。

(二)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教育, 坚

持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并重, 在大力培养大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 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三)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毕业生应自觉做到以下几点:

1、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努力全面发展自己, 打好就业本领, 增强就业竞争力。

2、毕业生应构建合理就业预期,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务实求职择业。

3、要增强求职择业的主动性, 主动寻求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在求职择业阶段要打主动战, 不观望、不徘徊, 不等不靠, 积极主动求职。

4、毕业生应努力掌握求职择业技巧, 避免出现求职择业中的技术失误。

综上所述, 只要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各尽其责应对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将有效化解, 大学毕业生也将各乐其业。

参考文献

[1]刘淑玲:《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年第2期。

[2]蔡伟伟、张红:《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约束及其突破路径》, 《职业时空》, 2011年第2期。

[3]周继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问题思考》, 《法律与社会》, 2011年第4期。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8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理论内涵和构成要素

( 一) “软实力”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软实力”最早由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在其撰写的《注定领导》( Bound to Lead) 一书中,约瑟夫·奈认为: “在国际政治中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等有形的、能起到支配作用的力量组成的硬实力( hard power) ,依赖引诱( 胡萝卜) 或威胁( 大棒) 的途径来促使他人改变立场。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间接地使用力量的方法,这种力量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就是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 softpower) 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和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1]。由此可以看出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同化作用的能力,具有使别的国家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的力量,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后来,学界对“软实力”的定义大体沿用约瑟夫·奈的提法,将其概括为“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

软实力理论甫一提出,即在美国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一时间成为美国当时最流行的学术词语之一。随着学界对软实力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软实力理论开始由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扩展到各类竞争主体综合实力的描述之中。这些描述将所有竞争主体的力量均划分为“软”和“硬”两个方面,其中,“软实力”是一种精神性力量,与主体的精神状况相联系; 而“硬实力”是一种物质性力量,表现为客观的事物及其数量; 软硬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竞争主体竞争力的强弱。自此,软实力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理论内涵及其主要构成要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软实力概念传入我国,在中国,软实力理论得到快速传播和不断发展。在实际运用中,中国学界给“软实力”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快速化发展,国内学者开始从“软实力”的视野来分析当代大学生“软实力”现状,特别是他们“就业软实力”的提升问题,以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力”是一种综合实力,是大学生所拥有的各种素养的有机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这个综合实力也可分为“硬”和“软”两个方面。“硬实力”是指能够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量化,体现大学生能力水平的各种“硬件”,如各科成绩单、各类获奖证书、学位证、毕业证、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等。而“软实力”是指虽不能量化但可以通过大学生言行举止和工作、学习、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亦即所谓的“软件”,如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格魅力、价值理念、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从表现形式来看,这种“软实力”是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因素,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力量。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吸引用人单位而不是通过其他非常规途径( 如依靠社会关系、弄虚造假等) 来实现理想就业目的的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思想品德等这种经过长时间的磨炼而形成的主观意识是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2]

二、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现实价值

( 一)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软硬实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大学生的“就业硬实力”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基础,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硬实力”的强有力的支撑。丰富的学识固然有利于个人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提升,但一个具有创新思维、诚信意识、精于合作、善于沟通的人更能为自己开创良好局面、把握机遇、获得支持,也更能获得他人、单位、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利人利己。因而,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 二)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提升

“就业软实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终级竞争力,而且居于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地位,是核心竞争力的范畴。“硬实力”固然重要,特别是在用人单位无法有效测评应聘者“软实力”高低的情况下,硬实力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但这种作用只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的功效,而不能居于核心地位,不具有长久竞争力。“软实力”产生的效力是缓慢的、长久的,而且更具有弥漫性和扩展性的特质,更能决定大学生的未来。因而,从个体长远发展而言,“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就业软实力”强的大学生有利于自身就业力的有效提升。

( 三) 有利于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硬实力的发展能为软实力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软实力的提升能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但是,硬实力不会自动地提升软实力,发展硬实力不等于发展软实力,而忽视软实力必将削弱硬实力。”[3]当前,中国各类高校均主张不断完善自身内涵建设,特别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应然所在和内在要求。但是,如何评价大学办学水平却成为一道难解的命题。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必将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如何必将成为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印证。

( 四) 有利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科学发展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能力格局,诸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第二学历证书,甚至机动车驾驶证等“硬实力”已不再独霸世界,个人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内在“软实力”正悄然崛起。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硬实力”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预期目标,而“软实力”培育却严重滞后。高校大学生虽在社会上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综合来看主要还是专业背景等因素占据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高校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团队意识不强、人际沟通困难、敬业精神较差、职业忠诚度不高等诸多负面现象,以至于高校大学生的离职率和失业率近年来居高不下,严重制约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高等教育应当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在强调学生专业背景、从业资格等硬实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软实力建设。”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将涉及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体系当中,并且适当加大相关课程的权重,为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 一)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特长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一教育活动中职业意识培养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求职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因此,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学校应把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以达到大学教育、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职业无尊卑的奉献意识、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及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 二)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是指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要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而且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敬业精神,提升其职业忠诚度。“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工作责任心,也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道德要求。”[4]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从而使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

( 三)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关系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加关注学生在就业焦虑、工作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正确的疏导。同时对于刚刚走上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的同学来说,学校要主动建立心理呵护机制,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和环境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之中,尽量减少因工作环境无法适应而产生的离职现象。

( 四) 强化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提高“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校区硬件、软件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人成才环境。“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强教室、寝室、运动场、图书馆等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干净、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诸如校园文化环境、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宁静优雅、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一流成人成才环境。”[5]同时高校还应适当开展具有就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除此之外,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授业的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和品行学风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教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特点。不论教师是否自觉,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质培养,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的高校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9

一、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思路

(一) 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充满信心, 并且思想和道德观念日臻成熟, 积极向上。

然而, 当代大学生处在国际国内深刻变革的时期, 面临着来自西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渗透, 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成长成才教育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 进一步加强和牢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 进一步体现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并以之为指导和方向要求和塑造自身素质素养, 作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储备和资源, 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建立全方位的成长成才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复合型的人才, 这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而不只是精通的业务能力。因此,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集体与个人、人际和能力等等全方位、立体式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搭建和打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中规范约束、价值认同、示范影响、创新创造和身心健康的各式平台去保障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多元化。这些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实践课堂理论并增加动手能力、展示和发挥个人特长、影响和带动广大集体、激发主动性和创造力, 从而真正达到以人为本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以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培育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

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所以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课堂教育这一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建设的理论指导,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将民族精神贯穿课堂, 培养学生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的作风;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努力创造的意识。同时, 注重发挥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等教育课堂的功能,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深入浅出的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 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 培养全面人才

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应适应时代需要和“90后”理性务实的特点, 多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例如英语沙龙, 专题书院、科技竞赛, 模拟面试等, 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且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展板、报刊等形式和渠道, 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 使更多的大学生得到熏陶和教育,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发挥自己热情和创造力。

(三) 发掘典型形象, 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优秀的典型可以树立正确的榜样, 引领明确的方向, 带动广大的集体, 积极正面地推进其他渠道教育的效果, 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所以可以从道德、精神、学业、美德、作风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掘先进的典型进行扩大影响, 进行事迹宣传, 网上讨论, 发表演讲等活动, 及时地将身边的典范进行宣传。

(四)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让学生体验式学习

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先确保实践的规范化和周密部署, 使实践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用, 并让整个过程有据可循;同时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 使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及时了解并做出相应的指导;在实践活动之后, 及时开展总结、宣传、交流、优秀评选等等活动, 进一步加强效果。为了完善和创新社会实践, 可以进行一些创新, 例如将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学分考核、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 保证社会实践稳步有序的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在摸索探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 需要结合当代新形势下的新变化, 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 拓展教育管理思路,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搭建育人平台, 积极探索科学育人新途径和新方法。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在国际、国内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 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思路,途径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10

进入新世纪, 我国高等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 高校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新时期, 根据我校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如何将我国书院文化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运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 已成为摆在我们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现代住宿书院制

1.1 现代住宿书院制的源流

现代住宿书院是在借鉴古代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最大的特点是住宿管理模式。住宿书院提供了集中住宿场所, 为学生营造温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有利于形成集体合作的氛围,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性格、学术兴趣及崇高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同时, 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大学校的设施气魄, 又感受到了小书院的温馨甜蜜,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书院和学校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虽然住宿书院制有别于古代书院, 但从其特点特征来看, 它从古代书院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吸收借鉴, 使得住宿书院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我校住宿书院制的实施过程及特点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我校总结了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名校成功的书院教育经验, 于2008年进行全面推广, 总共成立了8个书院, 基本涵盖了全校本科生。

我校书院制的特点如下:

书院和学院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相辅相成, 在大学生成长和培养中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任务。书院主要承担教学计划以外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不断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成绩的同时,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严格的管理, 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使学生具有优雅的个人气质、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识教育是书院的根本, 书院以学生社区的新形式, 营造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书院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营造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 开展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计划, 通过大学生活导航、学 (职) 业生涯规划、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及经济资助等一系列育人计划,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社区建设是书院的载体。现有的8个书院分布在校园的不同区域, 由固定的社区组成, 除为学生提供住宿外, 还设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及文体娱乐室, 入住不同专业的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 (大学五年级) 的本科生。以崇实书院为例, 涵盖了人文学院、人居学院及材料学院的学生, 如何形成该书院不同与别的书院所具有的特色, 是书院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书院建设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社区必然成为校园文化传承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载体,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2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2.1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3]:①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多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 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崇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②追求精神高尚, 推崇诚实守信是道德观认知的主流, 但也有少数学生存在“个人主义”;③推崇自由、少讲规则纪律;对中华传统美德如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爱岗敬业奉献等缺乏深刻认识;④对心理问题关注较高, 希望学校重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以上调研不难看出, 当代大学生生在改革开放年代, 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交互激荡的时期, 自我意识增强了但发展不成熟;自我中心较重, 缺乏奉献精神;崇尚诚信而自立精神不足;想问题敏感和分析问题偏激及情绪的不稳定性是大学生的显著特点[4]。

2.2 大学生成长规律性及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活适应阶段。在此阶段, 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目标, 打好理论基础;了解学分制, 选好选修课, 扩大知识面;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理想、目标, 全面发展自己的阶段。在此阶段, 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实验动手能力, 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专业能力, 形成专业理想。同时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及勤工助学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提高综合素养, 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等,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5]。

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 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业生涯规划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度, 帮助大学生树立近期 (学期) 目标和中长期 (学年) 目标, 并督促他们将计划付诸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在高校文化的熏陶、在学院专业知识的教育及住宿书院文化综合素养的培养下, 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每位大学生成长, 已成为学生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 借助书院制平台,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从一个人的成长规律来看, 爱国情操、文明习惯、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乃至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尤为关键。那么, 应如何利用学校目前培养学生的有利形式——住宿书院制, 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呢?

3.1 充分发挥书院第二课堂功效, 结合书院专业实际和学生成才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及国情, 增长才干,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寓教于乐, 围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 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身心素质。一是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如著名学者专家讲坛、举办辩论赛等;二是依托兴趣爱好社团组织开展活动, 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 既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增强了合作意识, 又增加了社会工作经历和自我认知, 丰富了情感体验,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三是依托社区举办主题教育。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 可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活动, 如与成功师长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和科研讲座, 让大学生知晓成长成才的历程, 给大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和对学问的崇尚。

3.2 推行学业导师制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试行学业导师聘任制度, 此举无疑对学生专业、学业及身心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是目前先行开展此制度的书院之一。

按照年级和学业指导的不同, 分为通识教育指导和学业指导。通识教育指导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 内容包括基础课学习指导、心理、情感、交友、生活等方面, 亦包含礼仪、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传统文化、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训练等方面, 采取讲座、座谈交流, 集体答疑等方式进行;学业指导为二年级及其以上年级的学生, 内容包括课程答疑、学习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学生科技研究开展、创新、实习实践、研究文章写作指导等;就业指导咨询等方面, 采取个别指导、小组交流和交谈等方式进行。导师每月指导每组学生2次, 每次时间不少于2学时, 全年不少于9个月。指导的学业组不超过2组, 每组学生不少于8人[6]。

学业导师应热心学生工作、责任心强, 具有讲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名学生只能选择1名学业导师。导师在指导中发现学生存在心理、人际关系、思想等问题, 应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和联系。凡不遵守指导规定和纪律的学生, 导师有权提出口头警告、训示和书面警告的处理, 受到书面警告的学生, 学业指导课外学分和奖学金将受到影响。

3.3 利用住宿书院的宿舍文化优势, 促成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宿舍文化是书院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文化交往及培养综合素质的辅助课堂, 同时也是消遣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 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用美的标准装饰宿舍、美化环境、倡导宿舍这一群体应有端庄的仪表、多彩生活、健康的情趣、求知的氛围、团结的风气和进取的精神并辅以一系列健康有益、富有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开展星级宿舍达标活动、宿舍文化设计大赛、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等, 寓教于乐, 促成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4 借助书院图书室的有利资源, 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科之间出现综合及整体化为主导的趋势。这使得不仅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各自在自身领域内的联系加强了, 而且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与结合也日益紧密。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议[7]: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学理工的要学点文学艺术, 学文科的要学点自然科学。要求他们不仅要精于某一专门学科的知识, 还必须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书院图书室作为书院重要的资源, 可为书院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同时也为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方筹集经费配备了大量的经典文学图书, 每天下午固定时间开放, 方便学生阅览, 充分发挥了其教育职能,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历史与现实表明, 一个党, 一个国家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 把握了青年就把握住了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 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基础[8]。新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管理系统工程。同时, 住宿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 是西安交大学生管理工作大胆而成功的一种尝试, 是我校在第二个百年里育人思路的重大改革。如何完善住宿书院制, 使之能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服务, 为我校广大学子的健康成长服务需要我们做更多更大的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 把握大学生的特点, 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信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作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古代书院的“教”与“学”精神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住宿书院已成为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一项创举, 也是西安交大实施第二个百年育人思路的一种尝试。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及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并根据我校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将书院文化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 提出了若干具有书院特点的学生工作新思路和教育方法, 以期有助于我校住宿书院制建设,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住宿书院制,大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任者春.内外互动德育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韦娜.论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6) :83-84.

[3]刘江水, 税强, 何先刚, 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786-788.

[4]韩丽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63-64.

[5]刘浩, 周晓辉, 史凌芳, 等.运用青年成长的一般与特殊规律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3 (3) :49-51.

[6]西安交通大学《学业导师聘任暂行办法》, 西交崇字[2009]03文件.

[7]涂元季.钱学森书信[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公益林资源下一篇:乡村伦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