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2024-09-09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共12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篇1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前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但大学生大都愿意留在大中城市, 喜欢大企业, 而农村和基层即使有岗位有编制, 也无人问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观念问题。面对这种现状, 如何引导他们改变就业观念, 适应社会需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就业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 据新闻报道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七百多万人。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大都愿意留在大中城市, 喜欢大企业, 而农村和基层即使有岗位有编制, 也无人问津, 并且一些大学生还存在“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宁愿失业啃老也不愿意放低身段从基层做起, 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一) 重工作环境轻人生追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了就业方向的选择。目前, 不乏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准确认识和定位而错失就业机会。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不再养尊处优。但是一些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 看不到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 只想到工作的待遇和环境, 比如是否在大城市, 交通是否便利、地段是否繁华, 工资待遇高低等, 没有人生目标和追求, 没有为国争光振兴民族的担当意识。

(二) 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目前就业形势来说, 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 但是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有些大学生自身仍然有一种优越感, 实践与职业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在某大学的冬季招聘会上, 来招聘的有三百多家企业和公司, 提供将近五千个工作岗位。从当天的咨询情况来看, 有几个大公司咨询人员挤不动, 交简历的同学排起了长队, 而一些待遇一般不知名的公司和单位却无人问津。另有一些同学在面试了几个单位没有成功后, 而又开始怀疑自己, 否定自己, 无法直面失败的挫折。

(三) 理论与实践能力差距大。一般的大学生课堂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实践经历比较少。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都没有上台讲课的经验, 即使上台讲过课也没有正确系统的指导, 各方面距离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有差距。社会上对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这一说法早就不认同,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自身仍然有一种优越感, 实践与职业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差距。但他们又不愿意放低姿态放下身段去学习, 不能听从他人的意见或指导, 不愿意承认实践经历的缺乏让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 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不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 但大量毕业生同时走向社会也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除社会发展状况、高校设置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就业环境和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高校、家庭等很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就业观引导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的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 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教育和引导, 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 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大学生应该调整心态, 振奋精神, 用最好的姿态迈入职场。首先, 大学生应该抛弃“天之骄子”的旧观念, 放低姿态勤勤恳恳的学习, 转变态度, 踏踏实实的工作, 不自负不自满;其次,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受挫也不要灰心、不要自卑、不要气馁, 明白当前就业压力大竞争大的形势, 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并非只有一个, 到基层去可能会让你更快的提升更好的展示自己, 到需要你的地方去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显现更多的光彩。

(二)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 来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国家每年也有几百万的就业岗位提供, 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抓住这些机会, 有的人却抓不住?可能是学生自身的短板让个人的竞争力变低。大学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 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比如学中文的大学生给人的印象应该是能说会写, 诗词歌赋不在话下, 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发的短信错字连篇标点符号都没有一个, 没读过几本书更写不出一句诗, 这就是学生的文化素养还不够, 学校应加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考核, 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并帮助学生正确的规划职业生涯。

(三) 家庭要给予大学生温暖和支持, 做学生就业后盾。就业压力的增大让学生产生情绪的焦虑和紧张, 家长要给学生温暖和支持, 做好学生就业的后盾。家是避风的港湾, 学生求职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选择给予正确的引导, 尊重孩子的想法, 意见不同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沟通, 不要独断专行让学生倍感压力。学生求职受挫时, 应多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找到进步的突破口, 别放弃继续为下一次机会做准备,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四) 国家、社会、家庭和高校要共同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高度重视。所以国家、社会、家庭和高校要共同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同时, 学校要做好保障和引导工作, 家庭要做好支持和鼓励工作, 社会要多给应届毕业生提供机会, 学生自身要有专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会得到逐步的解决,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才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绵庆, 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夏利波.基于情商管理的“90后”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与引导.企业技术开发版.2014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篇2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及原因,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冲击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

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第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第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启龙《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第22期文章

[2]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年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及对策

国家的政治经济变迁导致的社会变迁已经波及到各个层面,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步伐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而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探讨就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指导大学生就业以及判断大学生就业趋势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笔者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探究,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来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目前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本文以沧州师范学院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抽取了文科专业(法学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专业(生物系和计算机系)各100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高达98%,并将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EXCEL表格分析和SPSS统计数据分析,与此同时还判断性抽样选取20名学生进行结构性访谈。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

国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人的基础而不是一种光环和值得炫耀的资本。这也就是说,目前的大学生教育已经像基础教育发展,精英培养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目标。然而笔者的调查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很多学生在学校表现优秀,认为自己是学校精英,因而在就业时无法摆脱精英思想,导致好高骛远,无法让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实际相符。期望超过了实际,进而产生误差,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就会造成大学生的失业。

(二)缺少职业规划、就业目标模糊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感觉到就业压力,也想在大学阶段磨练自己,让自己走向社会的时候, 有更多的资本。但是当大学四年过去,他们却发现并没有按照理想的规划进行,反而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即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经过调查发现,86.6%的大学生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有29%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一无所知,这对未来就业是非常不利的。

(三)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

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将个人利益放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和基层工作,大部分大学生挤到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致使很多单位出现用工荒,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四)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将第一次选择的工作作为终身职业。因此,近几年大学生违约率很高,严重影响用人单位正常工作。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新时期下,社会关注的焦点转换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来,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的问题,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可

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节

大学生个人应该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拓

宽知识面,开发自身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抓住就业机会。

(二)加强社会主导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导向作用

要加强社会主导文化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作用,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文化,指导就业环境,这样就能够明确导向作用,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朝著既定的方向发展。加大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向当代大学生传播更多的正面能量,构建出一种和谐向上的职业文化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中不断进步 。

同时,社会舆论要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首先,社会要呼吁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和合理化的用人标准,摒弃性别歧视等现象,实现人尽其才。其次,加强正面舆论宣传的作用,提倡和宣传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进取、自强奋进的就业观。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高校对于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主要表现在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观教育,要将思政教育与就业观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能够让大学生有正确的意识,了解到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培养大学生有正确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面对就业环境,不要有心理误差,也就是说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企业之中,可以从最底层职位做起,如果有能力,总有一天可以达到自己预期的职位。 当然高校教育还体现在,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就业培训或是就业辅导,通过理论课程的开展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四)家庭应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

仅仅依靠社会或是学校的力量不足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还需要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明

显的不足,需要父母或是家人的关心和引导,这样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主要体现在要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会有依靠,能够放心大胆地去创自己的天下;再者,要培养孩子有理性的思维,把握就业方向,量力而行。虽然父母总是期望孩子有好的发展前途,但是总要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做起,这样才是正确的观念。

总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该主要依靠学生、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的力量,既要强化学生自身的就业规划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提高高校的就业辅导水平、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心理疏导以及国家政策的完善,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观符合就业形势,最终达到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政治研究2008(1):63-65.

[2] 林世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J].学理论,2010(12).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分析 篇4

现在,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增至756万,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 大学毕业生接受全职工作的比例, 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势头。一方面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放弃直接工作, 选择提高学历, 如考研、出国的人数增多, 以及入伍参军的比例提高。另一方面则是, 通过政府当下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启发, 所以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了创业的道路。

普遍意义上来说, 我国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还是很少, 选择了创业, 坚持了创业, 最后创业成功的人还不到其中的百分之一。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如今按照高校教育一成不变的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并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看作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 创业教育的内容因学校不同而导致差异波动很大。学校的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指导。一些学校中, 创业创新作为选修课开展, 一些学校又专门设置成专业必修课按照MBA难度设定, 更有一些学校没有开展这门课程。

(三)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而乏味。创业需要打破常规, 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 采用了课堂讲授加案例分析, 根据已经有的现成案例, 当成一种教育方法, 缺乏了学习的动力与研究的兴趣。

(四) 当下创业创新的教育资源匮乏。各个学校开展就业创业课程的老师, 缺乏了专业性人才, 导致学生的教育资源贫乏, 在教学深度上有所欠缺。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缺点的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创业优势

应届毕业生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合能力相对较高, 在就业当中能满足企业对求职者学历和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各项要求, 他们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 具备较强的感悟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能力。

同时少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着很高的实用性与服务性, 它们的专业设置更加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再者, 在专业方面的技能上, 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因为这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方面上有一定的劣势, 导致了就业心理期望值不是很高, 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从自己出发, 不盲目的追求高薪高职好单位等心理, 这相比热门专业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好, 与实际相贴切。

(二) 大学生就业、创业劣势及问题

从普遍角度来看, 普遍的高校毕业生基本为90后, 单调而安逸的校园环境, 以及家庭对其宽松的教育, 导致心态并不是很稳定, 并且让其对当下残酷的就业竞争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经验较少, 没有直接和社会相接轨, 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比差一些, 在校期间学习的压力不是很大, 自我控制能力很难形成, 这必然影响学生知识量和专业技能;在这之外, 这类学生的基础课水平要求普遍不高, 让理论知识的不足成为了一块短板, 代表性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 成为了他们在就业当中的一头拦路虎。并且, 用人单位盲目过分追求学历, 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 再加上他们往往自信度较基础较好的毕业生较低, 在就业过程中, 缺乏自信和主动, 与企业在接触当中, 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这在就业里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

(三)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遇与挑战

目前, 以大学生为教育导向, 开展的一系列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讲座, 课程以及相关创新大赛, 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协作以及独立工作能力, 还有人际交往和管理等多项技能, 再加上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 比如对大学生创业的免费风险评估, 免费就业培训, 无偿创业贷款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 多项政策,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很多有利的机会与条件。

面对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缺口, 这为部分基础相对较低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让他们也有了相对基础好的毕业生的一个明显优势。

其次, 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地方经济, 特别是中小企业, 民营、私企及第三产业, 广泛的带动了就业,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解决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两者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

最后,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以及各项措施, 还有学校的就业创业部门, 开展的大量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 对多个企业用工用人的需求进行统计, 建立相关企业档案,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 邀请知名企业走进校园开展毕业生供需招聘会,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心态以及条件, 都大幅度的提高、改善,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虽然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以及条件, 但在国家创业扶持的优渥条件, 以及毕业就业的压力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 这让很多创业者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这极大的造成他们应对残酷的压力和坚持的决心不足, 一旦遇到失败, 受到的打击会很大。同时, 中国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延迟退休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抢占岗位, 越来越多的岗位饱和。

四、大学生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及培养建议

结合上文分析,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要加强, 部分高校毕业生底子相对较薄, 院校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 不仅要促进他们专业技能方面强大, 还要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 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 具有团队意识, 具有环境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强, 心理素质硬, 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优质毕业生, 同时, 建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 培育良好价值观的全方面人才, 这需要作以下几点努力:

(一) 学生在校期间, 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能力的同时, 注重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开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就业的课程, 以就业市场为风向标, 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用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建立自身的优势, 在这个基础上再好好发展理论知识, 让自身的就业能力全面化。

(四) 加强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发掘能力, 让毕业生不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 能够有着向外突破, 向外发展, 向外创业的能力与意识。

(五)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间的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共同提升, 不要出现短板, 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篇5

2009年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有611万人,还有数百万存量失业毕业生,700万大学生面临找工作。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温总理多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了大学生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次又一次摆在突出位置甚至是首要位置,并要求国务院部署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个人生计而且关系到尊严”,再一次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充足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给予补贴和对学生工伤保险给予补贴等制度;要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逐步扩大规模。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政府与社会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教育与就业问题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变化与发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由计划经济年代的十几万人上升到338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接近380万。按照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二、就业观念转变,强化自身素质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即传统意义上的“包分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而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

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就业渠道的拓展

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四、就业形势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北京教育学院日前发布表明“09年各学历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其中硕士学历的下降率最高,为18.7%,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仅有34.6%。此外,今年专、本、硕、博各学历月薪起薪分别为:1695元、2221元、3540元、3627元”。看到这些薪水水平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是毕业时自己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就好了。但这应该是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很可能只是已签约的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在西部等落后地区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4%”。以上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性,同时也显露出了就业不平等、不均衡等现象。虽然政府在不断出谋划策,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在加上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具体社会、个人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笔者还未就业,并未真正步入社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及就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认为当前学生就业矛盾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问题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二)大学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与社会所需人才要求脱节;

(三)大学生期望的薪酬与用人单位提高的工资差距较大;

(四)就业渠道不畅,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

(五)毕业生重大城市而轻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怎样通过大学教育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不可逃避的挑战,我们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努力地发展改变自己,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笔者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生方面的工作,因此力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原因

(1)对学历的要求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历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明学历本科以上,要是高校则标明只要博士,一些紧缺专业才会注明硕士,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对性别的要求 网上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这句话虽说流传于虚拟世界中,但是也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就业形势,由于女学生毕业后年纪略大,又涉及到家庭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性。这虽然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严重不符,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2.高校原因(1)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

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2)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 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

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篇6

关键词:杜威;职业;职业教育思想;大学生;就业观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教育发展史上,在杜威之前,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理解为“仅仅和肉体相关的、为获得报酬或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工艺教育,仅仅作为获得专门职业技术的手段,从而将职业与文化修养对立了起来,将职业教育视为“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1]而杜威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为背景,在对狭隘的职业教育进行批判的同时,结合经验论哲学和民主主义理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

(一)“职业”的内涵

杜威认为“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其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杜威对于职业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提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杜威看来,职业是一个全面、广泛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对“职业教育”全新的阐释

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的对立面既不是闲暇活动,也不是文化修养。从广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是联系起来的。例如,学习历史,对于要做历史教师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是职业教育,而对于要做律师或医生的人来说就是文化修养。[2]

(三)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

在强调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杜威对现行职业教育的弊病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一、现行职业纯粹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的。二、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屈服于现今制度的要求和标准。三、现行职业教育认定某个人天生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四、现行职业教育使学校成为工业或商业的附属结构。五、现行职业教育维护了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以及教育与民主分离的旧传统。

二、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影响及启示

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对市场需求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就业观,更多的是盲目从风,追崇热门职业,例如:前几年红遍全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盲目追捧,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甚至取消了此专业。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才能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把完善个性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一)明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的区别

择业观和就业观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有本质的不同。一、择业观:择业仅仅是职业的选择,就业表示职业的获得,而职业则有着丰富的内涵。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待如何获得实际职业,以便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并且得到相应报酬的关于就业方面的根本看法和主张,受社会现实和职业需求的制约,主要用于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职业定位。

(二)克服官本位的传统就业观

官本位的传统就业观,是中国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整体与核心之中,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职业观。现代大学生毕业时优先选择行政机关,而不管自己在校所学什么专业,都不约而同地愿意加入到公务员的行列。据相关统计:2011年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截至2014年10月24日18时,国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140.4万,总体竞争比例近87:1。[3]这样使得众多大学生走进了官本位的价值观误区,更多能在其他领域展露才华的大学生会把一生的大部分宝贵时间贡献于“官场”。这势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官本位职业观,正如杜威所说:“每个人对他自己的工作或者职业的兴趣不是勉强的而是明智的。”

(三)把就业、乐趣和意义三者结合

新西兰作家约翰·克拉克在其著作《要金钱还是要生活》中指出,一个人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实现核心自我的冲动来自技能、乐趣和意义,而核心自我的实现,便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4]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在选择就业的同时,从自己的乐趣和对职业意义理解角度去审视,是实现核心自我的有效途径。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应是就业、乐趣和意义的结合。要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当代大学生们也必须以这三者的结合去定位就业。就业、乐趣、意义三者的交集便是最理想的职业生涯。

(四)注重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提升就业质量

近些年,呼吁我国高等教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呼声层出不穷,众多学者认为,当代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根据武汉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选案例[5]:一生要完成的几件大事分为:1、获得学士学位 2、出国留学 3、到外企工作 4、进入公司高层 5、创办公司 6、环游世界。而这六件大事相对应的重大举措分别是:1、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 2、提高口语能力,参加托福考试。3、做好本职工作,思考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新举措。4、更加努力的工作,尽力扩大公司发展的领域,培养下属,使其能独当一面。5、使公司顺利步入轨道,奖罚分明,鼓励员工士气,扩宽经营网络,在各地建立分销点。6、考察各国的商业氛围,寻求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案及合作伙伴。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限制在考级、赚钱、创业等方面,就连最后环游世界的计划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升却没有提及。这无异于杜威所说的“社会寄生虫”与“把自己训练成养家糊口的人”。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自己人文精神的提升,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与人生品味。构建自己职业生涯中美好的家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质量。

结束语

教育学者吴俊升教授曾指出:论及职业教育,杜威从未采取纯功利的观点。他所主张的乃是综合文化陶冶与职业训练两个对立的概念的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探讨,但是,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见解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对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见.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2]参见.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2014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统计.[EB/OL].http://www.htexam.com/a/gwy/news/guojia/2010/1025/56228.html

[4]约翰·克拉克.要金钱还是要生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5):35.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策略

1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与倾向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倾向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1)就业求职信息化成主流。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招聘信息、投求职简历、获取就业指导,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最便利的途径。1999年以来,全国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就业服务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手段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大大降低了就业成本,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求职,甚至通过网络进行面试、职业测评。

(2)就业地区偏好差异性大。不同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差异较大,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首选就业目标。近年相关数据显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指数高于中西部,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七成,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孔雀依旧东南飞”,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偏好仍然是经济发达地区。

(3)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不论政府、高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大学生本身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在最近几年不断出台,很多高等院校都在建设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通过吸引大学生参与科研、校企合作、创业论坛等形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创业也是就业”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4)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职业生涯发展”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入校不久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目标地开展学习活动,培养个人职业素养和技能,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在大学毕业时,多数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人才需求市场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慎重而客观地选择就业行业,针对性地捕捉就业机会。

(5)就业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大。大学生就业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地区等,相关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更有可能不就业或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而家庭条件差的毕业生更希望立即就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2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脆弱和适应能力不足。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较强优越感和较高的心理势位,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有较高的期望值。然而,“天之娇子”心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显得非常的脆弱,一旦受挫或未找到理想工作,很多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就业“恐惧”感。再者,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甚至还赶不上未上过大学的同龄人的工资,一些毕业生会从“投入与产出效应”角度进行短视理解,质疑大学生涯的价值,很容易对未来充满迷茫,对就业变得消极,失去就业的信心和动力。

(2)对社会现实关注不足,缺乏就业主动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依然是很多大学生的习惯学习模式,整天在书本里“埋头苦干”,缺少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市场的了解。这种模式必然导致大学生缺少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使他们接受就业教育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关注、接受就业教育,以致于缺乏对就业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求职时机。

(3)就业诚信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被普遍接受,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毕业生违约率的攀升。用人单位对这种“骑驴找马”的态度极其反感,这些违约行为不仅反映出学生本人的诚信缺失,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签约率。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也是就业过程中暴露出主要问题,部分大学生不能理解时代赋予的使命,缺乏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思考,在就业过程中目光短浅,缺少奉献精神,只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体发展的短期需要,不能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时代发展同步。

(4)网络环境下就业信息真伪识别困难。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了很大便利,降低了大学生求职成本。然而,网络人才市场是以虚拟形式存在的,网上信息是由招聘者或求职者自己填写,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核实信息真伪,各类虚假就业信息鱼目混珠,使得“网络人才市场”难有诚信。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随意更改电子简历,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履历;有的招聘单位为提高吸引力,过分夸大单位实力和待遇情况;甚至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引诱和欺骗刚毕业的大学生。种种不良行径直接造成人才供需双方难以形成网络互信,用人单位对网上求职信息不屑一顾,毕业生也不敢相信网络招聘信息。

(5)自主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对创业信心不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全国平均水平在2%左右,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地区也只有4%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成功率水平20%。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企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中小型企业出现倒闭潮,大学生所创企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大学生的“雄心壮志”受到严重打击,对创业丧失了信心。在校大学生在看到多数师兄师姐创业失败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前途,对创业丧失信心,甚至对未来变得茫然。

3 应对的建议与策略

3.1 政府层面建议与措施

(1)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应从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平的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引导就业方向的政策,改善大学就业的宏观环境。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只有当产业结构转型为技术密集型时,人才结构才会合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2)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控,营造良好就业气氛。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干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招聘单位进行真实性审核,严惩各类违法行为,规范就业市场。并且,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的效用,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对平凡岗位、平凡群体的报道,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就业,引导它们关注国家发展的需求、关注社会需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就业氛围。

(3)发挥政府行为主导作用,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就业诚信问题是由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共同造成的,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也是构建良好就业环境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行为主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和法律的建设,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在此基础上,构建诚信评估机制,使行为主体的“诚信价值”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知和认可,加大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的“不诚信”成本,使诚信行为在“现实利益”上具备一定的首选性。

(4)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打击网络欺诈行为。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全国性就业信息的公开机制,构建一套全面权威的用人单位或企业档案查询系统,同时高等院校也要将大学毕业生信息上传至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供需双方“虚拟主体”认证机制,对网络不实信息行为进行公示和“诚信降级”。并且,通过立法加大对虚假和欺骗性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及时发布警示信息以防其他大学生步入类似陷阱。

(5)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提供创业贷款和免征税收等优惠条件,制订和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就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3.2 高校层面建议与措施

(1)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教育。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经验很欠缺,就业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比较迷茫,因此,在刚步入社会这段过渡期,给予适当的从业教育和心理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强化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理性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时代使命感和理性就业观念。其次,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选择可行的就业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方案。此外,还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诚信意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违约行为对学校声誉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自觉建立个人的社会诚信,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2)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缺乏社会实践和从业经验是大学生的就业弱项,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此,高等院校要广泛建立各种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到企业参观、参加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技能和了解市场经济现状。

(3)不断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挖掘就业信息。继续完善就业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和使用新的信息手段,拓展网络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对杂乱无章的网络招聘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类、筛选和甄别,避免毕业生受到不良招聘信息的影响和伤害,并建立有效的网络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有效节制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不实行为。

(4)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基本技能。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完善其创业课程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创业模拟平台,通过虚拟环境模拟实际的创业经营过程,让学生通过网络模拟逐步掌握创业知识。其次,要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提升创业基本技能。

(5)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快就业工作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型方向迈进的步伐。加强就业工作研讨,积极开展有前瞻性的就业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进一步强化就业状况对教学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并且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用人单位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3.3 对毕业生的建议和策略

(1)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择业观念。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必须顺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打破把“高等教育”与“高尚职业”必然联系的思维习惯,树立“人才市场化”观念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就业后再择业”模式对多数毕业生而言是理性的选择。并且,大学毕业生在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理念的同时,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的敬业精神,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品德口碑,进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建立坚固“诚信基石”。

(2)把握就业机会,重视择业时间规律。从历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提前在每学年的上半学年就到学校招贤纳才,争取招聘一些优质的毕业生。然而,毕业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过早走向社会,等到正式毕业时才开始找工作,导致部分企业单位招不到理想的人和优秀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矛盾现象。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建立就业的时间观念,不能“刻舟求剑”地等待就业机会,必须主动出击,及早就业和抢先就业。

(3)注重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综合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产生就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大学生除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十分注重各项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并且,大学生应该特别注重提高自己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各类社会交流活动,锻炼心态调节和情绪调控技能,培养自己积极自信的心理素质,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4 结束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政府和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多层面采取措施,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综合技能以及转变其落后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破解必将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麦可思团队.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百度文库.

[2]曹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引导.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覃宪儒,罗诚.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学术论坛,2005(11).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篇8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高校普遍扩招,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 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自从1998年高校前批扩招的学生在2002年进入社会择业后, 1999年以来经的连续扩招, 仅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全国共扩招近400万, 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 按国际标准,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50万, 4年增加了140万, 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估计到2010年之前,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 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 其中本科生超过80%, 研究生超过95%, 专科生40%, 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 签约率仅为50%, 其中研究生约80%, 本科生60%, 专科生仅为30%。可以预计, 随着大学生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

2、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 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 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 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机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 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 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 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 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到现在, 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 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但是与此同时, 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 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 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

1、客观原因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 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 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充斥市场, 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另外, 从2001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发展, 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同时,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实现跨越发展。199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接近15%左右”, 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到2010年, 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 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5年。为此, 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 以普及高等教育, 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 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2) 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存在不畅和不及时问题

目前, 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 实行和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 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 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影响就业。此外, 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 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 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 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 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 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 保证此项工作有序进行, 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 这是非常重要的。

2、主观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 他们乐观向上、积极争取就业机会、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 勇于艰苦创业, 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 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 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主要表现有:

(1) 价值观取向存在一定的偏颇, 功利性强

改革开放后,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在社会价值多元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 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功利性较强,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还有毕业生同学的相互攀比, 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2) 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不成, 低不就”

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过来, “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存留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思里, 表现为求职择业时对自己和社会认识不够, 评价不准,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蜂拥追求“到城市去, 到公司去, 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 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1、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但是, 用人需求也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 如高薪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 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 这将导致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导常困难。据国家统计部门调查与统计信息表明, 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 2009年3月初, 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 进入4~5月之后, 预计这项降幅将更大。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更难

长期以来,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群体, 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 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大学生心理普查作为参考, 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约有15%左右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 尤其大学生毕业前夕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的压力增大, 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 要努力消除就业制度障碍影响:一是要确保台的就业政策得以及时落实;二是要尽量缩小全国各地就业政策上的过大差距;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理化改革;四是要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合理的政策倾斜。毕业生可以依据实际能力与职业的特点、岗位的要求合理匹配,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缓解就业压力。

2、学校应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同时加强以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学校办学思想不应过于急功近利, 对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量力而行, 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 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 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有发展性和长远的眼光, 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 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为他们提供即使、有效的就业观念和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慧春:《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科教文汇, 2006.07。

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分析 篇9

一、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

总体上来说,女大学生的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越来越趋于理性化。据调查统计,女大学生在求职方面考虑的因素表现出极大的集中性。有56.3%的学生选择的是“行业发展前景”,排名末三位的分别是“就业竞争程度”、“社会需求程度”和“工作强度”。[1]这说明当代女大学生更关心工作能否体现自身价值,而不是工作是否轻松。此外还有11.6%的女生选择“出国读研”,29.2%的女生选择“国内读研”,[2]这说明许多女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暂时缓解就业压力,期望能继续深造,努力提升自己,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

当然,由于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女大学生出现不良的就业心态,择业观也发生了偏差。

(一)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在交融和碰撞,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处在象牙塔里的女大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女大学生最看重的是“薪酬福利待遇”,此外还会考虑到“工作稳定有保障”,但考虑“社会需要”的比重很低,只占9.15%。[3]到挣钱多的地方去,现已成了一些女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她们并不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这说明女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当问到“你的选择与国家的选择发生冲突时,你将怎么办”时,50.9%的学生回答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这种选择一味强调个人利益,社会奉献意识淡化,较少考虑如何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使得价值取向失衡。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挫伤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使得部分女生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择业观念,大学里涌现出“毕婚族”(毕业即步入婚姻殿堂)。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的压力比男性小,事业有成更好,一事无成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们把扮演好家庭角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定位。

(二)择业空间单一化

在调查中,对“最希望就业的地区”问题,女大学生中64.6%选择“国内一线城市”,14.9%选择“国内二三线城市”,只有2.4%选择“县城、乡镇、农村和其他”。[5]这说明女大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即使是生活成本高也在所不惜。许多女大学生认为她们当初考大学就是为了脱离以前生活的狭小的城市,进入大城市生活。和未曾读过大学的同龄人相比,她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以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但到了就业市场中,却发现自己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之比与他人相比,差距太大,容易产生被剥夺感。但若回到原先生活的城市,又感觉“面子”的缺失,因此“宁愿待在大城市哭,也不愿待在小城市笑。”

(三)择业方式依赖性强

女大学生的择业方式有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自荐、参加人才交流会、父母或亲友介绍等。其中,参加人才交流会是女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式。这表明女大学生择业的主动性增强,愿意通过竞争来获得就业机会。但是我们也看到,女大学生选择“学校推荐”与“父母或亲友介绍”来实现择业的比例要高于男大学生,这表明女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依赖性较强。当代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而其独立性明显减弱,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性较强。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家庭因素的左右。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女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勇气,在择业时完全由父母做主,有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的溺爱或担心子女社会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不允许子女自己做主,有一些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子女就业铺平了道路,不用子女操心就业。当然,更多的则是大学生在经得父母同意后才作出择业决策。女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因而很难独立作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

二、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培育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女大学生必须纠正择业观的偏差,培育正确的择业观,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更新传统的择业观念

女大学生必须进行择业观念重塑,更新传统择业观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传统“择业观”是只有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才算就业。而如今要树立一种“大就业”的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不管是在什么领域、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可行的。

女大学生还要转变依赖性强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不再是一个新名词。创业带来的效应在于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创造社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更突出的是它突破传统,培养了创业精神。在西方发达国家,女大学生群体投身创业是非常普遍的,在美国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经济直接驱动力。女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自身的性别优势,努力走创业之路,现代择业观将会使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大为拓宽。

(二)优化女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女性的成才规律调整设置课程,优化女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如上海、广东等一些高校开设“女性学”的公共选修课,希望能够在学生中建立起性别观念,让他们在毕业进入社会后把男女平等的观念自动地引入工作和家庭当中。比如中山大学的《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课堂上还在学生中展开“什么样的妇女是理想女性”、“女人是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讨论。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提供有力的指导和训练。

此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女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试探期,在这个阶段,她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考察、探索职业。同时,在此阶段,她们对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十分清楚,择业目标往往模糊不清,亟须专业人士给予指导。然而,虽然许多学校都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择业观教育上指导不够深入,指导课老师大多并非专职人员,而是由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使得该课程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没有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培训的女大学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信心不足,就业困难。

(三)营造良好的择业氛围

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合力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在社会中的宣传作用,通过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为女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择业环境。学校可组织丰富多彩,适合女性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系列讲座、女性沙龙等,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及时掌握女大学生择业心态的变化,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家长也要给女大学生一个合理的空间,培养她们良好的个性和独立处事的能力,并积极支持其进行自主创业。总之,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fo/marry/2010-08/06/content_20652151_5.htm.

[2]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fo/marry/2010-08/06/content_20652151_5.htm.

[3]张新勤等.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南宁高校女本科生为例[J].高教论坛, 2010, (8) .

[4]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重庆市高校的女大学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篇10

一、心理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障碍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自卑怯弱的退缩心理。有的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 过分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产生自卑心理, 尤其是学历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竞争勇气, 缺乏自信心, 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丧失勇气, 悲观失望,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 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2) 盲自信的自傲心理。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 专业需求旺, 求职门路广, 造成有的大学生好高鹜远、眼高手低, 到头来往往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3) 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信心和勇气足, 但只静候学校的推荐, 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 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等、要、靠的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缺乏积极进取精神。4) 求职失败的挫折心理。此类现象比较普遍, 大学生由于一直在校园, 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未曾经历过波折也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 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力较差, 情绪波动性大, 情感较为脆弱, 缺乏对待挫折准备。在就业工作中, 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 顺利就业, 在新工作岗位上一帆风顺, 害怕失败, 一旦到挫折, 往往产生挫折心理, 感到失落、悲观失望, 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 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这些就业障碍心理严重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解决对策探讨

(一) 大学生个人因素层面

毕业生要善于自我调解, 正确对待就业心理压力。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 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1) 正确认识估计自己, 调整就业期望值。高校扩招之后,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人才精英”, 而仅仅是一个社会求职者。大学生只有对现实和自己有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给自己准确定位, 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根据社会用人需求状况, 积极拓宽自己的就业之路, 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等因素, 更应多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应看重职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2) 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 遇到挫折时, 才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舒缓不良情绪, 发挥个人潜能, 维护心理平衡。在进行心理调试时, 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如自我转化法, 即产生不易控制的不良情绪时, 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 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郊游等方式排解心中的烦闷, 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或自我宣泄法, 即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发泄出来, 可以向家人、老师、朋友倾诉, 或是痛哭一场, 但情绪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 注意适度。

(二) 高校层面

除了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之外, 还要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要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要加强就业服务, 主动关心毕业生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不断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 完善信息网络和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周到、便利的各项服务。要扩大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技能,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了解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缩短书本到现实生活的距离。

此外, 高校还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 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他们摆脱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调节个人情绪,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三) 政府层面

近年来, 我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已初步建成, 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部门必须继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完善就业法规建设, 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 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整顿就业秩序, 规范就业行为, 纠正就业过程中的无序状态。

(四) 社会层面

社会各界要给大学毕业生营造一种宽松、宽容的成长环境, 尤其是招聘单位要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 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社会舆论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社会各相关机构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期的特殊心理现象及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提供良好的就业 (择业) 环境和就业机会, 规范就业市场, 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家长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求职择业, 不要将个人或社会过多的负面影响灌输给毕业生, 并在毕业生求职择业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以便毕业生能顺利求职择业。

总之,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 并非短期内能实现, 毕业生就业障碍的出现, 也并非能近期消除,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也不能单靠高校的力量。因此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需要毕业生个人、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日加剧,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影响他们就业的心理障碍, 如自卑、盲目等等。解决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 应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层面、政府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等几个方面入手。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28-01

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约为70﹪左右,而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而自我定位过高、认为高学历就代表着高薪水、大量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的就业现状。

二、当代大学生错误的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许多变化。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错误就业价值观有以下几点:

(一)期望值过高,不肯降低标准。虽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不少大学生仍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应有好工作。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稀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普遍人群。所以很多大学生在错误的就业观念指导下在工作地域的选择方面仍然是偏向大中城市。预期的收入也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社会的残酷现实。当残酷的就业考验摆在面前时又不肯降低标准,仍一味地固执己见,不肯将就工作,以致现在出现大量的“啃老族”的年轻人,宁可啃老也不出来自己就业或者创业。

(二)盲目追捧所谓的“铁饭碗”。众所周知,公务员、律师、医生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职业。这些“铁饭碗”无疑是当下广大毕业大学生毕业后的最优选择。他们都满怀希望期盼能使尽浑身解数挤进这些最稳定的职业队伍,以求捧上这个“铁饭碗”。近几年来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尽管成功的机会渺茫,但这仍不能打消广大大学生追求这个“铁饭碗”的高涨的热情。有的考生一年没考上,可能会两年、三年甚至是牺牲更多的时间开考公务员。

(三)一定要专业对口。找工作找对口的仿佛是大学生就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大学四年寒窗苦读自己的专业,如果毕业没有对口的工作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离开大学四年苦修的专业而去做一个根本不熟或者没有多少接触的专业的工作就力不从心而且还会没有自信。

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措施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和科学的发展意识,在找工作时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到国家需要的西部,到基层去实现自身价值。即使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有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支持引导着大学生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照亮大学生就业的道路。当然,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仿佛给广大的大学生很大的就业压力。当今的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很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认清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式。因此,学校应当多加强大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交流,帮助大学生认清现在的情况,以便他们更好地投身基层工作和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第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硬性要求。现在的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招聘会上的招聘条件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士优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身的就业机会。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经历更是少之又少。当然面对有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时会望而却步,这时就需要各个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

第四,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抗挫折的能力。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当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校期间多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学要的全方面的人才。努力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和坚定地信心,打消各种就业中的消极观念,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知识,加强自身诚信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人才。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文化知识,用党的各项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坚持诚信就业,一旦和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后就努力在自己的公司实现自身的价值,不应频繁更换公司。要做到从一而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氛围下,在各种各样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要始终跟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先进文化知识,并用他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学文明的就业价值观,并在学校积极接受诚信教育,加强自身素养,用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指导自己未来就业之路。

结束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应当根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改正大学生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努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简介:杜肖静(1986—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篇12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总结起来看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分析。

1、传统就业观念和现代市场新规则之间的冲突

随着大学扩招和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 过去那种精英式的教育已经不复存在, 以前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失去了原来高高在上的优势,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市场体制的完善, 现代的社会需求有能力、能做事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包分配思想导致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步入了正规, 在能力和素质上存在着松懈, 导致我们的培养模式和我们的用人模式完全脱轨, 没有进行一个很高的对接。

2、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

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规划发展缺少必要的培养, 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了不知道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认识, 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这导致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也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上调查, 大学生中有36.5%对白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 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 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儿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客观和准确, 但这是大学毕业生走向职业生活必须做的工作。

3、教育本身的缺陷

教育本身以考为主的考核方式, 导致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者, 有的学生可以把考试的试卷考到满分, 而完全不具备生活的自理能力。教育本身应该是教书育人, 由于一直以来以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导致对于人的培养忽略了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

4、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不合理

客观上来讲, 由于我国的经济起步晚, 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 这也就导致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并需要如此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大学培养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倒挂, 导致我们大学培养的很多人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 甚至现在情况下社会上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人才。

二、突出重围、寻求转机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大学生本身而言应该从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三方面突出重围、寻求转机。

1、改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 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 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择业观的变化与发展, 将促使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择业观是就业观的基础, 择业观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就业的动机与就业目的。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参加职业培训课程, 并且要制定一个长达十年的人生发展规划。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合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 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 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 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学习和工作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3、注重能力培养

既然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职能, 就应该把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 在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 也强调“能力就是力量”。我认为有三种基本能力是必须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学习能力。学习是进取之路, 但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乐趣。其次是思考能力。大学生不只是知识的载体信息的受众, 还是灵活的主体, 如果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缺乏思考能力, 则不能开发出自己的“悟性”, 使自己不能应付将各类问题。第三是实践能力。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能力, 主要是认为他们缺乏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办事能力、交往能力、专业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大学生就业、择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需要的是来自大学生本人、社会、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的提高、接受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

摘要: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跨越过程, 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广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基础上, 结合大学生培养的特点, 着重从就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就业难,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任亮:《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 (1) 。

[2]大学生的择业观新谈.http://www.gzpi.gov.cn/gzbys/jyzd1/jyzdzx/201009/t20100901_124548.htm

[3]朱训华:《树立正确就业》http://news.cqie.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38.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 2007年。

上一篇:一次激光穿刺下一篇:小儿喉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