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

2024-06-26

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通用12篇)

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 篇1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领域越来越宽, 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的出现。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将来要投奔到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之中, 因此, 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为在将来热爱本职工作, 尽职尽责履行职业义务, 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有较强敬业和奉献精神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基本状况

目前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整体上是积极的, 但也有一些不利的认识倾向:对将来职业冷漠、无所谓。在爱岗敬业方面, 认为往往是根据所提供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好坏, 来论对职业的热爱及专一程度, 缺乏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神;在诚实守信方面, 有假证书、推荐书填写材料不实及失误推诿责任之倾向;在办事公道方面, 有存在着私心较大, 一定程度上有假公济私、徇私舞弊等倾向;在服务群众方面, 有存在个人主义、不关我事漠然处之现象;在奉献社会方面, 奉献意识弱化, 过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 有明显功利主义倾向等。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逐步深化,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织一起, 使得传统道德准则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发展受到考验, 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准则又没有更好地显现和发挥作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有所滋长,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成了社会的一大弊病, 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甚至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这些状况极其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 使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道德修养产生了偏离。

(2) 家庭因素和教育机制的影响。

部分家庭成员在工作岗位上未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在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 言谈中时而不时的流露对职业的倦怠, 使得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轻视;大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过多的重视对孩子智育的开发与培养, 忽视了对其德育的引导, 更谈不上对孩子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再加上目前我们的教育选拔机制, 主要还是通过智育来衡量和评价的, 即使德育参评, 也只是作为一种参考, 这种教育体制极其容易导致“重才轻德”、“重技轻德”的现象。

(3) 大学生自身选择的多元化。

当前, 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极其容易导致人们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 人们思想也出现多样化, 并且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顺境中长大, 从小就娇生惯养, 缺乏挫折教育, 在意志、情感等方面均较为脆弱。上中小学期间生活基本上是依靠父母来安排, 很少有机会了解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要求。突出表现在对加强自我职业道德教育不以为然, 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在敬业方面, 当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弱化, 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 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 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择业观上, 他们往往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 大城市工作、薪金丰厚, 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 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门庭若市, 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一些高校女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或者根本就不找工作却忙着征婚, 以解决她们前途问题等。

2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1)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公平正义, 诚实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既是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也是对各行业、各部门的具体职业规则。职业道德从表面看, 一方面是一种个人行为, 涉及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 如何对待工作, 同时也是一个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另一方面, 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从业人员、每个行业集体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 社会经济也将有序地、和谐地、健康地发展, 社会的和谐也将向前不断推进。因此,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未来行业发展来说,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2)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也是大学生将来就业必备的素质要求。当前, 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 就业难问题还没有充分得到解决。而在我国, 随着各大学扩招, 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 大批应、往届毕业生涌向社会, 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每一行业甚至每一工作岗位都面临大批竞争者, 而社会越来越需要有素质或者说素质较高的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 相当一批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竞争现实, 然而有竞争才有动力, 才有发展。因为行业终究要发展, 发展就需要人才, 只不过是要选择更优秀的人才而已。这就要求在校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劳动技能技巧, 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有助于明确自己所担任的社会角色, 有助于顺利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 促使在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重大转变中, 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 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的途径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首先, 发挥高校中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自我教育作用, 引导大学生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创建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把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各种活动中, 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热爱集体、服务大众、友好合作等职业道德品质;其次,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宣传和教育, 拓宽教育渠道, 通过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学术讲座等来促进当代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深化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以此来激励熏陶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良好氛围。

(2)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冷漠的状况, 告诫我们在平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要有意的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 加以突出和强调。首先要求老师们要以身作则, 办事公道, 克勤职守, 关爱学生, 唯有如此, 才能取信于大学生, 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文明的职业道德观;其次, 要不断探索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再次, 要把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中, 广泛引导大学生参与, 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 进而升华为道德意志和信念, 最终实现对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

(3) 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个人联动机制, 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需要漫长的培养和积累, 不是学生个人或几个人所能简单认识的事情, 需要家庭、学校、个人和整个社会联动来完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 家庭环境的好坏、父母自身的学识及品德修养, 直接影响到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因此, 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完善自我, 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使孩子从小就能分是非、明美丑、辨善恶, 为孩子今后健康成长打下好的基础;学校要用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去丰富学生的头脑, 用科学的、先进的人生观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思想道德体系, 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要运用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 扬善除恶, 宣传“真、善、美”, 抨击“假、恶、丑”,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全体公民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而使大学生有一个良好职业道德的环境氛围。

(4) 发挥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 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讲坛, 要走向实际生活, 走向社会。比如, 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好形式, 通过组织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他们引到社会的现实中去听、去看、去做, 去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 力求跟上时代的要求并寻找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将职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其心目中的精神力量。高校要在校内外为大学生创设参加实践活动的条件, 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和体验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调动自身内在的品质力量应对外在环境的诱惑和挑战, 在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动手能力,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有才更是“废品”。因此, 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 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将来职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就业, 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实践中很快成长起来, 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由于职业分工受生产力发展现状制约, 各种职业利益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导致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制约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试图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情况及其重要性, 就怎样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作一探讨分析。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江南雨, 刘思羽.职业道德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2]孟宪琴, 张福磊.对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6 (8) .

[3]樊云飞.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6) .

[4]朱正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 (1) .

[5]袁虹.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宁波党校学报, 2003 (4) .

[6]黄朗.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略[J].探索, 2003 (2) .

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 篇2

当代大学生入党观之拙见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领军式人物,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主力军。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生长在改革开放最卓有成效的年代,也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和压力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并且深深体会到,一名当代大学生所持有的应该是客观的、先进的,并且富有活力的思想观念。在这个群体中,入党,或者说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们一入学就树立的政治奋斗目标。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按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动态报告。但是,在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们,是否曾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入党动机到底是什么?数据显示,在我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的大学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还没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大约2..8%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约34.91%的学生选择“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这说明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持有积极、健康、正确的入党态度;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应在于剩余的三分之二。入党动机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理想型动机;进取型动机;从众型动机;虚荣型动机;功利型动机。在此,我将具体阐述我对上述五种入党动机的一点看法。

根据党史和我党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来看,理想型动机类型的学生入党动机纯正,他们的政治觉悟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感情。在我看来,所谓理想动机,是以原始的党情为根本出发点,以最高的党员境界来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一名在思想上、政治上、精神上、甚至灵魂上都强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标杆式人物。然而这类的大学生,我只能感叹,少之又少,甚至是微乎其微!社会的大发展,经济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我们有种错觉,也许这种错觉正在形成,也许已经深入到一些人的脑髓中,那就是人们精神支柱的粗糙化,已经被打磨光滑的精神,还能够剩下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所属群体很失望。从小接受教育,至今步入高等学府,我们的思想觉悟有多大的提高?是不是像我们升学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呢?我想答案并不是那么肯定。如今功利化的教学模式着实应该改改了,如能把精神境的界提高到第一位的话,我想情况可能会有大大的改观吧。

我自己的入党动机严格的说是属于第二种:进取型动机。对于此种动机的评价,我归纳以下要点:此类学生虽有较为纯朴的上进心,但他们将入党作为自己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与完美的重要附加因素。这部分学生要求入党,主要是大众传媒的刺激,受社会舆论(尤其是学校入党机制)的激励,受家长或亲友的鼓励。严格地说,他们的入党动机不纯正。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作为一名社会人,绝对不够成熟。事实上,就算是三十而立,也难不被自己生活的圈子左右。学校往往在发展党员的时候,着重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吸收进去的入党积极份子在普通学生中,是较为优秀的,是有进取心的。所以,以进取心为入党动机,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深入了讲,根本不够格。这种进取心必需有个前提才行,我是为何而不断进取?为自己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处于微小的物质层面;那在精神层面上呢,必需把

外国语 英语师范082 杨潇 共产主义的信仰拿出来,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的条件。不要说它空,不要说他假,只是你做得的不够好,只是你的思想境界不够高。通过端正思想和态度,培养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理想,实现做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目标是指日可待的。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大学生是党组织争取的主要对象,价值取向基本正确,主要通过从政治角度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党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不断反思,定有大成。

针对剩下的三种入党动机,我给的定位是:这三种动机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腐蚀的不仅是他们的心灵,更腐蚀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要坚决“打击”。从众型动机,虚荣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在利我还是利他上,他们选择了前者。当一个人有从众行为的时候,这就证明了他是没有思想的,希望在“随大流”中做到“我也不能吃亏”,“有好处我也得分一杯羹”。而虚荣动机的大学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虚荣的背后是无止境的攀比,这种虚荣心是万万要不得!倘若有一天他站在制高点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就站在生命的尽头了呢?最后是功利性的入党动机,这让我想到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三句话,而持有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大学生,或许就能把这三句话改头换面一下吧。持有这三种入党动机的大学生,我觉得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翻开你们的成长史,翻开你们的教育史,有多少次已经背离了正确的方向?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一一对照,认真考虑自己想入党的“一厢情愿”到底是怎么了,自己的觉悟和能力究竟能不能达到党的要求吗?答案是一目了然的。有的大学生说,现在的大学早就把发展党员作为一项类似于指标性的任务,每年各年级各班能够发展几个党员,几个入党积极份子算的清清楚楚,审核也是马马虎虎,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们?这话说的不是不无道理。可是呢,人生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桥,只有自己知道,也许路上有荆棘,也许路上不平坦,但是我们的精神指引不能歪斜,更不能“倒打一耙”。

简略分析了上述五种入党动机,说实话,自己有诸多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竞争机制起到很大的影响。在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层面上,我觉得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与之挂钩的社会实践是很必要的;其次是,要改变传统的“入党光荣”观念,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党员是光荣的吗?只有当你真正为大家、为人民做出点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光荣的。在社会竞争机制上,我认为要大力改变“入党”为前程添砖加瓦的不利形象,要让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党员比常人苦,比常人累,想入党的人需要好好掂量。

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困境及解决之道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阅读困境 解决之道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省级指导项目《大学校园读书文化的隐忧及引导策略研究——以盐城工学院为例》

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到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就中国内政外交回答记者提问中就“全民阅读”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回答,总理对全民阅读现状感到担忧,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1/10。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有感而发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2013年就红遍微信圈和网络,中国的阅读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大学生是最优秀的社会团体之一,大学生时代,本应是一个人阅读图书最多的时期,然而,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如何?本文通过对全国20多所高校的图书馆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调研,以期真实展示当代大学的阅读状况,呈现出我国当代大学阅读文化的全貌。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以描述、统计和Excel图表分析获知当代大学校园的阅读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挖掘影响、制约大学校园健康阅读文化的因素并总结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日——2015年9月30日

调研对象:高校图书馆、高校教师和高校大学生三个群体展开调研;其中,高校图书馆主要采用网络采访和电话访谈的调研形式,对高校教师主要采用电话访谈的调研形式,对高校大学生采用网络调研问卷的形式,三者结合以便能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的阅读现状。笔者主要选取了对外经贸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深圳大学、中南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大学、盐城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本科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等主要学科,高校图书馆和高校教师的样本数量不大,学生样本较多,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考虑到团队在财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网络采访和电话访谈样本数量各30个,调研问卷共发放2000份,回收1609份,其中有效问卷1290份,有效回收率64.5%。

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一)图书借阅量逐年递减

对多名大学老师进行电话询问和网络交流,大家普遍反映:目前我国大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已经是不争的现实,主要表现为相对阅读量变小,阅读功利性增强,出现阅读通俗化、快餐化的现象,越来越习惯网络阅读,对纸质阅读的依赖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呈下降趋势,读书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一种被迫行为。

询问多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反映近几年图书馆硬件建设越来越好,冬暖夏凉、窗明几净,座椅数量增多,舒适度也有较大提升,但是大学生入馆阅读、学习的人数逐年下降。用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话说:刚工作的时候图书馆大家都占座,我们还绞尽脑汁想怎么杜绝占座现象,让大家进馆有位置,近几年这种烦恼根本就不存在了,除了四六级英语临考或者期末临考,大部分时间图书馆都空位很多。这名工作人员的话也在多个高校图书馆数据中心获得了证实。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例,2008年其新馆落成起,近五年来馆藏图书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基本稳定或少量增长,但是图书借阅量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如表一所示;

表一: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情况统计表

统计时期: 2010-09-01 到 2015-08-31

(二)对阅读重要性有清楚认知,但缺失阅读行动

为了真实呈现当代大学的阅读文化,展开了对大学生群体的调研;此次问卷以网络平台,以qq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调研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609份,其中有效问卷1290份。在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8%,女生占42%;文科学生为44%,理科学生为56%,大一和大二占48%,大三和大四占52%。男女比例、文理科比例、人数比例相差不大,此次调查结果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

首先,对当代大学生课下时间安排的调研结构显示:只有32%的女生将时间花在阅读上,其他女生有89%选择上网,93%选择与朋友一起度过,还有43%的选择睡觉;而男生只有18%选择阅读,有40%的选择上网,60%的选择体育运动和33%的选择睡觉。如图一所示

图一 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

紧接着对大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和目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在阅读的重要性上,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阅读是有必要的,只有不到10%的人觉得阅读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如图二)。但是在阅读对自己的作用上男生更多的看中感兴趣,而女生则更多的选择了备考选项(如图三)。

图二: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圖三: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

对有课下开展阅读的大学生进行了以周为单位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的调研,结果显示:从数据来看,经常性阅读占44%,偶尔阅读占42%,每天阅读占9%,完全不读占5%(如图四)。平均每周阅读时间,37%的人是1~2小时,31%的人是0~0.5小时,16%的人是2小时以上,16%的人是0.5~1小时(如图五)。

图四:大学生的每周阅读量 图五:大学生平均每周课下阅读时间

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 篇4

关键词:社会类专业,就业难,原因,途径

自中国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毕业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 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状态, 市场需求相对滞后于供给。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但由于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直接影响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社会学相关专业为例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对策分析。

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之成因分析

(一) 招生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管理类相关专业教育取得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很多高校纷纷设立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类专业, 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缓解了社会管理对专业层面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然而, 目前我国的社科类专业高等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拥有四年专业背景的大学生, 既不能展开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也缺乏具体的实践领域。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市场的限制, 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尽管经济高速发展, 但与发过国家相比,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专业社会管理类人才缺乏用武之地。与文科领域同类的经济类、外语类专业相比,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每年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招收社科类的企业或公司也寥寥无几, 为社会管理类的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 专业教育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矛

盾。社会学相关专业是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 并能具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除此之外, 该专业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高校一般实行的是专业化教育, 缺往往忽视了对此类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 近几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就业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进行科研活动;二是进入民政或社保类政府部门, 以及社区或基层政府服务部门;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或行政部门。而进入其他相对有竞争力的单位较之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难度很大。目前很多高校对此类专业的教育缺乏“职业社会化”的目标, 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灌输,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较少关注。

(三) 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大学教育趋向“大众教育”。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有所转变, 很多用人单位从实际出发, 不是特别重视学历。而我国专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对大学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定挑战。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对自我定位和社会现实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社科类专业的同学, 并受一些保守的就业观念的影响, 希望找到“铁饭碗”、“一步到位”的工作, 而缩窄了自己的就业途径。

二、解决社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 加强实践培训。

我国目前对社会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大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 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 一般会非常重视他们是否有实践经验。因此, 社科专业大学生除了本专业领域, 应该争取各种实践机会, 更多地与企业或工作接触, 了解当前工作的需要以及自身的不足, 从而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高等院校也应该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某些大学生由于受专业所限, 就业观念偏颇, 不愿屈就次劳动力市场, 是导致当前文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 大学毕业生应当去除“专业对口”以及对名企的挑剔, 转变就业观念, 摒弃社会精英意识, 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加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先生存, 后发展”的观点。

(三) 关于国家体制方面。

首先, 针对目前一些制度的不合理性, 国家应尽可能地对某些部门进行内部改革, 重组或调整, 引进并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先理念和制度, 从而使中国的社会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化。其次, 针对当今劳动市场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 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除此, 政府要协助高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招生人数, 以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权.大学生就业指导[M].人民大学民出版社, 2006.

中国梦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篇5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为未来的支柱,中国大学生是与此密不可分的。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各大高校举行“中国梦”主题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在讨论中,逐渐认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呼吁大学生要有敢于担当大任的勇气,敢于实现梦想的决心。现在,中国梦是一个热点话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句梦想宣言出自总书记之口。这是总书记的中国梦。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用先进的十八大思想精神武装大学生们的思想,让“中国梦”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和追求,作为全社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毫无疑问地要担当起以十八大精神在具体可行的方面指引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重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儿童时代,梦想是一个喜欢的电动玩具,是一次游乐场的玩耍;在小学时代,梦想就是是一个漂亮的书包,期末考试的双百;在中学时代,梦想是一次次满意的月考成绩,是考入理想高中、大学。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

到了大学,你的梦想是什么?优异的成绩?过硬的专业技能?刻骨铭心的恋爱?未来理想的工作?这些梦想是远大的,美好的。同学们,你是否有过不学习也想取得好成绩的梦想?是否有过把某个网络游戏打到最高级的梦想?是否有过从父母那里多要些钱买款iphone的梦想?这些梦想是肤浅的,更是让人颓废的。

作为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敏锐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大学生更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并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脊柱,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力量,科技在于创新,所以对大学生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要通过在校园搭建出改革创新的平台,综合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能力。

在生活上,多观察、多思考,通过对生活环境设施的改进,让生活更便利、高效、舒适,比如同学们经常用电脑,坐姿不好容易造成近视、腰椎病等,可以指导学生成立科研创新小组,对一般电脑椅子桌子进行尺寸结构设计分析,再查找学习人体医学方面的知识,向专业医师咨询近视、腰椎病形成的机理,由小组各成员对所掌握知识分析研究,通过头脑风暴创新的方法,设计出一款符合人体健康的电脑座椅,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去开展创新活动。

在学习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行业、协会、社团科研创新技能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充分利用好这些竞赛提供的平台,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数学建模这种专业理论非常强的项目上,要鼓励

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瓶颈,在参赛之前就要广泛阅读国内外数学建模名家的专著,吐故纳新,吸收众家之长,演绎推理出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和角度,这样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不被既有的广泛认可的强大的理论吓到而敢于打破敢于疑问的创新精神,并通过实实在在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思想上,要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导大学生不断地自我丰富和创新精神文明活动开展的形式,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生活需要,倡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到社会大课堂里真正地锤炼自己的思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设和谐社会出点力,关爱唔老唔幼弱势群体,深入社区心理关怀问题青少年,温暖关怀孤寡老人,可以指导学生精心筹划以“一家人手拉手”为主题的孤儿院关爱活动,通过捐书、捐衣、捐文具,通过与孤儿小朋友一起手拉手唱歌跳舞,通过教小朋友绘画、写字等活动,给社会献爱心送关怀,来升华和洗礼学生的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创新实践,一种中华儿女共圆“中国梦的”实践。

同时,在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上重视“生态文明”,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校园熏陶学生,在课堂教育、道路标语中指引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重点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党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教育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引当代大学生落实这一具体精神最好的实践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们自觉投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来。最简单的一举一动,例如“随手关水、关电”,积少成多,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实践过程中,要时刻认识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你我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让自己成为引领学生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我们教育好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鼓励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自觉地将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搞铺张浪费、不过奢华生活,多使用环保产品,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武装的与时俱进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成熟 

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从高中到大学的跳跃并不仅仅是改变了学习层次,也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这样一种身份的转换,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或者说,大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分界线之间,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以外,心理健康程度应该发展到什么样子才算是成熟了呢?对此,我们在我校心理协会的协助下对四川省内的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我们在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发放了1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168份,回收率达到9733%。其中,有效问卷为1150分,有效率达到9845%。

心理是否健康成熟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成熟标准随着时间变迁、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智力、情绪、意志、人格、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而我们的问卷调查则着重于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方面。

一、自我评价是否正确

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应该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能通过认识自己来合理安排各项事务,使其井然有序,将行动和结果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

(1)关于打工和兼职

有86%的同学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很赞同周末和假期打工和兼职;认为大学生打工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培养,是独立意识的体现。有10%的同学并不反对打工,但认为学习是根本,打不打工对个人发展影响不大;4%的同学反对,认为自身所处的地位并没有必要打工。

根据初步的估计,供养一个大学生,学费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平均每年支出为12万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压力不小。不少学生体谅家长的辛苦,在求学的同时,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但四处奔波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学习会代价,造成成绩滑坡,给自身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打工和兼职的提倡,必须是建立在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合理的调配时间,明确目的,合理利用自身周围的有利资源,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通过打工来获得更多的社会阅历和物质帮助。这样,既能缓解进修大学学业给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更能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通过兼职打工进一步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面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而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兼职并不仅仅是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面对更多的问题,加速其心理成熟的发展。

(2)创业的问题

43%的同学选择毕业就开始创业之旅;有4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后创业;而8%的同学则是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直接创业的同学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有属于自己专业技术以及创业资金来源,而更大多数人选择毕业直接创业则是因为现在工作不好找以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低等问题,认为自己创业既能学有所用又能培养能力。但是这样想法的最终结果往往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和专业走势而导致失败。在这一点上也体现出了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强烈,不能跟客观环境挂钩的弱点。

而选择先就业在择机创业的同学就显得更加慎重一些。他们认为,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需要培养自身冷静观察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脚踏实地的动手能力。这也体现了现在大学生日趋理智的判断能力。

二、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1)与周围同学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从某种程度来能够反映出人们的一些心理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恶劣的人际关系,则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调查显示95%的同学平时与他人相处都比较融洽,这也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处在一个融洽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中,这也反应出大多数的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处理得比较得当,其交际能力趋于成熟。

(2)和陌生人交流

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过去腼腆的大学生,他们更加懂得了如何和陌生人进行交流,更加懂得如何向他人推销自己。在调研中他们讲到了以下的方面: 

1、交谈时的眼神 

在听他人讲话时切忌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而是注视其双眼,必要时应点头示意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你正在认真聆听。而眼神闪烁则会让人感觉不够自信或不愿聆听说话者的内容。

2、三思而后说

几乎所有在谈话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或缺乏考虑一时脱口而出而造成的。特别是在和陌生人进行交流时一定要随时关注你的听众,根据他的反应来随时改变谈话策略,以此来达到更好的交流。

3何时闭上你的嘴 

不要遗憾没有说出来。“闭上嘴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傻子比张开嘴什么都说要好。”不要装做什么都懂。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犹犹豫豫地说“我不知道”。

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到,当代的大学生并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谈话者,而是更有互动性的交流者,他们更多的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期和他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学习。

三、情绪是否健康、意志是否健全

情绪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 恋爱的利与弊

在这道调研题中,认为恋爱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和利弊均等的同学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上更加的理智,期望自己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爱情。

爱情是一种人际关系,最密切的人际关系;恋爱,是人的整个人格状态面对另一种人格状态。爱情成功与否,与人格状态有很大关联,过分的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虚荣心强、内心缺乏安全感都是健康人格的大敌。人格发育成熟进入恋爱才会顺利,因为成熟的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也了解别人的感受,成熟的人能够自信的把握住爱情的航船。两个都没有理智控制力的人的爱情肯定是一败涂地。这样的大学生最好不要匆匆忙忙坠入爱河。爱情与学习、爱情与家庭、爱情与物质基础、爱情与性关系、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子女、爱情与友谊等是爱情的矛盾,会在恋爱的过程中向两人提出挑战,只有处理好才会有更好的关系。

四、心理行为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1)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时

调查表明现阶段的大学生在自己心理出现问题时,往往是通过时间来自行消化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有18%的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室,而超过50%的同学想去而不敢去,约有20%的同学则是从来没想过出现心理问题要去咨询。

调查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使他们的心理戒备更重。并且,高校师生关系一般较为淡薄,所以学生没有信心去向老师求助;学校的专业咨询机构宣传也不够,使得学生前去求助的很少。

(2)心理成熟的表现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对答案进行的统计,很多同学认为处事比较慎重、沉稳、不冲动等表面表现的比较成熟的人心理更为成熟,这样的结果正好说明大学生生活单一、阅历过浅、看问题比较片面。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三所高校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西南科技大学的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安于现状、学习风气较差、生活单调。四川大学的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太注重单纯学习、忽略个性培养、自由空间相对较少。四川师范大学的调查问卷反映出:没有竞争意识、生活节奏过快使一些学生心理极度空虚、参加心理咨询的人非常少并和老师缺乏信任。三所高校的不同现状让我们看到大学生的心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并且和自身所处环境相关连,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待。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心里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参考文献:

[1]《大学心理辅导》郑日昌 团结出版社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李鸿义武汉大学出版社

[3]《心理训练》张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就业之我见 篇7

一、两难状况出现的原因

(一) 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首先, 就业观念偏差。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门, 但大家的就业观念仍然处在“精英”意识笼罩下。就业时趋向选择发达地区, 知名企业工作, 且要求工作稳定, 轻松岗位, 薪酬丰厚。其次, 就业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个人综合素质两方面。“应试”教育下催生出的当代大学生, 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用人单位要求聘用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希望毕业生不仅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更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能耐挫耐压的出色心理素质及善于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再次, 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毕业生在就业时只考虑工作的层次、环境、收入, 而在自我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方面缺乏方向及目标。

(二) 社会因素

第一, 家庭是学生停靠的港湾, 有些学生家长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定位, 对低收入及一线工作岗位不屑;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 不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 不考虑孩子的喜好, 一手操办孩子的工作, 最终人为的造成就业失败。第二, 就业市场的发育不健全。虽然已建立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 但真正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 地域、学校、性别的差异对待及传统中国式人情交易都会影响大学生找到合适工作、用人单位招到合适人才的目标实现。

(三) 学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但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均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滞后,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对一线工作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缺少对综合类、复合类人才的引导。另一方面, 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停于形式、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仅以政策传达、形势分析、搜集需求信息等单一、分散的形式和内容存在, 没有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 体系不健全, 理论与政策水平低, 指导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不够。忽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功能, 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缺乏面向市场需求塑造大学生就业观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解决两难状况的办法

造成两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切实解决就业难、招人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作, 我们须从学生自身、社会及高校三个方面去共同努力。

(一) 学生方面。

首先, 大学生需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观是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在校学习期间除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 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沟通、协作、抗挫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其次, 需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主动丢弃“精英”意识,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放下身价低姿态走进社会, 在普通的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再次要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树立动态的就业思想, 对今后工作进行全局和整体的分析,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 再发展”的长期计划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就业之路。

(二) 社会方面

社会应摆脱长期固存的工作有等级之分的错误思想, 真切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认识, 理解和帮助大学生就业, 支持大学生到一线工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提供更多适合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岗位。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 规范信息收集, 监督招聘流程, 推出优惠政策, 健全法制建设, 为大学生缔造并维护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家庭是给予大学生力量的源泉, 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应保持理性的态度, 正确看待目前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找准位置, 增强学生自立自主的责任意识, 并给予学生行动上的支持与心理上的理解。

(三) 高校方面

1. 做好高校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实力

2009年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要从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不仅要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及选择专业的教育模式, 更应该将市场需要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教育教学中加强实践练习、动手能力的训练, 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2. 做好就业指导增强学生求职勇气

大学生就业属于系统性工程, 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阶段性、针对性的就业引导, 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择业意识, 分析当前社会形势、预测未来市场走向,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确立就业方向并为之努力, 进而建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主动出击, 摒弃“大城市、高层次、大公司、高薪水”的错误择业需求, 调整心态超越自我, 作出适合个人就业的最佳选择。

3.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在不同的时期, 有不同的需求。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期, 开始认识不同的职业并有机会尝试职业角色从而不断变化着对自我今后职业的期望。高校应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尽早建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及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 确立阶段性的目标, 使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养金蓄锐, 努力奋斗。让学生找准位置, 充满信心的走上求职之路。事实证明, 正确的职业规划与及时的职业指导是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措施, 高校应加强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综上所述, 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整个社会知识与希望的载体, 是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实现大学生“稳、准、好”的就业是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不断壮大需要人才作基础,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人才储备提上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议程, 为了企业的做大做强及企业文化的传承, 他们更青睐于选择合适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如何在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 这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突破新高, 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几年的社会焦点问题, 但与之相对的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人员招聘困难的问题。笔者试从学生、社会、学校三个方面分析找出矛盾的根源, 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方法

参考文献

[1]卢玉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3)

[2]赵更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当代大学生如何修养做人之道 篇8

关键词:道德,诚信,理想

一、做人必须以道德为支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本身道出了道德的本质是尊重他人的存在。人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 与群体共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 抵抗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灾难, 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实现自我价值, 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

1、以仁德思想修养自身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元。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 这说明修养的奋斗目标和所维系的中心思想是仁, 是立仁、行仁。为维护和实现仁德的崇高理想, 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 个人应有为这种信念斗争到底的大丈夫之勇的精神气概。

2、“反求诸己”的内省意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不仅要求人们小心谨慎行事, 而且还提倡每天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看一看自己的言行有哪些不当之处, 以便及时纠正。必须明确, 检查的, 绝不仅仅限于这里所说的“忠”、“信”、“习”的问题, 而是各方面都要反省。不从外部客观找原因, 而从主观内因找差距。这种不待别人指点或指责, 主动自觉地审视自己, 即朱熹总结的“反求诸己”的精神, 正是自我修养的基本出发点和难能高贵之处。凡事皆应严求诸己, 多做自我批评, 怨天尤人皆无济于事。

3、正心诚意的慎独功夫

正是基于上述那种“反求诸己”的内省意识, 必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讲求“慎独”功夫。所谓“慎独”就是当别人不在 (或不知) 而自己单独处理事情时, 也不要做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的事情, 时时处处都要符合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 躬行以尽礼守约为特征的道德自律。

4、宽以待人, 与人为善

在修身方面, 要严于律己, 同时要善待他人。经常以他人之长, 较己之短。修身不仅在于自己向善, 同时也乐于与人为善。曾子说:“人而好善, 福虽未至, 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 祸虽未至, 福其远矣。”“君子义则有常, 善则有邻。”。说明了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

二、做人应有理想信念

信念, 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 是坚信正确并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

理想以信念、信仰为基础。信念、信仰决定理想的内容与方向, 有什么样的信念、信仰, 就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是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 它们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

大学生把长远理想与阶段理想结合起来, 不仅要有高的着眼点, 而且要有达到理想境界之前的中的和近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理想信念确立中, 必须把“远景”与“中景”、“近景”结合起来讲, 使自己切实感到未来的大目标是实在的,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是能够实现的。把树立远大理想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明确学习的现实目标和未来的长远愿望, 肩负起责任不辱使命。,

三、做人应有诚信

自古以来, 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 人的自身修养首要的是诚信, 与他人相处首要的也是诚信。为此,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强调指出了人之无诚信就将寸步难行。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靠的是真实, 不欺诈。如果与他人相处心怀不轨, 巧言令色, 那别人将藐视他, 远离他, 把他视为另类。

随着社会进步, 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市场经济的确立, 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者、贩卖者深恶痛绝。同时, 迫切需要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民对国家要讲诚信。讲诚信是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应是我们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国内经商或国际经商均需重然诺, 讲信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讲一诺千金。讲的都是信誉的重要。

四、做人应有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 是一种理想社会人格。健全人格包含以下几方面:

(1) 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 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二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感受到什么, 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第三是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

(2) 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 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 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 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3) 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 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4) 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性倾向的各部分 (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协调性。

总之, 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 学会了做人, 才能更好地做事、做大事、成大事。做事是做人的目标和归宿, 只有学会了做事, 才能做大事, 成大事, 才能更好地体现做人的价值。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提高大学生的做人标准和做事能力。大学生要想立身成才, 建功立业, 首要的就是要先学会做人, 也就是说, 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因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素质。中华民族有着“仁义济世”、“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学会做人, 就是要做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 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 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2]《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9.4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 篇9

大学生在我国各个领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次,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兴趣, 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种类增多、频率增加, 呈现高发的态势。这表明, 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现行的高校《法律基础》课时有限, 不可能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的局限, 对专业的法律知识难以深人把握,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 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 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 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但是, 除了法学院校外, 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 造成部分大学生法律概念淡薄, 法律常识缺乏。

(二) 法律认同感不强

传统中国社会消极的法律观念影响着新生代大学生建立现代法制理念。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近两千年,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 被封建宗族观念、封建特权思想、社会人情观念和“厌讼”、“息讼”观念所侵蚀, 身为社会群体的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出现了与新时代社会进步极不相容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运用传统手段解决法律问题, 权大于法思想根深蒂固。虽然部分学生坚决反对人治, 对滥用权力者表示极大不满和忿恨。但当自己遇到法律问题时, 不是求助于调解和诉讼等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而是求助于某些权力;部分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民主、法制要求, 但却缺乏身体力行, 依法办事仍不能成为习惯, 遇到问题多寻求行政途径或者其他方式解决, 很少寻求法律保护。

(三) 重权利轻义务

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即是权利和义务。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和平衡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法律的践行者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权利主体, 更应该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须知自己权利的得来是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的结果。作为法制时代的权利人, 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当前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权利和义务观念, 只是自私的认为自己是权利主体, 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全然不顾他人, 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不仅不顾及, 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 期望能法外开恩、法里容情, 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和勇气。校园即是一个小社会在小社会中没有养成尊重他人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良好习惯就不会树立起真正的法律权利义务观。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社会实践, 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他们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 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一) 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 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 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 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 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 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 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 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 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对法律的充分信仰, 人们才会将法律内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将规范化的法律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区。法律的表现形式虽只是字面条文, 但是它却反映社会人文关怀, 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 正是这一点使之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因此, 对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时, 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 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让大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使对法律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对心灵的契合, 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三) 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培养现代权利义务意识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深人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自发养成, 正确的法律认知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为此, 要切实把《法律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 普及法学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摘要:大学生作为素质和知识水平都较高的群体,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甚至缺失。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关键词:法律意识,大学生,现状途,朗读

参考文献

[1]黄稻.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3]郭声龙.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 篇10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学派林立, 学说纷呈, 内容庞杂, 变迁迅速。在众多领域, 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第三条道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思潮和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其中, 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 其主要的理论为“现代性的终结”、“人的终结”、“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宣扬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价值多元化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强化。由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但由于经验的不足, 在接受过程中, 照单全收, 致使他们理想信念的淡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放松自己, 逐渐丧失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而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没有责任感,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消费主义兴起于19世纪, 倡导超前消费、高消费、“面子”消费, 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突显自身的社会地位。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偏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尊崇享乐主义、追求物质至上、爱慕虚荣和沉浸在物欲世界不能自拔, 失去自我, 丧失自制力, 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应对西方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方式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 西方社会思潮所包含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物质至上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完善。

(一) 从理论层面上正确解读西方社会思潮,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或者座谈的形式, 正确解读当代西方思潮, 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理论根源、理论体系以及精神实质, 针对大学生常有的误区、歪曲, 用科学、生动的方式帮助其重塑其价值观、人生观, 重拾其道德信仰,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并且将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用学生们熟知的语言, 将其变成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让大学生全方位的学习、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以及核心价值, 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深入其脑其心。

(二) 理论结合实践, 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寓于实践活动中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组织实践课程以及拓展训练, 例如开展“我的中国梦”班团活动, 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等, 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价值寓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 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正确分析我国在当今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克服对物欲世界的过分追求以及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盲目尊崇, 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

同时,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建设体育场馆以及教育基地, 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精神本质,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在这其中健全人格, 实现自身价值。并且, 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等进行管理, 坚决取缔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学生正常生活的经营性场所, 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处理危害学生身心、人格的事件。

(三) 充分利用舆论手段,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今社会是信息科技的社会, 网络、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渠道,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 宣传以及弘扬我国主流意识、核心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潜移默化的深入青年大学生的心脑,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自觉的坚决抵制危害其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

同时, 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将其引入课堂, 利用其丰富生动的教育素材以及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 引导、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吸收西方社会思潮好的一面, 同时理性的应对其消极的一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 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栗燕、张雷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J].学术探索, 2012, (2)

[2]肖松涛.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2)

[3]张引.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4]陈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当代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是最有朝气的时期,思维敏锐活跃但也容易进入误区,出现偏激。做事情不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对心理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的新概念已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则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主要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突破,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必要手段。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和来自家庭学校等压力,心理上出现了不健康现象,严重者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如果不加以重视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畸形、性格怪异,报复社会等等诸多情况。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学业压力大

压力大是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业的繁重,家长的逼迫,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天长日久自然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大考小考月月考,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对于初中学生应该属于享受大自然,但时间不允许一去不复返,家庭社会时刻都在给他们敲着警钟,他们怎能放松,只有闷头学习,才会有另家长老师的满意成绩,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你,身心得不到放松,没有学习主动性,认为学习室一种负担,一部分心理就会厌学等等状况。7年11班同学刚刚初一就已经出现这种厌学情况,作为老师应该想办法怎么去疏导学生,首先让他们爱来学校到爱上学校。

二、逆反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独立思考,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极好,但是只要回到家里,大相径庭,和父母就像冤家路窄一样,逆反心理极强。还有和老师也有逆反心理,对老师的善意批评不能正确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故意不完成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作为老师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对给予关心和正确的对待方式,在课堂上让这样的学生多回答问题,自我意识强就让这样的他们尽情展现。

三、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师由于过多自我否定和多次失败导致的,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对自己也高要求,但也许很多时候没有证明他们的能力,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初一月考到期中考试,也许两次成绩不是很理想,加之家长老师的施压,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就会造成心理阴影。

还有我校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来自农村的他们相对见识少,自卑心理极强,同学关系不协调,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害怕老师同学瞧不起,七年10班的刘同学每次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都是很小,手想举起来可又害羞,针对这些情况就是需要及时鼓励对他们给予肯定。

四、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不和或者破裂,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使他们没有安全感,缺乏温暖,更没有心情顾及学习,从而导致出现心理偏激,本是充满阳光的年龄可却相反,在我所带班级中有几个这样的情况,家庭名存实亡,他们就从其他方面获得心理满足和那份缺失的肯定,比如王同学放学就进网吧,由于睡眠保证不了,课堂上就瞌睡,和同学交往少,对学习没兴趣,也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而且有严重的厌世心理,对于这样的情况,只要父母能给予的,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抛弃你的孩子。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辅导。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作正确的归因分析,如进行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帮助受挫的学生客观分析自己达不到预定目标的主客观原因,引导他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调整原定的目标,并为之全身心投入和努力。 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2)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有些教育学规律看似简单,往往被忽视,但的确是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3)受挫的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创造条件变换情境——改变氛围法是应对挫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建议受挫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或喜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适,如听听音乐、打打球,借以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对天生好静的受挫者,可采取心理热线、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其提供宣泄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受挫的经过和目前的心境讲述出来;或建议其与知心朋友交流,在交谈中,除了可得到同情和摆脱困境的力量外,还能听到别人的分析和忠告,烦恼的心情会随之逐渐消散。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是强大的同是也是脆弱的,应该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就当自己重回青春走一次,陪孩子慢慢长大,使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的温暖,从而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迎接属于他们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10.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3]宋德如.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J].教育科学研究,2001,09.

[4]魏霖,杨勇超.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1,04.

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之反思教学 篇12

反思一: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反思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文学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2)文学作品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3)经典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日本从1985年开始,就筹划实施了一项“四合一”人才培养计划,即在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十年来,日本已在培养“四合一”人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丰田”、“东芝”、“三菱”、“松下”、“三洋”等这些驰名全球的跨国公司里,都拥有半数的“四合一”人才,他们个个以通才的能力和风貌,打入各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反思三:语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传统英语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成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语言学者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在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教学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外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语法课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及在外语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寻求秩序是人类的一个天性。人的大脑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重组(restructuring)。学习外语与学习其它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routine)。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automatic)过程,成为一种能力(proficiency)。

当然,目前人们重新强调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人们现在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由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法日益多样化的今天, 反思教学为教师更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只有将反思教学阶段性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才能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反思性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 既能改善教学效果, 又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完善。本文通过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的活动。

关键词:反思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性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篇:石林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