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

2024-10-18

当代学生(共12篇)

当代学生 篇1

一、信仰意识形态化到信仰多元化和世俗化

计划经济条件下, 经济是服从政治的, 无所不包的微观经济被整齐划一的行政命令来统治, 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文化的政治化, 文化对政治的依附, 体现出的是政治对经济、文化的霸权。而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信仰, 则被严重的意识形态化。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高速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由市场带动的物质主义社会, 使人们实际的物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其一, 意义失落。人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不仅仅是寻求一种事实的真理性知识, 还要寻求一种的价值性意义。而现代追求严谨精密知识的科技理性否定了信仰的非理性的狂热的同时也丢掉了其为人类提供的价值导向和终极关怀。人类没有稳定感和归宿感, 成了精神的漂泊者和流浪儿。

其二, 与道德滑坡关系密切的世俗化信仰。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甚至把人格、良心等都作为商品来交换, 拜金主义使人的道德沦丧, 人格丧失。拜金主义, 实质上, 是货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高级阶段。“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 只不过变得明显了, 耀眼了。”[1]享乐主义, 片面的崇尚感官快乐, 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和无限的放纵。用本能的、物质的纵欲来填补精神上的迷茫和缺失。身体至上崇拜感性, 追逐身体表层感官效果, 作为对身体自由和个人自由的追求, 由此物质最终走向自得, 精神最终走向落魄。

二、多元社会社会信仰与个人信仰的双重失落

精神危机, 实际就是人的信仰的危机。尼采用“上帝死了”作为概括;海德格尔则用人“茫然无家可归”来概括。尼采与海德格尔从人的信仰的两层面即社会与个人的层面, 尼采所揭示的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层面的社会信仰危机, 即最高价值观念的失落。海德格尔揭示的则是精神空虚, 即人的自我失落, 个人人生信仰的危机。个人与社会的张力结构没有维系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社会不是对个人的超越, 反而表现为一种对抗关系, 人的信仰危机就不可避免。过分注重个人就会导致个人主义的盛行, 片面追求个人自由。过分注重社会就会导致集体主义, 千人一面。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的错位, 必然会导致信仰危机。

从人生的不同阶段上看, 人生信仰危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不同的人生境遇也是会出现的。刘建军在《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一文中指出, 人生信仰危机的发生上, 由于个体在一定的人生阶段上正产的身心发育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根据瓜尔蒂尼, 一个人一生中两次出现的信仰危机都发生在青年时期。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倾向

生活在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错位的现代社会的大学生, 在双重危机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的大学生, 其信仰特点有其独特的之处:

其一, 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较为丰富、思维更敏捷, 但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肖锋区分了两种信仰:神秘的信仰和非神秘的信仰。前者, 属于解释不通的信仰, 与科学相悖的人文信仰, 会产生宗教信仰、迷信活动如此等等的负面效应。这种信仰缺乏知识的支撑, 是一种低层次的信仰。

其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利益、价值观念交互作用的有机体。大学生在这种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在摒弃旧的人生信仰重建新的人生信仰的过程中, 在这个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中, 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出现“真空地带”, 信仰主体处于一种确定与不确定的怀疑的心理状态下。“人的终极追求, 倘若只是一元价值论, 则不会给人带来多大的苦恼, 倘若是多元价值论, 则必然会陷入困顿之中”[2]其三, 大学生正处于理性觉醒的最关键的青年时期, 更容易遇到挫折, 出现精神痛苦和信仰危机。但是, 信仰确立要求理性的觉醒。“人的理性认识总是有限的, 但理性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本身就意味着理性有一种超越意识。正是这种超越意识指向人的无限的信仰。” (1) 信仰是对理性有限性的超越。

四、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是社会信仰和人生信仰的统一, 是理性信仰与非理性信仰的统一, 是理想与现实统一的信仰, 具有科学性、崇高性、理想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为精神超越性活动, 它产生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它必定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非科学的宗教信仰的否定和扬弃, 是在宗教的现实化过程中的人类的理想的科学合理的信仰。为此, 针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和倾向,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引导, 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物质主义使信仰多元化和世俗化。多元社会精神荒原的突出表现在社会信仰与个人信仰的双重失落。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倾向, 正是这种整体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仰危机,理性,世俗化

参考文献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3.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当代学生 篇2

新华网上海频道罗争光、刘丹5月4日报道:“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复旦大学做了一项专项调查显示,上海超过九成的青年人认同“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去西部、去基层还是去一线自主创业,他们都用行动为新时期的“五四”精神和爱国精神做出了丰富的诠释。

日前,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以“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为主题,对上海19个区县的青年人进行了一项科学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青年认同“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超过八成的青年关心国家大事。被调查的青年们普遍认同爱国、民主、进步、科学依然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90年岁月悠长,“五四”精神在不同时期曾经历过几番阐释。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为书写“五四”精神而涌现出的热血青年不计其数。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多年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冯艾、因积极参加支教而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徐本禹、将25万元贺礼捐出来用于助教助困的黄河等,他们的事迹引发的不仅仅是同龄人、更是整个社会的共鸣。在他们身后,还有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同样用默默的行动,诠释着他们心目中的“五四”精神,践行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独立自主的开创精神。

复旦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队队员王帆,2006年8月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三合中学支教。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和队友们坚持在那里支教一年,给孩子们上起了数学课、英语课、地理课„„

2008年4月,王帆遵照与支教学校学生们的约定,特意在高考之前从上海到宁夏看望他们,并为三合中学带去了由复旦大学学生募捐的9000元现金和大批书籍。“支教的经历带给我自己太多的改变,让我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同时也深深的理解了西部的落后和我们青年一代所肩负的重任。”他感慨道。

华东政法大学的陈聪,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上海闵行区吴泾镇塘湾村任村主任助理,成了一名小“村官”。上任之后,征兵、动迁、社团,陈聪接触的工作不下七八种,“现在感觉是个全能人才了。”陈聪说,特别是他自己的法律专业背景,涉及法律问题的工作他总是得心应手。

当上“村官”后,陈聪顺利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当自己与曾梦寐以求的高薪岗位越来越近时,他却犹豫了。律师面试那天,他放弃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塘湾村。“那里有村民们对我的期望,还有属于我的一张办公桌。”陈聪说。

陈聪说:“听很多前辈、师长说过,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从农村、从基层开始。每当我在校园里看到‘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时,内心的激情总是被一次次唤醒,也一次次坚定留在基层为大家服务的决心。”

自2006年起,上海开始大规模地选聘大学生村干部,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有志青年三类。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上海受调查的7个区县中共有大学生村干部674名,28周岁以下的占95%,行政村覆盖率达70%以上。

如果说,“五四”运动中的中国青年通过呼唤民主与科学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那么,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青年则更以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践行民主与科学,让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得到空前的释放与燃烧。

2009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候选人袁辉,大学毕业后曾在惠普、微软等国内外知名科技公司任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他于2001年创办上海赢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及自主研发,公司不仅成功创造出全世界首款基于即时通迅平台的智能网络机器人,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机器人提供商,而且还成为微软公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及微软唯一官方中文机器人合作伙伴。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当代小学生》成了我的习惯,每当空闲时,每天的入睡前,总习惯拿起她,读一两篇好文章,就像学习忙里偷闲时享受一杯咖啡,既舒服又放松。因为每次读她,那优美的文字、诗篇,总让我体会到深刻、回味无穷的淡淡书香。

以散文、随笔为主的美文小天地是我的最爱,听林清玄、冰心娓娓道来,似聆听哲人的教诲,启迪心智,震撼心灵。而阅读里的“美文小天地”则是这些故事和情感的载体,品读美文,犹如品尝淡淡的香茗,清澈华美的文字似一拘清泉,缓缓流入心间。其中《非走不可的弯路》是最打动我的文章。在青春的路口,母亲极力阻止作者走那条弯路,但作者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尽管碰壁,摔跟头,甚至头破血流,依然咬紧牙关走了过来。由此作者体会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弯路非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练出钢筋铁骨,才能长大。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深深领悟了逆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往往我们认为只要不走弯路,就会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但却忘记了,不经过风雨的洗礼,在一次次失败中顽强拼搏,又怎能克服困难,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呢?这让我想到了蛾的蜕变过程,必须用尽全身的力气靠自己的努力突破旧壳,使翅膀中血液畅通,才能真正地翱翔于天空。有人却非要帮助它剪破旧壳,或是帮它拿出来,但是被“解救”出来的蛾再也飞不起来,因为它没有经受本应经受的挑战。

《当代小学生》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与她交往久了,才能深刻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力量,她像一朵清丽脱俗的花儿,悄悄地绽放在我的心底。

审美教育优化当代大学生 篇4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 是指培养人接受、理解、评价、欣赏美好事物方面的能力, 并使之这种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它是对受教育者的精神情致的塑造和陶冶, 净化着人的思想和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 人性的回归与复苏, 步入高校的90后“天之骄子”, 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需求, 注重经营美丽、经营梦想, 重视人文理念、人文关怀, 反感简单说教。因此, 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 应总结规律, 顺应潮流, 改善方法, 有的放矢, 应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而审美教育便具备这种特定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 审美教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 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一本《谈美》的书中说:“美不完全在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她是心物孕成的婴儿。”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 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 一切道德规范, 只有当它成为人们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 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审美教育就是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 感染学生, 从而使广大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美的鉴赏和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 自觉地扬善弃恶, 不仅达到“好德”的境界, 而且达到“乐德”的境界, 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第二,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 能促进思想的健康发展;反之, 由于紧张、烦乱以及一切恶劣心情, 感到困惑郁闷, 则会带来思想上的负面因素。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 “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 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 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 “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针对学生的“郁闷”, 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进大自然。面对美好的事物、神奇的山川, 人的心灵会激动得发颤, 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驱动不禁油然而生, 而且会渐渐化作自觉自愿的美的潮流, 使其心气通畅, 人格升华。

第三,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工作的审美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美的标准———这同时也是道德的标准。健康的身体、崇高的道德、高尚的美感———这可是我们通常总说的那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和谐环境, 就必须理性地看待学习、工作的审美价值, 在学习工作中领悟自己付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 进而激发其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热情, 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奉献激情, 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二、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倡导四美、率先垂范。教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必须有崇高的师德, 练就过硬的师能, 创造一定的师业。俗话说:“好言行、好形象就是好教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总之, 作为人民教师或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 无论在内在气质还是在外在风度上, 都要使教育对象产生美感。

形式多样, 推陈出新。随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个人意识和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以满足广大学生日趋强烈的审美心理需求。如除切实抓好教学实践, 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等举措外, 积极把欣赏中外名著引进英语角活动, 让学生感受中外名著的意态美、凝练美、豪放美、空灵美、含蓄美、闲适美、情感美和壮阔美……这些活动的开展, 在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实践证明, 如果把思想教育寓于美的形式、艺术形象之中, 就会造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心境, 使抽象的感情知识变得形象、活泼, 让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 心灵得到净化。

美化环境, 以景感人。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 那就是“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刘佛年也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校园文化氛围, 第一个把学校优美的环境称之为“第三课堂”。所以应该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知识化建设, 使校园空间丰富多彩:有拂面春风般的默默熏陶, 有润物小雨般的细细濡染, 有牵魂动魄的艺术作品一样的悄悄诱导, 有发人深省的箴言哲语似的启迪。

当代学生古文翻译(范文) 篇5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的重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买的新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和相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抬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个铜钱。”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16.张溥嗜学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17牧童指瑕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

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奴隶,织布应当去问婢女。”确实是这样啊。

18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19食粥心安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学习(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夜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留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让他的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过了一会儿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惊讶地(对范仲淹)说:“我的父亲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 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厚意,是因为我吃粥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

20陆绩怀橘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太守,他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而橘子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

21陈遗至孝

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当天内史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十分孝顺的人的报答。

22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23班超投笔从戎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24顾荣施炙

顾荣(顾荣: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晋元帝镇江东,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死后追赠骠骑将军。)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宴邀赶赴宴席。(在宴席上)他发觉上菜的仆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给他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说:“他是仆人,怎么能给他吃呢?”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帮助自己。顾荣对此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得到烤肉的人。

25祖逖闻鸡起舞

当代小学生情商教育分析 篇6

人类社会是充满着人际关系的社会,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同样如此。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任何人,乍一看来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实际上都是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上的一个节点。学生要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在班级里总是有一些成绩不错而不合群的学生。表现为自顾自,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和班级的同学不能很好的相处,课间总是独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合群呢?与其家长谈及此事,家长都反映学生从小就这样,只粘着父母玩,不愿与同龄同学游戏,还认为大了自己会调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例子更多,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情商和协助方面的经验太少,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多发。

作为教师,应该找到症结,做到对症下药,应该尽量避免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负面的影响。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会发现,其实这些学生在内心深处很希望能有同龄的朋友,很想能够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人际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的激活。而当今很多学生却没有这种能力,有的甚至走进误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要使学生从小就融合到群体的生活中,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多接触外界的集体环境,才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们互相窜门、做客,把各自的玩具与零食拿出来共享,大家一起开心玩耍。可是每当玩具玩腻了,零食吃完了,同学一哄而散的时候,又出现了另一番情景,这些离群的学生就会把着门,哭泣着说:“你们吃了我的东西,不准走,要跟我一起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作为老师,究竟怎样才能帮助这些离群的学生度过这一情感难关呢?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

为此,针对这些不合群的学生,要经常做家访。通过家访和平时的观察可知,这些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大人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他们转,为他们服务,事事代为安排,以致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而从来不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可当今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这些学生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应该加强情商教育。

要合群必须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学生具备合作能力。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试着采用“放”的办法,每当课间休息时,就带他们找人玩。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了解游戏规则,放下“小皇帝”、“小公主”的架子,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分清是非。在学生融入集体中后,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调解伙伴间的纠纷。游戏结束的时候,肯定他们的正确做法,指出不当行为,并调动学生下次再玩的欲望。及时告诉他们,见到同学问声好,这既是对人应有的礼貌,也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如果是同学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要乐于接受小伙伴的邀请;假如同学有困难要给予帮助。渐渐地,学生们学会了与同龄伙伴交往,学会了在交往过程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放学后,总是和同学们在教室做完作业,再玩一阵子游戏方肯回家。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教学生贪玩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定能好,但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不光是成绩好了,还学会了游戏,学会了与同学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那张张稚嫩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

美国心理学家塞德兹曾指出:“人如同陶瓷一样,儿童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面对一棵棵“幼苗”,现在的父母对学生千叮咛万嘱咐,爱对学生说要防这、防那。不少父母重视学生的智力,重视学生的营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总把学生视为弱者,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和所有能使之担惊受怕的事情隔绝。加之现在高层单元建筑日益增多,学生缺少与同伴交往,当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群体中时,学生原有的行为方式受到挫折,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小懦弱,性情孤僻,重则还会成为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

今天的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迎接他们的将是流光溢彩的世界。应该看到,复杂多端、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成员具备较强的适应本领,因而为父母者、为人师者应从小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接班人和佼佼者。

如何提高当代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计算教学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 引导他们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时, 教师创设情境: (1) 二 (1) 班和二 (2) 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2) 二 (3) 班和二 (4) 班可以吗?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能使计算教学与情境创设有机结合。

2. 利用游戏活动进行计算教学

如在练习口算时, 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提升学生数学兴趣。

二、加强口算和估算

1. 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 在小学阶段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 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三位数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几×几+几”的口算练习。口算训练应以听算和视算为主, 尽量少采用效率比较低的口答方式。

2. 培养估算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优化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全面化。在多样化的算法中,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 有些方法并不高效, 甚至有些不合理, 这些都是正常的,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生的不同算法, 为这些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例, 引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使他们的算法逐步优化, 思维得到逐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自觉地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比较、自我调节, 在进行“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活动中, 增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 篇8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学年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9638元, 意味着大学生人均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8472元) 。如此高的消费水平, 对应的却是一个纯消费的群体。此外, 大学生的消费视野也日益多元化, 选择商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 群体较特别, 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 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 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

1. 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 在购买商品时, 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 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 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 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 大约在800-1200元之间, 家境较好的也不超过2000元, 而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消费能力有限, 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 力求“花得值”, 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 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 追求品位和档次, 虽然不一定买名牌, 但质量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 消费层次在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

家庭收入越高, 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 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 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或时装化妆品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 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 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 培训充电支出不断增加

由于近年来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 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本科读硕士, 读完硕士考博士, 成批量地买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 辅修其他学科, 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 他们出手大方。

4. 大学生消费时存在攀比心理

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 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 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 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 恋爱支出成为重要支出项目

大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平均达到了5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 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 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 而出现三种情况, 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全部承担, 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6. 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储蓄观念淡薄

在大学生中, 大多数人没有做过家教或兼职工作, 而且那些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里面, 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 以“补充家用”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 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 比起欧美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 差距较为明显。可是, 换个角度思考, 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

从以上看出,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 用于网络通信、交际、非正规学历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尽管大学生的现实消费能力并不太强, 但他们代表的是未来的实力阶层, 而且大学生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消费欲望, 大学校园已告别“寒窗时代”。

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待调整

1. 大学生需增强自身的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 那么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 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 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垫, 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 是任性的表现, 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 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其一, 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 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正确对待市场经济, 杜绝攀比心理

首先, 大学生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 生活上次于别人, 并不可耻, 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3. 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 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 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 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 并且持之以恒, 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当代中学生中的“软瘾” 篇9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是梁启超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提出的,今天我再提出这个观点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因为当今中国学生出现了很多令人忧虑的情况。本文引入一个心理学学家的调查报告来说明我的观点,美国临床心理学领域享有盛名的赖特学院(the Wright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显示:91%的美国人患有软瘾,虽看似微不足道,并且是否构成心理疾患尚存争议,但是它确确实实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软瘾”原本是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提出来的新名词,它是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比如做事拖延、过度看电视、迷恋网络、不能自控看网络小说,玩游戏,盗窃、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等。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的一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社会压力加大与安全感的缺乏,使染上软瘾的学生越来越多,表面上获得了暂时的满足与短时的快感,实际上却被榨取了大量的精力、财力或者更多,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当下却难以摆脱。如果这些现象出现在学生的身上,那么带来的后果是不能与周围的朋友和家人正常沟通,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虚幻而没有目标,处事尖锐、没有同情心、不能承受失败、抑郁、焦虑、偏执、恐惧不能面对现实、盗窃、不能正常进行学习活动、经常与家人争吵、甚至混乱的性关系等。家长痛心、失望、害怕、紧张,不能与教师正常沟通,虽然是发生在学生中的现象,可是却在影响着整个社会。我以几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一:网络小说与游戏的软瘾危害

原本网络的出现方便了社会的进步,可是如果它变成了一种瘾就是危害了,学生甲在入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了他,因为他有不同于别人的偏白肤色,动作迟缓,很少说话,眼神发直,对外界反应慢,我就对他留了心,开学一周后,我留意到他上课的时候在偷偷地看手机,我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他换了一种无声的抵抗方式,上课睡觉。也不与同学聊天就是睡觉,如果叫醒他,他也不会反抗,只是慢慢坐直了,然后继续发呆,其实我也看到他并不笨,只是人在心不在,他母亲来找我,说他原本小时候不是这样,自从父亲得了白血症之后,父母忙于治病,没有过多的时间关心他,他原本性格不是很开朗,父亲出事后,他逐渐开始玩手机,而且时间越来越长,原本母亲看他不惹事,也就不在意了,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安静,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察觉到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不与家长交流,你说什么,他听什么,不反驳,不说话,你说完了,他站起来回到自己房间,一切照旧,他母亲一度怀疑他是否得了自闭症,非常忧心,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就是在他的身上软瘾的表现,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个同学我称他为乙,他迷恋的是网络小说,尤其遇到连载的小说,那真是什么都不能阻止他追踪小说的更新,他会抓紧一切时间去看小说,即便他坐在你的对面,你也会发现他心不在焉,一谈起来小说他就眉飞色舞,说个不停,周围的同学不胜其烦,学习自然早就扔到了九霄云外,他也没有目标只有自己世界中的小说,同学们都说,他已经无可救药了。现在的这两个例子只是伤害他自己和家人,还有回旋的余地,可是有些人就不是,女生聊天与网友见面,轻者过早恋爱、荒废学业,重者被强奸、甚至被拐卖、离家出走、流产等,一切都让人害怕,曾经就发生女生与网友见面,不足十五岁就被拐卖。还有的男生被网络游戏迷惑打架,伤害他人,盗窃钱物,这时软瘾就不再只是一种小习惯,而是一种大伤害,一种对社会的大危害。

案例二:过度饮食、不良习惯

现在学生压力大,家长要求高,周围的人很少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想要的是什么,再加上他们觉得看不见自己的未来,所以出现了一些自我减压的方式,比如咬指甲,尤其在被别人批评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会选择吃东西,下课吃,上课吃,有压力的时候吃,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吃。多半是垃圾食品,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释放压力,可是这就出现了恶性循环,越吃越胖,越胖越吃,这样的事多发生在女生的身上。我的班级曾经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一个女生丙家境富裕,不缺零花钱,可是她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只想给钱,不想付出太多的关心,母亲管理严格,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就造成了她性格中的偏激及对他人的冷漠,她觉得压力很大,母亲根本不知道她想要什么,只有偷偷拿到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她会有短暂的放松,一次两次,她沉迷于这种感觉,后来她交了一个男朋友,这个人和她一样,他们一起偷盗别的学生的钱物,用来挥霍,而且无法自拔,直到她考上了大学,才逐渐脱离这种状况,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在没有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可是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只要上街一趟就可以偷盗很多的东西,已经成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终将带来恶果。

二、软瘾形成的原因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人会自然地希望回避,虽然明知上网、过度饮食、偷盗、咬指甲不好,但总能体验到一些快感,暂时转移了压力并缓解情绪。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心理治疗师聂晶解释说,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转移压力的方式,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有些人可能意志差一些,缺乏较强的自制力,也或者面临的压力太大而长久地沉溺于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学生的自制力原本就差,就像网络吸引力很强,学生很难抵制,即便暂时控制自己,一旦有机会还是会回到软瘾中难以自拔。“但是说到人为什么会上瘾”,聂老师话锋一转,强调说:“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即使同样是上网上瘾,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且,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网络上瘾的具体根源也可能不同。”

三、戒除方法

(一)找到成瘾的原因

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形成软瘾,可能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也可能是家中发生巨变,又可能是父母忙于工作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还有可能是中考失败自暴自弃,寻找一种方式释放自己遇到的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躁,不安。

(二)有计划,有步骤戒除软瘾

首先让学生下定决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剥夺内心的需求,家人与教师不宜粗暴地禁止他的行为,而是应该逐步引导,当学生觉得烦躁不安时,选择一些其他活动来替代想要摆脱的软瘾,比如:想看小说,就去阅读一些有益的读物,比如《意林》,其中有些故事很值得学生慢慢地体会或者进行一些有益的健康活动。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妨逐渐地减少软瘾行为。戒除网瘾的专家建议适量减少上网时间,比如定一个闹钟,规定自己每次上网不超过30分钟,而且多浏览一些健康的网页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那么闹钟一响家长就监督立即关机,然后出去散步或看书学习,总之远离电脑。如果做事拖沓,那就指定清晰的计划,任务过于宏大容易增长人的倦怠心理,拖延和回避的倾向也越大;任务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越能有效执行。和学生一起制订小计划,再制订一个大的计划。短期目标成功后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说教,不要摆大道理,那只会让学生更加的烦躁,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忙着责怪他的行为,我们学着去倾听,有时候说出自己的想法,会释放一部分的压力。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成,据我所知日本女生理想工作排在第一位的是厨师,男生理想工作第一是教授,而不是当官,挣大钱,我们的社会有一群快乐而满足的孩子比有一群每天累的快死的精英,哪一个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安全?对于暴饮暴食、偷盗等行为,找到成因,那么解决起来会简单得多。所有的一切最关键的是坚持,坚持下去就可以避免软瘾的反复发作,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不间断的配合。而还有一样可以去做的就是心理辅导,心理疾病在当代中学生中的比例达到几乎三分之一,而从孩子只有几岁开始,就已经不得不学舞蹈、口才、钢琴、写作等,这一切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也让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能按着父母的安排一步一步向前走,尤其如果家长喜欢说“你看,××家的××就比你强……”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抓狂,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会视父母为仇人,使学生更容易形成软瘾。身教好于言传,知识成绩的优异不如品行的优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这一切都可以避免软瘾的出现,让学生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软瘾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正如Judith Wright所说的:“生活充满了更丰富的节目,自然就不需要软瘾来填补空虚和空白了”。学生的质量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请停下脚步,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不只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的满足。

浅谈当代学生儒学学习过程 篇10

小学时, 断断续续会背了“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然而完整的《三字经》, 莫说背会, 至今认真读过的一遍的人都鲜有。

念到初中, 学习的压力让人不胜其烦。于是大家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进行自我安慰, 毕竟亚圣人孟子都说了要成大事必先历尽艰难。

到了高中, 开始翻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等儒学精义。孔老对自己一生治学、修养和人生历练的概述, 花其一生时间参透的精义, 我们高中就已背的烂熟于胸。

高中解放后我们可以不用再局限于标准答案。我们可以不需要再称赞董仲舒奠定了儒学的地位, 而是批评他压制了中国思想界的百花齐放, 从汉朝开始, 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和春秋战国时候相媲美的思想活跃期, 魏晋也只能望其项背。我们也可以不再批评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教条化, 而是表扬宋朝发展的新儒学, 即以二程为代表, 朱熹为集大成者的理学。宋时的理学变得更加哲辩, 完善, 使儒学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与改善, 从而与作为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学相呼应配合, 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社会政教两方面的功能。没有哪个时代 (包括现在) 能将儒学推行的比宋朝更为全面。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五四”运动以来, 猛烈的批孔批儒潮流,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正是此, 我们才不断的进行进行反省、进行反思。

鲁迅先生曾不止一次痛斥中国人的陋习, 柏杨老师也著作了震惊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尊重他们, 也敬佩他们敢于说人之不敢说。只是不明白, 我们的陋习, 缘何成了那么多人嘲讽儒学的利器。三纲五常是儒学, 我们不否认儒学有不足, 也无人可将儒学辩护的无懈可击, 但更无人可宣称世界上哪种文化或思想完美无缺。儒学的不足是人无完人的不足, 是白璧微瑕的不足。我们在无限放大儒学伤口时却几近遗忘了它所拥有的能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儒学是核心。好在如今, 我们已开始觉醒、开始反思, 丢掉君君臣臣、男尊女卑的变异儒学, 决定锲而不舍的坚持儒学, 坚持其核心, 坚持其精髓, 并为我们所用, 达到学有所用。

坚持儒, 就要坚持其核心——仁。

虽然仁与礼哪个是儒学核心一直存在争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也没有说服谁。但笔者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观点鲜明, 那便是追随大众, 落入俗套, 坚持“仁”是儒学的核心, 是儒学的最高境界。

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他说:“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 其内容都是实际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

答樊迟问仁, 一则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雍也》) 一则曰:“爱人” (《颜渊》) 。

答司马牛问仁, 曰:“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

再如说:“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学而》、《阳货》) “刚、毅、木、讷, 近仁。” (《宪问》) 以及有子说的“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等等, 无一不是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

罗列是意在通过各式的仁, 展现儒学的博大精深, 也展现儒学的灵活变通。不变化不够儒学, 不发展不够儒学, 不与时俱进不够儒学, 真正的儒学核心, 是在时代的历史变迁中, 随其扩展, 使其不断适应人类社会文明的变化。

儒学精义, 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 在生活中不断感悟, 在实践中不断体会, 没有一概而论的儒, 没有定而不变的仁。笔者回顾学生生涯不同时期儒学带来的不同感触, 才发觉, 从来没有离开过儒, 对错不能一言蔽之, 不会摆脱也不能摆脱儒, 要做的, 是遵循运用, 止于至善。

若五千年的文化无法在一人身上展现, 那么至少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影子。我想儒学, 大抵就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版

[2]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版

[4]龚鹏程:《儒学复兴时代的隐忧》.学习博览, 2009 (4)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浅析 篇11

[关键词]审美教育 当代大学生 个人修养

[中图分类号] 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8-02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情趣,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审美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即“美育”。审美思想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实践审美的过程中会激发出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的产生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大学生从感性出发,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实现自身的理想,这本身就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此外,审美教育能够净化人的情感。它有利于开阔视野,放松心情,陶冶学生性情,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思维

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各种学科碰撞融合,其中美术、音乐、文学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学科与各类基础学科合作,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无数的灵感。例如,爱因斯坦和袁隆平都精通小提琴,牛顿不仅会拉小提琴,而且在钢琴方面也很有造诣。一些科学家也经常会为了追求美的境界而走向了真理。另外,创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学生获得想象力的途径之一就是日常的审美教育。“想象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想象力和美感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也决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三)审美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审美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其中需要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让人们能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美育与提高人自身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注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建立一个科学的审美观,保证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强烈的情感投入,实现正常的人际交流。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一个社会人,每个人审美价值、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实现地球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审美的需求是人内在的对于生命的需求,生态意识一旦内化成为人的审美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法律、政治等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当前大学生的审美现状

(一)审美存在误区

首先,大学生对通俗文化和低俗、庸俗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通俗不是低俗,更不是庸俗。文化的通俗化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大众的需求,但是低俗和庸俗文化是必须要抵制的。当前大学生的关注点不在具有哲学性、文学性的高雅文化上,反而注重充满调侃和低级趣味的网络文化;他们追求的不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而是刺激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满足,这体现了大学生审美目的出现偏差的特点。

其次,大学生对于经典文化和时尚文化的认识误区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忽视当代主流思想文化和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一味追求非主流文化,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辨识能力。他们没有意识到,时尚的东西往往飘忽即逝,能够被沉淀下来作为经典的少之又少。当今大学生热衷于追捧时尚元素,认为时尚的、流行的就是美的,过时的东西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这显然是错误的。

再次,大学生注重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心灵美。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把美的标准仅仅定义在外表上,过分注重衣服、头饰、器具方面是否符合潮流,忽视了人的真正价值的体现应该在高尚的内心品格、美好的心灵、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上。过分注重外表极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于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评价。

(二)当代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艺术素养

“从对某专业一年级的大学生艺术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看,对何谓‘艺术的回答,其中认为‘是一种专业的占20%,认为‘是一门特殊专业的占调查人数的50%,认为‘就是画画、唱歌、跳舞的占30%。在入学前对艺术的了解情况当中,‘接触多一些的占10%,‘接触一些的占20%,‘很少接触的占70%。对艺术的兴趣程度中,‘很感兴趣的占20%,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0%,现在‘很感兴趣的占50%。对交响乐和抽象画能‘听懂或者看懂的占10%,‘懂一点的占20%,‘一点都不懂的占70%。对自己的审美能力评价为‘很好的占10%,认为‘一般的占20%,认为‘较差的占70%。”[1]从这个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认同度较差,感知力和表现力都很缺乏。艺术对其他能力的提高有潜在的影响,如果缺乏必要的艺术素养,将会直接影响未来我国的人才质量。

三、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措施

由上述大学生的审美情况可知,当代大学生审美现状不容乐观,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增强大学生的识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作为指导,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人格完美的新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志,这同样也是审美教育的内容。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导学生对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个定位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自身的审美定位不仅要符合当前作为学生的身份,更要符合未来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在培养学生正确审美定位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只有丰富的内心才能感知丰富的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感而不是简单的感觉。

(二)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审美教育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学生是否意识到,它都客观的存在并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因此,审美教育应该紧紧抓住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以感染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娱乐性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行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正确变化。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这种精神文化建设可以是浓厚的学习氛围,自觉的良好生活习惯,学生对学校秩序纪律的遵守,友爱同学,尊敬师长等。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美感,认同健康的精神生活,拓展美育的内涵和空间。

(三)在社会生活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不去进行审美实践的具体活动,是无法获得美感的。当前大学生审美素养普遍不高,需要经过审美具体活动获得对于美的进一步理解。审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生活中的审美创造,也可以是唱歌跳舞,艺术修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每一个社会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要“给人以温暖的力量,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慰藉”。在具有艺术性的文化作品的熏陶下生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四、结语

美育在完善人的审美品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扬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我们当前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丹.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J].新校园,2014(3).

[2] 王莹,王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堂教育[J].大学教育,2014(6).

[3] 吕疆红.加强美育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J].高等理科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0(2).

[4] 王朝元.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J].大学教育,2013(8).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4-12-20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篇12

(一) 根据犯罪数据调查发现, 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犯罪各类案件和人数不断上升。2001年和1999年相比增加了54.5%, 到2002年与2001年相比竟增加了97.1%。

(二) 大学生犯罪多趋向于智能化并以财产侵占和人身伤害为主要特征。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2日发布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 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 大多是家境困难生活不理想的居多。并且犯罪手段较一般犯罪来讲表现出高智能、严重危害性, 比如马加爵在实施犯罪之前首先在网络上查询哪种罪犯工具杀人后流血较少以及制造的假身份证等都可以说明计划的周密性, 表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三) 犯罪主体范围扩大。根据数据统计过去几年中, 大学生犯罪很少来自重点高校而大多是出自民办的专科院校, 如今大学生犯罪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甚至国家重点培养院校的数量逐渐增加。据一项对“校园犯罪”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犯罪人员复杂化, 在51名大学生犯罪人员中就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 占了总数的31%, 其中成教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员比例也占有很多部分。

还在调查中发现, 女大学生犯罪增长情况要比同期男大学生犯罪情况高出很多, 而且其作案手段多以色情性、多样性、残忍性为主。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发生改变

当今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对于学生思想作风的培育, 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期, 缺乏思想教育的后果就是价值观产生扭曲, 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进入大学, 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不断充斥在大学生身边, 加之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为学习知识文化为主, 强化学生的书本知识, 从而欠缺了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 最终导致其偏离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 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 不管从何种角度讲对物质的追求都不在是过去遭人唾弃和谴责的对象, 反而在工作生活中受到多数人的吹捧与重视。大多数人将个人的成功失败用物质的多少来衡量, 认为拥有了物质的财富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这种对物质过度追求的不良风气进一步歪曲了大学生对于物质利益的正确理解, 使得思想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 从而引发大学生通过盗窃、抢劫、敲诈等违法犯罪手段谋取物质利益, 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不良心态。

(二) 心理的不成熟

中国教育自小学教育开始, 学生一直身处学校, 很少与外界社会人员交流沟通, 处事并没有熟练到成年人的成熟度, 心理和心态也并没有完全成熟, 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随着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大学生失业问题也逐渐增加, 对于大学生的自豪度、社会事业单位的认可度逐渐降低, 使得新一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趋向于颓废放任的心理, 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 更不能在社会中全面发展自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如果没有正确引导, 很容易导致他们心理迷乱, 情绪失控, 产生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误入歧途失足犯罪。

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较差, 很难乐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 自制力薄弱。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 外地学生远离父母初来异地求学, 周围环境变动很大, 心理又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 对挫折没有准备, 一旦遇到事情,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另外由于年纪轻、压力大等因素, 特别是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面对社会的彷徨无助感会更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从而走上歧途。

(三) 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观看各种形式带有社会不良风气的电影、话剧、小说等。社会上许多领域也通过此渠道传播各种封建道德迷信和网络色情说教等, 使得文化事业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污染,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到极大的危害, 在认知方面远离正轨。

现如今的大学生一般来讲从小只能接触到电视和各种书刊杂志。许多媒体和杂志等不知不觉的从视觉和身心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平日的言行举止。然而对于意志力较为薄弱的部分大学生来说, 很容易受到这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认知和辨别力较为欠缺的情况下因一时冲动触犯法律。另外对于心理年龄过于“成熟”的部分大学生来说对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和大型网络游戏的认识不够准确, 将现实和虚拟空间混淆, 将自身与他人的形象设定混淆, 诱导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 步入大学对于一直身处高中时代家长、学校强行管制的学生而言, 则进入了自由的天堂, 思想放松的情况下很容易作出违法行为,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即使只是因为一时冲动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 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环境来看, 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现阶段许多高校出现的教育观念的偏差、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露事件等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办学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而很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 远不能与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相适应, 反映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滞后的状况。如今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放松化, 上课纪律松散、寝室管理制度松懈, 有些学校甚至对于学生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不予过问、不予处分, 这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犯罪的不正之风。学校自身没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严密的管理制度, 导致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很容易迈入违背道德的道路, 最终导致犯罪。

(五) 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违法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忽略了对子女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培养, 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 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障碍。反之,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 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 不能以一个正确的家长身份培养教育孩子, 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 更加过分溺爱, 使得孩子自身保持一种优越感, 正视挫折困难的能力较弱, 心理承受能力不堪一击, 一旦遇到一点人际交往的不和谐就会心理失衡, 用暴力而非理智解决问题, 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上部分学者认为, 对于经常打骂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家庭不和谐、胡乱放任孩子自由的多种问题家庭来说, 更容易引发犯罪。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欠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能从小环境中影响孩子的良好品质, 不能使孩子从家庭教育的根本上培养优秀的道德修养、认识到违反犯罪的危害性。因此在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时也不应该忽视基础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三、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反法律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 目前为止是减少大学生犯罪最为直接且最可行的途径。这一方式的作用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可以避免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二是法律对于其他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性和警示性。而对于这一实施的效果, 理论界却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社会各界的部分人士认为, 对于罪行和犯罪后果不太严重的首次犯罪来说, 实施定罪量刑的举措并不合理。反之, 如果对他们先进行教育引导, 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之后, 给他们一次改头换面的机会, 暂缓起诉, 让他们继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和学习, 可能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更有帮助。然而实际上, 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表现良好, 成绩优异, 校方在事发后向司法机关申请, 要求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或者从轻其处罚。

第二种观点:法律人士认为必要的规定必须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如果根据观点一的要求那么就违反了这一原则, 违反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使得全社会树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识减弱。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一旦成立, 就构成犯罪, 但是对于某些具体案件的具体分析做到不超越法律界限, 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要求, 又未尝不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但是这一观点仍有待做出具体的研究。笔者认为, 施行暂缓起诉的举措是合理的, 有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从社会角度讲, 任何犯罪都是一种损失, 法律的责任不单单是惩罚犯罪, 而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减轻损失;从处罚角度讲, 应该根据犯罪者的罪行轻重和认罪态度给予刑罚或罚金。

(二) 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最有效的途径, 是对社会人才和社会安全的保护。个人价值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程度的影响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了犯罪, 所以说在预防大学生犯罪问题上应该从全社会各个领域入手, 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关注才能更有效果。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构建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1.首先, 应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思,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加以关注,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标准, 成才必先要成人, 是高等教育中应高度关注的课题。

2.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强化大学生的法制建设, 增强法律意识, 从学校教育入手。贝卡利亚指出:“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 教育通过情感的捷径, 把年轻的心灵引向道德。”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上普遍出现大学生犯罪等现象, 从原因本质入手净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应使大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 积极履行各种义务, 并且要正当时行使权利。对于学校中不知法、不懂法的学生, 不应以单方面传授法律知识和规定为主, 还应该重点培养其对待法律的应有意识, 要结合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典型案例, 与学生们一同分析并认识到违法法律的严重性。构建法治道德建设。

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培养健全的人格。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 引发行为异常、性格孤僻, 这一现象是导致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 开设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 使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态度。

4.加强学校管理, 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良好环境。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文化的场所还兼顾着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加强学校管理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方法, 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措施, 减少有碍于大学生发展的不良社会风气, 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犯罪问题。从学校的基础建设上保障对学生的管理, 利用网络设施将学生的具体课程安排以及睡前签到做到严谨周密, 此外学校还要经常举办安全主题活动,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校生活环境。

5.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应该担负起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责任, 学校不可能全面的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 这就需要家长起到从中辅助的作用。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 并且自身也要做好榜样, 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的教育, 创建有益于大学生发展的家庭环境。

此外, 司法机关也应该投入到大学生犯罪问题中去, 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健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将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蒜怎么吃下一篇:历史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