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2024-10-06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精选7篇)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篇1

随着近年来生源数量的下降, 各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学校把越来越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而难免会对学生管理上下的功夫力度下降。中职学校的生源原本在文化知识上, 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能力上整体水平不高, 再加上他们选择职业学校大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因而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消极对待学习, 违反学生规章守则, 甚至误入歧途。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变化的阶段, 人才需求结构也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对技能人才的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 在政策、资金上给与倾斜。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素养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就成为各中职学校面对的紧要问题。我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 以及对管理学中的激励相关知识的学习, 以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的中职学生都是九零年以后出生, 并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顾呵护, 从小到大都是家庭的中心, 在家长的宠溺下已经习惯了只考虑自己, 在个人意识下行动, 不会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懂得与他人分享。这进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缺乏集体观和大局观, 没有团队合作精神。

2、缺乏自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 看到自己初中时的同学走进高中, 自己难免会有很强的失落感。有些学生于是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甚至会自暴自弃。

3、空虚迷茫

一方面, 九零后的学生们非常容易沉溺于网络, 他们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 就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 他们也会选择网络去寻求答案和帮助。另一方面, 他们衣食无忧, 对未来很迷茫, 没有目标和理想。

尽管如此, 他们也具有着闪光的亮点, 那就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很多孩子都有着跟兴趣有关的一技之长, 当被赋予责任之后, 他们会乐于承担并付之于行动。当遇到挫折的时候, 他们不会沮丧害羞, 反而会表现出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这就是当代中职学生非常值得赞赏的特有闪光点。

二、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般对策及不足

有效的激励是学生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因为它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 有方向性的改变学生, 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 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多是单一采用了一些组织行为强化的外部措施和手段, 以激励学生。

奖励形式主要是公开表扬, 各种荣誉评选等。惩罚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的“学生守则”的条款为基础, 通过批评、警告、处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等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还有的班级内部也会制定班规等。

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它对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便利, 即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但即使奖励处罚措施设计得完善而又科学, 也依然很难彻底改变中职生的不良学习状况和日常行为。从组织行为学来看, 它并不是一种动机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 过去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中职学生的教育。正因为管理方式的落伍也不完善, 只关注学生的行动, 轻视了学生内部的情感状态, 而让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中职校的学生出现不少让整个社会触目惊心的行为表现。

三、有效的激励管理

中职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 就将走向企业实习。而很多中职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因不适应企业而被淘汰。其原因往往不是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 而是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因此, 在校园里对中职生尽早植入一些企业管理方法来起到过渡作用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中职学生所需要的不单是从事某职业需具备的技能, 更需要具备从事某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考虑到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企业的需求, 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学到的管理学知识, 我觉得中职学生的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结合一些企业对员工的激励管理方法来完善管理。

企业管理者希望对员工激励后, 员工能表现出五类行为: (1) 加入组织; (2) 留在组织内; (3) 按时上班; (4) 表现, 即员工努力工作争取高产出高质量; (5) 展现优秀品质, 即组织中的负责任、令人满意的优秀员工为组织利益而愿意承担责任范围以外的工作。当然, 上述行为中的最后两类尤为重要。“拿来”放到学生管理中, 我们的激励管理应使学生能够产生下列对应的五类行为; (1) 加入班集体或整个学校; (2) 融入班集体内或学校内; (3) 遵守学校出勤制度; (4) 表现, 即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 (5) 展现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品质包括当代中职生所欠缺的责任心、自信、毅力、求知、友善、团队集体精神等。

对学生的激励过程也应像企业员工激励一样包括目标设定、强化、设计激励性工作、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一) 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 个体都有鼓舞和指引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有意识的目标。我们据此给学生激励管理设定的目标应具备以下三点。

第一, 目标是可接受的。让学生参与到目标制定中去, 而不是由教师或班主任为其设定。例如, 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体。

第二, 目标富有挑战性但可实现。也就是说, 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来促使学生努力, 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是毫无希望, 也不会有为之努力的动力。如今天60分, 明天100分。

第三, 目标是具体的并可以量化衡量的。如制定“本月内全勤出操”这样的目标。而不是含含糊糊地要求“本月尽量少缺勤”。

这样设定出的目标才会使学生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需要, 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二) 强化

即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的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这一做法是目前中职校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虽然其可以为控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但它并不关注激发行为的因素, 忽略了情感、态度和期望等。所以强化是必需的, 但又不全面。这点前文已有阐述。

(三) 设计激励性工作

植入有挑战性的问题、创造的机会、有趣的任务, 以此来鼓舞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让学生分小组准备, 通过教师指导, 搜集资料, 制作幻灯片, 然后各选出一名代表来给全班上一堂关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讲座。学生因此而兴趣高涨地学到了专业知识, 更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又如, 让学生干部轮换工作。一方面培养他们全局意识和换位思考的习惯, 另一方面通过从事不同工作来减轻其对工作的厌倦。这样使得学生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四) 实现公平

不可回避的是, 当代中职学生会很关心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如何的, 即自己所做出的努力、贡献与获得的认可、满意度之间是否平衡。作为教育管理者, 应当尽可能的做出公平的评价, 来得到学生的信任。而公平的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评价, 单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其实是不公平的, 也就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满意, 继而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例如, 在一次化学实践教学中, 不能仅以实验结果作为考核的标准, 同时还应将职业素质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考核标准, 在考核中将其与实验步骤相融合。学生通过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实验, 并得到全面的多元化评价。最终的结果是,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认可, 又获得了自信, 提高了兴趣, 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五) 竞争

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既能体现公平民主, 提高积极性, 又能让中职学生提前适应即将面对的激烈的社会竞争, 锻炼自己。通过自愿报名学生管理职务, 民主投票选举, 并在未来对当选学生干部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一旦考评不合格即予以警告, 再次考评不合格则予以免职。这种透明的竞争有利于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纪律的形成, 为未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此外, 授权也是对中职生激励管理的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授权可以增强学生执行目标时的信心, 并使被授权的学生相信自己对班级或学校做出了有影响的贡献。同时, 这也大大减少了管理成本, 让学生管理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方向和监督协调。当然, 授权也会带有某些问题, 不必惊慌, 学生在起初会犯一些错误, 但长久来看, 被授权的个人和整个机体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达到双赢。

四、总结

将企业中常用的激励管理模式应用于中职生, 是与时俱进的全新尝试, 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也都是植入企业管理的成功先例,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拿来”。目前来看, 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管理方式, 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结合, 对中职生的未来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 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这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性。从长远来看, 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以改进现有管理方式。

摘要:传统的中职学校激励管理方法对当代中职生而言相对单一和滞后。针对当前形势及当代中职生的特点, 运用企业激励管理的知识植入到学生激励管理中, 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关键词:中职学生,植入,企业管理,学生激励管理

参考文献

[1]托马斯.S.贝特曼, 斯考特.A.斯奈尔, 王雪莉译.管理学新竞争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96-419.

[2]斯蒂芬.P.罗宾斯, 蒂莫西.A.贾奇.李原, 孙建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57-181.

[3]王金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篇2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联系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了新阶段。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面对当前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步伐,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年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面向本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年学生是时代的要求。

一、邓小平理论中德育理论的精髓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特别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有其深刻的内涵。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旧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历史任务。实现这个目标。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越加自觉,就越加刻苦”。1989年,他在总结十年改革时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好范文版权所有

另外,小平同志是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他的德育观的。他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期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一代教育好。”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既要继承我国优良传统,又要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此他强调要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他说:“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而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艰巨任务,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材,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兴衰成败。因此,1985年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度大的努力首先抓好德育,并从大、中、小学抓起。”这是一项战略任务。

我们从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可以看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本质属性,这也正是其德育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根本原因。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青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来看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项伟大而艰巨工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青年,必然要投身社会,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效果和目标的顺利实现。伟大的事业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种素质不仅包括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劳动者是劳动力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在实践中影响工作的效果和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

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大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自觉用其武装头脑,不然就难以统一思想,团结人民,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就难以解决我们面临复杂矛盾和问题,保持我们的事业稳定持续地发展。

小平同志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在其理论中对青年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重要论述。青年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这些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发奋学习、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将个人的命运、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开创祖国的美好未来。

2、邓小平的德育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邓小平理论也需要掌握青年,要赢得未来,关键在于赢得青年,而要赢得青年,归根到底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好一代又一代青年,这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百年大计,也是我们赢得未来、坚持党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事关党和人民的命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邓小平的德育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小平同志时刻强调教育要坚

持“三个面向”,要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2)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内容——理想教育和纪律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良好的作风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

(3)邓小平德育理论的途径和方法——完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及优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三、以邓小平理论为当代大学生航向,做新世纪栋梁。

大学生是青年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风华正茂,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社会信息反映灵敏,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指导,对社会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主观性较强,情绪、观点稳定性差、易偏激。加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内外各种思潮涌入校园,一些落后的、消极的、庸俗伯东西开始向校园渗透,由于思想上的一些模糊性,极度易形成淡理想、讲实惠;淡奉献、讲索取;关注个人得失多于集体利益;有些人对西方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迷信,对前途失去信心,这都直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大学生素质不高,其根源在于理论水平欠缺,分析问题能力有限因而影响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因此,一旦他们走入社会,承担比较重要的工作,必会四处碰壁,发挥不了自身优势,英雄无用武之地,使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所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2、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远大的生命力,便于人们实践。

3、有利于大学生的不断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际风云变幻而形成,它并不是一陈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不断注入血液、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它便于人们顺应时代变化。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深刻领会江总书记在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当代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的希望,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德语;传统文化;启示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职业院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的社会占到主体的是经济,从而导致了对于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所以更多学校只是将学生的大量的在校的时光用于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少之甚少。学校内的文化课程的比例只占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比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几乎没有。比如在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的语文教学的课堂,老师只注重于对于阅读题和作文题的固定模式的教学,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语文课的主旨也遭到了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冷落。这严重打击了学习传统文化和发展自身对于语文的特殊的见解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对于不断完善自我的素养的步伐严重滞留。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校园素质的教育的重要优势。

二、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现状

目前发生在中职学院校园里的有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情况,比如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上不顾老师存在,大声嬉笑打骂,有的更甚者会和老师直接顶嘴对骂、殴打老师。有的同学会多次无故旷课,去网吧打游戏,去酒吧酗酒聚会。部分学生会破坏公共设施,穿着奇装异服,对同学老师言语挑衅,或者视而不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和谐道德的环境和氛围,有违当代道德素质社会的标准。

探究发生这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不加管束,为所欲为,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所以就淡化了对自身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的原因时,现代学生的抗压能力太低,处理情感和生活之类的问题时有些局促,难以沉着应对,处理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启示

根据近些年的资料显示,中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严重缺失,校园打架、偷窃抢夺等行为发生较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则不太重视。使得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道德水准降低,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畸形,只有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的观念深入其心。还有的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认为作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者,只要加强技能的培养,技能过关,其他的可以不用顾忌。

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处于多么发达的经济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必须进行的。中华文化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前辈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对于中职技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传统文化对我国国民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必须努力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技能知识的学习结合到一起,使得学校的知识得到更深远的学习。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知识和道德的教学就会失去了根基,没有灵魂的依附。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升高到新的程度,在德育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无数经验证明,将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教学结合,会在学生的之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传统文化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全面充实的资源、科学的传授知识方法,明确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好基础准备,形成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实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业余生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进而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完善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进行型经济下的高需求的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必须把学生的传统文化培养和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先成人后成才。教育学生改正不正当的价值观,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精神,培养出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上,有着更加令人钦佩的职业品德。

参考文献:

[1]刘高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职学校德育根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9期 .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为主, 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采取抽样的方式对广州三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 总共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其中男生569人, 女生453人;机电数控类学生占43.2%, 维修类学生占35.7%, 服务类学生占21.1%;一年级占31.3%, 二年级占26.9%, 三年级占25.6%, 四年级占16.2%。来源情况为:来自城镇的学生为53.2%, 来自农村的学生为46.8%。

(二) 研究工具

1学生恋爱情况调查问卷

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编制的《中学生性现状调查问卷》[1]为工具,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对学生的访谈情况加以适当增补, 编制成《学生恋爱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个人背景资料, 包括性别、生源属地、恋爱状况等;二是个人恋爱态度;三是性心理健康资料, 包括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四是应对恋爱挫折的能力。

2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2]

由成员对父母的养育方式进行评定, 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

3自尊量表 (SES) [3]

评价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由10个条目组成, 得分与自尊水平成正比。

4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4]

由成员评定自身的人格特质, 共有四个分量表。

(三) 研究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自尊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自编的学生恋爱情况调查问卷, 由经过培训后的调查员主持, 对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 由主试讲明要求, 解释指导语, 答卷不商讨, 填写后当场收回。为了避免掩饰造成的偏差, 答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 另外还对其它两所技工学校的学生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所有数据利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相关分析

将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表2。从表1中可以看到, 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 曾经谈过恋爱与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表2中可以看到, 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 曾经谈过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偏爱被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二) 人格特质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相关分析

将人格特质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看出, 曾谈过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正在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

(三) 自尊水平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 自尊水平与恋爱现象存在显著性差异, 低自尊组曾经谈过恋爱和正在恋爱的学生显著高于高自尊组, 在暂不恋爱这一维度上, 低自尊水平组的学生显著低于高自尊组, 表明在低自尊组中, 没谈过恋爱的学生数显著低于高自尊组。

三问题的讨论

(一) 中职学生恋爱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

总体而言,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恋爱现象存在显著相关。具体到各个维度来看, 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 曾经谈过恋爱与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中职学生恋爱现象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中, 曾经谈过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正在谈恋爱与过度干涉保护、偏爱被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了由于父母的这些教养方式让子女感到缺乏关爱, 没有安全感并产生叛逆心理, 从而导致恋爱现象的发生。

另外, 在中职学生的恋爱现象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比较强烈, 渴望得到情感温暖, 这可能是由于现在城市父母忙于工作、农村父母外出打工, 导致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比较少, 沟通联系比较少, 在其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 缺少家庭的关注和呵护, 渴望从异性那里寻求慰籍。

2人格特质对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人格特质与中职学生的恋爱问题存在着显著相关, 曾谈过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正在恋爱与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有显著正相关。这反映出中职学生中对于恋爱关系发生的观念不稳定, 主要依赖于情感上的依恋, 恋爱观不够成熟。这种不稳定性表现在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当事物发展顺乎心意时, 便兴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 而当挫折出乎意料地出现时又惊慌失措甚至灰心丧气, 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另外, 性格外向的学生也容易发生恋爱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热情、开朗、善于社交, 更容易获得异性的好感。

3自尊水平对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

自尊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中职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 具体来说, 低自尊水平的学生比高自尊水平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恋爱关系。这说明高自尊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自我体验和自我价值感, 其自我评价较高, 他们看重生活的各个方面, 能够更好的控制自身行为, 而低自尊的学生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相对较低, 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所作的判断。若个体不能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 一旦出现失败就会丧失信心, 从而产生较低的自尊水平。而为了维护其自尊水平, 这些学生可能会从异性那里来寻找这种成功感。

(二) 解决对策

1改善父母教养方式, 加强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过程中的恋爱问题是很多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性发展水平、认知结构都不同, 这就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 而父母正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最好的老师[5]。父母要改善教养方式, 子女的恋爱问题不是靠围追堵截、严厉呵斥就能解决的, 相反可能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使得恋情更加牢固。正确的做法是要了解和关注子女在青春期发展的身心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加强对青春期子女教育, 应认识到子女在这一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 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平衡、常处于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之中, 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 容易受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 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 易对异性产生恋爱感。因此, 父母要采用情感关怀的方式给予子女家庭温暖和关怀、满足子女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 增加家庭吸引力, 消除子女向外寻求感情寄托的失助心理。另外要多与子女沟通, 学会耐心做他们的听众, 找到恋爱发生的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耐心疏导, 教育其尽早割舍不应有的恋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格特质, 提升自尊水平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 遗传素质只是奠定了基础, 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比如, 一个孩子很胆小, 不愿与人交往, 后来的工作环境是销售, 这是个需要与人交往, 需要参加许多集体活动, 甚至残酷的谈判, 这样的环境就会使他变得坚强、开朗、豁达。所以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 教师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 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其次, 教师要提供机会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寻找他们潜在的能力与特长, 这样才能使这些低自尊的学生对成功报有希望, 建立多方面的价值追求, 积极寻找多方面的成功机会, 逐步提升自尊水平。

3重视学生的性教育, 培养正确的恋爱观

弗罗姆认为, 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 需要学习的艺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很多在恋爱中遇到困惑的中职学生希望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而目前中职院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非常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往往是在学生恋爱出现严重问题后才会引起足够重视。现在恋爱已经不再是校园中的禁区, 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的性知识并非从学校、父母处获得, 而是通过网络、影视、杂志获得, 本应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性知识变成了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 更增加了这层神秘感与学生的好奇心, 于是学生出于好奇也开始尝试谈恋爱[6]。所以针对此种情况, 学校应开设科学的性教育课程, 让中职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 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这样才能使其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首先需要采用开放的教育课程, 不能是政治说教、简单灌输, 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就很容易让教师的良苦用心变成学生反感的源泉。其次, 恋爱观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果还是采用过去的教育内容, “犹抱琵琶半遮面”, 只能促使学生另辟蹊径。此外, 恋爱观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人格与自尊的前提下才能正常开展, 如果对学生的某些思想观念不加分析、粗暴指责, 或是在对学生的思想不加研究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定原则、提要求, 都会使性教育课程效果犹如浮云。

综上所述, 中职学生的恋爱问题已成为中职院校管理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它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因素的影响, 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思路, 寻找解决中职学生恋爱问题教育的新策略, 让他们顺利渡过人生中的这一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6-319.

[2]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 1993 (3) :97一101.

[3]季益富, 于欣.Rosenberg M.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 1999 (增刊) :318-321.

[4]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 1983 (2) :53-56.

[5]王秋英.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 教育探索, 2001 (2) :76一79.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篇5

一、、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

1、人要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把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

2、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人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本身的价值。”

3、生理意义,社会意义,心灵意义

二、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没有任何价值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没有任何单一的价值可以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追求的权利;

2、要学生认识到,生命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其他价值必须要依据它才能实现,所以其应该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价值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地位。

3、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生命意识:有生命不一定有一切;但没有生命肯定没有一切;没有什么价值可以代替生命。

三、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

1、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灾难观、生死观观不切实际

2、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观、秩序观缺乏理性

3、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浓厚,观念、奉献观念淡薄

4、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意识突出,集体社会会意识不足

四、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阐述了中职学生三方面的心理特点:自卑感强、心理失衡感增加、理想与现实的存在冲突,提出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立学生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1-03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丁常荣(1968-),女,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园林、园艺及环境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广州/510410)

宋艳(1980-),女,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广东 广州/510410)

一、前言

中职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求职择业的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要建立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

有关研究表明中职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学习负担重等,其次来源于与社会相关的因素,如与朋友、父母的交往等。中职学生作为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压力,如认为自己学历低,就业压力大等,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而他们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处理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问题时,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下面就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培养策略谈几点思考。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卑感强

自卑是指自我贬损、自我降低人格尊严的一种态度。它的典型特点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具体表现在对做好自己的工作和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缺乏信心。中职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自卑心理,他们曾经对前途充满信心,但现实让他们在高分同学面前、在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情绪会持续低落,即使来到中职院校后,有的同学还是无法消散这种消极情绪,造成情绪波动较大,时常会有焦虑感产生。这种变化,使一些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心理天平失衡。为了捍卫这种虚伪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不愿去正视现实,不愿去充实和完善自我,而是把自我封闭起来,生活在一种郁闷、压抑、失望的氛围中,时间一长就被自卑所束缚。

(二)心理失衡感增加

中职生离开熟悉的中学校园,进入全新的职业学校,对心灵的触动是很大的。一是学校的运作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多了,这也造成部分学生的困惑,他们还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教师把训练目标、任务和进程都已设计好,他们只需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而到了中职,大部分的训练学习任务要由学生自己来安排,部分学生对此很不适应,不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应试教育的压力明显减小,素质教育的成分显著增加,从过去偏重基础性的学习与训练转向了基础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领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训练,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而有些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很好,但对于中职要学习的专业技能接触较少,突然发现自已的学习没有领先优势了,甚至不如其他同学,引起心理的不平衡感。

(三)理想与现实存在冲突

首先在自身方面,中职生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进取心与焦虑感相互作用,他们一方面希望在三年的中职学习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行业中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人,能够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正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越来越成为青年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对自己的处境和能力有自知之明,感到在文凭上不及高职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吃香,在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上也有差距,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他们的进取精神促使他们在学习上自我加压,另一方面又因自己成长环境上的种种差距,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来相应的焦虑感,精神上的负担相对是比较重的。

其次在客观环境方面,他们把中职院校想得过于完美。中学时代,许多学生把中职院校想象得非常美好,但进入中职院校后,一看现实生活中中职院校却不是那么完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与学生理想中的生活相差较大,因而产生失落感,怨天尤人,或愤愤不平。有的干脆混日子,把中职当作跳板,拿个文凭就行了,至于找工作是父母的事。然而,中职作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中职生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师生关系远没有中学时代紧密,面对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一部分人思想准备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开始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冷漠,无法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就业。

三、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中职教育的规律,本文提出了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几个策略。

(一)建立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了保证该过程能顺利进行,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做好沟通和引导工作,在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建立以发展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发展性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与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为基础,以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援助与教育结合。

(二)设立学生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抢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避免悲剧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和重点学生心理档案。

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

一级预警网络主要为学生处下属的心理咨询室,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组成,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危机防护工作。二级预警网络主要为班主任及各校区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学生异常问题、汇报情况和开展相关工作,并负责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三级预警网络主要为各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成员,负责进行心理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1)班级心理委员要全面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平时每周向班主任报告一次,遇到重大紧急情况随时报告。

(2)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每月填写一次《班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交心理咨询室。

(3)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时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将相关信息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学生处和分管校领导。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心理咨询室老师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班主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同时针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如经济特别困难、失恋和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等。

4.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室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治疗。在危机过后,协助受危机影响的中职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开通咨询热线,及时提供心理帮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心理氛围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它以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独特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等,属于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目标、教育思想、校风学风、学校道德等,属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它是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规章制度强化校园文化。

制度作为一种外加的行为规范,对学校成员的群体行为和群体价值观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制度无以建秩序。制度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制度背后是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主导价值观。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杠杆,使学校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性的因素,时时发挥着心理强化作用。例如鼓励群体竞争和团结协作,将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恰当结合的激励制度,将强化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和事业上的不懈追求。

2.突出优秀人物使校园文化形象化

校训、校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往往被高度抽象概括为几个字,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领会并把握住其精神实质。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将校园文化形象化、人格化。例如,通过宣扬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优秀事迹、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等,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激励他们对这些优秀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实践。

3.开展第二课堂使校园文化特色化、群体化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使校园的目标文化群体化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进程,只有理性的灌输、榜样的激发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广大师生的亲身实践。因此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特色活动,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十分有效了。例如,开设文化艺术类协会、举办学生艺术节、学生电影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从中受益。

四、结语

总之,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是提升自身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现时学习、工作之必须,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建设,将其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桂英,许百华.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71-673.

[2] 徐纪尊,杨登山,郑金光.中职生工作研究[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166-181.

[3] 林英杰,王尔新,蔡辉.校园文化移植问题的理论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3):109-112 .

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篇7

【关键词】生活价值观;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但由于学生生活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特殊的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共存、生活方式多样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在对是生活意义进行评价,对生活目标进行期待过程中,表现出良莠兼备的复杂状况。

一、当代学生生活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目标较为模糊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有限性,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明晰清楚的定位,也就是生活目标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既有“稳定体面的工作,舒适温暖的家居环境”这一符合社会主流生活价值观的生活期待,但又想标新立异地选择刺激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新奇有个性的生活形象。他们既希望能够干出一番惊天動地的丰功伟业,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在受到挫折以后又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得过且过。进而出现常立志却常无志的相象,使得他们逐渐由热血沸腾走向冷眼旁观、碌碌无为。

2.生活期待的物化倾向较为普遍

受到市场经济中“利益至上”等观念的影响,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期待呈现明显的物化倾向。他们把生活的价值与能否获得金钱、名利和地位联系起来,重视自己将来工作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是否舒适,这种追求功利、讲究实惠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也合乎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要求,但是稍不留意,便会发展成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从而走向金钱和名利的死胡同,不能自拔,甚至违法犯罪。

3.生活方式选择的时尚化特点突出

由于学生对待生活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趋向于重视自我,张扬自我,实现自我。他们注重外表有型的消费品,标新立异,相互攀比,穿名牌的衣服,吃流行的快餐。以在某某KTV豪华包间庆贺生日为荣,用朋友的家庭背景和人数多少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以恋爱的次数为自己魅力的衡量标准。消费结构由原来的以饮食为主发展为饮食消费、文化消费、人情消费并重,他们逢节过生日,互赠礼品,请客,平时逛商场,抽烟,喝酒,使得非饮食消费所占分额不断增大的趋势。更有部分学校出现校园“小老板”。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他们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本领,但毕竟使他们混乱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影响他们的学习。

4.生活的自我管理大多处于无序状态

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强劲的奋斗动力,关注眼前的生活现状,忽视长远的生活规划,于是便出现“有课就上,没课就睡,有聚会就聚会,没安排就看电视”的随意型生活管理方式。其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闲暇时间被浪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传统的有计划的课堂学习时间减少,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据统计,重庆的城镇学生在闲暇时间里29.52%在看电视,1.2%的学生做体育运动,33.26%的人读书看报,11.42%的人进行娱乐,3.07%的人闲聊,12.10%的人做家务。在这33.26%读书看报的人群中,主要是看娱乐杂志,花边新闻,真正用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的很少。

二、当代学生生活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新旧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价值尺度本身的双重效应,使得社会利益格局调整而形成人格形象多重,使得学生在追求过程中面对多样的选择而显得盲目。加之文化传媒的刻意制造,宣传光彩夺目的“三星”的生活方式,极力渲染他们奢侈的私生活和无止境的高消费以及重当下的享受型生活态度。这使得学生对此羡慕无比,而不自觉地形成物化的生活期待,以物质条件来评判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加之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外来文化无孔不入地涌入,无形地冲击着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呈现许多变化,比如价值主体自我化,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价值选择务实化,重功利,讲实惠。注重即期利益,追求主观感受。价值手段超前化,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2.学校生活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与教学活动的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职能已经由教书育人简单化为教书。每天紧张的课程安排,挤占了学生的生活时间。日常生活内容由与家人交流,与朋友玩耍,参加有兴趣的课外活动等简单化为上课、作业、试卷、习题、考试。整齐划一的安排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生活时间和生活内容。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学校对于生活教育态度上的忽视。学校将自己的任务定位在教好他们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认为生活不过是小事,不用教,自然就会。正是由于学校认为生活教育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没有将生活教育安排进课程计划。其次,生活教育内容匮乏。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更没有在生活中开发足够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3.家庭对学生缺乏生活休闲方面教育与引导

由于家庭一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加之家长的工作时间紧张,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便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给了学校,便不在过问孩子的成长状况,这样就产生了学生教育的空白点——生活教育。这个空白点的缺陷在学生的节假日里充分凸显了出来。假期里,学校没有课程安排,家里又无人看管,他们便无所事事,四处游荡。家庭教育中缺乏休闲教育,使学生要么不明白休闲生活的意义,要么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意义的合乎自己兴趣的休闲活动;要么认为一旦闲下来没有做具体的事情便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不断地内疚。家庭教育中休闲教育的缺乏是全中国家庭普遍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历来重视先生教育,缺乏自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也主要是知识、伦理等正统教育,教育他们要充分利用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而没有教会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更没有教会他们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于光远,马惠娣.呼唤现代休闲教育[J].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2006.1.

[2]俞风.生活方式是价值实现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J].长白学刊,1990.6.

[3]马姝.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上一篇:班级工作下一篇:资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