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2024-07-23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精选12篇)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篇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各行各业都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及网络来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因此信息素养的高低逐渐成为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使学生能根据职业需求应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中初级人才的重任。如果培养的人才捕捉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信息素养低,将很难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1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现况

1.1 信息能力不强

中职学生虽有一定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往往浮于表面,没有扎实的技能。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通过浏览器查看网页,了解新闻等各种资讯,但怎样来保存网页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却往往不知如何来操作。

1.2 信息意识淡薄

中职学生由于受学习习惯、学习毅力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对于信息处于被动状况,缺乏根据自己生活学习特别是专业发展的需求通过计算机及网络途径主动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意识。

1.3 信息道德模糊

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往往感到信息混乱,在网络大量有害信息面前缺乏批判精神。同时由于受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原有知识、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在获取、处理、交流信息时,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参差不齐,极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信息违法犯罪的道路。

2 加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2.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意识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

中职计算机教师是学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当今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教师自身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教学,进而影响到其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更新换代更为迅猛,计算机教师作为信息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意识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以保证自身的计算机能力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计算机操作中最基础的操作系统的使用,九十年代主要是Windows 9X,后来是Windows XP、Vista应用逐渐普及,现在Windows 7将慢慢走入千家万户,每一次升级都伴随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教师不注意更新自身的知识技术结构,怎能跟上信息素养教育的步伐。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有现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观念。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教学必须为学生的专业和生存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除教授计算机基础理论,培养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等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提高学生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2 加强硬件、软件建设,为信息素养教育搭建宽广平台

良好的软件、硬件环境,是计算机学科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如果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缺乏,或学校缺少足够的信息资源,信息能力的培养将会是无米之炊,信息意识的培养也会因缺少载体面成为空话一句。

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必须为计算机教学配置符合要求的机房、网络多媒体教室及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硬件,教师、机房管理员必须维持局域网、因特网的畅通。在软件环境方面,学校、教师除要为计算机教学安装、配置必要的学习软件和应用软件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校园网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校园网站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活动,如各种知识竞赛、各专业的设计大赛、网上辩论等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能的兴趣,又可将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让他们真切感受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提升其信息素养。同时还要以校园网为依托,推进中职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网络化、数字化,积极建立数据库,引进电子载体文献,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专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获取渠道。

2.3 基本信息素养与专业信息素养双管齐下,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能力

随着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正常化,现在的中职学生都必须已经了解一些信息技能,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信息能力强。据调查,中职学校上网的学生多,平均每天多达2小时,40%的学生利用网络聊天交友,2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只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信息处理的能力,34%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信息运用的能力,而实际状况可能会糟糕一些。

针对这种种状况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及多媒体应用等方面学生存在薄弱环节的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例如在即时通信的软件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能使用QQ来收发信息,针对这种状况,教学重点就不必放在如何收发信息、界面设置上,而应放在(1)QQ提供的其它工具的使用(如收发文件、远程协助)的使用,如何提高QQ使用的安全性;(2)其它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如MSN的应用等。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即时通信工具的全面认识与掌握。摈弃学生心中原有的即时通信等于QQ,QQ等于聊天的片面认识。

另一方面,中职学生虽然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但对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学习还是比较投入的,因此中职计算机课程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体现学生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职业模块,提高学生在自己专业范畴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例如幼师专业利用PPT完成指定课题的课件有项目中,可围绕以下环节来开展:(1)该项目要收集哪些材料(信息),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得这些材料。(2)这些材料应怎样加工才能符合幼儿认知特点。(3)怎样以PPT为载体将材料按教学需求展示出来。通过这种职业模块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专业信息素养。

2.4 加强信息道德修养教育,把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合格公民

《教学大纲》指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那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呢?

首先,严格学校网络的管理和监控,中职学生主要还是通过校园网来连接外网,获取信息。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监控,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等,从软件硬件方面切断各种不文明信息在校园网中的传播,降低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其次是从道德和意识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多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长期沉迷于网络、玩网络游戏及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对中职学生的严重危害。只有学生较全面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后,其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从技术法律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中,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让学生从计算机网络原理认识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其实是真实世界的影射。如在学习用ASP制作留言簿时教师先让学生匿名留言,然后问学生是否有办法分辨哪条留言是谁的,在学生都觉得不可能时,再展示后台数据,学生惊奇发现,数据库中除了留言外,还清楚地记录着留言时间、IP、浏览器类型等,结合上机登记表马上就清楚哪条留言是谁的了。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详细了解李俊制作“熊猫烧香”病毒、“番茄花园”及珊瑚虫版QQ侵权等计算机领域的违法犯罪案例,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守法懂法的意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人才成功的基本素质,中职计算机课程承担着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通过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信息意识,并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法公民。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中职计算机课程要从教师、计算机软硬件建设、学生基本信息素养与专业信息素养、信息道德修养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M].教职成[2009]3号.

[2]周安国.从信息素养教育看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J].计算机时代,2006(12).

[3]周南岳.以信息素养为目的构思《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J].职教论坛,2004(9).

[4]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篇2

亲爱的同学们: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实用语文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同学们对现有实用语文课各方面的意见。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认真如实地填写这张调查表,谢谢你的支持!

请根据问题要求,在所选答案上画“√”。你认为中职实用语文课程重要吗?A很重要B重要C不太重要D不重要 2 你对目前实用语文课程整体的满意度是:A很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3你对目前实用语文教材的满意度是:A很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4你对目前实用语文教学组织方式满意度是:A很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5你对目前实用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满意度是:A很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6你对目前实用语文课教学设施、资源(如多媒体、网络等)利用情况的满意度为:

A 很满意B 满意C 基本满意D不满意

7你对目前实用语文课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满意度为:

A 很满意B 满意C 基本满意D不满意

8你对目前实用语文任课教师基本素质素养的满意度为:

A 很满意B 满意C 基本满意D不满意

9你对实用语文课教学内容中哪几个部分感兴趣?

A 现代文阅读 B 古文阅读C交际口语D 应用写作D课外活动10你喜欢的实用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环节是:

A 老师讲读分析B 结合时事师生讨论C 组织学生讨论、练习

D 实践性学生活动,如比赛、演讲、辩论等你理想的中职语文教材最重要的三点依次是_________

A 多些语言、文学知识和个人素养方面的内容。

B 内容涉及广泛,包含更多新的信息,选文更富有时代感。

C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保留一些古文精华。

D 要美观、吸引人,彩色版面,图文并茂。

E 有职业特色,能和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切实为就业服务。

F 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如说和写。

12你认为目前的实用语文课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A 教材B 教学方法手段C 课堂组织模式D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13你对实用语文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计算机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我是一名沿海城市的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我所在的专业科有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广告设计专业、财会与电子商务专业。这三个专业都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创业,我校将致力于把这些专业的学生从“就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变。这就对我专业科教师和课程结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

一、对教师创业教育意识的建设

实现中职生创业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创业意识。只有具备创业教育的意识,教师才能每时每刻挖掘教材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业教育因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贯穿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让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创业人格。

创业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就业,还能推动学生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家、社会,甚至家庭减轻了负担和压力。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潮流,善于捕捉信息,改变教学思维模式,进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充分发挥教育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对创业课程结构的建设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长远策划能力等。

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广告设计专业、财会与电子商务专业这三个专业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定位,而经营管理能力和长远策划能力是对创业教育的同一要求。

“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能够培养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硬件产品营销,安装监控安防,组建维护网络等综合人才。学好该专业能创业成为电脑店老板、网络公司经理、监控安防公司经营人等。该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创业教育》《职业道德》《多媒体电脑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芯片级维修》(包括显示器维修、主板维修和笔记本维修)《焊接技术》《监控安防技术与安装》《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恢复》《产品市场营销》《办公软件》《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广告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广告设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广告创意、广告产品制作、广告制作设备使用与维护、广告室内外安装等综合型人才,学好该专业能创业成为广告设计公司的经营者或设计者。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创业教育》《职业道德》《多媒体电脑组装与维护》《办公软件》《Photoshop》《AI》《CorelDraw》《AutoCAD》《3ds Max》《Indesign》《写真喷绘一体机使用与维护》《条幅机使用与维护》《刻字机使用与维护》《雕刻机的使用与维护》《压膜机的使用与维护》《发光字技术与制作》《LED显示屏技术》《发光护栏管的安装》《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财会与电子商务专业”能够培养会计、财务人员、网络营销老板、网上店铺经营者等人才,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创业教育》《多媒体电脑组装与维护》《办公软件》《Photoshop》《财会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基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师》《网上店铺经营》《淘宝店铺搭建与维护》《局域网组建》《internet应用》《产品市场营销》《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

三、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教育的建设

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强化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能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四、国家、学校、家庭共同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我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职业教育者,就应该与社会广泛地接触和沟通,是“绝对不能关起门来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另外,中职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还必须结合国家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的途径,与学生家庭形成一种合力,共同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努力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02).

[2]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24).

[3]罗元.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5).

[4]张良.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04(27).

[5]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篇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中教育的普及化, 职业中学招收的新生, 大多数“学习准备”不足, 不能适应现行的分学科的教学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先学理论后进行实践的教学模式, 对纯理论阶段的学习失去信心。现行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应不灵敏, 理论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变化。我们对中职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从收回的2326份学生答卷中看, 98.6%的学生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89.8%的学生希望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 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项目课程是由系统化项目组成的课程, 每个项目都是“理实一体化, 学科综合化”的, 是反映中职学生愿望的课程。当然, 在进行项目课程改革过程中,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一、项目课程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人说课程是“经验”,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获得学习经验为目的, 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程, 课程的实施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生是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有人说课程是“活动”, 是学生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学生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 实现自身发展, 强调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及其主动性;有人说课程是“跑道”, 需要学生自己去跑。所有这些观点, 都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 所以, 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让学生讲话, 都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都要有一切为学生和为所有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现代的职校生, 在多重媒体的影响下, 有思想、有观点, 更有特点和个性, 只有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 适应他们的需求, 才能使他们主动接纳课程, 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项目课程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理想的项目课程, 应由学生自主确定项目主题、自主确定目标、自主计划工作、自主获得信息与准备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确定学习组织形式, 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自主决策与实施、自我评价与反思, 教师是顾问、协调员和监护人。中职课程作为学历教育的现实的项目课程,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达到理想项目课程的程度, 但必然保留理想项目课程思想的精髓,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养成高尚情操, 从而获得全面的经验, 构建整体的知识、技能体系。

二、项目课程目标必须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各门课程的目标汇集为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除了反映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 更重要的是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项目课程中, 每个项目的范围都是明确的, 每个项目都向学生展现若干条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个学习目标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都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 使学生在项目问题的情境下, 运用已有技能, 应用已掌握的知识, 掌握新技能、探索新知识, 并使学到的技能、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 达到每个项目的每个学习目标。每门项目课程的总目标科学地分解到每个项目上, 学生达到了各个项目的目标, 就实现了该门课程的目标。

学生在项目课程的学习中应是一个渐入渐进的过程, 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就实现一个小目标, 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学生带来一次良好的激励, 一系列项目的实现就带来一系列良好激励, 一系列良好激励就给学生带来自信, 就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在一系列的实践行为中逐步形成, 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项目课程结构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一般说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多趋于表象性,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项目课程应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结构, 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实践整合理论, 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同时开发学生的其他思维能力。扬职中学生之长, 避职中学生之短。项目课程中,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应是掌握技能的必然结果, 避开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纯理论阶段的学习, 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根据自身的意愿可自觉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项目课程应更多地考虑和体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企业精神和文化等。一个专业的项目课程结构应是, 先专业公共课程, 后专门化方向课程, 最后是综合实训课程和毕业实习课程。学好了一门公共专业课程, 学生就学到了相应技术, 就为从事某项工作奠定了基础。一个专业, 所对应的职业领域, 在课程结构安排上, 总应有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学好了一个专门化方向课程, 就能从事这一方面职业群的工作。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意愿和条件来选择朝哪个专门化方向发展。项目课程的项目, 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提炼出来的 (当然也有实际工作项目) , 要精心设计每个项目和课程的项目体系, 让学生乐于接受每个项目。项目体系的设计, 既要有一定的梯度, 又要有一小部分有一定难度的项目,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还要有少数拓展性项目,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四、项目课程标准必须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达到社会需求性与质量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有机统一, 适度超前性与切实可行性有机统一, 整体稳定性与适度灵活性有机统一, 中职项目课程标准更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 应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始终, 在课程标准上应得到充分反映。项目课程标准应建立在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职业能力分析应包括对学生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和做人的基本素质 (态度) 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是项目课程的根本, 职业能力要求应描述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 是所有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参照物。职业能力要求也包括对各工作任务中的能力考核方法等进行设计与规划, 又包括确定职业技能的鉴定方法。项目课程标准追求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能力, 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又注意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 既为学生直接就业铺平道路, 又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 与学生的就业生涯相协调。

五、项目课程实施必须让学生“唱主角”

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传递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所以,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尽可能让学生自发组织课程实施过程,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学生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 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转变角色, 要成为课程实施的“导演”和“幕后操纵者”。教师要有效地创设职业情境, 带领学生为自己创设职业工作情境, 并引导学生在工作情境下针对工作任务分析问题、在行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反馈和分析,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课程提供各方面的咨询, 协助营造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探究活动、讨论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课程的实施, 根据具体的项目, 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也可进行个体独立工作。教师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和创造性表现, 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励。教师不仅要表扬学习先进的学生, 更要鼓励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六、项目课程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对中职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我们都很清楚, 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正视发展中的长处与不足, 激发学生挖掘各方面的潜能, 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 激励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迅速发展, 从被动成长向主动成长转变。项目课程实施实验证明, 在项目课程中对学生采用发展性评价,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这种评价确实是有效的。

项目课程发展性评价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要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 使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课程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的考核标准。要重视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应以学生实际完成的项目质量为评价依据, 结果考核有阶段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应加强对学生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合作能力、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如果学生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 或参加半工半读, 已掌握某门课程的职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考核成绩在及格以上, 可免修该门课程, 并取得相应学分。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篇5

【论文摘要】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学生个性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用工荒”.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臵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

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3)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

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4)学用结合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5)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学科体系;需求;课程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111-01

一、国外的研究动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亟需一大批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又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四大模式,分别是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BTEC。可以说,职业教育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国内的研究动态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现状

相对于国外四大职教模式的教学实施的历程,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密切联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经历了几轮改革,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仍然体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其直接表现在培养的学生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职业学校学生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质量不高,教学质量难保。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的平均成绩和学生报到率都在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本科院校扩招、生源数量下降、同类学校的竞争等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造成了冲击。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也感到信心不足,也使得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再降低,只要学生想上就可以上,甚至不考虑成绩。这样就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和学习基础水平不一,使教师每节课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组织课堂纪律,不断进行重复式的教学,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2.学生缺乏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没有动力,甚至有排斥心理。导致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是很丢脸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长在选择专业上,尽量避免技术类专业,认为那些都是工人该做的事情。

三、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一)围绕企业岗位能要求,搭建课程体系

针对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近年来,通过组织教师充分调研,搜集了大量企业管理的一手资料,潜心研究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和对员工的能力素质需求。从专业技术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对企业能力素质需求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具体的描述,并融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中包括了角色认知、创造积极的工作心态、科学的工作方法、沟通协调艺术等内容。

(二)构建一支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实践的层面上将取决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绩效的师资队伍。依托市场需求,应构建形成了两个层次的教学队伍。第一,拥有稳定的日常教学和管理队伍,并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第二,聘请就职于高校、工厂、企业等中、高级技师为学校实训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寻找对口企业作为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定期选送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或采取顶岗方式培训“双师”教师。

(三)发展“订单”培养的模式

“订单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使中等职业教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订单培养”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改变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拓宽了就业渠道,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四)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是关键环节

把就业导向思想落到实处,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措施。校内实习实训设施的建设,一定要使其配置与行业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力求先进性和前瞻性。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整合和发挥现有资源作用外,另一个途径是在企业的支持下改善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事实上,无论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还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都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来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补充,但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意义来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是更大巨大和极具潜力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論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5]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8.

[6]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7]雷正光,郭苏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

曾经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下, 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才读的学校.事实上, 一些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同时也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 现在工作比较好, 待遇也比较高, 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 做起老板, “混”得挺好.人是可以终身发展的, 不能因为短短的几次考试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中等职业学校更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名学生, 使他们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本人在担任职业中专班主任期间, 深刻地感受到终身发展观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性.

一、职业中等学校学生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目前职校生的生源, 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 伴随着他们学习成绩差的, 他们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学习上

首先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 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只求能够过得去, 甚至是得过且过.其次是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 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 还不如不学.第三是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 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第四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第五是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现象.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 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在行为和情感上

一是情绪不稳定, 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 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 动不动就想哭, 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 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 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职校生经常性的大惊小怪, 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二是内心不够自信, 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 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 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 漠不关心, 有时近乎“冷酷无情”,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 置身于外, 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有人说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 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 处于“三无”状态, 即无动于衷, 谓之无情;缺乏活力, 谓之无力;漠不关心, 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三是感情容易遭受挫折, 挫折容忍力弱.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 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职校生稍遇挫折, 就觉得受不了, 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 也说明职校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四是情感严重压抑, 情绪体验消极, 自卑感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 才有前途和出息, 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 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 职校生普遍比较自卑, 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职校生,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 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综合上面两方面, 作为中考失败者的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 缺少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 对将来没有想法, 或者抱着碰运气的念头来学校混日子.面对这样的学生, 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展教育呢?

二、积极调动学生实现自我的意愿, 通过行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如人意, 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 通过深入的了解和观察, 发现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富于个性, 聪明伶俐, 喜欢独立思考, 不愿盲从, 有其闪光点.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 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

1.要进行立志教育, 使得学生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志向

人无志则无行, 无行则无能.学生如果没有对自己的志向, 就不可能主动地去追求或约束自己, 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 我就非常重视立志.在高一刚接手班级的时候, 在班会课上就逐一分析每一名学生的状况, 给他们指出了成长的短期期望:一是顺利毕业, 获得文凭.二是部分学生可以参加高考, 升入上一级学校.三是其他进入社会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找到工作自己发展.通过逐一的成长方向分析, 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对他们的期盼, 他们自己也获得了对自己新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志向.

2.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 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但他们的思想依旧是活跃的, 求新求奇思想较重, 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 我就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特征, 帮助他们寻求途径, 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 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比如在数学教育上, 改变原来的课本中比较机械的教案, 要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然后制作题目,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使他们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找.让他们出题目难为老师,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这一过程中, 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 然后教师通过教学, 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 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3.培养对各种信息的分析能力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 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 然后进行信息加工, 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所面对的职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就应该具有对各种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特别在信息化社会, 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 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 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 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 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 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这里我通过班会课的方式, 将一些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到网络上搜寻, 编成材料, 通过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 迫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 选择材料, 然后在班会上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获得肯定和学习.

三、以班级为团队,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没有成功感的人是无法在生活中继续复制成功的, 对于失败感强烈、自卑的学生来说, 如果不在学校里处理好这种问题, 将来走入社会有比较大的问题.我针对他们这种情况, 很注意通过班级竞争的方式来逐步地树立学生的自信, 以班级团队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得学生具有成功感.比如, 在自修课上, 就强调自修的纪律, 并且把自己班级良好的自修纪律与其他的班级不好的纪律进行比较, 强调班级的特殊性.在获得五项竞赛的排名上, 通过先严格管理外化, 再到集体认同内化的过程, 在学生中树立我们班级是最好的班级的思想, 让他们为自己是这个班级成员而感到自豪.同时我还很注重把个别人的事情集体化, 打破他们各自为政的想法, 促使他们彼此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的行动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分享成功的喜悦, 培养他们在生活工作中与人共处, 对他人要有爱心, 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四、因人施教, 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不同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关键不是好坏, 而是合适.在学生入校不久, 我就请人给全班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重点是了解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基于心理测试的基础, 我对每名学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概念.成功是多元的, 不能只看成绩好坏.在这个观念下, 我选择和任用班干部上就有了更大的余地, 一些看上去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 我任用他们做班干部, 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另外也通过班干部, 给他们更多的约束.如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学生叶某, 虽然学习一般, 但是具有很强烈的荣誉感, 性格外向, 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她做团支部书记, 她也能在这个位置上积极开展工作,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其他学生我也不同程度的运用不同的办法, 将他们本人的特点和个性运用在不同的内容上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起到了因人而异, 获得成功的效果.

在担任班主任的时间里, 我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国家的必需, 也是每一个人的必需, 特别是中职的学生, 一定要在具体的行动和感受中, 逐步的改变他们, 通过成功感的确立和成功行为的复制, 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内找到符合自己的位置.我所带的班级, 通过努力在2005年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学生在毕业后也各自走向了他们的人生路, 相信他们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 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辅导员,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改革

在对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公共基础课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时,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中职升本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很多中职学生受到中职教育理念影响比较严重,在升入本科后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理念中,这就需要辅导员对这些升本学生进行充分了解, 他们毕竟是从中职院校来的,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学习状况都有很大不同,在公共基础课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 从而能够使公共基础课课程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 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过程中还要将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充分考虑进去, 要通过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促进中职升本学生全面发展,不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品质,提高修养,以便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不断完善人格和提高修养, 从而对将来有更好、更切实际的规划,以便促进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学到知识,更加科学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二、不断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对高校更好地教导学生、培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科高校中职升本学生的教师要改变思维,摆脱相关的条条框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学习最新的相关知识,将有用的社会信息和网络资源跟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公共基础课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使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公共基础课课程一方面包括传统的一些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一些相应的创新内容,这样就可以使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融入社会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从而使公共基础课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的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多关注社会上的热议新闻,多掌握一些网络资源、信息,从而不断丰富自己,这对辅导员更好地教育和培养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中职升本学生的辅导员由于自身综合水平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致使一些中职升本学生不能理解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 使学生将来不能准确规划未来的发展。学校要加大对辅导员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比如,学校可以多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会,加强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还可以多组织相关专家来学校讲座, 这样就可以使辅导员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不断学习网络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不被社会淘汰,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教育理念, 从而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利用公共基础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

四、创新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本科中职升本学生公共基础课考试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一味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对全面提高中职升本学生综合素质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这种考核方式也是非常不科学的。因此,要对不同专业中职升本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细化学生的考核方式,分类型进行考核,这样考核就更具有针对性。针对公共基础课多样化的动态特征,可以采取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问卷调查、书面问答等方式考核,从而考核中职升本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五、结语

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篇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 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目前, 很多中职卫生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做得还不够, 仍然在延续封闭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 使中职卫生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被动走向主动,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2008年12月以来, 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五个文件, 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就中职学校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这一系列文件, 不但为中职卫校提供了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和操作平台, 明确了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任务, 也为中职卫生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为此, 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这标志着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了新时期。

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莫过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问题, 其重点是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课程改革是一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而目前中职卫生教育恰恰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所以, 在此背景下, 在摸索前进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课程改革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

2 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需求驱动的第一要素是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 劳动力的流向, 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这表明,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职业的变化, 决定着职业教育课程的变革等。因此, 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还要具有不断适应发展需要的灵活性。但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社会职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能力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能与时俱进。

2.1 课程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对学生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认识具有滞后性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锁定在“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技能型第一线医药卫生人才”, 即中职卫校培养的是面向医药卫生服务 (生产) 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教育教学必须符合行业需求, 以特定的职业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而非学术性、高技术性人才, 因而课程体系必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要明确其职业能力的规格只能是中低层次的。概而言之, 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是综合素质好和职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门业务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身体运动素质等。中职卫校对这一目标虽有认识, 但如何评价以及评价标准如何确定等方面力度和深度不足。职业适应能力强的简单理解就是出了校门就有本事上岗工作, 而目前多数中职卫校的课程目标对不断发展的岗位要求跟踪不足, 课程目标几十年不变。课程设置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与应用脱节的现象。

2.2 课程设置广度有余, 深度不足

很多学校为扩大招生规模, 追求专业、课程数量, 对新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论证, 超出了自身实际的需求。比如, 对涉外专业的开设必须在调研国内外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岗位对学生工作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缺少论证, 盲目培养, 会出现学生难以到涉外医院就业、培养目标落空的现象, 也会出现供大于求、就业渠道阻塞、市场认可率低、学生就业困难等严重后果。同时, 由于教学经费有限, 盲目增加课程数量, 必然引起原有优势课程的投资减少。这样无法保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充分发挥, 造成教学质量低, 学校培养特色不明显。从长远来看, 对特色建校、质量建校的办学方针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3 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 职业岗位也在不断变化, 但很多学校的课程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内容和设置上, 未做过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有些专业教材和实践性强的教材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发展和变化, 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以首铁卫校为例, 护士专业和康复专业是本校的主干课程, 为了适应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 护士专业课程除了增设社区护理外, 教学内容也必须跟上社区护理这个市场要求, 即使一个无菌操作和外伤清创的工作也要为满足社区服务作出护理内容的相应调整;又如为了适应社区康复家庭这一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康复课程的帕金森病康复治疗过程等细节都要进行调整。这些变化就是中职卫校课改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口。

2.4 教学模式未能及时转换

教学模式的外延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策略、辅助条件、教学评价等。学校几十年来按学科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建设的课程体系, 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培养职业性综合素质上没有实用性, 专业课程的教学程序没有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形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进展缓慢, 从学校管理到教师行为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按“纲”施教。比如, 教学仍然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 过程性知识为辅;教学评价的目的仍然是甄别, 而不是发展;教学方式还是学期终结性的, 而不是终结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结合;评价主体仍然是教师, 而不是多元的评价。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指引的传统教育理念, 把知识当作教育的全部内容,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 要追求与时俱进的教学变革, 必须要转变学校的教学模式。

2.5 课程管理意识和课程开发动力缺失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推行模块化, 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在专业类别中可有不同培养方向, 这都给学校在课程实施上预设了较大空间, 具有执行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和设置校本课程上的自主性。一方面为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为学校有效挖掘潜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 有利于学校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设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及提高其能力、素养的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新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往往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学科内容本身以及学科相互衔接方面有许多缺陷,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实施中研究、调整。加之一些卫校领导发展性思考的意识较欠缺, 囿于观念、能力、条件的限制, 对学校多方面的改革无力以课程改革统率或整合学校的其他工作, 难以带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体现出整体效益。

由于本轮新课程改革, 缺失充分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相互交流, 尤其是没有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培训、教师培训,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普遍严重的观念制约, 教师理解新课程只能简单化、表面化, “新瓶装旧酒”丢失了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对教师而言, 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观念为前提的学习过程, 其次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对自我的积极否定, 这样的实践过程是对落后经验的扬弃。缺失了这个过程的交流培训和思想重视, 教师将无法学习、借鉴课程改革实践的可行路径和系统经验, 靠各自摸索调整就不会有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的创生动力。学校领导的课程管理意识缺失和教师的课程开发动力缺失, 使目前卫校的整个课程开发与建构能力都非常薄弱, 处于“应为”而“难为”的窘境, 这不能不说是卫校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

3 卫校课程改革的思路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课程的动态设置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功能。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 因此, 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课, 都是为了锻造学生就业能力。所以, 要准确把握卫生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学校状况与支撑条件, 瞄准市场, 动态设置, 实现课程设置的持续发展, 使卫校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的一级平台。制定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 将工作过程为导向作为基准, 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作为贯穿卫校课改的始终目标。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能随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课程的设置要从医疗服务对医药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出发,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机制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机制, 随时掌握医药市场的需求信息, 细心收集、客观分析、认真总结、集中讨论, 然后确定课程设置[1]。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 发挥领导、课改组织的作用

课程改革其实是一个过程, 是指在追求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过程中,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管理观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从而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学校。一旦进入课程改革, 学校的稳定状态就会被打破。因为, 在这种状态下, 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不明朗, 只有看校长, 等领导来部署和示范。特别是新课程将课程决策权下移了, 校长课程领导者的身份更加凸显。校长课程领导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创造力上, 这是校长职业角色变化的需要,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所以校长和教学副校长应是课改的一级领导和督导者, 骨干教师及各级教研组长则是课改的组织和实施者。作为二级领导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针对一级领导确立的方向对课改的方案进行整合归纳、制定改进方案、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而各专业教师则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能否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 关系到改革的进程, 是能否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因此, 卫校课改的组织应是在专家顾问组的指导下由学校负责, 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结合, 学校和各级医院结合, 在专家指导组的帮助下以专业课改组的形式, 以教师为主体, 深入开展学校和医院、社区的合作, 以项目开发的形式, 进行团队攻关, 重新开始一轮课程改革的程序, 对原有模式进行彻底变革。

3.3 瓦解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最新也最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开发理念, 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其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 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即以职业定向功能、生计主导功能来设计课程名称和内容。这就必然打破原有的专业设置的宽泛界定 (原有专业划分的基础为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为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所具有的一致性;专业的社会认同, 特别是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与其对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判断结果所具有的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原有专业设置的“宽”的特点, 受效益最大化的制约, 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 。因此, 这次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主导课程开发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能设置原有学科体系下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应体现学校专业的特色, 以适应订单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重点是专业核心课程, 应基于以下程序:基础调研和分析→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从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 这一阶段是关键。它不仅涉及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 同时牵涉到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程即专业核心课 (又叫专业公共课;专业必修课) 及专业拓展课 (校本课即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拓展课) 服务。课程内容的序列首先考虑与工作任务体系结构基本吻合, 这点是卫生人才培养规律的“原创”, 市场需要什么技能, 课程设置上就优先安排培养。学校外部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 也能由此找到与学校进行专业性对话的一个“接口”。与此同时, 也要构建与学科课程体系相兼容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如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校本课程, 并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开设, 从而实现学生到实习单位时的“无缝对接”。

3.4 转变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的学习, 离不开课程、教学、评估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环环紧扣、相互配合, 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中, 将课程目标、内容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 达到深度理解, 并能在新情境下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这个暗箱, 并在课堂与学校及社会的联结中寻找突破口。在中职卫校整个课程体系中, 笔者发现的新问题是按传统的“宽”设置的专业公共课程如药理、解剖、生化、免疫和生理等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具有挑战性。原因是它们究竟是为服务职业岗位的需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还是以满足毕业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晋级考试等各类考核的考查知识点来决定教学内容。即公共基础课取什么舍什么, 是不同课程进行整合, 还是调研分析后的不同课程的内容整合 (如药理讲血凝, 生理也讲;生化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药理和营养也讲。谁应该为谁服务, 哪一门可以省去不讲) , 如何为专业知识够用、适用服务, 公共基础课是否仍需迎合中国千百年来难以变革的以考分论英雄的现实, 或为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以人才技能为上岗标准的现实。二者偏向、侧重于哪一方面, 决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标准的制定。这也是笔者在梳理该课题过程中反复思考、需要专家指导解决的问题。无论模式怎样变化, 最终的目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4 注意的问题

4.1 开发阶段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首先充分了解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所以第一要务是以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点来设计课程目标, 并使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集中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依据卫生职业工作过程构建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运用职业分析、职业活动分析的方法, 在课程开发阶段根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技能、职业资格标准等来进行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

4.2 课程实施以注重工作过程为导向[2]

课程实施阶段包括:课程实施 (带有学校的特点) 、教学设计、学习单元设计与编排、教学资源设计等等。其中的学习单元设计与编排应遵循卫生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依据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特征或课程性质, 选择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分解,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该课程结构和知识序列, 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需体现工作情境下的“做中学, 学中做”,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完美统一。

4.3 落实多元课程评价

有效评课, 是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以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体系[3]。评价注重学生的自评,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不再是教师对学生认定式的评价。评价内容是完成职业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评价方法转为工作成果的评估, 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如对护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包括观察、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护生专业理论掌握情况的评价, 常用纸笔测验、病例分析、实验报告、口头提问、模拟护理查房等方式;对实践技能的评价, 采用汇报操作、操作考试、技能鉴定、作品展示等方式;我们要修订各项操作评分细则, 对实践技能进行量化考试。对护生人文素养的评价, 采用观察、座谈、风采展示等形式, 对护理教育的评价, 主要采用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任课教师、临床教师、实习与用人单位的意见, 分析现行护理教育模式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同时, 我们还要研究哪些项目是可通过纸笔测验评价的, 哪些项目是必须通过操作评价的;对于同一个项目,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问题形式向教师调查, 又应以什么样的问题形式向学生调查。我们还要制订中等卫校专业评价的工作规程, 主要包括评价工作成员及其职责、纪律;评价工作的进程安排等, 真正做到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之, 在中等卫校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市场认同性, 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鉴定、完善、管理作用。

4.4 实施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管理

学校的工作不仅是对人下功夫, 还要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对课程下功夫, 而基于实践的课程观是指导学校创造促进学校成员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所以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有效调配的问题。管理以规范和灵活相结合, 以达到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其中包括对职业教师要有新的考核评价管理标准, 比如是否具有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 足够的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 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管理, 与教师资格和绩效挂钩。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只有通过配套的教学管理才能真正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总之, 课改的路很长, 而中职教育是教育中最富有活力、最可探索、最具灵活性、最可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的领域。

摘要:结合中职卫生教育实际, 分析中职卫生教育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针对如何在中职卫生教育上突破瓶颈取得跨越式发展,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将中职卫生学校办成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场所提出自己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国伟.卫生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8) :125.

[2]皮雪花.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历史与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3) :136.

中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10

(一) 明确三个定位

中职学校实施课改, 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 其实施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学生培养、学校发展、课程改革这三个关键点的目标。

一是定位学生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要着力培养服务于本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高素质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是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中职学校要向集团化、精品化、国际化、现代化大步迈进。

三是定位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职学校要侧重学生兴趣培养和激发、个性张扬、潜能开发、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现学生多元发展。

(二) 实现三个目标

中职学校实施课改最终实现三个目标, 即:

一是掌握学习专业、转岗及终身教育和后续教育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

二是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转岗必备的通用技能, 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

三是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身心素质和较强的法纪观念等综合素质。

(三) 明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 以行为导向教学为依据, 以满足市场实用性人才需求为目标, 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学生个性发展。科学的构建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 实现中职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以能力为本位,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一) 按能力体系划分课程, 实行“三教并行”、“三课齐设”、“一主多特”

依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 从分析职业能力和生源入手, 我们将中职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三大板块, 实行“三教并行”、“三课齐设”、“一主多特”:

“三教并行”即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 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并行。

“三课齐设”即文化基础课, 专业课和综合素质三者并行设置, 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 整合运行, 贯穿全学程。设文化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运算能力、健康身体、向上的思想, 课程设语文、数学、体育、德育四门。以礼貌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四部分组成的综合素质课, 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

“一主多特”, 即各专业皆有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综合素质课、共同专业基础课, 构成主干课, 为凸显专业方向, 辅以相应的特色课程板块。如:计算机类专业统一开设, 语文、数学、体育、德育等文化类课;统一开设综合素质课;统一开设英语工具类课;统一开设物理、电工、操作系统、录入排版、VB、VF、组装维护、C语言、网络技术共同专业基础课。同时,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又开设多媒体技术, 3DMAS、PHTOT-SHOP课, 侧重于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又开设NT网络操作系统、FLASH、FIRE-WORKS、DREAMWEWER, 侧重于网络制作和局域网基本操作;在计算机维修专业又开设计算机设备原理与维修, 侧重于维修方面的学习。板块中课程间有科学的逻辑顺序, 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序列, 零活的组合可实现“职业群”内岗位技能的相通。

(二) 恰当地解决“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问题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初级实用人才, 因此, 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不能片面的追求系统和宽泛, 要以“必须够用”为度, 强化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强化技能课, 在调整教学计划中, 语文、数学、德育、英语、体育可为每周2课时, 从而使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达到3.3:6.7, 专业理论课时与技能课时比例平均调到1:1或1:2, 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录入排版等课程可以“做学一体”, 实现全部机房化教学, 如此加强实践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岗位技能。

(三) 合理选择教材和挖掘整合教材, 完善校本特色教材, 解决课程内容的即时性、超前性和开放性

由于知识更新迅猛发展, 课程急需不断更新,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 计算机专业将比较先进的WINDOWS2000、网络三剑客、3DMAX、SERVER2000等比较超前、先进的内容增加了进来, 财会专业选择用友软件, 文秘专业加进了点钞、经济管理。同时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要求教师整合教材, 形成讲议, 提倡电子教案, 逐步完善校本教材。在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挖潜过程中, 要考虑岗位能力的拓展, 超前的加进了相关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如:在会计专业采用《初级会计实务》教材替代原来的《财务会计》, 旨在为学生毕业考初级会计职称提前做准备。

三、以实效为目的, 保障课改的实施

(一) 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实质效果的显现, 是通过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促成的。中职学校要配合课程调整, 要求教师一定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旅游专业课中尝试摸拟教学法, 在计算机部分课中尝试项目教学法, 在经济法课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公共关系课中选用引导文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这样可以千方百计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讨论法、辩论法、反思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兴趣会普遍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很好。

(二) 改革考核方法

适应课改的需要, 对于理论教学的考核不能都是传统笔试一种方法。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 可以积极采用口试、项目论文、答辩、演讲等各种形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的部分课中尝试在线考试、项目设计;在财会经济法的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等。积极推行学分制, 加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在技能考核中实现目标考核, 先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实现达标测试与岗位测试相结合, 实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齐发”。

(三)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师观念的根本变革, 将是一次艰难之旅。因此,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要牢牢抓住教师的培训, 致力于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树立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观念, 使广大教师成为创新教育的操作者, 树立以学生可持续协调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外聘企业、行业兼职教师来校任教, 完善师资结构, 注入活力。

(四) 加强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为使教学更能突出专业特点, 要求教师将专业实践由始至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1. 开辟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岗

位实践的机会, 巩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 使学生在课程实习、综合岗位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

2. 将零散的技能活动小组逐步演变为面向

全校层面的理论化、系统化、课程化的青少年社团。通过社团的社会行业调研、社会实践可以宣传学校、协助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课程。通过校内社团技能训练与活动, 如办刊、竞赛等, 可以拉动大家大练技能。逐步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全人格、强化技能、主动发展的理念, 力争让学生社团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文化之中, 使其立足校园, 面向全体学生, 服务社会。

总之, 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 职业教育肩负着把大量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任, 肩负着提高一线劳动者素质的重任, 所以必须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构建符合职教具体情况的课程模式, 真正推进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

【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课题编号:FFB090557, 子课题题目“中职学校对接工作岗位“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摘要:中职学校实施课改必须在明确三个定位、实现三个目标、坚定一个思想的前提下, 以能力为本位,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选择和挖掘整合教材;以实效为目的,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强化实践教学。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新思路 篇11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公共数学专业篇数学

引言

数学作为公共的基础课,被各个专业都列入了教学计划之中。但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与所学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为各专业人才培养而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一、 数学课程改革的任务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课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到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任务是:

1、 要求中职数学课程根据职业需要来设置,把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重实用,轻理论,确定课程体系;

2、 根据中职生生源的复杂性,出现知识面断层现象,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3、 按各种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以满足各专业的需要,配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4、 从配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各专业对数学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完整设计出教学方案。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1、 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适合专业实际需要的基础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

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两部分教学入手。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和概率论三部分;基础技能就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并结合专业实际需要,确定基础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理论教学难度,让学生会用数学,自学数学的能力。同时,在考核过程中,从实际解决问题时运用数学技能为考核重点。

2、 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地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

为确保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整合,夯实基础,强化能力。一方面要保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足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着重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为其以后饿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将数学课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为专业服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将数学基础教育分为七大模块(不等式、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及排列组合、解析几何、高等代数、矩阵)。根据各个不同的专业需要,设置与专业有关的互不相同的课程内容。目的是能有效地利用教学计划内课时,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为专业服务。

4、 解决知识断层问题,减轻课堂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遵循认知规律,科学编排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知识断层问题。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学习与兴趣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问题导向策略,复习与问题有关的问题,创设最佳情境,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通过设疑、创疑、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1、 根据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围绕核心目标,讨论初步提出数学课程改革的方案

按照“重实用、轻理论”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数学实际教学经验。首先,明确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然后,根据教学新思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初步提出数学课程改革新方案。

2、 对各专业进行调研,明确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具体需要

通过调研,了解我校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及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围绕实用性,够用性对教學改革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

3、 确定各专业公共需要的模块

根据我校各专业对数学教学的需要,先将各专业公共需要的模块制定下来。通过调研,数学教学中函数模块、三角函数模块、解析几何模块是各专业都需要运用的知识。先由个人负责选材编写模块内容,然后再汇总研究,进行补充和删减内容。

4、 根据专业需要,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关,需要与各专业教师协作。首先有各专业选取本专业的数学知识模块,然手结合专业实际问题,设计编排,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地把专业相关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去。这样既确保为专业服务性,又合理有效的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进一步促进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四、数学课程改革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 中职生生源的复杂性,出现了知识面断层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也参差不齐,存在知识断层问题,决定先从集合的概念开始学起,集合这章内容较为简单易学,从而弥补学生知识断层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对接下来的函数模块、不等式模块等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2、 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汇编

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汇编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公共数学,将各专业共同涉及的数学知识汇编成第一年数学的教学内容。我校公共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三角函数和解析几何这三大模块。第二部分称为专业篇数学,根据各专业的需要,补充和提高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学习。

3、 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教学

数学的教学方面,对于公共数学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困难。通过教学情况反馈,学生在初中掌握的数学知识概念模糊,很难将所学知识串成线,联成片,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无法将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使气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造成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所以,我们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首先,让学生能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参与,让学生把所学内容通过列表、图示、列提纲等方法归纳总结,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专业篇数学部分,由于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加之数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将专业篇数学部分安排在第二年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一年时间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符合专业的需要,同时也给数学老师腾出时间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并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对于专业篇数学的教学也存在这两个突出的问题:

(1) 我校主要以汽车制造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机电专业、数控专业和营销专业为主,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专业篇数学教学时,对相应专业有着相应数学知识,并把握住数

学知识的难易程度。

(2) 在与专业相关的尺度把握上,我们力求为专业服务但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实际。因为数学教师毕竟没有学习过专业知识,不可能把专业知识吃透。所以,教学过程中也只能尽可能贴近专业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部分专业问题。

总之,中职数学作为各专业的公共课,只有进行不断的课程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真正做到“起点低、轻理论、重实用、仅够用”,为各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范国平.关于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08.

[2]殷堰工.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J].江苏教育.2010-08-25.

浅论创业教育促进中职课程改革 篇12

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激励创业精神, 推动课程设置改革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的努力,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 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创业者为目标, 大力尝试并推进就业创业教育。中职教育办学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 还要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创业者。因此,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构建具有就业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 是就业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

课程设置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课程, 还要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在活动课程中实现就业创业意识的提高, 就业创业品质、就业创业知识的传播与养成。一方面, 要在原有的各类活动中, 将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有效结合。在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校外活动等各类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就业创业教育。另一方面, 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专题活动, 即根据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 如参观、访问、请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在隐形课程方面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要将校园建设和周边环境设置处理与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如布置鼓动创业立志成才的名言誓句, 张贴创业者的成就榜和风采照, 举办内容形式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 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 展示就业创业型教育队伍形象, 为学生创设一种就业创业氛围, 培养就业创业意识, 激励就业创业精神。

二、联系实际, 科学分析, 促动教材内容改革

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存在着严重缺陷。当前符合中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偏少, 由于教材的编者缺少对生产和经营实践的深入了解, 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的科学分析, 因而编写的教材明显存在体系不明晰, 内容交叉、重复、陈旧, 针对性差, 脱离实际等问题。因此, 中职学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 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教师应经常地深入企业进行培训, 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及企业对学生的需求, 确定教材编写的方向和要求。同时, 教材编写也应以“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 专业教材应做到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 多学科相互渗透, 以模块为体例编写。就业创业教材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 “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营造氛围, 重视活动, 落实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就业创业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 就业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 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 通过探索, 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

首先, 针对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 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对学生来说, 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及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因而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模拟企业情境,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编排不同的任务, 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锻炼, 得到肯定, 培养自信心, 激发创业的欲望。

其次, 要重视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 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因此, 培养就业创业品质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重在实践活动,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机会, 使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磨炼就业创业意志, 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得到就业创业技能的训练。因此, 可以组织学生调查一些小企业, 参与小企业的设计, 同时也可尝试建立一些小型企业, 让学生身临其境, 得到就业创业教育的体验, 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就业创业的感性认识, 这也是就业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如学校根据学校条件和办学特色成立机械加工小型工厂, 购买设备, 在工厂聘请资深师傅指导。不同时段安排不同的班级学生参加工厂实习, 在每个班选拔有能力的学生参与经营管理, 教师辅助引导, 其他同学根据情况安排不同的工种。又如有的专业因成本和销售等问题学校不能自己开办小型企业的,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在校内组织部分工序的生产加工, 或者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 尽可能给这些专业的学生创造就业创业机会。通过实践, 学生既可以有效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又可以给其他同学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职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 中职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教师观念改革、学校设备、教师能力水平等问题的制约。中职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种种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创造条件推进改革的实施, 切不可采取“兜底翻”式改革, 迷失改革的方向必然导致改革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张宇.以就业为导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

[3]陈海立, 马振丽.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讨, 中国论文中心.

上一篇:保护贸易理论下一篇: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