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贸易理论

2024-07-23

保护贸易理论(精选10篇)

保护贸易理论 篇1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利希·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以反对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区别于主流经济学。李斯特经济理论中包含3个主要方面:生产力理论、发展阶段论以及贸易理论, 其中贸易理论尤为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深思。

一、李斯特贸易理论基本内容

李斯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 国家的贸易政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 他将贸易政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以谋求本国脱离未开化状态和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 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迅速发展;第三阶段, 恢复自由贸易政策, 以本国已发展成熟的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获取更大的利益和优势。

李斯特在论述贸易保护阶段时强调, 虽然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政策, 但保护的并不是国内所有工业, 对于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以及扶持了很久也没有突破发展的工业部门, 无需保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李斯特的贸易理论基于国家这个层面, 保护政策仅仅是针对国际市场, 对于国内市场, 他认为应该自由贸易, 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促进国内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重新审视李斯特贸易理论

目前, 在国内经济学界中许多学者有种倾向:只要有人赞同李斯特贸易理论, 那么这个人就是保守派, 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者, 这些学者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李斯特贸易理论的精髓。李斯特贸易理论精髓在于, 他清楚地将国家与世界加以区别。在他看来, 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确实能提高全世界的总体福利, 但是这个提高有个前提条件, 即没有国家的存在, 或者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国家。而无论是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代, 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 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 就如同李斯特所提到的国家发展阶段一样 (虽然不尽相同) , 这就意味着必然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经济不像自然科学, 携带有大量政治成分, 每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本国在世界的地位, 发展本国经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如果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又不至于损害本国地位, 这是双赢、最理想的状态, 但如果影响到了本国地位, 就势必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发展。

相比于贸易保护论, 更多学者倾向于自由贸易, 这种倾向的理论支持在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也是目前美国极力鼓吹的贸易理论。然而李斯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过贸易保护得以发达的国家, 如果在世界自由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时, 它将脱掉贸易保护的外衣, 并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宣扬自己原先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如何的错误, 而自由竞争才是最佳选择。

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采取重商主义, 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实力剧增, 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直接结果就是产量的激增, 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的销路问题。因此, 英国政府抛弃原先贸易保护政策, 不但如此, 它还通过各种途径 (不论是政策欺骗还是战争) 迫使其他国家降低或者取消关税, 使它们成为英国廉价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

三、李斯特贸易理论的局限

李斯特认为当一个国家在竞争力得到充分发展时, 可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这是他根据所处时代的国际形势得出的结论。李斯特于1846年去世, 他没有看到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的最终影响。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最初非常成功, 欧洲各国和美国也相继效仿, 就算没有完全采取自由贸易, 但也多多少少降低了关税壁垒, 这给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 英国依靠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大量殖民地, 为其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原材料和倾销场所。然而, 每个国家都以扩大自身利益为目标, 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进入国内市场, 摧毁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因此德国、法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又纷纷重新恢复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发展, 这些国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恢复, 国内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生产能力逐渐超过英国, 冲击着英国贸易霸主地位。随后, 一战的爆发给英国带来巨大打击:海上霸权丧失、国内经济凋零等等。因此, 英国又重新恢复贸易保护政策, 对除个别商品之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英国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美国一战后同样由自由贸易转向了贸易保护。所不同的是, 美国的做法更为隐秘, 因为它采取的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一战前, 美国通过贸易保护极大发展了国内工业, 在1894年总体经济实力超过英国, 逐渐倾向于展开自由贸易。然而受到一战以及后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 美国再次回归贸易保护政策。但是美国的保护力度过大, 引来了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 因此美国又不断降低关税, 对于个别商品甚至免税, 以此消除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又重新回归自由贸易。二战之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如同一战之前的英国一样, 它需要国外市场来吸收国内庞大的产能, 而自由贸易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它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网络。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钢铁、电子科技、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 对美国形成巨大冲击, 美国又重新加大贸易保护力度, 此时的贸易保护以更为隐秘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存在, 例如知识产权、公平竞争、国家安全、汇率等等, 这些政策都为国家干预国际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通过以上两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案例可以看出, 李斯特第三阶段的贸易理论存在着缺陷, 即使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也不能放弃贸易保护, 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英国由于自由贸易而衰败, 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风采;美国也曾因自由贸易而使国内经济受到重创, 但由于及时的恢复贸易保护, 才保住了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四、结论

目前, 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面临着英国和美国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如何扩大市场。我国长久以来的做法是依靠廉价出口来占领世界市场, 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我国出口战略受到极大限制。国内有些学者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美国主持的贸易协定, 不断开放国内市场, 甚至是金融市场, 以自由贸易姿态全方面融入国际市场。这种建议不可取, 且不谈我国还没有成为国际头号经济强国, 就算是,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就可看出, 自由贸易的最终威胁的是本国的经济地位。何况我国目前世界第二的GDP是以加工低端产业链, 以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的, 国内工业布局远不如当初英国和美国。

因此, 我国应看清美国等国家自由贸易的假象, 在贸易保护政策的保障下调节国内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 逐渐摆脱出口依赖症, 将经济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邓会敏, 和芳芳.浅析李斯特政治经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3]林晓金.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2011

[4]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D].安徽:安徽大学, 2012

保护贸易理论 篇2

【关键词】 贸易理论 贸易政策 贸易保护

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与之对应的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一种正态博弈,参加贸易的双方都会受益,国际贸易能增加世界总体的福利水平。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放任自由,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在贸易中出口方会受益,进口方会受损。保护贸易政策是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

1.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

1.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欧洲各国普遍实行的贸易政策。重商主义追求的目标是把金银财富集中在国内,实现资本积累。早期重商主义是货币差额论,主张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积累国内货币财富,禁止货币和贵金属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晚期重商主义是贸易差额论,从管制货币进出口转为管制商品进出口。主张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证出超,以达到金银货币流入的目的。

1.2幼稚工业保护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是18~19 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保护理论。这些国家的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稚阶段,缺乏竞争力,没有力量与英国的工业品竞争,这些国家的政府为发展本国工业,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的方法主要是建立严格的保护关税制度,通过高关税削弱外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同时也采取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提高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以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发展的目的。

1.3超保护贸易论

超保护贸易论是19 世纪末至二战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保护理论。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世界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国外市场,纷纷要求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保护贸易:保护的对象不再是国内幼稚工业,而是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植国内工业的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垄断国内外市场;保护的手段不仅仅是关税壁垒,而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限进奖出的措施。

1.4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经济出现衰退,陷入“滞胀”困境。美国日益面临着日本和欧共体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贸易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额迅速上升。这种情况下,美国率先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并引起各国纷纷效尤,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新贸易保护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在保护手段上具有显著的特点: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变为间接的贸易限制;政策重点从过去的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与多边谈判和协调成为扩张贸易的重要手段;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自由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

2.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重商主义通过奖出限入的政策,极力追求贸易顺差,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解决了经济发展中资金缺口问题,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整个世界经济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和大工业时代奠定了资金基础。幼稚工业保护论有助于美国和德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两国工业化进程,使得两国在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并使得美、德两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赶超了英国与法国。世界贸易组织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允许一国为了建立一个新工业或者为了保护刚刚建立不久、尚不具备竞争力的幼稚产业可以采取提高关税、实行进口许可证、征收临时进口附加税的方法加以保护。超保护贸易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特别是大危机爆发后,各国积极干预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各国摆脱大危机,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对GATT及WTO提倡贸易自由化的主旋律而提出的,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中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主要代表,在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国家中以美国和日本最为典型,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了美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繁荣的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高增长率的“新经济”时代。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了日本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使得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纪第二大经济体。各个时期在保护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各国采取的保护贸易政策都发挥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赶超。

结论

如今世界贸易组织提倡的贸易自由化,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采取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不是走封闭经济的“闭门造车”之路,而是在开放经济的基础上实行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贸易保护最终要以贸易自由为目标,对某一产业的保护,是为了帮助该产业培养自由竞争优势,使得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使其能够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主旋律时,要客观看待贸易保护主义,正确处理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的关系,权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采取正确的贸易政策。总之,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国际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的实际国情,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会不同,一个國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也不会相同。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1776.

[2]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M].1841.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1936.

[4]李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7,(5 ):15-17.

试论贸易保护政策理论的演进 篇3

一、传统贸易政策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将贸易政策视为政府为追求国家福利最大化而做出的最优战略 (如最优关税理论) , 即认为贸易政策是“外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取向作了其“合理地”偏离自由贸易的理解。虽然贸易保护理论解释了一国不实行单边贸易自由化的原因, 它为政府偏离自由贸易而实行保护贸易提供了说词, 但是这些观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逻辑上的脆弱性。

贸易条件改善论是以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为代价的。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很可能引起贸易伙伴国采用同样手段进行报复, 最终可能引起关税战, 导致贸易流量剧烈萎缩, 降低世界福利水平。市场失灵论针对资本市场不完善, 政府可以采用关税手段对新兴产业加以保护以提高其利润, 鼓励其尽快成长。这是一种以贸易政策来治理国内市场扭曲的新的扭曲治理旧的扭曲, 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 它会带来较高的干预成本。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完全竞争”假设基础, 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强调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实施是以对手不采取同样的行动为前提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一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能不引起对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以致报复, 从博弈论的视角看这种贸易战显然是一种零和博弈。

由此可见, 无论是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 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 这促使经济学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 即收入分配问题。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一) 新政治经济学在贸易政策中的应用

新政治经济学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经济理论和工具来理解和认识非经济市场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和绩效, 其摒弃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热衷于“单一和理想化动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新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一个简单的法则, 即“政治理性会引致经济非理性”, 具体说是由于政治市场中人的自利本质、权力竞争以及相关的寻利活动, 使最终的公共政策是无效率的或者是低效率的, 它只满足了社会中某些人的利益要求, 从而形成了长期的经济扭曲。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从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 的目标看, 贸易干预政策的福利效果与自由放任贸易政策相比总是次优的, 或者说, 在理论上总是存在着替代贸易干预政策的最佳政策。贸易政策导致的收入分配效应促使政治市场中的参与者———选民或公众、政府、官僚、利益集团乃至外国人———将根据各自的既定目标或既得利益产生对新的贸易政策的需求和供给, 关税率、非关税壁垒、补贴率等作为贸易政策的“价格”在政治市场上出清, 最终达到均衡稳定状态, 从而决定了贸易政策选择的质量 (形式) 和数量 (程度) 。

(二)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将利益集团分为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团体三种。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 进口替代部门对进口限制政策的需求最为强烈, 而其他利益集团的态度可能不明朗, 只要院外活动的收益大于院外活动的成本, 进口替代部门就会积极活动, 从而使贸易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进口替代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 政策的制定可能会偏离国家整体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 在贸易政策的具体选择上, 其他原则也是有利于某些利益集团, 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福利。

三、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运用

(一)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思想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模型来解释和描述贸易干预政策制定的政治意图、过程、机制和结果, 其注重研究与帕累托最优相比的贸易政策的福利效果, 特别是关于寻求贸易政策的各种政治活动而导致的社会资源的流失。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模型化分析, 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体现直接民主制的中位投票人模型和体现代议民主制的保护待售模型。

1、中位投票人模型的介评。

迈耶 (Wolfgang Mayer, 1984) 在鲍德温模型、布洛克和马吉模型以及芬德利和威利兹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税形成的直接民主模型, 即中位人投票模型。该模型假定个人收入是拥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再分配的关税收入之和, 并设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都采用资本和劳动进行生产, 资本和劳动总的禀赋为K和L, 在H-O-S模型的假设下, 每个选民依据各自要素的产权组合计算出自己的最优关税率, 由于关税政策是在直接民主制下由多数票规则决定, 则最终的关税方案将使中间投票人的效用最大化, 因而政府的关税率是由全民投票决定的。通过推算, 可以得出关税税率为:。这里ρm是中间投票人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对于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那么政府会选择什么样的关税率, 当没有投票成本时, 中间选民的最优关税率就是政府的关税率, 但当存在投票成本和修改选举规则时, 就会出现一些选民不参加或不能投票的情况, 从参加选举概率看, 由公决得到的关税率将会受到一些特殊选民 (利益集团) 的左右。中位人投票模型被认为是一个“没有黑箱的模型”, 从政治需求看, 选民动机来自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 从政治供给看, 政府在决策中实质上是一个中立者, 决策结果取决于高透明度的投票过程。但是现实世界中, 现代民主国家中很少实行直接民主制, 大多数情况都是采取代议制民主。

2、保护待售模型的介评。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1994年建立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为了影响在任政府的贸易政策选择进行政治捐助的“保护待售模型”, 明确提出了政治因素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模型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公共代理人”将不同的政策进行“菜单拍卖”以换取政治资金, 同时尽可能的维护普通选民的利益。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福利最大化, 依赖于获得的总的捐助和选民的福利。即其目标函数兼顾“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获得政治捐资和全社会福利之和,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赋予社会福利一个权数a>0, 并假定政府选择一个贸易政策ti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函数为:。在其他利益集团捐献水平给定的条件下, 均衡的价格水平使单个利益集团的福利水平和政府目标函数之和最大。通过最大值, 可以计算出部门的最优关税 (或补贴水平) , 即:。关税或补贴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对进口的比, 以及进口需求弹性的倒数。对有组织的行业来说, 较高的国内产量/进口量将导致较高的进口关税或者出口补贴;而对于没有组织利益集团的行业来说, 较高的国内产量/进口量的值将导致较低的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 这是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用于出售的保护模型”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

相对于其他模型而言,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模型从贸易政策的需求方 (利益集团) 和供给方 (政府) 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在许多民主制国家中, 竞选和政党筹资给政治家创造了贩卖其政策的强大激励, 结果是贸易保护的结构注定反映了竞选献金影响下政治优惠的结果。

(二) 在西方国家的体现

中位人投票模型与保护待售模型在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及运用, 这里就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框架的变革来看内生贸易模型的运用。

早期美国贸易政策制定按照美国宪法规定, 国会拥有监管对外贸易的权力, 总统并不拥有制定贸易政策的权力, 美国国会处于制定贸易政策的中心,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由国会决定并由总统公布。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法案》 (SMOOT-HAWLEY BILL) , 该法案将美国关税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32年美国平均关税生产率达到了59%, 并导致了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而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法案》 (RE-CIPROCAL TRADE AGREMENTS ACT, RTAA) 对贸易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变革, 将制定关税与国际谈判联系在一起的方式, 将国会的权力转移给了总统。对于总统而言, 其制定贸易政策时, 需要考虑大多数投票人的利益表达, 其将贸易政策制定权从持保护主义政策偏好的国会转移到持自由贸易偏好的总统, 自然增加了美国推动自由贸易承诺的可信性。

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中国贸易政策分析的适用

在中国的制度变迁进程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 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 而其利益的诉求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由原先的单位组织作为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手段, 逐渐转变为以利益集团形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在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情况下, 形成了一个相对自主性的社会, 也就使利益集团产生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各种利益集团都纷纷以各种形式介入到关乎自身利益的政策中去, 而自从中国加入WTO后, 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 还会有来自国外利益集团的参与。

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制定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主义”在福利分配和行业战略上的政策决策考虑, 这也是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偏好显示。在中国由于官僚制度是政府政策选择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将不同的政策领域权力授权给不同部门, 那么对政策选择和执行都会产生影响。政府的各个行政机构对政策问题的发现、信息收集和解决草案的提出一般都是通过官僚机构来完成, 因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与不同行政机构的偏好有关的, 而这些部门又有自己直接归口管理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权力集中在行政机构, 这样行政机构的偏好就将成为国家偏好。如近年来几次对出口退税的政策变化可见一斑, 对出口贸易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高科技的、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产业倾斜, 而缺乏竞争力的且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则开始不受鼓励甚至受到限制,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对外贸易战略上的变化。

在中国“国家主义”的贸易干预政策的权威性是不容挑战的, 它的实施也是强制性的, 但其经济绩效却处在许多争论之中。贸易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适度的贸易流量管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外贸经营秩序的健康发展, 但总的来说, 这些决策指导原则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是低效率、非竞争性、福利损失, 而且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外部挑战, 故而在对利益集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现,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 就存在综合各方利益的考虑, 即需要与各利益集团博弈。

参考文献

[1]、 (美) 格罗斯曼, 赫尔普曼著;李增刚译.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3]、武中哲.由单位组织到利益集团: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向[J].求实, 2006 (7) .

贸易保护陷阱 篇4

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有可能演变成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卷土重来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民怨也在积聚。各国政府在挽救经济的同时,不得不兼顾民心问题。所以,贸易保护这一缓解民怨且提升地区经济的“良方”,又卷土重来,且多将矛头指向了中国。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中美轮胎特保案。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第一次对华特保案,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对华最大的特保案。

此后,欧盟、印度等区域和国家,也发起了一系列的反倾销调查,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各国贸易保护的矛头或多或少地指向中国。

到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当前,全球经济尚难言彻底企稳回升,二次探底的风险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仍在,促使短期内贸易摩擦仍将持续不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但演变成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以美国为例,就业压力的存在,使得奥巴马政府执政压力不减,继续选择贸易保护这一权宜之计来缓解国内的压力的可能性很大。

而作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美国,如若继续实行贸易保护,基于“囚徒困境”的道理,西方其他国家也将会继续效仿,这是贸易摩擦继续存在的推动因素。

另一个支撑贸易保护继续盛行的因素是全球经济的不乐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投资、消费等经济发展因素尚未明显好转,企业经营环境仍然比较恶劣,国家收支状况也有待平衡。

所以,在经济衰退、生产萎缩之际,各国政府必然需要尽可能扩大国内需求和生产,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采取贸易保护来实现贸易平衡,进而缓解本国经济状况,是通行的做法。所以就有了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的绿色壁垒等等。

不过,这些贸易摩擦不会演变成贸易战。因为,当前国际分工的格局已经基本完成,在全球分工的背景下,任何一国都需要依靠进口和出口来实现经济系统的运转,任何国家实行过度的贸易保护,乃至贸易战,只会令其陷入孤立的境地,对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弊大于利。以美国为例,其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来自中国等区域的进口。

保护贸易理论 篇5

1.1 早期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质是早期保护贸易政策。从1600年至1800年, 重商主义在欧洲风靡一时。货币需求增加和封建制度的废除以及确立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对外贸易一律有国家直接干预, 并实施相应的贸易保护手段。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手段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限制进口产品, 如直接禁止一些奢侈品商品进口、以设置关税壁垒的方式来限制进口产品等;第二是促进产品出口, 如给予出口产品一定的补贴、不收取加工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的关税、减轻或不收取出口关税等。

1.2 近代的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性关税论与幼稚工业保护论是保护现代贸易的两个重要政策。从1850年至1950年, 在外贸易理论之中有着绝对地位的就是自由贸易理论。在那个时候, 只有英国实现自由贸易, 而其他的一些国家相信实行自由贸易会阻碍本国经济发展, 因此保护贸易政策在1830年得以恢复, 并产生了保护性关税论和幼稚工业保护论。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主要是依靠夺取殖民地国家的财富来发展自己国家, 而保护关税论和幼稚工业保护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国内工业发展。

1.3 现代的保护贸易政策

现代保护贸易政策是指超贸易保护论, 代表人物为约翰·梅纳特·凯恩斯。1870年至1900年之间技术的进步及1933年出现的经济危机, 导致市场问题日益恶化从而威胁了自由贸易理论。此时本是自由贸易的提出者的凯恩斯, 经过反复分析重新给予重商主义高度评价, 他认为对外贸易应该由国家直接来进行干预, 并执行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手段, 以此来促进商品出口, 阻碍商品进口, 追求贸易顺差。所以, 凯恩斯主义被重新理解为了“新重商主义”。凯恩斯提出的保护贸易理论由两个方面组成, 其一就业理论所推崇的是由贸易顺差来充分实现就业, 其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它所要求的是出口所增加的收入要大于购买商品的资金和资本输出量之和, 以此来保持贸易顺差。

1.4 代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许多半殖民和殖民国家获得独立。但因为新独立的国家在经济上过度地依赖资本主义国家, 想要维持在国际中有利的地位就急切地需要保护贸易。此时保护贸易理论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是发展经济学的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首先分析“中心—外围”理论, 并以“贸易条件恶化论”和“收入转移论”为基础, 提出了保护贸易的政策。政策内容为: (1) 加大关税征收的力度, 以此来限制产品进口, 起到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的作用; (2) 加快技术进步和新型产业的发展, 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3) 原料出口和产品进口替代工业一起发展, 共同实现本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4) 减少外汇支出; (5) 对出口的商品要实行补贴的政策, 以此来加强本国商品在贸易中的竞争力度。

1.5 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性贸易论

20世纪70时代以来, 世界产业结构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国之间在工业品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等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 想出了空前的战略性贸易理论政策。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利用关税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 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事实上,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例如欧洲对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支持, 美国对波音公司的支持和日本对其重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支持等, 都是运用了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 贸易保护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早期保护贸易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其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第一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理论分析;它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推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然而, 重商主义受当时所处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 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表面形态——流通领域, 并没有延伸到生产的领域并将货币作为是唯一的财富。在今天我国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中, 流通过程仍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资本循环中, 如果商品资本不能转化成货币资本将会影响整个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 重视“重商主义”、重视对流通问题的探讨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代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论对于落后国家寻求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独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但是, 汉密尔顿没有能够进一步分析其保护措施的经济效应和经济后果, 没有注意到保护贸易措施也有着制约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面。当前我国的出口退税、出口补贴以及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措施都体现出了汉密尔顿保护关税的理念。李斯特认为幼稚工业才是将来应该保护的对象, 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利益也予以承认, 主张保护贸易是过渡手段, 自由贸易是最终目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今一些发展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幼稚工业仍然需要成长, 国际收支仍要平衡, 国家或政府仍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干预等等,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对各国来说依旧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现代贸易保护政策即超贸易保护论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系统地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干预外贸的重要性, 一定程度上科学地探讨了外贸与其他经济要素的内在联系。但是, 超贸易保护论掩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追求外贸顺差也是产生国际贸易摩擦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尽管是这样, 凯恩斯主义重新分析并重视总需求和主张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等政策, 目前我国想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仍然需要参考恩斯主义。

开拓性地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理论是普雷维什所提出的保护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在理论上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不是实质上的平等, 并介绍了贸易保护政策之间的关系, 将传统国际的分工体制打破, 应该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并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加快了1960年以后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化的步伐。然而, “中心—外围”的理论没有得到市场机制的认可, 没有从实质上对“比较成本说”为中心的自由贸易理论体制是如何引起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国家民族区域的所有系统, 都包括中心和外围, 也存在着资源分布差异和环境市场等方面的区域分布差异。保护贸易理论防止各国的边缘化, 有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是战略性贸易的理论基础, 是国际贸易理论在贸易论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尝试着勾勒出适合产业内贸易的政策, 以此来改善竞争环境;它广泛借鉴和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 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但是, 战略贸易理论未就政府的贸易干预和补贴给出任何通用的解决办法, 它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苛刻的限制条件, 其采取进攻性的保护措施, 掠夺他人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在国际贸易这场博弈中, 各国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战略贸易理论对于各国能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保护贸易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贸易保护理论思想和形成的背景的分析, 并与我国现如今所面临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本文认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辩证地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关系。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向我国提出来警戒, 它反映出贸易顺差并不一定全是是好事、贸易逆差也并不一定全是坏事, 不要过分追求贸易顺差, 而应该正确地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从我国外贸的现实状况来看, 长时间的贸易顺差不但轻易就能使国际贸易之间产生矛盾, 还会使得企业粗放式的数量扩张行为不断加剧, 从而不重视科技力量投入, 最终企业因缺少发展动力, 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许多货币资本回流会影响国内投资, 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同样, 贸易顺差长时间的出现会使人民币出现升值的现象。所以, 国内应加快转变贸易顺差观点的步伐, 确立以贸易平衡为目标的外贸差额观点, 实现中国的对外贸易由数量型向出口增长和质量型结构的转型, 进而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第二, 对幼稚工业采取适度保护原则。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程相比, 中国的工业发展时间短, 大多数正处于成长阶段, 各个产业主要是依靠便宜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来进行国际间的竞争, 产品的科技技术含量不高。因此, 我国应当用渐进式的贸易政策, 以此来降低国际之间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维持国内就业和国际收的平衡, 来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最终将贸易自由化的理想变成现实。我国在积极开放的同时, 更要对我国有关行业和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以抵挡国外产品的冲击。与此同时, 我国应该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新的主导产业。

第三,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功能。从战略性贸易政策角度来看,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但有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 还应该满足明示和隐含的条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善信息以及预先有效的政府等所谓的隐含条件, 总的来说就是, 要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市场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 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来维持市场的稳定发展, 然而现如今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所以, 要快速地完善经济体制, 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

第四,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使目前有优势的产品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迈进。保持竞争优势的方式就是对产品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奖励力度, 以此来加强产品的创新技术和提高产品创新含量, 以此来实现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目标。在国际贸易中, 我国若是一直按照比较优势的模式来进行国际分工, 不可能长期在贸易中取得利益, 很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适应发展的潮流, 不断地加快技术创新来加快我过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有做到这些, 我国才会慢慢地在日益发展的国际中取得竞争优势, 才能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变小。

总之, 我国应该理性地学习和借鉴各个历史阶段的贸易保护理论, 选择与自身实际相适应且利于本国发展的贸易政策, 使这些理论在我国得到更好的运用和发展。

摘要:本文系统地对保护贸易理论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概括性的讲述。其发展主要由重商主义、近代的汉密尔顿“保护关税论”和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现代的凯恩斯“超贸易保护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及战略性贸易理论等组成。这其中有许多观点、政策及建议等, 都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发与作用。

关键词:保护贸易理论,中国,启示,适度的贸易保护

参考文献

[1]张相文, 曹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2]毛筠, 孙琪.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尤宏兵, 李灵稚.国际贸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常虹.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

保护贸易理论 篇6

15到17世纪, 也是西欧各国中央政权权力扩大的时期, 这为贸易保护制度实施提供了政治基础。15世纪末16世纪初, 封建制度瓦解, 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民族国家产生, 君主统领一切政务, “中央政权监督贸易, 设置贸易实在障碍的能力扩大”, 为了满足政府聚敛财富的需要, 缓和国内货币供求矛盾,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运用国家力量推行贸易保护, 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新兴民族国家聚敛财富的需要, 形成了早期的贸易保护制度, 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就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保护贸易理论学说, 14世纪发端于英国, 16到17世纪是其全盛时期。这一理论视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 认为贸易顺差有利于积累财富, 为此国家应采取干预和保护的政策以实现贸易顺差。这种学说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因而在15到17世纪为西欧各国专制君主国和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早期资产阶级所称道与推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或者说经历了“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前期 (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 着眼于金银的进口, 主张用行政手段设法通过扩大出口, 从国外吸收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然后再努力把它保持。在后一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后期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 , 马克思称之为真正重商主义, 认识到只有将货币投入贸易, 才能赚回更多的货币, 因此反对政府对货币输出采取强行限制的做法, 认为只要保持贸易顺差就必然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 从而增加本国财富, 因此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国内, 严禁金银出口。因此也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商主义前期和后期这种差别的出现, 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在重商主义前期西欧各国国内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够发达, 对外贸易未充分发展, 仅靠经济手段还无法保证吸引国外贵金属。而到了重商主义后期国际市场成立, 国内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才使扩大对外贸易, 并实现贸易顺差成为可能, 从而出现政策上的转变。重商主义理论与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的关系十分紧密, 一方面重商主义理论直接影响了早期贸易保护立法。如马克思在评价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时, 认为此书对英国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重商主义时代的代表性贸易保护立法《航海条例》, 也是重商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 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支持得以实现。

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 西欧各国实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最早的也是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其政策主张的基本点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实行保护贸易, 增加货币财富。为了增加货币财富, 在重商主义前期和后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手段。重商主义前期国家采取行政立法手段, 直接控制货币流动, 严禁金银外流, 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以防止货币外流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重商主义后期, 政府管制措施从早期的管理金银进出口发展为管理货物的进出口, “奖出限入”是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主要持征。而且“奖出限入”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在限制进口方面:禁止若干国外商品, 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 课征保护关税, 但对原料则免税进口。在奖励出口方面:阻止原料或半成品出口, 奖励制成品出口, 对本国商品的出口给予津贴, 降低或免除对一些商品的出口关税, 并实行出口退税, 垄断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确保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地。其他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奖励人口繁衍以增加劳动力供应;实行低工资政策以降低成本;禁止技术工匠等熟练技术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输出;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入以保持产品竞争优势;为工场手工业贷款和提供优惠条件, 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贸易管制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迹象直到重商主义时代才出现。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 最早的贸易保护制度也应运而生。在这一时期, 贸易保护制度开始成为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工具。重商主义流行于西欧各国, 相应地贸易保护制度也起源于西欧各国。当时奉行重商主义的西欧国家为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颁布法令或禁令, 贸易保护立法开始出现, 可以说贸易保护立法与重商主义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1440年英国通过的一条法令标志着重商主义政策在英国建立起来。它规定, 外国商人运货到英国, 必须将全部价款转换成英国货物;英国商人在外经商, 至少须将一部分售货所得用现金形式带回本国。这条法令可以说是最早的贸易保护制度之一。1651年的航海法则标志着重商主义在英国达到了其全盛时期。航海法可以说是重商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 是早期贸易保护制度中最典型的立法, 其内容将在后文予以介绍。

下面对各个国家在重商主义时期采用的贸易保护政策进行探讨。

一、英国

英国是这一时期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制度的典型。其基本制度包括:其一, 颁布法令防止贵金属输出国外。在15世纪, 颁布了一系列条例禁止贵金属输出, 都铎王朝 (1485一1603) 统治前期曾再三予以重申, 伊丽莎白女王 (1558一1603年在位) 继位后, 又于1559年、1581年两度颁布禁止贵金属输出的法令。其二, 严令禁止奢侈品输入。1700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后又规定禁止一切居住英国的居民买卖、穿着或拥有这些织物, 如有违犯, 即对一般人科以5磅罚金, 对商人科以20镑罚金。其三,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严格限制进口货物, 除若干原料外, 对所有输入英国的货物几乎全部征收重税。其中, 英国的航海法、谷物法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比较成体系的、影响比较大的保护关税法令。1651年, 英国通过了重要的《航海法案》, 其后经多次补充修订, 并和其它一系列的控制海上商品运输和鼓励出口贸易的法令合在一起称为《航海条例》。按照1660年修订的《航海条例》规定:从亚、非、美洲运输货物到英国, 只能使用英国船只;由欧洲运到英国列在名单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船舶, 在名单之外的货物才可以使用货物生产国的船舶或英国船舶, 而且必须是由直接生产国运出。对由外国船舶运进英国的货物使用较高的进口关税。“法国大部分农产品和制造品, 至少也须负担75%的税。但大部分货物实在负担不起这样的重税。所以, 课它们这样重的无异于是禁止其输入。”因此, 从1651年到1786年英国的关税是禁止性关税。《航海条例》实行了两个世纪, 至1849年废止。1660一1689年, 英国通过若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 产生了《谷物法》。它是英国粮食进出口管制条例的总称, 用提高粮食进口税的办法抵制外来竞争。例如, 在《1670年的谷物法》中规定, 当英国每夸脱小麦价格低于53先令4便士时, 征税16先令;每夸脱价格在53先令4便士至80先令时, 征税8先令。即国内小麦价格低时对进口小麦征高税, 国内小麦价格高时进口税相应降低。这样使英国国内小麦市场每夸脱价格经常保持在60到70先令以上, 不因廉价的小麦进口而降低国内市场价格。《谷物法》的税率曾随小麦价格的变动作过大约十次修改。此外英国对进口的羊毛、木材、生丝、煤及其他共60种商品征收高关税, 并禁止机器、图样出口。其四, 采取一系列奖励出口的措施。为奖励工业品输出, 政府对那些产品可以在海外高价销售的生产部门和行业 (如毛纺织业) 采用免税出口、退还税款、发放奖金等措施加以特别的保护和扶植, 如1780年和1782年英国颁布法令, 规定对输出的每匹白布都颁发奖励金。仅在18世纪20~30年代, 英国政府就取消了100多种商品的输出关税, 并保存了许多商品的输出奖励金。

托马斯·孟是英国乃至欧洲晚期重商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晚期重商主义作家, 大多数是新兴的大资本家。孟本人就是一个大商人, 担任过东印度公司的董事。由于英国运输黄金的船舶在海中发生损失, 遭到重金主义对出口黄金的攻击, 孟为东印度公司的特殊利益辩护, 1621年发表了其代表作《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 后经改写于1664年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书名出版。书中所谈理论, 是从掠夺印度的经商实践中得来的, 力图宣传这个经验总结, 使它作为英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曾对该书评价说:“这一著作早在第一版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即它攻击当时在英国作为国家政策还受到保护的原始的货币制度, 因而它代表重商主义体系对于自己原来体系的自觉的自我脱离。这一著作已经以最初的形式出了好几版, 并且对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接着指出, 这部书“在100年之内, 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可见, 此书堪称重商主义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他把商人职业看作是可贵的职业, 并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的12种品质。孟反对重金主义, 反对当时的货币政策, 要求取消禁止货币输出的早期法令, 提出了与之相反的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他说:“货币产生贸易, 贸易增加货币”。他还现身说法, 叙述他曾向土耳其王公斐迪南一世公爵借款1万镑, 输出到土耳其经营贸易, 结果“口里叨着一只肥鸭回来”, 所以投入流通的货币越多越好。为了说明货币能繁殖财富, 他还形象地作了描绘, 他说, 这就好像耕种一样, 要多得粮食, 就必须多撒种子。他还嘲讽坚持早期重商主义原则的人是一些蠢人, 因为他们只见农夫的播种, 不见农夫的丰富的收获, 也就是说, 禁止金银输出, 就像反对农夫播种一样荒谬。他在说明对外贸易的原则时提出:“我们还要指出的, 只不过是如何将我们的金钱加在我们的商品上面。使他们一块儿输往外国, 从而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更多的财富。”输出商品的同时也输出货币, 是为了先买进更多的商品来扩大对外贸易, 再在适当的时候以高价卖给外国人, 增加国家的财富。孟极力主张扩大对外贸易, 认为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他着重论述了对外贸易问题, 认为对外贸易的好坏, 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 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孟在论述发展对外贸易时阐述了贸易差额理论。同时, 他还认为扩大出口, 发展对外贸易, 对于发展工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扩大就业, 富裕人民。孟还提出并论证了为保护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他认为必须增加本国的产品输出, 缩减外国货物的进口, 并采取措施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地排挤外国竞争者。他并不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商品的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 实现出超。孟十分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 他提出, 出口的商品要用自己的船舶运输, 以减少支出, 增加收入, 他还热衷于发展同遥远的殖民地, 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因为这样的贸易带来了特别大的好处。他公开地承认, 英国人是靠亚洲人民而发财致富的。关于这一点, 孟在书中写道:“我们在这些印度商品上所得到的财富, 是大于出产它们的国家和本来拥有它们的那些人民的, 这些商品本是他们的国家的自然财富。”根据他的计算, 用10万英镑从东印度买的胡椒, 在意大利和土耳其至少可以卖70万英镑, 所以他说“我们的国王和王国的最有利的贸易是在东印度的买卖的比例上。”孟从发展对外贸易出发, 提出了他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他认为生产者人数愈多, 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愈多, 因而可以输出的商品就愈多。“因为在人数众多和技艺高超的地方, 一定是商业和国家富庶的。”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不够发达的阶段, 发展工业深感劳动力的不足, 所以孟在主张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 重视鼓励人口的增加。托马斯·孟既羡慕又嫉妒荷兰的经济成就, 他还主张禁止荷兰在英国沿海捕鱼, 反对荷兰当时在亚洲若干贸易联系方面超过英国。

二、法国

法国是重商主义后期的典型国家, 在17世纪国王路易十四时期, 柯尔培尔执政, 执行了与英国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政策。1659年法国也和英国一样开始禁止外国商船装运进口货物。但因当时法国自己的航运力量不足, 因此允许外国船舶参加运输, 但必须交纳吨税 (这可能是欧洲最早开始征收的船舶吨税) 。为限制进口, 同样实行很高的禁止性关税。一方面坚决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 1667年的税则几乎对所有货物都要征税。目的是排斥从英国和荷兰进口的工业品。如:他把英国和荷兰呢绒的进口税率提高了1倍, 花边和饰带等法国擅长生产的装饰品的进口税率也提高了1倍。另一方面又鼓励本国工业所需的外国原料, 如羊毛、铁、锡、铅等的进口, 用以加工制成产品再出口。为支持和鼓励那些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 政府颁布许多法令, 如1673年发布命令, 在全法国工业企业中推行行会制度, 行会规章由政府批准, 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以行会制度监督工业, 加速发展。国家还发放大量补助金给从事工场手工业的厂主, 同时还允许给厂主提供长期贷款。

法国有安徒安·德·孟克列钦 (1575~1622) , 著有《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 (1619~1683) , 虽然没有什么著作, 但他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实践家, 还有德·马勒斯特芦亚, 著有《异论集》, 波丹 (1530~1596) , 著有《对马勒斯特芦亚异论的答复》、《物价上涨和货币减少问题言记集》等, 都着重强调了贸易保护政策。

三、其他国家

西欧各国推行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之时, 亚非拉大部分国家则处于封建社会, 并成为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对象。非洲最终变成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供应农业原料的附庸。16到18世纪, 西方殖民者开始了对亚洲的殖民掠夺活动。最早沦为殖民地的有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则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产生于落后的经济基础, 即长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民出海贸易、侨居外国、货物出口的限制。二是对外国商人的限制和防范。从闭关锁国政策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其表现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 这一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推行贸易保护有本质的区别。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 促进了贸易发展, 而闭关锁国政策一味排外, 对出口进口都加以限制,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可以说, 重商主义政策是保护竞争, 而闭关锁国政策则排斥竞争。

总的来说, 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的进步作用在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促进了商品经济在流通领域的发展。在当时, 英法等国通过实行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具体而言, 可以从禁止奢侈品输入的法令、严禁贵金属外流的法令、限制进口的保护关税法令以及鼓励出口的措施等具体的保护制度对英法等国的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予以证明。

第一, 禁止奢侈品输入, 实际上是反对寄生的封建主义的极度奢侈, 这类法令因此而具有反封建色彩。第二, 严禁贵金属外流的法令,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货币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与生产力的分离。严禁贵金属外流直接的促进了货币资本的积累。第三, 限制进口的保护关税法令以及扩大出口的各种措施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更为直接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比如, 英国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之前, 毛纺织业作为支柱工业, 虽然有所发展, 但也远远落后于弗兰德尔、尼德尔、佛罗伦萨。而经过15到16世纪对毛纺织业的扶持, 到16世纪末, 毛纺织业己成为英国普及城乡的盛行的“全国性行业”。据统计, 全国从事毛纺织业的人口达200万, 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到17世纪上半叶, 英国每年平均出口毛纺织品达25万匹, 毛纺织品出口已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0%。毛纺织业成为英国名副其实的民族工业。当然, 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由于缺乏国际协调机制, 早期贸易保护制度容易引发国家间的冲突。其理论基础———重商主义探讨只停留在流通领域, 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重商主义强调国民财富的移转性, 而忽视财富的增值性, 认为一国所得必是另一国的所失, 因此, 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 国与国之间为争夺对资源的控制必然发生冲突。因此, 国际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第二年, 便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接着, 1665—1667年和1672—1674年又发生了两次英荷战争。这些战争是地地道道的关税战。法国1667年的税则几乎对所有货物都要征税, 目的是排斥从英国和荷兰进口的工业品, 也引起这两个国家的报复。法国对荷兰报复的回报是法国于1672年入侵荷兰 (1679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对自荷兰进口货物不再按1667年税则征税) 。而法国与英国之

间的禁止性关税之战, 则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1783年凡尔赛和约后才停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到来, 贸易领域的扩大, 这种以贸易平衡为特征、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必然阻碍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理论显然更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因符合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 在这些国家被采用, 重商主义政策被自由贸易政策和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所取代。早期贸易保护制度走下历史舞台, 贸易保护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即近代贸易保护制度阶段。

(责编:若佳)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巨灾保险的经验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建立区域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体制、实行强制和自愿结合的投保方式、大力拓展再保险市场, 以及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等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巨灾保险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 02-035-02

我国是世界上巨灾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巨灾损失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推动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增强中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 建立全国统一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难度很大, 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效, 因此可以先考虑建立区域性巨灾风险转移机制。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比较集中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也是地震、旱灾、沙尘暴等巨灾风险比较集中的地区, 巨灾风险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稳定, 因此有必要在西部地区建立以地震、旱灾、沙尘暴等巨灾风险为主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一、巨灾风险与巨灾保险的理论界定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 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旱灾、特大风暴潮、沙尘暴等。巨灾风险是指在未来可能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失非常巨大的风险。

美国保险服务局 (ISO) 以定量的方法以1998年的物价水平为依据, 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引起至少2500万美元被保险财产损失并影响许多财产和意外险保户和保险公司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如地震、洪水、飓风、风暴等自然发生的并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自然事件。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 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 通过保险形式, 分散风险。

巨灾保险转移机制是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巨灾保险及风险处置体系, 以实现多方共担风险。

二、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1. 巨灾保险投保率低, 保险覆盖面积小。

我国巨灾保险起步晚, 水平低, 企业和居民投保意识不强, 对保险功能了解不全, 而且大多数人总倾向于低估巨灾保险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 总认为补偿天灾人祸的责任在政府。因此, 我国的巨灾保险投保率低, 保险覆盖面积小, 西部地区无论在保险业务的发展水平还是保险意识上比东部地区落后。

2. 巨灾保险产品提供较少。

对于寿险的意外险而言, 因将地震等引发的巨灾保险事故列入责任条款, 所以赔付情况较好。而对于财产险的家财险和企业财险产品, 并不包含地震等巨灾保险责任, 少数特约的巨灾保险也只有地震险等少数几种, 但也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险形式出现, 且收费较高。而且, 针对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

3. 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 巨灾损失理赔额偏低。

我国巨灾风险处置的现状是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 商业保险还没有成为自然灾害风险补偿的重要手段, 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赔付率低, 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导致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8年7月12日, 保险公司已赔付保险金3.86亿元, 预付保险金1.16亿元, 保险赔款仅占损失金额的0.5‰。

4.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应对巨灾事故的保险制度, 政府和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同时, 应对巨灾风险的职能机构分散, 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障碍, 且保险公司巨灾风险责任没有与一般风险责任加以区分, 对保险费率的厘定未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对巨灾保险的保费连同其他保费一起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 巨灾保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积累制度。特别是再保险制度也还未完善, 仅靠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根本无法解决巨灾保险的问题。

三、巨灾保险的国际经验

目前, 国际上主流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由国家政府筹集资金并进行管理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另一种则是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来承担巨灾风险, 其中后者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 在设立巨灾赔偿基金、再保险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提升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

1.日本模式。日本巨灾保险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日本政府于1966年颁布了地震保险法, 要求房主必须为住宅面临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巨灾风险投保, 并逐步建立起了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地震保险制度。其做法是首先由原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出售地震保单, 然后由日本再保险公司对原保险人承保的地震保险提供再保险。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再将所有地震再保险分成3个部分, 一部分作为自己承担的份额自留;另一部分反过来向各直接保险公司进行转分保;最后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转分保, 由政府担任最后的风险承担者。这样, 地震保险的全部风险就由各保险公司、日本再保险公司和日本政府三方共担。

2.美国模式。美国政府针对洪水、地震等巨灾制定和实施了专门的保险计划。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承保主体是美国国会授权住宅与城市建设部组建的联邦保险管理局, 洪水保单由私营保险公司签发, 然后再向保险管理局办理100%的再保险。对地震风险, 美国保险业通常以火灾保险附加险的方式承保, 由保险公司以政府代理人的身份承保, 赔偿责任完全由政府承担。如加利福尼亚州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房主地震保险, 保险公司签单后即将业务转交州地震管理局处理, 该局将承担保险赔偿责任。根据美国的相关法案, 当巨灾保险出现偿付危机时, 国家财政必须出资弥补损失。

西部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

保护贸易理论 篇7

随着我国加入W T O后关税壁垒的大幅度降低, 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绿色壁垒” (Green Barriers, 简称GBs) , 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 (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s, 简称ETBs) , 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样化, 包括环境许可证、绿色关税、环境配额、绿色补贴、绿色包装等。

应该说, 绿色壁垒的产生是环境保护的国际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1. 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

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 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 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些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 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这样, 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 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 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 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引发贸易摩擦。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 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 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近年来,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原因, 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 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 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三、突破绿色壁垒首先应该从意识上转变与重视

加入W T O为我国国际贸易带来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绿色壁垒”却大大限制了我国对外国际贸易的步伐, 此时, 讨论研究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 应该改变观点, 采取积极心态看待与应对。目前, 在国内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绿色壁垒”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借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之名, 对来自我国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 以保护本国产业的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贸易行为, 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因此, 对“绿色壁垒”存在着比较消极、抵制的态度。应该说, “绿色壁垒”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虚假性和不平衡性。但我们同时更应该看到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两面性, 如果运用适当, 对保护自然资源、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应该说“绿色壁垒”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进一步争取国际贸易平等、合理进行的同时, 我们应该积极看待、应对它。客观来说, 我们国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绿色”问题确实是非常严重的。

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 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 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壁垒也势必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 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

1、加强污染治理从源头控制。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是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07年说:“中国的污染状况已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 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因为污染, 使中国每年有75万人过早死亡”, “全球最污染的20个城市中, 中国占了16个”, 中国每年因耕地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粮食减产就有一千万吨……空气、水、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环境条件, 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从而从源头控制, 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绿色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

2、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 必然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为其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此外, 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 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引导许多前向、后向相关产业的发展, 极具潜力。

3、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ISO14000) 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向企业发布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在认证程序上帮助企业[3]。

4、国家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并严格管理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强化环境执法, 真正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从环境税收等立法入手逐步完善各项环保法规, 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犯环境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严惩;建立完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等, 在政策与管理上有力辅助与促进对环境与污染问题的重视, 将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M].人民出版社, 2001

[2]、王家庭.《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4)

保护贸易理论 篇8

一、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的成因

为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发生进行较为清晰的解释, 笔者主要从贸易保护理论和生产能力冲突理论两方面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的成因。

1. 贸易保护理论。

经济学家认为, 贸易保护理论 (Trade protection theory) 是一种国家间政治经济权力分配的模型。该理论认为, 当世界上存在超级经济大国时, 其实施的自由贸易体制可以容忍其他竞争力较弱的国家进入本国市场, 后者不必作出互惠的对等减让。但当该超级大国失去盟主地位时, 外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其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进而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故称贸易保护理论。

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大国、经济联盟体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国家发展的冲击。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这些曾经拥有盟主地位的超级大国重拾贸易保护理论。但是, 由于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自由化的推进, 原来曾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如关税、配额等已经很难再发挥原有的影响力, 为保护自身利益, 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以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贸易保护措施, 即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知识产权、科技等方面的优势, 以外表合法的形式对别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的大多数知识产权纠纷就是发达国家运用贸易保护理论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结果。

2. 生产力冲突理论。

生产力冲突理论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贸易摩擦、纠纷进行分析, 通常是指, 在现代世界经济中, 某一国的生产力提高往往会损害到其他国家的整体福利, 并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换言之, 提高一国的生产力通常会影响或牺牲他国的总体福利, 要以牺牲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 发达国家如果允许贸易伙伴与本国产业进行有效竞争, 可能会使本国经济受到损失, 从而引发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 各国会利用各种策略保护本国产业, 转而努力使本国的生产力提高建立在他国总体福利降低的基础上。

二、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1. 知识产权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1) 有利影响。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对其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引进国际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能消除国外投资者和产权所有者的顾虑, 增强投资者产权技术输出的信心, 有利于引进国际投资。二是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品牌优势产品出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具有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有利于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出口。

2. 不利影响。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对其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利益分配的有效工具。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由于其占有的知识产权较多, 其跨国公司的实力雄厚, 垄断会大大增强,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其获得超额利润的周期会逐渐延长, 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规模, 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最终占据国际市场有利竞争地位, 如此一来, 公平贸易和竞争将无从谈起。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使发达国家获取高额收益, 削弱了行业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动力与能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垄断, 垄断不仅能够向创新者提供奖励, 更能够激励昔日的创新者们依靠垄断来获取高额收益, 从而削弱行业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动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贸易纠纷会随着贸易的增加而增加, 影响出口增长。

2.实例分析。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我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 200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 090.5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2 661亿美元。到2007年, 我国对外贸易连续6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一跃成为世界贸易中第3大贸易国。2007年, 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 738.3亿美元, 是2001年进出口总额的4.27倍, 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亿美元, 出口额的增速超过了进口额的增速。

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 我国企业在海内外市场遭遇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也逐年增多, 近年来, 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开始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每年遭遇技术型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庞大。据统计, 我国每年大约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每年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占当年总贸易金额的25%, 价值为450~500亿美元。二是我国遭遇贸易壁垒的领域不断扩大。数据显示, 贸易壁垒已经从我国的流通领域向生产加工领域扩展, 并且不仅波及货物商品, 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 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据统计, 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2012年4月30日, 在美国发布的贸易伙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情况“特别301报告” (美国的“特别301报告”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关于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年度报告, 主要针对的是盗版软件、盗版光盘等问题。报告分3级将各个国家列为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察名单、重点观察名单和306条款监控名单, 以让美国政府参照决定是否对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进行贸易报复) 中, 继续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引发了贸易争端, 并在国际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 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鼓励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课题。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 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美国越来越关注的一项内容。报告指出,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支持了美国4 000万就业, 占美国出口总额的60%。前不久美国发布的一份题为“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重点行业”的报告也称, 知识产权是美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创造了2 710万就业, 间接支持了1 290万就业, 美国30%的就业岗位与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启示。

贸易保护救不了美国 篇9

2012年下半年以来,先是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称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紧接着就是奥巴马以危害美国本土安全、涉及美国军事机密为由签署行政法令,禁止三一集团旗下公司罗尔斯在美国俄勒冈州一处军事基地附近兴建4座风力发电厂。再就是美国商务部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为“双反”中国光伏产品扫清道路。最近的一起则是卓越航空公司欲以17.9亿美元收购美国飞机制造商豪客比奇的谈判,终因政治等复杂的因素而宣告破裂。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29起,其中,涉华337调查11起,占37.9%。在这一轮美国大选中,不管是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似乎都将对华贸易保护作为提升美国经济、增加就业进而获取选票的筹码。

对华贸易保护真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吗?事实上,在中国人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吸引正在下降,《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只剩下5.5%,美国制造业逐渐显现“回流”趋势。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预测,制造业回流将为美国带来200万-300万个就业机会。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美国制造业的根本是核心技术与专利,两者优势互补,错位竞争。而随着中国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进步,一些中国企业已经与美国制造企业形成了正面竞争。这显然不是美国企业希望的,而美国政府的背后正是这些美国企业——美国贸易保护成风的“黑手”,或许就是一些在中国市场闷声发财的美国企业。

如果“世界是平的”真的是大势所趋,那么美国的贸易保护只能说明美国的竞争力在下滑。贸易保护救不了美国经济,也阻止不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

保护贸易理论 篇10

国际贸易一般被理解为能够使双方共同获益, 即两个国家通过互相销售商品、劳务达到“双赢”。这种流行的西方贸易理论从不同方面都证实了国际贸易的自由能促使利益的产生。由此可见, 自由贸易应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向。但是, 现实与此相反, 贸易的保护逐渐取代自由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政策的主流。自由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个特殊时期的偶然现象, 贸易保护才是国际贸易政策的稳定方向。

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 一般来说各方都能接受的解释是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这种理论从理论意义和实际上解释了这种现象。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虽然验证了自由贸易的局限性, 但是由于贸易保护政策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 这种理论对贸易保护政策在国际贸易中的盛行仍然没有明确的解释。贸易保护政策的热潮是由发达国家兴起的。但是,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是两面性的。这些国家一方面倡导自由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另一方面, 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中采取主动手段。

由于世界各国实行贸易政策的根本是国家的经济利益, 在自由贸易中这些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处于劣势, 经济利益并没有得到提升, 从而导致了自由贸易政策在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中运用的实际意义不大。

二、西方贸易理论和马克思贸易理论的意义

(一)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西方的贸易理论中指出, 国际贸易的获利主要分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两部分。贸易理论的分析主体是整个世界, 而从实际出发则是分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研究可出得出结论, 自由贸易可以促使国家和个人共同达到利益最大化。然而, 自由贸易获得的利益如何在各国甚至国家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

在西方贸易理论中, 国家利益是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国家利益是西方贸易理论的主体, 贸易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在自由贸易的进程中实现国家利益, 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不能偏移这一最终目标。否则, 国家就会对贸易行为采取强制性手段, 从而确保国家的利益。

(二)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在马克思的经济著作中并没有对国际经济贸易完整的论述, 有关论述是人们从其所有著作中分析得来的。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从整个资产阶级出发, 把国际分工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得出资产阶级社会运动的规律。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始终把国家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并且对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贸易政策持有中立的看法。马克思认为, 自由贸易在一定特殊时期内对国家经济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过这一阶段, 自由贸易政策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阻碍。同时, 适度的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善某些国家的闭关自守现象, 使世界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

三、西方贸易理论与马克思贸易理论的差别和联系

(一) 西方贸易理论与马克思贸易理论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 对国际贸易的分析要基于资产阶级的社会阶级关系来进行。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注重的是跨越民族的经济交往, 把重点定位于世界各国或各个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往来, 并没有深入考察国际贸易发展与资本逐级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国家利益的分析是动态的, 是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紧密相连的。马克思认为, 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的形式, 国家利益在国际贸易中的分配是由劳动的比例所确定的。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是把国家利益作为一种静态的贸易产物, 把社会阶级制度及生产水平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分析方式, 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把社会属性作为主体进行的, 国家利益是社会属性中的一部分。因此,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确立了国家利益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位置。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强调把自然属性作为研究的主体, 对于一些贸易中的细节进行具体剖析。

(二) 西方贸易理论与马克思贸易理论的联系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国家利益方面都没有准确的表述, 但在其理论中都暗含着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两种理论所描述的国家利益都是指某个国家的经济效益。但是实际上国家利益还包含着国家政治、外交等复杂的国际问题;马克思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把一个单一的阶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等同于国家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阶级出发, 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有以下意义:首先, 借鉴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性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比较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同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些有益的结论对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面对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必须紧密结合马克思贸易理论的重要思想, 以共同获益为原则,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摘要:西方贸易理论和马克思贸易理论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西方贸易理论支持自由贸易会给国际贸易带来巨大的利益, 然而贸易保护才是世界各国的主流贸易策略。这种现象说明了西方贸易理论必然存在着某种漏洞。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贸易理论

参考文献

[1]刘厚俊, 袁志田.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 2008, 13 (18) :225-232.

[2]张志敏, 何爱平.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13, 8 (10) :122-129.

[3]王兴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马克思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J].海派经济学, 2010, 10 (30) :11-18.

[4]于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一文的商榷和补充[J].社会科学, 2008, 12 (27) :125-136.

上一篇:市政道路排水施工管理下一篇: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