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2024-07-18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共12篇)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1

新贸易保护主义, 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一改过去旧贸易保护主义以关税措施为主要保护手段的传统, 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补贴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保护政策并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跌入低谷,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逐渐削弱, 但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贸易保护, 而是趁势调整措施, 采取了以公平贸易和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面目出现的更为隐蔽和“合理”的新贸易保护措施, 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此背景下, 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充分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般特征及特征演变, 这对于分析目前盛行的各种贸易保护现象, 研究与把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积极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歧视性政策取向

随着经济区域化、一体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 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即:在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 而对区域外则实行歧视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如欧盟不仅通过关税同盟与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筑起贸易壁垒, 而且将这种区域保护范围扩大到联系国 (如对46个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的洛美特惠税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也标志着美国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贸易退到强调“互惠”的区域自由贸易的立场上。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 保护商品的范围日益扩大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哀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 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的具有竟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 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 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近年来在商品的保护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对于服务行业的保护日益趋于严厉。当前, 服务行业的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 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目前已接近30%, 其中美国的金融和快餐等行业对世界的扩张最为突出, 这也促使世界各国加强对本国服务行业的保护。另一个是高技术产品领域的保护不断加强。

2. 从国家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 贸易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 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 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 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 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 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性竞争。在当今世界上,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等经贸集团遍布全。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 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化。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1. 外国出于对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嫉妒和报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外贸出口速度更快。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的一倍多, 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遭到西方国家的打击是必然的。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外国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 客观上会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2. 反倾销措施中的反吸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反倾销案件中的吸收行为是指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 出口商或生产商可能与进口商达成协议, 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反倾销税由出口商或生产商来承担, 从而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 使反倾销措施无法达到抵消倾销的目的。反吸收措施就是在存在吸收行为时进口国所采取的一种保护贸易措施, 它对贸易存在着反面影响, 也是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一大困难。

3. 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 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 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目前, 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了对象国的技术性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检和检疫的规定、环保等方面的限制。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1.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国家应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 及时跟踪、研究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 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 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应该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树立“绿色”新理念

绿色产品是21世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保证。企业要注重绿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 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观念、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将绿色环保标志导入企业的识别系统等途径来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3. 实施主动灵活的国际谈判策略

近年来, 在多边贸易谈判中, 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大国实力, 在WTO中积极斡旋。我国在WTO的国际活动中, 应坚持原则, 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国际贸易规则, 在策略上“主动出击”;在标准的内容与实施方式上据理力争, 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 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 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 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 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 创造比较优势, 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外贸发展,影响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林狂:《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 1994 (6)

[2]梅俊杰:《新贸易保护主义何新之有?》, 《社会观察》, 2004

[3]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令日自由贸易》 (海闻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2

自从在1994年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来,世界上的国家、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原因在于,注重本国有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它的国家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术的剽窃,有效的保护这些知识与技术在本国的发展中就有重大的价值,维护本国依据这些技术与知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场景,保障本国国家贸易额的稳定,维护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对于行业贸易的影响、对于边际贸易模式的影响、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

1.自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签订以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问题已经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一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讲、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同时,这必然影响到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如: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加深,人们对于高技术与高知识的发达国家产品将不具有很强的购买欲望,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表现出来较为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保护很有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技术进行长时间的创新垄断。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传统的发达国家进行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有关技术的进步[1]。

2.其次,一个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市场势力效应”与“市场扩张效应”。所谓的.市场扩张指的是发达国家中出口市场的知识与技术被保护起来,发展中国家的当地企业对于这些技术以及产品进行模仿被严格的限制,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企业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有效进行了扩大。所谓的市场势力效应指的是出口市场的知识产权被保护,由此出口的企业在当地市场一种“垄断势力”的形成,而有关的企业通过进行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出口规模的方式可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出口市场规模的减小。从实际的效果来讲,以上的两种分析都造成了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市场势力与当地企业模仿能力的被制约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加深直接造成的一种结果。一方面,当地消费者模仿的可能性被知识产权保护方针的实施而严重限制,直接导致对于国外创新产品需求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市场扩张效应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产品的需求弹性由于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而严重降低、使得出口企业的价格势力被增加,使得市场势力效应的发挥阻碍了有关企业的出口。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都不一定会消除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因为其它方面的替代技术与替代产品依然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行业贸易的影响

1.知识产权对于不同行业的贸易影响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这种影响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便于对于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有效的论述与分析。就具体的研究情况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工作。我们通过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运用动态模型的方式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假设发展中国家对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模仿效率。而根据这种模仿能力的高低,我们将其划分为可以进行出口的行业与不能进行出口的行业。而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加强对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直接导致了四种随着行业的变化而产生相互抵消的贸易反应。首先,市场势力效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产生。

2.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模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进行总体出口贸易的数量。比如:就传统的煤炭以及轻工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非常大[3]。其次,对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效果。而造成这一点的原因,除了与行业自身的特点有关以外,也与政府的出口政策具有直接的关联。再次,从整体的发展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短期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于有关的技术进行模仿,尤其是这种保护模式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正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企业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促进本国有关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最后,发展中国家对于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模仿能力的提升,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特发展模式与技术模式的重新探索[4]。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边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现代国家进行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有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充分运用等等。对于以上的途径比较通俗易懂的阐述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数量、注重出口产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国际贸易边际产生的不同作用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结果的评价工作。首先,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在国际贸易的集约边际具有明显的集中表现。其次,产品的种类在国际贸易的扩展边际进行集中的表现,但是其对于国际贸易的集约边际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再次,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在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中都可以进行作用,并且总是沿着这两种边际进行自身作用力的实现。最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产品的数量与种类改变贸易流通的方式与有关的行为。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产品贸易保护或者是依据产品的专利保护进行出口数量的提高或者是减少,实现产品的出口价值,促进出口产值的增长[5]。

四、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这种局面下进行出口数量的保持、出口利益的保障,必须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促进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推动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进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研究与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工作具有重要的联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第一,政府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针,尤其是认清世界的发展形势、对于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需要加强。第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它们在国际市场中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第三,对于具有突出知识产权的专利项目、政府需要进行积极的扶持与奖励,激发其专利研究人员的热情。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对于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可以从法律的高度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保障,对于有关的侵权行为进行有力的处罚。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可以使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体系早日建立,并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最后,通过建立与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各种执法的机构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提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6]。

(3)培养大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

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培养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尤其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的有效运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有关的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第二,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出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专业课程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第三,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大量优秀的外国企业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课程知识信息的水平与质量。第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尤其是企业良好品牌的树立与优质形象的展现。这些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7]。

五、结论

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对于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13,01:137-144.

[2]范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刘颖.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曲建忠,张红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5,06:58-61.

[5]吕晓青.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7.

[6]武晓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8,03:54-55.

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政策 篇3

自1783年美国独立以来的两百多年间,美国已从一个较小的、经济上出于边缘性的殖民地经济转变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和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构建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美国的贸易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总体趋势是从自由贸易政策专项以高关税为主要特征的保护主义政策,然后在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下曲折地向多变自由贸易体制发展。

纵观美国的贸易保护之路,不难发现,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贸易保护政策呈现新的特点:不再是以构筑高关税壁垒为主,而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分析

(一)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政治经济学关于贸易保护的理论把贸易政策当做内生决定的。简言之,通过贸易保护可以增加相对对于经济中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因此,受到国内一些财团、行业协会的压力会使政策制定者相应的做出抉择。

(二) 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因素有:如亚洲四小龙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力量上升,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于出口需求,其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机器60%的总出口收益。但除美国、加拿大外,其它工业国家进口需求都不足甚至负增长。这事贸易保护因素的引致,也是进口贸易保护的结果和体现。

此外还包括世界经济增长的减慢和失业率上升,以及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的不稳定,贸易不平衡严重,使得贸易摩擦必然加剧。

(三) 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孽生保护主义

保护主义,一方面可以帮助执政者有效地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国内夕阳产业财团的压力。通过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外国商品准入,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减少竞争压力,渡过难关。将原本不足的消费力全部转移到国内商品上,扩大内需,增长就业。

(四)“只买美国货”的国内动因

一是长期的贸易逆差积累了国内某些企业大量的不满情绪,要求保护。

二是金融危机扩大了国内经济困境,失业率激增,为促进就业提出“购买美国货”。

三是振兴美国的制造业以及鼓励新产业的诞生。

三、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

(一)不利于福利的提高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显然并不是说着重发展扶持这些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品,而是会倾向于扶持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换句话说,就是选票密集型的产业。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理论的福利分析。最终会使本国的福利水平整体下降,同时影响其他产业发展。

(二)贸易保护主义将使企业丧失创新及降低成本的动力

美国部分传统产业早已步入“更年期”,原本已不具竞争力,这些企业要么通过改进技术,转变方式重新融入国际竞争,要么优胜劣汰,退休养老。而“只买美国货”无疑给了这些企业一张“不思进取”的舒适温床

(三) 贸易战

保护主义的做法必然会招致别国不满,是违背自由贸易准则的,也是为WTO反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贸易争端都能在WTO框架下得道妥善解决,极端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会招致贸易报复,引起双边甚至多变的贸易战,最终多败俱伤,使得经济整体下滑。

四、基于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对“只买美国货”的影响分析

(一)2009年美国进出口的变化

1、出口额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出口降幅大于进口,美国3月份贸易逆差8个月来首次扩大,其中进出口降幅分别为2.4%、1.0%,而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由2月份的142亿美元扩大至3月份的156.2亿美元,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也从3月份的8.5%升至8.9%。

2、钢铁业

美国2009年4月份进口钢铁产品总量为121.4万净吨,其中成品钢110.7万净吨,比3月份的最终进口量分别下降21%和25%。同比下降59.2%。

3、就业率

美国劳工部2009年6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美失业人数增加78.7万,达到1450万人,失业率达到9.4%,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自2007年12月衰退发生以来,失业人数增加700万,失业率上升4.5个百分点;“打短工”的人数增加73.2万,达到950万人,自衰退发生以来增加580万;长期失业(27周以上)者增加26.8万,达到390万人。

(二) 2009年中国进出口的变化

1、进出口指数

受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影响,2009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延续去年11、12月持续下降的态势,且降幅明显扩大。进出口总额428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4亿美元,下降19.7%。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出现低位回稳和我国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3月份对外贸易出现好转迹象,剔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1%,比前两个月累计缩小8.5个百分点。进口717.3亿美元,下降25.1%,比前两个月累计缩小9.1个百分点。一季度,由于进口降幅大于出口,贸易顺差达到623.4亿美元,同比增长53.6%。

2、钢铁业

今年以来,中国钢材进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出现了从钢材净出口向净进口转变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中国钢材进出口首次出现逆转。这一态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扭转,中国恐怕将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钢铁仓库”。随着中国钢材价格的进一步走高,国内外价差将可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受冲击情况将会更加严重。

由于钢材需求持续低迷,出于保护国内钢铁企业的考虑,国际贸易保护有抬头的趋势,“在只买美国货”之外,钢铁行业的反倾销案例持续增加:美商务部于4月28日对外公布,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4月中旬,欧盟决定对中国无缝钢管作出反倾销初裁,将对其征收从15.6%到24.2%的临时反倾销税;4月中旬,印度财政部决定对进口含硼钢材征收10%的进口税,主要针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钢材。这些无疑也加大了钢材出口的压力。

因此造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钢铁产品需求大幅萎缩;人民币汇率上升;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回潮;钢材出口税率调整尚未进一步到位。

可见,保护主义的确是在经济下滑,出口低迷的情况下给中国钢铁业雪上加霜。政府应该考虑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增强中国钢材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五、结论

经济萧条孳生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说各国在经济危机下的保护政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就“只买美国货”来说,将它作为公然的法律似乎不妥。但就全球利益来说,无数事实表明保护主义无益与经济复苏,尤其在当下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下,各国协作的自由贸易氛围是最好的解药。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4

一、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 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

自二战以来, 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 区域性的政策协调, 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 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 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 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 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 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积累资本或资金, 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 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 T 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 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 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 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 (MTN) 的协商产生, 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 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 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 (贸易自由化) 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 使国家利益最大化 (贸易保护) 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 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 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 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 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 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 (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 , 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 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 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二、W T 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1)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 T O下的贸易, 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 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 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 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

在W T 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 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 (Green Box) 政策等等。

(2)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在WTO框架下, 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 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 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 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 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 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三、构建中国符合W T 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 贸易利益相对较小。在WTO条件下, 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 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 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 (“隐蔽型”) 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 T 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 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NTB) 作为保护措施方面, 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 T B。根据中国加入W T O法律文件, 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 T 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 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 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

(2) 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 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 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 (S P S) 。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 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 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 在W T 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 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 不仅需要制定法律, 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 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徐建斌, 尹翔硕.世界经济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 2002, (1) :31-36.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5

其次,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过剩,发达国家产生严重的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则凭借自身的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于是,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谴责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其自身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制定一系列隐蔽的以保护环境为名的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认证、绿色补贴、绿色包装等绿色壁垒制度,多数是由发达国家自行制定,没有参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样,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在很多方面没有制定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能力,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挡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之外,以此恶性循环,只会加重这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生态灾难,根本起不到保护全球环境的目的。所以说,发达国家制定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就是以保护环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最后,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来看,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保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对他们自己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巨大的冲击,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和贸易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本质上是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一种贸易保护。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6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失衡;结构调整;自主创新

1 美国政府决定“购买美国货”的原因

(1)美国经济的失衡。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大国,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不断增大,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美国的经常性项目赤字达到8115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6.6%,比2005年增加了576亿美元,增加了6.5%,连续第五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大,不意味着出口贸易的减少,相反,其商品和服务出口在2006年增加了12.8%,达到创纪录的14378亿美元;进口增加了10.4%,达到了同样创纪录的22014亿美元。庞大的贸易逆差给了美国政府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为了应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国内压力,不得不作出“购买美国货”的决定。

(2)金融危机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工人失业率不断上升,美国国内就业形势严峻。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美国2009年1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7.6%,比去年12月份的7.2%增长了0.4个百分点,创16年来新高。美国国会预算局今年初预测,如果政府不采取适当措施,美国失业率明年初将升至9%。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就成了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工作的中心。可以说,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几乎是为就业目标“量身定做”的。奥巴马团队曾透露,刺激计划今后两年的就业目标相当于使失业率每年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若要失业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每年大约需要2000亿美元。据此推算,刺激计划应在8000亿美元左右,这与国会13日最终批准的7870亿美元相差无几。此外,奥巴马政府选择经济刺激计划具体项目时也煞费苦心,以能否尽快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标准。既然这一法案的中心目标就是为了增加美国的就业,而购买美国货可以提高国内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主对本国工人的雇佣,所以在这次法案中加入“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就顺理成章了。

2 “购买美国货”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

(1)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贾怀勤教授(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01年以前,我国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看不出依存关系,但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入世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加深,两者之间表现出较为清晰的同向关系,同时,自2004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逼近70%。所以,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我国经济学界也有这样一种共识:对外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左右。

(2)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对美顺差占有最大的比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美国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当年贸易顺差额是62.7亿美元。此后开始攀升。2000年中美贸易顺差接近300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1442.6亿美元,而美国方面的统计数据为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325.5亿美元。这表明,中国贸易出口和顺差过度集中和依赖于美国,一旦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中国的顺差和外汇储备必将大幅减少。

3 应对措施

(1)积极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对美国出口依赖性。在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市场需求疲软,且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把眼光更多投向新兴经济体和石油生产国。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同东盟的贸易也在稳步发展。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我国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降低对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外贸依赖。

(2)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以此带动消费需求。投资的方式要由公共投资逐渐引导为私人投资,注重提高投资效率,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三是要加强教育、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和投资。

(3)加强对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这次危机。为了刺激出口,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减税和加强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等措施。同时,在货币政策上,我们可以采取减缓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甚至是采取人民币贬值的策略,也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方便的融资活动和采取积极的融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飞,李沛霖.论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J].大连干部学刊,2008,(4):4143.

[2]李健.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发展[J].国际贸易论坛,2009(春季号):2024.

试论贸易保护政策理论的演进 篇7

一、传统贸易政策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将贸易政策视为政府为追求国家福利最大化而做出的最优战略 (如最优关税理论) , 即认为贸易政策是“外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取向作了其“合理地”偏离自由贸易的理解。虽然贸易保护理论解释了一国不实行单边贸易自由化的原因, 它为政府偏离自由贸易而实行保护贸易提供了说词, 但是这些观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逻辑上的脆弱性。

贸易条件改善论是以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为代价的。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很可能引起贸易伙伴国采用同样手段进行报复, 最终可能引起关税战, 导致贸易流量剧烈萎缩, 降低世界福利水平。市场失灵论针对资本市场不完善, 政府可以采用关税手段对新兴产业加以保护以提高其利润, 鼓励其尽快成长。这是一种以贸易政策来治理国内市场扭曲的新的扭曲治理旧的扭曲, 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 它会带来较高的干预成本。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完全竞争”假设基础, 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强调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实施是以对手不采取同样的行动为前提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一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能不引起对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以致报复, 从博弈论的视角看这种贸易战显然是一种零和博弈。

由此可见, 无论是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 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 这促使经济学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 即收入分配问题。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一) 新政治经济学在贸易政策中的应用

新政治经济学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经济理论和工具来理解和认识非经济市场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和绩效, 其摒弃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热衷于“单一和理想化动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新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一个简单的法则, 即“政治理性会引致经济非理性”, 具体说是由于政治市场中人的自利本质、权力竞争以及相关的寻利活动, 使最终的公共政策是无效率的或者是低效率的, 它只满足了社会中某些人的利益要求, 从而形成了长期的经济扭曲。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从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 的目标看, 贸易干预政策的福利效果与自由放任贸易政策相比总是次优的, 或者说, 在理论上总是存在着替代贸易干预政策的最佳政策。贸易政策导致的收入分配效应促使政治市场中的参与者———选民或公众、政府、官僚、利益集团乃至外国人———将根据各自的既定目标或既得利益产生对新的贸易政策的需求和供给, 关税率、非关税壁垒、补贴率等作为贸易政策的“价格”在政治市场上出清, 最终达到均衡稳定状态, 从而决定了贸易政策选择的质量 (形式) 和数量 (程度) 。

(二)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将利益集团分为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团体三种。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 进口替代部门对进口限制政策的需求最为强烈, 而其他利益集团的态度可能不明朗, 只要院外活动的收益大于院外活动的成本, 进口替代部门就会积极活动, 从而使贸易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进口替代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 政策的制定可能会偏离国家整体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 在贸易政策的具体选择上, 其他原则也是有利于某些利益集团, 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福利。

三、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运用

(一)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思想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模型来解释和描述贸易干预政策制定的政治意图、过程、机制和结果, 其注重研究与帕累托最优相比的贸易政策的福利效果, 特别是关于寻求贸易政策的各种政治活动而导致的社会资源的流失。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模型化分析, 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体现直接民主制的中位投票人模型和体现代议民主制的保护待售模型。

1、中位投票人模型的介评。

迈耶 (Wolfgang Mayer, 1984) 在鲍德温模型、布洛克和马吉模型以及芬德利和威利兹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税形成的直接民主模型, 即中位人投票模型。该模型假定个人收入是拥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再分配的关税收入之和, 并设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都采用资本和劳动进行生产, 资本和劳动总的禀赋为K和L, 在H-O-S模型的假设下, 每个选民依据各自要素的产权组合计算出自己的最优关税率, 由于关税政策是在直接民主制下由多数票规则决定, 则最终的关税方案将使中间投票人的效用最大化, 因而政府的关税率是由全民投票决定的。通过推算, 可以得出关税税率为:。这里ρm是中间投票人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对于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那么政府会选择什么样的关税率, 当没有投票成本时, 中间选民的最优关税率就是政府的关税率, 但当存在投票成本和修改选举规则时, 就会出现一些选民不参加或不能投票的情况, 从参加选举概率看, 由公决得到的关税率将会受到一些特殊选民 (利益集团) 的左右。中位人投票模型被认为是一个“没有黑箱的模型”, 从政治需求看, 选民动机来自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 从政治供给看, 政府在决策中实质上是一个中立者, 决策结果取决于高透明度的投票过程。但是现实世界中, 现代民主国家中很少实行直接民主制, 大多数情况都是采取代议制民主。

2、保护待售模型的介评。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1994年建立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为了影响在任政府的贸易政策选择进行政治捐助的“保护待售模型”, 明确提出了政治因素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模型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公共代理人”将不同的政策进行“菜单拍卖”以换取政治资金, 同时尽可能的维护普通选民的利益。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福利最大化, 依赖于获得的总的捐助和选民的福利。即其目标函数兼顾“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获得政治捐资和全社会福利之和,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赋予社会福利一个权数a>0, 并假定政府选择一个贸易政策ti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函数为:。在其他利益集团捐献水平给定的条件下, 均衡的价格水平使单个利益集团的福利水平和政府目标函数之和最大。通过最大值, 可以计算出部门的最优关税 (或补贴水平) , 即:。关税或补贴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对进口的比, 以及进口需求弹性的倒数。对有组织的行业来说, 较高的国内产量/进口量将导致较高的进口关税或者出口补贴;而对于没有组织利益集团的行业来说, 较高的国内产量/进口量的值将导致较低的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 这是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用于出售的保护模型”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

相对于其他模型而言,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模型从贸易政策的需求方 (利益集团) 和供给方 (政府) 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在许多民主制国家中, 竞选和政党筹资给政治家创造了贩卖其政策的强大激励, 结果是贸易保护的结构注定反映了竞选献金影响下政治优惠的结果。

(二) 在西方国家的体现

中位人投票模型与保护待售模型在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及运用, 这里就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框架的变革来看内生贸易模型的运用。

早期美国贸易政策制定按照美国宪法规定, 国会拥有监管对外贸易的权力, 总统并不拥有制定贸易政策的权力, 美国国会处于制定贸易政策的中心,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由国会决定并由总统公布。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法案》 (SMOOT-HAWLEY BILL) , 该法案将美国关税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32年美国平均关税生产率达到了59%, 并导致了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而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法案》 (RE-CIPROCAL TRADE AGREMENTS ACT, RTAA) 对贸易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变革, 将制定关税与国际谈判联系在一起的方式, 将国会的权力转移给了总统。对于总统而言, 其制定贸易政策时, 需要考虑大多数投票人的利益表达, 其将贸易政策制定权从持保护主义政策偏好的国会转移到持自由贸易偏好的总统, 自然增加了美国推动自由贸易承诺的可信性。

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中国贸易政策分析的适用

在中国的制度变迁进程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 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 而其利益的诉求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由原先的单位组织作为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手段, 逐渐转变为以利益集团形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在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情况下, 形成了一个相对自主性的社会, 也就使利益集团产生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各种利益集团都纷纷以各种形式介入到关乎自身利益的政策中去, 而自从中国加入WTO后, 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 还会有来自国外利益集团的参与。

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制定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主义”在福利分配和行业战略上的政策决策考虑, 这也是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偏好显示。在中国由于官僚制度是政府政策选择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将不同的政策领域权力授权给不同部门, 那么对政策选择和执行都会产生影响。政府的各个行政机构对政策问题的发现、信息收集和解决草案的提出一般都是通过官僚机构来完成, 因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与不同行政机构的偏好有关的, 而这些部门又有自己直接归口管理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权力集中在行政机构, 这样行政机构的偏好就将成为国家偏好。如近年来几次对出口退税的政策变化可见一斑, 对出口贸易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高科技的、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产业倾斜, 而缺乏竞争力的且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则开始不受鼓励甚至受到限制,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对外贸易战略上的变化。

在中国“国家主义”的贸易干预政策的权威性是不容挑战的, 它的实施也是强制性的, 但其经济绩效却处在许多争论之中。贸易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适度的贸易流量管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外贸经营秩序的健康发展, 但总的来说, 这些决策指导原则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是低效率、非竞争性、福利损失, 而且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外部挑战, 故而在对利益集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现, 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 就存在综合各方利益的考虑, 即需要与各利益集团博弈。

参考文献

[1]、 (美) 格罗斯曼, 赫尔普曼著;李增刚译.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3]、武中哲.由单位组织到利益集团: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向[J].求实, 2006 (7) .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8

近年来,在WTO的多边谈判中,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环保主义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破坏环境,这是因为,贸易使得一国开放国内市场或扩张利用非友好的环境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加污染。因此主张用污染税和绿色关税政策的组合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争论焦点。知识产权保护者认为,由于落后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贸易自由化会导致落后国家侵害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因而,一些环保主义者主张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和自由贸易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协调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对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三者关系的研究中,Markusen(1993)第一个探讨了企业选址与环保政策间的关系,在其模型中,包括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企业。企业通过比较在本国和外国的选址成本、运输成本和环保政策而决定在哪个国家投资建厂。此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或根本不进入市场,或在国内建厂而服务于两个国家,或在两个国家分别建厂同时分别服务于两个国家。其研究表明,环保政策对于企业的选址决策具有很强的影响[1]。而Michael Porter(1995)则研究了对于R&D的环保管制而产生的正外部性。他指出,环保政策通过所谓的竞争优势能促使国内企业开发绿色技术,以加强其长期盈利[2]。但C.Carraro和D.Siniscalcl(1994)则认为,更严厉的环保政策会对利润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增加生产成本的直接效应,一是通过刺激创新而降低可变成本的间接效应,通过比较这两个效应,他们得出环境管制不一定能增强产业竞争力[3]。而Alireza Naghavi(2006)则把贸易自由化、各国环境政策的协调性、企业选址和减污R&D放入一个模型,研究了这些因素的在规范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他建立了一个包括不对称环保标准的两国模型来检验绿色关税或者环保标准的一致性是否能刺激更多的减污R&D投资和更洁净的环境[4]。分析表明,绿色关税能增加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更严格的国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导致其增加减污R&D投资,同时,认为贸易自由化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的重新选址,绿色关税能降低企业重新选址的激励并鼓励企业增加R&D来作为减少成本的一种替代。由更高的减污R&D投资带来的更低的单位排放和更低的竞争程度以及由绿色关税引起的更少的全球污染,增加了人们对于环保协调性和贸易自由化的双重政策的有效性的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Alireza Naghavi的模型存在以下两个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到进行减污R&D投资时所带来的知识外溢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因为,由于知识外溢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South)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完善,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以应对污染税、绿色关税时可能并不有效,South国企业能轻易的对其技术进行模仿或复制,从而使North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及成本优势丧失,进而降低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二是没有考虑到两国间的成本差异,如果North国和South国的成本差异过大,足以弥补由于绿色关税所引起的成本差,那么North国仍然有重新选址的激励。因而,笔者在Alireza Naghav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成本差异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使模型能更接近于现实并更具解释力。

在模型中,笔者通过构建南北双方的博弈论模型,比较了企业在不同政策组合下的产出水平和减污R&D投入水平等行为。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探讨了环保政策、贸易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二是用博弈论和赋值法相结合来求解相关问题,这是方法上的创新;三是得到了一些富有价值并与现实相符的结论。

2 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包括两个地区,North国(发达国家简称N)和South国(发展中国家,简称S),N国对产品征收污染税来实施环保标准,而S国可能征收,也可能不征收。此时,存在三种可能的政策环境:政策Ⅰ为N国征收污染税,但S国不征收污染税,这时,N国对S国产品征收绿色关税作为惩罚;政策Ⅱ为N国征收污染税,如果S国征收同样的污染税,则N国对S国免征绿色关税;政策Ⅲ时,N国和S国都征收污染税,但N国需考虑S国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假设,S国并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故N国为保护本国企业,增加本国企业的减污R&D投资有可能采取措施对S国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即在S国征收污染税时,N国对来自S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模型同时假设有两家企业即N企业和S企业,分属于两个国家,他们生产同质产品并以Cournot寡头形式竞争。N企业、S企业决定其在不同政策下的各个市场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减污R&D投资。

企业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即

i=N、S,Qi是第i个国家的总的需求量,N代表N国的需求量,S代表S国的需求量。每国的总的需求量为:

i=N、S;k≠i,j=E、F、D.第一个下标代表生产企业,第二个下标代表其产品销售市场。E(export)表示N企业在N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F表示N企业在S国进行FDI并供给S国,D(delocation)表示N国企业完全在S国投资生产并出口到N国。在N国生产的非污染相关的单位成本为CN,在S国生产时其单位成本为CS,且CN≥CS(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低得多),与S国企业一样,成本被假设为固定,与规模无关。与单位产出相联系的污染排放为

i=N、S,且Ai≤e02.e0为每单位产出的基本排放,与排污投入无关,Ai为i国的减污技术水平。式(3)表示技术越高,污染排放越少。不存在技术外溢或S国有着严格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假设当N企业采取E即出口形式时不存在技术外溢),有

x为企业投入的减污R&D金额,A0为自然技术存量,为分析的方便,假设A0=0,Ai是个递减函数,表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当存在技术外溢(假设当N企业采取F或D形式或且S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时存在技术外溢),此时N企业的技术函数有:

但对于S企业来说,它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从而其技术函数为:

δ为技术外溢并被S企业模仿的程度。表示S企业的减污技术来自于自主投资和由于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进步.

3 企业在各种政策下的产出和减污R&D投入

3.1 政策Ⅰ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入

政策Ⅰ下,由于N国与S国政府未能就环保达成一致协议,此时N国由于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而对在该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τ,但S国由于环保措施较宽松,对本国产品不征收污染税。N国政府为平衡由于污染税带来的成本差和向S国施加环保压力,故对来自S国的每单位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税率为t,此时,N企业在E(即在本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条件下的利润函数为:

式(7a)表明N企业要为其全部产出支付污染税。当N企业在S国建立分厂,进行FDI时,它只对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支付污染税,此时,N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Γ为N企业在S国进行FDI时的固定投入。如果N企业完全搬迁到S国进行生产,此时它可以规避污染税,但其产品返出口到其母国N国时,每单位要被征收t绿色关税,此时,N国的利润函数为:

S国企业的利润函数则为:

j=E、F、D;cN、cS分别为N国、S国企业的单位成本。可以据此求出企业在各种条件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资x.

(1)N企业采用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各自产出为:

N企业采用F方式时,它维持在国内的生产以供应国内需求,同时在S国投资以供应S国,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下,N企业完全在S国生产,而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也在S国生产,此时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且各自的市场供给为:

比较(8a)、(8b)、(8c)可以看出,当N国在国内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时,绿色关税t能降低从S国的进口并增加N企业在本国的生产;同时,在D下,绿色关税的存在能减少S国产品出口到N国,这就是说,绿色关税在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看出,污染税τ能降低E、F下N企业的产出,但会增加S企业的产出。但污染税在D下不起作用,原因是N企业搬到了不征收污染税的S国生产。在E、F下,成本方面的差异也对各自的产出有影响,对方企业的成本对己方的影响是正的,而己方成本对己方的产出影响是负的理由是对方成本越高,其产出越少,因而己方面临的竞争压力就越低,从而可以产出越多,而己方的成本将直接降低己方产出。S国成本越低,产出由N国转移至S国的数量则越大,即从“洁净国”到“脏国”的产出转移越多,从而世界变得越不洁净,这从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可以看出。由此,得到

结论1绿色关税能降低从南方市场(“脏国”)的进口,使世界变得环保;而成本差异会使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世界环境恶化;不对称的污染税亦恶化世界环境。

(2)在第二阶段,企业决定其减污R&D投资以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生产成本。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算式和式(8)的产出结果中,可以得出E时减污R&D投资为:

在F下,存在技术外溢效应,S企业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在S国的技术,如果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话,N国将降低减污R&D投资的激励,此时,各自的减污R&D投资为:

在D时,由于S国不征收污染税,此时企业都没有进行减污R&D投姿以减少污染排放从而降低成本的激励,故有

在E、F下,对于非污染密集产业来说,xNE和xNF关于τ呈单调递增,因为此时减污成本不高,且τ对于量只具有边际影响;但对于污染密集产业来说,减污R&D关于τ呈倒U型(1)。对xNE和xNF关于t求导,有,这表明,绿色关税能促使N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投资,其原因是t减少了从S国的进口,使得N企业在国内的供应增加,而进行减污R&D投资能降低N企业由于污染税而产生的成本。xNE和xNF关于cS求导,有,这是因为cS的存在降低了S企业的生产,增加了N企业的市场供应量,从而使N企业有激励通过环保研发投资来减少因污染税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但cN越高则会降低N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的激励。(1)由此,得到

结论2绿色关税能有效刺激N企业减污R&D投资,而N企业成本上的劣势却会减少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以应对国内的污染税。但绿色关税对于S企业锦污R&D投姿没有作用。

3.2 政策Ⅱ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如果S国与N国就环保政策达成一致,采取一致的环保措施,即对在本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此时,N国不再对S国的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此时N、S国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利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求解,可以得出D时的各自产出为:

(1)在N企业进行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通过计算有:

在F下,则存在技术外溢,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时,N企业全部在S国生产但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N国,此时,存在技术外溢,且各自的市场供应为:

比较(11a)、(11b)、(11c)可以看出,N企业在E、F、D下其国内的供给相同但考虑成本差异时,E、F下要低于D时其对国内的供应,原因是D时在S国的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减污技术的高低对产出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减污技术越高,产出越高,因为由此能规避更多的污染税。由此,得到

结论3在环保政策协调一致即各国都征收对称的污染税时,决定各国企业产出的是成本差异和减污技术的差异,成本越低的国家其产出越高,减污技术越高的企业其产出也越高;同时,成本差异是导致污染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假设cN>cS)。

(2)在E下,不存在技术外溢,i=N、S,把它代入式(11a),可以得到。在F、D时,分析的结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F、D时,存在知识技术的外溢,外溢效应为δ,把式(6)代入式(11b)和式(11c),并把QFN、QDN关于δ求导,有,即技术外溢程度越大,N企业的产出越低,而S企业的产出越多,这是因为由于技术外溢,使得S企业收益,从而降低其污染成本,增加其产出;而S产出的增加会导致N产出的降低。由此,得到

结论4在环保政策对称下,一国企业增加其减污技术投入,会增加自身的产出,而减少竞争国的产出。技术外溢程度越严重,技术领先国的产出会由于技术外溢而降低,而技术落后国的产出会因为技术外溢而增加。

(3)把式(11)和式(5)、式(6)代入式(10),通过求解,可以得出在E时企业的减污R&D投资xNE、xSE(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以及在F、D下,由于存在技术外溢,S企业能模仿N企业的排污技术,即S企业的每单位产出的排放为,经过计算可得出xNF、xSF、xND、xSD值的函数形式(2),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发现:xNE和xSE关于τ呈倒U型(即在τ较小时,,但在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投资随τ的增加而减少),对xNF、xSF,xND、xSD关于τ的函数亦呈倒U型,原因与政策I时的论述类同。在E下,没有技术外溢,所以此时技术模仿程度不会影响企业的减污技术投资。对xNF、xND、xSF、xSD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原因是对于N国企业来说,技术外溢程度越高,它投资于研发的外部性越大,投资越多,并不能为其带来越大的竞争优势,相反还好因为技术外溢造就竞争对手竞争力的提升,使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降,故N国企业没有减污技术投资的动力;对于S国企业来说,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其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激励就越低,因为模仿比创新的成本低。在成本差异情况下,对xNE、xNF、xND关于cN求导,对xSE、xSF、xSD关于cS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对xNE、xNF、xND关于cS求导和对xSE、xSF、xSD关于cN求导,其导数也大于0。可得到

结论5在环保政策对称时,污染税的提高会加大各企业对减污技术的投资(在污染税率较低时),但技术外溢程度δ的提高会降低各企业减污技术的投资;同时,成本对企业的影响与环保政策不对称时是一样的。

3.3 政策Ⅲ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N国和S国实行协调对称的环保政策,都对单位污染征收污染税τ,此时N国不对S国征收绿色关税,但由于存在技术外溢问题,N国对S企业出口到N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η,但对N企业的返出口不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此时N、S企业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

(1)求解式(12),可以得出E、F、D下,N、S企业的产出为:

从式(13)可以看出,η对N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η的增加能促使N企业生产更多,而η却能有效的抑制S企业的生产,这是因为,η是针对S企业征收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税,能有效的保护N企业,抑制S企业的侵权行为。同时,也可以得出,η的实施,会减少N国的产品供应,但对于S国的供应却没有影响,原因是η的征收是单向的,不对称,只对S国企业出口到N国的商品征收(考虑成本差异时,有QNE<QNF<QND,QSE>QSF>QSD.)。由此,可得到

结论6当两国采取对称一致的环保政策,为保护知识产权,N国对S企业征收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时,其影响是不对称的,能有效的降低S企业的出口,增加N企业的产出。

(2)求解此时的环保研发投资可以得到xEN、xES、xFN、xFS、xDN、xDS值的函数形式。并且,在政策Ⅲ时,对xEN、xES、xFN、xFS、xDN、xDS关于τ求导,可得出与政策Ⅱ下类同的结论,即在τ较小时各导数大于0,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原因亦与政策I/Ⅱ下类同。τ对xFN、xDN、xFS、xDS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这结果与政策Ⅱ下类同,原因亦类同。对xEN、xFN、xDN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大于0,即;对xES、xFS、xDS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因而,可以得到

结论7在政策Ⅲ时,污染税率和技术外溢水平对各企业投资的影响与政策Ⅱ下类同,即污染税的提高会使得各企业增加减污技术投入,技术外溢水平的提高则会降低其投资激励。而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则会抑制S企业的减污投资,增加N企业的减污投入。

4 不同政策环境和生产方式下企业的产出及R&D投资比较

不同的政策会使得企业出口选址的条件发生变化,为减少问题的复杂性和论文篇幅,假设企业进行选址的条件是满足的(选址问题,读者可参考Alireza Naghavi(2006)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已有很好的论述);同时,为突出比较不同政策对企业产出的影响,略去对不同国家企业差异的分析,即假设cN=cS=0(当考虑成本差异时,结果并不受影响);且,假设污染税税率τ、绿色关税税率t、知识产权说税率η是相等的,即τ=η=t,a=1。

4.1 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企业投资和产出的比较

(1)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且cN=cS=0,τ=η=t,a=1时,比较式(9a)、(11a)、(13a),并对N国企业在政策Ⅰ、Ⅱ、Ⅲ下的投资进行赋值比较(1)。从中可以看出xEⅢN>xEⅡN>xEⅠN,即N国在政策Ⅲ下的减污投资大于政策Ⅱ下的,政策Ⅱ的大于政策Ⅰ的(污染税、绿色关税和知识产权保护税一般都较低,现实中不会超过20%)。同样的,对S国企业的投资也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xEⅠS<xEⅢS<xEⅡS,即S企业在政策Ⅰ的投入最小,政策Ⅱ下的研发投入最多。加总N、S国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减污投资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Ⅲ居中、政策Ⅰ最少。但随着税率的增加,Ⅲ政策下的总投资会逐渐超过Ⅱ的总投资。

(2)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时,由式(8a)可得出政策Ⅰ下企业N和企业S的产出:

在政策Ⅱ下各自的产出为:

在Ⅲ下各自的产出为:

对式(14a)、式(14b)、式(14c)中的N企业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产出分别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N企业在政策Ⅲ的产出最多,Ⅰ的产出最小;而S企业在政策Ⅰ时的产出最多,Ⅲ最小。这是因为,政策Ⅲ对N企业的保护最大,而对S企业的征税最严重,政策Ⅰ时则正好相反。加总N、S企业在三种政策下的产出并进行比较可得,政策Ⅰ、Ⅱ、Ⅲ的产出依次递减,这是因为政策Ⅰ、Ⅱ、Ⅲ下企业的税收负担依次加重,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故会降低其产出。因而,可得到

结论8随着税收政策的加重,N企业的减污投资和产出会逐渐增加,但S企业的投资在政策Ⅱ时最多。加总的产出随税收政策的加重而递减,但减污投资会递增。

4.2 在F和D时,N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投资和产出比较

根据赋值法,得出和4.1节相同的结果,即N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减污研发投资依次递增(F和D情况下走势相同);而S企业在政策Ⅱ下的投资最多,Ⅰ下的投资最少。N企业在F和D时的产出与在E时的产出类似,都是在政策Ⅰ、Ⅱ、Ⅲ下其产出递增,而S企业在正好相反,其产出依次递减。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在F和D时都是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Ⅰ最少,政策Ⅲ居中。而总和的产出与E时的情况类同,都是政策Ⅰ产出最多,政策Ⅲ最少,政策Ⅱ居中,其原因与E下类同。因而以得出

结论9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N企业都会享受政策的保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其产出会随保护的增强而增加,其投资的激励也会加强。但S企业的产出则会递减,其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时最多。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最多,总和的产出以政策Ⅰ时最多,政策Ⅲ最少。

5 各种政策下的世界总体污染水平的比较

5.1 E情况时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比较

世界的污染水平由各国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的加总决定,加总的污染物越多,世界的环境状况越差,总体的污染程度越高。由前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E情况下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PⅠE、PⅡE、PⅢE.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后,可以得出E时,政策Ⅰ、Ⅱ、Ⅲ的世界污染状况,其中,政策Ⅰ下的污染最严重,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而政策Ⅱ居中。这是因为,政策Ⅲ下的环保政策最严厉,政策Ⅰ下的环保政策最缺少约束力,故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这与直觉是相吻合的。

5.2 F情况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IF、PⅡF、PⅢF,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得出F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有PIF>PⅡF>PⅢF.

5.3 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ⅠD、PⅡD、PⅢD,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知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为PⅢD<PⅡD<PⅠD,原因同E时。由此得出

结论10世界的总体污染水平在政策Ⅰ时最严重、政策Ⅱ时居中、政策Ⅲ时最低,即随着政策的越来越严厉,世界会变得更加洁净。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贸易政策、环保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组合对于企业减污投资水平、产出水平和世界污染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10个具有很强逻辑及和现实一致结论,表明了不同的政策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协调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使之既有助于世界污染的减少,也能促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既能增加总产出和增加对技术的投资,又能促进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要努力协调好国内的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使这三者间的冲突降到最小,同时,也要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有理有据地表达有利于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主张。

由于计算的复杂和篇幅的限制,本文未能分析企业在E、F、D之间进行选择所必要满足的条件,只是简单的假设了满足该条件;同时,本文也未能分析各情况时的各政策下的社会总体福利(包括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政府税收和环境洁净水平)及政府应该选择的最优税率及各种税率间的组合,而这是把这些问题简单地留给了后续的研究。后续的研究应该加入本文所忽略的上述内容,同时,还可以加入不确定条件下的政策组合问题。

参考文献

[1]Markusen J R,et al.Environmental policy when market structure and plant location are endogennous[J].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4:69~86.

[2]Michael E.Porter,Claas van der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1:1~16.

[3]Carraro C,Siniscalcl D.Environmental policy reconsidered: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4,38:545~554.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9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为了使本国经济不至于受到国外经济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其通过对关税的增减和限定进出口往来贸易减缓国内经济压力的经济政策。其与自由商贸方式恰恰相反, 前者是限制国际间进口贸易的定额和增加国际间贸易进口关税而后者主要是使进口产品的关税尽可能降低甚至免除, 让国内经济体系能够和国外的经济体系进行接轨, 而避免本国制造业厂商的赋税过于沉重的一种经济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很容易与进口替代和重商主义相联系。重商主义人为保持一个可观的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国际外贸中实施进口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家商品在本国市场里免受国外产品的冲击, 并且对本国产品提供多种优惠措施, 以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的政策和主张, 在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过程中其主采取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这两种手段。前者包括采取配额进口制度和许可证进口制度等一些非关税手段来对国外产品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后者主要是依靠高额的进口关税来阻止国外产品大量的涌入国内, 对国内制造业带来影响。以上两种经济政策也是不发达经济国家发展国内经济和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有效措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则是将国际间的贸易逆差进行纠正和收支的一个工具。在国际贸易竞争相对自由的阶段, 发展较晚的国家通常会对贸易保护政策大力推行, 而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其提倡的是贸易自由理论, 发达国家人为贸易保护理论只是在国内经济遇到危机的时候采取的临时性政策。但是就国际间各国发展的形式不难看出, 如果发展中国家只是在国内经济遇到危机的情况下才去才去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 那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最终导致达到国家不断输送他国产品, 致使本国产业受到致命的打击。

二、演变过程

很多国家对贸易的保护起源于十五世纪。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国际资本主义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中, 由于产业革命和地理开发的影响, 导致欧洲的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工, 使得西欧各个国家的封建经济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并被不断壮大的货币经济替代。当时的财富形态都是用金、银来衡量的, 因此使得人们不断追逐金、银, 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是不会生产金、银的, 再加上和东方国家贸易的逆差, 所以当时的金银在西方国家十分紧缺。为了更好的解决金、银缺失的问题, 西方国家开展了殖民地行动, 通过不等价或掠夺的手段获取金、银, 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大量资金, 并最终促使资本主义发展。

直到十八世纪后期, 西方国家与美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致使资本注意形式完全确定。但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工业发展程度的不均衡, 致使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出现, 其目的是主要为保护本国正在成长的产业, 给本国工业留有发展的空间。制造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不尽可以使生产单位快速发展, 同时也可以产生连锁反应, 促进国家其它领域的发展, 使国家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但是在这一阶段, 保护的产业不尽有一定选择性, 同时还限制时间。而且在这段时期, 普遍主张的论点是工业成长以后就必然会拆掉保护壁垒。

随着时代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向第三阶段过度。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 使国内经济达到平衡, 同时政府阶层也向外贸领域进行干涉, 通过提高或降低进口赋税来增强本国国民的收入。通过政府调节进出口税赋, 使国内产品较比进口产品价格要便宜很多, 极大的促进了本国产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干涉, 引导人民积极购买国货, 在这种条件的制约下, 国民会将更多的收入都花费在购买国有产品上, 极大的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在正统贸易理论描述的完全竞争世界中, 行为主体多而各自的规模较小, 因而决定不了经济运行的结果。在该市场环境下, 经济政策主要依据的是商品特点、质量以及价格。而在此期间, 战略环境会有极个别的行为主体控制市场环境, 其强有力的能力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造成重大影响。其次, 因为技术改革, 技术成为了国际间竞争最主要的竞争因素, 而对于利益的比较基本是人的行为, 同时在该阶段, 一个产业过渡到另一个产业的外溢情况已经存在, 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对提高国家技术发展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政府大力保护和支持这些对国家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组织。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WTO组织的运行, 促使国际贸易发展到全新的阶段。在这个时代的贸易保护注意虽让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一阶段贸易改革的某些特点, 比如像公平贸易等, 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有所差异的, 其保护的手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对于国家经济的原有发展现状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最终致使现今贸易保护理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 (01)

[2]顾国平.金融危机阴影下的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经济和贸易政治的视角[J].国际论坛.2011 (04)

[3]蔡月姬.中外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浅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6)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10

1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

根据百度百科的阐述, 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指的是“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 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1]”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我们不难看出, 知识产权其落脚点在于个人或者组织通过脑力活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因此, 通常来说我们所认为的知识产权往往具有无形性、创新性以及独占性的特点。知识产权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不仅可以激励创新和发明, 同时先进的知识产权还可以吸引投资, 从而实现商业利益的更大化。

2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事实上, 国际市场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探讨。这是国际市场上最初关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雏形。而今,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而今,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截至目前, 国际上许多国家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以维护其独有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但就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 知识产权作为商品附加产品, 其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面临着诸如窃取盗用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而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频率加快,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为国家所关注的焦点。

当今的国际市场, 其已然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权威的立法规范, 其同时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该规定的形成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树立了准则, 从而对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产生了有力的强制措施。

3 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伴随着我国正式加盟世界贸易组织, 其所面临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十分严峻。于吉辰、王爱华在其著作《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我国对外贸易》中提到, “随着中国加入WTO, 虽然加速了国际贸易自由的进程, 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知识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导致既要促进经济发展而大力推进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 又要注意由于各国对知识产品的特殊保护而特殊对待。因此, 国际贸易中出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难问题, 必须为我所面对, 并寻求解决之[2]。”

综观目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 其中不少企业通过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研发了新产品。在过去, 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因此多数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忽略了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企业往往只重视企业物质资产的保护, 却忽略了企业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意义。资料显示, “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 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3]”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2004年, 我国专门为此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 该工作组的成立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持。2005年, 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力度, 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此开启了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制定计划。2010年11月5日, 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决定从2010年11月5其起至2011年3月, 国家将在半年时间内集中开展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此次电话会议的召开, 再一次彰显了我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1]。

而今,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步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必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4 如何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提升首先需要加强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就我国来看,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中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 此类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十分薄弱, 其往往忽略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对外贸易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不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完善的首要条件。

回顾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走过的路, 要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注重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等。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 未来国家还应该针对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同时不断加大国家相关政策对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重视力度。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保障。

此外, 我国还应该不断的借鉴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目前国际市场中关于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优秀事例比比皆是, 这都为我国对外贸易行业中企业如何更好的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经验。因此, 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 应兼容并包地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立法规范, 从而促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最后, 注重行业人才的培养也是解决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方法。唯有综合国家、企业自身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 才能够有效实现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更好发展, 稳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5 结语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一个横跨多学科的复杂话题, 本文综合目前学术界关于如何更好保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目前, 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由于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各国纷纷开始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予以严格把控。而今, 面临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以及愈演愈烈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趋势, 我国在不断建立健全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以维系我国相关知识产权的技术安全, 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 维系我国在国际市场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保护.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4459.html.

[2]于吉辰, 王爱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我国对外贸易[J].理论学刊, 2004.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11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该选择正确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和政策,在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我国农业产业,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贸易的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按照价值规律,农产品生产靠市场机制自由调解,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然而,一旦价格高涨就会引发下一生产周期价格过低,农民遭受巨大损失。这使农民对市场望而生畏。面对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农民无所适从,直接制约了农产品贸易。

(二)农产品贸易合同纠纷率较高,农产品购销现货交易为主

农产品购销合同纠纷率较高,这使得农产品交易多以现货交易为主,随行就市,因此供求不平衡的

(三)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不旺

名、特、优、新农产品是农业致富产业。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做不到优质优价。这些产品售价很低就不会激发好的生产,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就不能更加丰富。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建议

(一)出口实行支持鼓励政策

我们要调整出口支持方式,建立以出口组织措施为主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采取应对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并改革出口补贴的方式。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出口组织方面的组织措施

这是我国出口支持政策的重点。政府要成立有关促进出口的组织,在信息提供和营销支持方面提供援助。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外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市场容量的大小、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商品进人的可能的营销渠道、国外的绿色壁垒等。在营销支持方面,政府要协助我国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可对先期进人新市场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助;另一方面要提供营销活动的支持,并制定联合的、集中的出口市场促销计划,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采取应对非关税壁垒措施

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检验检疫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出口商会,提高出口企业的组织与联合程度。建立出口商会,对于抑制出口企业之间压价、分散出口市场、提高出口企业的实力是很有必要的。出口企业压价,容易受国外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起诉;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又有可能使进口国采取过渡期特殊保障机制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改革出口补贴的方式

虽然直接的出口补贴不允许,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间接的出口补贴方式,例如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减免铁路运输基金等。当前,我国出口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支持不足,农产品的出口不能足额退税。

因此,应加大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的支持,增加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二)进口实行保护管理政策

入世后,我国传统的进口保护手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于关税措施,由于其透明度较高,且我国已承诺大幅度降低关税,因此以关税手段保护的作用将很小。建议采取以下非关税壁垒措施:

(1)实行比例配额制

对饲料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出规定,在其所购人或使用的原材料当中,必须有多大比例来自本国的生汽这在一定程度_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探索上就会限制进口原料的使用,从而间接限制了国外农产品的进口。

(2)采取必要的SPS措施

SPS协议第3条允许各国政府在履行义务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可根据相关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谁、指南和建议采取措施:二是如果有科学理由的话,或根据该协议第七条所列的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后认为这种保护是适当的,那么这些措施可以定在更高的保护水平上。

(3)采取技术壁垒措施

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壁垒,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

⑷加强进口农产品的国内流通管理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对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的淮入进行严格的规定,从而限制进口企业的数量。另外,对进口农产品在国内的流通渠道、销售方式也要作一些规定,如转基因农产品销售时必须作标识等。

(三)农业生产实行扶持创新政策

(1)收入政策创新

我国过去对农民的补贴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补贴,这是一种对农民的间接补贴。近几年才实行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等,现在中央提出提高农民收入,所以还应该增加一些新的补贴。如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生产投入补贴等。

(2)价格政策创新

我国仍然要采取支持价格政策,但是水平不能太高。虽然支持价格对于生产有一定的扭曲,但是它对于保障供给还是很有效的。由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支持价格还是要存在的。

(3)结构政策创新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一般服务支持,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等。同时要加大西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给予当地农牧民生态保护补贴。加强对落后地区农牧民的扶贫工作。扩大所有农户经营规模,建立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即建立起由全体农民参加的、由村镇县省中央各级联合的农协。这就要求对我国当前的各类合作社进行改革。

保护贸易政策分析 篇12

1 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于1995年1月建立, 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 是最有权威的国际贸易组织。到2008年底, WTO成员有153个, 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95%。WTO追求自由贸易, 但不是纯粹的自由贸易组织, 它倡导的是“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竞争”的贸易政策。WTO建立以来, 通过以下方法抑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 WTO成员通过自律和诚信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约束违规的贸易保护行为。

(2) 对WTO原始成员而言, 要求它们在享受WTO建立时的各种协定与协议中权利的同时, 要认真履行它们在其中的义务承诺。

(3) WTO必要的贸易保护。WTO追求自由化, 但又含有贸易保护的成分。考虑到WTO成员本身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货物和服务产业竞争力存在的差距, 根据其实际需要, 可以进行必要的保护。如发展中国家成员保护程度可高于发达国家成员, WTO成员可以根据本身产业的竞争力, 设置不同的关税税率等。

(4) 通过政策审议监督WTO成员履行义务, 抑制违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WTO在2008年内, 开始通过收集各成员最新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定期出一份报告, 公布于众, 并将其提交贸易政策审议委员会, 由各成员评判和互相监督, 敦促各成员采取慎重与克制的态度。

2 2008年9月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2009年9月25日在匹兹堡召开20国领导人金融峰会, 就在匹兹堡20国集团峰会召开前一天, 欧盟决定, 对产自中国、巴西和亚美尼亚的铝箔征收为期五年的正式反倾销税, 其中对中国无缝钢管和铝箔的关税税率分别高达39.2%和30%, 尽管欧盟领导人此前多次承诺反对保护主义, 但今年以来, 欧盟接连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盘条、葡萄糖酸钠、无缝钢管和铝箔等商品实施所谓反倾销行动, 对此中国政府表示了强烈反对。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 反倾销案不断增加。据世贸组织统计, 2008年中国遭遇到的反倾销调查达73起, 反补贴调查达10起, 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 是全球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上半年,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 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 更多达58起, 涉案金额超过80亿美元。

3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3.1 推动了各国滥用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

随着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 涉案金额猛增, 国内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目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有不同特点, 但更倾向于使用技术壁垒, 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采用反倾销等传统手段。其中, 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增长较快。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特保措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达到了高峰。尽管通过反复磋商谈判, 最终我国采取主动配额暂时平息了这场争端, 但在配额时代结束的第一年, 中国纺织品出口未能充分享受到纺织品自由贸易释放的市场空间, 却仍要受主动配额的约束。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据商务部统计, 仅2008年一季度, 就有8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发起17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涉案金额达20亿美元。我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5起, 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澳大利亚还首次对我产品发起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

3.2 加大了我国外贸的外部经济风险

随着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我国外部经济风险开始向宏观层面渗透。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来看, 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已成为影响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由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对华投资、技术出口等领域全面施压;在欧盟政府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的同时, 当地企业与中国厂商的矛盾出现了激化的趋势, “砸店”、“烧货”的事件时有发生, 不仅危及中国厂商的正常经营和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 而且开始形成针对中国产品的“民间壁垒”;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主要贸易伙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盛行, 贸易保护手段不断升级。在受“质量安全问题”影响的主要产品中, 蔬菜、水海产品、玩具三类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受阻。进入2008年, 外贸顺差迅猛扩张势头显著收敛, 并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据海关统计, 2008年1月至4月, 我国外贸出口4245.9亿美元, 进口3635.9亿美元, 贸易顺差580亿美元, 同比下降7.9%, 净减少49.4亿美元。

3.3 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 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 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目前, 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了对象国的技术性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检验和检疫的规定、环保等方面的限制。仅因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就超过500亿美元。

4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从政府的角度看,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我国政府应该着手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是事实, 政府应借着入世有关法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 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建立国外贸易保护预警机制, 及时向企业传递国际市场的新情况,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帮助并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此外, 应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 一旦发生贸易摩擦, 政府应充分利用WTO解决双边和多边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 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

4.2 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通过多种方式, 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在吸收外资先进技术的同时, 重点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立我国高技术研发基础,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建立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在引进大量国外传统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 促进我国自主开发的能力与体系建设;出于国际竞争考虑, 必须通过自身研发来取得谈判主动权的领域方面, 也要积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

4.3 加快建立优质优价为基础的出口商品战略体系

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 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分析职能, 确定科学的分析指标和方法, 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 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参考。要建立预警机制, 通过信息分析, 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 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 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 变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 以免授人以柄。

4.4 加快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宣传和推广

进行ISO14000认证是消除环境壁垒最有效的和根本性的措施。在时间表上, 我们应珍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制定ISO14000框架性文件中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实施环境标准方面十分有限的宽限期, 充分利用对已取得ISO19000认证的经济组织在申请ISO14000认证方面的有利条件, 使更多的企业取得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 保证出口商品在技术、环保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在ISO14000认证的框架之中, 努力推广出口产品的清洁生产, 鼓励使用清洁技术和清洁工艺, 避免国外“环境补贴”的指控。

4.5 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 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比较低, 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我国出口的55%以上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资完成的, 服务贸易发展出口严重滞后, 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0%, 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 客观的市场容量也要求必需转变转变增长方式。一方面稳定或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又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扩大产品出口, 达到改善贸易结构, 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层次, 实现结构升级, 错位发展。

4.6 培植国内消费市场

国家经济的发展总是依靠别国, 总是被别人牵着走, 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有待于花大力气来培植。

4.7 当前急需解决的办法

(1) 谈判。

因为我们是最大的贸易保护的受害者, 所以, 要去找原因, 然后去谈判, 在G20峰会期间, 我们和很多国家都有这个谈判。包括和美国, 美国实施了贸易保护, 对我们有伤害, 那我们可以采取谈判的方式。

(2) 团结。

团结才是力量, 需要联合更多和我们利益相关的一些国家, 比如说一些发展中国家, 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这样的一些国家, 包括巴西, 他们肯定也是强烈反对这样的贸易保护措施的, 然后我们在这样的一些国际舞台上, 能发出我们更多的声音。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的声音的力量。所以说在国际上的这个话语权是特别重要的, 就是发展中国家, 必须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第一次峰会, 第二次峰会, 到第三次峰会, 就是发展中国家, 尤其以中国为代表的这些国家, 在这样一个舞台上的发言, 发言的力度, 包括实质上的这种话语权, 比如说在金融体系上的, 这个所代表的份额和力度都在增加。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如果我们和上一次的G20峰会的举办时间相比, 我们会发现, 现在这个会议的背景, 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地走向复苏, 那么, 其实在经济复苏之后, 我们大家更关心的是怎么样能够让经济持续地发展, 怎么样防止因为贸易保护, 而使得世界经济重新陷入泥潭。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应对危机的国际经验 (四) [J].中国经济时报, 2009, (5) .

[2]杨丹辉.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经济时报, 2006, (3) .

[3]富子梅.经贸环境趋紧是压力也是动力[J].人民日报, 2008, (4) .

[4]李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间壁垒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1) .

[5]刘玲玲, 刘扬, 钟笛.今年外贸顺差为何明显减少[J].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8, (6) .

[6]周姗.新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如何实行贸易保护[J].职业圈, 2007, (3) .

[7]刘旭.国际贸易环境:在动荡中前进[J].国际金融报, 2008, (03) .

上一篇:第3腰椎横突下一篇:五年制高职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