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2024-09-24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精选8篇)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篇1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摘要:贸易保护主义泛指一国运用各种手段保护本国出口、限制外国进口的政策和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下又兴起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措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但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乏力,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对我国这样出口贸易规模巨大且仍在扩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影响更是巨大。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策略探讨 影响分析

2014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143912亿元,增长4.9%,201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总值为6.57万亿元,增长0.9%,总体而言,我国出口总量规模较大且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对于我国的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就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特点,从而分析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措施。> >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一)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普及和成熟,各国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经济荣衰,各国政府为支持各自国家的发展,各种以环境、文化、民族利益等为名的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各国政府面对的政治经济压力持续加大,于是越来越多国家转向新贸易保护主义。这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贸易逆差加重但面对后来居上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竞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发达国家常常更为普遍。

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死灰复燃也得益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使得公司节约了成本,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稳固了自身的扩张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成了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肆虐的温床,为各国重拾新贸易保护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常见形式与特点

不同于以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以非关税为主,在形式和名义上更具隐蔽性,但却更有影响力。常见的有以技术法规政策等形式出现,通过严格技术体系增加进口难度的技术贸易壁垒,以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等为借口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以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蓝色贸易壁垒。

与旧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具独特个性,所谓的“新”,是因为它主要是依赖非关税壁垒为主的手段,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名义上的隐蔽性以及更加深远广泛的影响力。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不利于出口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常表现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环保等借口凭空拔高贸易壁垒,意图保护本国企业与市场,这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来说,出口必然将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点利用数据可以佐证,2013年我国出口货物总额同比增长7.9%,而2014年为3.4%,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多,技术含量较低,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标准的技术规范、检验检疫和环保要求,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出口收到了明显冲击。

(2)加剧贸易摩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国所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数量多年来长居世界之首,继2009年美国对中国轮胎发起双反调查案以来,我国的无缝刚钢管业、纺织服装业、玻璃行业均遭遇贸易摩擦,损失惨重。金融危机爆发后五年以来,世界各国出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法规政策保守估计逾三百条,几乎均被坚持执行至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仅今年上半年,我国就遭遇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将近四十起贸易救济调查,设计钢铁、机电等多个产业,以美国发起的案件数量为最多,发达经济体总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7起,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数量为22起。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一如既往以外,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拉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程度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形势下家居的贸易摩擦,需要新政策来应对。

(二)积极影响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增加量出口的困难,倒逼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在要素价格上涨、传统优势流失的压力下以创新与人才寻求新的出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环境保护标准。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首先,我国应当多参与多边贸易机制进程与谈判,积极为本国争取权益,敦促世界各国平等协商谈判,建立、完善更加开放、公平、公正的贸易秩序和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为我国企业减少、避免遭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

其次,政府要健全贸易保护预警、协调机制。对于国际政策、法规要组织人力、物理、精力花力气研究、吃透,并及时公开、宣传相关信息,加强对企业的舆论引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帮助与救济。

(2)做好行业建设。作为介于国家与企业之间中观层面的重要联系纽带,行业协会在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时科发挥的潜力巨大,值得挖掘。组织有力的行业协会,首先自身经营管理得当,决策、协调机制健全,针对贸易摩擦,着眼全局,组织企业对抗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行业应对能力,同时也要完善、提高行业标准建设,为全行业生产水平、市场份额的提高做出努力。

(3)企业积极应对。首先,面对贸易摩擦企业应当积极应对,不怯于出席应诉,而应该利用相关国际法律条规应对,不放弃为自己伸张权利、争取利益的任何机会。其次,应当积极开拓市场,对于出口企业来讲,稳定原有国家市场和客户固然重要,然而在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动荡的今天,积极开拓新市场、分摊风险无疑是更为有利的选择。此外,本质上来讲,提高产品质量、创新生产技术与管理才是应对的根本之策,以更强硬的实力、更高质量的产品打造更响亮的品牌,无论贸易保护如何进行纷繁复杂的变身,都难以动摇其根本。

四、小结

本文针对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现状,就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形式和双重影响金星路简要分析,并基于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肖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11,.[2]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4.1、继续促进安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过去安徽在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面,进步明显。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每年都能维持在90%以上。但是,从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安徽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要走。第一,在提高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第二,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近年来,安徽在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陆路车辆、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金属制品出口方面的能力加强,且领先于除纺织产品外的其他出口商品,这与安徽近年来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安徽要鼓励这些具有创汇能力的行业在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加大相关机电产品出口,以促进出口创汇。此外,近些年,安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不少进步,可以鼓励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对于一些附加值不高而安徽又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的产品出口,如纺织产品,要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品牌建设等来提高该类产品的附加值,以提高其出口创汇能力。

2、统筹各市出口发展。在安徽省各市出口发展中,合肥遥遥领先,而省内其他城市出口创汇能力较弱。政府应该统筹各市发展,根据各市在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不同优势,鼓励和支持各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相关产业,使其产品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安徽省内各市要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城市群等建设带来的机遇,发展壮大各市支柱产业,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要以生产出具有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品牌知名度的产品为目标,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这样,在对外出口中才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提升出口创汇能力。

3、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注意到安徽对美国出口增长较快,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缓慢。这使安徽在对美出口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外汇收入的同时,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也在逐渐增强,这样容易因发生突然事件而导致重大损失。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对安徽扩大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安徽应在保持对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同时,逐渐加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此外,由于安徽出口集中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2013年为例,安徽对这三大洲的出口总额占比78.87%,所以安徽在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同时,要注意开拓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4、丰富安徽出口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为了促进贸易的达成,国际贸易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贸易方式,如:经销、代理、加工贸易(又包含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境外加工)、对销贸易、寄售、展卖、拍卖、招投标、期货交易、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3}而安徽对外贸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在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比较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且不包含境外加工贸易)主要是通过一般贸易出口实现的。因此,一方面,安徽应当在提高一般贸易出口额的同时,努力提升一般贸易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另一方面,安徽应当加快传统加工贸易(不包括境外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加工贸易全面转型升级的基础,而具有销售控制权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主体。此外,安徽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国外投资办厂,可以在绕过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促进安徽省的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的出口。除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还存在如上所述的许多其他的贸易方式,随着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新的贸易方式出现,以服务于对外贸易。安徽应丰富对外贸易方式,提高其他贸易方式在安徽对外贸易中的使用,使安徽出口更具活力,促进安徽出口不断发展。

注释:

{1}2007―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本段出现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

{2}2009―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本段出现的数据是基于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数据。

{3}根据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参考文献:

[1] 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1

[2]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安徽省工业行业发展报告[EB/OL].http:///info_view.jsp?strId=***953982&view_type=2,2014-04-29

[3] 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357

[4] 杜运苏.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4(9)

[5] 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等.贸易方式、生产控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09(10)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篇2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主要特征

谚语说“实现自由贸易就像上天堂, 每个人都想去, 但不想去得太早”, 根据这个谚语,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囚徒困境” (如表1)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 每个国家都是理性的, 即选择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 每个国家都有两种战略选择: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两个国家的效用, 其中第一个数字是国家A的效用, 第二个是国家B的效用。

根据博弈论, 纳什均衡就是 (保护贸易, 保护贸易) :因为给定B国保护贸易的情况下, A国的最优战略是保护贸易;给定B国自由贸易的情况下, A国的最优战略也是保护贸易。所以, 出现了个人的理性选择不是集体的理性选择。明显可以看出, 全世界集体理性的选择是自由贸易, 但每个国家都想别人先采取自由贸易, 而后跟进, 不想先行动, 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要达到集体的理性选择, 就是合作, 通过协调达到合作, 同时选择自由贸易。

1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保护贸易主义在开放的经济形态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会不得人心, 备受谴责。但是, 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甚至盛行。比如, 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 美国为了应对危机, 在1930年签署《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 大幅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 提高关税税率到53%的水平, 结果使美国在此后的3年中遭到了33个国家反关税政策的抵制, 国际贸易量急剧下降。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 2008年11月, 在华盛顿金融峰会上, 来自世界各地20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的领导人达成协议, 一致采取行动, 抗击经济减速, 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保持市场开放。英国首相布朗是最早提出要召开20国集团峰会的领导人之一, 他说:“今后一年, 我们会避免设置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各国领导人对这一点都表示赞同。更重要的是, 我们都请本国的贸易部长, 在今年年底之前, 达成新的贸易协定的原则精神。”20国集团的经济产量加起来, 占世界经济总产量的80%以上。可见20国集团峰会召开对全球经济复苏有着重大意义。令人遗憾的是, 墨迹未干, 世界银行发布的监测数据中指出: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 20国集团中已有17个国家采取了旨在限制他国贸易流动的政策手段, 金融危机以来, 在各国提出的78项贸易措施中, 有66项涉及贸易保护。世界贸易组织从2009年开始加强了对各国“救市”措施的监督和审议。据世贸组织统计, 截止2009年3月初, 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同比也增加了将近50%。重要的是在美国的经济救助方案中, 就有“购买美国货”这样明显的贸易保护痕迹。其在全球范围的示范效应不言而喻, 这已经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警惕和担忧。

2009年7月, WTO发布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 报告列举的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 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时期蔓延得多么迅速。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往往大大加深了金融危机, 大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2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2.1 贸易保护的手段众多

由于关税手段比较引人注意, 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或受到贸易制裁, 即使在金融危机下, 一般国家不敢明目张胆地采用。许多国家采用烦琐的进出口手续、禁止或者限制进口数量、对进口产品实行非自动许可、限定进口商品入关口岸、提高标准化和技术规定、扩大出口补贴范围、采取救济保障措施、采取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2.2 国家之间连锁反应

这次金融危机中, 自从美国公布购买美国货政策后,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轮贸易保护主义从少数发达国家不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 各国迅速行动, 形成一个连锁反应:

2.3 开始披上美丽外衣

金融危机时期, 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找到“美丽”外衣, 这个“美丽”是指貌似合理, 还有可能形式合法, 甚至可以冠冕堂皇地进行宣扬。贸易保护主义者有时以保护生命健康、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 有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不透明的操作程序、利用各国产品标准上的差异性来实现贸易保护, 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化。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概念的出现, 也有可能使贸易保护主义披上这些外衣。另外, 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的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 具有合法的“美丽”外衣。贸易保护主义披上美丽外衣后, 难以辨认和采取预防措施, 更具有隐蔽性。

2.4 范围比较广泛

贸易保护的范围在金融危机时期, 涉及范围不仅包括货物贸易, 还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 不仅涉及有形产品, 还包括无形产品, 不仅包括本国的幼稚产业, 也保护强势工业, 不仅保护传统钢铁、纺织工业, 也保护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不仅涉及贸易政策, 还可能触及经济其他政策、外交政策, 甚至社会政治领域的政策。

2.5 各国重点保护支柱产业

各国对支柱产业的保护在金融危机时期尤其明显。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 美国向其三大汽车企业提供了174亿美元美国经济振兴的救助金额, 加拿大、日本、瑞士、法国也发布了救济本国汽车产业的计划。类似这些, 许多国家通过对本国支柱产业的补贴、减税的支持, 来减缓经济下滑态势, 并起到避免失业率攀升、促进就业的作用。

3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的原因

3.1 历史理论基础的存在

历史上就有贸易保护理论存在的基础。最早期的保护贸易政策应是15世纪到17世纪, 以托马司·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倡导的保护贸易政策, 主张奖出限入。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以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为代表, 提出了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的建议。在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 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 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倡导国家应干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应建立在顺差的基础上, 只有顺差才能扩大就业, 增加国民收入。综上, 可以看出, 许多经济学家都证明了贸易保护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3.2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重创是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根源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破产, 许多企业倒闭, 社会失业率上升, 经济发展停滞, 会给实体经济以重创。如1929年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失业率曾高达25%,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2009年, 美国的失业率超过了7%, 实体经济受损,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迫使许多政府采取各种提高就业率的政策, 避免企业的倒闭, 这些政策包括选择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3.3 金融危机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是强权政治需求的表现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集团存在着激烈斗争, 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 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使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强权政治的需求。如果执政集团不能治理好经济, 迅速带领这个国家走出经济的低谷, 或没有给国民以任何希望, 就可能会出现政权的更迭。所以, 即使在国际舆论谴责下, 许多国家也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3.4 变被动为主动的无奈选择

从开始的博弈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金融危机中, 如果其他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自己国家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完全处于被动, 所以, 正如1929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那样,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 一旦一国先采取保护行动, 就会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报复, 而这种报复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地选择贸易保护, 一国在抨击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同时也不得不选择保护, 来减轻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这样使得贸易保护的链条开始延伸。

3.5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后是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冲突

在有国家存在的情况下, 就会存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冲突, 在贸易领域表现出来就是贸易摩擦、贸易保护,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 更会使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冲突升级。采取贸易保护, 虽然从长期和更大的范围上看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短期内可以维护本国利益, 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 各国更容易看到这些短期利益、短期效果。所以, 只有有国家经济体存在, 就有贸易保护存在的土壤, 并且在金融危机时, 更容易发芽、开花。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但当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福利实现的时候, 就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了。比如, 一个人挥动自己的胳膊是自由的选择, 但当你身边站着其他人的时候, 你再挥动胳膊可能打伤他人, 那可就可能是犯罪了。综上, 再回到博弈论, 世界要达到集体理性, 世界各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积极的磋商, 加强合作, 改善国际贸易环境, 共同应对危机, 才能使世界经济会逐步摆脱危机, 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0/15/188421_9.html (价值中国网) .

[2]李健.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江汉论坛, 2009, (02) .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篇3

一、欧美推行管制保护主义的表现

自由贸易政策在现实社会中是难以维系的,尤其是在民主政体内。欧美国家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有力推动者,在其外贸政策发展的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却一直如影随形。国内利益群体从未放弃寻求和利用政府贸易管制权来维护自身利益。因此,管制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美国家日益盛行。而所谓管制保护主义,就是指进口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以加强行政监管的方式对外国出口企业采取具有歧视性或增加其商业成本的行政监管政策,从而达到限制特定的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从实践来看,管制保护主义具体表现为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幌子,通过国家立法(法律或行政法令等)发布严格的产品安全或技术标准,或对进口产品采取特殊的审查和审批程序等。欧美国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贸易强国,在其贸易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管制保护主义的做法。

其一,以保护环境为幌子,对进口产品实施歧视性贸易措施

近年来,欧美各国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也水涨船高。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治理中公认的世界议题,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将之视为实施贸易限制的机遇。从1995年的WTO第一案“美国汽油标准案”,到2008年的“金枪鱼—海豚案”,再到2011年席卷全球的欧盟“碳排放费”事件,无不体现着欧美国家利益集团利用环境保护杠杆撬动本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壮举。例如在“汽油标准案”和“金枪鱼—海豚案”中,美国就直接通过相关的技术标准将海外产品排除在国门之外。而随着低碳经济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认可的经济发展模式,欧盟2011年推出的征收“碳排放费”政策,直接将与欧盟航空公司相竞争的全球近4000多家航空公司纳入规制范围,使得这些公司不得不支付高额的碳排放费。而日前在欧美国家日益流行的“碳标签”制度,完全无视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上的劣势,直接在竞争中将其产品置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劣势,从而维护了本国商品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其二,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或禁止进口和采购外国商品

在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国际贸易方面,美国的做法最为直接和典型。例如,在2010年颁布的“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中,美国政府要求国内进口矿石的公司确保从中非进口矿石的矿场不会对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反政府武装提供财力支持。但是其所规定的审查程序却使得美国公司从中非进口矿石的成本剧增。基于成本考虑,美国国内的进口公司开始退出中非矿石的进口交易,从而严重限制了中非的矿石出口。再如,2013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3财年综合继续拨款法案》。该法案要求在未获得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或其他执法机构事前批准的情况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司法部、商务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禁止购买中国政府拥有、管理或资助的企业所生产、制造或组装的信息技术设备,从而严重限制了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向美国的出口。这些表面上是为增进国家安全利益的管制型贸易政策,其实质就是对外国商品施加的歧视性贸易保护措施。

其三,以保障人类健康为理由,限制外国商品的竞争

以保障人类健康为理由限制对外贸易的做法在欧美的实践中也不在少数。例如2004年欧盟在其颁布的《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中,基于对药品安全的考虑,对草药药品的入市注册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和程序(例如2004年之前在欧盟应用达到15年),从而直接将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药商品直接排除在市场竞争之外。再如,从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卡车运输纠纷中,我们能更直接地看到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限制的目的。因为按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规定,从2000年开始墨西哥卡车即可不受限制地进入美国边界各州的公路进行运输服务。但是,该约定在经过长达16年的贸易争端后,直到2010年10月随着第一辆墨西哥货运大卡车越过边界进入美国才得以实现。美国国会拒绝履行协定的义务的理由仅仅是美国卡车司机工会(Teamsters Union)认为墨西哥卡车不安全,而众所周知,这一理由在技术角度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此外,在WTO领域发生的最为典型有1998年的欧盟“石棉制品案”和2010年美国的“丁香烟案”。在这两个案件中,欧盟基于石棉产品对人体的危害对石棉制品采取进口限制措施,并得到了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和上机构的支持。而美国为了排除印尼产的丁香烟在国内市场的竞争,直接基于香烟对人体的危害对其采取进口限制措施,最终被WTO裁定为构成歧视性的贸易管制政策。

其四,以公共道德为筹码,限制外国服务贸易的进口

虽然,近年来欧美国家的学者关于将“劳工标准”作为公共道德问题纳入WTO管辖的呼声不断,但却由于缺乏直接而有效的依据一直未能兑现。公共道德作为欧美发达国家实施贸易限制的实践直到美国“博彩案”才正式浮出水面。2003年,安提瓜认为美国对禁止跨境提供赌博和博彩服务的限制措施违背了WTO的规定,并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申诉。而美国认为,其措施是“为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护公共秩序所必需的措施”,因为“这些立法所禁止的网络赌博易于为洗钱团伙所利用,并使未成年人有可能使用其父母的信用卡进行数额巨大的网上赌博;而且美国对本国和外国的网络赌博公司并无歧视对待。”但美国的申辩并未能得到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认可,并最终被裁定为违反了WTO义务。该案虽然以美国的败诉而告终,但其基于保护“公共道德”的理由也得到WTO的认可,这也表明以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为由对国际贸易采取限制措施的可能性在欧美国家今后的实践中将会大为增加。endprint

二、欧美管制保护主义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欧美管制保护主义的特点

1.政治上的正当性。一般而言,管制保护主义政策出台的基础往往基于社会公益,如公共道德、公众健康、食品安全,比较常见的还有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而且此类管制保护主义政策出台之前,一般均会得到一些国内外的非政府组织(NGO)以及本国社会活动分子(Social Activists)的强烈支持,并形成一定的舆论优势,从而使得政策的出台具有道德上的优势和政治上的正当性。

2.国内法上的合法性。在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下,根据GATT94例外条款的规定,WTO成员方保留了相关的法律豁免权。在主权范围内,WTO成员方依然可以制定相关的贸易管制政策,只要其管制措施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正当的限制。从实践来看,欧美的管制保护主义政策一般均会经过国内的正当立法程序。因此,在其国内法上具有完全的合法性。

3.保护目的的隐蔽性。管制保护主义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组成部分,也具有新贸易保护主义所普遍存在的隐蔽性特点。如上所述,管制保护主义措施往往占据了道德领域的高地,且有时在国内外拥有广大的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支撑,我们只有深入到政策形成的背后去分析,才能认清其贸易保护的实质。因此,管制保护主义措施的贸易保护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二)欧美国家管制保护主义的成因

1.管制保护主义的挡箭牌——GATT94的例外条款。管制保护主义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在受到世界多边贸易规则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在今天的多边贸易舞台上大行其道呢?从实践来看,经常被欧美国家拿来做挡箭牌的就是GATT94中的第20条“一般例外”和第21条“安全例外”条款。其中,第20条规定十种情况下WTO成员方可以悖离WTO规则实施一些贸易限制措施,而第21条则规定成员方在三种情形下基于安全需要可以不履行GATT的义务。但WTO这些基于特定情势允许成员方进行合理贸易限制的条款,近年来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滋生的“合法性”土壤。由于这些例外条款形成于60多年前,成员方为了达成政治上的一致性,在该条文本身的措辞用语上就较为模糊。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成员方在条文含义理解上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成员方本身在以何种标准界定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就无法达成一致,从而导致围绕该条款产生的贸易争端也与日俱增。虽然WTO的争端解决机构在解决争端过程中对成员方援引例外条款作出了严格的法律解释,但依然无法阻却欧美国家援引该条款实施变相贸易限制的热情。因此,WTO规则本身的模糊性为管制保护主义的大肆其道提供了可乘之机。欧美国家把此类条款作为一种“正当性的”借口,以此对国内产业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行保护。

2.管制保护主义的内驱力——追求经济发展。二战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战后重建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使其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崛起。贸易自由化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社会的创造力,消费者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商品,选择余地大为增加。人们在选择商品时,开始关注商品本身之外因素,如商品的生产是否环保、生产企业(或国家)是否保护人权等。一些社会群体(尤其是人权组织与环境保护组织)虽然本身有着明确的宗旨和目标,也与贸易本身无关,但是他们对与产品相关环保或人权等目标的追求,却被本国产业群体及时捕捉并利用,并最终通过国内的政治运作形成管制性的贸易壁垒措施。此外,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来看,欧美发达经济体因自身体制原因仍深受金融危机的掣肘。为了摆脱危机的困扰,维护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危机外转,他们在传统贸易壁垒受到严重制约,“两反一保”的贸易保护手段又不得人心的情况下,开始将视角转向一系列“与贸易有关的(trade related)”问题领域。于是,环境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公共道德问题等便成为他们实施贸易限制的最佳籍口。研究表明,环境问题与贸易问题挂钩的始作俑者就是经济发展领先的国家,因为它们有着更高的环保标准。它们利用这些标准,可以使得其它与之竞争的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3.管制保护主义的外驱力——追逐政治利益。经济学上的研究表明,管制保护主义措施虽然能够为国内产业提供一时的保护,但也牺牲了市场应有的效率和广大消费者的福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但欧美启用管制保护主义,不仅是出于单纯的经济动因,还有它的政治企图,主要表现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面。例如就美国而言,在国内政治方面,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度为利益集团的政治游说提供了广阔空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既得利益者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极大限制,甚至面临损失,因此,他们会进行广泛的院外游说活动以寻求政府的保护。而政府部门迫于选举的政治压力而只能投其所好。在国际政治方面,美国政府为了达到其国际政治目标,也会利用贸易管制手段去控制或影响其它国家。例如,美国实施的对华高新技术产品政策,表面上是为增进国家安全利益的管制型贸易限制措施,其实质就是在意识形态背景下施加的贸易保护主义。

三、我国应对欧美管制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

欧美管制保护主义措施在后危机时期的泛滥趋势尤为严重。早在2009年3月,世界银行就在其报告中指出,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的五个月内,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先后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达到47项之多。而2013年6月份,WTO最新发布的对G20国家贸易限制措施的监测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七个月中,G20国家共实施了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这些贸易管制措施极大损害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对国际贸易的开展构成了巨大阻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对欧美贸易在自身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中国正在成为主要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加强和应对欧美的管制保护主义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实务部门和国际贸易法学界必须共同应对的课题。endprint

第一,加强政策分析研判,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根据日前WTO的统计,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和美国向TBT和SPS委员会通报的最新管制措施中所涵盖到相关技术和卫生标准数以千计,其中不少构成了管制贸易保护壁垒,从而给我国对欧美贸易的开展带了显著负面影响。由于欧美的管制措施的贸易保护意图隐藏较深,不经过细致地分析难以发现。因此,我国政府外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欧美贸易壁垒的数据收集和研究工作,不但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更要积极组织相关的行业企业对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帮助和指导国内外贸企业突破欧美的管制贸易保护壁垒。同时,国内的商会和行业协会也应向欧美的同行学习和借鉴,切实发挥自身的牵头优势,在行业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对欧美贸易的信息交流和研讨活动,为国内出口企业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最大程度地实现行业信息共享,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风险预警,并为国家层面应对欧美的管制保护主义提供实证的数据支持。

第二,加强产品技术研发,提升外贸竞争力。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分工面临重新洗牌。中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宏观上面临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战略机遇期。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却离不开微观层面的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支撑。因此,面对欧美地区日益升温的管制保护主义趋势,国内的外贸出口企业应将之视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模式转变的重要契机,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优势,加大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改进生产模式和生产工艺,打造自主品牌,使生产的商品更加符合国际市场需求,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应加大对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并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方面施以援手,切实增强我国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

第三,合理利用WTO平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诚然,政府部门、外贸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外贸能力建设,增强应对欧美管制保护主义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在面临欧美的管制保护主义措施时,我们政府也不能手软。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这一平台,切实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虽然WTO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待完善,但从现有的争端解决实践来看,无论是专家组还是上诉机构,对欧美国家所实施的管制保护主义措施的审查标准还是较为严格。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企图也很少能逃过WTO的审查标准。同时,我们在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过程中,还应推动WTO主导的多边贸易规则的“发展”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应牢牢把握好“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在争端解决过程中,我们应学会并善于利用争端解决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所享有的“规则解释权”,促使在争端解决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司法解释”,从而推动WTO规则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全球贸易进入黑暗保护主义 篇4

全球贸易进入黑暗保护主义

两个月前,IMF宣称今年全球贸易将下跌2%,这将创造自1982年来最大一次跌幅.最近,WTO宣称贸易将惊人地降低9%.而其中7%的差距则代表的是巨额资金和上千万工作岗位.中国已有2千万农民工失业.据ILO(国际劳工组织)年初估计,今年约有5千万人会失业,该数据必将有所增长.存在大量失业的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无法提供上亿个工作岗位.

作 者:让・皮埃尔・莱曼  作者单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刊 名:中国企业家 英文刊名:CHINA ENTREPRENEUR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篇5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玉米作为全世界分布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在国际贸易领域,玉米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受国际贸易组织的重视。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玉米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以上,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玉米一直是自产自销的状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玉米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进口量的增加也产生了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本文针对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进行了解析,同时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玉米消费量;国际贸易逆差;玉米产量

一、引言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在出现贸易逆差现象,本文对于玉米供求和国际贸易的状况进行了解析,出现国际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玉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等原因导致的。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我国的玉米出口贸易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解析。

二、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1.-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在短期间内,基于国内对农业的相应政策,使得种植也收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内的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渐加大,随之玉米的产量不断呈增长状态。从到20,玉米种植面积方面,由25445千公顷到增长到千32160公顷;玉米的产量方面,由13028万吨增长到17000万吨;在消费量方面,由12510万吨增长到17225万吨;在进口量方面,由没有进口量发展到500万吨;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万吨降低到5万吨。从全球的玉米消费量来看,全国各地的玉米作为人们的粮食的数量在逐步减少。随着你人类对生活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类的事物资源发生极大的变化。随着畜牧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粮食加工行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粮食加工的能力增强,致使国内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变得紧张。受玉米生产成本的影响,我国加大了对玉米的收购量。2005-20我国玉米的消费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低于国内的玉米产量,使得我国的玉米供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从以后,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我国的玉米出口国际市场的特点是集中性,主要针对于东南亚的国家为主,比如朝鲜、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与相比,我国对东南亚的玉米出口量迅速增长,对朝鲜、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出口量也有所增长,基于这些国家是我国的临近国,所以,在运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运输的`成本减少,从而使得玉米的销售价格也较为便宜。从上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年以后,我国我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向进口国,20国内的玉米出口量与之前每年的变化幅度较小,进口量是出口量的6倍之多,到目前为止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值一致在正增长的状态,造成了严重的的贸易逆差局面。

三、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我国的影响

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不利于我国的玉米种植业的发展。玉米进口量的增加导致了我国大量资金外流,同时使国内的玉米供应量增加,使国内的玉米市场被进口的玉米占据,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使玉米产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同时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冲击了国内的物价,严重影响了物价的稳定。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还与国内民生问题有重要的关系,玉米价格的涨跌影响着农民的生计问题,从而对我国的物价的稳定造成冲击。因此,满足国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同时,必须要以国产玉米为主,进口玉米为辅的原则,企业在保证本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为促进国内玉米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

1.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差是我国玉米产业存在逆差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方面。随着美国转基因的玉米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了国内对转基因玉米的大量选购。而我国的玉米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农民的分散性经营为主,没有大规模的进行种植,机械化种植使用较少,主要依靠化肥等农产品增加玉米的产量,这就导致了玉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金较大,相对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的销售价格相对高出很多。

2.我国对玉米消费量不断增长。玉米是我国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作为我国养殖业的重要饲料生产原料,对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玉米加工的企业数量在逐年增长,其产业的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玉米加工行业快速的发展。在未来的粮食结构中,我国的养殖业对玉米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我国玉米出口量在逐年减低的局面。

3.我国的农产品关税不完善。我国根据《农业协议》做出农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在已经降到了15.1%,国际进口关说平均水平的25%,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外农业产品进入我国的税收标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玉米现今的出口每亩给予人民币440元/d吨的补助,如若取消了在出口方面的补助,将导致我国玉米产业更不利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策

1.增强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强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降低我国玉米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玉米的销售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玉米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国内的玉米生产成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产成本在逐年的增长,每亩玉米生产的总成本在20至2009年增长了3.18%,人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比年上涨8.83%。同时土地的成本也在影响着玉米的生产成本。对土地有效的进行规划和经营可以降低土地和人工成本,对土地进行有效的流转,提高生产力,增强有效的劳动效率,降低单位面积内土地和人工的支出费用。

2.发挥我国玉米的非转基因优势。前文讲到,美国的玉米之所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由于转基因的种种优势产生的。随着国际上对转基因玉米的质疑,其主要原因是对食用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而我国的非转基因玉米虽然再生产成本上较高,但是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我国非转基因玉米的这一优势应进行大力的宣传,发挥我国玉米非转基因的优势,以此来降低玉米国际的逆差。

3.做好补贴政策。我国是WTO国际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在遵守国际世贸组织的制度下,将我国的补贴政策运用好,充分利用绿箱的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国内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使我国的乡村道路畅通并加大对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力度。同时要改变补贴的模式,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来进行直接的资金补助。现今,我国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在逐渐完善,只有做好补贴政策,才能很好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

六、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玉米产业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较大的贸易逆差的不良现状,其次,从三个方面对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对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策进行了解析。本文通过以上的阐述,旨在降低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为玉米产业的稳定发展献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娟,刘睿.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经济,,03(34):38-42.

[2]孙宏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03(33)11:80-84.

[3]田聪颖,肖海峰.基于CMS模型的我国玉米贸易逆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08(35):45-49.

[4]杨玲.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探讨[J].特区经济,2014,02:205-207.

[5]马超,许长新,田贵良.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分析[J].资源科学,,04(31):729-735.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篇6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导致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新的难题,出现严重的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平行进口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对此,为了促进自由贸易,我国应该总体上支持平行进口,但在微观上应该对专利和版权的平行进口作一定的限制,以实现两者冲突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自由化平行进口 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冲突 法律和谐

一、引言

据《科技日报》载,当代国际贸易的10大趋势之一是知识产权贸易发展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现实。同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是WTO规则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旨在通过规则的确立与实施,充分有效地保护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防止因对知识产权的无视或侵害而带来的贸易障碍及贸易扭曲。《TRIPS协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TRIPS协定》作为规范统一WTO成员知识产权贸易行为的规则,尽管是由发达国家极力促成的,但从长远发展看,对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有利的影响要表现为:⑴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⑵有利于引进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投资。,⑶有利于推动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生产与出口。⑷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⑸设立了一条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通道。2.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⑴知识产权贸易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⑵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会加剧。⑶影响出口生产增长。⑷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贸易纠纷会增加。[1]可见,随着中国加入WTO,虽然加速了国际贸易自由的进程,但与之相伴而生是的知识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导致既要促进经济发展而大力推进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又要注意由于各国对知识产品的特殊保护而特殊对待。因此,国际贸易中出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难问题,必须为我所面对,并寻求解决之。

二、国际贸易自由化:需要平行进口

所谓平行进口(在美国称“灰色市场”)是指国际贸易中,当某一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获得两个以上国家的保护时,未经知识产权人或者独占许可证持有人的许可,第三者从外国知识产权人手中购得知识产权产品并输入本国进行销售的行为。[2]例如:经乙国知识产权人B的许可,某A在甲国享有某种产品的知识产权,同时C在丙国也取得了相同的权利,如果甲国的D未经A的许可从丙国进口该种产品,那么这种进口则构成平行进口。从此可以得出其特点为:⑴第三人从一国进口到另一国的产品是通过购买等合法方式取得的。⑵涉及两个领域,第三方从一国得到知识产权产品后进口到另一国,这两个地域的法律是否允许平行进口要依国内法律决定。⑶有两层法律关系,一是知识产权人和相对人之间通

过授权许可合同建立起来的许可和被许可的关系或是知识产权在两个地域内受到法律的保护,二是第三人从一国善意取得知识产权产品销往另一国的进出口行为。由此导致平行进口的合法性问题,即平行进口是否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利成为法律界长期争议的问题,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以及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公约,也未能对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由于受本国法律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对平行进口是否侵权的立场不尽统一,从而使平行进口落入了权利保护的“灰色区域”。平行进口的主要原因在于某项知识产权产品在进口国本国的零售价高于其在外国的批发价。在利益的驱动下,进口商就会购买那些在国外生产并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然后按低于本国正常物价的价格在本国市场销售,于是形成了进口商与知识产权人或有关的被许可人之间就同一种商品争夺市场的局面。

根据平行进口理论,第三人未经知识产权人或者独占许可证持有人许可从第三国获得知识产品并在内国进行销售的行为,这必然加剧了在内国的对同一产品的竞争,当然这是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为了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应该鼓励平行进口,使知识产品发挥最大效用,是符合WTO基本原则精神的。这样可以使知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转,促进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要求。因此,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平行进口。

三、知识产权保护:禁止平行进口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无论中、外均起源于封建社会。它们的雏形是封建社会的地方官,或封建君主、封建国家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授予的一种特权。[3]从总体上讲,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形态,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知识产品创造人对其知识产品的权利意识增强,而且为知识产品的市场流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知识产品的利用及价值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垄断资本家寻求国际市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便暴露出来。于是产生了签订国际条约的愿望和要求。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1883年签订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知识产权保护从19世纪末进入国际保护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知识产权制度上的第三次飞跃。这一次飞跃一直延续至今,它使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他国保护而具有国际性。[4]因此,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地域性理论,即地域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产权人可以依据不同的法律获得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各知识产权之间是

相互独立的,知识产权在一国领域的实现和用尽并不意味着知识产权人根据其他国法律获得的知识产权在该国的实现和用尽。[5]

根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原则,知识产品在内国依法受保护后并不能必然要求他国给予同样的保护,因为他国也没有义务给予同等的保护,因此,在内国特殊受到一国法律的保护,尽量地避免产生同业竞争者,以利于保护其在一些国家的专有权利,这与WTO确立的国际贸易自由的基本趋势是相违背的。可见,对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会限制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利于提高交易效率的提高,这与促进国际贸易自由的平行进口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禁止平行进口。

四、国际贸易自由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理论基础

平行进口既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又涉及到贸易问题。知识产权强调的是独占性,而贸易则更强调自由化而反对垄断,由此形成了平行进口方面的激烈争论与矛盾。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国际贸易中,一方面平行进口在一些国家遭到禁止或限制,另一方面则平行进口有增无减,以至于国际社会也无法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肯定平行进口的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禁止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保护必然产生冲突,其理论基础主要有:

1.权利用尽原则是支持平行进口的理论基础。

权利用尽原则又称为权利穷竭原则,是指经知识产权人或者其授权的人许可而生产的知识产权产品,在第一次投放市场后,权利人即丧失对此控制权,其权利被认为用尽。凡合法取得该产品的人,只要不将用于侵犯知识产权人的专用权,即可自由的使用、转让和处理该知识产权产品。无论何人使用或转售该产品的行为,都无需得到权利人的同意,也不侵犯商标权,商标权人不得再利用商标权阻止该商标产品的进一步流通。这是为了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用权所产生的负效应而设置的,主要是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加以限制,以免产生过度垄断,阻碍产品的自由流通。这种原则在专利和商标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在版权领域也有所体现。例如,合法地载有某商标的货物一经投放市场,商标权人即丧失对其的控制,其权利被视为用尽,任何人再次销售该产品,商标权人应无权阻止。[6]因此,平行进口合法。

2.地域性原则是反对平行进口的理论支柱。

地域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依据不同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是相互独立的,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法律,知识产权人是依据不同法律分别付出不同的代价而取得的。例如在中国申请并获得专利,如果未在国外申请专利,其在国外普遍认为是公有领域不能成为专利,在中国取得的专利权要想在其他国家获得专利保护,就必须按照他国法律分别申请并获得授

权。由于各国法律的差异,各国按照本国的法律规定对其专利申请是否决定授予专利权,而不受其他国家对该专利申请是否授予专利权的约束。商标权也是如此。

同时,知识产权在不同的国家建立其知识产权的良好信誉是分别进行的,以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为基础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一个商人很可能希望其产品进行很小的改变而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要、兴趣和偏爱,但仍然使用相同的商标,这个希望是相当合理的。如果他不能阻止平行输入,他将发现这个销售目标将发生挫折,他的信誉因其使用不合适的商品(从消费者角度)的销售而遇到损害,而且这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7]因为商标权是依据不同国家的法律分别付出了不同的代价而取得的,各国商标法的内容、保护的期限、范围和方式等均有所不同,商标权仅是一个主权国家法律的产物,因此依不同国家法律产生的商标权是相互独立的,在一国获得商标权并不能自动在它国获得同一商标权,即根据某国法律取得的商标权仅在该国领域内有效并受到保护,一旦跨出该国领域就不发生效力。即使是同一个商标,商标权人在不同国家建立其商标的良好信誉是分别进行的,以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为基础而采取不同方法才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商标信誉独立论”。其实,在版权领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地域性原则”和“权利用尽原则”目前仍然是两个并行的重要原则,也是平行进口问题上相对对立的观点的理论基础。在过去,“地域性原则”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权利用尽原则”今后将被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郑成思先生认为“权利穷竭原则的适用也有地域性,其权利在甲国虽已穷竭,但在乙国处于未曾行使状态,尚未穷竭”[8]因此,权利穷竭原则也受到地域限制,即使第三人在国外合法购买商标权所有人的产品,但未经许可而将产品从国外进口,仍然对商标权构成侵害。因此,平行进口应予禁止。

如果允许商标平行进口,当然会促进货物的自由流动,但是却削弱了对商标权的保护;如果不允许平行进口,当然是加强了对商标权的保护,但会造成知识产权人或被许可人对进口国市场的垄断,将促使人为价格安排及其它形式的价格限制,不利于公共社会,而且如果不允许平行进口,必然会造成世界市场的分割,这种人为市场分割显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相违背,不利于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这些都与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自由竞争贸易原则相违背。因此,对商标权保护与货物自由流动的冲突,使商标平行进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之中。

五、我国对国际贸易自由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的法律调整

我国《专利法》第11条规定,专利申请人被授予专利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这条规定赋予专利权人进口权,排除了平行进口,与各国通行做法是吻合的。我国2000年修订《专利法》的第七章专利权的保护中第63条第1款第1项规定: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被视为侵犯专利权。从该规定的反面来看,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而制造、进口专利产品的,应当视为侵犯专利权。这可以视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当中,对“平行进口”的有关规定。但这是从反面来理解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上我国目前《专利法》对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仍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虽然有许多变化,但是关于“平行进口”的问题仍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所包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范围,其中没有关于进口权的规定;《著作权法》第46条列举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中也没有涉及到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进口其作品的问题。因此,对于版权的“平行进口”我国仍属空白。2001年修订《商标法》也有一些重大变化,但亦没有涉及到“平行进口”的问题。

根据权衡平行进口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两方面因素,笔者认为我国应该总体上应该许可平行进口,主要在原因在于:⑴知识产权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有悖于国际贸易规则,更不能因为禁止平行进口将其拒绝于货物贸易之外,平行进口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势。⑵中国由于总体上来讲属于低价位市场,允许平行进口符合中国的贸易利益。考虑到我们的综合贸易量及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中国长时间相对于大多数国家仍是低价位市场,平行进口合法化将使这种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⑶作为技术引进大国,允许平行进口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果由于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我国是个技术引进大国。而我国的企业多属于被许可方,他们希望通过引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我国禁止平行进口,就会使得中国企业在引进技术后进行生产、销售时产品面临市场问题,无法实现引进技术的初衷。⑷允许默认许可的例外有利于引进技术考虑到我国的技术水平状况,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飞速调整之际,我们应强化自主专利权的发展。同时,在平行进口合法的基础上,允许专利权人与被许可人就产品的市场等作出例外的规定,以吸引国外技术可促进中国创新技术水平的上升。

但在微观领域,在总体上实行平行进口的大前提下,应该大力地发展商标领域的平行进口,而尽可能地限制但不禁止版权和专利权领域的平行进口。主要原因在于:⑴商标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区分的根本标志,无论应用于哪个国家都不应该予以改变,应该促进商品的自由竞争,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运用平行进口,可以防止商标权利人滥用自己的权利,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同时,允许平行进口并不会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⑵对专利的平行进口和版权的平行进口应该限制一些,这样可以保护国内权利人或者其许可人的利益,既鼓励了科学创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又对打击非法盗版和走私具有重要意义,也不必担心完全禁止平行进口而导致的不正当竞争并产生垄断,进而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1] 于吉辰、王爱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我国对外贸易》,理论学刊2004年第8期,第56-57页。

[2] 杨芳、杨永忠:《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行进口问题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第95页。

[3]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84页。

[4] 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3-74页。

[5] 任燕:《“平行进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9页。

[6] 李小伟:《论平行进口与商标权关系》,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6年第2期。

[7]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纵横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篇7

第一, 贸易保护不仅仅局限在个别国家的小范围内, 而是波及到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渐紧密, 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国内市场的开拓和扩大, 而是更多地依赖世界市场, 因此进出口贸易就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单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运转良好则各个国家共同受益, 一旦经济波动则诸国共同遭殃。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巨大的金融风暴迅速波及全球, 各个国家为了自保,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不得不采取措施实施贸易保护。而这种贸易保护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在某一个小圈子内, 而是世界范围内保护。另外, 这种贸易保护不仅波及的范围广, 而且向外扩展的速度快。金融危机签的贸易保护大多是受到影响的国家之间较慢地渗透和蔓延, 而这次金融风暴来势凶猛, 使得各个国家没有反击和应对的能力, 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保住自己的利益, 因此, 现在的贸易保护兴起的速度较之以前要快。

第二, 现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领域, 而是扩展到其他新兴领域。金融风暴之前的贸易保护, 涉及贸易保护的国家大都是重点保护且刚刚起步的幼稚产业, 例如很多国家重点保护农业以及实力较为薄弱的工业。还有一些保护主要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 例如有的行业事关国民的就业就要重点保护。然而, 现在的贸易保护不仅仅局限在这些领域了, 而是更多也更全面的对国民经济进行保护。例如, 不少国家逐渐开始保护其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以及与金融有关的行业, 甚至有的国家直接规定进口国必须保护知识产权, 减少和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随着这些贸易保护形式的变化多端, 新出现的金融保护也格外令人注意。金融保护以前是很少见到或者不曾见到的, 但是现在也开始出现并且成一种增长之势。金融保护成为很多国家救市的工具, 例如,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稳定和救援方案, 就仅仅是针对本国的金融机构, 而对于外国在美的金融机构则根本置之不理。欧盟不少成员国也要求接受政府救援的金融机构要优先向本国企业提供贷款, 以限制资金外流和帮助本国经济复苏。这些措施都表明国际贸易保护呈现出复杂的态势, 其保护的范围也较之以往更加宽泛。这种贸易保护的风潮已经走出了原来的货物交易和服务交易的范围, 走向了资本和劳动力的保护。

第三, 贸易保护所针对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宽范围的, 而是有了更多和更明确的指向性。奥巴马政府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 尤其针对中国商品, 因为美国国会正是以抵制“中国制造”为借口, 推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以前无论是何种情况下的贸易保护, 都不会有那么绝对的限制, 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开始实施针对性很强的贸易保护。同时, 这种有针对性的贸易保护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地影响其他国家。一旦一个国家实施了对某个国家某一领域的贸易保护, 其他国家就会竞相效仿, 如此一来, 该国所受到的打击将是以往的数倍。例如, 在中国与美国的轮胎特保案僵持不下时, 其他国家也对中国的轮胎出口提出了种种限制, 印度和巴西相继增加对中国轮胎出口的附加税, 阿根廷也开始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这样一来中国的轮胎行业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 贸易保护的针对性增强, 带来的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其打击力度明显增加。

第四, 国际贸易保护不再像以前那样赤裸裸, 而是披上了一层隐蔽的外衣, 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虚伪性。20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后果、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理论上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否定, 都使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谴责, 但大部分国家都是言不由衷, 表面一套行动一套。他们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做出种种不进行贸易保护的承诺, 然而另一方面却在背后实施各种贸易保护。据统计, 2008年在20国首脑会议上明确表示不实施贸易保护的国家中, 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 绝大多数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等措施, 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冲击。在现实面前, 以前的承诺也成了一纸空文。有的国家虽然依然打着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旗号, 但是其实质上在歪曲的理解世贸组织的规定。其结果是他们的贸易保护披上了一层合理的外衣。例如, 有的国家会以国内就业和经济安全为由, 限制其他国家的出口。很明显这只是一个幌子, 只是给自己的贸易保护披上了一层隐蔽的外衣。只不过这样的幌子和外衣, 有的容易识破, 有的一直隐藏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组织施加了压力, 同时也对那些限制国家贸易保护的条款提出了挑战。另外, 反倾销这种表面看似公平合理的措施也越来越演变为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毕竟反倾销以国际公约和多变规则为依托, 这种方式就比较好用, 也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青睐。但是, 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 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 这就使得很多国家可以有机可乘, 钻了空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案例显示出他们对《反倾销协议》的滥用。他们打着反倾销的幌子, 实施着对本国商品的贸易保护。由此可见, 反倾销的滥用也是国际贸易保护日益隐蔽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对国际贸易的隐形保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五, 贸易保护的手段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 而是采取了更为广泛的形式。在经济发展一度萎靡和衰退的时刻, 各个国家都是倾其所有尽可能的去保护本国产业, 于是就产生了更多以前很少出现或者根本没有出现过的贸易保护手段。他们的保护不仅仅局限在关税壁垒, 更多的采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相结合。为了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 政府采取了采购、劝说以及反倾销等多项措施。对于本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国家要么提供相应的融资支持, 要么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 同时更多的向本国企业提供经济救援。由此可见, 这种对本国经济的保护采取了直接支持和间接扶持相结合的形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国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 消除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为其开拓国外市场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 现在的贸易保护, 政府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它一方面要想尽办法限制进口, 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鼓励出口, 开拓国外市场。更重要的是, 这两方面的实现都不再局限在原来所有的单一的形式, 而是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渠道。

第六, 贸易保护不再仅仅局限在物品上, 对自然人的限制也越来越多。自然人的流动是贸易形式中重要的一种, 它指的是己国公民在其他国家境内提供劳务, 获取报酬的形式。以前这种自然人的流动是合理合法的, 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有关自然人流动的谈判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争论的焦点,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人尤其是非技术和半技术型自然人流动的管制形成了新的壁垒, 阻碍了自己的贸易利益, 提出发达国家应取消对自然人流动的管制。”然而, 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合理要求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 相反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 反倒受到更多的不平等的对待。自然人的流动成了一种奢侈的想法, 这也成为发达国家实施本国贸易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他们面对本国失业率的增高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 竞相宣布“只用本国人”。这就加强了对自然人流动的管制, 形成了一种新的壁垒——外籍劳工壁垒。例如, 美国就曾宣布雇美国人议案, 规定美国的银行只能招聘本国公民, 限制外国人在银行领域就业。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 世界各国掀起贸易保护的热潮。金融危机俨然已经过去, 但是在后危机时代, 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明显减少, 反倒以一种新的形式变本加厉地呈现出来。本文拟从特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 以期更深刻的了解现阶段贸易保护的状况, 并且为制定应对贸易保护的对策提供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保护,特点

参考文献

[1]高永富.国际金融危机与“购买美国货”条款[J].国际商务研究, 2009, (2) :42.

[2]周江燕.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6) :110~113.

新贸易保护主义原因 篇8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我国贸易结构存在“高进低出”即高价进口石油等化石能源,低价出口能源密集型产品的特点。这种大进大出的能源进出口形式,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资源且浪费了外汇储备、造成了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加快贸易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转向能耗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贸揚。直至今日,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仍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仍艰难而曲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会遭受严峻的挑战。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1. 贸易摩擦加剧

美国自年“轮胎特保案”之后,又在无缝钢管等领域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措施。年月,欧盟就“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的反补贴税和的反倾销税,这是欧盟第一次对我国发起“双反”案。年月美国,就“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初裁,认定中国输入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对美国的光伏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如果终裁依然维持这个结果,这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致命打击,甚至会影响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打击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显著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措施不断增加,涉及的金额也在急剧增加。一方面使我国企业遭受巨额损失,极大地打击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打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生产成本提高,降低了经营利润。今年来,“中国威胁论”从国际政治领域向经济、贸易领域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

二、 影响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1. FDI对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FDI一直被视为解决国内基础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通过实施众多的优惠政策,包括水电优惠、税收政策、低价供应土地等来吸引FDI。FDI对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储蓄一外汇双缺口”的不利影响。第二,伴随FDI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优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服务贸易对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逆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等。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壁垒,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指数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如保险业、金融服务业、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出口竞争力极弱,只是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如建筑服务业、广告宣传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措施

1. 提高FDI利用效率的措施

FDI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FDI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对我国进行投资的,其投资的行业、地域、规模等是与外商自身竞争实力相适应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过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经济社会问题都与FDI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联。为达到趋利避害,合理的利用FDI,提高FDI利用效率的目标,政府必须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合理引导FDI的流向,提高利用FDI的效率,使其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结构优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增强FDI在促进地区间经济、贸易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科技含量等方面的功能。

2. 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相对于美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与服务业仍不发达,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具体分析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方针、政策。(1)服务贸易企业除提供丰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外,更应努力营造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文化氛围来增强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完备的薪酬体系和科学的绩效体系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2)我国服务行业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还缺少像埃森哲、毕马威这种国际性知名服务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国内的服务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并充分发挥作为本土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建立健全营销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来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3)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根基。要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先增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向服务业倾斜,削弱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准入限制。

四、结语

综上,通过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可深入了解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制定经济和贸易发展战略、优化贸易结构和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建良,汪涛.能源安全约束下中国加工贸易结构调整与转型问题讨[J].湖南财经高等学校学报,2009.

[2] 马丹丹,杨迎春.能源消费约束下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J].经济纵横,2011(5):95-97.

上一篇:湖北七校2018届高三政治10月联考!下一篇:班主任培训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