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2024-07-21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共10篇)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篇1

从历史角度来看,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一般发生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国际自由贸易受阻的背景下。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主体一般是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国家, 目的是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免受国外冲击, 主要措施是以设置高关税为主的关税措施。而当前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似乎与以往有着不同的特点。所谓新贸易保护主义, 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最为普遍和基本的形式是直接数量限制, 主要有进口配额限制、自愿出口限制、关税配额、本地容量策划、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其第二种基本类型是财政性的贸易保护措施, 主要包括生产补贴、出口信贷补贴, 有些能影响国际交换的模式和流量而直接限制贸易。其第三种形式是行政性和技术性的壁垒, 主要包括反倾销程序、反补贴行动、健康和安全规则、环境控制、海关评价程序、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等。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到目前, 制裁大棒一再指向中国。中美之间的争端既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聚焦点, 又呈现出一些与20世纪不同的新动向。当前, 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不是仅仅纠缠于某一个具体的产业, 而是围绕两国的贸易不平衡展开。尽管存在着中方低估和美方高估, 但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并迅速成了气候。

一、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手段

以往,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侧重于使用反倾销这一国际通行手段, 为了其反倾销政策的顺利推行, 美国在中国加入WTO的双边谈判中强行塞入一个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从1995年起, 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遭遇美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7月27日, 美国众议院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获得通过, 该法案突破了反补贴税只适应于发达国家的限制, 将美国现行反补贴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 随后于2006年10月, 美国对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产品开始征收反补贴税。

除反倾销、反补贴等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保障措施外, 美国还针对中国采取了诸如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标准、劳工保护标准等方面的严格贸易壁垒。美国还运用国内贸易法规“特别301条款”和“特别337条款”以中国没有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为由不断采取贸易报复和制裁。

在这些花样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空前活跃的同时, 目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关键手段还是使用压迫人民币升值这一“杀手锏”。刚刚在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通过的《鲍克斯-格拉斯利法案》, 形式上是要对中国征收所谓的反倾销税, 实际上是要压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消除美国的贸易逆差。因为人民币升值并不改变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且, 人民币升值过快, 中国的产业竞争能力削弱了, 印度、越南等国家的廉价产品也会跟进, 美国的贸易不平衡不能靠人民币升值解决。

二、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上, 美国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自由贸易优于保护贸易。但是, 一方面, 他们要为谋求美国利益长袖善舞, 而美国利益是由各个不同的集团, 主要是经济集团构成的, 在美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的时代, 那些商业集团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另一方面, 政治家们要赢得竞选的胜利, 必须屈从于某些特殊经济集团。这符合美国贸易政策制定中的选票政治, 而它的特点决定了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往往是逢场作戏, 具有一定的摇摆性。美国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既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 也有其利用国内贸易法与WTO规则的不完善等因素。

首先, 当前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源头来自世界经济不景气。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 世界经济一直不景气, 2001年美国经济还出现衰退。这一方面导致全球贸易萎缩, 另一方面使全球钢铁等产业的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2001年已有多家美国钢铁公司倒闭并导致大量钢铁工人失业。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国内需求结构的改变, 美国钢铁业早已经进入了夕阳时代, 其就业人数从1980年的40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5万人。但从1980~2002年, 美国钢铁行业共发起123起反倾销调查, 占同期全美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258起的47.8%。因此, 争夺贸易份额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提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要日程上。

其次, 贸易保护抬头与美国国内政治气候相关。在美国中期选举年, 参议院议员要改选1/3, 众议院议员要全部改选, 共和党与民主党将为夺取国会两院的主导权而争斗, 特别是共和党要充分利用其执政的便利条件来争夺两院的席位。布什政府增征钢铁税, 其政治目的显然是争取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等产钢州的选票;布什总统签署新的农业法, 也是要得到中西部和南部等重要农业州的选票。

再次, 美国贸易法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战后在外贸总体政策上的基本取向是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 但涉及到国内一些具体产业或部门时, 则采取保护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贸易逆差的扩大, 美国外贸政策逐渐由力主自由贸易向强调互惠的公平贸易转向。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法中保护条款的增多。条款中自由贸易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交替使用, 成为美对付外国竞争的两套不可缺少的武器。美国贸易法的保护主义具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强烈的单边性。例如, 按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 对于侵犯美国贸易协定中权利的外国政府的做法, 或者“不公正、不合理的、歧视性的”、“给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限制的”外国政府做法, 美国贸易代表采取单边制裁行动。又如, 美国在国内法与国际协定的相关规定冲突时, 往往使国内法优于国际协定。二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美国贸易法中有基于非经济原因的法律制度, 如国家安全、人权贸易、劳工权利等。美国在1996年甚至抛出所谓的“赫尔姆斯-伯顿法”, 对同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外国公司实施制裁。三是干预外国经贸政策。美国贸易法不仅对付私人的贸易做法, 如倾销、侵犯知识产权等, 也旨在解决美国认为对其有不利影响的外国政府的政策、做法, 如外国未制定实施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外国政府不公平、不合理的做法等。

最后, WTO规则的不完善也为贸易保护提供可乘之机。其一, 世贸组织成立后, 有关协议并未制定取消灰色区域措施的具体时间表。其二, WTO仍沿用GATT“原则中有例外, 例外中有原则”的灵活运用的特点, 极易诱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因为少数发达国家对这些例外条款的利用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例如, 根据GATT第22条的例外, 一些发达国家便以保护公共道德、人畜甚至植物的健康与安全, 以及保护国内市场供应等为由, 对进口产品及原材料施以不同于本国产品的待遇, 或加以限制。其三, WTO规则中没有针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专门文件, 这就为发达国家放置以环保为由头的“绿色壁垒”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随着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 对世界经济事务参与程度的加深,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无疑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目前由美国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已经并将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经贸产生不利影响。美国政府在贸易领域内表现的单边主义行为, 表明其背离了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承诺, 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复苏和正常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中国政府已表明了坚决反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 并根据WTO规则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产品在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市场遭到指控时获得公平待遇, 也有利于中国在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冲击时根据WTO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当然, 加入WTO不能自动消除贸易摩擦的影响。这不仅因为WTO不禁止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而且因为一国贸易量越大, 受贸易摩擦影响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是一个规律。因此, 对于国际贸易摩擦, 躲是躲不过的, 必须积极应对。

首先, 要加强对WTO贸易规则及主要国家贸易法的研究和了解,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以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 防止别国特别是美国等滥用国际和国内贸易规则, 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贸易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 企业主体、行业协会应积极学习国际贸易知识, 掌握国际贸易规则, 加强国内贸易立法如制定《反倾销法》等。

其次, 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由于中国在这方面尚缺乏经验, 我们要在熟悉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游戏规则的同时, 研究争端解决的案例, 吸取其他WTO成员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经验和教训。

再次, 在应对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方面, 要加强政府、法律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特别要加强事前跟踪监督, 尽快建立相关产业的预警机制和数据库, 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 改变我国产品的标准落后于国际要求的状况, 提高出口技术标准, 实现全程生产和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使我国产品跨越“技术壁垒”。

最后, 在国际上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务实外交为指导思想, 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磋商解决、向WTO提起诉讼、打贸易战。而真正的贸易战很难发生,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缺乏效力, 所以国家之间贸易纠纷和摩擦主要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通过交流和谈判, 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 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摘要: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到目前, 制裁大棒一再指向中国。中美之间的争端既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聚焦点, 又呈现出一些与20世纪不同的新动向。本文通过对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的分析, 进而提出我国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手段,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盛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尚明.反倾销 (WTO规则及中外法律与实践)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张燕生, 刘旭, 平新乔.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篇2

【关键词】 贸易保护 轮胎特保案 WTO机制

1.中美轮胎特保案

美国是我国轮胎产品出口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共向美出口4600万条轮胎,占出口总产量63.8%。对此,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于2009年4月20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递交议案,要求对中国轮胎进行特保调查。4月29日ITC正式启动调查,并于6月29日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建议美国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基础上,今后连续3年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分别加征55%、45%、35%的从价特别关税。

对这起“轮胎特保案”,中方认为其输美轮胎未出现连续快速增长,与美国国产轮胎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中国轮胎出口不是导致美国轮胎厂工人失业的直接原因。此案是奥巴马时代美对华首起特保案,也是奥巴马对华贸易政策的风向标,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和地区抵制中国产品。

2.美国实施轮胎特保的原因分析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度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16条: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致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美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是出于其自身政治体制运作及经济因素的考虑,中国经济发展所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也是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原因:

2.1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发达国家一直把反倾销和特保作为其贸易保护和对付非公平竞争的主要工具。美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周期性和波动性,当其经济增长减速时,失业率会上升,此时它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进口,增加其国内的就业机会。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中美迅速攀升的贸易逆差,引起美国强烈不满。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陷入衰退,失业率的攀升对美政府形成巨大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矛头直指中国产品。 “轮胎特保案”就是要求对中国出口的轮胎进行特保措施调查的结果。

2.2美国政治体制的运作是其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原因。

中美在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上差异很大,双边政治关系波动大,冲突时有出现。美国常利用双边贸易关系对华实施贸易保护,实现其政治目的。在“轮胎特保案”中,美政府不顾轮胎进口商、销售商及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仍实施特保措施,迎合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需求。

2.3我国轮胎产能较差、出口结构不合理,部分轮胎产品技术含量低。

这起“轮胎特保案”中,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加收高额特别关税,主要依据是我国出口的绝大部分轮胎存在低成本和低价格倾销问题。埃及、墨西哥,印度为此也曾对我国出口的轮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 “轮胎特保案”中,出口美国的轮胎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极大。2008年,中国轮胎对美出口就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大额出口引起美国的关注而引发贸易保护。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增加了我国防范对外贸易风险的难度,一旦出口受阻,国内生产企业和相关企业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3.轮胎特保措施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

3.1对轮胎制造业的影响。

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轮胎实施特保后,其出口销量急剧下降,影响到企业的开工率、利润及就业水平。全球金融危机已使国内外汽车产销量及全球轮胎进口需求减少,造成国内轮胎市场产能相对过剩。

3.2对上游合成橡胶行业的影响。

合成橡胶是轮胎用胶的一种,特保措施會对合成橡胶生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外,合成橡胶需要大量进口,2008年美国出口中国合成橡胶的份额为14.45%,列第二。“轮胎特保案”通过后,会对出于上游产业链的橡胶、炭黑、焦油等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产品积压和销售困难,波及上游合成橡胶的进口来源。

3.3轮胎特保措施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的连锁反应。

奥巴马政府实施的特保措施具有“风向标”作用,会鼓舞其他国家和产业对华实施相应措施。“轮胎特保案”的关键不在于征税高低,美国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世界其他国有引导作用。根据WTO规则,相关国家可直接援引美国特保措施对中国轮胎实施制裁。美对华实施特保措施后,中国轮胎业出口已在阿根廷遇阻,对中国的小汽车用轮胎征收反倾销税。

3.4轮胎特保措施将引起国内市场的激烈争夺和轮胎工人的失业。

美政府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使大多轮胎企业无法再向美出口。部分从美国市场退出的轮胎转移到国内市场,形成产能过剩局面,短期内轮胎供给的大增还会引发轮胎价格恶性竞争,给国内市场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影响整个轮胎行业健康发展。特保措施的实施,还会影响轮胎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的就业状况。

4.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4.1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坚决抵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坚决抵制美国滥用特保措施和贸易保护主义。深入研究美国与WTO总协议中有关规定,尤其是与目前WTO争端解决较多的协议相关立法,找出美国违反WTO规则的行为。发生贸易争端时,应与美国展开磋商,争取把危害降到最低。若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可就美国违反WTO规则的特保行为和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以争取合理利益保护。此外还要针对贸易保护措施,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应变方案。

4.2加快淘汰轮胎落后产能,提高轮胎技术含量,同时优化轮胎出口结构。

轮胎特保案中,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加收高额特别关税,主要因为我国出口轮胎存在低成本、低价格问题。这反映出我国轮胎行业整体产能落后,部分轮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事实。

因此,轮胎企业应优化出口结构,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把开发生产高附加值轮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出口轮胎向中高档发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来提高出口轮胎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不断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并加强行业出口管理,规范出口行为,抵制和防范企业低价竞争行为。

4.3积极回应美国特保案,适度采取理性贸易报复措施。

在长期中美经贸中,美国几乎年年都要制造多起的对华贸易争端。从轮胎特保到对中国钢铁产品连续发起3项“双反”调查,再到对中国纺织品的调查,充分说明我国应当对美国特保案做出快速回应,依照中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对从美国进口的部分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适时适度采取理性贸易报复措施,回击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作者简介:孟鸿玲,女,1968年11月出生 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工作单位:营口市委党校 副教授。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篇3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统计, 截至2009年, 美国对华共发起了23宗“双反”调查案件 (详见表1) 。这些“双反”案件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1.“两反调查”并轨进行

这23起案件尽管都是分别立案, 但是立案之后的工作却是同时进行、合并调查。例如:在立案之后, 应诉企业需要填写调查问卷, 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两份问卷是在同一时段填写的。此外, 美国商务部对反补贴和反倾销的终裁也是在同一时间作出。最后, 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是否存在损害的裁定也是合并作出。这些都显示出美国对华“双反”调查是并轨进行, 合并调查的, 因此, 应诉企业的难度大大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http://www.cacs.gov.cn/整理而成。

2.“双反”立案调查愈加频繁

从表1可以看出, 美国对华实施的“双反”调查, 2006年仅1起, 2007年激增到7起, 2008年为5起, 而2009年达到了10起。可见,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越来越频繁。美国的这一举动, 势必引起其他国家效仿。据统计, 截至2009年6月30日, 全球对中国的“双反”调查案件已经达到30起。全球对华“双反”案的增加显示出了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对其他国家的示范作用, 因此, 我国必须重视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

3.“双反”调查产品集中在钢铁行业

美国实施“双反”调查的产品集中在钢铁行业, 上述23个被调查的产品中, 除了铜版纸、复合编织袋、热敏纸、亚硝酸钠、柠檬酸、带织边窄幅织带、镁碳砖、钾磷酸盐和钠磷酸盐外, 其它的14个产品均属于钢铁产业。美国频频对中国的钢铁行业实施“双反”调查, 与其国内钢铁行业不景气有着密切联系, 从而暴露了美国保护其国内工业的真正意图。

4.税率奇高

本文对已经终裁的22起案件 (铜版纸案胜诉除外) 的税率进行了统计, 这22起案件所征收的最高税率全部超过了140%, 最高的合并税率高达701.47%。奇高的税率显示了美国对华实施“双反”调查的决心, 同时也对中国被诉产品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二、相关法律解释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 美国一些产业已对中国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 但当时都被美国政府予以否决, 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启“双反”调查和采取措施必然会导致重复征税, 这是世贸组织规则所不允许的。

1.世贸组织相关规定

在美国对华首宗“双反”调查案中, 中国曾就此事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此案因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定铜版纸无损害而取消了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决定, 为此世贸组织也就不予追究。世贸组织尽管没有对该案作出裁定, 但是从美国主动让步的做法不难看出, 他们对“双反”调查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中能否胜诉也毫无把握。

根据世贸组织《SCM协定》的相关规定, “补贴”只有同时满足3个条件才能成立: (1) 提供了财政资助; (2) 资助是成员领土内的公共机构提供的; (3) 授予了某项权利。协议并不对各国采取的补贴一概进行管制, 只约束“专向性”补贴, 即给予特定企业或产业的补贴。而中国遭到美国“双反”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并非国有企业, 并不符合《SCM协定》中关于专向性补贴的相关规定, 美国对华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双反”调查是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

世贸组织协定在洽谈过程中确定了其基本原则, 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 以确保各国处理好相互间贸易关系。《反倾销协议》《SCM协定》实际上就是公平竞争原则的重要体现。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和《SCM协定》在限制国家干预、防止不公平竞争的同时, 也在防止另外一种倾向, 即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本身成为公平贸易的障碍, 也就是政府滥用这两种手段达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为此, 世界贸易组织为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 而美国对华发起的19起“双反”调查案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 应该予以制止。

2.美国相关法律

纵观美国的相关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 其中存在很多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条款。

首先是非市场经济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 美国以中国市场体制尚未建立, 价格无法反映成本, 要求将一些成员对华实施的歧视性反倾销国内立法多边化和合法化, 即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 不考虑中国产品的价格和成本, 直接使用第三国的替代价格。近年来, 中国政府把非市场经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外交手段, 向各国申请, 要求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自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第一个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以来, 至2009年5月20日已经有97个世贸组织成员承认了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然而, 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却始终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是对华反倾销比较多的。综上所述, 美国“非市场经济”条款实际是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手段之一。

其次是对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双反”调查。实际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否适用于美国的反补贴法就已经存在争论。1983年, 美国钢铁生产商针对自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碳钢盘条提出了反补贴调查申请。对此, 美国商务部于1984年5月作出终裁, 认为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原告乔治城钢铁公司不服, 上诉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1985年, 美国国际贸易法庭经过司法诉讼程序, 推翻了美国商务部关于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裁决, 判决原告胜诉。美国商务部不服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 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上诉, 认为国际贸易法庭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不当。1986年9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作出判决, 撤销了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这就是著名的乔治敦城钢铁案。由于判例法是美国国内法的重要渊源, 因此该案便成为美国国内的一项判例法, 即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不适用美国的反补贴法。基于这种法律体系, 一直以来, 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将中国纳入“非市场经济国家”范畴。因此, 尽管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实施了大量的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 但一直未实施反补贴措施。

在当前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 对于倾销幅度的计算采用的是替代国的做法, 在倾销活动当中已经包含了补贴 (假如存在) 在成本当中的反映。而美国对中国实施“双反”调查, 既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采用替代国的高额成本来计算成本, 得出不合理的倾销幅度, 对中国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同时又将已经计算出的补贴重新来核算, 额外再计算补贴成本。这种重复计算、重复征税的做法不仅是对WTO《反倾销法》和《SCM协定》的滥用, 更是对中国企业的不公正和歧视。

三、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具体措施

美国已经终裁的12起对华“双反”案件中, 合并税率最高竟达到701.47%, 奇高的税率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美国商务部在认定和计算时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性错误。

1.贷款的认定

《SCM协定》第一条明确规定了补贴的范畴, 从规定可以看出, WTO所限制的是政府行为, 但是美国商务部在调查的过程中却将中国的所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 均视为政府行为, 用《SCM协定》第一条A款的相关规定予以限制。这种将企业运作中很正常的商业贷款行为也视为政府补贴的做法很明显是一种歧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另外, 在美国商务部看来, 这种贷款行为尽管是对某一家企业的, 但是其他相关联的公司也同样获得了某种利益, 从而应该遭到制裁。这种观点也是严重错误和不公正的。根据《SCM协定》第二十七条第14款的规定:发达国家应该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特定的出口补贴行为进行审查, 以检验该补贴是否符合该国的发展计划”。而美国在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审查时, 完全无视中国的国情, 作出了诸如“中国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为政府补贴”等错误论断。

2.利率问题

在计算中国产品的补贴额度时, 美国认为, 中国对出口收汇荣誉企业规定的优惠利率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不可否认, 中国对部分企业确实存在一定利率优惠,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出台的《出口收汇考核试行办法奖惩细则》的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对出口收汇荣誉企业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下浮, 最高下浮幅度为10%。”实际上, 这种优惠利率完全是一种货币工具,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也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也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利率政策来提振楼市。因此, 美国将中国的一些优惠利率视为补贴是错误的。除此之外, 美国商务部还认为, 中国政府对银行领域存在巨大干预, 因此, 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不能代表真实的利率水平。为此, 美国商务部摒弃了中国的通行利率, 而是按照其他国家的平均贷款利率来计算, 这种做法也是完全无视中国国情的做法, 也是错误的。

四、结语

美国在对华“双反”调查过程中, 完全无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 在国内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条款, 完全是一种贸易保护行为。究其原因, 一是为了保护本国工业。自1993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以来,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各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内经济萎靡不振。为了保护本国工业, 美国试图以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来达到工业复兴的目的。二是为经济不景气寻找“替罪羊”。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政府一直受到国内民众的强烈指责, 特别是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高达8.5%,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必然希望找到一个“替罪羊”来推卸责任。三是霸权主义思想作祟。自1945年美国成为新的霸权国以来, 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然而, 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衰退期, 美国的霸权地位也开始动摇。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国对经济的治理成绩卓越, 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 使得美国霸权地位再次受到挑战, 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对中国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参考文献

[1]Julia Ya QIN:WTO Regulations of Subsides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China Accession Protoco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7, No.4, 2004.

[2]Francis Snyder.The Origins of the Non-market E-conomy[J].European Law Journal, 2001 (9) .

[3]郭寿康, 赵秀文.国际经济法[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美国新型贸易壁垒 篇4

一、案情简介 2006年3月,Crocs公司向ITC起诉,主张Double Diamond 、Distribution Ltd等11家公司违反美国关税法第337条规定,被告制造并进口到美国的运动休闲凉鞋,侵害美国6,993,858号(下称858号)发明专利和美国D517,789(下称789号)设计专利(见图1),构成不公平竞争行为。2008年4月,行政法官认为,858号专利不具有非显而易见性,宣告该专利无效,被控侵权产品未侵害,789号设计专利,且认为Crocs公司没有达到“国内产业要件”的实施高度。原告Crocs公司不服,向ITC申请复核,但ITC维持原决定。2008年9月原告Crocs公司向CAFC提起上诉。 ITC与CAFC的主要争议点在于:858号专利是否具有非显而易见性、被告产品是否侵害789号设计专利以及由此衍生的是否符合“国内产业要件”。 CAFC认为,858号专利制造出新形态、不上脚跟的鞋型,应具备非显而易见性,ITC不能仅以“各技术特征已分别存在于现有技术中”为由否定其非显而易见性,原告Crocs公司使用的858号专利制造的Beach、Cayman和Kids Cayman款在商业上获得重大的成功,可以推断该专利在现有技术上的研发具备非显而易见性。CAFC在判决中批评ITC在判断是否侵害789设计专利时,认为ITC过度的强调了二者的细微差异对整体视觉效果的影响,背离一般观察者的常识。CAFC认为原告Crocs公司自身产品虽然与789号设计专利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仍为相似的外观设计,因此原告Crocs公司应当已经符合“国内产业要件”,要求ITC重新审理。 图1:789号设计专利(左),Crocs Beach(右) 2012年2月12日,ITC做出最终裁决,认为被告违反“337条款”,判令被告赔偿,同时还发出停止令和普遍排除令。 二、“国内产业要件”的适用标准 Crocs案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在337调查中涉及专利而被处以重罚的案例。从337调查开始实行至今,已发起851起,多数案件涉及专利,少数涉及注册商标与版权,极少数涉及未登记的知识产权如商业外观或商业秘密(见表1)。 表1:377调查涉及内容表 337条款(1994年法,下同)规定:以不公平竞争方式和不公平行为将货物进口到美国,由其所有人、进口人、收货人及其代理人在美国销售,对某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或阻碍该产业的建立,或限制和垄断商业贸易,这种不公平竞争方式和不公平行为即属非法。即一旦违反337条款的基本要件:(a)诉讼案件存在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行为;(b)诉讼案件包含产品的进口或进口产品的销售;(c)不公平行为损害了美国国内已经存在或正在形成的产业。ITC或申诉方都可以提交启动“337调查”的申请。 Crocs案中,ITC在一审和复核时认为原告没有达到“国内产业要件”的实施高度,而CAFC在二审时却又以认为原告Crocs公司达到了“国内产业要件”高度为由驳回重审,最终ITC认定被告违反337条款,判令被告赔偿,同时还发出停止令和普遍排除令。可见在337条款中,对于“国内产业要件”判定的重要性。 337条款对美国“国内产业”定义如下:(a)对工厂和设备有重要(significant)投资;(b)重大雇佣劳工及投入资金;或(c)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有相当程度的投资,包括设计、研究开发、授权使用或许可(licensing)。其中,(a)(b)两项是对重大投资标准(significant)的规定,(c)项是对实质性投资标准(licensing)的规定,只需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即可达到“国内产业要件”的实施高度。相对于(a)(b)项而言,(c)项的标准显然更容易达到。 1、重大投资标准(significant)。大多数情况,在美国制造产品的美国公司可以满足技术和经济要求。但337调查并非只有美国企业可以发起。近年来,外国公司向ITC起诉外国公司,甚至外国公司起诉美国公司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个重要的判断方式是将申诉方的与被诉知识产权使用相关的外国活动与国内活动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比较,如与国内活动相比,外国活动数量上要大的多,那么国内活动就不能认为是重大的投资,除非国内活动对整体运营非常关键。 以特定陶瓷电容器及其内产品一案为例,原告必须首先证明在美国进行了重大投资。ITC最终认定:原告为跨国集团,其于美国境内进行的投资涉及上百专利的组合,投资与涉案专利关联微弱(判定因素见表2),且在美国境内无其他研究或发展活动,更无如技术指导的附加授权活动,因此该授权投资未达重大程度,未达到“国内产业要件”高度。 表2:判定涉案专利与组合专利的关联程度的因素表 实际上,这一标准是一双刃剑。对于美国本土企业而言,固然增加了受到保护的机会,但是对于外国公司,也增加了应对竞争者包括美国本土公司的对策。如果应用得当,外国公司一旦达到了“国内产业要件”高度,可以反客为主,转而利用337条款打击其他外国厂商甚至美国国内厂商。 2、实质性投资标准(licensing)。这一规定是针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有相当程度的投资,但开发利用者在美国境内并无相关的制造或服务行为。其目的在于鼓励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如大学)积极将其知识产权授予生产商。相对重大投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要容易得多。在考量实质性标准时,ITC 不会像重大投资标准那样与外国活动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相反,它会考虑与知识产权利用相关活动中国内投资的绝对数量。实践中,一个申诉者可以以更少的国内投资活动满足实质性投资标准。 以Crocs案为例,CAFC最终认定:由于原告的产品应用了789号设计专利的外观(虽有细微区别,但两者仍然是极为相似),即该专利已经被实际应用,达到了“设计、研究开发或授权使用”的程度,符合“国内产业要件”。从该案可以发现,“国内产业要件”中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不仅包括本专利的实施,还包括与本专利相似的专利的实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仅许可专利使用本身也可符合(c)项的规定。在特定半导体集成电路元件一案中, 申诉方在国内仅雇佣了几名员工,专门从事监督和拓展其专利许可的活动,ITC最终认定:不必证明专利的实际实施,由于申诉者已经做出实质性投资来许可专利,因此符合“国内产业要件”。也就是说,就(c)项规定的“设计、研究、开发或者许可”,法官在审理时的解释和认定都是比较宽松的。也正由于增加了实质性投资标准,无形中降低了“国内产业要件”的适用标准, 扩张了337条款的保护范围。事实上,这正是美国贸易政策转向保守的一种体现。表面上宣称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并且赋予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达到了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这种新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远比之前的关税壁垒更为隐蔽和更难以对付。对于这一标准,应当引起我国的重视。 三、337调查对诉讼双方的影响 1、对原告而言,337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 (1) 337调查比反倾销调查在程序上更为简捷。 337调查一般不超过15个月,只在ITC里进行,而且原告只需证明进口产品对它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对已颁证的专利以及注册的商标或著作权,甚至不需证明损害。反倾销调查的案子即使在ITC与美国商业部仲裁确定之后仍有年审, 每五年还有日落审查,持续十几年很普遍,一般还需要整个行业的支持。所以337调查与反倾销调查相比,难度低、诉讼成本低、程序简捷。 (2)337调查的打击面大于一般法院中的侵权诉讼。 在337调查中胜诉的原告,可以有效地阻止不正当竞争者的货物进入美国,这不仅限于被告,有时(在普遍排除令中)甚至包括非被告的产品。但在侵权诉讼中,针对的仅是被告已进入美国的产品。 由于337调查具有以上特点,它成为美国原告阻止竞争者的货物进入美国的最省钱省时的法律途径。换言之,如果一个美国企业感到其他国家某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它可以单独发起337调查,一年零半个月就达到将所有这类其他国家的产品都排除在美国境外的目的。 2、对被告而言,败诉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在美国一般法院的侵权诉讼中,其他国家的被告可以不应诉,即使对方拿到缺席判决,也只是针对涉及该案的产品,并不影响被告企业向另一进口商出售同一产品,原告获得的赔偿判决也无法在其他国内执行。但是,在337调查中败诉的被告将失去美国市场的订单,这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四、应对337调查的启示 过去10年中,中国已连续7年位居337调查涉案国家(地区)的首位。在中国已加入WTO 而无法实施关税壁垒的今天,非关税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时必须正视和面对的现实。因此,更应当注重对337条款内容的研究,提高对337条款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是笔者对“国内产业要件”的理解,因此亦从这方面得出一些针对337条款的应对启示: 1、建立和加强预警机制,完善相关法律。 可以说“国内产业要件”标准的制定和重要修改(见表3),都过分关注了国家利益,其目的都是为美国企业能在竞争中更占优势,国内产业的适用与美国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337条款诞生于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中,337调查的数量在历史上有两个高峰期,1983年的43件,以及2010年的56件、2012年的69件(见图2),均是美国经济发生危机且尚未复苏的关键时间。

对这种形式上合法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尤其在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之际,不能排除ITC 降低国内产业要件的适用标准甚至提出对美国企业更为优势的适用标准,从而阻碍竞争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我国政府和企业首先应时刻警惕“国内产业要件”标准的修改,建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美国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关反应,分析对我企业所持态度,及时发布相关修改要点,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时空差距带来的失误判断或经济损失。 在加强防御的同时,也应当适时考虑如何保护我国企业,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许多遭遇337调查较为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也积极地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应对,例如欧盟就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对337条款的“国内产业要件”等提出了挑战。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虽然赋予了知识产权的持有人有权对侵权进口产品提起诉讼,但是并不完善,没有表明这种调查将如何进行,或者将采取何种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补充制定详细的操作规则,对侵权进口产品等进行明确区分,从而使我国企业也能通过法律来应对国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强化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能力。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日本公司也曾频频遭受337调查,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从90年代开始,他们加大专利网络的铺设,对于重要专利和竞争企业可能运用到的相关专利,在全球主要贸易区域都进行了申请或注册。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后,学会了利用337条款中的“国内产业要件”这一前提,通过自身在美国的大量投资和专利网络,变被动为主动,频频向ITC提请337调查,打击其他国家乃至美国的竞争对手。从美国同日本的专利诉讼来看,最后大多以互相交换、互相许可专利为结局,即“专利交叉许可”。由此,双方不但无需支付高额的诉讼费,还可形成默契,共同来稳固市场地位。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很有借鉴意义,可以说是以保护来应对竞争,以保护来促进发展。 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正在快速提高,337调查败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企业也应当学会以保护来应对竞争,以保护来促进发展,通过保护这种手段,达到发展这一目标。在保护上,不但要完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制度,也要防范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假冒、非法利用,还要防止和避免在自己的产品中非法冒用或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诉讼。企业应当投入资金发展自有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利防御能力;应当加大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专利网络的建设,对于核心专利,不但要在本国进行相关专利申请,还要在美国申请。通过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在美国的专利网络,学会利用“国内产业要件”对其他国家有利的方面,正面应对337调查。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对策

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历来是如影相随。2008年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各国纷纷通过金融救助, 借助经济刺激计划推行贸易保护, 试图缓解本国就业和经济压力。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 更是毫不例外。

1 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1.1 主要表现

(1) 货物保护。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刚上台不久, 就制定了长达1100页, 总额将近9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并强力敦促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1月28日晚表决通过此项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该法案中附加的“购买美国货” (Buy American) 的保护主义条款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2) 产业保护。美国历来重视产业保护, 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继续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支持, 通过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打击对华进口产品, 力求为本国相关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对投资领域的贸易保护。美国成立了专门审查机构对外资并购、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安全审查。如今,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美国在对于资本流向, 尤其是对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的态度上, 更是倾向于鼓励资本回流、排斥外资。

(4) 对金融领域的贸易保护。受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首先破产, 美国一些银行及跨国银行也受到牵连纷纷破产, 继而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并波及到美国乃至全球金融领域。正是如此,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多从金融服务机构开始。美国政府自2008年次级放贷出现问题以来, 就和美联储累计已投入9000亿美元用于救助金融业。为了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美国还鼓励本国银行将贷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 优先向本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倡导本国银行将国外的资产投资调回国内, 支持本国企业的发展。

(5) 对劳动力领域的贸易保护。以往, 贸易保护主义更多关注本国新兴产业或与对本国就业有较大影响的行业。而金融危机背景下, 为了尽快降低高失业率,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迅速蔓延到劳工领域。美国一些地方出现了要求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受益行业只能“雇佣本国人”的游行, 并且一些企业将优先裁减外国员工作为爱国主义的表现。

1.2 特征

(1) 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不断扩大。根据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贸易保护的对象多是国内的幼稚产业和战略性产业, 而金融危机背景下,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除了继续加大对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的保护之外, 又进一步扩大到投资、金融服务、劳动力雇佣等领域, 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更加广泛。

(2) 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更加多样化。金融危机背景下, 美国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继续延用关税、配额等传统的贸易壁垒之外, 还加大了对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 尤其是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的使用。

(3) 贸易保护主义形式更具隐蔽性。金融危机背景下, 贸易保护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 美国除了经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方式挑起贸易争端之外, 还打着维护本国产业安全, 促进国内就业、保护环境等口号, 设置各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蓝色壁垒以阻碍外国产品进入, 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产品。

(4)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加合法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世界各地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为此, 美国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招致其他贸易伙伴的打击报复, 便进一步将贸易保护的手段合法化、合理化。如将贸易保护写入经济刺激方案之中;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法案将贸易保护主义合法化。

(5) 民间力量逐渐成为发起贸易保护的主要力量。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美国各个行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伴随着失业人口大幅增长和失业率不断攀升, 美国的部分利益集团、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都纷纷向美国政府发起了对本行业进行贸易保护的要求。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2.1 中国政府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1) 坚持自由贸易,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坚定自由贸易的立场。首先, 中国要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无助于经济危机的缓解, 一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只能招致他国的跟踪效仿, 导致全球范围的贸易战, 最终世界各国走向“囚徒困境”。其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已发展成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贸易大国, 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对世界其他贸易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为全球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争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今后, 中国仍应坚持自由贸易、积极抵制贸易保护的立场和态度, 充分展示其大国风范, 起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加强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磋商与谈判。中国要加大与美国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力争通过磋商与谈判的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 避免与美国的经济霸权直接对抗, 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同时, 对于美国不予合作的问题, 中国政府也要坚定立场, 采用强硬的态度给予回应, 尤其是美国对华提出的不公平贸易壁垒, 中方要积极回应, 命其限时改正, 对于不予改正的, 要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从而防止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范围的进一步蔓延。

加强多边交流与合作, 推动多哈谈判顺利进行。中国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会议, 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二十国集团峰会、博鳌论坛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会议, 倡导自由贸易, 呼吁世界各国联起手来共同抵制贸易保护, 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 推动多哈谈判的顺利进行。

(2) 完善贸易立法, 壮大国内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贸易救济制度, 完善贸易立法。自2001年“入世”以来, 中国在建立健全贸易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 国内的贸易立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 尤其是在贸易救济制度方面, 中国的相关立法还相对欠缺, 甚至还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的现象。于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利用我国贸易立法的漏洞频频发起贸易摩擦。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接连对华发起双反调查, 甚至实施了特保措施。为此, 中国应借鉴国外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经验教训, 尽快完善贸易立法,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 应对美国反倾销、反补贴及一般和特别保障等贸易挑战, 提高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反应速度,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 既可以鼓励本国企业加大技术投入, 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攻破美国对华设置的技术壁垒, 又可以帮助本国设置技术壁垒, 限制国外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入。建立贸易预警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坚力量。

(3) 稳定人民币汇率,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保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为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非常重要。中国要在稳定经济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体现中国的经济增长。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的确认有着密切的国家。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裁定中国商品是否存在反倾销时, 往往采用与中国国情不一致的第三国标准, 大大提高了反倾销的认定概率。美国正是利用了中国经济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反倾销调查, 金融危机爆发后, 反倾销的立案频率逐渐加大。为此, 中国要加大与其他贸易伙伴的磋商与合作, 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早日让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减少美国发起发倾销的借口。

(4) 加快产业升级, 保证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制造品, 这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双低”产品, 多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 并且使得中国一直以来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层次。然而这种出口模式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高额的利润, 还使得美国等贸易伙伴为中国商品扣上了“低价倾销”的帽子, 因此以金融危机为契机, 转变出口商品结构, 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已势在必行。

2.2 中国企业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1) 熟悉运用WTO规则,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外贸行业协会以及所有外贸出口经营单位都应尽快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美国的国内贸易立法, 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WTO的新章程、新制度, 贯彻好落实好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定, 时刻关注美国贸易立法的变化, 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由于对贸易规则的不熟悉引发的贸易争端。同时中国要善于运用WTO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力争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大的利益。

(2)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争创自主品牌。要实现中国出口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打造自主品牌是必经之路。中国出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 要树立科学观, 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国际管理理念, 建立符合企业长久发展的企业文化和营销策略, 要加强对现代化管理观念的学习, 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研发,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定位, 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 提升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 出口企业要抓住经济全面复苏之前这段时机,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 力争在经济全面复苏之前完成企业转型。另外, 中国要积极配合出口企业的升级改造, 为出口企业转制营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3) 跨越贸易壁垒, 实施海外并购。对中国企业来说, 并购海外资产, 进行直接投资, 不仅可以拓宽投资渠道, 寻找新的商机, 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收益,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跨越贸易壁垒, 进行海外布局, 快速占领国外市场。

(4)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出口企业在维持好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 要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 合理布局出口市场结构, 逐步提高中国在美、日、欧之外的其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潜力的国外市场,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出口市场布局。

参考文献

[1]徐雯.浅谈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及中国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9 (4) .

[2]高永富.国际金融危机与“购买美国货”条款[J].国际商务研究, 2009 (2) .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

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愈演愈烈, 而中国很容易受伤。其中, 美国近年来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救济调查, 包括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特保调查等, 对两国政治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笼罩在中美贸易关系上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 尽管并不会逆转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大方向, 然而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探寻对策。

一、美国贸易保护的策略及措施

1. 美元大幅度主动贬值。

这里的主动贬值是指美国政府自主决定的美元贬值。美元的主动贬值可以使美国在国际资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完成了汇率和经常账户调整。而世界其他国家将承担美元资产缩水、净出口减少和国际货币价值体系紊乱带来的经济滑坡等损失。幸运的是,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 美国政府虽然能干预美元汇率, 但已经不能单方面决定美元汇率。

2. 美元主动避免恶性贬值。

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对美国很不利, 它直接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因而美国政府会尽量避免美元的被动贬值, 避免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丧失信心。所以当美元出现或者即将出现被动贬值的时候, 美国政府就会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尽量避免美元贬值, 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结果。

3. 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缓慢贬值。

缓慢贬值意味着缓慢的调整。这是一种冲击较小的方式, 在调整的过程中, 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仍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于是美国政府为了避免付出的代价太大, 就会采取一些措施, 美国政府会尽量避免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的地位, 美国会增强市场吸纳商品的能力, 还会尽量增强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 美国缩减政府支出。

为了降低财政赤字, 新一届奥巴马政府开始缩减政府支出。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宏观经济不稳定, 同时政府实行减税政策, 以弥补政府支出减少导致的总需求下降。这一政策有助于降低美国的财政赤字。但是不能改变美国居民储蓄不足的状况,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经常账户。

5. 美国调整居民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在核算上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居民储蓄不足投资的部分, 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支出的部分, 即财政赤字。因此美国居民的低储蓄和高消费、高投资是其经常账户逆差的又一重要原因。要调整经常账户的逆差, 就必须调整美国居民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调整居民收入支出结构, 从鼓励消费转向鼓励储蓄, 是美国政府改善经常账户的现实选择。

二、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的影响

1.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

美国持续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奥巴马政府进一步要求人民币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度, 甚至决定是否将中国划为“汇率操纵国”。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人民币升值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减弱了吸引外资的能力、加大国内就业压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基础薄弱的农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可能导致投机盛行、导致外汇储备缩水等。

2. 在产业结构方面。

当美国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的保护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时, 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限制了某些产品的出口增长。对社会来说, 资源配置也将扭曲, 出口增长受阻后, 这些产业本来可以使用的资源就会用到其他更高级的产业, 一定程度上会迫使中国产业更快的升级。为了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的产业结构应尽量的调整,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发展民营企业、扩大研发力度、打造自主品牌;二是加强农民工培训, 深化生产、加工、制造业。同时还要做到四个方面的优化:即供给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3. 在知识产权方面。

美国要求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的所得者受益了。当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 限制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或限制中国技术产品向美国出口时, 对中国的潜在影响比美国限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要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知识在中国的扩散, 实际上也是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1. 转变经济贸易发展方式, 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贸易发展方式, 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这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之策。为此, 要改变过去的数量扩张、粗放型增长的路子, 走质量、效益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减少“低价竞销”和数量增长型摩擦;要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在培育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的出口产品上下工夫, 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同时还要改变过去“出口至上”的原则, 积极扩大内需, 建立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内贸和外贸协调发展, 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扩大内需, 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经济回暖的迹象, 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 目前很难看到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点在什么地方, 或者是哪个产业能成为经济增长点。于是扩大内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增加消费, 降低相对过高的储蓄水平, 将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 消减贸易顺差, 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 开辟新市场, 改变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状况。中国商品出口的显著特点就是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如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占到中国家具出口总额的60%。而且近年来, 中国部分产品对美国出口的数量激增, 引起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警惕。因此, 在中国外贸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摆脱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现状, 积极开拓新市场, 减轻对传统出口市场的压力。 (3) 充分发挥进口职能, 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对出口相当重视, 但对进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进口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战略的作用也未完全发挥出来。从未来的发展来看, 中国不仅要扩大从发达国家进口, 还要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对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给予关税优惠, 使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以此推动互利共赢战略、和谐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贯彻实施, 也为中国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 加强技术创新, 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长期以来, 中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产的低成本, 缺少技术创新的支撑, 实行粗放式经营。因此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已是当务之急。加强新技术的研制, 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是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后中国要吸收利用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 进行技术集成,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创中国品牌。

2. 有计划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一, 更加重视维护产业安全工作。要更加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产业安全;要加强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要积极开展行业民间交流、对话和磋商, 化解贸易摩擦。第二, 要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实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贸易政策;加强行业管理, 避免过度竞争;要提高技术水平, 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最终从技术上突破贸易壁垒。

3. 政企共同携手, 努力渡过难关。

第一, 企业主动迎战贸易保护。企业应深入了解WTO规则和贸易调查知识, 以用法律武器自保并主动出击, 还要学会借助行业协会来壮大力量。企业应强化行业自律, 有序出口, 调整产业结构, 并努力提升产品竞争力。第二, 政府配合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要通过政府间对话机制加大对外磋商力度, 努力化解外部各种矛盾和冲突。政府还应致力于改善出口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建立中小贷款公司, 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提高出口退税率, 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政策和海外在华投资政策等。

4. 加强国际合作, 加快国际接轨。

我们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坚持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政策, 积极倡导国际经济合作, 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 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 通过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最终实现世界经济复苏之目标。

5. 增强环保意识, 运用环保壁垒维护中国正当利益。

一方面, 从自我做起, 增强环保意识、紧跟国际标准发展绿色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团结国际力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采取歧视政策, 减少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绿色壁垒保护国内市场, 对从外国进口的产品实行适度限制。要尽快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 鼓励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 改变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时无人应诉的被动局面。

6. 建立贸易摩擦监控预警机制。

中国要完善和健全中央政府、地方商务主管部分、企业和中间机构“四体联动”贸易摩擦监控预警机制。一是建立由国务院授权商务部作为责任部门的中国贸易运行环境定期评估机制;二是建立国务院授权商务部作为责任部门的中国贸易运行动态监控机制;三是建立由国务院授权商务部作为责任部门的利益攸关方内部协商机制;四是建立由行业组织牵头的中国出口商与进口国家进口商、使用商和消费者参与者的游说机制;五是建立与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面向政府、生产商、贸易商与消费者的信息和咨询、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丘杉.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吴学安.贸易保护知识奥巴马的一颗棋[N].法制日报, 2009.

[3]沈国兵.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与中美双边贸易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美国商人早期在远东的贸易 篇7

在独立之前, 美国土著们是通过转运到波士顿的茶叶和耐用的中国、印度棉布了解亚洲的, 美国与远东的贸易往来基本都是通过欧洲商人中转、间接进行的。美国独立后, 巨大的利润和强烈的冒险精神开始促使美国商人们开始驾船向远东进发。“中国皇后号”是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 它于1784年2月22日从纽约出发, 满载棉花、人参、檀香木, 绕过南非好望角, 跨越印度洋, 航行一万五千海里, 于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 货物顺利售出后利润达三万多美元, 占投资的四分之一, 并于1785年5月12日该船回到美国。这次航行获得了美国报界的极大赞誉, 都认为其对美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皇后号”成功的激励下, “智慧女神号”、“哈利特号”、“土耳其皇帝号”等船只先后出发前往远东进行贸易, 尽管并不是每艘商船都能在这样的贸易中获利, 但从美国到远东的航线还是逐渐兴盛起来。

与美国商人们果敢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所驾驶的商船。它们多是单桅或双桅的小型商船, 载重一般只有100吨左右。比如载重80吨的“试验号”载着八个男子和两名幼童, 乘风破浪前往中国, 用十八个月的时间从中国运回一批茶叶、瓷器;1970年, 仓促建成、载重70吨的“希望号”在约瑟夫.英格雷汉的指挥下花费十三个月到达澳门;载重仅有62吨的“香客号”在1803年9月从波士顿驶入南太平洋捕猎海豹, 四年后载着一万多张海豹皮驶入广州。选用这样小型的单桅帆船、横帆帆船、双桅帆船来进行跨越大洋的贸易航行显然不是商人们的本愿, 这是美国商人们资本枯竭的证明, 这种情况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有了明显改观, 载重二百吨以上的货船开始普及。

驾驶这些商船的水手们大多来自美国本土, 年轻且身体强壮, 精通航海技术。他们的船长多是船舶所有者的家庭成员, 也有具备丰富经历的航海员。他们很多人日后会成为商人和银行家, 也有不少人会成为商船的主人, 并逐渐掌握一支船队。这些船长和船员们在航行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冷漠残酷的海洋, 疾病、谋杀、敌意的土著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命, 年轻与勇敢是他们的凭靠, 他们是美国远东贸易的先驱者。

最初的美国商人与其说东方去贸易, 不如说是去采购。当时美国在远东的贸易并不是为了给他们的工业产品寻找市场, 而是为了满足对丝绸、香料、茶叶等商品的需求, 东方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因此用何种物品进行交换是令美国商人头疼的事情。聪明的他们很快发现不少白种人散居在亚洲各处, 他们需要西方的工业产品, 从毛里西亚到广州之间的各远东口岸所需求的商品是不同的, 所以运输路线上的每个港口都会需求一些美国本土或者途中采购的产品。美国人抓住了这个贸易机会。一艘驶往广州的商船, 最初可能装着粮食和面粉, 但这些货物在地中海口岸会被交换为毛里西亚、印度等地需要的商品, 途中这样的过程还要反复进行, 在船抵达广州时, 船上的货物已经被调换了三到四次;在广州采购了商品后, 返航途中美国商人会在欧洲对部分商品进行销售, 比如在汉堡出售茶叶、在西班牙出售生丝等, 这比在本国销售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辗转贩卖的贸易方式使美国商人在一次航程中可以多次获利, 以较少的本钱获得了较大的利润。美国商人的贸易航行无形中也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促进了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美国为数不多的输出商品中, 毛皮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毛皮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渔船在南太平洋、弗兰克群岛对海豹等动物进行捕杀来获得, 更多的是使用廉价的棉织品、步枪同印第安人交换获取。这些皮货在远东销售良好, 使贩卖者们获得了巨额利润。1790年至1818年间, 至少有108艘美国商船去过西北海岸, 满载着海濑皮到达中国广州。

美国早期的远东贸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市场行情的变化时风险之一, 比如在茶叶贸易中, 由于茶价波动太大, 商人们经常会遇到积货过多的问题。印度织物和丝绸的贸易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依然存在风险。同时, 由于航海设施落后, 船舶在运输中遭遇海难是经常的事情, 与之相关的保险费用高昂。当时的美国没有几人可以处理巨大的金钱损失和巨额赔偿, 1825年有一家费列德尔菲亚的商号破产, 拖欠政府税款竟高达九十万美元。巨大的风险和高昂的代价使美国的远东贸易结构逐渐出现转变, 大型的商业机构在竞争中开始占据优势, 小型商家多数面临着低利润无以为继的局面。进入十九世纪, 贸易开始由分散的商户逐渐集中于少数大商号手中, 据说1825年美国对华贸易的八分之七是由四家商号经营的, 1829年所有贸易的一半都掌握在普金斯商号手中。到19世纪30年代, 小贸易商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过去, 但是极少有小商户能保持较高的利润, 贸易先驱者的事迹已经成为历史。

摘要:从18世纪80年代第一艘美国商船驶往远东获取巨大利润开始, 美国商人们怀着强烈的冒险精神积极投入到远东贸易中。早期的美国商人, 多是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简易的小型帆船在汹涌波涛中艰难地进行航行, 他们绕过南非好望角, 跨越印度洋, 最终到达中国广州;通过贩卖毛皮, 并在航线途中的欧洲、毛里西亚、印度进行辗转贸易来获取高额利润, 但市场变动、海难事故也使早期的贸易充满了风险。直到19世纪30年代, 大商号掌握了大多数贸易, 早期冒险式的远东贸易也逐渐成为历史。

关键词:美国,早期,远东,贸易

参考文献

[1]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 商务印书馆, 1959年。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三联书店, 1957年。

[3]S.F.比米斯:《美国外交史》, 商务印书馆, 1987年。

[4]L.H.Battistrie.The Rise of American Influence in Asia and Pacific.[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5]袁忠仁:《广州和美国的早期贸易》, 《岭南文史》, 1999 (1) 。

美国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 篇8

美国是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各种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均居前列。畜产品出口额从1990年的66.36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218亿美元, 在农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6.80%增至2001年的23.16%后开始有所下降, 2008年为18.91%。

1990—2008年美国畜产品出口量呈升—降—升趋势。出口量从1990年的145.1万吨增至2001年的536.9万吨, 2004年下降到384.4万吨, 之后迅速增至2008年的657.4万吨;出口额趋势与出口量变化相似, 1990年出口额66亿美元, 2001年升至124亿美元后开始下降, 近4年开始持续增长, 2008年出口额达218亿美元。

美国出口的畜产品主要为牛肉和小牛肉、家禽和家禽产品、奶制品、脂肪和油脂、整牛皮和其他动物皮。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产国和出口国, 也是禽蛋生产大国。在美国畜产品出口中, 禽肉出口量最大, 1980—1984年禽肉出口量占农产品出口量4.1%, 1985—1989年降至3.8%, 1990—1994年所占比重升至7.4%, 1995—1999年比重增至15.5%, 2000—2004年略有下降, 为14.9%, 2007年为15.7%。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禽肉出口增长迅速, 1998年首次超过牛肉和小牛肉的出口额, 2004—2005年美国牛肉出口额大幅下降, 而家禽产品出口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08年达到50.53亿美元, 位居畜产品第1位, 占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从1990年的13.71%增至2008年的23.15%, 占农产品总出口额4.38%;奶制品也是近几年出口增长较快的畜产品, 出口额从1990年的3.53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38.20亿美元, 位列第2位, 所占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从5.32%增至17.50%。

在美国出口的畜产品中牛肉贸易额1998年以前占第1位, 之后落后于禽肉和奶制品出口, 近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扩大牛肉出口。1989年出口牛肉51.49万吨, 2008年为85.59万吨, 平均每年75万吨。牛肉和小牛肉出口额波动幅度较大, 2008年为28.20亿美元, 位列第3位, 占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12.92%。

动物皮1990年出口额高于其他畜产品, 所占畜产品出口额比重为26.38%, 之后份额开始下降, 2008年为9.46%, 出口额为20.64亿美元。

美国1990—2004年畜产品进口量稳步增长, 之后开始下降, 从116.9万吨增至182万吨后, 2008年下降至139.4万吨。进口额持续增长, 从1990年的5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124亿美元。主要进口畜产品是活牛、牛肉和小牛肉、猪肉和奶制品, 2008年奶制品进口额最高。2008年以前牛肉进口额最高, 进口额从1990年的18.72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36.51亿美元, 之后略有下降, 2008年为30.57亿美元。美国是最大的牛肉生产国, 但也是牛肉的进口国。美国出口的都是用粮食和精饲料育肥、并经加工分割的高质量牛肉, 进口的却是放牧生产的牛肉, 主要来自加拿大、新西兰等国。

美国也是活牛的进口国。其活牛进口额在1992—2002年间基本保持在10~14亿美元之间或者上下浮动, 2003年和2004年大幅下降, 2004年最低降至5.43亿美元, 2005年开始持续增长, 2007年为18.78亿美元, 2008年略有下降, 为17.61亿美元。

美国既是世界第三大猪肉出口国, 又是第三大进口国。美国猪肉年产量900万吨左右, 出口量一般在8%~10%。1990年猪肉进口额为9.38亿美元, 1991—1999年都在6.0~8.0亿美元之间, 2000年升至9.97亿美元, 之后一直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 2008年进口额为10.60亿。

美国既是奶制品出口国又是奶制品进口国, 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1991—2008年奶制品进口额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从7.86亿美元增至2008年31.38亿美元。

二、贸易特点

(一) 牛肉和活牛

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是美国最主要的牛肉进口市场;日本和墨西哥是美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活牛以进口为主, 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活牛主要进出口市场。1989—2008年间美国牛肉进出口情况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

由表1可见, 1989—2004年美国牛肉进口量呈上升趋势, 从98.85万吨升至166.89万吨, 2005年以后开始下降, 2008年为115.13万吨。牛肉主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 2008年从这三个国家进口的牛肉量分别占总进口量的33.1%、26.1%和20.8%, 其他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 进口量都不足10万吨。

1989—2003年出口量持续增加, 从51.49万吨增至114.23万吨, 2004年由于疯牛病, 出口量迅速下降到20.88万吨后开始增加, 2008年为85.59万吨。日本是美国牛肉最大的出口市场, 出口日本的牛肉从1989年的3.39万吨增至1998年的50.73万吨后有所下降, 2004—2007年锐减到10万吨以下, 2004年最低至0.53万吨, 2008年恢复到10.48万吨;墨西哥既从美国进口牛肉, 也向美国出口牛肉, 美国出口墨西哥的牛肉量从1989年的3.39万吨增至2002年的28.54万吨后有所下降, 2004年开始从15.13万吨增至2008年的26.60万吨, 增长了94.70%, 加拿大和我国台湾也是美国主要的出口市场。

墨西哥和加拿大既是美国主要的活牛出口市场也是主要的进口市场, 美国活牛贸易以进口为主。2004年美国活牛进口量从137.1万头持续增至2007年的249.5万头, 2008年略有下降, 为228.4万头, 从墨西哥进口活牛量持续下降, 从2004年的137万头下降至2008年的47.5万头;加拿大出口美国活牛量持续增加, 从135万头增至158万头;美国活牛出口量持续增加, 从1.57万头增至10.75万头, 加拿大是美国活牛主要出口市场, 出口量从2004年的1.4万头增至2007年的4.41万头后, 2008年下降至3.8万头;墨西哥进口美国活牛量持续增加, 从1 365头增至4.9万头。

(二) 猪肉和活猪

1989—2008年间美国猪肉进出口情况见表2。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

由表2可见, 20世纪90年代美国猪肉进口量在30~40万吨, 2000年后增长到40万吨以上, 2003年最高达53.76万吨, 2008年下降至37.73万吨。加拿大是美国最主要的进口市场, 大部分年份所占份额都超过50%。

美国猪肉出口量持续增加, 从1989年的12.17万吨增至2008年的211.71万吨。猪肉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日本, 出口量持续增加, 从6.71万吨增加到48.66万吨, 其次为墨西哥和加拿大, 近几年出口量都在10万吨以上。近两年韩国从美国进口的猪肉也超过了10万吨。

加拿大是美国主要活猪进口市场, 大部分年份占进口量99%以上, 1989~2007年进口量从107.32万头增加到1 000.4万头, 近几年美国活猪进口量都超过800万头, 2008年为934.8万头。活猪出口量近几年持续下降, 从1998年的22.95万头下降至2008年的9.73万头, 活猪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墨西哥。

三、鸡肉、火鸡肉和鸡蛋

美国是鸡肉、火鸡肉和鸡蛋的净出口国, 出口量持续增加, 俄罗斯、墨西哥和加拿大分别是最主要的鸡肉、火鸡肉和鸡蛋出口市场, 具体情况见表3。

万吨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

由表3可见, 美国鸡肉出口量持续增加, 从1989年的44.21万吨增至2008年的315.74万吨。鸡肉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中国香港、墨西哥、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鸡肉进口量不大, 2007年最高记录仅2.22万吨, 进口鸡肉主要来自加拿大。

火鸡肉出口量稳步增加, 从1989年的2.08万吨增至2008年的30.67万吨, 墨西哥进口火鸡量大部分年份占美国火鸡肉出口量的50%以上, 中国大陆地区进口量虽然与墨西哥相比进口量不大, 但是进口量持续增加, 从1992年不到1万吨增至3.88万吨;与出口相比, 美国火鸡进口量非常小, 2008年进口量最高, 为0.79万吨。

1989—2007年美国禽蛋出口量持续增加, 从10.99亿枚增至30.04亿枚, 2008年下降到24.75亿枚。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和墨西哥是美国主要的禽蛋出口市场, 1997年以前日本是美国禽蛋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1998年后不同年份间起伏较大。

四、羔羊肉和羊肉

美国并非羔羊肉和羊肉生产大国, 羔羊肉和羊肉出口量不大, 尤其是羔羊肉, 出口量非常小。因此羔羊肉和羊肉贸易以进口为主, 澳大利亚是美国最主要的羊肉进口市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美国羔羊肉主要的进口市场。

1989—2008年美国羊肉进口量持续增加, 从7 078吨增至2.01万吨, 羊肉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 小部分来自新西兰;羔羊肉进口量1996年以前不足2万吨, 从1997年开始进口量持续上升, 2007年最高为7.2万吨, 2008年6.3万吨, 绝大部分都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000年以前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的羔羊肉量差距不是很大, 甚至在1995年两者非常接近, 从2000年开始从两国进口羔羊肉量差距拉大, 2008年从新西兰进口的羔羊肉量不到从澳进口的羔羊肉量的50%。

问道美国服务贸易统计 篇9

惟一能按两个标准编制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

根据美国《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的授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简称BEA)是美国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机构。1982年,BEA开始编制美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二十多年来,随着美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更好地掌握美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状况,满足多双边服务谈判的需要,BEA对服务贸易统计方法进行了多次调整,使调查的范围更全面,数据的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分类更加详细。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惟一能按照两个标准编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

这两个标准,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3年编制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按照居民与非居民来划分交易性质,只统计跨境交易和部分境外消费,简称BOP统计。全球大多数国家按此标准编制本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统计数据。另一个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对服务贸易的界定,它更倾向于按国民原则来区分交易属性,它不仅包括跨境交易,还包括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所引起的贸易额。两套标准在统计范围上有部分重叠,数据不能直接相加。其中商业存在统计是一个难点,是指通过跨国投资而确立的外国附属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贸易(简称FAT)统计。美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既包含了BOP统计,也包含了外国附属机构的销售统计和部分自然人统计。

BEA不仅承担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还定期发布统计资料。首先是在每月新闻公报《美国货物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上,以概要形式发布月度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仅指跨境服务贸易)。其中,货物贸易数据由商务部普查局提供,服务贸易数据则由BEA提供。其次是在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发布美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仅指跨境服务贸易)的季度详细数据。第三是在BEA出版的月度报告《现行企业调查》上于每年10月刊登一篇详细分析上年度美国服务贸易全年数据的文章(包括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销售数据)。在BEA的数据基础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每年对美国服务贸易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以《美国服务贸易最新趋势》年度报告的形式发表。两大体系构成美国服务贸易统计

如前所述,BEA同时按IMF和WTO两个标准编制服务贸易数据,因此它的调查也分为服务贸易的跨境交易和附属机构销售两部分。跨境交易统计体现在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的经常项目下,附属机构销售统计则包含在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和美国跨国公司调查中。

美国的服务贸易跨境交易(BOP)统计

美国的服务贸易跨境交易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关于服务贸易的分类,同时也和OECD及欧盟统计局共同制定的分类体系相对应,但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分类更详细一些。调查方法总体上采用问卷调查汇总、相关统计数据参考和经济指标推算相结合。

在问卷调查部分,企业名录的来源一是来自于新投资企业登记表,二是利用各种管理信息资源。在取得企业名录后,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对需要调查的企业重新进行挑选。采取基准调查(调查对象为年营业额在50万美元以上企业)和目录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五年一次的基准调查基础上,每年对年营业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进行一次全数调查,对营业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然后用相关部门的数据对调查测算出的数据进行验证、调整,以此确定全年的服务贸易数据。再以全年的服务贸易数据为基础,调整当年各月的服务贸易初步数,产生各月服务贸易的正式月报数。

在相关数据推算部分,美国充分利用了行政和管理方面的记录。如在跨境交易的国别统计中,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接壤的国际服务交易分别统计本国进口,而以对方统计的进口数为本国的出口数:在旅游、教育、医疗方面,利用航空公司、移民局、教育基金会、保险公司等提供的出入境人数、留学生注册人数、基本学费、宿费、飞机票价等资料测算旅游、教育和医疗费用,从而大大节省了调查费用,减轻了企业负担,保证了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美国的服务贸易附属机构销售(FATS)统计

附属机构销售是指附属企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进行的销售。其中,出口是指美国公司的外国附属机构(即美国公司占多数股权的机构)在海外的销售,进口是指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外国公司占多数股权)在美国的销售。

与跨境交易统计相类似,附属机构销售统计(简称FATS统计)也采取基准调查(调查对象为年营业额在50万美元以上企业)和目录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由于附属机构又分为在美国的外国公司和在外国的美国公司,所以在统计上分为内向FATS统计和外向FATS统计。

内向FATS统计主要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调查”来实现。该调查涉及到在美国的所有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所属的行业,服务业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调查对象为所有被一外国人(自然人或法人)拥有或控制着10%以上有投票权的股权或相等权益的外国附属公司。“外国直接投资调查”产生两套外国附属公司的相关数据:

一是财务和经营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外国附属公司的综合经营情况,包括资产负债、增加值: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还反映了外部财务状况:纳税、财产、工厂和设备、雇员报酬;美国商品贸易;研发活动:拥有的美国土地和租借的美国土地。

二是直接投资状况和国际收支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在美国的外国附属公司之间直接投资的货币和收支流动情况;专利收入与支付;许可费用以及相互之间的服务收费情况。

外向FATS统计主要通过“美国跨国公司统计”来实现。该项调查也涉及所有行业,服务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1929年起,美国就建立了美国跨国公司统计,但当时的统计仅限于美国公司控制的外国商业性资产这一个数据。随着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美国跨国公司统计不仅能够提供传统的国际收支数据,而且还能够提供财务与经营数据。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篇10

国际保险产生于海上保险和再保险, 它们是国际保险关系的最初形式。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国际保险在保障货物和服务安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货物贸易存续已久的历史背景下, 服务业的发展给国际间的服务贸易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险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地反映了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影响着各个国家经济贸易的未来发展。

1 国际发展现状

1.1 保险服务贸易

数据由WTO网站整理而得。

从2005到2013年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数据来看:保险服务贸易总额在短短的8年翻倍增加, 发展迅猛, 这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紧密相关, 预测未来随着全球更加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 保险服务贸易也会继续快速发展。但是保险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并不多, 在2%左右, 发展比较稳定, 这说明保险服贸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1.2 排名与数据

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WTO网站。

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11年起就超过1兆美元, 数额巨大。考虑到保险这一行业的必要性, 相应的服务贸易也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

从最近四年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前五名的排名来看, 上榜的国家相对比较稳定, 尤其是出口从2005年开始, 就以欧盟、美国、瑞士排列前三, 而进口也是美国、欧盟长期占据前两名。

1.3 特点总结

1.3.1 进出口额分析

从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情况来看, 欧盟和美国出口额数据非常大, 其中排名第二的美国出口额接近第三名的3倍左右。欧盟和美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额的一半以上, 在2012年甚至达到71%, 2012年和2013年前五名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80%以上。

从保险服务贸易进口情况来看, 美国进口额非常大, 超过第二名欧盟非常多, 但从趋势来看, 美国保险服务贸易进口有减少的趋势, 而欧盟和之后的中国进口都迅速增加, 同时, 进口额的前三名超出第四名非常多。这说明欧盟和美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非常稳定, 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瑞士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 它的保险服务贸易出口十分稳定地排进前三, 也说明其发展的成熟性。

1.3.2 上榜国家 (地区) 的发达情况

2013年保险服务贸易出口前十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土耳其和中国香港, 其中包括欧盟在内共有4个 (欧盟、美国、瑞士、加拿大) 发达国家, 2010到2012年则共有5个, 包括日本。

2013年进口前十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新加坡、墨西哥、泰国、伊拉克, 其中包括欧盟在内共有4个 (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 发达国家, 2010年到2012年也是共有以上4个发达国家。说明发达国家保险服务贸易的水平很高, 而以中国、新加坡、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保险服务贸易也越来越占有一定的地位。

2 美国保险服务贸易

2.1 概述

美国保险市场高度发达, 是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 其保险公司的规模、数量及技术水平均处世界领先地位, 属于完全开放型保险市场。同时, 美国作为金融中心, 加之美元货币结算的重要影响力, 这些都促进了美国保险服贸的发展。

2.2 竞争力分析

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WTO网站, 各指数由WTO网站数据整理所得。

2.2.1 TC指数

TC指数是贸易竞争力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j和Mij分别代表i国j部门出口和进口。TC指数理论取值范围为 (-1, 1) , 若TC大于0, 说明该国服务贸易保险部门具有竞争力, 数值越大表明竞争优势越大;越接近1, 竞争力越强;当TC小于0时, 说明研究对象缺乏竞争优势, 竞争力较弱;越接近-1, 竞争力越弱;等于-1时, 则说明该产品或产业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美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 数值大约在-0.52—-0.63之间, 从2008年起,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TC指数朝着接近0的方向变化, 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逐渐变大。

2.2.2 RCA指数

RCA指数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j代表i国j部门的出口, Xit代表i国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 Xwj代表i国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 Xwj代表世界j部门的出口, Xwt代表世界市场出口总额。一国RCA指数大于2.5, 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 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 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 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美国的数据来看, 数据在2.5到1.25区间内, 说明美国保险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2.3 G-L指数

G-L指数是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公式为:

其中, Xij和Mij分别代表i国j部门的出口和进口。指数越接近1, 表示该国产业的进出口量相当,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越接近于0, 表示产业内进出口差距很大, 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间特性。美国的G-L指数相对平稳, 处于0.37—0.48之间, 保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较为明显。但最近三年有指数有变大的趋势, 说明保险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特征越来越明显。

2.2.4 逆差差额

保险服务贸易方面, 美国一直逆差。一方面, 美国是保险服务出口大国, 其地位无人撼动;另一方面, 它又是保险服务进口大国。由表我们能够看到, 美国保险服务逆差差额, 随着保险服务年限的增加而减少, 说明美国保险服务贸易逆差规模逐步缩小。

2.3 特点总结

美国保险服务贸易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 逆差严重, 这与美国巨大的保险需求息息相关。从美国各指数表现的情况来看, 美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强, 美国保险市场发达为保险服贸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险服务在美国服务进口中的比重要远大于其在美国出口中的比重, 未来美国保险业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海外市场, 美国的保险公司会不断加大对保险市场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这些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更有利可图。美国保险监管法规允许保险机构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公司债券、房地产和实业投资等广泛领域进行投资。这使得美国保险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收取的保费并进行进一步的增值, 资金的循环使用利于保险机构的发展壮大。

美国国际保险监管模式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模式 (RBC) , 这种模式旨在决定资本需求的时候将保险公司的大小和风险进行合并。同时, 美国保险的监管中州政府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各大保险公司都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都对美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3 瑞士保险服务贸易

3.1 概述

早在19世纪, 瑞士的保险公司就积累了进入国外市场的经验, 到现在瑞士的保险公司纷纷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者分支机构, 它们还积极利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刚刚开放的契机, 抓紧抢占市场, 尤其是再保险业务。如今, 瑞士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业务。

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服务种类要求越来越多, 服务质量也愈发受到重视。面对新的新的发展要求, 瑞士保险公司一方面扩大公司规模, 提高自有资本率, 走出国门, 另一方面也力争使其业务领域跳出保险领域的局限, 而将自身转化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企业, 成为融银行、保险和投资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企业。

3.2 数据分析

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WTO网站, 各指数由WTO网站数据整理所得。

瑞士保险服务贸易常年处于顺差状态, 而且差额比较大。

瑞士的TC指数除了2012年之外, 都在0.7以上, 在2005年超过0.8, 在0708年也接近0.8, 说明瑞士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非常强。瑞士的RAC指数都大于2.5, 表明瑞士保险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瑞士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除2012年以外, 都在0.3以下, 比较接近于0, 产业间特性很强。瑞士保险业虽然发达, 但是进口额相对较小, 因此, 产业内贸易也不明显。

3.3 美国瑞士开放程度对比

HS代表市场的开放程度, 其公式为:

其中, Xt和Mt分别代表t时刻的出口和进口额, 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从表中我们看出:瑞士从2006年开始, HS%一直大于1, 表明其开放程度很高。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即使美国作为保险大国, 其开放的程度瑞士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4 美国瑞士保险服贸对中国的启示

4.1 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模式

中国关于保险的法律出台比较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从2009年10月才开始实行, 此后经历过两次修正。其主要内容是面对国内寿险财产险等的规章, 对于国际保险的规定则很匮乏, 这使得发生贸易纠纷时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修正相关法律, 完善保险法律体系, 切实保障人民利益。中国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始建于2003年主要参考了欧盟偿付能力和美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RBC) , 到2007年基本构建完成。2012年4月, 中国正式启动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 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我国想要进一步发展保险业, 需要借鉴美国、瑞士先进等先进的保险管理方式, 例如借鉴美国保险监管方式、美国保险金额投资机制等, 并结合现在的基础, 逐步改进, 寻求更好的发展。

4.2 培养专业人才, 提升保险

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比较晚, 到现在还很不成熟, 这不仅与经济政策有关, 也与中国人对保险的了解和观念有关。长期以来, 中国保险服务从业人员不够专业, 某些人员营销方式甚至类似于传销活动, 使得大众产生误解并难以接受。对于未来的保险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影响着服务的质量, 需要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专业的人才来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

4.3 鼓励企业“走出去”, 开发新市场

国际保险是一个领域非常宽广的行业, 只要有贸易就需要保险。中国的保险企业不能只关注国内寿险和财产险而停滞不前, 需要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同时, 保险服务贸易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 他们发展以及较为成熟, 中国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 而对服务范围加以创新或者服务质量不能提高, 就很难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也很难抢占一定市场, 会一直与先进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 服务的创新和新市场的开拓才是今后发展比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晶.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苏州:江苏大学, 2009.

[2]丁孜山.国际保险发展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4) :7-10.

[3]李俊江, 孙黎.美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 2011, (08) :119-127.

[4]王一博.基于中美比较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4.

[5]冯小玲.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6]田园, 付亦重.中美保险部门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 2013, (03) :77-81.

上一篇:电子专业的职业教育下一篇:权衡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