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实用主义

2024-10-02

美国政治实用主义(共8篇)

美国政治实用主义 篇1

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

——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

(李飚教育经济 201121010245)

《美国教育》从原始居民开始写起,完整地论述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形成、发展、波折及兴盛过程,也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牧师、法学家、领导者、原始族群、甚至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在教育问题上的种种冲突与发展。

作者不仅是在写教育史,而且是在写美国人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艰难历程,这个如今令世人称道的教育系统,却是从“去他妈的灵魂”这样的怒喊中孵化,从清教徒点滴捐款中走向平民化、又从“先有哈佛,后有合众国”的教育传统中为新国家提供了种种支持,最后,在学校与社会、与公权力的制衡和对抗中走出了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典范。作者没有试图掩饰雏形中学校的世俗化,或者美国政治尝试带给教育系统的灾难,或者宪法赋予的教育系统的责任,而是用一种相对合理和公正的角度来并行论述教育和学校的发展。

美国早期殖民在进行文化移植方面并不顺利,当一个新的种族想要在别人的故土上长期待下去,也许建立学校教授知识就是最明智的做法,正如弗吉尼亚的领导者那样,他们在尝试着让有前景的孩子——无论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进入学校,但是,也正如所有外来者所面临的情况一样,他们之间的战争往往让教育系统胎死腹中。但是,每个意志坚定之人,必有难以忘怀的过往。例如,一心要认真对待识字读书,变成“有文化的人”的清教徒,他们曾在短暂而血腥的玛丽王后统治时期(1553-1558年)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他们中或被处以火刑,或背井离乡,然而,他们却依然选择艰难的为教育系统搭建基座。与其同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沿着上帝指明的道路前进”,家长和学校采取了规劝、讲授甚至是殴打的方式让他们做一个合格的上帝信徒,甚至采取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儿童惩罚法》1。无论是处于自我防护建立起来的“Wall Street”,还是为了铭记独立尊严的莱克星敦,他们与美国的教育形成了明显的辉映和反弹,当神圣的上帝无法调教顽劣的儿童的时候,立法的权威和当权者的皮鞭则无情,甚至无耻地挥在教1 《儿童惩罚法》规定:任何一个16周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有足够的理解力,就不能对他们的生父和生母加以责备和嘲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就必须被处死,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是他们的父母确实对这些孩子疏于管教,或者是他们的父母确实以极端的手段激怒了他们,又或者为了保护他们免受死亡和残废的威胁。

育系统上,让这个为了上帝尊严而形成的自由民主教育体制沾满了世俗之气,这正是教育屈尊于权力和政治的开端。正如事情应该发生的那样,美国早起的教育试图模仿欧洲教育,甚至变相地成为了宗教禁锢、政治封闭和种族隔离的帮凶,由于没有充分的人口流动和新兴的传媒渠道,学校教育仍然躲在历史的小角落等待着机会。

伴随着理性先行的启蒙运动和独立运动的发展,试图建立新国家的先驱们开始寻找能人志士,杰斐逊希望建立民主的、为国家争取人才的教育系统,并把处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自然的贵族”挖掘出来,然而,这项计划的实施并没有那么简单,杰斐逊、拉什、韦伯斯特等人经过数十年的呼吁和努力为共和国提供自认为有效地教育理论。可是,为轮式保守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都发现了教育与共和理论的相悖之处,他们在女性、土著人和非裔美国人、奴隶等人群的受教育权问题上争执不下,这一时期成为了教育与政治走的最近的时期,欣慰的是,正如杰斐逊所坚信的那样,“人类肯定会取得极大的进步,而且许多此类的进步都会是在政府与宗教事务上的进步,在这个民族中不断地推广知识,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这个理想的实现”。

此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由各州政府办理,教育与宗教分开,学校不受教会控制等,美国的初等教育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要注意的是,现在美国教育服务的计划与实施掌握在各个州的手中,而不是受联邦政府控制。事实上,这正是由一系列因不相信政府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人们认为“我们不要华盛顿政府告诉我们要教我们的孩子些什么”,地方对教育的控制是美国民主的试金石,同时无疑也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1820年,美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要求受教育的呼声也日甚一日,公立、免费、普及的初等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公立小学开始在各地出现,三四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立学校运动在美国兴起。从1852年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到1919年,美国各州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制终于形成。同时,联邦政府在逐渐意识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平民对整个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的同时,已经开始以许多间接的方式介入不同层次的教育过程。美国的平等主义者们坚持无论种族与宗教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如何,所有的孩子必须有平等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贫富界线分明的美国社会,人

们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必须由公费资助。否则,富有的阶层就会优先接受教育,而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而这些共识的产生也要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早起法国传教士与休伦人的共处、詹姆斯敦的实践、伊顿的捐赠或者新教徒的虔诚。

在建立了基本的学校系统后,工业化的脚步又迫使政府和社会开始接纳新的人群,他们或是农民,或是机械工、技工,他们在政治上没有权力,直到杰克逊主义的盛行和辉格党人的鼓吹,平民学校才大力发展起来。平民学校带来了思想上的震动,但是由于缺乏财政支持、管理控制等,而无法真正做到免费、对所有人开放、远离教派或者服务所有人群。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也在成熟发展,南北战争后,随着《赠地法案》的通过,各地赠地法案的兴起及美国各地二年制初级学院的出现,美国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初步形成了美国独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英国的注重本科生教育,德国的注重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美国的实用主义熔于一炉。

2美国是一个缺乏历史,但是融合性很强的国家,在面对极端环境时,往往能够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地毅力。当19世纪中期南方农业主与北方工厂主剑拔弩张之前,南方还是难以接受黑人教育,奴隶主为了生产的需要而交给黑人读写技能和劳动技能,而奴隶则在暗地里发动星期天学校运动进行反抗,南北教育水平相隔天地。这一时期,大量的移民带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语言、宗教、文化和种族性来到这片正在开垦的新兴土地之上,随即带来了剧烈的西部化运动,工业主义的兴起,城市的增长,企业和资本主义冒险家的涌现等社会问题,威胁着社会秩序和文化的一致性。社会秩序与文化一致性的缺失使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加之各州教育权限的相对独立,引发的是教育体制的差异与混乱。直到内战结束,重建美国教育却又面临“白人至上”的威胁,而黑人们的斗争则毫无起色,平均经费少、学期短、学校条件差等问题困扰着黑人。此后,国会和行政系统都为美国学校,尤其是南方黑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监督学校、性别差异、与社会接轨等问题提上议程,教育的专业化、全面化也开始逐步实现,但是在同化印第安人等问题上的操之过急也受到进步主义者的批评,杜威及其追随者发动的把“循序渐进”的办法引入美国教育的历史性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改变旧的时代偏见所做的一种孤注一掷的努力。他反对传统教育偏重过去,试图改变教育的2 颜建军,美国、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比较研究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9页

重心,把它放在此次此地。他宣称,“摆脱把过去本身当做目的的经院制的办法,就是使了解过去成为了解现在的一种手段”,而这一时期正是现代学校的鼎盛时期。

此后,大萧条和战争严重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进度,战后更是开始了平权运动的高潮,在解决贫困、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日渐完善的学校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教育被美国人视为提防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混乱、文化的非一致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培育新时期美国意识的重要机构,各州对公共教育都十分重视。教育体系也成就了宗教信仰在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作用是美国儿童与青少年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甚至可以说仅次于家庭教育。美国教育塑造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实现个人幸福为目标,以自由、平等、责任、奋斗为途径,以正义为制约规范的价值观体系,通过突出的人文特征,试图打造人文视阈下的价值观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追寻人文精神,为生活中的人确立价值方向。

但是,1980-2004年的美国教育改革则走向了精英化道路,此时的政治关注明显多于教育关注,用数字说话,追求效率,“排名学校”等运动正在侵蚀着教育改革,政治妥协充斥着教育领域,“当权力关系和冷漠使得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另外一些人的基础上,并使得学校的角色与它原本高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这一妥协过程的底基层面变开始启动了”。然而,这些转变仍然是不合时宜的。

阿尔文·托夫勒在剖析权力后认为,权力的真正源泉是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知识将彻底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权力转移”不只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而且是权力的改造。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现代的学校制度却“仍然是顾后,面向垂死的制度,而不是瞻前,面向正在出现的新社会”3,而“教育者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喜欢‘用’历史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某个观点”,无心在权力的改造中占领先机,我们依然没有建立起与超级大国或超级经济相适应的“超工业教育制度”。我们不必然拥有建立3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412页

“未来委员会”的勇气和能力,但我们应该尝试各种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电子录像、全息照相术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改进,将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流动教育”、“终生教育,并用多种多样的资料课程,来取代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标准化课程,甚至是“偶然性课程4”

正如作者所坚信的那样:“恰当的理解的过去并不是一串现行的事件构成的简单故事,将我们导向某种不可避免的现在,或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我们必将奔去的唯一方向”,我们在学习美国的教育历史,也在寻找和挣扎着探求一条去政治化、充满人本精神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

3、阿尔文•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

4、颜建军,美国、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比较研究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 是指训练人们处理那些不仅现在不存在,而且事实上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事实的问题。例如,我们需要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来对付可能会造成灾难,但未必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的课程:地球反过来被行星或星球污染,需要与地球外的生命通讯,遗传实验发生的怪物等等。

美国政治实用主义 篇2

小说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 开口“混帐”, 闭口“他妈的”, 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小说讲述了他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后在纽约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霍尔顿的喜好与厌恶, 都是典型的青春人格心理特征。他深恶痛绝一切丑恶的东西, 也就是他所说的“假模假式”的事物。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 是写活了一个少年的青春期心理, 刻画了人在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他喜欢一切美好和纯真的东西, 他尤其喜欢小孩子, 喜欢孩子们身上散发的天真、稚气、纯净的极致气息。因此, 他的理想是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保护儿童, 守卫童真, 守住青春。

霍尔顿难以忍受成人世界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虚伪与丑陋。他看不惯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 他讨厌学校、老师、同学, 因为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 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 打篮球的抱成一团, 天主教徒抱成一团, 那帮混账的书呆子抱成一团, 打桥牌的抱成一团。连那些参加他妈的什么混账读书会的家伙也抱成一团。”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势利的伪君子, 连他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谆谆教导他的, 也是利己主义的信条:“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 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 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这些人都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狂热追求者, 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人们总是内心尊奉实用主义为唯一价值, 表面上却要掩饰、粉饰, “假模假式”因而满大街流行, 成为社会主色调。霍尔顿与这样的环境格格不入, 只能一次次被学校开除, 孤独寂寞、苦闷彷徨。

在无所不在的“假模假式”冲击下, 为了继续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 内心和谐, 霍尔顿选择了躲避、离开。小说中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他面临的是来自家庭和未来的双重压力。在家庭和人生出路压力的折磨下, 霍尔顿最后走进了精神病院, 接受精神分析。但是精神分析也不能最终解决他的问题, 小说的结尾, 霍尔顿还是那个霍尔顿, 虽然再次入学, 但仍有再次被开除的可能。

霍尔顿的悲剧或许是人类的永恒悲剧。只要现实社会中实用主义价值观至高无上, 群起而追之, 形成实用主义的铜墙铁壁, 只要有一个人, 他想把审美主义贯彻到底, 永不放弃, 那么这种悲剧就可能产生。人们往往童年时纯真可爱, 青春期纯洁善良、青春审美。但跨越青春期正是人生的分水岭, 许多人开始远离青春、远离纯真审美,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 人们日益理性化、实用化, 告别审美主义、青春人格, 步入实用主义、社会世俗。这些人能很快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他们很快就失去青春、失去对美的敏感反应。他们的人格日益分裂, 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 人格日益面具化。这就是人性异化和蜕变。小说中, 霍尔顿的男女同学形象, 个个精于世故, 身上其实没有多少青春气息, 与周围成人的差别已经很小。比如, 霍尔顿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 一个体格健壮、英俊迷人的“潘西英雄”。他的突出特征是注重外表, 自私自利, 无所顾忌。他可以毫不费力地使自己适应这个让霍尔顿时时想吐的、充满了虚伪与丑恶的世界。而霍尔顿, 更看重审美价值对人生的意义, 想守住童真、守住审美、守望青春, 他追求审美价值, 力保人格完整、内心和谐。他拒绝人性的异化, 但是他与现实、社会、家庭、事业等等的关系却日益紧张, 矛盾不断激化, 生存面临困境。霍尔顿的形象, 使我们联想到《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妙玉, 《伤逝》里的涓生、子君,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挪威森林》里的渡边。他们的悲剧, 可以命名为追求审美、守望青春的悲剧。但在任何社会里, “实用”与“审美”、“青春”与“世俗”都是永恒的紧张关系。霍尔顿的出走, 宝玉的出家, 维特的自杀, 黛玉、涓生、子君等只能或伤或逝。他们都是彻底的审美主义者, 也因此决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 彻底的审美主义者其实很少, 更多的人选择了实用主义价值观, 实际生活把他们塑造成实用性人格, 逼使他们积极入世。“水至清则无鱼”, 他们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像霍尔顿、宝玉、黛玉那样的审美主义洁癖, 只能是“自取灭亡”。但是同样, 彻头彻尾、赤裸裸的实用主义者其实也很少, 像《欧亚尼·葛朗台》中葛朗台那样的极端实用主义者还是罕见的。在生活中, 不彻底的实用主义者才是大多数。他们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人们那样, 过着不同程度的“假模假式”的生活。其实小说中描述的“假模假式”事件, 相对而言并不严重, 在任何时代任何制度的社会里, 这些都是极其普通的、常见的现象。小说中并没有骇人听闻的“假模假式”现象。但正是这种普遍性、典型性的“假模假式”, 强化了小说内涵的深刻性、感染力。

这部小说并不像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性。如果是那样, 小说就要写得更长, 写出更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丑恶来, 或者要以小说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结局来声讨社会的丑恶性、虚伪性, 如果小说以此为目的, 就会写成类似《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等那样的巨型作品。但这部小说并没有把主人公霍尔顿的审美人格的悲剧命运进行到底, 相反, 小说有意淡化悲剧性气氛, 处处充满冷幽默。小说的核心内容依然保持为主人公人格的审美性、青春性, 小说的重心, 更像是要把世俗实用的社会作为背景, 让霍尔顿最青春的一面凸显出来, 令人回味。

单以小说所涉及的社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霍尔顿是不可能那样长久地征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年龄读者的。这部小说的最大魅力是它的“青春”特征。人们可以从中回味出自己尘封已久的浓郁的青春心理———对自己实用与审美两难决断时的历历回忆, 多多少少找回一点青春气息或品质来平抑过度异化的人格。而正处青春期的审美性人格者, 则在小说中对应出相似的亲近的青春感知、情绪轨迹, 共鸣其守望青春的决心。

就像宝玉害怕大观园那些青春少女长大后会变得不再青春, 霍尔顿也担心妹妹菲比长大、变老。霍尔顿是一个青春的痴迷者。霍尔顿对青春的流逝, 充满难于割舍的恐惧感。他只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害怕人们长大, 观察事物时, 对事物成长、发展、变化充满恐惧。他恐惧事物的变化, 他不喜欢变化, 因为变化就意味着青春会流逝这一个残酷事实的存在。为此, 霍尔顿喜欢11岁就死去的弟弟艾里, 因为他永远不会变化, 永远那么可爱动人, 因而永远“青春”。

青春的标志就是重感性轻理性、重审美轻实用, 人格完整、内心和谐, 想象力发达、生命体与精神气质朝气蓬勃。霍尔顿痴迷青春, 努力守望青春拒绝变化。美国是地球上最讲究实用主义的国度, 竟然孕育出了霍尔顿这样的另类典型, 是值得深思的。而且这样的另类形象, 竟然能在美国永久性畅销, 就更加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不得不令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文明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问题。这种另类典型形象的“生存”传奇说明, 美国的文明出了问题。

现代文明造成了人类整体自由与个性压抑, 物质丰盈与精神贫困的矛盾, 产生这一矛盾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马克斯·韦伯等人指出, 现代化的基本精神就是“理性化”, “现代化说到底, 是人类借助 (工具) 理性来实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控制能力的增长。”现代化致力于把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努力扩大人的独立自主性, 刺激和鼓励人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征服世界, 从而使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使世界成为富裕的世界、文明的世界。现代文明使人类成功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进入了“自由生存”阶段。但是人类迅速滑入了一个极端:“疯狂”生存。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 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 而欲望又在被刺激、被开发, 永远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 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 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比较, 美国受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最深, 美国人更关注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更注重世俗的利益和快乐, 美国人的生存方式更加“疯狂”。美国世俗主义的最典型表达就是:拼命赚钱, 尽情享受。美国梦就是:富裕。作家陈燕妮感叹说:“在美国才明白美国人严重的拜金主义情绪坦白而直露, 在这一点上连最不能俗的大学校园这一类的地方也深受池鱼之殃。”美国人是最讲实用、实效的, 所谓“有用即真理”。美国的享乐主义也异常发达:能带来感官享受, 就做;不能, 就不做。

美国政治实用主义 篇3

二战以后,美国的保守主义始终是美国政治中强有力的存在。多年来,右翼共和党人几次遭遇选举惨败,却又出人意料地强势反弹、重振士气。在反对国家“新政”的斗争中,右翼保守主义者必须先战胜党内的温和派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控制权,再与自由派民主党争夺政府的控制权。保守主义在第一轮战斗中,逐渐取得优势,控制了共和党;在第二场战斗中,却是胜败参半。

在《开罗全球事务评论》(The Cairo Review of Global Affairs)2016年冬季卷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克里奇劳(Donald T. Critchlow)教授发表《理解保守主义》(Understanding Conservatives)一文,讲述了一个现代人所熟知的故事:现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930年代,它诞生于一批知识分子和政论作家的圈子中,在1950年代演变为一场共和党内的政治运动,在1964年总统竞选中展露头角并逐渐重塑了共和党,直至1980年代之后,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主流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主导性力量。

一波波进步主义改革的浪潮和罗斯福新政,逆转了美国传统的有限政府哲学。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正是源自右翼对于新政的回应。最初,保守主义者的回应不成体系,缺乏有效的组织。政治和商业界的保守主义者甚至一度偏执地反对创建任何可持续的政治平台。这样,有分量的抵抗最早来自知识界。一批绝望的右翼知识分子和政治作家起而攻击新政的集体主义倾向,其人数虽少,但却系统批评了福利国家的政策,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领域中,保守主义的进展则要缓慢得多,也更缺乏传奇性。在1950年代的几次选举中,右翼共和党人势单力薄。他们不满意温和派共和党人所提名的艾森豪威尔,但却无力挑战。尼克松在1960年选举中输给了肯尼迪,一些右翼共和党人相信接下来的1964年将是其机会之年。他们发现了一位理想的候选人——戈特华德。他公开鼓吹保守主义,在党内提名中,戈特华德与代表温和派势力的洛克菲勒展开角逐。戈特华德赢得了提名,但在随后的总统竞选中还是输给了约翰逊。戈特华德与洛克菲勒的战斗是事关共和党灵魂的意识形态之战,某种程度上也是地区之战:占有传统优势地位的东部与新崛起的阳光地带之争。戈特华德的胜出,标志着温和派共和党势力走向衰落。

右翼共和党人从戈特华德的失败中得到三个教训:第一,一个做出公开声称的保守主义者更可能赢得总统竞选的提名,并领导共和党;第二,他们不再信赖媒体,在戈特华德竞选期间,美国的主流媒体表现得相当不友好,这让保守主义者断定左派控制着媒体;第三,共和党能够赢得南方。自内战以来,民主党牢牢控制着南方,可以说两党制并不适用于这一地区。但其代价是,民主党必须支持南方事实上存在的种族隔离体制。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之后,民主党逐渐转向支持黑人的立场,这就开罪了南方白人,随即导致现代美国政治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政治重组。

从戈特华德开始,寻求共和党总统提名的竞选人都给自己贴上保守主义标签。当然,他们在选举期间的言论与上台后的表现并不总是一致的。1968年,尼克松以保守主义者所偏爱的议题(强化法律和秩序以及加强国家防御)上台。然而,就任后尼克松的诸多施政方针却令保守主义者深感失望。经历水门丑闻和卡特民主党政府的插曲,保守主义者在1980年再度拿下白宫,里根成为共和党保守主义的象征。里根当选是一系列美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结果,但其本人作为一个演说家的政治技巧也至关重要,他成功地将保守主义信息传递给大众。但尼克松模式再一次重演,保守主义所仰仗的大英雄里根以及其后的两个布什政府未能遏制大政府的发展,相反,他们在教育、福利、医疗等领域,推广了一系列保守主义版本的社会项目。

三根支柱维持着保守主义的核心:最小化的中央政府;自由市场;传统的道德价值。但如何将这些愿景转化为实际的施政纲领?只有经由激烈的党内斗争才能见出分晓。而在那些代表选民的国会政治家、在任官员以及草根活动家之间,也存在持续的紧张。这当然是任何一个有组织、有教义的运动所共同面临的困境。自1930年代,美国保守主义逐渐成为一个自觉的知识和政治运动,在其意识形态原则和草根民粹主义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意识形态的纯正性、赢得选举以及统治之间,也并非总能协调一致。

以上描述聚焦于政治机器运作的保守主义发展史,占据舞台的主角是数代保守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和政治家、右翼知识分子和理论家以及大量行迹更接近宣传家的人物。如果把视野延展开来,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保守主义运动。例如,1960年代之后美国反动的“文化战争”给保守主义以绝佳机会,去代表那些在社会和文化议题上持保守立场的民众,哪怕其经济上明显是自由市场原则的牺牲者。

克里奇劳认为,现代美国保守主义有两点特征:第一,共和党右派成功利用战后阳光地带的人口变迁;第二,原民主党阵营内带有种族主义情绪的白人离弃了民主党(在其支持黑人的民权事业之后)。其中第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战后阳光地带人口的增长,与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冷战早期阶段的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发展直接相关,军备大规模扩展以及战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高薪的蓝领部门,一个白人白领部门也大幅度地扩展起来。他们构成了战后郊区人口增长的基础,阳光地带内保守主义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占据优势。

产业和人口的重构导致重大政治变化,阳光地带的军事工业很快就对东北部的传统霸权发起了挑战。长久以来,东北部都是美国统治阶级的中心。最终,军事工业新富与一些“老钱”精英达成妥协。新的政治共识出现了,其意识形态表征就是保守主义。或许可以大胆地说,诸如德州石油、梅隆银行家族实际上就是战后美国保守主义背后的真实力量。试举一例,威廉·巴克莱1950年代创办的《国家评论》堪称早期保守主义运动的知识标杆。但在长时间内,杂志的经营一直亏损,直至最后被其家族的石油财富和其他捐赠者买下。保守主义崛起的背后推动力,还有一批慈善家及其资助的思想库。例如,声名显赫的美国企业研究所就属于这一脉络,堪称保守主义运动在经济学的大本营,其主席也是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而众所周知,通用电气与军事工业复合体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

第12章 美国的联邦主义 篇4

1.美国的联邦主义制度

(1)真正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是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都行使独立的自治权,都分别选举自己的官员,都向自己辖区内的公民征税以提供公共服务。而且,联邦主义制度要求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宪法予以保证,如果没有得到双方人民的同意,其权力就不能改变。

(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瑞士都被认为是联邦制政体,而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则不是联邦制国家。后面这一组国家被认为是单一制。

(3)如果中央政府的权力依赖于或来源于地方政府,那么这种政体就被认为是邦联制。2.为什么选择联邦主义制度 联邦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反对专制与保护权利

“共和政体的原则”本身——定期选举、代议制政府、政治平等,并不能够充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由国家创始人设计的最重要的防范性措施是联邦主义制度,它被视为对大政府进行约束的重要源泉。他们寻求建立一种政府体制,把“相互对立竞争的利益集团”结合在一起,通过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官员之间的相互竞争来实现对政府和官员的制约。

(2)政策的多样性

联邦主义继续允许存在政策的多样性。整个国家并不是由完全统一的政策所束缚,也不要求每个州和社区都必须遵从这一政策。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可能更胜任处理本州和地方的特定事务。

(3)对冲突的处理

联邦主义制度有利于处理政策冲突。允许州政府和社区有权制定、执行自己的政策,可以减少由中央政府决定一切而给华盛顿带来的压力。联邦主义还允许公民在州和地方政府的层次上决定一些事情,从而可以避免在全国实行单一政策所引起的斗争。

(4)分权

联邦主义主张分权。权力的广泛分散通常被认为是防止专制的保护手段。(5)增加参与

联邦主义扩大了政治参与。它允许更多的人参与竞选并担任政治职位。(6)提高效率

联邦主义有利于提高效率。所有事情都交由中央政府来处理是不可想象的。(7)确保政策的回应性

联邦主义鼓励政策的回应性。多元的、相互竞争的政府,与单一垄断的政府相比,对公民的态度更具敏感性。

(8)鼓励政策创新

联邦主义鼓励政策的试验与创新。联邦主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激进主义的工具。3.政治与制度性安排

自由主义者倾向于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他们认为,联邦政府可以行使权力来结束歧视、消除贫困、减少贫民区、确保就业、提高被压迫者的地位、教育大众、治疗疾病等,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保守主义者则寻求把权力返还给州和地方政府。他们对联邦政府能够做善事表示怀疑,增加联邦政府的权力并不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认为政府应该是小规模的、可控制的,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

(1)制度上的竞争与政策偏好

政策的决策权几乎总是集中于华盛顿,用联邦政府精英的政策偏好代替州和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联邦政府的干涉通常是在政策层面上考虑的——主张在联邦政府占主导地位的目标和优先考虑的事项也应该在全国实行。

(2)把收益集中到有组织的利益集团 与87000个州和地方政府相比,联邦政府更可能会反映国家最强大、最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政策偏好。

(3)把成本分摊给没有组织的纳税人

全国选民的规模允许利益集团把获得集中的、特殊的利益而花费的成本分摊在广大选民身上。成本分摊对于利益集团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

4.美国的联邦制:主题的变革

(1)以州为中心的联邦制(1787—1865年)

从1787年宪法实施到内战结束这段时期,州是美国联邦系统中最重要的单位。联邦政府至高无上的地位经常受到置疑。

(2)双重性的联邦制(1865—1913年)

联邦政府将其精力集中于授予的权力上——国防、外交、关税、州际商业、货币、度量衡、邮政和邮路、批准新州加入等。州政府则决定国内的重要政策问题——教育、福利、医疗和刑事司法等。这种政策责任的分配曾经被比作是“分层蛋糕式”联邦制,其中,地方政府在底层,州政府居中层,联邦政府位于顶层。

(3)合作关系的联邦制(1913—1964年)

在20世纪上半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责任划分逐渐模糊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呈现新型关系模式,并被称为合作式的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都要履行福利、医疗、高速公路、教育和司法等领域的职责。这种政策责任的融合被比喻为“花纹蛋糕式的联邦制”。

(4)中央集权的联邦制(1964—1980年)在中央集权式的联邦制度下,州政府的角色就是对联邦政府的政策给予回应并遵从联邦制定的规章,这些是得到联邦资金支持的条件。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僚制等级也变得更加明显了。

(5)新型联邦制(1980—1985年)

试图把权力归于联邦政府而把责任归还给州和地方政府的模式,被称为新型联邦制。即减少联邦政府对国内事务的干预,鼓励州和市政府承担更多的政策责任。这些做法包括:把许多分类用途的财政补贴进行合并,以减少资金上的阻碍,结束在税收上的分担,减少州对联邦税收的依赖。

(6)强制型的联邦制(1985—?)

在1985年的加西亚决议中,美国最高法院取消了所有的障碍,使得国会可以对传统上属于州的“保留权力”范围的事务进行直接立法。最高法院改变了以前国会不能对州和地方政府事务进行直接立法的规定,对州政府权力的唯一保障是,保留州政府在选举美国参议员、众议院议员和总统中的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联邦制”。

(7)代议制的联邦制

隐藏在“代议制联邦制”背后的理念是,联邦制是根据州政府选举众议院议员和总统的职责而被界定的。美国保留着联邦体制,是因为联邦政府的官员是从下级政府选举出来的——总统选举是通过把选举团的投票在各州之间进行分配来实现的,国会成员的选举是根据各州的人口进行代表的分配,分给每州两个议席。

(8)联邦的优先权

①美国宪法的国家最高权力条款规定,联邦法律优于州的法律,并且允许国会通过联邦法律来决定,在特定的领域里州的法律是否处于优先地位。②从整体优先权来看,联邦政府拥有特定领域的所有管制权力;部分优先权规定,在同一领域里,州的法律只有在同一问题上不与联邦法律冲突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另一种形式的部分优先权,即标准化的部分优先权,允许州在联邦政府作出规定的领域进行管制,前提是州的管制标准至少要与联邦政府的规定达到同等的严厉程度。

(9)联邦的委托授权

联邦的委托授权是,联邦直接命令州和地方政府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或提供特定的服务,或者要求州和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时遵守联邦的法律。

(10)“没有经费”的委托授权

联邦政府的委托通常给州和社区政府增加沉重的负担和成本。如果联邦没有提供资金来支付这些成本,这种委任管理就被称为“没有经费的委托授权”。

5.金钱与权力流向华盛顿 金钱和权力总是并行存在的。当机构获得财政资源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有力。权力在华盛顿的不断集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联邦政府的财政资源不断增加的结果。

(1)联邦援助基金

联邦的援助基金一直是联邦扩张权力的主要手段。美国联邦体制下的中央集权的趋势不大可能得到永久性的控制或逆转,而且总统或众议院的议员也不大可能永远采取行动来限制联邦的权力。

(2)联邦援助的目的

几乎在州和地方政府活动的每一个主要领域都会得到联邦的援助。正是因为援助的规模和种类如此众多,以致缺少关于它们的可获得性、目的性和要求的信息。

6.联邦主义制度复兴了吗

对联邦主义的争论与美国本身的历史同样久远。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权力逐渐地流向了华盛顿。

(1)福利改革和“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即联邦政府的职责下放给州政府。福利改革成为权力下放的关键。自罗斯福新政开始,联邦就用现金来保证实施“对有子女家庭补助计划”,低收入母亲和孩子能够享受到联邦给予的福利基金。但在1996年结束了长达60年的联邦福利。

(2)最高法院中联邦主义的复兴

近来,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些判决表明,起初在宪法上对联邦主义的设计有部分的复兴。1995年,最高法院六十多年来第一次发布了它的观点,承认对国会在州际商业中的权力加以限制,再次强调了国家的缔造者关于联邦政府只享有在宪法中列举出来的权力的理念。

7.各州公共政策的比较

美国各州为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公共政策中决定性因素的假设检验,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1)州的同化

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州之间的经济差别逐渐缩小,这被称为各州的“同化”过程。(2)各州政策持续存在的差异 然而,各州之间的政策差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减少。还没有证据表明各州之间的政策偏好正在趋于一致,即便是联邦的干预也没有强制各州实行统一的政策。

(3)经济实力与公共政策

经济学的研究很早就揭示了,公共政策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8.制度与公共政策 在政治上,符合宪法的决定与政策结果从来是不能分开的。人们都知道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什么样的政策结果。公民和政治领导人一样,始终使宪法上的问题服从于当前的政策需要。

(1)公众对制度和政策的看法 美国人一般更喜欢本地的政府。但矛盾的是,美国人却希望联邦政府在许多特定的政策领域里拥有更多的权力。

(2)政府间的竞争与公共政策

我们来考虑一下政府间的竞争对不同类型的政策产生的影响。政策按照其功能可以划分为分配型、发展型和再分配型这样几种类型。分配型的政策主要是指导生产和向消费者分配公共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型的政策是指那些直接促进州和社区的经济福利的政策。再分配型的政策是为了改变财富的流向,使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受惠,以满足平等的要求而设计的政策。

(3)分配型的政策

联邦制直接强化了政府的分配职能。分权制使得政府能够提供满足各种需求的服务。通过多种政府提供不同种类、不同价格的公共服务,可以实现全体公民更高的满意度。竞争促使政府在分配活动中更有效率,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

(4)发展型的政策

联邦制和政府间的竞争促使州和地方政府去关注其税收和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直接参与发展经济的活动。州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传统上集中于提供物质基础设施,但现在,各州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州政府对智力基础设施的投资。

(5)再分配型的政策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书评 篇5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书评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桑巴特的代表作之一。W.桑巴特(1863-1941),20世纪初驰名世界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最大的学术宿敌。1888年,桑巴特取得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布列斯劳大学经济学的特别教授,与其他一些德国大学相比,那时的布列斯劳大学在学术上可以说是一潭死水。但就是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由于他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不为布列斯劳大学一些人所喜欢的政治倾向,他在那里一直呆了15年还未提升到教授一职,尽管在此期间他著述颇丰。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列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第一次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17年,54岁的桑巴特得到了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他一生思想倾向多变,早期接近马克思主义,后转为极端保守主义,到晚年又倾向于国家社会主义并对纳粹表示同情。他一共撰写了二十多本著作,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不朽的经典。主要著作有《奢侈与资本主义》和《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等。不仅如此,桑巴特还发表了许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大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是一位很高产的思想家。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首次于1906年以德文出版,后被陆续译为法文、西班牙文、英文、日文等文字出版。若干译本前还附有评价此书的论文式长序,作序者往往也是知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其中1976年英文版的前言由美国社会民主主义最卓越的活动家M.哈林顿(Harring-ton,1989年去世时为社会党国际名誉主席,作前言时为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组织委员会全国主席)所作。研究性论文的作者是英译者之

一、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社会学讲师C.T.哈斯班兹(Husbands),他曾多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伊斯大学治学并任教,是研究美国社会党党史的知名学者。

桑巴特在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在书中通过朴素详实的论述和准确到位的数字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考察,但是作者仍然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目录 导论

一资本主义在美国 二社会主义在美国 第一章工人的政治地位 一政治与种族 二政治机器 三两大党的垄断 四所有第三党的失败 五执政党的内在本质

六美国工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第二章工人的经济状况 一概况

二美国和欧洲工人的货币收入 三美国和德国的生活费用 四工人怎样生活

五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

第三章工人的社会地位 一美国公共生活的民主方式 二雇主与工人 三工人们逃往自由

桑巴特的主要论点如下: 1.美国工人对资本主义持有友好的态度。这首先是外来移民培养的一种情感,到19世纪末为止,这种情感就是在本土出生的美国人心理也有。1其次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成功地供给了工 人的物质需求。2第三是美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把工人整合了进来,其手段是各种奖励和利润分享机制,以及采用先进的计件工资制。这使得美国工人在某种程度上像商人一样,他们认为自己成功地开发利用了一切个人机会,从而他们理解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他们老板的思维方式。用桑巴特的话说,这些手段使“工人开始沉湎于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3

2.美国工人对美国政治制度和不同寻常的公民整合(civic integration)度持有友好的态度。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拥有投票权的选举制和建立在启蒙时代原则基础上的宪政民主是形成这个根本原因。根据桑巴特的分析,由于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能够在正式的民主程序中得到反应和部分的满足,工人阶级的激进主义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对资本主义持友善态度成为工人阶级的主流。

3.在运作良好的两党制下新的政党很难成长起来。桑巴特提出了充分的论据证明,美国的两大党都不是意识形态的党,而是以利益为基础、以追求胜选获任官职为目标的政党,因此在吸收第三党的改革意向方面毫无困难,从而常常成功地夺取第三党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多数代表制的影响,投票给少数派、给没有胜选希望的政党等于什么也得不到,这使得人们包括工人总是倾向于投票支持既有的两大党,而不会投票给新诞生的小党。此外,竞选需要巨额资金、两大党使尽浑身解数拢络人心等等,都抑制了第三党的发展壮大。工人阶级虽然在不同时期曾经多次试图在两大党之外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以便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往往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就很快衰弱了。4

4.美国工人阶级潜在的激进主义倾向因为美国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报酬而消亡了。对 这个观点的论证是桑巴特在本书中着墨最多、篇幅最长的。他旁征博引地应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证明美国工人比欧洲工人(主要是德国工人)更富有,这种富裕的生活预防了反对派与社会民主倾向在美国无产阶级中的发展。同时,桑巴特还明确地认为,不管与欧洲比较的相对水平怎么样,美国工人阶级的绝对富裕水平也能影响社会民主倾向在工人阶级中的发展。货币收入超过一定的绝对数量后,工人就可以享受到耐用消费品,而在生活水平超过某个关键的水平以后,就会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准中产阶级的态度和倾向。尽管美国资产阶级化的工人阶级与实际的中产阶级间富裕程度的差别仍然存在,甚至可能还在扩大;尽管社会财富的总分配可能正在变得更加不平均,但对于个体的美国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收入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会抑制社会民主主义观点的发展。5 12《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导论中的“资本主义在美国”一章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第二篇“工人的经济状况” 3《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第三篇“工人的社会地位”中的第二章“雇主与工人” 4《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第一篇第二章到第五章 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第二篇“工人的经济状况”,概述性论点参阅第五章“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 5.美国工人拥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尽管桑巴特只是在最后一篇用了一章的内容专门阐述这个论点,但他强调指出:“较大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解释美国无产阶级的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桑巴特认为,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抑制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发展;他认为,工人有机会上升到资产阶级等级的“顶层或近于顶层”,并且与欧洲工人相比美国工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资产阶级小业主。6

6.美国存在着一个开放的边疆地区,它起到了消解美国工人好斗性的作用。桑巴特采用了非常粗糙的“边疆理论”。他认为,开放的西部边疆是一个防止激进主义发展的安全阀,因为大量的“没有资本或几乎没有资本”的东部工人到西部定居成为独立的农场主。桑巴特认为,广阔边疆的存在给美国工人提供了“逃往自由”的机会,使他们在资本主义的压迫过于强烈时有处可逃。7

以上六点基本上是桑巴特在《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部著作里阐述的主要观点。这些论点在后来的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家和研究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学者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不仅是研究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本名著,而且还对研究和考察一般的社会政治运动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哈林顿在英译本前言的开篇所说“维,尔纳•桑巴特在1906年提出的关于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政治是相关联的。”其中的原因,译者看来,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桑巴特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意义上讨论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桑巴特在这本书中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或相当于英国工党的意义上加以探讨的。后者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内动员工人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运动,而前者指的是寻求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二是因为本书关于美国的政治过程、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对美国工人政治态度的影响的分析,虽然在对象上是具体的,但在所揭示的因果关系上却是一般的。正如英译本的研究性论文所说,这本书不仅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成功的、有组织的社会主义运动,而且有助于在普通的当代社会学意义上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阶级结构和这种社会里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如此,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进程而言特别有现实意义的是哈斯班兹所指出的,“关于富裕的生活、会的流动性和公民整合对社会与政治稳定的影响的最新理论都是直接从桑巴特的这部著作所探讨的主题中发展而来的。”

总之,桑巴特的《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一部观点鲜明、论证丰富的作品,对不同的读者能够给予不同的启示。20世纪70年代的哈林顿从美国民权运动的角度解读本书,得出了很多启示。相信我们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读本书也一定有自己的体会。无论是这部著作的优点还是它的带着作者个人局限性或时代局限性的缺点,当我们以开阔的视野、谦逊的学习态度和审慎的批判精神去对待时,都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美国政治科普 篇6

对于美国所需要的 S(科学)T(技术)E(工程)M(数学)方面的高学历人才(尤其是美国大学毕业的),可以给予速成的绿卡。

考虑到过去10年中考来美国的同学们绝大部分是理工科;而美国H1B对身份有诸多限制(例如没找好下家且下家同意续H1b前不能跳槽,工资相对最低,不敢顶撞老板,否则今天开除,明天滚回国等),485以后更是不敢回国(有一定的限制,见过极端的父母去世因为怕拿不到绿卡前功尽弃而不回去奔丧的),那么STEM对理工科同学的吸引力就可见一般。当然,对于仍然在中国国内又梦想来到那梦中的美国的同学,STEM更是无穷的学习动力。

可是问题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从01年到13年STEM法案提了就死,死了又提,就像某种器具一样,总在邻近某个点的时候就曳然而止,让人好不痛快。也让某些人等的望眼欲穿的同时,仍然在苦苦煎熬。

我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作为小文科生的我就来给理科同学们科普一下STEM到底是什么背景,希望能看懂的人早日超度。

一。美国的法律背景。

既然是说STEM的话就先扯一下美国的法律(Law/Act),政府条令(Regulation)以及执行细则(FOH)的区别。其实黄陀律师比我更有资格,因此有法律的问题可以去问他,不过既然我是搞执法的,就重点说说后者。

一般来说,法律是最薄的。例如我执行的美国1938年公平劳工法(Fair Labor Standard Act 1938),一共59页。A4纸,还是留了N多边的,字体目测14号字? 大家可以想想才有多厚。

然后解释此法的政府条令有多厚? 答案是两本字典厚度(29 CFR0-99:693页,29 CFR 500-899:932页)字体8号。。里面涉及历史上各种判决(从巡回法院到最高法院)以及法律里每句话的解释细则。

上面这俩种是公开内容,所有人都可以去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了看。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部门内部执行细则(FOH),这个是不对外公开的,只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猜猜看,关于上面的法律和条令的劳工部内部解释有多厚? 答案是,标准的档案馆书夹3个,每个在1000页纸左右。。里面更细节的说了本部门对法律和政府条令的各种执行方法。从各种内部标准到根本不予受理,琳琅满目。而且这玩意只是我们执行的十几部法律中的一部。。换到移民局,人家执行的法律更多。也就是说,你光看懂了法律和政府条例是没有用的,如果和部门内部执行细则不符,你仍然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当然,你足够有钱又足够牛X,当然可以去巡回法院乃至最高法院单挑各政府部门。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例如二战前某位大神商人单挑劳工部,愣是打到了最高法院还赢了,导致劳工部专门加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修正案。

当然这案子大概也就需要6-10年? 话说这哥们在赢了不久好像就在为盟军运送物资的路上葬身海底了。。

说这么一堆,也就是想让某些动不动就说美国法律咋样的同学明白,你觉得你扛着法条就能拿绿卡的纯粹是在做梦哟。即使法律出来了,在政府印好条令,和移民局,劳工部等部门做好相关内部规定并培训好人员前,请耐心等待。。家里有米的话,赶快给黄律贡献点,兴许能加快点速度。。

二,美国的政治背景。

某些理工科同学张嘴民主,闭嘴自由,要不就举着宪法说人人生而平等。问题是有不少人体会,华人很多时候就是二等公民,被欺负么。这里面原因很多,其实核心还是美国的政治背景。美国是合众国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理解里面的含义的国人非常少。以至于人人上很多帖子动不动就是美国XXX,看着就想抽。

什么概念,很多人都把中国的省等于美国的州,殊不知美国的州的权力远大于中国的省。例如婚姻法,枪支法,交通法,州税等都是州管辖范围。而美国有50个州,就等于有 50部婚姻法,51部枪支法(因为有联邦枪支管理条例)50部交通法,50部州税(不算联邦税)而且最重要的是

这些法律是互相冲突的!!!!在一个州的合法行为跨州界就是不合法的!!

例如,如果你是学生,持有中国驾照,那么在纽约以国际驾照名义开车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你开进邻近的麻省,就是非法的!因为麻省不承认一切类型的国际驾照(B1B2旅游商务签证除外)。而无照驾驶是重罪(尤其在出车祸的情况下)最高面临遣返,即使不遣返也会有不良记录。影响未来。再如,美国大部分州的结婚年龄是18岁,少数是16岁,犹他州是14岁!所以你在中国不是合法结婚不等于你在美国不是,具体请参看本州法律

因此同学们下次你看见 如何在美国持枪,如何在美国获得驾照一类的文章,可以直接无视,因为写他们的人本身就把所在州当成了美国。很多中国学生吃亏也在这里。而且,即使是一个州内,规定也会有所有不同哟。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那是因为美国的政治体制是 联邦--州--地方 三层体制。

联邦有国会,州有州议会,地方有地方议会。而三方都有一定的立法权。来规定自己立法范围内的事物。而里面的议员,都是投票选举出来的。听起来很美,很民主,不是么?

学过一点政治的同学马上就会明白,这里面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多数人暴力问题。

也就是说,当地的主流人口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强加给非主流人口的。同样,少数群体可以靠人口的集中来为自己谋得一两个选区的位置,以达到保障自己的利益的目的。

再拿麻省为例,本身是传统清教徒区,因此州法规定的2点-5点的饮食业宵禁是全州范围内的。即酒吧最晚开到2点,必须关门。而在中国国内,2点可能是夜生活高潮? 而麻省西部小镇的Amherst则更上一层楼,11点就有“噪音控制”即噪声不能超过一定分贝数(没记错的话是80?)这基本禁止了一切KTV等活动,因此说中国学生过来以后未婚的很快会找另一半,已婚的会努力创造人类。为啥,实在是没啥可做的哈。。

由此展开,我们就不难理解各个州之间的巨大差别了。所谓传统蓝州(民主党州)基本以工业,教育,医疗,高科技为主。背景是有色人种和白人的自由派人士,高等教育人士(如教授),信奉工业化时代的政府组织机构。主张全民医保,堕胎选择等对工业生产效率有利的法案。值得注意的是,犹太人大部分是民主党,主要是很多白人仍然不认为犹太人是他们的一份子,所以犹太人需要民主党政治实力保护。此外,民主党对同性恋,非法移民,禁枪等都是大力支持的。而女性的感性也使得她们大多支持民主党。

而传统红州(共和党州)则是基本以农业,能源为主,背景是白人农场主(所谓red neck),白人巨富(例如布什家族)以及有色人种中的宗教主义者及中上产者(例如很多华人中的中上产码农,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5的--差不多是美国顶尖5%的收入群体)。这些年还加入了某些准新纳粹群体和原教旨自由经济主义者等(茶党主力)。因为本身就是农业和能源贸易,他们自然信奉类似亚当斯密的大市场自由贸易,政府不监管等,有趣的是,鼓吹小政府的他们往往是大军队的支持者,同时是持枪权的坚定捍卫者,因此军人和退役军人也往往是共和党支持者。(例如我就是中立偏共和)由于宗教立场等,共和党对堕胎,同性恋都是深恶痛绝。而由于红州多靠美墨边界,受到非法移民占福利,增加犯罪率等影响,因此对非法移民也以打压为主。

而美国两党的斗争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三。STEM是怎么回事

从统计数据看,美国白人由于生育率过低(其实是老墨太能生了)每4年人口会减少2%,而有色人口(主要是老墨)会增加2% 而2020年左右美国白人将降到50%一下成为相对少数。考虑到2%的人口里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移民及其子女。那么问题就来了 美国是想阻滞这一进程? 还是想顺应这一进程? 共和党想前者,民主党想后者。

看过我大选分析的帖子都清楚。如果说奥巴马08年是被黑人以96%的block vote送进白宫的,那么12年就是被有色人种(主力是老墨)+女人再次送进白宫的。(当然,共和党的表现也太差,不说联合社会中上产,反而去动员神棍们,不输都不行。。)因此投桃报李,在利用总统权力签署了梦想法案(Dream Act)后,现在又要搞对1100万非法移民的大赦活动。要知道,1100万选票及他们的子女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看的力量。如果这么搞下去,共和党只有越来越没戏。但是明目张胆的反对又不可能,毕竟“平等自由”这张皮还不能不要。

那么要占领道德制高点,就必须提出选择题,即选择A组,还是选择B组的把戏。而STEM同学们,你们就是非法劳工的对立面,B组了。

其实STEM注意最早是我们比尔盖茨同学提出的,比尔盖茨认为美国生产工程师速度远不足以为未来人口的储备。而工程师薪资过低(相比医法商)也使得大量精英流失。因此美国要不政策扶植工科,要不就大量同化外国工科人才。当然,无论遇到了小布什就都是耳旁风了,久了盖茨同学也就不说什么了。

而这个概念可以当武器来用的时候就有价值了。对了,额外说一句,美国联邦立法的程序是:

国会Committee审核修改,提交两院进行投票,必须两院都通过了,最后由总统签字(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猫腻,节省篇幅就不说了)

拿STEM而言,最早的意向是在00年前后?(具体时间我忘了)到11,12年的两次死亡(一次众议院就死了,一次众议院过了,参议院死了,即使参议院过了,奥巴马也会veto/否决它),这就是前后10年。

可以说,STEM是共和党明知道不会通过而提出来阻击民主党法案的利器。

一方面针对美国现在缺工程人才的现状,占据道德制高点,一方面利用STEM人才比低教育非法劳工牛X的方面吸引票数。最重要的是,STEM群体的收入,都在个人10万,家庭12万5区间左右,恰好是共和党成员的收入空间,也就是说,万一这玩意过了,那么也是为自己的群体增加实力。而民主党自然有对应的方式,答案就是,以华制华。

在美华人的主体分两拨:一拨是穷的,主体是偷渡和亲属移民,一拨是富的,主要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移民。

现在美国国会里的所谓华人议员,基本都是农转非上来的前者。例如赵美心。

那么对于咱不少华人性格了解的同学就自然会明白,所谓老移民的态度了:凭什么老子拼死拼活偷渡来,受苦那么多拿到绿卡公民,你丫读几年书就可以。而这些老移民又恰好是民主党的票仓。。懂了这些再看赵美心前几天在大学录取不看种族的这个提案投了反对票(实际上最吃亏的是重视教育的华人,现在AA规定按种族录取,导致一个大学黑人60分能上的,华人得90分才可以),以及第一个跳出来攻击2011年版STEM法案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果假设现在共和党突然小宇宙爆发,搞定了民主党上台,那么STEM法案就会通过么? 答案是,希望渺茫。为啥? 因为STEM只是阻击民主党的工具,当目的达到了,还为武器利益着想不是傻帽么?

其实谁都清楚,老墨本身教育程度低,整体在做美国人不做的事情。因此放进来不会对美国白人主流产生威胁(本来就是美国人不做的,例如农场工人)你丫STEM过了,突然来110万教育水平高,辛勤工作,敬业精神比白人高10倍工资要求却低的中国人,丢工作最多的肯定是美国白人中产,到时候就是中韩印一统天下了。

在所谓的民主体制下,政客永远考虑的是下一次的选举,白人和有色人种,那个更可能投自己? 所以共和党国会山上的那批精英不会把这么大笔帐算错的。

所以明知道不会过的东西,还被一帮人当圣旨一样舔,祈祷赶快通过,看着就可怜哈。也许正如唐同学说的,很多人觉的有梦可做还是比在现实里打拼要实在。

四,出路何在?

章同学曾说过“其实有了绿卡,就能maximize发展。比如可以随意跳槽,自己创业。重要的不是卡,是卡带来的机遇”

不幸的是,绿卡本来就是美国在选择听话勤奋劳工所发的奖励卡,你自己是否max发展对美国来说根本不关心,随意跳槽的根本就是要用h1b栓住。自己创业。。同学你有50-100万美元可以随便扔的话,Eb5等着你,没有,美国鼓励自己人开小business 创业,不是外国学生。外国学生只是来消费创造GDP的,不是来和美国学生抢就业的。考虑到 现在奢望STEM绿卡的大部分是中流的学生,真正有实力的基本EB1了,那么所谓STEM学生对美国的价值实际上是可消耗品。虽然冷酷,但是就是事实。

所以说,要留在美国,还是做好脱皮准备,指望博士毕业就能得绿卡的,可以指望一下自己孩子辈实现了。

至于已经拿到绿卡的,还是可以看看我以前说过的部分,这里转帖一下。

“。。看美国大选的广告就知道:有打工人阶级牌的,有打中产阶级牌的,有打黑人牌的,有打劳模牌的。。就是没有人鸟华裔啊!为啥?每次选举华裔基本上投两边是一半一半(偷渡啥的过来的基本投民主党,已经发达的基本投共和党),所以总结果=0,所以谁也不用来鸟华裔,你丫自己就把政治力抵消了啊!这里不得不说一些人的问题是对政治太幼稚,被基督教和选举教双重洗脑,精神上服从虚幻的耶稣,现实里对被奴役没有羞耻和痛苦的感觉。其实有的老外说在美国华人人数/票数少,经济力量大;华人是有名的搞政治幼稚,自己小算盘打得精却往往被玩,还有什么有的中国女人cheap。。这些都是他们对北美的华人的普遍印象。我们能说什么?不反抗,只会挑自己错的奴隶可不就是cheap么?

华人最需要的是搞组织,无论是所谓“中产阶级工会”还是“华人工会” 甚至搞成“三合会”“黑龙会”都不要紧。关键是要抱团,要谋求政治影响力。搞好了,以中国人的智慧,工会就能变商会,商会就能变骷髅会。要知道,犹太人的东西好用啊,控制了全世界的知识和资本顶层。一个不尚武的民族,硬生生在中东建国,四面全是穆斯林。恨他们恨得牙齿痒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华人地位的提高不会天上掉馅饼。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能力deliver.只能靠大家积极参与去争取。无论你现在是不是公民,请记住,你现在的斗争是为了让你现在和后人有一个更有利的环境。

要知道,在美国政治里,政客考虑的永远是下一次选举。如果亚裔能够证明自己是值得重视的政治力量,不管这次支持谁,过后都会得到重视。相反,如果自己没有力量,要人的时候没人,要钱的时候没钱,不管你投谁的票也没人理你。而票,就是我们显示种族族群力量的工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而现在的情况是亚裔人数少,亚裔的票一文不值,互相抵消。两党都不在乎亚裔的选票。情况还能比现在更糟吗?

华人在美国的被动局面,原因主要就在于有很多人不按自己的族群利益行动,而是被宣传洗脑去搞什么“意识形态”。我想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华人对于集团政治在美国这种体制下怎么运作缺乏了解。因为咱就没有这个文化。有些人更以为凭自己的小聪明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这点看,我们华人在印尼屠杀一遍又一遍真不是没有原因的。好些草根出身的华人,勤劳善良智慧勇敢,就是脑子不清醒眼界不宽广。更糟糕的是完全不懂政治,活活被人欺负死还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真的是要冤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懂得什么是种族团结么?这点上全中国人都要向潮州人和犹太人学习,那怕我们华人人数不够,但是要知道我们经济还ok。如果抱团起来用钱堆几个众议员,一两个参议员出来,华人的实际社会福利肯定大大改善。哪怕选的是几个傻子进国会,天天flip flop,成为政治笑谈,都无所谓。就这样华人的地位肯定能改善,远了不说,UMass Amherst GEO里面过去几届主席团不是中国人主席就是重要位置,更出现了一届全中国人主席团,就是因为全校1200中国研究生只看着自己人投。得到的结果是中国人的几次抗议(如藏独)明显比其他学校更给力。

说白了,华人数量少,两党都不把我们当回事。除非我们能够block vote, 否则啥都得不到。就算你收入高支持共和党的政策(包括我本人),也不妨碍你按照族群利益投票。你那一两张选片根本不能改变选举的结果,但是如果combine到block vote中去的话,却可以为亚裔争取自己的权利出一份力。所以支持共和党和按亚裔主流投奥巴马是不矛盾的。毕竟按照现在的投票机制,随便亚裔头共和党或者民主党,华人的票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既然现在共和党根本就瞧不上我手上的及张选票。那么我们可以集中起来搞,下次华裔,乃至亚裔的票就有价值,就可以在政治斗争中争取一些权利。毕竟经济利益上支持共和党和实际行动上亚裔block vote民主党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是不矛盾的。共和党经济利益上的好处又不会因为你不投他们的票就不给你的。

而且这次支持有对华裔/亚裔稍微有行动的民主党总统选举并不等于我们就是他们基本盘;如果共和党下次开出的单子比民主党优惠,完全可以转而支持共和党。在这种政治势力利用选举捞好处,有两条忌讳:

1.就是这种上面说的这种各行其是,最后影响=0,这样人家谁也不用搭理你

2.就是避免成为任何一个党的分舵。要表明一点--就是谁对我们好我们支持谁,而且谁出的价高我们支持谁。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华人应该要能做到

1.可以凝聚票,弄出媒体影响,甚至联系中国国内的资金(不要说违法,以色列每年多少钱流进来影响美国政治?)

2.现阶段随时可以ditch任何一个党,把“有奶就是娘”的牌子高高举起。所谓什么“理念”之类的长远投资,是势力壮大以后的事情。

3.尽量发展自己的众议员,在华人聚居区搞出一个常年的华人席位就很厉害了 美国是“法制社会”好处就是只要你能掌握比对方多的规则。你就可以有优势,长久以来,忍气吞声的中国学生不可胜数,从性骚扰到恶房东,到host family, 很多人都是怕麻烦,耽误学习等借口下被人明目张胆的欺负。打碎了牙和着眼泪往肚里咽。更有甚者,还认为自己的华裔血统是原罪,拼命要洗白。别的不说,我就见过某夫妻不让来看他家满月宝宝的朋友用中文哄孩子的。美其名曰“不想污染(原话)孩子学习纯正英语的环境”就这么搞,你丫华裔能有政治地位才奇怪。

所以说大家要信息共享,集体行动,国内那套勾心斗角给外人用,对自己人好点。毕竟这不是国内,我们的利益必须靠团结才能争取。对于学校内发生的歧视行为要勇于揭发,然后各学校CSSA要团结起来,不怕被取缔,反正各种名义建组织就行。以集体的名义抗议,极端情况下可以有组织的非暴力不合作反抗以显示力量。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也要多问,不要被逼到绝路上再想怎么办。多多利用法律的武器武装自己,有理有据有节的进行斗争,然后利用各个BBS分享经验。以帮助后来人。

美国东方主义——华美文学之缚 篇7

1 American Orientalist Representation in Whit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whol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white American literature are denigrating stereotypes, of which there are at least the following three kinds Ah Sin the heathen Chinee, Fu Manchu the Chinese villain, and Charlie Chan the model minority American.

Ah Sin was created and popularized by Bret Harte (18361902) in"Plain Language from Truthful James" (1870) , a poem better known under an alternative title"The Heathen Chinee, "which describes two white men, "truthful"James and Bill Nye playing a card game with Ah Sin.Nye loses his game to Ah Sin so he turns to James and accuses Ah Sin:"We are ruined by Chinese cheap labor."What follows is a bloody, violent, murde scene, which the poem chooses to evade and suppress:"In the scene that ensured/I did not take a hand." (Harte, 2002:129133) To be frank, the poem might have been mainly intended by Bret Harte for a political satire and Ah Sin been used as a comic figure to expose the follies and injustices of the white world.In the course of its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 poem came to be interpreted by the white readership to prove only the trickery o the Chinese, while the negative character of the white gamble Bill Nye and the satire against the white mainstream were forgotten or deliberately neglected.

Unlike Ah Sin, Fu Manchu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yellow peril"in the eyes of the white as his fiendish mastermind endanger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West.In the phantomlike imagination of Sax Rohmer (1883-1959) , Fu Manchu was the head of the"great yellow peril, "a racial threat to the white.Sax Rohmer's racist description is absolutely of Orientalism because he had never been to China and knew therefore nothing about China and his characters are out of his pure Orientalist imagination of conceiving the Orient as"evil, ""uncanny, ""inscrutable"so as to justif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West.His Fu Manchu series have made a great deal of literary influence as the image of Fu Manchu has been absorbed into American consciousness as the archetypal Chinese villain of the"yellow peril."

As an opposition of Fu Manchu, Earl Derr Biggers (1884-1933) fabricated Charlie Chan to break away from the"yellow peril"and to consolidate the distortion of Chinese as incapable effeminate weaklings.Nearly every aspect of Charlie Chan is a direct contravention of that of Fu Manchu—the"yellow peril."Fu Manchu is tall, bony, and yellow;Charlie Chan is shorter, chubby, and pink.The former is angry and threatening;the latter stays calm and apologetic.The two characters, however, do not represent archetypal dualities such as good and evil.Rathe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is"drawn along a racial line" (Zhao Wenshu, 2004:35) , with Fu Manchu embodying yellow power and Charlie Chan supporting white supremacy.

Anyway, both Fu Manchu and Charlie Chan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are created specially by certain values and beliefs of white supremacy, not by the real people in any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own history.Fu Manchu is described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yellow peril"because he is a Chinese whose behavior is uncontrolled by the white Americans;Charlie Chan is not defined as part of the"yellow peril"because"his subservient behavior to white Americans indicates that he has been, in a sense, domesticated and trained" (Wu, 1982:182) .In this way, Charlie Chan exemplifies the model minority American.Speciously, "model minority"of this discourse is a great"praise"to Asian/Chinese Americans;actually, however, it detaches them from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ther racial minorities by"hailing them as a white-appointed‘model'"while i distinguishes them from Caucasian Americans themselves by"calling Asians their‘minor'" (Li, 1999:10) .

Similar to the patterns of Orientalist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men, Chinese American women are 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as the submissive and servile"Oriental Wife, "the malicious Dragon Lady, the faithful Oriental Butterfly.

In a word, no matter whether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image of Ah Sin, Fu Manchu, Charlie Chan, or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they are invariably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white values.If they are threatening, they are evil;if they are useful, they are good;if they fall somewhere in between good and evil, they are simply stupid or inscrutable.The consequence is that, under the extreme burde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are put in their places and never allowed to change or develop in the cognitive world of the white imagination.It is unfair and baleful to the people thus represented.To see themselves represented in a fuller range of humanity,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have to rely on writers of their own.

2 American Orientalist Burden on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merican Orientalism is an extreme burden on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On the one h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try their best to subvert those Orientalist stereotypes unfairly forced upon their ancestors and themselves.On the other hand, if they hope to be accepted by the Orientalist white mainstream, they seem to have to give their writing an Orientalist form, though the writing may deconstruct essentially American Orientalism from its core.It seems to be an unreachable goal.

In American multicultural context,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resorting to Chinese culture, create an ethnic difference which helps Chinese America to gain a niche in multicultura America.This difference, however, place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in a quandary as well:to erase the difference seems to eliminate Chinese American legitimacy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 but to emphasize it seems to move away from their claiming America.More complicatedly, "despit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persevering efforts in claiming America, the white mainstream seems stubbornly reluctant to abandon their Orientalist expectation of an exotic Chinese America" (Zhao Wenshu, 2004:225) .As Amy Ling note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re frequently caught"between worlds":"Their facial features proclaim one fact—their Asian ethnicity—but by education, choice, or birth they are American" (1990:20) .Frank Chin is another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often attacked by this Orientalist discourse.Once at the premiere of his drama Chickencoop Chinamen, the white critics censured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were"not like the Orientals" (Kim, 1982:xv) .

As mentioned above, Caucasian American writers'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generally made stereotypes which could offer no living values for Chinese Americans.Facing up to the extreme burde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should and would take the debunking of the stereotypes as their foremost task to claim a representational ground of a viable Chinese America.

参考文献

[1]Harte, Bret.The Plain Language from Truthful James (1980) [EB/OL].Great Books Online.[2002-07-30].<http://www.bartleby.com/102/200.html.

[2]Li, David Leiwei.Imagining the Nation: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sent[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Ling, Amy.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M].New York:Pergamon Press, 1990.

[4]Wang, Jennie.The Iron Curtain of Language: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American Orientalism[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5]Wu, William F.The Yellow peril:Chinese Americans in American Fiction 1850-1940[M].Hamden:The Shoe String Press, Inc., 1982.

美国的共产主义实验 篇8

对共产社区的描绘,十六世纪初出版的一本书里就有,作者托马斯·摩尔活在五百年前,写了一本书叫做《乌托邦》,引起轰动。待到1551年,第一次翻译成英语,回英国出版时,那颗构思着共产制度的聪明脑袋,已经被砍掉十六年,砍他脑袋的亨利八世,也已经死去多年。

三百年后,英国资本家欧文,念念不忘摩尔的《乌托邦》,决心打造一个试试。看遍世界,还是美国最宽容。于是不远万里,远渡大洋,来到美国荒凉的中部,花巨款购地三万英亩,独为拯救人类,试建共产村,这是什么精神?不仅需要精神,这还是最花钱的社会改造,不是成功企业家,还真玩不仝起。

欧文在英国自己的工厂搞改革,久负盛名,现在输出社会改造到美国,引起轰动。刚刚抵达,就收到美国国会的演讲邀请。1825年2月25日和3月7日,他两次在国会大厦演讲,参众两院议员、总统、内阁部长,甚至最高法院大法官等各路名人,都好奇地赶来听。

欧文对美国人说,美国宪法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开端,但还远远不够,他要在美国正中,建起一个史无前例实行共产制度的好社会。有人问,你们和周围社区如何相处?欧文信心满满:我可以断言,美国原来各种型制的老社区,很快就会走到尽头。我们产品成本低,必要抛售,他人无法竞争。再说,谁愿意生活在悲惨和焦虑之下,而拒绝我们社区“轻松、智慧和亲切的感觉”?有人问,如此,美国不是就要变成一个共产社区大组合、实现共产主义了吗?欧文回答说,那好啊,政府就没有必要了,省下多少开支啊!

1825年4月,欧文的共产村建在印第安纳州,马克思那年才7岁。之前,德国来的拉普牧师领着他的几百宗教追随者,在此建了和谐村。他们要搬家,就卖给欧文,欧文改名为“新和谐村”,吸引了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约一千人,其中有一批科学家来办教育,还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知识迁徙。

记住《乌托邦》美景的人,很容易忽略作者对乌托邦原则的质疑:“在公有制下,人们不可能过着很富足的生活。当人们感觉工作不是为了自己,却可以享用他人劳动成果,谁还愿意努力工作?”“大家都不努力工作,物质当然就不会丰富……那里不可能如此理想,因为人的本性良莠不齐,要在短时间就改善人性,绝无可能。”早欧文三百年的摩尔,他对人性的洞察,准确预告了歐文很快失败的原因。新和谐村坚持不到三年。当时受欧文感召建立的一批美国共产村,在1830年以后,都陆续消失。

美国政府的态度,是不管意识形态,听凭尝试,照单全收。宗教社区也罢,私有制也罢,无神论共产村也罢,愿意怎么活着是民众自己的事情,政府乐观其成。

所以,各色共产社区实验在美国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上世纪嬉皮士运动以后,又有过一个小高潮。它们如何聚合,如何散去,一般人都不太在意,任其聚散无常。

例如弗吉尼亚州的双橡树合作社区,从1967年坚持到今天。四百五十英亩土地,大约百来口人,奉行平等主义,到现在已有四十多年,是今天北美共产社区中成员最多、维持时间也相对较长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财产共有。他们承认,其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外面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依靠从外面的一个种子公司取得生产订单,成员也有在外打工,只是必须把工资交给社区共同账户。他们自愿聚合,每周工作四十二小时,放弃部分个人自由,例如,规定不能看当下电视节目,只能看电影录像,只可在社区公共电脑上网。

摘自《东方早报》

上一篇:问卷调查教师卷下一篇:抗击疫情英雄事迹心得体会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