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2024-09-06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共8篇)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篇1

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论哈贝马斯与墨菲对政治哲学自由观的重构

为了理解当代自由主义同社群主义之间有关自由观争论的实质,有必要对两种自由分与合的内在理路进行阐释.从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对古代人自由和现代人自由的区分,再到柏林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著名二分法,人们似乎在此基础上能够辨析近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然而,随着当代强势的社群主义者把尖锐的矛头指向柏林的消极自由观,并以某种过于夸张的形式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截然对立误解为当代社群主义――自由主义论战的实质,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包括哈贝马斯、尚塔尔・墨菲的警觉.他们以一种以包容、扬弃和超越这种抽象对峙为目标的理性辩护,演进着当代政治哲学自由观重构的政治命题.

作 者:倪明胜 NI Ming-sheng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8(6)分类号:B506关键词:两种自由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自由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篇2

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发展源远流长, 尤其以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之影响最为广泛与深远。长期以来,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占据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由于西方哲学思想之源头自古希腊始, 它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过程。故而, 近代, 尤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发展完善出来的哲学思想, 究其根源, 大多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 自由主义亦不例外。古希腊, 很多著名哲学家提出了自由主义观念中的若干因素。2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普罗泰戈拉等等, 他们从不同角度都阐述了类似近代自由主义哲学思想的很多观念。

但是, 近代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已被哲学界公认产生于光荣革命以后的英国。而约翰·洛克则是完善这一政治哲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约翰·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 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格林通城。他对实现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医学法律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66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2年因反王室而流亡荷兰, 光荣革命后返回英国。著有《人类理解论》, 《论宗教宽容的书信》和《政府论·两篇》等作品。返回英国后, 多年参与英国近代政治实践, 担任过上诉法院院长, 贸易与殖民部部长, 成为了当时英国辉格党重要的理论家。3

洛克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受到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影响, 他正是以经验主义认识论作为其政治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约翰·洛克本人即英国经验主义学派的奠基人。

经验主义 (Empiricism) , 定义为:在哲学领域的一种学说, 认为人类所有的概念起源于经验, 所有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人类的各种体验。4光荣革命之前的英国, 正是近代资产阶级发展处于酝酿和爆发的前夜。不惟英国, 整个欧洲社会思想领域的碰撞与辩论非常激烈。保守势力沿用中世纪的神权理论来维系旧有的哲学传统, 竭力鼓吹“王权世袭”、“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观点, 以图维持封建王朝继续统治的合法性。洛克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 提出这些荒谬的观点不是来自于人类的经验与理性。它们的存在无法得到人类认识体验的验证, 继而全面驳斥和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洛克提到:“我们知道, 上帝从来没有让一个人处于惟别人之命是听的地位, 以致只要别人高兴可以随意将他饿死。作为一切人类之主和父亲的上帝, 没有给予他的任何一个儿女以对世界上特定一部分东西的这种所有权。”5继而, 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 (下篇) 》中, 以自然状态角度出发, 系统地分析了国家的起源、政治社会的起源、公民社会以及立法权范围等等政治哲学范畴的核心问题, 为人类思想的进步、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制体系地建立起到了无法估量的积极意义。至此, 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体系得以建立, “自由主义观点的核心要素才第一次具体化为一种连贯的知识传统。”6

二、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

(一) 自然权利论

在洛克之前, 英国近代哲学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就已经提出了“自然法”以及“自然状态”的概念。自然状态 (Natural state) 霍布斯将其定义为:在国家成立以前, 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 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 不仅是平等的, 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 但人们趋利避害的利己本性, 这种自由又平等的状态就充满了战争。霍布斯提到:“自然法本身 (诸如正义、公道、谨慎、慈爱, 以及[总体来说]己所欲, 施于人) , 如果没有某种权威使人们遵从, 便跟那些驱使我们走向偏私、自傲、复仇等等的自然激情相互冲突, 互相抢劫都是一种正当职业。”7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 并提出反对意见, 洛克论述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合作而和平的和谐状态, 这个状态蕴于自由和平等之中。洛克描绘这是一个自由的状态, 自由而不放任。在这个状态下, 人与人虽然具备处置其所享有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 但是他们这种自由并不能以占有其他任何生物自由或者毁灭他们自身为手段。洛克提到:“ (要侵犯或者毁灭他们) 除非有一种比单纯地保存它来得更高贵的用处要求将他毁灭。”8进而, 洛克论述他的观点, 提出“人类天生是自由的, 平等和独立的, 如不得本人的同意, 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 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利。”9洛克通过这样的逻辑表述, 很自然地将个人权利定义为一种先于国家与社会而产生的自然权利。所以, 他得出了即便政府和社会的产生, 也不能剥夺和侵害包括生命、自由、财产在内的“天赋自然权利”。

(二) 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 (social contract) 的思想由来已久, 它的基本定义为, 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具体是指人类作为个体融入政治社会的团体中去是透过一个类似相互同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形成时, 每个人通过同意遵守共同规则的约定 (或契约) , 并接受相应的义务, 以此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种类的伤害。10洛克基于对“自然权利”的思考, 提出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和生命权神圣不可侵犯。那么, 带有约束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政府的产生逻辑上而言, 就只可能产生于全体成员的同意。正如他自己所说:“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 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 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 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11根据洛克的论述, 人们自觉地组织社会和政府的原因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 虽然呈献的是和平与合作的状态, 但是, 自然状态存在着各种缺陷, 致使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享有的权利非常不稳定。这种缺陷的产生是人类由于偏见和利害关系的影响对于自然法的模式或是无知, 所以他们往往拒绝承认自然法的存在, 抵触自然法的约束力。因此而产生的混乱和复杂的局面, 洛克称之为“战争状态”。洛克定义战争状态为一种互相敌对和相互毁灭的状态。界定这种状态的时候主要依据是“语言或行动表示对另一个人的生命有沉着的、确定的企图, 而不是出自一时的意气用事。”12战争状态下, 没有自由可言, 人们为了走出这种状态, 基于人类的经验和理性, 有一种寻找公平正义的裁判者的需求, 来裁决由此产生的各种纠纷。这种主动而理性的需求, 在洛克看来即是立法、政治与社会起源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明显不同的是, 霍布斯论述, 人们在通过契约的方式让渡了个人权利之后, 便自然失去了反悔和要求退回到原始自然状态的基本权利。洛克则论证, 人类在订立契约的时候仅仅是出于理性让渡了部分权利, 而在自然状态下原始享有的那些“天赋权利”, 始终保有在人类的手中, 未曾放弃。所以, 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其实在于修正自由且合作的自然状态下所具有的那些缺陷, 如果这一目的不能达成, 人们有权利解除这种契约。“如果人们在完全处于暴政之下以前没有逃游暴政的任何方法, 他们就不能免遭暴政的迫害。因此他们不但享有摆脱暴政的权利, 还享有防止暴政的权利。”13可以看出, 在洛克的思想体系中, 立法者和统治者本身已经不再如霍布斯所言, 是执行与造作社会契约形成的一方的人物, 而是转化为参与同意和形成契约的一部分, 这就使得君主和统治者在洛克的理论体系中无法逃脱契约本身的限制和约束。洛克对社会契约论的思辨和构建也让这个理论至此从霍布斯的“授权不悔”原则完成了到“天赋人权”的进步和发展。

(三) 分权制衡

分权制衡 (separation of powers) , 指的是在政治生活中实现立法, 行政, 司法等政府职能机构之间单独的、独立的分工的原则。这种分离, 被认为是限制政府任意过激行为的有效原则。14早在古希腊时期, 哲学家就探讨过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亚里士多德提到:一切整体都有三个部分或要素, 议事、行政和审判 (司法) 。15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政体的探讨进而阐述三种要素延伸出三种机构, 三种职能进行架构健全的政体来组织城邦, 以分权的形式防止专制。古希腊时期对于分权思想的探讨为近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而约翰·洛克在《政府论 (下篇) 》中阐发的分权制衡思想, 则是系统地具有近代意义的理论建设。洛克的理论建立在他的“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洛克认为既然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脱离了自然状态, 架构起了政体, 那么人类让渡出去的权力即变成了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本质上应该是个人权利的保障者与保护者, 但其本身若没有约束, 也极可能成为个人权利的威胁和侵害者。权力本身如何加以限制, 洛克提出了拆分权力互相制约的办法。他将国家权力拆分成了三种, 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联盟的权力。

洛克的学说通过把权力拆分的方式使其达到互相制衡和平衡的功能, 在他看来为签订契约后的政体杜绝了走上暴政和专制的危险。洛克从人性消极的层面使其政治理论带有强烈的对人性的不信任感, 试图通过契约订立之初的制度安排来约束政府权利和义务的运作规范, 在其理论框架下形成了一种个人、社群、国家和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对立统一的模型。有限政府的理论对后来的启蒙运动中诸多政治哲学家和整个西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影响

洛克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对西方政治哲学史和政治实践同时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发展上, 洛克从经验主义为逻辑起点阐发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对大卫·休谟、约翰·密尔和伊曼努尔·康德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近代政治哲学领域不论是保守流派还是激进的流派, 究其本质都以平等、自由为基本原则, 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常识被西方思想所认同和采纳。

在政治实践上, 洛克的自由主义不惟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政治, 为英国资产阶级架构了一个制度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光荣革命后的君主立宪整体一直沿用至今。它还深刻地影响了法国和美国的政治实践, 在法国, 孟德斯鸠在接受了洛克分权制衡的观点后阐发和延伸了这种思想, 在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完善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这一原则已经成为西方近代民主政府建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从文献的角度探讨, 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都明显地吸收了洛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正如美国哲学家梯利提到:“他 (约翰·洛克) 代表了近代精神, 即独立和批评的精神、个人主义的精神、民主的精神……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16

(二)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由于历史客观的种种因素, 对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倡导的许多原则长期以来是缺乏理解和认识的。首先, 我国在历史上, 长期属于高度集中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或某几个人的手中, 文化的背景和历史的因素使得我国严重缺乏植根西方文化中的法治、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传统。其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 基于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分析和冲突, 我国学界一直以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划为两种水火不能相容的思想体系。一度, 学界高举鲜明的旗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和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西方自由主义毫无认同的必要和吸收借鉴的意义。这使得自由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发生了很长时间的断档。

应该承认的是, 全盘否定自由主义的积极意义和现实影响, 否认它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 这个命题本身就违背“事物是普遍客观联系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辩证、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角度否认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概念中抽象的“自然状态”“自然法”和“抽象自由”诸多提法, 但是马克思对于个人权利、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原则有着自己的阐述和理解。这些阐述在基本原则上和自由主义有某种关联的契合。例如, 马克思认为, 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他不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同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和自由观一样, 西方自由主义哲学思想毫无疑问也是包含、继承和发扬了人类旧有的有关自由、人类本身和社会、国家等诸多基本问题。在理论研究层面有很多积极成果。这二者不仅不是互不兼容, 相反可以互相借鉴、批判和发扬、进步。

当前, 正值我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 本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现阶段依法治国、权力制衡、监督机制、公民权利等等学术和社会实践话题得到了充分的空间进行讨论和研究。在我国政治实践中, 主观和客观地都有不断学习、汲取西方先进经验的痕迹和例子。譬如废除领导任期终身制, 这就打破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惯例。领导人任期有限的原则带有非常鲜明的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另外, 我国当前日益重视和倡导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念, 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等等对于人权观念的正面解释和研讨也显示了西方自由主义中积极地观点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实践和影响。随着后工业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这种各国之间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更加强烈, 这种历史潮流也不可逆转, 这就使得西方思想, 尤其以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为主流的思潮对现实中国的影响和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深远。约翰·洛克对于个人自由的阐述、对于公民权利的维护和保障、对于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理性的解释, 对于分权、法治、人民主权等宪政思想的构建和探讨都将成为现今中国进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效的理论借鉴和批判的珍贵资源。

摘要:自由主义 (liberalism) , 意为:“一种政治学说, 以保护和强化个人自由问题作为其学说理念的核心。”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通常认为, 政府是必要的, 以社会中个人的权利免遭伤害。但是, 他们也认识到, 政府本身, 在某种情况下, 也可以成为构成危害社会个人权利的威胁。1所以,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通常致力于研究制定一个体系, 一方面赋予政府必要的权利, 另一方面对其加以限制, 以防止上述滥权情况的发生。约翰·洛克 (John Locke) , 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自由主义哲学思想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影响巨大, 甚至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及近代西方政治实践与进程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洛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探讨也一定会有助于我国当代对西方近代政治制度与实践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对中国进行现代化进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健全的法制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试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 篇3

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而至今我们多数人对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解一般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中国“五四”運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始传人中国,并迅速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重大胜利, 也为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我们在笼统的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指导,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是指马克思以哲学的方式和视角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在马克思哲学中包涵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狭义上也包含了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比如对如国家、法、阶级、市民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暴力、异化、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等等各种政治现象的哲学研究;又比如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等各种基本的政治概念、范畴和理念的哲学研究,还包括各种具体政治问题的哲学研究和对各种政治思潮的哲学研究和批判。

广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整个马克思哲学都有理由被视为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因为他用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哲学问题,正像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所申明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正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从人类解放的立场来看待和阐释哲学的本性、使命和终极目的的。在马克思那里,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是融为一体的。人们常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把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当成是一种独特的,却名符其实的正义论。

但是上述所谓狭义的广义的内涵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统一的,两者共同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更需要理清我们政治发展的着眼点,而我们政治的发展也是深受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关注点是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现今我国以人为本的方针是延承这一点的,但是实际的政治情境又十分复杂,马克思政治哲学兼具回顾性和展望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政治学的有益成果,对宏观政治系统和微观政治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公众的合法性和凝聚力。但是如果我们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能指导我们向一种幸福的生活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想社会为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构想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实现方式。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急需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的培育,而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首先是离不开理论批判的维度的,更具体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批判政治,现今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现实政治生活有一种展望性的言说,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发展。

每一种政治哲学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从审视人类的角度来追寻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政治哲学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他始终关注人的幸福,“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哲学不关注自己的人民幸福,大概那不是一个负责人的国家了,“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

我期待我们的国家政治着眼点也是幸福,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正如姚晨在《我希望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中所表达的:我热爱我的国家,我希望我的祖国也爱我。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安全感,让一个公民不再惧怕另外一个公民,让他的公民有想说的话,他们也敢说这些话,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允许他们说出这些话,他们遵纪守法,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对自己都负责任。我期待未来的中国,更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哲学,更好的继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更多的关注于人民,更好的创造人民的生活和话语环境,实现人民幸福,向共产主义迈步。

参考文献:

[1]吴倬,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易承志,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篇4

罗尔斯与《政治自由主义》

目录

﹙一﹚前言 ﹙二﹚正文

一、罗尔斯与《正义论》

二、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三、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政治的正义观念的理念

2、作为公平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

3、政治的个人观念

4、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

四、政治自由主义的三个主要理念

1、重叠共识的理念

2、权利的优先性与善的观念

3、公共理性的理念

五、制度框架 ﹙三﹚结论及启示

﹙一﹚前言

哲学,自古至今都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她不仅对人生做过一次又一次透彻的分析,也对整个社会,尤其是政治生活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西方,出现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孟德斯鸠等知名学者;而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学术思想也与哲学息息相关,特别是圣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位,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哲学贯穿着历史的发展,它是一盏明亮的指明灯,指引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政治生活历来都是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社会政治哲学不仅有其深厚悠久的古典思想资源,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现代理论类型。几经沉浮,社会政治哲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领域中日益突显的一脉,新自由主义,社会行为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代表着这一哲学传统之当代发展的前沿景象。

自由主义,大家对这一名词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和平的二十一世纪,没有过多的战争,没有残酷的压迫,大多数人民都想有自由的权利。但是自由主义涉及着多个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时不知如何去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由。谈到自由,我们也会想到平等、人权、正义……等社会政治哲学的一系列话题。而我今天所要谈到的这位作者罗尔斯和他的著作《政治自由主义》就涉及以上列举的这些话题。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主要理念及所要构建的制度框架。虽然他的观点在学术界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也有来自不同学者的声音,但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由、平等、人权、正义这些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也是我选择之一课题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对此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也许对罗尔斯的另一部著作《正义论》比较了解,而《政治自由主义》与《正义论》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地方,对我们更透彻的了解罗尔斯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我在写作时首先要对罗尔斯的观点做一介绍,让大家对此有略微的了解,其次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剖析政治自由主义与我们的生活,用我上不成熟的观点来解释当今社会在政治自由主义这一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建议。

初次尝试这种写作形式,必定会有不足之处及浅薄的看法,但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希望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及你们的宝贵意见,对我今后有所帮助和借鉴。

谢谢!

﹙二﹚正文

一、罗尔斯与《正义论》

约翰·博德利·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 2002),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罗尔斯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尽管著作不多,但其在西方学术界影响甚大。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并潜心构筑一种理性性质的正义理论,代表作为《正义论》,《正义论》一书,前后三易其稿,终成20世纪下半叶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于1971年正式出版发行,旋即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据后来的统计数字显示,自1971年,全球共有约5000余部论著专门对其研究讨论。除此以外,罗尔斯的著作还包括《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8)、《道德哲学讲演录》(2000)、《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2001)等。

罗尔斯最引以为傲的正义学说,是以J.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论证西方民主社会的道德价值,反对传统的功利主义,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主要美德,就像真理对思想体系一样;非正义的法律和制度,不论如何有效,也应加以改造和清除。他还认为正义与社会合作密切联系,并指出应当区别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和对个人来说的正义原则。70年代初,他的这种学说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法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在美国处于政治动荡的时刻,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提供了复兴的希望。

二、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在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整合式观念反思方式,历来有着深厚而完备的反思社会政治生活之整体大义的传统。这种社会-政治哲学传统不仅有其深厚悠久的古典思想资源,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现代理论类型。几经沉浮,社会-政治哲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领域中日益突显的一脉,新自由主义、社会行为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代表着这一哲学传统之当代发展的前沿景象,而罗尔斯无疑是前者的领袖式人物。

从一种宽泛的社会思想史角度看,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至少有过三次繁荣时期或历史高峰:最早是在古希腊社会进至城邦内部繁荣与外部极盛时期所出现的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杰出代表的社会政治哲学高峰。

尔后古罗马帝国时代出现的律法主义政治观念也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另一个不同渊源,文艺复兴前期所产生的马基亚维里及其《君主论》堪为典型。其后是十八、十九世纪“启蒙运动”依托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而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

最近的一个高峰时期,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当代社会-政治哲学的复苏和逐渐繁荣。罗尔斯既是这一哲学时代的先觉者,也是开创这一繁荣的哲学领袖。对此,另一位当代著名社会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谈到:“在最近的实践哲学史上,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一个轴心式的转折点,因为他将长期受到压制的道德问题重新恢复到严肃的哲学研究对象的地位。”《正义论》(1971)产生的巨大影响举世公认。她不仅带来了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哲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以至在欧美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造成布赖恩·巴瑞所说的“罗尔斯产业”之学术景观,而且,由于她以一种更新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的理论方式,力图为现代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因而使她在重新开启西方规范伦理学传统的同时,也洞开了对现代社会之基本结构、合理性基础、宪制构成、社会组织与运作等一系列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课题,引发了当代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自由)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或稳定、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课题的广泛讨论。从而形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

但是《正义论》发表之后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回答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正是罗尔斯回应各种挑战的基本任务,也是他最近二十余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理论课题,其探索的基本理论成果便是他在一九九三年春天出版的《政治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代表了一种以自由公共理性为基础的鲜明的自由主义,它为解决西方多元社会如今面临的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深刻见解。这是面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而在政治哲学上作出的新调整,它丰富并发展了西方数世纪以来不断更新的自由主义思想。

三、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政治的正义观念的理念

正义观念有三个特征,在此向大家简单表述一二。

第一个特征关涉政治观念的主题。如果说,这一观念是(当然也是)一个道德观念,那它也是为一特殊主题所创造出来的道德观念,亦即为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创造出来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它适用于我将称之为社会“基本结构”的领域,出于眼前的目的,我把这种社会基本结构看成一种现代立宪民主。这样,政治的正义观念之首要焦点,便是基本制度的框架和应用于该框架的各种原则,标准和戒律,以及这些规范是如何表现在实现其理想的社会成员之品格和态度中的。

第二个特征有关表现样式: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观点表现出来的。政治的正义观念之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内容是借某些基本理念得到表达的,这些基本理念被看作是隐含在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之中的。此种公共文化由一立宪政体的各种政治制度及其解释的公共传统(包括那些司法解释传统)、以及作为共同知识的历史文本和文献所组成。

2、作为公平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

公平正义之基本组织化理念——其他基本理念在该理念内部系统联系着——是一种世代相传的、长期的公平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

我们可以通过解释社会合作理念的三个要素使之更具体些。这三个要素是:

甲、合作与纯粹的社会性协调活动不同,合作是由公共认可的规则与程序来引导的,合作者把这些规则和程序看作是恰当规导他们行为的规则和程序。

乙、合作包含公平合作项目的理念:这些项目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理性地予以接受的——假如所有其他人也同样接受它们的话。丙、社会合作的理念要求有一种各参与者合理得利的理念或善的理念。这种善的理念具体规定了介入合作的那些人(无论是个体、家庭,还是联合体,甚或是民族政府)想要获得什么——当他们从他们自己的立场来看这种[合作」图式时。

3、政治的个人观念

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公民的自由。首先,公民在他们设想自己并相互设想对方具有掌握一种善观念的道德能力这一方面是自由的。这不是说,作为他们政治观念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与追求他们在任何既定时刻所认肯的特殊善观念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相反,作为公民,他们被看作是能够按照理性的和合理的根据来修正和改变这种观念的。

公民把他们自己看作是自由的第二个方面是,他们将他们自己视为各种有效要求的自证之源。这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向他们的制度提出各种要求、以发展他们的善观念。公民们把这些要求看作是具有其自身价值的,其价值既与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所具体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无关,也不是从这些义务和职责中推导出来的。公民们认为,这些要求是建立在那些基于他们的善观念和他们在生活中认肯的道德学说的义务与职责之上的。

把公民看作是自由的第三个方面是,他们能够对他们的各种目的负责,而这一点又影响到对他们各种要求的评价。很粗略地说,假定有了公正的背景制度,假定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公平的首要善(这是正义原则所要求的),则我们认为,公民们就能按照他们合乎理性的期待来调整他们的目的和志向。而且,他们能够在正义问题上把他们的目的限制在正义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

4、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

说一社会秩序良好,传达了三点意思:第一,在该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接受、且知道所有其他的人也接受相同的正义原则;第二,它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它的主要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共同适合于组成一种合作系统——被人们公共地了解为、或者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能满足这些原则。第三,它的公民具有正常有效的正义感,所以他们一般都能按照社会的基本制度行事,并把这些社会基本制度看作是公正的。

民主社会的政治文化具有(我假定的)这样三个普遍事实的特征,我们可作如下理解:

第一个事实是,在现代民主社会里发现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样性,不是一种可以很快消失的纯历史状态,它是民主社会公共文化的一个永久特征。

第二个与之相关的事实是,只有靠压迫性地使用国家权利,人们对某一种完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持续共享性理解才得以维持下去。

第三个普遍事实是,一持久而安全的民主政体,也就说,一个未被分化成持有相互竞争之学说观点的和敌对的社会阶层的政体,必须至少得到该社会在政治上持积极态度的公民的实质性多数支持。

按照这种理解,我简要地解释一下秩序良好的民主社会是如何来满足一种现实的和稳定性的必要(但肯定不是充足的)条件的。只要具备下述两个条件,该社会便可通过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达到良好秩序,这就是:第一,认肯合乎理性却又相互对立的完备性学说的公民能达到一种重叠共识,也就是说,他们普遍认可正义观念是他们对基本制度的政治判断的内容;第二,不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我们假定总有这些学说)不能充分流行,不能削弱社会根本正义的基础。

四、政治自由主义的三个主要理念

1、重叠共识的理念

我们先回忆一下有关重叠共识理念的两个主要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我们要寻求各种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的共识。第二个要点,我们应该尽可能把公共的正义观念表述为独立于各完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之外的观念。这意味着,在其解释的第一阶段,就要把公平正义理解为一种表达政治正义观念的独立观点。

重叠共识的理念包括三个观点:第一种观点肯定政治观念,因为它的宗教手法和它对自由信仰的解释导致一种宽容的原则,并赞同立宪政体下的基本自由权。而第二种观点则是在诸如康德或密尔一类的完备性自由主义道德学说之基础上来认肯这种政治观念。然而,第三种观点却不具有这种对称联系,除了由一种独立的政治正义观念所系统规定的那些政治价值之外,它还包括一长串非政治的价值。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多元论的观点,因为这类次要部分的价值有其自身的解释,它们的解释均基于从其内部引申出来的各种理念,使所有价值在各种特殊情况下都能达到相互平衡,无论是在群体中,还是在单个人身上。

前面的解释告诉我们,这种共识的下限是根本性的理念,公平正义正是在这些根本性理念内制定出来的。一种重叠共识的深度,要求其所达成共识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理想必须建立在一种政治的正义原则之基础上,该政治的正义原则适用于公平正义所阐释的那种社会理念和个人理念。至于其广度,它涵括一种政治观念(在此情形中,是指公平正义的观念)的各种原则和价值;它适用于作为整体的基本结构。超出了那些将民主程序制度化的政治原则,进一步包括那些涵盖着作为整体之基本结构的原则。因此,它的原则也确立了某些诸如良心自由、思想自由、以及机会均等和包括某些根本需要的原则的实质性权利。

2、权利的优先性与善的观念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权力的优先性理念是一个根本要素,而在公平正义中,该理念作为公平正义观点的一种形式具有其核心作用。在公平正义中,权利的优先性意味着,政治的正义原则给各种可允许的生活方式强加了种种限制,因而公民的要求是,任何追求僭越这些限制的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只有当正义制度和政治美德不仅是可允许的,而且也是完全值得公民为之奉献忠诚并且得到它们维护的生活方式时,才能期许公民们把这些制度和美德看作是正义而善良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美德。政治正义观念本身必须为这些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空间。

政治自由主义是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主要制度提供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而不是为整个生活提供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在公平正义中,这一限制则通过权利的优先性表达出来。因之,在其普遍形成上,这种优先性意味着,可允许的善理念必须尊重该政治正义观念的限制,并在该政治正义观念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为了阐明以这种普遍形式陈述的权利优先性的意义,我们讨论以下五种善,依次为:(1)作为合理性的善理念;(2)首要善的理念;(3)可允许的完备性善观念的理念(即那些与完备性学说相联系着的善理念);(4)政治美德的理念;和(5)秩序良好的(政治的)社会理念。

3、公共理性的理念

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之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在,也是这些制度所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所在。于是,公共理性便在三个方面是公共的:作为自身的理性,它是公共的理性;它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和根本性的正义;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

公民应该这样来理解和尊重公共理性,这当然不是一个法律问题。作为立宪民主政体之理想的公民理念,它呈现出一种可能的事态,将人们看作是一个正义的和秩序良好的社会将会鼓励其生活的社会成员。它所描绘的是可能的和能够达到的理想,但又可能是永远达不到的理想,尽管这些理想对它来说。

这一内容是通过我称之为的“政治的正义观念”而系统表述出来的,我假定,它大致具有自由主义的品格。我这样讲有三层意思:第一,它具体规定着某些基本的权利、自由和机会(即立宪民主政体所熟悉的那些权利、自由和机会);第二,它赋予这些权利、自由和机会以一种特殊优先性,尤其是相对于普遍善和完善论价值的优先性;第三,它认肯各种确保着所有公民能有效利用其基本自由和机会的充分并适用于所有目的的手段。

政治自由主义是一种观点。它具有多种形式,这取决于它所使用的实质性原则,以及那些探究指南是如何设定的,这些形式共同具有自由主义的实质性正义原则和一种公共理性的理念。而在这些限制内,内容和理念则可能发生改变。

五、制度框架

罗尔斯创制的政治哲学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先是作为理论前提须制的基本理念系统;其次是由基本理念开出的主要理念系统;最后是作为政治理念之社会实践图式的政治制度框架设置。

根据这些目的,政治自由主义刻画出一种政治正义观念的三个特征:

(A)它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假定在公平正义的情形中适用于民主社会)。这种结构由主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所组成,包括这些制度如何整体匹配成一个统一的社会合作系统。

(B)它可以在不依赖任何特殊的完备性学说(宗教的、哲学的或道德的)的情况下得到系统地阐释。当我们设想它可以从一种或多种完备性学说中推导出来,或得到这些学说的支持,或与这些学说相联系(的确,我们希望它能够这样与许多这类学说相联系)时,我们并不是说它依赖于这类观点中的任何一种,或以任何一种这样的观点为前提。

(C)它的基本理念——诸如政治自由主义中作为公平社会合作系统的政治社会的理念,作为理性而合理、自由而平等之公民的理念——全都属于政治范畴,且与民主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及其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解释传统、以及它的主导性历史文献和广为人知的政治著述密切相关。

﹙三﹚结论与启示

曾经认为哲学实在太深奥,不是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伟大哲学家们的思想总是高深莫测,难以捉摸,但又往往发人深省,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近一点来说,在当代政治哲学研究方面,罗尔斯就是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人物。我有幸阅读了他的著作《政治自由主义》,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也通过此番阅读产生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在此与大家分享。

政治自由主义,从字面上看,你会想到什么呢?一是政治,二是自由。但其实他只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政治。而政治的自由主义是政治的一种实现途径,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都知道公民是平等自由的,他们想有法律赋予的权利,而公民真正参与的却很少,他们的心声也很难被听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始终没有离开过一个词——正义,原因很简单,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政治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罗尔斯另一观点正义论的发展与继承,所以在谈政治自由主义就不能忘记正义。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正义的呢?当今社会有无正义可言呢?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中资本主义制度占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在我看来这就不是正义。正义就不应该有资本家的剥削,正义就不应该只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做到正义真的很困难。又如在中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一条刚刚制定好的法律法规,在执行时却遭到阻碍,难以落实,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他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即使是正义的事情,也会遭到不正义行为的肆意干预。这不能不叫人心痛。如果整个社会都被这种风气所污染着,那么拿什么去谈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辉煌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平等。这个词似乎是常挂在嘴边,与之相关的事情也十分得多。平等也是政治自由主义这一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讲讲我们身边的平等。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人生中几个重要的事情,我认为首要的就是就业。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万的毕业生,而就业的岗位却很少,可谓是竞争激励啊。而此时你有一个推荐人,有一个良好的家世,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那么也许你的工作就不用愁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都对此见怪不怪了。我想说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到公平与平等。还清楚的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女大专生含泪质问教育部官员为何不聘用其当一名乡村教师,只因文凭不够高。而在我国到农村支教本来就是一件没有太多人愿意干的工作,为何又要求高学历呢?真是让人费解。学历的高低造成了一种不平等的现象,让有限的资源也白白的浪费了。如果我国的官员对政治自由主义有所了解,他们会不会看到权利的平等与公平的理念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呢?罗尔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公平的社会理念,细心地你一定会发现,平等公平会激发人们的热情,投身到社会工作中,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其实,政治自由主义思想不仅仅只涉及以上两个话题,而正义、平等只是很有代表性罢了,像自由、人权等话题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需要一套良好的秩序去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我们需要一个明确而有见解的政治思想去领导我们开拓创新。政治自由主义也许就是我们在某个时期所需要的。罗尔斯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做,记住正义、公平的社会理念,运用好重叠共识的理念、权利的优先性与善的理念和公共理性的理念。罗尔斯想通过一种多元化来使自由而平等的公民能够既保有各种互不相容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又拥有一种稳定而公正的社会生活。罗尔斯对秩序良好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样一给社会不再是统一于其基本的道德信念,而是统一于其政治上的正义概念,这种争议概念是各种合理的综合性学说之间重叠共识的焦点。这样的共识一旦达成,他就将通过社会对宽容原则的逐渐接受,来延伸和完成始于三个世纪前的思想运动,其最终的结果是现代自由权利得到充分的接受合理。这种社会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社会。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篇5

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

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原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了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原理

3、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原理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注: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原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内容:(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原理

6、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

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 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 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反

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原理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内容:(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就成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特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多样性。

(3)标准:①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方法论: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原理

8、价值的创造与实践

(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通过劳动实践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重要问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篇6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颠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弄清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理论来源;继承;发展

一、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是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先河,他提出了星云假设,用发展的眼光来解释天体的运动的问题。费希特提出了“自我”、“非我”的思想和正、反、和的理论。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原则中包含着精神生活有发展,物质和精神有矛盾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系统的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他继承了前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来自否定之否顶峰的巨大力量,他把历史看作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反对把社会历史看成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黑格尔认为这种发展的过程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而绝对观念的本质也就是上帝,归根结底黑格尔的理论还是唯心主义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他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1924年费尔巴哈开始听黑格尔的课,他曾一度认为思维是独立存在的。两年后他开始转向了自然科学。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中阐述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些理论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意 识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才是第一性的。费尔巴哈认为精神源于自然、物质,自然是能够被人感知的。同时将人本主义引入到唯物主义,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创造了神,这种强调人降低神的唯物主义极大地批判了黑格尔的 唯心主义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事证明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不是可变性,是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不是他的历史性,同时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它曾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当他发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只注重应有而不注意研究问题时的缺陷是,马克思转向了对应有和现有做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把自我意识看成世界发展的力量,否定神肯定人。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其论调与当时政府针锋相对,这一时期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这些促使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并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他主张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而马克思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异化论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他指出实践活动室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通过能动的改造自然而实现自己目的的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使马克思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糟粕,批判的继承了其中的合理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两位哲学家哲学体系中具有科学性内容的理论后,进行的理论改造和自我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是黑格尔 哲学的精髓,但在黑格尔那里这一精髓被“窒息”了,因为黑格尔最终所追求的“绝对观念”的终结决定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那里只能是“概念的自我发展”。马克思主义虽坚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严加批判,但黑格尔没有被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法被接了过来”。这不是简单地“接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对他进行的唯物主义的改造。这样,实践的观点被灌输到丰富的辩证法体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样黑格尔的唯心论被剔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将黑格尔的精髓从他绝对化的体系中拯救出来,辩证法又重新获得了生机,成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思维。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费尔巴哈论》中提到,作为青年黑格尔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正当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徘徊不定时,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在唯心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使马克思主义仿佛找到了一条认识世界的坦途,因而恩格斯说“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热烈地影响了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两大基本缺陷:一是未能克服近代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普遍缺陷,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以人为出发点的转向,但依然将人看作是与社会相脱节的孤立的个体,因而只能主张以创立一种新的爱的宗教将抽象的人生硬的联系起来,以此调和阶级对立和矛盾。二是继续陷入唯心史观。费尔巴哈自己也承认:“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此处的“往前进”就是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他根本不相信在社会历史领域世界的唯物性,所以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有形象的说法:“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保留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石。其次,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恢复了实践的权威。由于受片面历史观的影响,实践在费尔巴哈那里只被 看作是一种“卑污的犹太人”的唯利是图的贸易活动。而马克思主义则运用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从哲学的高度将‘实践’发展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成为一种在实践批判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因而实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飞跃。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通过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胚芽”,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的唯物主义改造。这一点是大多数人忽视的,因为他们认为黑格尔根本不会产生唯物主义思想。其实不然,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探索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人自觉到自己的思维本性,从而按照思维本性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统一”。这一点很明显是实在论的观点。马、恩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研究时,指出:“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辩证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在社会历史领域,指导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基础——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领域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完成了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最后,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工阶级的革命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奠定了实践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哲学由维护阶级统治到科学推动革命性变革的第三次飞跃。

在三个飞跃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次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和发展的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有其他哲学无可比拟的优秀品质:一是包容性,二是客观性。这一切优秀理论品质都是由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为力量之源的。

首先,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从创立的那天起,就明确表明自己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而黑格尔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阶级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辩证地分析和论证,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进思想作为自己的直接理论来源。这给我们 以深刻启发。

第一,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不要过分拘泥于阶级属性,要向一切阶级的文明成果打开大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容性是有条件的,即在不影响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的前提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和发展。

其次,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客观性,亦可称作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辩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第一,客观性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历史性。所谓“社会历史性”,就是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并发展创新为今所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

第二,客观性在面向现实和未来的领域表现为开放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前进的生命源泉。此处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的开放。二是对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

如今,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始终不渝的保持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开放性。其次,要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批判性继承的实质,即辩证的否定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性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当代中国青年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实现发展创新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浅析自由在卢梭政治哲学中的含义 篇7

关键词:自由,卢梭,政治哲学

一般人们都根据伯林的“两种自由”的区分将卢梭的“自由”归结为“积极自由”或贡斯当所谓的“古代人的自由”。因此, 卢梭被认为是反自由主义的先驱。但细想之, 恐不尽然。要理解卢梭政治哲学中自由的含义, 必须与“自然”联系起来。在卢梭看来,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使野蛮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自由对于卢梭而言是一种绝对的价值, 一种宗教式的概念, 自由与人类个体是等同的。说一个人成其为人, 与说他是自由的, 几乎是一回事, 因此, 这意味着自由是不可妥协的。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享有的自由即自然自由, 后来, 卢梭又将自然自由界定为“以个人的力量为其界限”, 以与在社会中形成的公民自由和道德自由相区别。这种区分对理解卢梭的自由观至关重要。自然自由是一种非道德自由, 这种非道德自由是与道德无关的, 它以个体力量为界限。“乍一看, 在自然状态下, 人与人之间似乎既没有任何伦理方面的联系, 又没有明确的义务。因此, 他们既不可能好, 又不可能坏, 既没有恶, 又没有善”。因为野蛮人不依赖于任何人, 除了大自然外, 人人都是一无所有, 相互之间不能建立什么从属关系, 野蛮人与自然界达成一种平衡, 因此, 野蛮人是自由的、平等的、自足的。野蛮人的自由, 是就野蛮人的状态而言, 这种自由, 野蛮人是意识不到的, 他的幸福是一种无知的幸福; 而公民自由则不是由个体力量来保障的, 而是由公共意志来保障的; 道德自由, 就是自己作自己的主人, 服从自己制订的规则。道德自由就是自律, 就是服从于个人对自己的立法。首先, 这意味着, 不仅是对法律的服从, 而且, 立法本身都必须源自于个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亚当提出, 卢梭所倡导的自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不受他人控制, 二是不臣服于自身的激情。其次, 这意味着, 自由就是德行本身。“自由就是善; 自由或者说成为一个人自己, 就是成就善”。因此, 卢梭所谓的强迫一个人自由, 是专指道德自由而非社会自由而言, 强迫他的不是别人, 而是他自己, 是他自己强迫自己根据公共意志来思考和行动, 因为公共意志是他自己真正意志的体现。

在澄清了卢梭的自由概念之后, 我们再来看卢梭所追求的究竟是哪一种自由? 自然自由是人类曾拥有的最大幸福, 但那是一种无知的自由, 它不是卢梭追求的目标, 因为卢梭曾言: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但这两种自由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这种道德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至此, 卢梭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 重返自然状态不仅是不可能的, 而且是不可取的。因为纯粹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是非道德的; 另一方面, 只有社会才使人有道德, 但根据卢梭对文明社会历史的考察, 现代社会正是人堕落的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一方面, 卢梭诉诸于人的内在良知, 良知是正义与美德的内在原则, 我们据此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善恶。另一方面, 则求助于公意———一种政治化的、扩大的内在良知。

在卢梭眼里, 自由意味着人的本质。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对人的“自然”的发现, 这包括两个方面: 人性和人本质, 其中人性不足以把人和动物相区别, 只有人的本质———自由———才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自然状态下, 自然人享有的自由是非道德的自然自由, 这种自由以个人力量为限; 在应然的社会状态下, 公民享有的是公民自由和道德自由。其中, 公民自由由公共意志来保障; 而道德自由是自己作自己的主人, 遵从自我设定的规则。卢梭讲的强迫自由是专指道德自由而言, 强迫他的不是别人, 而是他自己, 是他自己强迫自己根据公共善来思考, 按照公共意志而行动。通过内化为人本质的自由, 卢梭将古代政治哲学的合法性理论和现代政治哲学的合法性理论统一在一起, 即政治秩序必须是个人自由意志同意的结果。

正是在自由的指引下, 卢梭的社会契约才得以缔结。社会契约的本质即公意。因为公共意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个人意志即个体作为公民而具有的个人意志。因此, 服从公意即是自由, 由于法律是公意的体现, 我们也可以说服从法律即自由。

新日的产品主义哲学 篇8

从创业伊始首推直流无刷电机应用于电动车,到中减震16踏板式电动车面世填补了行业空白,再到双动力电机、同步变频电机、全球首款全智能电动车的问世……新日一路走来,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产品主义哲学。

用户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一旦上升到哲学层面,那么一定是印刻到骨子里的东西,新日的产品主义情结也是来源于其创始人。新日电动车新闻发言人、总裁办主任陈开亚告诉我们,新日董事长张崇舜就是一位产品主义者。他讲了两个例子:一是新日自创立以来所有的产品油泥模型,张崇舜都亲自比划过,有两个身份至今他仍然不放,一个就是产品经理,另一个就是研发总监。新日与麻省理工MIT、荷兰卡佛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沟通都是董事长亲自带队。二是张崇舜每年都会抽出2—3个月时间,带着两名司机和两名产品经理,平均每天5个县的进度,到一线的专卖店调研,听取市场的意见。这最后一个例子尤其让我们震撼。

张崇舜说过一句话:“用户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为了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新日每年都会请许多调研公司做市场分析,还花巨资聘请了一个时尚顾问团,请国际顶级的造型师和设计师为新日的产品设计提建议和进行评估,同时新日内部还有一个叫作“阳光俱乐部”的组织,由经销商、领导层和质量、生产等部门人员组成,组织有自己的微信群,群里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大家来找茬”,让经销商找产品质量问题,然后各部门会同解决。

好产品不是做广度,而是做深度

周鸿祎说过,好产品的衡量标准就是让用户离不开你,对于好产品的定义,新日也有自己的理解——满足了用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就是好产品。注意,是特定需求而不是所有需求,这也是最近几年新日战略转型的一个理念:做减法,走精品路线。

陈开亚告诉我们,过去新日有200多款车型,太复杂了,工厂没法做,物料的调度、ERP系统都要崩溃,工人每天换线,效率也低。现在新日开始做减法,车型从原来的200多款进行了大幅减少,主要是市场反响良好的爆款和经典车型,这样一来,零部件的通用性增强了,工人生产操作也熟练了,零部件也好供应了,售后服务也好支撑了,同时还节省了经销商的展厅和库房面积,不用堆那么多车和备件了。

好产品不是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而是聚焦某一个痛点,然后将这一点做到极致,超出用户的预期,而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最近几年,电动车市场呈现出了一轮新的需求变革,以前,提到电动车,多数人关心的是电机是否动力强劲、电池是否持久耐用等零部件质量问题,而如今,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城市里的消费人群的关注点开始从品质的基本层面向深层次转移,这就是由新日创领的电动车智能化潮流。

为了打造出让用户尖叫的智能化产品,新日与来自荷兰、美国、以色列、日本的顶尖工程师、设计师开展合作,比如与荷兰CARVER公司合作开发的国内首款摇摆智能电动汽车SUNRA-ONE,拥有世界上唯一的DVC倾斜系统,被认为即将引发中国的“驾驭革命”。

“好品质,看新日”,短短的六个字,背后却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当下中国制造业缺的不是效率和执行力,恰恰是放慢脚步、精雕细琢的产品主义精神,这正是新日带给我们的启示。

上一篇:医务处整改措施下一篇:心理辅导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