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主义

2024-07-02

自由意志主义(精选6篇)

自由意志主义 篇1

自由常常被看作是人的一种类本质, 具有永恒的研究价值。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本自由”[1]。黑格尔强调:“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马克思则肯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2]无数的思想家以精美的语言、众多的革命家以大无畏的行动充分地表达出对自由的热爱和忠诚。裴多菲高歌:“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上赫然高书“自由、平等、博爱”, 而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则高举着不灭的自由火炬。

但是, 与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反, 人们对自由观念的理解却常常是迥然各异的。“自由从来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战场, 众多的定义在这里竞争和交锋, 自由的定义因而不断得以创造和再创造”[3]。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永不停息地延伸自由和实现自由的实践史, 又是人类孜孜不倦地探讨、分析、丰富、发展自由观念的理论史, 两者相互激荡、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人类自由观念和自由行动的发展史, 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 以至于詹姆斯感叹:“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问题比这个自由的问题更值得研究。”[4]谢林则把自由称为“伟大的和最神秘的哲学问题”, 任何对自由的探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关于自由的众多理解中, 意志自由观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自由观, 对西方宗教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对此进行批判, 并由此阐发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胡克指出, 意志自由论者由于对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的不同观点而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坚持世界 (社会、历史) 决定论, 认为只有人的意志和意识世界是自由的, 外在世界则完全为必然性所支配, 因此意志自由是人与其他事物本质区别所在, 是人的尊严所在。这种意志自由为人们营建一个超越必然性的道德世界打下基础。在道德世界中, 人是完全自由的、自主宰的, 因此只有道德世界是自由世界。第二类观点坚持世界 (社会、历史) 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 完全是人的意志自由的结果, 因此现实世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第三类观点认为世界 (社会、历史) 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 包括人的意志自由, 因此人无论是否具有意志自由, 都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

胡克既反对将自由与现实世界分离的观点, 又反对否定决定论的自由观, 更反对将自由与责任、法律分离的理论。他对这三类自由概念展开了批判性的分析。

(一) 胡克指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情感、愿望和意志同样是人与其环境互动的产物。

它们不可能是仅仅满足于内部世界的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总是要指向外部世界, 对外部世界有所需求的。人的内外部世界不是分立的, 而是互惠的。因此那种禁欲主义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人类自由, 人类自由总是要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意志, 只有能够在外部得到实现的意志, 才可能是自由的意志。这种实现, 往往是通过自由行动, 以及自由行动的后果来确定的。

但是外部世界并不是完全为了人的意志而创造出来的, 因此当人的意志自由要想在外部获得实现, 就必须遵守外部世界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只有这样, 才可能通过自身的行动, 消除行动的障碍, 在利用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使事物朝向有利于自己的目的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目的, 获得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 胡克指出, “人类的自由是从自然规律结束的地方开始, 自由的领域是处于物理的必然性和规律的领域之外的”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人类的自由恰恰不是在自然规律结束的地方, 而是在自然规律存在的地方, 并且依赖自然规律的存在。因为人类自由就存在于对事物的“控制、引导和否定”中, “如果自由借以表现其本身的对象和事物没有内在的秩序使它们得到转变、利用和享用, 那么自由意志或自由心灵或自由人能起什么作用或完成什么事?如果没有机械作用, 所谓‘自由意志’和精神病人的谵妄和自大的狂想有什么区别呢?”[5]这种观点也是与经验事实不符的, “作为一个经验事实, 当无论谁的心灵或意志表明其选择时, 它并不是要为汹涌的混杂和混乱打开闸门, 而毋宁是要引进外加的秩序, 即有意义地决定和稳定事物的流动, 以便把它的力量潜藏起来, 供将来使用或享用”[5]。胡克进而指出, 这种理论是有害的, 因为它产生两个后果:二是认为现实物质世界里没有自由可言的, 这无疑为宿命论打开门窗;一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只有那些背离自然规律的行动才是自由的。因此把自由行动看作是一种任性的非理性行动。

(二) 胡克指出, 人在内部世界中的意志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人的意志不仅不能自主支配人的行动和思想, 而且不能完全自主决定人的选择。

“现代科学表明, 人的意志不仅可以由暗示直接控制, 而且是以生理状态为转移的”[5]。我们意志的自由程度还受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意志不仅是不满足于内部, 而且总是外趋的, 而且它自身也无力阻挡外部力量的侵入, 因此它不可能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是与外部世界连续的, 所以不可能存在纯粹的意志自由世界。

胡克进一步指出, 否定了人的意志的完全自由性, 并不意味着必须承认世界 (社会、历史) 的完全必然性, 也并不意味着道德、法律和宗教就失去合法性基础。因为大量的经验事实证明, 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 而且可以改造世界 (社会、历史) , 从而能够有效地参与决定世界 (社会、历史) 的进程的设计和安排。如果说世界 (社会、历史) 是具有完全的必然性的, 那么这只有同时承认人的意志自由也具有完全的必然性, 才能避免两难。这不仅与科学事实悖离, 而且会决定性地断送道德、法律和宗教的合法性基础。因为如果人的意志自由是必然的, 为人以外的力量所决定的, 那么人就不应该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承担宗教、道德和法律上的任何责任和义务。既然行动与自我无关, 那么责任和惩罚就无从谈起, 这样就会混淆责任和惩罚的理论。

但是, 在一个既肯定意志具有一定的自由但不具有完全自由性, 又肯定世界 (社会、历史)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具有完全必然性的理论中, 这些困难就不会发生。换言之, 无论人还是世界 (社会、历史) 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完成了的单一系统, 而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成长着的多元趋势。在胡克看来, 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 人的意志自由才可能结出自由行动的果来。人的尊严才不仅以其抽象的意志自由, 而且以其现实的自由行动来达到实现。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 宗教、道德和法律才能正当地施加于人身上, 因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能力, 而且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可是, 胡克同时还指出, 传统的意志自由的争论不是有益于我们去寻找和发现这个将意志自由和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连接起来的纽结点, 从而拓展人类自由的空间, 而往往将我们导向一种不可操作、不可观察到的、神秘化的方向。

为此, 胡克对传统意志自由的观念作了发生学的考察, 他发现意志自由的观念有两个来源:一方面, 由于外在行动屡屡受挫, 因此人的自由是否存在就成为问题, 而人的尊严系之于人的自由的存在, 因此为了捍卫人的尊严, 在外在自由不可得的情况下, 退而求其次, 证明人具有内在自由, 即人具有意志自由。另一方面, 为了让行动者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 为了证明针对行为者的行动所做出的道德和法律上的表扬或惩罚是正当的, 就必须证明人有意志自由。

对此, 胡克指出, 我们把惩罚和表扬与其建立在对责任的偶然猜测的基础上, 不如建立在清楚界定的社会后果上, 这样会更易于执行。人的意志究竟是否自由, 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但是社会后果则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获得共识的。只要一种社会后果是其行动的结果, 那么我们就要求他对此负责任, 无论他是否有意志自由。因此从操作的角度讲, 意志自由的引入不是把问题变得更简单, 而是更复杂。

基督徒引进意志自由, 是为了证明人犯错的根源在于人所拥有的意志自由, 所以要求人自担责任。但是胡克指出, 这种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如果意志是自由的, 那么它既可以做恶, 又可以为善, 至于它是为恶还是为善, 这依靠意志自由是不能解决的, 其原因应该在别的地方, 因此意志自由并不是最终的, 还应该存在更为根本的、另外的自由。同样, 康德也认为自由意志能够为人类制订自由的法, 这些法成为道德的原则也是令人怀疑的, 因为显然自由意志并不能证明它所立出来的法律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如果说把人的行为的过错归咎为意志自由, 那么在原罪的名下, 人们实际上就可以同等的作为一个类来承担抽象责任和惩罚, 而无需为其个体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了, 因此只有整体共同受罚, 而不能区别对待。这样就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意志自由不是成为道德和法律合法性的根据, 而成为消解道德和法律的工具。

(三) 胡克指出, 意志自由的观念也是多余的、无意义的。

形而上学的意志自由的问题与是否存在一个比起别的替代物更好的自由社会、哪些自由值得提倡等问题毫无干系, 因为从哲学经验上看, 那些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人们在后面的问题上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而在后面的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人们可以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观点相反。从逻辑上讲, 我们也不能从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问题上演绎出关于人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自由社会、如何实现自由的合理结论, 因此对意志自由的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保持、拓展和实现自由来说毫无意义。

因此, 胡克指出:“所谓的人类自由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心理学的探索对象, 而是伦理学的探索对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 而是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 或者换言之, 是人和我们据以阅读人的心灵、人的行为是否自由的问题。”[5]意志自由的问题取决于心灵自由或行动自由的问题。就其自身而言, 它不过强调指出:自由的行动必须是不受他人意志而只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决定的自愿的行动。至于如何实现意志自由, 则取决于如何实现和扩大心灵自由或行动自由。

摘要: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 成为人们热烈探讨的对象。意志自由论作为一种颇有影响的自由观, 在人类历史中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通过对意志自由论的批判, 揭示出人类自由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心理学的探索对象, 而是伦理学的探索对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 而是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 是人类行动是否自由的问题, 从而将自由的探讨从一种缠绵于内在心理特质的无休止的争论中解放出来, 引入到广阔、可检验的、可操作的外在行动上来, 从而丰富我们对于自由观的认识。

关键词:胡克自由,意志自由观,批判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

[3][美]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序11.

[4]弗洛姆.论自由[J].文摘, 1986, (2) .

[5][6][7][8]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十二辑.《哲学研究》编辑部, 1965:106, 106, 106, 105.

自由意志主义 篇2

醉罢君山

赛斯是天界的使者,他到人间带走亡魂,但这次注定他的清净生活将要重写,因为他爱上了女医生玛姬,这改变了他千万年来一成不变的宁静生活,他深陷难拔。爱有着一种超越天上和人间的的力量,冲破了两个不同世界的绝对阻隔,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封锁,如汹涌巨潮,无法遏制,永驻心灵的最深处,不可抹灭。赛斯必须作出最后的决择:在天使与玛姬之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代价高昂:他失去了永生,失去了没有痛苦的祥和生活,而自甘堕落于人世间。赛斯马上感觉到了人世间的苦涩:脆弱、痛苦、充满暴力;最致命的打击是不久玛姬死于车祸——美丽泡沫突然破灭了,这是他以天使生活代价所换来的生活吗?他说:哪怕只为一个眼神,只为一次牵手,只为一回触摸,他都会毫无反顾地选择的。“这是自由意志。”他如是说。

这是影片《天使之城》的故事,我们没有过赛斯的天使经历,永远也无法想象和理解那种永生和没有痛苦的生活,只有在宗教的殿堂里我们有时情不自禁地表示了对那种超越人间生活的向往,我们称之为天堂。只是人类幻想着天堂,而天堂的神明或使者,有时也难以抗拒人间的诱惑,这一切在于选择。我们不可理解,人类的生生死死是否带有一种使命,一种冥冥之中,统御着我们的心灵和肉体的主宰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人类必然有超越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则我们怎能在短短的一生中锁定终极的目的呢?或许这个目的便在自己的身上,或许这个目的在天上。但无论如何,我们握有最后的选择权利,这个选择的权利就是“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人类创造的最动人的字眼,心灵的最大宽慰。我们在浑浊的世界中已有太多的拘束,我们在人群中消磨了心的自由,为了所谓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去迎合众人的口胃。好了,好了,别让那些烦恼也在我们空闲中折磨我们了,闭起眼睛,扫除杂念,去进入一个被我们压抑很久的内心世界,这里没有世俗观念,没有道德意识,没有法律条文,没有命令,也没有服从,没有对,也没有错,一切都属于自己,一切随心所欲,无需用语言,只用心灵去感觉——紧闭的心房迫不急待地打开,一丝光亮透进黑暗的空间,划破漫长的夜,尤如闪亮的利剑正创造着奇迹,光在扩散着,污浊与阴沉一扫而空,光明遍照,等待着一个未曾认识的世界;一切变得宽广,如自由之空扩展,无垠无界,随风遨游万里,自由的触须远远地延伸向远方,要寻找与宇宙融合之路;突然间,心中涌出一念,一种幻想,初象小溪潺潺甘甜,滋润着心灵,飘忽过一种奇妙的感受,直通向心灵的最深处,那是一种不可比喻的陶醉和轻盈,渐渐地凝聚成一种渴望,而且愈来愈强烈,如小溪汇集成大河,穿越过深山与峡谷,挣脱狭窄地形的束缚,带着不可止息的激情,冲荡而出,最终以汹涌波涛,一泻千里,尽情释放无穷的能量,不可阻挡,冲决一切障碍,把意志推向自由的巅峰。

这就是生命之源。

而我们却常常在作茧自缚,我们屈从于传统和习俗,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和准则,却给自己带上了沉重的枷锁。传统就是正确的吗?习惯就是正确的吗?宁可以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来得以众人的首肯,这样有意义么?一张无形的网封锁着心灵的意志,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使我们倍感压抑和痛苦,感觉到生命激情在衰减,走向沉寂,最终不知不觉地麻木冷漠在机械的世界中。

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合理:生命就是自由意志。我会因为自己来到这个世间而感到光芒四射,生命之花绽放,生命之钟长鸣,赞美生命!当我仰望夜空时,能够感觉到它的广袤、深沉、力量,我忽然认识到这个大得不可测量的宇宙,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灵魂的外在表象,它是那么的真实,以致于我可以触摸到它跳动的脉搏,轻微但却强健有力,绵绵不息,我觉察到了一种融合,心与物,内与外,存在与虚无,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一致、和谐和无差别。原来生命的本质是我们可以拥有一切,甚至可以尝试去猜测宇宙之外的造物主,或可称为上帝或神,那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逻辑,种种都超越人类的认知。

但是我们还没找到人生应往的归宿,无论向上苍,抑或向神明,始终如庄子的迷惑:“荒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而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天地虽然广阔,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走向何方。自然的法则尚且如此,人类的种种准则岂不是种种的荒谬?为什么我们会承认这种种的荒谬,因为我们没有了自由选择,几千年来暴政、刑罚、杀戮,从肉体侵略心灵,摧残自由的意志。我们屈从了,听惯了他人的吆喝:“你应当做这个,你不应当做那个。”所以我们麻木不仁了,我们接受了荒谬,甚至赞美荒谬,而且制造更多的荒谬,并以此为真理,为人生终极的意义。个人意志泯灭在社会意识当中,一张巨大的罗网开始在收缩,企图将人类窒息于自身编织的网袋中。

心灵的压抑产生了时代的症状,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压制着我们对心灵的探索,只是在极度的潜意识中,才朦胧地出现在我们的梦境,而且业已被扭曲得难以辨认出原有的真实。只要没有彻底地打开潜意识的世界,我们便不能说已经完全的自由,因为我们不知道心灵真正的渴望。所以,抛开一切精神的束缚——包括世俗、哲学、宗教,只听从于心声的回荡,不要去抑制膨胀起来的爱与激情,任其狂暴、嚣张;不要去评判,这里没有什么准则;让精神处于最巅峰的状态,而自由地穿梭于有无之间。

自由意志主义 篇3

一、康德的自由与意志思想

1.任意意志的自由是假自由

任意意志是受感性经验所控制的,它以外界物质的刺激为直接起因,以自身感官的满足和欲望的释放为目的,它不受理性因素约束,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而完全出自感性的冲动。这种意志是依据对象之概念而给出原则,这种原则是主体自然的行动所给予的,因此,任意意志不是善的意志,在任意意志下的自由可以称为是任意的自由或是自由的任意,这种自由是以个体自身任意意志的释放为前提的,没有任何的规则可言。因此,任意的自由是假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说任意的自由是一种假自由,并不是说任意的自由不是自由。任意的自由虽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但它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自由,这种任意与动物的任意又有所区别。动物的任意只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人的这种任意是经过感性经验中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作出的,其行动具有“对于感性冲动而来的强迫的独立性”,即不是完全被对象所决定的。康德说:“人的任意虽然是一种arbitrium sensitivum(感性的任意),但不是brutum(动物性的),而是liberum(自由的),因为感性并不使它的行动成为必然的,相反,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③这可以看出,作为因对象的感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反应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任意只是本能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称之为自由。而人类任意区别于动物的任意,自由的任意是指一种经验的自由,该自由与经验对象的刺激不可分割,虽然这种自由高于动物的本能的反应,然而它仍是一种受感性影响的假自由。

2.自由意志是善的意志

自由意志与任意意志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康德看来,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意志不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制约,它独立于人的感性冲动和外界的限制,它是可以自由选择这种或那种行为的一种能力,是绝对自由的。“意志就是人这种有理性的动物按照道德规律来选择或决定其行为的能力。”④只有理性者才有这种能力。康德认为,“意志是一种自身规定行为的能力,只有在理性的东西中才能够找到这种能力。因为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⑤

说自由的意志不服从自然的规律,并不是说自由意志就不服从任何法规,意志服从的法规就是道德律。而道德律并不是强加给意志的,而是理性者意志自律的一种规律。“意志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爱好影响条件下实践上是必然的东西,即善的东西。”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意志是一种善的意志,这种善体现在理性者的这种自由意志完全出于一种规律而规定他的行为,它是与人的生物性本能如欲望、情感和冲动等严格区别开来的。或者说,它是排除了人的欲望、情感和冲动的一种纯粹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摆脱了一切只由经验提供的偶然原因的影响,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3.自由是理性者意志的自律

自律(self-discipline),“在伦理道德上与他律相对,指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实践。”⑦在西方道德哲学中,康德非常重视意志自律思想,他认为意志自律是通过自己的理性为追求道德自身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准则,只有意志自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康德意志自由理论最重大的发现就是“意志自律性”的提出。意志自律就是意志在实践(道德)领域为自己订立的不可违反的行为原则和法则,法则与意志的统一就是最高的善。康德把意志自由看成是阐明道德自律性的关键。

康德的自由意志具有自律的本质特征,每个有理性的意志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这就是康德著名的“意志自律”公式。其实质在于意志并不去简单地服从于规律或法律,他之所以服从,由于他自身也是个立法者,法律是他自己制定的,所以他才必须服从。即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意志自律充分体现了人为自己立法、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精神,因此意志自律就是自由。

“所谓自由乃是有理性者的意志的一种起因作用和根本性质。其消极意义是指,自由完全排除外在的因果规律的干扰,其积极意义是指,自由是理性者意志的自我规律。”⑧理性者的意志应该是自我规律的、自由的,意志的自律性使他获得了自由,自由便成了理性者意志自律的起因。意志自律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的自由的体现。康德认为,如果人受感性欲望的支配,就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受他律支配的人就不会有自由。意志的自律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条件,因为自由就是对纪律的尊重与遵守,而一个意志任意的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二、康德自由与意志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康德对自由与意志的论述对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志的任意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来自意志的自律。自由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受到纪律的限制,教育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引导人们从纪律中寻找自由,正确把握自由的真正内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自觉地遵守纪律达到自律的境界,形成一个自律的环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1.教育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一谈到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纪律对自由的限制,把自由和纪律看成是一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矛盾:有了纪律就没有了自由,因为什么都被纪律规定和限制了;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因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不要受到规定和妨碍。很明显,这是人们对自由与纪律这对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与认识,是人们感性的一种冲动表现。自由并不是不要限制、为所欲为的,世界上也从来不存在什么绝对自由,马卡连柯直截了当地指出:纪律就是自由。尽管有些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者追求着、梦想着、描绘着绝对自由的桃源乐土,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只是人们对美好境界的一种憧憬罢了。纪律与自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纪律需通过自由而获得,同时又是自由的保障,绝对的纪律与自由都是不存在的。

然而要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实践自己的自由却是不容易的。因为人一开始对自由概念是没有意识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去体会、理解。然而社会生活中又不是总能向学习者展现正确的自由,社会也并不总是存在正确的自由,这就导致人们对自由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认识。对自由的认识与理解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这就需要教育来充当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因为在学校教育中,纪律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自由的理解,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人们的自由意识与纪律意识,让人们心甘情愿地遵守纪律而获得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获得自由。

2.教育应引导人们从纪律中寻找自由

自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无论是理想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是主体独立自主地、不受他人意志控制的一种状态。这里谈到的自由是积极的,每个人自觉遵守规则纪律的一种积极环境下的自由,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自由。

纪律并不是自由的对立面,也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对自由的保障,是获得自由的前提。自由的随意性是有一定范围和界限的,蒙台梭利认为,自由的概念不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的,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以不冒犯或干扰他人为基准。在蒙台梭利看来,虽然这种自由有它的范围和限度,但这种纪律不是人们理解的那种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而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把纪律理解为强迫的手段是消极的,这种纪律也不会被人们尊重和遵守。真正的纪律应该是积极的、活泼的、内在的和持久的,不用强制和强迫就能被人们欣然接受而持久起作用的一种纪律。

谈到纪律对自由的保护就不能不谈法律和自由的关系。因为法律是纪律的特殊形式。教育在引导人们理解自由与纪律关系的同时,也要引导人们认清自由与纪律的特殊形式——法律的关系,从而以另一种形式去获得和保护我们的自由。法律和自由历来存在着不解之缘。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如果不是为了自由,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律决不是为了束缚个人的才能而制定的。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⑨从法律中寻找自由得到更多的是保障,当人们不能够自由地在纪律的环境中行使自己的权力的时候,就需要法律这种手段去强行约束人的行为,对自由进行保障,这也是维护我们自由权力的一种方法,教育也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这种方法,以便使人们的自由权力得以保护。

3.教育应引导人们自律

所谓自律,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判断标准自我约束自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标准的过程。自律在伦理道德上与他律相对,是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实践。皮亚杰认为,自律就是人的行为受自己内在独立思考和价值标准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则支配。

自律是人们对待自由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对自由的一种深层次理解。教育不但要引导人们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从纪律中寻找自由,还要引导人们达到更高的境界——自律。个体的发展也是个体不断自律的过程,是个体由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过程,个体的自律水平是其社会化水平的标志。无论从一个人的自由来讲还是从其德性的培养来讲,教育都应该引导人们自律,达到一种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对自由行为的更深理解。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律不是在幻想中摆脱一切外部限制,而是以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自主地自我约束、自我限制。个体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以这种积极的他律作基础,道德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律,即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并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融洽而转变为自我的生命形式,形成德性,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育也要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由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即它的对象是社会群体。真正的自由是全体的自由,它表现为一种公共的自由,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让渡个体的自由而达到的一种共同适用的自由。只有这种自由才是现实的,那种任意的自由尽管很美好,但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幻想而存在。然而我们不能只强调个体的自律而忽视了个体,即我们在希望人们达到对自由或行为的自律时,应该首先要创建一个自由的空间,只有个体是自由的,他所处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个体才会在自由的环境里充分发挥他的德性而达到自律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由是自律的前提,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自律。

注释:

①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9

②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9

③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434

④王一多.论“自由”与“意志自由”——关于“理性”与“意志自由”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⑤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7-138

⑥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38

⑦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281

⑧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文献出版社.1996:164

⑨皱铁军.自由的历史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篇4

摘要: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本文初步从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两方面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与表现。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来分析自由意志的表现。

关键词:自由意志,意志

人们常常谈论意志,认为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所特有的,人是可以通过意志来控制行动。而关于自由意志的存在却有很多的争议。

心理学中存在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争端,自由意志论假设人类有选择他们的行为的自由,人类在本质上是自我决定的。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行为是没有原因、完全随机地存在,而是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外界环境和社会道德等境因素能被意志所拒绝。由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所创导的人本主义是人类自由意志论的最强有力的倡导者,认为我们能够自我选择需要的目标,自由的行动。决定论假设,每一个物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因此,既然人类行为是一个物理事件,它也应由先前的因素引发。决定论强调因果律,而科学的目标便是提示这些规律从而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控制。心理学中大多数流派都采取了相当严格的人类行为决定论的观点。行为主义主张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其中以华生为代表,他先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观点夸大了外界的对人的影响。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的行为并非全由外界环境决定,也受内部状态的调节。这种调节就有自由意志的表现。

对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控。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一是推动人从事达到目的的行动,二是制止与目的不相干的行为。但在生活中人常会行动的自由感,有时候不受意识的支配。如意志和学习的关系中,对于学习这种繁重而持久的工作是需要意志才能坚持下来。但人学习学习过程中也并不是总能按意志行动,书看久了感到枯燥了,人会做与看书无关的事(看看屋外景色,踢踢球)来缓解这种枯燥感。这就是自由意志的表现。人们也许将这视为学习中的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的表现。所

以我认为自由意志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有一定的关联。就像潜意识常被人的意识所压制一样,自由意志也因人的理性的,环境的压力所排挤,处于边缘化了的心理倾向。

意志与自由意志在行动的过程中看,意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意志的行动是个体经过深思熟虑,对目标目的有了充分认识之后采取的行为。这里特别强调是自觉的目的,不然就就失去了有意识的能动的前提。而自由意志是有偶然的或一时盲目的的行动倾向。一个人在上课时没有一直专注黑板,突然向窗外看去,这一过程是偶然的,但却是人自己选择的行动。意志特征之二是以不随意运动为基础的。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受个体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具有目的性。如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由意志却不全为随意运动,像冲动行为,是一种不随意的运动形式,常是在情绪激动时产生的,但行动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没有因为环境的外界因素而受到控制。意志特征之三就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有内部和外部外部,外部的有恶劣环境和挫折等,内部的是来自自身,干扰目的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自由意志是因人外界的困难的反映或本身的内部的需要而选择自己所倾向的行动。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任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意志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人的本能和基本需要的外显和表达。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信念的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自由意志被认为对道德判断因而受到众多宗教组织支持。

自由意志常在西方哲学界得到广泛的探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志的自由,把意志说成是一种独立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不受任何因果规律的制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鼓吹唯意志论,将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和客观化。人类本身也是客观化的意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自由,这种不受任何条件的决定。他承认人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选择的,但是条件能否发生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例如一个抵抗者被关进狱中,环境条件几乎不能让在

做什么事了,然而他依然可以有许多选择。如读书,写文章或绝食。萨特反对一切决定论的因素,如环境、教育。唯心主义的观点过分提高了人意志的作用,人的行动多数是按客观的世界的规律的。人人想得到财富,但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才可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有一定的意志自由,但人的意志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人的行动也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很完善,不能说明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发展的实质。哲学常将自由意志与犯罪联系起来讨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自由意志本质上是善的,因善事对其有好处,而恶事使其深受其害。一个人之所以要作恶,也只是他以为那是善的。只要他知道那是恶的就不会主动去作恶了。因此要向善,关键不在于限制人的自由意志,而在于交给什么是善的。

自由意志与前扣带回 篇5

人的自由意志一直是个谜。这个问题不仅是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难题,更是千百年来宗教、哲学涉及的问题。对许多人来说,从自身的经验而言,自由意志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人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另一个合作者是詹姆斯·沃森)。作为一名生物学家,他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同样有很高的造诣。

克里克曾经了解到这样一个脑部受损伤的案例。受伤者是一名妇女,她受损伤后,表现出对事物没有反应。她安静地躺在床上,脸上带着警惕的表情。她能看着别人做事,但是不能自觉地与人讲话。如果有人问她问题,她都不回答,但是看起来,她是理解这些问题的,因为她可以用点头来回复。她可以用极慢的语调重复一些词汇和句子。她对外界的反应极其有限,总是一成不变。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她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她自己陈述以前的感受,说自己当时不能交流并不感到不安,她能跟上别人的交谈,但感到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她的意识是空白的,她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由意志。这个病人的脑部受损区正好就是“前扣带回”这个区域。

对自由意志这个问题,克里克曾经和一位阿根廷生物化学家卢斯探讨过,在他写给卢斯的信中,他谈到了自己的三个想法。

克里克的第一个假设是,人脑的某个部分与制定进一步行动的计划有关,但不一定执行它。人可以意识到这个计划,至少可以直接回忆起来。

第二个假设是,人不能意识到这部分脑所进行的“计算过程”,而只知道它作出的“最终决定”。当然,计算过程可能不仅仅依赖某一部分的大脑功能,可能会取决于来自脑其他部分的当时输入。

第三个假设是,执行这个计划或者那个计划的决定受到同样的限制。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决定正在人脑中形成,人也不知道这个决定的“计算过程”,尽管人可以回忆起这个决定是什么。

克里克认为,如果有一个机器能像人一样决定自己的行为,即有一个自身的概念,那么这种机器看起来就有了“自由意志”。这种意志看起来是自由的,其根源在于,决策的实际起因可能是决定性的但却是混沌的。一个非常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由于这一点,输出结果就成为不可测知的,所以,使得“意志”看起来是“自由”的。

有一种名为“异己手”的病症,可以显示意志的“不自由”。患这种病症的人,有一只手可以做一些简单动作,但是,患者本人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这只手。比如,患者可能用自己的左手抓住一个面包,但是,却无法放下这个面包,这个时候,就不得不用右手把面包从左手拿开。患这种病症的人也是脑部受损,受损的部位又是前扣带回或者邻近区域。

总之,大脑的前扣带回区域对人的自由意志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过程也许非常复杂。克里克认为,视觉意识的神经生物学在其中有更重要的地位,人们还需要增加对其他形式的意识行为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探究自由意志之谜。

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理论的浅析 篇6

一、受造物为何会堕落:原罪与自由意志

原罪,它出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它是专有的,是基督教徒解释人们为什么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得受难,就要寻求解救的专有术语。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诱而犯下所谓的原罪,最根本的意思则是指上帝所造的人却背离了上帝的意旨而做了上帝不想让人们去做的事情。一个行为是否有罪,是否是一罪行,就在于它是否背弃永恒者而屈从可变者。所以从根本上说,原罪也就在于无视永恒者而看重可变者。

正是因为人有了自由意志,才让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听从蛇的诱惑而产生了与上帝隔绝的意愿而去追随有限者,这是堕落的源头。而在带罪经历尘世生活的人们身上,自由意志继续存留,它是人们继续沉沦的主要原因,但它也成为了人们是追求正当生活前提条件。所以现实当中受造物种种堕落的行为也就变成了可能。人们只有逐渐抛开尘世有限的、常变的东西而努力去践行上帝对爱的要求,努力要求自由意志去过正当的生活才是回归道路上的根本。

二、恶的来源

上帝是恶的原因。包括两个要点:上帝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人如果犯罪,上帝就应受到责备并背负罪的原因,另一点是上帝究竟是如何把恶加诸于人身的?无论是哪一点,这对于身为基督教信徒的奥古斯丁是一大挑战且不可回避。鉴于以上两点,有必要重新回到问题的开始,探讨“恶”这一概念的究竟意味。

恶不是罪,恶行才是罪。恶行之所以成为罪,从行为的动机着眼,乃是起于人的贪念,这种贪念是“对那些能失之物的爱好”。能失之物的特征是短暂、变迁,它们属于尘世世界,有着尘世世界所赋予的美丽的光环并受到尘世之律法的保护,但是存在一种更大的隐秘的律法,它是由神所颁布的。恶行可以被尘世律法断定为罪,但是仅仅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罪的更高的判决却是在上帝那里,在上帝的理智律法中。

三、上帝的救赎论与预知论

上帝给予人们既能择善又能作恶的意志,并不是从此袖手旁观,人们违背他的意志却并没有逃脱他的意志。他总是站在善的一边指导我们的生活,在信仰中生发对更高级灵魂的渴望,同时对人类的罪行给予惩罚,惩罚不是上帝之为最高智慧的全部,上帝对于犯下罪行的人,不仅要惩罚,更要救赎。人有选择善恶的自由,却没有获救的自由,倘若上帝没有指明真实的所在,自由便无从发挥,只有上帝有救赎的权力。上帝所造的秩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恶的惩罚和对罪的救赎使全部整体处在和谐的运动中,指向更为优越的生活和来世的幸福。

奥古斯丁的思想在神学的背景下广阔深邃,通过以上对意志选择的论述不难看出其思想的各个论点相互关联且可以相互论证。且随着其它思想的渗透影响,奥古斯丁的观点也在逐渐变动更新,仅仅在他的一部著作中,不断进行先期设定将论述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实在无法窥其全貌。奥古斯丁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现当代,人们也不断地丰富着奥古斯丁,在他的生存体验与神学反思中求得更多的哲学智慧。

上一篇:室温硫化硅橡胶下一篇:应对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