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的德意志

2024-05-21

零距离的德意志(精选3篇)

零距离的德意志 篇1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思想来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对国家观做了经典论述。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是以自由意志为基点,阐述了国家是自由意志在伦理中外化的形态。“这种把自己从其自身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就是最高的自由和自己对自己有了确实可靠的知识。”[1]这种自由意志是黑格尔从法哲学角度论述国家的理论起点,因为法哲学是法的理念的展开,而“法的理念就是自由”[2]理解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才能理解他的国家观。黑格尔的自由非简单的规定性,而是一种总体性的概念,它体现了黑格尔对近代自由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即对自在的自由及自为的自由的超越。黑格尔真正的自由是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自在自为的自由,从纯无规定性的自由到无数规定性的自由最后又返回自身达到全体的自由性的真正自由。黑格尔的法作为自由意志的定在,应是在抽象法作为自由意志的外在定在和道德作为自由意志内在定在的基础上,最终一并统一于伦理之中,使自由意志发生了外在转化,形成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3]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借助于最高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它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即整体的社会意识中,而间接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黑格尔以自由意志为基点的作为自由意志在伦理中外化的形态的国家是在绝对精神的逻辑基础上论述的,他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这一精神从纯无规定性到有规定性再到对有规定性进行扬弃返回到自身成为包含无数规定性的圆满的绝对精神,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实现,国家是现实理论的实现,“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分为国家和市民社会”[4]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理念自身的分离,从属于国家,是国家有限性的领域,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代表公共利益,而市民社会代表个人利益,国家代表的公共利益通过对市民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扬弃达到了包含特殊利益的公共利益。国家通过个人既作为市民又作为公民这一中介实现了由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黑格尔运用其哲学的思辨与抽象把资本主义追求的自我利益最大化通过绝对精神的方式扬弃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其国家观的本质进行了有力批判,“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5]。《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超越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抽象,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这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国家的前提是现实的,而不再是思辨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6]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现实的基础,指出国家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现实存在的虚幻共同体,而非黑格尔所指的地上行走的神物,进而明确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7],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说明了国家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市民社会不是指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基础和发源地,后称经济基础。马克思认为的国家是立足于阶级社会的国家,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结果。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而非黑格尔所指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与黑格尔国家观的理论渊源,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扬弃与超越。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包含了国家的产生,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最终消灭的历史发展趋势等内容,这些都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形成的国家观。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阐述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不再是以人类思想的思辨为前提,而是以现实的人类历史生活为前提,并且深刻揭示了国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后立足实践不断超越国家消灭国家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了国家产生的三个前提:物质生活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繁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指出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这表明没有物质生活生产这一物质前提人类无法生存,国家无法形成。其次,马克思阐明了国家产生的第二个前提是“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0],即物质资料再生产。有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国家的历史形态才能更替,人类历史才能进步。最后,马克思提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11]是国家产生的第三个前提,没有繁殖,人类不可能继续发展,国家即使产生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在这些前提下生产力、交往形式不断变化,在市民社会作为交往的社会组织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国家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分工和私有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论述了,在人类历史活动中,分工作为人类进行生产的实践活动,起初只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2]。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13]。这些论述表明了分工和私有制是在现实的生产和交往中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14],国家是在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分工和私有制下,人分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单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共同利益始终存在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国家则充当了解决矛盾的角色。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分工和私有制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与现代分工和私有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由于税收而逐渐被私有者所操纵,由于国债而完全归他们掌握”[15]。在分工和私有制下,国家成了调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虚假共同体。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但是从根本上仍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

3、国家最终“消灭”的历史发展趋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不再是永恒不灭的真理,而是虚假的共同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利益的尖锐对立,无产阶级虽承担社会负担,但不能享受社会福利,无产阶级由于利益冲突的竞争而无法生存陷入绝境,导致无产阶级“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6]。国家的本质是虚幻共同体,资产阶级不会实质代表公共利益,只会代表本阶级的利益,所以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实行彻底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共产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在消灭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包含着对自身阶级性的否定,当一切阶级都被消灭后,建立在阶级之上的国家也会随之消灭。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只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个人不得不生活在异化中,处于被物的社会关系所支配的状态,并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17]个人只有立足于人类社会实践,推翻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处于自觉的真正共同体中才能以人类自身能力发展为目的本身,从必然王国真正过渡到自由王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发展最终会以人类本身为目的,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的消失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立足于社会实践,揭示了国家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历史趋势,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国家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职能,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并且呈现怎样的形式,最终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人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国家将从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到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国家最后也会消失,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然而现在社会还没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国家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在维护国家阶级统治职能的同时,应当尽量扩大国家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而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结语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明了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科学揭示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阐明了人们立足社会实践,进行社会革命,必然消灭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揭示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所具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及现实主义态度。另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使我们对国家树立了科学的认识,国家虽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现阶段,国家仍然是客观存在,有存在的意义。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不仅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阶级职能,而且具有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及公共管理的职能。所以我们应当立足当下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在维护国家阶级统治的同时,尽量扩大国家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向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进。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虽然历时已久,但是对于现代国家的建设与治理,以及解决现代国家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德意志领导权上的奥普争斗 篇2

关键词:德意志,普鲁士,奥地利

18世纪末期, 德意志境内, 一直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林立, 内忧外患, 使得德国分裂的局面一直得不到缓解, 政治经济上长期混乱不堪, 做为德意志境内最大的邦国之一的奥地利, 对内继续推行民族政策, 使其他民族享受不到帝国带来的权利, 对外争夺德意志的领导地位, 使其成为德意志事务的主宰。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旧制度, 奥地利作为旧制度的捍卫者参加了反法联盟, 在拿破仑战争中屡战屡败, 实力严重削弱。为此, 奥皇弗兰茨二世 (Franz II) 不得不屈服于拿破仑的压力, 于1806年8月6日正式放弃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 宣布这个千年帝国结束。哈布斯堡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其世袭领地上重组奥地利, 在1804年正式建立奥地利帝国。拿破仑战争后, 关于德意志重组问题, 在维也纳会议上, 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既不想恢复神圣罗马帝国, 也不愿对德意志进行有效改组。他所坚持的原则是“避免出现超越于各国之上的权力和实现实力平衡, ”会议决定成立德意志邦联 (Deutscher Bund) 代替旧的德意志帝国, 该邦联是由35个主权国家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松散联盟, 其中主要是奥地利和普鲁士。邦联的主要施政工具是邦联议会, 由奥地利担任主席。在梅特涅看来, 德意志邦联这种松散的政治体制, 既保持了中世纪以来的德意志政治传统, 也维持了奥地利的霸主地位, 这正符合奥地利王室的利益。对奥地利政府来说, 一场民族意义上的统一, 无疑是对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导权的极大威胁。因为奥地利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 领地辽阔, 民族复杂, 境内既有德意志人也有非德意志人 (其中主要是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 , 哈布斯堡王朝一方面无力缓和其自身的民族矛盾, 另一方面也很难以整个领地参与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因此梅特涅施展其“实力均衡”的外交策略, 恢复欧洲旧王朝的统治, 以邦联形式继续保持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局面, 而奥地利则以邦联盟主的身份从中谋利。然而, 奥地利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来自普鲁士的挑战。

在维也纳会议上, 为了防法抑奥, 普鲁士要求取得萨克森, 夺取德意志北部领地, 以对抗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的影响。此后普鲁士的外交政策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上下求索。然而, 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遭败, 失去了半壁江山, 使其元气大伤。因此, 维也纳会议后的普鲁士, 执行着既软弱又摇摆不定的外交政策, 时而追随俄国, 时而追随奥地利, 这个国家在欧洲大国的行动中发挥着极其有限的作用。

从1850年起, 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Franz Josef I) 希望建立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中心的一个从北海到地中海的大德意志。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则主张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国家, 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当时的德国统一存在两条可能性道路, 一条是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扫除封建障碍, 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另一条是由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或奥地利领导的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德国。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 最终未能完成革命统一德国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 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革命也没有变成现实, 历史的气候选择了自上而下。那么“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到底由谁来领导呢?是实行奥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呢?还是实行普鲁士的“小德意志方案”?

作为德意志最大的两邦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但是奥地利政治反动, 经济落后, 境内民族成分复杂, 作为最主要的匈牙利和斯拉夫人, 根本不愿意在奥地利领导下统一德意志, 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德意志在奥地利的保护下的统一是一种浪漫的梦想。”而此时的普鲁士为了排除奥地利的势力, 争夺与奥地利在德意志统一上的领导地位, 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又适逢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普鲁士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这样, 普鲁士的经济发展成为德意志各邦之冠。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再次高涨的时候, 此时的普鲁士正值兴盛之时。1862年9月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 这样俾斯麦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开始了令人惊叹的政治生涯。俾斯麦是一个“头脑十分实际和非常狡猾的人, 是一个天生巧于机变的人。”他上台后, 赞成小德意志计划, 认为要完成德国的统一, 离开战争是别无他法, 主张用“铁血政策”解决德意志统一问题, 他认为:“无论玩弄什么外交上的狡猾手腕, 也不能迫使哈布斯堡国家自愿地退出德意志邦联。”“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 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 而只能用剑来斩开。”奥地利成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障碍, 奥普之间的冲突看来已不可避免。

为了阻止俾斯麦小德意志计划的实现, 奥地利于1863年8月召开法兰克福诸侯会议, 旨在通过邦联改革计划, 奥地利的策略就是要更换德意志联盟的形式, 要设立五个总理, 以奥地利为正主席, 普鲁士为副主席, 此外还要设立一个无权力的代表议会, 由德意志诸议院选派, 俾斯麦坚决反对普王参加这次会议, 由于普鲁士的拒绝, 这次诸侯会议在政治上宣告失败, 这也是奥地利企图在其主导下继续控制邦联的最后尝试, 奥地利保护下的德意志统一成了泡影。

参考文献

[1][英]阿尔杰农·塞西尔.梅特涅[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2]彭家理、杨和平.当代大国政治制度纵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恩格斯.马克思恩科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4][苏]B·JI·波将金等编.外交史, 第一卷 (下册) [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79

零距离的德意志 篇3

每年盛夏8月的德国斯图加特,总会迎来体育舞蹈圈里最重要的赛事盛会之一——德国公开赛。这里不仅仅是全世界优秀选手们的历练场,更是一场与国家荣誉息息相关的比拼。

“8月的德国真是比国内凉不少呐!”作为德国赛的“常客”,标准舞选手程丹显得轻车熟路:“早晚的温差很大,常常晚上看完比赛出门后,瞬间就感觉交换了季节,所以到了这里之后去商店买件外套御寒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实,程丹只是中国选手的一个代表,每一年,随着愈加庞大的中国队伍奔赴德国,中国舞者们也已经习惯了只身在国外打拼和学习的节奏。“很多选手为了备战这次德国赛,甚至都会提前一个月或几个月,来到欧洲开始一系列准备工作。”

不是火爆,是“炸场”!

相比起以往的比赛模式,已经参加过多次德国赛的中国选手们,认为现在的赛场更具观赏性。“不同的舞种轮番竞技,不论是从比赛模式还是打分方式上的改进,现在我们选手更有一种表演的感觉。而比赛就像是一种推动,为的是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享受舞蹈的快乐。”

更具可看性的比赛场面,在业余组拉丁舞的决赛场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已经不能用火爆来形容了,绝对是‘炸场’!”赛场内人山人海的场面考验着每一对选手的心理素质,如果你以为每次比赛只有冠军和亚军来争艳,那就大错特错了!戏剧性的场面就真切地出现在业余组拉丁舞决赛的场地上。在经历了拆档风波后,2015年正式合作亮相的Timur&Nina成绩原本一直在第4或第5名徘徊,但这一次,他们不但凭借一支惊人的伦巴舞成功超越了Armen,还就此博得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待遇,大有冠军之风。之后的每一次亮相,观众也跟着魔一样被他吸引,甚至好像都忽略了冠军和亚军的感受。最后,这对选手获得了第3名,但他们已经被视为今后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同时,也使得业余组拉丁舞的赛场上更具“三国鼎立”的火药味道。

拿到“钥匙”的中国军团

为什么说这次中国军团的表现,一半是惊艳,一半是惊喜?通过几年海外赛场不断积累和自我提升,如今的中国军团仿佛已经找到了一把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自开赛以来,赛场上不断传出令人雀跃的好消息。先是沈宏/梁瑜洁在首日便杀入决赛圈,为中国率先增长了士气,接着便是侯垚/庄婷的表演再次“冲击”了我们的心脏。让我们来看看在最高组别职业组拉丁舞四分之一决赛时,中国选手入围的名单:侯垚/庄婷、石磊/卫雪男、王军/贾博麟、李国庆/马妍骅、李帅/杨昭钰。显然,不可小觑的中国力量,已经在世界级的赛场上绽放光芒。

最终,侯垚/庄婷进入了职业组拉丁舞决赛,并且取得了第5名的成绩!中国老牌标准舞冠军沈宏/梁瑜洁,在闯入了职业组标准舞的决赛后,最终也获得了第五名!值得铭记的是,这是目前国内选手的最好成绩。

不仅如此,在职业新星标准舞的场地上,程丹/李祯妮顺利闯进决赛并且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不太想多谈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因为这些都是每一对职业舞者所必须经历的。”在程丹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如今中国选手的进步与成熟。在更“年轻”的赛场上,同样传来了好消息。李国庆/马妍骅夺得职业新星拉丁舞第5名,而袁绍阳/祁崇萱获得A组新星标准舞季军,同样让五星红旗悬挂在了赛场上空。中国力量在赛场上的“碾压”,让不少外国选手睁大了眼睛。特别是在A组新星标准舞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组别中,在面对世界各国最优秀的后起之秀,袁绍阳/祁崇萱不仅拿到了有史以来中国选手最好的成绩,更是得到了裁判们的一致认可。

在颇具分量的业余组标准舞组别中,邱禹铭/魏丽颖进入了前24名,最终排名第18名,在创造两人此项赛事最好成绩的同时,也开创了历史;在拉丁舞方面,国内该组别排名最高的中国选手阎棒棒/朱静,最终排名第29,距离前24仅一步之遥。

感谢下楼梯都耗时很久的自己

这些奋勇拼搏的中国舞者,当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时,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赛前,侯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说到:“这几天只有头皮是正常状态,其余身体的零部件已经痛废。婷姐病了一个月,吃了一个月消炎药,到现在还在天天吃,扎了十来天吊瓶还没有痊愈,她的坚持令我震惊,我真的欣喜和敬佩,谢谢下楼梯都耗时很久的我们。”

相比过去,今年的中国舞者用他们对舞蹈的热情与执着,交回了一份更优的答卷。“外人可能没那么大的体会,但是我们这些常年跑在外面的选手,却十分明白个中的辛苦。”是的,在荣誉到来之前,每一对舞者最先要感谢的,是那个没有放弃过的自己,谢谢那个连下楼梯都耗时很久的自己。因此,当看到他们最后站在赛场上,享受着全场的欢呼声与乐队伴奏,相信每个人都会心生感动,但更多的,应是感谢他们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中国制造,“惊艳”赛场

除了中国舞者为我们带来的惊喜表现,来自中国的民族企业贝蒂丹斯,此次也是第3次来到斯图加特的展销会上,向全世界宣传令我们骄傲的“中国制造”。作为唯一一家来自亚洲的舞蹈用品公司,贝蒂丹斯在被欧洲垄断的市场里,让所有的同行都刮目相看。“全场都知道我们的产品卖得有多好,我想我们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贝蒂丹斯董事长卫小英介绍到:“此次非常有幸能够与Supadance—起对大赛进行授奖,贝蒂丹斯参加了3个重要组别的授奖仪式,荣幸之余也感谢WDSF给予中国的民族企业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

为了这次德国之行,无论是展位、宣传资料的设计,还是新的产品和工艺的展示,贝蒂丹斯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舒服、实在”是贝蒂丹斯的舞鞋带给选手们的感受。对于贝蒂丹斯来说,通过此次德国的“舞台”,他们让所有的裁判和选手,都知道了这支同样来自中国的力量。

“当我们让世界前6的选手试穿舞鞋时,发现这些世界级的选手,他们更多的还是追求比赛时舞鞋的稳定。”卫小英对于国内许多选手一味追求脚背线条和软适度的舞鞋,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在选择舞鞋时,只是一味追求鞋子的软度,或者脚背线条的突显程度,却不太注意其稳定性,不关注踝关节的保护,现在这种现象在国内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在舞者完成较高难度动作时,这样的舞鞋容易对舞者造成永久伤害。”卫小英表示,此次德国之行也更加让她坚定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会为了一味迎合客户的要求,或者只是为了盈利和销售,而去生产产品。今后,贝蒂丹斯仍会站在选手的角度来开发新产品,一切从舞者出发。”

与中国的舞者一样,贝蒂丹斯也通过一次次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向全世界证明着自己。此次德国赛之后,贝蒂丹斯也将着手与更多世界级设计师合作。“我想,今后的贝蒂丹斯,一定会继续为世界的舞者设计出更棒的舞鞋。”

外场小贴士

除了赛场内的激情飞扬,场外的候场区,也设置得非常人性化。各大世界舞蹈品牌集合于此,而且大部分它们的位置都与前一年相同。从布料到舞鞋,再到服饰以及各类辅料,如胶水、防滑油、化妆粉等等,一应俱全。作为舞者,这里绝对值得“扫货”一番,装满一箱子回国去。当然,如果你跳累了、饿了,也不用担心,候场区有各类的餐饮小食,酒水咖啡供你选择。不仅如此,在各个组别转换间,这里还不乏各路名人大佬们小憩于此,肆意“卖弄”着他们独有的风骚魅力。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下一篇:股东利益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