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精选4篇)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篇1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本文主要从《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出发,对其唯物史观思想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以此加深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丰富其研究内容。
关键词:实践;人民群众;分工;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确立的,而在《形态》之前的著作中(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思想就已经初步展开。尽管马克思在《手稿》的表述中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还有所残留,但是,《手稿》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思想的完全展开开辟了道路,而真正对唯物史观思想的简明概括体现在《提纲》中。正如恩格斯指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提纲》通过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清晰表达了实践唯物主义观念,从而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第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①也就是说,对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而不是在意识的幻想中获得。“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②任何社会意识的出现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当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一旦发生背离,甚至把社会存在当作社会意识的产物时,就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此外,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马克思在《手稿》中就已经指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③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从而将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第一次鲜明地阐述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深层关系。同样道理,错误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更重要的是,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并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是,这种能动的反作用必须诉诸现实物质生活、诉诸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针对唯心主义者对历史创造者的虚妄构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了工人的解和人类奴役制的关系,彰显了工人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④《形态》通过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考察,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凸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⑤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把握人的现实本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内在一致,人民群众的总体行动和总体意愿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什么事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⑥同时,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人民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形态》中的分工、所有制思想具体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从分工的作用和影响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分工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分工的程度体现生产力水平,而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分工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⑦另一方面,分工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首先,分工产生了阶级,并造成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其次,分工产生了利益分裂,并造成了少数人和多数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⑧由此可以看出,分工自身的变化同时体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生产关系甚至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因而,分工自身的矛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生产力水平决定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同样也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
第四,崇高的社会理想: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从来没有人对人类的解放进行过科学的阐述并找到正确的实现路径,即使中外很多思想家曾对未来美好社会作过种种构想,最终都因缺乏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陷入乌托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论证了共产主义不是存在于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幻影,而是现代资本在自身的运动过程中所包含的消灭自身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⑨当代资本主义力量的全球扩展和不断增长为资本的最终退位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共产主义在经验上就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在物质生活过程中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了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⑩
共产主义已不是一种道德要求和人为方案,而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共产主义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中有其现实基础。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自称人道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而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共产主义者,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同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关于唯物史观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仍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要不断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汲取营养,为我国不断的向前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①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57页。
②同上,第156页。
③同上,第69-70页。
④同上,第72页。
⑤同上,第156页。
⑥同上,第152页。
⑦同上,第153页。
⑧同上,第162页。
⑨同上,第166页。
⑩同上,第164页。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篇2
什么是历史的前提? 或者说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或出发点呢? 马、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 曾经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作关于人的科学和人的自然科学, 但绝不能得出结论: “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对历史的基本概念作了系统的总结: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定义把现实的人及他们的行动以及周围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来当做研究历史的基本前提。防止了任何突出“人”或物的片面性, 这就完整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基本特征。马、恩反复阐明, 他们视为历史前提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 因而他们不是某种充满遐想、与世人隔绝, 单独生活状态的人, 而是处于一定生活环境中有活动的、真实的、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到的发展进程中的人。[3]由此制约着人及其本质取决于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物质条件。这正如马、恩所提出的: “人类是怎样的状态, 这同人类的生产是有密切联系的———既和他们生产内容一致, 又和他们用怎样的方式生产一致。因而个人到底怎么样, 这取决于他们从事生产的物质条件。”[4]马、恩的论断从根本上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区分开来, 一切历史唯心主义者无不把抽象的“人”当做他们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唯心主义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 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所有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 并把他们当成历史的动力。因此整个历史过程被看做这个‘人’的自我异化过程,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是公开舍弃实际条件, 于是就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5]可见, 抽象的‘人’学成为唯心史观的前提。
马、恩在论述历史的前提的基础上, 进而阐明了人类历史的基本活动或因素, 及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他深刻地说明, 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但为了生活, 必须要有维持生命的资料。“因此首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生命资料的生产,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这也是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需要而必须时时刻刻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 几千年前如此现在也如此, 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6]所有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当人类开始使用生产工具来满足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实际上他们就与动物区分开来。基于同样的理由, 为确保人类生存和历史发展的物质生产活动, 必须不断地进行。人类生存的需要和新需要, 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与新需要的生产与再生产, 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必须注意这一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恩指出, 不应把上述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理解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第一批人出现伊始, 三者就同时存在和发生作用。人类参与历史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两种生产: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主要是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首要的基本活动; 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和最终目的。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两种生产中, 人们除与自然发生关系外, 还在生产中结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 这就是马恩所描述的最初历史关系的第四个方面或因素。他们说: “无论是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生活的生产还是通过生育他人的生产, 都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种是自然关系, 另一种是社会关系。”[7]马恩在论述历史前提与基本活动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即回答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这肯定了社会意识对历史的基本实践活动来说的派生型、依赖性。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阐明了这个基本道理。意识一开始就来源于物质, 即它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物质主要表现为声音和以及传播声音的空气层, 简单地说, 就是语言。所以说意识和语言是人们在交往中迫切需要的产物, 显而易见它们就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随着生产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随着真正的社会大分工的产生, 即自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之始, 意识的虚假“独立性”才得以产生。马恩的这些有关论述, 深刻地揭示了一切唯心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由上述论述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认识、观点、思维的产生初期是和人们的物质活动比如生产劳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换比如商品交换, 与物质生活中的言语交织在一起的。观点、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与人们的物质关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无论何时存在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真实的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历程。通过对这些基本前提的反复论证, 他们从哲学基本问题上彻底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8-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8-79.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篇3
论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渊源于夏、商、周,这一时期出现的<军政><军志><令典>等兵书和集三代兵学思想之大成者姜望的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已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和<司马法>等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一是依据战争中的客观因素及其矛盾去认识战争指导原则和发展规律,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战争中要观形察势、因变治变;三是论述了战争中文与武、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政略与战略结合等.这些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 者:上官绪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刊 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3(3) 分类号:B229.9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 兵学 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篇4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这三个“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性,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立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的过程。正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8—9页)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才使社会历史成为能够被探索考察的历史过程,人们才能从中认识和掌握规律,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才能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无产阶级来说,坚持探索、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和创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纲领、路线和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避免失误。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在于自然过程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无需人参与的活动,而社会则离不开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支配人的活动的主观因素不仅参与历史过程,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而且可以促使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形态的更替,乃至社会意识的进步,都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一切社会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是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实践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意志,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代表了时代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人心向背是以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就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说,尊重历史、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承认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动力,并不是说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从现实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出发,利用现实客观条件,把现实可能性变成客观现实性。因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就必然地要尊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高度统一起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新论断,使我们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的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能动性作用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掌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历史辩证法;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从根本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并将其提到了新的时代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所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规律,就是人民群众愿望和利益的客观表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阐发。
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胸怀远大理想的阶级,它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大公无私和集体主义。中国工人阶级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它把追求自己解放的过程作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坚信只有最广大人民的解放,才能有自己的最终解放,其阶级利益和历史命运是与最广大人民、与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说明,作为具有解放全人类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是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也深化了我们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马克思、恩格斯后来还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追求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作为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新概括,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人的最终解放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相联系的,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同时,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实现,才能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创造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条件。因此,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历史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可以说,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代表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它形成了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任何阶级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崇高理想,不仅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每日每时的行为规范。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把坚定理想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落实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每一个共产党员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不仅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而且作为一种个人道德理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地融入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页)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高度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
我们党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人民利益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斗争。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无数共产党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不是抽象、空洞的道理,要通过我们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全部具体实践体现出来。人民群众并不仅仅看你说些什么,更要看你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对待群众利益,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党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因此,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推荐阅读: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09-1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10-28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05-29
零距离的德意志05-21
德意志理性文化思维特征与中华感性思维特征优势的交融与互补06-16
读《论自由意志》有感07-15
民事关系中的意志01-14
意志因素05-15
意志06-01
心理意志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