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2024-09-13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共9篇)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篇1

丝绸之路通常指亚欧北部的商路,即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地商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讲,丝绸之路还应包括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宋代以来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山西作为内陆省不仅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之间历史悠久,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历史缘源。

先说陆上丝绸之路,虽然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实际与陕、豫邻省的山西关系很大,且历史久远。从考古方面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亚物品已传到晋国,如在侯马市晋国王公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许多陪葬的锥柱形红玛瑙佩饰。据学者研究,此物与伊朗高原远古墓葬出土物完全一致,所以此物很可能是来自西亚。又如1983年朔州出土东汉墓中西域人面貌的铜俑,也可为一证。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东端。尤其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对游牧民族与外国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涌向平城,使平城留下许多外国人活动的记录与遗物。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是北方军政中心,商贸发达,胡商辐辏,也留下许多外国人的记录与遗物。如《晋书·慕容垂载记》:封翟檀为弘农王、翟德为范阳王、翟楷为太原王。北朝翟氏是并州大族。《隋翟突娑墓志》载:君讳突娑&&并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诃,大萨宝。墓志翟突娑,并州太原人是指出生地,祖籍在西域,其父翟娑摩诃,是并州大萨宝,即并州胡教大首领。北齐太原娄睿墓壁画有胡商形象,商队为首一人,深目高鼻,似商队首领,其后一胡人牵骆驼,骆驼间还有几位胡商身影,显然是来山西经商的胡人商队。蒲州(今山西永济)是唐代河中府所在地,位处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皇帝、官员、文人、商人都往返其间,其地十分繁华。在黄河边矗立着大铁牛与铁人,其中一铁人似胡人着侧翻领服装。唐代蒲州有酒家胡,山西籍唐代大诗人王绩诗云: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说明胡人酒在当时很有名。有人考证,《西厢记》崔莺莺原名曹九九,是一位中亚粟特族酒家胡女子。又如,《旧唐书》:高祖师次灵石县,营于贾家堡。此堡是当时胡人聚居地,晚清曾在灵石县发掘出16枚罗马古铜钱,从钱币文字看是罗马皇帝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时代的流行货币,在灵石县发现此币绝非偶然。在并州出土的北朝和隋唐墓葬中,有各种粟特人骑骆驼俑、突厥人骑马俑、胡人伎乐俑等。北魏时内迁山西的粟特人曾将葡萄栽培技艺传山西人,所以唐代太原葡萄酒为名产、贡酒。(以上考古资料均见张庆捷《胡商 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

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是北越长城,穿越蒙古、南俄草原,经中亚、西亚西北部达欧洲。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回纥、契丹等都是这条商路的重要力量。山西人自古就与这些少数民族在长城沿线进行贸易。《汉书 ·匈奴传》: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武帝欲出击匈奴使山西人马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唐代,由晋阳向北,经忻州、代州、朔州、云州,可通向突厥、回纥诸部。山西闻喜人裴伷先在边境贸易中货殖五年,致资财数千万。宋代阳曲人张永德家世饶财&&在太原尝令亲吏贩茶规利,阑出徼外市羊。清代由山西人垄断的恰克图贸易,年销俄罗斯茶叶高达6060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商业势力深入我国内地,并迫使清政府签定《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和《天津条约》,取得减免税等特权,恰克图边境贸易额大减。山西商人毕竟是一支富有经验,久经商场的商界劲旅,由程化鹏等晋商向清政府提出,以其道还治其身,要求晋商假道恰克图深入俄国行商。此时,俄国正在要挟清政府要在张家口设商埠。而张家口与北京很近,清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决心阻止俄国在张家口设商埠,同意山西商人出境到俄国经商。山西商人如虎添翼,进而深入俄境莫斯科、圣彼得堡经商,第一年销售额就与俄商打成平手,第二年山西商人输俄仅茶叶就达20万担,超出俄商近一倍。当时输俄商品达百多种,如山东、河南的绸,江苏、浙江的缎,河北的土布,江西的瓷器,京津的杂货,山西的铜铁制品、酿造品、米谷、烟叶、木制品等,但大宗输出品是茶叶。由此形成了由中国内地,经蒙古草原、俄国到欧洲腹地的草原国际商路。

海上丝绸之路以沿海口岸为起点,东到日本、琉球等,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进而通阿拉伯、地中海及欧、非二洲。山西商人远赴海外经商者大有人在。如光绪《襄陵县志》载:明代万历中,西梁村贾人,贩于海外。据顺治《潞安府志》载:明代潞绸流衍于外夷,号称利薮。近代,由广州通往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山西商人主要是间接贸易,即将海上进入广州口岸的香料、水果、水产、木材等贩回内地,将内地粮食、绸布、土产等贩到广州出海,其中山西的商品主要有铁器、谷物、党参、土产等。我国东线海上贸易历史也较久远,如中国与日本国、琉球国的贸易一直比较繁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琉球国使者从中国贩回丝、绸、绢、茶、纸、糖、瓷器等60多种,仅税银就有289两。山西商人东线出海一直比较活跃,明代有贩运价值十万银两人参等商品到日本的记载。清代山西商人范氏有船六七条,是当时最大的船帮。范氏贩运中国绸缎、瓷器、茶叶、书籍、笔墨纸砚等到日本,其中山西商品有党参、黄芪等。从日本贩运的商品有铜、海产等。日本人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称:中国书籍之输入影响日本文化最大&&致各地文运大兴。

以上可见,山西人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参与者,是这三条丝绸之路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篇2

师:上课前,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平时你们喜欢什么水果?

生:我喜欢吃西瓜、桔子。

生:苹果更好, 品种多, 酸的、甜的都有, 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

生:我更喜欢葡萄, 晶莹剔透的, 像玛瑙, 像翡翠, 看一看, 就让人直流口水……

师:许多水果原本不是我们本地出产的, 譬如葡萄, 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传到我们这里的吗?

生 (异口同声地) :想!

师 (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看到这个题目, 你都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西域在什么地方?

生: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师:好!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西域的地理位置, 阅读一下课本, 看能不能找到?

生:找到了。西汉时期, 人们把现在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师:这位同学找的非常准确。大家翻开地图册, 根据图上的标尺大体估计一下, 当时的都城长安到西域有多远?

生:4000公里!

生:6000公里!

师:在当时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的情况下, 这么远的路, 当时的人们会坐什么去呢?

生:骑马吧?这样会很快的。

生:骑骆驼, 甘肃和新疆的许多地方都是沙漠, 马很快会渴死的, 你没看见地图册上行走路线上都画着骆驼吗?

师:除此之外, 你还知道哪些当地的知识?比如, 地理位置、气候、物产等。

生:我们地理课本中学过当地满是沙漠、戈壁滩, 几百里范围内不见人烟……

生:许多诗句都可以看出当地的气候特点, 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等。

生:还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当地苍茫辽阔的景色。

生:新疆的温差变化很大, 所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据说, 正是因为这一点, 新疆的葡萄等水果比我们这里的甜。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通过这些我们对新疆和西域的地理环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里地处偏远, 苍茫荒凉, 天气温差大, 时常飞沙走石, 环境异常恶劣, 再加上落后的交通工具, 去西域一次也要走几个月, 甚至一年多的时间, 那么汉朝为什么要派人出使西域呢?大家阅读一下课本,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寻找一下其中的缘由。

生:秦末汉初, 中原战乱, 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而且继续南下, 百姓长年生活在背井离乡, 家破人亡的动荡生活中。

师:很好, 看来你的知识很扎实。正是匈奴入侵中原, 才有了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张骞出使西域一定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你能发挥丰富的想象, 用你的生花妙笔描写一下他出使西域的一天或者一件事吗?

(师生交流)

师:大家写得非常好, 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他身上你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生:不怕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生:持之以恒, 永不退缩。

师:你知道是什么力量促使张骞克服种种磨难, 顺利完成使命的吗?

生:是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他, 他是在为国家民族的安宁而战。

生:我想他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 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 更想把当地的文化传到内地, 譬如胡萝卜、葡萄、石榴、核桃、汉血马等。

生: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漆器和金属工具等也传入中原。

师:在交往中, 这些西域的小国仰慕西汉的强大, 纷纷归顺汉朝, 于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西域, 它是———

生:西域都护府。

师: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在课本中找出答案, 师生交流)

师:张骞通西域后, 使者商人们走出一条丝绸之路, 谁能概括一下, 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生:这条路从长安到欧洲, 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和西亚, 这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之路。

(师生畅所欲言, 师适时鼓励, 生小结)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篇3

张骞“凿空”西域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实际上,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以民众自发的形式开通,张骞的“凿空”,只不过是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官方与中亚的往来。

汉武帝即位后,在前几代财力积累和国内较为稳定的基础上,力图改变之前的妥协策略,转而实施以进攻为主的大战略,派遣张骞作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这个大战略中的一环。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十几年,后寻找机会逃出,完成了出使使命,这一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的目标,但因为他是官方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臣,“凿空”西域的成绩显而易见。后张骞又为联合乌孙,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还派遣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与各国加强联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建立了持续的外交关系,而且使得中亚和汉朝的商旅不绝于途,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础。张骞的出使,也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张骞出使表现出的坚韧、爱国、勇敢等精神表明,一个国家制定大的战略,还要有能人与决策者一起实现,张骞与汉武帝就互相成就了“凿空”西域与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

玄奘西行求法

2016年高考历史题中有一道题,就是通过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故事,让学生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其中就广泛涉及到“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大唐盛况。此时的中国,正主导着世界潮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辐射世界。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在“丝绸之路”上交汇、融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来一去,书写的是各种文化互学互鉴的光辉历史。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 在世界交流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他年少出家,立志弘扬佛法,但因为派别众多,各派对经义的理解也不同。当时的长安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常有印度僧人来讲经,佛法的精微释讲给玄奘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决定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去求法。

玄奘从印度带回了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以及佛舍利150粒。在回国后的19年里,他一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尤其是佛教在印度短暂消亡后,这些正确翻译的佛经意义更为重大。由于他译经传教的努力,很多国家的留学生到他门下学法,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除了翻译佛经,玄奘还根据自己在印度见到的风土人情,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不仅包括今天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巴基斯坦北部、几乎整个印度地区、孟加拉国以及尼泊尔南部地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气候等,是古代西域和印度的大百科全书。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扬州人。鉴真14岁的时候,随父亲入寺,或许是与佛天生有缘,他见到佛像就觉得有莫名的感动,所以就恳求他的父亲也让他出家,父亲大为惊异,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恰好武则天诏于天下诸州,广度僧人,于是鉴真就从智满禅师出家做了沙弥。708年3月28日,在长安实际寺,鉴真随弘景禅师受具足戒。此后,他到处学法,很快就成为一位著名的高僧。

742年10月,两位日本僧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扬州,此行他们要完成一个任务:迎请鉴真东渡。这两位日本僧人就是荣叡和普照,他们是732年随第10次遣唐使至唐留学的留学僧,他们来到大唐,不但为了学习,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寻访戒律律师赴日本。听完日本僧人的来意后,鉴真欣然应允东渡传法,但就是这一点头,竟然六次才成功东渡。

753年12月20日,66岁的鉴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上日本国土。鉴真的到来,对日本的佛教影响甚巨:一是开创了日本的律宗;二是向日本介绍了天台宗;三是为日本密宗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医药、建筑、书法、雕塑、语言、饮食等方面,鉴真对日本都有积极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

如果说秦汉到元朝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以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主,那么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的2.0时代,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主。对中国来说,这个转变是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

郑和,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的一个小村庄里。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在进入云南时,明军把当地幼童掳去,郑和正是其中之一,被作为宦官服役。之后因缘际会,郑和赴燕王朱棣藩邸,由此和朱棣有了联系,两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互相成就了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佳话。

永乐二年(1404)正月,正是“靖难之役”功成之日,论功行赏,郑和被朱棣赐姓“郑”。此时的朱棣刚即位,百废待兴,为了向海外诸国传达和平理念,使诸国来朝贡,以增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决定派人出使西洋。因为郑和有勇有谋,无论姿貌还是才干,在宦官中无有出其右者,故委任郑和为正使。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很多国家留下了遗迹,并传播和平理念,引进先进文化。如满剌加是郑和船队开拓的重要据点,据说满剌加人就是从郑和一行中学会的建造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至今当地还有三宝城和三宝井的遗址。另外郑和使团还给当地人治病和传授种田知识。除了在海外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使团还注意吸收借鉴海外的优秀文化,如使团成员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就处处留意各国的风土人情,并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族志。

郑和所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建立了海洋交通中转站,并在满剌加、古里等建立了贸易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出口到海外,刺激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而海外的玉石、香料等也在中国扩大了市场,对相关产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 篇4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创新突破旅游产业

论文摘要: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有关各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在山西旅游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开拓创新,寻求突破,努力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产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认识山西旅游产业

(一)重新认识山西省旅游资源

谈到山西的旅游资源,人们常用“资源丰富”和“旅游资源大省”来形容。山西的旅游资源到底怎么样?在全国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认清自我,知己知彼,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业都有重要意义。从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的数量看,全国目前共有29家,山西就有平遥古城和大同云冈石窟2处,位居北京、四川之后,同安徽并列第三。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来看,全国现有176处,山西占有5处,同河北、湖北省并列全国第九。从4A级旅游数量来看,全国现有443家,山西仅有10家,占全国的2.2%。从品位来看,山西既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等人文资源,又有五台山、恒山、芦芽山、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等自然独特的自然风光,很多景区都具有惟一性,这是我们旅游的王牌。从分布来看,这些顶级的景区景点,从北到南,沿大运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串,构筑了山西省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支撑山西旅游发展的基石。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并不等于商品,只有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而我们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光产品占主体,主要是文物古迹游居多,度假、休闲游比例较少,淡旺季也过于明显;二是相当一部分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不配套,难以形成旅游精品和绝品;三是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交通不畅;四是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影响,商务客人少。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山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比较优势,但我们还远没有形成旅游商品比较优势,这严重影响了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重新认识山西的旅游产业基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西旅游业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一是全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据统计,全省旅游经营单位已达到5605个。其中,全省旅游景区(点)已发展到136个,旅行社已发展到426家(国际旅行社23家,国内旅行社40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6万人之多,间接从业人员达80多万人。二是全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大运高速公路纵向穿越全省8个地市,连通或辐射近80个旅游区(点),连接北京、西安两大国际旅游城市,与京、冀、蒙、秦、豫等周边省市区的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国内航线可直通全国38个大城市,开通了并港旅游包机航线。太原机场也已被国家民航总局批准升格为国际机场,为山西告别没有一级旅游市场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山西旅游企业仍存在着小、散、弱、差等问题。全省营业额不足100万元的旅行社185家,占61%,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仅有11家,占4%。全省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目前,全省共有星级宾馆(饭店)236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饭店目前仍为空白,四星级17家,三星级以下为219家,各占全国的3%。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全省旅游企业领导层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微乎其微。外语导游短缺,全省6353名导游中,外语导游仅有505人,占导游总数的7.95%。

(三)重新认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我们只有认识和尊重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其发展。

1.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是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市场,可以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娱乐业以及对外贸易等发展。正因为如此,发展旅游业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和配合,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牵涉到很多行业,离开了这些行业的支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坚持用大旅游的观念来统一认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发展旅游业,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旅游经济发展。

2.旅游业具有可超前发展的特性。旅游业的发展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总是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展,商务旅游就越发达,旅游总量也就越大。这是一般现象,但我们绝不能得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的片面结论。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共性来看,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旅游业是依托性很强的产业,但它的发展不完全依托和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最大的资源,市场是最大的优势,哪儿的旅游产品有需求,哪儿的旅游资源有市场,哪儿的旅游业就有发展。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社会不缺少供给能力,缺少的是市场需求,旅游业之所以有目前这种发展形势和发展局面,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有大的市场需求。

3.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经济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模式,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来组织。二是旅游产品多数是公共性产品,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顶级的旅游资源是国家所有,按照经济学原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当然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机制,由于各国经济制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全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对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早日把山西的旅游业建成全省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现从战略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壮大可以为众多行业带来商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其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凝聚起来和调动起来,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一点,绝不是旅游部门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的山西,光靠市场调节,目前还是难以奏效的。外省的很多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把手工程”。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是与几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四川省旅游业之所以能在最近几年大步追赶云南,也与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一个省如此,一个地市也如此。河南的焦作市,直到上个世纪末期,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小,在全国也没什么名气。之后新来的市委书记十分重视旅游业,短短几年内,就把焦作云台山打造成了响当当的4A级景区,使焦作市跨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成为河南各地市中发展旅游业的一面旗帜。

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各有关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而绝不是要让政府包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并不矛盾。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能不能赢得这个市场,提高山西旅游在这个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促进山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也绝不能游离于党

委、政府的工作主线之外。否则,山西的旅游业就很难尽快发展兴旺起来。

(二)坚持产业扩张战略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目标,我们需要有一支过得硬的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着力打造山西旅游企业的航空母舰的同时,更要注重放低旅游产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实现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的数量扩张,进而使企业和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发展以名胜古迹观光为主的旅游开发战略

从山西总体情况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度假游客还不能成为山西旅游接待的主体。这是因为:(1)山西省的旅游优势在于文化底蕴厚重,佛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以及太行山和黄土高原的独特地理风貌是山西旅游的长项,吸引的全是观光客。如果不继续大力抓这个市场,就容易丢失自身的优势。(2)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能真正吸引大批量度假游客的,一是夏季的海滨,二是冬季的滑雪地,三是高尔夫球场。山西在这些方面是弱势。

(3)从旅游度假设施来看,目前山西上档次、上规模的度假区还没有。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产业,当前还需要在大量吸引海内外观光游客上下更大的功夫,还需要继续开发以观光游客为主的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发展度假游和其他特种旅游。比如大力开发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在城市郊区积极发展适应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需求的大众化旅游度假设施,开发大众化的度假旅游,以进一步优化山西旅游产品的结构。

丝绸之路历史故事 篇5

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更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在热情谈论这条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时,却很少问问它是否真的可以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或者称为“和平友谊之路”。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这条丝路曾经是世界上路程最远、为时最长、同时意义也最重要的国际商道。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地理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说道:“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他还说:“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Sesterces)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虽然他说的贸易数字无从证实,但这段话也表明:早在公元之初,丝绸之路已把欧亚大陆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以及中间的印度联系了起来。

然而,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不宜夸大。

首先,交通运输方面,这条丝路是一条极尽艰难险阻的路程。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少变化。在汉代,它西起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经西亚、中亚,最终到达中国的首都长安。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覆盖范围扩大,西起地中海东岸与黑海沿岸港口城市(例如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阿勒颇、君士坦丁堡等),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再汇集于咸海附近,然后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西安。

无论是哪一条丝绸之路,一路上尽是高山、大漠、草原、荒野,大多数地方人烟稀少,许多地方甚至人迹罕至。唐代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行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到了梵衍那国,“在雪山中,涂路艰危倍于凌碛之地,凝云飞雪曾不暂霁,或逢尤甚之处则平途数丈。故宋王称西方之难增冰峨峨飞雪千里即此也”。又“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氷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覩其际。其凌峯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旅途极尽艰难。元朝初年人周密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不生草木,亦无水泉,尘沙眯目,凡一月方能过此。每以盐和面作大脔,置橐驼口中,仍系其口,勿令噬嗑,使盐面之气沾濡,庶不致饿死。人则以面作饼,各贮水一槛于腰间,或牛羊浑脱皮盛水置车中。每日略食饵饼,濡之以水。或迷路水竭,太渴,则饮马溺,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马可·波罗行经中国新疆的罗布荒原时,从荒原的最窄处穿过,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倘若要穿过其最宽部分,则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人们要过此荒原,必须要准备能够支持一个月的食物。在穿越荒原的三十天的路程中,不是经过沙地,就是经过不毛的山峰。特别是帕米尔高原,沿高原走十二日,看不见一个居民。此处群山巍峨,看不见任何鸟雀在山顶上盘旋。因为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食物也很难煮熟。

直到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中亚来中国,旅程依然非常艰险。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由于天气寒冷、空气稀薄,人、马几乎不能呼吸,因此而致死者比比皆是,人们只有靠吃蒜、葱或杏干来抵御”。他们经过了一段最恶劣的道路,在滕吉巴达克(Tengi-Badascian)山附近损失了大量财物和马匹,在翻越撒克力斯玛(Sacrithma)高山的时候又冻死了许多同伴。在与盗贼、火灾、山岭、风雪相争斗后,1611月末这支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喀什噶尔的鸭儿看城。此时距鄂本笃等离开果阿东行已有一年。鄂本笃所带的马有六匹都死于冻饿困乏。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特别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据马可·波罗在罗布荒原所见,商人们用骆驼的多,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例如连接欧亚海上贸易的苏伊士地峡,长不过160余公里,沿途是沙漠,货物运输只能靠骆驼。适应这里天气和地理情况的阿拉伯骆驼,在最佳状况下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他们将食物和商品装在驴子和骆驼背上,如果这些牲畜在走完这个荒原之前就已精疲力竭,不能再使用的话,他们就把它们杀而食之。

其次,前近代时期的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政权)的领土往往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出现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地方。不少地区在若干时期中甚至没有国家(或政权)管治,成为政治管辖的真空地区。这种情况使得国际贸易成为高风险的事业。特别是前近代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这样一来,使得从事国际贸易的商队更加成为沿途盗匪垂涎的目标。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另外一次与商人通行,有一日,“同侣商胡数十,贪先贸易夜中私发。前去十余里,遇贼劫杀无一脱者。比法师等到,见其遗骸无复财产”。蒙古帝国时期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丝路得以重现繁荣。但是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盗匪依然不少。像著名的商业中心忽里模子城附近就因有成群的强盗不断袭击抢劫商旅,所以极其危险。蒙古帝国瓦解后,中亚地区大多数时期处于混乱状态。鄂本笃于1603年3月从印度启程前往中国,在拉合尔随同商队出发去喀布尔,同行的有500人,已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但途中遇到盗匪,多人受重伤,鄂本笃和其他几人逃到了树林里才得以脱险。因此之故,商人只能结成大团伙,携带武器,雇用卫队,以对付小股盗匪。荷兰人白斯拜克于1560年奉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任驻奥斯曼帝国使节。他在伊斯坦布尔见到一位旅游中国的土耳其麦沃拉纳教派的伊斯兰传教士。此教士讲了他去中国经历。他加入了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商队。这个商队规模颇大,原因是路上艰难险阻,非结大队不可。他们一直行抵中国嘉峪关后,方才安全。

第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贸易路线。国际贸易涉及国际贸易的各国(或者领土政权),在经济政策、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以及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等方面都不相同。由于这些差异,进行国际贸易有诸多困难。例如因为贸易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比较困难;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的影响;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参与方众多,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即使在今天,国际贸易也比国内贸易更困难,同时商业风险也更大。至于在前近代时期,情况就更为严峻了。由于没有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一类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一旦商业纠纷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靠纠纷发生地的统治者的意志来解决。丝绸之路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大小邦国及游牧部落政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许多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氓国家”(rogue states)。它们往往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雁过拔毛,过往商队不得不忍受它们的勒索。即使是那些“非流氓国家”,商队也往往要向它们上贡,寻求它们在其境内经过时予以保护。更严重的是,这条路上的政治状况很不稳定,正如罗伯特(Jean-Noel Robert)所说的那样,在罗马帝国时代,丝绸之路沿途所经之地区政治相对稳定,因此无论怎样困难,东西方之间的道路还是通贯了近两个世纪。但是公元3世纪以后,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安全得不到保证,贸易也随之越来越少。

以上各种情况,都大大增加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成本。由于贸易成本高昂,因此丝绸之路贸易只能进行丝绸、宝石、香料、黄金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商品贩运。难怪这条商路被称为丝路,而活跃在这条丝路上的“胡商”、“番客”(特别是波斯商人)在唐代文献中多半被描绘为慧眼识宝的人。美国学者拉铁摩尔说:“长期贸易主要是奢侈品的交换,丝(后来又有茶和瓷器)是中国的输出品。金、玉、良马,喀什以西的五金、葡萄干一类的珍味,奴隶、歌女、乐工等都输入中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商品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不大,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亚和西亚向中国输出的最主要货品实际上是马匹。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说:“中国人在与西亚的贸易中仅仅偏爱唯一的一种西方产品,即作为阿拉伯马之先祖的波斯马。”这种马就是中国古书上说的汗血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拉丁名Akhal-teke horses)。汗血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而这种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会导致马的皮肤上出现红斑,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这种马也被称为汗血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汗血马日行千里,汉武帝时外国进献乌孙马,武帝见此马神俊挺拔,便赐名“天马”;后来又有人进贡了西域大宛的汗血马,于是他又将乌孙马更名为“西极马”,而称汗血马为“天马”。由于种种原因,波斯马不能很好适应中原的水土,因此未能在中国繁衍起来,因此以后不断有西域良马输入中国的记载。直到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仍有“西域献千里马”的记载,这是目前发现的明朝与西域朝贡贸易的最后一次记载。不过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以进贡方式输入的中亚、西亚良马的数量已经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中国人发现从北面的蒙古高原和中国东北地区输入的蒙古马,虽然不如波斯马高大俊美,但价格便宜得多,而且更加吃苦耐劳,因此宁愿购买这种价廉物美的蒙古马。明代中亚、西亚接近中国的地区大部分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蒙古马成为这些地区对明朝的朝贡贸易的主要内容。为蒙古统治者进行这种贸易中亚商人就通过朝贡贸易把马大量送到中国。15世纪,中亚商人马茂德侍奉瓦剌汗也先,并作为瓦剌官员在中国开展贸易活动。他几乎每隔一年来中国一次,大约在9月或10月到达北京,度过冬季,次年春天返回蒙古高原。正统十二年(1447年)他出现在大同的时候,据说率领超过两千人的大商队,带来貂皮一万二千多张、马四千匹,用来交换中国产品。西域各国(或政权)的朝贡使团人数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三四百人;进贡的方物主要是马,数量少则几十、几百匹,多则三千,甚至六千匹。

然而,中国输入马主要是为了军事用途,其输入处于国家严格的控制之下,对于民间经济并无多大意义。不仅如此,明代中后期,西北方边防线退到了嘉峪关长城一线。借助于火器,长城防线有效地防御了北方游牧人的攻击,因此明朝不像汉、唐两朝为了西北边境的安全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来对抗北方和西北的游牧人,从而也不必从外地大量输入马匹。换言之,马匹输入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各国(或政权)之间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是明朝笼络其他国家(或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贸易完全取决于有关国家(或者政权)之间的政治关系,因而不是真正的商业活动。由于朝贡贸易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性质。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使得这种贸易成为明朝政府的沉重财政负担。由于中国在这种朝贡贸易中实际上是赔本的,所以费正清(John Fairbank)说:“不能说中国朝廷从朝贡中获得了利润。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在中国看来,对于这一贸易的首肯更多的是一种帝国边界的象征和一种使蛮夷们处于某种适当的顺从状态的手段。”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对历史有兴趣的国人抱怨,在这种朝贡贸易只是为了满足中国皇帝的虚荣心,“花钱赚吆喝”。

明朝中后期,一则由于财力紧张,二则越来越意识到丝绸之路贸易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明朝政府对维护丝路贡赐的愿望和能力都在日减之中。明朝政府派遣出使西域的人数减少乃至没有,双方往来成为西域人单方面来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朝贡贸易违背了商业以牟利为目的这一根本原则,因此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到了隆庆初年,朝贡贸易制度也基本瓦解了。

事实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商贸早就衰落了。由于路途艰难,沿着丝绸之路来做生意的各国商人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中国这个富庶之乡后,都乐不思蜀,不想再回去了。周密说:由于回回商人从中亚到中国“如登天之难”,因此“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宜乎不复回首故国也”。这些外来客商不想从原路返回故土,中国本土商人更不愿沿着这条艰辛之路去那个危险之地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怎么进行呢?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贸易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造成丝绸之路贸易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地的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换言之,中亚、西亚地区需要中国产品,而中国则基本上不需要这些地区的产品。阿里·玛扎海里正确地指出:“中国当时与世界的其余地方比较起来极为富裕和技术发达。中国生产和拥有一切,它丝毫不需要与胡人从事交易。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在想到用鸦片采交纳茶叶和瓷器价款之前就发现了这一事实。”明朝人对这一点知道得很清楚。嘉靖初年,都御史陈九畴、御史卢问之向嘉靖皇帝提出:“番人之所利于中国者甚多”,而中国却不仅未从中获利,反而受害,因此要求明朝政府“闭关绝贡,永不与通”。这个建议也获得兵部的支持。虽然明朝政府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丝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随着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丝路贸易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因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丝绸之路的历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在经济上则否。到了近代,随着大规模商贸活动的发展,这条丝路上的贸易更是已经成为过时之物。正如任何历史上存在过的客观事物一样,丝绸之路也是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那种把丝绸之路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永远的通道”的说法,肯定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最后,我还要说一说,以往人们在谈论丝绸之路时,往往把它描绘为充满鲜花和歌声的和平友谊之路。然而问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都是这样吗?

如前所述,丝绸之路沿途充满各式各样的国家和政权,政治状况极不稳定,反复多变。一些强势的地区势力(特别是游牧政权)往往通过这条通道向外扩张,而中国往往是这种扩张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过去往往为人忽视,但的确是历史事实。

阿拉伯人于公元7世纪中叶从沙漠中兴起后,迅速征服了欧亚非广大地区,建立了广袤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籍中称为大食国。早在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达到中国。唐朝开元三年和五年(715、717年),西突厥部落突骑施联合大食向唐朝的安西四镇(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发动过两次战争,均被唐军击退。为了消除大食的威胁,天宝十年(751)四月,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唐、番联军三万人从安西出发,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城下。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军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派遣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部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一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一万迅速赶往怛罗斯城,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配合唐军作战的葛逻禄部兵突然逃跑,导致唐军战败,高仙芝率领残兵数千逃回安西。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安西驻军东撤,参加平乱,于是西部防线空虚,中国本土暴露在大食兵锋之前。幸亏此时吐蕃勃兴,占领了西域,与大食鏖战,阻挡了大食东侵。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这个新形势,从长远处看,吐蕃阻止武力传教的大食东侵,使汉族文化免于大破坏,又为后来回纥西迁,定居在天山南北作了准备,对中国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到了明代,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差不多就在明朝建立的同时,中亚兴起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游牧政权——帖木儿帝国。这个帝国的创始人是帖木儿(1335-14),历史上也称为“跛子帖木儿”。他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嫡派后裔,并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自居。帖木儿的势力兴起于中亚的河中地区,迅速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此人以残暴著称,对一切敢于抗拒的敌人进行大屠杀,并用被杀者的头颅建立人头金字塔,以警示他人,不得反抗。他一生都在征战:三征花刺子模,六次或者七次征伊犁,两征东波斯,三征西波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东欧的金帐汗国、中亚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印度德里苏丹国等伊斯兰强国,并对俄罗斯发动了两次战争。中亚、中东、印度的重要城市报达(今巴格达)、布鲁萨、萨莱、焉耆和德里等著名城市都遭到过他的洗劫。通过三十多年的征战,他建立了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帖木儿帝国,定都于撒马尔罕。他到了晚年打算要征服中国。此时明太祖建立了明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派使者傅安、刘伟等出使西域,来到撒马尔罕后,被帖木儿王朝逮捕,经过长时期的谈判后才获释。尔后,帖木儿于洪武二十、二十五、二十七年(1387、1392、1394年)三次派使者携带礼物到明朝,呈上了措辞谦卑的称臣书信,以刺探明朝的虚实和麻痹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派傅安携带一封向帖木儿表达感谢的信到撒马尔罕。但在此时帖木儿已经宣布他要征服中国以迫使中国人皈依伊斯兰教,并且开始在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讹答刺城聚集大军。傅安尚未返回,明成祖已即位。成祖得到帖木儿准备入侵的消息,立即命令甘肃总兵宋晟进行戒备。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兴兵二十万远征中国,途中突然于次年(1405年1月19日)在讹答刺城病逝,终年71岁。在他壮丽的蓝色圆顶的陵墓内的绿玉色棺材上,写着他的豪言:“只要我仍然活在人间,全人类都会发抖!”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对此事进行评论说:“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亚兴起的帖木儿汗国,正决心恢复蒙古帝国东方的故有版图。1404年,靖难之后结束第二年,帖木儿大汗从他的首都撒马尔罕;出发东征,进攻中国。不料在中途逝世,军事行动中止。如果帖木儿不适时的死,根据已知的资料推断,以明王朝以那残破的力量,势将无力抵抗。一个新的异族统治可能再现。”柏杨仅只提到“新的异族统治”,然而与以前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态度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汗不同,明朝现在面对的是一位狂热的圣战领袖,力图用武力迫使中国人改宗伊斯兰教。如果帖木儿的计划成功,中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帖木儿帝国之后,中亚一些统治者依然企图染指中国西北地区。1517年,满速儿汗从哈密向甘肃的敦煌、肃州和甘州方向攻击中国本土。与此同时,他的弟弟、喀什噶尔的统治者赛德汗把圣战引入了吐蕃人的拉达克地区。《明史》和《拉失德史》都记载了满速儿汗对中国的战争,《拉失德史》并指出这是一次反异教的圣战。在圣战的威胁下,嘉峪关以西地区各族人民大多皈依了伊斯兰教。

这些中国所面对的严重威胁都是来自丝绸之路。因此把丝绸之路想象为歌舞剧《丝路花雨》所描绘的那种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和平友好景象,当然不符合历史。

有鉴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到了明代中后期,明朝政府重新考虑以往对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政策,采取更为现实的对策。为了保障西北地区的安全和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秩序,明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所,又称“关西七卫”、“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作为处理这些地区事务的机构。经过多年的考量,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政府将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这一行动不仅表现了明朝将边防线收缩到其力所能及的范围,而且也表现了明朝不愿意再介入中亚地区的纷争。

山西历史教案10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台山:四大佛山之首

2、了解五大禅林各有千秋特色

3、熟悉青教布衣素食,黄教吃荤食肉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神秘黄土地三晋佛与道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宗教伴随着三晋文化的兴起而兴起,三晋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山西人在一块山河阻隔的天地里,一方面塑造了自己的神,同时也不断地被输入外来神,并把他们山西化。佛门生意在山西做得特别旺盛。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教派,在山西虽不如域外传入的佛教影响深广,但遍及全省各地道观古建极为丰富,特别是在晋南、晋东南一带更为突出。民间对道家师祖的信奉祭祀也更趋普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二、新课讲授:

翻开山西漫长的文明史册,有哪一页不弥漫着神庙的香火?那晨曦中五台山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巧夺天工的应县木塔,令人称绝的恒山悬空寺,香烟缭绕的解州关帝庙,永乐宫精美壁画,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记录着宗教发展的一个个印迹。在这块黄土地上,先民们曾和成千上万的天神、佛祖、仙人、妖魔、鬼怪,乃至掌管茅厕的溷神,作祟的狐魅一道穿越荆棘丛生的生存之路。一、五台山:四大佛山之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

古往今来冻死、饿死、摔死在大朝台路上的信徒不乏其人,去黛螺顶小朝台两全其美文殊有“佛母”之名,五台山佛母洞是上苍的杰作五台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圣地之首。它位于五台县东北隅,滹沱河支流清水河上游,东与河北省毗邻。境内有五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其项皆平坦宽阔,状若垒土之台,故名。这五座巍峨佛山草木葱茏,异卉竞放,秀色可餐,令人神往。按所居方位,它们各有一个充满诗意的“芳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以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在五峰环抱之下,以台怀镇为中心,佛寺古刹星罗棋布,古钟白塔,清泉溪流,古木苍翠,芳草如茵,一派人间天堂,佛国风光。

山西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大佛教圣地,是沾了五台山的光。与洛阳白马寺同年落成,共为中国最古的佛寺。

北魏时期,因当权者信奉佛教,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出现第一个高潮,建有寺庙

当年香火之盛,可见一斑。此后佛教几经兴衰,五台山寺庙也相应增减。特别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因经济贫困,战火频仍,遂致僧尼四散,殿宇荒颓。五台山现存完整的佛寺50处。

据说文殊为释迦牟尼佛九代之祖,有“佛母”之名。佛界有个规矩,一佛出世,万佛拥护。释迦成佛后,文殊甘为释迦弟子,居菩萨之位,助佛弘法,或许这是冥冥中的一种默契吧。

从台怀镇出发,顺清水河南下二十里至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佛母洞,神奇的洞。全洞深15米,分内外两洞,其间有一孔相连。传说,内洞就是佛母之腹,进去就似投胎于佛母,出来后便可成佛,一进一出,可以脱胎换骨,消灾免难,洗却人生烦恼,获得无上的欢乐。但进出都必须先伸手,后入头,再进身体。否则,就会被洞口卡住。更叫人捉摸不透的是,无论肥壮大汉,还是弱小身躯,都能通过。可随人的大小、胖瘦而调节。身落内洞,洞内阴森幽暗,寒凉彻骨。举灯望去,石髓琼浆,结为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洞顶磷峋万状,脚下怪石突起,洞壁渗出丝丝甘露,聚成颗颗珍珠。以石击壁,声脆悦耳。细细寻觅,便可找到佛母的特征。石肝、石肺、石心、石骨,亦真亦幻。洞壁的精细石纹,仿佛是佛母身上的经络血管。而对这如诗如梦的人间奇观,怎不叫人联想万干。佛母洞,你是天工的杰作,你是神奇的传说。

五大禅林各有千秋特色

五台山的寺庙各有千秋,艺术特色绚丽多姿。

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寺庙,有殿堂楼房四百余间。建筑多带宫廷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五台山为啥列四大佛山之首

青教布衣素食,黄教吃荤食肉

三、课堂小结:

山西人在一块山河阻隔的天地里,一方面塑造了自己的神,同时也不断地被输入外来神,并把他们山西化。佛门生意在山西做得特别旺盛。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教派,在山西虽不如域外传入的佛教影响深广,但遍及全省各地道观古建极为丰富,特别是在晋南、晋东南一带更为突出。民间对道家师祖的信奉祭祀也更趋普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四、板书设计:

神秘黄土地三晋佛与道

1、五台山:四大佛山之首

2、五大禅林各有千秋特色

3、青教布衣素食,黄教吃荤食肉

五、课后作业:

新时期山西品牌的崛起之路 篇7

品牌是在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为了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实现其商品服务的价值, 在区别和展示自己的主张时, 使用的特有的各种名称和标志, 它可以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或者是三者的组合。

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渐并深刻的意识到, 在世界经济的角逐中强势品牌的拥有者往往是舞台上的主角, 他们引领市场并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可以说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 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 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 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二、山西品牌现状分析

在认识到品牌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之后, 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品牌竞争力, 本文旨在从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地区分析潜在品牌的实力, 以辐射到全国。山西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朴实的风土人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独特的地理环境逐步形成了山西人外向开拓与内敛保守这种两重的思维方式, 这也使山西品牌有了与生俱来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缺陷。

1. 山西品牌优势分析。

山西人含蓄、内敛, 做事兢兢业业, 追求实实在在。商业活动中讲究诚信为本, 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礼教、礼节,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湛的工艺技术山西醋可追溯到3000年前,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革新工艺, 使之日趋完美。在清初顺治年间一名叫王来福的“醋仙”在清徐城关开办了“美和居”醋坊, 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 大胆地改革、创新, “冬捞冰, 夏伏晒”, 让水分蒸发, 留下精髓。正是山西人厚道实诚的做事风格和精湛的工艺, 打造了独特醇正的口味和良好的口碑。管窥见豹, 性格塑造做事风格。

(2) 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面食堪称一绝, 其种类之繁多、口味的地道、做工之精良折服了不少外地游客, 以至日后对其念念不忘, 每年的面食节上地方特产琳琅满目, 人头攒动, 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山西的很多商品从随手把玩物品到美味可口的食物, 尽显浓浓的山西特色。

(3) 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很多文化都被同化甚至淹没, 而至今山西仍有很多神话故事及历史传说, 不管是有着“武松怒劈拦街虎”传说的王状桥, 还是相传能涌酒的神井, 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人们所让人津津乐道, 回味无穷。

(4) 人性的营销模式“礼”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在山西“礼尚往来, 诚实守信”显得尤其可贵, 不论是高级场所还是街头小摊, 都保证童叟无欺, 这种人性、实在的营销模式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也为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 山西品牌的缺点及不足。

山西人的性格始终是个矛盾的统一体, 既豪爽大气又愚顽固执, 既质直侠气又保守悭吝, 既有强悍的内质, 又常常表现得胆小软弱, 内修与外现的双重矛盾造就了山西品牌天生的优劣之势。

(1) 品牌形象弱甚至无品牌山西不乏质优价廉的产品, 也不乏广阔的销售市场, 但是很多产品品牌形象弱甚至无品牌, 没有明确的品牌形象, 不便于消费者从同类商品中将其区分, 更不用说品牌依赖和忠诚了。

(2) 品牌定位诉求模糊醋有美容健身等功效, 于是有的一些品牌就打“礼品”的牌, 可是其包装朴实简单, 价格不高不低, 当礼品送人吧, 不够档次拿不出手;自己家用吧, 有不够实惠, 含糊不清的定位会让消费者就不知所措。

(3) 营销推广力度薄弱含蓄内敛的性格加上低调沉稳的做事风格, 使得山西人在营销上也追求稳扎稳打, 一步一个脚印的营销模式, 广告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没有。汾酒作为国酒虽然也做广告推广, 但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三、让品牌理念深入人心——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

广告能增加品牌的知名度, 如果只重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不重视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依恋, 品牌也不过是徒有虚名。要让消费者发自肺腑的认同, 必须通过深度沟通, 让消费者深刻理解品牌, 从而欣赏并形成品牌忠诚和重复购买。

很多化妆品在在宣传的时候会免费给消费者发放试用装, 并教其美容护肤方法等, 从细节上为消费者考虑, 与其进行深度沟通。企业可参加一些与品牌核心价值相一致的公关活动, 这样, 品牌核心价值就不仅停留在口头形式, 会在人们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到内心, 让人们对品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山西品牌崛起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新时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山西要发展必须打好品牌这张牌, 深刻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及市场形势,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下面两方面问题。

首先, 根据实际情况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能生搬硬套大品牌成功的经验, 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和消费水平不同, 不同企业的性质和经济实力也有好很大差异, 尤其是小企业, 资金不足管理模式不成熟, 不能急于求成, 要从最基本出发, 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其次, 要与时俱进, 设立动态调整模式。品牌核心价值的打造及坚持固然重要, 但墨守成规是可怕的, 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也是不明智的, 企业应审时度势, 依据环境时代的变化, 竞争对手的变化, 顾客消费观念的变化及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以做到与时俱进, 适应市场需求。

五、小结

企业生产一个产品容易, 然而要想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并将其做大做强, 必须要有一个全局观, 有一个统一可行的规划道路, 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 适时的吸取外部经验为己用, 山西品牌要崛起, 要走出去, 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好。

摘要: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代, 品牌在人们消费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品牌的竞争, 谁拥有强势品牌谁就拥有了市场和竞争力。在分析了山西品牌的优劣势后, 对山西品牌的崛起策略及应处理好的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对企业集中资源优势, 提升竞争力和企业效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提升品牌价值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品牌,传播与推广,优劣势

参考文献

[1]《品牌故事-擦亮金子招牌》:中国经济出版社;《品牌故事》栏目著;2006.5;P2

七年级历史丝绸之路同步测试题 篇8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第14课 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一课一练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的:()A.长安 B.洛阳 C.北京 D.兰州

2.因为 被封为“博望侯”,后来西汉派到西域的使者,都被当地人称为“博望侯”。()A.卫青 B.霍去病 C.张骞 D.班超 3.下列各项中,由西汉传入西域的是()①凿井技术 ②胡萝卜 ③大葱 ④黄瓜 ⑤杏 ⑥葡萄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4.在西域活动了近三十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加强了西域和汉王朝联系的西域都护是:()A.张骞

B.卫青

C.窦固

D.班超

5.以下数个地位,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处,如果你带着一批丝绸从中原到大秦去,正确的走法时:()

①葱岭 ②长安 ③于阗 ④安息 ⑤楼兰 ⑥阳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②→⑥→⑤→③→①→④ D.①→⑤→⑥→③→②→④ 6.汉朝时,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是当时的:()A.古代罗马 B.古代希腊 C.古代波斯 D.古代印度 二.材料解析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7.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①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分别指的谁?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

活动探究

8.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开拓视野

考古揭秘丝绸之路东方起点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是西安,还是洛阳,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今年9月中旬正式开始的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有望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丝绸之路的起点争论中,“西安起点说”占据传统地位。也有专家认为,洛阳早在东汉即为首都,在隋唐时期又是著名的东都,是商业贸易中心,从丝绸之路开拓、形成和繁荣的过程来看,洛阳才是丝绸之路的最东的起点。尽管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也有不少证据,由于缺乏有力的佐证,这一说法尚无定论,没有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承认。

发掘负责人之

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队长陈良伟博士接受采访时说,据文献记载,南市是隋唐时期全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集散地,是关(潼关)东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在当时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这一记载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那么洛阳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也能得到确认。

史料记载,隋唐两代洛阳城内都建有规模庞大的市场:北市、西市和南市。南市以经营日常商品为主,在三个市中规模最大,最繁华时商户有三四千家。当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时,各类重要商品如金、银、珠宝、瓷器、皮毛、丝绸等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南市,再从这里发送到全国各地乃至西域、日本等地。

由于南市在隋唐两代的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丝绸之路也正在整体包装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次发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此进行发掘。

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指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途径。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丝绸已传至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各城邦国家;但作为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则开始于公元2世纪张骞通西域,之后不断开拓,形成了由洛阳(或西安)出发,经陇西,过兰州,穿越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经过中亚,或南下印度,或西往伊朗、叙利亚,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资料来自新华社)

答案

1.A 2.C 3.B 4.D 5.C 6.A 7.①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②汉武帝,匈奴,汉宣帝。

8.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舌尖上的山西小学作文 篇9

“平遥的牛肉、太谷饼,清徐的葡萄甜抿抿,榆次太原祁县城,有的是拉面削面香煞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是咱们山西民歌《夸土产》!今天就由我这个小美食家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山西美食吧!

要说山西美食那可多的不得了,浑源凉粉淳而香,驴肉甩饼油汪汪,太谷饼呀香儿软,山西美食数不尽。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的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不过,我最喜欢吃的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蒸的年馍,也叫花馍。虽然花馍只是比普通的馍上多了几颗大红枣,可是形态却不一样,有花朵的,还有十二生肖的,今年是狗年,年馍又增加了少许的`小狗狗花样,它们形态各异,萌萌的很是可爱,都成了艺术品,有人说买回家不舍的吃,摆在家里成了装饰品。过年谣中的“二十八蒸枣花”指的就是春节前蒸年馍的习俗。

闻喜煮饼,也是我的喜好之一。它也是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历史悠久,做工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选用了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就组成了香酥甜美的煮饼。

上一篇: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下一篇:房产委托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