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精选5篇)
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 篇1
上个世纪, 对中国文艺界产生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就是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这篇《讲话》所提出的文艺方针, 在1949年7月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确定文艺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义走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的先进文化始终领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深刻地感受到它对指导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影响。我们搞改革开放, 进行现代化建设, 振兴中华民族, 依靠的是广大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如果脱离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文艺为谁服务?应该怎样服务, 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把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好, 我们才能弄清文艺应该为谁服务, 怎样服务, 正确地、目的明确地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创作。
毛泽东主席在谈到立场问题时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 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 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批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确的立场。”我们对人民群众有没有感情, 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文化文艺的走向的问题, 我们创作出的文艺作品, 所反映、所歌颂、所赞美的东西是为谁服务的问题, 我们的国家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候, 是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们舍生忘死抢救国家财产, 抢救老百姓的生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正是由他们来创造, 他们无私的奉献, 不求索取, 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财富。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我们的民族富强, 站在了世界民族之巅。他们的优良品质, 高尚道德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我们理应歌颂人民的真善美。毛泽东主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难, 我们不能忘了哺育我们的人民, 只要走进人民大众, 就不难找到这个答案。试问这世间有什么能打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作品才是我们的真爱?什么样精神生活是我们所渴求的?是什么作品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 丰富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当你对此还有什么困惑时, 你不妨走进我们祖国的边防哨卡、海岛前哨、进入工厂、深入矿山、走进乡间麦田, 你就找到了答案。了解我们的战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的生活和感受, 你就走进了人民群众, 贴进了生活、贴进了实际、贴进了农民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好作品, 当年魏巍在朝鲜战场写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动, 人民作家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民间歌手创作的《东方红》等作品,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写出了老百姓真情实感、真心世界, 它朴实无华、真情表白;不虚假不作作, 不靠低俗妖媚哗众取宠, 不歪曲人民的现实生活, 不歪曲人民的精神需求。使这些文艺作品成为人民所喜爱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代表着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代表着我们党的先进文化, 它起到了去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并回报激励全体人民, 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作品的成功就源于用毛泽东主席的这篇《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指导创作。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 使文艺作品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使作品获得巨大成功。今天这一切对我们仍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二、我们的所宣传的文化要对人民负责, 对党负责, 对祖国的下一代负责, 对中华民族的前途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监督, 狠狠打击反动腐朽文化。
现今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民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 人民也逐渐走向共同富裕, 国富民强, 国威军威大振, 我们在尽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它们勾结在一块, 加紧对中国采取政治、经济, 文化, 军事上的进攻, 阻碍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 反动活动越来越猖獗, 我们不能再麻痹, 我们要提醒广大人民群众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防止一切外来入侵。
现在的电子传媒高速发展, 网络文艺丰富多彩, 各种文化冲撞, 对我们的青少年有巨大的诱惑力, 未来又将有几亿农民进城务工, 他们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接班人和建设者, 文化市场需求很大, 怎样引导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汲取正确的东西, 摈弃糟粕, 使我们的文化文艺生活充满阳光, 健康向上地发展应是全社会共同努力, 形成共识的东西, 我们要用党的先进文化引导群众, 我们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研究新问题, 加快发展我们的网络文化, 尽快弥补我们的不足, 使我们的网络文化尽快地繁荣起来, 让党的先进文化占领这个最大的阵地, 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在做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同时要使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把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优秀动人的事迹推向市场广泛宣传, 结合各种不同的人群的精神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东西,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引导他们, 要专门关注这两大群体, 一个是我们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一个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我们为要将要到来的文艺大繁荣时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把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和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在一起学习好去进行创作, 我们要把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继承下去。尤其是青少年接受新思维多且快,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为他们负责, 为国家民族负责。我们灌输什么样的文化就是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 这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为了金钱丧失了道德, 迷失了方向, 丢了立场, 没了原则, 在文化文艺舞台上把一些低级趣味, 乱七八糟的东西统统搬了上来, 亵渎我们的文化, 我们有一些党员干部观之听之任之, 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已经腐化堕落。喜欢欣赏低级趣味的东西, 迎合西方腐朽文化生活方式。不但不制止而且还津津乐道, 这些野蛮下流哗众取宠的东西严重搅乱文化市场, 毒害了一批人和青少年, 影响十分恶劣。使愚昧无知的人更加愚昧。遭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和痛恨, 这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文化工作没有做好提出的批评, 应引起我们的党员干部高度反省和自律。要铲除这种毒害社会的现象, 不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我们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自觉地用党的先进文化去战胜他们抵制他们。谨记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党的宗旨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走文化为人民服务之路,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要与人民共享, 获得人民的支持, 就拥有了人民的监督, 最终党的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资产阶级腐朽落后的文化。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获得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和谐统一、高速发展。
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 篇2
充满法式风情的击剑表演、巴黎红磨坊的康康舞,轻歌曼舞中,法国卡斯特兄弟股份公司60周年中国站庆典华丽上演。法国卡斯特兄弟公司现任总经理阿兰•卡斯特、法国卡斯特集团国际部总裁杜宪•阿朵夫和中国首席代表毕杜维同时亮相,超过40多家中外新闻媒体,部分行业领导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官员参加了此次盛典。
而就在当天,在大洋彼岸的法国,由于金融危机已经的经济衰退,进而导致的工人罢工事件达到了一个高潮。尽管卡斯特公司在全球的财务数据显示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中国地区的迅猛发展才是这次卡斯特公司高调庆祝的真正原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这个理由很充分。
60年增速迅猛:已成欧洲老大
8月,卡斯特在北京嘉里中心高调联姻张裕时,卡斯特是欧洲第二大、全球第五大葡萄酒集团,而在3月25日晚宴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经理阿兰卡斯特先生给出的排名是法国第一、欧洲第一、全球第三,
1949年由皮埃尔•卡斯特先生及其8个兄弟姐妹创建的卡斯特公司,经过六十年的辛勤耕耘和拓展经营,公司现在拥有十九座酒庄、上百个葡萄酒品牌,产品遍及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等1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阿兰卡斯特先生介绍,,公司成品酒在全球的销量超过5亿瓶。其国际业务占整个业务的35%。
自上世纪90年代伊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新世界国家的不断冲击,欧洲的葡萄酒企业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滑坡。而卡斯特则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并最终在欧洲称雄。这其中,除了不断地利用资本的力量收购酒庄外,卡斯特在收购法国著名葡萄酒连锁店Nicolas事后被证明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当天的发布会上,记者问到阿兰卡斯特会不会在中国也会考虑收购一个终端连锁店的时候,阿兰卡斯特给出了中国式的回答:“目前我们和中国的十大代理商合作很好,我们也在对中国的终端连锁进行考察,不排除在中国收购终端连锁店的可能。”
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 篇3
葫芦在《诗经》创作的时代已被广泛种植, 这一点可以《诗》为证。《豳风·七月》中“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的“壶”即是“葫芦”, 这里以“葫芦”作为食物或容器。《大雅·公刘》中“执豕于牢, 酌之用匏”的“匏”即葫芦, 此处用葫芦作饮酒的酒樽。《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 济有深涉。深则厉, 浅则揭。”是将葫芦作为“腰舟”以渡水。《卫风·硕人》“齿如瓠犀”是用葫芦籽的洁白整齐来比喻庄姜的牙齿, 这里葫芦已多少带有审美意义上的观照, 当然这种观照还是与当时的现实条件 (如对葫芦的熟悉故拈来作比) 是紧密相连的。但葫芦似乎不仅仅有这样现实层面的意义, 它常常被上升到一种祖灵崇拜层面而加以膜拜。
本文试从以下三点来阐述葫芦祖灵崇拜在《诗经》中的表现。
一葫芦以象征的形式承载了先民的祖灵崇拜意识
古代无论是洪水神话还是造人神话都与葫芦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洪水神话中关于葫芦的故事存在着兄妹二人或借葫芦以泅渡, 或避于葫芦而逃生, 或种植葫芦以繁衍人类, 这些神话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先民。在汉、彝、怒、白、哈尼、纳西、拉祜、傈僳、阿昌、景颇、基诺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始祖神话和洪水神话中, 都有关于葫芦的传说。
大家所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 其中盘古即槃瓠, 而槃瓠即葫芦, 这里葫芦就与创世始祖发生了联系, 人们对葫芦的先祖崇拜意识与这一神话有着密切渊源。
古代瓜祭习俗反映了葫芦祖灵崇拜意识。先民们慎终追远, 相信祖先有灵, 渴望得到祖先亡灵护佑, 使子孙后代繁衍不息, 家族昌隆不衰。为此, 古代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敬老活动, 中国很早就有“瓜祭”祭祀祖先的形式。《礼记·玉藻》:“瓜祭上环, 食中, 弃所操。”这一习俗在《诗经》中也有记录。《大雅·信南山》就是周王祭祀祖先祈求福祉的乐歌。其中“中田有庐, 疆场有瓜, 是剥是菹, 献之皇祖。曾孙寿考, 受天之祜。”表现了“瓜祭”的风俗。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 作为祖灵象征的瓜 (葫芦) 为什么可以被吃掉呢?因为“作为图腾或神物的动植物, 一般被视为禁忌而不准人们食用, 但也有把这种动植物作为一种佳品, 既供奉给神或图腾享用, 又可以作为人的食物。瓜也就是这样, 既是图腾, 又是祭品, 还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二葫芦崇拜反映了敬老孝亲的文化心理
敬老孝亲的瓜宴习俗在《诗经》中有记载。见《小雅·瓠叶》一诗:“幡幡瓠叶, 采之享之。君子有酒, 酌言尝之。有兔斯首, 炮之燔之。君子有酒, 酌言献之。”这里“斯”是白的意思, 烹制葫芦作蔬菜, 燔炙白兔作佳肴。根据瓜祭的风俗, 以葫芦为菜蔬有祭祖之意, 而关于白兔的传说与孝亲敬老密切相关, 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 而《瓠叶》中对白兔炮燔炙烤制成佳肴无疑应具有敬老之意的 (这一观点来自王建堂的《白兔——孝亲的灵性符号》一文) , 故本篇不宜被当做普通的宴饮宾客之作, 而是在祖灵崇拜思想影响下敬老思想的表现。
三葫芦的祖灵崇拜与先民生殖崇拜意识密切相关
上述的葫芦神话虽形式种种, 但都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葫芦外形与正在孕育的母体的形态相似, 这就让人们对葫芦生发出生殖意义上的崇拜。在古代, 尤其是在前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 集体的力量显得非常重要, 这就使人的种族繁衍上升为一个重要问题。而葫芦生人的传说以及葫芦自身多籽、生命力旺盛、葫芦外形与人类母体孕育时的相似性特点都为葫芦生殖崇拜提供了条件。
直到现在, 仍有民谚“南瓜葫芦结一千”的说法, 反映了葫芦的生殖繁衍能力旺盛。而在汉族古老的婚礼仪式中, 多在新郎、新娘的衣被上写有“瓜瓞绵绵”, 或者绘有大小葫芦等图案;如果婚后不育, 则举行偷瓜送子巫术。所有这些都反映出葫芦与生殖崇拜的关系。
而彝族的“破壶成亲”的习俗则同样反映了对葫芦的生殖崇拜意识。葫芦在彝族当地被认为是象征孕育胎儿的母腹, 故婚礼中的装有草木灰葫芦必须砸碎, 预示今后顺利生育的好兆头。
总之, 先民的这种将葫芦作为祖灵崇拜的载体象征与其植物崇拜意识不可分割, 先民认为万物有灵, 尤其是对形似外物的模拟能让自己产生相似的功能深信不疑, 这些都是形成葫芦的祖灵崇拜意识的重要条件, 而《诗经》作为先民早期的乐歌, 记录了先人对葫芦祖灵崇拜的心路历程, 使得葫芦“是一种人文瓜果, 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
摘要:本文对葫芦祖灵崇拜与古代洪水神话、盘古神话的关系进行溯源, 分析先民祖灵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关系, 并透视祖灵崇拜的心理原因, 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诗经》中反映祖灵崇拜及与之相联系的敬老孝亲的诗篇, 分析了葫芦作为生殖崇拜意识象征在《诗经》中的表现。
关键词:葫芦,祖灵崇拜,生殖崇拜
参考文献
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 篇4
一、葫芦丝文化的简介
(一) 葫芦丝
葫芦丝, 顾名思义, 其是由葫芦做成的乐器, 而“丝”意在表明其音色的轻柔、优雅、唯美、细腻。它又叫“葫芦箫”, 属于吹管乐器类。它是用小葫芦作小音箱, 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于葫芦小箱下, 最长的竹管有七个音孔。吹奏时, 手指控制音孔, 奏出旋律, 而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 与旋律构成和声。其音乐极具表现力, 深受云南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同时, 因其“外观古朴, 典雅, 简单易学, 小巧易携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音乐爱好者和旅游者的推捧。葫芦丝主要在傣族地区中广泛流行,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 在重大节日中, 葫芦丝成为主角, 扮演着丰富人们生活, 陶冶情操, 抒发情感, 熏陶氛围, 传情达意的重要角色。
(二) 葫芦丝文化
葫芦丝文化是围绕葫芦丝为中心而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精神财富积累。它涵盖了葫芦丝的传说、起源、制作、演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依托于傣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 对情感的寄托。独具特色的葫芦丝文化已成为傣族人民的标志之一, 逐步传播于国内外。以葫芦丝乐器音乐创作的民间民族艺术家, 如哏德全、李春华、魏仕建、岳小卜等为葫芦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编写了一系列葫芦丝学习教程, 以及葫芦丝制作技艺等。他们的贡献在于不仅宣传了葫芦丝文化, 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 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兼收并蓄了多种音乐文化因素, 促进中华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其最终实现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葫芦丝文化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用的表现
葫芦丝文化作为民族民间乐器文化之一, 其最明显的功能就是起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作用。
首先, 葫芦丝文化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补充。葫芦丝文化承载着傣族人民关于爱情的美好传说。在关于葫芦丝的起源里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一个傣族小伙子, 在一次洪水中, 他为了救心爱的姑娘, 抱着一个葫芦, 不怕艰险, 冲破洪浪, 最终救出了姑娘。小伙子的对爱情的坚定感动了佛祖, 于是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他, 小伙子拿起金葫芦吹起了美妙动听的旋律, 顿时万物祥和, 鲜花盛开, 孔雀开屏, 祝福这对年轻的情侣。至此, 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在今天, 用葫芦丝演奏情歌已成为傣族青年求爱的重要方式之一。葫芦丝起源传说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爱情的忠贞执著、坚定不移, 同时也表现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精神特质, 已成为这个民族独有的特征, 丰富着其民族文化内涵。葫芦丝传说文化不仅丰富了傣族音乐文化的起源, 也增加几分传奇的神秘色彩, 体现了傣族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 葫芦丝文化展现傣族人民独有的艺术创造力。包括有: (1) 制作上的创新。葫芦丝构造看起来简单朴实, 但却展现了傣族人民的创造力, 能将看似平常的物件, 打造成能创造出具有美妙细腻的音乐的乐器, 此外, 民间艺术家们还推陈出新, 不断改良葫芦丝的制作技巧。 (2) 艺术成果的创造。《月光下的凤尾竹》、《侗乡之夜》、《竹林深处》、《婚誓》等等家喻户晓, 耳熟能详的名曲将葫芦丝音色的婉转而悠扬、清新而细腻的特征发挥到极致, 把我们一次次带入到无比优美的境界, 展现民族音乐独有的魅力。 (3) 艺术理论教材的编著等。艺术理论是艺术大家们对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 是经验的积累, 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随着葫芦丝在人们中的广泛传播, 创作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已成为发展趋势, 如哏德全、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了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 其后魏仕健出版了《葫芦丝大教本》、《中国葫芦丝演奏方案》等。
三、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
在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世界性乐器在国内不断流行的背后, 引发的是我们对本国民族乐器文化在世界流传的思考, 葫芦丝相比与世界流行乐器并不逊色, 甚至具备有些世界流行乐器没有的优点, 如价格成本低、便于携带等。可是, 为何其并不如钢琴、小提琴等在国内、国外受欢迎呢?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关注度有待提高。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其对构成人类的一切存在会产生反作用。文化对当今的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仅是其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 而更体现在促进团结, 凝结民心, 调动全民的主动性。因此, 重视文化是基本态度, 其次要学会发展文化。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就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度不高, 因而并未积极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 在推广、宣传、普及的举措上更无从提及。
第二, 经济水平的制约。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前提。葫芦丝主要产于云南, 要发展葫芦丝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区域、民族经济是基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区, 其主要是山区、丘陵地形为主, 交通不畅、资源有限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这些区域群众生活较为贫困, 生存无保障, 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因此, 关注葫芦丝文化的长远发展亟需提升傣族人民的经济水平, 保障发展精神文化产品的物质后盾和动力源泉, 要使群众辩证认识经济与文化的紧密统一的关系。
第三, 教育推广中的困境。教育是传授知识, 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葫芦丝文化发展在教育推广中面临困境: (1) 教育主管部门并未清晰认识葫芦丝文化与提升学生素质、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相互作用。 (2) 葫芦丝相关教学理论、作品成果较少。有学者认为葫芦丝教材相对于钢琴、小提琴的练习教材而言, 葫芦丝的教材缺少且不专业, 其曲谱枯燥、单调。 (3) 葫芦丝的制作、维修和保养上的技术有待完善。葫芦丝制作虽并不复杂, 但是因其材料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 极易损坏, 维修也较为麻烦, 没有专业的维修师, 是难以达到极准的音律。
第四, 文化传播媒体的推广力度有待提高。在当今社会是将文化视为重要生产力之一背景下,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不断为经济发展创造动力。文化传播媒体在这一趋势中也赚的盆满钵满。但是某些商家为博得人们眼球, 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甚至不惜以低俗、不入流的音乐信息为诱饵大肆传播, 混淆人们的视听, 误导群众的道德观。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 音乐资源开发和传播中传播媒体们并未发挥应有的责任。因此提高文化传播媒体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的传播, 将有价值民族文化资源推广到全国, 乃至世界, 都是值得思考的。
四、如何突破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既然我们已意识到葫芦丝文化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就应抓住机遇突破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 为葫芦丝文化的有序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努力。本文试提出针对性举措有: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重视的态度。葫芦丝文化极具民族区域特色, 是傣族人民的文化标签,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的是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在大力提倡推进文化建设的时期, 政府主管部门应重视发挥葫芦丝文化对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的价值, “引进来、输出去”, 逐渐扩展其影响力,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要宣传保护和传承理念, 提高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责任感。态度是行动的前提, 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积极重视态度, 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施政举措。
第二, 大力发展经济。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乎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巩固和充实的民族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在此, 要充分发现和发挥特色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既利用本地特色资源,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如举办葫芦丝音乐节等, 打造多彩云南, 提升经济水平;同时, 要利用经济的提升, 不断创新和丰富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建立品牌以扩大民族乐器的影响力等。
第三, 着力解决教育推广中的问题。具体包括: (1) 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和宣传葫芦丝在提升学生素质、民族情感、爱国热情上的重要性, 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2) 培养一批专业的葫芦丝音乐传承队伍, 创作出适合教学和自学的教程、曲谱、作品等, 完善和丰富教材理论; (3) 将葫芦丝讲授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中, 让中小学生对葫芦丝乐器及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 培养其兴趣。 (4) 改进葫芦丝制作、维修工艺, 促进葫芦丝的推广, 提高普及率。 (5) 挖掘优秀的葫芦丝音乐人, 及作品, 在各学校中推广示范。
第四, 文化传播媒体担当责任, 推广传播。在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时代, 实现广覆盖、高速度的“传播”不再是奢侈的想象, 关键是我们的文化传媒们要对什么的传播?达到什么效果的传播?我认为,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推广中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葫芦丝文化也正是需要这种推动力, 如具体的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极其优秀的传播平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低俗文化不断充斥和冲击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环境里, 中国的文化传播媒体的实践者们更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感, 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发挥作用。
小结
葫芦丝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现了傣族人民在音乐发展中的杰出智慧。在面临发展的瓶颈前, 一方面需要多方主体积极参与, 为葫芦丝文化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铺开道路。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吸收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 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其他音乐元素, 创作优秀的葫芦丝曲作品, 同时也要扩展其在外界的影响, 既能使各民族接受和喜爱葫芦丝, 又能使之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华.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民族出版社
[2]乐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3]龚茂莉, 龚家铭.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J].民族艺术研究, 2008, 1:40-44
[4]杨马转.中国民族乐器宝库里的明珠:巴乌与葫芦丝[J].中国音乐, 2004, 2:114-116.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之旅 篇5
丝绸之路像一条飘带, 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先秦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 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 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 被包括秦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 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受到中原国家的的青睐, 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 甚至在西汉早期还形成为一种贵族时尚。同时, 西方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经由草原地区传入中国。汉代“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一条“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 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 把和田玉运到远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 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 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 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 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这一记述虽然不尽可信, 但可以得知纪元前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开始交流了。
西汉时期
西汉时, 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 称作西域。汉兴自汉武帝时, 中国始与西域相通, 西域本三十六个国, 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 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西汉初期, 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至汉武帝时期, 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
远播欧洲
“丝绸之路”早于前汉开辟, 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条件业已成熟。在当时的国际上, 东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大国, 双方都渴望摆脱安息中间商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垄断, 直接进行商业贸易, 以谋取厚利。
公元97 年, 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 (罗马帝国) , 公元100 年, 罗马帝国属下的蒙奇兜讷 (今译为马其顿) 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 向汉和帝进献礼物。公元166 年, 半个世纪之后, 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 朝见汉桓帝, 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 东西方两大帝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这条路线首次正式打通并延伸到了欧洲,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 也是21 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魏晋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 (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又叫永昌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 (455 年) , 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这一时期, 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 在政治上,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 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 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期
隋炀帝即位后, 有经略四方之志。一方面进行军事扩张, 开拓疆域;一方面遣使与海、陆两道丝路沿途国家进行交通。大业年间, 隋炀帝遣使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各国, 展开了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 从西域获得玛瑙杯、佛经等奇珍异物。韦节回国后撰有《西蕃记》一书。韦节等人的出使, 扩大了隋对西域的了解, 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长期隔绝状态。
随着隋王朝对丝路的开发, 尤其是大运河的投入航运, 极大地加强了江南富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运送到洛阳、长安两地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
唐代的丝绸之路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 实行“关中本位政策”的唐政府一直致力于西北地区的开发。
唐与中亚诸国的联系不断增强, 贞观十四年 (640 年) 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大批犹太商人涌入中国, 丝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活跃起来。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 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 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今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 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 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 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 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西畅通
在蒙古西征之前, 中亚腹地范围内的国际商队贸易就有一定规模。成吉思汗为了征服亚欧大陆, 除了以武力掠夺邻近外族财富, 还大力借助回回商队的长途贩运来筹措军饷。他曾多次派遣一些商队前往中亚各国进行贸易。1218 年, 一支由蒙古帝国出资组织的四百五十人的商队, 装运大批毛皮、丝绸、金银制品前往中亚花剌子模贸易, 但花剌子模却劫夺了这批货物, 这次事件成为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的导火线。
在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駸駸兴旺之际, 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或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地区性、民族性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的一批贸易中心相继形成和发展。当时从西方到东方, 有以下一些较大的贸易中心如元大都, 西方人称汗八里 (今北京) 。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
丝绸之路开启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大门, 自汉代以来, 丝路贸易的繁荣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
抱布贸丝
在这条逾7000 公里的长路上, 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 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 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 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 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春风化雨
中国古代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楼兰遗迹的考古中发现了2 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 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 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 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 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 世纪时期, 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 世纪时, 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 年, 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 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佛光塔影
【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推荐阅读: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09-13
达利丝绸品牌文化简况06-02
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岛屿经济分论坛”上的致辞06-20
和宝葫芦有关的优秀作文:我有一个宝葫芦05-16
漂浮的葫芦05-30
温室西葫芦05-30
种葫芦及反思07-06
学习葫芦烙画感想07-08
清兵卫与葫芦07-14
水葫芦纤维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