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教学论文(通用12篇)
葫芦丝教学论文 篇1
葫芦丝, 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 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 是我国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 源于云南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德宏、临沧地区。葫芦丝这种乐器之所以能秀于乐器之林, 吸引国内外众多爱好者, 主要在于它的音色独特, 其次就是配上傣族风格的旋律, 动听之极, 天籁之音。葫芦丝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 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本人源于对葫芦丝的喜爱, 在洛阳幼师开展了第二课堂葫芦丝教学活动, 几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生, 有的还在省及北京教育部举办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积累了点滴经验, 供大家探讨。
一、怎样挑选葫芦丝
葫芦丝最好选用外表朴实无华、不上漆的为好。不上漆的好处是, 吹后葫芦体内水分挥发得快, 葫芦体内不易生霉, 对身体无坏处, 且簧片不易生锈。吹嘴也最好是竹或木的。还要特别注意葫芦丝的音准和音色问题, 冬天时段葫芦丝的整体音准易偏低, 但经过2分钟~3分钟的吹奏预热就可正常。音色要细腻纯美。初学者可以选降B调或小C调的葫芦丝学起, 降B调的好像吹起来要轻松一点。对于特别爱好者来说, 需拥有几支不同调的葫芦丝, 比较常用的有小D、小C、降B、大G和大F调的。
二、教材的选择
不管你是自学还是跟老师学习, 均应要有教材, 最好是有声教材 (带VCD或DVD光碟) 。最好拥有两种以上的教材, 因为各教材自有它的优点。通过看教材, 初学者可以全面了解葫芦丝的学习知识, 当遇上老师时, 就可以只请教那些你不知道的问题。市面上有许多种教材, 各有优点, 都还比较好。比较详细的是李贵中的《葫芦丝巴乌有声教材》, 练习曲都配有录音, 方便学习, 李春华的《怎样学好葫芦丝巴乌》也不错, 最好同时拥有这两种教材。
三、葫芦丝演奏的三个基本要素
掌握好葫芦丝演奏需要进行许多的训练, 除了了解葫芦丝的结构、特性、历史以及乐理常识等知识以外, 着重要做到三点。第一是用气:气息的运用关系到乐音、乐句、乐段、乐章乃至整个乐曲的连贯、流畅, 比如平吹、超吹的交替, 长音气振音的处理、气息压力控制 (避免出现咕音) 、循环换气法、换气的位置处理等等。气息的训练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深呼吸或闻花香时的状态) , 从长音训练开始, 通过较长时期的坚持, 循序渐进, 逐步掌握。第二是用舌:舌头的运用通常指的是吐音, 即单吐、双吐、三吐。单吐的训练一开始就要从“吐”和“苦”这两个字的舌头运动做发音练习, 即单独做“吐……吐……吐……吐……”和“苦……苦……苦……苦……”的分别练习;双吐的时候要做“吐苦吐苦”以及“苦吐苦吐”或者是“的格的格”以及“格的格的”的分别练习, 使舌根发音的力度、音量、音色与舌尖的发音完全相同;三吐则是由1个单吐+1个双吐或者是1个双吐+1个单吐构成的, 只要前面的单吐与双吐的训练比较扎实, 三吐则是水到渠成。第三是用指:即手指的运用。手指的控制最终是由大脑控制的, 因此手指的训练其实就是大脑的训练。手指的练习应该从音孔的开、闭开始着手, 一方面需要控制手指开孔时高度不宜过高 (1cm~2cm) , 另一方面要做到闭孔时的准确和弹性 (快速而不漏气, 类似敲击) , 开、闭手指训练要做到小臂、手腕、手指的放松, 开孔的手指不宜过高, 闭孔的手指不宜过于紧张, 只要将音孔盖住不漏气即可。练习时先从单个的手指开、闭的交替训练, 先慢练, 做到放松、均匀, 然后再做多个手指的配合开、闭训练, 要求做到同时起落、配合紧密。如果掌握好这三个基本要素, 葫芦丝的演奏基础已经完成了一半。当然, 还有各种长短的滑音及颤音和装饰音等技法, 在葫芦丝的演奏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以后就需要加强音阶练习、技巧练习以及乐曲的处理。
四、低音3的练习
低音泛音3没有按孔, 使用的指法为筒音5的指法, 即全按, 气息运用方法不一样。筒音5使用超吹 (急吹) , 低音3使用平吹 (缓吹) , 即将所有指孔全部关闭, 用极少的气息 (不可加力) 轻轻呵出 (呵气, 此时全身放松) , 即可发出低音3。低音3的练习关键在气息上, 由大的气息转化为极弱, 还要控制好低音3的饱满。由于在曲目吹奏的过程中, 3音的气息变化大,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这个音的练习。每个音对低音3的转换, 都要逐音练习, 达到熟练运用。
五、葫芦丝的保养
葫芦丝相对其他常用的课堂乐器略显娇贵, 而且结构和发音原理较为独特, 葫芦丝保养主要注意防止簧片生锈、葫芦破损、发霉、竹管开裂、漏气等。一般情况下避免阳光直射、潮湿、重压、摔打等等。乐器不用的时候, 应放在通风以及温度、湿度相对平衡的室内;演奏以后要把葫芦里的水分从吹嘴处轻轻摔出并倒置;长期不用的乐器最好装在专用的盒里。
器乐学习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美, 感受音乐美的高尚情操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因此也大受学生的欢迎。器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让我们一起走进葫芦丝, 共同寻找教学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的民族乐器葫芦丝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葫芦丝教学论文 篇2
葫芦丝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习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葫芦丝教学反思2
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了,也就是至少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小学毕业)。为什么她的生命力如此强盛,重编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来。她到底有什么样的教育含义以至于打动了大家的心。我读了几遍,并没有觉出什么高深的含义来。那个读书人只要葫芦不管葫芦叶生命的作法是错误的。小孩子们都知道没有葫芦叶也就没有葫芦的道理,都觉得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这篇课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况且,当我第二次和学生一块学习这篇课文时,还是一头雾水,不懂这个寓言的寓意,第二课时,我们进入了课文评价阶段,你认为这个种葫芦的人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意见自然一致,“不对,没有叶子葫芦就死了。”我觉得课文似乎已经不用再进行下去了,我没什么可引导的了。我就讲了一些生物知识:我们来总结一下植物生长的规律: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为什么不是最后才结果呢?你认为叶子对植物来说有什么作用?叶子对于树木相当于人类身上的哪一种器官呢?是像树木的眼睛、还是耳朵、还是嘴巴?叶子是用来吸收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样,(当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没有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还能生长吗?植物一旦不能生长,植物上的果实更没法存活了。植物虽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不用叶子,但是她却不能一年或几年不用叶子,那样的话,她会饿死的。所以说,叶子跟果实是有关系的。葫芦叶跟葫芦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比如说,我们每个学生都想要双百分,想要高分数,但是你却从没想过要上课认真听讲、没想过认真完成作业、完成老师的要求,你没有认识到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数的紧密联系,如果你做不好认真听讲和做作业,你就不会考高分数。就好像你不治葫芦叶上的蚜虫就得不到葫芦一样。这时候,李佳辉开始说他的盼头了:我爸爸说如果这次考试能考95分,就给我买一百多元的遥控飞机,姑姑还给我美好几百元的东西呢!简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马上结合他的表现说事:但是,李佳辉,你看你现在的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你觉得这样做能考到高分数吗?他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看来我的引导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我真会胡拉乱扯。
葫芦丝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葫芦丝教学反思4
哲学中认为,先有物质再有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在器乐的世界中也是如此,手指巧不巧全看心灵不灵。
常在课堂中强调:怎么唱的就怎么吹。在平常的器乐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唱好了再吹,我指导学生的唱,然后让学生按着自己唱的去吹。
一. 心“领”然后手“悟”,解决节奏难点
1. 在演奏旋律之前,我让学生先听,然后回答我预设的问题注意到一些难点的节奏,这是学生便会去注意难点的节奏,领悟了之后将它唱会,随后便用于吹奏中,教师要一步步慢慢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将唱的用于手的演奏上,有意识的演奏,跟随心的演唱
2. 音乐是审美的教育,往往学生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浮夸心里,当他们认为会了某样事物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粗心,在音乐中表现为将旋律唱“油”了,在别人听来便十分的枯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自满认为已经全会了,已经没什么好学的了,在过程中却没有体会到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的演唱音高节奏,更要关注学生声音音色的美,唱的好听,学生才有吹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由心出发,吹出美妙的音乐。
3. 体验情感激发共鸣是重中之重,学生往往能够吹奏一首作品十分熟练,却不知表现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所以教师在音乐的讲述语言上要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以吸引学生。一起让学生表达音乐情感,感受音乐情绪以此达到共鸣。
葫芦丝教学反思5
呼吸方法与换气,在葫芦丝演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气足音才长,要做到气息深长,就必须以正确的呼吸方法来保证。
一、吸气:吸气时,必须口鼻共用同时进行,方法是:当口鼻同时吸入空气时,横膈膜下降,胸腔两肋张开,胸、腹部随之膨胀、扩张,气要吸的饱满。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要求气要吸得深,要沉得下去,注意吸气时不能耸肩提气。另外,吸气应在前一口气尚未呼完留有底气的前提下,迅速吸入空气,否则就会接不上气,感到气短难受,也有损健康。
二、呼气:呼气必须保持平稳、均匀。方法是:根据演奏气息粗细、缓急的需要,在横膈膜有节制的收缩控制中,慢慢地将气呼出,随着气息的呼出,胸腹部会慢慢自然地瘪下去。在整个呼气过程横膈膜一定要控制住,吸气及呼气的方法与人们平躺下后的自然呼吸很接近,当我们吸入气时,胸腹部扩张饱满,而呼气时胸腹部自然往下瘪。
我们在作呼吸训练时,自己可用手掌贴着胸腹部,感受、体会吸气与呼气的变化情况,是否在吸入气时有膨胀、扩张、饱满的变化。随着气息的呼出,是否会往里慢慢瘪下去。这样反复训练、反复体会琢磨,就能悟出其中的奥妙,正确地掌握其方法。
换气:适时的进行换气,对提高演奏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换气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换气前,要将余气呼出,避免余气进入葫芦丝而产生杂音。方法是:在换气时,嘴唇微微张开,将余气排往吹嘴之外,同时吸入充足的空气。不能憋着气吹,以免造成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如果不将余气呼出,憋着气,即使口鼻同时吸气,也难以吸入足够新鲜的空气。
为保证乐曲的演奏连贯自然,换气应在乐曲结构中自然停顿(休止)的地方或标有换气符号“v”处进行。如果乐句间没有间隙,可以缩短乐句最末一个音的时值来进行换气。例如句末一个音5———为四拍,可以在吹完三拍半后,利用余下的半拍时间从容地进行换气。
有的乐曲中没有标明换气符号“v”,而是以一连线标记在音符上方,表示换气位置,我们应该在连线与连线之间换气。
有的乐曲既没有标明换气符号或连线,也没有自然休止停顿的地方,则应根据乐曲的句逗,自由、适时地进行换气.
葫芦丝教学反思6
“葫芦丝”是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的吹管乐器中的一种,其代表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经典曲目深深的打动着每个人。自xx年以来,葫芦丝教学逐渐走入全国各地的小学、幼儿园课堂。掌握一样乐器的演奏,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希望,而“葫芦丝”绝对是最适合小学、幼儿园孩子集体学习的一种乐器。
学习葫芦丝的好处很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一、学习民族音乐,提高民族素养:
葫芦丝是我国民族乐器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学习葫芦丝可以让我们更多、更深的接受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另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
二、成本低、简单易学:
幼儿园5-6岁的孩子学习2个学期,可以较好的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及我们平常熟悉的儿歌、现代歌曲。一学期下来,宝宝能较熟悉的消化认谱、打拍等基本乐理,可以完成10首曲子的合奏、独奏。
三、便于携带、便于交流:
小小的一支葫芦丝走到哪里都可以随身带着。走亲访友、逛公园,随时随地演奏一曲都可以成为焦点并且娱人娱己,不像大件乐器只能摆在家里自己欣赏,不能携带。
如今,民族音乐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管在任何地方,音乐都是没有交流障碍的语言。葫芦丝教学不仅只在小学,它已经深入幼儿园课堂。通过实践证明,幼儿园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演奏葫芦丝的。
四、有益健康:
学习吹管乐器能增加人的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机能,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
五、灵敏身心、抒发情感:
葫芦丝声音柔美、不伤听力。学习葫芦丝,脑要思考,心里要有节奏、耳朵要辨音、手指在快速活动、肺活量由气息在调控,全身都在思考和运动,宝宝身心更灵敏。
六、“一通百通”
学会了葫芦丝的演奏技能,宝宝一定掌握了基础的乐理知识,那么学习另外一种乐器上手就非常快了,尤其是吹奏管乐类。学会了葫芦丝,就等于直接学会了演奏“巴乌”,如果还对其他乐器感兴趣,一定会比常人学习的更快,所谓“一通百通”。
“开设乐器教学,创办特色幼儿园”--在全国各省市,与我们葫芦丝、巴乌协会老师合作的学校已经有200多所。咱们的小型活动月月有,葫芦丝集体汇演每学期都有,优秀节目上电视台的也是每年都有。我们的`少儿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曾在xx年央视少儿春晚拿过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央视《大风车》少儿器乐演出中拿到第一名,在云南泼水节开幕式上献艺也被各大媒体曝光表扬。
葫芦丝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葫芦丝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葫芦丝演奏技巧 葫芦丝教学 器乐进课堂
葫芦丝是一种吹奏类乐器,演奏时气息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在说气息技巧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呼吸的技巧,因为会不会呼吸,对于所有的吹管乐器的发声很重要,也对于吹奏过程中的技巧的运用和乐曲情感的正确表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气息技巧及其情感表现
“正常的情况下,一个成年人一分钟呼吸次数为16-18次,对于空气的吞吐量也不是很大”,但是在吹管乐器的演奏过程当中,由于乐曲的情感需要,普通呼吸所用的节奏和吞吐量就改变了。这一改变,同时也就带动了演奏者呼吸途径和方法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呼吸是靠鼻腔吸气,靠鼻腔吐气,然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一些快速的旋律或者悠扬慢速的旋律运行时,就不能只靠鼻腔来吸收足够的气,所以要适当地运用到口腔,要口鼻同时吸气。呼吸方法基本上有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法。顾名思义,胸式呼吸的特点是主要在胸部进行;腹式呼吸主要在腹部,有横膈膜的参与,所以也叫横隔膜式。在自由呼吸或者睡眠中,就是运用的这种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法就是我们吹管乐器演奏所提倡的呼吸方法,它综合了以上两种呼吸方法的优点,也大大加大了气息存储量,但笔者觉得这种呼吸方法消耗体力比较多,平时呼吸也用不到,所以要慢慢训练才能养成习惯。著名演奏家林克仁的研究认为:“吹奏过程中,遇到不太长,音量不太响的乐句,还是运用腹式呼吸比较好”。在此,笔者认为也不全无道理,但是在耗气量大的乐句中运用胸腹式呼吸法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吹奏的同时,要选择呼吸的深浅以及方法,才能更好更省力地表达乐曲的情感与意境。
气息技巧中,腹震音又可以称作气震音。“气震音是修饰音色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这一技巧主要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腹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它与弦乐器,弹拨乐器的揉弦效果和声乐演员歌唱时所产生的颤吟效果(指极微细的音高波动)具有同样的作用。腹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一般是运用在长音的基础上,根据乐曲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而定。
还有一种气息技巧就是循环吸气。它是民间艺人在演奏时摸索出来的技巧,“曾令外国吹管专家惊叹不已,并习之。它使音色连绵不绝,长久不息,它的原理就是在吹奏的时候,在用掉了2/3气的时候,再用腮帮将口腔里的气逼进吹孔,而与此同时,鼻子尽快吸气。从辩证分析问题而言,一方面,它使得气息更绵长,使得一些要急于一口气表达出来的音乐内涵有了更大的长度空间来表达,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用真实的声音来刻画余音缭绕,三日不绝于耳的感官感受;另一方面,它不符合正常的呼吸规律,因为在葫芦丝演奏的时候,听众的耳朵和感觉是跟着演奏者一起同步呼吸的,而循环吸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的技巧,听众在听的时候,会和音乐一起呼吸,音乐不断,听众的呼吸也不断,这样便导致了听众呼吸不畅的感觉,从生理机制的不适应再到情感的不适应。一件事物的存在,就会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就像鲜花一样,它是生命,它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花店将它采摘,采取冷冻或者制止其开放来保存更长的时间,很明显,违背了自然规律,但这种做法,让人们能够更长时间享受鲜花的美,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摘鲜花不好或摘鲜花好。
二、舌头技巧及其情感表现
“舌”,在众多吹管乐器表现音乐风格以及表情特点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葫芦丝作品,如果没有了舌头的技巧,那就宛如炒菜不放油盐酱醋,让人吃得索然无味。
“在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连音和断音两种方法,吐音主要是用来解决断音问题,这个动作主要靠舌头来完成。”例如单吐、双吐、花舌等都始于近代,在抒情乐句的每一个音的开头,也是用舌头轻轻吐出。在一些北方的作品中,倚音,厉音等,开头也需要舌头轻点下。单吐,顾名思义,就是吐单音。一般在学习的时候是最先学到的吐音技巧,较简单。但是要对速度有要求的话,一般会有双吐,而有些特有的节奏,比如前八后十六或者前十六后八等,就会运用到三吐。
三、指法技巧及其情感表现
一般来说,指法技巧和上面说的“气”、“舌”是分不开的。那么在拥有灵活的手指以后,运用上述这些技巧时也要注意和气,舌的紧密配合一定要保持同步。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一下葫芦丝演奏的指法技巧。
倚音是葫芦丝演奏中常用的装饰音之一,没有地域风格之分,一般有单倚音和复倚音两种。可以举的例子很多,很多乐曲都有倚音的存在,主要是来增加乐曲的味道。
如果想让乐曲变得更柔,或者更能表现其内涵,不妨试试运用滑音技巧。滑音能使乐器更加华丽、流畅并富有色彩,滑音有“指滑音”和“气滑音”两种。指滑音是用手指在按音孔上渐按或渐开而发出的滑音效果。气滑音是通过气息的控制,例如口风的强弱、急缓、风门的大小及位置的变化而发出的滑音效果。演奏滑音时,一般都用这两种滑音方法互相结合,也就是在手指渐按或渐开的同时,配合气息的控制和风门位置的移动来造成滑音效果。在乐曲中,由一个较低的音向上滑到另一个音,叫“上滑音”;由一个较高的音向下滑至另一个音,叫“下滑音”。
总之,不管是气息技巧也好,舌头技巧或指法技巧也罢,都是为音乐的意象或是内容来服务的。音乐是非物质的,音乐研究的对象就是怎样演奏并表现音乐的内涵。“可以说,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表现是音乐的最终目标,也是它的目的。因此光掌握技巧是不行的,关键是怎样通过技巧来达到表现作品的目的,因此要准确了解作品的内涵,加上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从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会章.论葫芦丝演奏中的艺术体现[J].音乐大观,2014,(02).
[2]李生军.葫芦丝王哏德全的音乐人生及演奏技法概览[M].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2).
葫芦丝课堂教学的实验报告 篇4
1.《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及音乐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应予以重视。”
2. 根据省、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建议》文件精神, 要求各学校认真开展器乐进课堂教学活动, 使器乐教学为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增添活力。
3. 探索素质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器乐课堂教学, 发挥器乐教学的优势,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 推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二、葫芦丝引入课堂教学的实验动机
1.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 非港、台的流行音乐不“发烧”, 常见的中、西乐器不“感冒”。结合这实际情况, 故选择音色优美、亲切, 略带鼻音, 擅长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 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的傣族乐器———葫芦丝, 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 为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增添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葫芦丝乐器价格比较便宜、携带方便, 且有固定音高, 有利于学生掌握, 演奏起来富于激情,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3. 笔者对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比较熟悉, 有利于课堂教学;通过学习该乐器, 让学生了解傣族的一些风俗习惯、音乐风格,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4. 葫芦丝可以独奏、齐奏、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 让学生在愉悦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培养独立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实验的时间、对象及配备
1. 实验的时间为三学年:即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
2. 实验对象:初一 (1) 班, 其它3个班作为普通班, 仍按照传统教学法施教。
3. 实验配备:1台YAMAHA多功能电子琴, 一套5筒爵士鼓, 181根葫芦丝 (1根/每生) 及各种民族打击乐器。
四、实验的实施过程
1. 兴趣培养阶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因素。”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 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葫芦丝的音阶、指法、气息的练习, 掌握基本的吹奏方法, 学生练习起来比较枯燥、烦闷;当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 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培养, 学习积极性逐步高涨。具体做法: (1) 把枯燥、烦闷的音节、指法练习曲与学生以前学习过、喜爱的歌曲结合起来学习, 像《新年好》、《欢乐颂》、《四季歌》 (日本) 、《粉刷匠》等都是练习音阶、指法的好曲子。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练习, 并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有进步, 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即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发挥电子琴、爵士鼓和民族打击乐器的作用,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 如:教师用电子琴或爵士鼓为学生个人、小组、集体伴奏, 师生合奏;组织师生之间音乐接龙游戏、学生之间吹奏竞赛等。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刻充满新意, 给学生以新鲜感, 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3) 经常让学生从网上听龚家髴、严铁明等葫芦丝演奏家的讲座以及欣赏他们演奏的名曲, 让学生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多了解与葫芦丝相关的人文知识,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 (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在教学中注意查缺补漏, 我自己不仅要“扶贫”, 还让尖子生与学困生相互结对子, 定期交流、检查学习情况,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他 (她) 们已经爱上了这门乐器, 且已掌握了葫芦丝演奏的基本方法。
2. 熟练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抓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 (1) 气息训练:气息的长短以及呼吸的技巧对葫芦丝的演奏非常重要, 如果气息不够, 呼吸方法不到位, 就很难把乐曲演奏得完美、流畅;特别是开音和收音掌握不好, 会影响乐曲的演奏效果。在气息训练中, 我巧妙地利用吹奏与演唱呼吸中气息的异曲同工之法, 由短到长、由易到难, 把演奏时的气息控制, 乐句的换气、吸气, 开音结实, 收音无“咕”音等方法、技巧, 讲给学生, 让学生逐步地熟练掌握。 (2) 各调音阶、指法训练:让学生每天在熟悉的乐曲中由慢到快, 对常用的各调音阶、指法进行练习。老师定期检查、评比、小结, 鼓励学生之间竞赛, 看谁吹得最快、最好! (3) 音准训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训练中, 我用钢琴弹奏出一个或一组音, 让学生先模唱, 再用葫芦丝模吹出来, 比一比谁听得准, 唱得准。这样的练习, 从单个音到八度内的自然音程, 再到音乐短句, 最后到和弦;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就用练习曲进行练习, 鼓励学生先视唱, 后视奏。 (4) 、节奏训练:这是培养学生提高乐感和加强识谱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 通过拍手、拍腿、口念、跺脚、摇头等身体律动, 以及让学生敲打民族打击乐器和爵士鼓的游戏活动中掌握各种节奏。另外, 由于葫芦丝乐器的特殊性, 我把教材中的节奏练习与葫芦丝演奏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如:等等。经过将近一年半的训练, 学生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训练内容能较好的过关, 初步掌握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 能熟练地演奏乐曲, 校园内经常飘来葫芦丝优美的声音。
3. 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掌握葫芦丝的齐奏、合奏技巧, 突出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力, 并与合唱练习、音乐欣赏等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1) 加强练习曲的难度训练, 让学生掌握葫芦丝演奏更高的技能、技巧。 (2) 训练学生在齐奏、合奏过程中音色、节奏统一、协调, 换气连贯、流畅等技巧。 (3) 训练学生对乐曲情感的理解, 演奏时, 突出对乐曲情感的表现。 (4) 在合唱教学中, 利用葫芦丝把握音准, 由合奏过渡到合唱,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5)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欣赏前, 先让学生演奏部分主旋律, 增加感性认识, 然后再欣赏;欣赏后, 再让学生演奏主旋律, 并加上电子琴和打击乐器伴奏, 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记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只有如此, 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艺术的奥妙!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 实验班的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娴熟地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美丽的金孔雀》、《竹林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名曲, 大多数学生在学校艺术节和校外的器乐比赛中获奖。
五、实验的测试方法和内容
实验教学前, 对实验班与3个普通班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了综合测试 (前测) , 测试方法和内容如下:
1. 视唱测试:
选一段2/4拍 (包含各种常见音符、休止符) 的16小节视唱曲进行测试, 全对为优, 错一处为良, 错两处为中, 错三处以上为差。
2. 音准测试:
用钢琴弹奏单音 (g—e′) , 学生伴唱, 八度内旋律音程及和声音程各两组, 让学生用a模唱 (和声音程由两个学生合作完成) , 各评定等级同上。
3. 节奏测试:
(1) 出示8小节节奏型, 学生用手拍击; (2) 老师用爵士鼓敲出4小节节奏型, 学生模拍; (3) 根据老师的提示内容, 学生创作4小节节奏, 各评定等级同上。
4. 情感表现力测试:
让学生演唱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曲, 根据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情感的处理和表现而评出等级。
5. 联想力、想象力测试:
播放一段音乐作品, 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在答卷上写出音乐作品的情绪、表现意境及感受或体会, 依据答案而评出等级。
经过三年的实验教学后, 我再以相同的实验内容对实验班和3个普通班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了综合测试 (后测) 。
六、结果分析
P=0.398>0.05, 差异不显著。说明三年前入学时, 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
a.0 cells (.0%)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 15.86.
P=0.000<0.05, 差异显著。说明使用器乐课堂教学的实验班各项音乐素质的发展情况明显优于普通班。
七、讨论
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经过三年的课堂教学, 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音乐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作用明显。从表1可知实验班和普通班在入学时不存在音乐素质的差异, 而表2则说明经过三年的器乐课堂教学, 实验班各项音乐素质的发展皆明显优于普通班。由此可见, 器乐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八、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 以181名初中生入学时和入学三年后进行音乐素质测试, 结果发现:器乐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摘要: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实验把葫芦丝引入课堂教学, 在初中三个学年中, 经历兴趣培养、熟练、提高三个教学实验阶段。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各项音乐素质发展情况明显优于普通班。器乐进课堂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 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器乐教学,葫芦丝,初中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贺凤江.葫芦丝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 (4) .
[2]张慧君.浅谈葫芦丝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成功 (教育) , 2009, (4) .
葫芦丝教学设计 篇5
(1)葫芦丝演奏姿势、呼吸、气息的控制、按孔方法。(2)演奏技巧:单吐、打音。(3)掌握乐曲的节奏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结构和基本演奏技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基本演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葫芦丝演奏的学习,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
【教法、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法、趣味游戏法、律动教学法(2)学法:体验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葫芦丝
录音
指法图片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音乐学科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讲授、探究、拓展、小结。
1、导入:
教师采用的是示范演奏一首优美动听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或录音来导入本课,并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
问题:
1、乐器的声音特点?
2、哪个民族的乐器?
3、乐曲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使学生在葫芦丝独具魅力的音乐感染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讲授:
通过实物及指法图片讲解,以轻松愉快的谈话形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的结构、演奏姿势、呼吸、指法。并把葫芦丝与笛、箫作比较,阐述葫芦丝在结构上、演奏上独特的地方。正确的演奏姿势是演奏的基础,学生在演奏时会出现低头、坐立不直、踮脚、跷腿等不良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
演奏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我采用闻花香的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先用鼻吸气,然后学会用口鼻同时吸气,并通过横膈膜控制再缓慢而均匀向外呼出。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葫芦丝演奏的基本常识,运用讲解示范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呼吸技巧。
3、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①:气息的控制。
它是所有吹管乐器的演奏难点,也是葫芦丝演奏的难点。葫芦丝与其他吹管乐器在演奏上所不同的是:吹低音时气流速度细而急、口劲大;吹高音时气流速度粗而缓、口劲小。在练习吹高音sol和la时,学生认为音越高就越用力,结果事与愿违。其实,越用力会越没声音。
为了让学生对气息的控制收放自如,我采用趣味游戏教学法,安排了吹纸条的游戏,让学生能直观感受不同气流速度纸条的变化,然后用不同的气流速度来吹葫芦丝中的高、中、低音。
学生初次接触葫芦丝演奏,不容易把音色吹出来,开头和尾音常出现的“咕”音现象,听起来很不舒服。教师要分析并示范,让学生认真体验并反复练习。开头出现是因为气流速度慢,用吐音加强力度,快速吹出即可解决。尾音出现是因为剩余气息推动所至,这时嘴快速张开就能避免。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巧。这符合音乐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②:练习曲。为了更好地掌握葫芦丝气息的控制,以及指法的熟练,练习曲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在吹奏练习曲的过程中,常出现憋气或换气声响大,这都将破坏音乐的完整性,要给予纠正。
要想获得柔和、优美的声音,按孔方法是演奏的重点。手指按音孔时要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按满音孔。学生由于手指伸得过直或拱得过高,容易出现按
孔不满、漏风以及手指过分紧张导致不灵活的毛病。吹奏时必须做到“满而不紧,松而不漏”,否则就会出现音不准或声音很闷。为克服手指紧张,也可让学生做一做手指操的练习。
设计意图:器乐学习中,呼吸、指法、技巧等都是通过练习曲的训练来完成,其训练是相当重要,必不可少。
探究③:乐曲。
我选用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作为练习内容,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添了他们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与力量。
演奏本乐曲用的演奏技巧有:单吐、打音,它是葫芦丝演奏广泛使用的技巧,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演奏,使学生逐步掌握。
演奏这首乐曲的难点是乐曲的节奏型,我通过律动教学法:视唱、节奏练习,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唱一唱,拍一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律动中掌握乐曲节奏型,最后能完整地演奏乐曲。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教学法来克服乐曲的节奏难点,这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律动性原则。
4、拓展:
我安排了一个音乐活动:才艺大比拼。活动分小组进行,让每组根据乐曲《康定情歌》自己安排角色,自主选择表演方式。
首先,明确每个小组的组长,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来安排角色。然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排演。同时,教师活动于同学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并进行协调与指导。表演形式:(1)器乐合奏(可葫芦丝合奏:演奏能力强的学生吹主旋律,能力弱的学生吹伴奏音乐;也可与其他乐器或打击乐器等合奏);(2)为歌曲伴奏。(3)为舞蹈伴奏。
最后,选出三个小组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要采取开放式评价,激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
设计意图:音乐活动的安排,这遵循了音乐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排练、表演,使具有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音乐教育应遵守的一条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符合音乐教学的面向全体与成功性原则。
葫芦烙画分层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葫芦;分层教学;必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并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王夫之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他们的意思是教育必须要尊崇“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分层教育恰好是“因材施教”这一理论的现实实践。
一、葫芦烙画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我校是一所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校外教育场所。其教育过程更具有个性化特点,更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并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我校培训学生美术教育程度不同。我校承担全区初二和小学五年级的实践培训。学生来自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在美术学习中他们的程度既有城乡差别,又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
第三,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接受领悟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二、葫芦烙画分层教学环节
1.合理分层
学生进活动室后首先采用调查询问的方式对学生美术基础进行了解,并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分组教学。
2.分层备课
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基础,我设计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A组目标:(1)了解东昌葫芦的雕刻及烙画历史,认识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2)通过欣赏雕刻及烙画作品了解葫芦工艺由形状、图案、色彩所表现出的造型美、艺术美。(3)掌握简单的东昌葫芦烙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B组目标:包括A组目标并增设交流设计活动以培养学生善于动手、乐于创新的精神。A组重在兴趣激发,建立自信,B组重在发掘潜能,善于创新。
3.分层上课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学环节的错落安排,有计划地往返于不同层次之间授课,动静结合。分层教学的实施,“分合”灵活操作,但不拘泥于形式,为我所用。如,在烙画技法的讲解上,基本技法中的“勾和渲”可以同时进行。但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法,比如怎样用电烙铁来表现国画中表现手法,如,山水画中的皴法、动物中的丝毛等,则在B组进行讲解,这时A组可进行简单操作。
4.分层操作
我的授课内容及环节,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愿望,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堂练习,循序渐进,侧重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铅笔起稿这一环节,A组学生由于美术功底差,动手能力弱,可以降低难度,给他们准备电脑打印的画稿,让他们用复写纸把画稿拓印到葫芦上去。对于美术功底好、动手能力强的B组学生可以让他们照画谱临摹起稿,也可进行自由创作。目的是让每一位来实践基地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5.分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评价服务于教学而非教学的指挥棒!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所以,评价的标准应该具有多维性。我在教学中对A、B两组学生从情感、态度及完成作品情况进行多元评价,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对他们进行鼓励。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葫芦烙画自信缺失的现实,我经常组织作品交流、展示,在学生的赞叹欣赏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习葫芦烙画的自信心。
三、分层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调查反馈的信息统计表明,在分层教学前对葫芦烙画这门课感兴趣的仅有45%,分层教学实施后对葫芦烙画感兴趣的达99%。分层教学前学生优秀作品仅有30%,实施分层教学后A、B两组学生优秀作品达80%。
实验证明,葫芦烙画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教学方式,使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学习葫芦烙画的兴趣。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潜能又能充分释放。在葫芦烙画中又能融会贯通,有所创新和发展,这说明分层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7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材介绍】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眼睛只盯着葫芦, 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 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 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文章简短精悍, 语言活泼生动, 人物形象鲜明, 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陶冶思想情感, 增强人文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本课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通过品读、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 以读悟文, 品析词句,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实践中,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 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 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 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 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明白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2.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课件设计】
1.葫芦藤上先长叶、后开花, 最后结葫芦的生长过程动画。
2.葫芦叶子不断将养料输送给葫芦, 葫芦慢慢长大以及叶子被蚜虫吃掉, 葫芦得不到营养, 慢慢地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掉落的动画。
3.第二年那个人又种葫芦的画面。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定四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3.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的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以视、听觉符号为主的表象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其想象力积累了材料, 也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 逐层理解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朗读后提问:葫芦是怎样生长的?
(出示多媒体画面1) 演示葫芦藤上先长叶、后开花, 最后结葫芦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根据画面说出葫芦的生长顺序。
指导学生品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长满了绿叶”等词句, 想象葫芦叶子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
(2) 那个人是怎样喜爱小葫芦的?哪些词语突出了他对小葫芦的喜爱?
(出示多媒体画面2) 指导学生观察种葫芦人看小葫芦的神情, 体会那个人内心的喜爱之情。
(3)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节。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葫芦的生长顺序, 又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葫芦开始长得这么好, 后来怎么样了?
(2) (出示多媒体画面3) 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之后, 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A、指导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
B、“盯”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他都自言自语地说了些什么?
(3) 多媒体出示:“我的小葫芦, 快长啊, 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指导学生用希望、急切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过渡: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却希望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 这一切都被他的一个邻居看见了。那么邻居会怎么劝他呢?那个种葫芦的人会听邻居的劝告吗?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三节。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出示画面4) 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会说些什么?
(2)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看用什么语气读邻居说的话, 又该用什么语气读种葫芦人说的话 (生自由读) ?
(3)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对话。
(4)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模仿邻居和种葫芦的人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 并适当加上一些动作。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 通过感情朗读, 分角色读, 即兴表演来揣摩文中人物的内心体验, 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了理解的桥梁, 铺设了心灵对话的平台。】
过渡: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却不治叶子上的蚜虫, 邻居劝他也不听, 那么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大家学习最后一小节。
4.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出示画面5) 多媒体动画演示小葫芦一个一个往下落的情景。
A、提问:结果葫芦怎么样?
B、观察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落地时的表情, 想想此时这个人的心情?
(2) 指导学生用伤心、难过的语气齐读这一节。
(3) 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葫芦就会慢慢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葫芦叶子和葫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4)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描述:葫芦的叶子就像一个粮食加工厂, 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并不断地将养料输送给葫芦;如果叶子被蚜虫吃掉了, 葫芦就得不到营养, 它就会慢慢地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5)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没有去治;二是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虫时, 他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满不在乎。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葫芦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弄懂其间的道理, 从而进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感情朗读, 悟“理”会“意”
1. 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 总结全文。提问:你读了这个小故事, 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思, 边读边悟, 进一步明白了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懂得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四、启发想象, 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那个人第二年又种上了葫芦, 他会怎么做?
2. 请同学们按照课文的写法, 把那个人第二年种葫芦
的情况写出来, 特别要把第二年发现叶子上有蚜虫, 他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跟邻居对话, 结果怎样想具体, 然后再写下来。
葫芦丝教学论文 篇8
师: (在黑板上画图:一个葫芦) 这个葫芦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1:金刚葫芦娃。
生2:太上老君装药的葫芦。
师:“金刚葫芦娃”讲的是七个神奇的小娃娃, 他们都是从葫芦里跳出来的。千里眼、顺风耳、铜头铁臂……他们各有各的本领;太上老君的葫芦里装的可不是一般的药, 而是仙丹。这葫芦里的东西都是神秘的, 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一句话呢——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生:还有一篇故事, 叫《宝葫芦的秘密》, 说的是一个葫芦可以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
师:葫芦是个神奇的宝贝, 葫芦也有特殊的寓意, “葫芦”这两个字谐音“福禄”。你们知道“福禄”是什么意思吗?
生:这个词与吉祥和福气的意思差不多吧。
师:对, 福就代表福气。禄是俸禄, 古代官员的工资就叫俸禄, 这个字也有福运的含义。现在, 也有很多家庭用葫芦做装饰。过年时, 家家户户窗前挂着的大红灯笼就是由葫芦演变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在这篇课文里也有一个宝葫芦 (师补画葫芦放射光芒) , 这个宝葫芦里装的是什么, 让它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呢?让我们在《种子》这篇课文中来发现吧。虽然这篇课文只有六七百个字, 但是它几乎句句都在用形象说话。这是同学们在写作时最缺少的方法,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
B、打开宝葫芦, 看看里面藏着什么宝
师: (师为学生朗读课文) “讲桌上堆放着洋槐树籽……我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 准备说点儿什么……”请你们回答一个问题, 这里的“我”指的是谁?
生:是一位老师。
师:你们知道老师会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吗?
生:同学们采的树种不好, 挑的时候不认真。
师:你要结合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看着同学们采到的这些树种, 他生气了吗?请你读一下老师的心理活动。
生:“虽然这些树籽不太起眼, 但毕竟是孩子们用一双双小手捡来的, 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更何况他们每个人采的树种还挺多呢。”
师:“虽然”、“但”、“更何况”, 这三个词是层层递进的, 每一句话都肯定了孩子们的付出, 说明这位老师没有一点怪同学们的意思。他要讲的话, 会是对同学们的批评吗?
生:老师会说同学们辛苦了, 表扬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很丰富。
师: (点头) 如果补全这个自然段中老师要讲的话, 老师的话应该是对同学们的鼓励和表扬。
师: (师继续朗读课文) “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 发现几十双眼睛都在注视着那白纸上不多的洋槐树籽。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 唯恐丢失一颗。”在文章的结尾处, 老师再一次扫视全班同学, 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要讲些什么, 你认为他又会对同学们说哪些话呢?
生1:你们捡的种子种不出树, 只有小女孩的种子可以种出树。
生2:小女孩捡的种子好, 你们捡的种子没有小女孩的种子好。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小女孩捡的种子好, 这不错。但从文章来看, 这位老师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她之前就知道其他同学捡的种子是不成熟的, 如果她想批评同学, 在之前就会说。捡种子是小事, 但小女孩却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做, 这说明什么呢?
生:小女孩做事非常认真。
师:这篇文章里, 小女孩才是主角, 那么老师所讲的话, 会是什么内容呢?
生: (思考) 应该只是围绕小女孩, 表扬小女孩。
师:你来说说, 老师会怎么表扬她?
生:小女孩采的种子每一颗都是饱满的, 都是经过她细心挑选的, 我们都应该学习小女孩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
师:说得好。这也是我想对你们说的话, 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向文中的小女孩学习。既然学习她做事认真的精神, 我们就要拿出点儿认真的精神深入理解这篇课文。请你们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写小女孩用葫芦装种子, 用其它的东西装种子不好吗, 比如塑料袋、方便盒、塑料瓶, 这些东西不可以吗?
生:葫芦是神奇的, 很神圣, 用葫芦装就能体现出种子珍贵了。
师:比葫芦还要神奇, 还要珍贵的东西有很多呀。你们要认真读课文, 文章中的话可不是白写的, 小女孩在倒种子时, 种子是怎样倒出来的?
生:一颗一颗往外抖, 老师和小女孩都在数种子的数目。
师:“一颗, 两颗, 三颗……”那你知道为什么要用葫芦装种子了吗?
生: (恍然大悟) 因为葫芦的嘴小, 装种子时, 只能一颗一颗地往里放, 从这里就能看出, 小女孩一定是一颗颗地精心地挑选种子。
师:你说得很好。用塑料袋也能装饱满的种子, 但如果不刻画小女孩挑种子的过程, 就很难想象得出小女孩的认真劲儿。
生:从小女孩“从兜里掏出一张纸, 在桌子上展平”的描写中, 也能看出这些树种来之不易, 所以她格外珍惜, 生怕它们受到损害, 不仅要铺上一张纸, 还要把纸展平。
师:你读得真细心!正因为小女孩精挑细选, 所以“那种子一般大小, 有如饱满的黑豆, 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所以老师“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 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 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只有小女孩采到的种子让老师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而老师看到的在山川原野上茁壮成长的树并不是树, 这里的树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它象征着——
生: (纷纷回答) 象征着小女孩的细心, 象征着拥有认真品质的孩子正在茁壮成长……
师:说得对。写人写事的文章如果写了景, 一定是有特殊含义的, 希望同学们读到这样的段落时, 都能认真思考。文章的题目也叫《种子》, 既然文章是写小女孩做事认真, 叫“认真的小女孩”多好呀, 叫“珍贵的树种”也行啊, 可是它偏偏就写两个字——“种子”。这样一来, “种子”的含义就变得丰富起来了, 在这里, 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把你们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师: (师指导, 5分钟后)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
生:种子代表了小女孩的认真。
师:你说得虽然对, 但有点简单, 种子只是代表了认真的态度吗?
生:种子表面是指洋槐树的种子, 实际上是指小女孩认真虔诚的心, 小女孩的认真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播下一颗饱满的种子。
师:你的回答真好。 (师板书, 在葫芦里:虔诚、认真) 再平凡的事情, 只要你认真去做, 事情也会变得不平凡。所以, 你们瞧, 这宝葫芦里装的不是普通的种子, 而是认真做事的态度和虔诚的童心, 只要拥有了认真与虔诚, 你就一定会创造奇迹。认真就像是一颗种子, 播种在土壤中, 它会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同样的道理, 如果你播下的是一种毛病, 那长出来的就是“恶果”。现在, 请同学们写一个比喻句。马虎是什么, 能带给我们什么?
生:马虎像可怕的敌人, 随时都会把你消灭。
师:什么时候马虎, 自己是无法预料的, 它随时可能偷袭你, 所以, 最好把“可怕”改成“躲藏在暗处”:马虎是躲藏在暗处的敌人, 随时都会把你消灭。同学们写在作文中的比喻句一定要准确恰当, 新颖独特, 这样才能让你的文章更精彩。谁再来读一读?
生:马虎就是一个绊脚石, 它随时会让你跌倒。
师:这个比喻说得很好, 因为马虎而受到的伤害, 应该是自己造成的。
生:马虎就像一条被磨到极限的绳子,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断掉。
师:这个比喻也很好。现在, 大家应该知道了, 如果宝葫芦里装的不是认真, 而是马虎, 那它就不是宝葫芦了, 而是一颗炸弹, 随时都可能炸毁你的一切。
C、钻进宝葫芦, 与“认真”亲密接触
师:这篇课文没有从正面描写小女孩是怎样采树种的, 我们只是通过小女孩从葫芦里倒出树种, 以及小女孩的一系列动作猜到小女孩采树种时的认真。小女孩采树种的过程一定很不容易, 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写一个片段, 描述小女孩是怎样认真采树种的。
(生写作, 师指导, 20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
生:小女孩来到森林里, 她认真地在地上寻找着。她找了好久, 终于发现了一颗树种, 她高兴地欢呼起来, 把树林里的鸟都吓走了。她小心地把地上的树种捡起来, 又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 把种子装在葫芦里。然后, 她又开始认真地在地上寻找。她寻找了一颗又一颗的种子, 发现不饱满的就扔掉。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回家了, 他们都采了许多树种。快到中午时, 小女孩已经采到了十颗树种, 她站起身来, 飞快地跑回了家。
师:你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其他同学也在采树种。并且也提到了小女孩与同学们采到的树种多少的对比, 这与文章中的内容对应了, 很好。你可以刻画得再细致些, 小女孩采树种时的动作并没有描写出来。小女孩在地上寻找树种,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描写得很生动。
生:一场秋雨终于停了, 小女孩穿着长长的红裙子来到树林里采树种。泥泞的路上留下了她的小脚印, 她却没有心思玩耍, 弯下腰一直在寻找树种, 她的红裙子拖到地上, 沾上了许多泥土, 她却没有发现。这时, 小女孩眼前一亮, 她急忙伸手捡起刚刚发现的一颗种子。她拿出一条洁白的手帕, 小心翼翼地擦掉了种子上的泥土, 这颗种子非常饱满, 小女孩满意地笑了。她翻出一个小葫芦, 把种子装到小葫芦里。小女孩继续寻找着地上的种子, 同学们都已经回家了, 她有些着急, 但依然认真极了。当小女孩找到第二十颗种子时, 她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顾不得自己一身的泥, 开心地笑了。
师:你写得很好, 把小女孩认真的样子描写得很详细。女孩子很在意自己的着装, 她的裙子拖到地上被泥弄脏了, 她都没发现, 这确实能说明小女孩非常认真。当小女孩找到种子时, 她用洁白的手帕擦掉种子上的泥土, 这说明了小女孩特别细心, 也十分珍爱自己找到的种子。你把这个采种子的活动安排在雨后, 真是聪明呀!
生:小女孩走进树林, 她的手里握着一个浅黄色的葫芦, 她要用这个葫芦来装采集到的树种。树林里, 满地都是杂草和落叶, 要找一颗小小的树种, 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女孩蹲在地上, 睁大眼睛仔细搜索着洋槐树的种子。她用食指和拇指小心翼翼地捡起地上的种子, 她看了一眼这颗种子, 虽然已经成熟了, 但有些干瘪, 她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手中的这颗种子。小女孩的脸几乎贴在了大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 她终于又一次伸出手去捡起地上的种子, 她把种子放在手心里, 吹去上面的尘土。一颗乌黑发亮的种子展现在她的眼前。那颗种子如豆粒一般大小, 漂亮极了。小女孩端详着这颗种子, 就像欣赏一颗闪着夺目光彩的黑钻石。小女孩灿烂地笑了, 她凝视着葫芦的小嘴, 小心翼翼地把种子装了进去, 又开始了新一次的寻找。
师:这段描写真好, 我好像看到了一个蹲在地上认真寻找树种的小女孩。你对小女孩的动作刻画很细致, 许多同学都没有写小女孩找树种时的样子, 树种并不大, 又和土地的颜色很接近, 站着身子应该不会发现树种, 而你写小女孩蹲在地上找树种, 她的脸甚至要贴在土地上。这些描写都十分贴切, 也很生动。最后, 写到小女孩把种子装在葫芦里时, 也不是直接放了进去, 而是用了“凝视”一词, 这也说明了葫芦嘴很小, 只有认真盯着葫芦嘴才能把种子放进去。这篇课文是本学期语文学习的第一课,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样一篇课文放在开学第一课来讲吗?
生:提醒我们做事要认真。
师:许多同学做事却不够认真, 无论做什么事, 都是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你们对写作文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大部分同学都是写够了老师要求的字数, 就以为完成了作业, 连读都不读, 自己也不检查文中是否有错别字和病句;而有些同学就不一样, 每次写完作文, 都反反复复修改, 直到自己读不出什么问题, 才肯罢休。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不仅能从中学到写作知识, 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该认真, 只有这样, 才能把事情做好。我相信, 从今天开始, 每一名同学都会拥有一个神奇的宝葫芦, 那里面装着——
生:认真与虔诚!
备课笔记
“贪官”自白
一名教师, 两袖清风, 似乎与贪官无缘。其实不然, “贪”字紧跟着我们每个人。瞧瞧吧, 光是贺年卡恐怕一抽屉都装不下了, 这都是我们“贪”下的师生情;张嘴说话, 发出的是或轻或重的沙哑的声音, 这“破锣嗓儿”是我们“贪”下的资历。诸如此类, 数不过来。
在一次作文课上, 同学们开始动笔作文了, 我抓紧时间, 捧起一本一直牵挂着的散文选, 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这人读书上瘾, 只要拿起书, 就什么事都不管不顾了。有学生请教问题, 我头也不抬地摆摆手, 说声“自己思考”, 就把他给打发了。
不知过了多久, 我的读兴被一阵嘁嘁嚓嚓的说话声和按按捺不住的嗤嗤的笑声打断了, 抬头一看, 几个同学的脑袋正凑在一起, 眉飞色舞地观赏着什么。哼, 不好好写作文, 还搞“副业”!我站起身, 怒气冲冲一阵风似的走了过去。那几个淘气包猛然觉察, 赶紧各归各位, 其中一个还慌忙将一张纸塞进书桌。
“交出来!”我厉声命令道。
他紧张地把纸又往里塞了塞。
我缓和了一下声音:“给老师看看……”
实在没法子了, 他乖乖地交出那张纸。原来那是一幅画:一个戴着眼镜的人, 正坐在讲台前看书。这不是我吗?画旁还配了一首诗:“蓬头老师读美文, 侧坐讲台很认真。学生请教他摆手, 怕扰读书不理人。”哇, 果然画的是我!利用诗画, 丑化老师, 胆大包天, 罪该万死。怒火刚刚在我胸中燃起, 又熄灭了。这诗是照着一首题为《小儿垂钓》的唐诗改编的, 原诗是“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学生还挺有文才, 篡改得严实合缝, 确实是我的写照。摸摸自己的头发, 真的有一绺脾气倔的翘了起来, 可谓“蓬头”;认真读书, 不管学生, 恰恰是我刚才的作为, 这真是一针见血呀!
我的目光从画上移开, 望着那个一脸紧张的学生, 微微一笑, 说:“好, 送给我吧。”
他一愣, 点了点头, 但马上又说:“老师, 我错了, 把它撕了吧。”
我摇摇头, 回到讲台前, 举起画来, 给大家看。他们一阵哄笑。
“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它使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认真地说, “以后我不在课堂上看书了, 也不会再当‘蓬头老师’啦。我将把这幅漫画像珍藏起来, 让它鞭策我做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于是, 这幅漫画被我以正当的理由“贪污”下来。类似的贪污行为, 还有很多次, 比如:某学生在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中, 倾诉了由于我的过失而使她万分委屈的事。我偷偷把作文复印一份, 以此为诫。当然, 我珍藏起来的东西, 除了反面教材, 更多的内容还是让我感到温馨的。有的同学在贺年卡上记下一句使他受益终生的话, 而这话恰恰出自我嘴;有的同学已经毕业, 在来信中回忆起中学时代难忘的一堂课, 那便是我执教的……
葫芦丝演奏技法探讨 篇9
关键词:葫芦丝,演奏,技巧,呼吸方法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 流行于滇西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 在阿昌族、佤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近年来, 乐器制造者对葫芦丝的进一步改良和开发, 以及各种媒介的传播, 葫芦丝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乐器, 以它特有的声音魅力和颇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一、葫芦丝的构造与发音
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 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 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葫芦丝属于簧管类乐器, 靠簧片振动所发音。常见的葫芦丝由葫芦和带簧片的竹管组成, 簧片用薄磷铜片为原材料, 簧舌呈锐三角形, 其管有单管、双管、三管等几种, 以三管最为多见, 三管分别为主管、副管或配管。主管上开设九孔 (正六反三, 其中下端两孔为筒音孔, 不用于按指) 。副管装有簧片, 但不开指孔, 配管不装簧片, 置于主管的右侧, 起平衡和装饰作用。吹嘴是由竹子或牛角做的小管镶入葫芦的顶部。吹奏时数管齐鸣, 而旋律只出自主管, 副管仅以和谐的持续音相衬托。
葫芦丝的发音非常特别, 是以相对平稳的气流从吹嘴处吹入管内使簧片产生振动而发音的。而初学者往往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气流力度不够, 不能使簧片产生必要的振动, 这时往往会发出一个非乐音的自然泛音;二是气流力度太大, 用气过猛。往往会使葫芦丝闭塞不响, 发不出音。为了保证吹出的音阶准确, 当音阶上行, 从低到高往上依次开孔时, 本位音孔以下的音孔均必须打开, 不能关闭, 要顺着音阶往上依次打开, 直到七孔全开。音阶下行时手指 (从上到下) 依次关闭, 直到全部关闭按严, 否则会发音不准。
二、葫芦丝的演奏方法
1、持法与按孔要求
葫芦丝演奏的正确持法, 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这是因为现在国际公认的管乐音阶排列标准与此一致。采用左上右下的持法, 右手无名指按一孔, 中指按二孔, 食指按三孔;左手无名指按四孔, 中指按五孔, 食指按六孔, 拇指按背面第七孔。按孔的时侯, 要求各个手指要立起一点, 必须用指肚去按住孔眼, 因为指肚的肌肉柔软且厚实, 按孔时密封性能好, 不会因按孔不严而漏气。再者是指肚的末梢神经丰富, 感觉灵敏, 对开闭音孔的感觉相当敏锐。
2、姿势和口形
葫芦丝的演奏姿势分为立式和坐式两种。立式演奏时身体要自然直立, 收腹挺胸, 两腿与肩同齐或作稍息姿态。吹奏葫芦丝的口形, 应该首先把握好吹嘴含入的深度, 一般说来, 将吹嘴的三分之一含入口中, 可以将气息吹入葫芦中就行了。因为吹嘴含入过深会给呼吸带来不适, 而且占据了口腔内的空间, 影响舌头在吹奏中的运动。正确的口形应将两边嘴角肌肉稍微向后拉一点, 上下唇肌肉放松, 风口呈0形。含入吹嘴后, 用吹纸捻那样的感觉呼吸吹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吹出的气息集中、有力, 而且面部的表情会更自然、美观。
3、呼吸及换气法
(1) 呼吸法。演奏葫芦丝, 采用的是下腹型胸腹联合呼吸法。这是目前人们公认和推荐的最科学、最理想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的要领是:吸气时口、鼻同时进行, 肺部、腹部和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 身体要自然放松, 感觉气吸到胸部、胸廓向各方向扩张, 然后到下胸部, 两肋横膈膜下降, 整个腰围明显扩张, 腹部隆起, 支撑住吸气的状态。
呼气时充分运用腹肌控制, 小腹向内收缩迫使横膈膜向上推压, 把气流有计划地按需要呼出。在呼气时肋部不能放松, 保持应有的弹性, 使小腹尤如一个充满气的皮囊在逐渐放气一样, 渐渐向内收缩, 和肋肌、膈膜肌形成对抗, 产生出适应要求的气流。
(2) 换气法。葫芦丝演奏运用的换气法有两种, 自然换气法和循环换气法。
a、自然换气法。
在音乐语言的表述过程中, 旋律的进行有急有缓、有重有轻, 有连贯也有停顿。
演奏乐曲时随着旋律的停顿换气, 这就是自然换气法。这种方法不是简单地按照演奏者自己的气息多少来决定换气, 而应根据乐曲表现内容的需要来换气。自然换气的把握和处理是否准确, 需要演奏者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乐曲的旋律、内容、风格、韵味具有较好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气息控制和驾驭能力。
b、循环换气法。标记符号为“”。
循环换气法是一种被广泛采用于吹奏乐器的换气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 传统管乐如唢呐、管子、萧、笛等都有此奏法, 云南的壮、傣、白、彝、纳西等民族婚、丧、嫁、娶中吹奏的唢呐调和民间曲牌, 运用循环换气法 (俗称“鼓腮换气法”) 吹奏的约占百分之九十五。
学习循环换气法需要了解它的原理, 无论吸气还是呼气, 人的鼻子和嘴都可以同时进行, 这是因为鼻子和嘴在喉头的部位是相通的。因此, 可以利用在口腔压吹出气息来的同时, 用鼻子吸气, 使吸入肺部的气息很快转移到口腔里再吹出来, 如此循环进行, 就可以保持吹出气息的连续不断。
三、结束语
葫芦丝音色优美, 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 擅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感情, 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充满神奇魅力。其结构独特, 制作材料全部取自天然, 是真正的“绿色乐器”, 具有淳朴的乡野气息。外形美观, 本身就是一件精美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葫芦丝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 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近年来, 通过媒介的介绍以及专业民族乐队的演出, 葫芦丝还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展示了迷人的风采。只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 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 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葫芦丝演奏艺术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芳香四溢!
参考文献
[1]王次恒:《葫芦丝基础教程》, 同心出版社, 2003.8。
[2]李春华:《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 民族出版社, 2002.12。
[3]吴小敏:《葫芦丝入门百事通》, 东西文化事业公司, 2006.12。
葫芦丝进课堂妙处多 篇10
一、课程开发背景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依据新课标的理念,音乐教育的目的己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善个性的人。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将葫芦丝引入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有良好的作用。
二、学习葫芦丝的意义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毋庸置疑,“课标”即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学校2013年开始葫芦丝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兴趣,注重教育过程为前提,走特色化葫芦丝教学,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让学生初步掌握吹奏葫芦丝的基本技能技巧。学习初期,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葫芦丝乐器本身的教学特点,自编了一本《葫芦丝教程》,这本书里既有初学葫芦丝演奏的练习曲,又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考级曲目,整本练习曲一般学生用50课就能练完,不但保证了整个教程的难易适中,教材安排合理,注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培养,而且缩短了训练周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葫芦丝吹奏有助于听音教学。学生唱不准,没有音高概念,是一个非常普遍而突出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模仿不出钢琴声音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葫芦丝吹奏对听音练习很有帮助。学生在吹奏中听到了高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音准感,久而久之,学生会建立固定音高概念。
2.葫芦丝吹奏有助于视唱教学。视唱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知谱、音准、节奏能力的养成不可分割。葫芦丝有固定音高、音准,并且直接反应在听觉、指法上,有鲜明的直观性。在视唱过程中,对把握不准的音高,可借助葫芦丝帮助找到准确的音高,还可以把学生分组、一组吹奏、一组视唱、吹奏结合,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视唱兴趣,还能充分体现出音乐课的愉悦性。
3.葫芦丝吹奏有助于唱歌教学。用葫芦丝练习吹奏,既使学生保护了声带,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练习时,可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是一组吹奏一组唱交替进行,还可以让学生齐奏、伴奏、独奏。特别在新歌教学中,教师引导部分学生吹奏曲谱,部分学生唱谱,从而把合奏的感觉转移到齐唱中去。齐奏伴着齐唱,既渗透了学生在唱歌中的节奏感、协调感、旋律感,又激发了学生唱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
三、开展葫芦丝活动的价值论证
葫芦丝教学论文 篇11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孟庆欣、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研训部主任王英奎、吉林省教育学院综合教研部主任薛中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培部主任胡学功及来自东北三省各市、县(区)、体育教研员、主管校长、中小学体育教师等近千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就提高东北三省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三省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5月9日,研讨会在兴城市第二高级中学报告厅隆重开幕,会议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研训部副主任仓江主持。兴城市副市长王建华同志致欢迎辞,他代表兴城人民欢迎来自东北三省的与会教师和领导,并简要介绍了具有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及兴城市近几年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实施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孟庆欣同志致开幕辞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了举办东北三省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介绍了辽宁省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对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展望,希望东北三省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能够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与研究课程改革的成果与不足,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研讨会设置了体育教学研讨课观摩、专家专题讲座、东北三省科研成果评比、观摩体育大课间活动、研讨与交流几个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专家讲座——很接地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做了题为《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谈体育教学困惑》的专题讲座,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等12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中的困惑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于教授的报告为与会的东北三省体育教师理清了教学思路,同时为今后更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奠定了基础。8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与会教师以记录、照相和录像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互动。老师们普遍反映,于教授的报告比较接近老师们的实际需求,较好的解决了老师们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很接地气。
展示课——展现扎实的教学功底。本次研讨会展示了来自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三省的14节小学课、5节初中课及8节高中课,分别涵盖了田径、体操、球类、民传、课程开发等方面,包括跨栏跑、垫上技巧、篮球、搏击操、腰旗橄榄球、击剑等多个项目,较全面的展示了中小学阶段的各类课程。此次研讨会呈现“三高”特点,即:参加展示课的教师组织水平高、学生身体素质高、观摩教师的热情高。一些传统项目的教学课展示的比例加大,例如田径、球类、技巧等,这些项目的课,多年来证明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发育是十分有效的,问题是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改进,简单地说就是要降低难度,简化规则,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获得最佳效果。
由于本次研讨会各省做课教师熟悉学生的时间短,师生之间少了必要的沟通了解和相互熟悉过程,这无疑增加了做课教师展示的难度,但是大多数教师克服了这一难题,充分地展现出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了展示课教育教学的任务,受到了与会同行的认可。研讨会上每一节课都是经过团队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的,都十分精彩。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场地的布置、器材的种类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教改成果。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使新课程改革更进一步落到实处,使体育课堂熠熠生辉。
大课间展示——精彩纷呈。活动期间还分别展示了兴城市中小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兴城市第二高级中学太极操、兴城市南一小学国颁操和篮球操、兴城市曹庄乡中心校独轮车,老师和学生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观摩人员的赞赏,得到一致肯定和好评。展示课后,大会进行了点评交流环节,三位上课代表和指导教师分别阐述了执教思路和课的设计亮点以及课的指导思想,观摩教师提问,与上课教师互动交流。
本届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是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阶段举行的一次交流与研讨活动,与会的东三省体育教师代表和有关领导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通过观摩这27节优秀体育课,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理清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使之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这些展示课具备以下几个看点: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有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范畴和掌握的程度,符合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
2.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们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工处理运用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组织严密顺畅。营造创设学习情境,依据目标进行启发、引导、指导、调控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4.方法手段科学严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为原则,讲解清楚、简练,示范标准、规范,技术传授准确无误。
5.重点难点处理得当。重点确定准确,能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善于利用教材各相关因素为解决难点做铺垫,并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突破难点有创新。
6.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教学设计科学规范,对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突发事件有较好的处理能力。
7.运动负荷适量,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练习密度合理。
不识简谱是否可以学习葫芦丝 篇12
葫芦丝、巴乌是一对很娇嫩的乐器,所以保养尤为重要,其保养主要是指发音簧片的保养,尤其是主管簧片的保养,葫芦丝、巴乌的发音是靠簧片的振动和竹管的共振而产生的,葫芦丝、巴乌的簧片由于制作所要求故簧舌根部较薄,其振动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演奏时气息的力度必须有所控制,只要能发出正常音即可,但大多初学者都会走两个极端,一是用力很轻,不能发出葫芦丝、巴乌的正常音,二是用气过猛,导致低音区失真,中高音区无法发音,特别是低音是5 6 7大家都会很用力地去吹,但如果气息力度超出正常音所需力度的话,在较短的时日内低音5 (也称筒音)就会变低,高音6发音困难,为什麽会出现筒音变低这样的现象呢?当演奏筒音时整个簧舌都在振动,而演奏其它音时.簧舌只是局部的振动,音越低、簧舌振动的距离越长,频率就越低.如果低音区的气息力度超载,那簧片根部就会很快变软,随之振动频率也降低故筒音的发音也降低。如果严重偏低,那面临的是更换簧片。如果轻微偏低,那那还可以调整.在下面的章节将会讲解怎样调整。所以葫芦丝,巴乌的保养主要靠科学用气来保养,保持簧片的寿命。葫芦丝外形差不多吹起来后你就会发现在音量、音色,音质等方面差,异很大有的高音很难吹.有的低音不足、有的发沙、有的毛刺、有的音量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簧片。一方面,葫芦丝的各生产厂家都有自己的师傅,每个师傅在修配簧片时方法、方式,工艺方面各有差异,这门手艺多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一代师傅承袭上一代师傅的工艺.由于文化不高、钻研精神不够、刻板承袭、加上赶工,簧片质地不同等多种原因,每个师傅修配簧片就会出现优劣兼容,音量、音色、音质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簧片充满了矛盾,在簧片的舌簧上,要求高音部分厚、尖、硬,低音部分薄、宽、稍软,而簧片除了舌簧的宽尖可以设计外,它的质地、厚薄、软硬则是一致的,因此修配时需要精心的调整。我修配簧片的心得如下,供葫友参考:
一、尽量使用毛坯片。
簧片损坏后,葫友一般是跟厂家要已调好的簧片,这无可非议。问题是所谓调好的簧片并不一定适合你的葫芦丝,原因一是同调葫芦丝也有主管内径不同的问题、二是簧片是朝上还是朝下调试的问题。有的厂家装配簧片是舌簧尖朝上,有的朝下.三是管塞的位置不同的问题,三个问题都会造成筒音不准,葫友都知道筒音不准的要害。所以调好的簧片不是最佳选择,最好要回毛坯簧片自己加工修配,而且调好的簧片与毛坯簧片价格差异很大。自己加工修配对有动手能力的葫友来说是最佳选择,无此能力的最好是花时间把葫芦丝寄回厂家修配。
二、修刮舌簧。
舌簧与基片舌簧框的缝隙要小。现在的毛坯片绝大部分是机器压制的,这种簧片未经修整是不能直接用到葫芦丝上的。要用锋利的小刀进行修刮,建议使用刻纸的钢片刀,其质地坚硬,磨损后可以把刀头去掉继续使用。首先要刮舌簧的周边,用力不要大,轻轻刮即可,刮至平整:然后刮基片舌簧框的四个边,也是用力不要大,轻轻刮至平整。其次是修整舌簧的根部周边,这也是关键一步,要求舌簧根部周边不予基片舌簧框有摩擦,否则就会在刮筒音时出现低音5 (筒音)过低或音质发沙发劈。第三步用刀尖轻轻推动舌簧,看是否能顺利通过基片舌簧框,不行再细微修整。关键是舌簧与基片舌簧框的缝隙一定要小,刚好能通过,不产生摩擦即可,缝隙大了就会形成吹起来费力(气流轻易通过,摩擦力小),最致命的害处是音量小。
三、打磨簧片。
毛坯簧片的厚薄对音量、音色有较大的作用,簧片厚则音量偏小,簧片薄则音量稍大,原因是薄的簧片能更好的产生振动。簧片薄音色明亮,簧片厚音色厚重,所以适当的打磨簧片很关键.目前的簧片普遍稍厚,可在修好簧舌后进行打薄,方法是用砂纸打磨,建议用标号稍高的中细砂纸,将簧片至于平整之处,全面平整打磨,打到筒音5基本出现为止。
四、细致修刮筒音,
也就是刮舌簧正面的根部。方法有四种:一是粘上主管簧片搁置位置再修刮,二是先修刮好后再粘到主管,此法有经验的师傅才可操作,三是用专业的固定卡把簧片固定在簧片搁置位置后修刮。四是修两根小竹棍将簧片卡在簧片搁置位置修刮。我的方法是将簧片放准位置后,两头用电工胶条(塑胶一类,非沥青纱布一类,又称电工胶布。也可用透明胶布)粘贴固定,试吹后再进行修刮,绝大多数的葫友只修配一两个葫芦丝,所以我建议用电工胶条固定的办法。修刮的位置在舌簧正面根部两毫米左右及基片连接舌簧一毫米左右处,大几丝小几丝可根据不同调簧片的大小而确定,大几丝小几丝一般问题不太大。修刮的时候手法要轻,一丝一丝地慢慢刮,慢慢刮薄,边刮边试吹,直到筒音达到音准为止。
五,严谨调整舌簧。
这一步是关系到葫芦丝音质、音色、音量、高低音平衡的重要一步。
1)用刀尖轻按舌簧,使舌簧与基片保持平面,这一步关系到低中音的音量,也就是减少舌簧与基片的缝隙,增加气流经过时的摩擦力,道理很简单,气流与黄片的摩擦力越大音量就越大,缝隙大摩擦力就小,缝隙小就省力,缝隙大吹起来就费力。
2)把舌簧尖部七分之二或七分之三处向上翘起零点八毫米至一毫米左右,这是高音的需要,有助于提高高音6的音量。
3)装入葫芦丝进行试吹,根据试吹的结果在进行细微的调整。
4)加固,试吹没有问题就可进行加固,也就是加胶水予以充分固定,厂家在舌簧两边贴粘的小竹棍就是为了加固的,旨在避免簧片中部与主管粘贴不紧密,形成杂音。
六、注意事项:
1)修配簧片不能加温,不能接触高温,高温可以改变簧片的质地,使簧片失去弹性成为废片,;
【葫芦丝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葫芦丝教学设计08-21
葫芦丝教学之《映山红》08-02
《葫芦丝全按作5指法学习》教学实录10-11
水葫芦纤维论文07-24
葫芦丝学习技巧汇总10-20
我的葫芦丝情结散文08-12
葫芦丝巴乌协会申请书07-26
葫芦丝兴趣小组活动计划10-09
八年级日记:学会了吹葫芦丝08-30
神韵葫芦丝社春季学期社团工作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