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葫芦

2024-05-30

漂浮的葫芦(共3篇)

漂浮的葫芦 篇1

斯托弗·诺兰在他的杰作《盗梦空间》中将“失重”描绘成穿越梦境、返回现实的手段。在这篇文章里, “失重”则表述为一种迷失的状态。在当下的中国, 各种视觉盛宴背后的失语, 以及观念空虚带来的心灵失重, 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审慎思考实现回归设计本质的穿越切换?

2010年我所亲历的四个事件

事件一:2010.5.1~2010.10.31上海世博会

2010年的中国, 对于建筑界的最大冲击力不能不说是来自世博会。形式各异的展馆万花筒般绽放在浦江两岸, 确实是视觉的饕餮盛宴。然而一路看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是两个展馆:英国馆和滕头案例馆。随风而动的“蒲公英”造型的英国馆有着创意非凡的形态, 而真正具有震撼力的却是空间相对局促的“种子圣殿”中两万多颗种子对于“希望”这个概念在精神层面的阐述;滕头案例馆则以一种“空间介入”和“空间游历”的手段多维地呈现了中国式的空间叙事体验。

细细想来, 其他众多展馆缺乏的不是天才般的设计和迷幻的空间, 但却多少有像柯布西耶“新精神馆”那样的关于建筑人居的本质思考的典范, 留给我们的多数只是视觉的滥觞和观念的迷惑。在关乎主旨的“人和城市的关系”这个视角上, 我认为英国馆和滕头馆的内涵超出了形而上的层面, 进入了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事件二:2010.3.31“东西南北中——十年的三个民间叙事”

马达思班、都市实践、家琨设计工作室展览为观者勾勒了一幅既创造时代、又被时代所裹挟的中国当代十年建筑史的清晰图景。

都市实践的作品我大多比较喜欢。一来, 可能他们的自上而下、通过感知城市环境而为设计定位的“都市策略”和自己的城市设计专业背景有所共鸣;二来, 他们展现出的作品 (即便是那些只停留在图片上的、已经被拆除的城市场地设计) 确实各个用心, 在山寨、伪劣横行的时代里, 都市实践的作品虽不一定每个都能成为精品, 但绝对都堪称正品, 这样的创作精神是中国职业设计事务所的典范。

马达的作品属于我不太感冒的“图景化”设计, 常会显得过分观念化而不太建筑 (不包括马清运的父亲住宅, 这还是绝对的经典之作) ;而从另一个视角, 在开风气之先河、拓展中国设计师在国内国际媒体和社会影响力的层面, 马达的作品无疑是令人敬佩的。刘家琨的作品相对马达和都市实践来说数量上要少些, 但却以更深刻和强大的地域主义力量震撼着我们。作为母校的学长, 刘家琨始终是我非常关注和钦佩的设计师, 从鹿野苑博物馆到胡慧珊纪念馆, 他始终以他独特的充满历史感却又回归现实的厚重的力量叩问我们的心灵。

事件三:2010.6.29安藤忠雄同济演讲会

安藤忠雄是我们这一批建筑师在学校时期的绝对偶像, 安藤以冷峻而自省的态度, 通过极简约的几何图案营造了几乎无穷丰富的空间。虽然其设计理念源于对西方建筑尤其是柯布西耶的学习, 但安藤的建筑呈现出了一种东方独有的静谧风格, 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如今69岁的安藤还提出“要带着青春和梦想做设计”, 这不得不令人钦佩。安藤近期的一些作品呈现出了一些超越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非线性变化, 是否在华丽转身尚不得而知。然而, 对我而言, 安藤给予的感动还是存在于他冷峻的线性清水混凝土和迷人光影中, 存在于光线定义的空间和空间所传递的永恒的东方气质中。

事件四:2010.9.14妹岛和世同济演讲会

日本的女性建筑师为世人熟知的名字只有两个:长谷川逸子和妹岛和世。在一个男权当道的行业中, 从新锐翘楚到主流大师, 妹岛能有这样的成绩, 来自于她以一种东方式的不确定性创造的单纯却不直白的“透明”和在这种透明下产生的多样的活动空间。妹岛的表皮材料处理相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来说显得非常简单, 但玻璃和铝板在她手中似乎有无尽的变化。在单层玻璃的“透明”、多重玻璃形成的“非透明”和铝板等材料形成的“不透明”之间, 形成了充满着禅义的东方美。对于同是东方人的我而言, 这样的作品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显然要比库哈斯在西雅图图书馆表现出的空间不确定性要容易接受得多。

看似彼此没有关联的四个事件不期而遇地发生在同一个年度。世博可以作为图景化时代的一个年度大背景, “东西南北中”以纵贯线的方式对中国当下设计实践进行了深刻的阅读, 而安藤和妹岛的演讲则为我们在中国式的庞杂和迷失中提供冷峻的自省标版。

语境的迷失

2010年, 进入新千年后的第十个年头。中国早已打开国门, 将自己置身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洪流中。业界精英们已渐渐从讨论关乎设计本质的“是否建构”和“如何建构”问题过渡到“如何善用网络、善用媒体”来回应这个图景化的时代。

当下的中国类似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经济高速增长催生的是对于形式超越理性的追求。在这个图景化的时代, 因高速而产生的对于经典或者永恒的怀疑和不屑也甚嚣尘上。

对于形式和内容这一对在建筑界不断探讨的辩证命题, 真正关心的人却渐趋少数。尤其是在参数化设计带来的对于传统构成的颠覆性冲击中, Form似乎成为了众多青年建筑师唯一关心的命题, Form所对应的万花筒式的图景也正契合了时代对于“表现”的需求而大行其道。

南浔行政中心建筑群——计白当黑的新行政中心

南浔行政中心建筑群坐落于南浔新区核心位置, 距离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古镇3km。建筑群总建筑面积46 513m2, 其中行政办公楼35 325m2, 后勤楼3 296m2, 信访楼968 m2, 办证中心5 373 m2, 规划展览馆1 551m2。建筑体量都不算很大, 加之用地条件宽松, 如何处理好建筑群落实体和空间的关系就成为布局谋篇的重中之重了。

地方政府对于“当代的、南浔的”定义与设计师关于群落式布局的构思一拍即合, 设计因而也避免了再现遍布大江南北的“大板+广场”这样的通用形式。

南浔行政中心建筑群设计, 将对于建筑内与外的空间塑造和对于空间序列的串联作为设计的核心关注点, 也是设计师对于所谓“当代中国”的回应。计白当黑, 建筑实体庞大的身形消隐之后, 巷、弄、院、园、庭, 这些被实体界面围合形成的“空”成为了设计第一主角, 所有的功能布局也正是借这样语汇的迷失

当建构不再成为建筑师评价设计的逻辑标准, 才在恍惚间察觉这种对设计本源的评价居然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时尚”。非线性作为近五年最时髦的建筑图景渐渐有了“主流”的声势, 似乎对于审美的评价标准也从清晰的“规矩”变成了非线性。倾斜, 变异, 失去了稳定, 一起失去的还有设计师本应有的心境的平衡。回想我离开校园的十几年, 正赶上国内建筑界狂飙突进的十年, 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十年。自己的设计手法也像坐着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全无定数, 我戏谑地将之称为“时代特征”。毕业的头两年, 自己的设计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安藤的影子, 迈耶的构成;后来在同济的学习和德国事务所工作的经历让自己的作品有了一点德国味;师从程大师的五年中, 虽然自己也试图以“传递中式空间的密度节奏”的方式转换程先生“当代语汇表达中式形式和气质”的设计手法, 然而却也无可避免地在作品中流露出了风格的回潮。

漂浮的自省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草图完成于往返奔波的机舱里, 这空中封闭的狭小空间似乎反而让自己有了一些对抗浮躁的思考。在这个封闭的无干扰的空间, 没有电话, 没有互联网, 有的只是飞行中的宁静和心灵阅读。自省, 或许正是“漂浮的飞行”给予我的馈赠。

选了三个作品回应2010年。今年落成的南浔行政中心, 其设计试图以空间的方式组织建筑, 似乎是走在一条很东方化的设计线索上;而通化科技中心设计上虽然也尝试用地域化的思考来回应基地, 但对形式追求的偏好又使它带有了强烈的图景化色彩;无锡运河风貌带文化宫地块项目似乎是上述两种策略的折中, 既有对空间组织和肌理传承的思考回应, 又有对新奇化形态重口味偏好留下的印迹。

手法的摇摆表现了活在当下的我同样的“迷茫”, 也希望通过它们呈现出些许自省的思考。

“过去十年对于中国来说, 是造梦的十年, 也是梦碎的十年。新世界尚未建成, 旧世界早已砸烂。” (2) 迷茫, 本就是这个价值标准混乱的时代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迷障。但能够在不断自省的路上慢慢前行, 虽然步履持重, 但至少, 在浮躁的尘土中可见当途。的线索展开。“虚实相生、水路潆洄”成为了核心设计策略, 即建筑实体以院落、广场为虚体串联, 建筑群体以水弄、水院为分合之界。建筑的“公共性”正是由于对公共空间的塑造延伸进了建筑群的每一个角落。

造型设计选取了“粉墙黛瓦”与“国之重器”两个概念作为核心意象。行政中心大楼因为面积指标从原定的5万m2削减为3.5万m2, 采用了单廊围合内庭式布局, 形成70m见方的立方体体量。幕墙采用灰色玻璃配合黑色的铝合金框架。外立面构件处理汲取了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窗棂的灵感, 采用抽象了的“水、木、人”这三个偏旁部首的小篆字体作为构建形态母题, “镌刻”于建筑的顶部, 共同塑造了沉稳大气的“鼎形重器”。作为辅楼的后勤、信访、办证中心、规划展览馆和艺术中心则采用了相对于主楼更加节约造价的窗墙体系, 深灰色玻璃窗、混凝土框架加黑色氟碳漆涂层, 配合白色外墙, 形成“粉墙黛瓦”的色彩意向。

建筑群应设计者的要求, 采用了分楼宇独立管理的模式, 这避免了偌大的行政中心建筑群被一圈大墙圈死的恶劣局面。除了行政主楼二楼架空平台使用的公共性有所削弱外, 其他设定的公共空间和院落都是以“开放、亲民”的姿态向每一位到访者敞开胸怀。

随着一栋栋建筑的相继落成, 作为设计主线的空间逐渐形成。水弄、水院和转折的廊道让每一个使用者体会着“南浔特色”的“虚空间”节奏, 在移步换景的行进中, 不知是否会令人们在不经意间体味到与南浔古镇小莲庄内大开大阖却又温婉流动的空间气质的通感呢?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南浔行政中心

业主:浙江湖州南浔区政府

建设地点:浙江湖州南浔区

设计单位: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地面积:3.58hm2

建筑面积:46 513m2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材料应用:玻璃, 铝合金, 石材

设计总负责:程泰宁, 薄宏涛, 陈玲

建筑专业:于晨, 张朋君, 陈悦

结构专业:杨旭晨

给排水专业:奚修其

电气专业:陈玮

空调专业:潘军

设计时间:2007年12月

建成时间:2010年5月

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浑河玉, 体验通化

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位于通化市江南新区江南大道城市轴线最南端, 交通便利。建筑基地南侧毗邻满族文化发祥圣地王八脖子遗址公园, 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景资源。该建筑总体量不大, 地块用地面积4.9hm2, 建筑面积35 000 m2, 但功能上包含了市属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展览馆、会展和会议中心、群众艺术馆和综合服务用房以及各种配套用房, 可谓小而全, 多而杂。

文化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作为当地文化的集中物质载体, 能否通过吸引大众参与和关注从而达到弘扬文化的目的, 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设计希望创造一座体验型的建筑, 让人们感受“在体验中飞翔”的快乐互动。

设计首先营造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建筑采用谦逊的态度处理体型, 中部下凹、两翼起翘的笔架形体量柔和地留出通化母亲山的山脊轮廓。“计白当黑”的手法使自然成为主角, 让山体成为轴线的终点, 从而令建筑与自然、历史和谐共处, 相得益彰。建筑的笔架型体量在中部微微抬起, 形成入口大厅, 室外场地的多折面地景则穿越建筑大厅, 直抵南侧的母亲山。参观者在不经意间获得了一条意想不到、又在意料之中的对话自然的通道, 室外景观、室内景观、自然景观也在这一刻融为了一体。

“人与空间”的互动是设计的另一重点, 这是一种充满视觉激情的互动美。多折面的建筑完整而富于力度, 实体、虚体穿插的晶体造型又宛如刚被开采出的璞玉。整体化的处理使建筑获得了一种“无尺度”的效果, 这正是用来和山体的“地理尺度”相对应的最佳选择。以通化当地的满族特色剪纸为母题的镂刻金属外立面以一种文化通感的方式、迷幻的光影震撼地感染每一位来访者, 室内空间的“隧道”、“峡谷”结合多媒体投影、电视墙、全景IMAX, 更令人与空间互动鲜活起来。

通过空间的演绎, 设计最终落脚到“人与文化”的互动。室内流动空间中盘旋上升的坡道被定义为时空隧道, 成为多种空间和文化体验的线索, 串接了自然、历史、科技三个主要常年展厅。在时空隧道中奇幻穿行, 每个参观者的参观就是游历和发现的过程, 就是对文化的阅读和体验的过程, 就是体验、感受通化文化的发现之美。

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 往往要肩负太多的非技术使命, 宏大而纪念碑式的形态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通化科技文化中心的英雄主义外形是“无尺度”体量处理的巧合, 而无所不在的互动体验则是设计对于建筑自身“公共性”给予的真实解答。

“自然、激情、发现”, 正是这座建筑给予人们的关于文化体验的散文诗。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

业主:吉林通化市政府

建设地点:吉林通化市

设计单位: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地面积:4.9hm2

建筑面积:35 000m2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形钢屋盖

材料应用:玻璃, 耐候钢板, 铝合金, 石材

设计总负责:薄宏涛, 于晨

建筑专业:于晨, 吴志全, 曾存亮, 潘徐

结构专业:孙会郎, 董海

给排水专业:陈静

电气专业:陈玮

空调专业:潘军

设计时间:2009年12月

无锡运河风貌带文化宫地块建筑设计——运河活字

无锡运河风貌带文化宫地块位于无锡老城区南, 是无锡环城运河改造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是无锡的环城玉带, 建筑群则像一些镌刻着运河故事的“雕版活字”自由而随意地散落在水畔。双坡的体型处理唤起新建筑和古老民居的对话, 模数化的平面则为一个崭新的“当代村落”赋予理性生长的逻辑。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20 500m2, 其中1~2层的商业LOFT 11 000m2, 3~4层的文化LOFT 9 500m2。

基地东侧的淘沙巷街区是复建的“伪历史建筑”, 但它的形态来自于在这块土地上经年生长的粉墙黛瓦民居形态的“小”尺度。它是自发的, 充满生长感的。基地西侧的老文化宫则是曾经的“无锡三大建筑”, 这种建国初期的“革命式”大屋顶建筑相对原生的民居而言是“大”尺度, 是一种属于那个年代的特定形式。它是植入式的、空降化的形态。

“运河活字”选择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路线:既非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营造的“原生状态”, 也不用负载大跃进时期曾经浓重的有政治色彩的“当代民族属性”, 而是在相似的色彩关系、相似的坡屋顶处理间寻求一种“中”尺度, 以一种枝蔓式的生长模式在“大”和“小”两种尺度间创造出链接的过渡性城市尺度, 营造一种谦和的“弱秩序”。

“活字”被作为体量单元的基本模数, 进行建筑群的建构。多元化的时尚元素通过LOFT这种最具弹性的空间功能使用模式被引入, 多变的空间也为业主未来的招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认同度。项目面向运河一侧采用16m×16m×10m的“方形”体型以呼应淘沙巷老街尺度, 面向街道一侧则采用32m×16m×10m的“矩形”体型呼应城市尺度。群体体量组织格局中, 北低南高避免压迫滨河绿带, 东低西高使城市街道一侧拥有良好的城市形象, 老文化宫和淘沙巷间“大“和”小”的空间关系也在天际线的跌落中得到化解。

地表的商业街道东接淘沙巷横街, 西连老文化宫城市广场, 形成“一横”;四条南北向的街道联系了城市街道和运河公园, 成为“四纵”。这“一横”和“四纵”共同组织城市道路层面活动中的步行网络。楼梯和扶梯将人流引入二层屋顶, 形成立体化的商业格局。这是一条可以上下互动、俯瞰运河的“天上街市”, “天街”与淘沙巷鳞次栉比的黛瓦和默默东逝的运河流水相得益彰, 亲密对话。

“运河活字”是一组可以在行进中不停发现和不停创造的建筑, 变化的路径总是可以对应不同的空间、差异化的场所体验和多变的空间事件。它以一种崭新的空间构成逻辑回应基地的特殊文脉, 伪历史建筑、旧革命建筑和新的“活字”村落戏剧化地存在于同一空间, 而对于“历史建筑”的静态阅读则转变为多维的空间变幻和富于挑战的场所体验。这样的街区不再是干涩地“被”保留, 而是积极地改变着城市建成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无锡运河风貌带文化宫地块建筑设计

业主:江苏无锡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江苏无锡市

设计单位: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地面积:1.82hm2

建筑面积:20 500m2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材料应用:玻璃, 涂料, 水泥板, 仿木铝合金

设计总负责:薄宏涛

建筑专业:万家栋, 王子玉

设计时间:2010年6月

漂浮的葫芦 篇2

做这个实验要用的材料是:一个鸡蛋,一个大玻璃杯,一些盐。你可以洗一洗鸡蛋,也可以选择不洗。

现在开始实验,我先在鸡蛋上涂满盐,然后把它轻轻地放进水里,鸡蛋像一块大石头似的,沉在杯底,一动不动。”咦,书本怎么骗人啊?不是说会浮起来的吗?“我很失望,原来这玩意儿是假的!“不行我要再来一次!”这次我接了一杯清水,往里面加了三四勺盐,使它完全变成盐水。我再往里面放鸡蛋,鸡蛋像一条鱼一样慢慢地”游“到水面。”哇,我成功了“,实在是太高兴了。以后我都可以变魔术啦!”

其实,这里面的原理是这样的:当鸡蛋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时,鸡蛋就下沉;当鸡蛋的密度等于盐水的密度时,鸡蛋就会处于悬浮的状态;当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时,鸡蛋就能浮起来了。

漂浮的鸡蛋作文 篇3

我忽然想起科学老师曾经说鸡蛋可以漂浮在水中。我问爸爸是不是真的。爸爸答道:“是真的,不过,那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要在水里加点东西。”我问:“加什么?”“盐。”爸爸答道,“你可以去拿一个水杯来做一做这个小实验。”

于是,我按照爸爸的吩咐,准备了一杯水、一罐盐、一个鸡蛋和一只筷子,开始了我的小实验。我先向水杯里倒了一点盐,然后搅拌了一会儿,直到盐全部融化到水里,我慢慢地把鸡蛋放进水杯里。

咦?鸡蛋并没有漂浮起来,而是沉到了杯底。

爸爸走过来,笑着说道:“盐加少了,再多加一些。”我又向水杯里加了一些盐,搅拌了一会儿,然后我小心翼翼地再次把鸡蛋放入杯中。果然,鸡蛋漂浮起来了。我高兴地直拍手:“成功啦!成功啦!”

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呢?”爸爸说:“此时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才会漂浮起来。”

上一篇:数字编辑下一篇:中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