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意志

2024-09-22

管理意志(共12篇)

管理意志 篇1

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命、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情感, 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正直、公正、谦和、有责任心等品质;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在顺境中学到信心, 在逆境中学到坚韧, 从琐事中学到细致, 从成功中学到淡定的人生态度, 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征服了自己, 就征服了世界”, “没有人能打败你, 除了你自己”……《周易》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道德与意志的不懈教育, 培养出来的少年君子将是中国的脊梁。但道德与意志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我们必须落实到日常的班级管理之中。为此, 我们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以身作则, 身正令行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是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代表, 甚至是学生心目中人格的理想。因此, 班主任必须慎言谨行,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班主任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背古文, 学生乱唉哟, 问哪课难背, 学生吵成一片。我轻轻合上书, 把呼声最高的一课从头到尾一字不拉地背下来。再问, 哪课难背, 又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咕哝一课。我又微笑, 一气背完。再问, 哪课难背, 一片寂然。片刻, 都哇啦哇啦地背开了。要求学生讲卫生, 一开始, 我进教室第一件事便是环行一周, 捡地上的纸屑食品袋, 看到讲台走廊上有脏的地方, 就拿起笤帚。现在我们教室的地上轻易找不到纸片, 我偶尔拿起一次笤帚, 还往往中途被学生接过去了。要求学生勤奋, 住宿生每天早晚6∶30到班, 我每天早上6∶25、晚上6∶20、9∶00准时出现在讲台上。教育学生为他人着想, 我从不在桌上磕板擦, 抹讲桌总是从外往里用湿布轻擦, 不久, 学生便都注意到了, 学会了。教育学生有错就改, 一次我因不了解隐情错批评了一位同学, 得知真相后马上在班里公开检讨, 向他道歉……

“仰其师, 信其道”, 学生只有仰慕老师, 由衷地信服老师, 才会乐于听从老师的教导。

二、周记和三省台

写周记是我们班的传统,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 有感皆可发, 有事皆可论, 它是我们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心灵沟通的桥梁。有同学在周记里表示人才要“高精尖”, 他要只专一门电脑, 我告诉他金字塔之所以巍峨, 全在于它有坚实的基础, 永动机之所以成为笑柄, 是因为当时有些人对基本的科学规律认识不清;有同学流露出家境贫困, 吃穿不如人的自卑, 我告诉她有钱难买少时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清寒可以教给我们许多许多;甚至有同学因“创优”劳动不准去制作网页而愤愤然曰:“恨不能揍老师两拳”, 我告诉他揍两拳可以, 只是别把老师揍扁了, 要不下次你生病了谁陪你上医院呢。至于对班里不良现象的批评, 我更是勾画评点, ……配合周记, 我们设立了“三省台”, 取意于“吾日三省吾身”, 宗旨是“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把周记里同学们指出的典型现象、心态思绪征得作者同意后连同班主任的批语一起张贴于此, 教育更多的同学, 收到了良好

三、早修和班会

语文教师做班主任具有天然的优势, 语文中到处是思想教育的材料。除了在语文课堂上配合教学的随感杂谈、旁敲侧击外, 二、四、六语文早读的小自习是我们的早修时间, 每次选一段前贤的事迹或圣哲的名言来修习、感悟。通过早修学习, 陈蕃的志扫天下, 马援的马革裹尸、苏秦悬梁、孙敬刺骨、匡衡凿壁……同学们如数家珍;司马迁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著《春秋》……”, 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傅云的“德比于上, 欲比于下……”, 钱鹤滩的“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等等, 同学们出口成诵。其中我们学的最多的是《论语》和《孟子》中关于立身处世、修业养德的不朽篇章。我想, 这将是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至于班会, 我们不仅限于每周一的例会, 而是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主题班会, 一事一议一得。组班伊始, 我们召开了“跨进高中等于成功吗”的主题班会, 在同学们心中激发起“精英意识”和“忧患意识”, 为整个班级的发展定了个基调。考前, 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 使同学们明确, 考试作弊也是“偷”, 宁可能力稍逊, 不可品行有缺。考后, 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 以他山之石, 攻己山之玉。

其实, 上述几方面往往是互相配合, 多管齐下。比如, 最近我班的XX同学和四班一学生因玩闹而发生纷争, 事后, 在了解真相并帮助该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 我带着班长、团支书及当事同学亲自到四班公开道歉, 检讨自己教生无方, 致使班干管理不力, 学生不能文明谦和。这在班里引起极大震动。于是趁热打铁, 抽出一节自习课, 我们召开了“关于XX事件的思考”的主题班会, 同学们纷纷发言:关于集体观念, 关于举止文明、关于谦恭礼让、关于勇于认错等等, 下课后我们又以此为内容写了本次周记, 做更深入的探讨。我评阅后, 选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连同我深切的评语一起贴在三省台上。接下来几次早修, 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左传》上“臼季荐冀缺”的故事, 让同学们默诵“敬, 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推荐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

四、班规

如果说上述是“以德治班”的话, 那么, 制订和实施班规就是“依法治班”了。我们的班规以德为号召, 以法为手段, 实行量化积分制。在《前言》中, 我们指出制订班规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新时期的少年君子, 为了使全体同学都特别有修养、特别有志气、特别能吃苦、特别有作为。在《总则》中明确指出, “每位同学都须珍爱生命, 珍惜时间, 以有用之身, 做有益之事, 成有为之人”。《细则》分五部分:一是品行, “德为立身之本, 故列品行第一”, 二是纪律,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故列纪律第二”, 三是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故列学习第三”, 四是劳卫, “一室不扫, 何以扫天下”, 故列劳卫第四, 五是文体, “健体为成学建业之基, 雅趣乃治性疗俗之方”, 故列文体第五。详细规定了加分、扣分的规则和标准, 指定专人负责, 有绩则奖, 有过则惩, 每周一结, 张榜明示, 优组共荣, 劣组同辱。这使学生更多了一种督促和激励, 同学之间、小组之间既彼此监督, 又互相劝勉, 力争携手共进。就这样, 班规对良好班风的早日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管理意志 篇2

及时而果断地下定决心,是领导者发挥本身意志力的重要手段。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员工的企业组织,在突然遭遇到重大事故时,如果稍有迟疑,犹豫不决,不但会失去解决事情的良机,甚至会造成员工情绪的不安,弄得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也会急剧下降,

――《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

背景分析

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是经营者必备的素质。企业组织架构、流程设计、岗位设置等固然重要,无形的精神因素一样不可忽视。企业越发展,精神的力量越明显、越重要。经营者的意志品质对于企业凝聚力、执行力的强弱,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处在今天这种复杂多变的时代,市场竞争惨烈,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方向。正如一条遭遇暴风的小船,能不能冲出惊涛骇浪,转危为安,完全以船上是不是有一位经验丰富,并且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舵手而定。

经营者的意志和决心,来自他对彼岸的认知到底有多清晰。

行动指南

管理意志 篇3

【关键词】青少年 意志薄弱 原因 意志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98-01

从心理学分析,意志可以描述为人所具有的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确定目标是意志活动的起点,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身的行动,不懈地努力排除困难,拒绝诱惑是意志活动的过程,实现预期的目标是意志活动的结果。在这一起点——过程——结果的行动中,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少年,在明辨是非的情况下,能果断地采取行动和执行决定,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一个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自觉性差,易受别人的暗示或独断专行,易动摇、草率行事,易冲动,其结果注定会失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青少年中存在着许多意志薄弱者,其意志薄弱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意志薄弱的主要原因

1.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学校对意志方面的教育不足。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意志锻炼重视不够,虽然教师对学生也会讲到一些关于意志方面的理论或例子,但当青少年在活动中真正遇到困难时,教师缺乏对他们必要的鼓励和指导,所以青少年的意志力得不到锻炼。其次,教师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在的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青少年的模仿性很强,来自于电视、网络、书刊等方面的许多不良形象,也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意志品质,教师对于这些青少年学生没能好好地引导。第三,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而自己在做事情时则优柔寡断,当行则不行,当止则不止,这就很难取得意志教育的效果。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缺乏有意识地对孩子意志力的锻炼。目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一方面,一些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在生活中哪里会遇到困难,即使遇到了困难,父母马上插手来干涉,代之解决。可想而知,这些孩子没有经过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哪里会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制定一些过高的目标,孩子老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结果挫伤了意志,丧失了信心。可见,过高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3.从青少年本身来说,首先,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意志力,他们分不清执拗与顽强,鲁莽与勇敢,冲动与果断的区别,他们不考虑自己身体的忍耐力,不怕危险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有时反而受到挫折。其次,青少年还处于成长阶段,对抑制诱惑的能力还不强,在遇到一定的诱惑时,往往克制不住自己,控制不了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情绪。

意志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之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光靠空想是不行的,否则,空想家就会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要想取得成功,还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特别是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没有超人的意志,是绝对不能成功的。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成就与一个人的意志成正比”,这话一点不假。可见,意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他们成长及以后的道路显得尤其重要。

二、针对以上对青少年意志薄弱的一些原因的分析,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

1.从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来考虑,首先,意志和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意志便不可能产生。其次,意志和情绪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绪可以成为人活动的动力,而意志坚强者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认识,发展情绪、情感来培养意志力。例如,可以提高青少年在观察、注意、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时,来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困难来自实践,在实际活动中克服困难,能够在其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因此,可以把意志品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要不为昨日而懊悔,不为明天而空想,立足此时此刻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有价值的、较为远大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切记目标要切实可行,因为目标过高难以实现,影响努力的坚持;过低又缺乏刺激,引不起兴趣。

3.拒绝诱惑,培养良好的自制力,一些青少年不能实践自己的计划,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其实,在实践中兑现计划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坚持和抵制——坚持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抵制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要有果断性,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抑制和阻止妨碍预定目标实现的愿望和行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放弃干扰目标的东西。

4.激发青少年加强自我锻炼,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个性品质作出自我评价。因此,青少年能够对意志进行自我锻炼。首先,在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要求每个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对自己提出意志行动的具体要求。第二,要善于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可以利用一些榜样、名言、格言、座右铭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第三,要善于约束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离不开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

5.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约束大家的行动,而且更主要的是它给每一个青少年都规定了行动的方向。自觉地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良意志品质,尤其是对意志的自觉性品质和自制力品质的培养,具有明显作用。

6.从教育角度来看,教师要针对不同意志品质的类型,因材施教,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类型具有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训练和培养不同意志品质类型的青少年,来达到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要求。

7.教师的以身作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特别是对青少年身边熟悉的榜样,教师若能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事干练,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等一些优良品质在教师身上体现,就会有助于青少年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管理意志 篇4

日语动词意志形「う·よう」的学习, 一般的教材都安排在初级 (下) 的阶段, 关于用法, 笔者比较了几本国内日语教学常用教材, 总结如下:

由上表可知, 教材对动词意志形「う·よう」的解释对初级日语学习者来说, 有些笼统, 不利于其掌握。在这里笔者将动词意志形「う·よう」在对话中按照说话人的意志表达对象详细说明其用法。意志形还用于表示推测, 是「だろう」的书面表达, 笔者在此不做分析, 重点归纳和总结一下用于表示意志场合的具体用法。

二对话中动词意志形的用法

对话中, 根据场合, 动词意志形「う·よう」所表达的意志有所不同, 尤其与说话人的语气有很大关系。语气的不同, 说话人的感情强烈程度也有所不同。另外, 在不同的场合下, 意志形「う·よう」还可以与「か」「かな」「かしら」「ね」等一起使用, 加强语气, 向听话人表达不同的意思。

1. 表示说话人的意志

(1) よし、明日がんばろう。↘/好, 明天加油吧。

(2) よし、このことを忘れよう。↘/好, 忘了这件事吧。

(1) (2) 句中, 动词意志形「う·よう」表达说话人的自身意志, 句尾读降调, 说话人并不是向听话人传达信息, 而是一种自我意志表达, 表达说话人接下来要做什么的决心等心情, 往往用于说话人自言自语或表达内心想法等。

动词意志形「う·よう」句尾还可以加上「か」「かな」「かしら」等疑问词。

(3) わたしもそうしようかな!/我要不要也那样做呢。

(4) 買おうかどうしようか迷う。/犹豫要不要买。

(5) これからどうして暮らしていこうか。/今后要怎样生活下去呢。

(3) ~ (5) 句表达说话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疑惑或者是不能下决心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基本上是说话人自言自语, 所以很少用「ましょうか」「ましょうかな」的形式。

2. 表示向听话人发出邀请

(6) 今度ゆっくり話し合おう。/下次好好聊聊吧。

(7) 今度久しぶりにみんなで飲みに行こうよ。/好久没一起去喝一杯了, 下次大家一起去吧。

(8) みんな一緒に頑張ろう。/大家一起努力吧。

(6) ~ (8) 句的「う·よう」是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和自己一起做上述行为。句尾一般读升调。句尾还可以加疑问词「か」, 如下文:

(9) もう、遅いから、そろそろ帰ろうか。送るよ。/已经晚了, 回去吧, 我送你。

(10) 結婚しようか。/我们结婚吧。

上文 (9) (10) 句中, 以疑问的形式向对方提出邀请, 比起 (6) ~ (8) 句给了对方选择的余地, 从语用论角度来看, 更礼貌些。句尾一般是降调, 也可以是升调。升调的时候向对方询问的语气加强。

3. 表示向对方发出呼吁

(11) 身だしなみに注意しよう。/请注意仪容仪表。

(12) ファミリーで子供と遊ぼう。/请在家多和孩子玩玩。

如 (11) (12) 句, 一般用于向多人呼吁做某种行为。多用于宣传、广告等, 希望看到和听到的人能按照呼吁的内容来做。也可以用于个人交往, 如下:

(13) 夜だから、静かにしようね。/夜深了, 安静点好吗。

(14) 朝ごはん、ちゃんと食べようね。/要好好吃早饭啊。

如 (13) (14) 句, 用于个人交往的时候, 往往带有一种轻微命令的语气。

4. 表示向对方提出申请

(15) その仕事、私も手伝おう。/那个工作我帮你啊。

(16) 絵本を買ってあげよう。/给你买本连环画吧。

如 (15) (16) 句, 说话人主动提出为对方的利益做什么。句尾可加疑问词, 如下:

(17) この仕事、私がやろうか。/这个工作我来做吧。

(18) 荷物、僕が持とうか。/行李我拿吧。

(17) (18) 句与 (9) (10) 句一样, 句尾是疑问语气, 给对方选择的余地, 更礼貌些。句尾既可以是降调, 也可以是升调, 升调向对方询问的心情较强。

意志高三作文 篇5

在我的成长日常,有一本书令我过目不忘,也给我带来了生活的意义。这本书就是———《倘若给我三天光明》这本名扬国外的书就是海伦。凯勒写的。它给大家讲述了海伦。凯勒是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一位伟大女人。她的一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假如我是她,面对如此的生活方法,我只能一每天的过日子,平凡而又痛苦的过每一天。而海伦。凯勒不是,她并没意志消沉,放弃生活,而是从此发奋图强地学习。身为一个残疾人,她能如此勤奋努力,实在是被人由衷的佩服。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让我在将来每一次的失败中得以启发。

记得有一次,在参加两次作文比赛都失败的我,心情十分沮丧,也放弃了再参加比赛的想法,心里感觉为何大伙都不认同我,天天都郁郁寡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本已被我翻阅过数次的《倘若给我三天光明》,我拿着它,出神地看着这本书。不禁想到:连海伦。凯勒都能刻苦的去学习,并且获得了很多平时人都得不到的收获,为何我就要由于这一次二次的失败而坠落呢,我应该像他一样找出失败的缘由,并且比其他人付出得更多。我暗暗下定了决心。

于是,我天天都坚持写作,也虚心请教老师,日复1日,我天天都坚持,不管那天的作业是不是有那样多;不管夏季时热的满头大汗;也不管冬季冻的手脚冰冷;我都坚持了下来。我的作文水平正在飞一般的突飞猛进。当下一届作业比赛到来时,我毅然报了名。在比赛时,我时刻记得海伦。凯勒的精神,最后获得了名次。

意愿要变成意志 篇6

人民群众为什么关注两会,因为两会能给他们一种“获得感”,使人民的意愿变成国家的意志。

“正风反腐高压会保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跟雾霾说拜拜”、“工资待遇能不能提高”、“看病难、看病贵什么时候能真正解决”……这是两会前夕媒体调查中,群众比较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忧党忧国的“大期望”,还是让自己健康幸福快乐起来的“小愿望”,无论是言辞激烈的“吐槽”,还是发自内心的“点赞”,传递的都是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更是一个个闪耀着星星之火的“中国梦”。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这份深情表白与承诺,何尝不是所有代表委员参加两会共商国事的履职标准和努力方向。建言献策,推动改革必然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受惠,消除相对“剥夺感”,代表委员们要义无反顾,让两会的进程与人民群众的渴求产生最大的共鸣。

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代表委员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的提出,为今年全国“两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着代表委员们的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更让人民群众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把人民的期望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把人民的意愿变成国家的意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的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稳中求进,蹄疾步稳地推进了简政放权、公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生育政策改革等,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蛮拼”的各级领导、离不开实干的党员干部,也离不开“给力”的代表委员。但最重要的是将人们的意愿凝聚成了国家的意志,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收获了希望与信心。

管理意志 篇7

人对自由的渴望, 对自主生命意志的向往是潜在而恒久的, 复仇境遇是人展示生命强力和意志强力不容错过的机会。人对复仇的“热衷”实质上是源于对生命力自我舒张、意志力自由绽放的内在陶醉和需求。

一、复仇情结与生命强力

复仇是以暴抗暴的, 复仇境遇的形成有时是毫无先兆的。潜藏的复仇情结在面临相似的复仇情境时, 一旦被激活, 就可转化为不可遏制的复仇欲望注入意识中。复仇者从此就会以复仇为人生第一要义, 把其作为激励自我顽强生存下去的目的。这看似是对复仇主体正常人生运行的一种蛮横切断, 丧失了自由选择实现主体生存价值的方式, 但实质上, 复仇境遇的来临是一种机遇, 是复仇个体燃烧自我潜藏意志强力、迎风招展生命旗帜的契机, 对人生的弱者来说尤其如此。而这里所谓的弱者并不仅仅指那些未被当时社会承认的, 不能在主流文化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弱者群体、边缘群体, 还包括那些不能创造生命奇迹的、不能持续超越自我的人们。

人是属于社会的, 是集体的人;人更是属于自己的, 是个体的人。因而, 从人张扬个体生命强力意志、充盈生之价值的层面上来说, 复仇是打造自我超强坚忍意志的绝佳途径。现实世界里, 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 人人都渴望不断超越自我, 人人都希望做生命的强者, 但实际上, 能把这种渴望之梦、希望之梦变为现实的人却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只是心满意足于平淡无奇的生活,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原来一直涌动着的一股冲创、不可遏制的生命张力, 这就是相对来说的弱者的状态, 他们其实更需要一种爆发生命强力、张扬自我意志的突破口。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具有超强意志力的人, 他们能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 他们永不满足、永远前进, 这是其共性, 这样的强者也许就是尼采所称的“超人”。生命的强者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会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 时刻寻求并能较易地实现自我超越, 在生命的不停升华中宏扬其意志强力, 享受充分扩展生命张力的欣喜。

“做你想做的事……做你想做的事!干什么都行, 但要叫它带来欢乐;干什么都行, 但要叫它带来欣喜。”[3]P225这是米勒的号召、呐喊和宣言。“唷, 但愿你们能明白我的道:‘永远做你们所意欲的但首先做能意欲的人!’”[4]P214这是尼采热情洋溢的劝谕。在尼采“强力意志”指引下的人们所追求的是“争优胜、能自制、爱战斗、富于进取精神”[5]P47的人生。这里米勒和尼采所主张、张扬和展示的都是生活强者的人生姿态, 真正强者的人生 (也是弱者所追慕的人生) 是一种不断进取的人生, 是一种张扬自我的人生, 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存状态的人生, 是一种可时刻享受生命喜悦的人生。

真正的人生强者始终处于昂扬的生命状态, 时刻准备突围困境, 战胜平庸, 挑战自我。其一旦面临复仇情境, 就会凭借超强的生命意志, 轻而易举地克服重重阻碍, 实现复仇愿望。而弱者却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主动显现自我超越力量的, 只有当其被置于某种不得不去实现或完成什么的境地时, 才会被迫强显出其生命强力。这就是说, 任何人的生命意志中都潜存着一股超强的意志强力, 只不过这里所谓的强者高举其进行人生跋涉, 而所谓的弱者却只能任这种生命意志强力潜伏在生命极深处。弱者的强力只有在外因的迫使下才能凸显于具象的况境中, 因而陷于复仇境地的弱者只有在外因 (即社会文化价值, 这是一种无形的、渗入复仇主体血脉、骨髓里的文化价值促因) 的逼迫下才会承担起对其来说似乎过于沉重的复仇重任, 这种无可逃脱的复仇情境激活了复仇主体潜藏较深的复仇情结。复仇情结本就是扎根于人的血勇本性、积蕴着强劲生命冲动力的心理滞结, 一旦被激活, 就会爆发出顽强而惊人的力量。

复仇主体在这样的内外交互作用下, 即使决定复仇的初衷是被动的, 但只要其扛起了复仇利剑, 劈碎的就不仅仅是仇主, 还有复仇主体生命中所有的慵懒之气、无为之根、所有的束缚与拘囿。挥舞的复仇利剑不仅仅闪耀着正义的、抗暴的复仇之光, 更充盈着无畏的反叛之气;不只反世俗的压迫、邪恶的侵扰, 也不只叛权势的威压、强人的欺凌, 更要冲破世俗的密封、腐朽, 更要撕碎紧紧萦裹人生的凡形常态。复仇之剑的荧荧寒光虽略带血腥或死亡气息, 却灼热了复仇个体的平淡人生, 点燃了其作为人的超绝意志强力和无尽生命潜力的绵绵火种。同时, 于这复仇的刀光剑影中, 也屹然立起了一个高大威猛、坚毅顽强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复仇情境的出现看似中断了复仇主体的正常人生, 使其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平稳安逸的生活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复仇之中。复仇者再不能按照自己的人生设计走既定的路途, 也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似乎丧失了自由创造人生价值的原发能动性。但这只是遵循表层人生价值准则来衡量的一种假象, 内质里却是双重价值的实现, 即自我被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现与升华。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 这就昭示和决定人, 不论其种族、时代, 都需要一种来自同类的认同感, 需要在被认同和肯定中寻求到归属感。但这种认同和归属感的获得有时却要以压抑个体生命强力为代价, 因为现实世界中运行的秩序原则和价值体系常常不可避免地与本真的自我世界相悖。但人是一种充满着矛盾和两面性的动物, 需要来自外界的首肯、尊重乃至崇敬, 也就是说一种在社会体系中的价值定位, 而潜意识里又不肯过分抑制发自生命深处的原始冲动力, 这就使人的价值形态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一类是社会强者, 即其时所谓的社会成功人士, 但其表层的辉煌掩藏着的却是生命的苍白无力, 从生命意志强力角度来说其实是虚假的强者, 是生命的弱者, 因为他在求生存、逐成功的历程中可能过多地屈抑了生命力张扬的冲动;另一类是生命的强者, 即真正的强者, 这类人的绝大多数可能在其时的社会中得不到价值认可, 但真正强者的常态人生总是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释放生命冲力的。他的强力人生准则在自我心理世界里一直居于主导的操纵地位, 令其时刻保持着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既取得社会成功, 又能张扬生命意志强力, 不断完成自我心灵超越和现实定位超越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再一类是弱者, 包括社会的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价值体系认可且不能恣意展示生命强力的人, 这包括前面所谓的社会强者———生命的弱者。

其实,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 其内在本我总是昂扬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沸腾着强劲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只不过强者的生命意志强力较易显现, 而所谓弱者却一直无意识地克制压抑着这种生命力的冲撞, 或是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是强而有力的, 也能改变现行生命状态, 也可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因而生命的强者在面临复仇境遇时能主动积极而自如地调剂着生命中潜藏的强力意志, 使其归入合适的渠道, 在其间释放它无尽的张力, 为复仇服务。而当所谓弱者被置于复仇境地时, 他的复仇难度极大, 但只要其复仇情结被激活, 伴随复仇情结外化而来的是他强劲而坚韧的生命意志力, 正是这股力支撑着复仇者忍受住复仇过程中的无尽磨难和痛苦, 正是这股力使其超越了了无生机的苍白生活, 于复仇的苦难中完成了社会价值定位和生命价值的寻求, 这与其复仇成功与否没有关系。潜存的复仇情结被激活外化时裹挟着的生命冲创力之强大不仅令他者惊诧、羡慕, 而且使复仇主体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力量, 沉醉于那生命意志强力的挥舞中, 获得迥异于常态人生的充实而不羁的快感和战胜自我的狂喜。

二、弱者复仇中的强力张扬

人内质里惧怕的并不是痛苦和苦难, 而是无目标的生存, 无意义的平寂。尼采说过:“人, 这最勇敢、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 他并不否认痛苦本身:他想要痛苦, 他寻求痛苦, 除非有谁给他指示一种生存的意义, 一种痛苦的目的。是痛苦的无目的性, 而非痛苦本身构成了长期压抑人类的灾难, ……任何一种意义都强似毫无意义。”[6]P305“人需要一个目标, 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求。”[6]P232而弱者的常态人生大多时是毫无意义、令人厌倦的, 激不起人投入奋战的欲望, 且弱者也无主动奋进、超越常态人生的意识。这时复仇境遇的来临, 犹如给寂寥的生活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尤其是对弱者来说, 但精神瘠弱的人们为复仇忍辱含冤、历尽磨难的意志支撑仍是浅层价值理念。

关汉卿元杂剧里的窦娥是典型的弱者形象, 她“三岁上亡了母亲, 七岁上离了父亲”, 被卖于蔡婆婆“做儿媳妇”。不幸的是她“至十七岁与夫配合, 才得两年”便“夫亡化”, [7]P34只得和婆婆守寡艰难度日。这个平日坚守三从四德、“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弱小女子哪里料到有一天会祸从天降。而窦娥之所以陷于灾祸的困境和被诬陷的泥沼, 张驴儿父子的奸恶、婆婆的昏聩固然是主因, 但她“好马不鞴双鞍, 烈女不嫁二夫”的贞操节烈观和“我怕婆婆年老, 受刑不起, 只得屈认了”[7]P35的孝道却是其屈死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并非是窦娥的自愿选择, 从已“官拜参政知事”的窦父天章梦中乍见已别离十六年的女儿之亡魂, 不问原由, 先来一番教训的情景中, 就可对当时的价值观念的渗透力与逼迫力“窥一斑, 而见全豹”。

“我当初将你嫁于他家呵, 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者, 事公姑, 敬夫主, 和妯娌, 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 刬地犯了十恶大罪。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 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 又连累我的清名。”[7]P34

窦娥之冤实为可怜, 窦父之言实为可悲, 但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仅认为自己恪守如此抑制人性的道德原则是天经地义的, 而且颇感自豪。可悲固然可悲, 可怕固然可怕, 但正是这看似荒谬无理的外在社会道德价值的逼迫, 才使诸如窦娥之类的弱者于悲愤中焕发出超强的坚忍力和不屈的意志力, 才使其在或真实或虚幻的世界里做了一回真正的强者。

窦娥的冤深似海、屈动天地正映照着强弱之间差距的分明和力量的悬殊, 这令诸如窦娥之辈的弱者, 只好把复仇的希望寄予到莫须有的鬼魂身上。这样在窦娥这个文学形象上似乎看不到生命意志强力伴随复仇情结外化而呈现的炫目光芒, 亦或是包蕴强力意志的超绝坚忍承载着无限苦痛磨难。但这里我们万万不能忽视了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和她仇恨力量幻化而成的鬼魂形象, 她“罚下”三桩“无头愿”———“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 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7]P28这是第一桩。“你道是暑气暄, 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 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 免着我尸骸现。”这是第二桩。“你道是天公不可期, 人心不可怜, 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7]P29这是第三桩。最终真的桩桩兑现———“果然血飞上白练, 六月下雪, 三年不雨”, [7]P35而她的鬼魂却也真的飘飘荡荡引领窦父几次重翻案卷, 为其昭雪冤案。

这里, 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是假, 窦娥鬼魂的复仇是虚, 但她超强的复仇欲望却是真, 她绵延生死两界的复仇情结却是实。对读者来说, 这种艺术手法虚假背后的心理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也是其动人所在。因为它们饱含人类对复仇情结外化时激起的生命意志强力的无意识期待与希冀。揭开文学表层的艺术面纱, 展现出的是人类潜意识的世界。艺术中那冲决常理囿限, 打通生死隔绝, 超越阴阳两界的超强神秘力量是从人类深厚广博而绵远永久的心理根基上汲取无穷营养的。

蕴藏于人类潜意识深处的复仇情结, 在弱者那儿, 它一度是喑哑的, 但一经外界的强行激活, 它蕴涵的强劲而原始的能量就会惊天地, 泣鬼神。因而, 我们说人类没有天生的弱者, 人类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在潜意识中, 在复仇情结那里, 人是真实的、永恒的强者。因而, 直视真实的、并不完美的甚至丑陋的世界, 面对无蔽的内心, 我们渴望从潜意识深处发掘强者的动力之源, 让饱满而绚烂的生命之花永久地开放在苍白而凌乱的平凡人生中。

生活中最伟大的莫过于激情和狂喜———去感受自己的存在———甚至在痛苦中生存———正是这种“热望的空虚感”驱使我们去游戏———去厮杀———去旅行———去放纵自我, 却又同时深感各种追求最主要的诱惑力, 那就是与我们不可分割的激动。[8]P63

人类在或真实或虚幻的复仇情结的外化和宣泄中满足的正是对实践本真生命和对生命意志强力挥扬的激情渴望, 寻求的正是在短暂血性奔放或长久痛苦坚守中觅得生命冲动的狂喜和意志强力的增值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德]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

[2]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3][美]亨利·米勒著.袁洪庚译.北回归线[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

[4][德]尼采著.楚图南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 1996.

[5]王金淼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述[C].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

[6][德]尼采著.缪朗山等译.悲剧的诞生[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 1996.

[7][元]关汉卿著.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1988.

管理意志 篇8

自由常常被看作是人的一种类本质, 具有永恒的研究价值。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本自由”[1]。黑格尔强调:“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马克思则肯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2]无数的思想家以精美的语言、众多的革命家以大无畏的行动充分地表达出对自由的热爱和忠诚。裴多菲高歌:“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上赫然高书“自由、平等、博爱”, 而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则高举着不灭的自由火炬。

但是, 与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反, 人们对自由观念的理解却常常是迥然各异的。“自由从来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战场, 众多的定义在这里竞争和交锋, 自由的定义因而不断得以创造和再创造”[3]。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永不停息地延伸自由和实现自由的实践史, 又是人类孜孜不倦地探讨、分析、丰富、发展自由观念的理论史, 两者相互激荡、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人类自由观念和自由行动的发展史, 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 以至于詹姆斯感叹:“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问题比这个自由的问题更值得研究。”[4]谢林则把自由称为“伟大的和最神秘的哲学问题”, 任何对自由的探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关于自由的众多理解中, 意志自由观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自由观, 对西方宗教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对此进行批判, 并由此阐发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胡克指出, 意志自由论者由于对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的不同观点而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坚持世界 (社会、历史) 决定论, 认为只有人的意志和意识世界是自由的, 外在世界则完全为必然性所支配, 因此意志自由是人与其他事物本质区别所在, 是人的尊严所在。这种意志自由为人们营建一个超越必然性的道德世界打下基础。在道德世界中, 人是完全自由的、自主宰的, 因此只有道德世界是自由世界。第二类观点坚持世界 (社会、历史) 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 完全是人的意志自由的结果, 因此现实世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第三类观点认为世界 (社会、历史) 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 包括人的意志自由, 因此人无论是否具有意志自由, 都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

胡克既反对将自由与现实世界分离的观点, 又反对否定决定论的自由观, 更反对将自由与责任、法律分离的理论。他对这三类自由概念展开了批判性的分析。

(一) 胡克指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情感、愿望和意志同样是人与其环境互动的产物。

它们不可能是仅仅满足于内部世界的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总是要指向外部世界, 对外部世界有所需求的。人的内外部世界不是分立的, 而是互惠的。因此那种禁欲主义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人类自由, 人类自由总是要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意志, 只有能够在外部得到实现的意志, 才可能是自由的意志。这种实现, 往往是通过自由行动, 以及自由行动的后果来确定的。

但是外部世界并不是完全为了人的意志而创造出来的, 因此当人的意志自由要想在外部获得实现, 就必须遵守外部世界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只有这样, 才可能通过自身的行动, 消除行动的障碍, 在利用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使事物朝向有利于自己的目的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目的, 获得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 胡克指出, “人类的自由是从自然规律结束的地方开始, 自由的领域是处于物理的必然性和规律的领域之外的”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人类的自由恰恰不是在自然规律结束的地方, 而是在自然规律存在的地方, 并且依赖自然规律的存在。因为人类自由就存在于对事物的“控制、引导和否定”中, “如果自由借以表现其本身的对象和事物没有内在的秩序使它们得到转变、利用和享用, 那么自由意志或自由心灵或自由人能起什么作用或完成什么事?如果没有机械作用, 所谓‘自由意志’和精神病人的谵妄和自大的狂想有什么区别呢?”[5]这种观点也是与经验事实不符的, “作为一个经验事实, 当无论谁的心灵或意志表明其选择时, 它并不是要为汹涌的混杂和混乱打开闸门, 而毋宁是要引进外加的秩序, 即有意义地决定和稳定事物的流动, 以便把它的力量潜藏起来, 供将来使用或享用”[5]。胡克进而指出, 这种理论是有害的, 因为它产生两个后果:二是认为现实物质世界里没有自由可言的, 这无疑为宿命论打开门窗;一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只有那些背离自然规律的行动才是自由的。因此把自由行动看作是一种任性的非理性行动。

(二) 胡克指出, 人在内部世界中的意志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人的意志不仅不能自主支配人的行动和思想, 而且不能完全自主决定人的选择。

“现代科学表明, 人的意志不仅可以由暗示直接控制, 而且是以生理状态为转移的”[5]。我们意志的自由程度还受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意志不仅是不满足于内部, 而且总是外趋的, 而且它自身也无力阻挡外部力量的侵入, 因此它不可能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是与外部世界连续的, 所以不可能存在纯粹的意志自由世界。

胡克进一步指出, 否定了人的意志的完全自由性, 并不意味着必须承认世界 (社会、历史) 的完全必然性, 也并不意味着道德、法律和宗教就失去合法性基础。因为大量的经验事实证明, 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 而且可以改造世界 (社会、历史) , 从而能够有效地参与决定世界 (社会、历史) 的进程的设计和安排。如果说世界 (社会、历史) 是具有完全的必然性的, 那么这只有同时承认人的意志自由也具有完全的必然性, 才能避免两难。这不仅与科学事实悖离, 而且会决定性地断送道德、法律和宗教的合法性基础。因为如果人的意志自由是必然的, 为人以外的力量所决定的, 那么人就不应该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承担宗教、道德和法律上的任何责任和义务。既然行动与自我无关, 那么责任和惩罚就无从谈起, 这样就会混淆责任和惩罚的理论。

但是, 在一个既肯定意志具有一定的自由但不具有完全自由性, 又肯定世界 (社会、历史)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具有完全必然性的理论中, 这些困难就不会发生。换言之, 无论人还是世界 (社会、历史) 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完成了的单一系统, 而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成长着的多元趋势。在胡克看来, 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 人的意志自由才可能结出自由行动的果来。人的尊严才不仅以其抽象的意志自由, 而且以其现实的自由行动来达到实现。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 宗教、道德和法律才能正当地施加于人身上, 因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能力, 而且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可是, 胡克同时还指出, 传统的意志自由的争论不是有益于我们去寻找和发现这个将意志自由和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连接起来的纽结点, 从而拓展人类自由的空间, 而往往将我们导向一种不可操作、不可观察到的、神秘化的方向。

为此, 胡克对传统意志自由的观念作了发生学的考察, 他发现意志自由的观念有两个来源:一方面, 由于外在行动屡屡受挫, 因此人的自由是否存在就成为问题, 而人的尊严系之于人的自由的存在, 因此为了捍卫人的尊严, 在外在自由不可得的情况下, 退而求其次, 证明人具有内在自由, 即人具有意志自由。另一方面, 为了让行动者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 为了证明针对行为者的行动所做出的道德和法律上的表扬或惩罚是正当的, 就必须证明人有意志自由。

对此, 胡克指出, 我们把惩罚和表扬与其建立在对责任的偶然猜测的基础上, 不如建立在清楚界定的社会后果上, 这样会更易于执行。人的意志究竟是否自由, 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但是社会后果则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获得共识的。只要一种社会后果是其行动的结果, 那么我们就要求他对此负责任, 无论他是否有意志自由。因此从操作的角度讲, 意志自由的引入不是把问题变得更简单, 而是更复杂。

基督徒引进意志自由, 是为了证明人犯错的根源在于人所拥有的意志自由, 所以要求人自担责任。但是胡克指出, 这种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如果意志是自由的, 那么它既可以做恶, 又可以为善, 至于它是为恶还是为善, 这依靠意志自由是不能解决的, 其原因应该在别的地方, 因此意志自由并不是最终的, 还应该存在更为根本的、另外的自由。同样, 康德也认为自由意志能够为人类制订自由的法, 这些法成为道德的原则也是令人怀疑的, 因为显然自由意志并不能证明它所立出来的法律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如果说把人的行为的过错归咎为意志自由, 那么在原罪的名下, 人们实际上就可以同等的作为一个类来承担抽象责任和惩罚, 而无需为其个体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了, 因此只有整体共同受罚, 而不能区别对待。这样就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意志自由不是成为道德和法律合法性的根据, 而成为消解道德和法律的工具。

(三) 胡克指出, 意志自由的观念也是多余的、无意义的。

形而上学的意志自由的问题与是否存在一个比起别的替代物更好的自由社会、哪些自由值得提倡等问题毫无干系, 因为从哲学经验上看, 那些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人们在后面的问题上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而在后面的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人们可以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观点相反。从逻辑上讲, 我们也不能从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问题上演绎出关于人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自由社会、如何实现自由的合理结论, 因此对意志自由的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保持、拓展和实现自由来说毫无意义。

因此, 胡克指出:“所谓的人类自由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心理学的探索对象, 而是伦理学的探索对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 而是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 或者换言之, 是人和我们据以阅读人的心灵、人的行为是否自由的问题。”[5]意志自由的问题取决于心灵自由或行动自由的问题。就其自身而言, 它不过强调指出:自由的行动必须是不受他人意志而只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决定的自愿的行动。至于如何实现意志自由, 则取决于如何实现和扩大心灵自由或行动自由。

摘要: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 成为人们热烈探讨的对象。意志自由论作为一种颇有影响的自由观, 在人类历史中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通过对意志自由论的批判, 揭示出人类自由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心理学的探索对象, 而是伦理学的探索对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 而是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 是人类行动是否自由的问题, 从而将自由的探讨从一种缠绵于内在心理特质的无休止的争论中解放出来, 引入到广阔、可检验的、可操作的外在行动上来, 从而丰富我们对于自由观的认识。

关键词:胡克自由,意志自由观,批判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

[3][美]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序11.

[4]弗洛姆.论自由[J].文摘, 1986, (2) .

意志是我们的目标 篇9

意志只有坚持不懈的磨炼,才能成为我们生存的目标,这句座右铭陪伴我走过了许多年,而那一次的经历最让我难忘。当我第一次看见自行车时,心中是多么欣喜啊。想着自己也能像哥哥姐姐那样骑上车飞奔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也有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看到它我迫不及待地坐上去,换来的却是一阵惨痛的叫声。金豆豆不住地在眼中打转,但是想要骑上它的念头一直在脑中激励着我。这意志让我每天不断地练习。渐渐地,我掌握了蹬车的速度,能保持平衡了,现在上坡下坡我都能随心如意,毫不害怕地迎难而上。学会骑自行车不仅要付出泪水和汗水,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我不累也不怕,因为我想到这是培养意志的过程,也是我实现生存目标的过程。

当谁缺少意志我便会送他这一句话,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

点点滴滴培养意志 篇10

一、运用事例, 激发动机

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动力系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教学中, 我常常讲述一些意志坚强者的事迹, 唤起学生进行意志锻炼的自觉性。如教“意志坚强的表现”这一内容时, 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材料, 让学生思考和挖掘出他成功背后的多种优秀意志品质。并讲述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歌德写《浮士德》经历的时间, 使学生认识到:意志坚强的人在困难面前, 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能迎难而上, 勇往直前, 是意志坚强的表现之一。启发学生认识到:坚强的意志的培养, 要排除各种因素的诱惑和干扰, 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自觉实现人生的目标。

二、联系实际, 创设情境

坚强的意志是刻苦锻炼才能形成的, 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常常联系实际, 创设情景, 列出各种具体措施, 指导学生懂得在特定的环境中该如何做。如讲“培养自制力”时, 我运用达尔文的榜样激发学生动机后, 让学生表演小品:一是小华做作业时看见别人玩, 也不由自主地跑了出去;二是小芳一看书就不由自主地会躺在床上看。看了小品后, 师生谈心,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身边的事例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很有作用。

三、课后延伸、补充动力

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意志锻炼, 其间需要不断激发动机, 补充动力。思想品德课教材安排了许多活动, 如“案例分析”“相关连接”“名人名言”等。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从榜样身上学习其坚强意志, 获取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些措施, 使学生的意志得到不断强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不断获得锻炼意志的新动力。

意志的力量 篇11

他与我同姓,在村里,我们属于一个大家族,论辈分我该叫他爷爷。又因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的,他又是队长,我又叫他队长爷爷。

当时,他50多岁,是我们村8个生产队中最优秀的队长。起初,关于他的事情,我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当时的我还只是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只是听当村支部书记的父亲偶尔在茶余饭后提起。父亲话不多,但每次他都会说同样一句话:“多几个这样的生产队长,大队里就搞好喽。”

记得当时的大部分农村几乎没有什么赚钱的项目,而我们生产队却有养殖场、豆腐坊、粉条坊、油坊等,这使我们队里的几十户人家不仅可以常年分到油、粉条、豆腐等物品,还可以在年终的时候,分到一些肉和钱。这些好处,其他生产队甚至其他村子都是没有的。这主要的功劳还是来自于我那队长爷爷,是他给大家带来的。

在我的印象中,他常常一个人扛着一把铁锹在我们队的几个作坊间转,说说这个指指那个,精气神十足,似乎总有用不完的劲儿。他常常到我们家来,和父亲商量一些队里的事。偶尔我也会在旁边听,内容大多是一些他的想法和请求大队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十分敬重他,总是叔长叔短地叫着,临走时,又总是把他送到大门外。

那一年,队长爷爷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唯一的儿子出车祸死了。他儿子才30多岁,在粉条坊负责外销方面的事,是在去外乡销售粉条的路上被汽车撞死的。

当时我随父亲去了队长爷爷家,只见队长爷爷铁青着脸蹲坐在石礅儿上。父亲和乡亲们都说了很多安慰的话。队长爷爷始终沉默着,最后站起来对我父亲说:“儿子没了,咱不能耽误儿媳妇,不管怎样我也要把两个孙女拉扯大!”当时,他的两个孙女一个8岁,一个才两岁。

回到家里,父亲和母亲依然在谈论着队长爷爷家的事。父亲告诉我,人一生中最不幸的事有3件,队长爷爷都赶上了。父亲说,队长爷爷3岁的时候父亲就死去了。他父亲去东北做苦工,一去3年,同去的人捎信说,瓦窑塌了人被砸死在里面了。他母亲没有改嫁,历尽艰辛把他抚养成人。后来,他娶上了媳妇,有了儿女。按说,生活应该好起来了。可是不料,在他40岁的时候,妻子因病死了,撇下了一双年幼的儿女、他和老母亲。

记得父亲母亲一边说,一边流眼泪。母亲说,世间哪有不幸的事全被一个人摊上的,老天不公平,多好的一个人呢!虽然当时我还不是十分懂得人情世故,但经他们这么一说,队长爷爷的形象立刻在我的脑海中高大起来,越来越清晰。我想,这么多不幸都压不垮的人,是什么都不畏惧的。

没过几天,队长爷爷又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工作,早起打铃喊上工,看作坊,找父亲议事,只是他的背上多了个两岁的小女孩。

今天,队长爷爷依然健在,他的两个孙女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城里工作了。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音乐 篇12

在音乐家中, 瓦格纳是受叔本华影响最深刻的一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影响了瓦格纳这位处于特殊时代的音乐家。而这种哲学观念要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到一个时代的音乐生活和创作中,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们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音乐家的影响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 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唯意志主义的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是叔本华哲学的主要内容。叔本华认为, 世界是由意志和表象构成的。表象就是认识的对象, 就是说世界只是在我们的认识中, 对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但世界除了是我的表象以外, 还有它自在的本身, 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 又是我们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所谓意志是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内在冲动力——生命力。就其本质而言, 意志是盲目的、无知的欲求和冲动, 它的原本状态就是运动, 是无休止地、无目标地、在无穷空间中不断的迈进。因此可以说, 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 而这意志就是生命力, 生命力就是这世界的本体、物自体。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力, 世界的万事万物才呈现出纷繁变化的表象来。意志是永恒不死的, 但是它的表象却是有生死的、暂时的。

其实从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认识论, 就不难看出唯意志论的推演必然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他的悲观主义不同于一般的不幸主义, 也不同于愤激的悲观主义, 而是哲学的、根本的悲观主义。同早期的亚里士多德或者与都处在19世纪的黑格尔的悲剧学说相比, 叔本华是悲观, 其他的都是乐观, 因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在个体毁灭或牺牲的基础上看到了人类的进步, 即个体毁灭了, 但人类却胜利了。而叔本华则是从根本上否定世界, 否定人类向往理性、向往光明。因为意欲的满足总是暂时的有限的, 因而是相对的;而意欲本身则是永恒的、无穷无尽的, 因而是绝对的。所以, 人生总是充满痛苦。

那么人类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悲惨命运呢?叔本华认为, 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是彻底否弃生命意志, 这里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的否定, 不是死亡。就是要“把“欲求”的千百条捆索, 亦即将我们紧缚在这人间的捆索, 作为贪心、恐惧、嫉妒、盛怒, 在不断的痛苦中来回簸弄我们的捆索, 通通都割断了。那已经领悟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人, 即使他们总是缺这缺那, 但他们的心里却充满着内心的愉快和真正的宁静。可见,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极端的悲观主义, 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结果是彻底否定人生。

在音乐方面, 叔本华反对一切真正模仿性的音乐, 例如海顿的《四季》, 以及他那些作品里许多直接模仿直观世界现象的地方;还有一切描写战争的作曲也是这样的, 他说这些东西整个儿都要不得。所以叔本华欣赏瓦格纳的音乐, 因为他的音乐最能体现意志本身。而瓦格纳也是受叔本华影响最深的一位音乐家, 他的音乐也是按叔本华的哲学观去表现的。

二、瓦格纳与叔本华思想的联系

瓦格纳对叔本华的接受也许代表了哲学对艺术影响力的可能极限。瓦格纳在致李斯特的信中多次坦率表白了他与叔本华哲学的密切关系, 对于瓦格纳与叔本华的精神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 并非在读过叔本华之后才有了叔本华式的思想的。实际上, 早在他接触叔本华之前, 他的许多观点就已经非常接近叔本华了, 在他的歌剧创作中, 《漂泊的荷兰人》中主人公受罚终生在海浪中颠簸, 他只有在获得真正的爱情之后才能解脱。因而他的目标就是终止这无休止的挣扎, 但他并不渴望新生, 相反是进入否定所有存在的境地。关于《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人物沃当, 作者在阅读叔本华前9个月的一封信中说他“跃升到意欲自我毁灭的悲剧高度” (1854年1月25日致约克尔) 。在这封信中他还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会死, 并按照这个字眼最完全的意义去死。此外, 在游吟骑士汤豪塞和圣杯骑士洛恩格林身上都表现了对欲望和尘世的否定。

可见, 在瓦格纳还未皈依叔本华哲学时, 就已显露出强烈的悲观意识, 这与他当时的生活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瓦格纳早期与叔本华这种精神上的不约而同不仅不妨碍他对叔本华的敬仰和接受, 相反倒使他一见如故, 相识恨晚。晚年他经常是一边创作, 一边阅读叔本华, 在柯西玛.瓦格纳日记中, 不读叔本华的日子竟需要特别注明:“今晚无康德-叔本华”。 (1874年12月12日)

这种对叔本华反复阅读和情感投入, 不能不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显然的痕迹。如歌剧《特丽斯坦与伊索尔德》、《齐格弗里德》、《指环》第三部、《帕西法尔》, 但在这些作品中, 最能体现叔本华观念的是乐剧《特丽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这里叔本华的主题不仅继续了而且强化了, 甚至成为主导的思想。

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乐剧脚本体现的悲观论

这部由瓦格纳亲自撰写脚本的乐剧, 取材于十二至十三世纪流行于德、法的骑士史诗。瓦格纳根据自己的构思需要, 大胆的更动和删去了原诗的许多情节和人物, 写成了自己的歌剧脚本, 赋于原史诗以十九世纪中叶德国新的时代色彩和精神内涵。通过瓦格纳对原史诗的改动, 对矛盾的解决方式以及整个结局的处理, 不难发现他与叔本华人生观的吻合。乐剧第一幕船上伊索尔德闷闷不乐的向勃兰盖妮诉说身世, 在饮“爱药”后的爱情场面高潮中闭幕;第二幕花园里两人幽会, 马尔克率众赶来, 决斗中特里斯坦负伤;第三幕垂死的特里斯坦被送到一个荒凉孤岛上养伤的特里斯坦万念俱灰, 生命垂危。在弥留之际, 伊索尔德乘船越海来到特里斯坦身边。已舍弃了一切生命意志的特里斯坦在伊索尔德怀中平静的死去;伊索尔德也伏在特里斯坦身边, 离开了痛苦的人世。其中第三幕的改动最大, 史诗里自我流放的特里斯坦不但重新结婚, 还继续履行骑士义务, 参加战斗, 死前未能见到伊索尔德, 怀着失恋的痛苦而死, 伊索尔德赶来, 也在痛苦中死去。可见, 瓦格纳要塑造一个与史诗完全不同的、否弃生存意志的人物形象。

剧中主人公特里斯坦既要保持骑士的荣誉, 又不能舍弃爱情, 这种无法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使他不惜用毒药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爱药”也没能泯灭他的良心。于是他就处在一种永无止境的挣扎中。当马尔克发现他们的幽会时, 特里斯坦故意让自己的剑脱落, 让卫士刺伤自己, 并自我流放, 在否弃生存意志中忏悔。这正符合叔本华最为推崇的剧中人物沉湎于无意识之中, 既导致了这一对相恋的人的结合, 又导致个体, 即个性的停止, 也道出了叔本华中最核心的思想, 主人公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 而是原罪, 亦即生存本身之罪。最后特里斯坦见到伊索尔德, 得到了安慰而死, 伊索尔德也为之神往, 顿时领悟了不知不觉才是至高无上的欢乐, 这部悲剧的最后的这个场面, 纵情讴歌了这对彻底否定生存意志、进入神话圣境的情人, 他们割断了一切欲求, 最终战胜了意志。

四、《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风格与叔本华的联系

瓦格纳的音乐风格的两个最本质特征体现为无穷尽的旋律和半音化和声。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中, 首先我们听到了一个主导动机, 它在全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主导动机的核心因素是一个和弦, 人称“特里斯坦和弦”。这个独特的和弦以及半音的旋律进行构成了暗淡、忧郁和焦虑不安的表情, 表达了永无止境的热烈而痛苦的欲求和渴望。然后是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主题, 它在半音化的和声与无穷尽的旋律中逐渐形成不可抑制的冲动和兴奋, 把乐曲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

(一) 无穷尽的旋律

1.咏叹调与宣叙调的融为一体。瓦格纳的早期作品就试图打破两者的界限, 如《漂泊的荷兰人》中著名的桑塔叙事曲, 两个主题分别是g小调和B大调, 很方整, 各有终止式和咏叹调式的歌唱性旋律, 瓦格纳在它们之间加入了描写水手号子声的单音、八度音的宣叙调段落, 加强了音乐的戏剧内容, 但各段之间还彼此隔绝。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音乐里, 瓦格纳真正打破了咏叹调和宣叙调的界限, 使之融为一体。如第一幕伊索尔德向勃兰盖妮诉说往事一段音乐, 几乎长达半小时, 一点也分不出哪段是咏叹调、哪段是宣叙调;第二幕二重唱稍稍接近传统咏叹调形式, 但这里也没有方整的主题和曲式。彻底打破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 这是瓦格纳实现“无穷尽的旋律的前提”。

2.主导动机在声乐和乐队里的不断演进。瓦格纳反对意大利歌剧片面强调美声, 把音乐表现手段当作目的、把戏剧当作表现手段的做法, 提出“为什么声乐就不能像器乐一样成为一种伟大的、严肃的体裁呢”?他把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声乐表现严肃、哲理题材的范例, 认为歌剧中的声乐应同乐队中的每件乐器一样表现音乐的戏剧性。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音乐里, 声乐和乐队都服从主导动机, 让它时而在声乐、时而在乐队、时而在声乐和乐队里不断模进、展开, 造成这个主导动机不停顿流动的效果。瓦格纳借鉴了贝多芬交响乐中动机发展的手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声乐和乐队的关系, 通过主导动机在声乐和乐队里不断演进, 实现了“无穷尽的旋律”。

(二) 半音化和声

1.大量阻碍进行、离调的运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音乐长达四个小时, 除了每幕终结处各有主和弦之外, 音乐中没有出现真正有终结意义的主和弦, 调性呈不断游移状态, 这是通过大量使用阻碍进行和离调达到的。其实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中是广泛采用的手法, 但并没有像瓦格纳这样, 一段本来可以直接到达的路, 却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谱例 (1) :

从谱例 (1) 可以看出, 离调非常频繁, 各调的原位主和弦始终未出现, 避免了主音、主和弦的出现。叔本华说, 人的本质在于“意志有所追求, 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 如此永远不息。……”1所以他的作品也使人感受到:似乎总是期待着什么, 渴望着什么, 然而却又总是找不到归宿, 得不到解脱。而在瓦格纳的这部音乐故事中, 正是这总没有尽头的期待和渴望自始至终折磨着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两颗不安、焦虑的心灵。

2.半音化线条的运用。早在巴赫的钢琴平均律赋格中, 线条化的各声部中半音进行就已经存在。但在以往的作曲家们的意识中半音进行却始终没有成为和声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在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 这种半音化线条的运用, 使其和声音响、功能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谱例 (2) :

从谱例 (2) 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 半音的级进发生在几乎所有声部中、各自向相应的方向寻求解决, 通过倚音、留音等和声外音方式, 这些声部的半音进行造成新的不和谐的音响, 给人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特里斯坦和弦”就是由三个声部的半音线条构成的;而从功能关系上看, 它又非常合乎逻辑地使这个不协和和弦纳入到一种特定的、被复杂化了的功能关系中。

瓦格纳通过无穷尽的旋律以及半音化和声, 创作出一种循环往复的, 另人无法摆脱的音乐。我们知道, 从哲学观念过渡到具体的音乐形态, 这两者是不能够直接对应的, 而是一种人生观的联系。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只能说是用音乐去营造悲观的情绪, 因为音乐要表达具体的哲学观念很难, 但哲学观念和音乐形态之间却有一种特定的氛围, 音乐能够用它自身的语言把引起的悲观氛围体现出来。调性音乐从和声功能上看, 或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体系中看, 音乐发展都是有逻辑思维, 是有一定目标的。而瓦格纳大量阻碍进行、离调的以及主导动机的运用, 形成听觉上的不确定性、彷徨、紧张的感觉, 恰恰适合于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这样的音乐风格正好体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结语

正如罗素说的:“叔本华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几乎所有其它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 而他却是悲观主义者。”2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和精神需求。19世纪初期, 他的言论并没有受到青睐, 似乎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西方资本主义从初期延至20世纪初, 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叔本华所赖以构造自己哲学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所以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卓越的洞察力、深刻的分析力, 纷纷赞扬他是新时代的先知。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能得到热烈欢迎的原因之一。他的悲观主义直面人生惨淡, 揭露人生险恶, 却启示了人们去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去挖掘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本能、欲望、情感、情绪等对人的思想行为的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叔本华与瓦格纳人生观契合的关键所在。但我们不能说瓦格纳的思想完全受到叔本华的影响, 在叔本华哲学思想未被接受之前, 瓦格纳就已经带有悲观情绪, 也正是他原有的悲观意识, 才更容易接受叔本华思想, 并在叔本华那里找到思想的理论依据, 可以说, 没有叔本华, 他的悲观因素也存在, 或许还会出现另一位能指引他们思想的人物。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有了叔本华, 瓦格纳的悲观意识体现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深刻。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是叔本华哲学思想备受青睐的时代,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用自己独有的创作语言, 表达了他对这种哲学思想的一致认同。本文首先描述叔本华对瓦格纳的可见影响, 然后予以理论的分析。这一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展示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内在特性, 而且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这个时代西方音乐家的普遍思想, 为深入理解这些音乐家及其作品提供某种特别的参照。

上一篇:不孕症中医研究下一篇:不同音乐播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