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学指导:《心理学》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2024-06-23

教师心理学指导:《心理学》意志和认识的关系(共4篇)

教师心理学指导:《心理学》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篇1

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意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东西,但它却来源于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对于目的的选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也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在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步骤时,要审度客观形势,分析主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结果,拟定方案,编制计划,并对这一切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斟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可见,意志行动离不开认识过程,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在进行各种认识活动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例如,观察的组织、随意注意的维持、追忆的进行、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活动等,都需要意志努力。认识活动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没有意志行动,不可能有认识活动,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心理学指导:《心理学》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篇2

一、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中的常见误区

就歌唱而言, 它是一个歌唱者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意志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近而形成全面、真实而自然的表达情感的过程。歌唱, 首先是以歌唱者自身的身体为物质基础的。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完备的发声器官, 就拥有了歌唱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发声、吐字咬字、共鸣以及歌唱时的身体姿态等生理活动, 必须与充分调动起来的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歌唱积极性等心理因素达到和谐统一, 这样, 才能在保证歌唱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 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圆满成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过程中, 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同的问题。如:不少老师片面注重对学生歌唱器官的训练, 甚至有人把对歌唱器官的训练当成了声乐教学的全部内涵,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意志的开发和培养, 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施教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 对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把握, 往往只根据学生发声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不足, 直接切入到对学生发声器官的生理性调整和训练上来, 没能帮助学生从艺术性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如:在教学中, 有的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歌唱气息的训练, 发声过程中要求学生气息吸的要深, 且越深越好, 发声时要求学生的气息保持绝对的稳定;有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歌唱时的共鸣和发声位置, 上课时一味的要求学生要有高位置;而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对学生音域的开发;有的老师又注重帮学生追求和获得亮丽的音色……。当然, 老师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其出发点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 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是仅从学生的生理器官和身体感觉上去训练学生, 学生在还没有从思想、心理等方面对发声时的相关要求有所认知、理解的情况下, 就会盲目的从生理和感官上去感觉、模仿所谓的技巧方法。而教师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 主观上可能又会促使学生的这种学习盲目性。

另外就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 因为他们大多起步相对较晚, 且对声乐学习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这也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过分追求歌唱的技巧和方法, 甚至为此不惜饱尝身体的痛苦;有的学生则喜欢追求音高, 把对自己所能唱的音的高低, 当作衡量学习进步和声乐水平高低的标准, 忽略了对中、低声区的练习, 结果造成声区的不统一, 不能连贯、流畅的歌唱;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追求音量, 认为声音越大越好, 为此, 他们在练习中身体往往过分用力, 把喉咙、咽腔等撑的过大, 甚至连身体也会变得僵硬不堪, 这样不但影响了歌唱的灵活性, 还使得声音在不同的元音转换中缺乏统一性等。这些问题的产生, 除了个别原因之外, 大多都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 只注重了歌唱时直观的生理反应、忽视了心理意志在歌唱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休戚相关。因此, 如何协调好不同因素在歌唱时的相互影响、解决好歌唱过程中心理意志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就成了声乐学习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歌唱时生理协调和心理意志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践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应。人的一切心理活动, 都是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为基础进行的。歌唱是歌唱者心理意志与生理协调共同形成的情感表达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大脑传导高级神经系统形成的。在声乐学习中, 良好健康的身体和完美无缺的歌唱器官, 为我们学习声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 人的声带是获取声音的主要物质条件, 气息运作是获取声音的主要动力。研究表明, 如同人的手纹一样, 世界上没有那两个人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 但从人的发声机理来说, 又都是大同小异的。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经过老师的认真指导和系统训练, 学生们的歌唱逐渐变得科学化、合理化。在教学中, 老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歌唱条件, 对他们歌唱的气息加以调整;帮助他们寻找良好的歌唱共鸣;纠正歌唱中不正确的吐字咬字;建立良好的发声位置及歌唱时良好的身体姿态等, 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和完善的发声理念。歌唱又是一个整体性活动, 正确的歌唱, 应该是正确的呼吸、良好的发声状态、标准的歌唱语言等生理活动, 结合兴奋的歌唱心理状态、强烈的歌唱心理欲望和浓厚的歌唱兴趣等方可进行的。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歌唱时的心理意志的培养, 更多地侧重对学生歌唱技术的训练。如:在教学中, 若发现学生发声时气息不够稳定, 我们一般会花一定的时间, 千方百计帮学生解决气息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迅速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多会采取一些直观的、生理性的措施, 但是, 当感觉学生的歌唱气息有所改善时, 却发现其发声器官又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如喉头的稳定性等) , 这时, 我们又会把上课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喉头位置、喉头肌肉以及喉头稳定性的练习上来……。歌唱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采用上述这种“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注重片面, 割裂其他”的教学方法, 加上有的老师所固有的“重方法技术, 轻心理意志”的思想意识, 这对于科学的歌唱和教学来说, 无疑是一种整体失衡的现象。因此, 只有将生理、心理以及其他因素协调运作、充分调动, 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歌唱, 达到身心高度统一的理想歌唱状态, 才能使我们的声乐学习和教学达到歌唱美和艺术美的预期效果。

歌唱是一种全面协调、科学运作的整体运动。声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歌唱要领的同时, 首先要关注和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丰富而稳定的心理意志, 这是保证歌唱者全身心投入歌唱学习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从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形成过程来看, 首先, 第一阶段要使歌唱者对歌唱产生相对兴奋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 还要学会对学生倾注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关怀, 不仅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也可能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 在要求老师充满爱心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俗恰当的比喻来影响学生, 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此来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歌唱积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 歌唱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 它贯穿歌唱艺术的全过程。如:较多的初学者一般学习心情较为迫切, 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愿望, 往往会简单盲目的从生理感官上下工夫, 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还会造成气息僵硬、声音不顺等毛病。作为声乐教师,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如果因为老师的教法不当或学生的学法错误等引起发声器官的病变而没有及时加以纠正, 可能会造成一个人声乐学习生涯的提前终结。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适时地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在歌唱训练中逐步改善自己的不足, 并对自己的歌唱器官及生理构造进行必要的了解, 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思维, 帮助他们正确运用歌唱心理, 协调歌唱生理, 逐步达到歌唱的声情并茂, 完美的塑造音乐形象。同时, 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缓解学生的紧张压力, 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 减少对他们的否定和责备,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和学生一道寻找成功的良好途径。第二个阶段,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歌唱的基本技能, 加上歌唱心理的逐步成熟, 歌唱过程中许多错误的东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削弱, 使歌唱者从整体感觉上越来越自如, 歌唱时身体逐步解放, 使歌唱技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提高, 歌唱状态自然协调, 声音轻松流畅, 音域进一步拓宽。强烈的歌唱欲和表现欲, 使他们能恰如其分、声情并茂的表现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为进入歌唱艺术的最佳境界奠定了基础。这时, 如何培养与学生歌唱水平相适应的心理素质, 就成了我们教学和学习的关键, 这也就是心理状态形成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相对完善的歌唱方法;具有了较高的歌唱技能和演唱水平, 在歌唱生理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 歌唱的心理意志也日趋成熟, 相对科学的歌唱方法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得歌唱的机体各系统在歌唱活动中的协调性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这个阶段, 也是老师和学生心理上最轻松和愉悦的阶段, 老师看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学生的努力中开花结果, 学生用自己的歌喉抒发着辛劳和汗水换来的喜悦, 面对这份辛劳和喜悦, 其中饱含老师所履行着的忠诚誓言, 也满含学生背负着老师新的希望和要求, 争取使歌唱达到“松、通、声、情”为一体的完美结合, 最终实现身心和一、声情并茂的歌唱。

总体来说, 离开心理情感的歌唱是没有灵魂的, 同样, 只有内心情感而缺乏物质基础的歌唱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 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正确分析和解决学习与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加强自我心理意志的培养。同时, 我们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 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得到巩固与提高,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 最大可能的把音乐的深邃内涵和真挚感情表达出来;勇敢担负起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为促进和推动全民族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长海:《音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石惟正:《音乐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吴顺章:《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谈起》, 载于《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第6期。

[4]车文芬:《试论整体性声乐教学发》, 载于《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第2期。

教师心理学指导:《心理学》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篇3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按树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等。这种概括,加深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法理学复习指导:法与经济的关系 篇4

法理学复习指导:法与经济的关系

1.法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法,法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当然,法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不意味着它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法 律教育网事实上,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观点、风俗习惯以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和国际环境等,都同法发生相互作用,发生着重要影响。

同时,法又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法律保障资源通过市场来进行分配,所以市场经济对法有更大需要。法能够确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基本秩序。

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需要法律的促进和保障,法律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具有引导作用、促进作用、协调作用、制约作用、保障作用;法律教 育网同时法律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能确认经济活动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理学复习指导:法与政治的关系

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法律作为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无疑同政治联系在一起。法律一方面直接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另一方面,法律又确认和调整政治关系,直接影响政治并促进政治的发展。

总的来看,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律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律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制约法律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两类。一方面,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所以法律具有各种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是一定的人们的意志的体现,反映了他们的利益要求,所以法律具有各种社会作用。英国学者拉兹曾经指出:“每一个法律制度必然有规范的作用,也总会有社会的作用。把规范的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的规范性;把社会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所具有的或预期的社会效果。”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律的规范性特性进行考察的,法律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律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分析的。法律的这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1.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现出来的、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可能影响。故此,在法理学上,也有人把法律的规范作用称为“法律的功能”。法律的规范作用根据其作用的具体对象、主体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表现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法律的指引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因此,法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也相应有两种方式:①确定的指引。它是指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示而行为:法律要求人们必须从事一定的行为,而为人们设定积极的义务(作为义务);法律要求人们不得从事一定的行为,而为人们设定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如果人们违反这种确定的指引,法律通过设定违法后果(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来予以处理,以此来保障确定性指引的实现。②有选择的指引。它的涵义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根据这种指引,人们自行决定是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这是一种按照权利性规则而产生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可分为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这是根据国家权力行为的权限幅度所进行的划分;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这是根据法律的构成要素所进行的分类。

(2)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表现在: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

任何社会规范(道德、宗教规则、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评价作用具有概括性、公开性和稳定性,所以这种评价更客观、更明确、更具体。法律的评价作用的优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会规范难以起到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可以分为专门的评价和一般的评价。专门的评价是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产生法律拘束力。一般的评价是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不产生法律拘束力。

法律的评价作用同其指引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说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的一种自律作用的话,那么法律的评价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的一种律他作用。正因为法律能够指引人们的行为方向,才表明其是一种带有价值倾向和判断的行为标准。同理,也正因为法律具有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才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法通过这些标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达到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3)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可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它分为两种情况:①对如何行为的预测。即当事人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预计对方当事人将如何行为,自己将如何采取相应的行为。②对行为后果的预测。由于法律规范的存在,人们可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是会受到国家肯定、鼓励、保护或奖励的,还是应受法律撤消、否定或制裁的。法律具有预测作用是与法律的规范性、确定性特点相联系的。

(4)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表现在:法律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这种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任何法律都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作用,是法律的其他作用的保证。如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预测作用就会产生疑问,教育作用的实效就会受到影响。总之,法律失去强制作用,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表现在: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这种作用的对象是社会一般成员的行为。法律具有这样的影响力,即把体现在规则和原则中的某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灌输给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在内心中确立对法律的信念,从而达到使法的外在规范内在化,形成尊重和遵守的习惯。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①反面教育。即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对包括违法者本人在内的一般人均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②正面教育。即通过对合法行为加以保护、赞许或奖励,对一般人的行为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法律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尤其是维护一定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发挥的作用。如果说,法的规范作用是从法律自身来分析法律的作用,那么法的社会作用则是从法律的目的和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法律的作用问题的。法的社会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确认、调节、制约、引导、制裁等。

从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看,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的社会作用大体上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1)法律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法律的阶级统治作用是指法律在经济统治、政治统治、思想统治等方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在阶级对立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立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掌握政权的阶级(统治阶级)必然把阶级冲突和斗争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他们利用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来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合法化,使阶级冲突和矛盾保持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允许的界限之内,建立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出:法律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①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统治阶级用法律在经济上确认和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维护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包括镇压),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一定条件和限度内,也在法律中规定一些对被统治阶级有利的条款,向被统治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其根本的利益。②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又有着利益冲突,统治阶级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适当给予同盟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某些权利和利益,同时对同盟者滥用其权利,甚或对统治阶级进行政治对抗,也实行法律上的制裁。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统治阶级也需要用法律来规定和确认他们自己内部各阶层、集团的相互关系,分配统治权和利益,惩罚内部成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此建立起个人意志服从整个阶级意志的关系,通过这种服从,确保其成员的权利的实现,解决其内部因财产、婚姻等问题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其内部的和谐一致。

(2)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社会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纯粹的政治活动而言的一类社会活动。其特征是:这些事务的直接目的并不表现为维护政治统治,而在客观上对全社会的一切成员均有利,具有 “公益性”。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维护最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低限度的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卫生、生态平衡、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等。②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即通过立法和实施法律来维护生产管理、保障基本劳动条件、调节各种交易行为等。③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即通过一系列法律来规划、组织像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桥梁以及开办工业、组织农业生产之类的活动,对这些活动实行管理。④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包括执行工艺和使用机器设备的标准,规定产品、服务质量和标准,对高度危险品(易燃品、易爆品、枪支弹药)和危险作业(高空作业、高压作业、机动作业)的控制和管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⑤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如通过法律对人们的受教育权加以保护,鼓励兴办教育和奖励科技发明,保护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要求政府兴办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

司法考试法理学快速记忆图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法律的含义

1、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区别

2、我国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二)、法的本质

1、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1)国家阶级意志性

(2)物质制约性

(三)、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任命行为的规范——法的规范性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国家意志性、★普遍适用性

3、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国家强制性

二、法律的起源和演进

(一)、法律的起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1、起源的原因

(1)经济原因

(2)政治原因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

(2)法律又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

(3)法律由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

(二)、法律的演进

1、古代法

2、资本主义法 ★资本主义法两大法系

3、社会主义法

三、法律的作用

(一)、法律作用的含义

1、含义

(1)法律作用的概念

(2)实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的体现

2、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区别

(1)考察基点

(2)作用对象

(3)存在方式

(4)所处层面

(5)发挥作用的前提

(二)、法律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本人的行为

(1)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2)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

(3)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

2、评价作用——他人的行为——专门性评价和一般性评价

3、预测作用——人们相互间的行为

4、教育作用——一般人的行为

5、强制作用——违法犯罪行为

(三)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四)★★★法律的局限性

1、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律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2、法律自身特点产生的局限性

3、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首任的因素的影响

4、法律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法律的制定

(一)法律制定的含义

1概念

2特征

(1)国家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2)包括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和经授权的国家级过的法律制定活动

(3)内容:创制、修改、补充、废止

(4)依法定程序进行

3立法权和立法体制: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一元制多层次

(二)法律制定的原则

1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 2科学性原则

★ 3民主性原则

(三)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法律案的审议

3法律草案的表决(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步)

4法律的公布

(四)★法律的效力

1对人的效力

2空间效力

3时间效力——溯及力

五、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

1概念

2特征

(二)法律部门

1划分标准:社会关系和调整方式

2划分原则:客观、目的、平衡、发展、主次

六、法律要素

(一)法律规则

1含义:概念、特点(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确定程度高)

★ 2种类:

(1)授权性规则(权利和职权)和义务性规则(命令和禁止)

(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3)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3、逻辑结构

(1)假定(条件)

(2)行为模式

(3)法律后果

(二)法律原则

1含义

(1)概念

★(2)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

2种类

(1)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2)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3)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三)法律概念——种类

1主体概念

2关系概念

3客体概念

4事实概念

七、法律渊源于法律分类

(一)法律渊源

1含义

2分类

(1)正式渊源: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国际条约等

(2)非正式渊源: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习惯、学说等

(二)法律分类

1一般分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1)成文法不成文法

(2)实体法和程序法

(3)一般法和特别法

2特殊分类:公法和私法

八、法律实施

★(一)、执法1含义

2原则

(二)司法

1含义

2原则

(三)守法

(四)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

九、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一)法律解释

1含义

2分类

(1)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

(2)限制、扩张、字面解释

3方法:语法、逻辑、系统、历史、目的

4中国的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二)法律推理

1含义

2方法

(1)形式推理:演绎、归纳

(2)实质推理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十、法律关系

(一)含义

1概念

★2特征

(二)分类

1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

2平权法律关系与隶属法律关系

★3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三)构成要素

1主体

2内容——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

3客体:物、行为、精神产品、人身利益

(四)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法律事实

1特征

2分类

十一、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

1含义与分类

2构成: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3归责与免责★

(1)规则原则

(2)免责

(二)法律制裁:民事、刑事、行政、违宪制裁

十二、法治国家

(一)法治的含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上一篇:高三地理青海湖形成下一篇:搁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