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2024-06-25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精选12篇)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1

1、把经济术语、政治术语和哲学术语混同起来

【例题】200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五周年纪念日。这五年里,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经济保持了高度繁荣和稳定。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说明:

a.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剖析】

此题易误选a、c两项。而事实上,这两项的表述均非题干要求的哲学术语,而是政治术语和经济术语,但由于各自的表述本身具有准确性,因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与政治术语、经济术语不同的是,哲学术语是对具体问题的哲学反思,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2、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混同起来

【例题】“人类要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剖析】

解此题最易错误在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评析这一观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符合答题要求,即“张冠李戴”,用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代替了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我们所学的唯物论,也称辩证唯物论,是结合了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侧重于对“世界是什么”的认识,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点。

我们所学的辩证法,也称唯物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侧重于对“世界怎么样”的认识,主要有联系和发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矛盾及其特点、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等知识点。

此题参考答案为: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②上述观点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把哲学道理和哲学原理混同起来

【例题】“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一说法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剖析】

此题学生容易误选c、d两项,主要原因在于分不清哲学道理和哲学原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道理,也可以简称哲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原理,指的是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

此题c、d两项“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指出依据哲学原理的限定性,故要排除。b项虽是哲学原理,但不能作为从国情出发的哲学依据。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4、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混同起来

【例题】号称“生命登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1年8月26日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尽管参与时间最晚,但是我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所承担的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正确的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d.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剖析】

此题易误选d项。主要原因在于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认识上发生偏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相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显然,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只能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一方面的表现。a项说法否认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b项说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5、认为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例题】尽管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但是我国科学家争分夺秒,迎难而上,胜利完成了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剖析】

此题易误选d项。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的规律已经存在并发生作用,不能认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不可分割,故a项说法错误,不选;d项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否认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犯了主观唯心主义(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错误,不选。b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目本意,不选;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6、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混同起来

【例题】“入世”对我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这一结论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任何事物都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认识事物的性质

【剖析】

此题易误选c项,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两个哲学原理的应用思维模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矛盾群体之间关系的划分,强调在解决面临的多种矛盾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这样才能做好工作。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基于矛盾内部的两个侧面之间关系的划分,强调在分析任一具体矛盾时,要把矛盾的两个侧面都能分析到,更要分清和把握主流。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

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既要看到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对我国不利的一面,这是一分为二,分清利弊;利弊权衡,利大于弊,则分清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然利大于弊,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应抓住入世的有利机遇,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更大的胜利。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7、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混同起来

【例题】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测续和顺序的基本完成,基因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因制药、基因克隆、转基因玉米、大豆等转基因生物将迅速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b.科学技术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将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剖析】

此题易误选a项。实际上,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8、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

【例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做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

【剖析】

此题易误选d项。从题干“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做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两句话来看,其中蕴含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两个哲理。题枝“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这一说法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仔细琢磨,其言下之意是除了实践,还有其它的认识来源。事实上,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

★ 高中政治高分答题技巧

★ 高中政治答题技巧总结

★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

★ 高中政治哲学必修四知识点

★ 高中地理各常见答题

★ 12个雅思听力考试常见陷阱

★ 时间管理常见的认知错误

★ 大学生常见求职信写作错误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2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的关键第一步,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利于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目标确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知识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确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课程时,通过对教学目的的探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是识记的内容,哪些是需要理解并熟练运用的内容。例如,基本的相关概念学生需要识记并理解,同时会区别两种思想的不同,最终达到理解并能够通过实际事实来进行说明和运用。第二,能力目标的建立。学生对两种哲学观念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其他哲学思想的分析能力等目标的确立,即是有效能力目标的建立。第三,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目标。通过对先进理念进行学习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就本课来说,学生需理解客观的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不应坚持盲目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观念和情感目标。

(二)分析教学内容

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板块划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课本结构的分析。本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即是唯物主义,体现了其三种基本形态以及主要观点和缺陷性;第二个部分是主观唯心思想,展示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二是对课程重点难点的划分。本课的难点是对两种思想不同的理论的区分,只有理解其区别,才能将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通过历史典故或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其理念的理解。三是教育性因子的划分。该课程的教育性因子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理论点上,学生通过对理论饿学习,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的、合理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

(三)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式。第一,讲授法教学。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对知识点的传授。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讲授,通过对基本理论的区分,对知识点的梳理讲解来帮助有效的获取知识,并逐渐系统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实际的学生学习状态来进行讲授,根据学生对相关哲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来进行讲授。第二种方法是探究法。探究法相对来说较为开放,本课程针对性较强,学生科教材知识点进行理解并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解决疑惑或得出答案。此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可对教学问题和探究情景进行创设。针对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向学生展示相关材料,通过材料来反映出两种哲学思想的区别。而探究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进行提问“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吗?”学生科根据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和思考,并积极发表观点。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和讲授,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二)建立学习小组

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对两种哲学思想进行异同点分析”,并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可选择成立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各个成员的情况不同分配不同的探索任务,进行讨论和总结,成员之间还可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另外,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也可选择临时分组,即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的建立,形成了又一个集体,教师可对这些集体进行知识点理解程度的考察,并根据各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点拨。

(三)总结教学结果

教学成果的总结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也需要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的总结主要是为了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再次梳理和理解的加深,并通过总结明确还有哪部分的知识理解的还不到位,需要继续学习和理解。例如,除了对基本思想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还需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哲学思想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等。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应向学生强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来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哲学思想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善于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生活和实际。

结束语:

笔者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例,详细分析了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的措施和建议。目前,有效教学的实施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和缺陷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有效教学的实施和改进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文喜.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能否突破传统式的对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2-16.

建构主义下探究高中政治课堂 篇3

一、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育中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

1.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不能再假定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即使是婴儿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用来建构更多知识的唯一基础。所以,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

2.认真思考学生的答案: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教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教师不能简单说它错了,容易打击学生。

3.理解学生的思路:教师必须先试着去建构学生的思考模式。绝对不要任意假设学生的想法是简单或显而易见的。

4.学会提问:学生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事物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

不对?

5.提起学生兴趣:通常一开始学生对解题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若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有深入探究的兴趣或动机,教师就要去创造局势或形势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和解题有关的乐趣。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没兴趣,而教师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答对了”,这种教学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可以说是毫无帮助。

6.重过程甚于重结果:成功的思考比“正确”的答案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无法接受的前提也应给予奖励。

7.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和他们所选取的问题搏斗,只在他们要求帮助时才给予帮助,而且只帮助他们建构知识。教师最多只能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方向上建构,但永远不能逼他们。这样当然很费时,但是只要学生有过一二次自己成功思考出答案的乐趣之后,他们就差不多可以去做教师建议的问题了。

8.欣赏学生:对于学生的很多问题、很多思考,教师可能难以接受,但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学会去了解和欣赏。

9.训练与教学要并进:有许多经验需要熟练到成为习惯。习惯是必要的。一个人除非他已经自动化了一些基本的运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数学家。但是如果他只有把一些基本的运算自动化而没有抓住背后的概念,那么他也不会成为数学家。训练与教学要

并进。

10.允许甚至故意让学生失败:影响学生的解题技巧是让学生去发现解题的乐趣。如果教师一直看着学生要他们用“正确的”解法去得到“正确的”答案,则解题将变得没有乐趣。学生常常会使用一些预料之外和常规之外的方法解题,这是十分可行的,只是它的应用性或许有限。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那只反映出教师本身对科学发展历史的不了解而已。这就是为何让学生拥有失败的感觉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耐性、毅力或韧性,常常稍有挫折不是逃避就是走极端。这种普遍缺乏坚持和担当,或是过于脆弱的心灵将不符合未来社会需要解决高度困难与复杂问题的需求。这是目前教育重大的缺失之一。

二、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教材编写的三大看点

1.强化辨析:这是转型期的必然要求。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而在于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和结论的“僵硬”,过多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不大关注当前的生活形态、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给学生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所谓“鱼”和“渔”,其实就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如今,你没有手段让他们想什么或不让他们想什么(过去尚可以),但有办法引导他们怎样想或想怎样(只能靠辨析)。

2.优化范例:这是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着力点。案例的选择、设计、运用,既是编写教材的主体,又是开展教学的依托,更是实施评价的形式。

3.淡化定义:“学政治”,怎样变成了“背政治”?“学政治”,难在何处、苦在何处?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概念,特别是理论概念的确立和运用,始终是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使命。但问题在于:概念的定义不是永恒的,概念的确立也不存在划一的标准。

三、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教材编写的四种变化

1.关注点:过去关注是否有明确、权威的定义。定义是否全面、严谨,合乎学科规范;现在则关注是否提供了思维路径和空间,是否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

2.过去是学科知识+论证+例证+活动设计=课文;而现在活动设计贯穿于课文始终。

3.过去是接受性的教学进程:“目标——策略——评价”;现在应该是探究性的学习进程:“活动——体验——表现”。

4.过去是“教本”,教书过程是主导,把学科概念层层分解为各个子系统概念;现在则是“学本”:学习过程是主导,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辨析,达到预期表现。

在建构主义下的探究,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发展途径。它对于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 篇4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由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的,而党员的先进性又具体体现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杜绝以权谋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高中政治教案 篇5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6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

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7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以和谐活泼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

第三,大量的不合格建筑植筋胶流入市场,建筑商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往往会将这些产品用于工程中,这样的植筋胶经过长期的风化和腐蚀,会使各项指标有所下降,长此以往,这样的植筋就形同虚设了。

第四,如采用膨胀螺栓植入,其焊接接头必须作防腐处理,否则将会由于焊接接头的锈蚀而导致质量下降。

二、填充墙中的腰圈梁植筋

当框架梁柱间的填充墙高度大于4米时,必须增设腰圈梁进行二次结构浇筑。这种腰梁内的主筋与柱间的粘结,工程中也多是采用“后期植筋”的方法进行施工。关于工程的这种植筋方法的“利”与“弊”和上述的填充墙中的拉结筋植筋类似,无需赘述。为增加腰梁与框架柱间的连接效果,提高抗震性能,建议这种腰圈梁的主筋采用预埋,其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保证。预埋方法也不复杂,就是在柱模立好后混凝土浇筑前,在柱模上的腰梁主筋所在位置钻孔,将钢筋插入,并要注意插入钢筋的长短错开,以保证腰梁主筋的接头错开,然后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完备并拆模后,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且在腰圈梁模板支设前将腰圈梁与柱接头处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并在腰圈梁二次结构混凝土浇筑前浇水润湿。

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助、互竞、共同提高的班级团队。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树立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树立集体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要坚持人格尊严和知识探究平等的原则,用心关爱学生的成长,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的学生命活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职责所在。其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尽可能一致起来,从而提高其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现象及其本质;还应认真对待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一些认识的误区,提高他们的觉悟,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及“无官不腐败”等思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直面和解答。通过分析与争辩,教师明确立场和观点,教会学生分析、看待问题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习活动中融入进学生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分辨问题的能力。

四、以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的延伸,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

三、构造柱及加固技术措施中的竖向钢筋的植筋

规范规定,在框架结构填充墙中,当墙长大于5米时,需增设构造柱;所有门窗洞口两侧必须增设构造柱。在工程实践中,为施工方便,这些构造柱内的竖向主筋一般采用“后期植筋”的方法。这种植筋,采用建筑植筋胶植筋较为方便且易保证植筋效果。为保证植筋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钻孔的位置和孔径大小要准确,避免由于孔位不准确而出现二次钻孔和由于孔径过大而影响植筋与原有混凝土间的粘结。第二,钻孔后要注意孔内的清理,应采用吹风机或毛刷将孔内的灰尘清理干净,以防由于灰尘的隔离作用而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第三,要注意施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适应建筑植筋胶的固化和强度的提高。第四,要保证建筑植筋胶的质量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切不可以次充好,并要派专人进行胶浆的配制,严格按产品说明的配比进行。

加固技术中的竖向钢筋也多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筋,其施工要求和注意点也与之相同。

工程中的“后期植筋”现象是常见的,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哪种位置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植筋施工,或选择其他方式避免后期植筋,广大施工技术人员需加以比较选用。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思考

何正兵

(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江苏东海222311)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方法,同时还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手段。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和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确运用提问技能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提问问题意识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及时发现并检测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具体地引导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和信息;能组织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管理功能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来看,问是深入的阶段,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问题的提出,不是为问题而问问题,而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问题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被遮蔽的问题挖掘出来、剥离出来、明晰起来的过程。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教师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

二、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调查、体验劳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此类活动不仅仅可以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一手资料,为教与学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动,从而增强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让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辩证看问题、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知识来解答。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又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是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在提问和讨论中,开阔思维,体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和提高能力带来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生成问题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的过程。生成因预设而美丽,预设因生成更精彩。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智慧和挑战,导致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必须使课堂教学有使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创造活动,这就是所谓生成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生成一种开发的教学运行环境。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

五、以时事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8

核心概念1:自我实现的潜能。个人总要向更复杂,更完全和更具有建设性的有方向流动,我们就是要释放这个定向流动的力量(Rogers1986,p198)。简单的说,自主能力在与个人而不是外部,无论是环境力量,还是外部权威,都不能代替这个内在成长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采取方式使得学生的自发建设力量得到发挥。

在政治课本中很多地方并没有明确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基本观点的形式呈现,这些基本观点充分表达了主旋律价值观,此时,我们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重观点不重理论,传授基本思想而非具体方法。 如谈诚信纳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等,也许一次专题讲座下来,学生没有记下多少可以用来答题的理论,但是案例丰富的讲座却向学生传达了基本思想和主导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地迁移知识,更重要的是释放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责任,这对学生心态、情感乃至以后行为的影响都是是根深蒂固,深远持久的。

核心概念2: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与其说个体生活在一个客观现实的环境中,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中,这个主观经验世界被称为“现象场”,要理解学生,必须了解其现象场,理解的本质在于师生双方现象场的重合。

这一概念为我们新授课问题设置的层次提出了要求,即我们一定要选用与学生现实和需要,动机最接近的例子作为引导问题,避免空乏而不切实际。例如在经济生活中的财富与货币,可以这样引导:“大家都很喜欢钱吧,钱从哪里来?用什么作用?”学生:“爸妈给的,用来学习生活。”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也不是最终的价值观,继续引导:“是不是对可以呼风唤雨的官二代,富二代很羡慕呢?”“陈光标有钱,开宝马车的富二代也有钱,为什么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呢,有钱都会被仇富吗…”。“是的,财富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追求财富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追求的方式,既然我们没有机会做富人的子孙,那就让我们做富人的祖先吧”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从贴近学生的主观经验的低层次引导,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仅让学生知道货币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懂得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追求财富,树立财富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思想,这比空乏地讲货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关系更有说服力。当然要确定这一引导层级,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主观经验,

概念3:价值条件。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人性固有的,但是成长的倾向性有可能受阻。所谓价值条件,是个人以重要的他人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依据,使自己的价值体验受到外在标准的制约。外在的他人评价可能限制个人的经验范围,干扰机体智慧的准确感知和自我评价,容易使个人的价值体验变得固定或僵化。

在学生讨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真诚,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讨论政体与人权等问题上,一些学生提出:“美国的民主优于中国民主,美国人对政府不满可以焚烧国旗,而中国的官僚主义仍然很严重,民告官的路走得依然很艰难。”这样的话显然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以不屑一顾方式回应或者以权威强烈反驳学生,那么学生的眼光将被这种价值观念所限制,产生对现实和社会片面的理解。我们不要认为学生就是在恶作剧,要真诚地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根据不同角度转向,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用心体验学生所体验的,关注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的行为,“师云亦云”是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的。如果对于上述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学生就能够从现象到本质上去分析并清晰地判断中国民主与美国民主,从而坚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国家道路的选择

核心概念4:学习的自由。即自由选择、适应变化、走向未知的过程。自由不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事物做出抉择”,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做出抉择的勇气。”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与积累,而且涉及心态和人格的转变,行动的主动规划与选择,个人整体存在的重新定向。学习的自由需要文化环境的宽容与开放,需要个人真切接触自身经验,勇于探索,不断成长。

运用这一概念极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讨论。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满堂灌,简言之是讲。而持有这种理念的教师会让学生说,自己倾听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抉择。例如对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可以这样组织讨论“:一天,老农辛辛苦苦种的一车西瓜被抢了,老农赶紧去报警,而值班民警说:‘一车西瓜也值不了多少钱,这事情我们管不了!’如果你是民警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老农你会怎么做?”学生: “民警真可恨,应该打他”“这样你也犯法,还能找回西瓜吗”“不给办我就装着跳楼”“啊?这是扰乱治安啊”“既要合法,又能找回西瓜,举报民警的不作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行为的选择性会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合理,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态度价值观的重新定向,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一定会用当年自主选择的正确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事情。

心理学原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如心理动力学学派,行为主义,和一些非传统的适用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论等等,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略懂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概念,只有理论的深入,才能结合个人教学特色,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9

经济常识

1、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环保、三农。。为中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追求历史上的“小康”理想,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

3、科技是渗透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联结性高考资源网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是实体性要素(劳动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4、工业化为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5、GDP:国土法统计(最终产品;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都能创造GDP)

GNP:国籍法统计

6、GDP总量: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人均GDP:人们的富裕程度

7、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8、贷款消费不一定是最佳的消费方式(要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

9、消费水平不等于生活质量,但消费水平的高低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10、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等于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

11、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①家庭消费总支出不等同于家庭总支出

②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重关系,恩格尔系数下降,不等同于食品消费支出在减少

12、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不可取

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要具体分析

13、消费是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无关(这句话是错误的。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整体消费效益)

14、安全权是消费者校友的最基本的权利

15、消保委是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不属于政府部门

16、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农业是衣食之源)

17、工业、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18、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两降一升)P79-80

上升、下降是指比重,不等同于工农业的总量在下降

19、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支付促进就业。

20、完成劳动任务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

维护劳动者安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

21、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不是诉讼)

22、合理的财政赤字对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过多的财政赤字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给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23、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非财政支出)

24、税收的相对固定性不等于税收是一成不变的(税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动,通过修改税法将这种变动确定下来,亦体现了税收的相对固定性)

25、纳税人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并非任何人都是纳税人)

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

26、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与经济监督作用的区别

27、纳税人义务与权利的区别

28、纸币就是货币,支部已不再是货币的代表与符号。在我国纪念币也具有货币的基本功能

29、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受国务院领导的行政机关;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枢纽

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占主体地位

30、我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实施监督管理

31、商业银行在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充当“信用中介”作用;在办理中间业务中,充当“服务中介”作用

32、当代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费正逐步取代存贷利差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33、参加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务上的保障,不是为了赚钱,实现资产的增值

34、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

35、理性投资原则要求首先要搞清衡量投资价值的标准;其次要量力而行

3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7、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在某些行业或地区,非公经济可能占优势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不等于国有资产占优势 ③优势既有量,更强调质的优势)

38、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39、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非唯一形式)

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的范围

40、非公有制经济(个私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41、按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分配属于非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分配属于劳动收入

42、初次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的再分配是政府进行的收入的调节

43、社保制度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制度(并非部分困难群体)

44、实行宏观调控并不否认或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而是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45、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进行调节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的4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

47、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对待不同的贸易伙伴要平等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外国人与本国人要平等

48、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实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经济的实力

政治常识

1、在阶级社会,政治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我国现阶段,政治集中表现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2、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人民民主专政的首要标志是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社会基础十分广泛(工农知+四者)

4、人民不同于公民(对人民民主,不能说对全体公民将民主)

5、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是我过最主要的国家职能(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指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

6、人民军队的范围包括解放军、武警和民兵(民警不属于此)

7、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8、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的方式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9、人大代表实行任期制,可以不断更新人大代表队伍,使其永葆青春活力,也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淘汰不称职的代表。(党代表任期制的意义,可以参照于此)

10、人大与一府两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11、依法行政――主体是政府(这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依法执政――主体是党(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中共执政的基本方式)

12、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法律监督机关)

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属于行政机关,是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属于司法机关)

13、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ps:这体现了经济决定政治)

14、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关(人大、一府两院)来履行的PS:村、居委会;党;政协;消保委;共青团„的活动都不属于国家职能

1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不包括乡镇人大、政府)

16、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7、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桂发社会成员的行为(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18、物质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19、最基本是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人权

20、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

全国、省、市(设区)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并非所有人大代表都是直接/间接选举产生的,要分清级别)

21、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只能由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来行使(ps:地区不能行使主权;地方政权机关不能行使主权)

22、我们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

23、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是为了缩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并不是消灭民族差别

24、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ps:并非任何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区域自治)

25、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ps:这并不意味任何国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而应该在履行相应的主权国家义务和遵守相关国际法准则前提下进行)

26、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并非所有工作)

27、联大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安理会是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和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其决议对会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2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和平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最主要原因(ps: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有威胁,但并非根源)

29、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还未完全实现

30、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1、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①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

3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三科(ps:区别与中共指导思想――马毛邓三科)

33、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并非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34、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享有参政权(不是反对党、在野党;也不是与中共共同执政)

35、政协是爱过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①它不属于国家机关,故其职能不属于国家职能

②政协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没有决定权和立法权(区别于人大的职权)

哲学常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有世界观并不意味就掌握了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为哲学就是具体科学相加,是错误的。

3、哲学都是对自己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s:哲学有正误之分)

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物质具有可知性,即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6、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电脑)的机能和属性。有人脑不等于有意识,认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是错误的。

7、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鬼神等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

8、规律最重要的特点――客观性。即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改变、创造、发明、消灭等,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可以改变。

9、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而非现象的联系。“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等都不是规律,知识规律的表现形式。

10、任何现象都是对本质的反映,现象分为真象与假象。假象也是对本质的一种反映(错误歪曲的反映)

1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人们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的观点是错误的。

1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

14、事物直接爱你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5、有量变不一定就能质变,必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质变。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也有好坏之分,只有好的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飞跃。

16、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是错误的。

1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ps:常见错误有“正确的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意识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18、在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有多个)

在每一种矛盾中,其中有一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只有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9、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20、创新的本质即“辩证否定”――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扬弃)

21、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真理又是不断发展的。

22、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

③为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劳动和奉献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高中古代政治知识点 篇10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应用

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渗透,会让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与吸收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破除政治课程的学习留给学生的理论枯燥的印象,要让人本主义理论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无论是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还是对于教学模式的选用上都要进行充分且合理的考量。这样,政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率才会更高。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互动开放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展开方式。教师不要一味的给学生讲授知识,而是要多让学生对于很多问题或者话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来逐渐获取知识。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良好体现。同时,教师在选取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话题或者学习任务时也要充分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选取那些学生们真正关注,且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的探讨内容。这样,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才会更加浓厚,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

例如,“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导学案中有学生写道:坊间热议的玉林狗肉节是传统习俗还是落后文化呢?这样的问题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热情高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大家也在对于问题的不断剖析中感受到了一些道理。这便是以人为本的开放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收获的积极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要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融入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话题或者素材融入到知识教学中,可以透过引发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探究来获知教学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设计学生间进行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有更浓厚的参与热情,这些都会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升。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比如,在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的讨论中,教师便可以透过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生活范例来引发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中大奖后的人的生活”,这个过程能够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社会,学生会对金钱的看法更加全面,这样才能够使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宗旨。教师要多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设计,这样会更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合作探究

人本主义学习理念的实践中,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同样非常重要。教师要让理论知识的教学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究,这个过程通常能够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联系教学知识点,也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大家才会更乐于参与,学生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视角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多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这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学生也能够充分利用学过的内容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比如,在“替代商品、互补商品”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今天我吃了不卫生的食品,不得不吃药,食品与药是什么关系?笔者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这时有学生说:“药不能当饭吃,所以它们不是互为替代商品”。这时又有学生反问:“你每餐吃饭都必须吃药吗?它们会是互补商品吗”?学生大笑,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情商。教师要多在课堂上设计这种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教学环节,这既能够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学习理念,这个过程也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得到有效锻炼。

结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够为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多积极引导,能够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收获。教师可以透过各种教学方式来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这种教学理念,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设计更多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够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并且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

【参考文献】

[1] 李俊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J]. 新课程(中旬),2013年05期.

[2] 刘波. 人本主义教育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 考试周刊,2012年88期.

[3] 张艳玲.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S2期.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12

一、预设:挖掘内涵, 预想状况

精彩的预设, 要探求核心知识, 追本溯源, 从整体上把握政治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 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 预设联结的方法与途径。

在高中政治备课中, 教学设计更多强调一种粗线条, 提倡以版块式的特点呈现, 这样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变动。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对新知识点比较熟悉, 我们就可以对复习铺垫这个教学板块一带而过。如果在新课程展开之后, 发现学生需要对铺垫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掌握, 我们就可以加大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力度。从全人教育观出发, 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功能做出预先的设定。这种设定源于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 然后由这种需要促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能适应, 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态。

如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课, 资产阶级改革背景内容有三点: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三是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学生对三者的关系往往不去理解, 不去追问内在的联系。教师通过挖掘知识的“内涵”, 引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改革”的理性概念, 让学生对应背景内容进行比较学习, 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理论认识。而具体到每一课时主要从宏观上把握, 如本课的教学预设片断: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 。

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 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 找到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读名言, 说道理: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恩格斯)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 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 灾区的饥民, 大约总不去种兰花, 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 。问: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 在编排过程中, 体现了鲜明的板块特征, 单元是构成教材的基本单位, 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辅助文设“相关链接”、“名言”和“专家点评”这样的块面, 在预设时要认真研读。

二、生成:整合知识, 碰撞思维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主张: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 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进行知识的重新整合, 让学科教育插上翅膀。

整合知识, 我们要强化设计科学的导学案, 先学后教。导学案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有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先学后导, 学生整合知识才有基础。

磁撞思维, 零星的思维火花也能点燃对传统的扬弃。如有一次, 笔者让学生回答:在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怎样做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学生讲到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企业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笔者马上抓住了这一细节, 并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我改错, 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一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某一行业中某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效率, 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某一行业的劳动效率;二是企业要使自己在竞争中取胜应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也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 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敏捷期,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总之, 用辩证思维走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 学生才会激情四溢, 睿智流淌,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 本文从“预设:挖掘内涵, 预想状况;生成:整合知识, 碰撞思维”两方面说明用辩证思维走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 学生才会激情四溢, 思维闪耀, 睿智流淌。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预设,生成,辩证思维

参考文献

[1]魏成桥.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处理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J].教育艺术, 2011, (05) .

[2]童军尧;裘义水.高中政治课的预设、生成和留白[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9, (06) .

上一篇:践行三严三实做忠诚责任干净的人民教师下一篇:外墙保温材料性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