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共8篇)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 篇1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
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9、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1、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普遍性。
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8、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9、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0、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13、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4、实践的特点: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6、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17、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8、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9、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20、认识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原理:(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从属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
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方法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10、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1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18、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9、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价值和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1、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2、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3、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 篇2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历史本身包罗万象、内涵丰富, 如何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但要深入分析问题则离不开政治。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并且高考历史命题往往与政治热点问题相联系。[2]可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很有必要, 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能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 还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 完全为学生不理解的课题, 很难使他们感兴趣。[3]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
既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非常有必要, 那是否可行呢?首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基于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的关联性, 从政治视角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无疑既合理又可行。其次, 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可契合的点、面较多。再次, 一些高考文科综合真题中出现了史政结合的现象, 这也充分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 (全国卷Ⅰ) 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 (北京卷) 第40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 (山东卷) 第29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等题。最后,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运用高中生熟悉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历史教学, 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其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及重要意义
现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思想政治的教材为例, 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及重要意义。历史包括三个必修模块, 政治为四个必修模块, 其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知识点可以在历史三个模块中进行运用, 因为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和反思的一门学问。[5]而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历史必修第一册“政治史”、必修第二册“经济史”、必修第三册“思想文化科技史”分别与思想政治必修2的“政治生活”、必修1的“经济生活”、必修3的“文化生活”存在较多可契合的点、面, 这无疑有利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1. 运用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 这是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中, 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同理, 运用哲学去解读历史, 可以使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前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 有利于其把握历史知识脉络, 理清思路, 提高学习效果, 进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 这个历史观的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知识正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所涵盖的内容。
现以高中生所需掌握的重要哲学知识来阐述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可以解释巴黎公社为什么最终要失败, 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其生产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巴黎公社的失败。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因为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巴黎公社和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及大跃进运动, 其共性在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此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与此相反, 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正是由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可以结合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态势来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 可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分析英、法、德、美四国政治制度的异同点。还可用联系的观点来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解释中国的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在前期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到后期却恰恰相反。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基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 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比如义和团运动既有积极作用, 也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性, 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此外, 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如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和不足, 美苏冷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基于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 在理解历史问题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苏联革命胜利的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 而中国却是农村包围城市。虽然所处具体社会环境不同, 但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于适应了各自的具体环境, 都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2. 寻找高中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 讲透历史重难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在原有学科课程的体系下, 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使历史学科的内容能够放在更广阔的基础上[6], 如能寻找到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 运用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将有助于讲透历史重难点。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到了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但课本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介绍得很少。而在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有详细的讲解, 特别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运转方式有详细的讲解。再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其内容看似纷繁复杂, 其实只要运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 就可把握问题的核心、关键, 轻松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下面将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至必修3模块的可契合处列举如下表:
四、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故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出历史教学主题, 恰当运用
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政史学科不同的特色来突出历史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强调知识点的纵横联系, 而高中思想政治着重于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例如历史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知识点时, 不但要讲其内容, 还要讲到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而且要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及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思想政治课却着重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 且要讲得比历史课的详细、透彻。故在实际教学中, 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讲解历史, 是为了把历史中的重难点知识讲透, 促进学生接受吸收。但切忌运用过度, 发挥过多, 导致主次颠倒。
2. 寻找契合处原则
在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高中历史渗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精通政史学科知识, 尤其是对政史学科的相关教材要非常熟悉。在运用的过程中, 要找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学的点、面并加以恰到运用, 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科学合理,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1[1]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6.
2[2]张燕.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11 (3) .
3[3]吴智园.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教学纵横, 2005 (12) .
4[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8.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学习方法 篇3
一、考点归类
1.第一单元经济生活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考点14:消费类型。考点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考点16: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2.第二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考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考点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考点5:企业的含义。考点6:公司的含义及形式。考点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点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考点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考点10:储蓄存款的种类。考点1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考点1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考点7: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考点8:税收的含义。考点9:税收的基本特征。考点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第四单元面向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考点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考点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考点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考点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考点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考点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考点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考点10: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
(一)经济学
1.对于经济学除了要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计算,对于知识点大家只要记住,就可以了。但是,计算题,需要你掌握好计算方法,比如,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方法,得自己去理解,不可胡乱计算。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出要点,在头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
2.我把知识点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个就是知识体系,学完每一章都要做好知识体系,要不然你的知识在头脑里是凌乱的,考试时也是乱的,答题时就没思路。
(二)哲学板块
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好各个原理及方法论,只要能记住那些理论,考试就没问题。
我把哲学核心考点整理如下: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三)高三政治学板块
1.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2.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1)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关于答题的方法
1.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你很肯定你选的是错的,否则别乱改。
2.大题。简答类是最简单的大题一类,你只要将知道的相关知识点答上去就可以了。分析类,是相对难一点的,这类考的是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第一步,先看问题,找到答题范围。第二步,吃透材料,读懂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勾画一些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里面蕴涵的知识点。第三步,找出切合题意知识点,开始作答。切忌不可杂乱无章地答题,分条做答,标上序号,这样阅卷老师看来起舒服,给分也就多。辩解类,就不是一般人能拿满分的了,但是很少出,若出到了这就需要看你平时的综合分析能力了。这类题也是给你一段材料让你来评价材料中的事件,谁对?谁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们自己又应该怎么做?凭着你对知识点的熟悉,稍加思考和判断,最后整合一下,答出知识点,再用自己的话阐述一下,就可以了。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篇4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
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
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
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控制力上。
3、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5、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
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劳分配(公有制)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生产要素分配 4)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2、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
3、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完善分配政策,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 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调节财政支出,保护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2))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
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
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
富帮后富。
4、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5、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6、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8、公民如何做到依法纳税?
(1)公民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 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12、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高中政治会考基础知识点1 篇5
一、商品货币
1、什么是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有哪些?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纸币的发行量以什么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
4、如何理解外币汇率的变化?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上升,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对进出口)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二、价格
1、价格的决定因素和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②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单位时间内数量增
加,价值总量变大。
5、价格变动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第一,调节生产规模。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⑵、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第一,一般情况: 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多。但这一影响对不同的商品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第二,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某种既定商品消费的影响: ①、替代品:由于替代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其中某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其中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该商品的需求量上升,而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互补品:由于互补商品只有组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而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减少;反之,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该商品需求量增多,而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多。
三、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1)根本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和物价。其中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3)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等也对消费产生影响。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①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①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市场。③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出口。
4、怎样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依靠科技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
④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就业观。②树立竞争职业观。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劳动者依法享有那些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 ③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④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4、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②企业要依法经营,严格遵守劳动合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条件。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合法手段,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5、就业的意义? 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⑵、有利于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⑶、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利,不断改善民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⑴、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岗位。⑵、国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⑶、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⑷、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法律法规,努力改善劳动力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⑸、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习,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和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进行自主创业。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运用储蓄、股票等相关知识,进行理财(要依据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分析这样或那样理财的原因)
⑴要注意投资的回报,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理由: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没有风险性,而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该慎重
⑵投资要注意多元化,不应该只是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提供更多投资机会。⑶要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
⑷投资要注意考虑个人利益,同时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我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
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重要意义。①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
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
②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积极作用。
4、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⑴、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⑵、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⑷、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5、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⑴、我们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也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6我国在经济方面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⑴、加快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⑵、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⑷、调整分配结构,缓解地区、城乡、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八课:国家收入分配
1、财政收入包括哪些来源? 税收(最重要)、国有企业的利润、国债、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分配政策
3、财政的巨大作用?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
(1)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资源。(2)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3)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二)人们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本质及特征? 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滞后性
2、减免农业税重要性?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
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国家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我国个人所得税调整的意义
个人所得税调整,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违法税法的几种行为? 偷税、潜水、骗税、抗税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交易的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市场调节的优点、局限性、手段、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⑴、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反映供求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能促使生产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⑵、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存在不能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市场存在不让调节的领域)。②(在运行市场调节的领域中)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⑶、市场调节的手段:价格、供求、竞争 ⑷、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5、国际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 ⑴、原因: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⑵、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6、怎样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⑴、良好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的维护。市场规则的内容必须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使市场交易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非法行为。⑵、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这是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⑶、良好市场秩序的建立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需要经济活动参与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需要经济活动参与者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和市场秩序。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⑷、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3、我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①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国家安全。
②要善于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利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为解决贸易纠纷创造有利条件。
③要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出口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科技含量。
5、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⑴、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⑵、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①、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
②、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 篇6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 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 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 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 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 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 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 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 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 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 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 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 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 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 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 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 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 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 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 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 ,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 概 括了 宇 宙 间 一切 事 物 和现 象 的 共 同本 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 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 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4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 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 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 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 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 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 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 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 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 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 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 主义的活的灵魂。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1具体 问 题具 体 分 析 是我 们 正 确认 识 事 物 的基 础。◇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 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 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 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 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 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 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 “ 扬弃 ”。(辨证的否 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 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 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 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 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 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 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 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 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 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 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 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 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 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 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 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 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 展。
?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 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 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 “ 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 ” 的内涵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 篇7
1. 抓住“社会热点”。
现在中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特别关注,喜欢探究。针对这一实际,我常常结合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在作简介后,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评析。
在评析时,我不急于定调子、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各抒己见,我从中给予适当点拨。此举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与此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蔓延,有些人见利忘义,有些人做了金钱的奴隶,甚至一些高官也被铜臭所腐蚀。如何对待金钱,大家议论纷纷,众说不一。我及时将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之前,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三个问题:“金钱是什么?”“金钱能否万能?”“‘一切向钱看,会带来什么后果?”去查资料去思考,我自己亦认真查阅资料、静心思索。由于准备充分,讨论会开得很成功。在讨论会上,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让大家摆事实讲道理,从各个角度审视金钱。通过探讨,大家弄清了金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金钱并非万能,没有商品作保证的金钱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人们一切向钱看,崇尚金钱万能,势必沦为金钱的奴隶,那必将导致可怕的社会风气:一切都商品化了,一切都金钱化了,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犯罪猖獗,这哪有什么美好生活、幸福人生可言?最后我告诫大家,要做金钱的主人,不可做金钱的奴隶,将来要靠劳动致富。这样做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多了。
把社会热点适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加以评析,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他们的思维火花,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这样做也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效果不错。
2. 与其他课程相联系。
教师要重视对史、地等相关学科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要涉猎理、化、生及语、数、外等学科知识。只有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为不同学科渗透、交叉和知识迁移创造条件。以政史地学科为例,三者关系俗称为“政史地分工不分家”、“文史哲相融又相通”。如:历史学科带有极强的时间性,地理学科则对空间概念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在时间、空间里所发生的一切事物,我们都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加以认识、分析,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
3. 巧妙设疑,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政治课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科学、艺术地运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激将诱导法,激励一些好胜心强的学生发言;故意出错法,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分解递推法,把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层层递推,引导学生回答;温故知新法,适度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顺利回答;定向指路法,教师提示思考的内容和方向,使学生由“疑无路”转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变更角度法,正面问和反面问相结合、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相结合,使学生尝试多种提问方法;创设情境法,充分利用图表、漫画、小故事、歌曲、小品、时事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提问充满情趣。
例如在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我先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然后设问:“我国的民族数量是多少?统称是什么?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各民族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等,学生在听完歌曲后饶有兴趣地回答出来了。
4. 教法灵活多变,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拘泥于一种教法,课堂气氛似死水一团,难于活跃,时间一久,学生必然感到兴味索然。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法研究,努力改进教法。
改进教法,不是撇开所教内容和要求去摆花架子,玩新花样,为“法”而“法”,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而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但是适合于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佳方法绝不会有多个。近些年来,我努力探索,提出因材因人而异、因时因势而异的教改原则。具体做法是: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般采取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出观点、深理浅讲,并使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如遇到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或学生有思想疙瘩的教学内容,则采取点拨引导、讨论问答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天地;要把理论知识进行纵横归类,使之系统化,往往采用知识结构图表法,以此帮助学生从中找出掌握知识的规律;许多教学中“顺着想”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倒过来想想”,使学生恍然大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潜力,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5. 要加强综合题型的研究。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 篇8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历史本身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如何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但要深入分析问题则离不开政治。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高考历史命题往往与政治热点问题相联系。[2]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很有必要,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还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完全为学生不理解的课题,很难使他们感兴趣。[3]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
既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非常有必要,那是否可行呢?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基于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的关联性,从政治视角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无疑既合理又可行。其次,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契合的点、面较多。再次,一些高考文科综合真题中出现了史政结合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第40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山东卷)第29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等题。最后,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运用高中生熟悉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其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及重要意义
现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思想政治的教材为例,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及重要意义。历史包括三个必修模块,政治为四个必修模块,其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知识点可以在历史三个模块中进行运用,因为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和反思的一门学问。[5]而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历史必修第一册“政治史”、必修第二册“经济史”、必修第三册“思想文化科技史” 分别与思想政治必修2的“政治生活”、必修1的“经济生活”、必修3的“文化生活”存在较多可契合的点、面,这无疑有利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1.运用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同理,运用哲学去解读历史,可以使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前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利于其把握历史知识脉络,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这个历史观的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些知识正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所涵盖的内容。
现以高中生所需掌握的重要哲学知识来阐述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解释巴黎公社为什么最终要失败,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其生产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巴黎公社的失败。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因为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巴黎公社和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及大跃进运动,其共性在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与此相反,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正是由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可以结合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态势来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可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分析英、法、德、美四国政治制度的异同点。还可用联系的观点来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欧洲的启蒙运动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解释中国的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在前期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而到后期却恰恰相反。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基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比如义和团运动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此外,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如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和不足,美苏冷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基于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在理解历史问题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苏联革命胜利的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却是农村包围城市。虽然所处具体社会环境不同,但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于适应了各自的具体环境,都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2.寻找高中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讲透历史重难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原有学科课程的体系下,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使历史学科的内容能够放在更广阔的基础上[6],如能寻找到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运用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将有助于讲透历史重难点。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到了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课本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介绍得很少。而在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有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运转方式有详细的讲解。再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其内容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只要运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就可把握问题的核心、关键,轻松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下面将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至必修3模块的可契合处列举如下表:
四、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故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历史教学主题,恰当运用
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政史学科不同的特色来突出历史教学主题,高中历史强调知识点的纵横联系,而高中思想政治着重于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例如历史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知识点时,不但要讲其内容,还要讲到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而且要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及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思想政治课却着重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且要讲得比历史课的详细、透彻。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讲解历史,是为了把历史中的重难点知识讲透,促进学生接受吸收。但切忌运用过度,发挥过多,导致主次颠倒。
2.寻找契合处原则
在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高中历史渗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通政史学科知识,尤其是对政史学科的相关教材要非常熟悉。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找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学的点、面并加以恰到运用,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科学合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1]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6.
[2]张燕.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3).
[3]吴智园.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 教学纵横,2005(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
[6]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41.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07-26
黑龙江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主义理论试题10-07
D1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06-27
2024年黑龙江省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10-23
黑龙江西部07-18
黑龙江绥棱10-20
黑龙江方正05-29
生态黑龙江06-07
黑龙江鹤岗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