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精选10篇)
黑龙江大学 篇1
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于1985年, 是黑龙江省成立最早的同类本科专业, 2005年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支持下, 黑龙江大学先后成立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2000年行政管理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2年被黑龙江省人事厅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获得公共管理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 并于2007年获得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学位授予权, 2009年依托哲学博士一级学科获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行政管理专业学科为依托, 2005年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被评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 教授5人, 副教授3人;拥有博士学位6人, 在读博士4人;博士生导师3人, 硕士生导师8人。目前, 行政管理专业已形成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行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与领导学、行政技术与行政实务为代表的四个稳定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其中, 公共行政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以何颖教授为代表的行政哲学研究在学界具有良好的影响。近几年来, 专业成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其中在《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达50余项, 科研经费150余万元, 其中, 主持并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4项, 主持教育部项目2项;行政管理专业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省级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专业研究成果获得各类奖励50余项。
在质量工程建设中, 专业学术带头人何颖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行政组织学和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等四门课程先后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 行政管理核心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有4人5次先后获得黑龙江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 多项教研成果获省、校级奖励。
行政管理专业坚持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原则, 以专业知识为主线, 以多学科知识体系为支撑, 以现实管理问题为辐射面, 以实践能力训练为指向的“伞式”培养模式, 即理论知识教学力求精、准、深、熟, 案例教学力求广、实、用。为此, 本专业依托哈尔滨市各区党政机关务实地开展了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活动, 使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模块教学得到真正的体现, 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黑龙江大学 篇2
黑龙江大学(Heilongjiang University)坐落于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建设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世界翻译教育联盟、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成员单位。
黑龙江大学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视力不良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65-01
影响大学生视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内在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和个人的体质状态,而外在的因素主要是与环境有关。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环境因素会导致大学生视力的下降,而这些因素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科技时代的到来,许多的数码电子产品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大学生压力的日益增加,许多大学生还需要在夜晚进行借着台灯学习,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视力。下面本文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对于视力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很多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挑战。手机作为现代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通讯工具,它已不仅仅是用作通讯这么简单了,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改变了手机单调功能的现象,使得手机不仅可以作为通讯工具,而且还可以用作其他,比如游戏和电子书等。智能手机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对于大学生生活的学习、娱乐和消费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的很多大学生不仅仅使用手机进行通话和短信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他们还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浏览新闻或是进行手机游戏,看电子书,这些行为对大学生的视力有着严重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视力必定会有一定的下降,尤其是现代的大学生喜欢晚起晚睡,更是喜欢在寝室熄灯后,躺在床上用手机给好友发短信或是上手机网页浏览新闻,这些对于视力的伤害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几点的因素:首先,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吸引了很多的大学生使用者;其次,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尤其有些大学生迷恋手机电子书和手机游戏;第三,在大学生中,手机短信作为主要的通讯手段之一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四,在业余时间很多的大学生喜欢用手机游戏和电子书以及手机网页来打发时间;第五,手机作为当前一种十分重要的通讯工具之一,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2 夜晚看书灯光不足对于大学生视力的影响
黑龙江的冬季日照时间短,在傍晚的时候天就基本上已经黑了,所以就需要借助电灯来照明,尽管如此,仅仅只有灯光的照明,室内的光线依然不会是最佳。在这种条件下,大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就极易造成眼疲劳。由于这种疲劳有时不是很明显,就导致大学生疏忽了对于眼睛的保护,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使大学生身体疲劳而导致大学生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如此一来对于大学生视力的不良影响就更为显著了。
针对黑龙江地区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因素,我们需要做到:首先,在能够保证冬季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增加窗户的数量,使自然光和灯光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次,适当增加灯具的数量,同时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使用有利于视力维护的灯管;第三,加强对于大学生的监督,确保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有正确的坐姿。
3 大学生寝室熄灯后使用LED台灯看书对大学生视力的影响
黑龍江省的高校大部分宿舍都是有着规定的时间熄灯,具体的时间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要求而定,但是大都不会超过十一点。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并不是很有规律的,许多的大学生需要在晚上学习,一般大学生都会使用LED台灯,这种台灯的灯光并不是很明亮,会对学生的视力产生危害,主要是由于LED台灯的光照范围并不是很广,光亮主要是集中在主灯的附近,当书本放在稍远的位置就有影响大学生看书,同时,随着LED台灯电量的不断减少,台灯会变得越来越暗,但是由于光亮是逐渐递减的,使用者在看书时并不会有明显感觉,但就是这个原因对于大学生的视力危害是很大的。
为了满足部分有需要在晚上学习的学生,学校可以在寝室楼里的每个楼层设立相应的自习室,来满足大学生晚上学习的需求,在建立自习室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自习室灯光的设置,必须能够满足基本的照明要求。在设定自习室的同时也要考虑自习室的开放时间,不能是通宵开放的,因为这会对其他寝室需要休息的同学带来影响。学校也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在寝室明显的地方贴出公告,提醒学生不要在熄灯后长时间使用LED台灯,并尽可能的告知其潜在的对眼睛的危害。
4 长时间使用电脑对于大学生视力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几乎都会用到电脑,电脑作为除通讯工具外,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仪器,一般大学生普遍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即使是没有电脑的学生也会在放假或是没有课的情况下去周边的网吧上网。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黑龙江大学生使用电脑主要是上网聊QQ,上人人网,看视频,看电影和玩网络或是单机游戏,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视力有着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来自电脑的辐射以及屏幕灯光的晃动对于眼睛的刺激。长时间的盯着电脑屏幕,很容易使眼睛疲劳,从而造成眼睛视力的下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很难离开电脑,电脑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乐趣的同时也带给大学生很多的知识,但是只有大学生本身能够合理的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和用电脑的时间才能有效的防止电脑辐射对于眼睛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使得这些大学生坐在电脑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而对于眼部造成的伤害也就会越大,即增加了他们成为近视的可能性。对于这些我们学校要做的就是使网络中心能够适当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增加眼保健操。
参考文献
[1]义家运,吕久余,冯丽华,等.眼保健知识与行为矫正对大学生视力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16-3117,3120.
[2]庄颖,张海.大学生视力低下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139-140.
[3]潭亮.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5):140-141.
[4]刘伯树.大学生视力影响因素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52-53.
黑龙江大学 篇4
一、活动的主要形式
1. 实验类创新活动
实验类创新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式。黑龙江大学学生利用科研教育平台, 共完成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共15项, 如表1所示。 (注:下表中的编号分别与表5相对应)
实验类创新活动不仅保证了实验室的开放效果, 而且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模型类创新活动
模型活动是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过程或是探究水体中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等诸方面的变化、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模型实践活动。[3]我校以模型构建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为目的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国家级创新实践类模型比赛共6项, 具体如表2所示。
模型类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 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将客观问题以模型的方式加以模拟, 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性认识, 在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应的教学工作。
3. 综合类创新活动
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拓学生创新思路, 鼓励学生自由选题, 设计实验, 完成综合类实验共41项, 如表3所示。
黑龙江大学组织学生进行的综合类创新活动是由学生主导, 独立选题, 构思实验, 教师做辅助指导而进行的创新项目, 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其他创新活动
除水利专业知识相关创新项目与比赛外, 还号召学生参见了哈尔滨市创新项目1项, 绿色家园杯节水项目7项, 如表4所示。
两项大赛扩展了学生对除专业知识相关方向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 旨在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兴趣多元化。
5. 创新科技活动分类举例
针对以上所提及创新项目与各级比赛, 择各自具有代表性作品, 如表5所示。
二、活动的效果评价
第一, 实验类创新活动。结合15项实验类创新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做以下简要评价, 实验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有教务处, 创业教育学院。二者利用其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 都达到了扎实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务处要求以一、二、三年级本科生为主体并担任主持人, 且推举老师为项目责任人指导实验, 使项目高效率地执行和完成。[4]在此背景下, 学生利用提供的教学实验室及千元基金完成实验, 保障了实验的进行, 实现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操作性成功。创业学院要求以在校生为主体, 担任项目主持人, 老师只进行指导, 这样虽减弱了项目的执行与完成率, 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5]此外, 创业学院与其他学院共同设立的创新实验室及其独立提供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实验基金对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实验平台和条件支撑, 从基金不等与实践结果中可以看出创业学院不只为锻炼学生, 更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 模型类创新活动。我校所指导的6项模型均已成功参赛并获奖。两类活动都是以比赛的方式,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金穗杯”大赛是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承办的校级比赛, 参赛作品可以是学术论文、实验室研究成果、发明制作等。创业教育学院是专门设置这类活动的单位, 旨在调动黑龙江大学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的能力。全国水利大赛是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组织的国家级比赛, 参赛作品固定为水利类模型, 专业性要求严格。参赛对象为水利类专业在校大学生, 针对性强, 比赛的难度大, 所需费用较高, 从制作模型到比赛结束, 需经过报名、布展、答辩、评审的过程。这项比赛有较高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旨在提炼出较高专业水平的模型,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同时, 加强各高校水利学生之间的交流。两类比赛, 前者重在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后者重在服务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由此, 取得其各自不同的实际效果。[6]
第三, 综合类创新活动。综合类创新活动涉及领域广阔, 从各个角度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 并从中不断积累、学习。所以此类活动中, 从学生参与者的情况分析, 实际立项的个数最多且均已成功结题, 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中, 创新项目所占个数最多, 达到24个, 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新项目的选题不限, 类别广泛且开展时限长。综合类创新活动主要是创业教育学院除创新实验室以外的项目, 承办方是创业教育学院, 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负责指导的训练项目。不同的是, 其中创新课题学生立项的平台不受限制, 可以是大四学生及研究生, 使其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7]
第四, 其他创新活动。在表4中, 笔者系统地概括了其他一些学院学生曾经参加过的科技活动,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像绿色家园杯节水创意大赛中, 学生做的节水创意方案, 节水工艺宣传, 发明制造等, 都是保护资源, 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在这类科技活动中,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互相合作的集体责任感和对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旨在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奠定作用。因此, 这类具有深远意义的比赛是很必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其个人能力和修养的同时, 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做相应的贡献。[8]
三、结语
水利类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论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还是导师的角度亦或是组织者的角度看, 这样的科技活动都具有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意义。
从学生角度看, 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活动开展的核心。首先, 学生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一定的能力实施项目, 大多数项目主持人都是大三以上学生, 项目的实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锻炼了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提升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培养了创新思维。但存在的弊端是与其他学院以及上下届没有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 每一届只是锻炼自身的能力, 并未使实验在一定基础上得以加强, 以此作为经验, 学生现在已逐渐地与上下届及其他学生合作。从导师角度出发, 导师的一系列指导对项目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师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和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磨砺学生的精神意志。从组织方教育机构的角度, 各组织方及学校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 提供现有的实验室做支撑。首先, 我校创业学院是专门设置开展学生搞业余创业活动的机构,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次, 创业教育学院积极组织各类的创业科技活动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状态, 以致学生能自主自愿的加入进来;再者, 创业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齐全, 足以确保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发展, 这也是学生搞业余科研的有力保证。[9]
摘要:水利类创新科技活动, 是促使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最便捷有效的一种方法, 也是水利类学生锻炼自己, 扎实专业基础最可行的学习模式。以黑龙江大学水利类学生为例, 阐明一些创新活动形式的种类, 并对该项目取得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如实验类创新活动可通过实验方式激发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热情, 模型类创新活动是以比赛方式提高学生多维想象空间, 增长学生见识等等。
关键词:水利,大学生,创新,形式,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13.
[2]戴长雷, 孙思淼.大学生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0 (4) :74-76.
[3]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 4 (2) :255-258.
[4]戴长雷, 刘春艳, 樊乔铭.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水利模型比赛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2 (4) :7-9.
[5]戴长雷, 吴敏, 常龙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6) :66-69.
[6]黑志坚, 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工作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2) :22-25.
[7]孙豫峰, 杨晓东.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J].中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21 (1) :80-81.
[8]戴长雷, 李治军, 吕雅洁.水势Seminar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3) :26-29.
黑龙江大学毕业论文 篇5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论秘书的文化内涵 院 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班 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学生姓名:刘海龙 学 号:60410010100 联系电话:***
目录
一、绪论„„„„„„„„„„„„„„„„„„„„„„„„3
二、秘书文化的内涵
„„„„„„„„„„„„„„„„„„3
(一)文化的含义 „„„„„„„„„„„„„„„„„„ 3
(二)秘书文化的内涵„„„„„„„„„„„„„„„„„4
三、秘书的文化素养„„„„„„„„„„„„„„„„„„„5
(一)秘书的主要特点
„„„„„„„„„„„„„„„5
(二)秘书的文化内涵体现
„„„„„„„„„„„„„„7
(三)如何培养秘书的文化内涵
„„„„„„„„„„„„8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9
论秘书的文化内涵
【摘 要】秘书文化是以秘书这一社会职业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群体既是文化的记录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他们又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承载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秘书群体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职业规范,秘书职业也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执业门类。
【关键词】 秘书 文化内涵 文化素养
一、绪论
秘书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史官即为履行秘书职能的文职人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整理、保管。后来各级政府中的文秘人员及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业,即由此发展而来。所以,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
二、秘书文化内涵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不论是狭义文化还是广义文化,其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只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人类本质的形式和体现,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内涵,对于秘书来说关系重大,关呼其生死存亡。《中庸》里说,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要成为一个治世贤能,他得从修身开始。那“修身”,“修”的是啥呢?修的就是自身的文化内涵。秘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这着其他职业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重大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求其具备更高的文化内涵。秘书扮演的是领导身边智囊团的主角,如果没有深厚文化积淀,就很难在那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
(二)秘书文化的内涵
秘书文化是历代秘书工作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在形成、发展秘书职业的过程中,以秘书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和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物质表现形式。秘书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固有的形态。
首先,秘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独立存在。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细胞中,并且又给予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以积极的能动作用,并相互影响。
其次,秘书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秘书与其工作相对应的载体也在不断的发展,由古代的笔、墨、纸、砚发展到现在的电脑、打印机、粉碎机、传真机等,构成庞大的秘书文化物质载体,也是秘书发挥各种技能的重要使用工具。此外,秘书要伏案,又兼具文化人,茶酒也成了秘书文化的物质载体。
再次,秘书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秘书职业本身就要求比较严格,其工作也比较严密,其制度也是秘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党政、军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所规定的秘书制度和秘书行业的职业规范要求。这些规范,都符合我国法律和政策,逐渐形成一套规范性的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的规范程序和工作要求。
最后,秘书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秘书保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宏旨,体现出高尚的职业情操;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爱为怀”的优良品质,实现“兼利天下”的人生价值与目标,其核心 4
是秘书职业的昂扬、勤勉、细致的职业精神与“重义轻利”的节操。
三、秘书的文化素养
(一)秘书的主要特点
秘书工作的从属性、辅助性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秘书工作的一系列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双层次性。
秘书工作的双层次性主要是针对其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而言。秘书工作的双层次性还形成了其他一系列特点。具体而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对立统一;(2)事务性和政治性的对立统一;
(3)秘书工作中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机要性与群众性的对立统一,经常性;
(4)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等。
秘书工作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外,一些专业秘书还会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商业秘书、企业秘书的工作具有经营性(即秘书工作要紧紧围绕商品的生产、销售活动二进行)、时效性(即相对于一般秘书工作,更需要讲求时效,加快运转节奏)等特点。又如,一些大型会议往往要组成临时性的秘书部门,其工作中协调性、时间性、服务性的特点就显得十分突出。1.秘书工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秘书工作的基本要是:主动、高效、准确、保密。2.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秘书位居领导“近身”,承担辅佐领导工作的种种责任。这就决定了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不失职不越权。
从“不失职不越权”的基本原则出发,就产生了秘书工作中常用的一些专门性工作方法:(1)积极影响法;(2)工作程序控制法;(3)工作超前准备法;(4)工作时间管理法。
秘书工作能否适应领导的需要,保证领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是衡量秘书工
作好坏的根本标准。秘书工作必须从“不失职不越权”的基本原则出发,完善各种方法,适应、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导工作的需求。3.秘书机构的设置与任务
秘书机构是秘书工作人员集中办公的部门,又叫秘书部门。在我国,“秘书机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秘书机构,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设的综合办事机构,承担办文办事、信息调研、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事物管理等项工作。狭义的秘书机构指承担以办文办会为主的秘书业务部门,如各级办公厅(室)下设的秘书局、秘书处、秘书科等。秘书机构的设置
秘书机构设置原则:符合法定程序的原则;有效性原则;精简原则;责权对等原则;整体效应原则;适应发展原则。秘书机构设置形势
根据秘书机构的设置原则,我国目前秘书部门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势。专业型秘书机构;综合型秘书机构;专项任务型秘书机构;距矩阵型秘书机构。
以上是秘书机构设置的一些概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秘书机构的任务。(1)协调任务——指秘书组织中各级各类秘书部门之间、秘书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紧密配合,以确保秘书工作的正常运转,力求达到优质高效的一种机制。
(2)保障任务——指从机构设置、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保证秘书工作正常进行,力求快速高效的一种机制。
沟通任务——指秘书部门沟通上下左右,促进信息交流的一种机制。(3)激励任务——是指搞好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先进,奖惩结合,激发秘书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机关工作活力,促进秘书工作高效运转的一种机制。
(4)制约任务——指秘书部门中各个部门、各项秘书工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动作,确保秘书工作高效运转的一种机制。
我们通过秘书与秘书工作知识的一些了解,大概知道了秘书这个职业它不 6
同于其他职业,秘书工作说来简单,无非就是一个领导跟前跟班的,又可以说,秘书工作是非同寻常的无论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离不开秘书,离不开秘书的兢兢业业。秘书工作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到所在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等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毫不夸张的说,秘书及秘书工作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皇族公卿。秘书在各个部门所扮演的主角角色注定它所能承载的内涵要远胜于其他职业,故而决定了它需要更多的文化积淀做基础,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素养,才能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化与秘书素养。
(二)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体现
首先是善于思考,富有谋略。因为处在决策层边缘,秘书工作的好坏,实质上也会对全局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大多数秘书,一般都能做到忠于职守。周恩来身边的秘书也是这样,周总理曾告诫身边的秘书人员对各部门报告、情况等,他要求秘书先阅读‘吃透精神,然后把文件提炼成几百字后再给他批阅,签字’。他对秘书的要求是:你们在我这里,就要能够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试想,如果秘书们不善于思考、不勤于动脑,那么周恩来这样的交代也就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历史上有建树的秘书人无一不是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者。屈原、贾谊、白居易、左雄、苏轼、苏辙等是文学家;刘向、高士奇、赵翼等是史学家;梁鹊、王羲之,明代沈度等是书法家;程邈、耶律突吕不、窦尔德尼等是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发展者等。而现代秘书工作更是综合了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点,如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学科领域,秘书工作往往都会涉及到。没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知识视野,实很难承担秘书工作。
再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秘书侧身领导者中间,既是领导者下级,又是领导者某种程度上的代表和体现,充当沟通上下、联络各方的中介,其地位特殊,角色重要,所以,优良的道德品格实为其从业的内在要求,文化素养培养其道德情操,道德与文化,对秘书人员来说不可分割。秘书也讲求无私奉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古代士大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都是现代秘术人 7
员培养道德情操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造福社会,显示了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处在统治者身边的秘书们也不例外。他们中不少人谦和诚信,讲道义,勤俭廉洁,后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谏臣。这和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
(三)如何培养秘书的文化内涵
秘书工作人员的素养,既包括合理的知识储备、相当的专业技能,又包括成熟的职业性格、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些素养也是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这些素养我就不再展开来讨论了。我就从其他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秘书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风格独特,民族性强,凝聚力大,是世界上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化源流。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进百年来,中国文化虽然受到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但它基础深厚、成熟,在许多方面仍有独到之处,依然不失为世界上一脉优秀的文化。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在交往频繁的现代国际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兴趣:京剧表演艺术使欧洲、美国的观众如此着迷;烹饪技术使品尝过中国菜的外国人啧啧称赞;《孙子兵法》成为西方企业家的经营战略;儒学、老庄哲学、易学在西方再一次盛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频频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以其独特、丰厚的内涵和魅力在世界和魅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
秘书——“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并同时规定,秘书应当“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从秘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秘书其实就是领导的军师或者是参谋,如此重要的角色,如果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了解,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日常工作中给自己带来思想 8 的源泉,那么这样的秘书是失败的,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而且在秘书这个行业也算是走到了尽头。所以,我想大胆的向世人表露,要做一个出类拔萃,想有所作为,想真正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就静下心来,专心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从历史来看,秘书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在各个方面,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秘书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和发展是提高工作效能的源泉,秘书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黑龙江大学 篇6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路径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众化教育的基本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女大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的生理、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无形中就造成了她们在就业上的劣势,这就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从事的工作要求其逻辑思维能力强、实验动手能力强,心理耐受力强,并且能够吃苦耐劳,但往往在这些方面女性所具有的能力比男性低,这就更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时更是难上加难,进而成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这就使得很多理工科女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以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2013年就业情况统计为例:全院的就业率为(除考研外)66.9%,其中男生人数占57.9%,女生人数占42.1%,女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10.5个百分点。而全院考研率为27.3%,其中男生人数占42.3%,女生人数占57.7%,女生的考研率比男生高4.3个百分点。如何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其顺利就业,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理工科女大学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通过几年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的思考和调查,发现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表现为以下差异。
(一)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多数理工科女生性格偏内向,缺少活泼性和灵活性,很少参加校园活动,人际交往范围狭小、能力较差。大多数女学生性格比较孤僻,没有知心朋友,往往与宿舍同学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因为一些小事有极端的想法,有的出现极端过激的行为。有些女大学生家境贫困,自卑感强烈,自感囊中羞涩,装束寒碜,所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隐藏自己真实状况,即便在必要的交往中,也可能表现出紧张、焦虑、敏感和偏执。这种源自于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很容易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由此产生心理的阴影,使得学生否定自我,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综合素质差,竞争力弱,自感前途茫然,久而久之出现厌学,封闭自我,自暴自弃的现象。此外,由于学习任务重,平时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很少学习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加之缺乏人际交流经验,在与人交流时往往无话可说。
(二)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
理工科女生大多数较朴实,做事踏实、稳重,学习态度端正,一般比男生刻苦,理论知识掌握较好,成绩往往高于男生,生命科学学院每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至少有70%为女生。理工科的学生和文科学生相比,除了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做实验和实物模型,因此,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但不少女生对实习操作不感兴趣,实验动手能力较差。
(三)思维固化,创新意识弱
受专业教育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惯性多数学生往往习惯于抽象思维,易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多数理工科女生不善于动脑筋,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理工科男生的学习往往是依靠兴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的,善于动手操作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因此,理工科女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较低。以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近几年,参与第二课堂、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多为男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的也均为男生。
二、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力的分析,她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对于人际交往,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不足的方面应给予重点的培养。
(一)注重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理工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目标、信仰缺失,人生观、价值观不够科学,整个人在心态上较浮躁,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不会换位思考,顾及他人的感受,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障碍。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理工科学生对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以人为核心,从人性、人文理念出发,培养其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和自信、人格独立,公平竞争等的精神,这些正是理工科学生所欠缺的。据美国一家很有名研究机构对188家公司测试的结果显示,对于领导者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经众多实证研究也证实,情商对个人的成长、人生的成功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情商往往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人为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时,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应把传授专业知识与了解科技与社会运用相结合,通过思考科技给自然、社会及人类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校园的氛围,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产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提高理工科女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充分利用好实验课、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可以做兼职如家教、促销员,参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等,进行社会实践,尽早地接触社会,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可以亲身体会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为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参加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技能培训、认证等,进而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女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实践能力。
(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因此,可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各类知识竞赛等科技竞赛,并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讲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而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黑龙江大学作为全国九所创业教育重点示范学校之一,非常重视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院系,近几年,生命科学学院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除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外,结合学院自身专业特点,每年积极举办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知识讲座、创业启蒙运动、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素质大赛、“生命杯”生物知识竞赛等比赛,这些活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又能促进学院的学风建设;开展的竞赛活动在内容方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拔高,提高竞赛难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角度开展就业指导,提升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让理工科女大学生认清形势,降低期望,树立正确择业观。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合理的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自己,把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性特征与国家的就业相关政策、用人单位的标准等外在因素紧密结合,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立正确的目标,并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路径。黑龙江大学自2009年开始,在大一学年和大四学年分别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人际交往、情感以及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困惑,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其次,针对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专门的女性教育,为她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引导。如开设女性课程的选修课、举办相关讲座、为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展专门的培训,以增加就业砝码,提高就业竞争力。
最后,加强理工科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理工科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的特点,常常会出现“犹豫不决”、“从众”等现象,进而导致怯懦、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自杀行为。因此,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和存在的不良心态,应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并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让女大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个人品质。此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训练和团体训练等活动,让女大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创建和谐人际关系,使她们拥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郭正红,赵改萍,赵春平等.山西省女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4).
[2]刘俊彦.用人单位看重什么——百家知名企业选人标准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4,(10).
[3]刘带,陈尚生.心理资本视域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11,(5).
[4]李凤伟,常桦.就业力——赢在起跑线的七种能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
[5]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黑龙江大学校庆报道中的议程模式 篇7
关键词:议程设置,舆论引导,校庆
一、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学术思想渊源, “议程设置” (agenda setting) 的基本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及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1922年, 李普曼在他的经典著作《舆论学》 (Public Opinion) 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1948年, 拉斯韦尔在其《社会传播与结构》一书中, 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三大功能, 其中之一就是监视环境, 传播媒介引用施拉姆的比喻, 即为:“社会雷达” (social radar) , 能够满足受众对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信息需求;
1963年, 伯纳德·科恩 (Bernard Cohen) 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多数时间, 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 却是惊人地成功”, 这清楚地指出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 (Mc Combs) 和肖 (Shaw) 首先提出“议程设置”概念, 他们认为,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 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笔者将以黑龙江大学校庆报道为例, 结合相关理论浅谈在此之中议程设置的运用。
二、校庆报道中体现的议程设置 (1) 校园内部
根据我国现行的新闻传播理论, “议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舆论导向的媒体功能, 即通过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突出报道, 聚焦热点问题, 使其成为公众关注和议论的问题。
依照这种观点, 在黑龙江大学70周年校庆前后, 学校通过在校报、校园网以及省内国内媒体上发布报道, 引导校庆宣传, 议程设置势必要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校庆筹备期间, 校园网以及校报上大片有关校庆的报道以一种软性的形式进行了议程设置, 它表达的倾向是“在某些时候, 我希望或者引导大家去关注某个问题”。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属于“软力量的入侵”所谓软力量, 是指“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 其通过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 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当今社会, 随着新闻报道的多样化趋势以及对于贴合受众心理的进一步追求, 这种“软”性方式将被更多地运用。
(2) 对外传播
除校内各媒介, 在省内以及国内部分媒体中进行校庆报道, 体现出希望通过议程设置来引导公众对议题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政策宣传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讲, 媒体对于黑大校庆的报道, 为公众了解黑大提供了一个窗口, 也为黑大扩大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传播学研究者发现, 媒体往往扮演着类似“舆论领袖”的形象, 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之下, 校庆报道作为一种能够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方式, 当获得更多媒体关注并加以报道的时候, 自然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在传播学学者眼中, “议程设置”并不是单个媒体一厢情愿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媒体、公众甚至官方等共同参与, 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强势, 并以此获得更好的议程设置效果。
(3)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层面, 在我国舆论导向研究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以及行动的全面引导。而“议程设置”理论则关心引导至特定方向, 着眼点在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 也就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如果把媒介报道及其他内容总体上概括, 并作为一种传播的形式 (form) 和氛围 (tone) , 那么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 它们会在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新的观念或议题。这种宏观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 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将是强大并且潜移默化的。
大众传播理论是极具实践性的, 纵观黑大在各新闻媒体上的校庆报道, 或回顾历史, 或展望未来进行系统规划, 或聚焦优秀教职工, 实现了对于受众关注焦点有计划有意识的引导, 并且通过对内对外的双向联合, 立体传播, 扩大了传播效果, 体现了议程设置功能。
三、通过议程设置引导高校舆论建设
校庆报道是高校舆论引导中的典型形式, 因此其议程设置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是按照重要性以及显著性等新闻价值标准, 对每天发生的大量新闻进行选择性的报道, 在时效、版面、时段、配置等报道手段上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媒体采用相关言论来帮助受众理解和思考这些新闻事件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 事件是“议程设置”的操作对象, 媒介对于事件的选择是“议程设置”的首要内容, 之后才进入到对选中的事件进行何种程度的报道等其他阶段。
因而根据对黑龙江大学校庆报道的分析, 在引导高校舆论建设方面, 首先应根据传播要求进行选择, 再根据所选的切入点进行议程设置, 从而在广度与高度上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1]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李希光著, 《软力量与全球化》, 摘自www.media.tsinghua.edu.cn[2]李希光著, 《软力量与全球化》, 摘自www.media.tsinghua.edu.cn
[3]陈力丹议程设置理论简说1999[3]陈力丹议程设置理论简说1999
黑龙江大学 篇8
答辩是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仅仅依靠短暂的答辩洞悉论文全貌, 尚有不足之处。因此,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是靠学生扎实写作, 教师认真指导, 各级管理人员严格审核, 这凸显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学校虽然对毕业论文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制度规范没有严格执行, 有的学生甚至从选题到答辩与指导教师只有一两次交流, 管理人员更难掌控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实施后,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 灵活地掌握写作进度;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上实时监控论文的工作进度, 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管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一、毕业论文信息化实践
建设教育强省, 传播文化知识, 强化科技创新, 精心培育人才, 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关键[1]。基于信息平台整合的毕业论文信息化最终需要通过学校来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手段, 解决了选题消耗时长、指导工作效率低、不便于远程指导、过程管理困难的问题, 方便在外地求职或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交流, 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本数据准备阶段
首先由管理员设置专业类别、指导人数上限、各阶段工作时间节点, 然后, 进行学院管理人员设置, 并开启相应的功能开关, 最后导入师生信息, 为后续开展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二) 选题阶段
黑龙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通常为14周, 第1周完成选题工作。教师通过自己的账号进入系统提出毕业论文题目, 经过系主任审核后入库。学生可以查看全部入库的论文题目, 根据本人具体情况选择题目, 一个题目对应一个学生。如果教师为指定的学生设置题目, 可以由教师为学生选题。
(三) 开题阶段
题目确定后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 根据教师的安排在寒假期间进行资料搜集工作, 开学后两周内在系统上完成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可以开题;不同意开题, 可返回给学生重新修改, 直至通过后开始论文写作, 此过程可以设置系主任审核。
(四) 中期检查阶段
第6—7周进行中期检查, 学生提交中期总结并通过指导教师和系主任审核后继续进行论文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系统中的邮件功能和指导教师交流。
(五) 论文定稿阶段
第10—11周学生完成初稿并上传至系统, 教师在系统上指导学生修改。12周论文通过指导教师和系主任审核后, 指导教师同意答辩, 学生完成定稿提交, 此环节可增设教学院长审核。
以上各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 系统管理员、系主任、院长可进行过程监控。学校在第13教学周抽取10%的论文进行反剽窃检测, 并打印答辩用稿。
二、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带来的革新
(一) 由面对面指导向远程教育转变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研究生复试和毕业分配基本同步, 这往往让学生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遗憾。启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后, 论文写作和指导在互联网上操作完成, 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 避免了学生为考研和找工作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应付了事, 保证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相信启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后, 就业率和考研率也将有所提高。
(二) 由大量成本投入向节约型论文管理转变
减少打印用纸:一个学院每年平均270个毕业生, 记录学生开题、中期检查、供指导教师填写意见和评语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手册”14张、在选题、教师供题、确定指导关系、院系各个环节管理工作中, 另需每生86张纸, 一个院系共需27000张, 全校共30个院系;另外, 以往大概有50%的学生还要在答辩后继续进行修改, 不能直接用答辩稿作为存档材料保存, 另需消耗80000张, 合计890000张, 即1780包, 而每包20元, 那么一年共35600元。
节约打印墨盒:打印10包纸需用1个墨盒, 共178个, 每个200元, 那么一年共35600元。
减少指导环节的补助:可以取消教师和学生集中参加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 每名教师节约补助100元, 平均每个学院40人次, 合计4000元, 全校30个院系共计补助费为120 000元。
黑龙江大学一年合计:19.12万元, 十年共计:191.2万元。
(三) 由主观程序安排向程序化管理转变
从选题开始逐级审核, 学院明确了研究题目与研究内容应大体上不要超过学生的实际驾驭能力, 不能题目过大的要求, 避免了在中期检查时需要修改题目的问题。系主任对题目的时效性和创新性十分重视, 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科研项目写论文。师生互选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愿,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同时以个人意见和专业内部协调为补充。
学生在系统上提交开题报告, 经指导教师和系主任审核通过后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一阶段工作结束后, 管理员根据工作计划, 在系统上关闭该阶段工作的提交、审核功能, 以控制毕业论文的整体进度。
在中期检查阶段须由指导教师和系主任审核学生的中期工作总结, 指导教师在系统上给出针对性的评语, 系主任审核后方能通过中期检查, 主管院长会在此过程进行抽查。严格的中期检查避免了把问题留到答辩时解决, 如果学生不按规定完成, 将不能进入下一个工作环节, 杜绝了选题随意、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的现象, 能够让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端正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2]。
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由学院制定工作计划, 由学生、教师具体执行, 系主任和主管院长负责监督, 各环节工作环环相扣, 相互制衡。
三、完善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 深入开发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目前, 答辩记录、成绩统计表和评语表仍需用纸介质记录和存档, 成绩仍然需要手工计算。尚需开发答辩材料上传功能, 以实现直接用电脑记录并上传答辩记录;对指导教师和三名答辩小组成员的评分自动计算, 给出总成绩;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评语网络提交。这样可以提高答辩工作效率, 节约成本, 并可以将数据库中的答辩记录、答辩成绩和论文等文件刻录成光盘, 便于永久存档。
如果能够打破院系界限资源共享, 学院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把好的工作经验自发地推广到毕业论文信息化建设中。另外, 建议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群, 设置学习委员为学生管理员, 以协助系主任和管理员工作。
(二) 有效宣传利用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十分人性化, 设置了丰富的检索功能, 让使用者很容易找到感兴趣的论文题目、心仪的导师和学生等, 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由于没有充分阅读使用说明, 熟悉系统时间仓促不会使用。为了普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加强对其必要性的认识, 可以在大三下学期给学生举办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使用指导讲座, 同时在系统中增设在线咨询功能, 及时解决师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系统开发人员分别提供了学生、教师、系主任、院长、管理员使用说明, 学生如果只看学生使用说明, 虽然可以进行基本操作, 但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 学生论文题目提交错误, 他会首先想到找管理员, 其实他的指导教师负责题目审核工作并有权更改;学生论文终稿没有合格, 但指导教师误操作, 在系统上点击了“审核通过”, 学生无法修改, 这个问题系主任可以解决, 但学生和教师仅看属于自己的说明是无法知道的。建议教务处提供一份整体的使用说明, 便于师生和管理人员的使用。
(三) 进一步构建“校府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网络监控平台
高校毕业论文信息化建设能够把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企业、政府进行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 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 既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 实现了区域内各学校间的共享, 又为政府、企业了解学校提供了接口。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学生毕业论文评估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进而可论证学校的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从而为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来源;高校积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通过不同高校共建平台, 实现跨校指导, 合作育人;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平台, 应面向就业单位开放, 对优秀毕业论文学校予以特别推荐, 便于企业单位择优录取。同时, 可由企业针对性地给出论文题目, 甚至设置双导师制,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同时指导, 视学生完成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对政、校、企信息一体化建设, 把政府、企业、学校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有机整合,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法, 从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进行管理, 为政府提供思路、为企业提供人才、为科研成果提供转化机会, 最终实现多赢局面[3]。
参考文献
[1]陈小娅.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J].人民教育, 2010, (8) .
[2]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
黑龙江大学 篇9
黑龙江大学从20世纪末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经过办学思路的调整, 促进了黑龙江大学文化氛围建设, 这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贯彻多元质量教育观, 建设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进行模块化授课。在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 建立主辅修制;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和通识教育, 在选课中加强文理渗透, 理工结合, 学生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建立学业导师制, 和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 由被动式的管理变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治式管理,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 贯彻社会轴心观, 完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黑龙江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实践, 强调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形成创业者所必需的创业能力和素质, 对学生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
第三, 贯彻开放教学观, 构建国际化办学模式。黑龙江大学利用自己的传统和优势, 积极推进国际化开放互动的办学体系:与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的多所大学合作, 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按照国际化的要求, 相应调整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 民主治校、制度治校的进程加快。建立健全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党务、校务工作的透明度,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民主积极性, 提高教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 发挥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专家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代会制度, 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第五, 开展课余学术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各类讲座和学术沙龙, 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召开国内国际会议。完善学校形象设计;发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的主导作用, 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完善和促进学生社团的活动;加快文化设施优化整合, 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黑龙江大学文化氛围建设面临的问题
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建设虽然取得了上述成绩, 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表现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
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 历史原因造成中国大学基本精神的缺乏。大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大学的行政化、计划经济色彩严重。计划经济使大学千校一面, 大学成为完成国家计划的执行机构, 缺少自己的特色, 高校招生和分配依然在搞统一计划, 高等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的口径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离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治校、教授治校还有相当距离。
其次, 外来压力的高度重压, 强化了大学的工具价值。大学这一舶来组织机构被引入中国, 乃是中国在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际的救亡图存之举, 在建立伊始就被赋予培养救亡人才之历史使命, 这使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工具主义色彩。共和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 再次要求高等学校担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院校调整、建立单科院校, 其目的都在于迅速培养能够直接参与国家建设的实用人才。
第三, 市场化的软性侵蚀, 加强了教育决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功利化色彩。进入市场经济时期, 大学过分紧密地围绕社会和市场需要运转, 出现了急功近利、实用性凌驾于学术性等不良倾向。政府更多地资助有实用效益的科研项目;一些学校热衷于创办短平快的热门专业;学生报考的热点偏向挣钱多的热门专业, 这种对待教育与学术的功利性态度, 造成了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少、科研储备和科研人员后备力量减弱、科研水平滑坡等泡沫现象。大学没有发挥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与文化创新功能, 引导社会文化进步, 导致一些大学定位方向的迷失。
黑龙江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存在的特殊性问题表现如下。
首先, 学校的发展特色还不十分鲜明, 精神传统的建设还有待加强。由于在高校普遍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学校在总体上还没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取得明显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传统学科缺乏突出的比较优势, 一些新建学科和专业的基础较弱、发展较慢, 学科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尚未完全建成分类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些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的成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科研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国际化程度较低, 科研力量较分散, 创新团队较少,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利用不够, 拥有的杰出人才和拔尖人才数量较少;大学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学校所获得的教育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较少, 办学资金紧张, 经费来源渠道较少。
其次, 学校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黑龙江大学还没有充分有效地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大学治理模式, 在学校管理方面还留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个别部门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作风依然存在, 朝令夕改的情况依然存在。浪费现象还时有发生, 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有待加强。有些职能部门有相当程度的集权倾向, 政令还残留有“一刀切”的色彩。普通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和各部门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监督, 等等。
第三, 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刚刚开始尝试, 需要改进和深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还不明确, 或者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基础专业的实验班制度创新程度不够, 个别专业必修课程太多, 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思考时间。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残留着计划化、齐一化的特点。“满堂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简单的“考试前背笔记、划范围”的倾向依然在一定程度内存在, “混学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缺乏对跨专业选课的引导。
第四, 国际化办学模式有待发展。留学生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国际交流少, 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国际交流应该大力发展。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还比较薄弱,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五, 师资力量有待培养。教师的科研质量有待提高, 教学质量上有待于下大气力。很多教师下课之后, 和学生再没有联系。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应该加强。
第六, 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一些方面还不能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涵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之上, 提出自己关于黑龙江大学文化氛围建设的一些总结和思考。调研结果显示, 虽然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但还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为了把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推向完善, 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
第一, 为了加强黑龙江大学精神的研究与宣传。必须珍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珍视优良传统及相关资源。必须加强对黑龙江大学校史的研究, 充分重视和重新挖掘俄语学院、哲学学院、文学院、辞书所等单位的优良传统、历史成就和传统积淀。多关注典范型的老一辈专家学者, 如李锡胤、华劭、张奎良、张锡勤、吕冀平、刘敬圻这些学养深厚的大师级人物, 继承他们的学问和精神。争取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及青年学子懂得对这些历史传统的敬仰和尊重。
第二, 加大教学基本环境的建设。给一线教师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 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合理, 构建个性化、弹性化、模块化的教育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建立教师互相听课制度, 让教师之间互相传授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加以很好的引导。学业导师应该负起责任, 针对学生的选课计划给予指导, 图书馆的建设应该进一步为全体学生和教师服务, 加强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第三, 构建完善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咨询网络。学业导师、辅导员和学生会应进一步合作, 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 鼓励学生会、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加强自我管理, 在学生会的基础上, 建立新的学生自治组织, 探索新的学生工作模式, 使得辅导员告别“疲于奔命”的管理模式。同时,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社团活动的模式,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力。要规范管理学生社团。
第四, 科研体制的改革。为了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 避免教师“为了课题而课题”, 应该鼓励每位教师制订长期学术发展规划, 进行有针对性的资助, 完善特岗津贴制度, 将特殊岗位的期限由3年延长至5—7年, 为以后把特岗津贴制转为终身教授制打下基础 (1) 。以此保护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另外, 还必须加大科研方面的交流, 使黑大的学术研究和国内高校乃至国外高校建立深厚的联系。
第五, 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学校管理的若干弊端, 建立责权利分明、有效监督、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目前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方式对学校的问题进行监督和申诉, 这种监督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 将制度治校、民主治校的传统推向深层改革。
综上所述, 大学精神要不断丰富、提炼、锻造和培育, 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第一, 坚持独立性原则。大学应与社会保持距离, 对社会现实作出审慎的思考。第二, 坚持时代性原则。大学要从时代精神中提取、创新大学精神。第三, 坚持共性原则。大学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服务于国家, 服务于民族和社会的进步。第四, 坚持个性原则。应当从大学自身历史传统、学科特点中提炼大学精神, 构建开放与兼容的文化氛围。第五, 坚持创造性原则。
四、黑龙江大学文化氛围的表述
我们认为, 黑大的文化氛围必须代表我们的努力方向, 必须符合校训和阳光讲坛精神, 符合我们前面归纳总结的黑龙江大学精神和跨越式发展的实践经验。基于上述考虑, 我们把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表述为:好学深思、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实践社会、自强不息、高瞻远瞩、开放活泼、和谐民主。
第一, 好学深思,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所学的内容有所热爱, 并寻找到最适合个体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当代社会是个信息资讯爆炸的年代, 个体非常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所以, 学习能力、信息分辨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是和高等教育所传递和培养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直接相关的。黑龙江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 应该以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综合素质为己任。
第二, 个性发展, 人格完善, 是现代高素质个体的条件。人格完善要求个体不仅仅在智力上有所进步、知识上有所进展, 而是在社会实践能力、道德水准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从理论上讲, 人的能力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我们通常理解的智力, 除了记忆力以外, 还包括创造力、想象力等等。此外, 还有着大量的非智力因素, 它们大致包括:第一, 自我管理的能力 (包括意志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第二, 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第三, 价值判断的能力;第四, 道德修养;第五, 文学艺术修养等等。黑龙江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 应该突出综合性大学所特有的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优势, 在培养个性化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 实践社会, 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高等教育不培养象牙塔里的书呆子, 而是要培养服务社会的实践型人才。所谓纯粹的理论型人才在众多大学生里只能是少数人, 而且即便是理论型人才也必须理解社会。社会轴心观是黑龙江大学悠久传统的体现, 培养的大多数学生都将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是综合性大学的最重要职责之一。而且, 对实践社会的理解, 也是和个人的人格完善离不开的。大学是培养理想主义精神的主要阵地, 但是理想主义精神如果不接触现实的实践活动, 就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精神。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经历实践的磨炼才能完成和实现。要明确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 社会必须对此形成共识。
第四, 自强不息、高瞻远瞩, 是理想主义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黑大传统必须发扬光大, 才能迎接新时期内更加严峻的挑战。未来的挑战, 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恶劣, 而更多的是智力水平上的竞争、观念水平上的较量、管理水平上的比拼。黑大人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使得黑龙江大学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抢抓机遇, 实现发展。只有前瞻性的眼光才能保证广大学子在未来的竞争中作好充分准备。居安思危、永不满足的精神必须加以提倡发扬。
第五, 开放活泼, 是黑龙江大学历史传统的财富。黑大人继承了东北的地域文化, 具有博大的胸怀, 对待外来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量。狭隘的门户之见, 以及对其他地域和国家的偏见歧视不是黑龙江大学所固守的。只有非常自信的个体, 才能保持开放的健康心态;同样, 只有自信的教育理念, 才能使得学生普遍形成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必然带来活泼、新鲜的精神创造和精神产品。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是活泼、进取的, 生机盎然, 生命力旺盛。教学和科研活动以活泼的形式和精神、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
第六, 和谐民主, 是现代高校教育必需的特质。传统教育是精英教育, 现代教育是工业文明下的教育, 本质上是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和精英教育所需要的和谐氛围不同, 后者是建立在某种等级秩序下的和谐, 而经历了大众教育的变革, 高校毕业生就不再是精英, 而有可能变成普通劳动者, 这种教育所需要的和谐, 就是在打破等级差别条件下的和谐。黑龙江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 必须为这种和谐氛围的构建提供某种环境和资源, 作出某种指引。民主是新时期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 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不仅高校的决策要民主, 对学生的管理、对科研和教学的管理、对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都需要民主。黑龙江大学应该而且可以为民主改革创立某种可以有借鉴意义的新模式。
摘要: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建设在跨越式发展下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还面临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笔者经过调研,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包括研究校史、建设教学基本环境、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科研体制和管理体制。笔者将黑龙江大学的文化氛围表述为“好学深思、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实践社会、自强不息、高瞻远瞩、开放活泼、和谐民主”。这一表述能够代表黑龙江大学的传统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黑龙江大学文化氛围,跨越式发展,大学精神
注释
黑龙江大学 篇10
记者:我校为促进就业, 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就业质量?
黄强:学校实施以“促进就业工程”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 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教育、教学、保障等各方面改革目标, 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根本好转。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全面构建健全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黑龙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夯实基础, 积聚内涵, 优化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模式, 全面构建健全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经过多年探索, 初步形成了以下六大体系:
(一) 设置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选课, 将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覆盖全校学生。
新生入学时, 通过团体训练, 使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 普及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 讲授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并初步做出大学四年的整体规划。大四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通过贯穿大学四年的“评学”制度, 建立“职业能力培养档案”, 对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指导。
学校注重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经常开展授课教师经验交流, 建立并充实案例库, 组织教师内训和外出培训, 初步形成专兼结合, 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就业指导教研室为载体, 重点加强“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相关决策。
(二) 内容丰富的就业咨询服务体系
学校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虽起步较晚, 但是思路清晰, 标准高新, 成效显著。从招生就业处到各学院, 从教研室到学生社团 (“博天”职业发展协会) , 从资深就业指导专家到普通教师, 从课堂到食堂, 从教室到寝室, 学校多层面、多角度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讲座报告会、现场咨询会、问卷调查、团体个体辅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咨询指导服务。
(三) 利用便捷的就业市场信息体系
信息是就业的前提, 市场是就业工作的生命线。黑龙江大学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一直保持在8000人以上, 市场竞争激烈, 岗位需求复杂。为此, 学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努力开辟信息渠道, 精心打造校园招聘会和就业信息网两大工作平台。每年, 学校召开大型供需见面会四场以上, 专场招聘会300多场, 发布需求信息1000余条, 提供就业岗位28000多个。校园招聘活动如火如荼, 就业信息网日新月异, 为毕业生便捷择业、顺利就业创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 运转高效的就业管理监控体系
就业管理与派遣服务是就业工作的坚强保障。黑龙江大学十分重视提高就业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过程管理, 贯彻校、院两级工作机制的反馈监督;通过简化冗杂程序, 实现就业管理政策性、严肃性与派遣服务人性化、灵活性的和谐统一。制度完善, 管理科学, 运转高效, 服务到位。健全稳定的工作体系, 成为就业工作持续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剂。
(五) 关怀周到的就业帮扶援助体系
黑龙江大学时刻关注就业特殊群体, 积极开展就业工作帮扶援助。采取建立特困毕业生信息库, 对特困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 组织择业心理和技巧辅导, 资助特困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和考研辅导, 发放特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等具体措施, 实实在在地关怀和帮助特殊群体择业就业。领导高度重视, 资金大力支持, 去年仅发放求职补贴一项, 学校就为1500多名特困毕业生投入80余万元。
(六) 定位准确的就业评价激励体系
黑龙江大学就业工作经费充足, 评估奖励体系完备。学校按年度对学校和学院就业工作实行指标考核, 加强量化管理, 提高就业工作的科学化和时效性。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及时发现和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工作业绩和考评结果, 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此外, 学校还将对连续稳定接收我校一定数量毕业生的有突出贡献的用人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记者:如今的就业工作越来越需要宣传和合作意识, 我校在就业市场开拓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强:坚持以合作谋发展, 扎实开展就业基地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毕业生就业岗位丰富, 就业渠道通畅, 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2008年以来最为红火的繁荣景象。学校积极把握机遇, 及时调整策略, 在继续稳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了两个方面的市场开拓:
一是把“东北地方高校就业协作体”进一步做实做强。2005年, 黑龙江大学和辽宁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三所东北地方高校达成合作意向, 并开始联合筹办毕业生冬季供需见面洽谈会。六年来, 三校在市场开发、信息共享、指导服务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合力并进, 互利共赢。2011年, 我校将努力推动“东北地方高校就业协作体”的实体化运作, 增强凝聚力, 提高竞争力, 隆升影响力。
二是把毕业生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展延伸。多年来,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以及实习、见习基地的开发建设, 迄今已经初步形成江苏、福州、大连、青岛等地100多个地域性就业见习基地和中水、中建、中铁等系统的20多个行业性就业基地。今年, 我校计划邀请江苏省人才中心、常州市人才中心、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等合作单位组团前来举办区域型专场招聘会;就业市场考察走访将结合市场开发战略与近年毕业生分布合理实施。基于目前比较有利的市场形势, 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基地开拓力度, 进一步加大就业渠道打通力度, 力争实现毕业生就业及实习、见习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突破。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供需见面的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模式。黑龙江大学每年举办的校园招聘活动都在300场以上, 各学院独立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也在百场以上。因此, 学校一直坚持以校园招聘会为主线, 广邀四海嘉宾, 广交各界朋友, 积极营造热烈氛围, 努力争取信任支持。
记者:创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我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黄强:坚持以就业指导为依托, 以创业实践为突破, 稳步推进就业指导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黑龙江大学坚持把修身成才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及诚信教育等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把就业指导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培训重在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塑造学生创业理念, 鼓励创业实践。黑龙江大学是全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 创业教育发展迅猛, 成效卓著。学校深化专业教育领域创业教育, 探索“专业+创业”融合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业园区为依托, 扎实开展创业实践, 以创业带动就业。到2012年, 扶持创新创业团队将达到100支, 安排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将达到100名, 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达到100个。
记者:就业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 我校在毕业生的学科建设、市场定位方面有哪些举措?
黄强: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合理调整学校和毕业生的市场定位。黑龙江大学坚持面向社会培养人才, 为黑龙江和各省 (区、市) 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11年, 全球和中国经济正在重振复苏, 毕业生就业形势开始明显好转。黑龙江大学将迅速把握有利时机, 倾力打造品牌优势, 为输送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打通宽广顺畅的就业通道。
(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 重点开辟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门路
一是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这一中心, 瞄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的市场需求, 着重开发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就业机会。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当前, 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而且有利于解决失业, 增加就业机会。今后, 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将不断细化和深化, 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储备, 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舞台必将更加广阔。
(二) 发挥俄语等外语类学科的专业优势, 重点巩固并拓展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知名外资、民营企业的就业空间
充分发挥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学科优势, 以输送毕业生到优秀企业就业为契机, 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 长期吸纳外语类学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也将为其它专业特别是人文管理类专毕业生提供潜在就业机会。
(三) 发挥文科见长、文理渗透的人文优势, 重点争取对综合素质要求高、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的就业岗位
如何发挥高校毕业生的比较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综合性大学的就业状况。相比于工科院校, 我校理工类毕业生普遍具有专业能力以外的综合素质优势。相比于文科院校, 我校毕业生又具有学科交叉、底蕴深厚的人文素质优势。近年来, 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在省内名列前茅。
(四) 发挥水利类专业、机电类专业、电子类专业的传统行业优势, 重点带动或拉动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部分专业的就业需求
这几年, 水利行业、机电行业、电子行业需求旺盛, 毕业生就业渠道宽, 就业机会多。学校将牢牢把握在上述行业系统的就业优势, 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积极带动或拉动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部分专业的就业需求。
(五) 发挥省属地方大学和各地校友的资源优势, 重点提高我校毕业生在优势领域、强势地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
记者:当前渐趋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着应届毕业生求职欲望的不断膨胀, 自然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和不良现象影响就业, 结合近期学校的招聘会, 您认为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黄强:问题之一:就业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对需求岗位的认知往往仅停留在就业信息网公布的公开信息上, 即便参加现场招聘会也只是获取公司宣讲的有关内容, 至于工作维度和发展前景, 毕业生无从了解。相反, 用人单位如需了解毕业生情况, 完全可以通过学校和学院出具的各类证明鉴定材料得以佐证。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也造成了毕业生与需求岗位的落差匹配, 间接结果就是对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的极大浪费。
问题之二:专业需求不平衡。
以西班牙语、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热门专业和治安学、音乐表演、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冷门专业为例, 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上述热门专业在需求数量上往往是冷门专业的几十倍。供需结构性矛盾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期常常被放大和加剧, 热门专业毕业生择业时的心高气傲和冷门专业毕业生择业时的冷落无助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之三:招生就业不对等。
以今年就业形势较好的阿拉伯语专业为例, 招生时不限男女比例, 在就业时受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所限, 即便比男生优秀的女生也难有机会;而其他小语种专业和工科专业也隐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此外, 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与就业率仍存在严重倒挂的问题。为此, 我校于2011年9月份在原有招生工作处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整合成立了招生就业处, 目的就是要解决计划性招生和市场化就业的内在矛盾, 协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招生与就业工作良性互动的宏观工作机制。
现象之一:就业期望值陡升。
随着市场需求的放量增长,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在经历了多年买方市场为主导的常态困局之后, 毕业生就业心态呈现出过分乐观和过度观望的新动态。因此, 今年毕业生择业时好高骛远、攀比浮躁之风日盛, 招聘会冷场、意向多签约少等状况屡见不鲜。
现象之二:就业违约率上升。
随着就业机会的持续增多, 毕业生违约率比2009年同期上升了20%。尽管学校已经逐年加强了毕业生诚信教育和修身成才教育, 但毕业生随意违约、恶性竞争、无视个人名誉和学校声誉等行为仍屡见不鲜,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场开拓和就业管理服务的正常秩序。
现象之三:就业满意度骤低。
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升温, 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 就业满意度也就逐步降低。毕业生不切实际的目标在薪酬、地域、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等因素之间游离, 总也达不到绝对的满意。还有, 毕业生求职择业时的彷徨、迟疑、缺乏信任等心理也制约着就业满意度的提升。
记者:回顾2010年, 展望2011年的就业工作, 谈谈您的工作感受。
【黑龙江大学】推荐阅读:
黑龙江大学讲义08-29
黑龙江科技大学06-09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10-17
黑龙江大学实验报告07-21
黑龙江科技大学图书馆07-09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片10-06
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2014-2015第一学期放假安排05-28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07-25
黑龙江西部07-18
黑龙江绥棱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