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共9篇)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篇1
美国1980-2009对外贸易状况及分析
二战以后,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开始了经济贸易高速发展的进程,致力于国际贸易市场的开发。美国,一直以来都奉行“自由贸易”,无论是在进口还是出口,都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下面,我们就从1980年-2009年的数据中具体分析一下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一、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美国作为一个资源及其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黄金、石油和铀等,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被誉为“世界粮仓”的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农业科技化水平比较高,所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当然,一些高科技产品也是美国出口的大头之一。近二十年来,美国的出口额一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幅度也逐渐加大。
由于美国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内需是非常厉害的,所以美国不得不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除2001年由于经济衰退和911事件的影响,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进口有所下降外,且2008年下降幅度较大,其余年份都处在上升的阶段中。而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品、工业产品和日常消费品上。
二、对外贸易差额
美国的贸易逆差在21世纪以后愈演愈烈。1993年,中国对华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由于中美统计方式不同,所以美国认为第一次是出现在1983年),后来就逐年扩大,美国就提出了“中国威胁了论”。的确,巨大的贸易逆差对美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2010年1-6月美国的贸易逆差的统计中,主要集中于中国、墨西哥、日本这些国家。其实美国的令人震惊的贸易逆差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全球化程度比较高,对外依存度很强,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内的贸易流通比较强。即使美国的出口额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却无法巨额的进口相抗衡。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只要它经济强劲有吸引力,其逆差就可能没法消失。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2007年为例)
2007年美国前十大贸易伙伴
由此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中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美加两国接壤,交通比较便利,具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北美贸易自由区的建立,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二大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同时,也有农产品、钢铁、塑料和木浆等,且一直处于较大幅度增长中。而中国对美出口以机电产品及纺织服装、玩具、家具、鞋和箱包等消费类产品为主。由此可见,中美进出口结构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篇2
(一) 关于技术进步理论在服务贸易结构领域适用性的理论综述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及由其所决定的贸易结构主要取决于要素存量与技术水平, 因此, 比较优势的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相应地, 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展开的, 如deardorff (1985) 着重强调了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模式起决定作用;二是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展开的, 如Jones (1990) 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服务价格的差异, Sagri (1989) 认为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 并且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他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是各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要素仍是决定服务生产中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 同时也意味着国际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二) 技术进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
1、直接作用
俗话说, “贸易是流, 产业是源”, 一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正是其服务产业结构合理的外在体现, 因此, 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产业结构优化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作用在于技术进步使服务领域的许多“非贸易品”转变为“可贸易”, 技术进步对服务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作用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许多现代服务领域的发展,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不仅能够衍生出一些新兴服务部门, 推动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还能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结果是在服务出口中, 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变强, 技术进步衍生出来的一些新兴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出口的品种, 随着一国现代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 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自然就比原先优化了。
2、间接作用
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还通过以下间接方式产生作用:一是刺激服务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 必须先有某项技术突破或更新。以美容业为例, 美容技术的迅速变革降低了价格, 提高了美容质量, 从而刺激了需求的增长, 对美容服务的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技术变革, 扩大了平均的交易规模和减少了美容师的空闲时间, 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进而增进了美容业的产出增长。二是影响就业结构, 当技术进步对某一服务部门产生作用之时, 一个很迫切的需要便是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含量。当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一国服务行业的时候, 该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服务出口结构就会趋于优化。三是影响区域结构。在一些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客观上也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这些地区往往是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时得到发展, 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证。
综上所述,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是混合的、交融的, 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是技术进步所发生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互动的结果。
二、两种技术进步模式对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条件
(一) 影响
一般来说, 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技术模仿与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包含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两部分内容, 它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 因此, 成功的模仿降低了创新的风险进而降低了创新的价格。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 技术创新是在技术自身发展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品质的新兴服务产品是技术创新的载体, 故技术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力最大。我国学者张明星等人认为一国技术进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模仿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和, 只是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创新, 而欠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模仿。
(二) 条件
创新和模仿都是有条件的, 都需要本国拥有相应存量的人力资本水平, 都需要知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的配套。我国学者杨俊等人认为, 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转移与模仿, 需要后进国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基础, 当一国人力资本水平达到模仿的“门槛”后, 才能实现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各国实践表明,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低的人力资本水平, 并未能完成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 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相对于技术模仿, 技术创新不仅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 而且它需要一国同时具备充分的制度环境、创新环境等宏微观因素的前提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服务业来说, 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总是与其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对人力资本要素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求更高, 因此, 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更高。
三、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分析———对美国与印度的数据比较
(一) 指标选择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可知, 技术进步对一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特别是出口结构变动有重大影响, 而且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条件是不同的。因此, 本文选择当前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有代表的两个国家———美国与印度, 来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这两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由于现代服务产品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产品, 故笔者利用UNCTAD官方数据库将两国其他服务出口扣除政府服务与建筑服务这两类传统服务产品之外的其余七类服务出口占比近似地作为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代表。其值越高, 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出口优化升级越明显。
在自变量指标选择方面, 作为人力资本代表的大学生入学率虽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但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 同时技术模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模仿者的模仿能力, 一般来说, 模仿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模仿能力越强, 故本人参考我国学者申朴、张燕等人的处理方法, 用大学生入学率代表以技术模仿为主的考察变量。而创新技术只为创新者所拥有, 是受专利权保护的, 故可用专利申请数来代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考察变量。
注:由于缺少印度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完整数据, 故用印度劳动力人数来近似代替, 该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表格中没有数据的空格表示相应年份的数据找不到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8~2005》及WB:《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6》
(二) 对美国与印度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指标, 本文以两国新兴服务占比作为因变量Y11, 以自变量X11、X12、X13分别代表一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学生入学率、专利申请数, 分别对两国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根据表1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对两个样本国家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由表2中相关系数排序可知, 在影响印、美两国指标Y11的三个变量中, 印度的指标Y11与其大学生入学率 (X12) 相关系数最大, 美国的指标Y11与其专利申请数相关系数最大。
这说明技术进步对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
2、回归分析
(1) 对美国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见表3) :
根据表3, 从三个回归方程判定系数、调整后的判定系数、F值及其相伴概率等思路没有问题。但从各变量的系数及t值、P值来看, 美国的专利申请数X13对Y11的影响在三个变量中最为显著, 变量X11在方程一中因P值高达0.2642被淘汰, 方程二自变量X12的系数为负,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一直高达80%大学生入学率 (远超过世界25%左右水平) 存在波动特点而影响了方程回归结果, 其实, 根据申朴对美国分时段回归结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人力资本积累对美国服务总出口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 本人据此推断美国高存量的人力资本已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对美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模式。
(2) 对印度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4, 方程一回归结果中指标X12对因变量的影响在三个自变量中最为显著, 该变量的T值大于2, 显示出较强的显著性, 且X12系数达6.453810, 表明印度大学生入学率每增加1%, 就可带动新兴服务产品出口占比增加6.45%, 而其他两个变量X11与X13的T值及P值均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人力资本是提升印度服务出口结构的主导力量, 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应当是以技术模仿为主。
四、结论及启示
美国与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分析表明: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结构变动领域具有适用性。在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 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变化不是依靠单纯的简单劳动力投入来推动的, 而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 印美两国由于人力资本存量都较高, 故所考察的服务业人数这一指标对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同时, 一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还是以技术模仿为主, 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制度环境的总体情况。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其国内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居于世界前列, 而且美国的创新机制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 故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 而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 其国内的物质资本还很短缺, 国内创新机制还不够建全, 因此, 相对于美国, 印度的服务业仍更倾向于技术模仿, 但印度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已为印度服务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以上两国的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上的推断。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 相比于一些总体的、人均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的不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应当是以技术模式为主, 同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力度在自主创新上。此外, 我们还应当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提高我国的服务业技术模仿能力。
摘要:文章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文章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机理, 特别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对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产生作用的影响与条件。接着, 利用美国与印度的相关数据, 运用实证方法验证技术进步与样本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样本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且技术创新对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 技术模仿对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技术进步模式,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申朴.技术变迁、要素积素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4.
[2]、李京文, 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张明星, 孙跃, 朱敏.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5) .
[4]、杨俊, 李晓羽, 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7 (5) .
[5]、陈燕清.技术进步促进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4) .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篇3
关键词:贸易逆差;失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69-02
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问题。
一、认为对华贸易逆差给美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美方观点简介
从1978到2006年,中美贸易差额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双方统计的具体数额不尽一致,但美国对华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并且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据美国统计,1978年美国对华贸易为5亿美元的顺差,到2006年为2 325亿美元的逆差;根据中国的统计,1978年美国对华贸易顺差为5亿美元,到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 443亿美元[1]。随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美国政界和企业界人士开始认为其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甚至国家经济安全也受到威胁。
在所有持上述观点的人士中,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Charles.Schumer最为引人瞩目。据中国商务部政研室统计:Schumer在2003年7月16日第一次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他认为中国有意保持人民币的低汇率,使其出口更便宜,让美国,特别是纽约州的制造业失去了众多工作机会;2003年9月9日,其联合多人组成跨党派的小组,提交了新议案S.1586,议案中提出中国低估币值不仅是美国制造业自2001年3月来减少260万个工作机会的罪魁祸首,还导致了服务业和工程方面的就业流向中国。中国崛起为制造业大国,是以美国的经济安全为代价的。将给财政部官员180天的期限与中国谈判,如果不行则对中国入境产品征收27.5%的关税[2]。
二、美国贸易逆差增加与其经济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贸易逆差往往会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由此,许多人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不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加剧了美国的失业。但也有学者肯定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Robert G. Murphy(1999)将贸易逆差称之为美国的朋友,认为贸易逆差有助于防止美国经济发展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率上升。
事实上,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与其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联系。1992—2005年间,美国的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0.6%上升到了5.7%,但此期间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均在3%左右(“9·11”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造成美国在2001、2002年经济增长严重下降除外);另外,1990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为1.4%,实际GDP增长率为1.9%,1991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降为0.5%,但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为-0.2%。
另外,1990—2005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4%逐渐上升到5.7%,但美国的失业率除1992、1993年外,基本是在4%~6%左右徘徊,并且美元随着贸易逆差占GDP比重的提高而上升,并且在某些年份,随着贸易逆差占GDP比重的增加,失业率还出现了下降。1992—2000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0.6%上升到3.8%,但失业率却从7.5%下降到4%。2001年和2002年,美国失业率的增加主要是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结果[3]。因此,可以认为当前美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与其经济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三、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与美国制造业工人失业增加没有必然联系
1.中国产品的竞争不是造成美国人失业的主要原因
不少美国人认为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是造成美国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但其与事实不符,如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曾表示:“目前美国制造业失业人口的80%,与贸易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无关。美国制造业失业率中的80%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有关,只有20%与贸易及其他因素相关。”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迅速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1965年达到28%的高峰值后,便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对于“去工业化”的原因,瑙索恩(Rowthorn,1997,1999)指出主要是国内因素引起的,比如需求模式从制造品转向了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相对服务业大幅度提高,以及与之相关的制造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竞争这一外部因素对去工业化的贡献不足1/5[4]。
2.中国不应该对美国产品外包造成的失业负责
另外,还有些人认为美国公司将国内产业转移到中国(即外包)导致了美国国内失业的增加,从而认为是中国人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强迫美国企业来华投资,是美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主动进行的选择,美国工人如果要抱怨,应该向这些公司抱怨,因为是这些公司抛弃了美国工人。并且,从总体而言,美国从外包中获利巨大,如Feenstra(1998)指出,“外包”过程恰恰是美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实现方式,而且有利于美国高技术含量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美国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当然,美国政府要在“外包”的获利中注重收入再分配,来调节由“外包”带来的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收入差距。
四、美国从对华贸易逆差中的获利情况分析
从上文可知,美国贸易逆差增加并未给美国的经济增长或就业问题带来麻烦,其贸易逆差增大与经济增长并行不悖,并且,美国从中获得了诸多收益。
1.满足了美国的消费,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在美元作为国际信用本位货币的前提下,美国出现贸易逆差的过程也是美国输出美元获得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过程,然后通过美元回流,美国又得到外国廉价的融资,从而保证美国的国内投资水平和对外投资水平。极端而言,美国以纸片获得了外国的商品和服务,保证了本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
2.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增加也可以促进美国的就业增加,收入增长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增加也可以促进美国的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06年公布的“评估美中贸易投资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报告中指出,从长远看,美国将从对华贸易投资中获得实质性、可持续的利益,到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因为对华贸易投资增加使美国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1 000美元,也可以使服务业主要是分销业和金融业相应增加50万就业机会。总体而言,对华贸易投资增加将对美国经济的产出、效率、就业和工资产生持续的、增加的、积极的影响。
3.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增加方便了美国人的生活,减少了美国人的支出
廉价的“中国制造”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美国人民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日常支出。据世行报告指出,如美国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同样的商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增加140亿美元的支出。据摩根士丹利2004年估计,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多亿美元的开支。
4.在华投资的美国公司获利巨大
从对华投资者来看,衡量中美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不能只看货物贸易,还要看贸易与投资结合后的整体利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2002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达2.7亿美元,是当年美国出口额的3.9倍,它们为美国母公司创造的利润高达1 340亿美元。在华美国企业也是获利颇丰,据中国美国商会2004年的调查,3/4的美国公司在华盈利,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利润率,估计在华获纯利35亿美元。
5.美国可以利用自身的贸易逆差对顺差国施加影响
由于一些国家依赖对美国的出口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导致其经济独立性受到影响,美国从而可以趁机获利。以二战后的日本为例,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美国的“敲打”,不得不接受“自愿出口限制”、出口配额等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协议。
综上所述,美国对华逆差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与其失业人数变动和经济增长波动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并且其从贸易逆差中获得了诸多利益。
、
参考文献:
[1] 孙磊.国际美元信用本位与中美贸易差额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60页.
[2] 中国商务部政研室.查理斯·舒默对人民币汇率态度的变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押//zys.mofcom.gov.cn/aarticle/e/200604/20060401889430.html.
[3] 孙磊.国际美元信用本位与中美贸易差额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97页.
[4] 何帆,覃东海.浅析人民币面临的外部升值压力[J].社会科学战线2003,(6):61-68.
美国对外政策 篇4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篇5
一、您是否了解您的学生是些谁? 您是否可看见他们所看见的世界? 启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的学习?Who are your targeted learners and what ar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二、您是否应用了任何学习者都有的三种感觉(3 senses):视觉学习者(Visual learners)听觉学习者(Verbal or auditory learners)触觉学习者(Kinesthetic learner)
三、您的学生是以那一种为显性?是否以不同教学应用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三种感觉的学习互相截长补短, 集会优点,达成最有效收获? 您对学不同习者是否设计各种不同教学的应用方式?
四、您是否能采取适合于美国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法? 教学大纲怎么计划? 课程编写等的方法与策略?
五、您是否能以有效方式设计课堂活动(In-class Activities), 让学生从游戏中学习?
六、您是否可运用教学与说话的能力和艺术与学生互动? 引导创意思考 Critical thinking;倾听能力 Active Listening;开放式问题 Open-ended question;关闭式问题 Close-ended questions;假设式问题 Hypothetical questions;建立互动与了解 Build rapport。
七、您是否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语言文化与人文发展, 文物习俗的完整学习。学
生所学得的语言与文化的实际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可长期保存与心?。您是否也同时影响与引领学生家长主动参与中国文化的宣扬与推动,而引以为荣.八、您是否能指出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语法差异及共同点, 并提出有效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
九、您是否完全理解什么是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的美国外语教学标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制订教学课程、编写外语课本和考试评鉴的标准?
以各类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主题, 启发学生学习语言, 文化的融合--5C(Communication 语言, 文化沟通﹐Cultures 文化与习俗 Connections 贯连其他学科.Comparisons 比较语言, 文化文化特性﹐Communities 运用于实际社区/生活中。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与熟悉语言沟通的三种模式融和教学:a).Interpersonal 与人语言沟通(30%)--沟通语境中的听, 说, 读,写的能力.b).Interpretive理解诠释(40%)--以倾听 和 阅读的形式处理的真实任务 的交 际的能力.c).Presentation表达演示(30%)--以说 和写的形式所展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弹通的模式.以此反复的使学生学到有效应用时间, 有系统,有组织,面对不同情况,均可有创意的发挥。
十、您是否激情依然, 为了教人为了热爱, 有教无类, 无怨无悔, 薪传永承? 中文推动推广长远工作,中文教学概括地区无限, 时间无限,人数无限, 领域无边, 前景无可限量.要能做到能热爱“ 教人”而非教书的中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
设想。您越给越富有,有取之不绝的能量与资源,乐此不疲而不会感到厌烦感到累。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贸易结构 经济增长 工业制成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改变了我国经济、生活落后的现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我国自身的产业水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论是从我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还是我国的贸易方式结构,或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来讲,都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贸易结构是指贸易中各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构成情况。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就需要用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结构来衡量。现在对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一项热门课题,大多从贸易结构的改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浪潮,我国不断地努力完善自身的贸易结构,加速经济的发展。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国对外贸易的的制度发生了改变,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吸引外商投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为我国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从各种商品的构成和附加值来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弱,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因其价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量中各占的比例相比较,就能看出国家贸易结构的好坏。可以看出,贸易能够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贸易与贸易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国际形式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国际贸易日趋活跃的情况下,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率越来越大,更加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贸易结构与同时期人均总值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自我更新完善。一是进口贸易结构的改变,工业制成品在进口贸易总量中的比例呈波浪形减少,1985年所占比重为87.5%,然后十几年都维持在80%左右,到就下降到了70%以下,到了20,工业制成品所占比率下降到了68.9%。二是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变,与进口贸易相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长,1985年所占比重为48.6%,20就增长到了90%,到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达到了出口总量的94.8%,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从以上数据总结,不论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在进口贸易中比重的下降,还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出口贸易中比重的增长,都说明了我国贸易结构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完善与提高(见图1)。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用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表示经济增长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以来,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增长,同时说明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度量
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需要用到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概率和总要素投入(TF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概率做比较。构造出了以下模型:用索罗总量生产函数Q=F(K,L,T),此函数的特征是规模收益不变。函数式中Q代表人均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总投入,L代表劳动总投入,T代表时间。希克斯中性说中讲到,利用原有的资本和劳动力,如果提高技术水平,就能够提升产品的生产。生产函数就变为了Qt=AtF(Kt,Lt),对此函数进行关于时间的求导,之后函数式的两边同时处以Q,就能够得到:
G=Ga+αGl+βGk (1)
(1)式可变为Ga= G-(αGl+βGk) (2)
(2)式中Ga为全要素生产率,G为经济的实际增长率,Gl为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增长率,Gk为经济增长,α、β分别给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产生可伸展的空间。得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实际增长率减去实际投入的增长率。(1)式两边同时除以G可以得到:
1=Ga/G+(αGl+βGk)/G (3)
(3)式中Ga/G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实际增长率的`比重,记作SP;而(αGl+βGk)/G表示总要素投入在经济实际增长率的比重,记作SI。这样我们就可以来得出经济增长的判断标准。从函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抽象的经济增长基本模式(SP/SI表示生产增长率):
扩展增长型:SP/SI<1
中性增长型:SP/SI=1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篇7
1 文献综述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很多, 早期主要的理论观点有蒙代尔的“替代关系”和小岛清的“互补关系”。在计量分析方法的发展下,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 多数研究侧重于相关分析, 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另外, 这种方法不能排除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伪回归”现象。
对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田银华、朱文蔚 (2005) 通过协整理论研究了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进出口长期和短期的均衡关系, 但他们采用的中美进出口数据是来自于2005年美国总统报告的美方统计数据[6], 而本文采用的是中方统计的数据;孔舰 (2008) 、黄蔚、彭真善 (2007) 以及王洪庆、张浩、朱荣林 (2005) 研究了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向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长期均衡水平偏离的调整方向或速度与本文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
因此, 本文以1987年~2008年的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额的数据为样本来分析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之间存在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2 计量方法和模型
关于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作为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1980年以来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一方法构成了本文研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进出口贸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以及短期动态调整关系的理论基础。
2.1 计量检验结果
(1) 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用了如下几个重要的时间序列:历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 (EX) 、历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额 (IM)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FDI) 。由于引入对数后将更容易得到平稳数据且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所以对上述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 得到新的变量分别为lnEX、lnIM和lnFDI。中国对美国进出口的年度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UN COMTRADE Database) 的中方统计数据,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 (EX) 、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额 (IM)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FDI) 的自然对数值lnEX、lnIM和lnFDI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lnEX、lnIM和lnFDI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 但lnFDI和lnIM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 lnEX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这一结果表明它们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可以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3) 协整检验结果
通过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分别列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进出口的回归方程:
其中, C为常数项, e1t、e2t为残差项, OLS回归结果表明上述方程均存在正的自相关, 需要进行自相关校正, 并对校正后方程的回归残差e1、e2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为:e1、e2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 可以认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的出口、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即协整关系。
2.2 误差修正模型
利用滞后一期的残差e1、e2作为非均衡误差项ECM1、ECM2, 将它们分别代入误差修正模型中, 根据AIC准则确定进入方程的滞后期变量, 并删除那些不显著的滞后期, 以获得最终的模型结果如下:
LnEX和lnFDI的误差修正模型:
LnIM和lnFDI的误差修正模型: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大于20%水平上显著
两个方程的回归决定系数比较低, 说明模型缺损了一些重要的解释变量, 但并不影响已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的回归决定系数除了D (LNFDI) 对D (LNIM) 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AIC和SC值都很小, 所以整体解释力很强。
3 结语
经过上文以1987~2008年的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额的数据为基础, 进行分析以上检验, 得出结论如下:
(1) 协整分析结果表明,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美出口和进口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由协整方程可知,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FDI) 变动1个百分点, 会带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0.287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和进口0.218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流入推动了中国对美出口和进口的增加。本文的研究表明,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美出口和进口存在互补关系, 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对中国向美出口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对中国向美进口的促进作用, 从长期上看, 也从美国FDI流入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增加的问题。
(2) 由误差修正模型得知, 在短期内, 对美国的进出口都可能偏离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长期均衡水平。但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都很快, 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短期波动对出口变化的影响显著, 而对进口变化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这可能与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外资企业“两头在外”以及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有关。同时, 理论上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应该反方向变动, 然而实证分析显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贸易替代效应相对不显著, 经过一段时期 (约三年) 之后,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从美进口才会有替代作用, 但在长期,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从美进口仍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undell R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47, (3) :321~335.
[2]小岛清, 周宝廉译.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121~135.
[3]田银华, 朱文蔚.美国的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当代财经, 2005, (10) :94~98.
[4]杨来科, 廖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 2006, (12) :72~76.
[5]孔舰.中美贸易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 2008, (3) :25~29.
美国政体结构分析 篇8
——汉密尔顿
正如任何一场革命一样,在推翻一个旧制度之后,必须面临如何建立起一个新制度的棘手问题。美利坚民族经过艰苦斗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国。然而,四分五裂的现状使他们面临一个艰难抉择: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美利坚民族该何去何从?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一、宪法成为联邦政府之基石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都是以宪法性文件的颁布为标志。《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而美国虽然“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但它同样也是通过法律来确立民主制度的。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也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密不可分。然而不同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把一般人心目中的建立顺序完全颠倒过来了。在大多数国家,是先建国后制宪。但美国的这种“倒行逆施”,使人类追求上千年的宪政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种精神认为,不是国家创造法律,而是法律创造了国家。
——汉密尔顿
在汉密尔顿眼中,独立之初的美利坚,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邦联的松散使各联邦政府各行其政,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主国家。而实现真正的人民主权,正是通过分权制衡的原则来制定宪法、建立政府。《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实现人民主权的理论武器与支柱。
同学们结合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
这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在评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时说的。分封制的缺点在于地方诸侯权力过大,中央无法有效制约;而郡县制的缺点则在于中央权力过分集中,对地方管得过死,统得过严。一个好的地方行政制度,应该是既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辖,又保障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性。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知识可以进行思维的迁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固然存在,古代中国就曾不断尝试,行省制可以说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最有利体现,并为后世沿用。
那么美国是否同样可以采用这一原则呢?在此问题上,我们找到《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中的规定:美国确立国家结构为联邦制,联邦权力大于各州权力。从而可以看出联邦制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也实现了维护统一、兼顾效率的目的,可谓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由邦联制到联邦制,虽然只有语序差别,意义却截然不同。宪法的制定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将军政大权收归中央,但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改变国家分裂局面的同时,也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也统一国内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三权分立稳固中央大厦
国家政治制度,包含两层含义:即国家结构与政权组织。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仅要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制约平衡,更要实现中央权力的合理分配。如何分配国家权力,达到防止专制与兼顾效率的目的,是摆在联邦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其实很简单,同学们通过“锤子、剪刀、布”这个小游戏,即明白“一物降一物”这一原理,那美国是否借鉴了此原理呢?不,美国的中央权力并非简单的单向制约,而是形成了更完善的双向制约。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独立且相互制约,达到分权制衡。这样,便能最大限度保证民主共和,限制专制。
然而,国家行政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方能保障政令畅通。因此,总统在三权之中占有一定优势,美国的民主共和也被称为“总统共和制”。总统掌握军政大权,既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又是三军总司令。而且,在战时总统拥有特权,甚至可以干涉到国会立法。因其权重,故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之后便归隐山林,以防帝制复萌。后来的总统大选也基本是由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坐庄。这样一来,既能保障总统的执行力,使政令畅通,又能使权力之间实现制约平衡,从而使民主共和制得到巩固。
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要保障权力不被滥用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现分权制衡。
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这是一种由天才们设计,并可由蠢才们运作的体系”。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
在探索民主政治的道路上,美利坚民主通过制定宪法捍卫共和,并不断完善民主制度,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以及政党政治的发展实现了中央与地方和中央内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一制度在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模式。
美国的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 篇9
研1302 刘帅 13121432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美国的国家组织是依据三权分立与联邦制度这两大政治思想而制定,当初在起草宪法时因恐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某一部门将危害人民的自由,因而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独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政府滥权,根据宪法:立法机关是参议院与众议院并设的二院制议会;司法机关以联邦最高法院为首下设11个控诉法院,95个地方法院及4个特别法庭;行政机关是以由人民直接选举的总统为最高行政首长,并以副总统辅之,下设几个行政部门。政府的权力有联邦政府、州政府之分,宪法起草人根据政府必须接近百姓才不致剥夺人民自由的原则,将有关各州自治权保留给州政府,各州政府本身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诸权限,联邦政府的权力系以一州政府无法单独行使者为限,如课税、财政、国防、外交、货币银行、出入境管理、对外贸易、国民福利和邮政,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援助等。
1三权分立
(1)行政 美国政府是由12个部门及根据法律设立之60余独立机关组成。
美国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政府最高行政首长,陆海空等各军种之最高司令官,总统的任期是4年,期间除了受到议会之弹劾,不会因受反对势力而去职。期满后可以连任一期。
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总统须年满35岁,居住美国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通常被解释为是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为美国公民。美国官职中唯正副总统两职具“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的任职要件。
(2)司法
美国的司法权力,赋予一个最高法院,以及国会可以随时制定及设立的次等法院。司法机关的职责是,对向国会的立法提出异议或要求予以解释的司法案件作出裁决,以及审理涉及触犯联邦法的刑事案。在涉及宪法的诉案中,联邦法院具有超越州法的上诉管辖权。联邦法院还负责审理涉及一个州以上的或关系到一个州以上公民的案件,以及涉外案件。
(3)立法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联邦政府将所有立法权力赋予参议院及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为美国国会两院之一。美国各州在众议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为基准,但至少会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明定为435名。众议员任期两年,无连任限制。众议院议长由议员选举产生,传统上为多数党之领导人。然而多数党领袖另由该多数党于院内之第二重要议员担任。据美国总统继位条例,众议院议长继任总统之顺序仅次于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为政坛上第三重要的领袖人物。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是美国国会的两院之一。美国每一州于联邦参议院中均有两位议员作为代表,与各州人口无关。所以全院员额为100名议员。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故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的席位。美国副总统任参议院议长,无参议员资格;且除非是为了在表决平手时打破僵局,不得投票。2联邦制度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
3政党制度
美国立国之时,开国元勋华盛顿等人力主摈弃政党歧见,所以当时并无政党之争。可是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后来,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
民主党于1791年建党,当时由部分种植园主、农民和某些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资本家组成。曾名共和党和民主共和党。1828改称现名。1933-195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任总统,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是该党最兴旺发达时期。
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当时主要由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北方工商业的资本家组成。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为共和党执政。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无差别,那么,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有没有区别?事实上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只是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共和党
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它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物方面的预算开支,但却主张扩大国防预算开支。而民主党赞成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
4选举制度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从选举过程看美国的总统选举有严格的程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期竞选准备到正式大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质性的选举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内预选。在总统选举年的2至6月,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各州由普通党员直接选举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明确表示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因此,预选结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统预选也就是普通党员直接选举本党总统候选人的过程。
第二阶段,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选举年的7、8月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事实上,在各州的预选过程中,总统候选人的优势已基本明确,全国代表大会不过是为选举的优胜者履行一下正式手续而已。
第三阶段,展开竞选。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竞选阶段,总统竞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竞选中两党候选人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为自己拉选票,为最后竞选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总统大选。总统选举年的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是美国总统大选日,这一天,各州选民到指定的选票站选举总统选举人。
从选举方式看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制度,属于间接选举。
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是在总统大选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即由选民选出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出总统。由于选民在推举选举人时,已经明确表示选某一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因此,美国总统虽为间接选举,却有直接选举的意义。
另外,总统选举人制度作为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一项独特的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诸如,各州选举人的数目同本州在国会里的议员人数相等,一些大州议员人数多,选举人数目也就多;选举人的选举实行“胜者得全票制度”,就是说,如果某党获得一个州的多数选举人票,则该党就获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
等等。
从阶级本质看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选举,体现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性质。
金钱是进入白宫的钥匙,这从近几十来美国当选总统的情况和历届总统竞选的费用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从竞选费用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的竞选费用急剧增加。1964年美国总统竞选费用为2亿美元,1968年是3亿美元,1972年为4亿美元,1976年达到5.4亿美元,1980年高达10亿美元,1996年达到创记录的11.4亿美元。美国总统竞选费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总统候选人个人拥有雄厚的财力;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款。虽然美国的《竞选运动资助法》规定,个人直接给总统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美元,团体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但一些大财团通过各种途径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提供资金,与总统候选人进行“金钱与政策”的交易。难怪有人说美国的总统选举是“钱举”。
从思想取向层面来看美国两大政党分别代表两种差别极大的政治哲学:民主党--自由主义;共和党--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美国也有不下几十种定义。一般说来,美国当代的自由主义理论推崇革新、容忍与社会平等,主张观念、制度和法律应随社会环境之改变而变迁;而保守主义思想则强调文化延续性,注重传统价值、社会稳定与宗教之作用。
在具体政治领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最大分歧莫过于“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保守主义理论从维护个人自由这个基点出发,坚信政府权力之扩大即意味著个人自由之缩小。这种理论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问题的涉入必定会危及美国文明的根基-个人自由。更有甚者,保守主义理论还认为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高开支、高税收、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政策均不同程度的造成或深化了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中上阶级收入减少,商企界投资热情不高,懒人依赖政府救济等等。
与此相反,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失业与一系列其它问题,而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变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如种族歧视,妇女权益得不到足够保护等。因此,自由主义理论深信,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是个人权利受到侵犯,而是社会不平等没有得到纠正。同时,自由主义理论还认为,美国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此之严重,如此之深刻,非得政府出面参与解决不可。换言之,自由主义理论坚信政府权力不是造成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而是消除这些问题之重要手段。
由于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对大、小政府持不同意见,近几十年间,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诸如拨款、税收、政府调控经济、民权保障、枪支管制、环境保护等问
题上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美国两大政党关于政府权力大小之分歧在大选年显得最为突出。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推荐阅读:
美国对外贸易法06-30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对外汉语教师岗位07-09
对外贸易结构10-02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05-24
美国新型贸易壁垒08-02
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05-08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07-21
美国对华贸易五大策略05-09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06-14
美国社会结构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