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对外贸易结构(精选10篇)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1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为广东省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广东经济对外贸依存度的加深也伴随着风险的增大, 尤其是结构性风险不断增大已成为广东对外贸易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一、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一般概述
(一) 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含义
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是指因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伙伴结构、进出口严重失衡等结构性因素引起的风险。
(二) 结构性风险的三个特征
1.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复杂性。
这是由于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主要涉及对外贸易的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地域政治风险等。
2.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可控性。
对外贸易结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正是由于这一风险是结构性的, 因此, 如果减少对某类商品或某一国家的进出口, 尤其是降低特定商品对特定国家的依赖程度, 最终改善对特定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发生和扩大。另外, 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也使控制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成为可能。
3.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相对性。
对外贸易结构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一定条件发生转化, 或者加强或者削弱, 也就是说, 对外贸易结构风险并不是一个参数, 而是一个变数, 是相对于一国抗衡风险的整体能力而言的。
(三) 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表现形式
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缘起于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这些不合理表现为:对外贸易伙伴过于集中、对外贸易商品品种过于集中、进出口严重失衡。
二、广东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一) 广东对外贸易存在结构性问题
1.广东对外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
从1996年起, 外资企业就一直成为广东对外贸易的主体;广东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进程滞后, 适应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弱, 对出口退税的依赖性较强, 在出口中的作用逐年减弱;广东民营企业也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品牌少, 因而在全省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偏低。2006年, 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939.23亿美元, 国有企业出口485.34亿美元, 私营企业出口472.80亿美元, 分别占广东出口总额的64.22%、16.07%、15.66%。
2.广东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且竞争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积极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经济贸易得到飞速发展。但就广东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而言,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特别集中在服装、鞋类、玩具、旅行产品上,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RCA值基本稳定在4~5左右, 显示出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多年来广东劳动密集型产品的RCA值变化不大, 甚至在总体上还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广东早期接受此类产业转移的优势正受到国内其他地区的强烈竞争压力, 尤其是来自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的同构化倾向比较严重,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量供给, 与工业化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 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价格持续下跌。虽然近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比重都在不断上升, 但大多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和环节都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 广东自身拥有的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并不多。
3.广东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 但技术含量低, 研发能力弱, 自有品牌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 积极承接港澳和国际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见表1) 。但令人遗憾的是, 广东加工贸易依然以代加工 (OEM) 、代设计 (ODM) 为主, 自创品牌生产 (OBM) 较少, 多数企业以贴牌、来样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出口品种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即便是在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深圳, 加工贸易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也仅占5%左右, 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相当数量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制造中心, 而不是利润中心, 出口增值率偏低, 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并没有从研发和营销中获得最大利润。在微笑曲线的低端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U型曲线将越来越陡峭, 东道国的利益分配会越来越少。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2007年) , 国家统计局 (2007年)
4.广东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主要是日、美、欧传统大市场, 且依赖程度高
虽然近年来, 广东对外贸易在维持老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市场, 贸易伙伴越来越多, 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得到一定改善, “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 贸易区域越来越多, 但依然没能走出对几大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 (见表2) 。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2006年)
(二)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实证分析
1.广东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脆弱性并易受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歧视
(1)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脆弱性
第一, 容易受到世界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根据恩格尔法则, 人们的消费需求必将发生改变, 对必需品的需求将会减少, 而对奢侈品的需求必将增大。而广东四大传统贸易伙伴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人均收入相对高, 需求结构也很高, 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小于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 而且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而进一步下降。而广东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量又占了整个广东对外贸易量总额的70%以上, 所以, 广东这种低层次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必将面临极大的需求结构变化风险。
第二, 容易受到国际分工趋势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加剧并出现新的特征:垂直型分工转向水平型分工, 部门间分工转向部门内分工, 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相互间的水平投资与贸易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垂直投资与贸易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投资贸易的主体, 发展中国家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必将处于边缘化而面临巨大的国际分工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第三,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容易受到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影响
广东出口商品“以价取胜”明显, 不具有可代替性, 过分依赖于数量扩张, 一般都依赖资源的消耗, 而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 广东一年出口鞋29亿双, 出口帽子12亿个, 袜子和手套15亿双, 棉布8亿米, 出口数量的扩张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 这充分体现了广东贸易增长的脆弱性。同时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有所减弱。受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普遍上扬, 能源、钢材等原料的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004年以来,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 带动石化基本原材料价格上扬, 钢材、铁矿砂、氧化铝、煤、塑料原料等国内需求量大的商品价格也大幅攀升, 粮食、大豆、石油和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也水涨船高, 2005年仅这几类因为进口价格提高就要多付外汇134.72亿美元。
(2)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歧视
广东省一直是受国际贸易歧视和贸易摩擦的多发地带, 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引起国内省内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从以下的数据便可见一斑:
第一, 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增长迅速
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 截至2006年7月广东省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 (地区) 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 其中, 2001~2002年为9起, 2003年14起, 2004年25起, 2005年24起, 占全国总数近40%。2006年1~7月份则高达18起。
第二, 贸易摩擦涉及商品品种增多, 大宗商品集中突出
从纺织品到鞋子, 从空调到刻录光盘, 以及彩电、自行车、陶瓷、玩具、皮具、钢材等产品行业接连遭遇反倾销调查, 频率一年比一年高。单个案件涉案金额均过亿美元, 涉案企业多则上百家。目前广东对欧盟出口的机电产品70%左右受制于欧盟《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的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
第三, 贸易摩擦调查手段多样化
在广东90起案件中, 反倾销案有48起, 占案件总量的69%, 保障措施 (含特别保障措施) 12起, 反补贴3起, “337”知识产权调查6起, 反规避调查1起……。摩擦所涉及的层面更由企业向宏观制度延伸, 如补贴政策、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知识产权以及人民币汇率等, 逐渐成为国外关注的对象, 也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迅速增加
据有关部门统计, 广东省目前至少有八成以上出口企业遭遇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 每年因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受影响的出口金额约为130多亿美元。广东省25%的企业被征收额外费用, 造成的损失每年超过10亿美元, 因不符合技术标准而遭遇退货的数量年增60%以上。据统计, 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 广东省每年有超过七成的商品销往美、日、欧盟3个国家或地区, 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正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和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源地。数据显示, 95%以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由美、日、欧盟等国和地区实施, 其中欧盟为41%, 日本为26%, 美国为28%。
第五, 贸易摩擦国家增多
贸易摩擦发起方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我国产业同时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2004年发展中国家立案数量升至52%, 立案国增至8个。
2.靠外商投资经济、靠加工贸易、靠传统市场的增长方式必然面临极大风险
(1) 主要依靠外商投资经济的贸易增长方式容易受制于人
1996年以来, 外商投资经济就成为广东外贸的主体。截至2006年, 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占整个出口比重达64.22%, 而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只占了35.78%, 这说明外商投资经济对广东外贸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表明广东经济对外商依赖性强, 广东在经济自主上处于被动地位, 容易受制于人。
(2) 依靠加工贸易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不是长久之计
广东经济的起飞是建立在加工贸易之上的, 广东加工贸易量一直位居全国众省之首, 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现已占广东出口总额的73.5%。这一方面说明加工贸易为广东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的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低、处于国际分工的最低层次, 并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所以, 依靠加工贸易来推动经济发展并非长远之计, 必须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生产转变, 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经营转变。
(3) 过分依赖传统市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存在巨大风险
2006年广东对香港、美国、欧盟出口占整个出口比重达71.90%;广东出口的增量主要依赖于这些传统市场, 显示出市场风险性较大。
第一, 容易受到这些国家需求变化的影响。经济总是周期性地增长发展, 这些国家在经济周期的高涨时期, 需求旺盛, 无疑会带动广东出口的增长;但在经济周期的萧条时期, 需求萎缩, 高度依赖这些国家的广东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第二, 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变化的影响。而今, 美元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 这给广东对外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 虽然与四大传统贸易伙伴 (除东盟) 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不同, 互补大于竞争, 但也有一定冲击, 从而削弱了广东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却十分相似, 竞争大于互补。人民币升值必将导致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所以, 人民币升值必将导致广东出口贸易量增幅的较大下降和进口贸易量的较大增加, 从而导致广东对外贸易顺差的缩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广东对外贸易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风险, 如何规避或减少这些风险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规避和减少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对外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要实现从外延型增量增长转变为质量调整型增长, 坚决地摒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政策取向, 坚持以质取胜, 大力调整进出口结构, 使对外贸易战略完全转到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轨道上来, 并制定对外经济的质量指标体系。
(二) 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 推进市场多元化
高度集中的贸易伙伴说明了广东部分贸易企业还不适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需要。为此, 我们应当制定制度, 培养人才, 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 因地制宜地制订市场开发战略和实施计划, 开发美日欧以外的市场, 提高我国在这些地区的市场占有率。首先, 要大力开发有潜力的市场, 尤其是独联体市场、东欧市场和拉美市场。开拓这些市场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同时也要讲究方法, 要将出口、进口、援外、对外投资和劳务合作等多种经济交往形式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开拓。其次, 要深度开发传统市场, 要从进出口贸易渠道进入这些市场的深层次营销网络, 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品种使出口适销对路, 及时跟上这些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时, 我们还要做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的进口工作, 逐步实现重要战略物资进口市场多元化。
(三) 要高度重视能源和资源战略
1.要大力提倡节能, 提高能源利用系数, 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制定节能计划, 制定各种奖励性和强制性节能措施, 使节能深入人心, 使当前的能源紧张局势成为推进节能工作的契机。
2.从保护资源的长远考虑, 禁止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 (如钨、镁、钼、锑和一些稀土等) 的出口。目前一些矿产资源正遭受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采, 致使资源严重浪费;低水平加工,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无序竞争, 导致资源的低价出口。在保护本国资源和能源方面, 美国是一个范例, 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丰富的石油储藏, 但其有大量对外贸易赤字也不轻易开采。
(四) 增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要从引进为主转变为自我技术创新为主,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的方针。企业要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要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轨道上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贸易结构的改善都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 广东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风险也日益凸现。本文对广东外贸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详细实证分析, 并对如何规避结构性风险提出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外贸易发展, 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 推进市场多元化, 高度重视能源与资源战略, 增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关键词:广东,对外贸易,结构性风险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3]傅钧文.对外贸易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型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4) .
[4]王莉.广东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8) .
[5]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广东省外经贸工作“十五”计划——“九五”回顾, 2005.
[6]广东省经贸委.广东省经贸陈冰主任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6.
[7]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广东省将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防护体系, 2005, (3) .
[8]多管齐下广东建成应对贸易摩擦有效机制.南方日报, 2006-07-25.
[9]商务部广州特派员办事处.广东企业遭受国际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 2005-09-29.
[10]广东贸易摩擦应诉率提升至九成.新华网广东频道, 2006-07-29.
广东康力被指对外租赁直销牌照 篇2
10月23日,湖北省公安厅通报该省应城市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传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8亿元人民币。一个叫做“康力乐信国际科技集团”的传销团伙,与广东康力联系在了一起。
急于撇清涉嫌传销
据湖北省公安厅通报,2011年至2012年,“康力乐信国际科技集团”利用互联网,打着推销某款聊天软件的幌子,从事网络传销活动。该组织在中国内地划分50个分区、发展会员7.6万余人。经统计,该网络传销团伙涉案总金额高达2.8亿元。
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乐信国际的受害人李鹏(化名)。李鹏告诉记者,在其加入乐信国际之前,他的朋友,也是其上线,给他传了很多电子文档资料,资料中不仅包括乐信国际诱人的奖金制度、夸张的未来前景,还包括广东康力总裁王君平亲赴“澳门乐信国际全球启动盛典”的视频资料。
在这个视频中,王君平面对着数万人的盛典会场,首先介绍了广东康力的历史和实力,然后王君平露骨地表示,康力的英文拼写“KL”将原本的康力延展至康力与乐信结合这层含义。王君平还自信满满地表示,目前康力在内资直销企业里排名前十,相信有了乐信国际的加盟,挤入全国前三肯定不成问题。这一视频资料,也让广东康力饱受质疑。
广东康力行政部经理史先生告诉记者,康力确实曾与乐信国际有过洽谈,当时他们想借助于康力扩大销售渠道,但广东康力一直拒绝在直销领域与乐信国际的合作。
对于10月底乐信国际在湖北应城市涉嫌传销一案,史先生宣称该案与康力无关。“湖北省专案组人员到康力集团了解情况,并查看了康力的供货记录,并未发现与乐信国际有关联。广东康力还为应城市公安局收集来自于乐信经销商受害人的举报。”
四处租赁直销牌照已久
乐信国际,并非广东康力的首个“战略合作’'企业。由于广东康力四处以战略合作或者分销协议的形式,将直销牌照变相租赁给了众多的涉传企业,因而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山寨商务部”或“商务二部”。
据中国反传销协会会长李旭透露,广东康力先后一共“整合”了广东一大国隆日用品有限公司、北京致明德量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法蕾雅日用品有限公司、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RIIX艾瑞克斯等十几家企业。这些跟康力合作的企业中,有正被国家执法部门打击处理的涉传企业,有尚未结案的企业;有很早的老牌企业,也有几家今年刚注册的;有国内的,也有在境外的,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康力不仅与这些未获牌照的直销企业进行合作,还与一些直销团队签订合作协议。据知情人士透露,广东康力董事长许瀞予曾亲赴广西,参加上万人的直销启动大会,在一些论坛上还出现了她在该广西梦航团队的讲话照片。据知情人士透露,与康力合作的团队有梦航团队、大体系、向日葵团队等。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团队的合作都形成了不同的康力——某某营销体系。
李旭一针见血地指出,康力与其他未拿牌照的直销企业进行合作,本质是在租赁直销牌照,虽然不能明确合作费用,但是康力肯定从中获利不少。康力申明的一些未合作的企业,不过是在合作过程中解除合作的企业。
据了解,广东康力因其直销牌照的价值曾被多家企业看好。曾有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植物看重广东康力的直销牌照拟出资2360万元,几乎达成并购协议,但终因细节问题未能达成一致。2008年8月底,中国植物也曾公告称,已收购广东康力全部股本,从而完成国内首个直销牌照收购案。但仅仅几天过后,广东康力一改之前言论,并坚决否认出售已获牌照。
撇不开多层次直销
与康力合作的企业不仅涉及多层次直销,甚至连一直自称合法经营的康力,其奖金制度也属于多层次直销模式。
在康力的奖金模式中,加盟商可以得到四种奖金:直接推荐奖、业绩奖金、辅导奖金、分红。而最能体现出多层次直销的是业绩奖金和辅导奖金。
以钻石卡直销商为例:每个加盟商的业绩奖金=第2线整组业绩×10%+第3线整组业绩×10%+第4线整组业绩×15%+……第N线整组业绩×20%。而经销商的辅导奖金=第一代业绩奖金×5%+第二代业绩奖金×5%+第三代业绩奖金×10%……
在我国2005年9月2日公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中,已明确禁止团队计酬。而上述模式即已属于传销。
对此,直销专家胡远江表示,团队计酬在直销业界已属于惯例,跨区经营中更是普遍。在他看来,目前出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企业违规的问题,而是直销法与目前的直销环境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他认为,若是以销售为目的多层次直销模式并不违规,但是以拉人头组建团队为目的的多层次模式则是走进了传销的死胡同。
直销专家天问也认可胡远江的观点。不过,他同时还大胆指出,目前国内的直销行业现状特别糟糕,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循环的食物链生态:政府主管部门——直销企业老总——操盘手——经销商头目——小经销商。他认为,这一生态链已经发展成从上往下层层盘剥的一种现状,在这条生态链之下,小经销商始终是被盘剥的对象。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3
一、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新变化
外经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东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外经贸结构的变化更能显示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整体上,广东近年来的产业转型升级迅速推进,对外经济贸易的表现集中反映在主体结构、贸易产品结构、外资进入行业及对外直接投资等的变化上。
1. 外贸主体上,私营经济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最重要力量,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所占出口贸易份额达65% ,此后所占份额逐年下降,2012年其份额为59% 。与此相对的是,私营企业外贸业务迅猛发展,所占贸易份额不断增加,在广东外贸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出口贸易为例,2000年私营经济贸易出口额仅为6亿美元,占广东全省出口919亿美元的0. 67% ,至2012年,私营经济的贸易出口额达1 661亿美元,占广东出口总额的29% 。从2007年开始,私营经济超过国有经济成为广东外贸的第二大经营主体。更为重要的是,私营经济的一般贸易占私营经济出口总额的比重,2011年为72. 8% ,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52% 以上,而外商投资经济的这一数值仅为27% ( 见表1) 。因此私营经济对于广东参与国际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般贸易出口的主力军之一。广东省企业实力提升,产品逐步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这种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有通过外商投资,用市场和劳动换得参与国际贸易经验的贡献。
( % )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2.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广东农产品出口虽然在全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过去十年广东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比例为11. 13% ,但农产品出口在广东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目前维持在1% 的水平,远低于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3. 33% 的水平。在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占比不断下降的同时,广东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方面,表现突出。2012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57. 6% ,同期,广东机电 产品出口 额占全省 出口额的67. 8% ,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30. 5% 。机电产品不仅是广东出口的主要产品,也是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2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额的38. 6% ,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36. 8% ,是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省( 见表2)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广东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而且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正成为广东产业的主导者。
( % )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从出口产品自身的发展速度看,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迅速的。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出口下滑外,广东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年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2012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总额3 894亿美元,是2000年出口总额的7. 79倍,年均增长18. 7% ( 几何平均数) 。同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 213亿美元,是2000年出口总额的13倍,十年年均增长23. 8% 。主要商品类别出口金额年增长率见表3。
( % )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3. 外资开始加快第三产业的进入速度
( 万美元)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2012年与2007年相比,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8% ,制造业对外资的吸引低于整体水平,只达到26% 。同期,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的速度却在加快。在这些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金融业,同期增长844% ,这与广东实施金融改革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广东启动了重化工业,相应地,对金融业的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其次,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也都有463% 、435% 和338% 的增长,一般性的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都获得比整体水平高的增长速度,如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 见表4) 。外资作为具有成熟市场判断能力的资本,这种变动的趋势充分说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他们的认可,也说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实际的效果。
4. 对外直接投资快速上升
( 万美元)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 / /www. mofcom. gov. cn / ) .
表5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广东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由2003年的9 555万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22 155万美元,增长了32. 7倍,年均增速达到47. 8% 。而同期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仅增加了0. 51倍。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上升,说明我们的外贸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原有单纯的引进来,到现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这不仅反映了广东经济实力的上升,同时也是人才实力以及国际贸易经验的上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广东并非特例。全国( 各省合计) 2003年至2012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由75 714万美元,增加到960250万美元,增长了36. 2倍,大于广东的32. 7倍。并且从占比来看,广东占全国( 各省合计) 的比例2012年只有11% ,作为对外贸易的大省,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并不高。
三、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广东外经贸结构转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还存在问题,其中,仍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高端市场难以打开,而近年来利用外资也渐渐进入瓶颈。具体如下:
1. 对外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相对不足
从外贸方式看,一般贸易更具有本土性,加工贸易则以外资为主导,在市场分配上加工型贸易受制于外方,更多从国际市场分工进行投资生产。因此,从一般贸易占比可以看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到2012年底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仍然高达57% ,而一般贸易为33% ( 见图1) 。这从总量上反映广东省的贸易依然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贸易的依附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从加工贸易本身来看,虽然加工贸易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目前,广东加工贸易运营方式还是以代加工、代设计生产为主,自创品牌较少,缺乏品牌、品质、服务等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作为广东出口结构水平较高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均占加工贸易50% 以上的份额,但产品主要是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机电、电器设备、电视机等,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占主导。高新技术产品仅有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超过70%的出口额是来源于国外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技术创造。二是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展不充分。三是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规模偏低,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四是广东省内区域间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广东东部沿海特别是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加工贸易,过度集中造成了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不利于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2. 利用外资进入瓶颈
2000年至2012年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由145亿美元,增加到241亿美元,增长了0. 65倍。这个速度的含义是( 几何) 平均年增长率为4. 3%( 见图2) ,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如果把视野放大到1979年至2012年的33年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8% 。因此目前广东在利用外资方面已经进入瓶颈,这既有国内其他省份竞争的因素,也有随着经济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的因素。另外从合同利用外资与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增长率比较看,2008年之前,广东在合同利用外资上并没有变化,经历金融危机后,广东省作出以世界500强作为主要的招商对象,合同利用外资的增长率大幅度提升,预示着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虽已启动,但产业转型升级的质变仍没有出现。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3. 高端市场难以打开
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直接的指标。比较广东2012年与2000年的出口市场结构,可以看到,广东出口产品市场一直没有变化。美国、欧盟和日本产品处于国际市场的高端,能够与它们抗衡,可以看做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广东及全国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出口年代,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和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并不代表产业竞争力的水平,但持续看则可以判断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广东出口到这三个市场的产品有不同的变化,欧盟市场占比维持不变,但是美国市场则从2000年的25. 7% 下降到2012年的16. 6% ,日本市场则从8. 4% 下降到4. 7% ,具体变化见表6。同期其他市场,如东盟、非洲、中东这些市场则有较大的增长。可以说广东的产品并没有提升竞争力,而是通过市场转移实现了相对的增长。
( % )
数据来源: 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经整理.
四、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世界各国历史表明,产业技术进步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在后发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会带来国内要素价格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带来原有的成本优势减弱。而出现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加剧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使得原有发展模式出现减速。因此,对外贸易就有了转型升级的必要。而下述几个方面,将可能成为广东外经贸发展的方向。
1. 由单纯加工制造,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如前所述,广东制造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在于加工贸易较多,一般贸易较少。从目前来看,对外出口的主力仍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对产业价值链各部分的增值情况进行比较会发现,处于产业链中间的加工环节,其利润是相对较少的,所以也有人形象地把它形容为“微笑”曲线或“哑铃”。而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和后端的营销、服务环节增值率比较高,这两端则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占据着。广东省外贸出口,就主要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而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意义,不仅在于利润的提升,更在于自有品牌的塑造和经营自主性的提高。
正如王珺( 2007) 指出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须推动企业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高增值环节延伸,必须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幅度。增强“中国制造”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延长出口产业价值链,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2. 由生产普通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过渡
产品存在难以打开高端市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所谓高附加值产品,并不是说一定是大型的机器设备,但一定是包含了更多智力活动在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对方的需要。比如,虽然我国的钢铁生产严重过剩,但是广东省2012年出口钢材2 667 995吨,而进口则为456 6195吨,几乎是出口的两倍。同样是钢材,在普通钢材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大量依赖钢材进口,这说明仍有许多特种钢材是国内生产难以满足的。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水泥等看似传统的行业,虽然产能很大,但是满足特殊需要的特种水泥却无法生产。服装产业包含了更好的设计和自己的品牌,农业开始拥有国际质量的自主研发种子,这些传统行业的创新意义一点也不低于飞机发动机的生产、电脑CPU的设计以及航空航天的突破等高科技项目,也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
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但是这并不是前沿技术,在国内技术水平向发达国家快速靠近的今天,自己主动探索技术前沿,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并非易事,却也不得不做。正像一些企业家所说,靠别人领路的日子已经走到尽头,现在自己就在前沿,每一步都很艰难。
3. 服务业对外贸易比重应有所上升
对比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较大的美国,还是国土面积较小的新加坡和日本,其服务业对外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比例都大于中国,2012年英国达到37% ,而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服务业出口额占比也有16% ,均大于中国的9% ( 见表7) 。虽然广东的服务业出口金额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依照中国的情况和广东作为加工贸易大省,可以估计广东与全国一样,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方面,潜力巨大。
( % )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WDI 数据库.
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其出口的产品,也就是服务,并没有很多的原料成本,而更多的是人力成本,它可以提供更具特色的服务,并赚取更高利润。例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真正的物质消耗可能只是一些打印的纸张,但是纸张上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其服务却价值连城。而微软的软件,只是一张薄薄的光盘,但却使它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类似的现象在服务业比比皆是。目前广东传统制造业面临种种瓶颈,无论从获取利润的角度,还是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加强服务行业竞争力,扩大服务业出口,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而从国内服务业出口中各行业的比重来看,最多的是计算机和通讯相关服务,达到51. 8% ,其次是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而金融和保险类服务占全部服务业出口的比例只有2. 6% 。除了结构上表现出产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外,即使是在计算机与通讯相关的行业,国内也少有可以出口国外的品牌,与加工贸易类似,计算机行业的软件代工是我们的主营业务,但缺少响亮而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机相关行业,广东是有自己的优势的,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就扎根于此,并且规模庞大,人才众多,相信未来终会打开自有软件品牌出口的大门。而金融和保险行业,广东不但有深圳证券交易所,而且比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人才集聚和区位都有有利条件,未来金融和保险服务走出国门,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出口增长点。
4. 海外并购,拓展海外市场和向国外学习的新途径
如前所述,目前广东吸引外资的能力已进入瓶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缓慢,但同时,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却高速增长。广东吸引外资,开拓市场并向国外学习,各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这个时候除了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外,另一个拓展海外市场的办法就是对外投资,尤其是海外并购。它将带来如下好处。第一,有助于掌握更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成本,提高效益,同时也拓宽了经营领域,进入了增加值更高的前端设计与后端销售环节。第二,通过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从而打开高端市场大门。一个例子就是联想并购IBM pc,使得并购后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三,从而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通过并购国外资源,进入前沿领域。国内企业要在一个行业内依靠自身的研发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国外公司已经做了多年努力。但通过并购,就可以跨过这一阶段,直接进入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这是对自身时间和精力的巨大节省。虽然海外并购并非一本万利,也包含着许多风险,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上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取得了非负的超常回报率( Abnormal return) ( 顾露露,2011) ,这也是从历史数据角度对海外投资的支持。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4
孙亚平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加工贸易对广东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金融危机期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危机缓和之后,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呈现复苏态势。但由于广东的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具有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消耗较大、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等局限性,在后危机时代,制约加工贸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如何继续生存与发展?如何开创新的出路?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选择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广东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首当其冲。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进口转为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2612.6亿美元,增长6.1%,增速比上年大幅回落12个百分点。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557.8亿美元,比 07年下降0.9%。同时,国际买家支付能力下降,信用状况恶化。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的统计,2008年广东分公司接到保户通报国际买家拖欠货款、破产倒闭的案件超过300宗,尤其在2008年下半年,超过百万美元的大额案件数远超历年。
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3548.8亿美元,比09年同期增长了43.1%。但危机过后,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存形势。诸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等环境条件,使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步履维艰。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迁移、停产或关闭,进而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失业返乡,加剧了我国就业市场的压力,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和隐患。据广东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数据显示,09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关停搬迁2452家,96%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其中,关闭的企业就达到1730家。国内最大的加工贸易企业富士康集团,由于在深圳经营成本太高,已经在廊坊、成都、武汉和郑州等内陆欠发达地区修建产业基地。富士康发言人表示,公司2010年底前可完成将大部分产能内迁计划,在北方的产能将超过七成,只有少量产能留在深圳。
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如何保生存、保增长成为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
贸易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贸易保护壁垒有增无减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国频频遭遇各种各样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调查。我国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据统计,2010年一季度,我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就达19起,涉案金额11.9亿美元,同比增加93.5%。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国家也是贸易壁垒的最大缔造国。由于广东的加工贸易集中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挡对象,主要是广东加工贸易企业。2010年新增的贸易壁垒很多是针对于加工贸易占比较大的行业,比如玩具产业,广东玩具出口占据着我国玩具出口总量的70%之多,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很大比重。近几年间,玩具业频频遭遇召回、通报事件,发展受到重挫。进入2010年,广东玩具出口出现了复苏迹象,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出口贸易壁垒。从2010年年初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埃及、墨西哥等国先后颁布了新的玩具标准;欧盟也将于2011年7月实施《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除玩具行业以外,其他许多行业也遭遇了更多更严格的贸易壁垒。这些法规实施之后,广东相关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将会受到重创。
(二)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
2010年以来,广东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在全国各省市率先上升,引起了各界关注。此次广东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表现为生产一线员工的工资提高。先是广东省在5月份调整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新标准平均提高21.1%。紧接着作为国内最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深圳富士康公司在6月初两次涨薪,部分员工薪资涨幅甚至达122%。上调最低工资及富士康两度提高员工工资,带来了珠三角的加薪潮。据统计,在用工量最大的珠三角地区,受这次“加薪潮”波及的企业超过六成。与此同时,广东企业发生了多起因薪停工事件。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仅从5月25日到7月12日,广东共发生了36宗停工事件,事件最终大多以加薪平息。加工贸易企业依靠赚取廉价加工费的日子难以为继。
由于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广东沿海地区的就业比重下降,以及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显著减慢等因素的影响,广东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不是短期的、局部的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趋势。作为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是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劳动力需求量大,人力成本一般要占到营业额的30%左右;而且利润微薄,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在这种加薪的背景下,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可想而知。比如东莞的一家电脑公司,该公司生产电脑主机箱板和散热器外壳,为戴尔等诸多知名品牌代工。据介绍,公司净利润只有1.5%,加薪之后,基本上侵蚀掉0.5%的利润,而公司的净利润并没有增加。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企业将面临倒闭。
(三)节能减排政策压力
目前广东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的组装生产环节,附加值比较低,而且对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消耗较大、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加工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情况更为严重。这与当前世界各国所提倡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也是相违背的。
针对于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工贸易新政,相继发布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目录。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2008年,国家不断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增设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波及类别多为钢铁、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危机爆发以后,为保出口增长,对加工贸易政策有所放松。但为了缓解加工贸易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将是调整的大方向。2010年9月2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自2010年11月1日起,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主要是涉及到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的商品,其中,多晶硅等商品禁止出口,废汽车压件等商品禁止进出口。
加工贸易新政的实施将会加大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环境成本。其中被列入限制类目录,就必须“实转”——缴纳足额保证金,直到产品出口核销后企业才能申请返还。若被列入禁止类目录的商品,将被取消保税资格,只能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产品,也就意味着企业将缴纳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很多企业甚至会因此而倒闭。
三、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
(一)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产业转移
目前,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贸易风险增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障碍大大减少。
目前,印尼、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技术水平低,工业需求广,对承接广东加工贸易转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一方面,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把包装、塑胶环节等低档产业环节转移到东盟国家,使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环节进行跨境配置,广东则占领高端产业链环节。另一方面,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鞋类、陶瓷等加工贸易产业进行转移,引进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低端转移,产业优化。这样不仅可以使部分企业更好的应对国家对加工贸易的节能减排政策,还有助于降低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减少遭受各种贸易壁垒的风险。
(二)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企业转型
加大技术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普通一线工人的依赖,抵消工人成本的增加。据一项对东莞企业的调查显示,东莞企业平均可以承受的涨薪幅度为3%-5%,最好的企业也只有10%左右。东莞企业平均工资涨幅如果超过5%,资方就会难以承受。企业的财富增长真正要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结构的调整。如果企业仅仅在加薪高低上考虑问题,那只是一个零和游戏,工人多得,资方就少得。另一方面,引入技术可以促使企业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者转变为产品的创造者,扩大产品附加值。由于广东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不少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比如惠州金鼎多媒体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从事塑料包装等产品的加工厂。随着利润不断被挤压,该公司于2006年和中科院合作,转向汽车影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功研发出数十种产品。如今,该公司已经打开国内外市场,成为该行业的新秀。
当然技术的引进需要一定的资金,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广东省目前对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也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三)加快企业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
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唯有提高利润,才能抵御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广东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完全依赖贴牌生产,利润微薄;而且由于对国外品牌和技术的高度依赖,受到国外企业的牵制,利润很难有提升的空间。在全球风靡的芭比娃娃,目前几乎全部由中国加工生产,但中国企业从每个芭比娃娃中得到的加工费仅为35美分,而拥有该品牌的美国企业获利近8美元。服装行业著名品牌——红豆集团,为阿玛尼贴牌加工西装,每套价格为50美元,但在阿玛尼专卖店,每套价格却达到500至800美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贴牌企业只是在国际产业链中获取微薄的加工费,而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则赚取高额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在“加薪潮”之后,企业压力感受各不相同,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可以给商品定价,有溢价权,产品价格的微调并不会影响产品竞争力;而作为加工贸易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筹码与客户谈判定价问题。
当然,企业应加快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的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并要面对来自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品牌营销的竞争,企业盈利能力短期内可能被削弱。因此企业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维持加工贸易,积累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自主品牌。在当前的形势下,广东有些加工贸易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比如在全球毛织之乡——东莞大朗镇,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模式经营,不过目前约有九成以上的企业准备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设计部,对自有品牌进行营销策划,开拓国外市场。
(四)积极获取国际认证以规避贸易壁垒
各种国际标准不断推出,比如ISO9000系列标准、SA8000标准等等,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也制定出各种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规范了企业的活动,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障碍。而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往往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许多企业不了解国际标准,不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管理,导致出口频频受到其他国家贸易壁垒的阻碍。比如广东玩具产品大部分只经过国内的出口检测认证。可是现行玩具出口检测标准与欧美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我国玩具出口产品被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通报及召回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大大阻碍了企业的出口。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很多外商对那些取得相关认证的企业往往优先考虑。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应有长远发展眼光,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等几大方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推行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体系认证,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以规避国外的贸易壁垒,减少和避免出现退货、召回等现象。当然,如果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则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主动性,把握行业发展的主导权。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启动和不断深入,广东外贸发展面临着前期开发东盟市场不够、建立CAFTA热效应的压力和出口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广东自身拥有独特的先行优势、人缘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推力等因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有着许多发展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广东如何利用CAFTA建设的契机,合理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广东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东盟的近邻,由于历史、地理、民族习惯等因素,广东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有着深远的传统,可上溯到中国的汉代,迄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1975年起,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双边贸易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与东盟的贸易发展更上一层楼,90年代双边贸易更是由于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突飞猛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广东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贸易总量分析
21世纪以来,从广东与东盟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总量来看,其扩张呈现以下3个特征:
1. 贸易总量不断扩大,广东贸易呈现逆差,绝对逆差不断扩大,相对逆差有缩小的趋势,但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表1显示,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不断扩大,按可比口径,2006年双边贸易额比2000年增长了2.2倍,达到4 414 745万美元。广东对东盟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每年逆差绝对额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465 077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 481 419万美元。逆差占双边贸易总量的比例(相对逆差)始终处于高位运行,2003年达到最高的44.88%,近两年略有下降,2007年上半年降至31.23%。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广东与东盟间的相对逆差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中国与东盟的相对逆差2003年为20.97%,2006年为11.32%。
资料来源:广东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全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
2. 双边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1999年至2006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3.73%,其中出口增长速度为23.21%,进口增长速度为24.01%。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呈现波动,最高为2000年的38.46%,最低为2001年的11.07%;出口增长最高为2000年的33.95%,最低为2001年的7.25%;进口增长最高为2000年的40.84%,最低为2005年的9.96%。1999年至2006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9.95%,其中最高为2000年的43%。广东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除2001年外,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详见图1)。
3. 与东盟贸易额占广东外贸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近年来有微弱下降趋势
东盟是广东的第5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量占广东省外贸总量的比重相对稳定,与全国总体水平基本持平。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双边进出口贸易占广东外贸比例为9%左右,近两年略有下降,最高为2003年的9.34%,最低为2000年的8.08%;出口方面,双边出口贸易占广东出口贸易总额的5%左右,最高为2007年上半年的5.32%,最低为2003年的4.77%;进口方面,双边进口贸易占广东进口贸易总额的13%左右,最高为2003年的14.68%,最低为2000年的11.7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各年度数据计算得出。
(二)贸易国别构成分析
在东盟10国中,老东盟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在对广东贸易中一直占绝对份额,2000年至2006年,老东盟五国在东盟与广东贸易中所占比例均超过95%,最高为2001年的97.57%,最低为2006年的95.70%。广东与柬埔寨、缅甸、文莱、老挝之间的贸易量很小,所占比重微不足道。
从广东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看(见表3),最大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一直占据前三位,新加坡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9.79%下降到2006年的25.74%,马来西亚和泰国所占比例几年来变化不大;其次是菲律宾和印尼,菲律宾与广东的贸易额在东盟国家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8.01%上升到2006年的15.28%,而印尼的份额则呈不断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4.34%下降到2006年的8.85%;越南所占份额略有上升,从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6年的3.63%;柬埔寨、缅甸、文莱和老挝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几年来所占份额合计不到1%。从份额排序看,7年来顺序发生变化的是印尼和菲律宾,两者交换了位次,其他国家排序保持不变。
出口目的国方面呈现出从相对集中于新加坡到逐步分散化的趋势。表4显示,新加坡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45.67%下降到2006年的39.58%,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份额分别由2000年的12.96%、14.22%上升到2006年的17.18%、16.11%,印尼份额略有下降,菲律宾则略有上升。从前几位排序看,2000年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越南,2006年变化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和菲律宾。
进口来源国方面,马来西亚和泰国始终占据前两位,几年来两者合计份额均超过50%;新加坡和印尼出现下降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21.93%、15.13%下降到2006年的18.85%、7.76%;菲律宾和越南则呈上升态势,分别由2000年的8.60%、0.59%上升到2006年的19.42%、1.75%。出现上述明显变化,与近年来越南经济不断向好、印尼经济不断恶化有很大的关系。前几位排序变化,2000年为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2006年为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和越南,具体见表5。
二、广东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贸易结合度指数
所谓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进口)占该国出口(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反映了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是由经济学布朗(A.J.Brown)(1947)年提出,后经过小岛清(1958)、彼得.德拉斯戴尔(Peter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分为出口结合度指数和进口结合度指数,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其中,IE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结合度指数,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Xi为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Mw为世界进口总额;IIMij为i国对j国的进口结合度指数,Mij为i国对j国的进口,Mi为i国的出口总额,Xj为j国的出口总额,Xw为世界进口总额。IEXij和IIMij统称Iij,Iij大于1,表明i国和j国在贸易上存在密切关系;如果小于1,表明两国在贸易上较为疏远。
根据公式(1)和公式(2),运用WTO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计算出2000年至2006年广东省与东盟国家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包括出口结合度指数和进口结合度指数,详见表6和表7。
计算结果表明,广东与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除了与新加坡、越南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超过1以外,与其余国家和东盟整体的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广东出口贸易与东盟国家联系不够紧密,与广东自身出口能力和东盟国家进口能力不相匹配。年度变化看,2001年和2002年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相对较高,近几年逐步出现下降趋势。具体国家方面,与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出口贸易结合度相对较高。
资料来源:根据WTO网站(http://www.wto.org)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同上。
从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看,广东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大,这说明广东市场与东盟国家的出口密切相关。2000年至2006年,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和东盟整体的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超过1,基本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增长较快,新加坡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替代了部分对华出口。
(二)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用贸易互补指数来衡量一国进口与另一国出口的兼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和e分别代表进口国和出口国,M和X分别代表进口额和出口额,k代表商品类别。当i国不进口e国出口的任何一种产品时,Cie=0,当i国各进口产品比重与e国各出口产品比重完成吻合时,Cie,故Cie的值在0和1之间。
笔者对广东和东盟的贸易按照HS分类标准,并细分到两位数共97章。用上述公式计算出19972000、2003、2004和2005年的双边贸易互补数据(见表8)。从表可以看出,广东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指数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广东的进口和东盟的出口的指数更高,说明广东和东盟双边贸易结构还是比较兼容的。同时看到,广东出口和东盟进口的指数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与广东比较重视欧美市场、对东盟市场开发程度不够深有着很大关系。
资料来源:广东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东盟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网站(http://comtrade.un.org)
因此,无论是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还是用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分析,都可以看到:广东与东盟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是有着内在必然性的,即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广东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指标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巴拉萨(Balassa,1965)最先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简单地说,国家i出口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Xik/Xi)/(Xwk/Xw)
其中:Xik表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总出口额。Xwk表示世界上k类商品的出口总额,X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业绩效。一般认为,当RCA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1.5-2.5之间,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时,表明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RCA在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该专题时,产品的分类大多采用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SITC)。由于数据获得受到限制,《广东统计年鉴》编排的广东贸易数据采用的是海关协调制度分类标准(HS1996)。考虑到HS分类标准比SITC标准更加详细,在HS标准1996年版本的类章总值表中,全部商品分为21类97章(编号是1-99,77和98空缺)。这种分类较之SITC更符合产品的加工特性,各类以及同类的各章基本按加工程度从低到高排序。因此,笔者采用了HS分类标准的有关数据计算了广东省、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RCA指数。
(二)广东与东盟出口比较优势对比分析
笔者将产品按照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HS分类中,第1、2、3、4、5和9类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16、17和18类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1. 资源密集型产品。
表9显示,6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东盟的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其他5类基本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广东在这方面则是比较劣势,特别是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和第5类矿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资源禀赋上看,东盟国家水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农业资源丰富,马来西亚和印尼具有较丰富的林业资源。而广东在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方面基础非常薄弱,渔业资源也处于比较劣势。
2. 劳动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分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第8、11、12、13和19类)和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第7、10、14、15类)。表10显示,广东在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比如皮革、纺织品及服装、玻璃陶瓷制品等,在鞋帽、玩具和家居产品方面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RCA指数达到4.95和4.75;受自然资源约束,广东在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劣势,如塑料、橡胶及其制品、木浆、纸及制品、珠宝首饰、贱金属及其制品等。东盟在塑料、橡胶及制品、鞋帽制品方面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劣势。总体上看,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东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表11显示,广东的机械、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RCA指数为1.91;在仪器、医疗器械、钟表及乐器方面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化工产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和运输设备等其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东盟在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产品上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其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整体上看,广东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优势强于东盟国家,在机电设备产品方面双边形成竞争关系。
四、对策与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筑以来,广东是直接的地区受益者。广东在克服发展瓶颈,寻求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新机遇,谋求新的发展理念,构筑新的经贸战略。
(一)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缓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
受到20年来在港资企业带动下对外开放的传统影响,广东企业向来有着重视欧美、香港市场的习惯,而且这几个市场出口利润比较高,也成为粤企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冲突,从现在国际贸易发展的情况看,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制造”、“广东制造”产品面临更为复杂和苛刻的外部条件,广东企业必须注重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良机,将国际贸易风险分散开来与广西和云南相比,广东有经济优势;与以长三角为中心的东部相比,广东有地缘优势,与东盟之间的运输距离最短,并有诸多深水良港与东盟通航,运输费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据测算,CAFTA的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的经济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约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估计为1.23万亿美元。由于广东是外向型经济比较高的地区,而且加工贸易也比较发达,关税降低将会使双方贸易市场空间和业务规模扩大,广东的加工贸易将会面临一个更大范围的要素组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廉价劳动力以及泰国、菲律宾丰富的资源。东盟作为广东进口原料和辅料的重要基地,关税的减少也会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广东相对于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规模,实现贸易结构持续升级。
(二)加快产业升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顺应要素禀赋变化,寻求动态比较优势
广东长期依赖低成本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发展了多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怠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进行产业升级;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成本上升,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国家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广东贸易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但同时又存在同构性。在CAFTA的构建中,广东应充分利用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迅速扩大的贸易流量,适时地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东盟在竞争中不断地寻求动态比较优势,跳出同构陷阱,寻找新的产业转移与分工模式,发展新产业,如创新服务业、物流业等,迅速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升级。一方面利用我国加入世贸后服务领域开放的契机和CEPA的实施,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中国与东盟两个贸易通道之一的海上通道的发展契机,依托港口优势,将广东构建成为中国与东盟海上贸易通道。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改革开放20多年,吸引外资已经直接成为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资本一直是广东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利用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资本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往来更加方便,必将进一步提高东盟国家资本在广东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做好规划和引导,争取在“引进来”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传统成本优势正受到不断挑战;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愿意到国外市场大展宏图。东盟具有原材料、能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有与广东形成天然的地缘、人缘联系,是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选之地,为企业进一步对外直接投资积累资本和经验。
近年来,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起步,但力度不大,需要把握机会,抢占先机。截至2006年底,广东在东盟各国投资设立企业159家,投资总额3.26亿美元,业务涉及电子、通讯、机械设备、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广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成型的架构,加快自由贸易区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等方面的便利化建设步伐,减少贸易和投资的程序,加快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速度,利用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和投资空间大等优势,将富余的资金投于东盟,迅速打进东盟市场,形成跨国投资的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Balassa.B,1961.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Homewood.Ⅲ.Richard D.Irwin.
[2]Cooper,C.A.and Massell,B.F.1965.A newlook at union theory.Economic Journal 75(300),December.
[3]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2.ASEAN-ChinaFree Trade Trea:background,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3(2002)671-686.
[4]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6
国际物流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物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物流为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开展实施的基础,先进的国际物流方式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国际贸易业务的效率,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全球贸易量的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效率成为了影响和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业,对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杨长春(2008)根据2001.1~2006.2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存在着反馈性的因果关系[1]。孔原(2008)根据2002.1~2008.11月度数据,以沿海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值为变量,对我国国际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拉动响应很不显著,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可以在短期和中长期显著拉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张宝友(2009)根据我国1995~2004年统计数据对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结果显示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地区和个案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王领(2010)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上海市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4]。林青(2011)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互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与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5]。
以上提到的研究成果多是从国家层面对现代物流和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对广东省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的研究极少。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10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84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38%。其中出口453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72%;进口?33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3.73%。由此可见,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广东省1978年到2010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度时间序列,运用自回归模型、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长期和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决策者发展对外贸易和现代物流提供理论依据。
2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2.1 变量选择
(1)对外贸易指标:进出口贸易额由某区域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与该地区同一时期内向外国出口的商品总额构成,代表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是衡量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衡量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简记为XM。
(2)国际物流指标:国际物流的系统主要由国际货物的运输子系统和国际货物的仓储子系统构成,通过运输系统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距离,通过仓储系统消除时间差异,从而满足国际贸易的基本需要。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运输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取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衡量国际物流运输的指标,简记为TTL;而国际货物仓储系统指标比较难以获取,鉴于货物运输量与仓储量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以货物运输量作为衡量国际物流仓储系统的指标,简记为HYL。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78~2010年共33年的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XM)、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TTL)和货物运输量(HYL),以上数据根据各年度《广东省统计年鉴》及《港口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了消除物价因素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进出口贸易额进行缩减。由于经对数变化后,可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同时还不影响变量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因此,分别对每个变量在平稳性检验前进行对数化处理,记为LNXM、LNTTL和LNHYL。图1描述了进出口贸易额、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等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由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都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且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因此,可以初步认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某种相关的发展关系。
3 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分析
3.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多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首先需要确定每个序列是否平稳,判断序列平稳特性通常借助单位根检验。根据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利用Eviews6.0对本文涉及到的所有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LNXM、LNTTL和LNHYL的ADF值分别为-1.96、5.19和-1.54,均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研究期间内进出口贸易额、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都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差分后的D(LNXM)、D(LNTTL)和D(LNHYL)的ADF值分别为-5.47、-4.04、-3.59,均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经过一阶差分后这三个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这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用于协整分析。
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3.2 动态关系分析
3.2.1 VAR模型。
由于现存的经济理论没有提供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动态关系的严格定义,所以不能用建立结构模型的方法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项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在VAR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滞后阶数的确定,为了保持合理的自由度使模型参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又能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本文根据赤池消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确定最优滞后期。经过多次检验,当最大滞后阶数取3时,模型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AIC达到最小值?-3.9379,而SC也达到了较小值-2.9621,由此得到相应的VAR(3)模型。
3.2.2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刻画的是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直观地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进出口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的VAR模型有3个内生变量,可建立9个脉冲响应函数。鉴于本文主要是研究进出口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所以主要分析进出口贸易对国际物流各指标冲击的反应以及国际物流各指标对进出口贸易冲击的反应。
图2反映了国际物流各指标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冲击作用。首先,进出口贸易额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立即有了很大的正响应,但是该响应之后开始下降,下降到第2、第3期后又有所上升,第5期到第8期震荡下落,第8期后基本保持平衡且有极其缓慢的下降趋势;进出口贸易得到港口吞吐量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产生比较持久的、明显的正向影响,第1期到第5期迅速上升,之后稍有下降,第6期后开始缓慢上升,第12期后基本保持较高的水平;货物运输量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效应存在1期的滞后期,第2期达到最大值,之后的4期迅速回落,从第7期开始又有所回升,第9期后基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值。由以上分析可见,港口吞吐量与货物运输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冲击表现为正面影响,表明国际物流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具有促进作用。
给定进出口贸易一个标准单位的冲击,其对国际物流各指标的影响程度见图3。由图3可见,对于进出口贸易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港口吞吐量、货物运输量当期会由于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呈现出同向反应。港口吞吐量第1期到达顶点以后开始回落,并于第6期趋于一个较为稳定的、低的正值;货物运输量在第1期达到顶点后开始迅速回落,第6期达到最小值后又有所上升,第10期后基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值。以上分析说明进出口贸易对港口吞吐和货运量有正向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较弱。早期进出口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增加,进出口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外贸增长只在短期内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3.2.3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要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并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则需建立方差分解模型。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系统的分量冲击,分析每个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近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可据此评价国际物流各指标对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图4反映了进出口贸易额的标准误差被分解为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贡献比重变化情况。进出口贸易额起初主要是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到20期时影响程度仅约占30%,而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对进出口贸易额的贡献都是在上升,其中,港口吞吐量的贡献在前3期较小,但是之后开始迅速上升,在第20期高达67.8%,港口吞吐量是造成进出口贸易额波动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货物运输量的冲击对进出口贸易波动的贡献率一直都比较低,20期时仅为1.5%,说明货物运输量对进出口贸易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
3.3 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协整检验模型是对无约束VAR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k,所以将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k-1。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协整检验模型滞后期为2,对LNXM、LNTTL和LNHYL等3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本文根据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协整关系作为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表达式如式(1)所示。
由协整方程可见,1978年到2010年期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为同向均衡关系。进出口贸易额的港口吞吐量弹性是0.6735,即港口吞吐量增长1%能带动进出口贸易额增长0.6735%,进出口贸易额的货运量弹性是0.5552,即货运量增长1%能带动进出口贸易额增长0.5552%。由以上分析可见,港口吞吐量和货运量对国际贸易的长期的影响较为显著。
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说明了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变量间是否存在短期动态关系和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之间的关系,需要引入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一步分析验证,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如式(2)所示。
以上检验中,滞后阶数的选取均是依据AIC准则和SC选取。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为负,符合长期均衡的反向修正机制,在以D(LNXM)为被解释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ecm将以大约0.5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质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考虑到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非常敏感,本文进行了滞后1期、2期和3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上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在5%显著水平下,滞后1期、2期和3期港口吞吐量不是进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均被拒绝,表明港口吞吐量的变化是进出口贸易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进出口贸易在1期到3期都不是港口吞吐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2)在滞后1期到3期进出口贸易增长不是货物运输量增长Granger原因,货物运输量也仅仅在滞后3期构成对外贸易增长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进出口贸易与货物运输量之间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还没有形成。由以上分析可见,研究期间内广东省国际物流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不明显。
4 结论
本文基于1978~2010年的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沿海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等数据,运用协整理论、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
(1)协整关系检验表明广东省进出口贸易和港口吞吐量与货物运输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广东省国际物流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显著,加快国际物流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可知,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对进出口贸易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主要得益于港口物流能力的增强。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沿海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2010年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3300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500万标箱,广州港和深圳港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港口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货物运输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表现并不显著,表明货物运输量大小的变化不是影响进出口贸易主要因素,进出口贸易大小的变化受到其他诸如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另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与货物运输量的统计口径有关,由于货物运输量存在二程、三程运输,从而产生几份运输量,从而夸大了对运输各个环节的需求量。例如,广州市的黄埔港和南沙港,期间存在着复杂的业务往来,货物的调配均可能被重复统计,从而造成货物运输量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表现不够协调[6]。
(2)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进出口贸易不是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Granger原因,而且脉冲响应的分析结果显示进出口贸易能对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虽然产生正向冲击,但是效果不明显。因此,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物流的拉动效应表现不显著,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并没有有效提升国际物流产业水平,物流产业没有充分分享国际贸易大幅增长所带来的增值收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进出口贸易额形成的物流服务为国外企业所分享。一方面,广东省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地区,为世界级的加工制造中心,其对外进出口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但是,在加工贸易的各项环节中,国内企业往往只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工作,而物流业务则被跨国企业作为核心资源纳入其产品供应链,主要向其产业链合作伙伴采购物流服务,导致我国物流业不能充分分享对外贸易发展所带来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广东省进出贸易额形成的进出口吞吐量被香港港所分享。广东省地处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港口群主要由香港港、深圳东部的盐田港区、西部的蛇口港、和赤湾港和广州港构成,这些港口群共享珠三角腹地的集装箱货货源,港口群间竞争激烈。据统计,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生成约有4058万TEU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其中经由深圳港和香港港完成的约有3340万TEU,香港港2400万TEU中约有1650万TEU为珠三角的国际海运集装箱[7]。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是广东省发展对外贸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变,推动现代物流健康发展,促进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广东需要在借鉴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全面统筹规划,设计出适合广东发展的、富有特色的物流产业战略规划,将广东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从而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进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根据广东省1978~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外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国际物流,对外贸易,VAR模型,协整模型
参考文献
[1]杨长春.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8-11
[2]孔原,刘览.现代物流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J].价值工程,2009(8):44-48
[3]张宝友.现代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我国1995-200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39-46
[4]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59-65
[5]林青.中国对外贸易与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互动效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7-41
[6]高秀丽,王爱虎.广东省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协整关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5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7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服务贸易显著增长,顺差持续保持全球领先优势。发展体系健全、支持手段有力,是构成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借鉴美、德等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经验,对于扩大广东服务贸易规模、提升服务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补齐对外贸易“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发展经验
(一)美国
2003年以来,美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居绝对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居世界首位。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1877.12亿美元,增长13%。其中,服务出口7093.94亿美元,增长3.2%;服务进口4783.18亿美元,增长3.5%,服务顺差2310.74亿美元,增长2.6%。服务贸易结构合理。美国的众多服务贸易行业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保险、计算机和信息、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休闲、通讯、建筑、交通运输、旅游和版税和许可证等。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美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
1、服务先行出口策略。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出口政策,实施国家出口战略。不仅历年《国家出口战略》报告的所有战略、策略、政策、具体措施等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出口,而且根据“商业优先次序”等原则,“服务先行策略”成为了《国家出口战略》的最重要内容。
2、发达的出口促进体系。
为保证国家出口战略的实施,美国构筑了四大出口促进体系。一是咨询、决策与协调体系。由总统出口理事会、联邦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及其“服务出口工作组”、总统贸易政策与谈判顾问委员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顾问委员会共同构成。二是横向服务体系。涉及商务部、贸易开发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十多个部门和机构,它们为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各类信息、咨询、可行性研究、培训、举办研讨会、展览等服务。三是纵向服务体系。自1994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开始为每个州选派相关官员和专家,陆续在迈阿密、芝加哥、巴尔的摩等主要贸易城市成立出口扶助中心,至今已达108个,覆盖所有主要贸易城市。许多州政府对外贸占经济比重较大的市也设立出口促进机构,甚至在国外设立一些商务促进机构,主要是各驻外使领馆的商务处,一些重点市场设立的“美国商务中心”等。四是民间服务体系。主要是全美服务行业联合会、各地区出口理事会、各服务行业协会或行业出口理事会、出口法律援助网络等。
3、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出口融资和担保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设立“资本项目限制性援助基金”。美国政府将出口促进经费纳入预算,有重点、有目标地用于出口促进活动,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在出口补贴方面,美国奉行典型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利用有关规定对其他国家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反补贴税;另一方面,每年对本国出口商品提供出口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
4、先进的服务贸易统计决策系统。
1985年,美国国会制定《国际投资与服务贸易调查法》,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统计体系。1995年开始,美国商务部等机构在服务贸易的数据采集和市场分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逐渐建立起一整套对服务贸易统计最科学、最完善和最有借鉴价值的统计体系与统计方法。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相一致、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由商务部出版的基本数据与分析报告,不仅对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服务业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大有裨益。
5、充足的科技、人才优势。
新技术突飞猛进,不仅为美国服务业创造了贸易机会,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交通、运输、通信和信息处理能力,而且降低了服务交易的费用,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使美国制造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具备了丰裕的人力资本、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良性互动。
6、扶持重点突出。
一是针对传统和新兴市场,扶持方针政策有所倾斜。美国在1994年的《国家出口战略报告》中指出,服务业出口要巩固传统市场,打开新兴市场,“两个市场”兼顾。对传统市场要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扩大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程序编制和数据库开发等优势服务业出口;对新兴市场主要通过谈判和具体的贸易促进措施打开市场。二是突出扶持重点行业、产业。如为保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领先优势,历届美国政府都重视基础设施的科研投入,形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设施服务。三是对重大服务出口项目的重点支持。1993年11月,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各机构联合建立了“大项目出口对策支持网络”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大项目出口对策支持中心”,收集并向企业提供有关外国政府重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采购项目信息与对策建议,全力帮助美国公司争取上述国外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重大采购招标项目,特别是美国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服务产业;统一协调进出口银行、贸易发展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等与开拓海外市场出口融资相关的机构,应用各种资源对目标项目提供全力支持。此外,还通过向重大海外项目提供“一揽子”融资竞争方案、全力争取“跨国开发银行”项目、主攻环保与能源技术与服务项目等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
7、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大量通过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组团,包括利用类似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和促进工作,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同时,针对服务出口不同于商品出口的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采取针对性的促进措施。
(二)德国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数据统计,2005年,德国服务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013年增幅达到峰值15.8%,尽管2014年下降为15.6%,但仍保持1.2%的增长率。另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2年以来,德国服务贸易金额呈稳步增长趋势,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2.28%增至2014年的15.6%。
德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措施:
1、健全的法律体系。
德国政府制定了《电信法》、《建筑法》、《招投标法》、《银行法》、《保险法》、《多媒体法》、《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等行业性法律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根据服务贸易发展需要,对《刑法》法典、《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权法》和《报价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为适应欧盟统计要求,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统计,2000年12月,颁布了《服务业统计法》。2002年8月,又颁布了《特定服务业景气统计法令》,规定自2003年第一季度起,开始实施特定服务业季度统计调查。这为更好掌握德国服务业的经济实力、结构特征和发展状况,有的放矢地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2、科学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一是联邦政府层面。交通运输方面的主管部门是联邦交通部,金融、保险、证券方面是财政部,教育方面是教育部,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是卫生部,其余则基本划归经济能源部管理。除上述机构外,同服务贸易相关的政府机构还有联邦经济能源局下设的联邦经济与出口管理局、德国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等机构负责服贸促进项目实施工作。二是通过行业组织对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德国各行业几乎都有协会组织。与服务业相关的主要协会有:德国工商总会、德国贸易展览协会、德国外贸批发商协会、德国零售业外贸协会等。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包括服务贸易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完善的便利化措施。
一是财政支持。为提高服务业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德国政府每年都加大联邦财政对服务业的投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包括开辟海外市场、举办各种推介活动、建立业务联系等)、提高产品质量的方面。二是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为推动服务出口,德国政府于2009年在工业标准(DIN)框架内成立服务业标准委员会(NADL),推进企业和终端客户服务标准额制定。同年,成立服务业协调机构(KDL)专业委员会,对德国工业标准框架内服务领域与标准化相关的所有活动进行整合、系统化和协调统一。三是金融、资讯类一般对外贸易促进政策,适用于服务贸易。主要包括:实行优惠税率或者免税、给予出口津贴、发放出口信贷、建立国家担保出口的贷款制度、以及对遭遇风险的出口商给予补偿等。四是宽松的外汇管制。自1958年起,德国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制,企业和个人可自由买卖外汇。五是吸引人才。2008年底,通过“工作移民行动项目”新政策,吸引外国精英人才。此外,还通过建立外贸服务机构,提供贸易咨询服务等方式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4、扶持重点行业。
重点推动展览业发展。德国是世界展览大国,拥有26个大型展会中心。全球平均每年举办3万多场展览会,2/3的顶级行业展览会在德国举办。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览会中,150多个在德国举办,每年吸引约18万参展商和1000万观展者。德国的注册展会企业年营业总额超过30亿欧元。世界展览企业营业额前十大公司,有5家在德国。德国展览馆集中,10个展览中心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11个展览中心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3个位于德国,即汉诺威、法兰克福和科隆展览中心。2014年德国贸易展览业收入34.5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8%。德国政府注重为展览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展览业协会对展览业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展览场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首脑积极配合展会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德国展览会主办机构还积极从事海外展览业务的拓展,近年来,每年在海外举办展会约250场。经济部和经济展览业协会每年制定“海外参展计划”,促进德国企业赴海外参展。经济部每年预算中还有“海外参展项目”补贴,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展览活动,可获最高不超过参展费用50%的资助。
5、制定保护措施。
为保护市场稳定和国内企业的利益,德国政府实施了一些保护措施。通过制定审计、会计、税务咨询等专项法律,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限制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促进本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对广东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根据省发改委发布的《广东省生产性服务高增长趋势研究》预判,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将有9.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会接近3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65%以上,占GDP比重达30%以上。与货物贸易相比,广东服务贸易相对滞后,而且广东货物贸易波动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为广东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行动中,国际产能合作及沿线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服务贸易的巨大需求,为广东推进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创造了巨大机会。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广东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广东特有优势。
设立“自贸区”和“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机遇。广东自贸区可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南沙新区、前海新区、横琴新区、蛇口自贸区、中新知识城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在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先行先试,充分利用香港联系英联邦国家和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的优势,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一批高端服务贸易集聚区。加快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放宽服务领域投资准入,在服务贸易开放上全面破题。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港澳投资者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降低粤港澳服务提供者准入门槛,推进服务行业管理标准和规则衔接,完善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磋商和争端解决机制。
(三)扶持重点行业,推动四类特色服务贸易发展。
生产服务、文化创意、中医药服务和家庭服务业,国内外需求大,广东自身的发展基础较好,可以作为现阶段的推进重点。广东在工业生产管理、农业种养技术、渔业养殖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势突出,可借助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和单项合作协议,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建立版权输出奖励制度,扩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广告策划、会展宣传、跨境电商等主要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中医药服务方面,应扩大“大南药”国际合作生产,推动中医医疗器械、养生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及相关产品和技术出口。推进家庭服务业国际化方面,则应探索创新粤港澳劳务合作模式,优化家庭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完善家庭服务业跨境、跨地区劳务合作管理办法,加强家庭服务劳务输出企业经营和市场行为监管,促进广东家庭服务业企业有序进入国际劳务市场。
(四)引导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服务贸易不同于传统贸易强调产品、资本和品牌,更多集中在实物贸易层面,服务贸易的双向性特征明显,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重视融入问题。一是鼓励企业建设境外保税仓。打造跨境产业链,带动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加大广东企业海外权益保护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研发设计平台。二是政府搭台,促进服务业企业走出去。通过派出企业与政府联合组团,举办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三是举办技术性、务实性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技能。四是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发挥广东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作用,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探索跨境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注重人才流动,强化服务贸易人才支持。
一是加大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实行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二是加大对外开放度,打破开业权、人员移动、技术性等服务贸易壁垒,破除与主要贸易成员国或地区自然人流动壁垒,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双向流动提供便利。
广东加工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8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 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加工贸易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加工贸易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当前广东加工贸易呈现出六大新特点:
(一) 大型出口企业成为拉动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近年来, 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广东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力量。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22.22亿美元, 增长19.7%, 占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0.8%;其中有3家企业出口额首次超百亿美元;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有235家, 比2006年增加了31家, 合计出口额达1096.9亿美元, 增长26.8%, 占出口总值的62.7%, 拉动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5.9个百分点。
(二) 加工贸易增值率逐年提高
加入WTO以后, 广东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 大力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 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使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 加工层次越来越多, 加工程度越来越深, 加工链条越来越长,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 广东加工贸易增值率 (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同期加工贸易出口—1) 逐年提高, 我省加工贸易增值率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6年的51.3%。推动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 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从以传统产品为主发展为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2005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为1347亿美元和762.9亿美元, 增长24.5%和21.8%, 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已分别达到76.9%和43.6%, 2006年又上升为78.5%和44.5%, 所占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外贸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 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了广东加工贸易区域协调优化发展
为调整广东的产业结构, 广东省政府近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进加工 贸易的梯度转移, 加快转型升级。广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 引导珠三角地区劳动 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 实现珠三角地区的资金、管理、资讯、品牌与周边地区的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2005年部分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其中粤东的汕尾和梅州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增长58.5%和59.9%, 粤西的湛江地区增长11.3%, 广东山区清远和河源地区大幅度增长72.4%和47.3%。
1.实现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变
近年来, 广东的一批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过程中,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创建自己的品牌和研发机构, 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惠州的TCL、赛德, 深圳的华为、中兴、康佳, 顺德的美的、格兰仕、科龙电器, 珠海的格力等, 这些企业大多是从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做起, 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实现了从OEM (贴牌加工) 到ODM (委托设计生产) 再到OBM (自有品牌营销) 的转变, 如今已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
2.出口集中于我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 随着广东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但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我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地区。2007年广东对我国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的进出口额达4091.80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4.5%。其中我国香港1363.74亿美元, 增长21.1%;美国867.77亿美元, 增长10.2%;欧盟735.46亿美元, 增长14.9%;日本565.22亿美元, 增长17.7%。
二、加工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
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广东省每年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其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加工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 对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中国的加工贸易是从广东开始的, 所以加工贸易一直以来都占广东经济很大的比重, 而且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由于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 带动了外贸出口, 广东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出口大省, 并且连续多年出口额在全国各省份排名第一。截至2006年, 广东省已经连续20年稳居全国出口贸易的榜首, 其GDP也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据广东省外经贸厅消息, 2007年, 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034亿美元, 增长16.5%, 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63.6%, 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40.9%。其中, 加工贸易出口2461.7亿美元, 增长18.1%;进口1572.3亿美元, 增长14.1%。加工贸易项下顺差为889.4亿美元, 占广东省外贸顺差的85.2%。
据统计部门预算, 外贸出口每增长3个百分点, 就拉动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 1998年广东省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34%, 199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为7.12%, 2000年恢复为28.06%, 2001年为30.65%, 2002年为12.21%, 2003年为41.98%年为29.71%, 2006年已达到30%。可见, 近年来广东名义GDP的增长有相当部分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
(2) 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发展加工工业积累的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广东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广东加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 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实现了从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加工精细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从而提升了工业竞争力。这在IT等新兴行业中尤其明显,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使广东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省份, 迅速崛起为国内乃至世界IT产业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 在国际IT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已经占全省比重的74.3%和42.1%。
(3) 对就业的影响
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已超过7万家, 就业人员达1, 500万人。不仅吸纳了本地劳动力的就业, 而且吸纳了大量外地劳动力的就业。1998年广东的就业人员总数为3783.87万人, 其中外省劳动力431.69万人, 外省劳动力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1.41%。到2003年, 广东的从业人员总数增长为4395.93万人, 其中外省劳动力885.46万人, 外省劳动力已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14%。从1998年到2003年, 广东新增就业人员612.06万人, 其中新增外省就业人员453.74万人, 新增外省就业人数占广东新增就业人数的74.13%。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半是由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
三、广东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广东加工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 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逐年大幅增长, 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5。但从继续发展的角度看, 仍存在六大问题:
(一) 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 产品档次偏低
目前, 广东加工贸易运营方式还是以代加工、代设计生产、自创品牌生产较少, 缺乏“品牌、品质、服务”等核心竞争力。出口产品中粗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而且加工贸易出口多以贴牌为主。如机电产品作为广东出口结构水平较高的产品, 近年来在加工贸易中均占50%的份额以上, 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也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主要以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机电、电器设备、电视机等档次不高、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即使是加工贸易集中的珠三角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也不高, 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较低层次, 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4.7%,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5.7%;专利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数的30.37%;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 有77.3%的出口额是来源于国外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技术创造的。
(二) 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展不充分
国际经验表明, 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 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 加工贸易逐渐与本地经济相融合。然而,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20多年来, 配套产业仍不理想。这是由于加工贸易关联程度较差和技术会计师不高的特点造成的。传统加工贸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 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 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 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广东省的加工贸易的进口市场主要是以日本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为主, 出口对美国、日本、欧盟市场依赖性极高, 贸易对象失衡。这种失衡很容易形成中国与欧美贸易时中方的顺差地位和对方的逆差地位, 因为当成品出口美国和欧盟时, 对方将产品全部价值统计为中国对其出口, 而不会减去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 从而出现巨大逆差。但对中方来说, 这实质是一种虚假的出口额和顺差, 实际出口额和顺差没这么大, 虚假的庞大顺差会加剧双边贸易摩擦。
(四) 广东各区域间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
广东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特别是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而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76%和73%的广大山区腹地加工贸易发展缓慢,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大。珠三角地区所占的份额过大, 就意味着其他地区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特别是粤西和粤东地区,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过度集中造成了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紧张, 不利于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 企业遭遇“民工荒”困扰
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 近年来, 随着加工贸易结构的升级与换代, 企业对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但同时, 由于长期扭曲的劳动力价格, 导致一种尴尬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的工厂因为招不到适合的工人而被迫无奈地停产。
四、发展广东加工贸易的对策
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对于全省的对外贸易乃至经济增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该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 加快调整, 使其健康、良性发展。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为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广东省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因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既可以引进国内短缺的资金和技术, 又可以充分利用广东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形成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进行结构升级优化, 具体措施如下:
1.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发展
广东加工贸易发展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企业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建立自己品牌, 不能只为别人做OEM生产。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 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性政策, 其中包括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如:鼓励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通过挖掘比较优势, 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开展加工贸易, 参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对广东省出口增长和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拓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减少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更新快的风险, 可以考虑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基金, 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项目以重点支持等。
2.延长产业链, 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发展。
延长产业链, 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 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 注重培养前后关联产业的零部件配套能力, 通过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 延长国内产业链条, 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技术, 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 最大限度满足加工贸易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开展的区港联动、保税物流中心试点机遇, 发挥其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产料件享受入区退税政策, 解决广东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遇到的国产料件退税问题。
3.利用优越的软硬件将部分外商投资引向珠三角周边地区, 促进加工贸易地区发展的平衡。
应加快发展粤东潮汕和粤西湛江西南出海口东西“两翼”, 使之形成与珠江三角洲互动的经济热点。粤东地区可以发展成为新兴产品加工出口区, 湛江可以发展成为产业加工区, 成为连接西南经济的出海口, 同时加快山区辐射带动能力。
4.为人才、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广东飞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劳动力和著名企业来广东发展。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广东这块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实现了目标。但同时, 很多人反映, 广东缺少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氛。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 但不是一个生活的理想地点。广东要留住这些人才和优秀企业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要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人们的生活, 使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感和归属感。另外政府要加大力度促进本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完善劳动保障制度, 保护外来工合法权益, 提高劳动者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
参考文献
[1]隆国强.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3]庄丽娟.广东国际竞争力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4]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5]吕屹云.广东加工贸易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07, (6) .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展趋势;政策;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
1、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直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主导地位为主[1]。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为49.70%,1990年所占比重为74.41%,2000年所占比重89.78%直至201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21017.3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95%。与此相对应的初级产品出口所占份额就逐年递减,从2001年至今一直低于10%,2013年仅占5%。显然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的附加值低,创汇能力较差初级产品出口占一半比例的状态转变为附加值高,创汇能力相对较强的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状态。
2、进口产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初级产品比重有所上升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实行“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政策[2],但即便如此我国进口贸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在不断扩大。198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86.83%,增长速度为0.79;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为13.17%,增长速度为6.81;。二十几年来,初级产品进口量不仅总体上增长速度不断攀升,而且所占比例也不断增加,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例高达33.75%。
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量不断增多。
2013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为6580.81亿美元,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比重相对比较大。虽然现阶段国际市场油价的浮动较大,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但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及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内能源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国内需求,由于能源稀缺会阻碍经济发展,我国还是会不断增加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因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量不断增多。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1、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能够反应一国国内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3],其数值为一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除以一国或地区GDP总额。06年至08年期间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高居50%以上,09年至1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也一直保持在40%以上,如12年47.00%,13年45.38%。对我国而言,由于外贸依存度高而国际竞争力低,一旦国际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诸如汇率,利率等),国内经济必然会出现一些困难。
2、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存在虚假繁荣
近些年来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是扩大态势[4],单就13年来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已达52%,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产品出口的结构层次还是比较低的。诸如鞋类、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份额较大、相对有优势的商品依旧是技术不高、所需劳动力较多的低端产品。即便是最近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机械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也都是外商看重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将机械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所需劳动力较多的环节从发达国家搬到我国生产。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我国仍处在较低的位置。
3、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口激增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需求层次上升,对类似汽车的高档品需求有增无减。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其影响引深到国内导致汽车进口增长趋势有所下滑,但金融危机的笼罩还未散去,仅一年后我国汽车进口就激增,一直到现在我国对国外汽车的需求量还是有增无减。与对外国品牌汽车需求不断上升相反,对国内本土汽车的需求却停滞不前。现如今,国民对汽车的需求是可以被国内汽车生产力支撑满足的,此时外国汽车的进口量不断增加不仅会造成国内汽车产能过剩降低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1、“两高一低”产品减少出口、提高出口关税
“两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近年来,虽然发达国家的资源、能源、环境状况千差万别,但都不约而同的将“二高一低”产品转入发展中国家生产,极力保护自己本国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对外开放初,我国为了引进外资吸收新技术新产品,忍痛引入外国污染高的企业进驻我国投资生产。此外,我国资源、能源使用成本低,市场化滞后也会导致资源能源的浪费无节制低效率的使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立刻改变这种现象保护我国环境与资源,加快改革,严禁大量出口“二高一低”产品,减少出口退税,征收环境税,努力发挥税收、价格在调节市场机制中的作用。
2、增加对能源与原材料的进口
截至2015年1月6日,原油价格已经跌破50美元/桶大关,业内人士认为,供给增加导致供大于求是原油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来看,乌克兰冲突可能结束、伊朗核问题缓和,对伊朗原油出口制裁也将放松、欧洲施行宽松货币政策等都是利空因素。
据此,我国要严格监控国际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对能源与原材料的进口实行“多元化、长期”政策,“多元化、长期”即我国应尽量与多国签订长期能源与原材料进口合约,稳定供给,要避免出现由于进口渠道堵塞而引起的能源缺失现象,建立战略性物资的储备制度。其次加强和能源与原材料出口国其它领域的合作,实行捆绑式合作,以提高我国讨价还价的能力,改善能源与原材料进口决策,避免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现象。
3、提升国内消费水平,增加高档品出口
收入高的国家对价值大、技术高、加工精细的高档品需求多,而低收入国家则主要消费低档商品。也就是说若一个国家对中低档产品需求过多,那么其国内中低档产品生产企业必定会很多,而与高档品相关的产业由于需求少而发展不成熟。若一国国内以高檔品消费为主,那么其与高档商品生产相关的产业必定会后劲十足的发展起来,在国内形成规模经济,继而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故我国若想增加高档品的出口,必须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提升我国需求结构。因此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健康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是提高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新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宋锋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4):45一58.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篇10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一) 资源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
资源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关键性资源的供应, 又或是说企业为获得该资源的有利企业利益的价格的有效供应, 而在该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建立子公司或者附属企业。
日新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合作收购智利铁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这一成功的收购改变了广东乃至中国国内的钢铁供应格局, 既减少了铁矿资源的价格, 大幅度降低产业成本, 又保证了铁矿资源的有效供应, 降低了广东因国际钢铁价格波动的影响, 顺德日新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在此次收购合作中不仅企业自身产业得到有效升级, 还极大地促进广东的钢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升级。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汕头东方锆业公司投资澳大利亚的锆矿开发项目等。
可见, 资源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广东产业升级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关键性资源短缺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产业优化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企业往往会在国际市场以进口或投资方式中去获得关键性资源, 但由于国际市场不稳定的特点, 资源价格及其汇率的频繁波动并不利于以进口方式来获得企业所需的资源, 而对外直接投资却能够有效获取对海外关键资源的控制权, 并通过转移价格、内部交易等方式减少甚至避免价格波动, 进而建立相对稳定的供应端口保证了该资源的有效供应。二是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还兼具较强的产业联动性, 产业关联效应作用大, 主要是体现在前向关联, 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既能拉动企业母国上游资源采掘设备出口及下游工业制成品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该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除此之外, 资源类行业通常指石油、煤炭、金属等, 产业层次低, 对生态环境压力大, 且对劳动力和资金的需求量大, 过度投资这些产业不利于广东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关企业开展资源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既能获得海外资源、减轻母国地区的环境压力,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还能优化配置劳动力和资金, 实现产业升级。
(二) 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
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稳定并扩大东道国市场, 而在东道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关于产品分销。产品售后服务类的公司, 此类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常常是因为企业产品在母国市场出现饱和或产能过剩、出口遭遇障碍、跨国运输费用过大、相对生产成本较低等。
在广东市场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很多, 比如华为手机在全球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活动, 在海外建立100 多个分支机构, 员工来自150 多个国家, 海外本地化率高达75%, 2014 年全球销售约2882 亿元, 海外收入达总销售额70% 左右。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 实现本地化经营运作, 提高市场份额, 解决出口贸易壁垒的部分问题, 减少贸易摩擦, 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带动广东的产业调整, 促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可见, 市场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升级在传统产业转移效应作用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参考边际产业转移原则, 将在广东省内的比较劣势产业、市场较为饱和或过剩的产业但在其他国家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 (如纺织业、部分代加工产业和部分饱和的电子行业) , 在收获国际市场利润的同时, 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而带动广东省的产业优化升级。二是绕开贸易壁垒, 利用本地化生产经营, 在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的同时, 还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品以及服务的出口, 又可以从贸易产品结构的角度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便于广东企业更好地接近世界市场, 更快更准确地去捕抓最新的需求信息, 能根据当地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并优化母国的生产结构, 进而推动广东产业优化升级。
(三) 效率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
效率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指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逃避税收以提升生产效率的对外投资, 特点是被投资国常常是具有相对廉价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在效率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下, 企业可以提高国内外投入组合的效率, 实现跨国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或者垂直一体化, 获得规模经济的集聚效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 广东的低劳动力与低土地资源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弱化, 再加上“走出去”的政策响应, 效率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增多, 广东许多企业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低加工贸易转移到具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东南亚国家。比如美的企业先后在越南、泰国等国建立近二十家分支机构包括多个生产基地;格力集团在越南等国开办空调的制造基地。这些企业大都是低成本进入东南亚国家, 通过利用东南亚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了东南亚国家, 非洲近年来也成为广东效率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例如华坚集团2014 年投资建立的埃塞俄比亚—中国东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 此项目是广东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非洲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仅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大非洲市场, 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 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可以加快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发展高端制造业, 打造世界高质量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
通过各大企业进行效率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传统产业效应明显。可以看出效率导向型对外投资通过转移广东省低端的制造产业, 一方面有助于集中并整合广东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带动具备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 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产品本地化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更大的利润, 减少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 更可以打开国际市场, 实现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 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促进产业升级;最后, 效率导向型的对外投资的东道国大多具有基础建设的需求, 广东企业也能从参与东道国的港口、交通、电力。通信等的建设中, 拉动广东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更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 战略资产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
战略资产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广东企业乃至全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动机, 也是促进企业母国产业升级优化最关键的对外投资活动。因为战略资产型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在海外投资建立子公司去获得东道国所具有的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的投资活动, 战略资产包括先进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品牌等, 而掌握产品核心技术是最为关键的。
华为集团通过在印度有“印度硅谷”称号的班加洛市投资建立生产部门和研发基地, 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具有智能系统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管理经验, 两年内申请国际专利多达1365 项。 除华为以外, 中兴、中集、比亚迪、迈瑞、联洲、海能达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都在技术创新上对海外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投资, 在全球包括日本、台湾、印度和新加坡等地建立研发中心。这些企业通过战略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让“中国创造”、“广东创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打破了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 提高了广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内到外地促进了广东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推进了广东制造业的高技术化进程。
在四类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 战略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产业升级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以制造业起步的广东来说更为重要。战略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促进广东的产业升级。第一, 战略资产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直接获得海外先进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 并通过内部传递返还企业本部 (广东) , 技术外溢的效应使得该企业及其所在的产业的技术水平整体都得到提升, 能有效提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效率, 从而带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是通过战略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自身除了能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研发能力之外, 还能激发示范效应, 即广东省内同类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会对拥有先进技术的该企业进行模仿、学习和再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广东产业升级;第三是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还能将海外消费观念引入广东乃至整个中国, 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鼓励高质量消费, 诱导消费者消费高新技术产品, 通过有效需求去改变供应结构,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从消费需求的角度去推动广东的产业升级;最后是跨国企业通过扩大利润, 让企业本部拥有充裕的资金持续研发核心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直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广东的产业升级。
二、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广东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走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前列的广东, 在伴随转型期的到来, 产业升级面临较大压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 基于前文的分析, 以广东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促进广东产业升级为目的,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 大力扶持广东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大力支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约束的企业到海外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地区进行投资收购。企业发展面临关键性资源约束, 除了会导致自身持续发展受阻, 还将阻碍对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广东省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等相对短缺, 仅靠进口获得关键性资源, 会造成企业和产业严重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对国际市场产生依赖性,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从而将影响广东产业发展以及优化升级。 因此, 广东省政府在制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政策时, 应大力扶持能源资源型跨国投资企业实现“走出去”。
第一, 推出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合的保障政策及安全战略, 提供技术、信息和情报支持。因为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地区如拉美、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普遍基础设施不强 (包括交通、通信等) , 部分国家政治风险还比较高, 国有企业等为代表的能源资源类投资和开采容易遭遇海外国家的干预和限制。
第二, 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优化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由于与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更容易被海外国家接受, 更容易获得海外资源的采购权并购权等, 因此, 广东政府还应通过优化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 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稳步获取海外资源主导权, 从资源供应上提供广东产业升级的动力, 联动促进上游研发产业和下游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带动广东产业升级。
(二) 深化扩大广东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币加速升值和针对中国产生的贸易保护壁垒等问题影响了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阻碍了企业开发海外市场;而通过深化扩大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转移国内生产基地或在海外设厂, 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如广东占产业结构最大的大部分制造业都存在国内市场饱和的问题, 把纺织、服装及家电制造等在国内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 不但能够突破贸易壁垒和增加产品出口, 还有助于稳定并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提升企业的自生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母国 (广东) 产业升级。
第一, 广东企业应利用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 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品牌影响力;
第二, 应将国际市场作为战略市场, 长远并持续地投入, 减少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同时坚持以国际公司的高标准进行经营运作, 生产高质量产品, 获得海外消费者的信赖;借助融资伙伴的力量促进市场拓展, 为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求合作伙伴, 增加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
此外, 政府还应引导企业合理选择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 着眼全球。广东企业的投资在港澳地区占比高达70%, 广东企业应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机遇加大对东盟国家、非洲、拉美、中东、东欧、等新兴市场的培育开拓力度。
(三) 适度增加广东效率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以往推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军, 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广东正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的新形势下, 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广东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小。因此, 广东应该适度增加效率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 加强对亚非拉等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方面具有比广东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 发挥当地比较优势,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利润空间和企业价格竞争力, 而且大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轻工、机械、电子、通信类产品具有广泛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延长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 并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 带动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第二, 为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经济上的政策扶持。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省绝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些政策, 让民营企业能够对接到省级或者国家级的较大的基金, 也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外投资基金和保险制度, 让中小型企业在对外进行效率型导向投资时, 可以减轻财务压力, 推动中小企业顺利“走出去”并持续发展。
(四) 大力支持广东战略资产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战略资产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优化最关键的对外投资活动, 它通过提升企业最关键的生产核心技术, 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掌握产品核心生产技术使企业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产业链的前端, 让企业以及企业所在地拥有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直接提高了该产业创新能力, 能直接推动广东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由内到外的升级, 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广东乃至中国竞争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 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 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直接投资。支持广东企业通过投资获得先进核心技术、研发资源、管理和服务等战略性资产, 并通过向广东的转移和扩散, 充分发挥投资所获的战略性资产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带动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 转化成广东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第二, 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性转变。目前广东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小, 层次较低。加大加快发展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 不仅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 还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加速实现广东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第三, 利用各大商会平台为广东民营企业及时收集获取更新全球投资信息。全球都处于大数据时代, 在对外直接投资上, 数据及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企业个体能及时了解海外市场的能力有限, 在这方面, 广东政府还应大力支持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开展的对外联络和经济服务工作, 尤其要发挥各地区工商联和商会组织的作用, 整合各级工商联、商会组织的海外资源, 构建广东本地企业与海外各地工商联的紧密的联系网络, 及时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投资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多为广东企业开展海外考察、商贸、投资等活动, 为企业提供了解不同区位优势的海外资源的机会, 增加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趣, 间接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摘要:本文结合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发展的现状, 针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对外投资活动分析其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 提出广东应抓住“一带一路”及自贸区建设等机遇,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加快“走出去”的进程, 推动广东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实现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3.
[2]吴文策.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3]房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
[4]李宁宁.FDI在中国区域分布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9.
[5]杨建清, 周志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6]王文森, 彭惜君, 王学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助力广东经济发展[J], 广东经济, 2015.
[7]卢慧芳.对外直接投资与广东省产业升级的研究-企业视角的案例分析[J], 中国外资, 2011.
[8]谢鸿飞, 甘佩霞.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实证研究[J], 惠州学院学报, 2012.
[9]罗浩, 颜钰荛.基于两次经普数据的广东产业升级进程分析[J], 岭南学刊, 2013.
[10]万长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 当代经济, 2009.
[11]Driffield, 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echnology sourcing and reverse spillovers[J], The Manchester School, 2003.
【广东对外贸易结构】推荐阅读:
对外贸易结构10-02
广东省国际贸易12-31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06-05
对外贸易结构研究论文05-08
广东省产业结构05-26
广东信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08-0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学目录书目09-21
印度对外贸易06-08
对外贸易周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