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共12篇)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1
北京奥运会, 中国金牌数以绝对优势领先世界。但面对“世界第一”, 我们听到了冷静的声音。魏纪中先生对此说, 中国已经是体育强国, 但并不是体育大国。因为像田径、游泳这些必须依赖于强大的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基础发展起来的项目, 我们依然和体育大国有着显著的差距。但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我国高校学生运动员的身影, 如胡凯等。从1987年原国家体委和教委联合下达了《关于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定》的文件, 批准在全国57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 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19个春秋,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立为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实践证明,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效果显著, 成绩喜人, 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本届奥运会的田径总裁判长陈伟强老师介绍的:清华大学有5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奥运会, 虽然加起来还不到代表队运动员人数的3%, 这些学生运动员的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已经证明了高校运动队建设的进步。但和一些体育大国30%至40%的学生运动员比例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圣火熄辉煌常驻, 大幕落万端开启。”奥运会后, 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力的发展契机, 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队伍。但是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俗话说, “训练出成绩, 管理出人才。”这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其实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是在学校教育这个大的环境中进行的。像其他工作的管理一样, 它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具体内容, 离不开必要的手段、方法和规章制度乃至必不可少的权利。但学校教育的中心是育人, 学科管理最终目的是出人才。因此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较之于其他工作的管理, 又有其特殊性。早在1964年, 徐寅生同志给中国女乒乓球运动员发表了《如何打好乒乓球》的讲话, 全文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从此人们一次次掀起了“学哲学, 用哲学”的热潮。运动队管理工作涉及因素多, 情况复杂, 而唯物辩证法是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它虽然不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但能引导我们正确看待事物, 科学分析矛盾, 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招生管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招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高效的招生管理制度和方法, 对高校运动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包括5层管理, 在这5层管理中, 国家教育部的政策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方向的依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则起监督作用;学校部门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工作起审核把关作用;学校体育部门的任务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项目的设置;而高水平运动队的主教练则是招生工作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来源大致分为三方面:一是地方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尖子;二是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 这部分运动员中有年龄较大不适宜继续留在专业队训练的老队员, 也有提前退役但仍有培养前途的年轻队员;三是在训的专业队队员但挂所在高校的学籍, 这部分队员往往是利用训练之余上课或离队后学习。既然学校运动队队员都是选拔出来的, 对队员的选拔是否科学, 这关系到学校运动队的整体素质, 因此, 我们要科学地选拔运动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选材呢?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在总结女排姑娘们的经验时说, “作为运动员, 是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的。”各种运动项目对身高、体型和其他条件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 在培养运动员时要特别注意选材。但光有身体的先天条件还是很不够的, 还需要具备后天的条件, 如主观努力, 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影响, 个人性格、气质的培养等。没有这些条件, 特别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 就不能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的同时, 又有主观努力, 成功是必然的。中国体育史上, 何英强在1987年打破了56公斤级抓举世界记录, 成为中国历史上以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名大力士。有人将他的成功归功于先天的“三能”。但他自己对此曾做了哲理性的回答:“最多一半是先天的, 一半是后天的。”总之, 在运动员的选材中, 我们考虑运动员的先天素质, 同时也要注重运动员意志、气质的考核, 只有这样, 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中才能勤学苦练, 这样才能造就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训练管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培养和训练优秀运动员, 需要多年的努力过程, 经历若干训练阶段。从科学选材开始, 经过启蒙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提高和发展阶段, 到创造和保持优异成绩的最高阶段。而上述各个阶段, 各横断面, 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在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必须进行有条件的全面科学训练。竞技体育训练的实践说明, 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 如同世界其他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才能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的积极性, 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不平衡、管理不配套的情况较为严重。特别在训练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松散的问题, 不能坚持长年训练和系统训练, 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缺乏长远目标管理, 把比赛作为训练的唯一目的。现行的管理模式无法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练员应根据每年度的竞赛计划和运动员学习任务、学校所在地季节、气候特点、比赛任务, 结合各个队员的不同情况, 把握运动量的分寸。训练中, 有高潮, 有低潮, 有时“把弦拉紧”, 有时又“把弦松开”。同时坚持全年系统训练。一般按照竞赛任务、时间来划分全年训练周期, 如单周期双峰、双周期双峰等。运动员训练的量、强度, 由教练员分别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袁伟民同志曾指出:“教练员要遵循运动员的成才规律, 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 处理好教学关系。”因此科学的训练管理是决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多出优秀运动员和快出成绩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违背了运动员的发展规律, 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竞技体育中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 在训练中, 教练员安排的运动量如果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负担量, 那么, 将引起人体机能的病理变化。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反而有损于人体健康。由于有的教练员盲目进行超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 致使一些有才华的运动员因伤病过早地离开体坛, 有的保持优异成绩的时间如昙花一现。由于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知的。所以在运动队训练管理中, 一方面要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 掌握和遵循科学知识, 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 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遵循生理的、心理的、技术的、战术的发展规律, 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获取优异成绩。
三、思想管理———遵循事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事物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其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表现为事物的结构。其外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事物的功能, 其内部的作用与外部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的。要使一个系统获得更好的功能, 不仅要提高系统单元的素质, 而且要在一定数量单元之间, 建立最优化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保持系统的整体性, 并具有相当功能的内在根据。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结构, 就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的变化。优化的排列组合, 必然迸发出更大的功能。例如中国女排1986年参加的第十届世锦赛上, 在更换主教练和老队员退役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五连冠的好成绩, 靠的是整体的力量, 即团队的一致, 配合的默契, 串联的技术等。技战术的熟练配合, 要以思想、意识上的团结为坚实基础, 要努力消除队员之间, 特别是助理队员之间的隔阂。中国女排在这方面曾创造过成功的经验。每一名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 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而是一个团队, 甚至是一个国家。因此在平时的管理中应培养运动员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助、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优良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在管理工作中, 应注重培养运动员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训练和比赛中, 应教育运动员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激励斗志, 坚定信心, 发挥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优秀运动队管理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 而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绝对不仅仅是个人的因素, 团队协作、相互帮助和鼓励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种集体因素、团队因素往往成为能否取胜的关键。在运动员之间也应该提倡互相关爱, 在一个集体中只要充满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其成员之间心理就会相融, 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 运动队的凝聚力将得到增强, 在竞技体育严酷的优胜劣汰面前, 这一点对于运动员的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总之, 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优劣与运动队的成绩密切相关。新时期对运动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主动适应形势, 采用科学方法, 使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志武, 宋子英, 等.体育哲学纵横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2]茅国华.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的管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项立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控制[J].体育与科学, 1997 (1) .
[4]单涛.论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沈阳休育学院学报, 1998 (3) .
[5]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2
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首次确立了51所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并对招生对象、招生方法、教学管理等做了初步规定。1995年国家教委又提出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并重新确立53所院校作为开展田径、篮球等重点项目的试点学校。实践证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效果是显著的,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给学校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操作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旨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办队献计献策。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自1987年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以来,十几年中这些试点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大学生运动员,他们在国内外体坛摘金夺银,为国争光。
据统计,在199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有5人达到国际运动健将标准,有57人达到运动健将标准。有一人打破了1万十竟走全国纪录。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派出了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世界大学生围现乒乓球用毛球三个项目的比赛,分别取得了金、银、铜八枚奖牌。在1993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试点大学共有150名大学生运动员代表本省或行业”体协参加了部分项目的预、决赛,取得了好成绩。1995年19届和1997年2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派出了大量的在校生参加了比赛。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表明,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已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普通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还给学校体育注人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扩大了大学的国际体育交流。我国普通高校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运动员,这说明了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预示着不久的将来我国高校也能培养出走向世界的大学生体育明星。
(二)高校办队组织管理体系形成
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包括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1 外部领导体制: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由国家教委统一领导,由于校的层次和地位,形成的管理为,国家教委体卫司学校体育工作处和训练处一省教委体卫处~高等学校体育部;国家体委群体司学校体育处一省体委群校体处一高等学校体育部。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形式。在外部管理上,高校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一般都建立了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体工委)或高校体育工作协会群众组织。这样,省教委体卫处对各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高校体工委(或体协)来实施的,这些体育组织监管高校体育的课余训练。近几年来,我国又建立了大学生体协,负责管理高校竞技体育,但这项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内部管理体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内部管理机构是在主管体育校长的领导下,建立“高水平运动队领导小组”,该机构是由校办、教务处、总务处、财务处、体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并通过领队实行“三师”和“三线”直至运动员班委的管理体制,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单块管理网络。“三师’即施政教师、班主任教师、教练员教师分别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训练和比赛方面的这“三条线”开展工作。
(三)高校办队形式与经费来源 1.办队形式: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校与企业或行业体协联合办队。这种办队形式既解决了高校办队的经济困难,又发挥了高校自身力量。同时,运动员毕业后的工作有了可靠的保证。但这种形式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协议,多数仅仅局限于参加比赛时,高校队挂企业的牌子,企业赞助一定的比赛经费。随着体育社会化和商业化的深人人心,企业和高校联合创立高校俱乐部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2)在教委和体委协调下,几所高校联合办队。这种形式多在某一大赛前,由高校抽调部分优秀教练员和体委部分教练员组成教练员集体进行集训,以期取得好的成绩。(3)高校与体工队联合办队。高校招收体工队队员入学,这些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又是体工队队员,具有双重身份。这种形式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学习、训练、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4)高校依靠自身力量办队。高校组建一条龙体系,与本地区的一些体校或体育重点中学挂钩,从组队、人员编制、队伍管理到经费开支部由学校安排解决。这些形式技术水平起点低,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队员不能马上用于大型比赛。另外,训练和比赛费用学校负担重。经费来源: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经费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解决:(1)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2)学校拨款;(3)学校外行政拔款;(4)自筹资金。系统外合作得到经费是多年办队的经验总结,符合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争取学校拔款是当前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学校外行政拔款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必定被其它形式所取代。自筹资金羊要来自赞助和本部门创收,赞助很难与赞助者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不能形成队伍稳定的资金来源,本单位创收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高校运动训练人才结构 1 运动员构成及来源:
据凋研统计,高校高水千运动员无论男女,其年龄多集中在于22到24岁,体现出运动员年龄分布范围广、整体偏大,平均年龄较普通大学生高等特点。从等级分布看,健将级运动员占总数的11.88%,一级、二级分别为52.47%、35.64%,总体反映出高等级运动员偏少。目前,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多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解决:(1)免试录取专业队退役队员;(2)降分招收体校或体育中学学生;(3)小、中学一条龙训练业余运动员。第一条途径录取的运动员已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没有发展潜力,不是办队的生源方向。体校和体育中学学生由于受竞赛制度制约,表现为运动训练的短期功利行为,只重视在他们那个级别争名次。拿冠军,根本不重视选材和系统的训练,致使一些有前途的人才“早熟”,到大学阶段运动成绩不可能再提高或提高幅度很小。当前,国内的专家一致认为,小、中学一条龙体系培养的运动人才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最佳人才来源。
2.教练员构成及来源:
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呈现老、中、青搭配,高。中、低互补,知识水平较高、运动训练经验不太丰富,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教练员除少数从外单位聘请或调人外,其余均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多数以前以高校业余训练为主,从事训练工作的年限也较短,接手高水平队后,普遍暴露出训练经验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严重影响了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转变和训练水平提高。
(五)高校项目设置与场馆设施 1 项目设置:
对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的53所试点院校的承办项目统计显示:设项比最大的是田径。其他依次为篮球用E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基本形成了“热门”普及项目比较集中,“冷门”项目开设较少,缺乏竟争的局面。究其原因与生源、教练、场地设施、经费等条件有关。场馆设置:
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完全具备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条件。据1995年国家教委体卫司的评估表明,53所所试点院校中,共有体育馆64座;400米标准田径场56个;游泳池34个;游泳馆4座。能够保证或者基本保证日常的训练。但是,经济状况较差地区的高校仍然存在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另外,由于经费短缺,多数学校场馆器材缺乏新建、维修和更新所需的资金。
(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
多数运动员学习时间少、基础差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现实问题。因此,进人大学后,面对学训双重需要,如何使他们在正常训练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是校方与运动员本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专业类别学籍管理:
调查表明:运动员人学后,所修专业多数是文科,因为文科专业的学习特点比较适合他们现有的学习基础,并且通过努力能较顺利地完成他们的学业,同时也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告别体坛走上其他工作岗位的愿望。对于目前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管理,采用最多的是实行累计学分制和延长学习年限,有些学校还专门聘请教师担任他们的课程,改变教学安排,以突出培养目标。不过延长学习年限,有些运动员认为是学校人为地让他们代表学校多参加几年比赛。学习、训练及比赛:
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这始终是一对十分棘手的矛盾,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据调查:45%的学校不能保证长期训练,45%的运动员成绩保持原有水平,10%的运动员成绩下降。为了保证学习,运动员除去训练时间和必要的睡眠和饮食等休息时间外,几乎全部被迫用在上课和自修学习上,否则就很难跟上学习进度。另外,多数高校还采用假期集训的办法来增加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上述调查还显示,50%的运动员在校期间,参赛机会过少,参加国际性竟赛的学校也只占10%,这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高校办队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理顺和完善:
依靠行政方法管理体育是我国各级高校的特点。行政管理强调计划统一性的同时,限制了各高校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产生“统得过死”的弊端,使高校缺乏活力。普遍认为,在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上,放手大学生体协等的社团管理,建立高校竞技体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把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社会改革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加强大学生体协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导地位,是完善、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管理体系的关健任务。
高校的内部管理工作牵扯到学校的许多部门,协调职能相当繁重。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教学、群体活动适当分离,自成体系,由校领导直接管辖,扩大运动队自主权,保持相对独立性势在必行。完善和健全纵向子系统的教练员协作制、运动员输送制、经费调拨制、科技信息交流制,横向子系统的学习管理制、奖惩制是实现对高水平运动队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保障。教练员队伍缺乏经验:
高水平教练员大多为“亦教亦训’的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来源单一,高水平训练经验不足,缺乏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等问题。多数人认为教练员专职化是高水平队发展必然趋势;对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聘请高水平教练员来校执教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有效途径。办队经费和办队模式不足:
经费匮乏是高校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教委体卫司《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规定的运动员年人均4千至5千元的标准,多数高校达不到。因此,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把运动队推向社会难向市场,形成经费结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手段。根据经费来源的分析,多数人认为与企业和行业体协联合办队是符合当前实际的办队模式;在经费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高校独立办队是理想的办队模式。学习和训练存在矛盾:
学习和训练时间矛盾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队员实行“双重管理”、“学分制”、延长在校学习年限、减免课程及学分;为队员配备经验丰富的文化学习教师,制定合理的训练和学习计划;以科学化的训练来减少训练时间是当前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手段。生源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的高校走从体工队拉队员的路子,只顾眼前,严重影响了运动队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阻碍了高校竟技运动的发展。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运动员的来源应兼顾运动队的发展和效益,在多渠道并举的基础上重点抓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校自身的一条龙体系。
(二)基本对策 构建训练实施者宏观的智能结构: 在任何训练系统中,训练实施者都是该系统主观能力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不管训练实施者是以教练员个人的形式出现,还是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但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智能结构。一个训练系统训练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训练实施者智能结构的合理与否。而实施训练的智能结构的合理性,是由于这种智能结构满足科学训练需要的程序决定的。由于运动员竟技能力的高度复杂性和综合性,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高科技方法手段引进和渗透,使得运动训练涉及学科门类广泛,专门技术方法繁多。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微观智能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而且精力和时间也不允许。所以训练实施者必须由各种微观智能结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宏观智能结构。高校办队为了提高训练效益,必须依靠体育科学技术,而高校又具备了科技人才优势,因此为高校办队构建训练实施者合理的宏观智能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全讯网|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教委和体委应统一意见把高校有资历、有水平、有能力、善管理的教练员集中到重点项目试办学校,使高水平运动队能快速提高成绩。运动训练必须与体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高校办队坚持发挥科技优势,构建训练实施者的宏观智能班以及发挥运动员的智力优势,核心问题是将运动训练与体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走科学训练的捷径。因此,高校办队的运动训练与竟赛必须与体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多学科、全方位与运动训练实践的广泛渗透和有机结合,使高校办队成为名符其实的科技先导型运动队。高校办队应善于借助社会力量:
高校办队的经费来源有限,且不稳定,而且普通高校在教练人才以及体育科技人才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学校解决比较困难,必须借助体委系统的教练员力量和企业的经济力量。这样可改善办队条件,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运动水平。
三、研究结论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运动队;自组织管理;模式分析引言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郾Haken认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的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也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宗教、学术、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探索自组织运行机制时,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郾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由于这个理论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达尔文和克劳修斯的矛盾(进化和退化的矛盾)问题,因而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化学领域最辉煌成就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学领域。如在我国,杨小军的《自组织理论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和任志新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是将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研究在现代管理中如何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提高本身的自适性;《考试周刊》(2010年第13期)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也阐述了班级管理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刘铭、王东平的《耗散结构学说与医院管理理论》以及蒋笃运、赵桂英《耗散结构理论及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都是利用耗散理论四个特征把管理贯穿于其中的,这些都积极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
1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特征
1?郾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自发地趋于极大,随着熵的增加,非平衡总是趋于平衡态,有序状态会逐渐变为无序状态。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引起的熵的增加;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来负熵。如果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小,逐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1?郾2系统应当远离平衡
在开放系统中,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系统若是在平衡状态下,也会导致有序性的破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也就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1?郾3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成正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曲线型的,是多值解的,其中既有稳定解,也有不稳定解。这说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才可能使系统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1?郾4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系统所处的状态不同,涨落的作用也就不同。对于处在近平衡区的系统,涨落对系统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无建设性意义,而对于远离平衡区的系统来说,涨落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这说明涨落对系统是否有利,要看系统本身是否处于从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下,涨落导致有序。
2自组织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自组织理论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们一种系统演化为自组织的理论框架,即自组织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念所实施的管理,它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不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显然这是组织管理所应追求的。
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并非是一味地提倡管理者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而是更多地去创造条件鼓励人们发现自身的创造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利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要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机构是对实行组织目标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配的结果,即部门化管理。部门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中各项管理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合理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机构能够促进事物的稳步健康发展。
3高校运动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运动队的理论基础。
3?郾1运动队动态开放性研究
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必要条件。高校运动队只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才有可能降低自身的熵。开放并引进负熵是运动队发展的前提。任何组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运动队应该加快与外界交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资源、信息。运动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从人员结构组成、物质条件、训练教育管理、竞技训练组织管理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组织体系,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体系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或高级有序)状态进化,就必须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不断引进负熵,即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训练管理资源。如在教练员的选拔途径上应充分利用体工队的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合同制形式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负责高校运动队全面工作;引进体育院校运动系毕业的学生和国家或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经过培训学习转型的教练员,打破原有的教师引进观念;选派有潜质的教练员外出考察、培训和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练员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等;在运动员选拔上应以体校为重点选拔途径,以重点体校为选拔龙头,兼顾普通高中特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实施“精英工程”,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当然,优秀体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运动训练、项目竞赛配合与协作,甚至与其他运动队的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的过程,都可以增进运动队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运动队开放性扩大主要依赖于运动队管理者的开放意识,管理者主动倡导运动队的开放是保障运动队开放性的主要因素,体育运动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体育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保证其开放性的主要因素。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人才等,都是与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分不开的。
nlc202309022321
3?郾2运动队非平衡态研究
非平衡态是运动队发展与创新之源。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备的条件。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运动队在追求成绩和效益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是确保运动队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运动队要融入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阵营,其竞赛机制必须与国家竞技体育的竞赛机制接轨。如应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改革现有竞赛体制,变集中和固定的竞赛体制为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经常性地参加高档次、高级别的体育竞赛,有关部门应把其参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接轨。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教练和队员会更加努力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会使运动队整体训练水平和质量效率得到提高。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使其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郾3运动队管理非线性研究
普里高津认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所谓非线性系统,就是指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现在仍强调制度惯性影响的运动队管理,而运动队内部不同程度还缺乏这样一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因而不利于多种因素之间的竞争、协同、耦合与和谐,影响着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体制的线性作用机制。由于传统科层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却被行政工作所替代。由于缺乏反馈、监督和上下沟通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运动队广大运动员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无形中丧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技能的创新及体育精神的弘扬。第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运动队办什么专业,开什么项目,按什么模式和目标培养运动员,基本上不是运动队自己能决定的,对社会需求、市场反应、运动专业项目发展趋向以及教练员的看法和运动员的需求考虑照顾太少,这既不利于运动项目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优秀运动员。
3?郾4运动队管理涨落特性研究
涨落机制存在于体育运动队的系统内,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着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接近平衡态的线性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组织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不利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要善于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将偶然因素转化成组织发展新机遇的能力,推动事态发展朝着有利于目标的方向演进。因此,运动队的内部结构、职能和各种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具体,保证内部协同发展,避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内部的相互对抗和削弱,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同时,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细微影响因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好运动队发展方向。如应努力利用并创造条件,使管理朝有利于目标的方向发展,防止相反方向的出现。在运动队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善于运用涨落导致有序原则实现高校运动队的飞跃。根据每个运动队具体情况,制造有利于发展的小涨落,如科研奖励、岗位选拔竞争、冠军龙虎榜等,给每名教练员或队员施加压力,激发斗志。
4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主要从自然科学中
发展出来的理论,它提供了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一般性思维,要把它应用到运动队管理中去,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把它发展成为运动队管理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更贴近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式。
(2)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促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利于个人与组织自我实现的、自适应的管理,它有利于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3)自组织管理的范式与高校运动管理改革的
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体现理论的价值、将研究成果实际地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自组织在高校运动队成为一种显见的有序局面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校运动队相应的内部及外部条件的准备过程,是有利于微涨落导向巨涨落的过程。外部条件的准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运动队本身也要在自组织思维的帮助下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通过提高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队员、知识、服务等)来主动争取外部条件的改善,从而使高校运动队进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责任编辑:赵 环)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4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15所山西高校竞技健美运动队的训练状况、经费投入、运动队管理、教练员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山西大学图书馆查阅了1998年~2012年的《体育学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和《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等多种刊物中关于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现状方面的文献近3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编制关于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的调查问卷, 对15所高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为本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1.2.3 访谈法
与15所高校中的部分健美操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电话访谈、面访座谈, 主要访谈内容为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训练模式、管理形式和激励机制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每周训练时数现状
保证训练时间是竞技健美操运动队保持较高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然而, 当前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每周训练时间不足, 仅有13.33%的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能够保证每周训练7次以上, 甚至有20%的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每周训练时数在2次以下。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运动项目, 需要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 若训练时间不足, 势必会影响运动队成绩。
2.2 经费保障现状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 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经费保障来源于自筹经费及行政拨款的占80%, 如表2所示。由于高校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的专项经费不足, 使得该项运动所需体育场所、运动器材、食品、训练补助均无法得到保证, 影响了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水平的切实提高。
2.3 运动队管理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中, 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管理的具体情况如下:13.33%的山西高校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20%的山西高校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实施了学分奖励制度;13.34%的山西高校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实施各科考试加分制度;33.33%的山西高校严格执行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未对运动员做出特殊安排;20%的山西高校对运动员实施其他学习管理方式。由此可见, 如何促进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良好结合、共同发展, 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2.4 教练员管理现状
教练员在竞技健美操运动训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是提高运动队成绩的关键因素。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教练员管理的具体情况为:在竞争上岗方面, 仅有26.67%的高校健美操教练员岗位实施竞争上岗制和外聘制, 其余高校均实施指派式上岗, 使得岗位人才任用模式陈旧;在奖励管理方面, 53.33%的高校对教练员制定了完善的奖励措施, 其中发放奖金的高校占26.67%;在培训管理方面, 有66.67%的高校依靠教练员自我提高, 仅有33.33%的高校依靠参赛交流、外派培训、参加科研研讨会等途径提高教练员素质。由此可见, 山西高校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管理在竞争上岗、奖励管理和培训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
3 山西高校中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管理策略
3.1 建立系统的训练体系, 解决学训矛盾
对于高校而言, 其运动训练的持续发展属于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竞技健美操运动也是如此, 所以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且系统的训练体系, 这有助于解决学习与训练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组建长期的竞技健美操运动队, 可以进一步确保训练全面、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首先, 应当保证竞技健美操运动有充足的训练时间, 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 1周应至少有7-8次左右的训练, 每次训练的时间长度可控制在2小时以内, 最为重要的是, 应始终坚持, 不要中断训练半途而废。同时, 在临近比赛之前的几个月需要进行整体集训, 可在集训的过程中, 适当增加训练次数和运动量;其次,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可从动作难度、运动员的耐力和力量等方面着手,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样有助于运动员在真正比赛中超水平发挥;再次, 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的训练原则。可按照队内成员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最为合理、可行的训练内容和计划, 在训练中应严格执行训练计划, 切忌为了提高技术水平而增大运动员的负荷量, 这样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2 保障教学经费充足, 拓宽办队思路
通过对各大高校办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 资金短缺是影响健美操队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为此, 当务之急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凭借学校自身的政策扶持, 另一方面则是要解放思想、积极转变观念, 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 各大高校可以与健美操有关的行业达成互惠协议, 如运动休闲业、体育俱乐部等等, 借助这些企业的赞助增加训练及参赛经费, 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以此来改善相应的训练条件;其次, 高校还可以选择走与体校和企业联合的道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 高校与体校或是企业进行联合办队能够使各自的优势和专长获得最大程度地发挥, 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 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体校学生的升学问题, 而且还能使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校企联合则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这种方式可谓是一举多得。
3.3 完善运动队管理, 健全学习、训练制度
首先, 应当加强对健美操运动员的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如下内容:学籍管理、奖励措施、学分制管理以及毕业出路等等。除了要抓好运动员的学习生活之外, 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借此来培养其对健美操的献身精神, 积极鼓励他们继续从事健美操运动, 同时高校也应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推荐优秀的运动员到体育俱乐部或是合作企业中就业;其次, 高校应当加强对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的管理。大部分进入高校的运动员, 在文化课的学习上都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较大, 从而使其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基础课程学习, 为此, 高校应给运动员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文化课教师, 使他们学习、训练两不误;再次, 应建立健全训练制度, 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高校应当为运动员安排专用的训练场所, 这有助于提高训练质量, 同时应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训练积极性。
3.4 强化教练员管理, 提高竞技健美操训练效果
首先, 根据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开展情况实行教练员竞聘制度, 设置专职教练员岗位, 明确教练员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确保健美操运动队的训练效果。积极组织教练员职后学习和岗位培训, 重视对教练员的监督管理, 不断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其次, 增强教练员的工作能力, 促使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科学规划训练内容, 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保障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实现;再次, 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引入到教练员管理中来, 使激励政策与教练员的薪酬、职称挂钩。落实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激发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尤其对于在健美操比赛中获取名次的教练员, 要加大奖励力度。
4 结论
竞技健美操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 在系统训练和竞赛安排方面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而高校拥有师资、科研、教学、运动员队伍等资源优势, 通过开展科学训练, 能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健美操人才, 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训练水平。所以, 高校必须重视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开展, 通过建立系统训练体系、拓宽办队思路、完善运动队管理、强化教练员管理等管理措施, 充分发挥竞技健美操的积极作用,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为培养出优秀的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创建良好的训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学斌.四川高校竞技健美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2]苍鑫鑫.浅论高校竞技健美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科学 (教师版) , 2013, (1) .
[3]朱美珍.大学生竞技健美操的特点、创编与训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5
考生须知
高考招生自主招生招生计划高考招生简章高考保送生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北京高校招生高水平运动队统一测试考生须知,2018北京高校招生高水平运动队统一测试考生须知
一、报名条件
符合《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北京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报名条件,年龄不超过22周岁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试。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以上证书者,或近三年内在全国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凡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必须提供与高级中等教育相当的学习证明和成绩单,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招生院校对其资格进行认定。未经资格认定的同等学力考生不得报考。
二、报名 考生须在高考报名资格确认时,持中学证明及有关部门颁发的体育运动成绩证明、等级运动员证书,到所在区高校招生办公室办理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测试手续,证书复印件备查,区高招办要加强报考资格审核,严格依据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综合查询系统”核实考生运动技术等级,并对网上核实结果进行截图保存。考生所持有的运动员等级证书项目应与报考的高水平运动项目一致,并留存。按区高校招生办公室要求打印《北京市2018年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登记表》、《北京市2018年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测试表》考生须认真填写获得等级测试项目。各区高校招生办公室将测试表、登记表及报名册于2017年12月29日前送交市高校招生办公室。经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审查合格后,由区打印《北京市2018年高水平运动员准考证》。在考前由区高招办负责将其发给考生。
三、体育测试
我市高水平运动队选拔测试由全市统一组织。凡报考项目在统一测试范围之内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市统一测试,在测试合格的基础上由招生学校考核。只参加学校测试而没有参加全市统测或统测不合格的考生不享受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市统一测试
测试时间:3月24日 测试地点:北京体育大学 测试项目:报考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武术、羽毛球、跆拳道、网球、棒球、垒球项目的考生须进行统一测试。
测试手续:考生携带体育测试准考证和测试费
测试结果:分为A级、B级和C级,A级、B级为合格,C级为不合格。招生学校测试
招生学校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需要制定本校体育测试项目、标准和选拔办法。测试项目、时间、地点、选拔人数、选拔程序、录取办法等内容将通过招生简章向社会公布。全市统一测试结果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公示,招生学校测试合格且签约的考生名单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违规处理
如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规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执行,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追究法律责任。
四、填报志愿
取得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须参加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及填报志愿。高水平运动员和其他考生一样按照相关规定和办法参加高考,在特殊类型批次填报志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按要求选择填报本人已被认定为高水平运动队特长生资格的院校志愿。考生志愿由本人填写,招生院校和招生主管部门不得干涉。
五、录取
体育专项测试合格的考生须参加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8年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及招生项目情况,以教育部当年公布的为准。本科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数控制在国家核定的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
对体育专项测试合格,文化成绩达到本科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由北京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审核后向考生志愿学校提供档案。
对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专业培养前途且文化课成绩达到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5%的考生,高校确定的此类考生入围公示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计划的30%。
所有高水平运动队考生由招生学校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
六、单考招生办法
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称号之一的考生,可申请参加文化课单独考试。
相关考生与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共同参加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文化课考试。具体事宜以教育部当年文件为准。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训练;课程管理
1研究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回归教育本源的倾向和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使命,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育人夺标”的竞技运动训练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虽然历经26年的发展,但在训练课程管理体系至今尚处空白,其训练课程缺乏相关理论技术支撑,目标定位不准,层次模糊,没有形成“竞技育人”的核心理念,忽视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求,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特点,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为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训练教育课程管理体系,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改革及全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院校(88所)、教练员和部分主管学校体育领导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个案考察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相关高校训练实践课程理论支撑,训练课质与量均得不到保证
查阅近百篇的相关文献资料,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管理现状研究的文章占90%以上,关于高水平运动训练教学管理的文章约占2%,关于高水平队制度建设的文章占3%左右,而针对如何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体系,至今尚未有人进行专题研究。调查发现,涉及到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方面的首要问题均是训练不系统,45%以上的学校不能保证长期训练,45%的运动员成绩得不到提高,10%的运动员成绩下降。没有具体的训练目标和体系;部分运动员把上大学作为一个跳板,进校后拒绝参加训练或消极训练。由于未形成有效训练课程管理机制,80%以上的承办院校均存在着训练管理难的共性问题。
312训练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大学生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生理成长旺盛期,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最后阶段,然而竞技体育训练不仅是对人的身体、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更多情况下是带有风险的训练和比赛。我们提倡科学训练,但是超负荷的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场上瞬间的千变万化,给运动员造成伤病事件在所难免,目前,我国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在对待运动员因训练导致的身体伤病问题上,约95%的学校没有明确管理制度和解决办法;因伤病给大学生运动员带来学习和生活的困扰,造成了一部分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对训练失去热情和信心。所以,缺乏人文关怀训练管理,已不适应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发展。
313高校运动队训练课程未执行学校课程管理规定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不占学分的达867%,有学分规定的仅占133%,但在执行训练课学分时,仅靠口头承诺,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管理规定,所以,多数院校的训练课学分形同虚设,教练员既没有对运动员平时训练课考勤的评价,也没有最终的考核评价成绩,高水平运动员学籍档案未显示运动训练竞赛学分,高水平运动员毕业时,只要完成规定的文化课所修的学分即可拿到毕业文凭和学位证。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课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中来,而缺乏训练学分约束机制,导致了多数运动员学生进校后不想继续训练或训练课消极怠工,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14训练课目标定位不准,层次模糊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频发的文件中提出,大学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目的和目标之间距离太远。训练目标定位均以为学校争光,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目标,这样的训练目标与我国大多数院校现有的竞技体育水平差距很大,相反造成多数院校重视招生,轻视训练过程中的育人因素,同时出现了急功近利为少数人服务倾向,忽略了大学竞技体育教育“育人夺标、全面发展”指导思想。训练目标的过高或过低都将会直接影响到训练课的效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例如,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仅分布在10所大学,仅占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院校的37%。所以,只有建立大学竞技体育分层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调动学校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315运动员训练竞赛学分与文化课学分的转换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分的规定已基本成熟,但运动员训练竞赛学分规定相对滞后。有的学校把运动成绩好的学生训练比赛学分与学习文化课的学分相融合,以运动训练成绩代替文化课的学习学分,而有的院校则把不训练的运动员学生,以普通本科生的学习文化学分代替训练学分,这样的学分规定均不符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第八条要求。该条规定:高水平运动员必须按照学校制订的训练和参赛计划,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对入学后无特殊情况,擅自不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校按学籍管理制度进行相应处理。在训练课程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是十分严谨,确切地说基本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管理体系。
nlc202309030133
316训练课缺乏“竞技育人内涵”,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竞技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竞技体育仍然存在着重结果(金牌)、轻过程(教育)的倾向,以致人们的竞技观念还停留在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成绩和物质奖励“物化”的层面上,忽略了“以人为本,育人夺标”全面发展的研究。反思我们大学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训练课依然没有摆脱“金牌至上”的思想。例如,教练员认为能够出成绩的学生就带,感觉出不了成绩的就不带;运动员能够得到教练员欣赏的,教练员就培养,否则就得不到教练员的指教。因此,训练育人,因材施教在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课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目前,70%以上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教学工作量已按照其它课程教学工作量同等对待,但是缺乏训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评价。
32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课程的管理与实践
321运动训练课程指导思想
针对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以及我国高等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训练应“以大学生运动员身心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夺标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理解体育发展规律,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逐步完善学校运动队训练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和校际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
322训练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质量及人才培养现状,训练课程目标应分三级培养目标:
一级培养目标:强化提高学生运动员专业训练能力及素养,参加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世界大学生体育赛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级培养目标:通过竞技训练课程,进一步挖掘学生运动员体育潜能,参加国内高校体育系列竞赛活动,为学校争光,从而提高学生运动员在社会当中的自身价值。
三级培养目标:面向所有体育特长生,以训练育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训练态度;以大学校际交流体育竞赛活动为平台;以广泛推扩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较高体育素养的合格人才。
323训练课程教学方式
采用训练实践教学与训练理论相结的方式(包括运动训练综合理论知识、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并根据训练科学规律,采用区别对待原则,掌握人体生理机能发育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训练竞赛手段,不断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和运动水平。
324训练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相关规定,教学计划、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要求,本、专科高水平运动员的总学时数和总学分数与普通本、专科学生的要求相同,其中专业文化学时数和学分数占60%,运动训练、竞赛学时和学分数占40%,运动训练、竞赛学分、专业文化课学分均不能相互融通。根据大学普通本科生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一般平均约为165学分,因此,我们换算训练课程的总学分为66个学分;其中综合训练理论课占2学分、专项技能训练课48学分(每学期按训练课要求,达到合格标准者可得8学分)、比赛学分占16学分〔全国大学生单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得10学分,第二名得8学分(依此类推为7、6、5、4、3、2)。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相应名次,获得学分在此基础上加倍。获得省大学生运动会前六名分别得学分为6、5、4、3、2、1〕。如果因伤病或训练水平影响,不能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需要从事学生群体竞赛组织工作,帮助各院系或学校组织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或辅导普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每学期可得5学分。
3241综合训练理论课内容与学时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2学时)、运动训练目标定位与实施(2学时)、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2学时)、运动疲劳与恢复(2学时)、赛前运动心理训练与控制(2学时)、赛场技战术安排与预案(2学时)、运动训练与营养(2学时)、体能训练与专项成绩的关系(2学时)、非体能类因素对运动训练的影响(2学时)。之所以安排综合训练理论课内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并使学生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从而增加学生对专项运动技战术训练深刻认识以及比赛的自我掌控与把握。
3242运动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每年训练48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2—3小时,共训练12小时—18小时,根据比赛周期而定。
准备期训练:(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般综合素质训练、一般专项技术与体能训练、技术风格的培养与训练、规范技术与个体差异训练。
竞赛期训练:专项身体素质与体能训练、战术意识训练、战术能力训练、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配合训练、赛前心理训练、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训练、技术创新与战术创新训练、实战模拟训练。
恢复期训练:保持基本体能训练,根据前期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训练,赛后修复生理机能及心理疲劳训练。
325实践效果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检验,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训练成绩也有了新得的突破,近三年来,在国家级比赛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线运动队学生共获得5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35人次在各项比赛中进入全国大学生比赛前八名;二线运动队伍的学生在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得36枚金牌;三线队伍的学生在校内群体竞赛组织活动中,充分施展了自身的运动技能,发挥了组织运动竞赛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并实现了自身价值。在他们的带动与组织下,2011-2013年我校学生年均参与校内外阳光体育系列赛事活动的人数达约2万人次,参赛人数达我校在校生的83%以上,把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有效促进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nlc202309030133
4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程管理体系尚处空白,普通大学生竞技训练课程缺乏相关理论技术支撑及实践检验依据。需要进一步研究普通大学生竞技训练课特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运动训练课程体系。
(2)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课程指导思想尚不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竞技育人的核心主题,这不符合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因此,树立以“训练育人”为课程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训练课程目标与管理,根据运动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训练特点、思想认识等,采用个人诊断与教师诊断相结合,最终达到个体训练课程与团队训练课程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3)把运动训练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经实践证明,设置目标分层培养,分层管理,因材施训,扬其所长,发展特色,不仅提高了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而且充分施展了其自身的运动技能,培养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4)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训练“应以大学生身心健康第一,训练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大力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和校际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为核心,争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46
〔2〕杨铁黎,宋尽贤,刘海元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12(6)
〔3〕马永红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行制度分析与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18(5):65-68
〔4〕刘海元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呼唤战略性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0(1):34-36
〔5〕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31-34
〔6〕王文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方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5):104-107
〔7〕张新萍,杨茜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特色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42-44
〔8〕张瑞林,刘铮,周利民等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会报告〔C〕吉林长春:2011,8
〔9〕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9-117
〔10〕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6-101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7
1运动队管理的目标模块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战略目标制定时, 应考虑如下因素:根据运动项目成绩分布情况, 结合自身优劣因素, 重点支持有竞争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的运动项目;定期对各运动项目开展的市场收益进行评估、调整, 投入经费合理分配;确定该项目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其相关的盈利模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如下因素:根据多年战略计划制定各运动队本年度竞赛目标;教练员向运动训练主管部门递交运动员人数计划、参赛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主管部门根据比赛时间和场次安排制定运营方案;主管部门定期跟有关部门协商比赛运作、媒体转播等商业活动。
2运动队管理考核模块
SESSION C的考评历时6各月, 由基础部、事业部 (SBU) 和执行总裁 (CEO) 三个环节来完成, 且由顾客、同事、上级、下级进行“360度考核”。通过借鉴SESSION C的考评方案, 制定了如下运动队考核工作方案。1月, 基础考评, 基础考核应是全员、全面的“360度考核”。“360度考核”来自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训练科研人员等多方面的考核反馈, 涉及的内容应涵盖:基本素质、业务能力、诚信问题、竞赛和训练目标等。2月, 训练主管部门的总结, 包括运动训练监控反馈、运动训练的起始状态和目标诊断、经费使用情况总结、商业化运作情况等, 然后做出运动项目的经营变更、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岗位异动、运动员选材方案等决策, 提交学校有关部门审议。3月~5月, 开始实施更大范围的议程, 由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总结, 评定训练主管部门领导的业绩, 对上一年业绩进行简明扼要的评价, 讨论领导团队的建设问题, 如对领导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估, 决定对领导团队进行高级培训和必要的岗位异动等。6月, 考核结束, 调整完成。
3运动队管理基础结构模块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 软件设施的完善程度一般弱于硬件设施, 尤其是价值观坐标定位和诚信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中“诚信缺失”问题较为常见, 如:运动员隐瞒实际年龄, 贿赂裁判或对手, 过分追求待遇而罢练、罢赛, 赛场上辱骂对手或裁判, 服用兴奋剂等问题;教练员为了追求功利而蒙骗、鼓动运动员服用兴奋剂, 跟运动员发生经济纠纷等问题。有学者认为诚信缺失的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根源、社会根源、政治根源和法制根源。面对诚信缺失问题, 我国学者提出诚信重构的对策, 其中包括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和体系, 通过对守信和失信的奖励和惩处, 让“诚信无价, 信用有价”成为社会共识, 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法制等多种手段来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4运动队管理的过程工具模块
“3+2”管理模式的过程工具主要是“群策群力”的行为模式和“六西格玛” (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9997%) 的过程品质。
4.1 群策群力的行为模式
“群策群力” (WORK-OUT) 是建立在一线人员最了解工作的理念上, 提倡员工的通力合作, 旨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向人们授权, 摧毁和消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官僚主义”的决策过程126-128。根据WORK-OUT的行为模式, 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在商业化进程中, 应广泛听取运动员、教练员的意见, 敢于颠倒传统的领导层“高高在上”格局, 这样就更能减少行政干预, 有利于运动队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和经济效率;管理层在做出一个重大决策时, 应发挥民主, 让各层次的成员参与进来, 讨论产生合理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提高工作的效率。
4.2 运动队管理的质量品质
竞技体育商品属于服务类产品, 其质量监控涉及的方面较多, 本研究针对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的特点, 仅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3个方面来探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质量”品质。
摘要:根据“3+2”管理模式的原理, 对该模式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论构建进行探讨。在目标模块上, 分析了运动队战略计划制定时应考虑的管理因素;在考核模块上, 强调运动队管理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采用“360度考核”的方法;在基础设施模块上, 根据竞技体育领域诚信缺失的现状, 应用“诚信程序”的方法来建设运动队的价值坐标体系;在过程工具模块上, 应用“群策群力”的行为模式和“质量品质”监控模式来提高运动队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360度考核,诚信,质量品质
参考文献
[1]唐桂黔.竞技体育产业化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7 (6) :19-20.
[2]王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职业化、院校化发展动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6) :29-38.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8
当前, 我国经教育部批准有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共有272所, 河北省有6所, 其中有燕山大学 (排球) 、河北工程大学 (田径、篮球、健美操) 、河北农业大学 (田径、排球) 、河北师范大学 (篮球、排球) 、石家庄经济学院 (足球、攀岩) 、河北传媒学院 (足球、健美操) 。河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是从1986年开始的, 最初有10所高校有招生资格, 原则上要求招运动员的人数为当年本校招生人数的1%。自2005年我国重新审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后, 河北省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逐步减少, 直至当前只有6所高校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由于有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减少, 加上省内大多高校自身竞争力不强, 在招生政策上也没有优势, 使得省内大量优秀学生运动员不断流向其它省市, 导致河北省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大幅下滑。另外, 就河北省当前有资格招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对其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管理运作来看, 其在办队形式及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来源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以上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是导致河北省高校整体运动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
(一)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及办队形式。
河北省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大多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招收省体工大队退役运动员;二是降分招收业余运动员;三是招收有一定特长的高中生。这三类运动员的招生比例大约为1:3:6, 通过不同途径招收的运动员在运动水平与文化水平上各有所长, 一般来说运动水平与文化水平成负相关, 即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其文化基础大多较差。三种不同途径招收的运动员中有一定特长的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 学习压力也较小, 其在训练与学习的时间上能较好协调, 所以他们在运动水平上的可塑性最强。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形式, 从考察的6所高校来看, 其形式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办队。这些高校从招生、组队、人员编制、队伍管理、训练比赛到经费开支都由学校自行解决。这种办队形式, 虽然学校负担较重, 但对于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非常有利, 同时高校良好的人文气氛也非常有利于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课程设置及学习与训练的安排。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课程设置是为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目标服务的, 根据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课程设置目标应是: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 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重返社会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当前, 河北省所有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都要求运动员坚持文化课学习, 运动员只有修完所有的学分后才能毕业。他们的课程设置与普通生大多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对于少数必修且较难的课程采用统一编班进行学习, 实际上还是为了降低运动员能通过这些课程的考试“门槛”, 其它绝大多数课程还是和所在学院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学习。而当前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体校或专业队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较难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 由于他们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 使其文化知识结构不系统, 其文化基础相对普通大学生差距较大, 很难跟上学习进度, 实际学习效果较差, 很容易使运动员失去学习兴趣, 放弃学习。
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相冲突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着许多高校的难题。河北省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在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产生冲突时, 都强调要以训练为主, 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学校统一安排辅导或自学后准予考试, 因为比赛不能按时参加考试的, 学校统一安排缓考。对于那些在省级以上比赛当中取得较好名次的, 其成绩评定给予优惠政策, 个别学校对一级以上运动员或有重大比赛的学期给予免考。以上政策虽然减小了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习上的压力, 但并不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全面发展, 容易造成运动员毕业后的真实文化水平较低。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 学校也没有重视他们一般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 毕业后很难充分发挥他们体育专业方面的优势,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就业困难的现状。
(三)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师资 (教练员) 状况。
教练员是运动队训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对运动队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队水平。就调查来看, 当前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大多为体育部教师兼任, 专职教练员一个没有, 而且带队教练中有过专业运动队经历的只占7.5%, 没有专业运动队经历但大学是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占20%。由此可以看出,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没有经历过专业队训练, 其在专业训练上的体会及对于比赛中的心理调整、临场指挥等方面会存在先天上的不足。另外, 由于带队教师大多都带着学校的公体课, 平时教学的任务也比较重, 接受专业教练员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所以大多教师对体育教学非常内行, 但对于专业训练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相对匮乏,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带队水平的提高。在对教练员的奖励方面, 各学校也不尽相同, 有的学校按其所带队员的成绩进行奖励, 有的学校则不论成绩如何, 对所有的教练员给予相同数目的奖励, 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也不能与学校职称晋升和评优挂钩。这种现状不利于调动教练员们工作的积极性。
(四)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及场地设施。
经费、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开展运动队训练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是制约高校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河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的拨款, 极少有企业赞助, 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也是从学校体育经费中拨出, 用于训练的经费相对较少, 而且大多数高校更新场地设施的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 这种现状导致了高校训练场地、设施等陈旧落后。经调查了解, 当前河北省高校中只有75%的高校场地设施和器材能够满足正常训练的需要, 还有25%的高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正常训练, 总体来看,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相应项目的场地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办队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河北省有招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数量过少, 且能招的项目也少, 像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这样一些在省内非常有影响力的高校都没有招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 整体上处于偏下水平;二是管理体制从外部形式上看比较完整, 但具体到不同学校的各部门间的协调相对复杂, 同时对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三是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性, 文化课的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冲突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四是教练员中有专业训练经历的较少, 也没有组成不同项目的教练员团队, 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 同时对于教练员的激励机制也不完善;五是部分高校经费比较紧张, 训练场地设施相对匮乏。六是竞赛体育制不健全, 学生的比赛机会过少, 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训练水平也难以有效提高。
三、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从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必须采取宏观上把控和微观上调控相结合方式。如外部管理在宏观上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 制定省内相应的管理政策法规 (如招生、竞赛等) , 对省内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进行整体的目标定位, 依据河北省体育文化特点和不同高校的地域及人力资源优势等来选择不同的招生项目, 从整体上有计划性地确立一些重点项目, 对于那些有实力办高水平运动队但还没有取得招收资格的高校, 省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协同相关高校共同努力去争取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而外部管理的微观调控则体现在怎样去实现办队目标、怎样去确立哪些重点队伍、省内不同项目比赛的组织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依据不同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管理不仅体现在外部管理上, 对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同样需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宏观上我们要依据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 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目标来进行管理, 在这个总目标下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体育优势为学校争得荣誉, 带动学校体育文化更好地发展。如在课程的设置上, 宏观上整体要求不同专业学生运动员都要修够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微观上则可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其自身优劣势来设置相关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那些与专业不大相关又有难度的课程可免则免, 或改为选修课。如学法律专业的学生运动员, 则可适当把数学、英语等科目改为选修课, 另可加设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竞赛与管理等一些选择修课, 这类课程对学生运动员实用性较强, 使其毕业后不仅有法律方面的专长, 还能继续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在校内管理的其它方面同样需要宏观上统一要求, 但具体到各个环节上, 则需根据不同项目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在微观上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
(二) 市场化发展的物质保障机制。
运动队的市场化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凭借运动队的自身优势, 依靠新闻媒体、企业公司、体育广告经纪公司等中介作用, 把高水平运动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以大学生群体消费为依托向社会消费辐射, 形成社会参与运动队, 运动队服务社会的发展局面。目前, 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投入, 这种只依靠行政拨款的运行机制不可能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 其自身能取得较好的收益才是保证高水平运动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市场化管理可以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形成经费结构的多元化, 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可给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 市场化的管理还能促进更多比赛的举办, 这样也可给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比赛的机会, 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 提高其运动水平。因此, 高校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 而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也必然要走社会化, 市场化的道路, 这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动因。
(三) 规范合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是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环节, 这要求要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制, 其主要包括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组织机构, 设立专门的监督和评估组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行进行监督, 规范管理者、教练员、学生运动员间的关系, 形成相互激励、相互监督和约束的管理机制。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招生、人员的聘任、竞赛的组织、奖励办法等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使各因素间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四) 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从其本质上说是对评价对象作出的价值判断, 评价与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价主要包括对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评价、对教练训练水平的评价、对运动员训练态度及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评价。高水平运动队的正常运转需要全面合理的评价。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不能只是管理能力的评价, 还要对其政治素质等进行评价;对教练员的评价也不能只是对其训练效果与指导能力进行评价, 还要对其训练态度、行为品质 (师德) 等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运动员的评价也不光是对其运动水平的高低进行评价, 还要对其学习态度、品德、进步度等进行评价, 即不仅注重智力因素发展的评价, 同时也注意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评价。另外, 评价机制必需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使评价的目的不在于为了评价而评价。
(五) 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讲, 任何管理都应该运用激励机制, 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激励机制用于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 主要作用是引导系统内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则必须协调激励结构, 协调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者、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河北省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激励, 制定了各种针对比赛成绩和名次的物质奖励措施, 也有对运动员进行学分的奖励。以上这些措施对调动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目前普遍用于高水平运动队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物质奖励和只重结果奖励的层面上。例如只依据最终的比赛成绩发放奖金, 这种简单的激励手段忽视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没有考虑到中间变量, 所谓中间变量主要指行为人的主观因素 (包括意图、愿望、行为目的、过程和计划) 。也就是说奖励不能只看比赛结果, 还要考虑运动员的主观因素的需求, 如运动员积极参加训练可以得到奖励, 通过认真训练成绩大幅提高也可以获得奖励, 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则更要奖励。当然, 奖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物质奖励也可以采用学分奖励和精神奖励。此外, 激励还应从社会心理观念出发, 既要考虑个体激励, 也不能忽视对群体成员的激励, 既要有物质刺激, 也不能忽视精神激励, 要经常对运动员、教练员的情境进行动态分析, 做到激励过程阶段化、持续化, 力求使运动员个体需求的满足与系统总目标之间达到一致化。
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 对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开展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在其管理体制、招生及办队形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经费来源及场地设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建设河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创新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邱燕.高水平运动队目标管理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顿志强, 毛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课程设置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3].杨剑, 孙仁德.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邢峰, 梁建.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9
竞技体育向高校发展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要。在我国高校组建和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中, 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的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 不断探索以大学为基地、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纵向与中小学衔接的多种组队形式,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型模式。各高校在国家教育部门《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课余训练工作评估办法》、《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等相关文件指导下, 不断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场地设施的管理。重视高校田径教练员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练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为促进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建设向有序、积极、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30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教练员管理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目的旨在, 提出我国高校办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管理存在的不足, 借鉴美国成功经验, 为提高我国高校田径队训练与竞技水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中国30所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东南大学等) 曾获大运会优异成绩的高水平田径运动队, 及美国30所高校 (Alabama University、Arizona State University、Arkansas University、Florida University、Kansas University、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Texas University等) 曾获NCAA田径赛优异成绩的高水平高校田径运动队。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光盘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200余篇。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 设计了中英文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邮件发放和电子邮件发送调查问卷的方法分别了解中、美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教练员。
(3)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就一些问题走访了有关的专家实地考察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 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相关数据, 运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美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管理的比较
(1) 中美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选聘方式。
上图表明, 中国高校田径队教练员多数采取聘任制 (占63.33%) , 除少数有多年训练经验的专业教练员或教授担任教练外, 大部分由中国大学体育院系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组成, 缺少高水平的专项训练实践和长期指导高水平的工作经历, 还有部分高校采取任命制 (占36.67%) , 任命在职的体育教师为田径队教练。美国大学的教练员大多是专职的, 全部实行聘任制。对于教练员人选的学历和职称并不十分看中, 重要的是工作经验和背景, 能否训练出一流的运动员。这些教练员中有些本来是有自己专业的大学生田径运动员, 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练或兼职教练, 并继续进修体育的有关课程, 这种双学科人才具有成为优秀教练员的良好素质。
(2) 中美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奖励方式。
对于获得优异成绩的田径队教练员中国高校主要是将其带队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占66.67%) , 教练员通过获得高一级的专业职称, 得以提高收入;其次学校还安排教练员进修 (占40%) , 以及通过发放奖金、设置专门教练员岗位提高教练员工作与指导训练的积极性。
美国高校对于获得优异成绩的田径队教练员的奖励主要是设置专门教练员岗位 (占100%) 、发放奖金 (占86.67%) 和安排教练员进修 (80%) 。美国高校除注重物质奖励外, 更加注重精神奖励, 将带领队伍获得多次优异成绩的教练员名字命名为高校新建田径场的名字, 用以纪念优秀教练员, 弘扬田径体育精神, 激励为体育事业拼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3) 中美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惩罚方式。
中国各高校对田径教练员的惩罚制度, 46.67%采取解除雇佣合约其次16.67%选择撤除职位, 而存在30%的高校未采取任何惩罚制度。在访谈中了解到, 任命制的教练员大都兼上体育课, 即便所带队的田径运动员成绩不好, 只要坚持上好体育课, 对工资和职称的提升影响不是很大;而被聘用的田径教练员多是兼职的, 集中在少数的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身上, 使得我国高校的教练员缺少竞争, 客观上不利于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教练员在训练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智。
而美国, 86.67%的高校采取解除雇佣合约作为主要的惩罚制度, 撤除职位80%和降低工资63.33%同样为高校的惩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大赛中教练员必须为学校争创佳绩, 否则很快就会被解聘。良好的名利地位促使田径教练员们自觉地努力训练和钻研业务, 因此教练的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
4、结论与建议
美国教练员管理是聘任制, 除物质奖励更注重精神奖励, 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中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教练员管理采取任命制与聘任制, 但制度不够健全。我国应该全面建立高校竞技体育教练员聘用制, 实行教练员责任制, 允许聘任社会上优秀的教练员到大学执教, 完善激励与惩罚机制, 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促使教练员主动提高业务水平以达到提高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水平的目的。
摘要:竞技体育向高校发展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30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的管理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目的旨在, 提出我国在高校办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实践中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不足之处, 借鉴美国成功经验, 为体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美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比较
参考文献
[1]丛林.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北京高校为调研个案[J].体育与科学, 2006.
[2]毕红星, 付革.比较与反思:深度剖析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J].山东体育科技, 2005, 6.
[3]兰馨.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7.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10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WSR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各试点高校勇于探索, 积极开展运动训练, 使高等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 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虽然成绩非常明显, 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不足, 特别是要认识到当国家开创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之后, 高水平运动队组织训练管理体制上的不足。不论是“联办型”、“自办型”还是“混合型”组成模式, 我国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管理均处于各自为战、独立运行的情形下, 更多地依赖教练员或是规章制度的强制性约束, 还没在综合考虑运动队各组成因素的基础上, 形成并提出具有普适意义的、规范化的科学组织管理模式,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
WSR系统方法论是以系统管理的全面效果为核心, 以W (物理) 、S (整理) 和R (人理) 为核心, 充分考虑到系统管理中的各项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 为我们反思和重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2 WSR方法论
WSR是物理 (W) —事理 (S) —人理 (R) 方法论的简称, 它既是一种方法论, 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该方法论以东方的哲学观为指导, 同时吸收西方系统方法的思想。由于其观察和分析问题, 尤其是观察分析带复杂性的系统时, 体现其独特性, 并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 国外学者把她与TOP (Technical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personal perspective) TSI (toalsystems intervention) 一起称为整合系统方法论并大力推广。[1]
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系统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结构
WSR的三维管理理念, 贯穿于整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部门之间。下面笔者给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实现结构。考虑到各个高校具体情况的不同, 这一具体结构在各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具体管理实践中可能略有变化。
图2显示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系统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总控中心为发动机, W物理物资设备子系统、S事理规章制度子系统和R人理人力资源子系统三者紧密联系、互相支持, 组建成一个超循环系统。艾根的超循环理论是在研究了大量系统演化发展的规律之后, 认为系统内部要素组建成超循环的方式, 将最有利于系统保持演化发展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可持续性, 超循环理论为我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包含多个循环在内 (至少有一个是催化循环, 即能够依靠自身产生的催化剂自组织演进) 的超循环[2], 不仅仅能够容纳其它任何模式所不能容纳的信息量, 更主要的是在超循环的组织形式下, 系统能量能够有效地加以会聚, 被整个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加以利用、多次利用, 从而在整体上表现出自复制、自适应、自进化的功能特点, 为系统更为丰富多彩的演化提供组织形式上的支持。以超循环的形式构建起来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证明了这一点[3]。因此,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要想在W物理、S事理和R人理等要素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耦合, 使运动队建设中的信息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共同利用, 也应该借助于超循环的形式。
图2所示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三维管理模型, 将W物理物资设施维度、S事理规章制度维度和R人理人力资源维度更为紧密与关联地耦合在一起,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直线关系, 而是通过超循环体现出更为复杂的、多向的、非线性的关系。而在多向的联系之中, 竞争与协同的威力也将体现出来, 每一个维度的优点都能被超循环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其它维度所利用, 从而相互增进, 导致整个高校运动队的功能不断增强, 结构不断优化, 而任何一个不能跟上超循环运转步骤或要求的维度, 都不得不改变自身、调整自己以能适应这一系统, 而通过调整仍然阻碍超循环发展的实体, 必将被由拟种[4]发展成的新实体所取代。图中的总控中心, 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总控中心, 既是一个行政机构, 又是一个逻辑中心。它由计算机系统及时分析和处理来自W (物理) —S (事理) —R (人理) 三个维度的信息, 并综合整个运动队建设的整体效益下达指令, 推动三维的整体发展。与传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以教练员为核心的推动机制相比, 这一机制显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也更加有效。
4 结论
WSR系统化管理模式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合理的, 在实践上是成功的、可行的, 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水平。将普通高校的体育管理系统划分为W物理物资设施, S事理规章制度和R人理人力资源三个较为完备的子系统、可以理顺管理的思路, 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通高校高水平管理的总体系三维结构更能符合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系统进行管理, 可以使管理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产生“1+1>2”的系统效果。WSR系统化管理模式下, 对三个子系统的管理思路与试验方法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很难解决的问题, 效果是显著的。这也说明, 要想解决好现代普通高校的体育问题, 就必须注意引进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5 建议
5.1 为提高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水平, 更多的普通高校应该试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系统化管理模式。
5.2 每一个教练员与体育管理者都应该学习WSR系统科学理论, 并将它不断地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
5.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WSR系统化管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这一模式创造性的使用, 将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不断的填充进来, 使这一模式能够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国志.从运筹学到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86.
[2]艾根, 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曾国屏, 沈小峰,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59.
[3]E·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闵家胤,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102.
新形势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出路 篇11
摘 要 随着高校开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展二十余年来,其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困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旨在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建议,经过对举国体制与“体教结合”的博弈过程中,认为让高校运动队走出困境首要也是最关键的对策是转变指导思想、放弃唯竞技体育至上的战略,竞技体育成绩下降的过渡期,再加之确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最终达到出台开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初衷。
关键词 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 转变思想
一、前言
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随后1995年国家教委又提出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道:21世纪世界各大洲竞技体育走学院化道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正如世界上一些体育强国,他们全都将培养后备竞技体育人才的任务纳入教育体系,西方国家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实就是“体教结合”的高级阶段,从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由高校进行最后阶段的培养与管理。将运动员培养体制从体育系统中剥离出来,交由教育系统来完成,是一种公认的理想模式。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的反思
从高校运动队的构成来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体制发生了扭曲,违背了当初的初衷。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变为接收职业竞技运动员,反过来想想,国家最初决定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意图无非是希望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业余竞技体育人才为职业竞技体育输送人才,可现在要不是专业运动员在高校挂名为高校打比赛,要不是那些没能进入到国家队的专业运动员。这样的高水平运动队不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吗?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们派出几乎全部是国手的代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这骄傲的背后不该有些反思么?日本记者曾质疑我们的运动员到底是“国家队选手”,还是“大学生运动员”,被投以异样的目光后,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这样的胜利有何意义?
首先,我国的经济水平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我国无法完全复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培养模式。其次,具体来看,由于我国发展校高水平运动队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系统运行机制,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保障机制跟不上都是现阶段遇到困境的原因。最后,我国实行的举国体制的弊端逐步凸显,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完全转变,这点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三、转变指导思想是高校办运动队的唯一出路
“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它可以保证政策制定的正确性”,这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一句话。正如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无论具体的措施如何,最首要的是解决指导思想的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采用的是举国体制,并被一直延续至今日还在发挥着作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是举国体制,那么可以说,我国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金牌至上”。不可否认,举国体制曾经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弊端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举国体制是否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组成了体育的主要部分,当年,奥运争光计划的指示: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提出这样的政策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现状怎能适应新环境。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远远领先,而反观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滞后,这种不平衡造就了我们无论拿多少块金牌,也只能是体育大国,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
从开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政策的颁布可以看出,国家还是愿意让教育系统为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做出贡献,既然这样,就应该从源头上做出改革。国家应该自上而下的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衡量、定位我国体育的价值取向,逐步削减举国体制的功能,转变竞技体育至上的陈旧观念,大胆舍弃一部分金牌,忍受竞技体育成绩的下滑。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博弈,让教育系统成为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后盾,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体制,只有这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才能得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竞技运动的角色缺位——大学生[J].中国学校体育.2013(8):8-9.
[2] 贾玲,王庆斌.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5):115-120.
[3] 丘乐威,许陈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1):115-118.
[4] 张燕,郭修金.体教结合的实践审视与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20(5):108-111.
[5] 王超,潘耀滨,王永盛.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4):98-102.
[6] 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31-34.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为契机, 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 人们对现代竞技体育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举国体制”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我国竞技体育产生重要影响, 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体实力的提升, “举国体制”已不太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一些业内人士将目光投向了高校, 即开展大学竞技体育。高校有雄厚的专业师资, 有较好的场地器材, 有强大的科研设备和科技力量为体育做有力依托等凸显优势。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论证, 1987年4月9日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 确立了将普通高校作为招收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阵地。内蒙古自治区从1987年, 由当时内蒙古师范大学一所院校招收田径、足球、篮球、排球4个项目, 发展至今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5所院校, 共招收田径、足球、排球、篮球、摔跤、柔道6个项目。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管理, 对内蒙古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来说, 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许多困难和难题在发展中必然会发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竞技体育, 特别是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绩, 为内蒙古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 主、客观因素存在的诸多问题还严重地影响着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
2 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2.1 生源类型及管理情况调查分析
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学籍均由所属学校统一管理, 但学习、生活、训练等方面的管理, 由运动员的现状所决定。5所院校的招生类型一般分为三类:A类是运动员大学生, 这类运动员是专业队现役运动员。他们仅仅拥有大学学籍, 但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特征。甚至没有进过教室、没有经历过教师授课、没有参加过除比赛以外的任何学校集体活动、没见过同学。他们只是在专业队训练, 代表自治区参加比赛, 同时完成学校交给的比赛任务。从实质上讲, 其真正的身份就是专业运动员, 大学只是一个概念。这类运动员在5所院校中占6.5%。从培养人才方面讲, 高校没有尽到培养人才的责任。从参赛身份上讲, 应受到质疑, 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存在着, 不进行文化课学习, 只参加比赛的大学生;B类是大学生运动员, 属于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他们的学籍、学习、生活、训练等内容都由学校各部门分散管理。这类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往往已无处可挖, 从高校为国家培养、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看, 没有培养价值。但从培养体育专门人才角度看, 这类运动员有多年的运动经历, 有很强的技术、技能。进入高校进行理论深造, 既解决了退役运动员的工作压力, 也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有一定的社会培养价值。但问题是, 由于学校培养方向的偏差, 有一部分退役运动员没有机会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深造。这类运动员占2.4%;C类是校园大学生运动员, 这类运动员包括业体校运动员和普通高中学生运动员。他们的学籍、学习、生活、训练等内容都由学校各部门管理。这类运动员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符合国家招生主方向。从运动潜力上讲, 虽然运动成绩较前者差, 但年龄小, 接触专项的时间较短, 只要基础扎实, 就有可能完成向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任务。这类运动员占91% (表1) 。
2.2 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现状
对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内蒙古5所院校有两种形式: (1) 随班学习, 体育部单独管理。 (2) 跟班学习, 联合管理。但从实践效果来说最合理的还是第二种形式, 跟班学习, 联合管理, 原因在于运动员在班集体中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专业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 学习气氛可以较浓厚的感受到。运动运在班级体中感受到了关怀、温暖, 集体荣誉感也会增强, 有利于他们在各方面都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这种管理方式。在教育厅体卫艺处对5所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了各自的高水平运动队领导小组。虽然领导小组涉及到分管各个部门, 如教务处、校领导、学生处、体育部、后勤处等, 但高水平运动队没有受到五所高校针对专门制定政策性文件、管理办法。管理领导小组即不配合也不分工。高水平运动队遇到的, 如专门器材的购置、奖励措施、课程的减免等相关问题的出现, 竞训部门还需去各部门协商解决。因为管理办法和政策性文件没有出指导, 意见不统一, 立场不一致的情况屡次在各部门出现。问题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解决, 致使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效率降低。调查得知, 学校自己办队为主, 体育系统联合办队为辅是五所院校办队的主要模式和办队方式。平时对运动员的管理过于分散, 办队的模式过于单一, 运动员的学习由各院系分散管理, 训练由教练员分散管理, 住宿由后勤公寓管理科分散管理, 医务监督、伙食处于无管理状态。合理化管理制度没有形成, 管理体制均不完善。
2.3 学分管理
据调查了解, 学生的学分管理均由各学校教务部门统一管理, 毕业标准采用学分制。A类运动员的学业成绩由运动员“在校”期间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大小、运动等级等因素决定。B类和C类运动员的学分要求与普通学生相同, 只是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上有所区分。目前分为两种获取方式, 一般采用在实际考试分数上不同程度给予加分;另一种做法是参赛的运动员及格分+成绩分=学业成绩。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做法是, 参赛运动员实际参加考试成绩开根号×10+10=学业成绩。不管哪种方式, 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都给予适当的倾斜。
2.4 管理人员对高水平运动队持有态度调查分析
管理人员对运动队的总体评价能够折射出领导阶层对高水平运动队总体管理水平的认知程度。在对待训练重视程度中调查得知, 5所院校都表示重视整个训练周期, 但在实际实施过成中, 只是对赛前集训期和竞赛期进行营养、伙食等方面的投入, 对准备期没有任何形式的经费投入。准备期是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 准备期的训练质量直接影响或直接决定着比赛成绩。准备期是年度训练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 但为什么5所院校在这个重中之重的环节没有任何投入, 原因很简单, 准备期周期长, 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 没有能力重视。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 5所院校中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偶尔对教练员小范围的有过培训, 且没有短期或长期的培训计划。其余的4所院校从未做过培训工作, 也没有短期或长期的培训计划。所以在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中还延续着原先上学时老师教给的训练知识, 再加上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形成近亲繁殖的恶性效应。面对这种局势, 主管部门没有给教练员创造进步和提高的机会。各高校主管部门对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关心程度不够。
5所院校中, 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偶尔对运动员有过医务监督, 其余4所院校没有采取过任何形式的医务监督措施。可见, 学校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的资料和依据几乎为零。管理者对教练员总体评价上看, 还是比较满意的。对运动员的学习问题上, 5所院校均表示加强监管, 说明院校主管领导对运动员的学习持有正确的积极态度 (见表2) 。
3 结语与建议
(1) 招生渠道单一、招生质量偏低、招生范围小、没有生源培养机制等问题限制着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发展。 (2) 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标准, 不科学的宏观调控影响着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3) 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单一, 经费的匮乏满足不了维持运动队的基本需要。经费问题成为了内蒙古高校竞技水平发展的巨细瓶颈。 (4) 内蒙古4所院校均没有长期训练的后勤保障、医务监督、运动员伙食、运动损伤医疗等基本条件。是影响内蒙古高校竞技水平整体不高的重要因素。 (5) 内蒙古高校尚未具备自身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条件。必须重新研究、制定并切实落实保证4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达到预期和长远目标的各项措施及其管理办法。 (6)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培养机制的建设, 把握全局。切合实际的制定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目标。落实能够保证4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各项措施及其管理办法。 (7) 建立有教育系统特色的训练基地,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加入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链条中, 建立学校系统的后备人才, 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培养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 (8) 落实后勤保障工作, 有条件的高校长期设立运动员灶, 保证运动员的训练营养保障。 (9) 建立医务监督服务部门, 定期对运动员进行常规检查, 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确保运动员的伤病医疗。
摘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它同时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内蒙古五所高校, 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科学结论:内蒙古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存在意向性问题;经费严重不足和经费来源单一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级主管部门没有一套合理有效地管理方法, 使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刘海元, 胡永南.再论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J].体育学刊, 2004, 27 (4) .
[2]王亮, 裴伟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关系”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7 (1) :17-19.
[3]方奇, 周建社, 李吉雄.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7 (4) :21-23.
[4]池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指导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 :17-19.
[5]张明强.美国高校竞技运动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集, 2004 (1) .
[6]王波, 陈杰.中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0 (1) :26-31.
[7]王永盛《.美国、中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