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2024-05-10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共7篇)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1

管理工作是优秀运动队的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经常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运动队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集体的“战斗力”[1,2]。许多优秀运动队都曾提出过“向管理要成绩”、“管理出成绩”、“管理出金牌”等一系列口号。现阶段,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优秀运动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的科学管理,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观点,对于改善和提高优秀运动队的管理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优秀运动队管理的指导思想

1.1 坚持全面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支优秀的运动队是由管理人员(教练员、领队)、运动员、辅助人员等组成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中各要素的不断完善及相互配合的不断默契,促使其“战斗力”不断增强[2]。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以往人们对优秀运动队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运动员管理的研究上,忽视了对教练员、领队、辅助人员等的研究,这是不全面,也是不正确的。对优秀运动队管理的研究,应该坚持全面的、系统的思想,既要研究运动员的管理,又要研究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管理。既要研究对他们的管理,又要研究他们的自律。因为,在事物的发展中外因和内因同时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1.2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每个运动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矛盾的主次地位、主次方面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相互转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清主次、重点,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过程中,还要兼顾非主要矛盾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发展。例如:现在的中国女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队员的伤病与球队出成绩之间的矛盾,而当前的重点就是下大力气恢复球员的健康,为今后的比赛取得好成绩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兼顾中国女排的形象,在当前的比赛中尽量创造好成绩。

1.3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运动队中如果成员的积极性不高,那么,一切措施、目标都难以施行和实现。因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内外因都起作用,但它们的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可见积极性的重要程度。对优秀运动队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管理可以充分体现对被管理者的信任、赞赏和谅解,使被管理者有被重视、被尊重的满足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管理者要从根本上改变仅仅将被管理者视作管理对象的传统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实施弹性和刚性相结合的管理办法[3]。管理过程中,要求不断观察被管理者个性的发展,及时地调整管理行为,选择合适的管理办法,以此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2 优秀运动队管理人员的管理

2.1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

优秀运动队中,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对领队、教练员的管理(在队内,领队也具有对教练员管理的责任)。要求优秀运动队的上级主管部门成立一个监督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管理运动队管理人员的思想变化、工作情况等等。具体应该做到:

(1)加强运动队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人是生活在现代社会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时刻都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激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优秀运动队也毫不例外。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运动队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促使他们爱岗敬业的必备条件,也是促使管理人员间默契配合的基础[4]。

(2)加强运动队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监督。

监督领导小组要经常对运动队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修改,工作方法的选择、手段的应用等进行监督管理,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实用和结合实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弯路和错误倾向的发生,培养他们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能力。

(3)定期对运动队管理人员工作进行评价。

监督领导小组要定期对运动队管理人员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工作的开展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并通过与运动队管理人员对评价结果的认真分析,找出优点与缺点,提出工作建议,有利于管理人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职工作。

2.2 管理人员的自律

自律是一个管理者不断完善自己,把外界的压力变成内部动力,并开展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通过自律来提高工作中需要的各种素质。

(1)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一个管理者协调人际关系、开展思想工作和树立自身榜样的前提和保证。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工作中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知识素质。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管理者应掌握的知识如:公共关系学、体育管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社会学、教育学等等。现实中,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3)能力素质。

表达、沟通、协调、组织、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备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理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具有一定感染力、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正确处理好运动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运动队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能力要求具有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去开展工作的才能。所有这些能力需要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己才能获得。

3 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管理

3.1 对运动员的管理

一个优秀运动队优异成绩的取得,是靠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来实现的。所以,对运动员的管理非常重要,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竞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灵活有效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运动员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运动队的各级管理者对运动员都负有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对运动员要大胆要求和严格管理,按时提醒他们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提高顽强拼搏作风和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2)文化学习的管理。

在现代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稳定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加强文化学习的管理,不仅是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训练科学化和运动员智力训练的客观要求[5]。

(3)训练和比赛的管理。

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科学管理,是运动员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训练的质量和比赛发挥问题。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人体多种能力极限水平上进行的,只有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一切困难,使训练和比赛取得最佳效果。

3.2 运动员的自律

运动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把平时刻苦训练化为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要求加强日常生活和体育法规方面的自我约束和管理,模范带头遵守有关规定。

(1)日常生活管理。

运动员的日常生活管理是人们天天讲、天天抓的问题,但许多优秀运动队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乒乓球队、足球队等等,出现多起个别队员打架斗殴、酗酒、夜不归宿等现象,严重干扰了运动队的正常运行,给运动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成绩带来了影响。要求运动员加强自身管理,严格遵守运动队的作息时间等规章制度。

(2)体育法规约束。

随着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发展,对运动员的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6]。如:为了谋求不正当的物质利益,运动员在比赛中弄虚作假,搞“君子协定”,出现假赛行为;由于比赛身体对抗激烈,运动员容易情绪激动,甚至情绪失控,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攻击对手或裁判;为了在比赛中创造“好成绩”,服用兴奋剂,违背了赛风赛纪,也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求运动员对自己严格要求,遵守体育法规。

辅助人员是运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队医、营养师等组成。对他们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运动员起到榜样作用,以及为运动队取得好成绩服好务。另外,辅助人员不断加强自律也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新的理论知识,注意知识的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运动队优异成绩的获得起到坚强后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宫士君.竞技篮球制胜系统的研究———兼论中国男女篮制胜要素状况[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2]孔庆鹏.关于优秀运动队全面建设的若干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5):25-37.

[3]吴九桂.优秀运动队的人本化管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97-98.

[4]李贵宝.领队与运动队管理的重要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1):39-40.

[5]林丽珍,等.运动队管理研究[J].体育科技,2005,26(4):64-67.

[6]薛明陆,等.“热炉规则”在控制优秀运动队管理制度失效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5,26(3):253-254.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2

【关键词】运动队;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工具

1 前言

运动员肩负着攀登体育高峰为国争光的重任,承担着向体育强国迈进和推动社会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以运动员为主体的运动队则是特殊的人才群体,从事的是不懈追求、永无止境的事业。这个群体应在其成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持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并为特定目标而制订规范、进行各种活动;各成员之间有稳定的交往,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他们集体商议计划或决定,自觉为实现群体目标做出努力,但同时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运动队是人的组合,是由种种社会关系结成网络的人构成的特殊组合,为保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该组合具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各成员之间必须在心理上相互联系,活动中相互配合,行为上相互影响。

运动队的管理是指为了保证运动员(队)能夺取运动最佳成绩所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运动专项和身体素质训练、保健恢复和医务监督、思想道德素养和作风的培养、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营养服装和出行交通等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运动队的管理要紧密围绕运动训练中心展开工作,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下,遵循运动规律,不断改进组织管理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本文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工具三方面对运动队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思考。

2 我国运动队管理

2.1 我国运动队管理的沿革。从时间上分,我国实行过3种具体的运动队管理模式,1985年以前,我国主要实行领队负责制,1985年以后,主要实行主(总)教练负责制,2001年后部分项目开始实行队委会制[1]。3种管理模式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种强调领队的政治领导作用,第二种突出主教练业务上的全面指挥权。第三种是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其更重视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整合全队资源,也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运动队管理模式。

2.2 我国运动队管理模式的类型与特点。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队,2005年10月总局竞技体育司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运动队存在的管理模式大致可细分为以下八种类型:队委会(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队委会领导下的)总教练负责制、(队委会领导下的)领队负责制、领队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领队领导下的队委会负责制、领队主教练分工负责制、业务部领导下的领队主教练分工负责制、队委会(外籍教练)负责制。

3 运动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运动队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的信息化、知识化。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运动员思维和行为方式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

第二,管理方式的挑战。管理方式的挑战:现代社会组织管理正从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统治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

第三,管理专业化的需求。管理从一种不需要任何学习的纯经验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从所有可能的角度进行规范分析和评论的活动。管理成为社会经济和个人生活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它的触角伸的更远。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组织和活动可以脱离管理的范围。

第四,管理理念的人本化倾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以科学管理的兴起为标志的。

第五,管理对象的多元化。在经济一体化和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体育从业人员(运动员、教练员等)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作为人类知识、信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的总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谈、生活及工作方式。

由上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影响到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的理念、方法、管理者素质等要素,同时影响到每一个运动员和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对时代特征的客观认识,将为采用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4 运动队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4.1 管理理念

4.1.1 以人为本。运动队是以运动员为主体的特殊群体,对其的管理归根结底为对人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动队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4.1.2 全面均衡。全面均衡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运动队由管理人员(教练员、领队)、运动员、辅助人员等组成,他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中的各种要素通过不断完善与相互配合,使有机整体得到发展和提升。

4.1.3 自我完善。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团队或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需的核心能力就是能敏锐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进行自我完善。

4.1.4 思想教育。贯彻落实思想教育的管理理念,应该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坚持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发挥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又调动运动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真正使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对运动队管理的作用亦如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两者均旨在增加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竞争力。思想教育已渗透到运动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在成为新形势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团队科学发展的重要引领;正在成为弘扬体育精神、深化运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运动队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是提升运动员的思想品质。加强运动队文化建设,从政治思想、训练比赛、学习生活和道德风尚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培育运动员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使他们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更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促进了运动员自身的全面发展。

4.2 管理机制

4.2.1 沟通机制。运动队的管理者,不仅要处理好日常工作,更要时刻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

4.2.2 激励机制。激励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是通过管理和服务,尽可能满足运动队集体每个成员的需要,使每位运动员始终处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争取优异成绩。

4.2.3 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除了激励机制外,还应该存在约束机制,以防止制度失效现象的产生。

4.2.4 保障机制。为使运动员解除后顾之忧,助其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运动队应针对运动员的个人需要,建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退役安置等保障机制,确保运动员各种个人利益得到维护。

4.2.5 合作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人才队伍思想观念陈旧、方式方法传统、缺乏经费支撑等问题。

4.3 管理工具

4.3.1 信息技术。现代运动队的管理涉及的人、财、物等信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要求我们在运动队的管理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管理工具进行信息管理。

4.3.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用和开发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事配合,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4.3.3 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指通过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达到一种互为诚信、相融相生和同频共振的效果。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

5 结语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运动员逐渐走上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从竞技体育中脱颖而出了一批批优秀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中有些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外形条件以及十足的个性,使得他们在公众面前魅力无限。在运动员无形资产商业化操作的今天,这些优秀运动员成名后纷纷开始了无形资产的开发,有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当然也有例外。2005年1月26日,当游泳中心宣布奥运冠军田亮被开除出国家队时,“田亮事件”燥极一时,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各方评论纷至沓来。透过现象揭示整个事件的本质,“田亮事件”背后反映的是谁拥有运动员无形资产产权的问题。由于我国运动员是在“举国体制”下,由国家培养出来的优秀体育人才。在此过程中虽然运动员本身是有天赋并能够自觉的努力训练,但国家也为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运动员无形资产的产权理应归国家所有,体育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权利。当体育管理部门的垄断利益与运动员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便有了此类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和运动员商业价值开发模式的研究来揭示此类问题的实质,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中美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

2.1 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和训练体制

2.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和训练体制

我国运动员训练体系是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组织原则,在全国从若干项目着手,开始建立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从小抓起,选拔培养有前途的儿童、少年,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逐步提高,形成一个基础大,顶子尖的人才宝塔(如图1)。这一培养体制分三级,分别为初级训练形式、中级训练形式和高级训练体制。姚明、刘翔、田亮、郭晶晶等许多知名优秀运动员都是在这个体制中走出来的,这在商业价值开发火爆的今天存有隐患。

在这个体制中,一旦拥有了运动员身份,也就意味着可以享有国家的免费培养,但同时也丧失了部分的“人身权利”和“选择自由的权利”。运动员是“国有资产”,是国家大力培养的结果。更不用说奥运冠军,他们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在体育走向市场化、职业化的今天,在运动员无形资产产权划分、产权归属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矛盾,市场化发展受到阻碍。

2.1.2 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训练体制

美国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校内外俱乐部、企业培养等训练形式培养运动员的。运动员走一条小学———中学———大学———俱乐部或职业队的道路。美国的学校体育开展较好,规范的比赛通常从初中开始举行,并从中发现体育人才。成绩好的学生逐步考入高中、大学,而大学则用奖学金来吸引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入学。美国的俱乐部是私人办的。学校的体育教师发现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就告诉家长,让家长在社会上找私人俱乐部,请一些有名望的教练员对其子女进行训练。企业俱乐部基本上是集训高水平的运动队。在这种运动训练形式下运动员是自己出钱培养自己,运动员各种利益的所有权均属于运动员自己,与国家无利益冲突。这种运动员培养体制和训练体制适应了市场化发展趋势,有利于运动员进行无形资产的开发,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问题。

2.2 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脱离

2.2.1 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脱离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择

由于体教分离以及指导思想的单一性,我国运动员已成为独立于广大学生之外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其负面作用又反过来影响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独立出来的运动训练虽然有利于科学系统训练,但体教分离的一个明显缺陷在于训练和学习的不能兼顾,运动员难以在运动与学习之间及时做出选择。当运动员发觉自己没有进一步提高成绩的可能,再返回学校学习已为时过晚。我国不少运动员均遇到了这种“鸡飞蛋打”的结局。同理,有些长期在学校的学生即使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但如果错过了最佳的运动训练培养期,再去从事专业运动训练也很难成为优秀运动员。

美国青少年运动员的首要身份是普通大中学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美国绝大部分职业选手都经过正规的大学或高中教育,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与普通学生别无两样。他们的运动训练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种体教结合的体制保证了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所有学生运动员或学生面临的机会是等同的,这就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情况对个人的前途做出较正确的估计并及时在学习与运动中调整自己的侧重点,从而在二者中确保其一,不至于出现“鸡飞蛋打”的局面。

2.2.2 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脱离影响了后备队伍的规模

我国专业运动员共有近20000人,这已包括全部的一、二线队员和一部分最有希望的三线运动员。其余为业余体校运动员,人数估计在20万左右。一些项目的一、二线运动员加起来只有几百人,无法形成竞争所必需的人才梯队。我国体育后备队伍规模不大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与竞技训练相脱离,加上运动员退役后出路不理想和传统思想观念如“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育。因此,我国运动员的选材面实际上很小,实际上并未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优势。美国的体制不是由国家规划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但几乎所有的有运动能力的学生运动员都是美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所以美国运动项目后备力量的规模是极其庞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扩大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规模,同时国家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设施的改进和学生体质的提高,节约社会资源,节省资金的投入,有利于实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双赢的局面。

3 对中美两国优秀运动员成名后进行无形资产开发产生问题时解决途径的比较

3.1 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名后进行商业价值开发的模式

当前我国存在的比较典型的成名运动员商业价值开发的三种模式:

我国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商业价值开发模式有:

“姚明模式”是由姚明聘请经纪人队伍全权打理个人事务。虽然这种模式纯属私人行为,但因有中国篮协和美国NBA方面认可的经纪人参与,各方有所约定,所以运作大体正常。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足球、篮球等已经实行了职业化的体育项目,这些运动员可以通过转会等形式,使得他们个人的产权比较个性化。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很好地处理了运动员与国家的关系,是逐渐与国际体育明星管理接轨的一种过渡模式。

“田亮模式”则属于很模糊的私人委托形式,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也没得到游泳中心的认可,由此很容易和体育管理部门产生矛盾。由于沟通不畅,以至运动员的某些行为违反了管理部门的规定,因而出现了“田亮事件”这类问题。

“刘翔模式”又完全不同于以上两种,刘翔没有私人经纪人,他的商业运作完全由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负责。刘翔在市场开发方面的收入,当然也完全按相关规定处理,因此,这是一种完全的“公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乒乓球、田径等一些没有走向职业化道路的运动项目上。它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这些现役运动员的所有商业活动是由所在的项目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运动员从事商业广告的收益,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接受并参照《社会捐赠(赞助)运动员、教练员资金、奖品管理暂行办法》分配。这套管理办法是国家体委于1996年颁布的,这种分配方式是否就是百分之百合理呢?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是发展中的事物,它的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十多年已经过去,而我们却依旧按此标准处理着今天市场上出现的具有时代性的问题,我们能做到与时俱进,能做到妥善解决问题吗?有关部门的运动训练专家们还要转行从事管理营销、市场开发吗?

3.2 美国优秀运动员成名后进行商业价值开发的模式

外国选手如乔丹、索普等,他们多是自己出钱训练、比赛,为了养活自己、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他们必须在成名后自己找赞助拉广告。多数的运动员拥有自己的经纪人队伍,或交由经纪公司统一打理。所得收入归个人所有。当产生经济纠纷时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美国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运动员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在他们成名后进行无形资产开发时,也是自己寻找机会。这与他们的成长道路相适应。当出现纠纷时,他们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3 中美两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开发模式的优劣比较

体育明星的商业开发是否应该全部交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呢?显然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商业开发和市场运作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是竞赛、训练和行政管理专家,但不是商业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就其水平而言,可以说“训练竞赛是专业的,市场开发是业余的”。大多数成员缺乏媒体协调、公共关系、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市场运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很难满足体育市场发展的需要。一些明星的商业价值开发出现问题,明星个人固然需要检讨,体育管理部门也应该自我反思。

明星私自聘请行不通,管理部门大包大揽也有弊端。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允许明星聘请职业体育经纪人,和相关职能部门签订分配等具体协议,共同开发市场,并逐渐过渡到美国运动员商业开发模式,以市场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实现国家利益与运动员个人利益双赢的局面。

由于我国的体育法制度尚不完善,国内目前无完整的关于体育无形资产保护方面的立法,尤其是对体育明星无形资产保护方面更是欠缺,无专门的体育明星无形资产保护的法规与条例。经资料收集,结果显示:姚明转会时,篮管中心参照的是1996年出台的文件。体育法规的落后程度可见一斑。体育立法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国家对体育明星管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美国的体育立法很完善,运动员进行无形资产开发遇到纠纷时,依靠法律完全可以解决。

4 建议

4.1 完善体育立法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法律体系相对不完善,不能适应竞技体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现行《体育法》应该逐步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明确界定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法律身份,明确运动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运动员的运动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规范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退出机制,规范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性使用行为,使“田亮们”的类似问题,有规范的法律操作标准和处理依据。

4.2 对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应逐步与国际接轨

我国竞技体育必将逐步走上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这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运动员的管理也必将逐步的过渡到“姚明模式”。从商业价值开发的角度讲,“姚明模式”是市场操作成功的典范,为何管理部门不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规范对运动员的管理,允许运动员在不影响运动训练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开发队伍。其实在各个事件中,争论的焦点还是产权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逻辑来说,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整个过程都是国家投资,自然国家就是运动员无形资产产权的拥有者。国家拥有了“产权”,使得相关职能部门不顾运动员个人利益,不论分配原则是否合理,完全强加于运动员。运动员一旦行为出格便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管理。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产权”问题的解决,而进一步加深了各方矛盾。当然,对运动员个人来说,他们没有能力与政府职能部门抗争,只能接受处罚,但这并不是说运动员从心理上也服从了他们的管理。这种手段对国家来说,国家失去了一名优秀运动员,对运动员个人来说,失去了为国家效力同时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双方利益均受到损失。

有必要逐步完善体育明星的经纪人队伍,在不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状态的情况下,更好地对运动员的无形资产进行开发。目前我国政府已做到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不直接干预市场的运行,政府充当着调控者的角色。在体育内部的职能部门为何不能转换角色,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呢。建立一支专业化商业开发队伍,更好地开发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实现国家利益与运动员个人利益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4.3 要重视运动员的学校教育过程,走体教结合之路

通过前面比较论述我们发现,将学校体育视为体育训练网络的起点有利于保证运动员学习和训练兼顾,当运动员发现运动成绩无法提高时能够继续从事文化学习,不至于“鸡飞蛋打”。运动员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既有利于对竞技项目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运动员退役后更好地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使得学校、社会和俱乐部能够联合培养运动员,将学校视为运动训练网络的起点,有利于扩大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体育设施的重复浪费。政府部门应转换角色,改政府投入、政府管理为政府监管。在市场化、职业化的今天这将更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适应市场化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赵芳.我国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的相关问题[J].体育学刊,2004(2).

[3]唐俊,姜君利.体育市场化改革中的产权问题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4).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6).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4

一、招生管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招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高效的招生管理制度和方法, 对高校运动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包括5层管理, 在这5层管理中, 国家教育部的政策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方向的依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则起监督作用;学校部门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工作起审核把关作用;学校体育部门的任务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项目的设置;而高水平运动队的主教练则是招生工作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来源大致分为三方面:一是地方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尖子;二是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 这部分运动员中有年龄较大不适宜继续留在专业队训练的老队员, 也有提前退役但仍有培养前途的年轻队员;三是在训的专业队队员但挂所在高校的学籍, 这部分队员往往是利用训练之余上课或离队后学习。既然学校运动队队员都是选拔出来的, 对队员的选拔是否科学, 这关系到学校运动队的整体素质, 因此, 我们要科学地选拔运动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选材呢?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在总结女排姑娘们的经验时说, “作为运动员, 是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的。”各种运动项目对身高、体型和其他条件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 在培养运动员时要特别注意选材。但光有身体的先天条件还是很不够的, 还需要具备后天的条件, 如主观努力, 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影响, 个人性格、气质的培养等。没有这些条件, 特别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 就不能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的同时, 又有主观努力, 成功是必然的。中国体育史上, 何英强在1987年打破了56公斤级抓举世界记录, 成为中国历史上以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名大力士。有人将他的成功归功于先天的“三能”。但他自己对此曾做了哲理性的回答:“最多一半是先天的, 一半是后天的。”总之, 在运动员的选材中, 我们考虑运动员的先天素质, 同时也要注重运动员意志、气质的考核, 只有这样, 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中才能勤学苦练, 这样才能造就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训练管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培养和训练优秀运动员, 需要多年的努力过程, 经历若干训练阶段。从科学选材开始, 经过启蒙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提高和发展阶段, 到创造和保持优异成绩的最高阶段。而上述各个阶段, 各横断面, 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在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必须进行有条件的全面科学训练。竞技体育训练的实践说明, 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 如同世界其他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才能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的积极性, 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不平衡、管理不配套的情况较为严重。特别在训练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松散的问题, 不能坚持长年训练和系统训练, 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缺乏长远目标管理, 把比赛作为训练的唯一目的。现行的管理模式无法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练员应根据每年度的竞赛计划和运动员学习任务、学校所在地季节、气候特点、比赛任务, 结合各个队员的不同情况, 把握运动量的分寸。训练中, 有高潮, 有低潮, 有时“把弦拉紧”, 有时又“把弦松开”。同时坚持全年系统训练。一般按照竞赛任务、时间来划分全年训练周期, 如单周期双峰、双周期双峰等。运动员训练的量、强度, 由教练员分别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袁伟民同志曾指出:“教练员要遵循运动员的成才规律, 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 处理好教学关系。”因此科学的训练管理是决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多出优秀运动员和快出成绩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违背了运动员的发展规律, 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竞技体育中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 在训练中, 教练员安排的运动量如果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负担量, 那么, 将引起人体机能的病理变化。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反而有损于人体健康。由于有的教练员盲目进行超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 致使一些有才华的运动员因伤病过早地离开体坛, 有的保持优异成绩的时间如昙花一现。由于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知的。所以在运动队训练管理中, 一方面要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 掌握和遵循科学知识, 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 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遵循生理的、心理的、技术的、战术的发展规律, 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获取优异成绩。

三、思想管理———遵循事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事物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其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表现为事物的结构。其外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事物的功能, 其内部的作用与外部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的。要使一个系统获得更好的功能, 不仅要提高系统单元的素质, 而且要在一定数量单元之间, 建立最优化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保持系统的整体性, 并具有相当功能的内在根据。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结构, 就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的变化。优化的排列组合, 必然迸发出更大的功能。例如中国女排1986年参加的第十届世锦赛上, 在更换主教练和老队员退役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五连冠的好成绩, 靠的是整体的力量, 即团队的一致, 配合的默契, 串联的技术等。技战术的熟练配合, 要以思想、意识上的团结为坚实基础, 要努力消除队员之间, 特别是助理队员之间的隔阂。中国女排在这方面曾创造过成功的经验。每一名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 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而是一个团队, 甚至是一个国家。因此在平时的管理中应培养运动员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助、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优良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在管理工作中, 应注重培养运动员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训练和比赛中, 应教育运动员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激励斗志, 坚定信心, 发挥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优秀运动队管理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 而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绝对不仅仅是个人的因素, 团队协作、相互帮助和鼓励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种集体因素、团队因素往往成为能否取胜的关键。在运动员之间也应该提倡互相关爱, 在一个集体中只要充满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其成员之间心理就会相融, 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 运动队的凝聚力将得到增强, 在竞技体育严酷的优胜劣汰面前, 这一点对于运动员的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总之, 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优劣与运动队的成绩密切相关。新时期对运动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主动适应形势, 采用科学方法, 使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志武, 宋子英, 等.体育哲学纵横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2]茅国华.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的管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项立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控制[J].体育与科学, 1997 (1) .

[4]单涛.论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沈阳休育学院学报, 1998 (3) .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5

1、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安置现状

我国退役运动员近30万,其中,真正就业难的是专业运动员中运动成绩不够理想,文化素质差、除专项运动技术外,并没有掌握其他技术、技能的运动员。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编制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在湖南等8个省区,处于待业状态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比例达到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左右,其中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21年之久,从中基本能反映出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现状。

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渠道分为组织分配、上大学、自谋职业三种;组织分配的人数从1998-2002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组织分配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25.7%下降到2002年的7.6%,上大学人数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7.9%下降到2002年的2.1%,通过自谋职业和其他渠道就业的运动员也是逐年减少,退役运动员就业率直线下降(表1)。

2、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原因的分析

2.1、文化水平低

我国培养运动员的模式沿袭前苏联“体校—专业队—国家队”模式。90%的运动员从少儿时期便投入专业训练,每周进行训练30-40小时,随年龄增大、运动成绩要求的提高,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上运动队实行封闭式管理,造成与文化素质相关的各种能力低下。

2.2、工作技能不全面

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大多数人只懂得体育训练,而没有掌握其他方面的技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技能,这就使得退役运动员没有第二职业技能,为就业增加了难度。

2.3、总体人数多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累计总数已达到30万。

2.4、就业渠道少,期望值过高

我国退役后运动员安置渠道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组织解决;二是采用货币补偿、自谋职业的方式就业;三是运动员上大学读书。运动员是个特殊的群体,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只是片面的强调所做出的贡献,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超出了社会的接受能力。

2.5、伤病现象普遍

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运动员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使绝大多数运动员多多少少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病。这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就业,有些工作由于伤病的原因运动员不能胜任。

3、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安置的对策研究

3.1、实施“体教结合”

实施“体教结合”,坚持科学的训练同时,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开展文化教育学习,保障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确保运动员训练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把与运动员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3.2、开展就业辅导工作

开展运动员就业辅导工作,帮助他们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地定位自己,为找到适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建立运动员保险制度

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完善伤残、失业保险制度,保障退役运动员权益、解除其后顾之忧。

3.4、鼓励继续教育

运动员长年从事训练、集训或比赛,文化课的学习不够系统。运动员退役后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其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可以通过组织推荐、自考等方式进入各大高校进行全日制教育学习。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4、结语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体育强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寻找适合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的渠道和方法,制定运动员退役安置办法和标准。加强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鼓励运动员退役后进行其他职业技能培训,体教结合,不断提高退役运动员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每一名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梁燕,邱江剑.运动员退役就业要有时代感[N].南方日报,2006-04-11.

[2]“邹春兰们”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OL].http://sports.sina.com. cn,2006-09-08.

[3]刘仁盛,高慧.运动员退役安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09-3.

[4]孙莉莉,郭艳娇.对我国运动员退役归宿问题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1).

[5]运动员退役就业要有时代感[N].南方日报.http://www.sina. com.200604-11.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6

关键词: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很多人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和刺激, 而随着登山户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登山户外活动。但随着近年来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事故人口死亡总数的明显上升, 给登山户外运动爱好者敲响了警钟, 且每次山难事故发生后, 其救援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很多, 同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财力、物力的浪费, 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于是登山户外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

一、登山户外运动概述

户外运动最早兴起与18世纪末阿尔卑斯山区的登山运动, 盛行于欧洲各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兴趣爱好的追求, 尤其是近年来, 很多人将登山户外运动纳入自己的爱好中。登山户外运动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它将旅游运动以及人际交流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健康的户外运动方式。户外运动还是集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地区特点为一体的新型行业, 是一种休闲娱乐并考验自己的活动。

二、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思考

(一) 登山户外运动应急预案设计

登山户外运动应急预案设计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是应急管理工作中首要考虑的问题。预案设计是在登山活动之前提前设想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 并制定有效的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预案设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登山户外运动产业特点和实践经验等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具有针对的对各种突发事件事先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 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以便有效、迅速且有序的解决登山中遇到的突发情况, 减少登山运动中因为自然或者认为因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中国登山协会、地方登山协会、救援队伍以及各大登山俱乐部都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应对措施, 以便有效的开展救援行动。

(二) 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制构建

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即加强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建设, 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制是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应急管理机构中的一种组织形式, 一般有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等。目前我国登山户外运动还没有相应的应急管理体制, 因此登山协会要加紧构建登山运动应急管理体制, 它包括领导指挥机构、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以及日常办事机构, 登山协会不仅要构建这些机构, 还要保证机构职能的落实。

(三) 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构建

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管理的内容很复杂, 它是对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预警和检测、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事后回复与重建等各环节中的各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和应对策略。而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主要是对登山运动过程中突发的山难事故进行预防和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工作, 贯穿整个登山户外运动过程中。在山难事故前、事故发生时、事故救援过程中以及事后等方面进行应急预防准备、检测预警、提供信息、有序指挥、全体总动员、外界沟通、灾后重建、损失调查评估以及应急保障等工作。目前我国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机制建设仍然比较落后, 导致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无法有效地进行突发事故应急工作, 使应急救援工作处理不当, 造成人员伤亡、财力、物力损失。登山协会要加大力度建设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应急机制构建, 登山协会要意识到登山应急措施与公安部门、气象部门以及消防部门之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与这些部门交流合作, 从气象部门获得详细的山脉气象定期变化情况, 从交通部门和消防部门那里掌握应急人力和设备数量, 综合各个部门和自身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体系。

(四) 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法制构建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是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保障。完整的法制由动态和静态两个部分组成, 它包括法律规范、法律组织以及相关的法律设施等, 同时还有法律的制定、实施以及监督等方面。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法制是为了保证登山运动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而建立, 并为登山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法制是指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 它包括登山管理方法、培训制度以及俱乐部管理制度等。由于目前登山应急管理法制还没有构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导致山难发生时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的保障, 影响突发事故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 登山协会要努力研究应急管理法制的建设, 尽快制定有效合理的应急管理法律和法规制度, 保障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安全、健康和长久发展, 同时保障登山运动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登山协会要结合自身实践, 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建立适应登山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最终实现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系从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以及法制等全面为的发展和完善, 推动我国登山户外产业的安全、健康和快速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仍在继续, 构建登山户外运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势在必行。我国登山组织要从登山户外应急管理预案、制度、机制以及法制等方面思考, 早日构建完整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完善登山户外运动体系, 减少登山户外运动山难造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损失, 更好的保证登山户外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推动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宇平.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2 (03)

[2]李中华.我国登山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03)

优秀运动队管理思考 篇7

1 创办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和完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是运动马品种引进、改良、繁育的需要

发展现代运动马产业的前提是马匹,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马匹品种不断退化, 并且日益严重, 现存的马匹品种特性已经不适应现代运动马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此, 内蒙古自治区要发展现代运动马产业, 必须从国外引进优良的纯血马、温血马等品种。目前, 内蒙古自治区每年都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价格昂贵的马匹。为此, 引进国外优良纯血马、温血马、夸特马等品种进行适应性驯养, 以此进行品种繁育改良内蒙古现有品种, 建立繁育基地, 培养适合内蒙古气候环境特点的新的优良马匹品种, 是发展运动马产业的首要因素。因此, 建设和完善内蒙古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对于运动马品种引进、繁育、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2 建设和完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是培养运动马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

受国外运动马赛事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运动马赛事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近10年内专业人才需求约13万人, 但目前的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 大部分均为马工出身, 多数骑师仅有初中文化, 高学历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如教练、骑手、蹄铁师、兽医师尤为紧缺。从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我国选手的表现来看, 我国赛马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 与世界强国差距甚远。因此, 建设和完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培养高级运动马技能与管理人才势在必行。

1.3 建设和完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是内蒙古运动马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 内蒙古自治区运动马产业处于传统马产业向现代运动马产业转型时期, 现代运动马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和巨大经济收益的新兴产业, 能带动多层次劳动力就业及育马业、马匹拍卖业、饲草料加工业、物流运输业、皮革加工业、马具服饰加工业、兽药研制生产、赛事组织、运动马福利彩票发行、旅游文化等许多行业产业的发展, 具有非常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 建设和完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对于构建现代运动马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繁荣和内蒙古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建设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2.1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内蒙古农业大学开设了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 是全国第一所培养运动马繁育、驯养和疾病防治等高级实用技能人才的学校。该专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资源、科研优势, 以国际化要求为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运动马驯养为切入点、以高技能运动马专业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行业协会为依托, 推动马匹品种引进与繁育, 探索高级运动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对优良运动马品种及专业人才的需求, 倡导“时尚、运动、健康”的理念, 推动内蒙古运动马产业向规范化、可持续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2 专业建设的目标

积极加强与香港赛马会、法国赛马会、国内国际马术俱乐部的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 创新运行体制, 以马匹驯养促进人才培养, 以人才培养带动马匹驯养, 实行双证制度, 建成国内领先、符合国际行业要求、与国际广泛合作的高级运动马繁育和驯养基地及高级运动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1) 建立支撑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训教学平台;2) 建立支撑运动马遗传育种、马匹驯养、饲草料配制、运动马兽医等学科校内共享的教学、科研、实训、实习基地;3) 建立体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的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 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实训基地;4) 建立符合国际行业规范与行业发展要求, 资源共享, 共同发展的运动马匹品种引进、繁育、驯养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3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概况

为实现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教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设施较为齐全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1) 马厩。按照国际行业要求, 建造了标准马厩40间。2) 驯练场地。建设基本速度训练场1个, 标准障碍赛场地1个, 休闲驯练场地1个、调教圈8个。3) 马匹福利设施。包括室内马洗澡房、马剪毛房等。4) 马兽医院。按照防疫和诊疗方便的原则, 马匹兽医院的功能室包括消毒室、注射处置室、麻醉室、诊疗室、病房、隔离马房、化验室、器械室、药房、B超室等, 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室外安装六柱栏、四柱栏, 并配备相应遮阳物。5) 马装蹄室。安装六柱栏保定架, 进行马蹄的修护和蹄铁的安装。配备高温炉及装蹄、护蹄工具。6) 马业人才培训中心。主要功能是培养全日制高技能运动马驯养与管理技术专门人才和非学历教育学员。该中心包括教室、教师办公室、学生 (学员) 宿舍等配套设施。7) 实验室。包括马标本陈列室、马营养分析化验室、马病理实验室、马生理生化分析实验室。8) 饲草料研究生产基地。优质高产苜蓿和羊草示范基地699 683 m2、饲料研究所及加工厂。9) 综合办公区。包括保安值班室、马房经理室、马房值班室、练马师办公室等。10) 功能性建筑。包括鞍具房、饲料加工间、饲料储存间、干草储存加工间等。11) 其他。马具及马匹护理设施设备, 马粪、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4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招生教学概况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 也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 到2013年9月份, 该专业已经招生四届, 第一届毕业生56人已经顺利就业, 目前在校生共计93人。

学校聘请香港赛马会的教练、北京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的资深教练教学。制定了教学计划, 在校学习期间, 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马匹饲养、驯练、基本骑乘、修蹄和日常疾病的防治, 毕业前一年到各地马术俱乐部实训实习, 大部分学生能适应并完成俱乐部相关工作。

5 存在的问题

5.1 社会对该专业认知程度低, 招生体制制约招生

在国际上运动马产业已经是发展非常成熟的产业, 并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 在拓展解决就业渠道、社会慈善和创造利税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我国政策因素, 目前现代运动马的活动还只是部分群体的娱乐内容, 社会参与度很低。因此,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也很低, 认为该专业“就是喂马的, 没出息”, 分数高的考生根本不报这个专业, 分数低的考生被录取后又转到其他专业学习;另一方面, 国家高考招生制度要求只能按照既定的名额通过普通高考招生, 学校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 既限制了招生的规模, 又限制了招收具有特别天赋的少年学员。骑手应该从少年就培养, 才有可能成为高级骑手参加高级别的赛事。通过高考录取进来的学生, 大都在20岁左右, 已经错过了最佳训练年龄, 只能进行马房管理、初级教练、修蹄等培养, 很难成为行业高端骑手。因此, 招生渠道单一, 社会民众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 限制了招生规模、也制约了特殊人才招录和优势人才的培养。

5.2 教师技能水平尚待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尚需培养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是开放性很强的专业, 也是技能要求很强的专业, 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很高, 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没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特别是没有高级别比赛经历,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因为教师的苍白无力而对所讲内容索然无味, 更无从激发或培养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名, 都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学习培训, 其中有2位教师在法国赛马会培训6个月。但是, 由于几位教师教学时间短, 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没有参加过各项专业赛事, 因此授课教学能力比较薄弱。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 聘任香港赛马会2位教练和北京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3名教练为客座教授,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只是定时来校上课。因此, 目前的师资水平、教学效果与专业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高端师资不足, 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 进而影响了社会对该专业的信心。

5.3 与境外合作体系不明晰, 优势资源难以利用

自该专业创建以来, 学校先后与北京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蒙俊马术俱乐部、邦成马术俱乐部、香港赛马会、马来西亚TAK控股集团、法国赛马会、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建立了相关合作关系, 并签订了合作意向或备忘录。如香港赛马会捐赠了25匹退役赛马用于教学;法国赛马会与马来西亚TAK控股集团共同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培训了4名学生和3名教师;北京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蒙俊马术俱乐部、邦成马术俱乐部多次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等。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合作效果不尽人意, 如香港赛马会捐赠25匹退役赛马之后, 为学校培训教师事宜仍未确定;由于学校未能为马来西亚TAK控股集团提供足够的育马场地, 继续推进深入合作仍需探讨;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动物健康基金会的合作依然需要商榷;与北京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的合作止于学生实训锻炼, 还未将资格认证体系纳入合作领域。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办学资源不足, 另一方面是外部的优势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因此, 理顺合作体制, 明晰合作体系, 明确利益与职责, 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

5.4 教学体系处于摸索阶段, 与行业要求尚有差距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招生已经四届, 虽然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但由于可参考的行业规范少, 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材体系不全面, 系统性不强;理论与实训课时安排、考核考评体系、技能测试等都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 构建符合运动马专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6 思路与对策

6.1 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建设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教师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国际化教师队伍是办好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的首要任务。根据专业发展趋势与要求, 按计划选送教师到国内、国外权威机构进行专业培养, 必须取得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从教资格认定, 方可回国任教。也可以直接聘用国内、国际知名教练和教师来校长期任教, 一方面给学生上课, 另一方面培养一批教师, 并按照国际专业行业要求, 对培养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考试, 取得相关认证后可继续任教。利用5年时间培养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实践技能高、熟悉掌握国际行业规范、具有现代运动马管理理念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6.2 拓宽招生渠道, 扩大招生规模, 全方位培养运动马产业高级人才

积极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自主招生, 招录有特长、有天赋、有培养潜力的学生, 培养高端人才。

6.2.1 3+2联合培养

目前, 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职业中学建立了3+2马术专业培养协议, 鄂温克旗职业中学招收的马术班学生学习3年后, 直接升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继续深造, 毕业后取得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证书, 第一批41名3+2学员将于2014年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习。

6.2.2 俱乐部订单培养

目前, 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马术俱乐部,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大约有1 000家马术俱乐部, 专业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 人才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运动马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 内蒙古农业大学应积极与马术俱乐部联系, 建立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新模式。根据马术俱乐部的要求, 由学校负责招生并为之培养, 学生毕业后到该俱乐部就业;或由马术俱乐部选派人员, 学校按照马术俱乐部的要求进行系统培养学习, 学习时间可以灵活掌握, 经考核达到行业相关要求后, 到马术俱乐部工作。

6.2.3 少年班全程式培养

运动马高级骑手、高端人才必须从少年抓起。从初中学生中选拔热爱马术运动的学生, 创建少年全程式封闭特色班, 进行专业培养, 设置文化课、外语课及专业课, 以参加或服务高端比赛为目标, 培养能参加国际比赛项目的高级骑手和专业人才。

6.2.4 拓展培养方向, 建立现代运动马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进行马房管理、教练、骑手等培养的同时, 积极创建相关运动马产业人才培养, 比如马兽医、马匹繁育、赛事组织与管理、马具服装设计与生产等, 将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成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运动马产业各类人才培养基地。

6.3 改革教育体系, 引进国际教育模式,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人才

在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构建高技能教师队伍的同时, 积极选用编撰适合与国际接轨的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教材。改革教学大纲, 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引进国外运动马行业规范与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国际化教学模式, 采用双语授课。技能锻炼与系统培养并重, 培养国际化运动马高端人才。

6.4 加强国际合作, 构建科学的合作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 继续推进加强与国际行业协会的广泛合作, 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扩大运动马人才培养合作领域, 从优良马品种引进与驯养向马匹品种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拓展;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向运动马产业与相关行业拓展;从驯养实训基地向马术俱乐部、赛事组织拓展, 保持运动马驯养与管理实训基地的生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香港赛马会作为教师培养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 主要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法国赛马会作为学生系统教学基地, 主要进行马匹繁育、疾病防治、马匹驯练、马房管理、修蹄等系统理论及实训;英国利物浦大学兽医学院和英国动物健康基金会主要作为学生的马医院与动物福利体系的研究。

6.5 创新运行模式, 转变办学理念, 扩大社会影响, 提高社会知名度

目前, 由于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 导致办学成本过高, 学校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挤出经费, 来补充该专业的经费不足。为适应社会运动马产业发展, 应尽快改变运动马驯养与管理基地的运行模式, 采取俱乐部实体运行, 对内是运动马驯养与管理教学实训基地, 对外是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俱乐部。积极培养优秀学员, 组织参加全国相关比赛, 或带领学员团队, 到比赛现场进行表演;邀请友好俱乐部来学校进行联合表演或比赛;广泛发展会员, 组织会员开展相关活动;积极争取电视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 扩大社会影响, 提高社会知名度。

6.6 积极筹集资金, 改善基础设施, 建设现代化教学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自治区项目投资, 引进企业联合办学, 或发展会员, 以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改善基础设施, 建设完善的现代运动马驯养与管理基地。

上一篇:全流通环境下一篇:IBM的全球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