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2024-09-12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共9篇)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1

摘要: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时尿蛋白的变化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跟踪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经过对运动员为期六周的云南曲靖 (海拔:1898m) 高原训练, 然后测每天训练后尿十项的情况, 试图通过对训练后的尿蛋白以及第二天的晨起尿蛋白进行研究与分析, 用测试中尿蛋白的指标来评价运动员对本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程度, 以便于可以更好的评价和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 为接下来便于教练对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和了解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此研究总结提炼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对尿蛋白的影响, 并予以理论的升华, 可以给教练员提供指导训练实践的理论, 从而可以促进竞技游泳运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运动性蛋白尿,评定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赛前云南曲靖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许某尿蛋白的影响。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以“高原训练”和“尿蛋白”为关键词, 通过中国知网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分类整理相关文献资料10余篇;通过百度等网站获取游泳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体成分相关指标的变化现象和影响因素等资料, 这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2) 跟踪观察法。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许某高原训练期间, 采用跟踪观察她在高原训练过程的方式对训练的内容、方法进行记录, 并收集和观察高原训练对其尿蛋白的影响。

(3) 个案研究法。

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有关高原训练相关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研究、分析、整理, 从而筛选有利于完成本文的资料进行本文撰写。

(4)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对许某在高原训练期间每天的尿蛋白数据与训练负荷量和训练强度进行统计, 找出变化规律。

在正常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非常少, 而浓度约为2%。排泄量在人体一天内蛋白量之间的10-150mg, 其平均浓度不超过10%。运动员在休息时出现尿蛋白可能性很小, 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检查出尿蛋白, 所谓的阴性尿。大强度的游泳训练可引起运动员尿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但尿蛋白的数量也各不相同, 从运动训练引起尿中蛋白质数量的增加, 被称为运动蛋白尿, 但是运动性蛋白尿不同于病理性的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后可以快速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在运动后尿中的蛋白质的数量, 可以作为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指标,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2、结果与讨论

2.1、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尿蛋白产生的机制机理

由于高原训练, 在低氧甚至是缺氧的环境下进行游泳训练, 使得游泳运动员肾脏中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肾小球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及被动充血,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造成肾脏的血液循环障碍, 肾血管收缩造成的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造成肾小球滤过膜的白蛋白增加, 肾小管对β2微球蛋白的重吸收减少。其次, 高原训练使游泳运动员的肾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双肾实质增厚、肾窦变窄, 左肾较右肾略变大。由于高原缺氧环境的刺激是运动员的肾在形态上有所改变, 但是跟病理性的肾形态变化是不一样的。高原训练后的肾形态发生改变是因为肺动脉和腔静脉的压力增加, 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减慢, 体内红细胞数量的增多, 使血液粘滞, 血液循环阻力增加。

运动性蛋白尿生成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激肽释放酶分泌增加, 使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 滤过分数增加。肾小球膜电性和可滤过蛋白的电荷变化, 使肾小球滤过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增多, 在运动时肾小管的重吸收处于饱和状态, 同时还会增加某些小分子量蛋白质的分泌。所以, 运动性蛋白尿是肾小球—肾小管混合型尿蛋白, 但肾小球型是主要的。

一次性运动后尿蛋白的含量与训练量有关, 尤为与训练强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于是可用尿蛋白出现的数目来评价训练量, 特别是评定训练强度。但也有运动性蛋白尿的个体差异大, 经过一个半月后, 对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数据统计发现, 训练后出现蛋白尿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在运动中一些游泳运动员, 出现的量大;一些游泳运动员不容易出现, 或是有较少的数量, 和训练水平是不相关的, 但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虽然说运动员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因人而异, 但是每个运动员在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时, 尿蛋白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一旦出现尿蛋白的数量增加, 并持续到次日晨起或是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运动员机体出现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不适应或是前一天的运动对运动员的机体刺激较大还未能完全恢复。通过对高原训练游泳运动员的尿蛋白的统计分析, 游泳运动员在30个50m自由泳后尿蛋白为120mg%, 在100米自由泳高强度高原训练后尿蛋白增加到150%, 运动员的主观感觉身体感觉累了, 但是运动员第二天尿蛋白已经恢复到20%, 说明该运动员的机能已经恢复, 但是有时强度课后该运动员的尿蛋白在30mg%左右, 表明该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未恢复, 可能是过度疲劳或是过度训练的表现。所以运动员的状态不一样时, 对强度课后的身体恢复的情况也有相应的差异,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而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指标的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以便于不让运动员出现过度训练, 进而影响高原训练的进程。

运动时, 肾小球可过滤白蛋白和β2微量白蛋白, 当滤液向肾小管中, 近端小管β2微球可以重新吸收, 而白蛋白不能。因此, 测定运动后蛋白尿中的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浓度, 可说明肾小球和肾小管在运动时的机能变化。一般规律是:当训练负荷大时, 对内环境刺激大, 这时尿蛋白组成中的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都增加, 称之为肾小球-肾小管型尿蛋白。在时间较长和强度较低的高原训练后, 以及对大训练负荷已经适应或负荷较小时, 尿蛋白中β2微球蛋白减少, 此时尿中蛋白主要是大分子的白蛋白, 因此, 训练强度对肾小管吸收有很大的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测定尿蛋白总量的同时测定β2微球蛋白。

2.2、影响游泳运动员运动性蛋白尿的因素

影响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时运动性尿蛋白排泄量的因素: (1) 运动强度。一般强度越大, 尿蛋白的生产量也越多, 在糖酵解和VO2 max速度游泳训练尿蛋白生产高; (2) 高原游泳训练时间对尿蛋白的产生量影响不大; (3) 游泳训练形式、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尿蛋白具有训练内容和特异性的形式, 80%-70%的游泳运动员在大强度的特殊训练会出现尿蛋白; (4) 年龄与环境。在一组游泳运动员的研究中, 较年轻的运动员更可能出现尿蛋白与年龄大的运动员相比, 而寒冷的环境 (如游泳池水温较低) 比正常尿蛋白的温度, 高原训练比平原训练尿蛋白的生成量多。

2.3、对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性蛋白尿的评定

在实践中, 应用尿蛋白指标, 可以评估一个培训班的负荷, 同时也要评估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恢复状态。一般收集运动后尿分析, 观察尿训练后的变化, 评估训练负荷日的大小。次日晨起取尿, 观察其恢复的状况。

评定训练负荷:训练强度越大, 尿中检测到的尿蛋白量也越多。

评定机能状态: (1) 机能状态好时, 完成相同负荷运动量后, 尿蛋白在尿中被检测出来的量也较少;机能状态不好时, 尿蛋白明显增多; (2) 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提高后, 完成相同负荷运动量, 尿蛋白减少; (3) 如果运动员的恢复时间延长说明机能水平下降。

恢复状态的评估: (1) 运动后4h或次日上午恢复在尿蛋白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一般在20%) , 运动员的恢复; (2) 次日晨尿蛋白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一般在30%) , 这表明运动员的成绩水平是无法恢复。

经过对6周高原的训练分析, 随着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增加游泳运动员训练后尿蛋白在增加, 高原训练后游泳运动员的尿蛋白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我认为游泳运动员训练后尿蛋白量的变化的这一规律, 可能与各种游泳距离以及泳姿、氧债和血乳酸的含量有关。在100m-800m这一范围的游泳项目中, 随着游距的增加运动强度是逐渐下降的, 但是泳距延长的同时运动时间也相应的延长, 运动量也在增加。短距离100m的游泳虽然运动强度较大, 但是运动时间相对较短, 氧债绝对值小, 产生乳酸量也较少, 出现的尿蛋白最少;相对而言, 中长距离400m、800m的运动强度虽小于短距离100m, 但是随着游泳距离的延长, 体内乳酸和氧债的绝对值累计较多, 因此尿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会较多。经过对6周的高原训练的游泳运动员发现100m训练后尿蛋白的含量稍高, 200m的游泳运动员训练后尿中出现蛋白质的含量与其相近。进而可知, 无论什么泳姿的短距离游泳项目训练后的尿蛋白的排泄量都会比中长距离的游泳项目的排泄量多, 但是也会存在个体差异, 男女差异并不大, 由于实验对象不多,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等级以及游泳距离与泳姿训练后游泳运动员的尿中出现蛋白质的含量多少的实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总结

高原低氧训练期间,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就是运动后尿蛋白增多的唯一原因。在高原环境训练可造成运动员体内肾形态、体内激素、尿量的改变, 红细胞的数量增加、形态以及功能异常, 这都可能对运动后尿中蛋白质的量有一定的影响。用尿蛋白对运动员训练负荷和运动员机能状态的评定时, 要注意综合考虑。因此, 高原期间采用运动后尿蛋白对训练进行监控时要注意与平原检测的区别, 对运动后检测的尿蛋白的结果能否直接用于高原低氧训练的训练负荷监控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运动性尿蛋白与运动量有关, 与运动强度更为密切, 因此训练后的尿蛋白可以作为评定游泳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运动负荷。

(2) 高原训练时尿蛋白存在个体差异, 但同一个体存在相对稳定性, 在应用尿蛋白这一指标时, 宜进行系统的观察。

(3) 对尿蛋白高度训练的变化进行系统的观察, 可以帮助教练员了解整个高原训练中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 从而使训练内容更为科学合理。

(4) 男女游泳运动员进行同等负荷训练后, 尿蛋白排泄量没有显著差异, 身体反应相近, 因此女游泳运动员可以与男游泳运动员进行同等负荷的游泳的训练。

(5) 同一个游泳运动员对相同距离的不同泳姿训练后, 尿中出现蛋白质的数量也不一样, 因而运动员训练后出现运动性蛋白尿, 可以反映运动员自身运动能力同时也可以为运动员的全面训练提供训练负荷安排依据。

参考文献

[1]白光辉, 罗鹏立等.高原环境缺氧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J].中华肾病杂志, 2005, 21 (1) .

[2]苏全生, 徐明.运动对肾脏的影响[J].现代康复, 2001, (1) .

[3]彭卫华, 南丽红等.高原低氧环境对健康人肾脏的影响[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3, 2 (7) .

[4]冯炜权, 徐晓阳.运动性尿蛋白[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9, (2) .

[5]Taylor BS, Vera M E, Ganster R W, et al.Muttiple NF-Kap-pa B enhancer elements regulate cytokine induction of the human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j].J Biol Chem, 1998.

[6]冯美云, 冯炜权, 徐晓阳等.应用尿蛋白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2, (1) .

[7]殷学峰, 李子清.运动与运动性尿蛋白[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2) .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2

关键词:游泳运动员;选材;优秀;模式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98-03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ode of Selecting Elite Swimmers

ZHANG Ming-fei1,ZHANG Yi-hua1,CHENG Yan2

(1. College of P.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Fujian,China;2.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Beijing 100061,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questionnaire and expert interview,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ng elite swimmers,usual data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ngle and the thinking of swimming coaches. Meanwhil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mode of selecting elite swimme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electing elite swimmer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swimmer;selecting;elite;mode

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形式,从教练员的角度和思维出发,调查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选材特点、常用指标、存在问题等,提出优秀运动员选材原则和选材模式,为我国高水平游泳的选材提供参考与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优秀游泳运动员(即国家队运动员和各省市专业队员)以及参加2004年第五届城运会的43个城市教练员,其中现任国家队游泳教练13名,全国专业队教练员53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了90年代以来所有中文体育期刊、游泳专业期刊(游泳、游泳季刊、游泳信息)和有关运动员选材方面的专著,及相关国外游泳选材文献。

1.2.2专家访谈法访谈原著名国家队教练总教练陈运鹏、现国家队总教练张亚东(奥运冠军罗雪娟教练),国家队教练朱自根、何新中、韩冰岩、陈勤,北京队常谊春教练、前上海著名教练郑重光、福建林金龙、河南队李娜、黑龙江李越、天津李四欣,以及前著名游泳运动员现为广州部队教练单莺、广东运动学校教练阎明、江西队教练张军,培养出著名运动员战殊的辽宁著名少体校教练苏西莲等教练共计16名。

1.2.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任务,设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共发放问卷份70,回收70份,其中现任国家队教练13份,有效12份,各省市专业队教练57份,有效53份,合计有效率92.8%。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均为各省市专业队游泳教练。

1.2.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对国内游泳选材体制满意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统计显示:对游泳选材体制,各级教练员基本认可。但专业队一般和不满意最多,分别达64%和15%,而国家队教练不满意为零,经检验除了第一项(不满意)外,两级教练员的判断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选材文献研究比较一致,初级选材研究多,而高级选材研究少。

2.2认为游泳是属于技术类项目,还是体能类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在游泳界,不论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教练员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游泳是技术类项目还是体能类项目,从本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练员均认为游泳是一项体能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而在运动训练教课书上均认为游泳是一项体能类项目。从调查表明国家队教练中有1/3教练认为是体能类项目,技术类为零。从单纯体能和技术类比较,认为是体能类多于技术类,这与目前国外认为游泳是技术类项目有些差别。这从侧面说明我国教练员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机能选材和训练。经方差检验除了第二项(技术类)外,两级教练员的判断无显著性差异。

对教练员以经验选材还是重视测试数据,根据调查显示,国家队教练比较重视教练员个人经验,这与国家队教练多年从事游泳训练,与同行相比更有经验,更有自信有关;专业队教练员普遍重视教练员个人经验,形态机能数据只有8%,两者结合最多为57%,教练实际经验比例不及国家队教练。所以目前在专业选材阶段,以教练员经验为主,结合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测试的选材模式。

2.4对国内专业选材的不足之处(多项选择)的调查与分析

统计表明,国家队教练对国内专业选材的不足之处的排序第一至六:研究深度不够、相关分析太少、与体科所结合不好、比较难以定量化、研究内容太少、选材体制不好;专业队的排序为:比较难以定量化、研究深度不够、与体科所结合不好、选材体制不好、相关分析太少、研究内容太少。在研究深度不够、与体科所结合不好这两方面,各级教练的意见比较一致,对于国内选材的定量化分析,专业队教练的统计数据较高,在对待相关分析的问题上则国家队教练存在则更迫切需求。因此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深度、与体科所结合、定量化是专业选材最需解决问题。在与专业队教练的访谈中,有教练反映,体科所只负责测试,后期跟踪服务与指导很少,因此提高教练员与体科所的配合,根据选材中教练员实际需要,解决教练员实际问题,也是选材体制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5所了解国内、外专业选材阶段最重视内容调查与分析

由于国家队教练经常有机会出国比赛,与国外同行有交流,因此通过对国家队教练问卷调查,了解国外专业选材的特点。调查统计显示国外专业(高级)阶段选材最重视的为比赛能力,其次为成绩、技术和心理品质,形态机能素质在后,这与文献了解的选拔运动员参加大赛通过一枪决胜负相符。

在国家队教练调查显示:在高级选材阶段,国家队教练最重视水感,其次心理品质,第三技术和身体形态,成绩与国外相比比较不重要。在专业队教练调查显示:在专业选材阶段,专业队教练同样最重视水感,其次身体形态和技术,第三是心理品质。

2.6专业队目前选材常用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本课题对选材中常用指标进行调查问卷,其指标包括对家庭背景了解、身体形态经常选用指标、身体素质经常选用指标、身体机能经常选用指标、专项测定经常选用指标、专项测定经常选用指标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2.6.1对家庭背景了解

调查显示:对父母情况了解这一栏选择人数多,而家族情况调查则比较可以忽略。在对教练的访谈中了解到,对父母情况了解,除了父母身高、工作、健康状况等基本情况外,父母对小孩训练的支持是非常重要。如上海队陈勤教练就谈到,选拔运动员除了了解运动员本人对游泳兴趣外,父母对小孩训练的期望与支持是非常重要,如果父母不管不问,甚至不支持,运动员容易半途而废。在调查国外选材的游泳资料显示,国外游泳运动员首先本人对游泳要非常喜欢,如前奥运冠军和世界记录保持者AnitaNall,在她的文章中描述:“我还是一个小孩时就非常喜欢游泳,夏天在游泳池每天一呆就是6h,每次训练结束都是因为吃晚饭了,妈妈或教练要用力把我叫上来,否则我都不想离开游泳池”;其次在对家长的态度上,一定要取得家长配合,如美国一级水平教练员培训教材中,有专门针对家长的教材如《WorkingSuccessfullyWithSwimmingParents》、《Parent、Coach、Athlete》,让教练学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

2.6.2身体形态经常选用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是选材中应用和研究最多的一个内容,在本次的调查显示(表8):身高、指距、手长、手宽、脚长、肩宽、上肢长是选材中应用最多的指标,下肢指标的选择人数较少。以游泳著名选手索普为例,就是典型游泳天才,身高196cm,而且手大脚大,人称“大脚索普”。从对16名的国家队教练和专业队教练现场访谈中也了解到身高是大部分教练对现在选材中身体形态指标中最重视的指标,其次是体形即流线型,如国家队教练何新中认为:“选材中重视身体形态指标是身高、体形(髋窄,流线型),父母身高”。

在访谈中大部分教练员也认为身高对短距离自由泳项目要求很高,蛙泳身高要求较低。但由于现在教练员对身高特别重视,以至于有些教练在实际选材中过于重视身高而忽略其他因素,使一些身高不突出的选手不受重视,因此在与原国家队总教练陈运鹏访谈时他强调:“在对身体形态的选材中选择身体呈细长型(不要粗壮,发育期不要变粗变壮变胖),宽肩,窄腰,腿细。运动员发育不是关键,骨龄大小对运动员将来成长无丝毫关系,将来希望骨龄测试取消,因为弊大于利,会将一部分骨龄大,但有游泳天赋的运动员排出外(查骨龄目的是为年龄组比赛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对将来运动员的成才不是决定因素)。身高方面:蛙泳、混合泳、蝶泳身材可以矮一些,自由泳身高一定要高。例:奥运会蛙泳冠军日本北岛康介,177cm,女运动员严崎宫子,158cm,因此日本在身高方面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我国在骨龄和身高这两方面有误区。”在访谈的调研中原我国著名蛙泳运动员陈剑虹认为:“蛙泳对身高要求不是很高,男子身高一般在180cm左右就可以。”许多教练也强调要选有特色运动员,而不是各项形态指标平均而没有特色运动员。因此在身体形态的选材中,在专业选材阶段要根据不同项目进行选材。

2.6.3身体素质经常选用指标

调查结果表明:踝关节伸展度、转肩、技术协调性练习、15m或20m出发游、体前屈、各种协调性练习、纵跳是大部分教练员的选用指标。从访谈中了解到教练员对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重要性上,访谈教练员各有侧重点:如国家队教练何新中认为关节柔韧性很重要,特别是踝关节;河南专业队教练吴娜认为身体素质:爆发力、协调性很重要,但协调性相对可以改变;天津体育学院主教练李四欣认为运动员协调性最重要,柔韧性要好(男性肌肉弹性好,舒展),力量要好,但不是特别重要。访谈中还了解到除了应用上述指标,教练员还观看运动员肌肉外形(如肌肉弹性)、训练后肌肉恢复质量等进行选材。因此在专业选材中要考虑运动员个人特点和运动专项外,从调查表中显示在三项素质选材中,大家最重视的选材指标是:踝关节伸展度、其次是肩关节柔韧性、第三是技术协调性,爆发力的因素对短距离选手非常重要,但比较中长距离项目则相对重视耐力。

2.6.4身体机能经常选用指标

在身体机能经常选用的指标的调查显示:最大摄氧量、睾酮、血红蛋白、肺活量是大部分教练的选择,以上指标都是与游泳项目密切相关,而且遗传度大,访谈中也了解到大部分体科所可以做以上的测试。

2.6.5专项测定经常选用指标

在专项测定经常选用指标的调查显示:运动成绩的考察优于一般的水感测试,这与专业队要求运动员水平高有关,与实际相符。其顺序是200m混合泳、四种姿势25m打腿、四种姿势25m配合、目测或经验、蹬壁滑行、平衡能力。打腿的重视程度,在教练员访谈中,许多教练强调在水感评价中腿的重要性,如国家队教练韩冰岩、原著名运动员阎明、天津队教练李四欣、厦门教练杨建本等。从对各专业队选拔运动员进入省队的运动成绩最低标准的访谈显示,大部分省队为国家一级,个别项目略有调整,教练员普遍表示,选拔成绩的标准不高,主要观察运动员的发展潜力。

2.6.6心理选材经常选用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比赛能力、心理品质、神经类型是经常选用指标;特别是比赛能力的选用最高,这与高水平比赛要求运动员有优秀比赛能力有关。而智力测试本身对游泳没有直接相关,所以选择较少。

3结论

1)对游泳选材体制,各级教练员基本认可;但专业队教练相比较一般和不满意最多,这一结果与选材文献研究比较一致,初级选材研究多,而高级选材研究少。

2)研究显示在专业选材阶段,应以教练员经验为主,结合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测试的选材模式;其次在调查教练员对国内专业选材的不足之处时,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深度、与体科所结合、定量化是专业选材最需解决问题。

3)在国家队教练最重视选材指标的调查分析统计表明:在高级选材阶段,国家队教练最重视水感,其次心理品质,第三技术和身体形态,成绩与国外相比比较不重要;在专业队教练调查显示:在专业选材阶段,专业队教练同样最重视水感,其次身体形态和技术,第三是心理品质。两者有一些差别。

4)对选材中常用指标统计显示:家庭背景的常用指标是父母情况;身体形态常用指标是身高、指距、手长、手宽、脚长、肩宽、上肢长;身体素质常用指标是踝关节伸展度、转肩、技术协调性练习、15m或20m出发游、体前屈、各种协调性练习、纵跳;身体机能经常选用的指标是最大摄氧量、睾酮、血红蛋白、肺活量;专项测定经常选用指标是200m混合泳、四种姿势25m打腿、四种姿势25m配合、目测或经验判断、蹬壁滑行、平衡能力;心理品质常用指标是比赛能力、心理品质、神经类型。其中最常用指标如父母情况、身高、指距、转肩、关节伸展度、最大摄氧量、睾酮、200m混合泳、四种姿势25m打腿、比赛能力是最重视的指标。

参考文献:

[1]王贺立,王金灿,等.运动选材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5.

[2]谢燕群.运动选材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6.

[3]赵斌.运动员科学选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

[4]刘献武.运动选材学[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

[5]曾凡辉,王路德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8.

[6]郭庆龙,等.迎接新挑战、续写新篇章.全国中级游泳教练员培训教材[M].1992,11.

[7]浦钧宗,等.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3.

[8]尹博.男子体操运动员选材理论和评定方法德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4:31-35.

[9]林诗存,等.游泳运动员几项心理特征调查研究[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体科所,1982.12.

[10]隗李萍,胡广才.论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选材中几项心理指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2.

[11]白肇新.浮力平衡力在游泳选材中的重要性[J].广西体育科技,1995.2:37-38.

[12]李国胜.游泳运动员水感选材初探[J].游泳,1999.5:11-12.

[13]张存洲.浅谈游泳运动员的水感选材[J].游泳季刊,1995.3:15-17.

[14]王新满.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选材、育才基本模式的操作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3

纵观当今科技攻关服务趋势,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注重优秀运动员备战重大比赛个性化特征研究。基础训练阶段注重整体训练,为夯实运动队基础发掘人才服务,备战重大比赛阶段训练监控的思路就应该着重研究重点运动员的闪光点和特色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促使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共性决定事物本质,个性揭示事物差异,个性体现并丰富共性,我们在研究专项训练监控揭示普遍规律时,更要辨证分析运动员个体化特征注重个性化监控,上述工作无疑会进一步丰富运动项目训练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LXX,女,16岁,运动健将,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冠军,广州亚运会800米自由泳冠军。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信息资源收集游泳运动员训练资料和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运动员个案训练监控训练进行分类辨析,结合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评价。

2.2.2 专家访谈法

在备战重大比赛期间,对游泳教练员、各省市游泳科研人员、运动员、运动生理学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其对训练监控理念的见解和经验总结,从不同角度探索运动员个性化训练、训练监控的思路和方法。

2.2.3 实验测试法

备战重大比赛时综合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三个阶段进行生理生化运动值常规测试,主要目的为了探讨训练对肌体的刺激深度,研究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程度。主要测试指标为: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酸(BU)。为了评估训练课对运动员的刺激深度,研究教练员训练思路和方法,本次科研服务加入了专项运动能力测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运动员成绩、血乳酸、心率。

由表1可知,运动员LXX在备战阶段血红蛋白(Hb)最高值为143 g/L,最低值为125 g/L,其平均值为135.5?5.71,在整个训练阶段呈振荡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在赛前训练阶段达到高值。肌酸激酶(CK)最高值为476 U/L,最低值116 U/L,其平均值为286?97.05,从图上来看明显高于其他女子运动员。血尿酸(BU)最高值为9.11,最低值4.12U/L,其平均值为6.99?1.33,整个备战阶段呈振荡后下降趋势。

2.2.4 体能分配模式速度系数法

利用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全运会女子800米、400米混合泳比赛录像以及官方公布的各分段成绩,利用速度系数法研究其在重大比赛时体能分配模式,各分段成绩占平均成绩权重,并总结其技战术特点。

2.2.5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常规机能测试结果

3.2 专项训练成绩配合乳酸测试结果

由表3可以发现,其碟、仰、蛙三种泳姿成绩配合乳酸来看,在8月18日成绩为3:30.4,乳酸为9.9,在全运会时破亚洲纪录时前三百米成绩为3:29.23,训练时成绩已经接近其本人最好成绩。训练成绩上下浮动,乳酸具有下降的总体趋势,并机能状态有较大的关系。由表4可知,在20?100米自由泳训练中,成绩变化不明显,乳酸具有下降的趋势。

3.3 奥运会及全运会比赛专项速度系数结果

对比观察图1和图2可以发现,LXX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其速度系数曲线基本相同,都是速度下降到低点后,缓慢回升,奥运会时速度最低点出现在400米处,而全运会时速度最低点出现在600米处,第二低点出现在400米处。奥运会第一名前程和后程速度与其他选手相比都不太快,但是途中游具有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与世界一流选手相比其途中游能力尚有较大的差距。从400米混合泳来看,LXX与QH相比的特点是仰泳速度保持好,前后50米几乎没有变化,蛙泳明显落后于QH,最后一百米自由泳冲刺能力要强于QH。

4 分析

4.1 重点运动员血液生化特点探讨

结合备战全运会各阶段实情,可以将全运会备战分为若干阶段,而运动员血液生化会按照阶段负荷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况,LXX的血液生化总体变化特点是血红蛋白振荡上升,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振荡下降,这种变化一般认为是机体适应训练负荷,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对于长距离游泳运动员而言,血红蛋白水平是评价其运动能力的主要生化指标之一,整个训练周期如果出现血红蛋白呈下降趋势,应当引起注意。有研究认为女子运动员血红蛋白在140g/L左右适宜发挥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而LXX的血红蛋白运动平均值为135.5g/L,其安静值可能还要高一些,基本保证其在长距离游泳中氧转运的需要。分析LXX 8月份综合训练为主的大负荷期间血红蛋白持续走低的原因,从负荷方面考虑,我们推测是在训练初期机体对负荷的一个早期反应,主要是红细胞溶血增多以及部分血红蛋白用于合成肌肉蛋白和新生红细胞造成的;从营养方面考虑,在初始阶段提高负荷后,原来的饮食和营养品补充可能不适应新负荷的变化,造成血红蛋白走低。肌酸激酶是参与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与运动时、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关系密切。LXX备战各训练阶段要明显高出同组其他女子运动员,其均值为286 U/L。思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教练员在常规训练结束后经常单独让其进行动作模仿以及在力量训练时尝试一些平时很少训练的核心力量训练造成的。平时没有得到锻炼的肌纤维在接受训练后容易引起肌酸激酶升高,这也是正常现象。WP冬训时进行陆上训练计划和水上常规训练时CK表现出6000U/L,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认为在基础强度之上,进行10组、每组30个仰卧原来很少涉及的起坐练习,可能是造成CK升高的原因。尿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分子内氨基的代谢终产物,是评定负荷量和机能恢复的重要标志,LXX大负荷训练期血尿素的运动值一般为7mmol/L,在专项训练期有两个星期的状态下降期,这段时间血尿素运动值一般在8mmol/L以上,赛前调整后下降比较明显。国家游泳集训队女子运动员备战重大比赛期间大负荷训练期血尿素的运动值也是在7mmol/L左右,和LXX监控数据接近,是运动负荷带来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运动值在持续两周达到或者超过8mmol/L时应当引起我们注意,应在恢复和营养手段上予以加强,并在周一测量安静值,综合判断其机能状态,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

4.2 专项训练方法探讨

观察各训练阶段混合泳100米碟、仰、蛙最好成绩和20?100自由米分组成绩配合乳酸变化,整体表现出成绩变化上下浮动不明显,乳酸变小的特点。一般而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同级负荷下,乳酸变小是有氧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比赛专项能力的提高值得探讨。如表3所示,LXX混合泳训练在8月18日达到个人最好成绩,乳酸也是最高的,赛前训练阶段测得成绩尚可,但是乳酸下降,在20?100米分组训练中,在赛前训练阶段表现出成绩变化不明显,而乳酸下降的趋势。在整个训练阶段有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速度没有较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无氧阈速度和最大摄氧量速度没有明显上升。温宇红研究认为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有氧速度区域的基础乳酸水平较低或是最后100m最大乳酸值较低,一般反应了运动员此阶段训练以有氧供能为主。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有氧—无氧阈值以上的高强度没有得到深化练习,还有就是在实地测试时运动技术不合理额外做功。Avlonitou研究认为16到17岁的女子游泳运动员参加200比赛时赛后即刻乳酸一般达到11.19±1.37mmol/L,800米乳酸达到7.08±2.54mmol/L,400米混合泳乳酸达到10.22±1.7mmol/L,结合表2和表3思考,如果训练时没有涉及到此类强度,在比赛时难以充分调动乳酸能系统参与做功,如果比赛乳酸刺激较强,就会影响接下来的比赛。关于怎样合理调配有氧和无氧训练比例安排问题,首先要全面看待有氧能力,有氧能力是高强度运动的基础,对于运动技术的发挥和肌体恢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有氧耐力提高对运动员整体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夯实有氧耐力基础的情况下,对无氧练习要进行精炼,有氧训练比例增加一方面降低年训练负荷的平均强度,另一方面促进无氧训练强度的进一步提高,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完成高强度无氧训练。“两极化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本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主要认为,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训练应该以低强度和多样化训练为主,配合少量高强度训练,可能会引发相关基因高度诱导,增加机体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有积极的意义。将来LXX备战重大比赛时建议有氧训练可以多样化,结合力量训练和技术训练等形式可以灵活的安排,对其有氧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帮助,结合其机能状态对无氧能力进行精炼,并加强监控和恢复手段。

4.3 分段成绩及体能分配模式探讨

为了研究LXX在重大比赛时体能分配模式以及在各分段上成绩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速度系数法进行分析比较。变异系数主要反映单位值的离散程度,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无因次处理得到无因次系数———速度系数,便于我们探讨其战术安排的普遍规律。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是LXX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时速度系数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出两次重大比赛其体能分配模式是前后50米快,中间700较慢且上下速度起伏不大,整体呈“U”型。观察奥运会第一名选手丽贝卡.阿德林顿速度系数曲线,其特点是在前程速度一般,300米处突然提速,一直加速到600米处,是在众多选手中加速最早的一名运动员,整体呈“?”型。第二名前半程速度一般,后半程加速能力较明显。在全运会比赛时,前半程时LXX要明显领先于第一名,在400米处第一名加速比较明显,而LXX还是保持原来节奏,途中游没有较明显的加速。众所周知,要想实现提前加速甩开对手就需要有较强的途中游速度,在体液酸化的情况之下仍然保持较高的速度和较平稳的节奏,是长距离游泳制胜的关键因素。杜更研究认为,我国选手在出发和冲刺15米速度基本和世界一流选手持平,但是主要是在途中游上存在差距,归究原因集中在划频、划幅的比例分配和全程体力分配及最佳平均速度问题上。综合上述分析可知,LXX参加800米重大比赛的特征是前后冲刺速度已经具有较高水平,中间600米速度较平稳,没有明显加速特征,要想在800米自由泳上实现较大的突破,应在途中游加速问题上进行研究,在较快划频基础上提高划水幅度,并对速度耐力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提高耐酸能力。

在全运会400米混合泳决赛时LXX以0.42秒的优势领先主要竞争对手QH,观察两人的体能分配特点,LXX在仰泳和自由泳上领先,而在蛙泳和蝶泳上落后,最终还是靠自由泳的冲刺能力领先对手。本次全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LXX体能分配较为合理,能够保证劣势泳姿不落后的基础上并充分发挥自由泳优势,最后本次成绩离世界纪录仅差0.98秒。而有的选手在本次比赛中,前半程蝶泳和仰泳均分配较高的速度,仰泳速度是本组中最快的,而蛙泳是本组中最慢的,在体能到达极点的时候降速,很难实现后程超越。可以推测此选手在本次比赛体能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以前半程以较高的速度游进,导致后半程没有体能再去冲刺。中国400米混合泳参赛战术较成熟,已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建议在四种泳姿的协调发展和增强运动员体能上下功夫,以保证更加稳定的成绩。同样建议LXX在混合泳训练上应注意弥补蛙泳上的差距,加强泳姿之间的转身练习,在增强体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混合泳水平。

5 总结

(1)由身体机能监控来看,训练对机体施加负荷较合理,身体机能整体呈良性发展。LXX血红蛋白和血尿素随负荷变化而变化并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无异常变化特征,肌酸激酶对新负荷刺激反应较敏感,整体高于其他运动员的原因是存在额外负荷。

(2)在整个备战阶段其有氧能力随训练逐步提高,但乳酸能系统在训练中参与度较低,建议在加强有氧训练基础上对乳酸能系统进行精炼,在此基础上并加强营养和监控。

(3)在重大比赛时,800米自由泳途中游速度过于平稳,整体呈“U”型,基本无明显加速特征,与世界一流选手差距主要是途中游加速问题;400米混合泳体能分配较合理,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特色。

摘要:为了研究重点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期间自身规律,探讨总结其个性化特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体能分配模式速度系数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备战全运会及参赛期间进行训练监控个案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备战某次重大比赛阶段训练对机体施加负荷较合理,身体机能整体呈良性发展,其血红蛋白和血尿素随负荷变化在可控范围之内,机体肌酸激酶对刺激反应较敏感;有氧能力随训练逐步提高,但乳酸能系统参与度较低,建议在加强有氧训练基础上对乳酸能系统进行精炼,并加强营养和监控;在重大比赛时,800米自由泳途中游速度过于平稳,基本无明显加速特征,400米混合泳体能分配较合理。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4

关键词:蹦床;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15-03

1998年我国正式开展了蹦床项目,由于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使许多运动员因伤病的困扰而被淘汰。随着2000年蹦床运动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损伤问题日益引起我国蹦床界的关注。为提高运动员的使用效益,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必要对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损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各省市重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的调查和对易损伤部位、常见损伤及原因的分析,为防止运动损伤的过多发生,保证运动员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参加十运会蹦床比赛的天津队、山西队、安徽队、上海队、福建队、山东队、江苏队、解放军队、陕西队、重庆队、浙江队、云南队、广东队、广西队、湖南队15个省市的72名蹦床运动员进行了调研,其中男38名、女34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18.3岁,专项训练年限为8岁。调查时限为2004.3-2005.10。

1.2研究方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并依据医疗部门对运动损伤的诊断、病历及伤病记录,填写表格。调研人员做好讲解、辅导及表格的验收工作,并到现场观察比赛、训练,对就诊队员的创伤作医疗记录。调研限于运动员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及比赛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训练和比赛以外的损伤排除在外。同一解剖部位的慢性损伤只记录一次,急性损伤转慢性的仅按慢性损伤登记一次。本文的创伤诊断依据为《实用运动医学》[1]的诊断标准,确定创伤解剖部位、组织、程度。

2结果

2.1运动损伤患病率

72名运动员共查出46种创伤,284例,其中急性损伤121例,占42.6%,慢性损伤163例,占58.4%。72人中有伤者56人(78%),其中男32名(57%),女24名(43%)。男女之间无性别差异(P>0 05)。

2.2运动损伤的部位

从表1可以看出,在损伤部位的构成比中,发生在下肢部位的有164例,占总数的57.75%,发生在上肢部位的有9例,占总数的3.17%,发生在躯干部位的有77例,占总数的27.11%。发生在颈部的有34例,占总数的11.97%。创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各关节。损伤部位主要在膝关节、腰椎、踝关节和颈部,分别占受伤数的27.5%、21.8%、15.84%和11.97%。

2.3运动损伤的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组织学的分类,运动创伤患病率居前四位的是:筋膜韧带损伤61例,占21.48%;肌肉损伤54例,占19.01%;骨软骨损伤39例,占13.73%;肌腱损伤37例,占13.03%。软组织损伤192例,占67.6%。

2.4运动损伤的原因

表3显示,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适(32%)、技术因素(24.7%)、组织安排不当(22.5%)。身体机能不适包括身体素质差、疲劳和带伤训练。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损伤发生率根据Houstor修订的Chambers 的计量公式,受伤率=年受伤人数×1000/(参加人数×参加平均时数/星期×星期总数/年)[2],本次调查中,统计56人医疗记录,人均训练39周,共有急、慢性创伤284次,所以损伤率为1.4次/1人/1000训练小时。随技术难度的增加,运动员需要增加训练的时间,在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每天要训练4-5个小时,这无疑增加了损伤的危险性。在慢性损伤的病例中,以蹦床内损伤为主,与徐氏的调研结果一致[3]。

3.2运动损伤的部位、类型蹦床项目的动作主要依靠下肢来完成,下肢用力的类型包括髋关节主发力型、膝和踝关节主发力型、共同发力型[4],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该项目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蹦床运动员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膝、腰、踝、颈。Larson(1995)报道,与蹦床相关的膝损伤占15%[5]。蹦床的起跳要求运动员在触网前瞬间屈膝,当网下压到一个平衡位置时,膝关节要在130~150度(屈膝30~50度)之间全力蹬伸,以取得最大的反弹力[6]。在此角度起跳,伸膝筋膜既要保护膝的稳定又要伸膝发力,反复大量的弹跳动作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由于运动员垂直弹跳时网的反弹力对脊柱产生一个纵向冲击力,运动员在做“旋”空翻时,如果没有充分伸展身体,在腰屈曲的同时旋转,椎间盘髓核在前屈时后移并挤压后面纤维,在旋转时髓核又被挤压而导致内压升高,用力稍不协调,就会导致腰骶部椎间盘突出。Larson的调查结果表明,与蹦床相关的头颈部损伤占21%[5]。本次调查中颈部损伤占到11.97%,踝关节损伤占15.84%。蹦床动作主要由起跳、空中翻腾、转体、着网等技术环节组成。着网角度影响着网稳定性[7],运动员空翻转体不到位,着网时容易造成颈部的突然极度过屈、过伸而使颈部受到损伤。运动员压网至最深时,踝极度背伸,蹬离网面时需要用力跖屈,踝关节反复超常范围的屈伸蹬跳活动容易造成距胫前缘互相撞击,踝前后关节囊、韧带被牵扯或嵌夹。如着网不稳合并踝内外翻,距骨会在踝穴内不合槽地晃动,导致踝关节的损伤。

3.3运动损伤的原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适(32%)和技术因素(24.7%)。蹦床属于难美性项群,动作主要由空翻类和空翻转体类动作组成,运动员要在蹦床上完成3周空翻动作和连续5~6个的2周空翻动作,专项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随着难度动作向着超高难方向的发展,动作技术越来越复杂,对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技术的精确度也大大提高,稍有不慎,便会偏离正确技术,出现技术错误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蹦床空翻的正确起跳技术和连接技术要求运动员直体落床,身体保持适度的紧张,尤其是腰部,上体不能前倾,而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时普遍存在着网前屈腿、屈髋过早,起跳缓冲阶段上体过于前倾,蹬伸阶段上体过于向后倒,形成向前屈膝顶髋的背躬,造成腰部的损伤。蹦床的有效面积窄,而蹦床对运动员的动作准确程度要求相当的高。随着腾空高度和动作难度的增加,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正确性和空间方位判断、机体协调用力的本体感觉的准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大运动量训练造成大脑皮层疲劳,导致灵敏性降低、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增加了损伤的可能性。训练量过大,训练次数过于频繁,还可诱发骨折[8]。因此,当前世界蹦床运动强国将心理训练、预防损伤和训练恢复作为提高技术水平的三大保证[9]。

3.4运动损伤的预防

3.4.1注重教练员、运动员防伤意识的培养加强保护设施和器械的应用与研制,以有效地减少训练中因难新动作的学习而造成的损伤。在教法上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在训练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加入符合运动员特点和项目特点的自我保护方法练习。教会运动员处理和排解压力的技巧,减少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运动员的损伤。

3.4.2加强医务监督通过建立运动员受伤情况的数据库,记录每个队员的医疗档案,从运动员大量伤情的获得上,发现运动员损伤的规律特点。应培养一批有经验的运动医师和康复医师,研究有效治疗方法和伤后康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建立各部位的望诊直观指标并制定预防性计划推荐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减少损伤的发生。

3.4.3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加强肌肉力量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与功能,增强关节稳定性,特别是参与专项技术动作的小肌群的训练。蹦床运动员起网时的蹬伸力量与其网上跳跃高度成正比。蹬伸压网时要求力值上升速率快、力值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加强运动员髋、膝、踝三关节处的肌肉在半蹲状况下的蹬伸爆发力训练及摆臂与蹬伸的配合训练[4] 。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薄弱部位进行专门练习,防止局部负担过大。要掌握正确德动作要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对转项运动员要打好蹦床基本技术基础,循序渐进地发展难度[10]。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有较高的患病率,损伤率为1.4次/1人/1000训练小时。2) 运动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膝关节、腰部、踝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为筋膜韧带损伤,占21.48%;肌肉损伤,占19.01%;骨软骨损伤,占13.73%;肌腱损伤,占13.03%。3) 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疲劳、要领错误和专注性差。

4.2建议

1) 训练中应加强各方面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长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对损伤进行长年的、大量的研究,为确定损伤类型和造成损伤的危险因素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建立起一个能够正确反映运动员受伤和速生期关系的模式,探寻蹦床损伤的一般规律。2) 训练中应把腰、膝、踝等部位作为防治的重点,同时根据解剖学和项目特点改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3) 训练中应科学安排运动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发展难度的同时,应注重合理技术动作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Houstor ME. Analysis of various accident rate factors in Ice hockey[J].Med. science sports,1973(5):283-286.

[3] 徐明,张以鸿,洪源长.6省市蹦床运动损伤调查[J].体育科研,2002,23(4):21-22.

[4] 王延丽,赵艳成,姜宝华,等.蹦床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与网上跳跃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97-199.

[5]Larson BJ. Trampoline-related injuries[J]. J Bone Joint Surg Am,1995,77(8):1174-8.

[6] 李东建.蹦床运动员网上垂直起跳技术的初步研究[J]. 蹦床与技巧,2000,(9):2-4.

[7] 罗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竞技蹦床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06-108.

[8] 王凤英,姜霞.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54-55.

[9] 李艳翎.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动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132-134.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5

关键词:女子手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特征,计数训练

现代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运动竞技水平越高,心理技能对运动起的调节作用日益重要。当前,在体育运动领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技能训练能提高个体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1]。因此,为了全面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各国相继采用全面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但目前我国针对手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的心理技能量表还不能系统的评估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3]。因此,在全面研究我国女子手球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合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量表,将对提高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即将参加全国运动会决赛比赛的18名女子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国际健将水平的运动员5人、健将水平的运动员4人、一级水平的运动员9人。最大年龄34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24.5岁。运动年限最高20年,最短5年,平均年限11.4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进行检索,搜集到我国有关运动员心理技能方面的文献资料50多篇,心理技能量表6个,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4,5,6,7]。

1.2.2 心理测验法

该文采用自己编制的《手球运动员基本心理技能量表》对运动员进行测评。编制这个量表之前参考了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5个量表,自编量表题目都来自这5个量表之中,并且结合手球运动的特点以及规律,对原始量表进行了微调和修改,使得量表能更加准确。

1.2.3 专家问卷法

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手球运动员专门的心理技能量表,因此本研究以原有心理技能量表为基础,通过专家问卷对心理技能量表进行选择筛选,有心理学专家4人,手球方面的专家5人,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最终,从所提供的繁多因素中选择出了焦虑控制、注意力、信心、心理准备、动机、集体重要性、消极思维、主动应对、逃避、正面认识、应对压力这1 1个与手球运动有关系的因素。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EXCEL等相关软件对所统计出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不同场上位置心理技能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不同位置上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在主动应对一项上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当今女子手球运动发展飞速,对球员的技术要求更加全面化,球员场上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加大,需要完成的技战术任务增加,位置分工趋于模糊化。而其他10项分量表项目上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性差异。边锋运动员在集体重要性、逃避、消极思维这3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分别为12.98分、8.99分、11.68分;内锋运动员在焦虑控制、心理准备、动机、主动应对这4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分别为21.60分、17.59分、23.43分、17.24分;中卫运动员在信心这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为17.90分;守门员在注意力、正面认识、应对压力这个3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分别为21.30分、15.54分、23.93分。

注:*P<.05;***P<.001

2.2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不同训练年限心理技能比较

我国不同训练年限的手球优秀女子运动员在注意力和动机这2个指标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也就能充分说明运动员接触训练时间越长,训练年限越久,运动员的注意力和动机水平也就随之会升高。手球比赛情况复杂,每一秒钟场上的情景就会可能出现变化,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阅读比赛出现时间差,跟不上比赛节奏,技战术任务完不成,失去最佳攻防时机,因此,女子手球运动员需要在场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把握住最佳时机,才是比赛获胜的重要基础。而其他9个因素方面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是我们能看出,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其他各个因素的得分也会随之增长提高,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训练年限的长短能对运动员的心理机能水平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2.3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不同年龄段心理技能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的女子手球运动员,在注意力和动机这2个方面的分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说明了注意力和动机水平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其他分量表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在一些分量表中的得分是有波动的,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研究。

2.4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主力与非主力心理技能比较

女子手球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在信心分量表这一得分分别为18.02分和16.38分,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心理因素方面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主力运动员因为自身具有较高手球技术以及竞技水平,在信心方面肯定会较高的水平。而非主力运动员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在信心方面必然不足,会与主力运动员出现差距。另外,通过观察表格,其他各项分量表得分,主力运动员均高于非主力运动员。

3 对策

3.1 技术训练要全面

随着当今手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球员的场上位置分工已经趋于模糊化。高水平运动员在位置上的相互交叉已经成为比赛的常态,且运动员技术的全面性也使得比赛过程的对抗性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一方面运动员在选材上要注意各项基本素质的均衡性;而另一方面,则要求运动员在做技术性训练时要全面化,不能在仅仅以传统上的位置来定义运动员的训练内容,要以比赛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技术训练。通过多样化的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比赛适应性。

3.2 重视注意力的训练

具有良好的注意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高质量完成技战术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是比赛胜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日常手球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球员注意力的训练。且这种注意力的训练一方面要对运动员的外部注意进行明确的指引,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分析层次和信息加工特征。而另一方面,这种注意力的练习要在对抗的模拟赛事环境下进行,让运动员科学的控制内部注意。促使运动员自觉的排斥掉来自场外的不良干扰更加专注的进行比赛,以此提高心理对抗能力。

3.3 加强心理训练安排的时空性

心理训练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训练,是一个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和客观评价的过程。因此,在训练中应进行时空的协调发展。即一方面,以训练时间的长短提升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从而提高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心理对抗能力,提高运动技能的发挥水平。而另一方面,以训练空间的不同提升运动员的心理认知能力,保障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环境中建立正确的视觉、听觉、动觉信息加工层次,从而形成对比赛过程的合理控制能力。

3.4 非主力运动员要注重信心的培养

比赛虽然是大部分时间依靠主力运动员在打,但是,随着球队之间实力的缩小,往往非主力运动员是比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挥的好坏是一场比赛胜利的催化剂。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加强非主力运动员信心的培养。如,在训练中要多和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对抗、在比赛中要坚决支持运动员的临场决策。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多给机会、多给予其信任,让非主力运动员建立完成重要任务的自信,并通过良好的鼓励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心理自信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刘书勇,高俊.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变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01-103.

[4]魏高峡.对赛前心理状态相关研究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8):101-105.

[5]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勇,闫万军.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现代理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0-91.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6

1 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形成

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形成,是指对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投资与运动潜力的挖掘转化为人的商业价值的活动过程。其形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身心素质、技术、时间等六大要素的投入。

1.1 人力要素投入

在运动训练与竞赛过程中,人力要素的投入主要是指受训对象(运动员)与施训者(教练员)及医务监督、后勤保障人员三方所需要的人力。在整个运动与竞赛的中,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是运动技能的直接掌握者与竞技赛场的亲自参加者,运动员经济价值的形成最终要归结于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而运动员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除了运动员的自身条件与努力外,教练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教练员是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担负着培养运动员的重要职责,他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实现运动员的经济价值起着引导作用,因此人力要素的投入对运动员经济价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1.2 财力要素投入

财力的投入主要包括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直接投入是指直接用于运动员的工资、饮食、营养、医疗卫生、运动服装等生活消费品以及运动员参赛所需的差旅费等开支。间接投入是指为运动员提供与技术指导(教练员)及行政管理人员所需的工资及有关经费开支。财力的投入是确保运动员经济价值形成的先决条件。

1.3 物力要素投入

物力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运动员训练所必需的运动场馆、设施、运动器材等训练消费品。物力的投入是运动员经济价值形成的基础。

2 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体现

优秀运动员的魅力已成为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现象,优秀运动员具有视觉冲击力、趣味性感染力,优秀运动员是时代的偶像,优秀运动员所拥有的不仅是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非常符合时代和市场的要求。优秀运动员充当品牌代言人是一个企业与优秀运动员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之所以选择优秀运动员肯定有其自身的道理,北京体育大学的李安格教授曾经说过优秀运动员离开了体育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体育精神是企业选择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体育精神使优秀运动员拥有不同于其他明星的商业价值,表现为个性化价值人性化价值和感性化价值。

2.1 个性化价值

企业品牌个性是指在品牌价值体系中企业在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对消费者做出的独特而真诚的承诺,且这种承诺是对方难以模仿的。在当今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品牌个性日益显现出,品牌个性产生于社会它是整个市场价值肌体上的一个细胞,是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的无形缩影。品牌个性要回归社会与市场获取立足市场的能量,就必须找到与之匹配的符号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优秀运动员品牌代言人,优秀运动员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风貌是企业宣传品牌个性的最好载体,由于优秀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因此,不同的体育特质决定了他们个人所蕴涵的鲜明特点,以性格为例有性格稳重文化气质浓厚的如聂卫平、孔令辉;也有青春活泼活力四射具有现代气息的如刘璇、田亮;还有实力型的如李宁、郎平等,优秀运动员自身所折射着的不同的人文精神和个性价值,正好是企业在表现自身个性与目标,利用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准确对接有效地树立和强化该品牌在公众中的独特位置,所以说优秀运动员是企业品牌个性化的最好的载体。

2.2 人性化价值

品牌代言人是品牌个性与企业文化内涵的人性化符号载体之一,产品或服务是提供给人使用的品牌代言人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人性化,从而使消费者消除戒备心理,较易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优秀的品牌代言人能够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者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之前,这个品牌的代言人已经把那些潜在的消费者征服了,体育就是最具动感最真实的事物,吸引人的就是那种人性化的最原始竞争。优秀运动员充当品牌代言人是一种更真实更动人的人性关怀体现,是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展现的是体育独特的魅力。环法冠军阿姆斯特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自行车赛场上的冠军,和其他一些优秀运动员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在赛场之外,他是一名癌症患者,是公众眼里是一位具有爱心和品格高尚的运动员,他抵抗病魔的精神被企业所看好,同时他为世界癌组织协会募捐,人性化与企业品牌结合在一起,使赞助他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美誉度。

2.3 感性化价值

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会被消费者理解为一些感性化的东西,这些东西会超越品牌本身。优秀运动员使品牌在消费者眼里活起来,这些元素能够超越产品的物理性能。正是优秀运动员所传递的感性化的内容,使得消费者试着接受一种产品下意识地把自己与一个品牌联系起来。不再选择其他品牌,优秀运动员品牌代言人切合了消费者内心最深层次的感受,以感性化的表达触发了消费者的潜在动机,从而使消费者选择那些独具魅力的品牌。2004年安利成为奥运会指定赞助商,纽崔莱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惟一专用营养品.并邀请伏明霞、田亮先后为纽崔莱产品形象代言人,将纽崔莱与奥运冠军健康亮丽的形象结合起来,使纽崔莱的奥运概念深入人心。

3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途径

3.1 国家体育总局对优秀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

中国有50多个运动协会,各运动项目国家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着差异,基于国家队队员的个人民事权利的问题,多数协会把运动员的商业开发权做出了基本的区分,即认定运动员价值构成包括运动员个体身份和国家运动员身份两部分,相应的也划分了运动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时指出,国家队队员的商业价值来源于国家巨大的经济投入和国家队给运动员所创造的比赛条件与机会,这种投入是形成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基础,因此国家队有权干预运动员的商业活动;而对于运动员的“个体身份”,要放宽到什么程度,因为总局规定的“原则性”和划分的模糊,带来了各运动协会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和“因人制宜”。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奥运赞助商以及合作伙伴、供应商的权益,北京奥组委表示,奥运会比赛期间,不允许运动员为非奥运赞助企业做宣传。尤其是金牌获得者或像刘翔这样的著名运动员与非奥运赞助企业的协议应该把奥运会这段时间空出来。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必须和中国奥委会签订协约,承诺在奥运会期间不为非奥运会赞助企业做广告。

3.2 赛场是优秀运动员价值体现的洼地

优秀运动员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参加各种规则的商业性比赛,获取出场费和比赛奖金。在竞技体育中,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主体源于其体育价值,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他的竞技体育价值,引起大众对他的关注进而影响他的商业价值,这是实现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基本方式。1982年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体操王子”借体操这个项目为“李宁”这个品牌增值,从体操台上走下来的18年时间,让“李宁”二字从一个运动员品牌转型成为一个商业品牌;2005年墨尔本世锦赛,17岁的中国小将程菲完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套跳马动作———“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提升了自己的运动价值,同时,由于活泼亮丽的形象也为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不少美誉度。这些都保证了其商业价值的增值。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让中国为之一震。于是,刘翔受到世人的瞩目。之后耐克公司也因为成功押宝刘翔,获得了巨大的品牌效应。

3.3 加强我国优秀运动员转会价值的实现体制

运动员的转会是指其雇佣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运动员由于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被视为极有价值的活的商品,运动员的经济价值在有偿转让这种人力商品化的形式下得到了实现。

1990年,巴乔从佛罗仑萨转会到犹文图斯的费用是800万英镑;2000年夏天,菲戈从巴塞罗那转会到皇家马德里的转会费却升到3700万英镑;2001年西班牙球星门迭塔以4150万美金转会期拉奥。职业运动员转会价值的实现,是为了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使资源不断流向有价值的地方,从而使得其商业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目前,在我国优秀人力资本收益一定程度上受政策影响因素较大,即使同一时期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相当的两个个体,如果从事不同的项目,往往收益会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加强我国优秀运动员转会价值的实现体制。

3.4 通过媒体转播提升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是指体育组织或赛会主办单位举办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时,许可他人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转播、录像并从中获取报酬的权利。媒体转播提升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原因在于:体育赛事自身所具有的激烈、对抗、精彩、悬念、新颖程度的特点和明星的影响因素;同电视所直观反映体育赛事的绝对真实,而且向观众传递的视听觉信息尽可能的全面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只有制作出观赏性较强的体育赛事电视节目,才能吸引广大观众观看,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观众收视率的提高,会引来大量的广告客户和赞助商;而广告、赞助的收益,又会使电视台、体育机构都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后劲。正是在大众传媒对运动员进行赛事转播和宣传下,优秀运动员才能真正成为商品的载体,实现其自身的商业价值。

3.5 体育经纪人的管理

体育经纪人对优秀运动员品牌代言人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优秀运动员与企业连接的桥梁。优秀运动员能否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体育经纪人的水平。体育经纪人是依据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取得合法资格专门从事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相关组织和个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实现其商业目的而从事的居间经纪或代理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体育经纪人的定义还可以指: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纪组织。就优秀运动员充当品牌代言人而言,体育经纪人主要负责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维护运动员的无形资产;强化运动员的公众形象;促成运动员与企业对接。

4 结束语

奥运营销的大背景下,品牌如何借助奥运之势,打响奥运之战将会是企业最重要的营销策略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的开发,我国政府必须制定一套运动员商业活动的管理办法。当然,开发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还要协调解决好运动员的商业行为和正常训练之间的关系,而中心在开发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要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利益的诱惑

参考文献

[1]张永军.文化资源视觉中的现代商业体育发展[J].体育学刊,2008,(1):18-19.

[2]胡磬云.明星偶像与明星操作[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5,5.

[3]尹兆友,张玲.论职业运动员的形象设计与包装[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1462-1464.

[4]陈永军.体育明星危机公关管理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7一19.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7

Martin、Moritz和Hall (1999) 在Paivio (1985) 的研究基础上, 将运动表象区分为5种类型:特殊认知的表象 (cognitive-specific imagery, 简称CS) 、一般认知的表象 (cognitivegeneral imagery, 简称CG) 、一般控制动机的表象 (motivational general-mastery imagery, 简称MG-M) 、一般唤醒动机的表象 (motivational general-arousal imagery, 简称MG-A) 和特殊动机的表象 (motivational-specific imagery, 简称MS) , 并设计了用于评价运动表象特征的工具——《运动表象问卷》 (Sport Imagery Questionnaire) 。Hall (2001) 发现虽然大部分运动员都使用运动表象,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表象能力、运动技能水平、性别和运动项目类型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

起源于欧洲的攀岩运动已经风靡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是世界体育大会、亚洲室内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并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我国竞技攀岩运动通过近年的努力发展, 在速度赛项目上已经培养出了陈小捷、钟齐鑫、何翠莲等多名世界冠军, 但难度赛和抱石赛却处于世界第三梯队, 我国竞技攀岩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忽视心理训练不无关系。本研究旨在提高我国攀岩运动员心理训练水平, 促进我国攀岩运动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44名 (男, 27人;女, 17人) 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攀岩锦标赛”的运动员。其中:青年组 (18~19岁) , 4人;少年A组 (16~17岁) , 8人;少年B组 (14~15岁) , 10人;少年C组 (11~13岁) , 14人;少年D组 (8~10岁) , 8人。被试年龄为13.39±2.967岁, 最大18岁, 最小8岁;参加攀岩运动的时间长度为31.55±17.97个月, 54.55%的被试参加攀岩运动的时间不低于3年。

2. 研究设计

对Hall等人编制的《运动表象问卷》 (Sport Imagery Questionnaire) 进行修订, 然后用于测评。共发放问卷80份, 回收问卷56份, 有效问卷44份。《运动表象问卷》 (攀岩) 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853 (激发特殊动机的表象) 、0.5831 (激发唤醒动机的表象) 、0.7607 (激发控制动机的表象) 、0.7826 (特殊认知的表象) 和0.7547 (一般认知的表象) , 表明问卷适合本研究的需要。

本次调查工作分以下步骤完成: (1) 编译《运动表象问卷》, 由运动心理学和英语专业人士反复修订完成; (2) 邀请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攀岩队教练员和高水平运动员对编译的《运动表象问卷》进行评价, 根据他们的建议编订《运动表象问卷》 (攀岩) ; (3) 请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共25人) 进行预测, 检验问卷信度, 并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做进一步修订; (4) 采用修订后的问卷进行测试, 运动员报到时, 现场发放、填写和回收; (5) 整理问卷, 将调查数据录入SPSS 11.5统计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我国优秀青少年攀岩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

由表1可见, 我国优秀青少年攀岩运动员使用表象的倾向明显, 特殊认知的表象使用最多, 但使用认知功能的表象与动机功能的表象没有明显差异 (P=0.940) 。原因可能有二: (1) 青少年攀岩运动员没有接受专门的表象训练, 所以在训练竞赛中难以有效使用表象; (2) 青少年攀岩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认知程度不深, 所以在训练竞赛中不能有效控制表象。

2. 人口学变量与我国青少年攀岩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

本研究考察了性别、年龄、运动年限和运动水平等人口学变量对我国青少年攀岩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的影响。

(1) 男性比女性攀岩运动员更愿意使用表象, 而且男性攀岩运动员使用“激发控制动机的表象”和“特殊认知的表象”显著性高于女性运动员 (PMG-M=0.026;PCS=0.017) , 使用“激发唤醒动机的表象”和“一般认知的表象”也明显多于女性运动员 (PMG-A=0.08;PCG=0.053) 。

(2) 攀岩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随年龄增长呈现波浪式变动。综合而言, 14~15岁攀岩运动员更愿意使用表象, 这提示:14~15岁可能是提高攀岩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最佳时期, 因为此时他们认知攀岩和追求战绩的动机最强。

(3) 随着运动年限的增长, 运动员对攀岩运动本身的认知程度提高, 使用认知性表象逐渐增加, 而动机性表象的变化呈抛物线。

(4)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 攀岩运动员运动表象的变化呈倒U形, 而且高水平运动员明显使用了较多的认知性表象 (PG-Z=0.006;PG-D=0.022。为了表述方便, P值右下角的字母G代表“高水平”, Z代表“中级水平”, D代表“初级水平”) 。

三、与成年攀岩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比较

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青少年攀岩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征, 研究者同时调查了21名参加“首届全国攀岩定线员培训班”的学员 (13名攀岩教练员和8名退役攀岩运动员, 平均年龄为26.89岁, 平均运动年限为5年) , 还参考了Jean Boyd (2003) 对48名加拿大成年攀岩运动员 (年龄为24.19±4.18岁, 平均运动年限为3.8年) 的调查数据。

由表3可见: (1) 青少年攀岩运动员的动机性表象较高, 而认知性表象较低, 说明攀岩运动会抑制运动员的动机性表象, 特别是“激发特殊动机的表象”; (2) 攀岩运动员保持着较高的认知性表象, 说明攀岩运动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结合表2的信息可见, 优秀攀岩运动员在训练竞赛中需要采用较多的认知性表象, 同时控制动机性表象。因此, 对攀岩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时应尽量控制动机性信息的摄入和强化。

四、小结

我国青少年攀岩运动员使用表象的特征明显, 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难以在训练比赛中有效利用和控制表象, 所以采用认知性和动机性表象的没有明显差异。对人口学变量与青少年攀岩运动员运动表象特征关系的分析发现, 14~15岁可能是对攀岩运动员进行表象训练的最佳时期。攀岩运动可能抑制运动员的动机性表象, 特别是“激发特殊动机的表象”, 但要求运动员保持较高水平的认知性表象, 因此, 对攀岩运动员进行表象训练时, 应控制激发动机的信息的摄入, 同时加强认知性表象训练。

参考文献

[1]漆昌柱.表象训练的概念、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学, 2001, 21 (3) :76—79.

[2]M urphy, S.M.Modelsofimageryin sportpsychology:Areview[J].Journal of Mental Imagery, 1990 (14) : 153—172.

[3]张春隆, 马和太, 韩春远.我国竞技攀岩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7, 26 (4) :77—80.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8

现行女子体操评分规则规定:起评分不封顶。从多次国际体操大赛的比赛成绩看出, 起评分的多少对比赛中争取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我国女子高低杠技术在今后的世界大赛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运动员在训练和成套编排中如何提高成套动作起评分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重点采集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高低杠前8名选手的成套动作进行分析, 并用29届奥运会高低杠优秀运动员的成套动作进行分析对比, 以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编排中作参考。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内容

以第十一届全运会高低杠前8名运动员的自选成套动作及29届奥运会高低杠部分优秀选手自选成套动作作为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法

(1) 录像动作分析法。在第十一届全运会高低杠决赛现场, 用录像机采集前8名运动员的自选成套动作;在电视录像上采集29届奥运会部份优秀选手的高低杠自选成套动作进行分析对比。

(2) 文献资料分析法。参考十一届全运会成绩公报, 成绩册及技术统计资料。

(3) 数理统计法。将所采集的录像动作按动作类型、编排、难度分、连接分和起评分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本文根据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高低杠决赛录像资料 (只对D组及D组以上的动作进行统计) 进行整理, 统计结果如表3.1:

注:反吊系列动作包括前连接技术 (用各种动作连接成扭臂倒立动作) , 反吊的各种转体动作 (包括扭臂转体和扭臂反掏转体) , 后连接动作 (反吊动作连接的空翻腾越以及空翻下法) 。

4、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数据, 充分证明反吊系列技术已经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编排的核心技术, 是连接转体、空翻、腾越, 提高连接分的枢纽。第一、成套动作中反吊系列动作使用人次超过了其他类型动作的总和;第二、反吊系列动作的难度分明显地超过了其他类型动作的总和;第三、反吊系列技术的连接分达到加分总数的93.9%,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连接加分基本上是靠反吊系列技术获得的;第四、反吊系列技术是连接空翻, 腾越, 转体, 前空翻下法, 提高连接分的核心连接技术。

我国优秀选手在对高低杠的编排和训练中, 已充分利用了反吊系列技术的优势, 大幅度地提高了成套难度分和连接分, 在竞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效益, 该技术是我国20多年前开发的系列技术, 由于它的使用效益、获分效益、竞技效益和开拓效益高, 很快推广到全国, 当前已发展到国外被世界优秀选手所掌握。如美国著名优秀运动员柳金的一套动作中使用了6个高难度的反吊系列技术动作, 获得了很高的难度分和连接分 (和我国优秀运动员何可欣, 杨伊琳同等) 夺取了高低杠奥运会银牌。过去曾经获得过世界高低杠金牌的英国优秀选手特维尔德和俄罗斯优秀选手谢苗诺娃, 尽管她们有很高的水平, 29届奥运会前为提高起评分作出了很大努力, 成套动作的编排、难度、连接, 完成都非常完美, 但在成套起评分上还是没有赶上我国优秀选手而导致运动成绩的落后, 充分体现了反吊系列技术是我国女子高低杠制胜的重要特长技术, 今后应该继续保持这个特点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创造出更新的技术和更新的连接。争取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但是我们也有不足的地方, 如正反掏技术还比较落后, 高杠换握低杠单一化, 低杠换握高杠的幅度偏小, 动作不流畅等, 和国外优秀运动选手相比, 在这些方面明显的不足。创造性地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 弥补自已的不足, 才能使我国的高低杠技术产生出更大的飞跃。

摘要:本文根据第十一届全运会高低杠决赛的现场录像动作及29届奥运会高低杠部分优秀选手自选成套动作进行剖析, 经过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反吊系列技术是我国优秀运动员高低杠上获取高起评分的关键, 是我国高低杠项目上制胜的优势技术。

关键词:起评分,难度分,连接分,高低杠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训练科录制.第11届全国运动会高低杠决赛录像资料[Z].2009.

[2]国际体操联合会.2009—2012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印发.2009.

[3]中央电视台5频道直播节目.第29届奥会高低杠决赛录像资料[Z].2008.

[4]谈晓矛.戴瑞磊.韩华.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女子高低杠的优势与差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 篇9

在跨栏技术中, 摆动腿的过栏技术对提高跨栏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摆动腿屈膝高摆和积极下压技术是摆动腿技术动作中的关键技术, 在跨栏跑或练习过程中, 摆动腿屈膝高摆时应注意充分折叠, 膝关节外转高抬, 足尖勾起, 屈膝攻摆, 积极“鞭打”并快速下压式着地, 有效减少腾空时问, 缩短跨栏步的腾空距离,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过栏而造成的水平速度的损失, 为更快的过渡到栏问跑提供有利的条件。它们在跨栏跑全程中对提高整个跨栏技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跨栏步技术既表现了跨栏跑的项目特点, 又是决定跨栏跑技术和成绩优劣的关键环节。多年来,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跨栏步的运动规律, 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也发现了运动员在完成跨栏步中摆动腿技术动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个跨栏步中摆动腿运动路线;膝关节折叠及打开时机;下栏着地支撑等问题, 即在跨栏步中摆动腿技术不能体现合理性、经济性、实效性。

本文试图针对上述问题, 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 依据生物力学原理, 借鉴优秀跨栏选手有关资料及本人多年训练研究, 就跨栏步中摆动腿技术力学机制及正确技术予以阐述。对目前我国跨栏跑摆动腿技术的训练方法做一综述, 旨在为广大跨栏学者, 专家, 教练及运动员提供实践、科学与应用参考依据。

1、跨栏跑摆动腿技术的训练方法

1.1、起跨攻栏瞬间摆动腿技术分析

起跨腿着地阶段, 摆动腿在蹬离地面后应充分折叠并快速前摆, 使摆动腿尽快靠近身体重心垂线, 以减小因折叠不充分所产生的较大重力矩, 尽早结束起跨腿着地时的前蹬状态, 迅速转入缓冲阶段, 同时摆动腿在这个阶段充分折叠前摆, 增大起跨腿对地面的蹬伸力量而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 增大起跨初速度。在起跨腿缓冲阶段, 摆动腿应快速积极前摆, 而非上摆。前摆的效果, 一方面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 同时又牵引起跨腿向前移动, 而特别意义则在于能使在缓冲阶段的起跨腿膝关节在缓冲中同步快速前移, 使起跨腿小腿在缓冲阶段就获得与地面构成的较小夹角, 能为起跨腿起跨蹬伸时取得合适的起跨角, 进而获得起跨后人体重心在空中的“平直”运动轨迹, 起跨腿与地面夹角是评价摆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初学者研究对象在起跨腿着地阶段, 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84.42° (表1) , 高水平运动员的平均角度57.02°, 由此可看出初学者在起跨腿着地阶段, 摆动腿折叠的不充分, 不利于摆动速度的加快, 影响起跨攻栏的效果。起跨腿与地面的夹角是评价摆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角度越小, 可以为起跨蹬伸时获取较小的起跨角, 角度越大, 则不利于起跨腿迅速形成合理的起跨角。初学者研究对象在起跨脚最大缓冲时起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平均值为86.34°, 高水平运动员的为69.6°。大部分同学的角度都明显高于优秀运动员。可以看出初学者在起跨腿着地阶段, 起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过大, 起跨腿蹬离地面后, 起跨初速度不够, 会出现身体重心向上的现象, 造成跳栏, 飘栏动作, 在空中浪费过多时间, 影响下面技术动作的发挥。

注:数据引自对110米栏跨栏步摆动腿技术特点的重要性分析刘泽珩2011年。

1.2、起跨腿蹬伸至起跨离地瞬间摆动腿技术分析

在此阶段, 摆动腿仍应始终折叠膝关节继续加速向前上方摆动。意义:首先, 保持并继续增大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的角速度, 增大髋关节夹角, 使身体重心大幅度前移, 缩短身体腾空后飞行距离。同时又使起跨时保持高重心位置, 减小身体重心的起伏波动差。其次, 如果摆动腿直腿摆动攻栏, 不仅摆动速度慢, 而且还将形成一个使身体向上向后的转动力矩, 亦即造成“跳栏”。

初学者研究对象在起跨离地阶段时, 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91.1° (表2) , 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值为77.2°。和表1起跨着地阶段相比对, 一些运动员摆动腿折叠角度稍好于之前的折叠幅度, 而一部分运动员的摆动腿折叠则有些过早的打开, 不利于保持并继续增大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的角速度, 容易造成直腿攻栏。初学者应极制动, 在起跨腿离地瞬间这个阶段, 始终保持摆动腿的充分折叠, 避免出现尽早打开。

注:数据引自男子110m高栏跨栏步摆动腿的技术特点———周斌2009。

在摆动腿充分折叠的同时, 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的大小是很重要的, 并不是角度越大就越好, 摆动腿折屈摆动的高度应有所控制, 还应该按照运动员的身高和起跨时获得的垂直速度与过栏时运动员重心至栏顶的距离经济合理来确定。初学者运动员的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平均值为25.62° (表2) , 与优秀高水平运动员的平均值27.4°相差不多, 说明初学者摆动腿上摆幅度较小。

1.3、腾空过栏阶段摆动腿技术分析

当起跨腿蹬离地面, 人体进入腾空阶段瞬间, 摆动腿大小腿应迅速打开同时完成伸踩动作。在这个阶段, 摆动腿必须在栏前就要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 因为适宜的起跨距离和起跨角, 决定了人体腾空抛物线最高点在栏前, 摆动腿在栏前开始做下压动作时其脚与小腿均高于栏。如果在摆动腿过栏后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 势必会造成栏上滞留时间长, 过栏后着地点远, 着地角小, 着地后明显制动以及身体重心大幅度下降等一系列弊端。

初学者运动员摆动腿过栏瞬间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44.2° (表3) , 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165°左右, 初学者运动员脚跟接近栏板瞬间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90°, 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172°。并不是说摆动腿的膝关节角度越大就越好, 角度太大说明已经出现直腿攻栏的现象, 而角度太小, 则表示摆动腿的大小腿打开的太慢, 在身体前移过栏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踢栏现象。所以, 在摆动腿大小腿迅速打开的同时, 摆动腿摆至一定高度后, 大腿应积极的制动, 随即主动快速下压过栏, 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鞭打”动作, 有利于摆动腿快速过栏。

摆动腿大小腿充分打开是在栏板前就完成的, 此时摆动腿的小腿与脚跟都高于栏板。初学者研究对象下压时摆动腿脚与栏板的距离平均值为0.11m (表3) , 优秀运动员平均值为0.19m。

1.4、摆动腿过栏着地支撑技术分析

下栏动作实际是以身体重心抛物线达到最高点后, 摆动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 人体就开始自然下落, 这一动作是靠臀大肌积极收缩来完成的。当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时, 起跨腿随之回收, 屈膝外展, 以膝高于踝经体侧迅速提拉, 两腿在栏上形成杠杆作用, 并协调而有节奏地完成剪绞动作。在无其它外力作用下, 运动员主要下压摆动腿虽然不能改变重心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 但是能调整身体各环节重心相对位置, 有利于尽早落地, 有利于减小足着地时所形成的阻力和减少制动时间, 取得迅速转入栏间跑第一步的有利姿势。摆动腿加速着地支撑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这样将使摆动腿着地后能够获得较大的蹬地力量和较快的蹬地速度。

落地时摆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是评判下栏着地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4) , 初学者运动员落地时摆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平均值为81.3°, 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77.2°。现代跨栏技术原理要求下栏支撑时摆动腿膝关节伸直, 以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高度, 初学者运动员落地时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58°, 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169°。整体相差不大, 落地时摆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过大, 说明运动员的摆动腿直腿支撑, 身体会出现直立或者后仰的情况, 影响接下来快速进入栏间跑的节奏, 而夹角过小, 会出现身体重心冲前的现象, 容易前仆跌倒, 适宜的夹角, 可以让身体重心稍稍前倾, 在稳定支撑的同时, 迅速过渡到栏间跑阶段。

注:数据引自男子110米栏全程技术分析_冯敦寿

2、结论

(1) 起跨腿着地阶段摆动腿在蹬离地面后应充分折叠并快速前摆。在起跨腿缓冲阶段, 摆动腿应快速积极前摆, 而非上摆, 前摆的效果, 一方面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 再能使在缓冲阶段的起跨腿膝关节在缓冲中同步快速前移;

(2) 摆动腿蹬离地面后, 即应充分折叠前摆, 直至起跨蹬伸起跨都应保持膝关节折屈并依据运动员个体差异, 在摆至合理位置时, 制动摆动腿大腿;

(3) 腾空后, 摆动腿由折屈到打开要快, 膝角尽量大, 摆动腿由折屈到打开至快速下压应是一个快速、连贯、准确、完整的“鞭打”动作, 应强调摆动腿接近栏板时即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

上一篇:既有桥梁下一篇:视觉封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