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优秀教案(精选8篇)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两次英中战争也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上元气大伤。但清王朝恰像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第二次英中战争后,为了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人民革命的镇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政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表面现象上看,第一,中央出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化的机构—一总理衙门;第二,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第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次颇有声势的变化——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做的一场“强国梦”,虽说“好梦”终“难圆”,但中国人民不正是从这一次次破灭的“梦”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救中国的真理吗?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总理衙门的成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对中国的统治;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3.能力培养;通过对清朝政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有什么结果?等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方法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洋务运动。
难点:清朝政局变化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官僚层内掀起了一股兴办洋务的热潮。所办洋务,涉及面广、时间长,有些史学家称之为“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为何称为“新政”呢?“新政”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英中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总理衙门的建立(板书)
早在第二次英中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人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又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大臣。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人们称为“鬼子六”。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的产物。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凡涉及外国的一切事务,它都要管。对内,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而在外国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干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鲁迅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总理衙门从成立到 1901年变为外交部,40年间,正是中国形成半殖民地的过程,因此,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慈禧太后统治的开始(板书)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有极强的权势欲,咸丰皇帝病死承德后,她为了掌握清王朝大权,勾结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输政的八大臣处死或革职充军,自己垂帘听政,定年号为“同治”,开始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她统治期间,中国主权丧失,领土丢尽,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板书)
清朝以武力定天下,可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兵制已腐败不堪,形同虚设,绿营兵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丧失了战斗力。清政府被迫起用一些汉族官僚,兴办地方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以湘、淮军起家的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成为清统治集团中能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先是曾国藩独霸一方,以后李鸿章、左宗棠也权重一时。这些汉族官僚,一方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拼命支撑着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着使中国富强的道路。
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变化,又必然导致了清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革,于是出现了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板书)
1.洋务派的产生(板书)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落后、保守、盲目排外,代表了清王朝最腐朽的政治势力。洋务派则以兴办“洋务”为名,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就是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派的“自强”(板书)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的一段话,道出了“自强”的重要:“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3.洋务派的“求富”(板书)
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的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以后,李鸿章还创办了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1890 年,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最大的钢铁厂。
4.兴办新式学校,筹建近代海军(板书)
兴办新式学校,筹建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又一重要内容。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个外语学校,1866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这些同文馆和学堂,为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往国外派遣了一批留学生。
1874年,洋务派提出建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10年之后,三支海军初具规模。其中北洋海军在李鸿章一手把持下,发展最快。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中花银子最多的项目,是清政府“自强新政”的标本和支柱。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
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板书)
(给学生材料,组织课堂讨论。)
材料一:洋务运动中几项内容的后果。
(1)北洋海军于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它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福建海军于1884年马尾海战中覆灭。与此同时,福州船政局也被法国舰队摧毁。
(3)上海轮船招商局,在1884年中法战争发生和1894年中日战争发生时,两次押售给外国,以求庇护。以后分别赎回,两进两出,亏损甚巨,使洋务派为“求富”办的第一个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4)开平煤矿,1900年被英国侵略者夺去。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中,除官办形式外,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他们的资金成为“商股”。毛泽东说:“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到了同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发展。”
材料三:(1)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时声称:“招商轮船之设,专为抵制洋轮。”(2)张之洞为设汉阳铁厂奏请清政府中称:“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始足杜外铁之来。”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势力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派把学习外国做为一种国策,虽然,他们只学了些皮毛,但开创了向外国探求富强之路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富民强国的经验和教训。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7第11届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前三名的运动员和2005南京十运会男子跳远前三名运动员的比赛数据为研究对象。把经统计处理的我国运动员有关数据与国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数据相对比,结合专项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取的运动员比赛数据均来自于国际田联、中国田协官方网站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
2 结果与分析
2.1 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分析
跳远的摆动腿落地和蹬离动作是助跑最后一步开始的,根据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变化规律,大多数运动员在助跑倒数第1-2步,由于步长加大和身体重心降低,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踏板瞬间重心水平运动速度下降。因此,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参数是判断运动员最后几步助跑技术和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关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踏板瞬间、重心水平速度与有效成绩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6。表1可见,我国运动员在踏板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值为10.19±0.33m/s,比国外优秀运动员10.75±0.28m/s低0.56m/s,差异非常显著(P<0.01)。由此可知,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尚有明显差距。由于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实践中许多教练员大多倾向于把速度训练的重点放在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上。事实证明,这种训练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构成阻碍我国跳远运动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多年的测试结果,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5m能达到10m/s以上速度的并不多。根据王清、冯树勇、赵国雄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已接近99%,明显高于世界运动员的利用率(92%-94%),即目前我国运动员在现有的速度能力基础上,助跑速度利用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若仍通过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方法来提高成绩是不科学的。注重选拔具有较大速度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和重视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是今后提高我国跳远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
2.2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垂直分速度及腾起角度分析
起跳是整个跳远技术中最为复杂的技术,其任务是在尽量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情况下,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使运动员获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反映了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和技术特征。
我国运动员在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分速度分别为9.98±0.24m/s,比国外优秀运动员10.18±0.21m/s低0.20m/s,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在离板瞬间,我国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却是非常大的,分别相差0.31m/s和2.10°,尤其在离板瞬间垂直分速度的比较上面差异更为显著(P<0.01)。波波夫研究发现,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每增加0.2m/s或腾起角增大1°,运动员的起跳力量需增加2%。由此看来,我国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跑得快与跳得起”的矛盾在训练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仍然是今后训练工作的重点。
(单位:m/s)
从表2可见,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我国运动员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分速度、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度3个运动学参数综合分析,垂直分速度较低是影响我国运动员运动成绩继续提高的重要技术因素之一。
2.3 助跑最后两步着地角、离地角的分析
着地角、离地角是反映助跑姿势的指标,对助跑速度有很大影响。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外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着地角都在减小,离地角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国外运动员的减小幅度比我国选手要大。中国运动员最后两步着地角都小于国外运动员,离地角都大于国外运动员,并且最后一步表现更明显。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着地角,在倒数第二步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一步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离地角在倒数第二步无差异(P>0.1),而最后一步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着地角小,相应的身体重心高度降低,着地距离增大。身体重心高度的变化必然造成原有助跑节奏被破坏,影响运动员水平速度的保持和发挥;着地距离增大,则支撑缓冲阶段水平阻力作功距离加长,从而增大该步支撑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离地角大,相应的蹬地水平分力减小,造成蹬伸效果差、向前性不够,影响蹬伸阶段水平速度的回升。研究表明,倒数第二步、倒数第一步着地角与该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1(P<0.01)和-0.73(P<0.01)均呈高度负相关;倒数第二步、倒数第一步离地角与该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6(P<0.01)和0.68(P<0.01)均呈正相关。我国运动员最后一步较小的着地角和较大的离地角,形成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缓冲阶段水平阻力做功距离加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在蹬伸阶段,又由于蹬伸效果差、向前性不够,损失的水平速度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两者共同作用,使最后一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大幅度下降,最终造成离地速度(踏板速度)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1.踏板速度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踏板瞬间重心水平速度相对较低,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跳远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也是提高我国跳远运动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2.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能力上明显低于国外选手。表现在我国选手的起跳能力与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提高不相适应,在快速助跑中跳不起来,腾起角太小,不能充分发挥水平速度的作用,这是制约我国跳远选手跨进世界先进行列的主要问题。因此,提高快速起跳能力是今后提高我国跳远成绩的关键。
3.我国优秀运动员着地缓冲阶段动作消极、重心下降过大、致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过多;而在蹬伸阶段蹬伸的幅度、速度不够,向前性不好,损失的速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造成踏板速度偏低。
参考文献
[1]张玉泉.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参数的比较分析[J].田径,2000,(1).24-25.
[2]黄继珍.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水平速度损失率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3):115-117.
[3]陈木火.中外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有关技术参数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5(2):73-75.
[4]王清,冯树勇,李爱东.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5,15(3):62-66.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篇3
关键词:蹦床;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15-03
1998年我国正式开展了蹦床项目,由于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使许多运动员因伤病的困扰而被淘汰。随着2000年蹦床运动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损伤问题日益引起我国蹦床界的关注。为提高运动员的使用效益,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必要对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损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各省市重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的调查和对易损伤部位、常见损伤及原因的分析,为防止运动损伤的过多发生,保证运动员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参加十运会蹦床比赛的天津队、山西队、安徽队、上海队、福建队、山东队、江苏队、解放军队、陕西队、重庆队、浙江队、云南队、广东队、广西队、湖南队15个省市的72名蹦床运动员进行了调研,其中男38名、女34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18.3岁,专项训练年限为8岁。调查时限为2004.3-2005.10。
1.2研究方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并依据医疗部门对运动损伤的诊断、病历及伤病记录,填写表格。调研人员做好讲解、辅导及表格的验收工作,并到现场观察比赛、训练,对就诊队员的创伤作医疗记录。调研限于运动员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及比赛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训练和比赛以外的损伤排除在外。同一解剖部位的慢性损伤只记录一次,急性损伤转慢性的仅按慢性损伤登记一次。本文的创伤诊断依据为《实用运动医学》[1]的诊断标准,确定创伤解剖部位、组织、程度。
2结果
2.1运动损伤患病率
72名运动员共查出46种创伤,284例,其中急性损伤121例,占42.6%,慢性损伤163例,占58.4%。72人中有伤者56人(78%),其中男32名(57%),女24名(43%)。男女之间无性别差异(P>0 05)。
2.2运动损伤的部位
从表1可以看出,在损伤部位的构成比中,发生在下肢部位的有164例,占总数的57.75%,发生在上肢部位的有9例,占总数的3.17%,发生在躯干部位的有77例,占总数的27.11%。发生在颈部的有34例,占总数的11.97%。创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各关节。损伤部位主要在膝关节、腰椎、踝关节和颈部,分别占受伤数的27.5%、21.8%、15.84%和11.97%。
2.3运动损伤的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组织学的分类,运动创伤患病率居前四位的是:筋膜韧带损伤61例,占21.48%;肌肉损伤54例,占19.01%;骨软骨损伤39例,占13.73%;肌腱损伤37例,占13.03%。软组织损伤192例,占67.6%。
2.4运动损伤的原因
表3显示,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适(32%)、技术因素(24.7%)、组织安排不当(22.5%)。身体机能不适包括身体素质差、疲劳和带伤训练。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损伤发生率根据Houstor修订的Chambers 的计量公式,受伤率=年受伤人数×1000/(参加人数×参加平均时数/星期×星期总数/年)[2],本次调查中,统计56人医疗记录,人均训练39周,共有急、慢性创伤284次,所以损伤率为1.4次/1人/1000训练小时。随技术难度的增加,运动员需要增加训练的时间,在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每天要训练4-5个小时,这无疑增加了损伤的危险性。在慢性损伤的病例中,以蹦床内损伤为主,与徐氏的调研结果一致[3]。
3.2运动损伤的部位、类型蹦床项目的动作主要依靠下肢来完成,下肢用力的类型包括髋关节主发力型、膝和踝关节主发力型、共同发力型[4],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该项目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蹦床运动员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膝、腰、踝、颈。Larson(1995)报道,与蹦床相关的膝损伤占15%[5]。蹦床的起跳要求运动员在触网前瞬间屈膝,当网下压到一个平衡位置时,膝关节要在130~150度(屈膝30~50度)之间全力蹬伸,以取得最大的反弹力[6]。在此角度起跳,伸膝筋膜既要保护膝的稳定又要伸膝发力,反复大量的弹跳动作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由于运动员垂直弹跳时网的反弹力对脊柱产生一个纵向冲击力,运动员在做“旋”空翻时,如果没有充分伸展身体,在腰屈曲的同时旋转,椎间盘髓核在前屈时后移并挤压后面纤维,在旋转时髓核又被挤压而导致内压升高,用力稍不协调,就会导致腰骶部椎间盘突出。Larson的调查结果表明,与蹦床相关的头颈部损伤占21%[5]。本次调查中颈部损伤占到11.97%,踝关节损伤占15.84%。蹦床动作主要由起跳、空中翻腾、转体、着网等技术环节组成。着网角度影响着网稳定性[7],运动员空翻转体不到位,着网时容易造成颈部的突然极度过屈、过伸而使颈部受到损伤。运动员压网至最深时,踝极度背伸,蹬离网面时需要用力跖屈,踝关节反复超常范围的屈伸蹬跳活动容易造成距胫前缘互相撞击,踝前后关节囊、韧带被牵扯或嵌夹。如着网不稳合并踝内外翻,距骨会在踝穴内不合槽地晃动,导致踝关节的损伤。
3.3运动损伤的原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适(32%)和技术因素(24.7%)。蹦床属于难美性项群,动作主要由空翻类和空翻转体类动作组成,运动员要在蹦床上完成3周空翻动作和连续5~6个的2周空翻动作,专项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随着难度动作向着超高难方向的发展,动作技术越来越复杂,对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技术的精确度也大大提高,稍有不慎,便会偏离正确技术,出现技术错误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蹦床空翻的正确起跳技术和连接技术要求运动员直体落床,身体保持适度的紧张,尤其是腰部,上体不能前倾,而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时普遍存在着网前屈腿、屈髋过早,起跳缓冲阶段上体过于前倾,蹬伸阶段上体过于向后倒,形成向前屈膝顶髋的背躬,造成腰部的损伤。蹦床的有效面积窄,而蹦床对运动员的动作准确程度要求相当的高。随着腾空高度和动作难度的增加,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正确性和空间方位判断、机体协调用力的本体感觉的准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大运动量训练造成大脑皮层疲劳,导致灵敏性降低、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增加了损伤的可能性。训练量过大,训练次数过于频繁,还可诱发骨折[8]。因此,当前世界蹦床运动强国将心理训练、预防损伤和训练恢复作为提高技术水平的三大保证[9]。
3.4运动损伤的预防
3.4.1注重教练员、运动员防伤意识的培养加强保护设施和器械的应用与研制,以有效地减少训练中因难新动作的学习而造成的损伤。在教法上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在训练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加入符合运动员特点和项目特点的自我保护方法练习。教会运动员处理和排解压力的技巧,减少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运动员的损伤。
3.4.2加强医务监督通过建立运动员受伤情况的数据库,记录每个队员的医疗档案,从运动员大量伤情的获得上,发现运动员损伤的规律特点。应培养一批有经验的运动医师和康复医师,研究有效治疗方法和伤后康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建立各部位的望诊直观指标并制定预防性计划推荐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减少损伤的发生。
3.4.3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加强肌肉力量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与功能,增强关节稳定性,特别是参与专项技术动作的小肌群的训练。蹦床运动员起网时的蹬伸力量与其网上跳跃高度成正比。蹬伸压网时要求力值上升速率快、力值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加强运动员髋、膝、踝三关节处的肌肉在半蹲状况下的蹬伸爆发力训练及摆臂与蹬伸的配合训练[4] 。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薄弱部位进行专门练习,防止局部负担过大。要掌握正确德动作要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对转项运动员要打好蹦床基本技术基础,循序渐进地发展难度[10]。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有较高的患病率,损伤率为1.4次/1人/1000训练小时。2) 运动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膝关节、腰部、踝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为筋膜韧带损伤,占21.48%;肌肉损伤,占19.01%;骨软骨损伤,占13.73%;肌腱损伤,占13.03%。3) 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疲劳、要领错误和专注性差。
4.2建议
1) 训练中应加强各方面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长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对损伤进行长年的、大量的研究,为确定损伤类型和造成损伤的危险因素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建立起一个能够正确反映运动员受伤和速生期关系的模式,探寻蹦床损伤的一般规律。2) 训练中应把腰、膝、踝等部位作为防治的重点,同时根据解剖学和项目特点改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3) 训练中应科学安排运动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发展难度的同时,应注重合理技术动作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Houstor ME. Analysis of various accident rate factors in Ice hockey[J].Med. science sports,1973(5):283-286.
[3] 徐明,张以鸿,洪源长.6省市蹦床运动损伤调查[J].体育科研,2002,23(4):21-22.
[4] 王延丽,赵艳成,姜宝华,等.蹦床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与网上跳跃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97-199.
[5]Larson BJ. Trampoline-related injuries[J]. J Bone Joint Surg Am,1995,77(8):1174-8.
[6] 李东建.蹦床运动员网上垂直起跳技术的初步研究[J]. 蹦床与技巧,2000,(9):2-4.
[7] 罗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竞技蹦床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06-108.
[8] 王凤英,姜霞.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54-55.
[9] 李艳翎.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动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132-134.
第六课 洋务运动教案 篇4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求富,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从而由感知历史到逐步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从多种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借以自强求富。他们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教学流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开始。
同学们请看本课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之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这是我们在本课中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为什么会兴起洋务运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第一段的内容。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明的人士。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开始抛弃原有的夜郎自大的观念,逐渐地向西方靠拢。他们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这部分人中有的成了后来的洋务派。在他们的努力下,洋务运动兴起于中国的大地上。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答:在中央是恭亲王奕訢,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洋务派是当时清朝地主阶级中较开明的一派,他们是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亲身的体会。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担任封疆大吏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中央政府中获得了恭亲王奕訢的支持。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技”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六十年代初,他们所看到的“长技”,仅仅是船坚炮利,因此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和军工生产,创办制造局、船政局等。后来,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着手建立近代工矿交通企业。问:洋务运动主要打着什么样的旗号进行? 答:“自强”、“求富”。
问: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又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在各地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同学们从上面的回答中,能否得出“洋务”的含义?请大家讨论一下。答:“洋务”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务,它包括军事、民用工业的创办、训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后又扩展到修路、开矿、办厂等。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到了七十年代,又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弥补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燃料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又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问:洋务运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答:洋务运动到19世纪90年代破产,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板书)
背景:清朝内外交困
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李左张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口号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内容 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代表——江南制造总局。
上面我们学习的是洋务运动的概况。那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导致它失败的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根本的呢?
答:⒈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⒉洋人挟技自居,不肯真正地帮助中国。
⒊产品质量不过关。比如,洋务企业制造的炸弹,铜箍不合格,战时需用挫刀加工,然后才能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使用过这种炮弹,深受其害。
⒋官吏贪污,中饱私囊。比如上海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从1873年到1893年,它获利白银六百多万两,但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⒌闲散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人没有政治上、人身上的自由。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内部为维护清朝统治而采取的学习西方技术的措施。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变器不变道”(器指技术,如坚船利炮;道指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因此,我们把洋务运动称作是技术层面上的变革。在近代化问题上,洋务运动只是在经济上的机器生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由于没有做配套改革,因此,失败是必然的。而且,对曾、李、左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实行政治上的变革,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由于只是技术上的改进,因此在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近代化的机器生产面对的是中世纪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洋务企业中司空见惯。从军事工业来看,完全采取官办的形式。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金、军饷等。它们的产品,不是普遍的商品,不参加市场的交换。它们所生产的枪炮、弹药、船舰,一般是由清政府调拔使用,不计算产品的价格。在经营管理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就组织而言,每个局、厂不是独立的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上有总督、巡抚监督、总理衙门节制;下有总办、会办、提调、委员、司事等。另外还有一批挂名支薪,并未到差的人员。工厂衙门化,是企业办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以当时的福州船政局为例,据1873年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称:闽局(福州船政局)每月“洋员匠薪”“监工员薪水”“书役工伙”“工匠工食”“使丁运夫挑工口粮”“各船薪费”等项开支共约三万九千余两。当时该局每月额定经费为五万两,“薪水工食”等竟占去将近百分之八十,无怪乎该厂造船费用大大超过了向国外购船的费用。
洋务运动没有在全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只凭几个热心的督抚在办理,力量分散,难成大势。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评价这场运动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0页最后一段的内容,看一下教材的观点是什么。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思考时可以看课本上所引的李鸿章反省的一段话。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⒈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办起来后,清政府一败再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⒉洋务派学习西方仅限于学习科学技术,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封建制度便可长治久安。单纯地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其实,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的统治是必然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变器不变道”的指导思想注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近代化的经济模式的建立必须用近代化的政治制度来做保证,思想文化的传播乃至成为主流也是必要的。而洋务运动做不到这点。
二、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这两个因素增长的速度越快,封建生产关系瓦解的速度就越快。这是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统治的第二个理由。
三、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统治还表现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辩论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了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这也是洋务派办洋务所没有想到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确实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我们在评价洋务运动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地主阶级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故而在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变器不变道”决定了洋务运动不会改变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使得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人和科技人员,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5.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在讲述洋务运动的失败时,向学生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指导学生分析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日本的改革成功而中国的改革却遭到失败,从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能力。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30页“动脑筋”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⒈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办起来后,清政府一败再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设计 篇5
《洋务运动》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优秀教案 篇6
刘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性质,(2)理解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大小、方向,(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三、难点
(1)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性质(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纸片、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刻度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重要公式体现出来。
先让学生写然后由多媒体演示:
12v2v02ax
vv0+at xv0tat2
2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让一张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学生:钢球落得快。
教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这也是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为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做了大量的实验。他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球由静止同时下落,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球应该先落地,但实际上两球同时落地。
教师:请再看演示实验,把刚才的纸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落下,同学们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同一张纸,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把纸揉成团,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如果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现象如何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我这里有一个长约1米,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管(牛顿管),把形状和质量不同的小金属片、小羽毛等,放在玻璃管里。)
(1).打开开关,管里有空气,把玻璃管倒立过来,现象如何? 学生: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
(2).把管里的空气几乎全部抽出(先让学生用抽气机把管里的空气几乎全部抽出),会如何? 学生:下落的快慢相同。
教师:可见导致物体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气有阻力。指出在真空条件下,小物体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请同学们据刚才的过程、结论,给“自由落体”下一个定义。
学生:真空中,只受重力,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结论Ⅰ:物体只有在重力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的阻力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像牛顿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在空气中,比如小钢球、小粉笔头、小纸团等,它们所受空气阻力相对于它们的重力可忽略,所以他们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也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空气中的纸片从静止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演示)学生:不是,因为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相对于它的重力不可忽略。结论Ⅱ: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是相同的,像刚才牛顿管里的金属片、小羽毛的运动是相同的;空气中小钢球、纸团的自由落体运动也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从上面的实验及分析可知:自由落体运动是v0=0的加速运动,是什么样的加速运动呢?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重物自由下落,用打点计时器打一纸带。)教师:通过分析纸带能否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能。由Δs=αt2判断。
教师:请分组完成测量工作,然后据测量结果,告诉我你们的结论。(多媒体投影)
s1=? s2=? s3=? s4=? s2-s1=? s3-s2=? s4-s3=? 误差允许的范围内s2-s1=s3-s2=s4-s3=Δs=? 学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能不能求出其加速度呢? 学生:能,由Δs=at2,得a=?(分组完成,分别说出结果。)
教师:这个实验便于操作,却很粗糙,人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手段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较先进的方法──频闪照相法。
(看多媒体投影:这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的频闪照相的照片,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类似纸带的分析我们可以较准确地求出小球的加速度。)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4页表格内容,得到什么知识? 学生: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常g值取9.8m/s2,有时粗略计算也取10m/s2,g的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学生:推出v=gt h=(1/2)gt
2v2=2gh 4.应用
(1)例题:课本45页问题与练习41。(2)让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然后用尺子亲身体会。
5.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45页问题与练习2、3。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及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六、板书设计
(一)、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
(二)、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 g=9.8ms2,12gt Vt22gh
2(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课堂中演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下落的运动,看到重的物体下落快。一些同学可能会发出挑战,认为并不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快,他们可以自己来设计一些实验来推翻这一观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之乐于学,勤于问。现在的教材也安排了很多探究性的问题,比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让学生先有思考,会是怎样的运动,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匀速运动,也可能会认为匀加速运动或者是变加速运动。然后让事实说话,设计探究性的实验,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这一规律——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后还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测得重力加速度。教师告诉学生通过后面的学习可以知道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但是差别不大,一般的计算中取g=9.8m/s2或g=10m/s2,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心存疑惑,激发学生对后面知识学习的兴趣。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篇7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踢,运动学
1 前言
现代散打运动,是指两人以踢、打、摔、拿等技法为基本素材,按照规则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徒手对搏格斗的一项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自1979年试点推广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引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武术散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入此项目的竞赛,运动技术水平日益提高,比赛争夺更加紧张激烈,因此,散打技术的提高是摆在我们这些研究者和教练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散打转身后摆踢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散打运动员才能规范的掌握和运用。然而,从近年来的国际重大散打比赛来看,转身后摆踢已成为比赛的新的亮点,位居得分榜的前列。所以,为捍卫中国散打在世界的优势地位,对散打转身后摆踢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势在必行。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3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2006东亚运动会散打比赛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散打比赛比赛的运动员(人数8人,年龄18—23.5岁。身高情况如下:金镇硕1.70m、郑玉蒿1.80m、姜范赞1.73m、金度贤1.75m、纳济尔1.69m、穆斯里姆1.78m、侯赛因1.80m、尹淳铭1.76)。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10余篇。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文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专著和期刊,文献检索范围的时间跨度为1995-2007年,这些相关文献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上探索和研究了散打转身后摆踢技术运动学特征,从中收集了与本研究有关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资料。
2.2.2 高速摄像解析
用两架美国VRI高速摄像机Phantom v7系列800×600分辨率,满幅最高速率6688帧/秒。对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和第四届东亚运动会散打比赛进行全程拍摄。
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用英国SI公司Trackeye2D,3D运动图象分析软件对已经获得的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资料进行了运动技术的三维分析:(1)标好转身后摆踢的空间三维坐标(空间分为X轴,Y轴,Z轴)。(2)各组图象各关节点的数据用DLE方法进行合成,生成空间坐标。(3)标出模型上基本参考点。(4)把运动员身体各环节的坐标点和图像数字化。(5)有关数据进行必要的平滑处理与常规统计学计算。[1]
2.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建立本文所需要的转身后摆踢的运动学参数信息资料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现代分析软件包Spss11.0进行处理,得出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在散打训练中有左转身后摆踢和右转身后摆踢,本文研究右转身后摆踢。技术要领如下:实战姿势开始,左脚在前,以左脚尖为轴,左脚前脚掌内旋,重心移至左腿,身体扭腰转髋顺时针转动,同时右大腿带动小腿向身后旋转,用脚掌或脚跟击打对方上中盘,击打后,身体重心依然在左腿上,右腿自然落于身体右侧,还原成实战预备姿势。因此,为了便于分析,以摆动腿为特征,把转身后摆踢从摆动腿脚跟离地瞬间到踢中对方为一个完整的技术过程,把这个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启动转体阶段、提膝摆腿阶段和击中目标阶段。
3.1 对运动员启动转体阶段运动参数的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启动转体阶段是整个动作的基础,对整个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2]从表1看出,运动员启动转体时间均在瞬间完成,而郑玉蒿、穆斯里姆和侯赛因的时间相对较短,说明这三名运动员的启动更迅速;动作速度快,则重心的变化就越快,离地瞬间膝角、髋关节速度、膝关节速度、踝关节速度也随之加快,从而脚掌位移的幅度就相对较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穆斯里姆、郑玉蒿和侯赛因的启动技术规格,质量较高。
3.2 对运动员提膝摆腿阶段运动参数的分析
提膝摆腿阶段是整个转体后摆踢的关键阶段,在启动转体阶段的基础上,运动员结合自身的专项素质,继续保持较高的动作速度,就能一定程度上完成提膝摆腿的动作技术。[3]由表2可以看出,提膝摆腿时间短的运动员则他的动作速度就快,重心变化、膝角、各关节速度变化就越快;郑玉蒿、金度贤、穆斯里姆和侯赛因的表现较为明显。说明他们的提膝摆腿过程技术规范合理;脚掌位移的大小,则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一是运动员自身身高因素,脚掌位移最大的是侯赛因,脚掌位移最小的是纳济尔;二是运动员自身柔韧性因素。郑玉蒿和侯赛因同样的身高,则脚掌位移略小,金度贤的身高比尹淳铭矮,但脚掌位移反而大。
3.3 对运动员击中目标阶段运动参数的分析
击中目标阶段是转身后摆踢的最后阶段,是运动员后摆腿的前脚掌接触目标而随惯性向前运动的瞬间,[4]由表3可以看出,击中目标用时短的运动员他的重心变化小,说明他的动作速度快,整个动作已接近尾声;膝角、各关节速度变化幅度均不是很大,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这里脚掌位移的不同,说明是由于运动员击中目标的力量的不同造成的,根据公式F=ma(m:施力物体的质量,a:施力物体的加速度)。可知,施力物体的质量越大,施力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即加速度越快,则他的击打力量就相对越大,[5]因此,转身后摆踢所获得的力就越大,对击中目标的摧毁力就越大,迫使击中目标的被动位移就越大。由此看来,郑玉蒿、穆斯里姆、侯赛因和尹淳铭的击打效果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专项训练水平也相对较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运动员启动转体时间均在瞬间完成,但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则时间相对较短,其他运动参数的变化也相对明显。(2)提膝摆腿时间短的运动员则他的动作速度就快,重心变化、膝角、各关节速度变化就越快;摆腿脚掌位移的大小则与运动员自身身高因素和运动员自身柔韧性因素有关。(3)转身后摆踢的最终击打力量和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和运动速度关系密切。
4.2 建议
(1)加强运动员转身后摆踢的基础训练,提高支撑脚前脚掌的内旋和身体扭腰转髋速度。(2)尽量缩短提膝摆腿的时间,加快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加强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训练,提高摆踢幅度。(3)加强运动员的腿部力量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整个动作的衔接能力,保持较高动作速度,提高击打效果。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王聚龙,李强.对散打运动员肢体打击效果的力学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27-28.
[3]单信海.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侧边腿下肢运动的速度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2):96-104.
[4]陈育.对跆拳道后腿横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0(4):19-20.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篇8
关键词:标枪;三维;投掷技术;运动学
中图分类号:G8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84-03
Three Dimensional Kinematics Research on Chinese Elite Male Javelin Athletes’ Throwing Techniques
LIU Hu-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han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Taigu 030600,Shanxi,China)
Abstract:The essay parses the kinematics techniques of the top eight javelin athletes in the final match of the tenth National Games to get kinematics technique parameters of throwing movement which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to compare the individual special throwing method between different athletes when they get better results. It will help to build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coache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javelin sport and different styles of different athletes,set down scientific training plans,and control training processes.
Key words:javelin;three dimensions;throwing techniques;kinematics
本文以第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男子掷标枪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投掷技术进行解析研究,求得投掷动作的运动学技术参数,依据运动学参数以比较不同运动员达到较好运动成绩时所采用的个人独特投掷方式,以获得不同运动员的不同技术风格。每个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使用器械加速的肌肉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如果缺乏对每名运动员投掷特征的认识与分析,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教练员只有充分认识标枪运动的复杂性与样本的多样性及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风格,才能科学地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明确运动训练任务,设计运动训练程序,控制运动训练过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05年10月18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运会男子标枪决赛前8名运动员,运动水平均为健将,平均成绩75.51m,最好成绩81.06m,最差成绩71.70m。因此,本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可以代表我国最优秀的男子标枪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查法
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掷标枪的技术文献资料,了解目前有关掷标枪投掷技术的研究现状,获得相关材料,为科学研究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
1.2.2影片拍摄法
在比赛场地采用两台日产SONY-120X摄像机对女子标枪运动员决赛进行定点拍摄,机位高度1.2m,拍摄速度50格/s,镜头焦距50mL,其中A机位于靠近运动员投掷臂一侧,垂直于助跑道中心线20m;B机位于助跑到弧顶后10m,主光轴平行于助跑道。整个拍摄过程始终定点、定焦,拍摄范围从助跑后阶段开始到标枪出手的全过程。
1.2.3图像解析法
选择运动员最佳一次投掷动作影片,利用国家体科所爱捷录像解析系统,采用俄罗斯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对影片进行解析,用数字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最后得到所要研究的指标。
1.2.4数理统计法对所得到的指标进行计算机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动作时间变化动作区段的时间划分为投掷步最后一步(T1-T2)和最后用力阶段(T2-T3)。
从图1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助跑的最后阶段下肢动作特征变化,在投掷步阶段,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刘彦红和侯兴良所采用基于较长时间投掷步节奏(时间达到200毫秒),另一种是李荣祥与陈奇所采用的较短时间投掷步节奏(时间120ms)。结果表明:采用较短时间投掷步的投掷节奏的运动员成绩较好,因为这些运动员保持了从助跑到投掷步的冲量,这个冲量由右脚落地产生传到最后一步脚落地。同时,过高的腾空会使投掷动作过早开始,使投掷臂弯曲降低位置,最终导致了缩短加速距离。于学宝和侯兴良的右肘关节角度最大为153°,而李荣祥与陈奇的右肘关节角度为116°。右脚落地到投掷最后一步,要保持由助跑产生的冲量传到最后一步,右脚在地上的动作应该是“快速灵活”,这一点,李荣祥做得最好。
出手瞬间与各关节速度达到最大时,上肢的协调性、加速能力和衔接性都是影响掷标枪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综合分析运动员的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和出手速度在最后出手阶段力量传递的顺序性。我们描述了决赛中以81.06m成绩获得冠军李荣祥的髋、肩、肘及标枪出手的速度变化(图2)。结果显示:其他运动员的投掷风格均基本相同。
为了更加明确运动员的上肢动作结构,对每名运动员在出手瞬间身体各环节获得最大速度时所用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表2)。结果显示:运动员的髋、肩、肘关节达到最大速度到出手这一时段的时间变化,依次平均时间为0.15、0.10和0.05s。同时得出,标枪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系数在各种时段中都超过0.10,其中从肩关节达到最大速度到出手这一时段变异系数达到0.16,说明该时段的速度变化比较明显。髋关节与肘关节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1与0.10,说明这两个时段的速度变化不是显著的。
2.2速度变化
2.2.1出手速度从表2看出,获得冠军李荣祥出手速度为28.6m/s,其运动成绩是81.06m,而侯兴良的出手速度为26.4m/s,其运动成绩为71.70m。通过对二者的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R=0.73,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出手速度是影响标枪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标枪出手瞬间产生的速度由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组成。二者的比例变化对最后投掷动作和标枪在空中运行方式有着一定的影响。
从图3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两种速度相差均不同,其中秦强以最大垂直速度和最小水平速度组成为特征,林东以最小垂直速度和最大水平速度组成为特征,其差值分别为10.87m/s和3.13m/s。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李荣祥和陈奇有着相近的出手速度(分别为28.6m/s、28.4m/s)和投掷远度(81.06m、78.99m)。但是他们的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却相差较大,分别为5.96m/s和8.78m/s,说明二者采用不同的风格将力量传向标枪。
2.2.2出手情况
出手瞬间标枪姿势的相关参数包括出手高度、初始偏航角,出手角以及攻击角。
从表3可以看出,林东的出手高度最高,为2.10m,这与其1.94m的身高有较大的关系;而李荣祥的出手高度为1.93m,他的身高仅是1.80m,但孙世鹏的身高为1.87m,而出手高度尚不如李荣祥。这说明运动员的身高对标枪的出手高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因素。同时,我们也看到李荣祥和陈奇的攻击角和偏航角分别是-1.8°、5°和3.9°、7°,这与理想的出手瞬间标枪姿势有较大的关系。虽然其他运动员也有较为理想的出手角,但他们的攻击角和偏航角都偏大,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出手速度,从而影响了运动成绩。
2.3肩轴与髋轴的变化
表4是每名运动员在T1-T2阶段的肩轴与髋轴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刘彦红是以最大髋轴转动角度为特征的运动员,于学宝是以最小髋轴转动角度为特征的运动员,从T1—T2髋关节转动范围最大的也是刘彦红,转动范围达到50°,侯兴良的髋关节转动范围最小,仅为11°。说明其髋关节活动表现得最消极。
就肩关节而言,在双支撑阶段(T2)大多数运动员的肩轴保持在140°左右,这与生物力学专家Morris和Bartlet的研究基本一致。
髋轴角度变化范围在T1时段大于T2时段。在双支撑瞬间(T2)肩与髋轴变化范围从10°~26°,而孙世鹏仅有3°的差距,表明其肩轴过早的前移,不利于最后的用力鞭打,从而影响出手速度。
2.4投掷肘关节角度
运动员为了在助跑中使标枪达到最大程度的加速,投掷臂的肘关节在双支撑阶段(T2)之前,要尽可能的伸展。因此,表5中看到所有运动员在T1时段肘关节都有较大的伸展,平均达161°。但在T2时段存在很大差异,刘彦红的肘关节角度最小为112°,而秦强的肘关节最大为142°。在T1-T2时段,李荣祥的肘关节角度变化最大为47°,秦强的肘关节变化最小为17°,说明李荣祥能尽最大可能地延长加速度距离。同时得出,所有运动员存在着相似的肘关节角度的时段,即T1时刻大,T2时刻小,T3时刻大。
2.5制动腿与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最后出手阶段T2-T3)
从表6可以看出,所有的运动员在最后出手阶段中制动腿膝关节在逐渐伸展,因此在出手瞬间的制动腿膝关节伸展角度大于最后用力阶段中的膝关节最大角度,但侯兴良除外,因为他在出手瞬间屈膝角度已经达到最大(147°),所以膝关节不能恢复伸展,表明膝关节积极弯曲将会导致出手瞬间支撑的减弱,影响对加速动作及人枪向前和抵制制动腿起着决定性作用。李荣祥、陈奇及孙世鹏膝关节变化较大,说明他们在制动中的投掷动作最规范,而侯兴良和秦强的制动动作对支撑效果影响不大。
2.6加速距离
在掷标枪过程中,标枪的加速距离已被用来看作一种成绩判定的标准,长距离的助跑有助于更大程度的利用力量及肌肉的交替收缩。加速距离即发生在T1-T2时段,从标枪重心到髋部的一段水平距离。
由于T1时段交叉步使髋关节被超越,所以运动员在该时段都有一个较长的加速距离,范围为0.71m~0.97m,其中李荣祥的加速距离最长为0.97m,秦强的加速距离最短为0.71m。T2时段加速距离范围为0.65m~0.92m,其中还是李荣祥的加速距离最长为0.91m,而侯兴良的加速度距离最短为0.65m。如果加速距离在出手时缩短,就意味着在最关键时刻力量的损失,力量的损失也就意味着投掷远度的减少。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加速距离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肘关节的角度、髋关节扭转程度等。因此,加速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试图达到最佳投掷效果的许多动作。
3结论
根据研究中所设计的时段及不同的运动学技术参数,每个运动员都有其自己的投掷风格。然而,这些个人风格被“有效投掷条件”所制服,而这正是把标枪掷得更远所必备的条件,同时,最后出手阶段动作的连续性及部分身体的协调性都是影响“有效投掷的条件”。因此,标枪运动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与样本多样性典型范例,只有我们深入研究与分析每名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风格,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标枪这项运动,有助于我们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李荣祥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与其他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有效投掷条件”,他的投掷更加具有直线加速的特点,并且采用长距离加速及许多有利的出手条件,如出手速度、攻角、偏航角、出手高度和出手角等。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于学清,等.标枪最后两步助跑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
[3]曲淑华,杜超,刘世华.中国与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对比分析[J].体育科学,1997(6).
[4]王德平,吴雪山,徐茂典.中、外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有关环节运动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4).
[5]康利则.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左侧支撑技术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4).
[6]郑亚平.对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制动动作的转动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
[7]潭建共.最后用力阶段髋的稳定性对标枪运动员出手初速度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8]成万祥,张庆文.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陈奇投掷步技术特点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09-05
[教案二]第6课洋务运动10-19
洋务运动学案06-14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10-09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09-11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09-08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06-01
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07-08
洋务(改革)05-23
洋务教育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