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精选10篇)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 篇1
摘要:洋务运动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自救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最早的一次改革尝试。洋务运动囿于中体西用的认识藩篱,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对等,洋务企业的的行政气息和衙门管理方式,还有其对外资过分的依赖,内部强权人物的缺失,都使得这场改革终归于失败,深挖其破产原因,这对我们当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个警醒,还极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经济改革,启示
一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间必然引起多方面的连锁反应。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也困难重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洋务派可以看做是中国近代社会最早的一次改革尝试,以之殷鉴,其对我们当前的体制改革有诸多启示之处。
二
经济改革归根到底是对中国生产力进行的一次局部调整,它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同样做出调整,即经济改革必然导致政治体制改革。 洋务运动的破产就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所导致的,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就是在中国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工业;从而维护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其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二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系和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如此决定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是必然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只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不能决定经济基础。要想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就必须用先进的政治体制为其服务。所以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也必然如此,必须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秩序为之服务才能使经济改革稳步进行。这就要求中国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放弃手中的一部分权益,来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平稳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外资的依赖性。,据史料《广州府志》中记载:“粤东自军务平定以来,筹办善后水陆巡防及查缉各属土匪而需之军火各件,多付香港采买。同治五年,经臣瑞麟先后购买大小输船七号及大小洋炮,惟有采购外洋所费甚巨;且输船、汽机时有损坏,必须赴香港修补。”就证明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且因此和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将自身的经济命脉拱手献给他人的同时还忽视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了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在同先进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经济改革必然要求科技的进步,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进步了生产力才能提高;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科技进步的源泉是创新,所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现代经济改革的重点。因此在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中就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根本立足点,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可以借鉴和参考;但是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一味地模仿,要从外国的先进技术中吸收、理解、并且在其中加入自身的理解和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国制造”换成“中国创造”,这样中国才能在现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更好地更快地发展自身经济,才能让中国的“泡沫经济”随风消逝。
洋务运动中出现了冗员多、成本高,虽然北洋机器制造局规模最大,但是靡费亦最巨,公事怠废,颇为泰西匠师所窃笑的现象。而且还产生了主管人员独揽大权、贪污舞弊、造成所建房屋均不坚固,所制炮弹多为次品,使号称世界第三的中国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而归。究其原因就是管理方法的落后性,用落后的封建衙门式的方法去管理具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企业完全由政府控制,经营不讲效益,生产不讲质量,在极大地打击了商人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营私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造成洋务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如外资企业,无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最后只能走向灭亡。一个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更新;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要把人才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就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所以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必须重视企业的管理方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经济改革服务。
最后经济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的过程必然中会遭到各种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这就需要一个拥有强大政治魄力和个人魅力的人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洋务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所以才会在顽固派的种种阻扰下,最终走向破产。为了避免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必须寻找一位领导者,就像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一样,领导着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逐步向前发展,最后走向成功。
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经济改革作为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要获得成功,老百姓要分享改革的红利,国家要步入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这些都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严重考验,或者说是机遇。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虽然失败但也为我们如今的现代化经济改革做出了指引。首先中国的经济改革必然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政治体制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其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所以经济改革要想成功就必须加强对科技的研发;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再次先进的技术有先进的人才,而先进的人才需要科技的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所以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最后经济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同时也会遭到反对者的抵制,这就要求一个拥有强大政治魄力和个人魅力的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 篇2
今天,是我们学校从现在开始一月一度的达标运动会。我们班有些人会说达标运动会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个问题,宾老师说:“达标运动会就是个人或班级某个体育项目上在你们年级组里能不能够达标。”接着宾老师又说:“这个月是换物接力。”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可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昨天体育老师罚了我们。开始我们都还对老师有牢骚,经过老师的惩罚以后,我们的成绩却比我们想像中的要好得多,这才让我们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
比赛开始了,前面一个接着一个都还好,可是轮到帅伟斌跑的时候却跑慢了。我在他之后,马上就要轮到我了,我的心理很紧张,到我跑了,我给自己一个目标,尽我最大的力量豁出去了使劲往前冲,快速地跑了起来,拼命地跑了个来回,没想到我这个被同学们称为“袁胖子”的人,居然成功了。同学们对我这次表现给予了肯定,听了同学们对我的评论,我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高兴,其实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我超越梦想了……最后是刘曦雨,别看她是个小女子,但是她跑起来速度很快像离弦的箭似的,真不愧是我们班的“飞毛腿”,她飞快的跑了个来回。我们班是四年级组的第二名。
通过这次运动会使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要你找到了一个目标,然后再努力地去奋斗,就可以成功的超越梦想了。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 篇3
[关键词]洋务运动;现代化进程;公营企业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止于九十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六十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因此从六十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派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可变的。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 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现代化作为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历史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观念意识的转变。这一过程, 是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开始的。在中国, 现代化的进程, 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开始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 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 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 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代化运动的起点。
二、洋务运动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现代化运动的推进、根本还是在于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洋务运动作为一个自强求富为目的的现代化运动, 根本目的也在于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评判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洋务运动从军事的现代化开始,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所决定的。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动力。所以,中国人现代化观念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人们最初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便可以自强御侮,因此, 军事的近代化首当其冲。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把现代化运动导向了社会经济领域。洋务派的这种转向, 是对现代化运动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洋务派认识到, 国防强大的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换言之, 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所谓“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英国所以雄强于西土者,惟借此二端矣”。经济的现代化,就成了必然之势。此外,维护民族独立,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也是洋务派转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洋务运动在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
洋务派的官办工业主要有军工和民用工业。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至1893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大大小小19个军火工厂。在大兴军工之同时, 也创办了一些官办民用工业, 如台湾基隆煤矿、湖北织布官局等。这些企业为最早的中国人创办的近代化产业。
起初的几家军事工业企业都以手工方式生产,不使用机械动力,比如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在秦淮开办的三个洋炮局;随着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聘用洋人的帮助,后来的军事工业企业装备了汽锅、发动机、车床、铸造机、造型机等机器设备。比如1863年,清军胜太平军而攻下苏州后,李鸿章迁马格里的洋炮局至苏州,成立苏州洋炮局,这是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工业企业。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除了继续维持已建的这些军事工业企业,开始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民用工业上。这样做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军事工业所耗费的资金巨大,清政府的连年赔款造成的国库空虚,已经支付不了这样的开支。所以想发展一些民用工业作为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来辅助其发展。另一方面,洋务派意识到“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所以发展民用工业也是为了“求富”的目的。
鸦片战争后,国内市场有所扩大,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开放口岸,而且市场的总需求和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对机制产品的需求量扩大,在一定条件上刺激了政府对民用工业的发展。这时候的中国无论是在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上都有了新的特征:新产业的发展,让不少的政府官员和旧式商人有了新的投资方向,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有大量资产的买办阶级也投向了新的产业。这样就为民用工业企业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洋务运动的现实影响
(一)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启示 篇4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以前,一直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小国。随着韩国“一五计划”的实施,韩国的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总统朴正熙将农村现代化列入了新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因此具有韩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的展开。
一、新村运动的概念
“新村运动”的英文翻译是“Saemaul Undong”“、New VillageMovement”或“New Community Movement”,但是随着韩国国民逐渐觉醒,后来一般直接使用固有名词“Saemaul Undong”[1]。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地区社会居民的自主合作活动实现增加收入、改革生产设备、改善居住环境、激发地区社会组织的活力改革居民意识、改善生活品质的地区社会开发运动。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都需要政府的援助,但发展中国家的开发在经济上能够自理之前一般都需要政府等一些外部因素的支持。”[2]
二、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
( 一) 新村运动的自然背景
韩国是一个山地国家,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韩国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韩国的经济发展。然而,韩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要想使韩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力资源。除此之外,韩国的农业连年受到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村、农业的发展后继无人,濒临崩溃。
( 二) 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开始,韩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十分迅猛,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小国一跃成为世纪上中等发达国家。然而在这样快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最为严峻的是在韩国农户中小农户( 土地面积1公顷以下) 的比例高达67%,而这些农户的户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家庭的一半[3],社会矛盾开始日渐尖锐。
( 三) 新村运动的文化背景
韩国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确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韩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韩国在日本殖民统治和国内长期政治动乱的情况下使国民善良、勤俭的风气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状况下,韩国国民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伦理道德,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此外,韩国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国家之一,儒家“封闭”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阶段
( 一) 基 础建设阶段
1971—1973年为新村运动的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由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政府通过村民投票的方法选出了优先建设的16个项目,如拓宽公路、修葺围墙、改善引用水井、改善屋顶、加速农村电气化、美化环境等。政府通过有差别的援助方式,向村庄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用于满足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对农民进行积极的引导,成功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农民勤勉、自助和协同精神。
( 二) 扩散阶段
1974—1976年为新村运动的扩散阶段。随着新村运动初期新村运动的快速发展, 新村运动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农村,迅速的向城镇扩散,向各个领域扩散,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开始转变了增加农民收入上。这一时期是新村运动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不同领域的新村运动,比如,公司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等等。在这一阶段,政府开始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的新村教育,派遣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和普及科技知识。在这一阶段,农民的收入得到迅速提高。
( 三) 充实和提高阶段
1977—1980年为新村运动的充实和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开始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贷款的方式支持韩国特色农业、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不仅致力于发展农村的经济,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农民的精神启蒙。新村运动不仅使韩国的农村和农业得到发展,也使农民的生活伦理得到提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勤劳、自立、合作”的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使国民建立了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
四、中韩两国农村建设的相似之处
( 一) 东方民族文化 、理念相似
中韩两国同为东亚国家,位置毗邻,尽管有着不同的国家制度,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极为相似。自古以来,东方民族就十分注重礼仪和社会秩序,尊重学者和领导,在政府的感召下,能够迅速地集结力量,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新农村的建设运动。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下,可以很好地连接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对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协调和扶持。
中韩两国均是世界上受儒家思想影响较为深刻的国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韩两国人民都具备着谦逊的品格,善于学习和总结。同样,两国的领导人都十分了解这种东方民族文化和思想,运用得当将十分利于集合社会各界力量来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活动,推动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 二) 差距扩大的基本矛盾相似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韩国五年计划的实施 ,韩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韩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并且这种差距在随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大,随之而来的便是这种城乡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愈加突出。农民的生活困难,生活环境恶劣,学生运动不断,社会处于持续的不安状态。大量的农村居民开始涌入城市,冲击着城市原有的社会秩序。同样,当前的中国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多地区依然存在教育缺失、交通不畅、经济基础薄弱的一系列的问题,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日渐增大。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严重失衡。
( 三) 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基本相似
中韩两国都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国家,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小,农民的比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高,农业科技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此外,由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农民缺乏自信,厌恶逃离农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五、新村运动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 一) 政府始终坚持做到“ 以人为本”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也在突出强调对农民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韩国的新村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韩国政府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向韩国学习。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居民的愿望,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着手,不搞强制性的推行,从思维方式上给予农民积极的引导,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整个新村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前期,政府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新村运动进行宣传鼓动,帮助农民建立自信心,使新村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新村运动后期,政府在新村运动中发挥的职能逐渐淡化,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开始发挥着独立的职能,实现了农民的自治,这样的成果均来自于之前政府对农民自我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培养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只有让农民从思想上得到洗礼,才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协调城乡之间的差距,快速有效地推进农村的现代化。
( 二) 加强调查研究
韩国的新村运动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韩国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社会实践,在此过程中韩国也走了很多的弯路。因此,我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论研究,抽调专家与学者成立新农村建设研究会,进行实地深入的考察,对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学者们帮助各级政府官员摆脱脱离农村实际情况的办公方式,做到可以真正地为农民做实事。
( 三) 做好科学长期的规划和制度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建设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良好的制度可以使农村的发展建设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并不会伴随领导更替而产生任何变化。我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制订好发展计划,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万不可急功近利,做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四)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党中央制定的国策,我们必须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所以,在进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既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又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世界接轨,与文明接轨。
我们要不断的吸收、总结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教训,适时的对不合时宜的政策和措施做出及时的调整,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使我国可以迅速的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与此同时,这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诚信、文明的和谐社会,为国家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 具体运用 ,是我国社 会可持续 发展的需 要 ,同时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摘要:随着韩国“一五计划”的实施,韩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政府开始实行“新村运动”,对韩国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实施反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韩国的新村运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建设新农村成功的典范。试图对韩国新村运动发展过程的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与剖析,阐述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带来的启示。
运动会的启示的作文 篇5
张莉老师带着我们来到大操场上,那里热闹极了。看台上许多同学在给参加第一个项目的人加油。过了一会儿站在主席台上的曾老师宣布:第一个项目马上要开始了。
第一个比赛项目是搬石头过河:需要十二个人,先在起点铺三张垫子,等所有人站上了垫子后,排在队尾的同学在把最后一张垫子传给第一位同学,这样轮流几次。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就会获得胜利。我们班开始就领先了很多,不出我所料,我们班获得了胜利。所有同学的脸上都挂着兴奋、开心、自豪的表情。但我们高兴的太早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都觉得很糟糕。
第二个比赛项目是智传呼啦圈需要十二个人,所有人手拉手。把呼啦圈给第一个人,让他把身子穿过呼啦圈,接着是第二个人。最先穿完的队伍就会获得胜利。比赛时规则有些改,拿圈的那个人不能是比赛选手。我们都很着急,陈语站了出来说:我来。我们同意了。比赛开始了我们前面领先了一大节,到郭沂铭那里,它急了,浪费了好多时间,我们输了,大家都很扫兴。接下来的比赛是两人三足:需要16人。两人一组一个同学的左腿绑住另一个同学的右腿来跑步。一位同学拿着球,跑到对面的时候,把球传给另一组,那一组在跑回来。最先到达终点的班级获胜。比赛开始,我们之前没领先。但是越到后面就越领先。我们赢了,我很开心。比赛完毕,我们就回教室了。
我想:之所以我们会赢,是因为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1958年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启示 篇6
1.1国际背景
苏联在1958年正式颁布了关于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的决定, 其目的是缩小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这一决定指出“正是一些青年人, 他们不愿意去做工或务农, 觉得那样有损他们的身份。” 基于以上的目的, 苏联计划让所有中学生都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 而不论他们何时结束毕业, 同时把生产训练列入必修课中。并规定高等院校招收的新生中要有80%曾经在中学毕业后有过两年以上的劳动经验。苏联的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国内背景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这项指示号召开展文化革命, 同时批评了教育工作中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及忽视生产劳动的错误。要求同“为教育而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以及“教育只能由专家领导”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指示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样的指示下, 全国范围内开始了“ 教育大革命”。
21958年改革的主要特征
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包括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并举。这其中承担普及教育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任务就交给了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而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任务则交给了现有的正规学校。
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在各级学校中, 每个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为了推行这一运动, 学校应在所在地区政府的帮助下办农场和工厂。学生们可以在学校自己的工厂和农场中劳动, 也可以到校外的工厂和合作社去参加劳动。同时, 工厂和农业合作社也要办自己的学校。
3改革所带来的启示
3.1 “双轨制”的影响
可以说“双轨制”扩大了两种教育形式的差别。加速了两种被教育人群的分化。人们把半工半读学校视为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的“二等”替代品。大多数的家长都抱有这样一种思想, 认为全日制的中学教育质量高, 可以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逃避劳动农业生活的机会。但是, 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没有机会进正规中学。在当时大跃进的风潮下, 农业上的现代化是人们迫切希望的, 而这时的教育恰恰就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附庸。举例来说, 当时中学的教学内容除了语文、数学和政治课外, 主要就是农业生产技术课。这样的课程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农业生产者而做准备。进入半工半读学校, 最终仍要回到农业劳动中去。所以这种教育被视为是一种浪费, 许多农村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在家全天劳动以补充家庭的收入。在城市里, 半工半读学校则成为了那些小学毕业不能深入正规初中的学生的“收容所”。他们被组织起来边劳动边学习。毕业后大多数人不得不接受在农村中的工作任务。很显然这两种教育制度造成了受教育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 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初, 农业中学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了。
3.2另一种分化
1959年4月在对前一年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总结后,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办好一批“重点”学校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在1958年改革以来, 群众性教育迅速扩展的背景下, 保持教育质量。这一要求开始时应该是针对高等院校而言的。5月份中共中央, 指定北京大学等16所学校为重点学校, 进行重点高等院校建设。但是这一举措却带动了初中级教育的“重点”建设。一些地方开始根据大学的升学率来划分中小学的等级。具有最高升学率的学校, 被指定为重点学校, 保证它们能得到最好的教师, 最充足的财政经费, 最良好的设备以及最优秀的小学和初中毕业生。这一举措的初衷本是通过“重点”建设, 提高部分高校的教育质量, 依此带动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初中级教育的“重点”化, 使得教育资源明显的发生了倾斜, 使得学校之间发生了分化。最终扩大了不同学校中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的差距。
结合前述的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来看, 1958年的改革在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上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但是, 更多的是偏离了这些价值取向的。
在“大跃进”的风潮下, 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农业的现代化, 而此时的教育则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附属品。而半工半读学校则成为了“多、快、好、省”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兼顾了教育和生产劳动, 既为国家节省了教育开支, 又培养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很显然, 这是不利于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所形成的差异, 也无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
如果说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偏科的培养模式是迫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那么,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距离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还有一定的偏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招生标准不统一的现象长期存在, 由此产生的“高考移民”、教育资源浪费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都是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背离的。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 而在这些相似的历史中,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 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 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我国在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 其中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一次革命中有着一些对教育现代化的尝试。其得与失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但种种研究表明, 多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一直令人担忧, 这充分说明现行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中日益显示出其不足, 人才培养目标已逐渐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 这就决定了体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首先, 体育课程改革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课程应该体现乐、新、恒的要求, 乐即愉快、轻松、主动地学习;新即有新意、创造性;恒即经常地、持久地锻炼[1]。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 培养出合格的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 体育课程改革是更新体育教育理念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人的培养目标发展的新的教学思想观念,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它不仅仅是无目的的操场运动, 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2]。体育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强健的体格, 而且还能改善人的心理健康, 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西方学校体育界近年推崇的运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其效果显著, 或许能为我国进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 (Siedentop) 提出的一种类似于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教师以教学单元为形式进行教学, 一个单元3~7个课时, 同时结合伙伴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 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 使运动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和热情的运动者[3]。
1. 运动教育模式下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活动
运动教育将体育课、课外活动和校际运动结合起来, 学生会在扮演各种参与学习和比赛的角色过程中全面体验和学习运动, 且没有淘汰赛, 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
2. 在全程活动中要求变换学生的角色
运动教育模式中包括有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分员、训练员、管理员、宣传员以及记时员、统计员、捡球员、发令员、识别员以及保健员, 甚至是宣传员、舞蹈指导、编曲、道具员等其他角色。还可以根据许多有趣的事情来添加角色, 使比赛变得更复杂, 并且让学生在各个角色之间轮换。
3.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当参与
明确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成为运动员, 因此通过降低竞技运动的要求和难度, 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具有综合学习能力。对比赛和其他活动进行改动, 比如:使比赛得分变得更加容易;减缓球或物体移动的速度;减小运动队的规模, 增加积极参与练习的机会;在同一比赛中, 采用等级赛, 产生难度不同的等级比赛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相应的技能水平和已获得的运动经验得以合适的发展。通过修改比赛使得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比赛中来, 使比赛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这样学生就能够成功地参与到比赛或活动中去。
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完善, 运动教育模式已成为比较成熟而深受西方学校体育界推崇的体育教学模式, 并已在新西兰、澳洲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4]。运动教育模式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 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1. 理论依据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游戏理论, 强调以人为本, 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凯洛夫教育理论和凯利舍夫的特殊认知过程, 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
2. 教学目标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和有热情的运动者[5], 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
3. 学习方式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索、合作等方式的主动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行的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学生接受灌输式教学。
4. 实施要求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指导的能力和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对教师的水平有很高要求。
5. 学生角色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决策者, 教师通过引导、辅导和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和相互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以运动负荷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来安排教学, 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
6. 评价不同
运动教育注意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参与态度评价, 突出过程评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则是采用终结性评价, 评价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程度, 更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6]。
7. 成效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注重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运动教育模式以运动季、较长时间的课程设计, 学生能获得较多的技术学习时间、全面的战略战术的体会, 并且通过比赛, 裁判、记录的经验积累, 能提高对比赛的欣赏、分析能力, 对学生的运动特长培养和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三、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而我国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刚刚起步, 因此, 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思想, 将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动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代比较成熟而深受西方发达国家推崇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它的核心目标与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运动教育模式自身的优势如下:
1. 忽略运动基础的差异
运动教育模式下,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注重的是学生在扮演各种参与学习和比赛的角色过程中获得全面体验和学习, 以期达到学校体育的全员教育目的。这比传统体育教学中统一化的教学与标准更具合理性和人性化。
2. 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
运动教育模式明确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成为运动员, 因此对设计的比赛进行降低要求的修改, 即使在同一比赛中, 也采用等级赛的方式, 产生难度不同的等级比赛, 以增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的机会。
3. 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 学生不但是运动者, 而且还要学习一个或多个分组学习中需要的角色, 学生通过在扮演角色中学习技术、作出决定, 学习运动的习俗, 履行职责, 增进基本的经验, 也就是说,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 学生可以有广泛的运动经验, 这可以使他们学习到各种运动知识, 对全部运动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深刻的欣赏。
4. 灵活多变, 切合实际
运动教学模式首先设计运动教育赛季, 在一个赛季中有三种时日:学习和练习日、练习和比赛日、比赛日。这种模式就比较灵活, 可以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运动教育模式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运动教育模式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相符的,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运动中去, 不断提高运动技术, 在合作中学会担负责任, 在多重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定位, 从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有: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让学生参与适合自身水平的运动, 体适能得到改善;学生学会共同计划和管理运动;使学生在团队中体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欣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做出理性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并运用裁判和运动训练的知识;养成锻炼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这些目标和我国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非常契合。
运动教育模式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改革最终都要靠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课程内容要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要求师生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体育观念。而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 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有赖于与实践过程的互动。在体育教育中观察可以发现奇怪的现象: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原因是学生认为体育课单调、枯燥, 缺乏娱乐性。有的学生精力充沛, 在完成学业之后还有很多空余时间, 也想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 但实际上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好, 原因是没有好的组织和形式。而基于游行理论的运动教育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将身体素质锻炼融入到游戏和竞赛中,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运用团队小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 加强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承受失败的能力,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这些能力是我国在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思想与当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7]。它的精髓部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大跨度大单元教学, 运动教育的教学单元叫一个运动季, 时间跨度比较长, 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参与目标的多元化, 运动教育模式中, 学生交替扮演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角色,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运动体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性。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运动教育模式中所包括的竞争、合作、交往、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等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运动教育模式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 我国体育课程的目标包括这几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这与运动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一致。
运动教育模式下的人文培养, 运动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人文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庆祝和奖励活动, 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有很大的作用。
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 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学习情况进行真实详尽的记录, 掌握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为科学的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合作性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的管理效率, 是一种有详细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步骤的、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新式教学方法, 能为我国进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引进和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时要充分理解运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模式特征, 掌握教学特点, 再结合自身具体的教学条件特点, 在微观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调整结构及各项教学活动的程序、时间分配, 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敬业精神, 同时集思广益, 开展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文谦.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体育学刊, 2002 (9) .
[2]杨青萍.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学刊, 1999 (4) .
[3]DarylSiedentop.Sport education: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sport experiences.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1994.
[4]DarylSiedentop.Sport education:a retrospective.JournalofTeaching in PhysicalEducation, 2002, (21) .
[5]Daryl Siedent op.Spor t educat io n:qualit y PE t 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s.Champaign, IL:H um an K inetics, 1994.
[6]杨军, 刘林星, 尹向阳, 林启勇.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滨州学院学报, 2009, 25 (3) .
中唐古文运动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篇8
一、写作教学理念要有鲜明响亮的口号
中唐古文运动有旗帜鲜明的口号。韩愈、柳宗元明确强调:“文以载道”。要写出好的文章,最主要是文章的“道”要好,“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阐明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了“文以载道”的主张,这四个字,成为这次运动的旗帜,影响了天下文人。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有积极的启发:写作教学,需要响亮鲜明的口号。
1.口号要切中问题,富有行动力
“文以载道”“以文传道”“文以明道”反复表达着一个理念———内容是文章的核心。这是针对骈文形式主义投出的一枚重炮,声音大威力足,旗帜鲜明地专门诊治形式主义文风,古文运动的整个过程,紧紧围绕这个“口号”,进行理论建设、实践创作和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力量,一鼓作气压倒了骈文,“文以载道”成就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也成就了“文以载道”。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基本目标被忽略了。究其原因,目标是基本要求,针对的现实问题不明晰,主题比较分散,缺少围绕目标的系列行动的推动。回顾课改以来的写作教学理念,叫得响的莫过于“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是一个口号式理念,非常响亮地宣告———写作写的是自己,直接对准假话作文,这两句话在小学阶段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2.口号要内涵丰富
中唐古文运动中,“道”即“儒道”,“抑能所言者,皆古之道”(《答尉迟生书》)。写作的目的在于建立儒家的“仁义”之道,替圣人立言。但这个“道”并不是深奥玄理,也不是迂腐的思想枷锁,而是饱含人情事态的日常生活。《杂说四》中,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祭十二郎文》中,悼念亡侄,真情流露,读之无不撼动感伤;《捕蛇者说》中,反映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道”在实践中的丰富内涵超越了“儒道”的限制,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个口号式的理念言简义丰:“解放”自己的口和手,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不揣摩别人的喜好,不说空话、套话,不刻意模仿别人说话、写文章的腔调,写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用自己乐意用的腔调。内涵丰富,才有张力,包孕广,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个体的共鸣和认可,从而得到推广。
3.口号要有权威性,凝练、生动
口号具有宣传、推广理念的功用,其影响力与发起人的影响力成正比。韩愈、柳宗元为文坛泰斗,振臂一呼,千人呼应。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深谙写作之道的专家,关注写作教学的问题,喊出振聋发聩的口号,并引领广大教师践行和突破。2011 年,温儒敏受访呼吁:高考作文“往理性思维靠一靠”。之后,温教授每年都从理性角度对当年高考作文进行评价,并登载在影响大的报刊杂志中。孙绍振等著名学者也对作文理性投入极大的热情,与温儒敏遥相呼应。高考作文的理性引起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力度都在加大。“往理性思维靠一靠”开始成为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这种推动理念的路子是对的。
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理念,应该汲取中唐古文运动和课改以来已有的成功经验,改变单一的冗长表述,改变面面俱到到淹没重点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写作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响亮的口号,以求振聋发聩之效。
二、写作教学应重视经典阅读
在《进学解》中,韩愈说出了他理想中的文章标准,即“闳中肆外”。“阂中肆外”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深厚丰富,文笔能够尽量发挥。他的文章思想内容丰富深厚,语言形式挥放自如,文章气势浩大,正是这一标准的完美体现。如何做到“闳中肆外”?韩愈用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阅读经典。
1.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滋养思想和德行的过程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书,富有原创性,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创造性地提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后人汲取思想营养的宝库。韩愈读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沉浸酿郁,含英咀华”。韩愈阅读的经典十分广泛,“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经典阅读的目的是从中吸收养分,《与李翊书》中说,想要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要立足于培育树根来等待它结果,“养其根而俟其实”;就要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加其膏而希其光”。学习积累的过程就像果实的成长和油灯的光亮,写好文章绝不能急于求成,应当注重积淀的过程。
今天,“思想内容”一直是我们作文评分的第一维度,但思想内容的空洞肤浅也一直是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想拥有思想但是却不懂得滋养思想。经典阅读是课改以来一再强调的,从课标到教材的“名著导读”到根据课标出版的数不清的名篇名著,但是成效甚微,为什么呢?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投机取巧的心态所致。在大部分师生心中,考试中直接涉及的,才是需要做的。经典阅读变成了解故事梗概,以应对考试中的“明题”。对于思想积淀之类的潜在价值,是顾不上的。一味地追求分数,速成集训被奉为法宝。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句话启示我们,写作教学必须立足于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放慢对功利的盲目追捧。通过广泛阅读,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增厚积淀,延伸根系,使人的精神丰厚起来。在经典阅读中,教师不仅要督促,更要引导方法,经典的思想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结果,读经典而不与经典积极对话,是死读书,读死书,真正吸取养分,必须要有读者个人的思考。
2.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涵养语言的过程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形式单调、口语使用频率多等问题,反映出学生语言素养较低,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和低俗读物、网络垃圾语言的影响不无关系,这种局面比骈文的形式主义更为严峻。言词修养不到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阅读经典,是解决语言问题的有效途径。经典作品,大都形式规范,文辞精练、优美,含义隽永,是大师们语言实践的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阅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书面语词汇、句式的过程,也是从语言文字运用的作品中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规则的过程,更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更要通过教学活动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含英咀华,吸取语言的营养。
中唐古文运动,用它的理论和实践提醒我们,写作的捷径是不存在的,写作教学的捷径是不存在的。重视阅读经典,从内容深度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不断积累提升,才是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根基所在。
三、写作指导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积极推动文体文风的转变,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影响了后世诸如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学创作,直接启发了北宋的古文运动。这本身就对当前的写作教学有启示作用:写作指导,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
教师的写作实践,是对写作理论、写作要求的最有力解释。“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是伟大的创新性文论,但是如果没有“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韩柳的创作理论恐难为后人所习得,如果只是用空洞抽象的理论要求别人,古代的散文仍然难有如此的发展。因为,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作品来解释的理论,缺少了说服力,也不符合学习的规律。这一点,也切中我们的写作教学,提出作文要求,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要义,这些要求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描写生动、观点新颖深刻,但是写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应该是基于教师的阅读、写作经验的,教师的理解应该是最透彻的。
教师写的文章,是实现写作教学过程化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限于教师在写作前指定题目,传递素材,列出提纲后学生独立完成,再经老师批改后集体讲评。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总是停留在“做什么样的文”上,对作文优秀的标准十分明确,但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要求学生做什么样的文”到“指导学生怎么作文”,就可以缩短学生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提高实效性,这就是写作教学的过程化。
教师写的文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更好地实现写作教学的过程化指导,把优秀作文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优秀作文的实践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同堂写作,将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调动起来,能够真切还原并体会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所需的语用知识和语言规则,而不再“空言明道”,一味地给学生设定模板套路,偏离作文的本真,一味地在分数标准要求下生产“问题”作文。像韩愈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实践那样,教师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展示,使写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同堂写作中不断地模仿、超越,理性、感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学生在共同的写作体验中,完成了真正的对话,有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对话,有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原有的经验得以转变,逐渐走向丰富而完美。
参考文献
[1]屈守元,常思春.《进学解》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乔桂英.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郑晓龙.沥尽黄沙始见金——谈作文教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城市运动行销的国际案例及启示 篇9
半个世纪前,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仅仅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途径或者少数生活的调剂品而存在的,然而,时过境迁,几十年后的今天,在人们物质生活趋近饱和,有了比过去更多的金钱、时间、愿望去充实精神生活时,体育运动的普及性、需求度、多样性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而其抽象意义、商业意义较之过去也变得丰富了许多。从人文角度上讲,体育现在不仅仅是人们业余闲暇时的消遣健身的方式,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品牌象征,更深层次意义上,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或国家的精神风貌,如同地标一般让外来者在第一时刻对该地的风土人文有着直观的认识,这也是作为“国际语言”之一的体育所具有的基本职能。
从商业利益上来讲,就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内容和话题了,在今天的这样的一个商业化社会中,成功明智的商业运作与决策不仅仅可以将体育业所蕴藏的潜力无限挖掘并且放大,还可以使之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新职能,甚至有时还可以改变一个城市。
2 国际城市运动行销的成功案例
2.1 巴塞罗那
作为1992年奥运会承办地,巴塞罗那在以响亮的口号拉开这一届盛会的帷幕后,不仅以兼具西班牙传统风格和新时代艺术造型的场馆吸引了来访者的眼球,热情好客的态度,周到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举办了一届奥运会,还以这一个月积攒下的人脉和口碑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吸引了数倍于过往的观光客,也使得自身从塞维利亚、巴伦西亚、毕尔巴鄂等西班牙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从一个肮脏灰暗的港口到一个于首都艺术之城马德里并驾齐驱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真正意义上打开了大门走向了世界,历来通过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一级赛事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城市不在少数,但通过一届赛事完成了城市设施,城市精神升华的案例却不多,巴塞罗那便是其中的典范。
如今,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在绿茵场上屡获佳绩,短短数年内夺得锦标无数,将“巴塞罗那”从一个球队的名称、一个城市名称升华为一个品牌,一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继而得到了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组织的垂青,与之成为球衣胸前广告合作伙伴,不但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还大大提升了球队和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他们还从每年丰厚的收入当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回馈社会,帮助城市中需要援助之手的人们,在球场上他们是席卷世界的宇宙队,在球场下他们是爱心大使,慈善代言人,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更是一个城市与世界衔接的枢纽,可以说是21世纪体育商业运作的典范。
2.2 迪拜
迪拜,可以说是自强不息白手起家的典范。在数十年前的迪拜,不过是个仅有10万人口,地处沙漠中的一个小港口。但凭借其领导人独特的创意及思想格局,从而打造出许多梦幻别致建筑,最突出的当属世界岛、棕榈滩、帆船饭店,而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令世界为之惊艳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迪拜的领导人并没有让自己的城市止步于一个精粹建筑展览地的境界,而是借鸡生蛋,用现有的筹码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个途径就是体育。
其实,从气候条件上来讲,地处热带沙漠性气候,全年无冬,普遍高温的气候类型并非体育赛事的首选,然而通过积极行销手段和在金钱上的毫不吝惜,迪拜仍旧成功地迎来了阿加西和费德勒于帆船饭店顶层圆形网球场的两代世界球王对决,以及老虎伍兹对计划建设中的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建议。虽然这些在媒体眼中不过是一时一刻极佳的新闻素材而已,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些明星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具有的品牌效应,迪拜通过此举完成了国际顶级城市打造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收获了颇丰的利润。
2.3 悉尼
作为澳大利亚这个曾经的英属殖民地,如今的世界第一大岛国的先驱,悉尼在2000年成功打响自身品牌的同时,也让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不由得一改往日谈到澳洲只想起袋鼠的老观念,而以一种新的方式审视这片未完全开发,且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潜力的土壤。
为了成功申奥,悉尼在竞标时可谓是不惜工本,在1993年就花了大力气大价钱对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旅馆、公园等基础设施展开了为期5年的建设修缮工作,这份努力和诚意无疑是竞标成功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块筹码。在申奥成功后的一段时间里,全世界的态度大多都倾向于质疑,认为悉尼之所以能力压北京等强劲的竞争对手中标乃是因为地缘考虑,毕竟即使南半球国家数量不多,也不能长期让奥运会“北漂”而影响到世界一家的奥运宗旨。然而在这一届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各方的疑虑戛然而止,转而变成了赞许和钦佩。之后悉尼政府即刻宣布未来增加游客数量的策略,除重整澳洲旅游协会网站、推出许多套餐及假日旅游活动外,还加大力度打造“高品质生活地区”与“东亚华尔街”的品牌,最终使得悉尼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大型峰会举办地,可谓是在奥运前后的二十载间完成了城市价值的提升以及国家地位的助推。
3 当前体育发展与我国城市营销面临挑战分析
综合上述,欧美著名体育城市主要是利用运动行销的主要四大策略:运动赛事、运动场馆、职业运动与知名一流运动员。
3.1 我国体育市场的发育不良
首先,我国体育商业化的进程为两极分化,以北、上、州为首的一线大城市为其中翘楚,市场整体的多元性、广褒性、层次性都不逊色于诸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而另一个极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和市场的匮乏,即使有出色的方略,体育营销也很难展开,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商引资拓宽市场,所以整体发展情况可谓贫瘠。
3.2 体育职业化程度
由于体育职业化的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最早起源于欧洲后壮大于美国,继而影响到亚洲,所以整个亚洲的体育职业化道路尚属借鉴学习的起步阶段。以我国的篮球足球职业化为例,仅仅只有20余年,需要改进革除的弊端还有很多。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例外,一支出色的职业体育队伍不仅仅是在周末的休闲时间里为体育爱好者带来一场精彩的比赛,更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图腾与名片,民众心中的信仰与偶像。他们有着狂热的粉丝和忠实的拥趸,也有着在全国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及品牌效应,很显然当下的中国没有任何的职业球队可以做到这一点。
3.3 大型体育赛事内涵的理解差异
虽然广州于去年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北京在20年里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各一次,但这样四年一届的盛会毕竟是昙花一现,并非稳定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F1、职业网球赛事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举办诸如数十场,虽然时间不长,然而其引发的链式效应却是不可忽视的。门票销售、授权的纪念品、合作企业的赞助、媒体转播的分红、观光收益等等都会给举办地带来超额的收益,。虽然现在上海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了F1分站和喜力网球大师杯的举办地,然而在悉尼、伦敦、蒙扎、东京等城市面前,这两项赛事在可以说是处于萌芽阶段,在周边产业的推动和群众影响力方面还有待完善。
3.4 基础体育设施及功能规划思想差异
运动设施,不单单是指诸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八万人体育馆等大型场馆,还指供大众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没有时间和金钱的去运动,而发达地区的人们在没有足够的场地去运动,因此想要将体育普及成为一种文化就很困难了。在筹建大型运动场馆的同时,我们不能眼高于顶而不顾根基。再以巴塞罗那队为例,在以诺坎普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建造了许多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身的主题公园,不仅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事业,还创造了许多新工作岗位。从另一方面来说,大赛结束后闲置的场馆也可用来举办各式各样的演出或者展览以保障其使用率,更能使得自身得到永恒持续的发展。
4 我国城市利用体育进行城市营销的建议
4.1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方向
在比较发达、有一定经济及群众基础的东部沿海地区,要争取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根本发展,不仅仅要有世界一流的场馆,更要有专业成熟的配套软件服务和周边行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知名运动员、夯实群众基础,让大众不必远渡重洋就可以领略明星的风采。此外就是加大力度进行职业化的整顿,去其槽粕、取其精华,进而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运动品牌和运动团队,打造出中国的“巴萨”与“湖人”。
4.2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向
中西部地区则需要挑选一些基础较好的中型城市作为试点,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让大众在各个方面切实感受到参与运动的益处,并且予以普及发展,然后再在配套的软硬件上做文章,进而由点至面地带动周边地区的体育经济的发展。
4.3 利益背后的风险
利用运动作为城市的行销工具虽然能在某种意义上较快较大程度地提升国际影响力,但其终究不是百试不爽的万灵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只有城市自身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才能在获利的同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譬如交通,一届体育赛事的召开会引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观众游客,在瞬间为一个城市带来数十万的流动人口。北京奥运会就是最佳的例证,虽然北京的交通状况历来就是一大问题,但是在奥运筹备阶段主办方还是竭尽所能地设计了一套整改方案。有对道路本身进行整改的,也有在通行时间上规划的,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奥运会的交通难题。
4.4 开源节流,降低运营成本
更为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审计与整合过程,对自身的财政、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通过精确的计算与衡量规划出一个行之可达的目标,继而做出计划如何通过现有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然后通过强大的执行力予以完成。在这过程中不但要节流,还要在开源方面做文章,招商引资扩充实力,最终实现互惠双赢的局面。
5 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行销作为一个新领域,新行当,新学问,在中国这片孕育了一个个奇迹的土地上可以说具有着无穷的发展前景,只是目前有待挖掘,虽然在西方世界有着许多成功案例可以效仿,但是因为国情,文化,信仰,思想的差异,西学中用未必是是上上之策,借鉴一二尚可,全套照搬就未必能收到一样的效果,只有在实践中遇到,找出,解决问题,并累积成经验,才可以总结得到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体育行销方略。
摘要:利用文献检索、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简述了悉尼、巴塞罗那、北京等城市体育行销案例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当下国情、体育产业概况和未来前景,体育营销业发展情况,论述了我国城市利用体育进行城市营销的可能性、问题、缺点及策略。
关键词:体育城市,体育行销,国际案例,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卉.体育营销:企业营销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47.
[2]张锦年,梁强.体育营销的作用机制与应用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6,13(1):54.
[3]杨康民.体育用品的品牌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63.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 篇10
“三反”运动主要是指向执政党内部以及党政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工作人员。这场运动实际上是旨在通过肃清和惩戒一切政权内部的贪污腐败分子的办法, 来消除共产党进城掌权以来, 在干部中间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
“三反”运动最大的特点, 就是发动人民群众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惩治出现的贪污腐败, 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巩固新生政权, 探索惩治贪污腐败的重大举措和探索。
我们以河北省为例简单了解一下“三反”运动的经过、结果。1951年11月21日至12月1日召开的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会议, 通过了《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决定从1951年冬至1952年春, 通过整风方式, 在党内外全体干部工作人员中进行一次大张旗鼓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河北三反运动就此开始, 运动首先从省、地市两级开始, 省级直属机关立即开始。随着1952年1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 同全国一样河北也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检查和揭发的高潮。
运动期间, 刘青山、张子善案发, 中共中央对于此案高度重视, 为了彰显惩治贪污腐败的决心, 河北省委、省政府在保定公审刘、张, 最后对二人施以极刑, 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刘、张一案给河北省领导层带来了巨大震动及强大的舆论压力, 河北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都检查了自己在刘、张问题上的责任。刘青山、张子善一案极大地推动了河北“三反”运动的开展。
1952年4月25日, 河北省向中共中央、华北局报告:全省共查出贪污百万元 (旧币, 下同) 以下者34951人, 已处理25952人占74.3%;贪污百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下者11198人, 已处理4841人占43.2%;贪污千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者10009人, 已处理1176人占11.8%;贪污一亿元以上者958人, 已处理20人, 占2.1%;全省已定案的贪污犯6464人赃款计4612.7亿元, 已追回538.4亿元, 占11.7%。参加“三反”运动的总人数达17万人。
1952年6月28至29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与河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会进行联席会议, 宣布“三反”运动胜利结束。会议最后宣布河北省“三反”运动的结果:参加运动的人员达18.9万人, 其中区级以上干部14.7万人, 共产党员7.1万人。全省在“三反”中的不同性质, 不同错误的党员干部共计24000余人, 其中应受纪律处分者近10000余人。
由上面的相关数据不难看出, 河北的“三反”运动程度深入、成果巨大。见微知著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全国范围内“三反”运动的成绩。
应该讲, “三反”运动彰显了刚刚执政的共产党人惩治贪污腐败的决心。毫无疑问“三反”运动遏止了共产党内贪污腐败的发展趋势, 运动之后各级党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败问题明显地较前减少。“三反”运动是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预防和惩治贪腐的重要探索。
因此, “三反”运动成绩巨大, 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
比如运动中由于上级领导机关的层层加码, 基层往往上先制定打虎计划和贪腐分子的指标, 然后再开展运动, 指标不够高的话甚至会遭到上级的批判, 因此会出现一些错案。张家口张北之行的行长朱玉琨事后就说:“三反”开始由于自己认识不足, 开始认为银行制度较严, 没有多大贪污, 所以一开始我做张北支行内可能有贪污计划时做了最高不超过五百万的计划, 结果这个计划上报专区即被认为我“屁股底下有屎”, 最后朱就被打成“老虎”撤了职。此外, 通过发动群众来开展大规模政治运动, 以此来惩治贪污腐败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群众运动一起“逼、供、信”等一些“左”的偏向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这些早已为研究“三反”运动的学者所承认。再加上定案阶段的草率、粗枝大叶;过度依靠当事人的口供, 而不去做实际的调查等等情况, 就必然导致一系列遗留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量复议案件的出现。
实际上在“三反”运动过程之中就有人不断的提出复议。进入定案阶段以后, 复议案件的数量大大增加。复议案件的提出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组织上主动提出对于某人的复议;第二种是个人提出复议。从资料中看第二种形式是主要的。
1952年11月, 河北省委发出《主动、迅速、利落的处理三反中的复议问题的指示》。至1952年底河北称“三反”复议案件已经基本处理完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据1953年1月到8月份的统计, 7个月间全省一共处理复议案件3549件, 其中涉及“三反”问题的达到2684件, 所占比例高达76%。有些“三反”复议的问题甚至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
今天我党依然面临着预防治理贪污腐败的复杂局面。重新审视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场“三反”运动, 总结它的成败利钝, 无疑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 实践证明以发动群众大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反贪污, 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遗留问题。
但我们也要明确:在反腐败问题上应该让人民群众实行监督的权力, 并且只有在公民对行使权力的人员以及行使权力的过程能够保持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贪污腐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被减少和遏制。
第二,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制度法规制度体系, 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现代社会的运行基石, 也是反腐倡廉的保证,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近些年来, 党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的重大法律法规制度。如2003年底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监督法》, 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运作等。这些制度、规定和措施对于规范干部行为, 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 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健全制度, 高筑起反腐败的制度之墙。
第三, 权力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只有在成熟的民主法制框架内, 使权力受到必要的制约才是治理贪污腐败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因此, 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民主法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 加强国家廉政立法,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规范权力的正确行使,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 继续切实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最终建立起成熟的民主制度, 这才是有效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关键所在。
反腐败是一项长期任务, 但我们相信, 只要认真吸取我党反腐败的历史经验, 采取坚决措施, 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就一定可以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
摘要:50年代的“三反”运动实际上是发动人民群众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惩治出现的贪污腐败, 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巩固新生政权, 探索惩治贪污腐败的重大举措和探索。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先天的弊端。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半个多世纪前这场运动, 总结它的成败利钝, 无疑对我党预防治理贪污腐败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反”运动,贪污腐败,启示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2]由于省委书记林铁患病休养, 故由副书记马国瑞代作, 《人民日报》, 1952.01.05第三版、1952.01.08第三版。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三册) , 中共中央批转安子文《关于结束“三反”运动和处理遗留问题的报告》,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6月版, 第386页。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推荐阅读:
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启示01-05
洋务运动学案06-14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10-09
洋务运动优秀教案11-27
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09-05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09-11
[教案二]第6课洋务运动10-19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06-01
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07-08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启示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