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2024-08-2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11篇)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篇1

2011年6月1日,国际足联主席选举一事,在整个世界闹得沸沸扬扬。随着哈曼的出局、布拉特的连任,国际足联却输了。国际足联的贪腐、贿选等丑闻因为这次选举而层出不穷。这表明:国际足联在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化运作,在揽得了大量的财富和金钱的同时,由于长时间一家独大,以及人员、体制、机制都缺乏相应的积极变化,早已是枯草丛生、败絮其中了。足球运动只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份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的地步。然而,事物的发展有其两面性,奥运理念已经从“公平、公正、拼搏”向“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方向发展。这种观念的转变,说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始终秉持的专一理念被繁杂的现实所缠绕,纯洁高尚的理想衍生出的确实充满荆棘和矛盾的现实[1]。“政治的干预,经济的主宰,战争的干扰,种族的歧视,致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100多年发展却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摇摆,在光荣与梦想中辉煌,在困惑和迷茫中徘徊。”[2]本文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为奥林匹克运动能够朝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些浅显建议。

1 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其过度商业化

商业化是指商业机构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媒介,以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奥林匹克运动起死回生,举办奥运会受到了许多城市乃至国家的追捧。奥运会的主办国不仅能通过奥运会提高国际知名度,往往经济上也大有盈余。毫不讳言,商业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把奥林匹克运动的商业化比喻成“双刃剑”。它使奥林匹克运动摆脱了经济上进退维谷的困境,但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与奥林匹克运动理想发生冲突,过度的商业化不仅不能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奥林匹克运动理想的实现。

首先,对商业机构来说,竞技运动只是商业运作的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利用了一切机会扩大财源,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对商业利益过重的考虑已经开始危及到奥林匹克品牌的声誉;其次,为了提高电视转播的收视率,以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完全不顾竞技时间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任意更改比赛时间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完全是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背道而驰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向商业化低头和谄媚;另外,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各国的运动水平相差甚远,而过度的商业化则会进一步地加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运动水平的差距,使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完全失去基础,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运动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破坏友谊、团结的局面,对人类和平社会的构建造成影响[3]。

1.1 奥委会官员的贪腐玷污了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的组织,目前国际奥委会共有 205 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成员,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仅 112人,欧洲拥有 51 位,占总数的 45.5%。在 111 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无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情况下,意大利和瑞士却各有 4名委员,美国、西班牙、瑞典也各拥有 3 名委员,这充分显示地区名额分配的不平衡。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国际奥委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及地位。这一组织与运作机制虽然保证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各种国际纷争中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但是,这种贵族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国际社会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的要求。自从1980年萨马兰奇担任奥委会主席,引入商业运行机制解决奥林匹克运动财政难题时,奥林匹克运动就面临着内外的重重危机。虽然萨马兰奇上任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终于在1998年,美国盐湖城在国际奥委会举行的投票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了200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但是在那之后,随即曝出了盐湖城在申办过程中向奥运会执委行贿的传闻。作为申办委员会的主席,韦尔奇本人也承认他们为此付出了差不多1500万美元,包括为委员购买房产甚至是提供竞选资金。在丑闻被曝光之后,先后有多名委员因此遭到了开除,其中不乏在国际体坛德高望重的人物。但韦尔奇表示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他表示至少有80%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卷入到了本次事件之中。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等等,即使已经设立了道德委员会,那也只是亡羊补牢,并不能真正对国际奥委会起到监督和制衡作用。《吕氏春秋·尽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动也。因此,要使国际奥委会真正的发挥领导作用,民主化改革就势在必行。

1.2 高科技的滥用影响了奥林匹克的公平性

公平竞争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也是维系奥林匹克运动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指导原则。奥林匹克运动是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以直接的身体对抗和智力、体力、意志力竞赛为主要形式的人类文化活动。但是,在奥运赛场上,由于高科技的介入,不公平竞争现象屡见不鲜。首先,那些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器材装备、训练手段和管理方式,并配备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训练器械,集中一批运动训练专家、生物力学专家、营养学专家、生理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计算机专家,对优秀运动员进行长期的科学化训练和技术诊断,这种训练科研一体化的训练中心为美国的体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4]。而那些落后国家至今沿用原始的技术装备,甚至还在为一个球、一块场地、一个游泳池发愁,公平竞赛何从谈起。另外,还有目前最新成果纳米技术被用于运动器材改进上会使一些体育强国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在器械方面占据优势,从而长期在某个项目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外在的不公平就带来了竞技体育内部的不平等[5]。

其次,声名狼藉的兴奋剂问题,总是屡禁不止。尤其在目前,基因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种通过将基因植入人体的基因兴奋剂有可能被普遍使用,这使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变得更为困难。而当我们最终研制出对某种新型兴奋剂的检测技术时,又有更多的、更加隐蔽的、更有欺骗性的、代表着更高科技水平的新型兴奋剂被研制出来并使用,导致了兴奋剂的泛滥。长此以往,奥林匹克运动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石必将倒塌,现代高科技下催生的产物,各种兴奋剂、性别作假、甚至基因运动员出现了。面对种种问题[6],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一味追求尖端科技,将给运动员、运动队乃至整个国家的运动事业带来在危害,这些都是因为颠倒了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主次位置才出现的问题[7]。

1.3 赛场内外人文奥运精神的丧失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的加剧,在奥运赛场上对裁判施以贿赂,甚至以女色为诱饵的恶劣行径也在流行。一些素质不高、道德低下的裁判员,在“拜金主义”以及物质、荣誉等利益的驱使下, 就出现了“假、赌、黑”现象。为取得比赛胜利,运动队与运动队之间、运动队与裁判之间进行金钱交易,暗箱操作,致使在比赛过程中比赛场上“假球”、“黑哨”屡禁不止,比赛场外“赌球”违法活动泛滥,它违背了体育竞争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另外,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参与的主体,高额的奖金和商业价值的开发恰恰能够满足运动员的现实需求。它不仅能给运动员带来直接利益——金钱,还有可能为之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前途的辉煌。因此,运动员为取得比赛的胜利,获取奖牌,运用各种手段已无所顾忌:有些运动员、教练员通过幕后篡改运动员年龄,成年运动员参加青年组的比赛,有的甚至于采用两性人参加女子比赛,这种行为无形中侵害了别人的利益,使运动竞赛失去了比赛的意义,令运动竞赛丧失了原本的公正性。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对于体育背后的价值关注和体育对自身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了奥运人文精神的丧失[8]。

2 奥林匹克运动解决困境的策略

2.1 积极推进国际奥委会改革,加强监督机制,促进官员自律

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入是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何使权力民主化呢?首先,在遴选主办城市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 地区) 奥委会坚持认为,遴选主办城市与它们有密切关系,希望可以参与到遴选主办城市的工作中; 其次,在代表权问题上,一些国家奥委会对此持有异义,要求改变现行的组织结构,变委员个人制为各国( 地区) 奥委会的代表制,一国一票,使自己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最后,在权益的分配上,随着奥运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大,各利益主体在利益分配上也是矛盾不断。因此,如何协调好利益各方是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内部团结的重中之重[9]。

另外,要根据体育规律和市场体制制定有约束力的制度,认真执行《体育法》的有关规定,坚决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做到违者必究。对于违规和腐败行为,道德委员会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可以做到提前预防,不要等错误行为发生,再去履行,已为时已晚。如果一旦出现惩罚机制的缺失,就会导致竞技体育道德风险越来越大,赛场腐败行为越发猖獗。要为竞技体育营造一片纯净的比赛环境,就要健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法律的监督机制。

2.2 加强体育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养

体育本是引导人、完善人格修养、追寻生命意义的一种方法。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竞技体育已经失去了本质的意义,失去了竞技体育固有的魅力和生命力,因此,只有加强对体育主体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敬重和对其社会影响力的认识,通过内心信念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才能减少竞技场上的“黑哨”,竞技场外的“赌球”,竞技体育主体“唯金牌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意识,才能使竞技场内外都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并用道德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竞技体育就会朝着健康、干净、人性化的方向大踏步的发展。

2.3 防止竞技体育过度商业化

商业介入竞技体育是为了获利,竞技体育引入商业是为了发展,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商业应该是为竞技体育服务,而不是操纵竞技体育。但是,现在的竞技体育,由于过度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比赛变了质,损害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只有建立一个更好的、完整的商业化体育运作模式,才能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体育的无穷魅力,体育也因此获得更多的观众而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这样说过:“源于电视、赞助和集资的收入已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独立。然而,在开发这些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是体育而不是商业利益在掌握体育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和利用商业化更好地为竞技体育服务,使竞技体育获得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3 结束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贪污腐败已蔚然成风,人成为了金钱和名利的附属物,这严重违背了竞技运动的比赛初衷和基本精神。然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运作的主要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任何模式都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国际奥委会要积极推进自身改革,加强监督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引导竞技体育商业化,避免过度商业化;提高竞技体育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去除“唯金牌论”的狭隘观念,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岗,梁维卿.科学与人文冲突视角下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5(7):28.

[3]黄传兵,商业化职业化影响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应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18-20.

[4]王家宏,等.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

[5]谭明义.对2004年奥运会游泳比赛各单项第1名成绩预测[J].游泳专刊,2003(3):5-7.

[6]何强.科学技术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两难”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7-20.

[7]刘圆圆.困境与超越——也谈科学技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8-10.

[8]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49.

[9]李培庆.理想与冲突: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之现实困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7):11-15.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篇2

摘 要 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组织结构、内容形式、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分析,论述了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学校体育的深远、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学校体育不断完善;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美好社会形成;课堂教学、评价及校内外的各项运动竞赛内容、方法、形式都更加接近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学校体育互为补充,最终实现二者的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学校体育 影响

一、研究目的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的社会活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的思想体系、组织结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精华部分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学校体育中,为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并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本文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旨在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进而把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学校体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持续、和谐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作者阅读了有关学校体育学、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大百科全书等著作,查阅了各类学校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下载了大量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专家访谈法

作者走访了数10余位专家,就有关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交谈,收集到了许多相关资料。

三、研究结果

发端于19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应该说与学校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的联系。这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思想核心和目标追求的实现,以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中都可以反映出来。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一方面,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是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个目标明确、组织完备、持续不断的社会运动,不仅直接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对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及广义的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也是广泛和巨大的。因此说,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也是理所当然的。

(一)奥林匹克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关于“奥林匹克思想”权威的解释是:它是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加之奥林匹克宗旨、精神、格言共同构成的思想体系。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中的表述,“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以上是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是认识和理解奥林匹克思想的基础。

我国的学校体育,在追求目标上一直明确是以“發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长期以来在思想方面对以创造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的现代竞技体育思想是主动排斥的。我国现代学校体育对现代竞技体育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目标的排斥,并不意味着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不存在。实际上,奥林匹克运动在方法层面的观念,对学校体育方法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没有专门的学校体育理论,长期以来,指导学校体育实践的同时也是指导竞技体育实践的理论,《体育理论》就是一个证明。

总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竞技体育思想中方法层面观念,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初期,是在奥林匹克运动所包含的竞技体育方法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才得以迅速建立起一套方法体系,使学校体育教学有了依据。

(二)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学校体育也一直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关心,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校体育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进而为体育的普遍开展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现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带动作用。首先,从我国现代体育教学内容上讲,身体锻炼的实践教材就主要包括了基础体操、田径、技巧、器械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内容。综合看现行的教材,内容很讲究实效,采取综合分类法,兼顾发展跑、跳、投、悬垂支撑和速度、灵敏、力量、柔韧等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及身体素质,同时也把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作为掌握技能、发展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上看,各高校开课项目基本上都是奥运会项目,并且,相当意义上评定成绩好坏也使用这些西方竞技体育项目。

(四)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群体比赛的影响

中国学校群体比赛和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充满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带来的气息。如果说,课内所教授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的话,那么,对于运动训练和竞赛本身来讲,已经完全体现出西方竞技体育的特质了。这种对人自身的解放、超越、以及对个性的释放和张扬不仅从更深层次丰富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内涵,而且也确实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也进一步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学校体育这个窗口去参与,融入奥林匹克运动中去。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在内容形式上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丰富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使中国的学校体育充满活力。

(五)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1999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统编写出版了《奥林匹克学》,并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了奥林匹克学课程,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随着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奥林匹克研究和奥林匹克学校教育也正向更高的层次发展。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广泛与国内外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目前,该中心已与世界上70多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组成了一个奥林匹克研究的网络系统,并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全面进行奥林匹克学校教育做着贡献。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立在学校,不仅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把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可以更有力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

(六)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影响

中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手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之竞技体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用脉搏、心率等生理指标较单一的检验课的效果,并且也习惯于用统一、向对待职业运动员的教学方法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又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经济这些外在动因,有力地推动着竞技体育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不断地完善运动技术教学、训练方法,从而使竞技体育在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化方面,一直走在学校体育的前面。具体表现在运动技术的传授,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身体训练总结了一定规律和原则。这些程序、规范、规律、原则正是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这个教育过程所需要的。

四、结论

(一)奥林匹克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在进一步吸收融合奥林匹克思想的同时,制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都与奥林匹克思想形成了契合,即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个体,以促进美好社会的形成,这充分反映出奥林匹克运动于思想层面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巨大影响。

(二)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国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产生打下基础。随着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逐渐参与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体育组织结构逐步系统化,同时带动了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的学校体育组织结构实际上起的是催化剂的作用,使得中国不断地完善体育及学校体育的组织结构,也使中国的学校体育事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三)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受到早期西方体育传入时内容模式,以及近代中国派出以学生为代表的选手参与奥运会的影响,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无论是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还是课外活动以及校内的运动竞赛内容、方法、形式都更加接近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晓英.奥林匹克运动对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7-9.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篇3

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的研究现状

1.1 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认识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加的成员国、地区、民族、性别没有限制, 把过去只在希腊举办的运动会带给了世界各族人民。比如说中国女排曾创造了五连冠, 不仅是提高了妇女在国际比赛中的威望, 同时也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也说明奥运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政治因素一直在影响着运动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1.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存在的政治与危机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战争的原因一共停办过三次, 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将第12届奥运会会址改在赫尔辛基,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芬兰也放弃主办权。随后, 战火遍及欧洲和世界各地, 第十二届奥运会也就随之流产了。第十三届的伦敦奥运会也是因为战争而停止举办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使原拟在1916、1940、1944年举办的三届奥运会成了空白, 人们把这几年称为奥林匹克运动史最黑暗的年代。它毁掉了奥运会, 也扼杀了世界体育的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举办奥运会的前提条件, 奥运会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冷战时期, 运动员的生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在奥运村发生了某国的运动员被恐怖势力残忍的杀害, 更有甚者运动员在比赛前被暗杀。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它违反了举办奥运会的初衷, 违反奥林匹克精神, 完全是对奥运盛会的玷污。

1.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政治

新中国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期,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新中国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行使国家奥委会的职能, 组队参加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同国际反华势力及分裂中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1954年5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却将中国台湾的体育组织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列入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名单中, 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中国政府强烈反对, 被迫中断了与奥委会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努力, 中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国家体委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发展体育实行“举国体制”, 在政治上实行“乒乓外交”, 使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在奥林匹克运动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乒乓外交”的推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中国金牌总数取得世界第一, 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实力, 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发展趋势

2.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受政治影响逐步减弱

在奥运会上, 政府很在意能够拿多少枚金牌, 能够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升几次国旗、奏多少次国歌, 虽然说那是庄严地时刻、神圣的时刻、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时刻。金牌得的多, 固然是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竞技体育的要求越来越低, 更主要的看重一项运动的健身价值, 以金牌数量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强弱已经不符事宜了。国家对体育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 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特别是竞技运动的发展。久而久之, 会适得其反。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体育强国, 而非体育大国,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才是主要目标。

2.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经济因素越来越凸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紧密, 北京奥运会就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很多国家注重参与进来, 当然取得好的名次会更好,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更主要的是发扬运动员顽强的拼搏精神。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需要国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 比如说修建奥运场馆以及配套设施都需要很大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否则就达不到奥委会的要求。当然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举办国奥委会出售电视转播权、奥运吉祥物、奥运纪念品等。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特别是促进举办国的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在后奥运时代, 对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 合理的对外开放, 发展旅游以及比赛都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很多国家都积极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到今天, 它不单纯是体育一次盛会, 而是一种更高、更强、更快的奥运精神的传播与发扬;不但是以金牌论英雄的时代, 而是全民参与体育盛会的时代;不但是国家政府干预的时代, 而是运动员自由参加、优胜劣汰的时代。研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 能够更好使我们处理政治与体育的关系, 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平台。培养人们的奥林匹克精神, 增加世界人民的团结, 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基拉宁.我的奥林匹克岁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吴荣顺.代晓艳.谈北京奥运与人的和谐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35-38.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篇4

奥林匹克运动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精神,以竞赛形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能够巩固和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

1、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法制、道德意识。

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精神内涵,承认一切符合遵纪守法、公平原则下竞争的优胜者,唾弃和否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素质,是需遵守的重要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向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提高在未来社会的公平竞争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2、奥林匹克运动培养大学生的拼搏进取意识

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向世人展示着一种拼搏进取、永不满足、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英雄气概,为大学生树立了典范,懂得金牌背后凝聚着无数的汗水与艰辛,焕发出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使我们在劳其筋骨的磨炼中,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

3、奥林匹克运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与尊重意识

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精神,可以用来化解“自我中心”,消减个人主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既需要竞争精神,也需要合作精神,这样才能让个人的力量的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共同理想目标不懈努力。奥运赛场取得的优异成绩都需要很多人的艰辛努力,比赛中的集体项目需要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更须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同伴、尊重自己。因此,向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特别有利于培养其尊重与合作意识。

4、奥林匹克运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奥林匹克运动是源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一项社会文化运动。其本身蕴含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体育运动本身。奥运赛场不仅是技术的较量,也是心理、智慧的较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水平的提高眼球人们不断创新,现代技术对奥林匹克会渗透日益广泛,成为推动奥林匹克的一股强大动力。实践证明,依靠先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的“只是体育时代”已经来临,只有开放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可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尊重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为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脚背内侧踢定位球的动作要领:

斜线助跑,助跑方向与出球方向成45°角。支撑脚以脚掌外沿积极着地,踏在球的侧后方20~25厘米处,屈膝,支撑脚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身体稍向支撑脚一侧倾斜。在支撑脚着地同时踢球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由后向前摆,当身体转向出球方向,膝盖摆到接近球的内侧正上方的刹那,小腿做爆发式前摆,脚尖稍向外转,脚面绷直,脚趾扣紧,脚尖指向斜下方,以脚背内侧踢球的后中部(踢高球时,击球的中下部),踢球腿随球继续前摆。

它经常用于踢哪几种球:

留学运动与中国现代政治抉择 篇5

这部著作主要是一个政治思想史的分析。由于作者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政治思想、西方现当代政治思想都非常熟悉,这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一些留学精英的局限,准确地发现他们在选择、理解、阐释和运用西方政治思想时的迷误,对一些问题产生透彻和深刻的洞见。比如他清晰地阐述了英国从洛克、斯密到密尔的转向,再到拉斯基和吉登斯的思想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留学生是怎样切入、怎么选择,又是怎样对中国政治开药方的,从而清晰地揭示出留英学生的双重错位:落后于西方却要超越西方,拒绝西方主流思想却将国家主义转运到中国。没有对英国思想发展本身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就发现不了留学生们是如何误入迷途的。他的论述,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很强的透析能力。

作者的研究侧重于留学精英群体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负面影响,这个角度选得很好。自八十年代以来,走在中国思想界前头的,带领思想潮流的知识精英的主体不是留学的归国人员,而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像秦晖、朱学勤这样的学者。而新左派和民族主义群体里,留学生的分量要相对重一些。但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不是这样,从整体上看,这些人是从西方窃得火来,启蒙一代代国人,用他们接受的新知识、新思想,改造传统社会,推动中国进步。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只是以往人们过多地强调这一面,而任剑涛这部著作揭示出,留学精英对西方社会的诊断、对西方政治思想的选择,以及对中国政治变革所开的药方,都有误导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使其遭遇挫折和走了弯路的成分。

认识西方社会、借鉴西方思想资源,这是我们思考当代中国问题的基本依托。对西方认识上的迷误,会误导中国的发展道路。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两次思想大争鸣,结果都形成逆向淘汰,最终走入误区。春秋战国那次,终结为秦始皇的集权和暴政,接着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窒息思想的两千年困局。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大家一窝蜂地转向左倾,最终投入斯大林模式的怀抱,中国的政治发展走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弯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研究和传播西方政治思想的精英们负有重要责任。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作者采用的是个案研究、典型分析的方法。从每个国家的留学精英中抽取出若干典型,进行深入细致的解剖,对总体情况的概括依据的是作者的印象。这种方法有其价值,但它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典型毕竟不是全体,也不能代表全体;其二,典型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有作者的主观性。所以,典型研究须辅以现代科学的定量化研究,引入必要的统计数据,才能更有说服力。但我们不能要求这本书同时也是量化研究,做典型分析,自有其价值。

从研究视角上看,作者的研究主要是思想史的梳理,这个梳理做得相当扎实。它通过梳理西方思想发展的脉络,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些留学精英的政治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到西方是如何选择的?选择的是什么?误读的是什么?他们如何开错了药方?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在思想史的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如果我们全方位思考留学精英问题,进一步拓宽视野,需要超越纯粹思想史研究的界限。我想主要有三个角度供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第一个是政治文化的分析。

政治文化的分析不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理性的层面,实际上,留学精英到国外,他们的选择不但是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因素,非理性的因素可能更根本。政治文化的分析会告诉我们,这些留学精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人格特征是怎样的。读任剑涛的著作,留学精英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认识、对中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设计,仿佛都是纯粹理性思考的结果。思想史的分析揭示了他们思考的误区,但是,政治文化研究会让我们追溯到他们深层的政治心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什么?他们的政治心理或政治人格的缺陷在哪里?或者说,他们政治人格的形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阶段?我们会发现,胡适是一个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民主政治人格的人,他的理性判断和选择与他的人格特征是一致的。但胡适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异数,一个特例。大多数留学精英没有形成现代的民主人格,这是他们偏爱国家主义、集权主义的基本原因。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权威主义人格是主流。留学精英在国内形成的权威主义人格,在他们浸润于西方文化环境之后会有所改变,但他们作为成年人,其人格特征的改变是很难的。从权威主义人格到最终形成现代的民主人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国人的整体上来看,需要几代人的进化。具体到一个留学精英,我们需要确认,他是处在怎样一个现代政治人格的形成阶段,他身上有多少权威主义人格特征,多少现代民主政治人格的因素。一个形成民主政治人格的人,无疑会认同和选择民主宪政的建国方案,即使他偶尔接受威权政治,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但基本上属于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则会有两种情景:有的会选择民主宪政,但不会很彻底,容易动摇;大多会选择各种威权政治方案。

晚清和民国时期出国留学的中国人,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权威主义人格,其中一些人,在国内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八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则是毛时代几十年教育下塑成的一种特殊的权威主义人格。九十年代的留学生,在国内则主要受到民族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也是有缺陷的。人格分析是政治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一个路径。我以前曾分析过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人格特征,这是政治学上的一种分析方法。

如作者所批评的,一些留学精英拥抱国家主义,误导中国政治进程,如果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正是这些人没有形成现代的政治人格,或其政治人格上的某种缺陷,使他们没有确立起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成长起来的学者反倒从总体上超过了他们。因为这些人就生活在这个国家里,每日每时就在与这样的环境相遇。许章润的文章曾经谈到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日常性的羞辱”和“制度性的羞辱”。他也是“海归”,大概在国内就形成了民主的政治人格,海外的经历又滋养了他。有这种受羞辱的感受,本身就是形成民主政治人格的标志。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个性已萌发,个人的权利意识在生长,个人的尊严意识也不断发育成熟,我们就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不能忍受这种羞辱。所以,国内一些学者更容易认同民主宪政。因此,在近几十年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引领思想进步潮流的学者的主体不是“海归”而是本土学者。

nlc202309022021

八十年代的海外留学生特别是长期在海外工作的学者,没有国内学者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也不太容易像我们这样,从每日每时的生命体验中升华出来对个性、个体生命、个人尊严、个人价值和权利的珍重与追求。我们把这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切发展、稳定、强国、GDP、小康、现代化,都要排在个人权利和尊严之后。海外一些留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念。有的人甚至也没有经历国内学者的思想历程:经过痛苦的自我洗练,把深入骨髓的思想毒素清洗出去。他们一些人的思想甚至还停留在出国前的状态。出国使他们增加了一些新知识,但却没有价值观念的更新,更没有实现人格的重塑。何况,一些人还感受到了来自异邦的羞辱。这样,感受到国内羞辱的人与感受到国外羞辱的人,对国内政治发展的认识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个角度是政治发展的分析。

中国处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各个阶段的主题、任务和特征,来分析和评价一百年来不同的留学生群体的选择。任剑涛对留学精英进行了国别研究,突显了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形。但是,这样也就缺少一种宏观政治发展的视角。为什么一些留学精英做出错误的选择?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误入歧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那是时代的错误。中国当时处于那个发展阶段上,留学精英政治选择的悲剧,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悲剧。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承认,非西方国家接受和实现民主宪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若干阶段,这是无法超越的。我们需要具体地研究,不同的留学精英群体处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哪个阶段上。我们不能指望他们都成为严复和胡适,即使他们都成为胡适,也会脱离中国大众,仍然不能成事。晚清、民国和八十年代的留学生,处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的中国社会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虽然他们持相同的立场,开出类似的药方,但晚清和民国时代的人或可原谅,而八十年代的人则另当别论了。在三四十年代,如果一些留学精英接受暂时的威权政治,但把它作为一个过渡,一种临时状态,是为民主做准备,也就是说,最终目标仍然是自由民主,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其中有的人连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都弄不清,那是他们的糊涂,判断上的失误,但与当代一些“海归”的情况毕竟不同。

本书侧重于分析中国留学精英对西方思想的错误选择,他们忽略或舍弃了对中国真正有用、对症的思想,却搬来不对症甚至有害的思想。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政治发展所处的阶段,就能够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留学精英,为何会与西方的某些思想而不是另一些思想产生共鸣和亲近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个人刚刚开始挣脱传统社会的纽带,个人开始成长,但远没有成熟,所以,他们面对西方思想中带有权威主义、集体主义特征的思想而产生共鸣是很自然的。即使一些人认同西方的民主思想,但是,一般说来,从理性上认同西方的民主价值,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中国人首先选择卢梭,那时还认识不到洛克、麦迪逊的价值,理解简单化的民粹主义的民主易,理解较为精致的宪政民主难。这是中国人认识和选择西方思想必然经历的过程,过了很长时间,几代人之后,人们才有能力批判卢梭,发现洛克和麦迪逊的价值。而从在理性层面上认识西方民主宪政的价值,到形成真正的民主人格,需要更长的过程。这几乎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全部。

试图使本国实现现代化和同时超越西方,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精英群体的共同误区。尽管迄今为止,在非西方国家中,大概只有日本和以色列在现代政治建设方面达到了西方的水平,超越西方的国家尚未出现,但政治发展研究提供的大量材料证明,这种意向和努力在非西方国家几乎普遍存在。如果有了这样一种观察视角,我们就会认识到,中国留学精英的做法有其不可避免性,其失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个角度是比较文明的视野。

留学精英来到西方,处于两种文明相遇、冲突与融合的前锋。作为中国人,必然会戴着文化的有色眼镜或滤镜,也可以说是哈哈镜,来认识和选择西方。所以,留学精英的认知和选择误区,可以通过比较文明的分析得到部分的解释。

为什么一些留学生没有树立起对英美的宪政民主和市场经济的信仰,而是偏好于背离西方主流文化传统的各种学说?为什么一些留学精英青睐于部分西化的日本和“不东不西”的俄罗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浸淫于中华文明的留学生一时还不能理解、无力消化和吸收西方主流文明的价值体系,只能认识和选择其中与他们本土文化相近相似且有契合性的部分。

留学生们到西方国家,不是单纯地在知识与思想范围内活动,他们感知的是整个西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观察、认知、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政治思想的选择。如果他们认为西方文明问题多多,甚至要衰落了,而原因就是自由民主制度,那么,他们还会选择民主宪政吗?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动荡与危机,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判断。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来到西方,西方的大学里已经是左派的大本营。任剑涛分析了美国大学对西方主流价值、文化传统的忽视,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不是忽视主流价值的问题,而是否定和拒斥主流价值成为风气。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最容易与西方左派思想产生共鸣和亲和感。尽管在国内官方的宣传教育中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和否定与西方左派各种批判理论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这并不妨碍一些留学生援后者以支持和加强前者,使其对前者的信念更加坚定。

左派主导西方知识界也只是一个表象,其深层原因在于,西方文明在战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对内,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进取精神和锐利性,不断向非主流的势力让步、妥协;对外,西方文明也失去了自信,否定西方文明,肯定和拔高非西方文化成为风气。任剑涛分析了英国“思想的钝化”,但从文明的大视野来考察,“思想的钝化”是文明走向的一个表征。他所指的“英国病”其实也是西方文明之病。西方文明本身出现的一些衰落迹象,还有其不自信的各种表现,都影响了八十年代的一些留学精英。在他们看来,这正好证实了他们在国内即坚信的对西方文明的判断。所以,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和左翼思潮,都被他们援引来拼成其为中国所开的国家主义的药方。那些持反西方立场的留学精英,其实对西方思想资源的依赖是最强的,他们拒绝的只是西方的主流思想传统。

如果有了上述三种考察问题的角度,我相信,对留学精英在“摹仿建国”问题上的失误的分析,可能会更深入一步。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篇6

一、扩大品牌效应,开拓奥运市场,最大限度的挖掘财富

1. 电视转播权的运营

电视转播权是奥运会商业运营的主战场,其所融资本是奥委会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注意力经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争夺眼球的经济”)的出炉,转播权的竞争已不亚于奥运会的争办。为此国际奥运会将电视的转播权集中销售,或根据协议分配经营收益,以增强电视转播权的垄断性,从而提高销售价格。

例如:国际奥委会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以竞标或协议的方式,直接销售给各国的电视台或地区电视联盟,将销售收入按照有关部门协议分配给承办国组委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益为2.27亿美元,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3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为4.56亿美元,2000年悉尼为13.2亿美元。

2. 门票出售的策略

奥运会门票出售最普遍的价格策略是进行差别定价,也就是针对不同的比赛项目和观众群体制定不同的门票价格,最大限度的将比赛门票销售出去。组委会通过价格的弹性调节,制定相对低廉的门票吸引学生及老年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加入,同时提供质量较高,价格昂贵的门票或以套票形式出售给高收入人群,以达到门票收入的最大值。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最低门票价格是20澳元,最高为1500澳元,这样的销售形式使本届奥运会的销售率高达90%,门票收入3.5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3.7%。据北京组委会透露,综合以往各届奥运会门票的发售价格,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北京奥运会门票价格从5~3000元人民币不等,预计门票销售率将超过悉尼奥运会。

3. 利用奥运会的销售平台,进行奥运产品的商业开发

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开始,奥运产品的销售就已成为奥运会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随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奥委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改变了其商业运行机制。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开发中,专门指定了64个奥运产品的供应商和65个奥运产品的生产商,这是从628个庞大的奥运会合作伙伴申请者中筛选出来的佼佼者,而且多数是一些跨国公司,由此开拓了奥运产品向全球性商业发展的道路。奥运产品供应商和生产商数目的大量缩减,一方面提升了奥运产品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其独立的知识产权。有助于巩固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产品销售的垄断地位。仅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邮票发行为例,从2000~2004年由国际奥委会与希腊邮政部门共同合作发行36组/本邮票和纪念封,共计165枚/张,发行量为935.8万套,总面值约9000万欧元。

二、以促进举办国经济为前提,积极获取国家财政支持

获取国家支持,一直以来是国际奥委会遴选举办城市的基本准则之一。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都为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地区,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世界各国更多地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魅力,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竞相争办奥运会的国家越来越多,并承诺以强大的国家财政为后盾,提供完善的举办条件。国际奥委会抓住这一时机,及时调整运营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政府的支持。以雅典奥运会为例,鉴于国际反恐行动的大趋势,希腊政府动用了北约和国家军队,确保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为此,雅典组委会的财政预算高达86亿欧元,比最初预算高出52%,其中希腊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但安全高效的本届奥运会也使得雅典赚得杯满钵余。

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杨帆博士保守估计,北京奥运会给组委会带来的直接收益可达1600万美元,同时,奥运会所带来的间接性诱导效益更为巨大,其涵盖面包括市政设施的改善、环境保护的加强、就业机会的增加、旅游产业的开发、国际形象的提升等。北京奥运会的间接收益可促进当年中国GDP再加快增长0.5个百分点。

三、广泛接受社会捐赠,积极回报社会

接受社会各方面的捐助,是国际奥委会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另一种商业运营机制。在其接受捐赠的同时,也积极地回报社会,其宗旨是用于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广。

(1)近几十年,国际奥委会在回报社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于1989年通过了奥林匹克团结基金计划,对各国的奥林匹克运动给以积极的援助。悉尼奥组会为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捐赠了数千万美元的体育设施;北京奥组委承诺,将部分体育设施和资金用于援建非洲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

(2)奥林匹克不仅属于健康人,同样也属于伤残人。伤残人参加奥运会,是挖掘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另一种潜力,是对当今社会体育、文明、艺术的补充和发展。国际奥委会在接受社会各界捐助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鼓励残障人士参加体育锻炼,投身奥林匹克运动,丰富奥林匹克运动。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

(3)青少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国际奥委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着这一群体。奥林匹克夏令营是国际奥委会为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宗旨(团结,友谊,公平竞争),为各国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和谐友谊、相互交流、传承和平的平台。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至今,国际奥委会已举办了多期该项活动。

四、维持原有模式的同时,积极引进新的竞争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这三个新闻报道媒体已无法满足奥运会的需要,网络技术、无线通讯这两大新兴产业已逐渐涉足奥运会这个大市场。国际奥委会抓住这一商机,联合各个运营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时区适时了解奥运会最新动态。2000年9月15~10月1日,悉尼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官方网站的点击量预期达到65亿次,但实际数字大大超过了预期,高达70亿次。中国网站——新浪,以800万天价买断“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唯一互联网合作伙伴”的称号。

自1894年至今,国际奥委会运用各种商业运营机制提高奥运会的举办效益。最初的社会捐助、政府支持的非商业性经济投入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奥运会的庞大财政支出。超强的经济依赖性,特别是主办国政治经济因素的干扰,严重地阻碍了奥运会的发展,因此国际奥委会在10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摸索、总结,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运用先进的商业运营机制,开发奥运会自身的商业价值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律,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为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要:如何更好地运用奥运会自身的商业资本,挖掘其巨大潜力,创造最大财富,服务奥林匹克运动,造福社会,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电视转播权的运营、门票出售的策略、奥运产品的商业开发等物流手段和开创新的竞争机制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论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商业运营机制。

关键词:现代奥运会,物流手段,商业运营

参考文献

[1]吴健,常生.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发展的动因剖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4-16.

[2]田雨普.奥运营销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6,(3):74-76.

[3]齐健麟.2008北京奥运商机分析[J].企业经济,2007,(11):32-34.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简述 篇7

1945年抗战胜利以前,台湾的音乐主要是日本流传过来的音乐和本地传统民歌。1949年以后,大量国民党官员来台,带来了旧上海流行舞厅音乐如《夜来香》、《毛毛雨》、《天涯歌女》和《渔光曲》等歌曲。与此同时,因为国民党当局的戒严和语言政策的束缚,艺术创作创作陷入低迷,很多题材不能触及,在1949年到70年代这20多年里台湾艺术界一片凋零,唯一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是外省籍作家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和郑愁予的《想望》和《琴心》等。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起点就是从思乡开始的。

1975年6月6日,刚刚毕业于台大生物研究所的杨弦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了一场名为“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演出,这场演出被誉为打响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辛亥革命第一枪”。也因为这场演唱会,杨弦被誉为“台湾现代民歌之父”。在演唱会上杨弦演唱自己为诗人余光中的诗作谱写的八首歌曲:《乡愁》、《乡愁四韵》、《小小天问》、《民歌》、《江湖上》、《摇摇民谣》、《民歌手》、《白霏霏》,获得2000多名观众的欢迎,现场掌声一片接一片。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杨弦在这场演唱会上演唱的歌曲,或许在艺术上并不是那么成熟:歌词采用的是著名诗人余光中早已发表的旧诗,歌曲的旋律明显有着西洋现代民歌的某些痕迹。但是当时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都被杨弦感动了,被歌曲中的乡愁感动了。1976年9月,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把这场演唱会上的八首曲子加上一首《回旋曲》取名“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一万张唱片在三个月内卖完,再版几次都迅速售罄,可见乡土情怀的影响力之大。我们可以相见,如果杨弦的这场演唱会的主题不是乡愁情怀,而是其他题材,相信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轰动。

1976年12月3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主持陶晓清在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一场“民谣演唱会”,原定的演唱者胡德夫因前一天与流氓打架负伤而没未上台演唱,只能请李双泽代为演唱。李双泽上场时手拿一瓶可口可乐向观众大声问道:“这些年我台湾、菲律宾、美国、西班牙满世界走了个遍,看到人们喝的是可口可乐,唱的几乎都是英文歌曲,我们要唱自己的歌,我们的歌又在哪里?”说完,他开始演唱台语民谣《补破网》,接着又唱了《国父纪念歌》,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事件之后,权台湾的大学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接下来一期的《淡江周刊》上发表了《民谣演唱会的挑战与反应》特辑,刊登的七篇文章几乎都是支持李双泽的“唱自己的歌”的观点。李双泽,原籍福建省晋江市,1949年于菲律宾出生,幼年就来到台湾生活,小学、初中和大学都在台湾就读,1975年就开始去西班牙和美国游历,1976年10月回到台湾,参加了这场演唱会。在美国时李双泽听到华人留学生哼唱大陆歌曲《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时,当时被这首曲子感动了,1976年10月回到台湾后经常在朋友聚会时唱起这首曲子,“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旁边的朋友们便一起加入进来和唱,这可能就是这首《我的祖国》令李双泽产生了“唱自己的歌”的想法。

在“淡江事件”发生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台湾大学生和活跃青年开始大量创作并演唱“自己的歌”。台湾新力公司及时发现了这个趋势,开始在各大校园内举办演唱会,后来又联合新力文教基金会以及台北阳明扶轮社联合举办“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赛”,1977年5月6日开始报名,经过选拔,决赛于6月26日在台北市北区大专社团活动中心举行,最终获得冠军的是陈明韶。1977年7月,新力公司旗下的新格唱片公司参赛歌曲结辑发行,之后又联合海山公司推出一批民谣合辑和专辑。“金韵奖”从1977年举办第一届到1981年停办,共举办了五届,发掘出齐豫、李建复、施孝荣、苏来和包美圣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年轻歌手,也涌现出大量像《橄榄树》、《雨中即景》、《龙的传人》和《如果》这样的优秀歌曲。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校园歌曲的影响力迅速扩展,从大学校园到整个台湾岛;当时正值大陆刚刚开始开放,台湾校园歌曲像一股清新的风,迅速吹遍了东南沿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接着向内陆扩散;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台湾校园歌曲风靡了全世界华语圈。

1986年3月,国民党被迫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台湾人民的思乡情怀减少了许多,台湾的校园歌曲失去了最主要的题材,加之中坚力量如侯德健赴大陆寻根,齐豫和罗大佑去香港发展,还有一些歌手改行从事其他职业,种种原因使台湾的现代民歌运动衰落了。如今,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影响却十分深远,留下了大量像《童年》、《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和《橄榄树》这样的校园歌曲300多首;还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华语乐坛的发展,在大陆就产生了大量像《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等优秀的校园歌曲。

参考文献

[1]蔡子民.台湾文化思潮与两岸情结[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

[2]叶松庆.心灵的呼唤——谈校园民谣的兴起[J].青年探索,1995(2).

论现代网球运动的贵族内涵 篇8

有种观点认为, 网球诞生于12-13世纪的法国, 其原始的名字叫“Jeu de Paume” (法语, 用手击球) 即“掌球戏”, 是当时修道院内的传教士经常参与的一项手掌击球的游戏。后来, 当这项运动从修道院流出, 出现在了法国的宫廷中, 于是成为了王公大臣们的娱乐手段。

也有人认为, 网球运动源自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类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是两个人进行的, 每人各执一个球拍, 球场的周围筑有围墙, 球撞到墙上后被弹回去, 然后过网。到了14世纪中叶, 法国的一位诗人把这种球类游戏介绍到法国宫廷中, 作为皇室贵族男女的消遣方式。由于古式网球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适合于贵族休闲享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因此, 这种活动一经传入宫廷, 就受到大小贵族和社会上层人物的欢迎。在他们的亲自参与和提倡下, 很快就在贵族圈子中流行开来, 并成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 打上了“贵族运动”的烙印。这种游戏活动既满足了贵族休闲生活的需要, 也融入了贵族的文化。参加网球活动受到宫廷的等级、礼仪、服饰, 贵族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融入了高雅、礼貌的“绅士”风度。法国国王路易十世在位时, 宫廷中经常进行这种以消遣为目的的网球运动。除了路易十世之外, 查利九世等国王也都喜欢这项游戏, 许多贵族及贵夫人都参加这项活动, 网球运动成为法国王室贵族的一种时尚娱乐游戏。至16世纪初, 这项运动才被法国的国民效仿、参与, 并迅速传播到国内各大城市, 然后被改良, 球拍由木板改为羊皮纸板, 拍面面积加大, 握把柄加长。场地中间的绳子, 增加无数短绳子向地面垂下, 从而更便于发现球从下面经过, 再后来才成为网状。

大约在1358年~1360年间, 这种网球游戏从法国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该运动特别感兴趣, 下令在宫内建造一处室内球场。从此, 网球开始在英国流行, 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 这期间流行的主要是室内网球。由于网球运动初创时期, 仅在法国和英国的宫廷中流行, 所以网球运动被称为“宫廷网球” (court tennis) 和“皇家网球” (royal tennis) 。

2 古代网球的贵族品质

正是由于有了如此高贵的出身背景, 使得网球从一出生, 就被冠以贵族运动的帽子。当然, 网球运动的高贵不仅仅源于其出身背景高贵, 其高贵品质也源于该项运动本身的特点。古式网球的贵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古式网球运动是特权阶层权力的象征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英国, 网球在初期只在宫廷内部流行, 参加网球运动的只有贵族阶层及宫廷内部人员等权力阶层。大约16世纪初, 网球运动从宫廷传出来, 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起来。后来, 为了保持网球运动的贵族血统, 法国国王路易斯明令禁止平民参与网球运动, 并规定这是宫廷中的特权游戏。从1592年制定的网球规则———《王室与贵族室内网球运动法令》中就可以看出, 该运动仅仅局限于贵族参与。所以网球运动从创始之初就贴上了特权阶层的标签, 代表了特权阶层的权力。

另外, 网球在初始时, 虽然球的弹跳能力没有现在的好, 但由于没有四周的防护, 球四处乱滚, 此时便有随从人员帮助捡球;比赛间隙, 贵族们还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吃些糕点, 喝喝茶, 擦擦汗, 此时侍从们还负责递水、递毛巾一类的服务。当然, 当时对“侍从”的使用主要还是为了显示其贵族的身份。后来, 侍从的角色才逐渐演化为球童。球童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网球是贵族特权的象征。种种证据表明, 古代网球是贵族阶层的特权, 普通民众是无权参与的。

2.2 古式网球有昂贵的经济花费

网球运动的贵族品质还体现在网球运动的高消费上。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 网球运动始终是一项高花费的运动项目。球场的建造, 球拍的加工, 球线的制造, 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 都是高难度的事情。据说, 在亨利八世时代, 完成一个网球拍需要整整100米的羊肠线, 而且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至少有3头牛的绒毛膜才能制造出一根网球线。可想而知, 一根网球线需要牺牲多少只动物。也只有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和法国的弗朗西斯, 以及那些王公大臣们才可以用得起世界上最昂贵的网球拍, 对于当时大部分人来说, 如何找到网球线仍然是很大的难题。参加网球运动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3 古式网球讲究高贵而优雅的赛场礼仪

由于古式网球运动大多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所流行, 这些贵族们物质富足而剩余, 物质的输赢对他们并无意义, 赢得比赛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 以及完善自己的贵族气质。他们对自我形象的维护胜过一切, 因而古式网球的很多规则, 都是以提升贵族们的形象为前提的。比如, 参与网球运动时, 女士必须穿着齐踝的长裙, 戴礼帽。男士则必须着西装, 戴礼帽, 穿皮鞋, 打领结。甚至还规定击球的动作, 动作必须优雅, 不得有不雅的击球动作。古式网球的参加者必须言谈举止优雅, 体型、仪态高贵, 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另外, 由于古代从事网球运动的贵族们本身都是过着丰衣足食的奢华生活, 他们对比赛的胜负、奖金多寡无需关注, 而注重的是比赛带来的乐趣及比赛的交际意义, 以彰显自己的贵族地位, 为了使得比赛能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他们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 无论胜败双方均要握手致意, 当把球击打在对方身上时, 应表示歉意等等。

3 现代网球运动的贵族内涵

网球运动发展至今, 早已经不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运动了, 网球运动逐渐开始平民化, 并成为全民健身的一项运动项目, 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从事网球训练或者健身的人群, 但是网球运动依然带有强烈的贵族特质, 它依然是一项贵族运动。当然这并非人们所了解的贵族运动仅仅是打网球花钱较多而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社会上的网球场越来越多, 收费更加低廉。球拍的价格则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可供选择的越来越多, 球线的花费则可以用忽略来说, 但网球依然是项贵族运动,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现代网球体现了一种高贵的生活态度

优雅而不乏激情, 竞争而淡薄名利;激烈而不乏悠闲, 剧烈而不显浮躁, 网球运动不仅是一种运动, 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前卫、时尚, 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领导着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随性自由, 无拘无束, 野性而不失优雅, 高高在上而又受人推崇。网球运动始终引领着社会生活的潮流。网球运动注重自我, 注重个性的展示, 注重个人魅力的提升。推崇绿色、健康、轻松、自在、惬意、简单而原生态的生活, 这与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是相契合的。同时, 网球运动要求参与者沉着稳重、果断干练, 决策准确;精力集中不受外界影响, 情绪控制不外现, 在平静的情绪下却暗潮涌动, 在安静的外表下暗藏着胜利的信念。这又与成功人士沉稳、干练、精准控制的特性相吻合。现代网球体现了现代人前卫、时尚、高贵的生活态度。

3.2 现代网球运动体现了人们高贵、文明、高雅的社交礼仪

网球运动不像高尔夫那样高高在上而忽略大部分人的需求, 没有足球运动那样的狂放不羁, 也没有篮球运动那样的剑拔弩张。在网球赛场上, 无论是网球运动员, 裁判员还是观众, 以及服务人员, 都是非常注重球场礼仪的, 人们始终是温而文雅, 以礼待人, 这同时也彰显了网球运动的优雅与高贵。正如Bille·J ane·King所说:“网球运动完美地将一切粗暴的行为在一种温文尔雅的氛围中释放出来, 整合在一起”。

网球比赛之前双方会进行赛前的热身, 双方都有义务成为对方的训练伙伴, 这与剑拔弩张, 你死我活的决战似乎不太相符, 但这正是网球的魅力所在。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除了网球, 没有任何其他运动能把比赛双方的关系处理的如此之微妙。同样的, 比赛的过程中双方也要注重礼节, 如果不小心将球击打到对方的身上, 虽然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来表达, 但仍是需要向对方表示歉意的。当球碰到球网然后进入对方场区时, 胜方往往也会表示出这是凭运气赢取的。当对方打出精彩的回击球时, 虽然我方输分, 但依然会向对方喝彩。球员的行为始终要像贵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 胜利而不骄傲, 输球而不气愤, 不能采用摔拍, 踢球等方式表达不快的情绪。当对裁判的判罚不满时, 也应彬彬有礼的表示抗议, 而不能采用不礼貌的语言及行为来抗议。网球场上的贵族品质还表现出一种“尊重网球场上的一切人及事物”, 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尊重工作人员包括球童;尊重球拍及球, 尊重场上的一切物品;而作为观赏者的观众也应举止文明, 不能穿着有伤风雅的服装观看比赛, 比赛期间不能随意走动和鼓掌或者发出异声来影响球员, 这些礼仪都体现了网球运动的文明与高雅。

3.3 现代网球运动展现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职业网球比赛中, 裁判员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判罚, 而球员必须采用诚实守信的心态参加比赛, 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为了能够真正做到比赛的公平公正, 有些高级别的赛事甚至会安装“鹰眼”, 当一方球员对裁判的判罚产生疑问时, 可以“挑战鹰眼”, 假设挑战鹰眼成功, 裁判是必须改判的。鹰眼技术目前只在网球跟击剑项目中使用, 是比赛公平判罚的强力保证。业余比赛大多是球友之间为互相切磋球技而自发组织的, 有些赛事并不安排裁判, 或者仅象征性的安排一个或两个裁判。当不安排裁判的时候, 至于球是“界内”还是“界外”, 很多时候是由对手来裁定的, 这是基于比赛双方球员的诚实和信任。这种情况下, 比赛的胜负反而成为对球员人格品质的考验。从这一角度考虑, 网球是一种对人性的诠释。

3.4 现代网球运动反映了参与者高贵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气质

现代社会中, 从事网球锻炼和训练的人往往具有类似的个性心理特征, 比如愈挫愈勇的顽强意志, 坚持不懈的必胜信念, 沉着冷静的素养, 胜不骄败不馁的情绪控制。自信, 个性张扬。网球场上的个性张扬与释放, 并不代表个人主义, 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这是对自己的技战术水平的认可, 是对自己网球运动能力的信心。网球运动既是高贵意志品质的表达方式, 也是高贵意志品质的培养与铸造。网球运动中大部分技术都是大幅度的动作, 比如在网球引拍的过程中, 需要肩的完全打开, 动作要舒展, 击球时需要动作的完整性, 挥拍幅度大。这些动作的长期重复可以使人的性格更开朗、心胸更开阔。

3.5 现代网球是展示了参与者高智商与高体力的完美结合

现代网球不仅仅是一种高体能、高技巧型的体力运动, 而且还是一种高智商的智力运动。网球运动是一项人均占用比赛场地面积最多的球类运动, 每个人所要控制的场地面积最大, 球在场地上的线路变化较多。网球赛季中, 一个选手在参加完整个赛季的比赛时, 会遇到许多的对手, 这需要参与者要迅速对对手进行分析判断, 尽快分析对方的性格及心理特点、击球习惯、技术优势和劣势, 并找出对策, 这就需要参与者需要较高的预测、判断、分析、决断能力。网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还是一项高智商的运动。它既是对技术动作的运用, 还是对人性的判断与把握, 反映了参与者的高智商、高体力, 体现了参与者对人与环境的控制能力。

4 结论

1.古代网球运动的产生背景具有较高的贵族血统, 流行于古代宫廷内部, 因而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是当权阶层及上流社会的特权运动, 参与该运动花费极高, 并且有极繁琐的网球礼节, 普通人群不能参与。

2.球场的增多、科技的进步使得参与网球的费用逐渐降低, 使得现代网球已经逐渐平民化, 使得参与网球的人群越来越多。但网球运动本身的特点使得网球运动仍然带有优雅的贵族特质。

3.现代网球的贵族特质主要体现在现代网球的参与者具有高贵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气质;现代网球依然带有高贵优雅的球场礼仪;现代网球运动体现着真正的公平公正。现代网球反映了一种高贵的社会生活态度, 是智力与体力高度结合的运动, 反映了成功人士的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梨.高校网球文化建设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10, 14 (3) :71-73.

[2]张龙.论网球文化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 2009 (12) :14.

[3]沈文丽.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 19 (2) :93-95.

[4]敖浩特.内蒙古:网球运动缘何火爆[N].人民日报, 2005-1-26.

[5]钟成.果城网球低价的贵族运动[N].南充日报, 2005-2-18.

[6]莫沫.网球演变:运动颠覆血统[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8-28.

现代运动风格女装设计研究 篇9

关键词:现代运动风格,女装设计,分析研究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之余越来越青睐时尚休闲同时富有活力的穿着,现代服装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取暖而设计,更多的时候,服装的穿着展现了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和品位,运动风格的服装兼具实用性与舒适性,得到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很多商家已经认识到运动风格的服饰具有很大的发展市场,虽然服装品牌越来越多,但是款式设计以及面料应用来说都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服装的分类越来越细致,而所需要的理论研究还未成熟。总体说来,无论哪个行业来说,产品的附加值都会扩大自身的消费市场,而现代运动风格女装设计中,好的服装设计风格则会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设计师要主动了解服装文化与发展规律,以期对自身的设计作品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1、现代运动风格女装流行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运动风格的服装设计变化受社会时代的影响较大,随着近代社会女子运动项目的不断增加,女性运动服饰随之向着更加专业化的发展,设计师也开始转变理念,以不断提高运动风格女装设计的舒适度和审美价值。

1.1、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精神层面也不再单一。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现代女性认识到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和强大的征服欲,由此带动了体育消费在日常支出中的比例增加;其次,现代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时尚简约的运动风格女装自然更受欢迎,运动风格服装迅速流行,现代运动风格的女装也引进这一设计理念,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女装式样;最后,现代体育明星作为积极向上的新一代偶像代表,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大众争相模仿的对象,从穿着到喜好,自然运动装备逐渐流行也在意料之中,2008年,Miu Miu品牌曾经推出运动系列为主打的秋冬季女装,这就表明,现代运动风格的女装已经悄然打入市场。

1.2、个人因素

一方面,人类活动在社会中都是以群体出现,群体中具有权威性地位的人对流行服装的观点和看法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人们对自己崇敬的人进行模仿,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形成某一风格服装的流行。现代运动风格的女装起先源于低收入者,群众基础好,经过设计师的精细打造,推广到各个高收入阶层,以此产生流行;另一方面,受个人生活观念的影响,现代人们大都追求自由民主、热爱生活,运动化的设计风格可以使人们从繁复的时装中解脱出来,便于活动,另外,运动风格女装的穿着会使人呈现更加青春的美感,拉近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深受大众喜爱;最后,现代女性的穿着不仅仅看重其服装的功能性,而且要能体现自身的曲线美,通过设计师对面料和制作工艺的改良,更加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2、现代运动风格女装的设计

在竞技类运动中,运动服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运动员的成绩产生影响,为此,现阶段在运动风格女装设计中,设计者更多的考虑生物学、美学、力学等研究成果,以便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减少在运动中的能耗,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1、现代运动风格女装设计元素的来源

在我们熟知的很多体育赛事中,譬如女子体操与女子花样滑冰,参赛服装兼具竞技与美感相结合的特点,设计师将其引入现代运动风格的女装设计,以体现女性的柔美曲线和气质,还有乒乓球和赛车等的体育项目,虽然男女比赛服装几近相同或者主要以男式为主导,但其特有的风格可以体现现代女性的帅气和独立,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引入作品中可以使运动风格女装更显前卫。另外,除了专业运动服装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穿的运动裤等,由于其随意、舒适而被大众广泛接受,被融入到现代运动风格的女装设计中,这种由街头流起得设计形式更加亲民,在普通大众中更易流行。

2.2、现代运动风格女装设计元素的分类

某一风格的服装之所以得以流行必定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色彩运用等的受到大众喜爱,从其轮廓、领口以及袖口的设计来说,兼具体现人体曲线美以及功能性的完美结合,实现在运动风格基本特征下实现款式的无穷变化,设计师可以通过对设计元素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准确把握设计结果。

3、结语

运动服装的演变是受历史发展影响的,运动思潮的对现代女性的穿着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借鉴传统服饰以及运动服装的特点,综合形成现代运动风格的女装设计成果,不仅有实用性,而且舒适度大大提升,此外,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人们内心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改变都对现代运动风格女装的设计产生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色彩搭配以及配饰研究,将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应用,实现经典与前卫的风格对立,为现代运动风格女装的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卫娜.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变化与改良[J].东华大学,2013,(01).

“咕咚运动”与健身的现代性 篇10

“咕咚运动”是而今分外火热的一类健身平台中的代表。它们大都采用“硬件+软件”的运作方式,通过装配于身体上的终端设备监控人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各项生理指标,并通过软件将各项数据直观地呈现出来,甚至为个人建立健身数据档案。它们鼓励久坐的都市人运动健身、追求健康,也指导人们科学、合理、不懈地进行这一活动。它们将健身规划为一项“工程”。

然而当“健身”成为一种被灌输的“理念”,当“运动”成为一种被训导的“必要”,当它们需要被激励、被督促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丝苦涩?这事实上正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某些分化的剧烈性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失衡:脑力活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知识、信息超负荷的生产与再生产已经压迫到生产主体的生命基础。“咕咚运动”是现代社会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物,而它的内在机理也深刻地渗透着现代性。

移动终端与身体黏着

硬件设备是这项“全民健身工程”得以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手机,这个现代社会里身体的增生物,也就成为最具渗透性、黏着力以及覆盖性的硬件座架。人们随身携带手机,离不开手机;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它更像是人们生理身体的“延伸”,以及社会身体本身的一个“部分”。因为人类有机体的灵活性和能动性,作为机器的硬件装置也随之获得了活力,用户的移动身体与科技的移动终端之间已经变得界限漫漶。

移动终端的信息传导机制在各个维度展开。首先是身体与终端之间:脉搏、心率、步频,这些微观指标被敏锐地捕捉。其次是终端与外环境之间:距离、方向、路线,这些动态矢量信息通过GPS定位技术被实时追踪。就终端本身而言,它有着细密的分工:手机和相应的软件既是数据的处理器、呈现器,又是位置、速率等数据的采集器;而对于身体数据的感知和采集,则要由物理上对身体进行切实黏着的装置来完成。

这样的终端装置讲求与身体的亲和性,它们的“黏着”与“渗透”既是空间上的,又是时间上的。比如轻便纤巧的“咕咚智能手环”,它的广告突出了“轻巧”与“无束缚”的特征,使用者也“无需再频繁地取下TA”。它要黏附身体、化入身体,让身体感到自然而然、无拘无束,要防止异物感和不适感的产生。这样的黏附最好是长长久久的,“咕咚智能手环”要“为你的日常健身以及所有生活时间提供全面的记录和监测”,这种追踪与覆盖要“24小时”全天候。更精致的是,“咕咚运动”还推出了一款叫作“咕咚笑Pro”的产品,它可以成为手表,可以用作挂坠,也可以作为包具上的挂饰……总之,作为技术装置的移动终端要以最亲和、最黏腻的方式“楔”入日常生活;而在有机的身体看来,这个过程其实更像是一种脉脉含情的“渗”入。

反身性知觉、计量与档案化

移动终端不仅黏附身体,而且要监视身体。或者说,黏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身体对象化,进而对其进行监测和数据化的过程。人类最初的知觉主要是指向外部世界的,知觉是工具,是手段,是沟通主客体世界的途径。“咕咚运动”的健身工程却要构筑一种反身性的知觉形式,使得感知过程指向知觉主体本身。身体对于人类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神秘的,肌体封闭、不可见而又有机变化着的内环境。本身就在感官上营造着神秘感,许多生理活动和反应也都无法被意识所控制或觉察。但技术终端的黏附却让有机身体和诸多微妙的生理症候都能够被精细地感知与记录。

而这一反身性的知觉过程更是可以被量化的。计量是现代性的重要精神之一,在现代理性和技术体系下,一切朦胧、混沌、暧昧不明的东西都会被驱散或是被把握,神秘的有机身体自然也会变得一览无遗。心率、步频、速度都被计算出来,即使是原本只能凭感觉估计的能量消耗,也要被“卡路里”的单位和相应的数据所精确地呈现。

“咕咚运动”的广告这样写道:“追踪、了解、超越”,“步数、距离、卡路里燃烧数字的不断变化,激励着你的提升”。可以看到,单独的计量数据仍是不够的,它们还要被历时性地排布和整理,变化过程要被实时追踪,一份个人的“运动档案”也就被建立起来。这个“个人史”的关键词是“纪录”,是“奖章”:自我与自我竞赛,其间受推崇的是进步与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这种线性进步的时间观念与计量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彰显着鲜明的现代精神气质。

从“端”到“云”

更准确地说,“咕咚运动”推行的是“硬件+软件+社区服务”的模式。除了作为硬件的手机与手环,作为软件的APP,还有一个作为网络社区的信息分享平台。通过“咕咚运动”软件自带的“好友”功能网络,以及与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绑定,运动者们组建了互相交流、鼓励、竞争的共同体,正如广告里所言:“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分享成绩给朋友”,“或是与朋友来一场运动PK,只用你的脚步”。

“与朋友和家人的互动有助于保持你运动的动力”,因而历时性的自我竞赛还是不够的,共同体内部的互相鼓励和良性竞争更能成为运动和健身的激励力量。我们不仅仅看自己的运动“轨迹”,还要看别人的“轨迹”,更要看别人对自己的“看”。这不是一次孤独的“漫”跑,而是一群人的“竞赛”。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成绩的PK,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张“竞技”,共同体的互动过程里其实是轻松和娱乐。运动、健身数据的交流仍然是“秀”“晒”“分享”的过程,这些网络文化行为中洋溢着的欢欣并没有任何改变。因而,与其说网络平台带来的激励和动力来自紧张的“竞争”,不如说是源自轻松的“社交”与“展示”。致力于同样的“健身工程”,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个体结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他们既互相鼓励,又互相“比拼”,在“云端”嬉戏追逐,其乐融融。

全知视角与身体绘图术

一般来说,运动过程中的视觉经验总是有限的,人们只能通过平常的视野看到面前的事物。在装有镜面的室内健身房,人们可以看到背后甚至是其他方向的东西,镜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视野。在野外的跑步或步行运动中,人们可以获得移动的视点,行进、张望,但是视点无论怎样活跃也终究无法与身体相分离。观看之眼受制于肉身,这是“肉眼”的宿命。

“咕咚运动”的健身平台则通过移动终端与定位技术的结合,为运动者提供了突破性的全景视野:一种与身体相分离、将自我对象化的观看方式。“我”从“我”之外看“我”,以及“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全知视角为运动过程的重复、单调性增添了新意。通过“咕咚运动”记录的运动路线图,我们获得了某种流观“历史”、纵览“全局”的体验,一个属于“我”的、由“我”所创造的过去的“世界”在眼前展开。它与习以为常甚至是无聊的日常(视觉)经验那样不同,它还让多少需要费力的运动过程变得新奇有趣。这种新鲜“体验”对惯常“经验”的持续性刺激和刷新是现代性的一大特征,它也可以成为个人运动计划中的强大动力。

在全知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视点的制约,而是被客体化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的线性运动轨迹能够在数据终端上呈现为“图案”,运动过程也就变成了“绘图”过程。“图案”也可以是特定的“文字”,这时运动又变成了“书写”。我们在“限知”的世界里绘制,又在“全知”的世界里观赏,新的“体验”刺激又生成了:一些人开始不断创作和玩赏不同的轨迹图案或文字,甚至用它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健身变成了创作,运动融汇了娱乐,趣味与创意涌动其间——这是身体的绘图术。

“咕咚运动”既把健身规划为一项“工程”,在其中注入精致的现代技术精神,却又包裹“工程”的艰辛,遮盖“工程”的苦涩,它要通过各种策略让“工程”显得自然而然、鲜美诱人。这是绝对现代的运动方式,这是健身的现代性。

徐一超,公司职员,现居上海。曾在本刊发表文章《花园战争与“园艺精神”》。

现代足球运动文化的价值分析 篇11

我国的足球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游戏, 其名曰“蹴鞠”, 是中国足球运动的发源。而现代足球运动并非起源于中国, 是起源于英国足球竞技, 现代足球在英国从起源到成熟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这期间, 经历了技术、战术以及形式的完善和改变, 足球的发展趋势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尽可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文化需求。足球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不断地完善更新自身, 融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形成了属于现代足球的独特风格。而这样的完善以及更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审视, 对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值得大家去探讨。

2现代足球的文化特征

2.1现代足球的内在文化特征

现代足球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体现了足球文化的内在特征。首先, 足球运动风格和比赛作风作为足球的综合评比标准, 作为现代足球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其每个时代演化进程中, 比赛双方都会优势互补, 在进行足球交流的过程中, 完成了相互之间精湛技术的交流, 并且形成了勇于拼搏, 不骄不馁的作战风格。其次, 足球运动已经不再驻足于男性的运动交流领域, 开始走向女性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女足精神。中国女足的内在文化精神可以简述为“顽强拼搏, 无私奉献, 团结奋战, 为国争光”的精神理念。这样的文化理念已经升华为我国足球文化的新的精神文化高度。

2.2现代足球运动的结构特征

现代足球文化运动的完善和健全, 将其结构性的外层文化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首先, 足球的组织机构是一套完备的机构体系, 承担着足球的训练、比赛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化的足球组织机构, 已经将世界的足球精神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足球竞技者的心中。其次, 足球竞赛制度完善着运动规则机能, 使公正有序的足球秩序规范着竞技体育运动, 这也是足球比赛的魅力所在。再次, 足球的管理工作, 足球运动能够按照严格的秩序运行起来, 使成员各归其位, 勇敢拼搏公平竞争, 都依赖于一个健全、公平的管理体系, 在这样的竞争体系中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国足协对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完善, 使得足球运动体系的工作日渐完善, 呈现出崭新的格局, 使得足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愈来愈大。最后, 足球运动技术、战术、以及规模的日益完善和国际化趋势充分体现出其高度发展和现代化的特点。竞技场上的现代竞争拼搏意识融入到足球的训练、竞赛和管理中, 给人一种情感深处的感染, 丰富了一个民族的内部竞争、拼搏、公正的文化内涵。战术的完善, 战术相互切磋的开放性, 使得足球团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 使得现代足球有了极大地发展。

3现代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现代足球迅速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中所体现的价值对我们了解足球运动以及普及运动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1现代足球运动体现的政治文化

足球文化所体现的政治意义主要在政治价值、政治意识以及政治心理等方面。首先,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国家的政治对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本就存在着政策性的影响和控制, 对于足球运动, 其形成发展在一个国家是离不开政治的指导。足球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体育项目, 成为人们爱好的热门运动时, 势必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规范, 这样的被规范过程反过来影响着一国的政治内容。其次,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意识体现在, 政府开始重视国家的体育运动, 重视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体育运动所体现的团队凝聚力, 将会在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集体内放大为国民和民族的凝聚力。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政府鼓励、支持足球运动文化发展的原因所在。最后, 足球运动所体现的政治心理。在足球运动中, 可以汲取其所体现的团结奋进的思想精华, 和平公正的理念, 对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解决理念运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治影响着足球, 足球也会对政治起着反哺的作用。现代政治格局的矛盾冲突从未停歇, 国家内乱、国家间的争端时有发生, 个别国家的战争连绵不断, 因此, 对其国民所造成的创伤已罄竹难书。一个国家所崇尚的现代体育运动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一种竞争、和平、公正的理念, 其对国家、种族之间的政治纠纷、矛盾的解决所体现的作用不容忽视。

3.2现代足球运动所体现的商业文化价值

商业文化的风生水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足球运动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在商业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将不再是运动员的拼搏竞争, 球迷的热血沸腾。其所创造出来的经济元素空间以另外一种价值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领域。足球运动产业链应运而生, 由此而产生的广告商、运动器材产业、球星、交际事业等财富来源, 丰富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内容, 成为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重要内容。足球运动在一个国家的兴起所推动产业链的发展效应影响着足球产业的专业化, 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行业的投资者回报, 经济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给国家的体育新政部门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3.3现代足球运动的社会文化价值

足球运动的本质特征体现的是竞争和合作, 一个充满着竞争与合作的团队里, 战术、心理、技术身体素质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要达到良好的协调, 从而保证团队的默契性, 在运动场上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战术, 创造出良好地节奏感。现代足球运动文化对社会管理方面有着诸多的可采之处, 比如:比赛规则的遵守对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影响, 借鉴足球文化管理经验也可以减少足球行业的暴力事件。足球团队对各级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个连续性以及长期性的特征。专项队员专项培养的策略值得现代社会人才管理去借鉴。足球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展开对社会整体文化取向和理念的价值体现。对球员和球迷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作用显而易见。倡导减少暴力性的足球冲突事件, 提倡文明的经济活动, 遵守竞技规则秩序, 排除运动竞技产生的负面影响, 让足球运动更加文明, 处理好现代足球在我国的发展产生的矛盾冲突, 使其适应我国的竞技水平, 融入我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中。

4结语

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带给一个国家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时, 随之而来的, 必有其不利之处, 处置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使足球运动体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决定并且映射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小的方面来讲, 国民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团队协作互助的培养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内部凝聚力。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化传入的扬弃, 对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生存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讲, 足球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追求, 恰是现代文明所要体现的文化精神文明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启斌, 姜丽, 鞠鸿.我国足球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6 (2) :120-124.

[2]李纪霞, 徐仰才.“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及其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5 (1) :97-100.

上一篇:大学生信用教育机制下一篇:对话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