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留美幼童

2024-10-09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通用4篇)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 篇1

洋务运动:派遣留美幼童

摘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为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公元1872到公元1875年间,由容闳的提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关键词:洋务运动;留美幼童;留美生活;幼童归国

洋务运动时期,被派遣的120名幼童原计划留美十五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九年后中途折撤回,以失败告终。本文旨在对晚清洋务运动中断的幼童留美的悲喜剧及他们压抑的少年青春进行论述,以达到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一、对美国的选择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一艘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轮船即将起航。船上30名统一着装的年龄在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与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被曾国藩称为“中华创世之举,古来未有之事”的官派学生留洋活动,至此拉开了序幕。

清政府送幼童出洋留学,之所以首先选择美国,不得不提到的是,在对华交往中,“中立”的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不良记录最少的国家,清廷对美国有一种信任感。其次是由于“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公民有居住、入学互惠权利。最后应该归功于“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容闳。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开办新式学堂招收贫苦学生,等其归国时,会顺便带学生出国。容闳就是这样到美国留学的。出于对美国的了解,他归国后,向曾国藩提出派遣留美幼童的计划,后来在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支持下得到实行。然后,容闳接受了耶鲁大学校长波特的建议,为幼童寻找寄宿家庭。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适应事业命运的建议。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出于“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与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的实惠” 的目的,打给国务卿,并得到大量美国优良家庭的热烈反响与支持。

二、招生难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四书五经”、“科举”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风气未开,学习西方的行为是被人鄙视的,出洋留学更是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国内的新式学校只能招到身份低下贫穷的学生。再加上在“天津教案”这场由“谣言揭开的文明冲突的序幕”之后,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使普通老百姓对外国人有强烈的猜疑。所以,就算所用的费用都是由政府支付,但第一批30名的留学生仍招不满。

最后,容闳到香港从英国设立的学校里挑选了几个优秀学生,凑齐了人数。

三、留美生活

“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根据一位幼童后来撰文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幼童与美国文化的初次碰撞。

文化的磨合是痛苦但不是长期的。幼童们在船上初步了解或听闻了一些西餐文化、游戏和“煤气、自来水、升降梯”等。不能习惯西餐的他们刚开始难免会饿肚子。下船后,他们的“辫子装”使美国小朋友误认为他们是女孩,弄得他们极为难堪。在开往容闳所在的东部地区的火车上,幼童目睹沿途赤背红发的印第安人,在宽广的高原上,弯弓盘马射杀美国野牛的惊险场面。最为惊险的是,第二批幼童还遇上在今天美国家喻户晓的火车劫匪杰西·詹姆斯兄弟。短暂开心后,他们到达寄宿家庭。语言上的障碍是首要问题。由于清政府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如意算盘,这些幼童在接受英语补习的同时还得集中起来学汉语,写作文。每次学汉语,必须先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给孔夫子画像磕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便会受到责罚。

但是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是最快的。清朝的如意算盘在经过幼童们短暂的留美生活后,已无法得到实现。幼童们“美国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他们快速克服语言障碍,成为他们所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渐渐改变了装束,剪掉了被清廷认为是象征爱国的辫子,还有人加入了基督教。他们逐渐对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转向人文社科类。反对起了封建繁复的礼节,与美国女孩偷偷约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迷恋起了自由、民主。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

四、幼童归国

幼童在美国生活了九年后,已经找不到曾今的影子了,违背了当初清政府派遣的目的。因此,在第十个年头,在遭到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嘉善的强烈反对后,但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涯后,总理衙门做出了“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决定。

在120名赴美幼童中,于1882年返华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已经陌生的祖国,曾经的幼童们陷入沮丧。尽管有种种不如意,他们还是绽放了才华。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有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从洋务运动中派遣留美学生的现象看,我们在面对更为先进的文明时,是会从心理上主动靠拢的。我们应该摒弃过去封建的、落后的东西,接受新事物的产生。不能去指望也不可能会出现让旧事物主宰新事物的稳定局面。当然,学习先进文化后用于国家的改造与进步,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波.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3]高宗鲁.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S].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 篇2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南屏。1835年, 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 并于当年进入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1840年鸦片战争后他又随校迁到香港。在容闳就读该校期间, 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勃朗先生, 他1832年从耶鲁大学毕业, 性格沉静, 为人随和, 处事灵活, 彬彬有礼。勃朗先生非常热爱包括容闳在内的中国学生, 他总是费尽心血向他们传授需要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 讲解条理清楚, 语言简洁易懂, 从来不带有任何的陈腐学究气。1846年8月某日, 当容闳与其他同学刚刚上完勃朗先生的课程后, 只见勃朗先生神色黯然地告诉全班同学, 说他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决定要返回美国去了。但是, 为了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持续下去, 他愿意带领几个中国同学到美国去, 并且安排他们在美国完成学业。当勃朗先生问大家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时候, 容闳首先站了起来, 表示愿意跟勃朗先生去美国学习。那个时期, 对于中国人来讲,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 因为远赴天涯到海外求学, 很可能就意味着与家人的生离死别, 但容闳还是说服了自己的母亲, 于1847年初在广州黄埔登上一艘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亨特利思”号而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这艘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整整颠簸了近100天后于当年4月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到达美国后, 容闳先是到麻省的孟松预备学校就读, 三年后又考入耶鲁大学。在含辛茹苦学习, 每每“读书恒至夜半”度过八个春秋之后, 1854年他顺利从耶鲁大学毕业, 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当1854年冬回国之时, 在容闳的身上, 不仅仅只是带回了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 而且还带回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远大梦想, 那就是希望下一代的中国青年能够有机会接受到西方的新式教育, 使饱受封建制度摧残和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浴火重生, 变得文明而强大起来。作为中国留学的先驱人物, 容闳树立了“以西方之学术, 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大志愿, 力图实现个人心中的崇高梦想[1]64。

二、工业新锐

胸怀救国救民的伟大愿望, 1854年, 学成回国的容闳先是在上海海关找到了一个翻译职位, 但在海关工作的四个月中, 容闳发现该海关完全被英国人所控制, 其弊病重重, 贿赂成风, 特别是海关与外国商人“咸通声气, 狼狈为奸, 以图中饱”, 肆无忌惮地损害和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众利益。见此情景, 不愿同流合污的容闳毅然辞去了这个待遇较为优厚、社会地位不俗的工作职务, 而试图寻找一个“光明磊落”的发展事业。由于容闳英文口语、写作水平俱佳, 在处处容纳着英美洋行的上海十里洋场, 他不久就成为一个相当成功的买办商人。然而, 面对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上海洋场生活, 加之对腐败落后、残暴专横的清廷政府的极度痛恨, 容闳一直等待着实现理想的机会降临, 为此他曾于1860年秋冒险到天京考察太平天国, 将改造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 并向其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容闳之所以当时把目光首先投向太平天国, 一是因为当他在美国留学时, 曾听说洪秀全领导了“基督教革命”, 身为基督徒, 容闳想当然地认为太平天国是汲取西方先进文明的伟大“革命”;二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轩1859年自香港到达天京, 受到洪秀全重用, 被封为“干王”, 而容闳早年在香港时就与洪仁轩相识, 知道他思想开明, 认为其有可能支持自己改造中国的深思构想。然而, 当发现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府同样存在着种种腐败、低效的现象时, 容闳失望而归。

但是, 机遇总是留给那些事先做好准备之人的。1863年秋, 经数学家李善兰等人介绍, 容闳结识了曾国藩。他的敏锐思维和远见卓识迅速征服了曾国藩, 促使其将最初仅仅创设制造枪支的军工厂改为首先可以制造先进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当年年底, 在曾国藩的支持下, 容闳携巨资从上海前往美国采购机器设备, 1865年8月, 百余台新式机器顺利运抵上海,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机器设备, 而这批机器随之成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款式最新、用途最广的“机器母机”, 促成了“中国第一厂”、“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的形成, 也标志着中国工业化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此后, 容闳又陆续提议设立用以培养机械工程师的兵工学校, 建议设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技术翻译馆, 其个人也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而荣升为满清五品官员, 以“候补同知”的资格担任江苏巡抚译员[2]80。

三、幼童留美

尽管在民族工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容闳的心中, “教育救国”才是他孜孜追求的不懈梦想。作为首个完整接受西洋教育的中国人, 在认为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 1868年, 容闳正式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晚清朝廷提出了极富远见的“幼童留美”教育计划的奏折, 坚定认为以派遣留学生为先导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应当是救国强民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途径, 但这个提议未能得到清廷政府的迅速采纳而无奈搁置。1870年, “天津教案”爆发, 容闳在陪同曾国藩、丁日昌去北方处理善后事宜时, 又不惜言辞地向曾国藩苦苦劝谏, 终于得到了曾国藩的首肯, 为此他欣喜若狂, 在后来出版的自传中欣然写道:“予闻此消息, 乃喜而不寐, 竟夜开眼如夜鹰, 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 忘其为偃卧床笫间。”因为在容闳看来,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提议教学体制改革, 培养民众独立思考, 就有必要通过“籍西方文明之学术”, 达到“维新中国之目的”。对于“幼童留美”这项计划, 容闳曾将其是否实施视为“中国二千年历史中, 特开新纪元”的大事。

在容闳的大力倡导、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的鼎力协助下, 晚清政府最终同意拨付白银120万两, 以20年为一个留学时期, 批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当时, 对于选拔幼童赴美留学之事,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报给朝廷的奏折里曾说此乃:“中华创始之举, 古今未有之事”。1871年9月, 容闳负责起草了《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 对选派幼童的出国留学条件、出国留学待遇、出国留学守则等等都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接着, 晚清政府又按照容闳的设想, 首先在上海设立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 即“幼童出洋肄业局”, 对后期幼童赴美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幼童出洋肄业局中, 容闳担任副主委, 负责挑选赴美幼童事宜, 然而, 这项在如今看来并非一件难做的事情, 在封闭落后的晚清社会, 实际上几乎没有哪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一个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何方何地的遥远国家, 而且离家的时间还是如此漫长。因此, 容闳起初选拔招生的困难是相当大的, 最后他在无奈之下, 只好将眼光投向眦邻港、澳, 风气早开的故乡, 据统计显示, 在赴美的120名幼童中, 来自广东一省的就有82人, 占了近七成之多。1871年夏, 容闳组织学生正式在上海开课, 主要教习他们中、英文基础课程和各项礼仪, 每半年考核评估一次, 凡合格者才有资格派送美国。1872年8月, 包括詹天佑在内的首批30名赴美留学幼童等从上海港口出发前往美国, 沿着二十多年前容闳曾经走过的道路, 向世界伸出双臂, 沐浴欧风美雨, 体验西方文明。

这样, 在容闳的极力倡导和精心筹划下, 从1872年起, 共有四批晚清幼童赴美留学, 尽管由于晚清政府中途召回了这些学生, 但是留美幼童还是依靠其绝佳的英文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在回国后被晚清政府委派从事其熟悉的有关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工作[3]90。比如这些赴美留学归来者有的成为政府机构官员、有的成为职业外交官, 有的服务于海军, 有的任职于税务、海关、工程机构, 有的成为学校教师, 有的成为商人、医生、律师或者记者,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自由体制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此过程之中, 容闳作出的尝试与努力可谓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陈国贵.容闳的爱国思想及其留学教育实践活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 (3) .

[2]黄明同.曾国藩与容闳[J].船山学报, 198 (81) .

留美幼童的悲欢际遇 篇3

事实上,在这些留学生出发之前,容闳的招生计划遇到了许多障碍。因为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蛮夷遍地,将会剥掉孩子的皮,把他们弄成罕见的动物去展览”。而且当时清政府规定要签字画押,大意是幼童15年内不能归国,遇疾病死亡,各安天命,政府概不负责。

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了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契。本来是出国留学,可当时却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也使很多人根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远赴他乡。因此当时很少有士大夫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留学,同意孩子出国的多数是一些有眼界的商人、买办,还有一些是容闳的同乡子弟。这样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凑够30名幼童。这些孩子第一年要在上海预备学堂接受一年的训练,第二年奔赴美国。

这些幼童带着自己不曾知道的使命踏上异乡,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个通过小孩子来富国强兵的梦想听起来是那样地可笑,却见证了一个“天朝上国”的无奈。这其中既包含着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也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不甘的抗争。

幼童们乘坐的轮船抵达旧金山港时,带队官员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目的是为了给人家一个良好的印象。

可是当一个个拖着长辫子的孩子刚一下船,便引来了震动,周围人不断围观。《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昨天到达的三十位中国学生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很显然,他们没有弄清楚拖着辫子的中国孩子的性别。

旧金山的一切都让这些孩子惊奇,他们第一次坐上火车。在火车开往西部的途中,他们见到了成群的牛羊,见到了头发上插着羽毛的印第安人追逐着猎物,见到了自己梦里都不曾梦到的一切。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就居住在此,他的两个女儿还都成了留美幼童的同学。

幼童们开始了自己异乡的学习生活,为了让孩子们不忘本,清政府对幼童要求极高,他们除了在当地的小学、中学上学,还要到留学事务所学习汉语。这些聪慧的孩子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各个方面表现良好。

他们中学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进入到了各类工科专业学习,部分人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即完成了原計划15年的课程。在他们抵达美国的10年之内,已有60多人考入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能进入最好的大学学习,这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幼童们学习都非常刻苦。

留美幼童们的勤奋好学还获得了美国朝野的一片称赞,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评论说,幼童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能够克服语言困难并且学有所成,而这却是很多美国子弟所不及的。

1876年,在费城美国开国100周年世界博览会上,全体幼童应邀出席,并得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幼童们用自己的行动博得了美国上层的认可和美国人的尊重,并证明了自己不愧为一名中国人。

幼童们虽然已经远渡重洋,但是国内其他反对派与洋务派的争论并没有结束。派遣幼童出洋对于生活在天朝上国的守旧大臣们来说,无疑是丢尽了祖宗的脸面。泱泱大国的臣民屈身向“蕞尔小国”学习,那是何等的颜面扫地。于是这些留学生在争吵中遗憾地被召唤回国。

经历了欧风美雨教育的学子,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来说,无疑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让这些学生报效祖国,也是最初送他们出去时的愿望。可是归国后的青年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成为了清政府的眼中钉,生怕这些“假洋鬼子”会成为危险分子。这想法听起来是多么地可笑,固步自封的清政府已经见不得任何的生机和活力了。

幼童黄开甲曾写信给他的美国妈妈巴特拉夫人。这封信清晰地记录了他们重回自己离别多年的家乡时的情景:

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只有一个人上船来接我们,点过名后,我们享用了一份简单的晚餐。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

求知书院已关闭10年了,大门10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我们的命运。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引起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归国后的青年人的心灵轨迹,他们对清政府给予的待遇是颇为不满的。

不过,清政府最后还是给他们分配了工作,可是这也成为了一个笑话。因为分配工作时,他们完全不按照留美学童个人的兴趣和所学,而是由主管官员随意决定。例如学习铁路工程的詹天佑被分配到了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几经辗转进入天津铁路公司,直到后来主持修建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才算施展了他的才华。

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篇4

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留美幼童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他们经历中西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阵痛成长起来,从而形成双重人格特征:既忠君报国、绝对服从国家需要;义张扬个性、追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的人格中既充斥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不乏美国的时代精神;既体现着传统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又反映了美国近代的民主平等价值观念,运一双重人格形成的两条主要路径分别为“本土情怀”与“西学开化”,同时双重人格对留美幼童的命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留美幼童中西合壁的双重人格特征.可以为我们今天在全球化大潮中寻求多元文化的积极交融提宝贵借鉴.

作 者:钟芳芳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1关键词:留共幼童 双重人格 融合

上一篇:后羿+嫦娥下一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