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氧气运动

2024-09-23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共6篇)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 篇1

1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于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 进而人们为自身健康用于体育运动的时间不断地在增加。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大约一万年前农耕时代, 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运动;手工业时代大约是17%的时间用于休闲运动;到18世纪70年代, 动力机器的使用将人类休闲时间增加到23%;到20世纪90年代, 电子化的动力机器, 使人类的休闲运动时间猛增到41%;预计到2015年前后, 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运动。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运动形式, 最初是人们用于交际的一种手段, 慢慢的这种运动形式走进更多的人类群体中去, 人们把它扩展为一种更广阔的体育运动, 至今, 体育舞蹈已经显示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编排, 创新, 推广这种体育运动, 而且在人们生活的领域, 就能发现人们以各种形式表现出体育舞蹈, 已逐渐形成把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主要的休闲运动形式。

2 体育舞蹈与有氧运动

生理学上把体育运动分为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两种运动形式, 有氧运动是个体从事某项体育运动时, 机体在运动时摄入的氧气量完全能够满足整个机体运动所需的氧量, 机体的运动是在氧气供应充足, 靠有氧氧化提供能量的状态下运动。比如, 我们最常见的有氧运动有体育舞蹈、太极拳、自行车, 自行车、健身操、爬山、气功、快走、各种球类活等。

2.1 体育舞蹈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2.1.1 提高心肺功能

体育舞蹈是一种有氧运动, 是人们在一定的旋律下进行一种重复性的持续运动, 这种运动强度较小, 是在糖类完全氧化供能下维持人体进行运动。有氧代谢运动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是能够提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 增强体质, 促进人体的健康。对于呼吸系统, 有氧运动提高了肺部通气功能, 加速和提高了肺部的摄氧量, 扩展了胸廓的最大容积, 增强了呼吸机收缩的力量, 增大了肺活量, 使呼吸系统的功能更加健康、有序。而在持续的、长时间体育舞蹈运动中, 心脏也承担着高容量的负荷, 在这种负荷的持续作用下, 心脏和血管都会出现适应性改变, 在心脏方面, 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直径会在运动影响下逐渐增大, 导致心肌内冠脉血流改变, 心肌毛细血管大量增生, 心脏自身的供血供能加强、供血量增加, 促使心肌收缩的力量更加有力。随着运动的积累, 心脏的左心室容积会逐渐增大, 心室壁会增厚, 心肌弹性相应加大, 与此同时, 随着运动中骨骼肌收缩可驱动更多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致使每搏输出量增多, 甚至可达最大值, 每分输出量较安静时增加数倍或数十倍, 心脏的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 表现为安静心率慢, 台阶指数大。在血管方面, 长时间的运动积累会导致动脉血管壁弹性提高收缩有力, 血管内血容量增加, 运血量和运血功能加强, 这样, 血管在大量血液的快速流动下血管扩张较大, 血流阻力减少, 这不仅使动脉血压降低, 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还可以消除血液淤滞和微循环障碍。

2.1.2 改善身体成分

本研究调查了经常参加体育舞蹈健身运动的人群, 在一次抽样调查和一次抽片调查中, 同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人, 其身体脂肪百分比大大低于以前不参加体育运动或少参加体育运动时的状态 (表1) , 特别是那些运动量比较大的个体, 由于运动时间较长, 致使运动中能量的消耗主要脂肪氧化分解来提供。实验测试所得, 当1个人, 以中等强度进行体育舞蹈运动时慢跑时每一分钟消耗的热量约10可卡, 那么每天进行30分钟的舞蹈运动, 就相当于30克脂肪完全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所以, 在如今肥胖症、高血脂症较多的现实中, 很多人采取吃药、节食等方法去解决自身问题, 其结果又是可想而知了, 所以, 我们通过适当的、科学的健身舞蹈和平衡的膳食安排去解决这问题, 不是更有效果吗。

表中还显示: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前后身体肌肉比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因为体育舞蹈是一项上下肢、头颈部、腰部、等身体各部位肌肉共同参与的有氧运动练习时,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机体的新陈代谢效率提高, 肌肉内小型毛细血管也动员起来进行循环功能组, 导致肌肉肌纤维参与运动活跃, 在运动积累过程中肌纤维增多增粗, 从而, 使肌肉组织, 肌肉力量都得以改善和提高。这样, 消耗了脂肪, 增加了肌肉, 人体整个组织成分转舵走向健康之路。

2.1.3 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发展至今, 在生活压力、环境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共同作用下, 健康已成为一共同探讨的话题, 特别是在心理方面,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已成为困惑人类的杀手, 导致人们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平衡能力, 其中, 最常见的形式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它们的共性就是对社会环境不能正常适应。体育舞蹈最初就作为一种人和人之间的认识交流的手段, 如今, 这种运动已发展为一种交流、锻炼、审美、休闲等内涵广泛的体育运动, 在参与体育舞蹈运动过程中, 人们扩大了生活范围, 扩大了生活环境, 认识了新的群体, 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不断去适应变化着的新环境, 增强了自身的创新和交流以及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度, 这样就能正确的面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生活的环境, 减少自身情绪的困惑, 释放出自身的压力, 使人情绪饱满, 精神放松。再次, 参加体育舞蹈运动能增进健康, 强身健体,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体育舞蹈它是一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最好, 这样, 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一般性疾病, 而且对顽疾、大病等也有积极作用;同时这种运动容易调动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兴奋起来, 对各肌肉群及内脏器官协调能力大大提高, 对人体的协调、稳定, 耐久能力等都有裨益。

2.2 体育舞蹈运动的设计与选择

了解了体育舞蹈这种有氧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后, 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认同应该多参加这种运动, 但是, 因为身体健康状况, 年龄范围、运动能力等的限制, 我们在选择舞蹈形式时要有就可针对性, 在参加舞蹈运动时应考虑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运动条件。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的声明以及有关的研究, 综合结论认为, 一项有氧运动, 应该遵循以下运动条件和标准, 这样才对身体有益。

2.2.1 运动形态

任何使用身体大肌肉群, 可以长时间持续进行, 且具有节律性与有氧形态的身体活动。体育舞蹈无可厚非满足这种条件, 它调动全身大肌肉群, 在一定音乐条件下进行有节律性的持续运动。

2.2.2 运动强度

体育舞蹈有小强度的缓慢的运动动作, 也有较快的节奏较强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动作, 这样我们在选择运动动作时, 要根据自身条件去定位。我们以脉搏数作为指标去选择运动动作, 运动时人体的每分钟脉搏数应达到最大脉搏数 (可以用220减去个人的年龄作为预测) 的70%-90%, 这样就能找到最合适自己运动强度舞蹈形式。比如一位30岁的正常人, 我们预估他的最大脉搏为每分钟200次, 这样, 他适合的运动强度应是运动脉搏数在每分钟140次 (200次×70%) 与180次 (200次×90%) 之间, 超出这个范围即表示运动强度不足或太强了。

2.2.3 运动持续时间

通常情况下运动持续时间要与运动强度相一致, 如果运动强度较小, 则持续时间就长一些;反之, 运动强度若较大, 则运动持续时间就相对短一些。但是, 调整的范围仍然必须依前所述的20至60min上下限之中。

2.2.4 运动频度

运动频率个人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生活工作条件而定, 原则上, 每两天进行一次舞蹈运动比较合适, 如以周为作息单位, 则至少每周有3次的运动时间, 最多每天进行1运动次, 但这不一定是正确的, 尤其是必须慎防因休息不足所引发的运动疲劳造成的运动损伤。

总而言之, 随着人们越来越对自身健康的注重, 运动作为一提高健康治疗疾病的手段, 在21世纪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体育舞蹈承载着这种任务, 他综合有各种有氧运动的条件, 同时在一定的音乐节律伴奏下, 不但锻炼了自身, 也陶冶了情操, 更能去全面发展一个人的社会交际, 社会认知能力, 是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首要选择。所以, 我们应该把问题提升到一个合乎人的发展层面, 去认识该如何更有价值地进行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 把我们的生活引到更接近理想的那种状态与境界, 促使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已经开始视为每天生活的必做课程,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这种被演绎、扩大化的有氧体育运动作为体育休闲的重要活动形式, 它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舞蹈,有氧运动,优点

参考文献

[1]Edginton, C.R..Community Livability:A Model for lowa.In Edginton, C.R.. (Ed) , Enhancing the Livability of Lowa Communities:The Role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ourism.Cedar Falls, IA:The 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2000:29.

[2]Qiu Ya-jun.“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stages of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Zhejiang University, 2009 (3) .

[3]盛昌繁.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12) .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 篇2

误区一:锻炼时间越长,越该多吃。

大部分健身爱好者认为,进行长时间的锻炼之前,要吃足够多的食物,然后再挥汗如雨燃烧掉这些热量。其实,他们多摄取的这部分食物需要多进行两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才可以消耗掉。而运动时间过长,会导致训练过度和运动损伤。所以,锻炼前只摄取适量的食物即可。

误区二:负重锻炼效果好。

有的人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时携带重物,如双手握住一对哑铃,其实不仅会减少热量燃烧,而且会破坏身体平衡,甚至造成损伤。最佳的方法是增加锻炼强度,而不是增加阻力

误区三:每天练相同的项目。

如果每天重复同一个项目,身体会逐渐适应,但燃烧掉的热量会越来越少。最好的选择是将跑步、骑车和器械力量锻炼交替进行,健身效果更好。

误区四:放弃短时间的锻炼。

其实,10分钟的有氧运动也有用。只要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时间,可以积少成多。比如,早中晚各抽出10分钟跑步,比完全不动要好。

误区五:边锻炼边看书或电视。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 篇3

一、以技术为中心的全面身体训练和针对短跑专项的运动营养方案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个器官系统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想提高短跑运动成绩,必须全面地改善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有目的的、有比例的全面身体训练。采取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方法和练习手段,配合专项的运动营养方案,不仅能弥补专项训练的某些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能力,提高运动技能、技巧及身体健康水平,从而为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说,短跑运动过程中是以消耗糖为主,足够的糖储备和补充对于运动员完成训练和比赛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训练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段使用康比特健身饮活性肽型饮料补糖补水就可以满足专项训练的需要。从项群理论来看,短跑也是以力量为基础的项目,基础力量的增加离不开优质的蛋白质和肌酸等原料,在运动前后补充纯肌酸粉和三健特双蛋白多维营养粉能起到很好的提高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合成的效果。而短跑在运动中肌肉处于无氧状态下将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大量堆积将使肌肉内环境改变,使肌肉做功能力下降,对运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可以通过运动后即刻补充活性糖胶囊,能起到很好的消除乳酸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全面身体训练必须要紧密结合短跑专项的需要,尤其是要进行以技术为中心的全面身体训练,教练员一切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设计、采用,必须符合与接近短跑技术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否则,将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提高步长、步频能力

步长和步频是现代短跑技术的核心,也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运动员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水平、神经类型与身体形态特征等综合体现。要提高跑速,步长和步频是关键。倘若两者同时提高是最理想的,但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却很大。因从跑的技术原理分析,步长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跑时的后蹬力量、后蹬角度、摆动力量、摆动速度,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等。为此,在训练中,我们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着重发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我们采用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摆动腿积极下压和小腿由前向下向后积极着地)、蛙跳、单足跳等练习,提高跑时的后蹬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高抬腿跑、拉弹力带高抬腿“车轮跑”、收腹跳等训练手段,提高摆动幅度,加快摆动速度,并且,采取其它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训练,从而提高了步长能力。

对于步频能力的训练,我们侧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训练,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而在短跑训练实践中,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针对性地发展步长或步频。

三、发展绝对速度

绝对速度是指短跑运动员发挥最高跑速的能力。绝对速度的优劣,取决于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肌肉的快速收缩的力量,动作速率等因素,而且还取决于运动员掌握跑的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因而,在发展绝对速度时,必须注重步长和步频的最佳组合及跑的技术动作各环节的时间与空间的节奏。在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安排上,可采用:(一) 20~40米行进间快跑练习;(二) 4×(25~50)米接力跑,加速跑,追赶跑练习;(三)下坡跑练习;(四)顺风跑练习;(五)各种短段落的变速跑;(六)弹力带阻力(助力)跑练习等。

四、途中跑要稳

途中跑是短跑的核心部分,在此阶段要保持最快速度,一般在30米后即进入途中跑阶段,它是整个过程中速度最快、距离最长、用时最长的部分。

五、呼吸要稳

起跑很关键,但途中跑更关键。在途中跑过程中。应找到自己最习惯的呼吸感觉,且头不要仰也不要低,以保持呼吸畅通。短跑属于无氧运动,但无氧耐力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提高。

六、摆臂与下肢的协调配合要稳

上肢的摆动会影响运动员的频率,因此,上肢力量也很重要。在跑步时,要做到手臂与双腿的协调配合,摆臂的幅度越大,摆臂速度越快,双腿步幅也应越大,双腿频率也应快。对于短跑来讲,最重要的是爆发力,当然也不能排除上肢力量的培养。

七、下肢力量与耐力要稳

下肢力量与耐力是步幅的保证。因此,要加强下肢力量与耐力的训练。具体地讲,通过小跑步、高抬腿跑、车轮跑、后蹬跑、后踢跑、摆腿跑等基本练习,可以提高短跑速度;通过各种压腿、摆腿、提腿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还有助于增大步幅;通过俯卧撑等练习,可以有效提高手臂的摆动频率;通过上下坡跑、速度跑台阶等练习可以增加腿部力量、提高步频;利用超长跑,可以提高耐力素质。如,在练习100米专项时,可以进行150米、200米距离跑的练习。

在文章的最后,还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训练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第一,要让运动员把注意力放在后腿的快速提拉上,而不是蹬地;第二,要养成“口令——提拉后腿”的机械式反应,而不是靠大脑去反应;第三,可在运动员后腿的膝盖处顺小腿放一直木棒,加强其起跑后直接提拉的意识,并可改正向后撩小腿的毛病。

有氧运动中运动负荷的研究进展 篇4

关键词:有氧运动,运动负荷,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反映人体机能水平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心肺功能是发展人体各种机能和素质的基础。有氧运动则是提高人体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的有效方法。因此, 通过适当的运动负荷, 科学地进行有氧健身锻炼对提高心肺功能是极其有益的。

一、有氧运动的概念及方法

有氧运动亦称有氧代谢运动, 是指机体从事运动时摄入氧气的量能够满足其运动所需, 机体处于氧气供应充足状态的运动方式, 也可以指人体由大肌肉群参加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它是指在有氧代谢的状态下, 长时间进行运动, 使得心 (血液循环系统) 、肺 (呼吸系统) 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 提高心、肺功能, 从而让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气和营养供应, 维持最佳的功能状况。有氧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强度低, 持续时间长, 有一定的节奏, 方便易行, 易于坚持。有氧运动的方法有很多:慢跑、健身操、游泳、骑自行车等。

二、有氧运动的负荷

1. 有氧运动的强度

运动强度是有氧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能量来源、能量需求、氧消耗量、运动伤害等因素皆有相关。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锻炼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 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 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 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

归纳专家的意见, 将不同强度有氧运动下的生理反应归纳如下表:

2. 有氧运动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与运动强度相互影响, 增加强度则运动时间会缩短, 反之, 负荷减轻时则可以持续运动更久。

三、运动负荷的研究进展

上世纪80年代, 对于普通人群的锻炼负荷强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结论, 国内外提出了运动负荷有效价值理论, 认为脉搏在120~140次/分之内称为有效价值范围理论, 在这个范围内, 心搏量和心搏输出量是最大的。齐玉刚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对功率自行车运动模型中最大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的研究, 提出普通男子大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为最大心率的51%~88%之间, 此范围是在最大摄氧量的34%~70%。芬兰科学家J.Karvonen提出了用心率储备的百分数来表示运动强度, 即心率储备=最大心率-最低心率 (晨脉) , 靶心率=最低心率+目标百分比×心率储备。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成人使用下列运动强度的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60%~90%的年龄预计最大心率, 50%~85%的最大摄氧量, 或50%~85%的心率储备。

目前, 关于对普通人群的锻炼负荷强度的研究较少, 而针对运动员训练的负荷强度研究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结论:Laursen等建议耐力运动员在次强度下进行训练, 其心肺功能即可获得最大的生理适应。而Billat等认为优秀的耐力运动员进行短期, 大强度训练, 最大摄氧量显著增加。还有结果显示耐力训练初期训练强度在40%~50%最大摄氧量即可导致个人最大摄氧量迅速增加。MacDougall等认为训练强度在70%最大摄氧量能够最佳提高最大摄氧量, 其原因是在这个强度下能够对心肌产生最适宜的刺激。

四、确定有氧运动负荷的指标

运动生理学确定有氧运动负荷强度的指标通常采用:负荷心率和最大摄氧量。运动实践中, 心率、心率贮备和最大心率常常都用来确定运动者对负荷的反应。最大摄氧量, 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过程中, 当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的储备使运动员达到本人最高水平时, 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最大摄氧量可以反映机体的有氧能力和运动潜能。研究发现, 心率和摄氧量呈线性相关;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与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呈线性相关。

最佳负荷的确定还应该考虑能量代谢、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最新的研究表明:在55%最大摄氧量强度下, 跑步或者进行自行车运动, 脂肪功能占总能耗的比例最大。在血液指标中, 血乳酸有“训练标尺”之称。在运动过程中, 如果运动强度低于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强度时, 肌肉乳酸生成后会很快被氧化代谢掉, 血乳酸不会大幅度升高, 一般都在4 mol/L以下;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个水平并持续一定时间之后, 人体的有氧代谢最大功率输出开始不能满足运动需要的时候, 糖酵解代谢水平迅速提高, 乳酸开始大量生成, 此时的运动强度水平称为“乳酸阈”。尿是人体水分和各种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 尿成分决定于人体内环境的变化, 并有其正常范围。目前, 实验室尿常规主要包括十项, 尿十项中的尿蛋白、尿酮体可以反映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度。尿蛋白对训练负荷强度变化较为敏感, 即使增加很小的强度, 都会增加尿蛋白的排泄量。研究还表明, 大强度运动会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 造成尿蛋白的升高。尿酮体是肝脏组织中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 可见间接反映脂肪在体内的运动与代谢情况, 因此利用运动后尿酮体的变化可以间接评价运动负荷。

合理地进行有氧运动对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对运动后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 并通过主观能力感觉等级值, 寻找人们参与有氧健身运动的适宜运动负荷, 为参与健身的人们提供科学的指导是极其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6) .

[2]Peter Janssen.Lactate Threshold Training[M].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2001.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 篇5

体育训练的运动场是一种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运动员进行身体练习,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实景环境。它通常包括场地、器材、教具等物质技术条件以及周边环境。良好的训练环境是教练按计划完成训练任务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激发运动员学习兴趣,唤起运动欲望,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的途径之一。

体操运动员具有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表现、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他们的体力和机能旺盛,力求显示自己的精力和能力。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体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制能力又常表现出不足[1]。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因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各种运动损伤的现象屡见不鲜。运动损伤的发生将会干扰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使受伤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给其生活、训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2]。本研究试图从我省体操运动员的身心特点的角度,探讨我省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成因与运动场景的关系,旨在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确保运动员的健康,从而为湖南体操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将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受“场景刺激”导致运动损伤的人数(百分比),城市运动员与乡村运动员较之对比有差异,前者明显少于后者。

假设2 二线队运动员由于新鲜感、“盲目自信”等心理的驱使,对新异运动场景的唤醒水平较一线队运动员唤醒水平高,二线队运动员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显著。

假设3 在同样运动场景中不同性别对运动场景的唤醒水平有差异,男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女运动员高。

2 研究对象

湖南省长沙、衡阳、株洲、自治州(永顺)体操训练基地,邵阳、湘潭、永州、常德、郴州、娄底、岳阳、怀化、湘西风凰县和省体操学校选材班等地的专业队和一、二级(简称一线队)以及选材组(称为二线队)在训运动员。随机抽样120人,其中一线队和二线队分别抽样40人,男女各半。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和湖南竞技体操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评价和比较。

3.2 调查访问法

首先到湖南体操中心直属训练基地向领导和领队、教练员了解了各训练基地有关基本情况;其次到各市体育局、业余体校了解了各市的基本情况。

3.3 问卷调查法

对所设计问卷作信度检验。随机抽取不同地区男女各20人作小样本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请其认真回答,收回答卷后,间隔两周,再对其进行重测。对问卷作效度检验。请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专家和我省一线队和二线队高级教练以上职称的体操教练,对其进行效度检验。将问卷确定为26题,然后采用随机抽样将问卷发放到被测试者手中,请其认真填写。根据信度、效度的检验结果,剔除无效答卷,最后确定108人的答卷为有效答卷。

3.4 统计处理

1.对有效答卷进行损伤与场景关系的卡方检验,剔除无关变量,设置相关关系p<0.05。

2.检测城市运动员与乡村运动员、一线队运动员和二线队运动员、男运动员与女运动员损伤人数所占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方法和采用SPSS 10.0对各种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得知,在体操训练课中,有90.7%的运动员认为学习动机与场景关系很大;有95.4%的运动员认为良好的训练环境、新异的训练器材能唤起运动欲望的程度是非常强烈的。体操训练课所接触的运动项目较多,要求运动员掌握许多难新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加之现有的运动员文化基础课压力大,体能、技术基础相对较差,从而在运动技能学习情景中使机体的各种运动机能出现失调与紊乱,以至出现运动损伤[3]。教练既要利用“场景刺激”正确地引导运动员,激发运动员学习兴趣,唤起运动欲望,为训练服务,又要防止运动员因“场景刺激”造成运动损伤给学习上带来的不利因素。因此,可以认为:“场景刺激”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X2=3.85;p<0.05

X2=5.62;p<0.025

X2=3.73;p<0.05

X2=1.03;p<0.05

4.1 城市运动员与乡村运动员因“场景刺激”致使运动损伤的人数比较

将有经历过运动损伤的体操运动员分为城市运动员组和乡村运动员组,并将因“场景刺激”致使运动损伤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训练环境的改变,较为先进的训练物质技术条件,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运动兴趣而致运动损伤者,乡村运动员多于城市运动员(X2=3.85;p<0.05),该结果支持了假设1。

4.2 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因“场景刺激”致使运动损伤的人数比较

由于“运动经历”不同,一线运动员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和对各门基础学科掌握不断得到提高,其心理发展也逐渐趋向成熟[4]。相应地适应“场景刺激”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二线运动员由于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盲目冒失地运动,损伤事故不断发生。因此,二线运动员因“场景刺激”导致的受伤人数多于一线运动员,见表2(X2=5.62; p<0.025),该结果支持了假设2。

4.3 男运动员与女运动员因“场景刺激”致使运动损伤的人数比较

有相当一部分男运动员在心理行为上表现为:易兴奋,好动活泼,情绪急躁,自控能力差,急于求成,争强好胜,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和自我成就感,与女运动员相比,他们的自信心较强,也比较有主见。由于自我表现倾向性和体力活动内容及主动性不同,男运动员因“场景刺激”导致的运动损伤者多于女运动员,见表3(X2=3.73;p<0.05),该结果支持了假设3。

4.4 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因“情景回顾” 致使运动损伤的比较

从问卷调查得知,有近半数运动员在以前有过受伤史,有些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始发期至测量时已近5年(极少数专业运动员),表明运动损伤产生的消极心理效应可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体操训练中,教练应加强对有过运动损伤史运动员的心理康复治疗,进行正确引导。由于“情景回顾”,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受伤人数比例无明显差异(X2=1.03;p﹥0.05),该结果未支持假设2。

5 结论

1.运动损伤与运动场景的关系密切,“场景刺激”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体操项目运动损伤的运动员,乡村运动员多于城市运动员;二线运动员多于一线运动员;男运动员多于女运动员。

3.由于“情景回顾”使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受伤人数比例无明显差异。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我省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成因与运动场景的关系,旨在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结果显示:运动场景是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运动损伤的运动员中,由于运动场景的原因,城与乡、一线队与二线队、男与女的受伤人数比例成显著差异。而一线队与二线队运动员因“情景回顾”受伤人数比例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运动场景,湖南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刘淑慧,任未多,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田麦久,邓运龙,刘大庆,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张发强,俞继英,张健,等.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应对运动意外事故及运动禁忌 篇6

1 应对运动不适

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舒适感觉, 严重一点可以说是运动中的意外事故, 这主要是由于活动时安排不当造成的, 尤其是在非学生自主想要运动的体育课上, 这种意外出现的几率很大, 当然意外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所以, 运动者及体育老师要能够及时判断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感觉, 以便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锻炼中的不舒适感觉及其一般处理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呼吸困难、胸闷。运动量过大, 机体短时间不能适应突然增大的运动量, 而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动作迟缓、肌肉酸痛等症状, 甚至不想继续运动, 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被称为"极点"。极点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呼吸方式不对 (呼吸表浅, 呼吸频率过快) , 或运动强度过大, 造成机体缺氧, 乳酸等物质在体内堆积, 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 并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当出现上述症状后, 一般不用停止体育锻炼, 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一般几分钟后, 不适感觉即可消失。

(2) 运动中腹痛。运动中腹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胃痉挛, 这主是由于饮食不当, 食物刺激胃, 引起胃痉挛, 或是空腹参加剧烈活动, 胃酸刺激引起胃痉挛性疼痛。如果运动中出现这种情况, 可暂时停止运动, 做一些深呼吸运动, 严重者, 可作热敷, 喝少量温开水, 以使症状得到缓解, 在以后的运动中, 要注意锻炼卫生, 改掉不良的锻炼习惯。二是肝脏充血, 疼痛主要出现在右上腹, 这是由于运动量突然加大, 造成肝脏充血、肿大, 牵拉肝脏被膜, 造成疼痛。出现这种情况, 轻者可降低运动强度, 疼痛消失后, 再继续锻炼;如果连续几天体育锻炼均出现右上腹疼痛, 则应去医院检查。

(3) 肌肉疼痛。体育锻炼中肌肉疼痛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运动时肌肉突然疼痛, 且肌肉僵硬。这种现象为肌肉痉挛, 多出现在骤冷天气和天气炎热大量排汗时。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小腿肌肉, 或足底。出现肌肉痉挛后, 只要缓慢用手牵拉痉挛的肌肉, 即可使症状缓解, 轻者继续运动, 重者可放弃当天的运动, 第二天仍可继续参加锻炼。 (2) 肌肉突然疼痛, 而且有明显的压痛点。这主要是由于肌肉用力不当, 造成肌肉拉伤。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体育锻炼, 并进行冷敷、包扎等应急性措施, 到就近医院治疗。 (3) 肌肉酸痛, 一般在刚开始体育锻炼后几天, 连续出现的广泛性肌肉酸痛, 无明显的压痛点。这种疼痛是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一个生理反应过程, 一般在第一次运动后的第二天出现, 2~3天疼痛最明显, 一般一周后消失。对于这种情况, 没有必要停止体育锻炼。 (4) 慢性肌肉劳损, 长时间出现局部性肌肉酸痛, 而且连续锻炼不减轻。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不正确的运动动作所造成的, 慢性劳损的主要特征是不活动劳损局部疼痛, 而当身体进入活动状态后, 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慢性劳损的恢复时间较长, 一旦发现, 就应彻底改变错误动作, 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以防劳损的发展。同时, 及时去医院治疗。

2 运动的禁忌

运动锻炼中除了可能存在着上述一些意外情况, 需要正确应对外, 还有一些运动上的禁忌需要注意, 科学的避免意外, 确保运动的安全。

禁忌一:剧烈运动后立即坐下休息。在进行体育锻炼后, 特别是剧烈运动后, 有些人习惯于坐在地上, 或是直接躺下来休息, 认为这样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其实, 这样不仅不能尽快地恢复身体机能, 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心血管机能活动加强, 骨骼肌等外周毛细血管开放, 骨骼肌血流量增加, 以适应身体机能的需要, 而运动时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 又可以对血管产生挤压作用, 促进静脉血回流。当人体在停止运动后, 如果停下来不动, 或是坐下来休息, 静脉血管失去了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作用, 血液会由于受重力作用滞流在下肢静脉血管中, 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出量下降, 造成一时性脑缺血, 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一系列症状, 严重者会造成休克。因此, 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 体育锻炼后应作一些整理活动, 这样, 一方面可以避免头晕等症状的发生,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 尽快消除疲劳, 提高锻炼效果。在进行整理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在任何形式运动后都可以做一些放松跑、放松走等形式的下肢运动, 促进下肢静脉血的回流, 防止体育锻炼后心输出量的过度下降。 (2) 通过"转移性活动", 加速疲劳的消除。所谓转移性活动是指在下肢活动后, 进行上肢性整理活动, 右臂活动后做左臂的整理活动, 通过这种积极性休息使身体机能尽快恢复,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转移性活动确实可起到加速疲劳消除的作用。 (3) 整理活动的量不要过大, 否则, 整理活动又会引起新的疲劳。在进行整理活动时, 应当有一种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感觉。如果体育锻炼本身的运动量不大, 如散步、轻微运动等, 就没有必要进行整理活动。 (4) 大强度体育锻炼后, 如长距离跑、球类比赛后, 应当进行全身性整理活动, 必要时, 锻炼者之间可进行相互间的整理活动和放松活动。

禁忌二:运动后立即洗澡。通常, 许多人都喜欢在运动后去洗个热水澡, 以为这样既可去污又可恢复疲劳。其实不然, 运动后身体尚未恢复正常状态, 不宜立即洗澡, 尤其是洗热水澡。根据运动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 人在运动时, 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多, 心率加快。当运动停止后, 血液的流动和心率虽有所缓解, 但仍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如果这时立即去洗澡, 则又会增加血液向皮肤及肌肉内的流量。这样就使得所剩的血液不足以供应其他重要器官, 如心脏及大脑, 因而会诱发心脏病。有的人在运动后即去洗热水澡, 尔后常常会感到头昏眼花, 全身无力等不适, 就是上述所说的缘故。特别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肥胖者, 运动后就更不能立即去洗热水澡了。

禁忌三:运动后立即吃饭。运动时, 特别是激烈运动时, 运动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它的影响下, 管理内脏器官活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加强了对消化系统活动的抑制。同时, 在运动时, 全身血液亦进行重新分配, 而且比较集中地供应了运动器官的需要, 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减弱, 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大大减少。它需在运动结束20~30分钟后才能恢复。如果急忙吃饭, 就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 引起功能紊乱, 甚至造成多种疾病。

禁忌四:骤降体温。运动时肌体表面血管扩张, 体温升高, 毛孔舒张, 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 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 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 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运动后贪吃冷饮也不可取。运动后总会有口干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觉, 然而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在抑制状态, 功能低下。若图一时凉快和解渴而贪吃大量冷饮, 极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 并诱发肠胃道疾病。

禁忌五:运动后吸烟, 吸入肺内的空气混入大量的烟雾, 一方面除减少含氧量, 不利还清“氧债”, 难以消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当人体吸入这样带雾空气, 将影响人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导致人体在运动后因供氧不足而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

六忌“省略”放松整理活动:实践表明, 放松性的整理活动不仅可使运动者的大脑皮层兴奋性及较快的心跳、呼吸频率, 通过适宜的放松徒手操、步行、放松按摩、呼吸节律放松操等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 而且, 还有助于恢复肌肉的疲劳感, 减轻酸胀不适, 并可避免运动健身后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眼花等不良现象。

3 合理控制运动量

要想体育锻炼安全科学, 还要控制合理的运动量, 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众所周知, 但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 体育课是为保证学生运动而开设的课程, 要让学生们运动起来, 科学的运动起来, 适量运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如何把握适当的运动量, 并且在运动中注意合理的呼吸方法, 至关重要。

如何控制运动量。体育锻炼时, 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量太小, 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量过大, 又会引起过度疲劳, 影响身体健康。所以, 每位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开始体育锻炼前就应学会监测运动量的方法。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监测运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测运动时脉搏。在体育锻炼时或体育锻炼后即刻, 立即测10秒钟的心率和脉搏, 就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 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25次/10秒。脉搏次数过快, 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 这对一些专项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但对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意义不大, 而且运动量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 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即使是特殊需要, 体育锻炼者运动时的心率也不要超过30次/10秒。

(2) 根据年龄控制运动量。年龄与体育锻炼中的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加, 人体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 体育活动量也应随着减小, 现在, 体育活动中经常用"180-年龄"的值作为体育锻炼者的最高心率数, 即30岁的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心率数不要超过150次/分, 而70岁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10次/分, 这一公式已广泛应用到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之中。

(3) 根据第二天“晨脉”调节运动量。“晨脉”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 (不起床) 的脉搏数, 一般无特殊情况, 每个人的晨脉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体育锻炼后, 第二天晨脉不变, 说明身体状况良好或运动量适应;如果体育锻炼后, 第二天的晨脉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 说明前一天的活动量偏大, 应适当调整运动量;如果长期晨脉增加, 则表示近期运动量过大, 应该减少运动量, 或暂时停止体育锻炼, 待晨脉恢复正常后, 再进行体育锻炼。

(4) 主观感觉。体育锻炼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不同, 其基本原则为:锻炼时要轻松自如, 并有一种满足感, 这也是锻炼者进行运动量监测的一项主观指标。如果锻炼后有一种适宜的疲劳感, 而且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 则说明运动量适合机体的机能状况;如果运动时气喘吁吁、呼吸困难, 运动后极度疲劳、甚至厌恶运动, 则说明运动量过大, 应及时调整运动量。

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是综合刺激, 身体机能的反应也是多方面的, 锻炼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对身体机能进行综合评价。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也应授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可以自己学会控制运动量。

合理的呼吸方法。体育锻炼时掌握了合理的呼吸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对于体育运动者来说, 掌握合理的呼吸方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采用口鼻呼吸法, 减小呼吸道阻力。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氧气的需要量明显增加, 所以仅靠鼻实现通气已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 人们常常采用口鼻同用的呼吸方法, 即用鼻吸气, 用口呼气。活动量较大时, 可同时用口鼻吸气, 口鼻呼气,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肺通气阻力, 增加通气, 另一方面, 通过口腔增加体内散热。有研究证实, 采用口鼻呼吸方式可使人体的肺通气量较单纯用鼻呼吸增加一倍以上。在严冬进行体育锻炼时, 开口不要过大, 以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口腔粘膜和呼吸道而产生各种疾病。

(2) 加大呼吸深度, 提高换气效率。人体在刚开始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有这种体会, 即运动中虽然呼吸频率很快, 但仍一种呼不出、吸不足、胸闷、呼吸困难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呼吸频率过快, 造成呼吸深度明显下降, 使肺实际进行气体交换的量减少, 肺换气效率下降。所以, 体育锻炼时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最好不要超过每分钟25~30次, 加大呼吸深度, 使进入肺内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量增加。过快的呼吸频率还会由于呼吸肌的疲劳造成全身性的疲劳反应, 影响锻炼效果。

(3) 呼吸方式与特殊运动形式相结合。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人体的呼吸形式有不同的要求, 人体的呼吸形式可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呼吸, 在运动中呼吸的形式、速率、深度以及节奏等, 必须随运动技术进行自如的调整, 这不仅能保证动作质量, 同时还能推迟疲劳的出现。

上一篇:紧跟市场下一篇: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