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能力特征(精选10篇)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 篇1
一、相关概念的定义
1. 优秀击剑运动员。
定义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根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定, 根据比赛的名词而定, 本文以击剑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达到健将称号的统称为优秀击剑运动员。
2. 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学》将竞技能力定义为: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二、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击剑属于是一对一的对抗格斗类项目, 以防止对手击中而得分的项目。在完成各种攻防的动作中, 主要是以手上用剑的技术, 脚步移动的技术与身体姿势的互相配合来实现的。击剑比赛的形式就是一对一的个人对抗。在交锋过程中运动员所实施的战术就是为战胜对手而采用的各种计谋和行动, 这种计谋和行动具有独立性、针对性和自主性。击剑运动的攻守转换也是非常迅速, 这需要运动员必须具备聪颖的智慧和强烈的战术意识, 并积极将其与自己的战术、技术、身体、心理能力相结合, 以期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那么在体、技、战、心、智这些竞技能力中, 技能是运动员能否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
1.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分析。
运动员的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 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 有着密切联系, 彼此制约, 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 都会影响体能整体的水平。比如, 击剑运动员身高臂长, 那么, 在身体的灵敏素质上就不如体操项目运动员的灵敏性好。三个构成因素之中, 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击剑运动员在形态上要求身体修长、上下肢长, 体重适中, 而且这些条件是成为优秀击剑运动员重要的指标。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一般竞技能力和专项竞技能力。击剑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性的基本运动能力外, 对于专项性的体能要求也相当高。因为专项性体能是保证专项性运动技术发挥的主要因素。击剑运动的专项性体能为力量、爆发力、耐力、速度、柔韧性、协同性、敏捷性等。
在花剑中, 爆发力、速度、协调性、敏捷性均属于非常重要的指标, 力量、肌耐力、柔韧性均则属次要指标, 心肺耐力较不重要。重剑的力量、爆发力、肌耐力、速度、属于极重要的指标, 柔韧性、协调性则属于次要指标, 心肺耐力较不重要。在佩剑方面, 爆发力、速度、协调性、敏捷性均属于极重要的指标, 力量、肌耐力、柔韧性均属次要的指标, 心肺耐力则较不重要。
2.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技能特征分析。
运动技术即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技能则是运动技术的能力。击剑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 因此, 运用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技能特征通常为左利手现象突出, 利手亦称惯用手。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 常可以看到某些项目左手运动员比较多, 比赛成绩也好, 此现象被称为左利手运动优势现象。左利手的现象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看到, 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有研究人员发现击剑运动中左利手运动员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而且在比赛的成绩排名中, 名次越高, 左利手运动员占有的数量就越多。
总之, 技术是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是制胜的武器, 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确定性作用。
3.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战术特征分析。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战术能力也是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击剑运动的战术属于个人战术, 无论哪个剑种都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三部分, 另外还有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战术, 如决一剑战术、端线战术等。这些战术都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重点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
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在战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多为先发制人、真假结合、引诱、消耗战等战术行动, 他们在由守转攻和由攻转守中, 能够快速的应变, 少给对手可趁之机。
4.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心理和智能特征分析。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 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 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 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赛前、赛中、赛后都能自主的调节心态, 以适应不同比赛。
击剑运动中的技术动作、战术意识作为一门知识, 不仅需要运动员依靠先天的智力, 更需要运动员能够理解这些并且掌握, 实践中加以灵活地运用。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在文化学习方面通常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 也可以说, 较高的文化水平是运动员能够不断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结论
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具备了击剑项目所要求的运动特征, 在身高、体重、臂长等身体形态特征上, 与一般运动员有显著差异;左利手优势现象的突出适合击剑项目;优秀的个人战术素养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是优秀运动员区别于一般运动员的明显特征。
参考文献
[1]赵传杰.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 31
[2]谢红光, 等.左利手运动优势现象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张辉, 戴金彪, 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 31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008.6重印)
[5]张双喜, 击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体能结构.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05.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 篇2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无氧代谢能力
柔道运动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传统优势项目,但是随着我国对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学者对体育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同时认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一观点。但是对于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及与无氧代谢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文想通过对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进行探讨,并对其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展开研究,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内容,从而为运动员的挑选工作作出贡献。
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
1.不同成绩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
运动项目的过程是激烈的,运动成绩却是运动过程的最后体现。通过柔道运动员的成绩,我们可以推断出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同成绩的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分析。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成绩优秀的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属于瘦体重、肌肉重量与体重比值大,也就是说,瘦体重与柔道运动的成绩是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成绩的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研究,我们可以将瘦体重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比值以及肌肉重量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比值作为甄选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指标,而且也可以作为检验训练进度、成果的重要参考条件。
2.不同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
柔道运动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灵活性等多种身体特征,运动员的体重、身体协调性对柔道运动的成绩有最直接的影响。运动员在参加柔道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有爆发力、有速度、灵活性的特点,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柔道运动员,就需要有健壮的肌肉,满足低脂肪的要求。过多的身体脂肪对运动员的运动速度有制约作用,还会加剧运动员的体能消耗,不利于提升柔道运动成绩。此外,柔道运动员的身高与柔道运动的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与无氧代谢能力关系的研究
1.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柔道运动在竞技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耐力有较高的要求,运动员一旦开始运动,其体内预存的热能物质三磷酸腺苷,即ATP在十几秒内就会被用完。这十几秒对于柔道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是极为短暂的。在这种需要耐力的运动中,当氧气无法供应肌肉剧烈运动的需求时,肌肉会利用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和糖的无氧酵解生成乳酸,释放能量,合成三磷酸腺苷供给肌肉,使柔道运动能够在相对持久的时间内分出胜负。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氧代谢能力,柔道运动通过这种无氧代谢能力给人体提供继续运动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项目的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柔道运动健将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运动后的血乳酸峰值等都要高于一级柔道运动员,健将运动员的功率下降速率却低于一级运动员。另外,通过对比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与其他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最大功率及相对功率高于体操、举重、摔跤等项目的优秀男子运动员,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
2.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
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具有瘦体重、肌肉重量占运动员体重比例大的特点。无氧代谢能力与肌肉量有关,柔道运动员的这种身体成分特征能够使运动员在较长时间内做无氧代谢。肌肉活动的时候,在三磷酸腺苷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够使储存在肌纤维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迅速分解出二磷腺苷和无机磷,从而释放出能量,牵动肌丝滑动,并使肌纤维缩短,从而完成做功,瘦体重与肌肉重量占体重比重越大越能提升运动员的做功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柔道运动员身体的瘦体重和肌肉重量占运动员体重的比重越大时,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也会增强,做功能力和运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小结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 篇3
关键词:学习障碍,运动活动,知觉,精神卫生,学生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s, LD)是学龄期儿童常见问题之一,国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医学界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学习障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3,4,5]。精神运动能力是个体意识支配精细动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各种感官与动作的适当配合。控制源是归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人们关于个人特点和/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一般性期待或信念,也是儿童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预测源[6]。本研究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精神运动能力和控制源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改善和矫治儿童学习障碍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安宁市某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共786名,其中男生402名,女生384名。筛出学习障碍儿童共58名作为LD组。按随机配对原则选择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
LD组入组标准:(1)学习障碍筛查表(PRS)总分<60分;(2)韦氏智力测验(Chines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C-WISC)的智商>70分,排除智力低下引起的学业不良;(3)主要课程的学习成绩至少有一门居于班级的第10百分位及以下;(4)无躯体、神经或精神疾病;(5)儿童及家长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调查和提供相关资料。对照组入组标准:(1)学习障碍筛查表(PRS)总分>65分;(2)韦氏智力测验(C-WICS)的智商>70分;(3)主要课程的学习成绩居于班级的P10~P90之间;(4)无躯体、神经或精神疾病;(5)儿童及家长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调查和提供相关资料。
1.2 方法
1.2.1 工具
1.2.1.1 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y, PRS)[7]
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由言语和非言语2个类型的5个功能区(A.听觉理解和记忆;B.语言;C.时间与方位判断;D.运动;E.社会行为)及其分属的24个项目构成,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法。量表总分<65分即为学习障碍,其中言语型得分(A和B功能区) <20分为言语型学习障碍,非言语型得分(C、D和E功能区) <20分为非言语型学习障碍。
1.2.1.2 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hines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C-WISC)[8]
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由龚耀先主持修订,共11个分测验,其中6个言语测验,5个操作测验。由分测验的粗分(原始分)换算成年龄量表分,然后换算成智商(IQ),量表分按年龄组计算。
1.2.1.3 津医精神运动能力测验(Jinyi Psychomotor test Battery, JPB)[9]
由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编制的。该测验是测量精神运动功能的有效工具,是临床上检出轻度脑发育障碍所致精神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工具和检测手段。JPB含有7项分测验,(1)选择反应时:反映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2)划消数字:知觉速度、辨认的准确性,测量选择性注意的效果;(3)符号记入:视觉注视的同时能正确地控制手迅速运动,反映运动协调;(4)视觉保持:评估短时记忆能力;(5)数字符号:用来评估视觉感知、记忆、模拟学习及手部反应能力;(6)连接数字:测定搜寻功能中视觉空间协调、运动准确性以及注意力;(7)转动插棒:测定手腕灵巧度,控制手的运动速度和准确性能力。根据评定手册分别计算JPB各分测验分和总分。
1.2.1.4 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Multidimentional Measure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Control, MMCPC)[9]
MMCPC是用于评定对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做出何种不同原因的解释而设计的。问卷包括48个条目,4级评分。该量表包含了控制的3个来源,即内部、有势力的他人及未知方,每项都涉及4个方面:认知(学校成绩)、社交(伙伴间的关系)、体能(体育才能)及总评。被询问的结果一半是成功的经历,另一半是失败的经历。每一控制来源都由2个不一起出现的条目来描述。分量表的分值高,显示该被试对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容易做出该种倾向的解释。
1.2.1.5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 PLOC)[10]
PLOC从心理控制源角度出发,评定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评定内容涉及到责任感、成效及对控制的看法。PLOC包含47个条目,以1~5级评分。该量表包括5个因子: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
1.2.2 量表评定
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由班主任在接受培训后,对照PRS手册按标准化方法进行测评。教师分发评定量表,根据要求进行评定,同时记录被评儿童上学期末语文和数学考试成绩,以作为效度检验的指标;韦氏智力测验按照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操作手册要求,由专业人员对两组儿童逐个进行智力测验;精神运动能力测验由专业人员对两组儿童逐个进行测验;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由专业人员逐条朗读后,指导儿童按自身实际情况填写;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由专业人员指导儿童的父母按自身实际情况填写。所有问卷均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卷记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样本均数的比较经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D组和对照组儿童精神运动能力测验评分比较由表1可见,LD组儿童的选择反应时、符号记入、视觉保持、数字符号、连接数字和转动插棒的成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LD组儿童在认知方面有势力他人控制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而内部控制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社交方面有势力他人控制和未知方控制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躯体方面未知方控制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LD组和对照组儿童父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LD组儿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中的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精神运动能力测验中,学习障碍儿童的选择反应时、符号记入、视觉保持、数字符号、连接数字和转动插棒的成绩均低于正常儿童,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1,12]。可能是学习障碍儿童大脑所支配的运动效应失调,也可能为运动反应中枢出现某些功能异常,导致学习障碍儿童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不能认真听讲、反应速度慢、动作不协调,考试时也往往粗心大意,最终学习成绩不良。
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在认知方面有势力他人控制的得分高于正常儿童,而内部控制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在社交方面有势力他人控制和未知方控制的得分高于正常儿童;在躯体方面未知方控制的得分高于正常儿童。说明学习障碍儿童对学习成败的内部归因弱,而外部归因强,不当的归因方式可以导致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的下降。学习障碍儿童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大多归因于有势力的他人(教师)而不是归因于内部因素(自身的能力),这样的归因会让学习障碍儿童忽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研究结果还显示,学习障碍儿童的父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中的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得分高于正常儿童。说明学习障碍儿童的父母在子女教育控制源方面的外控倾向尤为突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责任感、信念以及与子女相互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13]。有研究表明,父母越是外控,儿童表现出外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4],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得分越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越多。
运动竞赛结构特征的研究 篇4
关键词:运动竞赛;层次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96-03
A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ompetition Structur e
HU Yi-hai, GAO Ping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430079, Hubei Chi na)
Abstract: Taking field combative event group as a carrier, this paper uses the A 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weighting of four-stage factors in c o mpetition structure, utilizes the 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to test rel iability of appraisal body, and adopts the Cronbach Coefficient to test the inte rior consistency of competition structure's four-stage factors. The results ind i cate that: the interior competition hierarchy structure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 y is reliable,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hierarchy factors is consistent, and th 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on hierarchy structure are explicit.
Key words: sport competition; hierarch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运动竞赛层次结构是指运动竞赛各个要素部分及其构造。运动竞赛层次结构特征是构成运动 竞赛各个要素特征与构造特征的集中体现。对运动竞赛层次结构特征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全 面认识运动竞赛的内部构造,同时更能理清运动竞赛的层次要素,以便提供科学训练和竞赛 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工程学理论与方法,以复杂运动形态的同场对抗项群为研究载体,以运动竞赛结构 层次要素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运动竞赛结构的基本特征为研究目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 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竞赛的结构框架 运动竞赛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 、竞赛评价等是构成运动竞赛的基本环节。[1,2]按照竞赛准备过程、实施过程的 基本程序及其构成要素,运动竞赛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竞赛策划的构成要素是:状态诊断、环境分析和参赛计划。其中,状态诊断是科学确 定参赛 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分析是趋避外因干预的必要条件;参赛计划是赛前训练工作的思想方 略。
赛前训练的构成要素是:计划实施和状态调适。其中,计划实施包括赛前训练思想和训练任 务的具体落实,是竞赛策划在赛前训练阶段中的具体体现;状态调适则是赛前训练阶段的主 要任务。
竞赛表现的构成要素是:运动员的竞技发挥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其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 主要反映在体能分配、技术运用、战术应变、心理自控等方面;教练员临场指挥主要反映在 人员调配、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等方面。
竞赛控制的构成要素是:竞赛规程包括竞赛方法、竞赛规则、名次评定。竞赛方法是指淘汰 赛、循环赛和积分赛方法;竞赛规则是具体竞技的规定;名次评定由测量、评分、命中、制 胜、得分类几种方式构成。
科医保障的构成要素是:指标监控、比赛分析、膳食营养、伤病处理等要素。其中,指标监 控、比赛分析是提出科学建议的主要环节;膳食营养、伤病处理是确保运动员体能及时恢复 和防伤治伤,保持竞赛实力的关键要素。
后勤保障的构成要素是:参赛保障和赛场保障。其中,参赛保障是指饮食安全、营养药品、 交通住宿、服装器材和车辆通讯等;赛场保障工作主要是指比赛器材、休息用品、营养食 品等供给和保存。
竞赛评价是探寻竞赛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评价不仅可以获得竞赛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失 败教训,同时可以针对竞赛成绩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总结。
2.2 运动竞赛的结构层次 本文根据运动竞赛的框架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容体系,对其进行逐级层次细分,提出层次 分明的运动竞赛层次结构。如表1右侧《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一栏所示。
由表1可见,运动竞赛结构至少是有四级层次要素构成。运动竞赛结构的四级要素不仅全面 体现了运动竞赛结构的要素体系,同时反映了运动竞赛结构各个层次的基本特征。其中,运 动竞赛第四级的层次要素是构成运动竞赛结构的微观要素。
本文以同场对抗性项群为载体,通过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AHP层 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分别确定运动竞赛结构四级要素的重要程度和相 对权重;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对权重评价主体信度 进行检验;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对运动竞赛结构的四级要素进行内部一致性的数理 检验,旨在检验表1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的合理程度。[3~5]整个数理分析过程如下 所述:
2.2.1 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杈重的计算方法 本文以运动竞赛三级要素中《临场指挥》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Analy tic Hierarchy Process)确定竞赛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并说明相对权重的由来。
经过矩阵变换,得出运动竞赛三级要素中《临场指挥》的四级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权重。
2.2.2 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杈重的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来检验相对权重的可靠程 度。肯德尔和谐系数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相关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 信度指标。
本文以运动竞赛三级要素中《竞技发挥》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说明主体信度的计算方法。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选取6位专家作为评价主体代表。即评价主体N为6,评价对象K为5,并将 表4中∑Ri与∑Ri2值代入公式(1)和(2),通过计算可得:
W=1954-9025112×62(53-5)=0.93(1)
S=1954-9025=334.0(2)
W的显著性检验:当K≤20且 N≤7时,属小样本,本项计算中K=6,N=5,为小样本,查肯德 尔和谐系数表,得S0.05=136.1,S0.01 =176.1,而计算检验统计
2.2.3 运动竞赛四级层次要素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评价指标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homogeneity reliability),表示指标体系所有 指标间的一致性程度。指标体系间如果有较高正相关性,则这个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好的内部 一致性,称为是同质的,否则反之。
本文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计算方法,全面检验运动竞赛整个四级层次要素(指标) 的内部一致性。运动竞赛结构体系的第四级层次要素总共包含62个指标。统计过程中,同差。
根据指标体系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检验要求,本文整个运动竞赛四级要素指标体系的克伦巴赫 (Cronbach)系数a=0.872,说明:整个运动竞赛四级要素指标体系内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证明: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的构建具有合理性。数理分析结果列入表1左侧《数理分析检验结 果》一栏。
2.3 运动竞赛结构的特征 运动竞赛结构是指运动竞赛各个要素部分及其构造。特征是事物特点的表征或标志。运动竞 赛结构特征是指构成运动竞赛框架结构特点、结构层次特点以及结构要素特点的集中表征。2.3.1 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特征 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的建立,为研究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特征提供了分析平台。运动竞赛的完整 结构是由竞赛准备和竞赛过程两个部分组成。竞赛准备是运动竞赛框架结构的基础,竞赛过 程是运动竞赛框架结构的主体。充分的竞赛准备是竞赛过程实施的必备条件,理想的竞赛过 程是竞赛准备充分的集中反映。构成竞赛准备和竞赛过程的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 、竞赛控制、竞赛保障环节不仅直观反映了运动竞赛主要的工作环节,同时明确指出了运动 竞赛的主要参赛内容。由此可见,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特征鲜明地表现出系统的框架性、高度 的仿真性、结构的稳定性特点。
2.3.2 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 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的划分,为研究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提供了分析依据。运动竞赛的层次 结构是由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层次组成。根据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过程所构建的运动竞赛 四级层次及其要素,不仅反映了运动竞赛结构的内部构造,同时也提供了研究运动竞赛特征 的平台。纵观整个结构层次,各级层次的要素之间依次隶属、逐步深入;同级层次的要素之 间彼此相关、权重各异。整个运动竞赛结构体现内部清晰的四级层次体系。各个层次内部有 序链接,环环相扣。由此可见,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突出地体现出严密的层次性、程序的 逻辑性、高度的关联性特点。
2.3.3 运动竞赛结构要素特征 运动竞赛结构要素的提出,为研究运动竞赛结构要素特征提供了分析要点。运动竞赛的结构 要素是由竞赛结构层次中的第四级层次要素组成。总共包含62个要素项目。显然,运动竞赛 结构要素十分复杂繁多。结构要素组成了运动竞赛结构,形成了运动竞赛结构层次,反映了 运动竞赛结构内容。结构展现整体,层次体现系统,要素表现内容。因此,完整的运动竞赛 结构框架,是需要结构要素的系统构建和链接;系统的运动竞赛结构层次,是需要结构要素 的构架和充实。由此可见,运动竞赛的结构要素特征清晰地展现出层次的多重性、功能的多 元性、内容的多样性特点。
3 结 论
1) 以同场对抗项群为载体,对运动竞赛结构体系四级层次要素进行专家评价,运用德尔菲 法确定其重要程度,结合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值,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 ficient of concordance)对权重值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评价主体信度较高。采用克伦 巴赫系数(Cronbach)检验运动竞赛结构体系四级层次要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其 内部一致性良好。由此证明本文所建立的运动竞赛结构框架与结构层次合理、可靠、客观。2) 运动竞赛结构特征综合表现于运动竞赛的结构框架特征、结构层次特征以及结构要素特 征。研究认为:运动竞赛结构框架鲜明地表现出系统的框架性、高度的仿真性、结构的稳定 性特征;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突出地体现出严密的层次性、程序的逻辑性、高度的关联性 特征;运动竞赛的结构要素特征清晰地展现出层次的多重性、功能的多元性、内容的多样性 特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
[2]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 王凭慧.科学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综述[J].科研管理.1999,20(3):18-24.
[4]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2-33.
[5] 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62.
[6]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8-29.
[7] 汪玮琳.运动竞赛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 刘建和.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3(4):12-17.
[9] 王蒲.科学构建运动竞赛学科的思考——兼论体育科学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6,18(3).
[10] 颜天明.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4(4):27-29.
[11]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2] 李少丹.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3] Huges,M.D.and Franks,I.M.(eds) Notational Analysis of Sport:Systems for B etter Coaching and Performance,E.F.N.Spon,London,2004.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 篇5
冰壶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从2003年中国女子冰壶成立第一支国家队,到2009年世锦赛上获得冠军,仅仅用了7年时间,创造了冰壶史的神话。但近三年随着国人对女子冰壶运动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比赛成绩反而呈下滑趋势,教练员和有关专家一致认为是运动员心理出现问题,特别是对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四垒运动员王冰玉心理方面也存在问题。为了帮助女子冰壶四垒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训练和比赛心理状态,提高比赛成绩,本文以国家队和省队女子冰壶队四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选取能反映冰壶项目特点的6项专项认知指标作为研究内容,旨在为冰壶教练员改进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心理调整提供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专家访谈法
访谈和咨询心理学、冰壶方面的专家及教练员30余人。
2.2 心理测量法
对国家队和黑龙江省省队女子冰壶运动员20名运动员进行测试。对注意力集中、时间知觉、深度知觉、手腕稳定性、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和动作记忆认知6项指标测试分别采用北京青鸟天桥仪器设备分公司的生产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时间知觉、深度知觉、手腕动作、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和动作记忆测定仪。
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和显著差异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女子冰壶四垒运动员6项认知指标测试结果的比较
表中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所测的6项专项认知指标中,四垒与一垒运动员在手腕稳定性指标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四垒与二垒运动员在时间知觉、动作记忆2项指标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四垒与三垒运动员在手腕稳定性、时间知觉、深度知觉和注意力集中4项指标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2 女子冰壶四垒运动员6项专项认知指标测试结果的分析
3.2.1 四垒运动员手腕稳定性特征分析
冰壶项目是一项心理自我对抗较强的项目,在冰壶比赛中,个人的期望、新闻媒体的关注以及场内外的气氛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运动员投掷冰壶时紧张,手腕动作僵硬,投壶变形,而四垒运动员是控制每一局比赛攻防转换的核心,是每一局比赛得分任务的最后执行者,因此四垒运动员的每局都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而最直接的表现是运动员出手投壶时手腕稳定与否。通过表1说明四垒运动员手部肌肉用力稳定程度较强,相对于一垒和三垒具有更稳定控制冰壶运行轨迹的能力。
3.2.2 四垒运动员时间知觉特征分析
冰壶运动员的时间知觉是冰壶运动员出手到目标位投壶力量大小、速度快慢、距离长短、旋转角度的间接衡量和判断。本次测试结果表明,四垒运动员在时间知觉判断能力上显著高于二垒和三垒,如此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比赛任务及训练内容、练习要求、运动自身综合素质导致的。四垒运动员的主要比赛任务是与队友制定比赛战术及控制比赛的最后得分,只有运动员成绩最好的运动员才有可能胜任此位置。
3.2.3 四垒运动员深度知觉特征分析
深度知觉是冰壶运动员投壶到目标位准确与否的最直接反映,因为只有冰壶准确到达了预期位置,才能提到投壶的准确、击壶效果、旋转角度、力量大小、冰壶走位等等。由表可知,四垒运动员在感知冰壶运动距离认知能力方面显著优于三垒运动员,但与一垒和二垒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垒运动员相对于三垒运动员具有精准的投壶能力。
3.2.4 四垒运动员动作记忆特征分析
冰壶运动员动作记忆是由多种感知参与,除了视觉和听觉以外,还包括运动觉、平衡觉、触觉等感觉,还包括时间、空间、速度、力度、距离、旋转等因素,所以动作记忆需要相应的有关感知觉作为基础。由表可知,四垒运动员在动作记忆速度和能力上显著高于二垒运动员,与一垒和三垒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垒运动员相对于二垒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动作记忆。四垒运动员每次动作记忆增长是要通过长时间、多频次的训练和比赛积累,才能形成牢固动作记忆。因此动作记忆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和参加大赛经验的丰富,会越来越牢固。
3.2.5 四垒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特征分析
冰壶四垒运动员比赛时,每一局只有两次投壶机会,而运动员经常面临“成败在此一投”情景,因此,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和稳定,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迅速进入比赛角色,全神贯注完成比赛,显得尤为重要。由表可知,四垒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指标上得分显著高于三垒运动员,与一垒和二垒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垒运动员相对于三垒运动员具有非常好的比赛专注力。从2009年获得世锦赛冠军之后,新闻媒体对四垒运动员关注的增多,以及个人和国人对四垒运动员期望值增加,往往会导致四垒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模拟比赛情景的训练,增强四垒运动员抗干扰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1.从统计数据上看,在所测试的6项认知指标中有5项认知指标四垒运动员与其他三个垒位运动员具有显著性意义。
2.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队和省队女子冰壶运动员在四垒位置上所表现出来的5项专项认知指标可以作为教练员选材依据。
3.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时间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基础,也是运动员出手前的导航仪,本次测试四垒运动员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特征,教练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要加强重视。
4.冰壶教练员对运动员应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位置转换训练,这样可以发展全队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对提高全队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和争强运动员心理抗压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黎冰.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冰雪运动,2007,(1):45-47.
[2]翟强,马毅.篮球前锋运动员专项认知能力特征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78-85.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8.
[5]刘淑惠.体育心理学[M].杭州:高等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7.
论竞技网球运动体能特征 篇6
关键词:网球,体能,特征,运动生理
网球是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的项目,1953年我国成立网球协会以来,也曾经涌现过一些较为优秀的运动员,但其运动成绩却远不如同一项群(持拍隔网对抗)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客观地讲,多年来中国网球从未放慢探索的脚步,但从整体来看,中国选手打法单一、技术有缺陷、体能较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世界竞技网球运动正向着大力、高速、技术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如何缩小中国选手同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作为竞技体育运动基础的体能,是重要的难点。网球运动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这些不可预见性的元素包括:比赛中每一分的持续时间、运动员击球方式的选择、整场比赛运动员选择的战术、整场比赛的持续时间、比赛时的天气以及对手,这些元素都影响到了网球体能特征的定义。为网球运动员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要求对生理学上的变量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这一点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网球比赛或者训练中要求几十甚至几百次的重复的突然爆发用力。网球运动不同与其他的一些运动在比赛中有时间限制,如:篮球、足球等。这一点直接导致了比赛持续时间从少于1小时或持续进行5小时以上(在5盘3胜制的比赛中)。这种可变性要求成功的网球运动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不仅要训练无氧能力,而且必须为了获得赛中和赛后优良的恢复能力而训练有氧能力。尽管网球运动是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的运动之一,但是少有文献广泛而全面地提供给科研工作者、教练和运动员一个总结和概括。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总结了竞技网球运动的体能特征。为创造设计训练计划、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伤病、为网球运动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提供参考。
1 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各类体育期刊,研究包括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手段、网球运动员的选材、网球运动员身体机能调查及负荷评定和相应对策等方面。大多数停留在对体能重要性的揭示和一般身体训练上。深入探讨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的、并揭示其体能特征的较少。国外训练学中体能训练方面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对于体能这一概念层次清晰、涵盖面广、能及时运动其他学科的成果于实践中,体能训练的专项化也较完善。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中体能训练方面较教学、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献存在明显数量上的欠缺,专项体能训练手段匮乏、杂乱,训练体系有缺陷,存在明显的体能训练理论同实际训练脱节的现象。且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体能作为竞技能力结构中重要一环在学术界已经有广泛共识,在为了获取比赛胜利的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国家网球队体能教练闫子龙在2001年《在网球训练中应重视体能训练》中谈到[1]:世界顶级选手对体能训练非常重视,没有好的体能水平,就不可能很好发挥技术战术水平,更不会取得好的成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具体实践反映出,对网球运动的体能了解程度仅仅停留在它的重要性和一般体能训练上。归根结底是对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挖掘不深、缺乏科学性,对体能结构的认识缺乏层次感,对基础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反应迟缓,很难得到运用。
2 网球运动的体能特征
2.1 网球运动的负荷特征
网球运动是2人或4人在一块长23.7米,宽8.23米(单打)、10.97米(双打),边线外应留有空地不少与3.66米,中间隔一网的场地上,用球拍往返击有弹性的橡皮小球的一项球类运动。比赛分为3盘两胜或5盘3胜,比赛时间最少在30分钟左右,最长可达到6个小时左右。
美国的Barrett Bugg所做出的日常比赛统计显示:两次练球分之间,运动员有25秒的间隔;交换场地间隔90秒;在红土场地,每分球持续10秒;在硬地,每分球持续5.2秒;在草场,每分球持续2.8秒;每次击球平均移动4米,每分球平均做4次变向;有球和无球时间的平均比例是35%到65%。分与分之间的最大规则规定的间隔为20秒。
网球运动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来球的速度、旋转、方向、深浅进行判断或者预判,并快速启动移动到最适合的地点瞄准击打来球。网球比赛则是由双方数次击打,直到一方得分为止所组成的“回合”间隔而成的。英国的Alan Pearson和Karl Cooke研究发现模拟网球比赛时,平均每一分球的连续对抗时间约为10.2s,比赛中击球时间与非击球时间比例为1∶1.7[2]。美国的O’Donoghuc P和Ingram B对1997-1999年间的四大满贯赛中所有单打赛事进行了记录分析,结果见表1,发现性别和在场上活动区域明显影响四大满贯单打比赛的运动负荷[3]。Kovacs MS通过对美国大学生网球联赛的分析结果显示每分比赛的持续时间为6.36±4.69(s)[4]。
由上述网球比赛分析和每分持续时间信息可以看出制约比赛时间长短的元素包括:赛制、比赛场地类型、比赛自然环境、选手策略、比赛的等级、球速以及运动员的比赛动机。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到网球运动员训练计划的结构,可见网球运动的负荷特征是多元的。
2.2 网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
身体机能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网球运动员的机体机能相关指标。这不仅是进行体能训练负荷评定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科学化的标志,更为科学训练提高竞技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为运动员训练计划的结构给予参考。这一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教练员都有明确的认识。
最大摄氧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氧能力和心肺功能标志。随着网球比赛的进行,摄氧量和心率一般都趋向于上升并且在分于分之间的间歇和交换场地时下降。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值在44至69 ml/kg/min之间,且压倒性的多数在50 ml/kg/min以上[5]。最大摄氧量的值可以很好地鉴别出运动员的无氧训练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发球上网型打法的选手最大摄氧量的值要低于底线型选手。当为不同打法的选手制定特定的训练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从前期的研究可知,50 ml/kg/min被作为一个标准推荐给训练高水平竞技网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并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也展开竞争。并且对于选手的打法要制定与之相应的训练计划。
由表2、3数据中可见,网球运动所需要的机能能力是高氧利用率,在比赛负荷离哪一方的通气阈越近对哪一方越有利。
心率在检测训练强度上是一个实用的方法。在85分钟的比赛中,一组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平均心率为144.6 (13.2) beats/min。心率和最大心率储备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撇开网球比赛的强度与自然的间歇,值得注意的是,心率的增加在其训练水平之上。尽管心率是一个测量强度的简单易行的指标,但其难以准确反映出网球这样一个具有间歇的运动的生理机能特征。在一场网球比赛中心率的变化和极差相当大的程度是由于网球运动持续启动急停的移动和爆发式的击球方式决定的。前期的研究中将网球定义为有氧运动即是基于其较长的比赛时间和中等的平均心率。然而爆发式的发球、击打落地球和快速的变换在球场上的方位皆要求较高的无氧运动能力,这样的运动方式所要求高的快肌百分比同样不能反映其有氧运动的性质。因此,网球运动是有氧运动的提法是有待推敲的。我将之定义为:以避免疲劳和在分分间歇中帮助恢复的高水平有氧能力为基础的,无氧能力为主导的运动。
另外该项目特点还要求体内CP、ATP含量高,同等负荷条件下脉搏上升少而恢复快。还要求视觉反应迅速,时间、空间感觉能力强,本体感受器、位觉感觉能力强,视力、视野良好。
2.3 网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杨京洲,优秀网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特征的研究显示[8],对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以及克托莱指数的统计发现:男子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高为:183.68±6.26cm,体重为77.76±7.45kg,克托莱指数为442.7±30.0;女子优秀运动员的身高为173.10±6.93cm,体重为62.15±6.02kg,克托莱指数为358.8±28.5。从国际赛场来看,网球运动员大型化的趋势明显,特别是欧美运动员普遍身材高大,男子运动员最高已经达到200cm以上,女子运动员也有多人在190cm左右。
由表4可见网球运动员大型化的趋势明显,特别是欧美运动员普遍身材高大,随着训练学的发展,以往的高大运动员被定义为不够灵巧正通过特殊的训练手段加以改善,同时高大运动员在网球项目上又具有其他选手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如:绝对力量大、控球区域大、步幅大、发球和网前都有比相对矮小选手更多的选择,更有优势。
2.4 网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
2.4.1 专项速度和灵敏特征
网球运动被形容为扣人心弦的比赛,因为当运动员每一次打击对手的来球时都是不同的挥拍速度、不同的击球方式和不同的球的旋转,并且在三大不同的场地中这些也不相同。这种复杂性要求网球运动员必须具有快速的反应时间以及爆发式的“第一步”速度。一名出色的网球运动员必须具有优越的直线、侧向以及变向的移动能力。一项实证性研究测试了足球运动员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敏捷的关系。这项研究发现这三个变量是相互独立且不受其他两项影响的[9]。因此为比赛中所遭遇的情形而训练网球运动员特殊的移动方式是及其重要的,不仅仅是大步的移动到位的能力还必须采用小步移动,和大步移动相比小步移动更利于左右移动和转身,有利于有效的网球步法的形成。如果此专项原理用于训练计划的设计,那么在运动员的训练中,结合专项移动特点的冲刺跑比长距离跑更切合网球比赛中跑动、击打这一实际。不超过20米的跑-停冲刺将是适合的训练方式。
2.4.2 专项力量特征
球速的提升、伤病的预防(保护关节、韧带、肌腱等)和疾跑变向或制动等球场活动都需要肌肉和关节的力量。
在网球的发球中,显示出拍头终速度的巨大贡献。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上臂内旋转,曲腕,上臂内收,前臂旋前,肩关节向前移动。我们可以看出,肩部和上背部几乎涉入了所有网球的击球[10]。肩部内收和外展以及肩宽的最大转矩所产生的力量都充分的提高了球速。因此肩部和上背部力量成为提高网球成绩和伤病的预防和康复的焦点。网球运动的肩部,尤其是肌腱袖,即肩袖——冈下肌和小圆肌的离心收缩在击打落地球随挥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发球动作中则更加重要[11]。这两块肌肉承受了强劲的肌肉离心收缩制动以保护肩关节。肩袖肌肉足够的力量以及它的合适的动作范围是预防过顶扣球动作过大引起伤病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就像它们在贯穿网球击球尤其是发球动作的最大动作范围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动作所起的作用一样。
身体上半部的力量指标通常大多数网球力量研究的焦点,即使大多数对网球运动伤病的报道发生在身体下半部分,可见对加强网球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必要性。Kibler运用高速摄像的方法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发球动作进行了研究[12],结果表明,在发球过程中有51%的动能和54%的力量来自于大腿—髋关节—躯干,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力量或动能并不产生于上肢,而是来自于下肢和核心部位的整合和传递,最后与上肢力量一起汇集成发球的合力。且不同于身体上半部的力量不对称,下肢力量的计量显示出具有对称性的差异。
网球最佳的一击被握拍的力量所影响,因为球和拍面需要紧密的接触。一个牢固的手腕能有效地防止拍头在高角速度和扭矩的影响下偏离挥拍路径。专业网球运动员的握力达到600N,其握力耐力大幅高于非网球运动员。Kibler和 Chandler 还发现了握力和握力耐力之间并不相关。据此,握力和握力耐力应该分别测试和训练[12]。
综上,网球运动员的力量特征并非单纯的肌肉、关节或肢端力量,而是在于发力动力链上的环节力量,如核心、肩袖、手腕等环节,表现为稳定、平衡、协调发力的合力。
2.4.3 专项柔韧性特征
网球运动对身体的要求导致身体肌肉与骨骼的适应性,这样的适应性有时是正面的(如肌肉力量增加),有时却是负面的(减小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减少肌肉的柔韧性)。根据网球运动的需求,由肌肉收缩产生力量,造成肌肉、肌腱和韧带细胞的微损伤到恢复过程不断循环。这一适应性可能演变为不良的适应性,缩小关节活动范围,改变正常生理结构,降低力量产生的效率,从而增加肌肉等组织受伤的几率。
网球运动员的主力手肩部与非网球运动员相比显示出具有极大的向内的动作范围,而向外的动作范围则小得多。向内动作范围的增加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反复重复发球和击球动作而产生的。然而,如果向外的动作范围不通过专门的手段改善,那么肌肉关节的不平衡就产生了,尽管在短期内能提高运动成绩,但在运动员中、长期的运动生涯中会导致肌肉和关节的损伤。
在国外一项关于肩关节活动幅度的研究中,在超过4个月的女子大学生网球赛季里,肩关节向内和向外的转动幅度并未得到改善[13]。这项研究显示,仅仅进行网球训练,不进行任何的向外的活动幅度的针对练习,不足以改善肩关节活动幅度提高运动成绩。因此,网球运动员应制定针对肩关节活动幅度的训练计划,围绕整个赛季和赛季的前后。
下肢后侧的疼痛和损伤常见与专业网球运动员中,且它们常因下肢后侧肌群力量不足以及柔韧性不足而产生[14]。网球运动员膝盖窝的肌腱较其他项目运动员显示出更小的活动幅度和活动力度。网球运动员后膝盖窝处肌腱较差的柔韧性以及力量薄弱,与网球运动典型的降低重心的准备姿势有密切关系。这一便于爆发式的快速启动的极具效率的姿势,要求运动员降低身体重心,使后膝盖窝处的肌腱处于长期收缩并且缩短的状态。针对这一特征,网球运动员腿后肌群以及肌腱的训练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当网球运动员长期使用降低重心的准备姿势以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降低受伤以及由于柔韧性不佳造成活动幅度受限制,如大跨步击球的情形出现。
柔韧性的训练必须因人而异。若运动员身体各处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幅度足够大,那么过度的柔韧性训练将会降低力量输出。因此,训练的安排应以保持柔韧性,并将时间集中到其他练习中去,不应一味地增大动作幅度。
3 结论与建议
网球运动专项体能特征研究 篇7
1、身体形态特征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 (身高、坐高、足弓高等) , 长度 (腿长、臂长手长、头长、颈长、足长) , 围度 (胸围、臂围、腿围、腰围、臀围) , 宽度 (头宽、肩宽、髋宽) 和充实度 (体重、皮脂厚度等) 等。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模径、肌肉的形状与模断面等。科学研究证明:环境 (自然环境、地理环境) 和遗传等因素对身体形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在不同纬度、高度的环境, 就有不同地区人体形态不同。此外, 从遗传因素来讲, 身高的遗传力男子为0.79女子为0.95;而体重的遗传力男子为0.50, 女子为0.42。
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和竞技水平, 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因此, 应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训练, 以适应创造优异专项成绩的需要。
网球运动在诞生初期被誉为“绅士运动”, 可见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不是很大, 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也不高。但是, 随着网球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要求不断提高。近此年来网球运动员大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当今男子职业网坛排名靠前的几名运动员身高都在1.80m以上。如费德勒1.85m、罗迪克1.86m、纳达尔1.86m, 已经退役的前巨星桑普拉斯1.85m、阿加西1.80m。女子运动员身高超过1.80m的也比比皆是, 特别是顶尖选手身高的优势更加突出, 如达文波特1.90m、大威廉姆斯1.86m、小威廉姆斯1.80m, 莎拉波娃1.83m。著名华裔运动员张德培曾经在17岁时取得了法网桂冠, 但是此后他再没有获得过四大公开赛的冠军, 这与他1.75m的身高不无关系。为了弥补身高和力量的不足, 他必须更多地快速跑动, 消耗更多的体能, 在与其他高大运动员比赛时吃亏不少。目前, 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身高像张德培一样在1.80m以下的已经很少见了。网球运动员身材增高的趋势适应了网球运动场地大、活动范围广、运动负荷大的特点, 同时也反映出当代选手的技术更加细腻, 技术手段更加丰富的特点, 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强壮的身体, 这是现代网球运动的特点之一。
2、网球运动专项身体机能特征
身体机能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它是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人体生理机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数、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和能量代谢、感官、体温等。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身体机能指术主要有心血管系统中的心率、血压、血红蛋白、心血管系统运动负荷 (哈佛台阶试验) 、心电图;呼吸系数中的肺活量、呼吸频率、最大摄氧量;肌肉结构中的肌纤维数量、长度、类型;感官功能中的视觉、听觉平衡机能、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血睾酮等。
因此, 了解网球运动专项对身体机能的要求, 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网球运动。网球属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 “该项群要求运动员身高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身高。体型匀称, 四肢、小腿、跟腱较长, 腰短踝细, 足弓高, 骨盆小, 臀部肌肉向上紧缩”。从身体机能来看, 网球优秀运动员要具有神经反应快、心肺功能好、无氧代谢能力强的特点。由于网球比赛的发球速度越来越快, 运动员接发球的反应时间很短, 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来球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网球运动员必须具有快速神经反应类型。此外, 还要求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要高, 达到13克%以上;白肌纤维比例要达到70%以上。在身体机能的特殊要求方面, 网球运动员强调要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 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完成3~4小时的大运动量比赛的保证, 这一点特别应该引起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
2.1、网球运动员快慢肌比例特征
肌肉纤维的类型可根据其收缩特性及色泽, 划分为快白、快红和慢红三种类型。“据研究, 多数人认为人体中的骨骼肌纤维的类型及数量是不随年龄、运动项目和训练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主要决定于遗传。运动训练只能使肌肉中蛋白质增加, 或使某类肌纤维变粗, 从而可能改变该肌肉体积中各类的百分比”。众所周知, 快肌的内质网发达, 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较少, 无氧能力高肌红蛋白含量低, 无氧代谢酶含量高;而慢肌纤维的内质网不发达, 周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纤维收缩时间长, 氧化能力高, 肌红蛋白含量高, 有氧代谢酶含量高。可见, 慢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的运动员适合从事耐力运动, 而快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的运动员适合从事速度、力量类项目。网球在击球的过程中, 处于无氧运动状态, 因此, 快肌纤维比例大的运动员较适合从事网球运动。
2.2、网球运动供能特征
网球运动属于间歇性运动项目, 一场网球比赛一般需要2个小时左右, 实力相当、争夺激烈的比赛甚至可以达到4个小时。每局比赛持续约十分钟左右, 一分的争夺一般为4-20秒。在一分的争夺中, 由于需要在场地内迅速的跑动、击球、回位, 因此, 以ATP-CP供能为主。但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 往往一分比赛持续的时间较长, 这时, 就以乳酸供能为主。由于整场比赛的时间长度, 也决定了有氧供能在网球比赛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将逐一分析。
肌肉收缩速度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ATP-CP供能系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它可维持强度运动的最长时间约为6-8s左右。网球比赛每一局由许多不同的回合组成, 每一回合的运动时间多数在10s以内, 可见ATP-CP供能系统是网球击球速度的来源。研究表明,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中ATP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 但能提高ATP酶活性。在网球挥拍训练中, 运动员可以借助弹性成份由后摆积蓄弹性势能再向前挥拍, 从而提高手臂肌肉ATP酶活性能力。
网球竞赛规则规定, 一分球结束到下一分开始, 有20秒的发球时限, 单数局结束后有90秒的休息时间, 这说明, 在比赛的过程中, ATP-CP供能系统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实际上, 在现代的网球比赛中, 底线型打法已经占据主流位置, 往往一分的回合时间超出了10秒, 甚至可以达到1分钟左右。这时, 乳酸供能系统就会占据主要位置。
2.3、网球运动神经系统特征
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改善, 可促使肌肉中每一个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改变, 使肌肉中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运动中, 即使最简单的动作, 也需多块肌肉共同完成。这就必须改善各种肌肉的相互协调关系。大脑皮质中支配原动肌的神经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 沿运动神经发出高频率冲动, 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研究表明, 采用本人最大负荷量的85%以上的负荷进行力量训练, 并提高各运动单位的同步性活动能力, 可有效地提高大脑皮层运动细胞神经过的兴奋强度, 从而使运动员肌肉中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收缩, 支配对抗肌的神经中枢在运动中应处于抑制状态, 使对抗肌保持放松, 减小对抗肌产生的阻力, 使其发挥最大的收缩力量。训练良好的肌肉, 参与活动的肌纤维可达90%;训练水平低的肌肉每块只有60%-70%肌纤维参与收缩活动”。显而易见,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好的运动员, 能够充分调动自身肌肉中的运动单位参与到运动中来。
网球运动的独特计分方式及竞赛规则, 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本体感觉、视觉、听觉以及位觉, 多方位的感觉能提升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对来球落点、角度的判断, 也有利于运动员提升回球的准确性。由于网球比赛通常采取五盘三胜制导致比赛时间较长, 也对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及有氧代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 ATP-CP供能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网球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水平。
3、网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网球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 且运动过程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需要球员能向任何方向快速移动, 并做到快速起动和制动;需要球员具备承受较长时间的大强度运动;而且在需要保持平衡和达到最大击球效果的情况下完成各种方向的跑动。毫无疑问, 网球运动需要球员必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 并且能够全面发展。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平衡能力等, 然后再加上专业的击球技能, 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下面, 本文将对这些对比赛的胜利起着关键作用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
3.1、网球运动专项力量特征
力量是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没有力量作为基础, 运动员要想在球场上快速的移动击球并回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 无论是作为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运动员, 都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力量素质的训练。
专项力量是优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特点, 是运动员完成发球、击球等技术环节的基础。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离不开专项力量的支持, 由此可见, 专项力量对于网球运动的重要性。“网球专项力量是指网球运动员在进行发球或击球动作时, 能使自己的各部分肌肉力量和球拍击球的技术合为一体, 在球拍与球接触的一刹那把力量全部变成使球迅速向前飞进的能量”。可见, 网球专项的力量与速度是紧密结合的, 二者的紧密协作, 才能使击球产生威胁, 从而使运动员打出颇具观赏性的比赛。
力量与速度的紧密协作就产生了力量速度的概念, 它不但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击球的速度, 而且还能够为击球后接下来的方向转换起到加速度的作用。“力量速度又称爆发力, 它是指运动员在完成关键技术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与速度水平的总称。其实质就是指关键技术完成的快慢”。网球运动员击球时的爆发力与运动员控制自己肢体有着密切联系, 特别是在快速挥拍击球的过程中, 例如发球, 肌肉收缩得爆发力越大, 越利于提高击球瞬间的速度, 从而使击球力量加大。
因此, 爆发力是网球运动的主要力量特征。爆发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肌肉的收缩速度的快慢, 二是肌肉的收缩力量的大小。通常认为: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则肌肉收缩速度越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 肌肉收缩所承受的负荷越大, 其收缩速度越慢。上述过程表明, 在网球运动中, 爆发力的实践意义在于运动员承受相同负荷时, 肌肉收缩得速度更大;而当运动员使用相同的肌肉收缩速度时, 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
3.2、网球运动专项耐力特征
网球运动由于其特殊的比赛规则与记分方式, 决定了其不是典型的耐力运动项目。一般情况下, 双方运动员总是在一分球结束之后, 又等待下一分发球的时间, 据统计, 一场网球比赛中, 有3/4的时间是用在发球间歇、交换场地以及其他因素方面, 而实际的击球时间之占到了约1/4。然而, 这并不能说明耐力素质在网球运动中无足重轻。在一场双方竞争激烈的比赛中, 耐力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职业网坛, 由于运动员之间的实力相差无几, 往往耐力好的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后更容易恢复体力。
一名网球运动员, 其神经过程的稳定性、能量物质的储备量、负氧债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意志品质等因素决定了其耐力水平的高低。在网球运动能量供应中, 有氧代谢的比例约占20-30%, 无氧代谢的比例约占70-80%, 因此, 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 其神经过程能够在长时间的运动中保持持续的稳定, 以保证其击球动作的高度协调;其体内糖元、游离脂肪酸的储备量也较大, 以有效的改善机体能量供应系统的调节能力;其抗氧债能力高, 以使机体在氧供应不充足的情况下, 仍然能够保持较高负荷强度的持续运动能力;其自身的意志品质程度较高, 以在高度疲劳的状态下, 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手段使机体仍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
3.3、网球运动专项速度特征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 以高能物质ATP、CP为主要能源, 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素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素质”。在网球运动中,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速度的确切含义: (1) 反应时间, 即运动员对来球做出反应的时间; (2) 移动时间, 即运动员单位距离内移动到击球位置所花的时间; (3) 跑动速度, 即运动员上下肢的快速移动的能力。总体而言, 网球运动的专项速度, “是指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的速度, 即为打好一个来球脚步的移动速度和击球速度”。应该是加速能力以及灵活性的综合表现, 而不是单一的移动速度。
在一场网球比赛中, 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 就必须做到判断快、反应快、移动快、动作快。而要想做到这些, 就意味着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网球运动员的移动路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向前, 大约占了总时间的47%;侧跑, 大约占了总时间的48%;向后移动, 大约占了总时间的5%”。可见, 运动员快速的向前和侧向运动是关键。此外, 网球运动还表现出如下特点: (1) 运动员身体的移动和击球不属于周期性动作, 即表现为在比赛中运动动作的先后顺序没有固定的规律; (2) 一个动作的完成到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之前有一定的间歇时间。在网球运动中, 参与运动的肌肉群能得到短暂的休息时间, 从而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不易疲劳。因此, 专项速度素质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成为了获取胜利的基本条件。
网球运动, 需要运动员快速的移动到击球点并运动自己的手臂击球, 在这个过程中, 速度和力量结合的越好, 即爆发力越大, 越有利于提高击球的速度和肌肉群的爆发和收缩, 从而使运动员的击球力量加大。同时, 具备良好速度素质的运动员, 其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 网球运动员除了要注重发展力量、耐力以及灵敏协调素质以外, 还应注重速度素质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全面的身体素质, 才会具备在球场上所向披靡的基础。
3.4、网球运动其它身体素质特征
网球运动要求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快速而有效的起动、迅速变换动作、迅速变换方向以及快速而有效的制动, 这些, 都对运动员的灵敏协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 要协调全身的肌肉运动, 使肌肉能够以适当的速度和强度进行合理的运动。面对时左时右, 时高时低, 时快时慢的来球, 更要协调好自身的全身肌肉, 才能打出有威胁的击球。此外, 柔韧与平衡能力对网球运动员来说也不可或缺, 如肩关节柔韧性好的运动员, 其发球力量和速度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 无论是出于跑动中还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身体都要尽量的保持平衡, 否则, 击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现代网球比赛, 由于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比赛的速度大大加快, 因而对运动员的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动员对来球的快速反应成为比赛制胜的基础。优秀运动员一般都能掌握扎实的正、反手抽球, 并具有相当强的攻击能力, 利用快速有力的抽球打出落点深和角度刁的球, 能够一拍接一拍地使用大角度的猛抽, 并带有较强的上旋性, 迫使对手处于被动局势。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及对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中要注重特提高基本素质的同时, 还要采用专门手段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灵敏与协调等结合素质的水平, 要采用专门手段加强步法训练量, 提高纵横向脚步移动的速度和快速起动的能力, 尤其要加强身体训练中的速度与力量、灵敏与协调及步法练习的比重。
4、结语
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大运动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专项体能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全面体能训练的基础之上的。网球训练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现代网球运动的本质特征, 以及处理好网球运动的技能和体能的本质关系, 在此基础上, 更好地指导网球项目的教学、训练, 以推进我国网球运动项目的发展, 使我国的网球项目无论是技术还是运动成绩都能得到提高, 为我国网球运动能够得到长足进步而努力。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网球运动专项体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主要从网球运动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3个方面分析探讨网球项目体能特征, 以便加深对网球项目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在发展规律, 实现网球项目的科学化训练。
关键词:网球运动,专项体能,特征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11:76-77
[2]胡国华.从世界优秀男子网球选手的竞技能力特征谈我国男子网球运动的发展策略.考试周刊, 2008, (13)
[3]吴云.从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特点看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对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9 (25)
[4]陈万军, 郭开强, 邢哓圆, 焦雪华.优秀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特征分析.湖北体育科技, 2006, 09 (25)
[5]吕彦.网球半西方式正手击球动作分析及训练方法初探.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8, 04 (22)
[6]张长宽, 马俊明.网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分析.内江科技, 2008 (4)
[7]王福章.我国网球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网球天地.第四期
[8]陈艳.现代网球技术风格发展的趋势.中国体育教练员P36
游泳专项运动技能特征浅析 篇8
1. 身体体能影响。
在决定游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所有特征因素中,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运动员体能的好坏主要由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运动素质等几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1)运动员体型特征影响。对运动员来讲,身高和体重是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运动员体型越小,训练起来难度越小。
运动员的手臂长度和手面积大小也对运动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手臂越长,手面积越大,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越强。这是因为手臂的长短,手面积的大小和运动员的划水范围、功率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往往都具有较长的手臂和较大面积的手。
跟腱的长短和小腿肚的体型也是影响运动员游泳能力的重要因素,跟键长、小腿肚较高:说明他们的脚踝较灵活,而且身高有较大的生长空间。踝关节的灵活性强对游泳运动员打腿技术有利。打腿在游泳技术中的作用,类似鱼尾巴在水中的作用,所以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腿脚,更接近鱼尾部的形态。
(2)运动员自身运动素质特征运动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通常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等几个方面。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各种运动能力的综合表现。
速度:游泳运动是一个竞技性的运动,速度快慢是影响竞技成绩的最直接的因素,速度的快慢是耐力和力量等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科学研究表明,对于短距离的游泳项目,一般是100米以内的游泳项目,运动员体内主要是由磷酸元和糖元来供能的,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如果运动的范围超过100米,主要是通过糖元的有氧反应进行供能。这个过程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同时进行的一个过程。不同运动类型的运动员各自的体能特征也各不相同。
耐力:对于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之间的竞技而言,决定竞技结果的往往是运动员的力量和技能。而对于同样都是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讲,决定竞技结果的通常是运动员的耐力。
力量:在游泳运动员训练中,往往非常注重陆上身体素质训练。通过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查显示,要想提高游泳水平,必须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而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当中,力量训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运动员要想获得好的成绩,首先要有较高的游泳技术,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其次是要有足够的力量,这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在进行运动员力量训练时,主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一是运动力量要通过全身的协调运动来进行传递和发挥。二是在进行力量发挥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否则可能影响力量的发挥。三是力量的发挥应该有臀部发起。来自运动员臀部的力量经过传递到手臂,然后经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来确定各种有用动作的发挥。从运动员力量利用的过程和发挥的特点来看,运动员首先要有足够的上肢肌肉力量,其次是要有足够的下肢力量和躯干力量。
灵敏度:游泳运动员应该像象鱼一样柔韧和像大力士一样有力,近几年来,随着游泳运动的迅速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泳高手开始注重对游泳灵敏度的提高。很多游泳高手把力量和灵敏度作为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运动中常注重腿部、臀部、臂部等的灵敏度训练。
2. 技术水平的影响。
游泳运动是一个竞技性运动,不但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运动员必须对流体力学有一定的了解。在充分理解流体力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体型特征,尽可能地减少游泳时的阻力,增强游泳时的推进力。此外,技术的发挥还要和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体机能发挥运动能力,这样,才能在有游泳实践中表现出技术的合理性。高肘屈臂划水是游泳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体现在划水时,肩关节相对固定,肘关节在整个划臂过程中处于较高的位置。高肘屈臂划水比直臂或其他划水方式更能提高游泳速度。划频和划距是评价游泳技术的标准之一,找到最合适某队员的划频和划距的结合点,就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
3. 心理素质的影响。
游泳运动不单单是一个体能性的运动,还涉及到运动员的技能、智慧、耐力、毅力、心理素质等。心理素质对游泳竞技的影现非常明显,尤其是对于长距离的游泳竞技来讲,长距离的游泳竞技一般都是高水平游泳运动员之间的竞技,各自的体能、技术水平相差不大,这时候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能力的发挥、成绩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除了具有上述的各种技能和力量之外,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获胜。
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往往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信心。这些自信心主要来源于他们成功的积累和对自己游泳实力的把握。事实证明,要想培养良好的运动心理素质,就要通过运动员自身的不断地体验、摸索、尝试、总结与升华,才能获得随机应变、运用自如的、富有个人特点的实战能力。
二、游泳运动训练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游泳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不论在游泳技能的方法上还是在锻炼思想上都有了新的提高。
1. 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
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讲,在开始训练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全面的体能训练,以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这是运动员将来能否进行良好发展的前提。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发挥潜能的前提,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在进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锻炼时,必须注重锻炼强度的合理性和耐力的培养。通过适当强度的训练和锻炼来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培养。
2. 战术训练和技术训练。
技术和战术在运动员的游泳竞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游泳竞技战术和技术训练时,为确保训练效果的有效性,必须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要注重训练的强度,确保训练既达到一定强度,又在运动员体质能承受的范围内。 (2) 在进行运动员训练时,要对运动员在不同条件不同地域下进行训练,确保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 为了让训练更加科学合理,要从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角度来制定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 (4) 运动员的体能恢复时间已经逐渐受到教练和运动员的重视,已经逐步的被安排到运动中去。 (5) 对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更加具体化和更加细节化。
目前来看,运动员游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更加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
3. 心理素质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水平能否正常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运动员的心理应变力就是指运动员在准确判断和预测的前提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从很多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的各种问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是靠遗传得来的,主要是通过后天个人的努力和培养获得的。和国外游泳强国相比,我国运动员在游泳运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应变能力比较差,在进行游泳竞技比赛尤其是国际性的大型比赛时,往往缺乏驾驭大型比赛的能力。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训练方法、手段在挖掘运动员的智能潜力方面存在不足,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或者不能提出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去让运动员做有效的应对。更不可能让运动员对这些问题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教练员,必须注重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各种比赛。
三、结论
游泳项目的几个要素和特征是:游泳技术是游泳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运动员的体能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培训时,既要注重身体素质等非智力方面的培训,又要加强心理素质、运动员灵敏度等智力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综合评价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
[2]许琪.如何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游泳技术[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7, (2) .
论网球运动的本质和特征 篇9
网球运动发展至今,大致上经历了孕育于法国、诞生于英国、流行于美国直至现在盛行于全世界这几个大的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网球这项运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规则不断完善或新技术应用于各种设施和装备中。至今,网球运动项目在规则的变动和各种设施装备的改善方面已趋于平稳状态,唯有运动员的成绩记录不断被更新,不断刷新自己的新纪录或者不断超越别人的纪录。感慨于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样也对网球运动项目的本质和特征怀着科学探索的态度,以期不断完善网球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网球运动本质的界定
构成网球运动本质的基本要素
人、网球拍、网球是网球运动的基本三个要素,在此对“人”、“网球拍”、“网球”做一个概念界定。
这里的“人”是特指与“网球拍”和“网球”发生联系的人;“网球拍”是指网球运动项目中的球拍,是完成“人”的意图与“网球”联系的唯一工具;“网球”是指网球运动项目中的球,是人的意图的体现。
网球运动的本质
网球运动的本质是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通过网球拍对网球的“控制”。网球运动属于是一种隔网持拍对抗类的运动项目,与隔网持拍对抗类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运动、乒乓球运动有共同的属性,但是又因为比赛规则、场地大小、球拍和球材料性质的不同等等,导致各种击球原理的不同,集中表现在对球“控制”的难度上,因此又别于其它隔网持拍对抗类的运动项目。
“控制”反映了网球运动中的主体是人。在网球规则的限定下,人在持拍“控球”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网球运动中人为了更好的“控球”始终处于不断改造的过程,不仅在身体机能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1)改善身体机能方面,网球运动中根据击球原理和运动方式,可以发展人的无氧和有氧能力,可以提高身体的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灵敏等能力;2)改善心智,网球运动不仅仅是身体机能和技术的对抗,很大程度是心理交锋,考验运动员的智慧、心理稳定和意志力的运动。反过来看,要想在现代竞技网球中崭露头角,对网球运动的主体“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控制”是网球运动中技战术的概括。网球比赛中运动员手持网球拍对网球的“控制”程度是网球技术的具体体现,集中表现在对球的速度、旋转、落点的控制。运动员只有通过提高对球的速度、旋转、落点的“控制”其运动技术才能不断提高;人对球的“控制”也充分反应在战术层面上,在观看网球比赛中,人们常常会观察到运动员的战术是防守为主还是进攻为主或者是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其实这都体现在运动员对球的“控制”中。现代网球技术向精细全面发展,打法由底线为主向全面型推进,也是人们对球“控制”能力的提高。
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
前文已经指出参与网球运动的主体是人,所以论述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说到底是主要指人的特征,是运动员参加网球比赛时运动员的特征,笔者通过运动员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网球运动特征。
竞技网球比赛中运动员机体运动的特征
在现代的网球运动中,由于赛事频繁,对抗日益激烈,笔者统计了2014-2016年上海大师赛前八强比赛的相关指标,一共有21场比赛录像。下面用数据更形象的展示世界网坛最高水平的激烈程度,21场比赛中,一共有48盘,共产生2990分,共耗时2289min。在统计每分球的平均拍数与平均时间这两个指标时,从全部比赛录像中随机抽取300分的视频为样本进行统计,一分球的时间定义为第一拍开始到成死球的时间。统计的具体指标类型详见表1、表2。
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到现代网坛对抗的激烈程度,三盘两胜制的一场比赛当中平均耗时109min,选手每场比赛在全力移动的时间大概为8.43s×62.3×2.29-1202.7s,也就是相当于20分钟的时间;一位选手每场比赛平均挥拍次数高达6.8×62.3×2.29÷2=485.07次左右。除接发球外,双方运动员在击球中,拍与拍的间隔时间大约在8.43s/6.8=1.24s左右,给运动员调整的时间非常有限。
在表2中发现,双方选手在争夺一分球当中,80.01%的球左右在10拍以内结束,也就是5个回合内。五拍以内结束占57.19%,但是也不乏有多拍情况的发生,以10拍以上为多拍的话,多拍相持也占到19.99%,这也充分体现出现代竞技网球中运动员多拍相持能力的提高。
从每分球击球拍数可以看出网球比赛中运动员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间歇性的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间歇时间的长短大部分原因是由比赛规则控制,因为比赛规则明确规定了分与分、局与局、盘与盘之间的休息时间;剧烈运动的时间是双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决定的,短可为零点几秒长可至几十秒,即一分球的活球时间。而这种间歇性的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的能力是受运动员机体的能量代谢规律和肌肉耐力限制,從而表现出不同的体能储备。同时,现代竞技网球中也应足够重视多拍相持能力,从机体供能到肌肉耐力,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强度练习。
运动员机体供能特点。通过前面的论证,可知网球比赛中运动员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间歇性的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结合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可知网球比赛项目运动员的供能特点是根据每一分球的运动时间长短来决定的,概括的可以说:几秒内无氧供能占绝大部分,随之剧烈运动时间的延长有氧供能比例不断提高。值得强调的是,运动员在争夺一分球后,即剧烈运动停止,接下来就是分与分、局与局或者盘与盘之间的间歇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机体的恢复能力,也是网球项目供能的一大特点。
运动员机体肌肉工作特点。提到网球项目运动员机体肌肉工作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每场比赛运动员手臂挥拍次数达到485次左右,但是网球项目由于场地大的因素,运动员要想做一次有效击球动作,需要付出几步或十几步的脚下步伐调整,可想而知在比赛中,运动员身体上最易疲劳的部位其实是下肢腿部肌肉。腿部肌肉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做高频率的步伐调整。随后才能做出蹬地-转髋-转肩-挥臂-挥拍击球的动作,可以说网球是一项全身各关节肌肉都参与的运动,但是这一切都始于脚步到位,这也验证了那句俗话“网球是靠脚打的”。
运动员身体能根据来球速度、方向做出迅速的调整,这与运动员日积月累的训练有非常大的关系,观察来球的速度、落点、旋转、对方球员的站位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击打来球等等这些综合信息,在运动员脑子里迅速形成,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多年的千锤百炼,更像是运动员机体各器官对来球的应激性的反应。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扎实的各种技术能力,在平常训练中还要不断地加强类似比赛情境的刺激(比如增加球速的压迫性练习、场地不同空间区域的击球熟悉程度),不然这种机体的应激性反应会降低。
竞技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特征
几乎所有运动项目的比赛,参赛运动员或多或少都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至于不同级别的比赛、亲人或教练的期待壓力、赛场中观众的压力、挑战与被挑战的压力等等,网球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除了这些平常的压力外,在比赛中,运动员还承受网球运动所特有的压力,一个是有限时间压力,另一个是网球比赛规则潜在的压力。
有限的时间内处理来球的压力。在单打比赛中,运动员至少要在长11.88米、宽8.23米的场地里移动,大多只有一两秒,甚至零点几秒的时间去处理对方的回球,即较大的空间里,有限时间内,运动员根据场上情境作出决策,这就给击球增加了许多压力。网球运动中击球强调的是到位击球,如果一方运动员处理球的时间缺乏就形成受迫击球或者受迫失分甚至对方打出制胜分的情况。一分球的开始到球成死球前,时间压力时刻伴随着运动员,处理球的时间是一个重要资源,时间充裕,压力小,时间缺乏,压力大。比赛中存在的时间压力会影响运动员的决策的策略选择、决策信心、决策质量等方面。
来至于计分规则的压力。网球项目特有的计分规则致使网球项目区别于其它隔网持拍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也并不仅仅是时间压力,还有处理关键分的压力,根据国际网联的网球计分规则中从小到大单位是分-局-盘最后到一场比赛的胜负,其中一局比赛的计分方式,无论发球方或者接发球方率先赢得4分并且净胜两分就算赢得一局,一盘中率先赢得6局并且净胜两局为胜,当一盘中双方比方达到6:6时,往往是平局决胜局即抢七来决定胜负。其中一局中的计分方式,让双方运动员在每一局当中都不可避免的就是关键分的争夺,与乒乓球、羽毛球计分方式相比较,无形当中增加的比赛压力,无数的比赛证明赢关键分者赢得比赛,由此可见网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面临分数压力次数更多。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面临的比方压力几乎贯穿于整场比赛中,比赛最后的胜负可能就来至于一两个的关键分的胜负。
比赛中无指导的压力。在竞技网球比赛中教练不允许随意的场外指导,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的一个特点。以任何可听到或看到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交流、建议或各种指示都被认为是指导,除了团体赛队长可以利用局间或盘问进行指导和获准现场指导的赛事外,在其他的任何比赛中,运动员都不能接受指导。这一规则预示着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独立面对一切问题包括任何压力。当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困境,如果不能独立处理这些困境,分差就会被不断拉大,压力也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影响肌肉运动,技术动作变得僵硬,就免不了输掉比赛。所以网球是一种心理要求极强的运动项目。
结论
本质结论。“人”、“网球拍”、“网球”是网球运动的基本要素,网球运动的本质是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通过网球拍对网球的“控制”。
水土界面内外流体运动特征分析 篇10
在实验研究之外,国内外科学者还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孔介质孔隙表面内部流场进行了一些研究。Breugem等[9]对多孔介质表面的紊流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指出多孔介质边界会轻微削弱紊动交换。马坤[10]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的骨架形状对其内部湍流流场的影响。事实上,“主流区”与“孔隙流”,二者是相互影响、作用,共同产生水土冲蚀动力,目前尚无系统的、直接针对此方面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此开展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水沙界面处的泥沙输移机理和水土流失理论。本文基于FLUENT软件,对多孔介质表层及其内部的流场进行了直观的分析,重点分析水土界面内外流体的交换特征。
1 模型建立
基于Pokrajac等人[11]的模型试验,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如图1),其水槽长度为6 m、高度0.5 m,中部安装4层圆形颗粒以形成透水的多孔介质底床。水槽左端为水流入口,水槽右端为斜坡式尾水堰,其堰高可调整以控制水深,并可消减水槽中可能产生的波浪或回流。水深为0.32 m(以水槽底部为基准)。圆形颗粒直径2 cm,颗粒中心距为3 cm,铺设长度1.05 m,圆柱体以立方堆积形式排列,且在上、下游进行阶梯状布置,使水流平缓过渡。
A为水流入口;B为水槽;C为多孔介质试验段(规则排列的圆柱体);D为尾水堰
模型的边界条件:水流入口采用速度入口,指定入口速度为0.03 m/s;尾水堰上方为水流出口,设为压力出口,水槽上方边界采用压力入口,指定入口压力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水流自由表面通过压力法确定,密度参考点定在水槽右上角的空气区域,参考点密度指定为空气密度。各边界条件上的紊动动能和紊动耗散速率由经验公式确定。
本文采用基于压力的非恒定流求解器,标准k-ε双方程紊流模型,VOF方法跟踪流体的自由表面。压力流速耦合求解采用PISO算法,压力插值方式为PRESTO!格式,动能、紊动动能以及紊动耗散速率的离散均采用一阶迎风格式,体积分数的离散采用Geo-Reconstruct格式。
水槽网格划分采用三角形网格,对试验段局部进行网格加密,共划分184 367个网格单元,63 578个节点(局部网格如图2)。计算时间步长为0.001 s,总计算时长为250 s。
2 模拟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模拟结果均在二维直角坐标下表示,坐标原点置于最上层圆柱体顶端,各坐标轴方向规定为:径流方向X(向下游方向为正);床面法向Z(向上为正)。各方向的流速分量分别表示为Vx、Vz。
2.1 多孔介质表层附近的流速分布
图3和图4是多孔介质表层附近两个方向流速分量(Vx、Vz)的流场图,其中(a)为流速分布云图,(b)为流速的垂线分布图,垂线取网格加密区域水平方向两圆柱体圆心连线的中垂线。从图3和图4可见,主流区流态稳定,径向流速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流速等值线大致呈水平分布,而法向流速总体看都很小。
在靠近圆柱体的区域内,流场结构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由于主流和多孔介质内渗流的相互作用,水流出现了局部转向。如图4(b)所示,从距圆柱体顶部竖直距离6 mm处开始,法向流速出现负值,表明此处以下的流速向下偏转,其绝对值逐渐增大,直到圆柱体顶部所在平面以下,方开始减小。而径向流速,Vx=1.0 cm/s等值线在靠近圆柱体处出现了弯曲[图3(a)]。
图4(a)中,在圆柱体顶部的上下游两侧,分别存在法向流速的负值区和正值区,而在两个圆柱体之间略偏上处,有一恒定涡流,法向流速云图显示上游侧为正值区,下游侧为负值区,表明涡流为顺时针方向。这种现象每个圆柱体顶部周期性出现。综合两种现象可知,水流经过圆柱体顶部后,在其偏下游位置发生脱溜,在下一个圆柱体顶部偏上游处靠溜。在水流靠溜处,水流沿着圆柱体分成两支,一支向上汇入主流区,另一支向下进入两圆柱体之间的涡流。
结合图4(a)、(b)可知,上述脱溜和靠溜过程水流的运动形态是不对称的。在图4(a)中,上游脱溜处的蓝色色块颜色较浅,且面积相对较小。而在图4(b)中,z=0处Vz<0。这表明水流脱溜时,水流速度方向略向下,与水平面呈一较小夹角。此后流速方向不断改变,但在两圆心连线的中垂线处,水流方向仍偏下。至靠溜时,水流方向明显向上,速度矢量与水平面夹角较大。因此整个脱溜-靠溜过程水流的运动形态不对称。这种运动形态的不对称可能与圆柱体之间涡流的发展有关。
2.2 多孔介质表层附近的流线
图5是试验段局部流场流线图,图中可见在z=7 mm以下的各条流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弯曲,越靠近圆柱体处弯曲现象越明显;而通过左侧圆柱体顶端的流线在脱溜-靠溜过程中流线呈现出轻微不对称,与上节由速度观察所得的结果相符。
在两个圆柱体之间偏上的位置,有一恒定的涡流,Pokrajac等人[11]通过物理实验,研究了以球体模拟的多孔介质河床上的自由流,提出了多孔介质内外水体交换的一种可能的机理,给出了概念模型。图6是该种模型下某一球冠剖面的流场示意图,显见本文的模拟结果与其一致。模拟的工况,可以认为是对以球体模拟的多孔介质河床,某一球冠剖面的概化与近似,其结果可以为此模型试验的研究提供机理诠释。
2.3 多孔介质内部的流速和紊动强度分布
图7和图8分别为多孔介质内部的流速、紊动强度分布。从图7可见,多孔介质上方主流区内流速较大(大于3.5 cm/s),多孔介质表面附近流速迅速降低。多孔介质内部流速远小于主流区,分布较为均匀,流速值大致分布在0~0.5 cm/s,圆柱体各层之间的流速较大,各列之间的流速相对较小;各层孔隙之间流速差异较小。
从图8可见,主流区的紊动强度远大于多孔介质孔隙内部,这一现象与Pokrajac等人的物理实验结果[11]相吻合。每个圆柱体的正上方和正下方都有一小片区域紊动强度稍大,这可能是因为圆柱体的存在收窄了孔隙,致使此处流态稍显紊乱,流速提高、紊动强度增大。
为分析各层孔隙之间紊动强度差异,在流速取样垂线上各层孔隙紊动强度的平均值,绘制柱状图和折线图(见图9)。具体取法为:z=5~-25 mm为第一层孔隙,z=-25~-55 mm为第二层孔隙,z=-55~-85 mm为第三层孔隙,z=-85~-115mm为第四层孔隙。这样取值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水槽底部边界效应的影响。此外,为便于观察,将第2、第3层孔隙数据点的连线进行反向延长(图中虚线)。从该非线性图线可知,相邻数据差值逐渐减小,即上下相邻两层孔隙之间的紊动强度变化值逐渐减小,说明孔隙内紊动强度随深度的减小幅值是不均匀的。
3 结论
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具有多孔介质底床内部孔隙流和其床面以上自由流的耦合作用,研究了多孔介质表层及其内部的流场运动特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1)由等径圆柱体构成多孔介质,其紧邻表层的孔隙内,水的流速与紊动强度远小于顶层圆柱体以上的切向主流区,这与国外现有研究成果相符。
(2)各层孔隙之间流速差异较小;而其紊动强度随孔隙所在深度的增大而逐层降低,且孔隙内紊动强度随所处位置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趋势是不均匀的,紊动强度的减小幅度是逐层减小的。
(3)主流区水流通过圆柱体顶部时会发生脱溜-靠溜过程。在水流靠溜处,水流沿着圆柱体分成两支,一支向上汇入主流区,实现靠溜,另一支向下进入两圆柱体之间的涡流。整个脱溜-靠溜过程水流的流态不对称。
摘要: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多孔介质底床内部孔隙流和表面自由流共同作用下的流场结构。结果显示,主流区水流通过圆柱体顶部时会发生脱溜-靠溜过程;且该过程中水流的流态不对称;孔隙水流的流速与紊动强度远小于切向主流区;孔隙内紊动强度随孔隙所在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低幅度逐层减小。
关键词:多孔介质,紊动强度,流场结构,FLUENT
参考文献
[1] Nagata,N,Hosoda,T,and Muramoto,Y.Numerical analysis of river channel processes with bank eros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ASCE,2000;126(4):243—252
[2] Xie L,Lei H J,Yu Y,et al.Incipient motion for riverbank sediments with outflow seepage.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ASCE,2009;135(3):228—233
[3] Beavers G S,Joseph D D.Boundary conditions at a naturally permeable wall.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67;30:197—207
[4] Ruff J F,Gelhar L W.Turbulent shear flow in porous boundary.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1972;98:975—991
[5] Jolls K R.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for flow through a dumped bed of spheres.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66;21:1185—1190
[6] Wallace J M,Eckelmann H,Brodkey R S.The wall region in turbulent shear flow.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2;54:39—48
[7] Willmarth,W W,Lu,S S.Structure of the Reynolds stress near the wall.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2;55:65—92
[8] Suga K,Matsumura Y,Ashitaka Y,et al.Effects of wall peomeabitity on turbulence.Internationou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2010;31 :974—984
[9] Breugem,W P,Boersma,B J,Uittenbogaard R E.The influence of wall permeability on turbulent channel flow.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2006;562:35—72
[10] 马坤.多孔介质中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推荐阅读: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09-23
有氧游泳运动08-29
有氧运动锻炼06-01
有氧运动干预09-11
极限有氧运动09-13
慢性有氧运动10-11
群体有氧运动12-07
门球--典型的有氧运动07-22
有氧搏击运动迎面接力评课稿10-02
1型糖尿病与有氧运动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