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大运动能力(精选4篇)
粗大运动能力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2010年以来, 政府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来促进我国学前事业的发展。在感到欣喜的同时, 也不得不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社会、学校和家长只将0~6岁儿童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智力发展的方面, 缺少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去评估和促进其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
故该文将针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测评方案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国内外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研究现状
0~6岁健康儿童粗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1,2,3]。
李静[4]对山东省511名3~10岁男女儿童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3~10岁男女儿童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提高, 各个动作发展的幅度和速率存在差别, 呈波浪式增长;位移动作发展好于物体控制能力的发展, 跑、侧滑步、踢球动作的动作发展情况较好, 击固定球和上手投球动作发展情况相对较差。
吴剑辉[5]利用儿心量表对458例8~12个月婴儿进行运动测验, 测试结果显示, 男女之间粗大运动能力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 可能与母亲的文化程度, 抚养人的文化程度有关;婴儿为早产者粗大运动发育低于出生正常者。
全胜[6]通过对福建福州市730名6~10岁儿童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的研究发现, 位移验测试动作的得分情况好于物体操控动作。儿童的大肌肉群动作的发展得分和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呈波浪式增长发展趋势。
Louise L.Hardy等人[7]采用TGMD-2对425名悉尼学龄前儿童进行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身体位移技能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而在物体控制技能方面男生优于女生, 因此, 在对儿童的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时, 应根据受训对象的不同而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2 几种常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评价方法
2.1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
AIMS是一个通过观察来评估0~18个月龄或从出生到独立行走这段时期婴儿运动发育的工具。该量表共包括58个项目, 分为4个亚单元, 在4个体位下 (俯卧位、仰卧位、坐位及站立位) 对运动进行评估[8]。
2 . 2 贝莉婴儿发展的量表
贝莉婴儿发展的量表 (Bayley) 可用于评估0~42个月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监测其生长发育进程及辨别可能存在的发育迟滞问题, 从而为制定综合干预措[9]。
2.3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PDMS-2由反射 (适用从出生到11个月的小儿) 、姿势、移动、实物操作 (适用于12个月以上的小儿) 、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 6个分测验组成, 并由各分测验的结果产生三种运动能力的总指数, 从而了解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发育情况[10,11,12]。
2.4 Gesell发育量表
GDS的适用年龄是0~42个月, 包含适应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领域, 结果有发育龄和发育商, 也是同时具有定量和定性的评估量表[13]。
2 . 5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 (TGMD) 在评估3~10岁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能力方面填补了空白。2000年进行了修订, 形成了大肌肉群发展测试-第2版 (TGMD-2) 。测验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一次测验, 并收集数据用来制定教学方案[14]。
2 . 6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用于测量脑瘫患儿粗大功能运动改变的测量工具, 属于标准对照发展性量表, 能有效反应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改变, 已是目前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
2 .7 中国3 ~6 岁儿童发展量表
中国3~6岁儿童发展量表 (CDCC) 由智力发展量表和运动发展量表两部分组成, 共有16个项目, 智力发展量表有11项分测验。运动发育量表有5项分测验组成, 包括单脚站立、立定跳远、左跳右跳、蹲蹲站站、快捡小豆[15]。
2 . 8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 ( 幼儿部分)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幼儿部分) 的适用对象为3~6周岁的中国幼儿。测试指标包括身体形态 (形态、身高、体重) 和素质 (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 两类[16]。
3 展望
目前, 国内外有很多有关婴幼儿测评方法可以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但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 由于生活习惯、遗传、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国内教育专家和测评人员在对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
(2) 目前在由国内学者编制的有关婴幼儿的测评量表中, 还没有专门针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评估的量表, 如要对我国0~6岁儿童的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就只能应用现有测量量表中的粗大动作评估分量表, 这就使得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所降低。
(3) 目前, 国际上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瘫患儿及高危儿童方面, 而针对正常儿童的关注较少。
若能编制出一套专门用于评估0~6岁正常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状况的测量量表, 将会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摘要:由于近几年在国内的早期教育实践中过分强调儿童智力的发展, 从而压缩了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空间, 导致我国在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发展缓慢的现象。国内各类早教机构还没有一套相对完整、有效的针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测评方法, 很难为儿童提供科学合理的促进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的训练方案。为此, 该文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评价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找出不足之处,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测评方案
粗大运动能力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7月我科儿童康复室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 均经临床和CT检查确诊。年龄2~5岁,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男13例, 女7例;病程 (47.8±2.1) 个月,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 (GMFM-88) (37.6±18.1) 分。对照组男14例, 女6例;病程 (49.5±3.1) 个月, CMFM-88 (38.6±19.3) 分。2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在院训练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可理解简单的运动指令;经诊断符合痉挛型双瘫脑瘫的症状;患儿双下肢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的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为Ⅰ~Ⅱ级;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MFCS) Ⅱ~Ⅲ级;试验组家属有条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6个月及治疗期间未行神经肉毒素注射。
1.3方法
试验组:每2个月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指导2周, 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对照组:每2个月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2周, 未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
1.3.1 医院康复训练
主要采用当代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根据痉挛型双瘫患儿存在髋关节内收、内旋, 屈膝, 尖足的异常模式, 双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肌张力增高明显, 而腰背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弱等情况, 选择性的采用物理疗法、穴位按摩、针灸及生物电等康复技术, 以物理疗法降低或稳定肌张力, 根据患儿运动处方个体化使运动康复贯穿于游戏和娱乐中, 通过控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 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强调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 同时注重患儿饮食, 睡眠营养状况等指标[5]。每天训练4h左右, 每周5d。
1.3.2 家庭康复
(1) 降低双下肢肌张力:每天洗温水澡, 将患儿平放于床上, 按摩双下肢各关节, 被动持续牵伸双下肢各关节, 双手放在患儿双膝, 轻轻将患儿双大腿外展、外旋, 程度由患儿肌张力大小而定, 循序渐进, 应考虑患儿的耐受力, 否则会造成肌肉拉伤, 然后再做双下肢的屈伸旋转运动, 每天2次, 每次5~10min即可。尖足的患儿最为常见, 也将患儿平躺于床上, 一手控制患儿的小腿部, 让膝部伸直, 一手平推足底, 朝尖足的反方向用力, 使脚掌背屈与小腿成85°~90°夹角, 控制3min, 这样, 紧张的跟腱可得到牵张、拉伸, 然后由内向外活动踝关节, 降低肌张力;或一手控制小腿部, 另一手紧握足跟, 向外牵拉, 保持3min, 再做屈伸、外展运动, 让肌肉放松;也可让患儿站立或蹲位于45°斜坡上, 亦可使紧张的跟腱得到牵张、拉伸, 起到降低小腿三头肌肢张力的作用[6]。 (2) 提高肌力:主动行“搭小桥”、踢小腿、钩足背等运动改善腰背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的肌力。 (3) 做完上述活动之后, 进行正确的坐、爬、站、蹲、跪、行走训练, 不能独站独走的患儿, 家长需加强锻炼的次数, 先练习单腿跪立, 双手控制患儿的髋关节, 让患儿头、躯干、腿三者重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双腿交替跪立, 然后再单腿交替站立, 双腿扶站;或双人配合做下肢的屈伸练习, 一人控制着双脚, 另一人拉着双上臂, 让孩子借着外力起立、蹲下、反复练习, 过程中尽量让患儿自己主动起立, 练习下肢力量。在异常姿势未完全纠正前, 不主张患儿急于练习走步, 在孩子的髋部、膝部均能充分伸展, 全脚掌能平放在地面上的基础上, 家长可以让患儿靠墙站立或扶站, 然后逐步撤去多余的辅助, 让其独站;家长也可站在孩子背后, 让其背部紧贴大人身体, 双手握住孩子上臂近肩处, 使肩部后撤, 挺胸, 家长的腿推动孩子的腿, 慢慢朝前迈, 做跨步练习, 训练一段时间后, 患儿就基本具备行走的条件了。根据患儿的情绪灵活选择时间和场地, 每天2~3次, 每次30min。 (4) 同时把训练活动穿插于日常的进餐、入厕、睡眠等活动中, 严格纠正坐、站、行中的异常姿势[7]。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 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生活活动[8]。
1.4 观察指标
运用GMFM-88于治疗初, 治疗后6个月, 12个月对2组患儿做运动发育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训练6个月及12个月后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损伤是永久性的, 康复是终生的。我省是西南边疆地区, 经济落后。绝大多数家庭无法长期承担患儿康复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负担。家庭康复突显出其优越性, 患儿对家庭环境熟悉, 配合能力强, 无恐惧感, 进步快, 已成为共识, 汤晓岚[9]对60例脑瘫进行家庭康复疗效观察, 分别于康复训练第1个月末, 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评价, 结果第3个月末高于第1个月末, 第6个月末有效率高于第3个月末。林伟青等[10]对98例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 结果后者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运动功能障碍是脑瘫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临床已明确功能训练是康复治疗的核心, 长期强化训练是小儿脑瘫康复的主要原则, 可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11]。本文选取40例痉挛型双瘫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到此型脑瘫诊断比较明确, 上肢障碍比下肢轻, 躯干、下肢的障碍较重, 患儿的语言认知水平较同龄儿无明显差别, 所以家庭康复较易实施。当然, 院内康复是必须的, 家长知识的匮乏及对疾病的误解误导了患儿的治疗是司空见惯的, 单纯的家庭康复是无法进行的, 家庭康复是在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注重细节, 寓教于乐。一般以患儿的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 做一些站立姿势保持, 单块肌肉的肌力提高, 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内容, 是医院康复训练的延续。童光磊[12]等也提出强化训练和家庭训练的重要性。选取的40例患儿家属与医院签订训练合同, 每2个月返回医院行半月的医院康复训练, 其中试验组的家属必须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内容, 且有条件保证患儿的训练时间。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是脑瘫康复评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GMFM用于测量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状况, 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能非常直观的反映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5], 得到儿童康复工作者的共识。通过3.5年的追踪随访得到了证实, 从表2中可看出, 康复训练的效果试验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优于对照组 (P<0.05) , 肯定了家庭康复的成效及重要性, 强化训练的可行性。总之, 医院—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是儿童脑瘫康复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高了训练效果, 缩短了康复周期, 节省了家庭的人力和物力, 增加患儿回归学校、社会的机会。
摘要: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除间断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外, 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间断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训练6个月及12个月后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粗大运动能力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济南市按摩医院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收治的年龄为24~72个月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均符合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且经筛查具有康复价值;无其它基础疾病;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患儿依从性好。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针刺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33.57±12.10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33.13±11.91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针刺组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6个月,具体如下。
1.2.1针刺治疗
头针穴取百会、顶旁1线、智三针、言语一区;体针则背部取筋缩、肾俞,上肢取尺泽、外关、合谷,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①针刺顺序:先体针,再头针,体针按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依次针刺;头针按百会、顶旁1线、智三针、言语一区的顺序依次针刺。②针刺手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法。③留针时间:体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快速出针;头针则留针30min,每15min时行针1次,每根针捻转ls,第2次捻针后全部出针。所取腧穴均要严格消毒,进针时注意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体针诸穴为双穴者,取单穴即可,交替使用;若有囟门闭合不全者,应避开取穴。
1.2.2康复训练治疗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如Bobath法、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经络导平仪治疗等,每次治疗各30min。
1.3观察指标
关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评价,目前各家说法不一,至今尚未有一套科学的、权威性的、国际公认的评价模式[4]。本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88项版本[5]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量化评估,其分为五个功能区(A~E区),共计88个评估项目,总分为264分。为减少误差,所有评估均由同一工作人员完成。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区的GMFM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区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针刺组治疗后各区的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祖国医学倡导的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故鲜有对脑的详细论述。《素问·五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指出了脑与经络的关系。现代临床常用头针治疗与脑相关的运动障碍,说明了脑与运动密切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发育中的脑具有可塑性[6],提示在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教育中应重视脑的可塑性,以促进脑瘫患儿康复。
小儿痉挛型脑瘫主要由于脑损伤导致支配横纹肌的锥体束系统受到影响,造成支配骨骼肌收缩的抑制-兴奋环路失衡,而致牵张反射功能亢进[7],出现肌紧张度过高和肢体痉挛状态,加重患儿残疾程度。因此,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是痉挛型脑瘫治疗的关键。
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主要体现在其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8]。①对大脑皮质的影响: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对骨骼肌的运动有重要作用,针刺可使大脑皮质相应部位产生兴奋灶,使兴奋传至皮层一定范围或与其它中枢建立新的联系,产生相关调整效应。②对上运动神经元的影响: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引起运动系统各肌群的活动范围改变及肌张力增高,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头针可使中枢神经冲动传出,调整相应骨骼和肌肉趋于正常,运动功能自然恢复。针刺百会、顶旁1线对改善患儿四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疗效,尤其对粗大运动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智三针为靳三针取穴法,通过TCD观察[9],其能加快脑瘫患儿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脑供血量,改善颅内血供高阻力状态;言语一区为运动区的下2/5,主要治疗运动性失语、流涎、言语障碍。
体针具有疏经通络、柔筋解痉止痛的作用。通过观察肌电图发现,针刺能使痉挛型脑瘫患儿F波受到明显抑制[10],说明针刺可以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紧张症状。背部的筋缩、肾俞为督脉、膀胱经穴,有舒筋缓急、培元固本、温肾健脑的作用;上肢的尺泽、外关、合谷[11]有活血通络、疏筋利节的作用,主治上肢不遂、拇指内收、四指屈曲不利;下肢的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穴,有通经活络、柔筋解痉之功;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三穴合用,共奏补益先后天之本、行气血、强筋骨之效。
现代康复训练选择Bobath法、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和经络导平仪,可起到镇痛、解痉、增强肌力、调整肌张力、增大关节活动度等作用,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和运动,提高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之掌握日常活动技能,提高社会生存能力。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针刺组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每周治疗5次,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针刺组AE区GMFM-88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配合体针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粗大运动能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8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明确诊断并门诊或住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60例, 均符合2006年8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4]。纳入标准:①确诊的CP年龄在0~6岁;②患儿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影响试验进程或结果;④家长知情并坚持连续治疗一个疗程 (3个月) ;⑤常规治疗项目相同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按摩) 。排除标准:其他影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或骨关节疾病等因素;不能坚持连续治疗一个疗程;严重的心肺疾病及脏器疾病、癫痫、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完成试验者。脱落与剔除标准:受试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选入者;中途退出或出院;未按规定治疗或观察资料不全而影响评估者。
采用随机对照法把患儿分成两组:试验结束后依据脱离与剔除标准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剔除3例、2例。①对照组 (n=27) :男20例, 女7例;年龄6~68个月, 平均 (35.30±15.98) 个月;双瘫19例, 偏瘫5例, 四肢瘫3例。②:观察组 (n=28) :男19例, 女9例;年龄8~62个月, 平均 (31.75±14.06) 个月;双瘫18例, 偏瘫6例, 四肢瘫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分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常规康复训练:
①运动疗法:以Rood疗法和Bobath疗法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 (40分钟/次) ;②作业疗法:训练以改善上肢功能障碍和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为主 (30分钟/次) ;③理疗:降低双下肢肌张力并提高肌力为主 (30分钟/次) ;④按摩:以舒筋通络, 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为主 (30分钟/次) 。所有项目每天一次, 每周5次, 3个月为一个疗程。
1.2.2 家长培训:
①培训大纲:在家庭支持系统框架下设计培训内容。向家长解释什么叫脑瘫、临床上有那些表现、分成几种类型、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关于痉挛型脑瘫的养护、喂养和家庭干预的要点, 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干预。分成互助小组, 根据情绪需求, 把互补类型的家长分到一组, 采取正向引导、注意力转移、任务导向等方法为家长提供情绪干预。②培训方式:a、入院进行宣教;b、个别倾听与讲解;c、励志残障人物事迹介绍;d、开展小组授课;e、小组座谈。③培训时间:确保每位接受家长培训的家长第一个月培训2~3次, 然后每个月各培训一次, 时间共计一个疗程 (3个月) ;④培训管理:由试验设计者具体实施, 助手帮助。
1.3 监督管理
首先家长为患儿实施课下干预要做好记录, 每天记录训练时间以及患儿的配合程度 (要求40~50min/d, 5天/周) , 每月上交一次;其次每月对其随访一次;最后组建Team小组 (由课题组成员组成) 从那里获得信息资源及反馈建议等。
1.4 疗效观察
1.4.1 GMFM-88评价: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包含a、b、c、d、e五大功能区, 共计88项, 每一项都为4级评分, 具体标准:0分:动作还没有出现的迹象;1:动作开始出现—只能完成整个动作的10%以下;2分:部分完成动作—可以完成整个动作的10%~90%;3分:整个动作可以全部完成。总分=每一功能区得分相加。
1.4.2 CP-GMFQ评价:
Cerebral Palsy-Gross Motor Function Questionnaire (CP-GMFQ) 包含14个大项, 每项均包括4个小项 (见附录) , 家长依据图示和文字说明确定患儿是否能够完成此项目, 完成得1分, 不能完成得0分, 然后将各小项目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在此称为GMFQ分, 满分56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GMFM-88和CP--GMFQ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和GMFQ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 两组分别都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5) ;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at=1.87,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t=3.00, P<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a:t=-1.05,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t=2.04, P<0.05。
3 讨论
世界范围内儿童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疾病问题是慢性病和失能, 而脑瘫即为该疾病类型中的一种[5]。对于脑瘫目前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是确切有效的, 需要长期康复, 耗费资源大, 对家庭、社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家庭康复及专业机构康复、特殊教育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模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效、易行的儿童康复方式,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6,7]。脑瘫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又体现在“早、长、全”[8]。可以说一个孩子一旦被确诊为脑瘫, 他的一生都在与康复打交道。
鉴于脑瘫患儿康复过程的漫长性, 以及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有效的让家长参与到这个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之中, 这便是本课题中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纵观国外及台湾学者对发展性障碍幼儿家庭需求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 脑瘫儿童家庭在早期干预中, 最为需要的是“信息需求”、“专业需求”及“精神需求”, 其次是“经济需求”和“服务需求”。将脑瘫的基本知识和训练手技按照家长培训的模式传授给患儿父母, 让家长积极参与, 在脑瘫患儿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化消极为积极, 化被动为主动, 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显著提高康复效果, 真正实现了专业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有效结合, 既能节约康复费用, 又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 粗大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 GMFM和GMFQ评分都较试验前有显著变化, 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系统、科学地实施家长培训, 不断丰富并改变患儿生活的环境因素, 让原本不具备医学背景的家长, 有效地掌握了具有一定特殊理论和技术要求脑瘫方面的知识和简单手法, 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可以随时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功能干预, 家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同时家庭又是患儿最熟悉的环境, 家长是患儿的第一位老师, 与父母在情感上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亲和感, 并且父母在对患儿做训练时, 最易解除患儿各种心理障碍, 可使患儿积极配合其粗大运动功能潜质在一种宽松、游戏、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得到了最大发掘。这种新颖的康复模式增加了家长与患儿相处的时间, 加深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 更加有效地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家长不再仅仅是患儿康复治疗的参与者, 而是参与到了孩子康复目标及干预策略的确定中[10]。
ICF框架下家长作为患儿环境因素的提供者和参与者, 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以往我们把家长的职责片面地认为:为患儿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患儿功能的提高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治疗师, 然而改变环境或任务可以使孩子能够完成一项之前不能完成的活动,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把家庭为中心的理论原则纳入到发展环境治疗的协议中[11], 这足以体现了环境因素对患儿功能改善及发挥的重要性。本试验结果一方面印证了正规、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促进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 另一方面说明, 通过家长培训, 让家长掌握一定有效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患儿进行功能干预的康复方法, 在现有的基础与条件下患儿可以发挥最大功能状态的环境因素被最大优化, 其粗大运动功能得到了更加有效地改善。家长培训结合医院常规康复训练, 这一康复治疗理念与模式更加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Rosenbaum P, Paneth N, Leviton A, et al.A report: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April 2006[J].Dev Med Child Neurol Suppl, 2007, 109:8-14
[2]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
[3]Finger ME, Cieza A, Stoll J, et al.Identification of intervention categories for physical therapy,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a Delphi exercise[J].Phys Ther, 2006, 86 (9) :1203-1220
[4]陈秀洁,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9 (5) :309
[5]Morris C, Kurinczuk JJ, Fitzpatrick R.Child o r family assessed measures of activity 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a structured review.Blackw ell Publishing Lt d, Child Car e[J].Health&Development, 2005, 31 (4) :397-407
[6]Nijhuis BJ, Reinders-Messelink HA, Blcourt AC, et al.Towards integrated paediatric services in the Nether lands:a survey of views and policies on collaboration in the care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7, 33 (5) :593-603
[7]Siebes RC, Wijnroks L, Ketelaar M, et al.Parent participation in paediatric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entres in the Netherlands:a parents'view point Child Care Health Dev[J].Child Care Health Dey, 2007, 33 (2) :196-205
[8]Ramey CT, Ramey S L.Prevention of in tellectual disabilities:early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cognitive development[J].Prev Med, 1998, 27 (2) :224-232
[9]袁焕侠.家庭康复指导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校医, 2010, 24 (7) :507
[10]Bamm EL, Rosenbaum P.Family-centered theory:origins, development, barriers, and supports to implementation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8, 89:1618-1624
【粗大运动能力】推荐阅读:
鼻子毛孔粗大注意事项有哪些06-17
毛孔粗大怎么办?教你如何细致毛孔09-07
运动能力05-31
无氧运动能力06-07
身体运动能力09-21
运动操作能力10-09
运动能力提高08-15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07-28
运动 运动作文07-19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