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运动能力(精选11篇)
无氧运动能力 篇1
茶多糖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20世纪人们在茶叶当中发现了茶多糖并给予它正式的名字,它能清除机体内超氧阴离子并能够对机体内的氧自由基保持平衡的状态。氧自由基是通过机体内经过呼吸过程而不断的产生,机体内所产生的能量伴有氧自由基的产生,同时也产生过氧化氢。茶多糖是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重要工具。随着时间生物学理论被体育领域广泛运用,茶多糖对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并指导体育运动员和广大群众的健身运动。
1 茶多糖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1.1 茶多糖的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呼吸与出汗是反应外界微生物攻击和对机体产生保护性的重要信号。噬菌细胞对于呼吸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受到刺激后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如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导致真核细胞遭到破坏及内皮细胞的损伤,氧自由基对白细胞本身也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伤害。茶多糖不仅可以对关节炎产生抑制,而且能够对肾小球的呼吸做出干扰。茶多糖对于急性呼吸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机体内的渗透性得到改变,肺部的白细胞数量也得到降低。茶多糖主要可以分为三种Fe-SOD、Mn-SOD和Cuzn-SOD,它们分别处于机体内的不同位置,履行着他们的义务,动物体内的茶多糖主要体现在其细胞因子和激素水平。
1.2 茶多糖生理意义
人类机体中有两种类型的茶多糖存在,Cu Zn-SOD和Mn-SOD。它们能够消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和保护有效的保护机体内细胞活性氧具有共同的催化功能,机体内如果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会造成机体细胞的突变,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茶多糖的含量能有效的控制机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研究表明机体内的Mn-SOD的活性能够测定肿瘤的一般特征,在对急性白血病运动员的研究当中发现,机体内的茶多糖的总量降低可能是机体内Mn-SOD的活力减弱导致而成,提示对于SDO总量的检测可以从Mn-SOD的活性当做有力的测试和观察,此对临床医学有着指导性作用。
2 无氧运动下运动员的生物节律
在生物界中,几乎所有的生命体都按照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运行存在着,这种有着周期性规律的现象被称之为生物节律。它是固存在生命机体内的一种规律,根据周期的长短可以以日、月、年区分,以24小时为中心,处于24H左右的被称为近日节律,低于20小时的为超日节律,高于28小时的被称为亚日节律。
2.1 生物节律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机体内所有的生理活动和生化表现都具有生物节律现象的发生,人体内心血管系统中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是生物节律现象的典型。国内研究者对于生物学研究已有数年,合理地把生物节律理论运用在体育运动学、临床医学上。我国在八十年代时,体育领域中时间生物学被广泛的运用,孙学川明确指出在择时康复和择时体育疗法的意义,提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为在择时体育康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另外,在利用生物节律的治疗时,应该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生物规律、树立科学的生物节律观。
国外有学者对于经常旅游者进行了5年的跟踪观察,这些旅游者每次出境旅游都会得一种“时差病”,也就是说在不同时差的地域之间穿梭,会导致这些旅游者的生物节律的紊乱,睡眠紊乱,有的运动员甚至达到了精神抑郁,但是这种运动能力和出现不同区域的数量无关,与穿梭的数量成正比。这提示生物节律的紊乱会使许多的精神病运动员的病情得到恶化。目前,随着时间生物节律的发展深入,时间生物学被广泛的用于医学临床领域,在对于病症诊治和预防等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
2.2 正常情况下的血糖节律
研究表明,在对于人类24小时血糖值的变化观察,凌晨三时,血糖处于低谷,血糖的峰值出现在中午一点或二点附近,这说明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处于近日节律变化。对于动物是否也有同样的昼夜血糖变化规律,我国学者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研究。付雪艳等人在观察运动员昼夜血糖值变化是否存在生物节律研究中得出结论,运动员在晚6时血糖值处于峰值,有研究表明利用格列吡嗪利对Ⅱ型无氧呼吸运动员在不同的时间段治疗,得出结论,早6时血糖值处于谷值,早6时运动员的血糖值最低,晚6时运动员的血糖值最高,并且在早9时和晚9时使用格列吡嗪治疗中得出结论是早晨用药的疗药要高于晚上服用。无氧呼吸运动员血糖昼夜的节律紊乱因运动员处于病态中生物节律的协调受到了破坏。
2.3 无氧呼吸血糖的波动节律
DM运动员原始生物节律发生了改变,昼夜节律性发生了障碍,但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无氧运动员的个体方案中,是依靠运动员所处的血糖波动生物节律特点,专家称这种血糖波动为病理性生物节律。临床专家提出了无氧呼吸治疗的时机,根据生物节律的DM选择药物,调整节奏紊乱引起的运动能力,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下的昼夜节律,同时,指出在无氧运动员的节律性紊乱,如果按照节奏紊乱治疗后,根据人体病态时的生物节律,而不是原始的生物节律,也会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物节律。
2.4 无氧运动对运动员生物节律的影响
无氧运动过程中人体体现效果如下:(1)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2)血糖的波动得到了控制。(3)使脂肪的分解速度加快并对脂类代谢得到改善,有效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机体的肌肉脂蛋白的活性并使甘油三酯血症的状况得高改善,有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保护作用。(4)无氧运动员的体重得到了控制。(5)机体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改善并促进机体的代谢。有效规律的运动有利于改善无氧运动员糖代谢机制:(1)随着运动的改善,机体胰岛素受体数量得到增加结合律提升。(2)运动锻炼使葡萄糖利用率得到增加。(3)葡萄糖转运蛋白4升高使肌肉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得到提升。(4)三羧酸循环中,酶的活性得到了上升。有研究表明没有运动训练的人群与训练有素者相比较,训练有素的胰岛素基础水平比没有经过运动训练的人群要低,对于葡萄糖持续摄入时,胰岛素水平要下降一半。
3 茶多糖对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健康组和安静组两组运动员,健康组运动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重稳定的增高,说明健康运动员的体质良好;由于无氧呼吸模型组喂养的是高脂高糖的饲料,因此体重上要远远高于普通安静组,虽然无氧呼吸运动员体重与健康组一样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健康组运动员,说明无氧呼吸运动员有肥胖的特征。运动干预后,与人的无氧运动员体重下降的趋势稍有不同,可能与本实验无氧呼吸运动员是通过高脂膳食喂养和注射链脲佐菌素胰岛素破坏有关,发病的时间较短,在运动各组中18:00点组实验运动员体重下降较明显,说明18:00点运动对于无氧呼吸实验运动员体重降低有更好的效果。
血糖的浓度在机体内的含量是对无氧运动员最为直接的检测指标,能够准确快速的对运动员病情的了解,在对于无氧运动员预防措施中也有着关键的作用。Ⅱ型无氧呼吸发生的主要病理因胰腺的β细胞功能没有被破坏和骨骼肌所产生的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利用糖的功能不能工作,择时无氧运动能够有效的减少机体内的胰岛素抵抗,使机体内的血糖浓度得到降低。
本研究提示,无氧呼吸安静组和无氧呼吸运动的血糖浓度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运动员血糖水平,说明无氧运动可能对无氧呼吸运动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明显时间顺序为18:00、6:00,择时无氧运动中18:00组运动员的降糖效果最佳。在其受到刺激后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能够达到呼吸的爆发,释放出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如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导致真核细胞遭到破坏及内皮细胞的损伤,氧自由基对白细胞本身也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伤害。茶多糖不仅可以对关节运动产生抑制,而且能够对肾小球的呼吸做出干扰。茶多糖对于急性支气管呼吸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机体内的渗透性得到改变,肺部的白细胞数量也得到降低。
无氧运动过程中,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出现了紊乱,高浓度的血糖会产生氧自由基,以致体内的氧自由基大量的产生,白细胞的含氧量能力下降,使组织常处于缺氧的状态。无氧运动员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导致机体内存在大量的氧自由基,因此加重了对机体内的组织破坏,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无氧运动训练不仅能够提高机体所有的氧化能力,而且能够增加机体抗氧化的能力,因此是机体内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效率得提高。表三中显示健康安静组运动员及运动组运动员的血清茶多糖含量都高于无氧呼吸安静组,这表明无氧呼吸安静组体内的氧自由基无法有效的清除,导致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氧自由基,加重无氧呼吸组运动员病情日益恶化。
4 结语
本研究数据显示,无氧呼吸运动员安静组及运动组茶多糖、MnSOD均低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无氧呼吸运动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都处于下降状态。运动无氧呼吸组与无氧呼吸安静组相比较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运动训练能够增加无氧呼吸运动员的SOD的含量,使机体氧自由基清除的效率加强。但6:00和18:00不论是茶多糖还是Mn-SOD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提示SOD和Mn-SOD的变化可能与时间没有显著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李亚,石君杰,梅诗雪等.仙鹤草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5):88-89.
[2]陈义勇,徐佳,窦祥龙等.茶多糖口服液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129.
[3]段丽梅,孙红梅.不同剂量茶多糖补充对运动大鼠心肌、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8):268.
[4]屈萍,郑伟涛.绿茶提取物对消除无氧性运动疲劳的作用[J].体育学刊.2010(9):41-42.
无氧运动能力 篇2
无氧运动的好处:锻炼肌肉
无氧运动有助于塑造肌肉,事实上如果你塑造了肌肉,是能够变瘦的。也许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吧。其实,我们很容易把“塑造肌肉”理解成“变得结实壮硕”,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氧+无氧 交替运动平衡健康 篇3
一个好的交替健身计划,应该包括无氧运动——柔韧度、重力及阻力训练,并穿插一些有氧运动项目,如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爬楼梯等,及辅有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
初夏时节,芳草依依,气候宜人,正是健身锻炼的大好时光。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健身,成为运动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在健身过程中,将提高心率型的有氧运动与增加力量型的无氧运动交替进行,有利于保持荷尔蒙平衡并提高荷尔蒙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增强骨质,并给软骨、韧带、肌腱组织以支持。
两种健身类型
◆有氧健身
指能够提高并维持心跳在每分钟90次以上的运动,如慢跑、踢足球、打排球、打乒乓球等。有氧健身是增强代谢功能的基础,也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应用氧的能力,并增加肌肉中有氧酶的含量,从而使脂肪消耗增加。
◆无氧健身
指肌肉在「缺氧」状态下进行的高速剧烈运动,包括健身房里的重力训练,如利用哑铃或训练器材进行的力量练习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纯无氧运动的标准是:必须保持心跳数在每分钟90次以下;不然则为有氧健身与无氧健身的结合。训练结果是将肌肉的利用度达到极限,有助于肌肉增长,从而塑造匀称体形。
多样化交替健身
把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融为一体的交替健身,是实现整体健康这一健身目标的合理方式。健身计划中的有氧运动是为了降低胰岛素的含量,而无氧运动则能促进体内雄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故此,交替健身不但有助于健美体形,避免运动受伤,还能帮助机体达到荷尔蒙的平衡状态。
一个好的交替健身计划,应该包括无氧运动——柔韧度、重力及阻力训练,并穿插一些有氧运动项目,如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爬楼梯等,及辅有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
合理制定健身目标
为了制定一个日常的健身计划,美国抗衰老医学协会推荐通过以下测试来了解个体健身前的健康水平(见附表1),并说明制定健身目标。
测试的具体做法是:
◆ 设立一个20厘米高的台阶;
◆ 练习直到可以顺利地用左右脚登上和退下,速度为5秒钟两组上下;
◆ 一共测试3分钟,测试停止30秒后,测脉搏30秒。
无氧运动能力 篇4
一、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 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
1. 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2. 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 这是因为, 短于30秒时ATP—CP在运动间歇中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能量的需求, 故间歇时间一般长于30秒, 60秒或90秒的效果更好。
3. 成组练习后, 组间的联系不能短于3~4分钟, 因为ATP—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剧烈运动后被消耗掉的磷酸原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 3~4分钟可完全恢复。因此, 发展磷酸原系统的训练, 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
(二)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 最大乳酸训练。
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 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 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 以1~2分钟为宜。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 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
2. 乳酸耐受能力。
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因此, 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
二、无氧训练中的营养支持
(一) 能源的补充
从发展无氧能力的训练中可以得知主要为高强度训练。在高强度运动中, 肌肉中储备的磷酸肌酸约在10秒钟后耗竭。补充肌酸可以增加骨骼肌中肌酸含量, 从而提高肌肉快速收缩能力, 提高速度耐力和爆发力。大强度运动所导致的大量乳酸的产生, 可能与没有额外补充CHO条件下糖原储备即开始快速恢复有关, 对此, 可鼓励学生多进餐米饭、面条等主食增加糖的摄入量。
1.6-二磷酸果糖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 使用后首先可刺激并加速糖代谢的反应过程, 比直接氧化葡萄糖或肌糖原提供能量的速度更快;其次, 可为机体提供大量的能源物质, 使肌肉在运动中补充更多的ATP;最后, 比糖氧化步骤减少, 使ATP消耗减少。而活性糖还含有促进有氧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 可避免相应的乳酸堆积。
(二)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补充
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后会引起骨骼肌纤维损伤, 常伴随延迟性肌肉酸痛, 增加运动员蛋白质供给可修复运动引起的骨骼肌纤维微损伤, 运动期间及运动后糖蛋白补充可以通过减轻骨骼肌损伤等效应改善运动能力;少量蛋白质可作为运动的能量物质, 额外补充则帮助增加瘦体重;运动消耗过大时可考虑一些蛋白质及氨基酸的补给, 用于恢复运动性血红蛋白下降效果显著。在膳食中, 应注重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其中, 蛋类、奶类、肉类、鱼类和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 推荐食用瘦牛肉、鱼、虾和兔肉等, 尽量不吃猪肉、猪排、烤鸭和腊肠等, 因为这些食物中油脂含量过高。
多肽可由肠内直接吸收, 效率优于一般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 同时一些多肽还具有抗氧化活性。
(三) 抗氧化物的补充
饭后多久可以做无氧运动 篇5
无氧运动对增加肌肉的耐力和速度方面的提高贡献很大,根据国外权威医学杂志最新研究,其中有氧训练对骨密度增大效果不大,而属于无氧运动的力量训连增加骨密度效果更好,更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2、提高身体免疫力
运动过后,损伤的肌肉的修复和乳酸的代谢消耗脂肪,增大肌肉和脂肪的比率,增加肌肉新陈代谢率,提高身体免疫力。因此相比有氧运动,其“减脂”效果,并不体现在“运动时”,而是体现在“运动后”,达到即使不运动,也在“减肥”的效果。
3、降低了疾病死亡的风险
无氧运动使和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均能提高,有效降低了疾病死亡的风险。日本科学最新研究发现,人的握力提高每10%,疾病风险就会降低30%,相比之下,这方面有氧运动相形见绌。
[饭后多久可以做无氧运动]
★ 饭后为什么会胃痛
★ 介绍信有效期多久
★ 辞职报告多久生效
★ 小班饭后散步教育随笔
★ 小班饭后散步教育随笔
★ 吃饭后打嗝是什么原因要怎么办
★ 十二星座热恋期多久
★ 辞职报告提前多久交
★ 辞职报告需要提前多久
无氧运动能力 篇6
【关键词】有氧;无氧训练;中长跑;作用
一、有氧运动增进身体健康
有氧运动可使人体吸入比平常多几倍的氧气,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使肌体营养物质充足,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免疫力都得到增强。同时大肌肉群持续地做有韵律、有节奏的运动,既锻炼了肌肉,又带动人体的循环系统加强运作,明显改善心脏的营养和脂质代谢,从而增强了体质,有益于身体健康。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
二、中长跑项目训练特点
(1)能量代谢特点,中长跑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能量代谢是有氧代谢、糖酵解和磷酸原(ATP——cp)三种功能系统兼有的混合代谢。代谢类型随项目中距离的增加,逐渐从无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程向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程过渡。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耐力能力作基础,又要具备很高的速度水平,属于高速度的耐力项目。
(2)训练特征,随着中长跑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无氧代谢供能比例相应增加,其训练特征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无氧能力和速度训练受到高度重视,且速度耐力训练已成为中长跑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有氧能力是中长跑运动员的基础,而速度和速度耐力水平是决定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训练中强调在有氧耐力训练后进行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最后进行ATP-CP和糖酵解代谢为主的大强度训练。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一般是在专项训练或大强度训练后,机体内处在一定乳酸堆积的条件下,发展运动员的最大速度,以促进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的提高。
(3)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vo2max)和乳酸元氧阈(LT)是反映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研究认为,是LT的基础,反映了V02max的利用率。V02max与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密切相关Yanaka(田中,1980)对参加奥运会的中长跑运动员最好成绩与V02max和无氧阈(AT)关系进行测定,发现1500米、3000米和5000米的运动成绩与AT的相关系数高于V02maxt。
三、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区别
从体育运动项目的性质来划分,健身有“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有氧训练属于长距离耐久里的确训练,又称“心肺功能训练”。它是通过连续不断和反复多次的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和一定的训练强度,要求完成一定的运动量,使心跳率逐步提高到规定的最高和最低的安全心跳范围内。無氧训练属于短距、快速和缺乏耐久性力的训练,又称“力量训练”。
(1)从能量角度看,有氧功能能力是无氧功能能力的基础,高度的无氧功能应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有氧功能基础上。波波夫的训练指导思想:游泳是一项耐力运动。 有氧训练是无氧训练的基础。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高水平有氧耐力训练后才能过度到进行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无氧耐力训练。在进行有氧的低强度长距离训练时,也可以稳定技术和增强水感,在长距离训练过程中还可以以减少呼吸次数,增加每一个划水周期的打腿次数来增强最大吸氧量及肺活量,因为在短距离的最后阶段能否憋住气也是最后冲刺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2)耐力按运动时的能量供能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以及无氧、有氧的转换区域的“无氧阈”,我们称之为混合耐力。耐力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能力,心血管训练基础须通过全年、长期有氧耐力训练获得。提高中长距离有氧能力的训练最好方法是尽量把强度推向无氧阈的临界或最大吸氧量训练。如果目标是减去体内脂肪和增强肌肉耐力,那么,最有效的训练途径是心肺功能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地进行练习。只要愿意,您可以经常进行心肺功能的锻炼,但请记住:在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必须让肌肉得到交替式地休息(即今天进行上肢力量训练,,那么明天就让上肢肌肉休息一天,而换以下肢或其它部位的力量训练来代替)。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先进行力量训练,第二天再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每周保证三天的运动量,那么,体内的脂肪就会被有效地转化为能量供肌肉进行锻炼, 同时又能增加新陈代谢和增强肌肉耐力。这种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会让人真正拥有既健康又健美的体型
四、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评定
能量代谢系统与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基于中长跑项目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中长跑运动员能量代谢系统的测试与评价,可分为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两个主要内容。而中长跑项目是高速度、高耐力的运动,运动过程当中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结合从而增加速度、耐力。因此有氧、无氧训练提高了运动速度和运动耐力从而提高了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唐豪,顾留馨.中长跑研究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8-102
[2]王宗岳(清)等.体育训练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7-68
[3]张泽正.中国田径训练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55-56
无氧运动能力 篇7
一、排球运动的无氧功能能力训练
(一) 排球运动的现状
排球运动老少皆宜, 它始于19世纪的美国, 1905年传入我国, 带动了“排球热”在我国的兴起。今天它已经成为奥运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 也成为了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一门课外学习课程。但是据调查发现, 目前的排球运动并未能成为人们运动的首选, 而且形势很不乐观。有许多高校大学生不能接受这项运动, 只有少数人选择这门课程, 而且对排球的兴趣很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他们对排球不了解, 不愿意尝试;另一方面, 他们认为排球运动的难度太大, 很多人表示不会打排球, 宁愿去打篮球或者踢足球。
(二) 无氧运动及其供能特点
排球运动是用双手做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动作来组织进攻和防守的球类运动项目之一, 是由多次短促的快速用力运动和长时间低强度的无球运动所组成的一种间歇式运动, 这里的无球运动包括准备状态、中途暂停、换人和死球的情况等等。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是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在进行排球运动时, 由于需要较快的速度和猛烈的爆发力, 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的分解, 这就需要依靠无氧供能。这样的运动会使人体内产生很多乳酸, 导致肌肉十分疲劳和酸痛, 有时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心律失常的情况, 这是由于酵解时产生了大量代谢产物不能经呼吸道排除来, 从而堆积在细胞和血液中造成的。
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高、消耗大, 要想更好地适应平时的高强度训练和强壮身体就需要多进行一些无氧运动。同时, 教练员在进行无氧功能能力训练的时候, 要注意根据排球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 采取适当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机能。
(三) 无氧运动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 无氧运动对提高速度和增加肌肉的耐力很有帮助。无氧运动中的力量训练可以起到增加骨密度的效果, 还能降低将来骨质疏松的风险。做完无氧运动后, 受损肌肉的修复和乳酸的代谢消耗脂肪, 增大了肌肉和脂肪的比率, 增加了肌肉的新陈代谢率, 因此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无氧运动能加快肌肉收缩速度, 增强肌肉力量, 可以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的风险。另外, 相比起有氧运动, 其“减脂”“减肥”效果更加明显。
(四) 训练和提高排球运动无氧供能能力的方法
教练员要想训练和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 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首先, 应当明确供能方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无氧供能能力的训练, 并不是需要特别高的训练强度, 而是要找准训练方法。排球运动员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很多, 比如短程往返跑、蛙跳、俯卧撑、三级跳以及抛球扣球训练等。
其次, 要提高磷酸源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肌酸磷酸和精氨酸磷酸等通常存在于人的肌肉和神经组织中, 所以要多进行一些肌肉训练, 比如侧腹转体、直腿上举、触足卷体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含量, 还能训练运动员的速度和灵敏度。
最后, 要提高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这种供能能力的训练一般采取间歇法, 可以提高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各种进攻和防守技术中乳酸供能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有极强性和强化性之分, 实际就是技术动作负荷强度很高和较高的差别。
二、排球运动员的营养补充
排球运动员能否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一方面在于运动员的体能素质, 另一方面的营养补充也是十分重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也是运动的本钱, 运动员要养成均衡膳食的习惯, 注重各方面营养的补充。合理的营养补充是保持运动员发挥运动技能的重要保证, 也是运动员发挥爆发力、耐力以及体力的身体需要。
(一) 糖的补充
糖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 经人体吸收之后立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以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经研究证实, 补充和摄入适量的糖分, 对运动员的身体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般排球运动需要持续大约二到四个小时, 糖是可以支持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的优质营养元素, 可以提供运动所需的热能, 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供能物质, 中枢神经越兴奋排球运动员的灵敏度就越高。在运动时补糖可以节省体内的葡萄糖, 减少蛋白质的过度消耗, 维持运动能力, 保证发球与防守的奔跑和跳动正常发挥。应当注意的是, 运动员在运动前的1小时可以适当补充糖分, 使中枢神经功能充足, 还能舒缓紧张情绪, 延迟身体疲劳。
(二) 水的补充
对于人来说, 水是仅次于氧气的另一个重要物质, 具有补充生命体和植物微量元素、参与新陈代谢和载体运输的功能。排球运动花费时间长, 运动强度大, 因此相应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也很大, 所以及时地补充水分对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但是运动员在补充水分的时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不能一味盲目地喝水了事。科学喝水、补水要遵循以下原则:1、千万不要口渴的时候才补水。因为感到口渴时, 人体丢失的水分已经达到了身体体重的2%;2、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要补水。运动前2小时最好补水250-500毫升, 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水120-240毫升, 运动后按运动中体重的丢失量补水, 身体体重每下降1千克就需要补水1升左右。
(三) 维生素的补充
维生素又叫维他命, 是人体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排球运动是一项体力活, 需要多种营养的补充, 其中维生素的补充也十分重要。排球运动员要适量吃一些鱼肝油、动物内脏、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 谷物、大豆、鱼类、肉类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也应该适量补充, 另外, 维生素E不仅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还可提高肌肉耐力, 促进蛋白质合成, 并且能够改善肌肉血液供应的营养, 是运动员补充维生素的佳品。
(四) 微量元素的补充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 但是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 对人的生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不平衡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据科学研究, 截止目前, 有钙、碘、锌等18种微量元素被确认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之一, 调节人体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要靠它。排球运动员补充适量的钙元素, 能保证精力旺盛、情绪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 还能提高运动时的判断力。碘是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又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食物中缺乏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 导致精神状态不良, 运动员要食用含碘的食物, 这样有助于消除紧张, 还能帮助提高运动后睡眠质量。锌是人体海马回的重要微量元素, 运动员多吃含锌的食物, 可以帮助提高记忆和灵敏度。
三、结束语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排球运动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 排球教师要加大对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排球运动中去。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 进行适量的无氧运动和适当的营养补充同样重要。如果想提高自身的体能素质,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 首先要对排球运动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第二要不断提高和改进排球运动的训练方法;最后也要加强营养成分的摄入, 从而全面提高排球运动员的素质。
摘要:排球运动员的无氧功能能力训练是肌肉在“缺氧”状态下的高速剧烈运动, 具有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特征, 受训人员一般不能持续太长时间, 而且需要较长的疲劳恢复期, 但是它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排球运动员除了加强无氧功能能力的训练, 还要注重对身体营养的补充, 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排球运动,无氧功能,能力训练,营养补充
参考文献
[1]董娜, 张婷.提高排球运动无氧供能能力的训练及营养补充[J].成功 (教育) , 2008, 01:206-207.
[2]迪力夏提·买买提.论提高排球运动无氧供能能力的训练及营养补充[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4:42-44.
[3]张鹏.浅谈排球运动员无氧工作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1:112-113.
[4]王峰.排球运动员营养补充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 2010, 06:266-267.
[5]郭毓灵.浅谈排球运动的战术训练[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2:106.
[6]范雪, 严政.排球运动中的供能特点与营养补充[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2:18-20+7.
无氧运动能力 篇8
对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征进行研究, 并应用“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规律”的研究成果指导运动训练, 可以取得显著成绩[1]。检测与评价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对于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能力、检测运动训练的效果以及深入探讨无氧代谢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规律和特点均具有重要意义[2]。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 100M、200M、400M项目所需时间差异大, 所以其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方式理应存在差别。目前对不同项目短跑运动员无氧代谢特征方面的研究还未见到。通过研究探讨不同项目短跑运动员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特征, 掌握其基本规律, 对科学指导训练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东北三省男子短跑运动员共26人, 其中100m项目8人, 200m项目11人, 400m项目7人。受试者均为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 平均年龄:18.85±1.49岁, 平均身高:178.81±2.63cm, 平均体重:72.18±3.10kg, 专业训练年限4.42±1.58年。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解目前无氧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 研究了大量国内外能量代谢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请教运动生理、运动训练方面的专家及资深田径教练员, 了解短跑运动的特点及能量代谢的相关问题, 为本文的实验设计和指标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2.3.3 实验法
测试设备:采用瑞典产MONARK 894E无氧功率自行车进行无氧功率测试;血乳酸 (Blood Lactic Acid, Bla) 采用美国产YSI-1500乳酸仪进行测试;心率 (HR) 测试采用芬兰产SU-UNTOt6c Polar心率表。
测试要求:受试者在测试前需进行5-10min一般性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以身体微出汗为准。测试前调好自行车座高、脚踏扣, 让受试者戴好polar心率表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适应自己负荷的准备活动2-3min, 期间要求受试者做2-3次全速冲刺动作, 自行车阻力系数设定为0.083。当心率恢复至100次/min时可开始进行测试, 将自行车负荷设置成自动释放, 即正式测试开始后, 自行车将自动迅速由零阻力加到预定阻力, 要求受试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必须保持本人的最快速度蹬车;用Polar表测定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3min心率;血乳酸取10s无氧功率测试后3min、5min, 30s无氧功率测试后5min、7min, 60s无氧功率测试后7min、9min指尖血或耳血测试。
指标选取:最大功率 (Pmax) 、相对最大功率 (Pmax/Weight) 、最大圈数 (Cmax) 、到达最大圈数的时间 (T-Cmax) 、平均功率 (Pave) 、相对平均功率 (Pave/kg) 、功率下降速率 (Pdrop) 、安静心率 (HR) 、最大心率 (HRmax) 、运动后3min心率 (HR-3min) 、血乳酸值取10s无氧功率测试后3min、5min, 30s无氧功率测试后5min、7min, 60s无氧功率测试后7min、9min。
实验地点:东北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实验室。
2.3.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检验, 显著性水平为P<0.05。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00m、200m、400m短跑主要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时间从10s、20s到40几秒不等, 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基本处于无氧代谢状态。无氧代谢能力 (Anaerobic Capacity, AC) 对于短跑运动员极为重要, 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指标能很好地反映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 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 而运动训练中运用血乳酸指标结合无氧功率测试结果评价无氧代谢能力被公认为是可靠和更为准确的[3]。研究表明, 实验室内测得的Wingate指标与运动场上无氧运动的能力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因此通过实验测试可以全面了解短跑运动员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4]。
3.1 不同项目男子短跑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特点
磷酸原系统是人体极量运动条件下的直接能量来源, 不消耗氧气, 不产生乳酸, 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物质基础, 但只能维持约6-8s左右。所以, 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对短跑等爆发性项目尤为重要。测定磷酸原代谢能力, 一般是通过10-15s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来完成。基本评价标准是:无氧功率输出越高, 血乳酸上升越少, 其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5]。
注:10s、30s、60s测试中:100m运动员与200m运动员比较, ap<0.05、b P<0.01;100m运动员与400m运动员比较, cp<0.05、d P<0.01;200m运动员与400m运动员比较, ep<0.05、f P<0.01。
注:10s、30s、60s测试中:100m运动员与200m运动员比较, ap<0.05、b P<0.01;100m运动员与400m运动员比较, cp<0.05、d P<0.01;200m运动员与400m运动员比较, ep<0.05、f P<0.01。
表2显示:10s无氧功率测试中, 100m运动员Pmax 1093.71±115.44W高于200m运动员Pmax 1014.21±134.01W, 且两者均显著高于400m运动员Pmax928.33±124.91W (P﹤0.05) ;100m运动员Cmax168.64±11.84 rpm高于200m运动员的162.33±14.69 rpm但无统计学意义, 却非常显著高于400m运动员的151.43±12.37 rpm (P﹤0.01) 。这说明100m、200m、400m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快速启动能力依次减弱, 即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100m运动员强于200m运动员, 200m运动员强于400m运动员。100m运动员的Pave764.12±42.59W高于200m运动员的757.44±51.17W但无统计学意义, 却显著高于400m运动员的689.31±49.61W (P﹤0.05) 。
以上数据均说明:100m运动员的磷酸原供能能力无论是Pmax的输出能力还是维持Pmax的能力均高于200m运动员和400m运动员, 且100m、200m、400m运动员呈依次递减趋势。100m运动员Pdrop 26.74±4.01 w·s-1低于200m运动员的27.87±6.45 w·s-1和400m运动员的29.78±5.65 w·s-1, 且与400m运动员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表明100m运动员在10s无氧功率测试中表现出更为稳定的功率输出能力, 这可能与测试时间更接近于100m项目运动时间有关。
表3可见:从不同项目短跑运动员10s无氧功率测试后的血乳酸值看, 100m运动员低于200m运动员、200m运动员低于400m运动员。这与磷酸原代谢评价标准“无氧输出功率越高, 血乳酸上升越少, 磷酸原代谢能力越强”一致[5]。100m运动员HRmax大于200m和400m运动员且与400m运动员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200m运动员HR-3min显著低于400m运动员 (P﹤0.05) , 这可能提示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越强, 极量运动中心肺功能调动越快、恢复也越快。
3.2 不同项目男子短跑运动员糖酵解系统代谢能力特点
当运动时间大于10s以上且强度很大时, 磷酸原系统已不能满足运动的能量需求, 此时运动中所需能量主要依靠糖酵解提供。若以最大输出功率做功, 人体依靠糖酵解系统供能支持时间为33s左右, 不需要氧气, 产生乳酸。糖酵解代谢能力的测定一般通过30~90 s的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来完成, 而做功的功率越大, 运动后血乳酸增值越大, 表明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越强[6]。
表2可见:在30s无氧功率测试中, 200m运动员Pmax1208.12±102.02W高于100m运动员的1174.33±144.30W和400m运动员的930.31±98.43W, 且与400m运动员呈非常显著差异 (P﹤0.01) ;Pmax/kg指标显示出和Pmax趋势一致的结果;而运动后5min Bla 400m运动员8.67±1.32 m mol·L-1高于200m运动员的7.94±2.01 m mol·L-1和100m运动员的7.49±1.94 m mol·L-1, 且与100m运动员呈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说明400m运动员较之于200m和100m运动员表现出更为优秀的糖酵解代谢能力, 而200m运动员的Pmax等无氧功率测试指标高于400m运动员, 这可能与30s更接近于200m项目的运动时间有关。
在30s无氧功率测试中100m运动员的Pdrop42.51±7.21w·s-1高于200m运动员38.54±4.56 w·s-1和400m运动员的36.12±8.27 w·s-1, 且与400m运动员呈显著性差异 (P﹤0.05) 。60s无氧功率测试中, 100m运动员Pdrop 51.28±4.56w·s-1与400m运动员Pdrop39.41±6.32 w·s-1呈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200m运动员Pdrop47.55±5.32 w·s-1与400m运动员Pdrop39.41±6.32 w·s-1呈显著差异。这说明100m运动员在超过10s以上的大强度持续运动及糖酵解代谢能力明显低于200m和400m运动员, 即200m和400m运动员表现出更好的速度耐力。
表3可见:100m运动员在60s无氧功率测试后7min Bla值9.55±2.56 m mol·L-1, 200m运动员9.75±2.06 m mol·L-1, 400m运动员10.48±0.45 m mol·L-1, 100m运动员与400m运动员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P﹤0.05) ;9min Bla值同样呈现100m运动员与400m运动员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P﹤0.05) 的结果。同样表明400m运动的糖酵解代谢能力>200m运动员>100m运动员。
3.3 不同项目男子短跑运动员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特点
表2可见:30s无氧功率测试中200m运动员Pave763.68±49.12 W大于100m运动员Pave757.55±52.31 W和400m运动员Pave645.42±62.01W;200m运动员的Pmax1208.12±102.02W大于100m运动员Pmax1174.33±144.30W和400m运动员Pmax930.31±98.43W。60s无氧功率测试中200m运动员Pave687.92±49.15W大于100m运动员的673.05±54.22W和400m运动员的652.97±45.65W;以及Pave/kg显示和Pave一样的趋势。
这是否说明200m运动员的混合无氧供能能力大于100m运动员和400m运动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4 结论与建议
1.不同项目短跑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存在差别, 100m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最强, 其次为200m、400m运动员。这与其项目特点一致, 说明100m运动员需要强大的磷酸原代谢能力, 而200m运动员则同时需要更好的乳酸能供能能力, 400m运动员则主要是依靠乳酸能代谢提供能量。这提示在运动训练中应更加注重不同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有针对性进行选材及训练。
2.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后血乳酸值得出:10s无氧功率测试中100m、200m、400m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差异不明显, 而30s、60s测试后血乳酸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10s无氧功率测试适合对磷酸原系统代谢能力的评定, 30s、60s无氧功率测试更适合对乳酸能系统代谢能力的评价。
3.评价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除应注重其项目时间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外, 结合运动后血乳酸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将更为客观、实际。
4. 运动中最大心率及运动后恢复心率对评价如100m等要求爆发性较高的项目无氧代谢能力是否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以26名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MONARK 894E无氧功率自行车分别进行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 并对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和安静状态、运动中、运动后心率进行测定分析。旨在研究100m、200m、400m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磷酸原、糖酵解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科学进行运动监控提供服务。研究结果显示:100m、200m、400m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具有显著的项目特征;100m运动员的磷酸原代谢能力最强, 200m和400m运动员次之;400m运动员的糖酵乳酸能供能能力强于200m运动员, 200m运动员强于100m运动员;100m、200m、400m运动员各自在接近于自己项目所需时间的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中均表现出显著的专项特点。
关键词:男子,短跑运动员,不同项目,无氧代谢,特征
参考文献
[1]林静.不同项目类型运动员上下肢无氧功率测定及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1, 6 (4) :1-3.
[2]王键, 洪峰.无氧能力间接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 1999, 35 (6) :11-14.
[3]王步标, 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13.
[4]吴昊, 冯美云.Wingate测试法的代谢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1997, 20 (1) :30-37.
[5]孙红梅, 张茂林, 崔树和.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8, 28 (8) :34-49.
[6]赵光圣, 高炳宏, 郭玉成等.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26 (3) :46-49.
[7]房冬梅, 冯美云.女子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和体成分的初步研究[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 11 (33) :63-67.
[8]秦学林等.不同专项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5) :44-45.
[9]张香花, 代宝珍.无氧代谢能力与500m皮艇运动成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 35 (3) :90-91.
消除无氧运动的推拿手法 篇9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其实是酵解时产生大量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不能通过呼吸排除。
1.1、机械损伤学说
早在1902年,Hough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了“组织撕裂”假说,他认为运动后发生的肌肉酸痛可能是由于肌肉和/或结缔组织撕裂所致。机械损伤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周围结缔组织的损伤,以及肌纤维的机械损伤。Hough认为未受训练的肌肉参加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损伤,疼痛是由肌肉内结构的损伤引起,包括肌纤维损伤和结缔组织的损伤。
1.2、肌肉痉挛学说
Devries基于肌肉酸痛时EMG显著增加,提出“局部缺血一痉挛”假说,认为运动引起参与工作的肌肉局部缺血,缺血引起疼痛,疼痛导致肌纤维痉挛,而肌纤维的痉挛进一步加剧了局部缺血,形成恶性循环。Devrie S等指出,肌肉疼痛激发了1个正反馈的环路:缺血引起肌肉收缩,进而产生痉挛,引起某些致痛物质(如P物质等)产生,进一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的强直痉挛,从而致使更多的致痛物质产生,使局部疼痛加重。
1.3、乳酸
对于人的身体来说,乳酸是疲劳物质之一,是身体在保持体温和肌体运动而产生热量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我们身体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糖分。血液按照需要把葡萄糖送至各个器官燃烧,产生热量。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水、二氧化碳和丙酮酸,丙酮酸和氢结合后生成乳酸。如果身体的能量代谢能正常进行,不会产生堆积,将被血液带至肝脏,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热量,疲劳就消除了。堆积乳酸的肌肉会发生收缩,从而挤压血管,使得血流不畅,结果造成肌肉酸痛、发冷、头痛、头重感等。
2、推拿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2.1、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推拿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的促进肌肉的收缩,促进血液、淋巴的体液循环。使肌肉额外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也可以加快乳酸等有害物质的排除或吸收,可以改善肌肉的活性,比如肌肉的弹力、张力和耐受能力,充满活性的肌肉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消除肌肉疲劳,能够延长肌肉做工时间。
2.2、解除肌肉的痉挛
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保护机制,但持续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其间的神经、血管而形成疼痛。推拿解除肌肉痉挛的机制有三种;一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是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降低致痛物质含量;二是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刺激,使局部的痛阈增高,来降低疼痛;三是使用一般按摩手法解除痉挛和肌肉紧张,如拔伸、屈伸、弹拨等。
2.3、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推拿对损伤组织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在临床上对肌肉、肌腱、韧带等部分断裂者采用了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理筋,将断裂的组织理顺复位,一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二是可以促进短程免得修复复合。实验证明,家兔被切断跟腱缝合后约两周的时间里给以适当的按摩手法,能够明显的促进断裂层面的复合,其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接近正常值,结构强度也提高了。
2.4、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推拿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过加快静脉血和淋巴液向心性回流,减轻局部胀痛,可以有效的降低组织之间的压力,消除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降低疼痛感,并且有利于水肿和血肿的吸收消散。
2.5、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在中枢作用方面,有人以较强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谷和足三里穴,发现脑电图中α波增强,说明强刺激经穴推拿引起大脑皮层抑制,因而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以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状态;而在颈项部施用节律性轻柔手法也使受试者脑电图的α波增强,达到与经穴强刺激同样的效应。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时,常常在推拿过程中入睡;而嗜睡者在推拿后却神清目明、精力充沛,说明推拿对中枢神经系统既可产生抑制,又可使之兴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6、在内脏植物神经的影响
人们发现在颈项部采用轻柔手法推拿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管舒张,脑血流量显著增加;用肌电图测定颈椎病患者颈部两侧肌肉的放电情况,则发现推拿后,患者紧张性肌电活动消失或明显减少,这也可能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实现的。按压缺盆穴处的交感神经星状结,能使瞳孔扩大,血管舒张,同侧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而按压下腹部和捏拿大腿内侧,则可引起膀胱收缩、加速排尿与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和尿素氮等的排出。
2.7、对呼吸系统的的影响
推拿对呼吸系统的调整和增强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合适的推拿可以增加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泡的通气量。对胸部实施振法和拍法可以增加肺的末端潮气量。按揉缺盆、中府、云门、肺腧,擦膻中等穴位可以增加肺活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8、推拿手法促进乳酸分解
通过对无氧运动生理学机制分析,乳酸的堆积应该是造成无氧运动过后,感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加快乳酸的分解是消除疲乏无力、肌肉酸痛主要手段,而利用物理手段引导,疏通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是消除乳酸推挤的最直接有效办法。
3、推拿手法的运用
3.1、理论意义
在四大类推拿手法中放松类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化瘀、消除肿胀的作用,温通内手法则具有温通经络从理论上来说最为合适。放松类手法常用的有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揉法、缠法、拿法、拨法、搓法、击发、弹法、踩跷法、牵引法。温通类手法常用的有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捋法、点法、捏法、捻法、掐法、振法、拍法、扫散法、推桥法、鸣天鼓、刮法。
推拿的作用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推拿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刺激穴位的特殊性和推拿部位;三是机体的功能状态。在认识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情况下,按照手法的性质和量,结合治疗的部位和穴位,可以将推拿治疗分为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种基本治疗方法。更具运动后出现的现象以及各手法的性质我个人认为“通法”、“和法”、“散法”能对消除运动后的疲劳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通法”、“和法”、“散法”与放松类手法和温通类手法有一定的重合部分,主要以推、揉、拿、按、拍、搓、捋等,所以我选取重合部分的手法来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感。
3.2、实际操作
根据推拿手法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后先以掌推法开始,以掌着利于需要不为腕关节略伸,使掌部做单方向直线推动,每个部位3-5次,时间大约3-5分钟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螺纹面等部位为着力点,定于体表需要的部位,发力比带动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缓和的旋转动作,每个部位6-10次,揉法大约5-8分钟,当患者全身放松的时候在进行下一步。
拿,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者拿捏皮肤,该手法刺激较强作用时间不宜太长,每个部位3-5次,时间大约1-3分钟,接下来以一指禅推法加大刺激,一指禅推法这里选择一指禅螺纹面推法,主要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与需要部位通过小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使产生的力通过拇指螺纹面传递到需要的部位,使用该手法时要注意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频率快一般120-160次每分,慢移是指拇指在皮肤上移动速度要慢,不要出现滑动的现象,由于刺激强所以作用时间短。一般1-2次就可以。
以拍法使刺激程度达到最大,拍法是以虚掌拍打体表,要求五指并拢,手掌关节微曲,掌心空出来,腕关节要放松,以小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关节后落;腕关节先抬起,指关节后抬起。拍打次数时间以皮肤轻度充血泛红即可。按法,以手掌着力于需要部位,逐渐用力下压,虽然刺激强但是相对来说比较舒适,如需要可以与揉法相结合,成为按揉,每个需要部位以按一次揉3-5次为宜。
以搓法进入推拿尾声,以双手夹住肢体双手着力快速做交替或往返动作,双手用力要均匀快搓慢移,尽量将肢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过2-3次。最后以捋法和摩法结束,捋法以手指或手掌着力与需要部位沿着腱鞘,条索,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每个部位2-3次,摩法用手掌在需要部位做环形有节律的轻抚动作,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慢不宜急。
4、结论
在运动结束后先以走动放松为主,使心率和体温慢慢降下来,在用按摩手法进行物理放松,使用推拿手法放松时应该积极配合,让身体处于最佳放松状态,推拿结束后不应该立即起身,而是静静平躺一小会,推拿后需要有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睡眠才能使身体尽快恢复到训练或运动前的状态。推拿只是辅助性放松方式,放松主要还是以自身积极放松为主。
参考文献
[1]王之虹,于天源.推拿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王建芳.运动对血清酶和肌红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8,7(l).
[3]肖明珠,郭庆芳.动物运动性疲劳方法学研究之———不同刺激方法对大鼠跑台运动疲劳及恢复期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27(4).
无氧运动能力 篇10
关键词:体成分,上肢无氧功率,女子拳击运动员,监控作用
身体成分是个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有许多研究显示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一些研究人员在对各种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中发现,其身体成分比例都有一定的特征[1,2]。对其体成分和上肢无氧功率的测试,分析体成分与无氧能力的变化情况及它们的相关性,能在运动训练中提供科学的训练安排。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湖北女子拳击队的1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48 kg级1人,51 kg级2人,54 kg级1人,57 kg级1人,60 kg级1人,64 kg级2人,69 kg级1人,+81 kg级1人,所有运动员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对10名运动员进行长时间的运动监控,在连续的5个星期三早晨,进行体成分测试和上肢无氧功率测试。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P<0.05,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当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体成分测试 采用D X - 2 0 0体成分测 试仪 , 上肢无氧 功测试采 用Wingate D4773L上肢无氧功率自行车。
1.2.1体成分的测试
体成分测试采用DX-200体成分测试仪,其工作原理:它利用身体导电的部分和绝缘的部分的阻抗不同,结合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补偿系数来计算身体内各种成分的重量和比例。并精确的测出体重、体制百分比、瘦体重等数值,为科研提供科学的数据。
测量要求:测试前受试者手掌和足底干燥,测试过程保持安静,按计算指示进行。
1.2.2上肢无氧功的测试
上肢无氧功的测试采用Wingate D4773L上肢无氧功率自行车,其工作原理:通过高度可调的阻力头和长短可调的曲柄对不同身高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进行上肢无氧功率测试,内置专业的Wingate测试系统,以电磁阻力的方式在30 s内对运动员的上肢无氧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其用途是能精确的测出最大功率、平均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及疲劳下降率等数据。
测试要求:测试前受试者做好充分准备活动,测试前调整好测试仪及体位。在测试中让旁观者不断给予鼓励和时间提示,以坚持完成测试,记录结果。结束后进行下肢的恢复。
注:* P<0.05,** P<0.01
注:* P<0.05,** P<0.01。
2结果
2 . 1 1 0名运动员5周体成份各项指标的测试平均结果变化情况
10名运动员的体重在测试前后整体下降其P<0.05;其体脂百分比显持续下降;其瘦体重在第四次测试中有所下降外,其测试前后的值是上升的。见表2。
2 . 2 1 0名运动员5周体上肢无氧功各项指标的测试平均结果变化情况
10名运动员的最大功率整体提高了一个阶段,尤其在前三次的测试中发现其值持续上升。平均最大功率与最大功率类似,同样测得其值整体提高了一个阶段,前三次的测试也显示持续上升的趋势。见表3。
3讨论与分析
3 . 1对体成分的整体分析
人体由骨骼、肌肉、脂肪、体液等组织及内脏器官组成,人体的体质量也就是这些组织重量的总和,通过体成分测试的结果可以反映出人体的体质量[3]。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形式对运动员体成分的要求也不同。随着现在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像拳击这种对抗性很强,且分级别的比赛,具有肌肉发达、等长瘦体重大和等长负荷脂肪量较大的特征,对体成分的比例要求更为严格。在运动训练监控中提供科学训练方法也是相当重要关键的。
3.1.1瘦体重的变化情况分析
瘦体重亦称“去脂体重”(fat-free body),是除去脂肪的那部分,而且肌肉重占瘦体重的大部分。一定量的运动能提高机体的瘦体重。柏友萍等人研究发现长期训练提高手球运动机体的瘦体重。瘦体重的多少也是客观的反应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能力。张亚平等人研究发现健美运动员成绩越好则瘦体重越重。因此通过瘦体重的多少可以客观的反应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能力,并给教练员提供科学的训练计划。
3.1.2体脂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分析
体脂百分比是将脂肪含量用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在运动训练中有效地体脂含量对运动训练很有帮助,尤其像拳击这种分级别的项目,对体脂百分比的要求更为重要。孙茹等人研究发现男子速滑运动员体脂含量较普通人的体脂百分比水平低31.75%。Katsunori Fujii[4]等人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体脂百分比的线性规划对BMI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体脂百分比随年龄的变化在变化。刘晶等人分析运动锻炼对体成分的影响中得出体育锻炼能降低机体的体脂百分比。因此对体脂百分比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3.1.3体重的变化情况分析
拳击运动是分级别的项目,因此对体重的控制尤为重要,尤其在比赛前若体重不符合标准将对比赛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丁华对女子拳击运动员在赛前进行降体重调查,得出赛前两周在降体重和非降体重运动员之间与获奖情况呈负相关(r=-0.74127)。发现运动员赛前降体重对运动成绩是有直接影响的。降体重多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远远低于降体重少的及没降体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Arvydas Stasiulis[5]等人对年轻女性进行2个月的有氧自行车训练(每周三次),结果能很明显的得出受试者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均下降。
3 . 2上肢无氧功率分析
无氧功率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6]。拳击项目有别于散打、摔跤运动项目,它是以上肢无氧运动为主要进攻的一项对抗性运动,因此上肢的无氧功则是反映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客观指标,作者测得受试者上肢无氧功包括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最大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及疲劳下降率等相关指标,分析最大功率、平均最大功率的变化情况,以此分析上肢无氧功的变化情况,并给教练员提供科学的数据,让教练员了解运动员的上肢无氧功的情况,并挖掘运动员的潜能。
3.2.1最大功率的分析
最大功率是间接的反应运动员的爆发力的一项指标,即运动员在比赛中给予对手一记重拳的功率, 它是通过运动员的上肢无氧运动来体现的, 因此对拳击运动员的上肢最大功率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能让教练 员很清楚 了解运动 员上肢在 比赛中的 最大爆发力,能给予对手的攻击带来对大的威胁,给教练员在之后的训练安排上更加科学,其值越大越好。经过一段时间科学的监控, 从最大功 率变化曲 线图不难 发现测试 前后的最 大功率明 显上升,反应了在运动中加强对运动员上肢无氧运动的监控,从而提高运动员 的攻击力度。卢洪等人探究女子拳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评定中得出优秀的成绩离不开上肢无氧运动能力, 通过最大功率来监控。马毅[7]等人对不同水平女子拳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进行研究, 得出高水 平运动员 的最大功 率指标明 显优于低水平运动员,说明高水平运动员经过系统专业训练后,其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明显优于低水平组。因此对运动的上肢无氧运动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3.2.2平均最大功率的分析
平均最大功率反应的是运动员在持续爆发时的平均状态的指标,即运动员在大强度长时间的比赛对抗中的持续爆发的力度,能客观的反映出运动员的对抗水平,其值也极其重要,因此其值越大也是越好的。从平均最大功率的变化曲线图可以很明显看出运动员的平均最大功率整体是上升的,说明通过运动监控,加强上肢无氧运动的训练也提高了运动员的平均最大功率,从而提高了技战术水平。Mark S Kovacs[8]等人未对竞技网球运动员进行运动监控一段时间,使得其力量等各项指标均下降,说明运动监控的重要性。这与作者的研究成果大致相一致。
3 . 3体成分与上肢无氧功之间的关系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通用的,它是以相对身高的体重,来衡量体重是否超重的常用指标。BMI=体重(kg)/身高2(m2)[9]。研究体成分与上肢无氧功的变化,探究体成分与上肢无氧功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一方面给教练提供更科学的数据;另一方面在更多的运动项目中提供很简便的参考资料。
3.3.1体成分与最大功率之间的关系
采用spss软件分析体成分各项指标与最大功率之间的线性规划及相关性,得出瘦体重的r=0.803,Y=43.244+0.803X。反映出瘦体重与最大功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瘦体重与最大功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得体脂百分比的r=-0.887,P=0.045(P<0.05),Y=0.298+(-0.887X)。反映出体脂百分比与最大功率之间同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体脂百分比与最大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得出体重的r=-0.225,Y=63.192+(-0.225X)。反映体重与最大功率之间的相关性没有体脂百分比和瘦体重与最大功率之间的相关性高,且也是体重与最大功率之间显负相关性。
3.3.2体成分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spss软件计算分析体成分各项指标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的线性规划及相关性,得出瘦体重的r=0.644,Y=43.663+0.644X。反映出瘦体重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特别高。得出体脂百分比r=-0.878,Y=0.303+(-0.878X)。反映出体脂百分比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体脂百分比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显负相关。得出体重r=-0.427,Y=64.342+(-0.427X)。得出体重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也是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较瘦体重和体脂百分比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的相关性低,同体脂百分比一样,体重与平均最大功率之间显负相关性。
4结语
无氧运动能力 篇11
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是由众多因素所构成的。针对曲棍球项目的特性,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是提高体能储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比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为例:四川女曲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由一支弱旅变为强兵,最终在2013年辽宁全运会上夺取银牌,成为四川军团集体球类项目中成绩最好的一支队伍。四川女曲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女曲注重强化队伍的体能训练,特别是强化运动员在无氧代谢供能状况下的连续跑动能力,使四川队的队员在跑动能力方面比其他队伍的队员更具有优势,真正做到了进攻以少打多,防守以多防少,在局部战中充分占得了人员上的优势,从而弥补了我省与其他强队在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曲棍球运动员无氧耐力的训练对于整个球队的发展至关重要。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对象
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参考有关曲棍球运动的相关书籍及论文,尤其是国内外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的相关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
1.2.2 观察测量:
观察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队20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并进行指标的测量。
1.2.3 专家访谈法:
对国内曲棍球运动队的教练,随队医生和相关专家进行有关问题的咨询和访谈。
2 对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情况的分析:
2013年辽宁全运会,四川女曲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取得了非常优异的运动成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此阶段女曲队员与此前几次冲击全运会未果的队员相比,技战术能力和综合身体素质水平都不相上下,甚至在有些方面还稍逊于以往的队员。当辽宁人黄永生入主四川女曲后,四川女曲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练不但严抓基本技战术能力的训练,同时狠抓队伍的体能训练,特别是无氧耐力训练,才使得队伍在整体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创造了2013年以后的一系列优异成绩。
3 关于无氧耐力训练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3.1 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依据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每一个动作和思维意识都是由大脑发出指令的,而大脑又要求提供一定的氧气以维持其正常的工作环境。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无氧状况下完成从预判、决断到实施行动这一工作顺序的,其所做出的各种预判、决策及各种技、战术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结果。因此,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代谢能力,特别是要有良好的无氧代谢能力。如果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差,在激烈的比赛中就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从而造成大脑缺氧,那么大脑就不能正常工作,发出的指令也就会出现迟缓,由此必然会导致运动员的思维反应出现迟钝甚至抑制的现象,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也就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更谈不上会有敏捷的临场应变。因此,竞技体育比赛,特别是对抗性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无氧代谢能力。
3.2 无氧耐力训练应结合本项目特点和规律
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项目和规则特点不同,对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要求也不同,因此教练员在安排无氧耐力训练时应结合项目特点,注重科学化训练。
在很多运动项目中,一些教练员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运动员的天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种“成功”的背后,往往缺乏科学指导,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许多极具潜力的运动员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训练而不能成材,一些已达到高水平的选手因训练的不当而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因此,训练计划的安排必须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对无氧耐力训练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3.3 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几种方法:
3.3.1. 运球往返方法:
在5米、10米、15米、20米各点上分别放置标志物,运动员从起点处以最快速度带球出发,见标志物就折回。此项训练既练习了运动员的控球能力,又锻炼了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能力。关注点:前进速度;身体姿态;球棍对球的控制;球与身体的距离;转弯时身体、球棍、球三者的协调;视野。
3.3.2 运球+冲刺方法:
标志物摆放同上,但两人一组,且起点处放4个球。第一个人从起点快速运球出发,至5米标志物处将球放下,冲刺回到起点处;在起点处拿第二个球快速运球至10米标志物处,再冲回,以此类推直至做完最后一个标志物;第二个人重复第一个人的动作,只是变为先冲刺再运球回起点处。此方法更贴近于比赛中的攻防转换。特别强调:注意速度;运球时的视野;转换时的衔接速度。
3.3.3两人攻防转换训练方法:
两人一组,一人进攻一人消极跟防,听到教练员哨声,两人交换。此方法不光练习了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同时也使运动员的控球技术和防守步伐得到了锻炼。特别强调:注意速度;距离;重心;变向过程中对球的控制(攻);球的位置和线路(攻);变向后的起速衔接(攻);身体、球棍、球三者的协调(攻);退防时的肩部对位(防);步伐灵活性(防)。
3.3.4 多人攻防转换训练方法:
在半场内将场地一分为二,将运动员分为人数均等的ABC三组,A、B两组分别站在中线处,C在A半场内作防守(A攻C防),A进攻后马上跑到B的半场进行防守(B攻A防),C跑回中线等待进攻(C攻B防),循环进行。此练习可强化运动员攻防转换意识和能力;锻炼运动员进攻和防守的配合意识和能力,锻炼运动员无氧耐力。特别强调:注意合理性;转换速度和意识;攻、防配合意识和位置;协防保护意识和能力。
3.3.5 各种间歇跑方法:
可采用距离在320米以内各种距离的间歇跑,间歇时间可根据队员实际状况和不同训练要求,采用1:1、1:2、1:3等不同的间歇时间。目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肺功能,以适应高强度比赛的需求。
4 结论
无氧耐力训练是构成身体训练众多元素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分析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无氧耐力在曲棍球比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运动员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曲棍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只要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无氧耐力在曲棍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无氧耐力训练作为一项战略性的训练任务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充分了解和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就一定能够使队伍的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为四川曲棍球运动早日称雄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研究和总结后发现,强化曲棍球运动员的无氧耐力素质,是快速提高队伍整体实力,提升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无氧耐力训练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项特点,训练项目的设定一定要尽可能的围绕本专项比赛的要求来制定,在突出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实战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四川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
参考文献
[1]陈颖.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无氧耐力实验研究[M].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2007:56-57.
[2]宋岩.从生化角度浅议曲棍球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199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