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周围病变(精选7篇)
壶腹周围病变 篇1
壶腹周围区是指Vater壶腹周围2 cm之内的区域,其结构包括胰腺头部、钩突部以及Vater壶腹、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段。壶腹周围病变在临床上大多数会引起低位胆道梗阻,不同性质及组织来源的病变治疗方式及预后截然不同。因此,有效的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常规的CT、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方法常难以显示梗阻的原因。通过对53例常规MRI检查拟诊为胆总管壶腹部梗阻的患者,采用低张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MRCP)及肝脏三维容积转移期动态技术(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增强扫描,旨在探讨低张MRCP结合LAVA增强扫描对于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同时行低张MRCP及LAVA增强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壶腹周围病变5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3.6岁。经病理或手术证实胰头癌1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7例,壶腹癌3例。壶腹区结石23例,1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4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数月后复查梗阻解除,间接证实其病变性质为炎症性狭窄。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HDX1.5扫描机,检查前禁食、禁水6 h,扫描前15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20 mg,检查前5 min饮水,饮水量为800~1000mL,先行常规MRI平扫及MRCP扫描:层厚3~5mm,层间距1 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为1,视野320 mm×320 mm。随后经前臂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20~30 mL(0.2~0.3 mmol/kg),注射速率为2.5 mL/s,在呼气末的屏气状态下注射对比剂后15、30、60 s分别进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序列,轴位动态增强扫描,TR 4.2 ms、TE 2.0 ms、层厚5mm,无间隔进行扫描。延迟扫描于注药后2~5 min进行,扫描时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1.3 图像后处理
在GE AW4.4工作站对扫描传入的不同时相的原始数据进行Reformat重建,所有患者的MR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MRCP图像资料均由2位MRI副主任医师共同诊断,结果有歧义时经第3位医师诊断。达成共识后详细记录观察结果,重点观察胆总管扩张的程度及形态、病灶强化的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胆总管扩张的分级及分型参照文献[1]。
2 结果
2.1 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结果
低张MRCP结合LAVA增强扫描诊断结石23例,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23/23);1例诊断为胆总管炎症,其余3例炎症性疾病均误诊为肿瘤性病变,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4/4)及25%(1/4);肿瘤25例,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23/24)及75%(6/8);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1例,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5%(49/53)。
2.2 病变直接征象的显示
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性病变中,胰腺癌T1WI信号稍高于胆汁而低于胰腺,T2WI脂肪抑制序列胰头癌表现为高新号为主的混杂信号或者稍高信号(13/13),等信号罕见,均呈典型的“双管征”;增强扫描5例静脉期延迟强化,8例无明显强化(见图1,2)。胆总管下段癌表现为管腔内软组织肿物(4/7)及管壁不规则增厚(3/7),MRCP示胆总管末端呈“圆锥状”、“鼠尾样”或“鸟嘴样”狭窄。其中2例呈典型“半月征”。壶腹癌为局限于壶腹部管壁不规则增厚(2/3),肿块接近于乳头并突入十二指肠降段肠腔内(1/3)。十二指肠乳头癌表现为乳头不规则增大,信号不均匀(2/2)。壶腹区结石T2WI多呈低信号改变,MRCP多表现为“液抱石征”或“靶征”或胆总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区(见图3)。胆总管下段炎性改变MRCP胆总管表现为上宽下窄性改变,呈线样狭窄。增强扫描呈环形均匀性强化(见图4)。
2.3 病变形态学显示结果
53例病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的扩张征象。胆总管轻度扩张15例,其中炎症4例,结石11例。中度扩张13例,其中结石11例,2例为壶腹区肿瘤。重度扩张25例,24例为壶腹区恶性肿瘤、1例为胆总管内大块结石。其中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征30例,且18例伴有胰管扩张,6例可见典型的“四管征”。肝内胆管扩张呈残根征15例。
3 讨论
3.1 胆总管壶腹周围病变的检查方法
壶腹周围病变在临床上大多引起低位胆道梗阻,其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非常重要。目前诊断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ERCP、CT、MRI等,是壶腹周围病变的最敏感诊断手段。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易受肠腔气体的干扰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差异性使得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限制[2]。多层螺旋CT扫描在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中应用广泛,但CT检查对于壶腹周围癌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且存在碘对比剂的风险和X线辐射的危害[2]。王占秋等[3]研究表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phy,ERCP)对壶腹部小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能力优于CT与B超,但其局限于腔内观察,无法观察血管及淋巴管道受侵情况,且属于有创检查,易并发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MRI尤其是低张MRCP及MRI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使胆总管壶腹周围病变传统的检查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MRCP在显示梗阻端的形态、显示结石的信号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低张动态增强扫描带来的信息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加之无创、无辐射、造影剂过敏反应小等优势,使得MRI成为壶腹周围病变最有优势的检查手段[4]。笔者对53例患者采用低张MRCP增强扫描,较好的显示了梗阻部位的改变,提高了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性。
3.2 壶腹周围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2.1 肿瘤
(1)胆总管下段癌:胆总管下端癌指的是发生于胆总管胰头段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性分为肿块型、管壁浸润型以及内生型[5]。MRCP表现为胆总管全程扩张,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病变处呈截断征或“圆锥”状或“鼠尾”状狭窄。MRI低张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增厚的管壁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少见胰管扩张,本组病例中2例可见胰腺侵犯,1例见胰管扩张。(2)壶腹癌:壶腹癌又称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多数患者呈明显“双管征”,龚洪翰等[1]研究报道扩张的双管靠近,即胆胰管末端间距≤5 mm,常见于壶腹癌;而扩张的双管分离,即胆胰管末端间距>5 mm,常见于胰头癌。(3)胰头癌:国内外学者报道“四管征”是胰腺癌的典型征象。MRI影像特点为胰头肿大,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混杂信号,T1WI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低信号,肿块边缘不清;胰腺癌瘤体血液循环明显少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所以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胰头癌与壶腹癌二者引起的临床症状很类似,MRI图像上都可见到肝内胆管和胆总管不同程度的扩张,也可以见到“双管征”,但胰头癌是少血供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常示增强不明显的低信号肿块影,可与壶腹部癌区别。文献[6]认为:肝内胆管扩张不显著和胰体尾无萎缩者,有助于壶腹癌的诊断。周康荣[7]认为,胰头-壶腹区如未见明确肿块,仅见胆总管和或胰管的扩张,则倾向于壶腹部肿瘤的诊断。
3.2.2 胆总管下段炎症MRCP
多表现为胆总管下段呈线样狭窄,上宽下窄,梗阻段以上水平胆管略扩张,扩张程度明显弱于肿瘤性病变患者,LAVA增强扫描延迟期管壁可见逐渐强化。本研究中4例炎性病变3例误诊为肿瘤,可能与对炎性病变征象掌握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等主观因素有关。
3.2.3 胆总管下段结石
MRCP表现为胆总管腔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周边多有胆汁环绕,呈明显的“液抱石征”或“靶征”;结合MRCP原始图像或薄层FIESTA能较准确的显示结石的大小及数量。对于沉积于胆总管末端的泥沙样结石或贴近一侧胆管壁的小结石,MRCP通常不能明确诊断,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各期均未强化。文献[8]报道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6.3%~100%,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90.2%~92.3%和98.5%~100%。本研究对23例结石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为100%,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总之,低张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壶腹周围病变的部位、范围、梗阻程度及性质,是壶腹周围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信息。
参考文献
[1]龚洪翰,何来昌,姜建.CT低张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部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10-512.
[2]秦一雨,全志伟.壶腹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2):10-13.
[3]王占秋,卢武胜,刘兰祥.MRI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壶腹区病变的价值[J].华西医学,2008,23(5):1097-1098.
[4]尹映丽,杨小庆.MRCP对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诊断价值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7,26(2):13-15.
[5]Lim JH.Cholangiocarcinoma: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to growth pattern and imaging findings[J].AJR,2003,181:819-827.
[6]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868.
[7]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18.
[8]Munir K,Bari V,Yaqoob J,et al.The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in obstructive jaundice[J].Pak-istan Med Association,2004,54(3):128-132.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物理新疗法 篇2
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机制可能与神经的代谢、血运、调节等多因素相关,但还不十分清楚。所以,临床上治疗效果欠佳,尤其对一些顽固性疼痛等病例。
一种新的物理疗法,我们简称为“激光酶疗法”对改善上述症状,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效果。该法是先通过电脑检测体表电位,然后选定穴点,再通过低能量激光对所测穴点照射及导入中药离子,并根据不同病情及部位辅以静电射束加强局部疗效。
其原理类似于传统医学中的中医耳穴疗法,当体内某部位出现病变时,相应的体表、穴点会有电位变化。将检测到的电位变化经过电脑分析处理,标出敏感点。刺激这些敏感穴点可循路径反馈作用子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使用激光刺激不仅是因为激光光束本身具有很好的定向传导性,更好地反馈作用效果,更重要的是低能量激光的光生化能激活多种代谢酶,增加细胞能量及供氧,并改善全身血运。另外循经取穴配合的脉冲静电射束,能模拟梅花针刺激穴位,打开毛囊,将臭氧和负离子及中药离子导人体内以疏经活络、促进代谢、调整内分泌。
我院自1997了年开展该疗法,经不断改进和完善,用该法治疗病例共826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自觉症状改善,显效了32例,有效94例,有178例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的复查,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该疗法将现代高科技电脑、激光、静电射束与传统中医药、经络、穴位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从多种不同机制着手。不仅改善血运、调节代谢,还有局部镇痛、镇静等多种作用。该疗法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壶腹周围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间, 我院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6例, 临床表现为黄疸、消化道症状、消瘦等, 其中男22例, 女34例, 年龄37~84岁, 平均 (64.5±8.5) 。其中胰头癌26例, 胆总管癌7例, 肝门胆管癌8例, 胆囊癌4例, 壶腹周围恶性肿瘤11例。
1.2 诊断方法
我院对梗阻性黄疸患病患行常规血清学、CT以及B超检查, 同时再结合其具体临床症状、体征, 全面排除了结石性、外缘压迫性及胰腺肿瘤。并对疑似恶性梗阻性黄疸病患进行了MRCP及肿瘤标志物 (CA199、CEA) 的相关检测;通过ERCP细胞刷片以及组织活检, 对胰头癌、胆囊癌、肝门胆管癌、总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做出了进一步诊断。56例患者中有32例由于病程中晚期, 手术耐受力差及合并有基础疾病 (如肺心病、哮喘、冠心病、糖尿病等) 而行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 (ERBD) , 包括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 有5例恶性梗阻由于胆红素>300μmol/L而行术前减黄治疗。
2 结果
经过对11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病患;5例在行ERCP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病患;2例并发胆管炎病患进行了2周治疗后, 所有病患的症状均有好转, 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由于2例病患ERCP所见病程中晚期, 且呈周围癌性侵润, 病理低分化腺癌而行ERBD。9例患者行手术探查, 4例行标准的Whipple手术, 3例行PPPD术, 2例术中探查肿瘤侵犯肠系膜血管、后腹膜及胰腺十二指肠等, 而行Roux-y胆肠吻合术。
3 讨论
3.1 对于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诊断现状分析
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包括有十二指肠癌、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等;虽然其组织胚胎结构相同, 但此三种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发病率以及相应的手术切除率与存活率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因此, 准确、及时的诊断将会直接影响到术者与患者二者的选择。正确的诊断包括:准确的定位与定性。定位诊断可采用:CT、MRI、B超以及MRCP等检查, 均可有效给予肿瘤定位;同时还可以直接显示病变的部位与大小或通过胆胰管扩张来间接分析、推断病变的存在。而对其的定性诊断, 则通常需要辅以介入性检查, 如ERCP行细胞刷片、术中细针穿刺、超声内镜检查并穿刺活检 (EUS-FNA) 等方法, 来获得细胞学病理诊断, 而组织学病理诊断则可以通过术中穿刺、CT引导下穿刺、切取或腹腔镜探查等方法获取。同时, 定性诊断也可采用血清肿瘤标志物。而我院则是通过组织活检、ERCP细胞刷片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出:壶腹部周围癌11例, 其中壶腹癌6例、胆总管下段癌3例, 十二指肠癌2例。
3.2 在壶腹周围恶性肿瘤中ERCP的诊治价值
由于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胆道梗阻属常见的临床疾病, 老年人是易发群体;由于, 该病早期的诊断相对较难, 90%左右的病患会于半年内死亡。虽然超声和CT检查, 可明确病患胆道阻塞部位以及有无肿瘤情况, 但是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较缺乏, 无法精确分析肿瘤所处范围。然而, ERCP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胆道系统全貌, 还可经内镜胆管细胞刷检以及相应的组织活检, 这样则可以充分明确病理诊断。另外, 镜下胆道置管可有效维护胆道引流通畅, 这也是目前对恶性胆道梗阻姑息治疗方法之首选[2]。我院5年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6例, 其中胰头癌26例, 胆总管癌7例, 肝门胆管癌8例, 胆囊癌4例, 壶腹周围癌11例, 行ERCP细胞刷片和组织活检明确诊断后, 结合MRCP等检查考虑病灶无法切除或无法耐受手术。行姑息减黄 (ERBD) 32例。对于具备根治性手术条件患者, 如果黄疸较重, 总胆红素>300μmol/L, 可行术前减黄治疗, 改善肝功能, ENBD是较好的选择, 治疗风险小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壶腹周围恶性占位性病变, 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 如总胆红素水平较高, 可选择ENBD或内镜胆管引流术 (ERBD) 。我院11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中有9例具备根治条件, 其中有5例行术前减黄治疗, 效果明显。
3.3 ERCP在诊断壶腹周围恶性肿瘤中的不足
通常行ERCP及十二指肠镜活检是目前公认的,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由于ERCP及内镜活检将是侵入性手段, 常会导致病患出现穿孔、出血、急性胰腺炎以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而且发生率约高达10.0%左右, 病死率为1.3%左右[3]。因此, 在行ERCP及内镜活检时, 临床医师不得不着重考虑其风险性以及在处理并发症时, 将带给病患精神痛苦与费用压力。同时, ERCP及内镜活检常常无法对未侵及黏膜的黏膜下壶腹部病变性质做出准确判断。而且ERCP是有创检查, 对迟早实施确定性治疗有极大影响。而对胆道置管引流, 虽然可避免或是减少胆道感染的发生, 并对减黄和改善肝功也具积极作用, 但留置的导管极易发生堵塞现象, 这样则又成为了加重胆道感染的诱因。与此同时, 留置导管者多发生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胰周组织出现水肿充血现象, 术中又会增加出血概率以及操作难度[4]。而本文中, 12例行标准的Whippl手术病患中, 5例ERCP检查之后, 出现了并发胰腺炎现象, 2例病患并发胆管炎;虽然经过2周治疗并控制病情之后施行手术, 但术中我们仍然发现胰腺肿胀明显、胰周组织呈现高度水肿以及网膜及结肠系膜多处呈皂化斑片, 使得手术区结构欠清、渗血现象十分严重, 并对病患术后正常恢复影响极大, 同时加大了治疗费用。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以诊断为目的而采取的ERCP进行重新评估。
3.4 展望
综上所述, 鉴于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共同的起源、解剖的复杂性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复杂机制, 导致对其的鉴别诊断以及正确的治疗方案的确定难度极大。因此, 对此该类疾病在临床诊治上, 我们对其病因、病理, 加以深入分析, 选择最适宜的诊断方法。减少不利因素, 这才是临床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笔者希望借助此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利于临床治疗与诊断的积极性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ERCP技术在壶腹周围恶性肿瘤中的诊治价值及不足。方法 选择本院2004至2009年间, 对渐进性无痛性黄疸患者56例, 通过B超、CT、MRCP, 血清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 利用ERCP技术筛选出11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结果 11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患者, 6例行标准Whipple手术, 2例行枯息减黄术, 3例行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 (ERBD) 。结论 ERCP技术在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诊治中, 有其独到的价值, 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关键词:ERCP,壶腹周围,恶性肿瘤,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广义, 王英超.胆胰结合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5) :403-405.
[2]刘素丽, 樊建平, 王鼎鑫, 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预切术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径杂志, 2010, 27 (9) :458-460.
[3]毛志海, 吴卫泽, 王建承, 等.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诊治的经验和教训[J].外科理论和实践, 2007, 12 (6) :562-565.
壶腹周围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26例患者中男性17例, 女性9例, 年龄为40~79岁, 平均年龄 (56.32±1.21) 岁;对照组26例患者中男性16例, 女性10例, 年龄为41~78岁, 平均年龄 (55.14±1.1) 岁。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上腹部彩超、CT及MRCP检查诊断为壶腹周围癌[1], 伴有腹痛、发热、黄疸及进行性消瘦等。
1.2 方法:
(1) 对照组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切缘阴性 (RO切除) 为目标, 对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肝总动脉及胆总管进行清扫, 切除标本后, 以胰肠、胆肠吻合的顺序重建消化道[2]。 (2) 观察组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于幽门下方2 cm处横断十二指肠、保留胃窦和十二指肠, 其余操作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同[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评估其疗效。
1.4 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 将所有的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 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 以95%作为可信区,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 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差异, 数据之间具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4例出现胆漏, 2例吻合口漏, 1例并发胰漏, 1例腹腔感染, 1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术后无胆汁渗漏、肠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壶腹周围癌泛指起源于胰腺头颈部, 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黏膜的恶性肿瘤。其共同特点是:在癌肿较小时即可引起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梗阻, 因此患者黄疸出现早。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男性居多, 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质量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 合并胆道感染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甚至中毒性休克。一旦发现壶腹周围癌, 应立即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范围较大, 术后容易引发并发症,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PPD) 被运用于临床治疗中。PPPD保留了完整的幽门, 不切除胃窦, 对于术后营养恢复具有很大好处。
有文献报道[5], PPPD与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对肿瘤的根治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主要优势是保存胃窦和幽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功能并且保持十二指肠第1段的血运。因而在治疗慢性胰腺炎等良性疾病时, 并不需要解剖和清除肝动脉周围淋巴结, 同时胃右动脉应该保存并保留同胃右动脉伴行的神经纤维。在本文的研究中, 分别采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壶腹周围癌进行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 二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手术方法的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
由此可说明,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虽然与传统手术相当, 但切除范围较小, 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可效果提高治疗质量,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设为对照组, 观察组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对照组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两组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4例出现胆漏, 2例吻合口漏, 1例并发胰漏, 1例腹腔感染, 1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术后无胆汁渗漏、肠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 但术后并发症少, 可提高治疗质量。
关键词: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周围癌
参考文献
[1]袁伟升, 刘鹏, 陈键锋, 等.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7例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6) :665-667.
[2]范炜, 薛强, 陈圣开, 等.保留幽门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2) :226-228.
[3]胡海洋, 王禹, 权成, 等.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4) :958-959.
[4]卡哈尔·吐尔逊, 吴源泉, 王晓嵘, 等.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的Meta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9) :1114-1121.
壶腹周围病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62例胆管壶腹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ERCP以及手术病理确定为壶腹区病变。62例患者中结石21例,炎性病变8例;恶性病变者33例,胰头癌15例,壶腹癌6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27~73岁,平均(39.3±10.7)岁。62例患者中良性病变者2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17例,腹部疼痛18例,腹部疼痛伴随食欲不振14例,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3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联合MRCP检查,将检查结果与ERCP以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检查的准确率。检查采用GE公司和1.5HDMR机进行,检查前所有患者禁食禁饮6 h及以上,同时确定患者无胰腺炎以及相关禁忌证,扫描前饮水800 ml,检查前0.5 h和扫描前分别口服T2阴性造影剂以消除胃和十二指肠的重叠信号,患者呼吸屏气配合检查。采取仰卧头先进体位,扫描范围为膈顶到双肾下极。MR扫描序列为轴面T1WI、T2WI、T2WI+FS和冠状面T2WI。MRCP的成像包括2DMRCP成像和3DMRCP成像,均使用自由呼吸门控技术的重T2WI3D薄层序列。T1WI的扫描参数为:TR 10 ms,FOV260 mm×260 mm~340 mm×340 mm,TE 4.61 ms;T2WI参数:TR 500 ms,FOV 260 mm×260 mm~340 mm×340 mm,TE 75 ms;MRCP的扫描参数为:TR 3487 ms,FOV 260 mm×260 mm,TE650 ms。
MRI以及MRCP的图像分别由3名高年资的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形态等,并作出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62例患者的MRI平扫与MRCP检查与ERCP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89.7%(26/29),其中明确诊断炎性狭窄6例,未明确诊断2例;明确诊断结石20例,误诊1例。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0.9%(30/33),其中明确诊断胰头癌14例,误诊1例;明确诊断壶腹癌5例,误诊1例;明确诊断胆总管下段癌11例,未明确诊断1例。
2.2 壶腹区常见良性病变MRI及MRCP表现
(1)壶腹区域炎性病变:主要表现出胆总管上宽下窄,下段呈线样狭窄,梗阻段以上水平胆管略微扩张,程度要明显小于恶性肿瘤病变的患者。(2)壶腹区域结石:MRI可见T1WI呈现圆形或椭圆形信号,T2WI信号同样为圆形或椭圆形;MRCP可见梗阻以上胆管扩张,胆汁和结石对比鲜明,呈现高信号内低信号充盈缺损。
2.3 壶腹区常见恶性病变的MRI及MRCP表现
壶腹区周围癌MRI检查均表现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MRCP可表现出明显的胆管扩张。(1)胰头癌:MRI表现为T1WI信号稍低于胰腺,稍高于胆汁,胰头增大,信号减低,边缘模糊;MRCP可表现出远端胰管和胰头段以上的胆管扩张,胆囊增大,呈双管征,即梗阻远端胰管和胆管扩张显影。(2)壶腹癌:MRI可见胆管壶腹区肿块影,与乳头接近,且突入到十二指肠降段腔内,壶腹区管壁呈不规则增厚。MRCP可见胰管和胆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距离增宽,二者的汇合处截断,胆管明显扩张。(3)胆总管下段癌:MRI可见胆总管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腔内软组织肿块;MRCP可见肝内胆总管扩张明显,胆总管下段截断。(4)十二指肠乳头癌:MRI可见十二指肠乳头区软组织团块影,向腔内突入,且邻近的肠壁不规则增厚,胆管末端变窄;MRCP可见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呈双轨征象。
3 讨论
壶腹区域病变尤其是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等恶性肿瘤是导致低位胆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壶腹区域病变是指壶腹、胰管开口处、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及其附近等区域的病变。不同的病变类型,尤其是恶性肿瘤型病变,其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完全不同,而壶腹部癌症患者多具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临床区分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4]。因此,治疗前明确的诊断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B超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因具有经济、简单、便捷、无创等被广泛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中,但其由于受到肠道气体的干扰较大,因此对于壶腹区域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低。CT检查则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立体的胆管扩张图像,其具有客观、分辨率高、再现性强等优势,已经成为梗阻性黄疸不可缺少的术前影响学检查,但在壶腹部位病变的诊断中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ERCP则在壶腹部位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其定位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6%,同时可清晰地显示出胰管的细小分支,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支架植入、乳头切开等治疗[5]。但ERCP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后果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根治壶腹周围癌的机会。而MRI联合MRCP则是一种在诊断准确率方面能够与ERCP相媲美的技术,其图像清晰、无创,可从胆总管移位变形、梗阻段形态学特征等方面对壶腹区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6]。
MRI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壶腹区病变的重要方法。薄层压脂T1WI可突出显示胰腺的组织形态、内部微小的病变以及病变和壶腹区域其他结构之间的关系;薄层压脂T2WI则可突出显示胆道的扩张程度以及内部微小的病变,同时还可显示出管壁以及周围组织的异常变化[6]。MRCP2D图像则可多方位地显示出胰胆管狭窄和扩张的部位以及程度,且无需任何特殊准备,但由于其扫描的层厚较厚,不容易诊断出一些溶剂效应小的管腔内病变;MRCP3D图像的层厚通常为2 mm,可在任意角度重建成像,对于管腔内的微小病变具有诊断优势[7]。但由于T2WI信号在软组织病变上会表现出明显低信号,可能与结石的诊断发生错误。本研究结果显示:62例患者的MRI平扫与MRCP检查与ERCP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89.7%(26/29),其中明确诊断炎性狭窄6例,未明确诊断2例;明确诊断结石20例,误诊1例。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0.9%(30/33),其中明确诊断胰头癌14例,误诊1例;明确诊断壶腹癌5例,误诊1例;明确诊断胆总管下段癌11例,未明确诊断1例。提示MRI平扫联合MRCP的检查通过清晰显示壶腹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性质等,可明显提高壶腹区域病变的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
综上所述,MRI联合MRCP用于胆管壶腹区病变的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范围、部位、程度,并可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庆清,袁才兴,宋嘉华.MRI结合MRCP对乳头型壶腹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22(1):21-24.
[2]张春珠,张兰,张翔.胆总管壶腹区恶性肿瘤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7):553-555.
[3]巩涛,王宁,袁淑绘,等.DWI联合MRCP在鉴别诊断壶腹周围病变良恶性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5):767-771.
[4]张婷,郑荣琴,许尔蛟,等.双重对比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检出壶腹周围病变的效果比较[EB/OL].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4,3(3):30-34.
[5]谌力群,庞华理,黄小茹,等.CT鉴别诊断胆总管壶腹区恶性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1):43-45.
[6]郭廷贞,郭锡城,王莉,等.低张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技术结合肝脏三维容积转移期动态技术增强扫描在壶腹周围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70-172.
肘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的超声诊断 篇6
关键词:超声检查,肘关节,滑液囊病变,滑囊炎
肘关节周围共有3组滑液囊, 即位于肘后部皮肤与肱三头肌腱之间的鹰嘴皮下滑液囊, 位于肱三头肌腱与尺骨鹰嘴之间的肱三头肌腱下滑液囊及位于肱二头肌腱止点的桡骨粗隆与桡骨头之间的肱桡滑液囊, 又称肱二头肌桡骨滑液囊[1]。肘关节周围滑液囊位置表浅, 极易受到创伤或因长期的摩擦劳损引起病变。以往对肘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的检查较少, 目前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 浅表组织结构病变的检查方法日益广泛。笔者对膝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及肘前部滑囊炎进行超声检查[2,3], 阐述肘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的超声图像表现, 探讨超声检查对肘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26例, 男16例, 女10例, 年龄17~80岁, 平均年龄51.19岁。病史最短为肘关节外伤后6 h, 最长为发现肘后部肿物2年, 绝大部分为肘关节疼痛, 发现肘部肿物在6个月内。
1.2 仪器与方法
(1) 仪器:美国GE Logiq 9、Logiq 7及Acoson 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6~9 MHz、9~14 MHz。
(2) 方法:肘前区扫查, 患者坐位, 上臂伸直, 手掌向上置于检查床上, 对肘前区进行横切面及纵切面扫查;肘后区扫查, 患者坐于检查床上, 上臂外展, 前臂内旋手掌向下平撑于检查床上, 在肘后区作各切面扫查[4]。
1.3 观察内容
由浅至深依次观察皮肤、肌腱、尺骨鹰嘴骨质及肱桡关节骨质回声, 发现滑液囊增大时, 观察并记录滑液囊的大小、形态、囊壁情况、囊内回声特征, CDFI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观察囊壁及囊内结构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中肘关节外伤7例, 慢性劳损性病变19例。鹰嘴皮下滑液囊病变19例 (其中外伤5例, 1例合并尺骨鹰嘴撕脱骨折) , 肱桡滑囊积液5例, 肱三头肌腱下囊积血2例 (均为外伤性, 其中1例合并肘关节囊内积血) 。
2.1 临床表现
鹰嘴部皮下滑液囊病变临床表现为:肘后部不适, 可有轻微疼痛, 于鹰嘴部皮下软组织内出现囊性肿物, 向外突出 (图1) , 质软, 可有轻微压痛。肱桡滑液囊积液临床表现:肘前部外侧疼痛, 前臂旋前时疼痛加剧, 局部有压痛和肘关节活动不便, 当滑液囊内渗液较多时, 局部可有隆起。肱三头肌腱下滑液囊病变, 因其位置较深, 且病变较小, 临床主要以原发病为主要表现。
2.2 声像图表现
(1) 鹰嘴皮下滑液囊病变。根据病因及病史的不同, 声像图表现不同: (1) 外伤性 (急性) 滑液囊积血声像图表现:于肘后鹰嘴部位皮下软组织内可见液性回声区, 呈裂隙状, 范围较小, 边界欠清晰, 可见纤细的囊壁回声, 内部为无回声暗区 (图2) , 皮肤及皮下组织回声可增厚, 回声不均匀, 深方肱三头肌腱回声可正常; (2) 滑液囊积液声像图表现:肘后部皮肤与肱三头肌腱之间可见以液性回声为主的梭形或扁圆形回声区, 范围较大, 一般约 (3.0~5.0) cm× (1~3) cm, 可见完整的囊壁回声, 内壁一般较光滑, 囊内可见条索状皱襞回声, 液性暗区内可见散在的点状或片状中等回声 (图3) ; (3) 滑液囊滑膜增生性病变声像图表现:肘后鹰嘴皮下滑液囊明显增大, 囊壁明显增厚, 内膜可光滑, 或不平滑呈结节状, 囊内可见团状实质性中等回声, 或粗大的皱襞回声, CDFI可见囊壁上、囊内实质性回声及皱襞上血流信号回声 (图4) ; (4) 滑液囊内类实质样改变声像图表现:增大的滑液囊壁较厚, 内膜回声较低, 囊内充满均匀的细点状中等回声, 仅有小片状的无回声区及条带状低回声 (图5) , 囊壁上可检测到血流信号, 囊腔内检测不到血流信号。
注:S:增厚的肘后部皮肤;C:鹰嘴皮下滑液囊;TRT:肱三头肌腱;O:撕脱的鹰嘴骨质。
注:S:肘后部皮肤;C:鹰嘴皮下囊;TRT:肱三头肌腱;O:尺骨鹰嘴。
注:C:鹰嘴皮下囊;O:尺骨鹰嘴。
注:C:鹰嘴皮下囊;O:尺骨鹰嘴。
(2) 肱三头肌腱下囊积血声像图表现:于肘后肱三头肌腱深方、鹰嘴骨质浅层可见液性暗区回声, 呈泪滴状, 尖端朝向尺骨鹰嘴部位, 边界清晰, 可见纤细的包膜回声 (图6) 。
注:TRT:肱三头肌腱;O:尺骨鹰嘴;C:肱三头肌腱下囊;FO:鹰嘴窝;FP:肘后脂肪垫。
(3) 肱桡滑囊炎声像图表现:在肘前区肱桡关节囊前方软组织内可见与关节腔不相连通的液性回声区, 呈分叶状, 边界清晰, 壁较薄, 欠光滑, 囊内可见细点状回声或条索状分隔回声 (图7) , 囊壁上可见血流信号回声。
注:C:肱桡滑液囊;BT:肱二头肌腱;HC:肱骨小头;RH:桡骨头。
3 讨论
肘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多由急、慢性损伤 (劳损) 所致。在急性损伤时滑膜充血、水肿, 渗出增加, 渗液积聚使滑液囊增大, 膨胀隆起, 渗出液常为血性。慢性劳损时, 滑液囊受到过度摩擦或压迫, 囊壁发生炎症反应, 滑液分泌增多, 滑囊肿胀、膨大;囊壁在反复炎症的刺激下增生、肥厚, 纤维化, 致使滑膜增厚, 呈结节状或乳头状[5]。正常状态下的滑液囊为一潜在的裂隙, 超声检查观察不到其图像特征;在病理情况下, 滑囊积液、肿大, 超声检查可在滑液囊所在部位观察到滑液囊病变的声像图特征[6]。
鹰嘴部皮下滑液囊病变根据其病因、病程的不同, 出现不同的病理改变, 因此超声图像表现也不相同。在滑液囊病变以渗出为主时, 增大的滑囊内以液性回声为主要声像图表现, 囊壁可不厚或略增厚, 见图3;若滑囊内渗出液粘稠或为滑膜出血时, 囊腔内可见浓密的点状回声, 见图5。在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变, 滑膜发生增生、肥厚, 声像图可见滑囊囊壁明显增厚, 呈结节状突起, 严重者囊壁上可见乳头状回声, 突向囊腔内, 或形成滑膜皱襞, 呈条索状横跨于囊腔内,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增生的囊壁上、滑膜结节及滑膜皱襞上可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回声, 见图4。
肱三头肌腱下囊病变因其部位较深, 临床诊断较为不易, 超声检查可对其作出诊断。鹰嘴皮下囊、肱三头肌腱下囊均位于肘后区鹰嘴附近, 临床不易区分二者的病变, 超声检查可快捷地作出鉴别诊断, 鹰嘴皮下囊病变位于肱三头肌腱浅层, 而肱三头肌腱下囊病变则位于肱三头肌腱深方。
肱桡滑液囊病变多以滑囊内积液为主, 声像图表现较为简单, 见图5, 但由于滑液囊位于肘关节外侧部位, 临床症状及体征易与肱骨外上髁炎 (网球肘) 混淆, 超声检查能准确鉴别两者的病变部位及图像特征。网球肘病变位于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总腱附着部位, 表现为伸肌腱的增厚, 回声不均匀等[7], 而肱桡滑液囊病变则在肱桡关节前内侧可见到囊性病变回声。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对肘关节周围滑液囊病变的诊断简便、快捷, 不仅可以测量滑液囊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特征, 还可测量囊壁的厚度, 检测增厚滑膜的血流分布, 同时还可对肘关节囊的病变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高士濂.实用解剖图谱四肢分册 (上肢)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135-138.
[2]申素芳, 张志铜, 穆维娜.膝关节周围滑囊炎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6 (8) :162-164.
[3]申素芳, 穆维娜.超声诊断肱桡滑囊炎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 21 (10) :912.
[4]付先水, 张卫光.肌骨关节系统超声检查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61-67.
[5]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93-1594.
[6]郭瑞军.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0-211.
[7]谭庆亭, 付先水, 杨曦, 等.超声对网球肘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0) :924-92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研究 篇7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素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也逐渐增多[1,2,3],但发病机制不明[4,5],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因素,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研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06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糖尿病患者8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1型糖尿病(T1DM)患者6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例,年龄46~68(56.13±7.80)岁,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做空腹血糖(FPG)、产后2h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 INS)、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h CP)、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检查。
1.3 DPN诊断标准[6]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2)具备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3)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有阳性发现。(4)除外其他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指标间的关系判断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T1DM和T2DM患者实验室检查辨别
通过检查分析,病程、FPG、2h INS、FCP、2h CP、PBG、TG都有明显差异(P<0.05),TC、HDL、LDL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1。
2.2 T1DM和T2DM患者的DPN发生情况
通过进一步检查确定,62例T1DM患者中出现28例DPN,4例T2DM2患者中出现7例DPN,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
年龄、病程和较好的血糖控制是DPN的印象因素,较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预防PDN的发生,PDN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和病程,详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7,8,9],多数是由于长期血糖不稳定导致[10,11,12],通过本组研究表明T2DM病程长为(7.62±5.24)年,而T1DM病程为(3.40±3.52)年,两者差异显著(P<0.05),却出现T1DM出现DPN患者明显高于T2DM,考虑是由于T1DM患者胰岛β细胞较快衰竭,导致血糖明显增高,且血糖波动较大,最终导致DPN明显增高情况。
DPN发病机制不明,多数学者倾向于血管因素和代谢因素[13,14,15],认为是由于血糖长期不稳定造成的血管慢性损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DPN发生。通过本组研究表明,病程、FPG、2h INS、FCP、2h CP、PBG、TG都有明显差异且病程和发生DPN几率不成正比,说明有相关性但不是直接关系,存在差异,也可以说明FPG、2h INS、FCP、2h CP、PBG、TG都有可能有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FPG、2h INS、FCP、2h CP、PBG、TG的长期不稳定或是增高的话,都容易出现血管损害,可以更进一步说明具有相关性。特别是高血脂,已经明确容易出现血管硬化,导致血管损害,但根据研究发现,关系并不明显,也有可能无相关性。
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已经处于糖尿病早期患者,血糖没有明显增高,神经损害已经出现的情况。还有一部分患者,糖尿病病程已经达到1~3年时间,且血糖控制一直不良,却出现神经损伤不明显或是无损害情况,这些情况,可以进一步说明遗传因素或是外界环境、工作性质等,也可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