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穿刺

2024-06-02

周围静脉穿刺(精选10篇)

周围静脉穿刺 篇1

周围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老年患者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静脉穿刺失败不仅增加患者痛苦, 也影响护患关系, 甚至可能影响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是困扰临床工作的一个实际问题。笔者分析老年患者周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并探讨对策, 现报道如下。

1原因

有关资料调查显示, 血管充盈差、弹性差、易滑动、管径细小、斜插入针、连续输液次数增加、夜间操作是影响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笔者发现随着上述各因素程度的增加, 其穿刺失败率明显高于血管充盈较好、弹性较好、不易滑动、连续输液次数较少者。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变态, 同时存在多种疾病, 周围静脉条件差, 易出现穿刺失败。

2对策

2.1 重视个体静脉条件,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应重视老年患者的个体静脉条件,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管硬化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 而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受损较少, 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对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 若血管过细、过短, 回血往往未到达可视部位就已凝固, 易致针头堵塞, 造成穿刺失败, 应选择较直而粗的静脉, 其血流量相对较大, 不易过早凝血, 可提高成功率。

2.2 优化护理行为, 适应患者静脉条件

患者静脉条件虽无法改变, 但护理行为可灵活调整。有研究显示, 不同穿刺方法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如直接进针较斜插入进针成功率高, 因直刺血管力度较大, 血管不易滑脱, 但对于位置表浅、脆性较高的血管, 则应保持较低角度, 持针进入1/3时, 再进入血管, 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 以防刺破血管, 导致穿刺失败。夜间操作也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一项重要因素, 除了夜间治疗、抢救时操作必须安排在夜间外, 尽可能在白天操作, 若必须进行夜间操作时, 应在照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

2.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不可忽视。心理压力多来自患者、领导及护士本身, 当护士面对亲友、职位较高或对护理质量要求高的患者时, 常会导致其情绪不稳定, 或急于成功, 或缺乏自信、顾虑重重, 从而影响穿刺成功率。因此, 静脉穿刺时应保持心态平和, 争取患者的信任, 冷静观察、分析患者的客观条件,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 应有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同情心理解患者的心情, 以宽厚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挑剔抱怨和迁怒, 多与老年患者沟通, 做好健康教育, 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度,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 职业情操和心理素质,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分析、探讨,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

关键词:周围静脉,穿刺失败,患者, 老年,原因,对策

周围静脉穿刺 篇2

静脉炎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2.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3.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缓慢。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7.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min,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8.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9.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输液时可抬高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至上肢。10.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连续输液者,应更换输液器一次1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12.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一、压疮预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肢体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排泄情况及合作程度等 2.评估患者压疮易患部位

(二)注意事项

1.感觉障碍的患者避免使用热水袋或冰袋,防止烫伤或冻伤 2.受压部位在解除压力30min后,压红不消退者,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禁止按摩压红部位皮肤

3.正确使用压疮预防器具,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二、压疮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营养及皮肤情况,有无大小便失禁

3.辨别压疮分期,观察压疮的部位、大小(长、宽、深)、创面组织形态、潜行、窦道、渗出液等

4.了解患者接受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效果

(二)注意事项

1.压疮一期患者禁止局部皮肤按摩,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2.病情危重者,根据病情变换体位,保证护理安全

三、伤口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3.了解患者曾接受的治疗护理情况

4.观察伤口的部位、大小(长、宽、深)、潜行、组织形态、渗

出液、颜色、感染情况及伤口周围皮肤或组织状况

(二)注意事项

1.定期对伤口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

2.根据伤口渗出情况确定伤口换药频率

3.伤口清洗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或人体组织没有毒性的消毒液 4.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因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清洁伤口换药时,因从伤口中间向外消毒;感染伤口换药时,因从伤口外向中间消毒;有引流管时,先清洁伤口再清洁引流管 5.换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四、造口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程度、经济状况 2.了解患者或家属对造口护理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辨别造口的类型、功能状况及有无并发症,评估周围皮肤情况

(二)注意事项

1.使用造口辅助用品前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咨询造口治疗师 2.移除造口袋时注意保护皮肤、粘贴造口袋前保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3.保持造口袋底盘与造口之间的空隙在合适的范围

4.避免做增加腹压的运动,以免形成造口旁疝

5.定期扩张造口,防止狭窄

五、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年龄、血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材质

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血管弹性及肢体活动度

3.了解药物的性质、治疗疗程及

输液速度对血管通路的影响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静脉炎情况

(二)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器材,及时评估、处理静脉炎

3.湿热敷时,避开血管穿刺点、防烫伤

六、烧伤创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受伤时间、原因、性质、疼痛程度、心理状况等

2.评估烧伤面积、深度、部位、渗出液的气味、量及性质,有无污染、感染等

3.严重烧伤患者应观察生命体征

4.肢体包扎或肢体环形焦痂患者应观察肢体远端血供情况,如皮肤温度及颜色、搏动、肿胀

(二)注意事项

1.使用吸水性、透气性敷料进行包扎且松紧度适宜

2.烦躁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适当约束肢体

3.注意变换体位,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

4.半暴露疗法应尽量避免敷料移动,暴露创面不宜覆盖敷料或被单

七、供皮区皮肤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吸烟使及供皮区皮肤情况(二)注意事项

1.在愈合期应注意制动,卧床休息,避免供皮区敷料收到污染 2.加压包扎供皮区时,松紧度适宜;避免供皮区受到机械性刺激

八、植皮区皮肤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观察植皮区皮瓣色泽、温度、指压反应、血供及疼痛程度

(二)注意事项 1.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2.避免在强光下观察皮瓣情况 3.避免患肢在制动期间牵拉皮瓣或皮管

4.植皮区域勿暴露于高温、强日光下避免损伤

5.植皮区皮肤成活后,创面完全愈合,应立即佩戴弹力套持续压迫六个月,预防出现瘢痕增生 6.植皮区皮肤瘙痒,切忌用手抓挠,以免破溃出血感染

九、糖尿病足的预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2.了解患者自理程度及依从性 3.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预防方法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注意事项

1.不用化学药物自行烧灼鸡眼或pingdi 2.尽可能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

十、糖尿病足的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根据wagner分级标准,评估患者足部情况 3.检测血糖变化

(二)注意事项

1.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输液 2.严禁使用硬膏、鸡眼膏或腐蚀性药物接触伤口

3.准确测量伤口面积并记录

十一、截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营养及心里状态

(二)注意事项 1.弹力绷带松紧度应适宜 2.维持残肢于功能位

3.使用辅助器材时做好安全防护,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进行肌肉强度和平滑肌锻炼,为安装假肢做准备

透析室专科题

二、急性中毒病人血液灌流观察要点

1,评估病人生命体征,神志是否清楚。血压是否稳定,微循环灌注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发绀。

2,评估病人面色苍白或红润,肢体活动情况,有无皮肤破损。了解病人是否有出血倾向,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有无皮肤粘膜紫斑、呕血、黑便、咯血等。

3,评估病人中毒原因是自服或误服.参考相关检查结果,了解中毒程度。

4,评估病人基础血糖的情况,尤其注意病人有无低血糖症状。

三、血液透析的护理措施

1,每次透析前后协助病人称体重并记录。每日称体重,根据尿量及体重增长情况,掌握饮水量。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在干体重的3%~5%范围之内。2,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定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输血的重要性以及贫血的主要症状。3,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4,应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内瘘穿

刺,防止感染,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渗血。拔针时正确按压针眼,防止局部血肿、动脉瘤,并向病人解释。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及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选择好正确的位置,防止局部血肿,宣教带管期间的注意事项。

6,掌握抗凝技巧,根据常规与个体特异性相结合进行血透抗

凝,保持血液肝素化。

7,解释呕吐的原因,要求病人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1~1.5 g/kg,低盐2g/d。低钾、低磷,适量补钙。观察甲状旁腺代谢紊乱程度以及钙、磷代谢异常。

8,定期检测病人各项生化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观察病人的体能状态、贫血程度等。判断血液透析的疗效,必要时修改透析方案。

四、透析机的消毒措施

【1】透析机外部消毒

1,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

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

即用1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2】机器内部消毒

1,每日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内

部管路进行消毒。

2,透析时如发生破膜、传感器

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立即消毒,消毒后的机器方可再次使用。

1.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和情绪上的感觉,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2.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是个体的主观知觉体验,受个体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3.痛反

应:是机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和心理变化。4.疼痛阈:是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5.疼痛耐受力:

是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6.洗胃法:是将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任何原因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损害时:都可出现意识障碍。7.浅昏

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8.深昏

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

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迟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机体仅能维持循环与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9.心肺复苏:是对由于外伤疾病

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

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搏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10.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11.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

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12.病理过程:指存

静脉穿刺技术体会 篇3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衡量护理人员的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操作。现将多年静脉穿刺技术体会如下:

1 血管的选择及穿刺方法

1.1 血管较好的病人 注意保护血管,应从远心向近心端选择小血管一次进行穿刺,左手拇指賁直血管下端,在选择穿刺点下方1-2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内。

1.2 浮肿病人 此类病人组织间隙液体积积聚过多,浅表静脉不易触及或看到。穿刺前,可以不用扎止血带,只要用手指挤压穿刺部位,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

1.3 肥胖病人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病人 此类病人皮下脂肪丰富,血管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在扎上止血带后,嘱病人反复握拳松手3-4次,还可以用大拇指按压静脉2-3次,如果暴露还是不明显,可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沿解剖位触摸,探明静脉的走行方向和深浅度,右手持针,沿静脉的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大一些,但不超过40度。

1.4 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皮肤松弛,血管暴露充分,易滑动,弹性差,难固定。一般应选择小静脉的远端,手背较直的血管。可以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穿刺时采用握指法,嘱病人五指自然伸直,用四指和掌根部握紧病人的手,使手背高高突出的血管,又回到肌肉当中,顺血管方向穿刺,缓慢进针,见回血在稍作前进即可。

1.5 小儿 小儿头皮静脉细小,易固定,但穿刺时小儿好哭闹,因此穿刺时需将小儿头部固定,绷紧皮肤,回血后不再前行,立即固定。

1.6 狂躁不安不听劝阻的病人 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应选择腕关节3cm以上、肘窝2cm以下处的静脉,足背静脉及小腿静脉。穿刺后针头部位固定好,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管,不要牵拉太紧。

1.7 慢性病人需要长期输液者 选用血管从近端到远端。穿刺时,患者的手自然放松,左手绷紧患者皮肤,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

1.8 失血、失液性休克病人 休克时偱环血量急剧减少,血管萎缩、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此时应立即纠正休克,選择较大的静脉穿刺。可对周围静脉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易于穿刺。对于严重脱水病人的静脉,穿刺时可将注射器抽取液体直接连接与头皮针,边抽回血边进针。

1.9 瘫痪病人 宜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因其易固定且易穿刺,不影响肢体活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1.10 化疗病人 化疗药物对局部静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应选择弹性较好且较粗的血管,从远端到近端。如果病人血管条件极差,可采用指间静脉交替使用的方法,可以避免了主要静脉的破坏。

2 体会

2.1 首先作为一名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及保持静脉穿刺成功的信心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士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2 病人的准备 操作中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做好输液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放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导致血管收缩,由于病人的紧张及陪人的干扰也可导致护士的情绪紧张,造成静脉穿刺失败。

2.3 血管的准备 根据不同病人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穿刺逆行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

2.4 穿刺的方法 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的应用与临床各类病人。但现在采用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利用护士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这样既可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

2.5 判断穿刺成功的方法 有些病人穿刺后不回血,可将调节夹的位置放置高一些,以加快回血速度,也可暂停穿刺,一手固定针翼,另一手拇指在穿刺的血管上方离针头2-3cm处向针头方向挤压,如果针头在血管里,由于压力作用很快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如果未回血,说明穿刺未成功。这时不必将针头完全拔出皮肤,只需将针头穿入血管即可。

2.6 固定的方法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落、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穿刺静脉,造成病人再次穿刺的痛苦。

周围静脉穿刺 篇4

1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07年3~6月儿科住院患者, 随机选择6个月~1岁患儿85例, 1~3岁患儿43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9例, 女49例;观察组6个月~1岁患儿81例, 1~3岁44例, 其中男80例, 女4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改进前的穿刺配合方法。两组资料病种、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全部行周围静脉穿刺置管。

1.2 材料

含有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的5 ml或10 ml注射器, 带有肝素帽及延长管的BD24G留置针, 留置针贴膜, 消毒液等。

2配合内容与方法

2.1 血管的固定与配合

1~3岁患儿操作前, 应向家长及患儿解释清楚, 以减轻他们的不安并取得配合, 不配合者应由2人以上人员配合固定。1岁以下婴儿由1名护士和家属配合。方法有两种:其一是操作者左手指固定穿刺四肢或头部, 另一人协助;其二是配合者双手固定穿刺四肢和头部。

婴儿最好选择头部血管。两种方法均禁止在进针血管的前方扒平皮肤, 应尽可能使选择好的血管变得充盈。

2.2 进针的位置及角度

在血管的上方或较近的下方进针, 禁忌在血管的侧方进针滑行后再刺入血管。进针的角度以15°~30°左右为宜,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5°, 同时向下稍微按压针柄, 向前推进1~2 mm[2]。

2.3 注射器的抽吸时机与方法

将含有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的5 ml或10 ml注射器连接于24G留置针的肝素帽内, 推出少量液体后, 看到穿刺者将针芯的斜坡面全部进入到皮肤后助手方可回抽, 抽吸时负压不宜过大, 应均匀适中。

2.4 送管时配合与方法

见到回血后, 操作者将针柄下压向前平送1 mm后即可平行缓慢送管。①操作者左手固定血管, 右手进针见回血后下压针柄15°向前平进1 mm后, 由助手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血管内;②由助手固定血管后, 操作者右手穿刺, 左手送管。两种方法在送管时, 均应由助手缓慢推入封管液, 使血管变得充盈, 提高送管成功率。

2.5 固定粘贴方法

将准备好的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 粘贴于无毛发、无潮湿的皮肤上, 向下应包盖针翼下方, 使穿刺点周围形成一封闭的无菌区域, 在粘贴完好前, 按压固定患儿四肢及头部的人员不可松手。

3结果

由此可见, 穿刺前做好家属解释使其给予积极配合, 帮助固定, 助手协助配合穿刺置管, 注重进针位置、角度及送管时的配合, 可以明显提高婴幼儿周围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两组结果见表1。

4讨论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与抢救中极为重要, 同时, 可大大减轻患儿的痛苦及护理工作量, 穿刺成功率更是成为护士及家属关注的内容[3]。婴幼儿在选择固定血管时禁止在血管的前方紧扒平皮肤, 较细的血管两端皮肤固定血管后可使血管较充盈, 提高穿刺成功率。为避免留置于血管内的有效长度缩短而导致过早脱管, 进针时应在血管的上方或下方, 切忌在血管的侧方进针滑行后再刺入血管。穿刺时若角度过大易直接穿破血管下壁, 角度过小易使皮肤堆积增加进针难度和疼痛感, 故我们采取15°~30°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5°, 同时按压针柄向前平送1 mm可大大减少针尖刺破血管下壁的几率。送管时应固定针芯将软管送到血管内, 禁止将软管连同针芯一同送入。因带针芯的外套管进入血管的过程相当于10号针头在血管内滑行, 因小儿血管较细, 一旦针头触及血管壁则直接导致穿刺失败。因过大的抽吸力可使细小的血管前后壁相贴导致穿刺失败或送管打折, 故选用5号或10号注射器均匀缓慢抽吸可避免上述问题。为提高送管成功率, 我们采用在送管前助手缓慢推入少量封管液可使血管变充盈, 增加了送管的通畅性,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因患儿多数不配合, 易躁动, 所以穿刺成功后应尽快粘贴固定, 在未粘贴好前, 助手不应松开固定患儿的手, 以免因患儿躁动而导致置管脱落。以上各方面的配合均十分重要, 只有各方面都配合好才能提高婴幼儿周围静脉置管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翠美, 武秀艳, 李欣, 等.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探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4 (114) :72-73.

[2]戚红.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中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0, 15 (2) ;78-79.

静脉采血穿刺技术(外周) 篇5

【目的】

静脉血标本的采集 【禁忌证】

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躁动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后进行。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准备:安尔碘或碘伏、棉签、止血带、治疗巾、5-10ml注射器2具、标本容器、试管架、检验单;治疗车一侧放手消毒液;治疗车底层:锐器盒、医疗垃圾容器、止血带消毒容器等。

【操作步骤】

1、评估

1)了解病情,认真观察局部皮肤、血管状况;

2)了解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例如是否空腹等; 3)解释采血目的、方法,指导配合。

2、操作要点

1)1.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

2)核对医嘱、检验单,确定检验项目、抽血量,容器与标签是否正确;再次核对床号、姓名。

3)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4)露出患者手臂,手臂下垫治疗巾,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5)消毒3 遍,消毒范围 6-8cm。待上一次消毒干后再次消毒。6)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一30度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 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

7)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指导患者前臂屈曲压迫3~5分钟。

8)取血标本时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避免振荡,以免溶血。

9)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轻轻转动,以防凝固。

10)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消毒液消毒瓶口。

11)再次检查病人穿刺处是否已止血,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撤去治疗巾和止血带,整理床单位,观察并询问病人的感觉。12)将标本容器和检验单放置妥当,及时送检。

13)正确处理物品(符合“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消毒”)14)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采集标本的方法、量、和时间要准确。做生化检验,应在清晨空腹时采血,应事先通知患者,抽血前勿进食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不宜在输液、输血的手臂采血,严禁在输液、输血针头处抽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

4、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周围静脉穿刺 篇6

关键词:静脉穿刺,离心方向,穿刺困难

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多为中老年病人, 住院时间长、反复住院。部分病人由于长期和反复静脉输液, 血管受到严重损害, 加上心血管疾病本身带来的末梢血液循环差, 给静脉穿刺造成很大困难。但其中大部分病人在近掌指关节和上臂靠近腕关节处仍存在一些充盈但短小弯曲的血管。传统方法是向心方向静脉穿刺, 很少人使用离心方向静脉穿刺。其实在穿刺这些血管时离心方向穿刺比常规向心方向穿刺更有优势, 回血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病人活动受限少、输液成功率高, 而且血管选择的范围扩大, 可使已被损坏的血管得以修复, 有效地保护了长期输液病人的静脉。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于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采用离心方向穿刺输液, 提高了穿刺和输液成功率, 避免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不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300例静脉穿刺难度大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50例, 男93例, 女57例;平均年龄71岁。对照组150例, 男96例, 女54例;平均年龄69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血管状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静脉穿刺方法

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均选择近掌指关节或上臂靠近腕关节处浅小静脉, 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和6号头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向心方向静脉穿刺法。观察组采用离心方向静脉穿刺, 按传统静脉输液前准备用物, 穿刺时嘱病人平卧, 穿刺侧手屈曲90°轻放在病人身上, 五指伸直, 无需握拳, 护士与床成直角站立穿刺, 绷紧病人穿刺点近心端的皮肤, 由穿刺点进针, 向血管远心端方向穿刺进入血管, 其他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相同。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输液成功率和回血率。

2 结果

3 讨论

3.1 离心方向静脉穿刺的可行性

根据手足背静脉解剖学特点, 手足背末梢浅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 含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 两者借交通支相互连接[1,2], 当离心穿刺液体进入血管后, 很快分流, 对液体的输入量并无影响。肢体末梢没有静脉瓣, 所以离心穿刺药液仍可随血液循环顺利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据报道, 在上肢前臂静脉逆向穿刺输液可达到正常情况同号头皮针顺向穿刺输液的速度[3]。临床中也观察到两种穿刺方法比较, 静脉输注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离心方向静脉穿刺的优点

①保护血管, 提高血管使用率。四肢远端静脉是临床静脉给药的常用部位, 心血管内科许多病人因长期或反复静脉输液, 血管受到严重损害, 加上疾病本身带来的血容量不足, 血液循环不畅, 给静脉穿刺造成很大困难。离心方向静脉穿刺利用了通常情况下不被采用的近掌指关节和上臂靠近腕关节处的浅静脉, 血管选择的范围扩大, 可使已被损坏的血管得以修复, 达到了计划性使用血管的目的, 提高血管使用率[4], 有效地保护了长期输液病人的静脉。②减少输液故障的发生。固定成功与否常常影响了输液的成功率。对于肢体远端特定部位的静脉, 行传统的穿刺方向进针后, 经常由于针柄不易固定而影响输液的顺利完成, 或由于固定不好, 针尖刺激局部血管壁, 或刺破血管壁导致局部肿痛不适, 使输液中断, 需再次穿刺。本研究显示, 离心方向静脉穿刺一次性输液成功率高于向心方向静脉穿刺。因应用离心穿刺法, 针柄固定好、稳定性好, 能保证输液过程的顺利完成。③回血快, 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般情况下, 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多呈向心方向流动。按力学原理, 行静脉穿刺时, 如果针头是沿着静脉向心方向刺入, 则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血液不易流进针管;相反, 若针头沿着静脉离心方向刺入, 则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向, 血液则更快更易于冲入到针管中[5], 从而便于护士的观察判断, 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同时也为及时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④易固定、痛苦少,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向心方向穿刺时, 针柄多固定于掌指关节处、手指上方或腕关节, 这样病人手部必须保持不动状态, 容易疲劳。而且稍一活动, 针头可穿破血管, 造成肿胀和疼痛, 或针头斜面贴住血管壁, 造成输液不畅甚至不滴, 需再次穿刺, 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还增加了护士工作量。采用离心法穿刺, 针柄固定于病人手背上或前臂, 病人手部活动受限少, 感觉舒适, 同时可减少因肿胀而再次穿刺的几率, 客观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6]。

总之, 在穿刺困难静脉中应用离心穿刺法, 针柄固定好, 避免了针柄固定不稳、针尖对血管壁的刺激, 保证了输液过程的顺利完成, 减少了病人因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聂褚发, 严振国.临床应用表面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5.

[2]周文萍.深浅静脉置管术的选择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4) :45.

[3]罗谷容, 粟玉芳, 冯广弘.上肢前臂静脉逆行穿刺输液法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 2000, 22 (4) :841.

[4]陈瑶.离心方向静脉穿刺在中老年病人静脉输液时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 12 (4) :433-434.

[5]薛白, 李琦.逆向静脉穿刺在骨科老年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09, 22 (12) :2966-2967.

周围静脉穿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53例患者作为临床资料, 其中有31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 年龄23~42岁, 平均 (32.3±3.0) 岁。有18例患者的脓肿>4cm, 有19例患者的脓肿为3~4cm, 16例患者的囊肿<3cm。依照肛管直肠的周围囊肿临床声像图的特征, 有29例为肛周脓肿、24例为坐骨直肠窝囊肿。

1.2 方法

术前准备:在术前实施常规性的超声检查, 明确其进针的准确位置。在实验室对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及心电图等实施检查。

手术操作:患者需要俯卧并垫高臀部, 将肛门充分暴露在外, 并对肛周实施常规性的消毒, 把超声探头放置在消毒套之内, 对探头扫描的深度、位置等进行调整, 或是轻轻的摆动、转动其超声探头的多个切面, 进而呈现消除脓腔在解剖学中的位置或是结构和范围的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等间重要关系。在明确了没有关键的解剖结构状况之下, 把脓肿距离皮肤最近并长轴最长的切面选取为进针的点。若很多位置出现了纤维的间隔, 呈现出间隔的数量较多的切面可选取为进针的最佳切面。针对于穿刺的脓腔而言, 部分存在间隔的务必要领穿刺针穿过间隔, 其有多个间隔之时, 要穿破每个间隔且对穿刺的口径予以增大, 进而扩大其脓液引流的相关通道, 有助于脓液的抽尽和脓腔的冲洗。利用抽出的脓液量约60%甲硝唑注射液、生理盐水等进行反复式的冲洗, 冲洗至液内没有细小的脓屑和变为清亮之后, 依照脓腔的大小将甲硝唑的溶液、敏感的抗生素保留约5~20m L之后将穿刺针拔除。在5~7d后进行复查, 针对脓液再次形成的患者, 需要实施二次的治疗。在复查时发现脓腔消失并且周围没有显著的低回声病灶及其血流信号之后, 要将介入性的治疗停止。

术后治疗:在介入性的治疗中, 患者要口服一些敏感的抗生素或是在静脉端注射相关抗生素, 要想确保临床的疗效, 在停止了介入性的治疗之后, 还是需要1周口服一些抗生素。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分析的数据都使用SPSS19.0软件完成相关分析, 运用±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去检验。若是存在着P<0.05的显著性差异, 则其在统计学中具有分析的意义。

2. 结果

在所有参与临床分析的患者中, 经过对术后的1~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共有53例患者治愈, 故治疗的有效率为100%, 但是其中有8例患者共治疗4次, 约占15.1%;7例患者共治疗3次, 约占13.2%;38例患者仅治疗1次, 约占71.6%。因此, 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肛管直肠的周围有关软组织、间隙内产生急性化脓性的感染, 且形成了脓肿, 故称之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肛管直肠的周围脓肿在类型上分为:浅部脓肿、深部脓肿, 其浅部脓肿又包含肛周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脓肿主要是由于病菌沿着肛腺管管状的分支、联合其纵肌纤维分别向上、下、外进行扩散至肛管直肠周围的间隙形成。再向外穿过而后联合其纵肌、外括约肌至坐骨直肠间隙成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等。临床患者经常由于疼痛进而不仅承受肛门的指诊或是直肠镜以及在直肠内实施超声的检查, 所以导致其病变或是没有明确的范围进行诊断。当前检查的手段包含磁共振, 然而由于其检查涉及了较高的费用, 并在检查之时要予以对比剂的注射, 及其受来自腔内影像相关视野因素的影响, 故限制了其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性的应用。该疾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极易进行定位, 然而依旧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对其液化有着不完全性分隔脓腔, 进而盲目将腔内有管纤维间隔予以分离, 故没有实现彻底性引流。在每次进行换药之时不可观察其脓液可否实现完全性的引流, 肛瘘极易形成。针对没有液化性脓肿仅能实施保守性的治疗, 在待其实现液化后, 具有较长的治疗时间。务必进行住院实施临床治疗, 针对脓腔要每天进行清洗及换药, 故具有较大的痛苦。超声引导在治疗中具有简单的操作, 能够清楚掌握脓肿治疗的准确位置和范围或是形态以及深度等存在的重要关系, 从而精准的选取出皮肤距离脓肿穿刺的最近有效距离。

5~7d进行一次的复查, 能充分掌握脓肿在治疗以后产生的变化状况, 持续观察患者脓腔的大小和厚度及其周围组织是否产生了转变, 在脓内的透声状况, 进而明确其是否应该实施持续性治疗且制定出治疗的对应方案。在本次临床分析中脓肿治疗的次数和脓腔具体位置以及大小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其治疗的次数有可能和脓腔液化的实际程度以及每次进行冲洗的彻底性或是感染细菌的种类与患者每次在术后可否有坚持持续的用药甚至是休息间有一定的关系。

超声引导的介入性治疗其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实际上是整个过程为实时性的监测, 可以选取较短的路径予以进针, 应随时随地的调整其穿刺针的具体位置以及深度, 有助于多间隔的浓情实现治疗, 在进行冲洗之时能够直观地掌握个部位的冲洗状况及其可否有残腔的存在。临床的门诊治疗具有较小的创伤、较短的时间、能够较快缓解症状、有着较快的恢复速度。根据文献的研究及报道, 超声引导的检查方式在临床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相关诊断与治疗之中可以有效缩短其病程。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穿刺治疗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方法在临床中具有的效果。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53例患者作为临床对象, 运用超声引导穿刺方式实现治疗, 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结果:在所有参与临床分析的患者中, 共有53例患者治愈, 故治疗的有效率为100%, 但是其中有8例患者共治疗4次, 7例患者共治疗3次, 38例患者仅治疗1次。因此, 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针对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而言, 运用超声引导穿刺方式实现介入性治疗, 它在治疗中具有较小的痛苦, 有着较快的见效速度, 本研究中未发生并发症。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治疗,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宏, 姜进军, 于红娜, 等.超声引导穿刺治疗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0, 7 (2) :161-163.

[2]王树松, 许加刚, 王霞, 等.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肛周脓肿46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9 (9) :860-861.

小儿静脉穿刺体会 篇8

1 影响小儿静脉穿刺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

①血管显示不清:见于肥胖患儿, 由于皮下脂肪较厚, 静脉显示不明显, 穿刺时掌握不好血管的深浅度;②血管充盈差:见于脱水及循环衰竭的患儿, 另外气温低, 尤其是冬季, 导致血管收缩变细, 也是导致血管充盈不良的原因;③浅表血管遭破坏增加穿刺难度:长期输液的患儿因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多处受损, 经修复后内膜不光滑加上继发静脉炎症等导致管腔狭窄;④光线不足:较暗环境下易造成视觉偏差, 导致穿刺角度失误;⑤小儿无合作意识:穿刺时躁动不安, 不和操作者配合。

1.2 主观因素

①专业水平:基本功不熟练, 欠缺实践经验;②技术操作不规范:选择针头或者血管不适当;进针角度不准确;进针速度太快, 来不及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 导致穿刺失败;回血后进针潜行幅度过大, 导致穿出血管壁, 穿刺失败;③心理素质不够过硬:紧张、烦躁或者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穿刺失误;患儿家属情绪激动, 过于担心孩子, 对操作人员太过挑剔,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影响操作正常进行。

2 体会

2.1 做好准备工作

保证光线充足, 选择合适针头、血管, 剃去局部毛发, 充分暴露血管, 姿势要适宜, 固定好穿刺部位。

2.2 加强业务训练, 提高心理素质

苦练基本功, 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 保证稳定的心理素质, 做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保持冷静, 与病人家属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多沟通, 消除患儿恐惧感。

2.3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 血管较深, 可在手指探摸下进行穿刺。用拇指或食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 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划一标记, 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对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 穿刺针进皮后, 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 当针进入血管腔内无回血时, 可稍等片刻再行抽吸, 若仍不回血, 但有刺入血管的突破感时, 可试注入液体, 如局部不肿胀, 即为穿刺成功。对长期输液的患儿, 要注意保护血管。对不合作的患儿在可能的情况下, 采取让患儿家属回避的措施, 由其他护士协助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 以避免患儿家属的情绪给操作者带来心理压力。

临床静脉穿刺体会 篇9

1 心理护理

患者在身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中,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安慰和鼓励,对待老年人要予以尊称、主动、热情,对年幼的患儿要用夸奖安慰的语言,像亲人一样地给予关爱和体贴,引导患儿心境转移,消除恐惧心理。

2 对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方法

2.1 婴幼儿

采用头皮静脉穿刺,前额正中选择血管也从两侧颞部选择,血管细而浅、弯曲,选平直段,进针时取针头与血管成45°,动作要轻而稳,确定穿刺成功,加强针头柄固定,以免穿刺失败。3岁以上的孩子,特别是肥胖者,选用手背、脚背处的静脉血管,加用止血带,右手握紧患儿手指加压,左手用食指上下触摸动血管分布状态及弹性,判断准确血管位置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予以固定。

2.1.1 手背静脉穿刺方法

2.1.1. 1 手部握拳穿刺法

嘱患者平卧。选择好穿刺血管,常规消毒皮肤,扎止血带。握拳,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并固定静脉,针头与皮肤约成15°~30°角,在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

2.1.1. 2 手部不握拳穿刺法

嘱患者平卧,选择好穿刺血管,常规消毒扎止血带,嘱其不握拳,被穿刺的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握患者四指向下压,使腕部弯曲,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或握杯状,绷紧皮肤。操作者右手持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60°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立即呈20°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

2.1.2 头皮静脉穿刺

在临床工作中,我观察了周围的同事,她们的持针手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食指拇指前后捏住针柄穿刺,有的两手指上下捏针柄直接穿刺,还有的两手指上下捏针柄穿刺进皮后再前后捏针穿刺血管。我认为怎样持针是每个人的习惯,只要有利于穿刺成功就行。穿刺前,护士左手一定要固定住血管周围的皮肤,这样更有利于右手的穿刺成功。对于粗直的血管,进针速度可稍快些,这样穿刺疼痛轻,这些血管穿刺时落空感明显。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尽量将针头进深一些,不容易脱出针头。对于较细的且不好把握的血管,我认为进皮后要缓慢进针。因为太细的血管进针速度太快很容易穿破。血管细、脱水的患儿,穿刺时回血往往不明显,但凭感觉针头在血管内,这时不要再往前进针,可以拨开输液管针头连接处,几秒可见回血,也可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下,可见回血,说明穿刺成功,可连接液管输液了。

2.2 老年患者

皮肤松弛、皮下脂肪薄、血管脆而硬、无弹性、弯曲,必要时选用5号针头进行穿刺,进针前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固定进针部位,针头直对血管快速刺入,掌握的恰到好处,穿刺成功,将针柄固定。

2.3 肥胖患者

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看不见摸不着,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凭手的感觉触摸到血管走形、弹性、深浅度、穿刺点要准确,刺入血管时,进针要稳、快、准、角度要大,见有回血,随进针角度固定针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 营养不良性患者

血管特点是比较细、不充盈,进针时要浅,避免穿破血管,造成反复操作,直接影响治疗.

2.5 瘦弱的患者

皮下脂肪少、皮肤松驰、血管易滚动而滑,穿刺时绑上止血带,再用左手拇示指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掌握血管深浅度,对准血管快速刺入,见有回血即可固定。

2.6 其他

周围静脉穿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均为我科近3年的住院患者, 男10例, 女3例, 年龄20岁~78岁, 平均年龄 (49±30) 岁, 均为中、大量心包积液。其中1例为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1例为胸部锐器伤所致, 1例为右房良性肿瘤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所致, 2例为原因不明心包积液, 1例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所致, 其余为结核性心包炎。

1.2 穿刺部位

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心包积液后壁大于10 mm的液性暗区。穿刺点均为剑突下与左肋弓下缘汇合点下2 cm处。

1.3 深静脉穿刺法

在血管减影机下患者取45°半卧位, 机头呈脚位45°+左前斜15°常规透视下, 常规消毒铺巾, 穿刺点皮肤及皮下组织用2%的利多卡因局麻后, 用深静脉穿刺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负压缓慢穿刺进针, 方向左、后、上, 待抽到引流液后去掉注射器送入导引导丝, 退出穿刺针, 反复进出导丝无室性早搏, 透视下在心脏周边并采集影像, 证明在心包腔。3例患者切皮2 mm, 沿导引导丝送入动脉鞘和猪尾导管进行引流, 10例患者沿导丝直接送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引流。用缝线固定动脉鞘或中心静脉导管。

1.4 引流方法

3例猪尾导管末端接三通进行抽液后, 关闭三通用无菌纱布包扎盘于上腹部固定。10例在中心静脉导管末端连接三通, 外端经静脉输血器与一次性胃肠减压器连接进行引流。心包积液首次引流不超过1 000 ml, 以后可根据病情增加抽液量。每次引流放液后可关闭三通。有时因积液呈血性或黏稠, 中心静脉导管内径细小, 不易引流, 可以重新送导丝换成5F或6F的动脉鞘进行引流, 引流后, 再换成中心静脉导管保留。此方法可以减少对心包的刺激, 又可以避免动脉鞘前端对心肌及冠脉的损伤。

1.5 撤管指征

无液体引流后并经彩色多普勒证实无或积液已经很少, 24 h后撤管。猪尾导管撤除时要重新送入导引导丝, 以防损伤心包。

2 结果

1 3 例患者中, 陈旧血液1例, 血性积液3例, 其余均为淡黄色积液。引流后心包填塞症状明显缓解至消除。1例甲减性心包积液1个月后复发, 但无填塞症状未再引流加强原发病治疗。2例数月后又出现大量心包积液, 抗结核治疗无效, 又未找到原发病变, 所以诊断为慢性特发性心包积液。整个操作过程未见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3讨论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包积液较常见, 大多数中、大量的心包积液需要穿刺放液, 尽快缓解填塞症状和明确诊断等目的。大量心包积液一次放液不能太多, 易造成心脏振荡, 甚至造成急性肺水肿, 必须反复放液才能达到目的[1]。传统的心包穿刺随心包积液的减少, 容易造成心肌及冠脉损伤的风险增加。在血管减影机直接透视下, 用深静脉穿刺法, 取材方便。该法穿刺针入心包腔停留时间短, 中心静脉留置管细而软, 顺应性好, 保留时间长, 安全性高, 对心包的刺激小, 但是抽液不太顺畅, 甚至抽液困难, 必要时需要换动脉鞘或猪尾导管。然而猪尾导管又容易造成难以忍受的胸痛, 不能长时间保留。该法在透视下穿刺成功率高、痛苦小、患者容易接受, 引流期间患者体位不必制动。所以在血管数字减影机透视下, 采用深静脉穿刺法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猪尾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具有安全、适用、方便并且并发症少、痛苦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速铣床下一篇:农作物和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