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2024-06-02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精选12篇)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1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

焚烧作物秸秆,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污染环境, 影响交通安全, 土壤有机质被烧毁, 田边树木被烤焦, 通讯、电线被阻断, 有的甚至引发大面积火灾, 危及庄稼及村庄,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未被焚烧的秸秆乱堆乱放, 有的丢弃在田头、路边、沟渠里, 阻塞水系, 使农村有水尽污。每年一到庄稼收获, 尤其在收获集中、秸秆处理量大、抢收抢种的夏收季节, 基层干部昼夜死看硬守, 层层签订责任状, 但仍难摆脱“年年抓禁烧, 岁岁烟锁城”的困局。据反映, 当今的秸秆焚烧已取代计划生育, 号称“天下第一难事”, 成为全社会普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近年来, 在秸秆综合利用上, 经反复应用实践, 形成了5种有效利用途径, 如秸秆还田作肥料, 秸秆气化、热解发电作燃料, 秸秆加工成型、编织做工业原料, 秸秆青贮、氨化、盐化作饲料, 秸秆粉碎配比作食用菌基料。这些秸秆利用途径除还田作肥料外, 其他四种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 即秸秆田间的收集运输及储存问题。秸秆资源分散, 季节约束性强, 如小麦秸秆, 体大蓬松溜滑, 从收集转运到储存地点, 三至五人一天收不到5hm2, 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即使送到储存地点, 仍然需要加工压缩成型、损耗以及消防等方面的投入。我省国祯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 将秸秆压缩加工成品以每吨248元到厂价格卖给秸秆发电厂, 每斤秸秆仅合0.12元, 扣除打捆、装运、压缩成型等中间费用, 从农民手中收购每斤不足0.07元, 一亩地不过20多元, 对农民来说是丢弃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远不如一把火烧掉划算。所以目前国内较多秸秆利用项目、秸秆发电厂运行不久即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我省上世纪90年代末, 建立了一批秸秆气化厂, 因秸秆收运储及配套等方面问题而停止运转。我省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2009年原计划收购秸秆2万t, 到目前收购8000t不到。6月22日联合利化生物质能燃炉在合肥点火, 这是全球第一例使用秸秆作燃料生产洗衣粉的燃炉, 年消耗秸秆2万到2.5万t, 到目前仅收7千t, 而其中六至七成是从河南省远道运来。由此形成我省在秸秆综合利用的悖论:一边是可以资源化的宝贝, 一边却当废物来烧毁;一边是厂家舍近求远因本地秸秆收不到, 一边是本地秸秆处理不掉而焚烧。

以上秸秆收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秸秆集体系不完善, 缺乏政策激励措施, 秸秆收集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 农户‘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而企业收购, 缺少政策支持, 积极性不高, 往往只是应急行为, 而不作长期打算。其次, 我省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存在利用率低、成本高, 产业链短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统筹规划, 牵涉秸秆综合利用职能部门各管一摊工作, 但之间协调互动不够、分工不明, 责任不清, 没有牵头单位, 造成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不力, 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不清。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 产业布局不合理, 农民、企业、各项经济组织等利益主体缺乏政策激励配套措施, 没有形成良性的利益生态链。三是农民急需的经济实用、秸秆便捷处理的机械装备缺乏或不配套, 各项技术集成组合不够。四是技术培训和服务跟不上, 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需要加强培训的现场示范, 让农民眼见为实。尤其是目前农民对秸秆利用和农用机械的用途、性能、使用、维修等方面知识, 主要靠机械生产厂家对购机主的培训, 有的仅在小范围举办一些机械化示范观场会, 社会影响不大。在农机应用日益普及的广大农村, 基本上没有农机推广队伍, 培训及服务根本无从谈起。

2.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

为加快推进我省秸秆利用,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和效益, 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 促进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我省秸秆经济, 现提出如下建议:

2.1编制我省秸秆综合利用长期规划。

国办发[2008年]105号文件要求以省为单位编制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我省已由发改委会同农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 共同编制安徽省秸秆利用规划。对规划编制我们认为, 秸秆综合利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 尤其是秸秆收集涉及千万农民集中行动, 已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范畴, 需要掌握三农、熟悉农机、体察民情, 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不能像过去的很多规划仅仅依靠少数专家闭门编制, 要在编制的全过程问计于民, 保障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充分参与, 使规划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才能保障今后规划实施更加顺畅。

2.2确立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战略。

秸秆来自自然, 最好的出路是回归本源。秸秆还田, 改良土壤、节本增效。只要有关扶持政策到位, 对老百姓来说是一条省心、省力、见效益而最容易接受的好路子。省农机局认为, 秸秆还田已不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 应把秸秆还田作为我省近期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渠道。从中长期看, 有关专家指出, 秸秆长期全量还田作肥料, 其肥效会随还田年份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仍会造成资源浪费, 不符合我国国情。中长期秸秆利用, 应在满足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合理引导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近期国家财政部明确了把能源化作为我国剩余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向, 并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已成功试验将木屑、稻壳、玉米棉花秸秆等多种原料热解加工成生物油;蚌埠丰原集团利用生物发酵技术, 处理秸秆产生纤维素乙醇, 这二项技术已占据全国同类研究的制高点, 我省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使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 形成产业化生产。

2.3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装备、工艺配套和技术集成水平。

在秸秆综合利用上, 要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装备、工艺配套和技术集成水平, 加强协作攻关解决秸秆利用中共性和应用技术难题;在秸秆还田利用上, 我省地形地貌复杂、生物物种丰富, 耕作制度多样, 在秸秆还田机械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上要与之相适应, 尤其是适应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小型实用机械及其技术集成。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 要制定秸秆还田的作业标准。

2.4调整种养业产业结构和作物育种目标。

我省秸秆综合利用要规划建立草食畜禽集中养殖区, 使秸秆能够实现过腹还田, 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靠近城郊乡镇, 应规划发展为城市生活服务的高效城郊型农业, 减少秸秆产生, 缓解“禁烧难”。其次从秸秆还田利用角度看, 作物收获机械化才能顺利实施秸秆还田, 从种子市场看, 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更受农民欢迎, 所以作物育种要调整目标, 使之适应机械化作业及有利秸秆综合利用, 要引导农业科研单位筛选矮杆、抗倒伏、株型紧凑、成熟一致、熟相好, 不早衰、不落粒, 种子休眠期长、结实集中的品种。

2.5建立完善秸秆收集的物流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基层政府监管的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的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秸秆储存基地, 鼓励发展秸秆还田、捡拾打捆、运输、贮存全程机械化。目前, 我省秸秆规模化收集体系尚未起步, 政府要加大对秸秆利用的合作组织、农民秸秆收购经纪人的鼓励支持力度, 按国办发[2008]105号文件要求, 在2015年前建立完善我省秸秆收集体系。

2.6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要将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及固化成型燃料等资源化利用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纤维素乙醇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给予适当补贴、将秸秆还田打捆、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落实税收、电价补贴、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秸秆利用组织、科研单位进行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举办秸秆利用现场会、实施培训和农机服务。其次产粮及商品粮输出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 秸秆产量高, 造成秸秆大面积集中处理任务重, 我省是产粮和商品粮输出大省, 要向国家争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支持, 对省内的产粮大县要加大对秸秆处理的支持力度。

2.7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部门间的分工协作。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策、科技、法律、信贷等多部门联手协作, 共同推进我省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议成立由发改委或农委牵头, 经委、环保、财政、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责任制, 建立奖惩制度, 研究决定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确立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战略和主要目标, 提出政策建议, 组建联合执法队伍, 加强督查指导。

2.8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法律保障。

2009年5月20日,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 该决定对秸秆处理, 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执法理念, 可操作性强。我省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法规尚属空白, 但对焚烧秸秆, 我省及合肥市先后出台了《安徽省民用机场净空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这三个条例都对焚烧秸秆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但对法律责任追究却并不一致, 分别为“视情节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没有设置处罚条款和“情节严重的, 可以处200元以下罚款”。三个条例执法依据不同, 有法难依, 严重影响了法制统一。为此建议一是焚烧秸秆的立法, 依据国办发[105]号文件“完善秸秆焚烧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的要求, 对以上三个地方性法规启动修订或出台新的法规。再立新法时, 应在条款中明确群众有不烧秸秆的义务, 但政府应有首先为秸秆利用提供有效出路的责任, 体现责、权、利对等的原则。二是出台秸秆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 或参照江苏省做法, 行使人大决定权, 出台《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2

发布日期:2010年5月11日责任编辑:临潼农业信息中心 来源:蓝田县农业局

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秸秆利用在农村历史悠久,自古用作饲草和薪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耕作制度及技术的变化,导致农作物秸秆被大量废弃,特别是近年来的秸秆焚烧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影响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

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木质素、粗蛋白、酶等有机物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成份,可用作肥料、饲草、燃料、造纸、制炭、建材等,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多途径地开发和利用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必将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的主要物质基础。

目前在我省重点推广应用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玉米秸秆挤丝揉搓加工和袋装微贮饲草技术 玉米秸秆机械挤丝揉搓加工技术是指利用机械将玉米秸秆通过压扁、纵切、揉搓等工序,加工成10—15cm丝状,可被牛羊等食用的饲草,采食率可达95%以上。玉米秸秆饲草袋装微贮技术是在挤丝揉搓机加工的丝状饲草中加入定量的微生物制剂,用打捆机械进行打捆装袋密封包装,进行长期贮存,具有效率高、密度大、便于长期保存和远途运输等优点,可作为商品饲草出售,该技术是大型规模牛羊养殖户冬季缓解饲草短缺的方法之一。

二、秸秆机械化青贮技术 该项技术是将玉米秸秆用铡草机切成5—10cm的饲草,用地下窖或者装入大型塑料袋内进行密封青贮。青贮要求:一是要加入定量微生物制剂搅拌均匀,二是是要压实,三是必须严格密封,不让空气进入。给青贮饲草创造一个密封,厌氧发酵环境,经过3—6周的发酵,形成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采食率高、保质期长的优质饲草,该技术省工省时,简单易行、广泛应用于一般畜牧养殖户,可有效缓解冬季饲草短缺问题。

三、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 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是近年来国家补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利用捡拾打捆机将联合收获后抛撒在田间的小麦秸秆进行捡拾,并自动打成捆。一方面可以加快田间腾地速度,另一方面减少秸秆田间焚烧,使小麦秸秆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四、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指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田间直立的秸秆或铺放的秸秆直接在田间粉碎还田,省去了人工还田作业的收割、摘、捆运、铡、撒、翻等复杂工序,是一项高效低耗、省劳省工的有效技术措施,坚持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还田,可不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灭茬覆盖施耕播种技术 该技术适宜夏、秋两季作业: 一是在夏季小

麦联合收割留茬的田块里,由灭茬旋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灭茬开沟、播种施肥、覆

土镇压等工序,不需捡拾麦秆,直接进行播种,减少了翻耕等作业工序,使小麦

秸秆覆盖于地表,具有节水、保墒、增肥作用,降低了作业成本。二是秋季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同时进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或人工玉米摘穗后的田块

中,直接使用高茬覆盖旋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能使田间玉米秸秆全部被机械

粉碎后覆盖于地表,提高秸秆利用率。

六、玉米高茬硬播技术 玉米高茬硬播技术是指在小麦联合收割后10—

20cm的麦茬地里用玉米免耕播种机械一次完成硬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

等多项作业工序,并配合后期化学除草和生育期追肥等措施使玉米产量达到预期

目标的一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该技术节时省工、减少秸秆焚烧,大量麦茬覆盖

在土壤表面,蓄水保墒,达到了秸秆利用的目的,也是现阶段解决小麦秸秆焚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于印发《咸阳市2010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实施

意见》的通知

咸农机发〔2010〕67号

各有关县市区农机(业)局、中心:

现将《咸阳市2010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实施意见》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

按照文件认真执行。

附:咸阳市2010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实施意见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七日

主题词:秸秆机械化利用意见

------------------

抄送:省农机局、省农机推广站、各有关县农机推广(管理)站档

(二)------------------

咸阳市2010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积极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全面提升我市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现制定咸阳市201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持续发展,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围绕重点技术,集中财力,加大实施力度,扩大利用规模,发展秸秆产业,重点推广玉米免耕硬茬播种、小麦玉米带状旋耕播种、饲草加工、玉米收获、小麦秸秆捡拾打捆等机械化技术,积极推进秸秆资源市场化、商品化、规模化的进程,推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发展和秸秆产业化规模的提高,实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重点区和焚烧区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咸阳做出新贡献。

二、项目建设内容

2010年,我市的兴平、秦都区、渭城区、三原、泾阳、乾县、礼泉七县市区被省上确定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市区,按照今年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计划,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重点建设内容是: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田;建立秸秆机械化利用专业合作社;对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重点机具进行累加补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机具的作业演示、技术培训、宣传和引进示范推广等。

(一)秸秆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田建设。2010年,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县区要建立一个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田,要求示范田建在高速公路两侧1公里、机场周围5公里范围内,示范田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100%。

1、示范区域的选择:在省上确定的重点实施区域及项目计划中规定的乡镇,选择当地群众热情大,气氛浓,积极性高,农物作种植面积大,宜于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乡村,建设整村整乡的万亩示范田。

2、标志牌的设置:

(1)标志牌的设置规格,按照省农机“陕农机发[2007]28号”《关于加强农机示范区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的规格执行。标志牌应设立在主要交通道路边比较醒目的位置,以扩大示范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宣传面和示范引导效果。

(2)标志牌大小尺寸为2米×4米。

(3)标志牌内容:

正面:①示范区名称:(陕西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田);②实施单位:(县级农机部门名称);③示范区面积:(多少亩);④示范区负责人:(县级农机部门负责人);⑤实施年限:2010年。

背面:主要技术内容/模式:分夏秋两季实施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内容(技术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3、示范田建设: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示范田建设实施方案,高标准、严要求的做好示范田建设工作。操作规程上实行统一技术模式,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机械化作业,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作业效率和示范田管理水平。

4、技术模式:“三夏”主要实施小麦秸秆捡拾打捆、玉米硬茬播种、带状旋耕播种和旋耕播种技术;“三秋”主要实施秸秆还田、小麦带状旋耕播种、秸秆青贮收获、玉米机收和秸秆饲草加工技术。扩大带状旋耕施肥播种示范规模,并进行技术跟踪对比试验和技术宣传培训,形成对比试验报告。

5、档案管理:在示范田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特别是有关影视资料、示范田面积和地亩册、项目资金台帐,分级签订的责任书、宣传培训工作的会议通知、记录、签到册等资料的收集,确保年终项目检查验收有据可查。

(二)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市新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

用专业合作社七个,七个秸秆综合利用县各新建立一个。

(1)新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要按相关要求,经工商部门注册,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场地、机具、库棚和设施等。

(2)新建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和标准: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合作社可以以玉米秸秆饲草加工为主(规模5000吨以上),或者是捡拾小麦秸秆为主(规模2000吨以上),也可以以秸秆利用机械作业为主(作业规模万亩以上)。

(3)建立扶持10万吨小麦玉米商品秸秆加工利用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推动秸秆产业规模发展。

(三)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市级主要引进示范一批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机具。

(四)重点机械的累加补贴。对生产中急需,技术性能先进,能够促进秸秆产业发展,省内已经试验示范成功的自走式玉米青贮收获、秸秆捡拾打捆、秸秆深加工(块、棒、颗粒)

等重点机械进行累加补贴。累加补贴程序严格按照陕西省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相关要求和《陕西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重点机械累加补贴由渭南、渭北和杨凌超市执行。

三、资金安排和进度安排

(一)资金安排

1、对2009年已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四个县市区,每个县区安排35万元,其中15万元继续建设万亩示范田,主要用于示范田的技术演示宣传、机械作业和对比试验等,20万元用于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2、对于2010年新建的乾县、礼泉两项目县,每个县安排35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万亩示范田的建设,主要用于示范田的技术演示宣传、机械作业和对比试验等,15万元用于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二)进度安排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利用水平整体提升

各县市区农机(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大促进秸秆资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利用,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减少资源焚烧浪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型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局《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环发[1999]9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通告》(陕政发[2003]10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08]110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农业、环保、农机、财政、公安等部门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并以政府名义下发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意见,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措施。同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行政推动、法律约束、技术推进的办法,综合统筹,精心组织,促进秸秆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制订目标,夯实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2010年,各县市区农机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奖惩办法,并要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积极宣传推广农机新机具,做到机具、面积、地块和人员“四落实”,用机具保面积,以技术促利用,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的完成。市农机中心将于三夏、三秋前后,组织人员,深入到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实施区域,监督检查万亩示范田的建设情况,重点查看机具、地块、种植模式、标志牌等工作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小麦捡拾打捆机、带状旋耕播种机、玉米收获、青贮收获等重点机械组织协调情况,机械化综合利用作业面积的实施情况。同时,对新建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按照省上要求进行检查,重点查看建设标准、规模、机具数量、机具库房、秸秆综合利用形式及合作社执照、章程、规章制度等情况,检查考核情况将做为年终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评比依据。

(三)广泛宣传,重点示范,促进秸秆产业发展

实施县区要按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制定出详细的培训方案,采取以会代训、示范演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开展技术培训宣传工作。按照抓重点、抓典型、推模式、上规模的要求,切实按要求抓好万亩示范田建设,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对已经成熟的秸秆田间机械化处理技术采取整村整乡推进的办法扩大规模,提高田间秸秆利用水平。对成熟的秸秆加工利用产业化合作社经营模式,采取典型引路,复制模式的办法,扩大加工利用规模,促进秸秆产业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县市区还要抓好秸秆专业合作社、万亩示范田建设和面上推广工作,重点发展秸秆产业化技术和模式。努力构建秸秆田间处理技术、秸秆捡拾收贮技术、秸秆饲草加工技术和秸秆深加工技术等多项技术并举的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支撑体系,促进秸秆产业和秸秆利用水平整体提高。在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期间,各县市区都要召开多种形式的现场演示会、技术培训会,各种演示培训会必须通知市农机管理中心,并及时上报有关宣传资料和信息,开展多方位的宣传活动。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省上已将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计划以“陕农机计发[2010]5号”文件下发到各项目实施县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示范区和合作社建设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县财政部门监督实施。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的专项管理,设立专人专管,制定资金使用办法,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市农机管理中心将按照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监督检查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的使用情况。各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的用途,做好新建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及万亩示范田资金使用台帐,作业费补贴登记册等各项工作。同时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保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做好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和总结上报工作

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管理。各县市区要根据近几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实施情况,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组织)、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表(见附表一)调查表将于5月30日前上报市农机管理中心,以便及时了解各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情况。

项目档案资料管理。重点机械累加补贴档案由渭南、渭北、杨凌超市负责,农民在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后建立的档案的复印件附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机械累加补贴表(见附表二)后形成秸秆项目重点机械独立的补贴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于10月30日前报省农机推广站。示范田档案由各市县项目实施单位建立、保存。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3

刘宪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充分肯定了项目前一阶段实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强调了开展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项目省要高度重视,珍惜机会,加强合作,探索项目运行机制,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确保模式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2014年是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项目实施的第二年,旨在以当地主推的多种耕整地方式、多种播种方式或多种收获方式,集成组装成多类耕种或收获机械化技术模式,通过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完善,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区现阶段玉米、水稻、油菜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最佳技术模式,为进一步发挥机械效益、促进同类地区加快推进农业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培训班总结了2013年度各示范点项目实施取得的初步成效,针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2014年度项目实施的重点、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和部署。全体代表还围绕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资金使用以及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还对播种机生产试验示范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试验示范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部署了有关工作。

培训班期间,还举行了“合作共建‘福田雷沃机械化生产示范农场’”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自2014年起,为创新推广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优势组合、协作创新、科学推广”的原则,合作共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农场。合作共建“示范农场”,将借助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专家技术优势、系统组织优势和示范推广影响力,依托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系列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和服务的能力,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服务组织为主体,探索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置方案,为促进区域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装备支撑。合作共建“示范农场”必将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各要素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激发农村生产活力,对推进农机推广事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4

《意见》明确了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主要内容, 即定位在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九大作物, 聚焦在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个主要环节, 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 分作物、分区域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模式。

《意见》指出, 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要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 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水平;二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三是创建农机化示范区 (县) , 探索形成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四是加强机耕道等农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

农业部强调, 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破解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各地要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从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绩效管理、宣传引导等五个方面, 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5

示范县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国家、省、市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走在时代前列的目标定位,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提高小麦、玉米两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主要内容,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县全程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贡献份额和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保障能力,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二)基本原则

1.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根据全县土壤状况、气候特点、农作物特色、经济水平、经营规模等情况,围绕提升小麦、玉米两大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确定适宜的技术路线和途径,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完善技术模式,突出重点关键,主攻薄弱环节,实现新突破。

2.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展开原则,充分发挥3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典型带动作用,政策驱动、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带动全县80万亩耕地整体提升机械化水平。

3.创新驱动,整体提升。围绕提升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主攻植保、烘干机械化等薄弱环节,加大技术与机具研发创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向全程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4.政策扶持,合力推动。综合运用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性,培大培强农机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合力,助推发展。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到2018年底,全县小麦、玉米生产形成清晰可行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率达到农业部创建标准,建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机械化水平。到201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保持120万千瓦。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以上,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96%,高效机械植保水平达到65%,粮食烘干率达到45%。

3.示范区建设。在3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实施高效植保、玉米籽粒收获、烘干示范,辐射带动全县。

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完善农机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四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作用,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装备智能化、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年内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60家,大型农机具入社率80%以上,作业能力占到主要农作物生产总作业量的80%以上,农机合作社作业能力、服务能力有效覆盖,成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力军。

(三)促进农机农艺农肥融合。农林、农机部门要协调配合,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农艺体系、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培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作物良种,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施高效农机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引领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开展节水、节肥和节药示范,建设“水肥药一体化”示范方6万亩。

(四)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机”推进行动,建立县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民和农机手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五)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主导作用,引导群众采取委托管理等形式,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区域化种植。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桃园街道办事处“新六产”产能融合示范区为模板,探索不同形式的土地经营模式,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生产手段改进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六)着力改善农机化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农机深松作业政策、保护性耕作项目、基层农机推广补助项目等政策项目,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对列入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的片区,优先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便利条件。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为民服务中心、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涉农建设项目,要集中整合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的片区,形成集聚效应。

四、实施步骤

自2018年5月开始至2018年12月结束,周期8个月,按要求全面完成示范县申报、方案制定、资料编写、宣传发动、项目实施等工作。

(一)调查调研、制定实施方案阶段(2018年5月)。县农机、农林、水务、供销、开发办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区)围绕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行详细调查摸底,重点了解掌握农田基本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经营组织状况等情况。通过基层调研、汇总数据、梳理信息掌握客观现实情况,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为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配套联动,捆绑使用,集中投入”的思路,认真梳理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重点向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倾斜。其中:县开发办产业开发项目、县农林局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县林业局病虫害飞防项目、县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项目、县农机局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等相关项目资金优先投入高效植保机械和粮食烘干机械。在必要情况下,由县财政予以扶持,并鼓励各乡镇(街区)拿出适当资金给予奖励。

(四)强化示范创建。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通过建立示范区、示范基地,培育典型,打造样板,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村、整乡集中连片整建制推进,引领推动全县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

(五)强化督查考核。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纳入全县协同发展综合考评,制定科学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强化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区)的督导考核,对工作开展得好、有特色、有亮点的乡镇(街区)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平原县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工作领

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平原县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袁志勇

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孙丰勇

县委副书记

潘风雷

县委常委,副县长

孙传华

县政府党组成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成员:宫俊水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

化洪海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主任

林春冉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郑士跃

县农办主任

霍德强

县科技局局长

曲学文

县财政局局长

姜卫东

县审计局局长

姚士俊

县统计局局长

李雷修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田晓丽

县商务局局长

仇洪雷

县农林局局长

李海港

县农机局局长

李建华

县供销社主任

李建强

县开发办主任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6

所谓农作物的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改善作物的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抗病、耐热、高产等优质特性,以适应人类对作物日益增长的需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人会问农作物的基因改良与早前已被人们熟知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常规育种与转基因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转移基因来改变作物性状,进而通过选择培育人们想要的优良品种。所不同的是通过杂交、特别是远缘物种之间的杂交,所转移的基因成千上万,它比现代转基因技术只转移一、两个功能明确的基因要复杂得多,其所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效应”也要复杂得多。常规育种旨在保留作物的优良特性,以达到提高产量或产品品质的目的。而基因工程则是以生物技术改变作物的基因,以配合现代人类的需求,生产更多更好的作物。

那么基因工程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基因工程不仅可以使农民种植含有抗虫、抗病毒、抗寒冷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从而增加收益,而且可以使消费者享用到胆固醇较少的油脂,蛋白质较高的小麦等。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成功地把具有实用价值的目的基因如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改变蛋白质组成、提高淀粉含量、雄性不育、改变花色和花形,延长保鲜期等的基因分别转入植物。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植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棉花、大豆、油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番茄、黄瓜、花椰菜、芥菜、甘菜、胡萝卜、茄子、生菜、芹菜等蔬菜作物;苜蓿、白三叶草等牧草;苹果、核桃、李、香蕉、木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矮牵牛、菊花、香石竹、伽蓝菜等花卉;以及杨树、杉等造林树种。

由于基因工程是门新技术,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打破了物种间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而创造新的类型。目前,人类还不可能精确预测转基因植物的所有表型效应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究竟有哪些影响。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品质以及其他可能的危害进行研究。我国已经建立了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评价的专门机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并颁布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即《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这些条例和措施大大促进了我国基因工程的安全意识,对进一步与国际上采用的安全性评价标准接轨具有积极的意义。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7

一、农作物秸秆生产和综合利用状况

(一) 资源状况。

全市常年种植主要秸秆作物面积约144.5万亩, 年产生作物秸秆约66.91万吨, 其中, 小麦种植面积58.54万亩, 年产秸秆约25.5万吨;玉米种植面积63.03万亩, 年产秸秆约35.58万吨;花生种植面积22.94万亩, 年产秧秸约6.33万吨。

(二) 综合利用状况。

到2015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3万千瓦, 小麦联合收获机1466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1005台, 青饲料收获机19台, 秸秆还田机254台, 配套大中型拖拉机7402台。

2015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58.54万亩, 机械化联合收获面积达到99%, 秸秆还田率达到96%以上, 除小部分通过秸秆打捆、捡拾回收用作饲料、燃料外, 基本实现了粉碎还田。玉米收获面积63.03万亩, 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92%, 玉米秸秆88%以上实现了机械化粉碎还田, 另有部分玉米秸秆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用作食草畜禽的饲料。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秧秸基本上作为燃料或饲料喂养牲畜转化利用。

二、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推广情况

(一) 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在夏季, 重点推广小麦联合收获-秸秆切碎还田-玉米机械直播技术, 通过给小麦联合收获机加装秸秆切碎器, 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地抛撒到地表, 然后利用玉米直播机械进行免耕播种作业。在小麦秸秆收获还田过程中, 严格控制秸秆留茬高度及切碎长度, 小麦麦茬高度≤15厘米, 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 切断长度合格率≥95%, 抛撒不均匀率≤20%, 禁止无切碎器的联合收获机进地作业, 避免因秸秆过长、留茬过高影响播种或秸秆焚烧。目前, 该项技术已在全市广泛应用, 小麦秸秆切碎还田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96%以上。在秋季, 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 (耕) 或旋耕整地-小麦精量播种技术。通过玉米联合收获机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 然后进行免耕播种。经过处理后的秸秆, 不仅能满足下茬作物种植的农艺要求, 而且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实践证明, 实施秸秆还田的农田, 土壤团粒结构明显改善, 有机质明显增加, 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 节本增效作用十分明显。

(二) 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青贮和氨化技术。

为满足畜牧业发展对秸秆饲料的需求, 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青贮和氨化技术, 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 大力推广对秸秆青贮收获及加工机械, 目前全市玉米青贮收获机械已达到19台, 饲草加工机械1491台, 2015年完成玉米秸秆青贮收获面积2.1万多亩, 通过机械化秸秆青贮、氨化玉米秸秆5余万吨, 可解决牛、羊冬季饲料问题。

(三) 推广机械化秸秆捡拾打捆技术。

即墨市从2014年开始推广应用秸秆捡打捆机, 目前全市秸秆打捆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牵引式, 即收获结束后拖拉机牵引打捆机进行秸秆收集;另一种是同步自动式, 与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使用, 作业时边收获边打捆, 实现了小麦、玉米秸秆打捆自动化。经打捆成型的秸秆易存放、易搬运, 企业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回收, 主要用于畜牧养殖、生物质能源, 并且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20元左右, 同时解决了秸秆焚烧, 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推进秸秆机械化利用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 加强宣传引导。

在小麦、玉米等作物收获前期,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展开宣传;在各镇、街道、村张帖标语、开办专栏、印发通告等, 大张旗鼓地宣传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的好处和秸秆焚烧的危害;召开现场会、演示会, 广泛宣传推广机械化收获、秸秆打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 强化政策扶持。

以购机补贴政策为导向, 重点对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青贮收获机、小麦秸秆切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进行补贴, 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速度, 有力支撑了全市秸秆禁烧工作。

(三) 搞好技术指导。

在每年三夏、三秋开始之前, 对参加农机作业的机手进行机械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知识及有关技术规范的培训, 不断提高机手驾驶操作技能。同时积极组织农机企业及农机部门技术人员, 深入生产一线搞好维修服务, 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农作物秸秆还田后被焚烧的现象依然存在, 农民习惯在收割后放火将田里的秸秆焚烧, 认为只有焚烧干净才有利于下季的播种, 没有充分认识到秸秆焚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 还会引发交通事故,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另外, 秸秆焚烧还破坏了土壤结构, 加重了土壤板结, 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二) 一些先进适用的机械化秸秆处理技术和装备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影响了秸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虽然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必须配备秸秆切碎装置方可作业, 但有的机手为了提高经济收入, 不愿在联合收获机上加装秸秆切碎器, 有的在作业时故意加快行进速度或者高留茬作业, 出现了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的问题, 不但给秸秆焚烧带来了隐患, 也给下茬作物的腾茬播种造成影响;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与联合收获机配套使用同步自动秸秆打捆机, 会增加消耗作业动力10-15马力, 降低收益, 投入产出不合算, 导致机手不愿购买, 普及应用较少,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三) 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方面,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没有系统性的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 秸秆利用的各个环节往往无利可图甚至赔钱, 严重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推进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 一方面要普及应用先进适用的秸秆处理装备, 但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国家虽已出台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推广等一系列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 由于配套措施不健全, 地方政策不完善, 难以形成政策合力和有效的投入机制, 农民购买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要增加作业补贴, 目前政府对农机作业补贴投入资金较少, 不能有效调动农民使用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

(四) 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作物秸秆分布散、密度低、季节性强, 收集储运成本较高, 专业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导致服务市场难以形成, 同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加工转化能力不高。

五、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政策导向。

采取多种形式, 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 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 用技术指导群众, 用示范带动群众, 用效益吸引群众, 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 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及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合本地实际, 增加对购买同步自动秸秆打捆机的补贴额, 购机户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 同时享受市财政的每台累加补贴, 利用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导, 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投入机制。

(三)

昌黎县农作物机械化收获发展探讨 篇8

1 小麦机械化收割发展概况

1.1 小麦收获机械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 全国主要有佳木斯、四平、新疆、北京等几个厂家生产联合收获机, 河北收割机厂只生产小型割晒机。20世纪80年代昌黎县有4台联合收获机, 后马坨村3台东风-3型、牛心庄有1台。农机局和推广站先后引进推广了河北产的小型割晒机、桂林-3型背负式、天津飞龙-0.75型背负式、京永-2背负式和新疆-2联合收获机等。机收的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 根据国家“八五规划” (1991—1995年) 对农机提出的要求和市场需求, 新疆联合机械集团与中国农机院合作研制开发了新疆-2自走式轴流谷物联合收获机, 喂入量2 kg/s, 为轮式自走式, 后轮转向。采用独特的切、轴流双滚筒脱分原理, 风筛清选, 风扇式复脱技术, 重量轻、体积小, 效率高, 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1995年开始在中原地区使用, 在河北藁城、河南荥阳建立生产分厂, 发展迅猛。到1998年在全国建立10个分厂, 年生产联合收割机逾1万台。

1.2 昌黎县小麦收获机械发展状况

1996年推广站引进8台天津蓟县飞龙4L-0.75小型背负式联合收获机。中庄一农户买了一台佳联3060联合收获机, 这是昌黎县个体农户购买的第一台中型联合收获机。1997年初, 农机推广站根据农民的需求, 走访了中国农机设计院、北京收割机厂、北京农场、省农机局、石家庄收割机厂、藁城收割机厂以及收割机用户等, 确定重点引进推广藁城产的新疆-2联合收获机。1997年引进了8台, 货源供不应求。随后几年时间, 小麦联合收获机生产和发展较快, 如福田、富浪、中原、常柴、东方红等, 市场使用量迅速达到饱和状态。作物收获机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改进, 逐步淘汰了旧的落后的机型[1]。

2 玉米收获机发展概况

2.1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背景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 收获机械由小麦联合收获机的生产转向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生产研究。国家“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主要农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秸秆还田及利用技术等10项农机化技术。就全国而言, 北方地区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玉米播种机械化也基本解决, 而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不足种植面积的2%, 是三大作物中机械化水平发展最低的环节。近些年来, 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制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 使玉米收获机械化成为我国农机化及小麦收获机械化后的一大焦点。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建设和生产的投入力度, 国家对农业实施的“三补贴两减免”政策, 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不断增强, 玉米收获机械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一是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 也是优质的饲料和医药、化工原料。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新的市场需求, 玉米种植面积上升, 玉米成为昌黎县乃至河北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生产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加对机械化的需求。二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人口 (尤其是青壮年劳力) 不断向城镇转移, 农业实际劳动力下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不断改变农忙季节农民回家收获庄稼的传统习惯, 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有序生产。三是随着劳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工收获玉米劳动强度大, 费时费力, 尤其是在一年两熟种植区还影响了生产经营规模。因此, 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当前农机化工作的重点, 也是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一个契机。

2.2 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历程

昌黎县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 既有一年一熟种植又有一年两熟种植。我国种植习惯和模式与农业发展大国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是玉米收获期含水率较高, 尤其是在一年两熟种植中, 不仅作物含水率高, 秸秆还要及时处理。加之我国人多地少,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土地经营规模小, 无法采用大型农机具作业。国外的大型机具设备在我国不能适用。因此, 我国在引进国外样机的基础上, 研制开发了一些中小型玉米收获机, 但始终未能推广到生产中。直到成功推广应用小麦联合收获机后, 激发了我国新一轮研制开发玉米收获机的高潮。

目前, 国产产品型号已达20多种, 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天津、黑龙江等省。大多数是2~3行割副, 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与拖拉机配套使用, 为背负式玉米收获机, 目前保有量最大。收获2行的是山东省主要机型玉丰、国丰、向农、宁联等企业生产的4YW-2型背负式玉米收获机, 收获3行的主要代表机型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YB-3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和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4YW-Q型全副不对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2]。其共同特点是与51.45 k W力以上拖拉机配套使用, 同时采用秸秆还田。二是自带动力, 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代表机型是藁城博远农牧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YZ-3玉米联合收获机, 天津拖拉机厂生产的铁牛4YZ-3多功能玉米收获机, 黑龙江赵光机械厂生产的4YW系列玉米收获机。三是与小麦联合收获机配套的玉米摘穗割台, 如石家庄天人农机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TR系列玉米摘穗割台, 秸秆需要再次处理。

2.3 玉米收获机的使用情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农机推广部门在引进示范过程中进行性能试验及作业质量评价, 早期玉米收割机大多存在性能质量不稳定, 可靠性、适用性差, 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各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 玉米收获机的多项技术性能指标有了较大提高, 收获机的整体可靠性、机具适应能力 (行距、清理地头) 有了较大突破, 平均故障时间大幅下降。目前,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提高幅度不大, 机具的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2.4 影响玉米收获机作业效率的主要因素

2.4.1 机具方面。

(1) 夜间作业能力差, 照明、视野条件受限。 (2) 玉米收获作业环境恶劣, 灰尘和树叶经常堵塞发动机散热装置, 导致动力系统过热, 作业中常需加水和清理散热器才能使发动机正常工作, 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也增加了作业的辅助用时, 降低了作业效率。 (3) 机具偏长, 一般为6~7 m, 机具灵活性差, 尤其是背负式收割机操作性、机手视野均较差, 影响机具性能的发挥。 (4) 玉米收获机在可靠性、适应性等方面与大规模作业有一定差距, 需进一步提高。 (5) 现有机具作业内容距市场需求差距更大, 如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性能还达不到要求。

2.4.2 种植模式及作业环境。

(1) 玉米机械收获需处理的作物量大, 在45 t/hm2左右, 同时对秸秆的处理要求高, 因而对机具的性能和动力要求高。秸秆还田要求打碎抛撒均匀, 用作饲料的要求收集干净的秸秆。 (2) 地块小, 转移作业地点、地头转弯次数多, 耗时长, 致使机具辅助时间长。 (3) 玉米种植不规范, 行距一般在40~65 cm。虽然机具的行距适应能力较强, 可以不对行作业, 但这是在牺牲了部分作业速度的前提下获得的。 (4) 种植品种、种植时间不统一, 导致作物成熟期不一致, 收获时间不统一, 转移作业地点次数较多, 辅助工作时间偏多。 (5)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机手操作技术不熟练、机具出现故障多、排除故障时间长等。

2.5 推广玉米收获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机械的设计、农机作业技术、作业市场开发、农艺种植习惯等多种因素。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认识。国家在“十一五” (2006—2010年) 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水稻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械化生产、薯类生产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农机节能等11项农机化重点技术。昌黎县玉米机收还处在起步阶段, 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工作, 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为农民服务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认识, 坚定信念, 遵循因地制宜、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 先在局部取得突破, 再实现大范围应用。二是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 做好示范推广工作。生产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具性能, 完善玉米收获机的功能。推广部门坚持向农民推荐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的机具, 加强示范和宣传工作, 加大推广力度。三是抓好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服务组织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加强连片、统种统收工作, 提高机具的工作效率, 增加作业收入。五是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 促进玉米种植模式的改进和统一, 进而提高机具的作业效率, 降低收获损失。

3 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概况

就全国而言, 水稻是第一大粮食作物, 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 主产区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上海一带, 机械化发展也较快。日本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收获机具小巧玲珑, 由于很符合中国农业生产需求, 所以国产企业都是引进或模仿日本机型生产。在江苏生产的水稻收获机品牌就有太湖、洋马人民号、东洋、久保田等, 无锡太湖-1450是国产化第一家水稻收割机品牌, 1998年昌黎县农机推广站引进第一台水稻联合收获机。

3.1 昌黎县水稻收获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些年来, 昌黎县水稻联合收获机的保有量始终在3台左右。而且主要是到江苏、浙江一带跨区收获作业。目前, 应用最普遍的机型是日本品牌久保田系列水稻联合收获机, 这是经过全国十几年收获实践评判出来的优秀机型, 性能好、故障少、作业收益率高[3]。昌黎县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低, 且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如下: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 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人工作业成本低, 而机具购置成本高, 闲置时间长, 利用率低。

3.2 昌黎县水稻收获机械的使用概况

目前, 全县水稻种植面积0.47万~0.53万hm2, 集中在沿海一带。近几年, 人工作业成本逐年明显提高,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和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 育秧环节中的瓶颈问题也基本解决, 农民对插秧、收获的机械化的需求明显提高[4,5]。全县现有久保田手扶式机动水稻插秧机18台, 机插面积200.00 hm2左右。水稻联合收获机4台, 宁联小型割晒机120.00台, 机收面积1 333.33 hm2。县农业局和久保田天津分公司建立合作, 连续3年在昌黎水稻产区进行宣传培训和现场示范工作, 使人们逐渐地感受到机插秧和机收的优越性, 由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全县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宏斌, 李俊.春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徐志斌, 程岚.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M].银川:阳光出版社, 2010.

[3]何涛清.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一大创举[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4]高焕文.农业机械化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9

1 利用作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蒋志刚, 1997) 。作物多样性种植分为物种多样性和作物种内多样性。作物种内多样性在病害研究上的应用, 包括多系品种和品种混合两种形式。与多系品种比较, 品种混合具有组分来源丰富, 操作相对简单, 可兼治病害及缓冲其他环境压力等优点。因此, 多样性种植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控制作物病害, 稳定增产的种植生产中。

一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进行合理搭配种植, 可以有效地改善植株的群体结构, 使植物充分利用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 稳定均衡地提高作物整体的产量,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群体对不良环境抗性, 控制或减轻某些病害的发生。当前, 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已经应用到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小斑病、黄瓜花叶病、白菜病毒病等的控制。

2 利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增产原因

自然状态下, 由于寄主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病原菌的群体结构组成处在一种动态平衡过程中。但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系统中, 由于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品种轮换, 使病原菌处于较大的选择压力之下, 群体组成经常发生较大的变化。病原菌群体结构的变化, 容易导致品种抗病性的丧失。间混套作是与平面单一种植相对而言的, 其特点是通过各类作物的不同组合、搭配, 构成了多种作物、多层次、多功能的作物复合群体, 利用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和“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有限土地与空间等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间混套作系统中, 一种作物的部分群体被另一作物置换, 导致作物群体呈行排列或带状排列, 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总密度。不同作物和作物病害间存在许多方面的互作, 例如间作改变了亲和寄主的空间分布, 病害的传播和感染受到影响 (稀释效应) 。利用抗感品种混植可以降低菌株或小种的侵染率, 抑制致病性强的菌株或小种繁殖, 并且可以减轻病原菌的再侵染。由于抗性不同的品种混植, 降低了感病植株的空间密度, 非亲和的病原菌小种群体受到抑制, 使病害明显减轻, 不同作物在生长和成熟时期植株高度上的差异形成高低起伏的表面不利于病害发生是显而易见的 (阻挡效应) 。作物化学和生理方面的因素在形成微气候环境中也可能存在, 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害的传播和流行。所以利用品种混植是把农艺性状存在差异, 对光照、水分、肥力和温度要求不同的品种充分协调起来, 改善作物群体结构, 使环境因素更加利于作物的生长, 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通过作物的多样性种植, 使作物根系互补, 提高对土壤空间利用的有效性。

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共同决定了作物养分吸收的状况。间作产量优势的生态基础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地上部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地下水分和养分资源的充分利用。张福锁等研究指出玉米与花生混作体系玉米吸氮量比单作略有增加, 可以显著增加花生根瘤数, 提高根瘤固氮酶的活性。辣椒间作系统显著影响土壤N、P、K有效态含量, 从而影响辣椒叶片N、P、K含量, 促进辣椒生长, 从而增加辣椒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增强其抗病性。

3 展望

利用生物多样性可有效地提高作物群体抗病性达到控制作物病害的目的, 只要采取适当方法延缓复杂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发展, 多样性寄主群体的抗病性田间持效时间长。多基因群体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和逆境生理的抗性, 有效协调对田间资源的利用, 为生物群体获得最佳效果创造了条件。无论病害问题在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因子中的相对重要性怎样, 生物多样性使作物群体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对于一些病害发生严重, 但由于一些原因又必须种植的作物, 品种混合策略即使在不理想的情况下, 也能挽回一定的产量损失。当前,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传病害上, 对土传病害的报道十分少见, 因此, 研究多样性种植对土传病害的控制作用和如何正确地搭配作物品种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种的潜在优势, 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品种混合组分的遗传背景除了抗病性外还有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因素, 而这些方面很可能影响寄主多样性的病害防治效果, 所以在品种搭配时, 不但要满足对病害抗性的要求, 还要充分考虑组分在农艺性状方面的搭配问题, 克服品种混合的不足之处, 达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 品种混合还要考虑品种株高差异、生育期、品质和品种收购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焦晓丹.黑龙江大豆羞萎病发生概况与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 2012 (4) :31-33.

[2]朱有勇, 陈海如, 范静华.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5) :521-527.

[3]肖靖秀, 郑毅, 汤利, 等.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5) :640-645.

[4]叶方, 黄国勤.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 (1) :50-51.

[5]王玉堂.蔬菜巧间作胜过施农药[J].蔬菜, 2004 (12) :37.

[6]房增国, 左元梅, 张福锁, 等.玉米-花生混作对系统内氮营养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 (3) :63-64.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10

为了给秸秆寻找出路, 自“九五”以来, 江苏省农机部门就组织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试验示范, 先后研制开发并示范推广了一批秸秆还田机具, 但由于农民认知程度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总体进展不快。进入“十一五”, 省农机部门将推广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作为全省农机化发展三大重点任务之一, 坚持行政推动与示范带动、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宣传发动与技术促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加快秸秆还田机具的研发, 不断探索完善技术路线, 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全力示范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2009年, 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率为22%, 2010年预计将达到28%。

具体做法:一是创新技术装备, 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奠定坚实基础。为了解决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的技术和装备“瓶颈”, 2007年, 我们联合省内农机企业、科研院校和农机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 成立了省级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 在秸秆还田机具的研制、开发和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0年, 我们又依托灌云县旋耕机产业集群优势, 组建了江苏省旋耕机械科技创新中心, 进行新型秸秆还田机具的统型开发, 为进一步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机具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二是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持续发展。在加大技术创新的同时, 江苏农机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 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 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试点示范为基础、政策扶持为动力、行政措施为保障, 多措并举、多部门联动的协调工作机制, 推动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可持续发展。

用好作物秸秆 发展生态农业 篇11

一、秸秆还田

秋季收获的秸秆主要是玉米秸秆。在玉米收获后,可用秸秆粉碎机粉碎后还田,然后结合施肥深耕埋入土壤。这样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土壤容重,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地保肥保水能力。其他农作物秸秆也可采用同样方法处理。所有农作物秸秆都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实行秸秆还田后,可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污染。据测定,每100千

克鲜秸秆中含氮0.48千克,磷0.38千克,钾1.67千克,相当于2.4千克氮肥,3.8千克磷肥,3.4千克钾肥。

二、用做饲料

秸秆作为牲畜饲料,除了直接饲喂外,还有多种加工方法,可大大提高秸秆的饲料价值,如青储、氨化及糖化等。还可利用专门的机械设备或秸秆饲料生产线,把秸秆加工成颗粒或块状干饲料,经这样加工熟化后的秸秆,具有熟香味,能提高牲畜采食率。还可加工成可长途运输、长期储存的商品,从而实现秸秆饲料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和异地消化利用,甚至出口创汇,使秸秆增值。牲畜粪尿是农田最好的有机肥料,秸秆用做饲料,是过腹

还田,使秸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三、生产食用菌

食用菌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营养、卫生、保健食品,其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过去人们栽培食用菌主要利用棉籽壳,由于棉籽壳货源紧缺、价格昂贵,使得生产食用菌成本居高不下,产量也难有大的提高。以秸秆为原料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已经成熟,据测算,每千克秸秆可生产金针菇、草菇0.5~1千克,平菇、香菇1~1.5千克。随着秸秆栽培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不仅能带动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还可以改变农村的环境条件,丰富食用菌市场,改善人民生活。

四、制取沼气

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在适宜的温湿度、酸碱度和厌氧密闭环境中,经微生物发酵,可以生产出沼气。1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如常年使用,可产沼气400~500立方米,能够满足1家4口日常炊饮、照明的需要,可替代燃煤1.8吨,1年可节省开支1000~2000元。沼气池还是一个绿色有机肥加工厂,生产出的沼渣和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有机肥料。沼渣、沼液可用做基肥、追肥、叶面肥和浸种,具有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的作用。应用沼渣和沼液做肥料,一般叶类蔬菜可提高产量20%~30%,果类及果类蔬菜可提高产量10%~20%,且每亩地可节省化肥、农药开支300多元。其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好、口感正、色泽佳、无污染,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五、做生物反应堆

生物反应堆技术是采用微生物菌种技术将秸秆转化为农作物需要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和多种有机、无机营养,进而实现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改善作物生态环境,促进作物良性快速生长,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无公害的目的。该项技术正在开发、利用中。

六、做工业原料

一是做造纸原料。二是加工纤维密度板、生物地膜、餐具、包装材料等,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三是用做秸秆编织。玉米苞叶,小麦、水稻秸秆可编织成生产工艺品。秸秆编织的产值是秸秆产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四是秸秆还可制酒精、淀粉等。

在秸秆利用技术推广的方式方法上,政府部门应多加引导,技术推广部门应搞好培训和示范。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农民真正看到秸秆利用的作用和好处,使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一新生事物,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作物和农业机械 篇12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资源潜力,问题,机械加工利用,效益分析,宁夏盐池

1 秸秆资源潜力

2010—2015年盐池县玉米年均种植面积1万hm2, 青饲玉米1万hm2, 冬小麦3 333.33 hm2, 马铃薯2万hm2, 向日葵3 333.33 hm2, 荞麦1.33万hm2, 糜谷1万hm2, 油料作物6 666.67 hm2。经核算, 该县的玉米、小麦、荞麦、糜谷秸秆草谷比的平均值为1.1, 马铃薯为0.4, 食用葵为2.4, 油葵为1.5, 豆类 (碗豆等) 为1.8等;收集系数分别为:玉米0.911 4、小麦0.890 6、马铃薯0.950 0、向日葵0.902 5、荞麦0.914 4、糜谷0.924 1、油料作物0.863 6、豆类0.950 0, 结合盐池县近3年各作物加权平均产量, 同时考虑科技进步、集约经营、农业扶持等政策性因素, 2010—2015年全县农作物单产平均提高5%~10%, 考虑到干旱等对主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年均农作物秸秆可达10万t。

2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 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1]。通过调研和农户抽样调查, 盐池县主要农作物的利用现状具体表现为:玉米秸秆的主要用途为家庭燃用和饲料, 一小部分根茬用于还田, 分别占19.30%、72.95%和7.74%。调研结果显示:盐池县玉米等主要作物秸秆在用于家庭燃用时均采取的是简单低效的燃烧方式 (下同) , 因此推算到玉米的可利用系数为0.193;小麦秸秆的主要用途为造纸等工业用途, 占100%, 可利用系数为0;马铃薯秸秆的主要用途为家庭燃用、直接还田和饲料, 分别占1.40%、42.30%和56.30%, 可利用系数为0.014;向日葵秸秆的主要用途为家庭燃用、直接还田和饲料, 分别占63.55%、23.30%和13.15%, 可利用系数为0.014;荞麦、糜谷的秸秆主要用途为饲料, 占100%, 可利用系数为0;油料作物秸秆的主要用途为家庭燃用和饲料, 分别占47.63%和52.37%, 可利用系数为0.476;豆类秸秆的主要用途为直接还田和饲料, 分别占33.33%和66.67%, 可利用系数为0。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非常规性饲料资源。正常年份盐池县年产8万t左右, 用作饲料的占13.15%~100.00%。据测定, 秸秆饲料总能接近17 MJ/kg[2];禾本科秸秆干物质降解率在40.50%~61.50%, 其中细胞内容物的降解率在90%以上。然而, 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果胶等细胞壁成分是秸秆利用限制性因素, 这些物质之间存在离子键、共价键、氢键等高能键, 消化液、酶制剂、微生物等很难将这些键打开, 造成了秸秆营养价值低, 消化率仅30%~45%。因此, 有必要对秸秆类饲料进行加工处理, 以提高消化利用率。二是盐池县目前进行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物是马铃薯、向日葵和豆类, 玉米只有根茬一小部分用作还田。对于土壤地力低下的地区, 秸秆经粉碎与药剂等处理而直接深翻于农田, 经过腐烂生成土壤有机质与团粒结构将能有效改善地力。三是由于农作物秸秆松散、密度小, 不便捡拾与运输, 应采取机械化手段加以解决。

4 秸秆机械加工利用技术

4.1 养畜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

一是秸秆的粉碎。各种农作物秸秆经过机械粉碎一次性加工成型粗草粉。粉碎质量可根据不同家畜的食性特点进行调节, 一般粉碎长度3~5 cm为宜, 便于家畜咀嚼, 可提高采食量进而减少能耗和饲喂过程中的浪费。二是秸秆的压块。秸杆通过机械压块后其密度增加10倍以上, 方便存储和运输, 减少了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 同时压块过程中通过碱、高温、高压处理使半纤维素溶解, 从而提高消化率。通过对秸秆开模压饼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3], 结果表明, 含水率15%的氮化秸秆生产的草饼具有较高密度和耐久性, 对秸秆压块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4.2 秸秆粉碎还田

盐池县土壤肥力低, 大部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6~10 g/kg、全氮平均为0.68 g/kg、速效磷含量低于5 mg/kg, 而秸秆中富含氮、磷、钾、镁、钙、硫等农作物生长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特别是湿玉米秸秆氮含量为0.61%, 磷含量为0.27%, 钾含量为2.28%[4], 若1年还田鲜玉米秸秆18.75 t/hm2, 则相当于土杂肥60 t/hm2的有机质含量, 含氮、磷、钾相当于施碳铵281.25 kg/hm2、过磷酸钙150 kg/hm2和硫酸钾114.75 kg/hm2, 还能补充其他多种营养元素。因此, 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又有利于改善盐池县农田肥力普遍较低的突出矛盾。

4.3 秸秆炭化

将农作物秸秆、枝叶、梢头、玉米棒心、根茬等原料经烘干或晒干、粉碎, 然后在机械制炭设备中, 隔绝空气或进入少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分解, 得到木炭的固体产物。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盐池县年均可利用秸秆10万t。其中:秸秆饲料利用3万t, 实现纯收入600万元;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2.5万t, 平均3.75 t/hm2, 通过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 进而平均单产提高10%~15%, 按2009年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加权平均计算, 平均可增产粮食300~750 kg/hm2, 实现纯收益600~1 500元/hm2, 按市场粮食中准价计算, 可实现纯收入500万元左右;秸秆制炭2.4万t, 扣除生产成本, 较燃气成本减少支出100元/t, 可节本增效240万元;秸秆青贮年均2万t, 出栏育肥羊只4万只, 年均增加收入320万元;年均提供造纸原料1 000 t, 扣除收获及运输生产成本, 可增收50万元;扣除各项生产成本费用, 秸秆综合利用净收入达1 710万元。

5.2 生态效益

据统计, 盐池县目前秸秆年产量约8万t, 到2010年可达到10万t。而在实际生产中, 一方面,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因长期的浅翻浅耕等掠夺式的经营而逐年减少, 造成耕地跑水、跑肥、跑产;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 甚至在田间焚烧, 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因此, 秸秆的综合利用成为环境保护新的焦点。特别是实施保护性耕作以来, 农作物秸秆的大量粉碎还田, 达到了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 对盐池县脆弱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人为活动的干扰而逆向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3 社会效益

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 既是促进农业资源开发, 提高农作物产量, 实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的必由之路[4,5]。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生活资料有了保障,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便会减弱,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秸秆机械加工利用的主要技术推广应用在当地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显著的效益。建议农机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江晓东, 迟淑筠, 宁堂原, 等.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2) :44-47.

[2]马文智.牛羊全日粮复合秸秆饲料成型工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 2005.

[3]杨俊成.秸秆开模压饼工艺的试验研究[J].中国饲料, 1998 (2) :34-35.

[4]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机化适用新技术[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0:139-140.

上一篇:周围静脉穿刺下一篇:创作传承